青岛市劳动监察条例

2024-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青岛市劳动监察条例(精选7篇)

青岛市劳动监察条例 篇1

1999年1月22日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证劳动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劳动监察,是指劳动行政部门对与劳动者形成劳动关系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以及社会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相关单位执行劳动法律、法规、规章的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劳动监察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 劳动行政部门主管劳动监察工作。

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做好劳动监察工作。

第五条 各级工会组织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规章的情况进行监督。

第六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对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有权向劳动行政部门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 监察职责

第七条 市劳动行政部门负责市南、市北、四方、李沧等四区内的市属用人单位及其分支机构、外商投资企业及相关单位的劳动监察。市南、市北、四方、李沧等四区劳动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前款规定以外的用人单位及相关单位的劳动监察。

崂山区、黄岛区、城阳区和各县级市劳动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本市用人单位及相关单位的劳动监察。

单位所在区域的确定,以其注册登记地为准。

第八条 劳动监察的内容包括:

(一)建立劳动规章制度的情况;

(二)招用劳动者的情况;

(三)劳动合同签订和履行情况;

(四)支付工资和执行最低工资规定的情况;

(五)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支付社会保险福利待遇的情况;

(六)社会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有关规定的执行情况;

(七)劳动安全卫生有关规定的执行情况;

(八)劳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九条 劳动行政部门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劳动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有关规定;

(二)检查用人单位及相关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规章的情况;

(三)受理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对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的举报和投诉;

(四)查处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监督检查职责。

第十条 劳动监察人员应当熟悉劳动业务,熟练掌握和运用劳动法律、法规知识,并经培训合格。

第十一条 劳动监察人员执行公务,行使下列职权:

(一)向被检查单位了解遵守劳动法律、法规、规章的情况;

(二)查(调)阅或者复制必要的资料,对劳动场所进行检查,询问有关人员,对不提供证明文件或者资料的,可以下达劳动监察询问通知书;

(三)发现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规章的情况,责令改正或下达劳动监察限期改正指令书。

第十二条 劳动监察人员承担下列义务:

(一)依法履行职责,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二)不得泄露案情和有关的商业秘密;

(三)不得泄露举报人情况。

第十三条 市劳动行政部门可以直接对所有用人单位及相关单位进行检查,或者会同当地劳动行政部门进行检查。

市劳动行政部门可以将其管辖的对用人单位及相关单位的劳动监察委托下级劳动行政部门进行;各区、县级市劳动行政部门对其管辖的用人单位及相关单位的重大劳动违法案件,可以提请市劳动行政部门查处。

劳动行政部门的劳动监察机构负责劳动监察的具体工作。

第三章 监察 程 序

第十四条 劳动监察采取日常巡视检查、专项检查、案件专查等方式进行。

第十五条 劳动监察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

(一)有两名以上劳动监察人员,持执法证件共同进行;

(二)告知被检查单位检查的内容、要求和方法;

(三)制作现场检查笔录,并由劳动监察人员和被检查单位法定代表人签名或盖章;被检查单位法定代表人拒不签名或盖章的,劳动监察人员应当注明拒绝事由;

(四)对违法行为经审查确认,登记立案;

(五)调查取证;

(六)依法作出行政处理决定,并制作处理决定书;

(七)在七日内将处理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第十六条 被检查单位及其责任人应当对劳动监察询问通知书或劳动监察限期改正指令书据实做出书面答复或报告。

第十七条 办理劳动监察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内结案。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期结案的,经劳动行政部门或劳动监察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三十日。

第十八条 劳动监察人员与被检查单位或劳动者有利害关系的,必须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形式申请他们回避。

劳动监察人员的回避,由劳动监察机构负责人决定;劳动监察机构负责人的回避,由劳动行政部门负责人决定。

第四章 法律 责 任

第十九条 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阻挠劳动监察人员依法行使劳动监督检查权的;

(二)隐瞒事实真相,出具伪证或者隐匿、毁灭证据的;

(三)拒绝提供有关情况、资料的;

(四)拒绝执行劳动监察询问通知书或劳动监察限期改正指令书的;

(五)打击报复举报人员的。

前款所列行政处罚,可由劳动行政部门委托劳动监察机构实施。

第二十条 劳动监察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

(二)贪污受贿、徇私舞弊的;

(三)泄露检查中知悉的单位商业秘密的;

(四)泄露举报人情况的。

第二十一条 劳动行政部门、劳动监察机构及其劳动监察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被检查单位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章 附则

青岛市劳动监察条例 篇2

一、第二条第一款修改为:“本条例所称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 (含气瓶, 下同) 、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 (厂) 内专用机动车辆。”

二、第三条第二款修改为:“军事装备、核设施、航空航天器、铁路机车、海上设施和船舶以及矿山井下使用的特种设备、民用机场专用设备的安全监察不适用本条例。”

第三款修改为:“房屋建筑工地和市政工程工地用起重机械、场 (厂) 内专用机动车辆的安装、使用的监督管理, 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三、第五条第一款修改为:“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节能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节能责任制度。”

