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精选7篇)

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篇1

人生和生命是两个概念,相互关联,但有本质的不同。

人生是生命在人间旅行的一个片断,人生是短暂的,而生命是久长的。人生是生命长河里展现的一个生命段落,而生命是从宇宙源头延伸到无限时空的连续剧。人生随时会结束,但生命不会随着人生的结束而结束,生命的人生结束了,而生命本身会以其他形式继续存在。

所以,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有区别的,如果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混为一谈了,人生就容易迷茫。

人生的价值是:为生命服务,还债,完善生命结构,让生命开心、快乐、自由、幸福,并使其向高层空间延伸。

人生的意义是:创造财富和欢乐,为自己、他人、社会服务。

生命的价值是:为上帝服务,为大自然服务,为维护宇宙生命的动态平衡服务。生命的意义是:宇宙为生命而存,生命为宇宙而生,没有宇宙,就没有生命;没有生命,就没有宇宙。

人生若不开心、快乐、自由、幸福,并逐渐使自己的生命结构完美,那么,人生就毫无价值。

人生若不能为自己、他人、社会创造财富和欢乐,那么,人生就毫无意义。

生命的意义

一个问题常常困扰着我: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下午,我在公园散步.一群鸟儿中的一只小鸟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奋力扑闪着翅膀,一跌一撞的跟在鸟群后面.它显然是刚出生的小鸟.不知什么原因,鸟群要迁移.使这个弱小的生命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学会飞翔.它越飞越慢,一头栽倒在地.过了一会儿,鸟群离它越来越远,此时,小鸟的翅膀好像受伤了,它不能飞了,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终于强烈的求生欲望使它腾空跃起,再次飞向蓝天.....

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篇2

在我国生命教育的起步较晚, 但是近年来, 院校学生自杀、滥用药物、校园暴力、性泛滥等频频发生的社会现实, 趋使很多有识之士呼吁必须重新审视生命教育的必要性。2010年, 国家教育部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在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了要“学会生存生活”, 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 进行生命教育已成为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

医药类行业本应是挽救生命的良心行业, 但现今民众对医药的信任危机却在不断加剧。医药类高职院校作为培育行业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 有责任加强生命教育的实施, 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完整的生命观, 从而提升整个医药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1 生命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1.1 生命教育的目标

生命教育的目标要求大学生既能珍惜自己的生命, 又能珍爱他人的生命, 还包括宇宙间万物之生灵, 懂得人的生命是可贵的, 它是一切情感、智慧、美好事件的载体。更进一步就是要求大学生能积极主动创造和提升生命价值。具体目标体现在:大学生应该有理想、有追求、积极乐观面对逆境;具有善良的心灵、健全的人格和美丽的灵魂。

1.2 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是指教导个体去了解、体会和实践“爱惜自己、尊重他人”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包括如下内容:认识生命, 了解生命的来源、组成、懂得其特点、掌握其规律和真谛、明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敬畏生命, 生命是大自然中最奇妙、最美好的东西;理解生命, 形成健康向上、有活力的“自我概念”、理解生命中存在各种挫折;热爱生命, 热爱自然, 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学会宽容;开发生命, 人的崇高与伟大存在于精神生命中,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让生命更有意义[2]。

2 医药类高职院校开展生命教育的价值意义

2.1 通识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 潜移默化“育”出正确人生观

通识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 它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学生通过多样化的选择, 得到了自由的成长。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 它超越了功利性与实用性。在开展通识教育的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 让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顺其自然地去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理解生命、热爱生命、开发生命, 无形中“育”成健康的人生观。

2.2 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四大意识

2.2.1 尊重生命的意识

尊重生命包含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爱护和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包含了对人的尊严、权利、信仰和自由的尊重和保护。医药类高职学院要把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 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 认识到自己未来的责任和使命是维护人类健康, 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竭尽全力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利益。

2.2.2 提高责任意识

通过开展生命教育,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逆性, 因此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医药行业尤其要强调责任意识。比如, 在中药材中有很多相近的药名:半边莲和半枝莲、天门冬和麦门冬等, 它们虽然只有一字之差, 但是药效却是截然不同, 如果医药类从业人员责任意识不强, 工作随意, 稍有不慎, 就很有可能酿成生命的悲剧。

2.2.3 形成规范意识

规范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 以规则为自己行动的准绳。针对医药行业的特殊性, 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当今社会上, 有部分人为了谋取利益最大化, 不按规则办事, 打“擦边球”, 不但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同时也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 医药院校要大力开展生命教育, 认识生命之间的平等关系, 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 形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2.2.4 加强服务意识

生命敬畏感是对生命的热爱、尊重与怜悯, 这是医药行业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情感之一。医药行业是服务行业, 为人民健康服务是医药行业的基本社会责任。要通过生命教育的实践, 使学生形成生命敬畏感, 从而加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医药从业人员一定要满怀仁爱之心, 一视同仁地为患者服务, 能体恤他们的疾苦, 满腔热情地为患者服务。

3 医药类高职院校开展生命教育的举措探索

3.1 把生命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医药类院校校园文化实质就是体现专业特色的医学文化, 它除了具备一般校园文化的特征外, 还应具有专业性特征[3]。如果将生命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就能在校园文化的大氛围下, 不断地向学生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

校训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 也是标志性的象征。我校的校训:“明德精业, 惟民其康”, 很好地体现出专业特征的同时, 也渗透了生命教育内容。“惟民其康”出自《尚书·康诰》中载“若保赤子, 惟民其康”, 意为要像保护婴儿一样, 关心民生疾苦。校训中把它引申为:“时刻关注人民群众身心的健康。”这体现了生命教育中关怀他人的理念, 也是医药专业从业人员必须形成的生命品质。

