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儿童的秘密有感

2024-07-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儿童的秘密有感(共9篇)

读儿童的秘密有感 篇1

学前142 邓玉珍

偶然间的机会,我开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读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结果一旦开始读,便一发不可收拾,花了一夜与一个下午以一种较为流畅的方式把它读完了。之所以一发不可收拾,是作者本身的魅力,以及书中字字珠玑的观点吸引了我。

蒙台梭利是一个教育家,也是一个医学博士。如果这些还不足称道的话,我就要提出它的精妙的文笔和广泛的阅读了。它的语言生动而又形象。可能是由于做医生时常做小动物的观察和研究,他笔下的那些深涩的不好理解的概念都会转变为一个个小动物的形象活跃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一目了然。有的时候,那语言的精妙,仿佛是我又回到了在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时的感受,是那样玄妙而又有趣。有人曾经说过,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不在于他有多么多么广博的知识,而在于他能将自己掌握的甚至发现的比较不好理解知识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讲给大家听。诚然,蒙台梭利是这样一位好老师。

我虽然不喜欢幼儿专业,但是不可否认是我很喜欢孩子。有孩子的地方,我就不会感到孤独,我会想方设法的陪他们玩,会观察他们的行为和举动。但大多数的时候,我会产生很多疑问。为什么孩子会想要那样做?当孩子在做一些我不理解的行为我应该怎么做?孩子们有时候的一些突然地情绪和行为代表着什么?等等,这一切的一切,我都无法作出决定。直到看到《童年的秘密》时,我突然觉得我对孩子的认知空间有开辟了一扇新的窗户。我可以尽情享受窗户外的世界,尽管它不是完全的世界,但我对于我现在的水平来说,已经满足了我很多。

其实《童年的秘密》不仅让我看到了关于儿童的一些秘密。也让我开始思考一些关于母性,关于人性的问题。举一个例子来说,书中有一章节讲的是在没有外界环境的干扰下,母爱是一种天性。虽然它比起我的认知只是多加了一个限定条件,但是在我眼里,却是治疗我心中多年留的一个病患的良方。初中的时候,我比较喜欢读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其中有一个故事最使当时的我诧异。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单身女人,它以卖畸形的婴儿给马戏团为生,而那畸形的婴儿是他自己在怀孕的过程中用布条紧勒自己的肚子形成的。当时我是震惊的,同时也是充满疑惑的,我甚至开始怀疑母爱的天生性与纯洁性,但却不曾对人讲过我的怀疑。直到看到蒙台梭利又谈到这个问题,我才从记忆的牢笼中又把这个疑问放出来,让它得到了合理的解释。《童年的秘密》不仅是一本教育界的名著,他也是你关于思考人性的一本很好的入门书籍。

一本好书,可说的太多太多,给别人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童年的秘密》便是这样一本书。但我总是想说一点和大家不一样的。有人可能认为这本书是一本很普通的教育专著,但在我看来,且不谈它的理论观点的正确与否,在书中字里行间充溢着蒙台梭利对孩子的一种理解式的,尊重式的爱。这种爱是那么的热烈与外向,有时甚至会不自觉得由他笔下的婴儿,联想到自己作为儿童的时光。它是一本令人的心灵深处发生触动的神奇的书。

读儿童的秘密有感 篇2

玛丽亚·蒙台梭利 (Mana Montessori, 1870—1952) 是20世纪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家, 被称为“儿童世纪的代表”。其主要著作有《教育人类学》、《蒙台梭利方法》、《童年的秘密》等。《童年的秘密》是蒙台梭利集中阐述其儿童教育观的一本著作, 书中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分析了幼儿心理歧变的种种表现以及成人和儿童的冲突, 论述了幼儿教育原则及教师父母的职责。蒙台梭利对“童年的秘密”所做的探索和解答, 对儿童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对我们更好地了解儿童极富有启发意义。

二、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观

(一) 对儿童的认识

1. 儿童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蒙台梭利认为自从儿童诞生, 就成了与众不同的个体, 同时儿童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无助、被动, 那样依赖成人。她反对传统儿童观中对儿童的错误认识, 儿童权利被埋葬在所谓的秩序与正义的偏见之下。它甚至直言“幼儿是人类未来的命运和希望”。

2. 儿童具有潜在的能力。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内在的生命力”, 这种内在的生命力就是儿童本身生长的需要和可能。她把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说是“实体化”, 在她看来幼儿内含着生机勃勃的冲动力, 他们是内藏在儿童身上的个人能量, 正是这种本能的自发的冲动, 赋予他们积极的生命力, 促使他们不断地发展。蒙台梭利认为, 每个儿童有两种本能:主导本能和工作本能。主导本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它使儿童能在生命的初期适应外界的环境, 是个体得以生存的保障。工作本能是儿童发展的动力, 可以说幼儿正是通过不断地工作进行创造, 使自己得到充分的满足并形成自己的人格。