第二款修改为:“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特种设备的安全和节能全面负责。”

四、第八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国家鼓励特种设备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和推广, 促进特种设备节能技术创新和应用。”

增加一款, 作为第三款:“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和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 应当保证必要的安全和节能投入。”

增加一款, 作为第四款:“国家鼓励实行特种设备责任保险制度, 提高事故赔付能力。”

五、第十条第二款修改为:“特种设备生产单位对其生产的特种设备的安全性能和能效指标负责, 不得生产不符合安全性能要求和能效指标的特种设备, 不得生产国家产业政策明令淘汰的特种设备。”

六、第二十二条第三款修改为:“气瓶充装单位应当向气体使用者提供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气瓶, 对使用者进行气瓶安全使用指导, 并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办理气瓶使用登记, 提出气瓶的定期检验要求。”

七、第二十六条增加一项作为第六项:“高耗能特种设备的能效测试报告、能耗状况记录以及节能改造技术资料。”

八、第二十七条增加一款作为第四款:“锅炉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锅炉水 (介) 质处理, 并接受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实施的水 (介) 质处理定期检验。”

增加一款, 作为第五款:“从事锅炉清洗的单位, 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锅炉清洗, 并接受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实施的锅炉清洗过程监督检验。”

九、第二十九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特种设备不符合能效指标的,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

十、删除第三十一条。

十一、第四十条改为第三十九条, 第一款修改为:“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进行特种设备安全、节能教育和培训, 保证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具备必要的特种设备安全、节能知识。”

十二、第四十九条改为第四十八条, 修改为:“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进行特种设备检验检测, 发现严重事故隐患或者能耗严重超标的, 应当及时告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 并立即向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十三、第五十三条改为第五十二条, 第一款修改为:“依照本条例规定实施许可、核准、登记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应当严格依照本条例规定条件和安全技术规范要求对有关事项进行审查;不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和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 不得许可、核准、登记;在申请办理许可、核准期间, 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发现申请人未经许可从事特种设备相应活动或者伪造许可、核准证书的, 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许可、核准, 并在1年内不再受理其新的许可、核准申请。”

第三款修改为:“违反本条例规定, 被依法撤销许可的, 自撤销许可之日起3年内, 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不予受理其新的许可申请。”

十四、第五十九条改为第五十八条, 修改为:“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和检验检测机构进行安全监察时, 发现有违反本条例规定和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行为或者在用的特种设备存在事故隐患、不符合能效指标的, 应当以书面形式发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 责令有关单位及时采取措施, 予以改正或者消除事故隐患。紧急情况下需要采取紧急处置措施的, 应当随后补发书面通知。”

十五、删除第六十二条。

十六、删除第六十三条。

十七、增加一条, 作为第六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为特别重大事故:

“ (一) 特种设备事故造成30人以上死亡, 或者100人以上重伤 (包括急性工业中毒, 下同) , 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

“ (二) 600MW以上锅炉爆炸的;

“ (三) 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有毒介质泄漏, 造成15万人以上转移的;

“ (四) 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高空滞留100人以上并且时间在48h以上的。”

十八、增加一条, 作为第六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为重大事故:

“ (一) 特种设备事故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 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 或者5 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

“ (二) 600MW以上锅炉因安全故障中断运行240h以上的;

“ (三) 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有毒介质泄漏, 造成5万人以上15万人以下转移的;

“ (四) 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高空滞留100人以上并且时间在24h以上48h以下的。”

十九、增加一条, 作为第六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为较大事故:

“ (一) 特种设备事故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 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 或者1 000万元以上5 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

“ (二) 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爆炸的;

“ (三) 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有毒介质泄漏, 造成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转移的;

“ (四) 起重机械整体倾覆的;

“ (五) 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高空滞留人员12h以上的。”

二十、增加一条, 作为第六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为一般事故。

“ (一) 特种设备事故造成3人以下死亡, 或者10人以下重伤, 或者1万元以上1 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

“ (二) 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有毒介质泄漏, 造成500人以上1万人以下转移的;

“ (三) 电梯轿厢滞留人员2h以上的;

“ (四) 起重机械主要受力结构件折断或者起升机构坠落的;

“ (五) 客运索道高空滞留人员3.5h以上12h以下的;

“ (六) 大型游乐设施高空滞留人员1h以上12h以下的。

“除前款规定外, 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对一般事故的其他情形做出补充规定。”

二十一、增加一条, 作为第六十五条:“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制定特种设备应急预案。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制定事故应急专项预案, 并定期进行事故应急演练。

“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发生爆炸或者泄漏, 在抢险救援时应当区分介质特性, 严格按照相关预案规定程序处理, 防止二次爆炸。”

二十二、增加一条, 作为第六十六条:“特种设备事故发生后, 事故发生单位应当立即启动事故应急预案, 组织抢救, 防止事故扩大, 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并及时向事故发生地县以上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县以上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接到事故报告, 应当尽快核实有关情况, 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报告, 并逐级上报事故情况。必要时, 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越级上报事故情况。对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 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立即报告国务院并通报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