3.2 注重关怀学生心理成长, 构建健康人格

健康人格就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4]。我国经济迅猛发展, 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 导致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其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极度缺少完整家庭的关爱, 导致部分人长大后健康人格缺失, 甚至有个别极端的会做出轻生、反社会等的行为。在医药类这个特殊的行业中, 如果从业人员没有健康的人格, 对社会公众的生命安全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面对这一现实问题, 在医药类高职院校中, 我们应该主动地对新生进行一个基本的家庭情况调查。对来自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的高职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怀, 帮助他们重新构建健康的人格, 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3.3 利用“工学结合”模式平台开展生命教育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 学生的学习阶段主要分为实训前、实训中和实训后三个部分[5]。“实训前”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正确面对挫折教育、自身定位教育等生命教育, 使他们能够快速适应企业新环境。在顶岗实习过程中, 学生不免因为心理跨度大而出现心理困惑多、不良情绪集中地问题。故此, “实训中”应加强对学生的跟踪指导, 特别有针对性地进行心态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和挫折教育等涉及生命教育范畴的内容, 有效保障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实训后”, 就学生个人而言, 经过几个月工作回到校园后, 感触颇多。生命教育要趁热打铁, 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实习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反思和总结, 真切感悟提升生命价值的重要性。

3.4 开展多元化体验式生命教育模式

体验式生命教育旨在让学生对生命进行感受和体验的同时唤醒其对生命的珍重。传统的生命教育的模式单一, 多以直接灌输地形式进行, 很难得到当今大学生的认同。生命是发展的, 多变的, 故我们开展生命教育也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方法, 多元化地进行。

最直观地体验式教育模式就是活动体验法。如在让学生认知生命的过程中, 可以组织开展“生命树”主题活动。由参加活动的每一位学生自己绘制一棵生命树, 在树的不同区域分别写下“人生的目标、最大的挫折、最大的感动”等等。学生可以通过这一过程增加对自己生命的认识。之后,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们相互介绍自己的生命树, 这样可以促进对同学的了解, 增进大家之间的友谊。同时, 可以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调整人生的目标。又比如, 案例讨论法也是一个好的选择。案例讨论法, 即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目标, 创设可引发辨析的问题,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思想越辩越明。

4 结语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倘若一个人在各方面所受的教育都很优秀, 唯有生命教育严重缺失, 一旦酿成悲剧, 所有的教育都失去了意义。如像医药类专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 尤要把生命教育落到实处, 这是专业特殊性所赋予我们的使命。

摘要:医药行业是生命攸关的良心行业, 医药类高职院校作为培育行业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 是必须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文浅析了在医药类高职院校开展生命教育的价值意义, 并提出了一些开展生命教育的具体举措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医药类高职院校,生命教育

参考文献

[1]张美云.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2]崔红丽.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探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 :18-19.

[3]叶少芳.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对策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 8:522-523.

[4]张莺, 胡斯源.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构建和谐健康人格[J].社科纵横, 2010, 2:296-297.

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篇3

的主体对生命的漠视和价值的迷茫需要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引导。陶行知“每天四问”的自我反省

式的教育思想,关注着生命价值的基础地位、责任担当与境界提升,对转型社会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具有现实

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每天四问 生命价值

被誉为“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先生在纪念育

才学校三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中向师生们提出了

四个问题:“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

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

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尽管陶先

生的“每天四问”是对当时学校的师生们提出的自

我反省的要求,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生命价值观的教

育依然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直指生命价

值的基础地位

人是一切价值的主体,任何价值客体满足主体

的需要都要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任何价值都是

人创造的,任何价值也都是为人而存在的,人的生

命存在就是价值的本源或基础。伤害他人生命是一

种犯罪行为,属于刑法处罚的行为。而不珍惜自己

生命价值的主体,导致对自己生命价值的漠视,原

因是多方面的,但无疑,没有确立正确的生命价值

观是其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

陶行知先生用“健康第一”作为提出“我的身体

有没有进步”这个问题的缘由,他具体地举了两个

因病去世同学的例子向师生们说明健康和生命的

重要性,他明确地指出:“为国家民族而珍重着每一

个人的身体的健康”。身体的健康不是为了蝇营

狗苟地存在于世,保持健康的身体是为国家、为民

族而珍重自己身体的健康。个体的生命价值是为国

家、为民族做贡献的社会价值的基础。目前国内价

值哲学研究领域对哲学价值概念的理解占主流的

是“满足需要论”,即认为价值是客体属性满足主体

需要的现实效应:“价值是对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一

种主体性描述,它代表着客体主体化过程的性质和

程度,即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合乎规律的变化与主

体尺度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的性质和程度。”

对价值的理解,需要放到主客体的关系中去理解,

同样,人的生命价值也需要放到相应的价值关系中

来理解。

有的学者认为人的生命价值分为效用价值与

人道价值。其实,人的生命价值是一个整体,没有必

要把它分为效用价值和人道价值。对生命价值的理

解就是把人的生命置于价值客体的位置,看它的存

在是否满足了价值主体的需要。生命的存在满足了

自我、他人和社会的需要,是生命价值的表现,在这

一点上并没有多大的分歧。但生命如果没有创造价

值,比如生命的主体非常不幸而成为植物人,那么

他的生命价值又如何理解呢?“人道价值”这个概念

主要就是指这种没能创造价值的生命存在的价值。

其实,“满足需要论”依然能够解释类似植物人的生

命存在的价值。维持主体生命存在的需要是满足主

体需要的一种方式,而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满足了主

体生命存在的需要。在这样的价值关系中,价值主

体和价值客体是直接同一的。价值关系中主客体的

直接同一并没有否定“满足需要论”,而是“满足需

要论”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

对于人的生命是人价值提升的基础,费希特说

到:“我的生命是我实现道德规律的唯一条件。我绝

对得到了实现这种规律的命令。”人的生命价值

不仅是人作为价值客体创造一切价值的基础,也是

人作为价值主体而“享受”价值客体的基础。因此,

为了使自我的人生能够实现更大的自我价值和社

会价值,就应该首先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每天反

省自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对身体健康的关

注,“就是为着现在和将来人人能够出任艰巨。”

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出任艰巨”就是要担当起对于

国家、民族的责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实现伟大

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叩问生命价

值提升的能力

关注身体健康是为了能够“出任艰巨”,要“出

任艰巨”仅有生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提升生命存

在的能力,使自己有能力“出任艰巨”。这就有了生

命健康基础上的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尽管陶行知先生还未能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的著名论断,但他很清楚地知道为国家和民族

的进步而“出任艰巨”就离不开知识或学问能力的

提升。

对于如何提升自己的学问能力,他提出了五个

字的方针:“一、集、钻、剖、韧”。陶先生提到的“一”