3. 儿童心理发展的隐藏性和可吸收性。

幼儿不仅作为一种肉体的存在, 更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只是他们的精神深深地隐藏着, 不立即表现出来。此外幼儿还具有一种下意识的感受能力, 积极地从外部世界获得各种印象和文化模式, 并有一定选择地进行吸收, 成为他心理的一部分。一个人在童年期所获得和吸收的一切会一直保持下去, 会影响其一生。

4. 儿童发展的“敏感期”。

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各种“敏感期”。她所说的敏感期是指由于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不同事物或活动特别敏感或有特殊的兴趣和爱好而导致对这些事物或活动的选择性吸收。蒙台梭利的敏感期包括对秩序、细节、行走、手、语言等几个方面。蒙台梭利关于敏感期的理论, 是她儿童观的重要内容, 她许多的教育方法都是基于敏感期提出来的, 这对儿童早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她理论的一个根基。

(二) 成人与儿童的发展关系

对成人来讲, 儿童的心灵是一个深奥难解的谜, 成人总是根据他的外在表现, 而不是他内在的精神力量做出判断。蒙台梭利指出当儿童发展达到它能够独立行动的阶段时, 成人和儿童的冲突也就开始了。儿童与成人的冲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成人不应该成为儿童独立活动的障碍, 也不应该代替儿童去进行那些他们生长和发展所必要的活动, 应该净化自己心中的爱, 努力去理解儿童的内心需要。

(三) 儿童的教育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应该有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 让他们的精神生命得到自由地发展;成人应该理解儿童和儿童的内在需要, 为儿童提供适宜的环境, 让他们在其中自由地活动, 保证每个儿童能够遵循自己的内部法则的自由。作为成人的父母要转变对儿童的态度, 他们必须像谨慎地承担某种职责的人一样地保护儿童, 并深切地关心他。儿童的父母应该净化自然已移植在他们心中的爱, 他们应该努力去理解, 爱是未被自私或懒散所污染的深沉情感的有意识的表达。父母应该关心这个当今重大的社会问题, 关心世界上为承认儿童权利而进行的斗争。对于教师, 他们必须去掉内心傲慢和发怒等坏脾性, 应该尊重理解儿童, 与儿童建立起一种新的关系, 引导儿童自己去活动。他们应该对儿童进行观察, 对儿童的困境进行反思, 并提供必不可少的帮助和指导, 从精神上做好准备, 但并不完全避免评价儿童。

三、蒙台梭利儿童教育观的启示

1.重视学龄前教育阶段。蒙台梭利始终认为0~6岁是人的成长中最有可塑性的阶段, 儿童的敏感期大多集中在这个阶段, 在高级智力活动没有完全发展之前, 感觉器官已经处在形成期了, 所以在蒙台梭利的研究中, 特别是在感觉训练中始终将0~6岁作为研究的最重要的内容, 她所提出的教学方法也大多适合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这一时期幼儿的教育十分重要与迫切, 这与我国当前重视学前教育, 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与研究相一致。

2.重视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要认识到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肯定幼儿自身所具有的内在发展动力, 应该将幼儿看作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人, 并对自己在教育中的角色与作用有全新的认识, 在教育中学会尊重幼儿。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措施。她指出教师要“站在学生身后”提倡教育中为儿童准备有准备的环境, 让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自由操作, 成为活动主体。根据她们发展年龄阶段的特征和敏感期而特别设计教具, 有整洁的室内环境和良好的师幼关系。教师在其中观察儿童, 并适当提供帮助。我们为幼儿提供教具, 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提供教具引导儿童, 让儿童与教具在互动中实现自我, 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为我们在幼儿教育中教师的定位提供了参考。在对幼儿实施教育时也应对幼儿的心理问题进行关注。作为幼儿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学会倾听幼儿的意见, 并重视这些意见的价值以及所反映出的关于幼儿的真实想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有正确的引导, 教师应积极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班级环境。基于幼儿成长发展的需要, 关注幼儿的自我接纳、自我了解和自我强化, 关注幼儿的健康成长, 关注幼儿潜能的发挥。为幼儿生活的空间营造一种宽松、积极和健康的氛围。除此还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幼儿进行对话、交流, 以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的需要, 使儿童体验到价值和尊严。此外, 对于教师来说, 应该对幼儿有全新的认识和了解, 并把幼儿从所有的障碍物中解放出来。教师必须要和幼儿建立一种新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尊重、平等、民主基础之上的。这样才能获得幼儿的信任, 给幼儿带去自由、安全的感觉, 进而引导幼儿自己去进行活动。教师还应该对幼儿遇到的困境进行反思, 并提供必不可少的帮助与指导。