二十三、增加一条, 作为第六十七条:“特别重大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重大事故由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较大事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一般事故由设区的市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二十四、增加一条, 作为第六十八条:“事故调查报告应当由负责组织事故调查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所在地人民政府批复, 并报上一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有关机关应当按照批复,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 对事故责任单位和有关人员进行行政处罚, 对负有事故责任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处分。”

二十五、增加一条, 作为第六十九条:“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的领导下, 组织开展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支持、配合上级人民政府或者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并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

二十六、增加一条, 作为第七十条:“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发生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根据特种设备的管理和技术特点、事故情况对相关安全技术规范进行评估;需要制定或者修订相关安全技术规范的, 应当及时制定或者修订。”

二十七、第七十二条改为第八十条, 第一款修改为:“未经许可, 擅自从事移动式压力容器或者气瓶充装活动的, 由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予以取缔, 没收违法充装的气瓶, 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 没收违法所得;触犯刑律的, 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刑法关于非法经营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增加一款, 作为第二款:“移动式压力容器、气瓶充装单位未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充装活动的, 由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 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撤销其充装资格。”

二十八、增加一条, 作为第八十二条:“已经取得许可、核准的特种设备生产单位、检验检测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由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 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撤销其相应资格:

“ (一) 未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办理许可证变更手续的;

“ (二) 不再符合本条例规定或者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条件, 继续从事特种设备生产、检验检测的;

“ (三) 未依照本条例规定或者安全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特种设备生产、检验检测的;

“ (四) 伪造、变造、出租、出借、转让许可证书或者监督检验报告的。”

二十九、第七十四条改为第八十三条, 增加一项作为第九项:“未按照安全技术规范要求进行锅炉水 (介) 质处理的;”

增加一项作为第十项:“特种设备不符合能效指标, 未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的。”

增加一款, 作为第二款:“特种设备使用单位使用未取得生产许可的单位生产的特种设备或者将非承压锅炉、非压力容器作为承压锅炉、压力容器使用的, 由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使用, 予以没收, 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三十、第七十八条改为第八十七条, 修改为:“发生特种设备事故,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对单位, 由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对主要负责人, 由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处4 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 依法给予处分;触犯刑律的, 依照刑法关于重大责任事故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一)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本单位发生特种设备事故时, 不立即组织抢救或者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或者逃匿的;

“ (二)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特种设备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的。”

三十一、增加一条, 作为第八十八条:“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单位, 由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 (一) 发生一般事故的, 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 (二) 发生较大事故的, 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

“ (三) 发生重大事故的, 处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罚款。”

三十二、增加一条, 作为第八十九条:“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未依法履行职责, 导致事故发生的, 由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 并依法给予处分;触犯刑律的, 依照刑法关于重大责任事故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一) 发生一般事故的, 处上一年年收入30%的罚款;

“ (二) 发生较大事故的, 处上一年年收入40%的罚款;

“ (三) 发生重大事故的, 处上一年年收入60%的罚款。”

三十三、第八十六条改为第九十七条, 增加一项作为第八项:“迟报、漏报、瞒报或者谎报事故的;”

增加一项作为第九项:“妨碍事故救援或者事故调查处理的。”

三十四、第八十七条改为第九十八条, 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擅自动用、调换、转移、损毁被查封、扣押的特种设备或者其主要部件的, 由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 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撤销其相应资格。”

三十五、第九十九条第一款增加一项作为第八项:“场 (厂) 内专用机动车辆, 是指除道路交通、农用车辆以外仅在工厂厂区、旅游景区、游乐场所等特定区域使用的专用机动车辆。”

三十六、增加一条, 作为第一百零一条:“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条例规定的特种设备行政许可工作,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三十七、第九十条改为第一百零二条, 修改为:“特种设备行政许可、检验检测, 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

此外, 对条文的顺序和部分文字作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本决定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青岛市电子监察:从源头上防腐 篇3

以“平台战略”搭建“综合行政电子监察系统”

“青岛市综合行政电子监察系统”涉及的领域多,部门多,业务系统多。为快速构建符合不同监察领域要求的监察子系统,必须坚持“平台战略”,即针对各电子监察领域的共性需求开发电子监察基础平台,然后,依托基础平台针对不同的监察需求和业务系统,快速开发出各种不同的专项电子监察系统。

电子监察模型是基础平台设计和运行的基础,由监察流程、预警机制、违规处理和考核体系四个方面组成。监察流程对应业务流程,由一系列监察点组成,每个监察点上有一个以上的监察规则,通过对监察点上业务数据的监察规则校验,发现可能的违规数据,产生预警。监察人员确认违规行为后用督查和发牌的违规处理方式要求部门整改。年终根据部门的违规记录和考核体系对部门进行考核,以调动部门对电子监察工作的积极性。