并不是封闭在一个专门的领域而放弃对“博”的追

求,他所说的“一”是注意力的集中,他强调师生们

应该把自己有限的精力在特定的时间内集中于特

定的问题上,一心一意地专研下去:“一是‘专一的

一。‘专一在英文为Concentration,我们对于一件事

情能够专心一意的研究下去,必然能够有一旦豁然

贯通之时。”他强调的“集”是尽可能多地收集感

性材料,只有在尽可能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才

能通过感性认识而上升到理性认识。“集字在英文

为Collection,我们有了丰富的材料,便可以源源本

本的彻头彻尾的来研究它一个明明白白,才能够真

正理解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够‘迎刃而解,

才能够收得‘水到渠成的效力。”他所说的“钻”

和“剖”类似与毛泽东所说的对感性材料的“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维方法。

“钻是钻进去的钻,就是深入的意思”。“‘剖字在英

文为Analyzation,所以我希望大家对于每一个问题

搜集得来的材料,除了钻进深入之外,必须更加着

意做一番解剖的功夫,分析入微,如同在解剖刀下,

在显微镜下,看得明明白白,分析得清清楚楚。”

“韧”是对前面所提到“四点”的持之以恒的坚持。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唐·

吴兢《贞观政要·慎终》)知道该怎么做并不是困难

的,难能可贵的是始终如一地坚守。“韧是坚韧,我

希望大家在做学问上,要用韧性战斗的精神,历久

不衰的,始终不懈的坚持下去,终可达到‘柳暗花明

又一村的境界。”学问能力的提升,非一朝一夕

之功,需有坚韧的毅力和持久的恒心。

我们通常习惯于将青年学生的自杀归因于他

们的心理问题,而促使他们选择极端方式的更重要

的原因是他们畸形的生命价值观。他们没有意识到

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更没有意识到实现使命所

需要具备的能力储备,因此就没有了承受挫折的勇

气,看不到自己“苦其心志”后的“天降大任”,为渺

茫的前途而努力奋斗的无价值感在他们的价值观

中占了上风。

三、“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反思着生命

价值的意义

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就是以自己的生命活动

为客体,不断满足价值主体的需要。因此,生命价值

的提升根本上要通过生命活动的实践体现出来,通

过生命活动的实践不断创造价值,这就需要立足于

每一个普通的工作岗位,通过自己的日常工作体现

自己生命的价值。“动物只要不患病,有足够的食

物,就别无他求。人也应该如此,但现实并非这样,

至少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这样。”

身体的健康和生命的存在是生命价值的基础,

是每一个人最起码的职责。“在躯体方面,道德规律

的那种涉及我们自己的规定作为命令来看,因而从

肯定的角度来看,要求我们承担起一项职责,即营

养我们的躯体,用一切方式增进其健康与完好。”

仅仅关注于自己身体的健康与存在,还是远远不够

的,为了人所承担的使命,人在特定的情况下甚至

要拿健康冒险去寻求生命价值更大的提升,为此,

费希特论述到:“在不必要的情况下切勿拿你的健

康,拿你的躯体和生命去冒险。凡是在职责不要求

这么做的地方,都没有必要去做。如果职责要求这

么去做,我则绝对应该冒着一切风险去这么做,因

为完成职责是我的绝对目的,而我自己的保存不过

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在费希特看来,人保

存自己的目的是为了完成自己的职责,而完成自己

的职责通常需要通过适当的社会岗位。对此,陶行

知先生说到:“第一点最要紧的,是要‘站岗位。”

“站牢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教育自己知责任,明责

任,负责任——教育着自己进步。”时刻不忘记

自己的岗位责任,是不断提升自己生命价值的精神

态度。无论身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岗位,每个人都应

该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岗位都是提升自己生命价值

的“基地”。

实践活动是生命价值转化的桥梁,而个体的实

践活动总要通过具体的工作岗位体现出来,就某一

个具体的工作岗位而言可能显得微不足道,但正所

谓“善不可谓小而无益”,整体正是由无数个“微不

足道”的岗位汇聚而成的,任何一个“微不足道”的

工作岗位都是个体展现自己能力的舞台,都是个体

将自己的生命价值的能力转化为生命价值的途径。

陶行知先生对于每个人的岗位提出的要求是“敏捷

正确”。“工作怎样能够做得敏捷正确呢?这就是靠

熟练与精细。”在爱岗敬业的基础上做到精益求

精,不断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四、“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激励着生命

价值境界的提升

除了对身体健康、学问和工作进步的反思外,

陶行知先生特别强调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

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

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

愈大。”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

帅也。”(《资治通鉴·周纪一·威烈王二十三年》)王

国维先生谈到知识与道德的关系时说:“有知识而

无道德,则无以得一生之福祉,而保社会之安宁,未

得为完全之人物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

础》课程更是在绪论中对大学生提出了“以德为先,

德才兼备”要求,要求大学生能够做到用“德”