3.重视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蒙台梭利认为, 在幼儿的生长和发展中, 幼儿和成人 (父母和教师) 之间往往会发生冲突, 而且这种冲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要促使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 就必须消除幼儿与成人的冲突, 就必须让成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彻底的反思与变革。成人必须从自己身上找到导致压抑幼儿的那些无意错误, 并对幼儿采取一种新的态度。作为父母除了对幼儿给予生理上无微不至的照顾外, 还应该关心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父母应该学会重新审视自己原有的教育观念, 学会重新认识自己孩子的地位, 应该承认孩子所拥有的潜力, 并用发展的眼光继续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

参考文献

读心术,窥视脑中的秘密 篇3

“人心不是一本书,不可以随便翻阅。思想也不是刻在脑壳里的,不可以让人钻进去读。人心是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东西……然而,会摄神取念的人可以在某些情况下研究别人的头脑,并做出正确的解释。”——《哈利·波特》

正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明明白白我的心”唱了那么多年,但要想看透人心却长期都是镜中花水中月般的想象。不过,技术的进步已经让“读心术”成为并非不可能实现的神话。

科学家们最近开发的一款软件能够通过对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人在思考时大脑哪部分被激活。据说在测试中,软件在猜测一个人思考的2个单词时,准确率达到了惊人的90%。

这种高科技的读心术让科学家们非常兴奋,他们认为这将帮助那些失去语言能力的人,而且还会向更高层次迈进——比如人类能够直接同信息交流,同设备交流,而不需要中间的媒介设备。

大脑的信号也是一种可以识别的语言,而且是具有人类共性的——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想到牛排的时候大脑的信号都是一样的。新“读心术”的运用有赖于大脑信号探测技术和算法(比如英特尔开发的软件)两方面的进步,而下一步的目标则是将目前能探测重现的简单单词向更复杂的内容迈进,同时将设备小型化——比如集成到一个便携式的头盔上,就能随时随地“读心”。

察育观色读心术

关于“读心术”的传说古已有之,有的传得神乎其神,但基本都只是一些游戏而已。大名鼎鼎的吉普赛人读心术,通过选一个两位数进行运算,然后水晶球感应的把戏其实就是个数学问题。要想真的像X博士或是《Hero》里那个超能力警察一样对旁人心理洞若观火仍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现在人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读心术”其实说到底就是察言观色,这和心理学有很多相同之处。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举止、行为节奏常常暗示了人们心中的想法,而脸部的细微表情则泄露了喜怒哀乐的变化,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便能大体揣摩出对方现在的心理状况——比如他是不是在说谎。

测谎仪的工作原理其实和察言观色是相通的,通过被测人心理活动所带来的一系列生理反应来判断是否说谎(不过在实际运用时,因为讯问时的严肃气氛以及对这个冰冷机器的恐惧,也可能引起原本无辜的被测试者产生类似说谎的生理反应,所以测谎仪的数据并不能作为唯一的判断依据)。邦德的同事——英国军情六处的特工们据说也在学习一种所谓的“相面读心术”,用这种新技术来对付不肯合作的嫌疑人,在语言沟通有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对面部表情的观察使判断更加准确——因为全人类的面部表情所代表的心理活动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美剧《Lie to Me》里的莱特曼博士专精“微表情”观察的读心术,因为人的一些细微表情是下意识的,转瞬即逝,很难加以掩饰,甚至被观察者自己也不清楚究竟做出了哪些表情。所以,这种“微表情”读心术的准确性很高。因此,卡尔·莱特曼博士所在的机构,甚至不需要通过声音,凭借细微的表情变化就能判断一个人是否是在满嘴谎言。

实际上,很多 资深的骗子也是深谙“读心术”的行家,人们常说撒谎容易圆谎难,但要迅速地甄别出谎言其实也不是件简单的事儿。狡猾的骗子撒起谎来面不改色心不跳,表情尽最不受内心活动的影响,使自己对外部的反应降到最低,这甚至能骗过测谎仪。

但不管怎么样,懂得“相面读心术”对于你来说是有利无弊的。美国联邦调查局前资深探员纳瓦罗就受惠颇深。作为FBI的资深特工,他曾用15年的时间分析犯罪分子的行为特征,能通过嫌疑人的微小动作或反应推测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对说谎者的辨识成功率甚至比测谎仪都高。纳瓦罗如今是美国扑克牌界最受欢迎的培训师之一,用“打黑读心术”来教人打牌,以此发家致富。

无隐私的时代?