以“各具重点”构成“综合行政电子监察系统”

“青岛市综合行政电子监察系统”由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四项公共资金”电子监察系统和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监察系统等各具监察重点的子系统组成。

(一)以规范行政审批权为重点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对全市所有的行政许可事项内容、法律依据、条件、程序、收费、时限等规范化要素进行监察,并与市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同步使用。目前该系统已经全部覆盖具有行政审批职能权限的部门单位,并与12区(市)连接实现两级联动。该系统启用以来,共监控业务5万多件,自动发出预警纠错信号140余次,有效解决了个别部门超时办理、审批行为不公开、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审批平均提速58%,其中,81.6%的审批件实现当场办理,群众满意率达98.58%。

(二)以加强公共资金监管为重点的“四项公共资金”电子监察系统。该系统通过与资金主管部门业务系统间的无缝对接,对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扶贫资金、抗震救灾四项资金的收缴、管理、使用等關键环节实施网上及时、动态、全程监控。在此基础上,目前正在着手建设对重点工程项目资金、财政重点资金的电子监察系统,重点是加强水利、教育、园林等领域的资金使用安全和规范管理,同时向“小金库”治理等领域延伸。

(三)以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行为为重点的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监察系统。通过整合目前分散的建设工程招投标、土地招拍挂、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等各类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建立了全市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大厅,将各类公共资源交易都纳入大厅办理。同时,以交易大厅为载体,建设启用了工程招投标、土地交易、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电子监察系统,对相关招标、采购、交易的全过程,特别是关键环节实行实时监控、全程留痕。工程招投标电子监察系统的运行,对各类招投标实现了超前防范、全程监控、动态监管、阳光运作;土地交易电子监察系统的运行,实现了全程监察、预警纠错等功能,进一步规范了交易行为;政府采购电子监察系统的运行,实现了对采购计划申报、合同签订、合同备案、资金支付等各个环节的实时监控;国有产权交易电子监察系统的运行,实现了对产权交易过程关键环节的实时监察,有效杜绝了暗箱操作。

(四)以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为重点,建设相关电子监察系统。开发使用了扩大内需项目电子监察系统,通过该系统对扩大内需项目资金使用情况、项目推进情况进行电子监察,促使项目建设更加规范,推进更加有力,并极大地节省了项目监管成本。同时,还围绕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关注度高的热点、难点问题,研发建设了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政府投资项目、安全生产、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规划违规调整容积率和违规变更用地性质“两个变更”等电子监察系统。

“综合行政电子监察系统”的创新亮点

“青岛市综合行政电子监察系统”的建成和使用,改革了原有的权力运行模式,实现了权力运行的规范化、公开化、刚性化、可控化,有力地推动了防腐工作的创新。

一是促进了权力运行更加规范高效。通过实施科技防腐,全面梳理权力事项,实施流程再造,固化流程条件和时限,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行政效率大幅提高,原先经常出现的超时办事、不按程序办事等情况大幅减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二是促进了权力运行更加刚性严格。实施权力运行网上管理和监督,克服了传统手段弹性过大的弊端,减少了人为操作的空间,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制度执行的刚性。

三是促进了权力运行更加公开透明。实施权力运行网上管理和监督,使用者、管理者、监督者都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和掌握权力运行的全过程,解决了过去权力运行内部难监督、外部不公开的问题。

四是促进了权力运行监督更加有效。通过实施权力运行网上管理和监督,不仅实现了监督关口前移、预防前推,而且使权力运行全过程网上留痕,可追踪、可追溯,大大增强了监督的有效性和威慑力。

青岛市停车场管理条例 篇4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停车场的规划、建设和使用管理,规范车辆停放,维护交通秩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青岛市和各县级市城市规划区以及旅游区(点)的停车场管理。

第三条 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停车场的规划管理。公安部门及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停车场的使用管理,并参与停车场规划、建设的有关管理工作。

发展和改革、建设、市政公用、工商、价格、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停车场的有关管理工作。

第四条 停车场的管理应当遵循统一规划、配套建设、方便群众的原则,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有序、畅通。

第五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和开办公共停车场,鼓励建设立体式停车场和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停车场。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建设和开办公共停车场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第六条 公安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停车引导系统等公共停车信息系统的建设。

鼓励和推广应用智能化、信息化等手段管理停车场。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七条 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编制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当根据所在区域现实和预期的机动车停放需求,划定停车场建设用地。

第八条 市和各县级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公安、建设、发展和改革等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编制停车场专业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编制停车场专业规划时,应当征求各区人民政府的意见。

停车场专业规划批准后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报原批准机关审批,但不得减少停车位的数量。

第九条 市、区(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机动车停车位严重不足的区域和公共交通线路比较集中、可以实现自用车与公共交通换乘的地段,规划、建设公共停车场。

第十条 市、区(市)人民政府应当将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停车场项目,适时纳入财政预算和投资计划。

第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本市实际情况制定停车位配建标准,并根据经济社会和交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