来统帅“才”,并以“才”支撑“德”,摆正“德”“才”关

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

会存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道德是来源于

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就具有积极的能动

作用,可以成为指导人们行动的精神力量。正如毛

泽东所说:“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

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

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先进的思想和

高尚的道德永远是激励人们提升生命境界的精神

力量,使人们生命存在不断趋向崇高。“人性自身的

美丽和尊严,就在引导着自己的道德生活,这本身

就是崇高的体现,它就是崇高。”崇高离不开自己

承担的道德使命,康德将崇高与冒险和怪诞进行了

区分,他说:“为了自己的、祖国的或我们朋友的权

利而勇敢地承担起困难,这是崇高的。十字军、古代

的骑士团乃是冒险性的;而决斗——那是由于骑士

对荣誉的召唤具有一种颠倒了的观念而产生的可

悲的残余——则是怪诞的……用原则来约束自己

的激情,乃是崇高的。苦行、发誓和其他许多修士的

道德,乃是怪诞的。”在康德看来,真正的崇高是

用道德原则来约束自己的激情,根植于道德原则之

上的德行是崇高和高贵的,其崇高性就表现在对普

遍的道德原则的遵循。

陶行知提出的“每天四问”的自我反省要求,从

关注身体的健康到强调精神的崇高,这与王国维倡

导的“完全之人物”的教育宗旨是一致的。王国维在

《论教育之宗旨》中写到:“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

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

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

日身体之能力,一日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

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蔽其身体,皆非所谓

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

和之发达。”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完全之人

物”,“完全之人物”是德才皆备、身体与灵魂相和谐

的主体,“完全之人物”也是生命价值观得以全面彰

显的人物。

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过程尚未结束,“物的依

赖性”为特征的社会里异化劳动未能消除,而异化

劳动带来的生命存在的无意义感伴随着异化劳动

的主体,对生命的漠视和价值的迷茫是异化劳动中

难以避免的产物。因此在转型社会中加强生命价值

观的教育显得尤为紧迫。从传统的教育经典理论中

挖掘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思想资源更具有理论上的

说服力。陶行知提出的“每天四问”的自我反省教育

思想,无疑是优秀的经典教育思想,在社会转型的

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篇4

绽放

保定学院毕业生的事迹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自觉践行使命,勇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甘于奉献,默默无闻,投身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才可能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的最大的力量,才能充分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才可能使自己的生命绽放出最华丽的色彩。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千古名句,至今仍有深远的意义。钱学森,我国伟大的科学家,客居美国享受着优越的生活条件,为了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优越的一切,回归祖国,但是美国军方全力阻挠,钱学森没有屈服。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他一方面继续着自己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坚持斗争,最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美国的20年里,钱学森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他回忆说:“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呆下去。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虽然在世界上只度短暂的22个春秋,但是他对革命事业总是满腔热情,凡是有益于人民的事情,他都自觉去做。他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一生。雷锋 同志对远大理想的追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说:“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他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融合到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变成服务的自觉行动。雷锋精神影响了新中国的几代人.成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无论是钱学森还是雷锋,都把自己的价值绽放在祖国的大地上。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是社会主义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的时代,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快速发展追求中国梦,自觉承担其自己的责任,将自己的价值与与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复兴结合在一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光彩最灿烂的实现。这个时代赋予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舞台。因此,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绽放人生塑造辉煌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也是现实给予我们的历史任务。

绽放人生实现个人价值,要求我们青年学生一方面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默默无闻,甘于奉献,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终身。另一方面,要用现代化的知识武装自己,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打好将来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最大限度的实现个人价值,使自己的人生辉煌多彩。

绽放人生,既是祖国富强、民族振兴的需要,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必然途径。要实现二者的统一,一方面要有伟大的理想和胸怀,另一方面要有脚踏实地,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利益和个人价值的统一,才能使自己的人生绽放出最华美的色彩,书写最灿烂的篇章。

替换材料: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爱因斯坦 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爱因斯坦 周总理的纪念章 周总理经常带着一枚“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把“为人民服务”作为 自己的座右铭要求自己。“为人民服务”正是总理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

平凡而光辉的一生

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我要把有限 的生命,投入到无限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虽然在世界上只度短暂的22个春秋,但是他对 革 命事业总是满腔热情,凡是有益于人民的事情,他都自觉去做。他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铁人王进喜

铁人王进喜,为了摘掉我国“贫油”的帽子,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 精神,带领广大工人在石油战线上作出了突出贡献,获得“铁人”称号。居里夫人论人生

世界上有许多女性崇拜居里夫人,当面向她表达崇敬之情;也有人向 她诉说自己生不逢时,缺乏机遇。居里夫人鼓励并开导她们说:“你们不要抱怨白白发生的 早晚,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意义的生活,只要我们珍惜时光,不虚度人生,并且 能够说„我已经尽力做了我所能做的事‟就够了!个人梦想只有融入中国梦之中,才有意义;个人奋斗只要契合国家需要,就算是有价值。我们就是要把个人梦想与发展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浪潮中,发挥力所能及的光和热才不枉青春。“

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篇5

内容摘要:随着整个世界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西化,人生观与价值观错位,人生信仰与生命意义感缺失,生命意义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我党所提出的拥有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为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提供了核心的教育内容,而且还为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提出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及其最高境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是当前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

生命意义教育

自上个世界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西方帝国主义文化的侵略以及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退隐,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西化,人生观与价值观错位,人生信仰与生命意义感缺失,生命意义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这种背景下,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问题,寻求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义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不仅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构建和谐社会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必然要求,而且也是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新的课题与内容。在当前,以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最为先进与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导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义教育,是提高他们的思想认知,增强人们的自我认同感与社会认同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赋予他们人生生命意义感与价值感,从而提升其生命境界的重要方法与途径。所以,在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问题研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当代大学生生命意义的缺失及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整个世界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其人生信仰、价值观念,还是其生活态度与对生命的认知都出现了新情况与新问题。当代大学生生命意义的缺失及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明显与突出。

(一)当代大学生生命意义的缺失

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的调查与研究中发现,在现代社会中,由于日益膨胀的物欲对于神圣精神领地的侵蚀与占领,人的生命意义被搁置,以及年轻人不加批判地大量汲取大量西方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思想,深受其极端思想的影响,当前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思想境界不高、社会责任感不强、生命意义感不足,以及“存在空虚”等生命意义缺失的典型症状,其生命意义呈现严重缺失的状况。其具体表现诸如生活态度消极,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其思想观念消极颓废,贪图享受与玩乐,不思进取,得过且过,逃课、上网、谈恋爱、热衷社团活动、考试作弊等等,生活放纵,缺乏责任感,没有积极而明确的生活目标,其生活态度极不负责任;生命意义感缺失,大学生消极颓废极不负责的生活态度不仅不能使他们得到生活的快乐,反而更易使他们感到生活的无聊与空虚,从而丧失生命意义及其价值的感知与体验,出现生命意义的缺失;生命意识淡薄,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由于其生活态度消极颓废,生活没有自我实现与自我认同的乐趣与快乐,人生缺乏生命的信仰与精神的皈依,很容易导致他们对生命存在价值与意义的质疑,而出现生命无意义感的精神症状,并最终导致大学生自杀、他杀等否定自我生命与漠视他人生命的严重社会后果。如教育部直属高校2008年一年就发生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2009年自杀人数持续增加等,又如2007年云南大学张超与其男友谢宏的谋财害命事件,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驾驶肇事杀害被害人张妙事件,以及2013年复旦大学硕士研究林森浩2010级硕士研究投毒杀害室友黄洋中事 1