新时代读心术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人心的窥视。对大脑信号探测以及解读的应用,能使得人们一直梦寐以求的“人机连线”也获得巨大进展,比如用一个镶嵌着电极的“泳帽”(脑电极帽)就能让瘫痪的病人仅靠大脑信号来控制假肢,或者仅靠“想象”,就实现在屏幕上打字或者浏览网页——当然,这一点对于常人而言也同样适用。人类将能和机器实现直接联系,人机连线能使人类的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延展,比如获知司机的意识,“读心术汽车”就能改变车道和转向。

重现梦境也是新读心术让人兴奋的一点,新读心术使得记录和重播人们感知的主观图像(如梦境)的可能性更大了,或许不久的将来你完全能够重新看到你在梦里大快朵颐或者化身超人飞檐走壁时的畅快场景,至少这证明我们依然拥有足够的想象力。不过,噩梦之类的就算了——如果你有看恐怖片的癖好的话除外。

新读心术的应用将使测谎仪更加名副其实——即使是最高明的说谎者也无法隐藏自己脑中的活动。但担忧也同样存在,正如《Lie co Me》里的莱特曼博士并不招人待见一样——眼光太过犀利会让人敬而远之,谁愿意自己的想法被人一览无余?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和在街上裸奔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要知道,人们脑中的想法有时连自己都不能控制,而邪恶的念头并不只出现在罪犯身上,情绪激动时很多人也会有过激的想法,但绝大多数人都能用理性控制。而新读心术则会把这些“潜规则”暴露无遗,让人感到难堪、尴尬甚至激化矛盾。更别说人也有心口不一的时候,比如你本来想拿的是苹果汁,但最后却喝了杯威士忌一样,大脑的活动实在是太过复杂与玄妙了。

实际上,从事“读心术”研究的科学家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读心术可能带来一系列道德和隐私的问题,如果这种技术实现并且被滥用。那么世界将变得毫无秘密可言……人类就是如此纠结,为揣摩对方心理而烦恼,却又对自己心中想法可能被暴露而感到担心。

读《童年的秘密》有感 篇4

长桥中心幼儿园天怡分园 王雪雪

暑假半个月读了《童年的秘密》这本书,感受极深。尤其是作为一个四岁孩子的母亲,我觉得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我一按前不知道的知识,更从她的分析中解决了我对自己家孩子教育的一个困惑。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儿童心理的发展;第二部分:新教育与新方法;第三部分:社会(承认)与儿童。

《童年的秘密》详尽地告诉父母,儿童的成长有着其内在的精神驱动和规律,儿童的成长需要依靠他们自身不断的有意识的、自主的、独立的与外界环境进行活动(书中称为工作)来获得。成人如果想促进儿童成长,最重要的是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安全的环境,尊重并理解孩子的行为,对他们的行为尽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导”。儿童自然会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该如何做。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会逐渐成长起来。书中还讲到许多具体的观念,比如,儿童充满精力乐此不疲地去工作(活动),只是一种内在的心理驱动,并没有任何目的。在这种工作中其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由于时间有限,我只是通读了第一部分,就其中自己感触比较深的内容做一下橘绿与反思。

第一章:孩提时代(P7)。

感悟:我们成人会诉说自己的困难,可是孩子呢?谁会去关注他们,我们一味的认为孩子小,没有独立的思考空间,可是他们也是有的,他们只是不会表达,我们大人所以才不会了解。所以这本书中提出了孩子只是让潜意识中的自我十分自卑的发展着。

第二章:监护人与被告(P11)

感悟:相信大家看到这个都很震惊,我也一样。我们这么爱我们的孩子,想要给他们我们所有的一切,可是结果呢?孩子们似乎想要的并不是这些,他们甚至要控告我们,因为我们抑制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压抑了他们。

第三章:生命的本能(P15)

感悟:每个生物都有一定的生存本能,这本书首先以哺乳动物为例,讲了一下新生命的不简单。与动物相比,新生儿也有特有的本能,而且要丰富的多。每个生命都是一件艺术品,需要我们很好的去进行呵护。第四章:新生儿(P17)

感悟:这本书里就提到了我们平时对待新生儿的一些误区,她将新生儿与病人进行比较,我们会关注病人的各种病痛,并且小心翼翼的给予呵护,但是对待新生儿的时候却不会。因为我们不会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想一想环境变化对他们的影响,更不会按照他们的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宜他们的场所。他们一出生就感觉到了陌生,可是我们还是会以我们的眼光去逗乐他们,在环境上更是想参观小动物一样的观看他们,可是他们的内心是恐惧的,所以我们要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来对待新生儿。