第十二条 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应当按照有关设计规范和配建标准配建、增建停车位;没有配建、增建停车位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核发施工许可证。配套建设的停车位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交付使用。

行政事业性单位的办公场所、体育场(馆)、影(剧)院、展览馆、图书馆、医院、旅游区(点)、车站、码头、航空港、商业街区、贸易市场等公共建筑或者场所以及建筑面积在五千平方米以上的商场、仓库、餐饮、娱乐等经营性场所,应当按照规定配建停车位。在本条例实施前未配建停车位或者配建停车位达不到标准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补建停车位。

按照本条规定配套建设停车位时,应当为残疾人停放车辆提供便利条件。

第十三条 在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建设下列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就停车场设计方案征求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意见:

(一)配建的停车位超过二百个的;

(二)建设工程面积在三万平方米以上的;

(三)在城市主干道两侧的。

在其他区(市),停车场设计方案应当征求所在区(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意见的建设工程的范围,由所在区(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十四条 停车场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批准的停车场设计进行施工。因特殊情况确需改动的,应当由原设计单位出具变更设计通知书及相应图纸,并报原审批部门批准后,方可改动,但停车位的数量不得低于配建标准。

第十五条 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的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建设单位应当提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停车场验收合格证明。停车场验收不合格的,建设工程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六条 按照规划要求建设的停车场,应当投入使用,不得改作他用或者停止使用。

第十七条 改变建筑物使用性质的,应当按照改变使用性质后的规定标准配建停车位。配建停车位不能达到规定标准的,不得改变建筑物使用性质。

第三章 使用管理

第十八条 停车场竣工验收后,建设单位或者管理者应当在三十日内向所在区(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备案。其中,经营性公共停车场备案后领取《青岛市经营性停车场登记证》。

停车场泊位数量发生变化的,其管理者应当在十日内向原备案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经营性公共停车场应当办理工商和税务登记,配备相应的停车场管理人员,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明示停车场标志、服务内容和监督电话;

(二)维护场内车辆停放、行驶秩序,协助疏导停车场出入口的交通;

(三)对停放车辆进行登记;

(四)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五)场内发生火警、盗窃、抢劫及交通事故等情况,应当采取相应紧急措施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六)定期清点场内车辆,发现长期停放或者可疑车辆,应当向公安部门报告;

(七)执行停车场管理的其他规定。

第二十条 停车场收费应当执行价格部门制定的收费管理规定,明码标价,按照规定使用票据。

第二十一条 行政事业性单位的专用停车场应当允许在工作时间前来办理事务的人员免费停放车辆。

第二十二条 待建土地、单位自用场地可以用于设立临时停车场。设立临时停车场的,应当按照规定经公安部门批准,申领《青岛市临时停车场许可证》。其中,利用待建土地的应当征求土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临时停车场期限不得超过六个月。

举办大型活动需要设立临时停车场的,应当按照前款规定程序办理。大型活动结束后,举办者应当及时将临时停车场恢复原状。

第二十三条 申领《青岛市临时停车场许可证》,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有效的场地证明;

(二)停车场设施清单和停车场相关图则;

(三)停车场内部管理制度;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设立经营性临时停车场,应当提交工商部门核准的企业名称。

第二十四条 专用停车场按照以下规定管理:

(一)停车场属建设单位的,建设单位可以自行管理,也可以委托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管理;

(二)停车场属业主共有的,由业主共同决定管理方式和管理人;

(三)停车场属业主个人所有的,业主可以自行管理,也可以委托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管理。

第二十五条 建筑区划内业主共有的道路及其他场地,经业主依法共同决定,可以施划停车泊位。

停车泊位不得占用绿化用地、消防通道和按照规划配建的专用设施用地,不得阻碍交通,不得妨碍居民正常生活。

利用人民防空工程建设的停车场,应当遵守人民防空工程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二十六条 机动车在停车场内停放,车辆停放者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服从工作人员的指挥,有序停放;

(二)不得损坏停车场设施和设备;

(三)做好车辆防盗的安全措施;

(四)按照规定或者约定交纳费用。

装载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物品的车辆,应当停放在公安部门指定的地点。

第二十七条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定期检查停车场的使用情况,对发现的违法行为及时查处或者移交有关部门查处,对不符合停车场规划设计规范的予以指出并指导纠正。

第四章 道路停车泊位的设置和管理

第二十八条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会同规划、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道路状况和区域停车场设置情况在城市道路范围内施划道路停车泊位。

其他任何个人或者组织不得擅自设置、撤除道路停车泊位,或者设置影响道路停车泊位使用的障碍。

第二十九条 在道路上施划的停车泊位不得影响行人、车辆通行,不得影响其他公用设施使用。

下列路段不得施划道路停车泊位:

(一)占用消防通道的;

(二)设有燃气管道、光缆线路等地下设施的;

(三)已建成能够提供充足车位的公共停车场服务半径三百米内的;