件等等,这些事件无不暴露了当代大学生对于生命认知所存在的严重问题,并说明了他们对于自我与他人生命的冷漠及其生命意义感的缺失。

(二)当代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大学生生命意义的缺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国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的缺失及其存在的问题。如第一,在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地教育之中,缺乏对其进行生命意义教育的明确意识,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之中,大学生只是被作为灌输知识的对象,而不是被作为身心都需要健康发展的对象,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说“(现代)教育的目的,基本上是向个人传授知识,所传授的知识是他在工业化文明中工作时一所需要的,而且将他的性格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模式:野心、竞争、有限制的合作;尊重权威,而又具有‘合乎需要的独立性’”,[1]我国当代大学教育具有无人教育和工具理性的弊端,在其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很少能够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认知与生命意义的教育,而只是一味地对其进行知识与理论的灌输与传授,因此,在此期间,大学生的“知识增长”可能很快,但是其“生命成长”却很慢,大学生根本无法真正地领悟生命的内涵,也无法体验到生命价值实现的成就感及其自我实现的快乐,大学生是无法获得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感的。第二,当代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还没有科学科学的规划与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缺乏连续性、完整性与系统性,当代大学生还无法从现行的生命意义教育中获得对于生命内涵及其价值与意义的全面而深刻的认知与体验,所以,在现实中,当代大学生也无法构建其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具备实现自我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能力。第三,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的人力与课程资源严重匮乏与不足,许多大学既缺乏生命意义教育的专任教师,同时也缺乏生命意义教育的专门课程,因此,到目前为止,够真正设置专任教师而开设专门的生命意义教育课程的高校屈指可数。第四,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的自我意识缺乏。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法兰克福学派与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认为,以工业技术理性为特征的当代极权社会对于人的控制,使人们丧失了自我否定与超越的能力而成为了单向度的人。在这种极权社会的操控之下,教育也成了技术理性实施极权的一种工具,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不问怎样使一个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是问我们怎样教他技术,使他成为只关心生产物质财富的世界中的一颗光滑而耐用的齿轮牙。”[2]这样,长期的极权教育只能使大学生最后沦为现实技术理性及其实用主义的奴隶,而精神匮乏,丧失自我超越与追求自我生命价值及其意义的意识,并最终造成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自我意识的缺乏。而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的自我意识的缺乏,又会带来大学生在其生命意义教育过程中的被动、消极与无效等一系列连锁反应与问题等等,诸如此类状况,都是当代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中存在的最主要也是最核心的问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决定了其在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中必然会具有理论上与实践上决定性的价值与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内容,并揭示了其科学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与科学内涵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3]其中,马克思主义其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其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其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其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我国与时俱进的先进的思想观念、政治理想、精神信仰及其伦理观道德观念的价值取向,是我国党和政府为适应精神文明建设与构架和谐社会等新的形势的需要而提出的重要战略任 2

务与战略目标。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教育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4]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 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不断丰富、完善与发展,是我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政治理想、精神信仰及其伦理观道德观念的升华与结晶。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精神与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立足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科学与信仰、真理与价值、规律与规范相统一的崇高、公正与进步的价值追求、价值判断与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整个社会及其公民价值观的指针与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每个公民学习与践行的准则与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应该建立在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需求的基础之上,所以,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也应该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构建大学生生命意义的理论依据,是构建当代大学生生命意义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而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是大学生生命意义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教育内容。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引领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到达终极目标及其最高境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取向体系,其中不仅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具有先进的社会理想,具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而且还具有坚实的伦理道德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因此,在当代文化及其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之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的核心内容,对于人生观与价值观正在形成而又极易动摇的大学生来说,不仅能提高大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科学认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人生价值与意义中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而且还能培养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社会理想,把个人的人生理想与国家的社会理想相结合,把个人的人生命运与国家的民族命运相统一,并具有一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永不衰竭的强大精神动力,及其良好的伦理道德修养与行为。也就是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的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拥有胸怀祖国的远大理想与抱负,以及肩负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而且还能够把大学生培养成我国社会主义真正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总之,在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能引领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到达终极目标及其最高境界的。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探究 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中的途径与方法,是当下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

(一)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统理论,提高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科学认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及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创新,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其具体的内容,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5]到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 3

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提出的背景、具体含义、基本内容,到其建设的途径及其价值与意义等,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这一理论体系内容的科学性与结构的逻辑性不仅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理论工具,而且也是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及其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灵魂及其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统理论,不仅能够给予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还可以让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的生命的本质与内涵,深刻把握生命意义与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具备体验与实现人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能力,并充分实现人生的价值与理想。因此,在当代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背景下,要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义的教育,就要首先通过开设专门的课程,系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内容,提高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科学认知。如第一,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国际与社会的经济文化背景,让大学生充分了解无论是社会的价值,还是个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所赖以产生的现实社会环境与背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与人的思想观念不断发生激烈相撞的客观现实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国家利益的保障,而且也是个人生命意义实现前提与基础,个人生命意义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国家利益之上。第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科学内涵,让大学生全面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及其内在本质,进而发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社会价值的主流,而且也应当是大学生生命意义构成的主体部分。第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途径及其价值与意义,让大学生深入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的艰巨性与必要性,人生意义的构建与实现离不开个人生命境界的提升与创造。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以正确的思想舆论来进行积极地引导,以社会强大的舆论来规范,而且还需要以广泛的大众文化来熏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在展现精神旗帜、巩固思想基础、实现全社会思想道德共同进步与满足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迫切需要及其社会利益最大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总之,对于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来说,通过系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内容,提高大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科学认知是大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寻找与发现其生命意义的理论基础,在大学生意义教育中十分重要。

(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教育,明确大学生生命意义的目标与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内容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与主要目标与任务,因此,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教育,明确大学生生命意义的目标与方向,是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义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教育,明确大学生生命意义的目标与方向,完成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的目的与任务,第一,要科学规划与合理安排其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内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主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活动。第二,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及其教育教学的规律与特点,优化与改进教学方式,以生动活泼与真实可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各种教学资源,并调动课堂教学的一切积极因素,来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直接相关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 4

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等的理论灌输与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着眼点,重点突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各种教学资源,调动一切课堂教学的积极因素,积极促进教学内容与大学生思想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以增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对于大学生社认同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作用。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教育,明确大学生生命意义的目标与方向,又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之一。

(三)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种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的境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不仅需要其科学理论上指导,而且还需要其各种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增强大学生生命意义的的体验,从而大大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及其境界。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种实践活动,如组织志愿者团体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组织大型爱国主题演讲与报告、升国旗及其在国旗下宣誓、组织各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与广告、到大型企业或者工业园区去参观等等,通过各种各样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与体验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大学生亲身体验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及其制度的优越性,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且还可以可以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与认同,使大学生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重要战略意义,增强其对我国党与政府的信心,并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及其责任感等等,把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统一,从而最终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内化,亲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的境界。