第五章:天赋本能(P23)

感悟:这里就就讲到了作为母亲的一种本能,我们人类会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唯独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求。而动物们却不是这样,他们会将自己的孩子藏在特别隐蔽的地方,不准任何人打扰,等到他们能够自己独立的时候,才会使他们走出自己的安身之处。这样对宝宝的发展其实是非常好的,遵循了生命发展的规律。

第六章:精神的胚胎(P26)

感悟:前面说了很多动物和人的对比,在这边也提到了任何动物还是有区别的,人就像一件件艺术品,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反思到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根据孩子们的不同特点进行相关的教育。新生儿的精神与他所处的环境慢慢的融合,然后达到完美的程度,这就是精神胚胎的力量。

第七章:儿童的敏感期(P37)

感悟:这是蒙台梭利最早提出的“敏感期”这三个字,在这一章对敏感期进行了一个分析,之后重点讲了一个语言的敏感期。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型,并发出呀呀学语的声音,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大工程,但幼儿却能容易地学会母语,正因为儿童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两岁左右还迟迟不开口说话时,应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障碍。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能力可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八章:秩序敏感期(P52)

感悟:这一章我看了感触非常大,因为自己的孩子正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确实是这样,他们会强迫自己按照本来的顺序重新来一遍,我和好多家长也都讨论过这个话题,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不是孩子一根筋,就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一个特点。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蒙台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一种敏感力。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第九章:智力的发展(P64)

感悟:主要是讲了一下智力的形成和儿童的思维方式,不难理解,孩子和承认的思维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思维力是孩子智力活动的核心,也是智力结构的核心,而人的智力因素都是从孩提时代开始发展的。要让孩子更聪明、更胜人一筹,父母就应从小就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5~6岁: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5~6岁时,孩子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对事物的理解也发生各种变化。

第十章:成长的障碍(P77)

感悟:这里面我感觉到了儿童的成长障碍最大的就是来源于我们成人,我们有时候一天上班下来很累了,就希望孩子可以早点睡觉,这样我们就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了。我也是一样,孩子一睡着,瞬间觉得一身轻松。可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孩子在这个时候需要发展的是什么,真的是睡觉吗?我们可以多陪孩子做一些其他有意义的事情,也许他们的发展就会不一样了,我觉得这一点值得所有的父母都去看一看。第十一章:行走(P83)

感悟: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步行练习和人类的手的操作、智能的发展有所关联。为了使幼儿获得平衡的行动发展目标,她设计了“线上步行练习”。线上步行练习虽然并不属于日常生活练习的四大类,但是意义同样重大,正如蒙台梭利所言: “儿童行走能力的发展是通过走路获得的,并不是仅仅等待这种能力的降生。”对儿童来说,学会走路是“第二次诞生”,是儿童真正离开母体的开始。但在迈出这第一步之后,儿童仍然需要经常的实践以取得平衡和稳健的步伐。“线上步行练习”要求儿童把一脚的脚尖和另一脚的脚跟相接触,同时置于一线上;在这种状态下双脚交互前进时,是很容易失去平衡的。因此,线上练习可以促进孩子平衡与协调能力的发展。这个我们在幼儿园也可以给孩子们进行练习。

第十二章:手(P87)

感悟:在成人的生活中,孩子肯定是多余的,因为我们帮助他们做的事情太多,教过幼儿园就知道,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真的很差,因为在家里什么都是家长在包办,从而限制了孩子自己手的发展。当孩子想要自己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就会被命令的禁止,这就是一种干预。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育中也在和家长沟通,在家里还是让孩子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第十三章:节奏(P97)

感悟:对于孩子用一种强烈的和迅速的节奏进行活动时,成人一般都不能容忍。成人乐于接受充满生机的孩子所造成的无秩序和混乱。此时,大多数的成人都会耐心地“袖手旁观”,因为他注意到某种十分清晰和可以理解的东西;当成人看到孩子在慢腾腾的自己在做事情时,我们就会去帮助他们,这样就遏制了孩子的成长。

第十四章:人格的替换(P102)

感悟:这里就讲到了我们的行为,孩子都是爱模仿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我们为人师表,我们的一举一动孩子们都看在眼里,特别是小班的孩子,模仿能力更强,我们老师说的话、做的事,他无意间都在进行着模仿。

第十五章:运动(P109)

感悟:我们的肌肉会有一种记忆,当我们在运动时,就形成了一种肌肉记忆,运动和心理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关系,每个器官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并可以永远行使这种功能。

第十六章:自由的活动(P112)