(四)道路交叉口和学校出入口、公共交通站点以及距上述地点三十米内的。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施划道路停车泊位时,应当规定使用时间;城市道路车行道宽度小于八米的,不得在道路两侧同时施划道路停车泊位。

第三十条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对道路停车泊位每年至少评估一次,并根据道路交通状况、周边停车场增设情况,调整道路停车泊位。

第三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及时撤除道路停车泊位:

(一)道路交通状况发生变化,道路停车已影响行人、车辆正常通行;

(二)道路周边的公共停车场已能满足停车需要。

第三十二条 道路停车泊位拟收取费用的,应当报价格部门批准。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停车需求在非繁忙路段施划适当的免费道路停车泊位。

第三十三条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将拟定的道路停车泊位施划方案、是否收费等内容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七日。

道路停车泊位使用、变更前,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该路段设置明显标志。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因为特殊情况需要对道路停车泊位进行临时调整的,应当将调整情况以明显标志予以告知。

第三十四条 道路停车泊位使用费实行政府定价,由价格部门根据使用时间和所在区域制定相应的收费标准。收取道路停车泊位使用费应当使用国家规定的票据,收费收入全额上缴财政。

道路停车泊位收费的,应当明示标志。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无正当理由不投入使用或者停止使用按照规划要求建设的停车场的,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按照闲置泊位的数量,每个泊位处以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未按照规定向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备案的,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三千元罚款。

第三十七条 经营性公共停车场的经营者未履行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的职责,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五百元罚款;造成停车场内的车辆毁损或者丢失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未经公安部门审批设立临时停车场的,由公安部门责令改正,处一万元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擅自设置、撤除道路停车泊位的,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按照设置、撤除泊位的数量,每个泊位处以五百元罚款。

擅自设置影响道路停车泊位使用障碍的,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按照影响使用泊位的数量,每个泊位处以二百元罚款。

第四十条 对违反规划、建设、工商、价格、交通秩序等有关管理规定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有关处罚按照规定应当相对集中行使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行使。

第四十一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四十二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的规定,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 公共交通车辆停车场、道路客货运输场的规划、建设和使用,法律和其他法规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青岛市劳动监察条例 篇5

青岛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条例 字号:

颁布日期:2006/07/28 实施日期:2006/10/01 时 效 性:现行有效 发文文号:

颁布单位:地方人大常务委员会

(2006年6月29日青岛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2006年7月28日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批准 2006年7月28日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公布 自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效率和水平,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国家、省其他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国务院有关决定的规定,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相对集中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全部或者部分行政处罚权。

第三条 市、区(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是本级人民政府行使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机关,按照规定的权限,制止和查处违反城市管理法律、法规、规章有关规定的行为,并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规划、市政公用、建设、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城市园林、环保、工商、公安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配合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做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实施工作。

第四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实施行政处罚,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公开的原则,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并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第二章 职责权限

第五条 市和各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集中行使下列职权:

(一)依照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查处各种违反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的行为;

(二)依照城市规划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查处有关违反城市规划管理规定的行为;

(三)依照城市供热、供(节)水、燃气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查处有关违反城市供热、供(节)水、燃气管理规定的行为;

(四)依照城市市政道路、排水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查处有关违反城市市政道路、排水管理规定的行为;

(五)依照物业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查处有关违反物业管理规定的行为;

(六)依照城市绿化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查处侵占风景林地、庭院绿地、开放式公共绿地和损害花草树木、绿化设施等行为;

(七)依照环境保护方面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查处露天烧烤经营,在道路、广场等公共场地露天焚烧物品,在室外使用音响设备产生噪声污染等行为;

(八)依照工商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查处无照商贩在城市道路、广场等公共场地违法经营的行为;

(九)依照公安交通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查处擅自在人行道停放机动车辆等行为;

(十)其他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相对集中行使的行政处罚权。

第六条 各县级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相对集中行使市容和环境卫生、城市规划、城市绿化、市政管理、环境保护、工商行政管理、公安交通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有关行政处罚权。

第七条 市、区(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相对集中行使的行政处罚权应当经国务院或者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市人民政府向社会公布。

国家和省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相对集中行使的行政处罚权作出调整的,按照调整后的权限范围执行。

第八条 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相对集中行使后,原行政机关不得再行使;继续行使的,其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无效。

单位和个人发现违反城市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为,向原行政机关举报的,原行政机关应当先行登记,并告知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处理。

第九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和有关行政机关对行政处罚权管辖发生争议的,由市或者区(市)人民政府裁定。

第三章 执法规范

第十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建立和完善日常巡查制度,及时制止和查处违反城市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为。

第十一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建立和完善举报制度。对违反城市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为,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可以向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举报,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应当进行登记,及时核实处理,对不属于本机关职权范围的,应当告知有关行政机关处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应当为举报人保密,有明确的举报人的,应当将处理结果反馈举报人。

第十二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在执行公务时,应当统一着装。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在查处违法行为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行政执法证件。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

第十三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在查处违法行为时,可以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行调查或者检查;