总之,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直接关系着民族与国家的希望与未来,以具有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外化为大学生的生命行为与意义,综合提高大学生的人生修养及其人生境界,是当前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

注释:

[1] [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29.[2][英]伊丽莎白·劳伦斯.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序言)[M].纪晓林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3] [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10.19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参考文献:

[1]姚月红.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思考[f]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8(04): 87-92.[2]梅萍.生命的意义与德育的关怀[f] .高等教育研究,2005(10): 87-91.[3]何源 徐继达.大学生生命教育及实施途径[f] .中国学校卫生,200s(12): 1037-1038.[4]谢光勇,雷静.近十年来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综述[f] .教育探索,2005(09): 92-94.[5]周德新.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缺失及其培养途径[f] .当代教育论坛,2006(08): 64-65 [6]吴桂韩.论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3).[7]孙秀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与社会动员[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8,(1).[8]岁会德.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机制[J].党政论坛,2007,(11).[9]尹伶.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1).

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篇6

一、对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理性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报告同时还对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员权利保障、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此外,党的一些重要文件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等,都对党内民主进行了浓墨重彩的阐述,这些都反映出我们党对党内民主重要性的充分认识。

1.高校党内民主的概念。关于党内民主的概念,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表述:一是依据西方民主思想体系而形成的,如“党内民主就是指在党的政治生活中,党员平等享有党章所规定的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决定和管理党内事务的权利”[1]。二是根据政党的组织行为和运行规律,并结合我党的发展实践而提出的,如“党内民主是党基于自身的性质、任务和宗旨,依据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对党的组织、体制和过程作出的民主的制度规定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党内政治生活”[2]。实际上,民主本身是一个历史范畴,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扩展。正如恩格 斯所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3]2014年9月21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说“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为此,高校党内民主应是按照党章和党纪要求,结合高校的现实情况,在高校党内生活中实行广泛的民主平等,使广大师生党员享受高校党内事务的 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决策权,接受民主管理;实现途径为高校党员代表大会、党内选举、党务公开、党的集体领导与民主集中制等。其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就是高校所有党员对党内权利的分享和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党员和党组织的意愿、主张能够充分表达,积极性、创造性能够充分发挥。

2.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内涵。党内民主最初提出主要基于两点:一是作为党内特别是党员干部发生异化后的纠正措施;二是依据党的宗旨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而倡导的价值观。党内民主建设,主要是发挥党组织的免疫功能,作为消灭目前事实存在的党内不同利益群体的手段,而不是妥协的工具,这是我们正确理解“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依据。高校党内民主建设,也有其政治使命,符合高校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内涵的着力点应是高校党员民主权利的申张。笔者认为,其一是凸显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从严治党,重视加强学校党组织自身建设,做到廉洁自律,并通过党内民主建设提升高校党委的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二是要能够保障高校党员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体现,保障师生党员参与学校党内的选举、决策、监督等方面的活动;三是能够体现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成果,即学校基层党组织制度健全,校务决策透明,党员思想活跃等。

3.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现实要求。林尚立认为:“党内民主 是现代政 党生存与 发展的内 在原则。”[4]李铁映在《论民主》一书中提出:“执政党的民主建设将决定着整个国家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兴衰成败。”[5]发展党内民主是我国现阶段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广大党员的民主意识不断提高,参与党内事务的愿望也在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后,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少数党内干部的异化日益严重,有的把职权异化为个人权力并为自己或少数人谋取私利,有的放弃了崇高的理想、追求个人安逸享受等等,这都要求用党内民主这一锐利武器对党内异化的个体进行清除,以防止党的变质。高校党的建设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形势,其既有党的建设面临危机的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加强高校党内民主建设:一是提高党在高校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只有在高校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才能切实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集思广益,广纳群贤,确保高校的科学决策、民主治校、依法治校,提高党在高校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二是促进高校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高校的规模扩张和与社会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高校党组织面临的形势也越来越复杂,只有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广大党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推进高校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三是推动高校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高校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和冲击,加强高校党内民主建设,能够帮助高校党员特别是领导干 部清廉勤政、拒腐防变,以不断纠正高校出现的各种腐败现象和不良风气。

二、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价值意义

1.有利于对政治文明建设发挥示范作用。民主是人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内核,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但是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影响着民主水平的不平衡。现代高校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传承和创新先进文化和先进的价值理念,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大学之发展方向关乎到一个国家的文明之性格”[6]。为此,高校党内民主建设作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部分,高校党内民主建设关系到大学校园民主文化的形成,关系到中国民主“土壤”的改良,关系到中国未来民主化的整个 进程。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高校是知识分子集聚的地方,他们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有条件率先把党内民主建设好,并带动高校的政治文明建设,发挥引领作用,成为政治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2.有利于促进党内民主建设的研究。民主作为一种价值理念、作为一种文化,其具有普世性,是一种世界文化。但作为一种国家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或党内民主,与资本主义的民主有本质的不同。作为政治手段,资本主义民主只是不同利益群体实现妥协的手段。而我们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党内民主的内涵和要求应该是不一样的。作为执政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内民主的内涵与要求亦有区别。如何区别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如何认识不同历史时期党内民主的内涵,都是亟待解决的课题。但是由于针对党内民主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的研究水平和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在高校开展党内民主建设必然带动高校内部各类专家积极参与研究,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提升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水平,而且可以结合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实践活动进行实证研究,这对于党的建设的研究尤其对于推动党内民主建设具有重要的先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3.有利于为社会输送具有民主素养的新鲜血液。随着我们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面临的局面越来越复杂,对具有领导责任、组织策划和政策执行能力的党的干部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受到了高度重视,中央也出台了相关的规定,如《党政领 导干部选 拔任用工 作条例》、《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等。从当前形势看,党和政府的各级机关新增工作人员的来源主要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大学生,他们的党内民建设观念是否入心入脑,他们的民主素质是高是低,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党内民主建设程度。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接受大学文化的熏陶,民主文化浓厚的校园必将使向社会输送的每个大学生都变为民主的种子,直接改良着中国民主的“土壤”。因此,大学生党员在校期间接受党内民主生活的砥砺,可以较快地提高他们的民主素质,为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较好地践行民主打下基础。