感悟:我们经常把孩子比喻成“天使”“花朵”,我之前也认为这种比喻是对孩子的赞赏和喜爱,可是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这样的比喻只会限制他们的自由活动。因为这些东西都是不切实际的。我们有什么在无意中就成了孩子自由发展的与活动的障碍。

第十七章:爱的光芒(P117)

感悟:爱是什么呢?爱不是原因,而是一种结果。事实上,在敏感期内,那种把孩子与他周围的环境连接起来的不可遏制的冲动,是他对自己所生活的热爱。我们希望我们爱自己的孩子,可是我们是在爱我们自己,我们将自己的希望与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正确的爱孩子。

读了这本书,夜读到了一些启发,当中蒙特梭利对教师的要求也值得我们深思:

1、教育儿童的前提首先要了解儿童 2、教师的精神状态比技能更重要 3、机警、稳重、耐心、爱心、谦虚 4、不以自己的智慧代替儿童的智慧 5、对进步慢的儿童要有无止境的耐心

6、在观察的同时耐心等待,充满乐趣执着地观察儿童 蒙氏教师的特质: 1、谦卑的态度

2、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3、是环境的创设、保护者,也是与儿童的沟通者 4、是观察者、引导者、不是主导者 5、是家长的沟通者 6、接受自己,接受别人

7、活泼的与儿童在一起,但不能把自己作为教室的中心点 8、热心、爱心、耐心、尊重心、责任心 9、机警、思维敏捷

10、动作优雅迷人,外表整洁,品质高贵

读《芬达的秘密》有感 篇5

《芬达的秘密》这部小说我在假期中已经看了好几遍了,它是作家常兰兰的一本著作,我深深地被书中的主人公毛豆豆所吸引。

主人公毛豆豆是飞龙冒险队的队长,他好奇心强,喜欢尝试、探索,勇敢,他还有一支来自遥远的外星球,是一只拥有尊贵血统的外星猫“芬达陛下”。毛豆豆根据芬达陛下的线索,带上了飞龙队队员们一起穿越云南的风野之谷,到达风野之谷后,遇到了两位“探险家”怪石和狐灵并救了他们,一路上,发生了许多奇怪的事情,身边的草已有一人多高,树丛遮天蔽日,阳光都被遮住了,并发现了已经灭绝的翼龙、西洛仙蜥,手机也没了信号,指南针也失灵,但他们总能化险为夷。他们还发现了会移动的村寨,发现了其中的玄机,找到了中心广场。不料,却被怪石和狐灵威胁,但机智的毛豆豆带领飞龙队逃了出去,发现了中心广场下的秘密。最后,他们乘坐飞行器返回了胡台市,总算是有惊无险。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其实人生就如同冒险,一路上要克服种种困难,才能到达终点,没有捷径可走。每当我遇到困难而退缩时,我就会想起毛豆豆。毛豆豆时刻激励着我,使我不懈努力战胜一切困难。

读《鲁本的秘密》有感 篇6

我们这一代人,可能无论谁身上带的零花钱都比鲁本多。但是,我们对父母的孝心呢,可能谁也比不过鲁本。我暗下决心,要向鲁本学习。

几天前是妈妈的生日,我决定用自己积攒的钱给她买生日蛋糕。那天,我冒着大雨跑到“红蜻蜓蛋糕世界”,精心给妈妈选了一个巧克力大蛋糕,还让师傅做了“祝妈妈生日快乐”几个字。蛋糕店的几位阿姨一直注视着我,好像在说,这孩子真懂事,没忘了妈妈的生日。这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报答妈妈的恩情,我感到十分自豪。

晚上,妈妈下班回来,第一眼就看见了桌子上的蛋糕。“哇噻,这么大的蛋糕,是谁买的呀?”

“妈妈,是我买的。”

“你想吃蛋糕了?”

“不!”我纠正道,“妈妈,今天是你的生日呀!”

妈妈一下子愣住了,用一双湿润的眼睛紧紧地盯住我,过了好一会儿,才轻轻地说:“谢谢你,谢谢!”

我给妈妈点上蜡烛,让妈妈给自己许个愿,然后就唱那首《祝你生日快乐》。在朦胧的暮色中,妈妈紧紧地搂住我,在我脸上亲了一口。我感到,有两滴湿漉漉的东西落在了我的脸上……

这时候,我的心里比吃了一口蜂蜜还要甜。

我从一本刊物上看到,在河南省的一所中学,很多班级把“记住妈妈的生日”当成“班规”,每个同学必须遵守。我想,记住妈妈的生日当然是应该的,但是更重要的是爱妈妈,要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去爱……