(二)查阅、复制、拍摄、录制有关证据材料,抽样取证或者先行登记保存有关证据;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措施。

第十四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实施行政强制,应当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正确适用法律、法规,选择适当的行政强制方式,以最小损害当事人的权益为限度。

第十五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依法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并且应当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应当采纳,不得因当事人行使申辩权而加重处罚;符合听证要求,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依法组织听证。

第十六条 除行政处罚法规定可以当场收缴的罚款外,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不得自行收缴罚款。

当事人应当自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对逾期不缴纳罚款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可以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

第四章 执法配合

第十七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和有关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的信息共享机制,互相通报有关行政管理信息。

第十八条 有关行政机关许可下列事项,应当自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之日起三日内,将行政许可决定和相关资料告知或者抄送同级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

(一)设置户外广告、户外灯饰、门头;

(二)设置公共停车场、停车位、集贸市场;

(三)占用、挖掘城市道路或者改变道路使用性质;

(四)建设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

(五)占用、挖掘城市绿地;

(六)从事城市供(节)水、排水、供热、燃气、物业管理等经营活动;

(七)排放污水;

(八)处置建筑垃圾;

(九)其他涉及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许可事项。

第十九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对被许可人违反行政许可决定的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三日内,将行政处罚决定和相关资料告知或者抄送有关行政机关。

第二十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发现依法应当由其他行政机关查处的违法行为,应当告知或者移送有关行政机关处理;有关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发现依法应当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查处的违法行为,应当告知或者移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处理。有关行政机关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在处理完结后十日内,将处理情况抄送给告知或者移送的行政机关。

第五章 执法监督

第二十一条 市、区(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行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监督检查。

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发现区(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对违法行为应当查处而不予查处的,应当责令其查处;发现对违法行为查处有错误的,应当责令其改正,或者建议区(市)人民政府责令其改正。

第二十二条 有关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发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有权向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提出书面建议,或者提请本级人民政府予以纠正。

第二十三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违法行使职权,有权向有关机关检举、控告,接到检举、控告的机关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第二十四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监督管理,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侵犯当事人的人身权利和其他合法权利的;

(二)参与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安排的有碍公正执法的活动的;

(三)接到对违法行为的举报后未按照规定处理或者泄露举报人有关情况的;

(四)截留、私分或者变相私分罚款、没收的违法所得或者物品的;

(五)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六)玩忽职守,对应当予以制止和查处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查处,致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遭受损害的。

第二十六条 其他行政机关行使应当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相对集中行使的行政处罚权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七条 有关行政机关未按时告知、抄送行政许可决定和相关资料,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未按时告知、抄送行政处罚决定和相关资料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有关行政机关可以按照规定权限提请本级人民政府或者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机关的上级行政主管机关责令改正。

第二十八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九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

第七章 附则

青岛市劳动监察条例 篇6

住宅手册年底印发实施

新《条例》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按照商品房买卖合同的约定按时交付商品房,提供商品住宅使用手册。商品住宅使用手册应当包括住宅使用说明书和住宅质量保证书,由市房地产开发管理机构统一监制。其中,住宅质量保证书载明了保修单位、保修范围、保修期限、保修责任以及损害赔偿等内容。如果房屋出现质量问题,开发企业应当按住宅质量保证书的约定及时维修。住宅使用说明书载明了平面布局、房屋结构、特殊工艺、性能指标、管线走向等,便于用户根据生活习惯在结构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个性化改造,为装修提供方便。

记者了解到,我市在2015年就下发过通知,要求房地产企业交房时提供商品住宅使用手册,虽然大部分企业都能做到,但还是有部分企业随意增删手册条款,或者根本就不提供手册。因此,新条例将住宅手册纳入其中,从法律法规的层面强制要求房地产企业交房时提供住宅手册,并使用统一标准文本,不得随意增删。目前该手册正在设计编制中,将于今年印发实施。

“商品住宅使用手册包含的各部分条款,明确宣告买房人的权利内容及范围,提醒消费者购房时应作出合理约定,以减少以后不必要的纠纷,避免了日后奔波之苦。 ”市城乡建设委房地产开发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手册还为消费者购房后可能发生的问题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与提示,使得购房者在维权时有了书面依据。

开发商交房前五日需公示

针对延期交房的问题,新《条例》也新增了两项制度,防止开发商的“拖延症”。 《条例》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按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或者划拨决定书规定的开竣工时间、条件要求进行开发项目建设,并在办理施工许可前制定开发建设方案。开发建设方案应当载明开发期数、开发进度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进度、交付使用时间等内容。通过开发建设方案备案,开发主管部门可以清楚掌握每个开发项目建设的总体安排、建设内容和进度情况,对开发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出现延迟的,及时预警并督促企业调整方案、加快建设,以保证项目按期交付。