三、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工具意义

进入21世纪的中国高校,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由于政府在高校改革与发展政策上的滞后,以及高校发展速度过快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引发的各种矛盾也相当严重,这些都表明了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要通过党内民主建设带动高校各项管理(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本化。

1.应对高校师生对民主的诉求。受世界民主化浪潮的影响,高校作为汇聚高知群体的地方,自然对民主的诉求要强于其他地方。而改革开放后,实际上高校已经成为“西化、分化”与反“西化、分化”斗争的重点领域,党在取得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领导地位的同时,带来的副产品就是高校民主氛围受到一定的影响。不是说马克思主义与民主是对立的,而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民主的,而且是最高形态的民主。主要是我们对无产阶级政党的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的研究不够,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误区。高校师生对民主的诉求不断延伸,就必然要求高校党内民主要更加充分、更加切实,因为在高校党内民主的实施过程中,广大师生都是参与者、利益相关者,高校党内民主的发展程度会受到广大师生的监督。高校的党内民主具有引领作用,必然带动、促进高校校务的民主管理,为校务的民主管理提供政治保障。因此,高校党内民主建设要在不断满足广大师生的民主诉求的基础上维护高校的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

2.改进管理和提高决策水平。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于一身的高校,其规模的大型化、功能的多元化,特别是校内不同利益群体的形成和学生家庭经济背景的巨大差异,对高校管理和决策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但客观事实是一方面上级的计划与指令使高校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办学;另一方面,社会上盛行的家长作风、官本位思想在高校也一定程度上有所表现,结果就是高校的学术独立与自由不够,依法治校、教代会民主管理的苍白无力,导致有些高校的运行 成本较高,办学效率较低,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党内民主建设不仅是贯彻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重要条件,也是高校改进和提高管理决策水平的重要手段。

3.防止和消除高校腐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区的扩建,招生自主权的下放和科研经费的迅速增长,高校每年的资金流量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可以说高校已变为具有一定政治权、经济权和话语权的特殊领域。有学者认为目前“大学如官场、市场,却越来越远离学场”,这种现象在一些高校确实是存在的,且高校行政泛化日趋严重,其主要表现是强势领导,集权管理,而权力不受监督和制约必然导致对民主的践踏,必然导致腐败的发生。

高校党内民主建设就是要保证党代会能充分行使权力,增加防范权力过于集中的民主程序,达到对权力异化进行制约,保证民主集中制的深入贯彻。同时建立完善的权力监督机制,全面促进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构建全方位的监督网络,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有效预防和消除腐败。

摘要:高校党内民主建设是党的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既依托于党内民主,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加强高校党内民主建设,有着促进党内民主建设研究、催生高校民主土壤的作用和输送具有民主素养的新鲜血液等价值意义以及应对高校师生对民主的诉求、改进管理和提高决策水平、防止和消除高校腐败等工具意义。

左联期刊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篇7

传媒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成了一门显学。关于当代传媒学的理论,我几乎一窍不通,但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却不能不与各种传媒打交道。根据我粗浅的了解,传媒可以根据其性质分为几种类别:政治性的,学术性的,消费性的和先锋性的。我的这种分类,是根据传媒的存在根据而区分的。

政治性的传媒是根据国家政治的需要而设立的,不管是否由国家直接出资兴办的,也不管是否直接接受国家政府机关的领导,但总体方针都是为了国家政治的需要。正确、及时地将国家政治的意图贯彻到社会群众之中去,以保证国家政治对社会民众指导或领导的有效性,是这类媒体的主要作用和意义;学术性的传媒一般是在学校教育(主要是高等教育)或科研机关的需要的基础上兴办的。学术关注的是国家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其内容未必完全符合国家政治的现实需要,也与广大社会群众的现实需要没有直接的联系,是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学术圈子之内发挥作用的。其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国家的教育拨款和科研经费,其作用主要在于知识的传承、交流和创造;消费性的则直接面向社会公众,与社会公众的消费需要直接联系在一起。这类媒体首先着眼于经济效益。

严格说来,政治性的、学术性的、消费性的媒体也都有可能具有先锋性质,但先锋性在所有这些媒体中都不可能成为主导的倾向;这是因为在任何历史时代,先锋性的文化都是少数人的文化,而不是多数人的文化。多数人在固有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的基础上就能顺利接受的文化,就不是先锋性的文化了。先锋性文化大都首先产生在一个民族的知识分子阶层,是这个知识分子阶层中的少数人。他们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在主流意识形态可控范围内的现实社会的文化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但当他们在现实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仅仅属于自己的新的感受、新的追求、新的思想乃至新的主义,并且又从这个新的角度感受和认识现实社会文化的本体的时候,他们的文化思想就与现实社会的文化有了根本性的差别,从而也具有了某种先锋的性质。在这时候,他们较之社会上的任何一类人,都有更强烈的表达欲望,因为他们在本能上就需要社会公众对自己的理解和同情。但是,恰恰是在这个时候,固有的政治性、学术性、消费性媒体的保守性就充分暴露出来了。政治性媒体对那些有可能危及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异端思想加以排斥;学术性媒体是建立在固有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之上的,不在固有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的基础上,不论是多么深刻的思想和多么显在的事实,都无法被纳入到学术讨论和学术论争的范围。在中国古代,女子改嫁的问题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法权问题。表面看来,消费媒体是最自由的媒体,各种不同的文化信息都能够通过消费媒体被传播开来,但实际上,消费性媒体往往是一种最保守的媒体。其原因就是因为它是多数人的媒体,而不仅仅属于这些有着独立社会追求的少数人。少数人不是不能介入这种媒体,而是一旦介入便会陷入到“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而成为社会公众的消费对象,而带着强烈的消费欲望进入消费媒体的社会公众,很快便会将少数人这种严肃的独立社会追求转化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乃至笑料,只有三分钟的热度,而不会发生长远的影响。在这时,这少数有独立追求的人,就需要有主要属于自己的媒体。他们要表达和传播的是自己独立的社会追求,是争取社会公众对自己及其独立社会追求的同情和了解。在这个意义上,这种媒体带有更纯粹的文化性质。只有先锋性媒体不是根据任何外在的要求、而是根据自我的内心要求。这种媒体并不常常是成功的,但它带给一个民族文化的一定是一种新的质,并且对政治性、学术性、消费性媒体的保守性也会起到一定的消解作用。