读儿童的秘密有感 篇7

一、依据《指南》要求,让孩子亲身感受

在活动时,教师准备了小铁铲子、小塑料铲子、小棍、吸管、瓶盖等各种不同的工具,直接提出问题:“土壤里有秘密,土壤里有什么秘密呢?”这激发起了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请孩子们选一样工具自己去发现、去寻找。有的孩子发现土壤是湿的,有的发现土壤里有草根,有的在土壤里发现了石块、落叶、小虫子……直接让孩子进行实践,去亲身感知,使孩子们带着好奇心,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在不断获得探究结果、探索发现的积极情绪引导下,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教师不用费心去组织、去引导、去激发、去告知,孩子们就能保持兴趣去感受。

二、依据幼儿认知特点,创设探究交流平台

由于在户外进行这样的活动,教师很难将幼儿集中在一起高度控制,反而给了孩子们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去发现。孩子们的发现是惊人的,也是在平常高度控制的活动中少有的。特别是在挖出蚯蚓后,有的孩子很害怕,在躲避、观望,有的在观察,渐渐地,孩子们不怕了,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有的孩子还发现了蚯蚓的秘密—环形的纹路、环带、身体断开了依然能活着……

其实,幼儿的科学活动就应该像类似的活动一样,给孩子充分的探究时间,放手让孩子自主探索。在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幼儿不仅能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能形成科学的态度,以及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三、依据教学重难点,注重细节准备

在探索挖掘土壤时,由于都是用挖沙的塑料铲子,加上孩子的力量小,而且经过一个冬天,土壤特别硬,孩子们使劲挖也挖不动,不仅会造成铲子损坏,也会使得孩子的兴趣只关注挖的动作,而缺少科学探索、发现,活动的预期目的也就无法达到。而教师在活动前做好准备,注意细节,事先将土稍挖松点,孩子们在亲自实践时就能成功挖掘,进行探索,从而有效地引导幼儿探索,观察发现土壤里的秘密,孩子的探索兴趣浓,就会生成新的活动。科学活动对教师的专业化能力要求高,它的实施有着更多的动态性与难度,因此导致了活动的开展存在着许多困惑及问题。活动前的充分准备,不仅仅要备材料,更应该备孩子,处理好细节问题,这样活动的有效性才会大大加强。

四、遵循幼儿年龄特点,注重实践体验

科学活动的学习更强调体验式的操作性学习,使幼儿个体在与材料的交互中获得直接的经验累积。在这个活动中,我们为孩子准备了不同的挖掘工具,请孩子自由选择喜欢的工具来亲身实践,给了孩子更广泛的实践体验。孩子们在运用不同工具挖掘的亲身实践、对比中,发现用铁铲挖比较容易,一下子可以挖很深的坑;塑料铲子只能一点一点地挖掘;吸管太软挖不了;木棍只能戳一个小洞。而工具数量又是有限的,怎样才能发现更多土壤里的秘密呢?自然而然,孩子们就会自己协商、交往、合作,结伴分组,共同探究。

学校教育如何对待儿童秘密 篇8

关 键 词儿童秘密;儿童成长;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5-0028-04

一、儿童秘密的内涵

(一)儿童秘密的含义

秘密一词源于拉丁语secretus,意即分离、拆散、隐秘,指个体隐藏、掩饰、保护内心的意识和体验。秘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伴随儿童的成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儿童秘密的产生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二)儿童秘密的影响因素

一是成人文化。史蒂文森在《一个孩子的诗园》的结束诗篇中这样感慨道:“如果你的眼睛透过这本书的窗子朝里望——/你也能看见另一个孩子,在远方,/在另一个花园里,玩得挺欢。/但是,你别以为你只要敲一下窗子喊一声,就能让/那孩子听见你叫唤。”[1]每个儿童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于成人的生活,并在这个世界里成长和发展。然而由于成人文化的大肆入侵,儿童原本的秘密领域被侵占,过早地迈入“早熟”阶段,不利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二是秘密的时间——独自思考的闲暇时间。尽管无所事事的时间看起来没有用,但对儿童而言,缺乏这样的时间并非好事。因为在这种额外的、没有安排的、剩余的时间里,儿童会发呆、会做白日梦、会独自思考,人的灵感和创造性往往就是在这个任思绪天马行空的过程中产生的。然而,现代学校教育挤压了儿童的闲暇时间,儿童每天的时间都被课程表安排得满满当当,像流水线一样“起床——早餐——上学——午餐——放学”,按部就班地接受一项又一项的教学活动,如此,“儿童始终在‘外求’,唯独没有‘内求’的时间,儿童缺乏体验自己内心世界的机会,没有自我反思,缺少自主选择”[2]。