还有个别房地产开发企业将未进行竣工验收或者不符合交付使用条件的房屋强行交付业主使用,以逃避可能因此产生的延期交房违约责任,从而造成社会矛盾和纠纷。为此,《条例》规定,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应当通过规划、工程质量、公安消防等法律、法规规定的验收,并取得相关验收合格文件或者凭证。住宅小区等群体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还要取得供水、供电、供热、供气、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使用的证明文件。房地产开发企业要将开发项目各项验收合格和投入使用的证明材料于项目交付使用前五日在交房现场醒目位置公示,公示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通过明确标准、证明公示,确保验收结果阳光、透明,扩大业主用户的知情权,便于业主维护合法利益,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引起的纠纷。

青岛劳动者维权有了“定心丸” 篇7

去年以来,青岛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院创新性地建立多部门联合调解机制,先后对某国有企业职工追索十几年中夜班津贴案、某大型超市职工追索加班费案、某汽车企业一次性终止292名职工劳动合同案、某世界500强企业与其高管人员解除劳动合同案等11起案件实施联合调解,并调解成功,收到了最大限度以非仲裁、非诉讼方式化解重大集体争议的效果。

单纯从案件的数量来看,似乎不足以看出青岛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的力量。但如果从这些案件的典型性来看,对很多走在维权之路的普通劳动者而言,具有鲜明生动的维权样板意义;从中不难看出,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创新机制,探索出的这条“青岛式”的破解劳动争议难题的畅通之路,对全国劳动者的维权问题,同样具有可供借鉴与推广的示范意义。

5月4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青岛市召开全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座谈会,总结“十五”时期,特别是《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3年来的成效和经验。会上,人社部副部长杨志明对青岛市劳动调解仲裁工作创新机制、破解难题的有关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与会人员对于青岛市建立联合调解机制的做法,同样是好评如潮。

创新预防机制,破解争议案件爆发增长

2010年,是我市原劳动、人事仲裁机构整合并组建青岛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院的第一年。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着力推进调解仲裁工作由“以裁为主”向“以调为主”进而向“以预防为主”的转变,初步构建了争议预防、争议调解、争议仲裁三位体、协调发展的调解仲裁新格局。

这种创新机制防患于未然,劳动人事争议案件首次出现立案总数下降17.7%、涉案人数下降20.2%、集体争议案件数量下降47%的“三降”和按期结案率上升为99.6%、调撤率上升为59.3%的“两升”良好态势。

青岛市人力和社会保障部门在有关媒体创办了设立政策问答、以案说法等栏目,为用人单位提供了全方位的法律咨询和用工指导。在市政府部门中率先开展了

“网络在線问政”活动,每个工作日下午利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局长带头、各部门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参加,事先发布问政内容,事后将网民关注的问题及答复分期分批地通过报刊和网络予以发布,搭建了与广大市民常态化的网络沟通渠道。市政府在58个政府部门中推广了他们的做法。

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还在全市选择了近600家单位,由120多名专职仲裁员实行定点联系服务,免费提供争议预防和调解咨询,指导完善劳动人事管理规章制度,实现了对争议案件的源头预防和超前化解。另外,凡因不订立劳动合同、不投缴社会保险、欠发工资和加班费等违法行为引发争议并导致仲裁败诉的,一律移交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实施“诉全查”,从源头预防争议的发生。

创新调解机制,破解争议调解难题

去年以来,全市已有132个街道(镇)成立了由劳动保障、工会、司法、信访、企业组织代表共同组成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并统加挂“劳动争议调解中心”的牌子,配备专兼职调解员335人。去年以来共调解劳动人事争议2137件,实现了争议案件的就地化解。

全市还成立事业单位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438个,经培训合格后配备专职调解员9 53人,做到了一般人事争议案件由主管部门调解解决,复杂争议案件由仲裁机构协助调解解决,调解率直保持在90%以上。

对争议方当事人在10人以上的;争议

方当事人虽不足10人,但仲裁结果可能引起连锁反应的;以及其他重大、敏感、复杂争议案件等三类争议案件,实施多部门联动调解,形成合力效应。

另外,两级仲裁机构进步确立了调解优先的办案导向,把工作重心转到“以调为主”上来,把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定分止争作为最高工作标准。2010年,全市审结的11628件争议案件中,有6582件以调解和撤诉方式结案,调撤率达到59.3%,比上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创新审理机制,破解法律适用统一难题

“两法”实施以来,统法律适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标的达到一定数额的案件、涉及法律适用的案件、在全市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仲裁庭合议不能形成多数意见的案件以及涉访案件等十类案件,在仲裁庭合议的基础上,实行院审裁组集体合议。重大、疑难案件提交仲裁委员会集体研究。集体合议制度的推行,不仅加强了仲裁办案监督,保证了办案质量,而且统了办案标准和法律适用。去年,市仲裁院集体合议的案件占到了全部裁决案件的34.1%。

创新效能机制,破解基础建设难题

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仲裁机构基础建设方面进步加大了工作力度和经费投入,调整成立了具有较高规格和广泛代表性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

上一篇:圆的面积导学案下一篇:关于课堂教学技巧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