依照这种分类方式,我认为,也理应意识到媒体研究的这样一个根本要求,即依照其媒体自身的存在根据对媒体的作用和意义进行解读。在政治发展的意义上研究政治性媒体的作用和价值;在学术发展的意义上研究学术性媒体的作用和价值;在经济发展的意义上研究消费性媒体的作用和价值;在民族文化发展的意义上研究先锋性媒体的作用和价值。在当前,似乎有一种将所有的媒体混在一起加以研究的现象,这往往会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起不到研究活动本身应该具有的研究价值。例如,很多人主要从学术的意义上而不是从提高收视率的经济意义上看待电视上的《世纪大讲堂》,这就把不同的价值混淆在一起了。实际上,它是一个消费性的媒体,而不是一个学术性媒体。就其目的,它是为了提高收视率,增加经济收入;就其效果,它是社会公众对知识分子文化的一种消费形式。而知识分子的学术研究是一种纵向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的过程,是面向未来的一种脑力劳动,在更多的情况下则是对新一代人的非盈利性的培养和教育,其接受者也必须调动自身的思维活动的积极性,而不能只是一种被动消极的接受。电视上的主讲人则更是一种艺术表演,电视听众对主讲人的艺术表演是一种感官享受,是不须调动自身思维活动的积极性的。它有自身的作用,但其作用主要不是学术的,正像电子游戏的价值不等同于儿童教育的价值一样。

文学媒体在其整体的性质上原本属于消费媒体,文学的娱乐性使各种形式的消费媒体都愿意加以利用。但当文学已经成为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后,文学媒体也就有了类似于以上四种类别的划分。有些文学媒体是直接为现实政治服务的,虽然也有某种程度的娱乐性,但从总体上更接近政治性的一类(如上世纪30年代民族主义文学派的文学期刊);有些文学媒体是以发表在现行审美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为主的,在有意与无意之间带有一点“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则更接近上面所说的学术性的一类(如上世纪30年代的《现代》杂志);而像上世纪30年代的鸳鸯蝴蝶派的杂志,则明显属于消费类的媒体。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看到,上世纪左翼期刊杂志,实际就是当时的先锋派的文学媒体。

毫无疑义,上述四类的媒体,都有研究的价值,但我认为,对于先锋性媒体的研究则具有更加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政治性、学术性、消费性媒体都有十分明确的目标体系,它们的运作方式完全可以根据其目标体系推论出来,并且使其从业人员必须适应其具体的运作方式,呈现着相对有序的特征,其研究的价值也就相对薄弱得多,而先锋性媒体就没有这样明显的规律性可循了。它往往以无序的形式呈现出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有序性,像早春的青草一样倏忽而来,倏忽而去,又像彗星一样在自己身后留下一个长长的尾巴,影响到一个民族文化的后来的发展,但又最终消失在这个民族文化的背景上。具体研究这类媒体的生生灭灭及其演变轨迹,不但对于媒体的研究,而且对于一个民族文化的研究也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

仅从中国现当代文化的发展上,迄今

为止有这么三个转捩点:其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是以《新青年》这个先锋性媒体为标志的;其二是上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化运动,在那时则有一个可以称之为先锋性媒体群落的左翼期刊杂志,呈现着较之《新青年》更加复杂也更加多变的性质;其三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的改革开放,严格说来,那时并没有一个完全可以称之为先锋性的媒体,其先锋性是分散在多个本质属于政治性、学术性的媒体中,此后更逐渐消失在消费性的媒体中。在中国现代媒体的研究中,《新青年》的研究是最为充分的;新时期以来的媒体,逐渐加强的是其消费性,先锋性的特征正在逐渐模糊。这样,作为先锋性期刊的左翼期刊,就有了不可代替的重要研究价值。

一种研究活动,并不像人们通常所想象的那样,是完全根据研究者的意愿而进入学术的历史的。从上世纪20年代未期左翼文化的兴起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左翼文化作为先锋性文化在中国现代文化的整体格局中挣扎求生的年代,不论是它自身还是属于不同文化派别的人们,都不可能对它进行整体的、有超越性价值、有较高客观性品格,并且也有较高确定性内涵的研究,其中也包括对它的主要传播媒体——期刊杂志的研究;从1949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左翼文化是在政治革命的胜利中像鹞子翻身一样在刹那间便具有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和地位的,这也意味着它已经退出了学术研究的对象范围,任何一种较为客观的研究都会有损这种文化直至左翼文化运动参加者的崇高形象,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在中国当代史上掀起的大波大澜就是一个充分的证明;“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文化是在消解乃至颠覆左翼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统治地位的过程中演变和发展的,这一方面带来了中国当代文化的改革和开放,但也同时带来了对在中国生成并发展了近一个世纪的左翼文化的遮蔽,带来了对中国现代文化史描述的失重。左翼文化包括左翼期刊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间并没有受到中国文化界的重视,在为数不少的知识分子那里,好像扔掉一个“错误”一样扔掉了中国的左翼文化,而不是在对其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超越它所存在和发展的那个历史阶段。我不相信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正、反、合”的那种平面化的研究思路,但不能不说,中国现代左翼文化已经具有了进入研究对象范围的历史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我们既可以不将其作为不可分析的主流意识形态加以崇拜和歌颂,也可以不将其作为一个绝对的错误而予以鄙弃和抛弃。它是一种存在,作为存在,它就有存在的合理性,但它却不是唯一的存在,因而它的合理性也不是唯一的合理性。这就需要研究,需要分析。

左文是我的博士研究生,他的这部著作是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我没有评价它的权利,但我至少认为,它是值得向当前的研究界推荐的。它大概是第一部系统研究左翼期刊的专著,也是对左翼期刊涉及范围最广、收罗最丰富的著作。左翼文化不是中国现当代文化中唯一的文化,但却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种文化。现在好说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并不仅仅是一条商人的发财之路,同时也是中国中下层知识分子、中国中下层人民群众进入中国历史的创造之路。当我们在“享受”生活的时候,不要忘记这种生活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并且未来的生活仍然要靠我们的创造。

好书超市

《哈佛看中国:经济与社会卷》,张冠梓主编,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42.00元

上一篇:物流信息系统复习题下一篇:最牛的教师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