三是秘密的空间——可以独处的私人空间。秘密的空间可以为儿童提供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庇护。在这里,儿童可以避开他人的目光,做做白日梦、发发呆,漫步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拥有属于自己的宁静和遐想,这种自由的想象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帮助他们乘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而现在的儿童很少有这样的秘密空间,不留“死角”的学校建筑构造、随处可见的“摄像头”、无所不包的制度规范等,使得儿童的一切行为都暴露在成人的眼皮底下。儿童在物化的监视下变得透明,没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没有了体验秘密的机会,也就难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更难以生长出独特的创造性。

二、儿童秘密的成长价值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产生很多秘密,甚至可以说,人的成长就是由各种各样的秘密堆积起来的,人的成长史即秘密发展史。可见,秘密对儿童成长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一)丰富儿童的内心体验

马克斯·范梅南和巴斯·莱维林对秘密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孩子们发现自己有了秘密,就意味着他们内心世界的诞生。”[3]当儿童开始发现自己不愿将一些东西告诉同伴或大人时,就会体验到秘密所带来的神奇的分隔力,觉得自己开始有了独属于自己的一个世界。随着这些不愿与同伴或大人交流、分享的东西逐渐增多,他们慢慢开始知道什么叫做秘密,并开始有了一些关于秘密的神奇体验。

家里的衣厨、窗帘后面、楼梯的转角处、门外的大树下都会成为儿童体验秘密的地点。在这些秘密空间中,儿童发现了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地方,在这里,他们觉得安全、隐蔽、放松,能够无限地接近心中最真实的自我;在这里,儿童可以远离他人,避开喧嚣,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他们开始体验幻想,体验自我的神秘感,不断了解自己,并逐渐学会与自我相处。可见,秘密为儿童提供了另外一个世界的生活体验,极大地丰富了儿童的内心体验和精神世界。

(二)深化儿童道德人格的培养

第一,秘密有助于培养儿童的道德责任意识。当我们将自己的秘密与别人分享交流时,就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向对方传递了秘密的信息,也向对方托付了一种道德责任——希望对方能保守秘密,不告诉别人;同样,当我们被选择为分享和交流秘密的对象时,也被托付了一种保守秘密的责任。儿童在体验自己的秘密、分享秘密及替别人保守秘密的过程中,深化了对道德责任的理解,并在这种秘密世界的体验中逐步成长。

第二,秘密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同情心。同情心是道德人格的基础,是对他人的不幸遭遇感同身受的情感。朋友的秘密关乎朋友的喜怒哀乐,与朋友关于正性秘密的分享以及负性秘密的分担,能让儿童感同身受地了解朋友的处境,体会朋友的快乐与痛苦,从而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同理心和同情心。

第三,秘密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羞耻心。羞耻心是儿童道德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儿童秘密与羞耻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儿童的秘密中,有一些是自己感到羞愧而不愿意别人知道的,比如,认识到自己做了错事、傻事、尴尬的事,或者怕被别人笑话的事等,儿童会对这些秘密加以隐藏。这正显示了儿童的羞耻心,体现了儿童道德人格的发展。

(三)促进儿童亲密人际关系的形成

通常人们会认为,秘密会阻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因为在对方面前保守秘密,就不能做到以诚相待;只有自我开放、愿意与他人分享和交流自己的观点,才能和周围的人维持较好的人际关系。但事实上,我们根本不可能对所有自己认识或见过的人都做到完全坦诚。

马克斯·范梅南和巴斯·莱维林指出,“我们对他人保守自己的秘密就意味着我们经常会从一种反射的角度来思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的特殊性,也会用各种办法使自己去适应他们”[4]。因此,“秘密”的存在,使得我们会与不同的人保持不同的心理距离,也使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亲密和疏离的分化,这就出现了“好朋友”“普通朋友”的不同关系。“秘密是亲密关系发展中的流通货币”[5],当我们选择与某人分享秘密时,也就意味着信任和亲密关系的建立。某种意义上,与某人分享的秘密越多,表明他们之间的关系越亲密。儿童通过与他人有选择地分享、保守秘密,构建起了亲密的人际关系。因此,秘密对于亲密人际关系的获得和保持起着重要的作用。

nlc202309090812

三、学校教育应如何对待儿童秘密

要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学校教育需要真正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秘密,在尊重和监管儿童秘密之间寻求“中道”,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秘密观。如此,才能帮助儿童葆有童年的美好和拥有直面不幸生活的勇气,进而促进其健康成长和道德发展。

(一)真正了解儿童,允许儿童秘密存在

一是教育者要懂得秘密是每个儿童独特性的见证。每个儿童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在每个孩子的内心,都存在一个宇宙,它以无限的广度和深度存在着”[6],即使我们曾经是儿童,也不能完全了解当前儿童的内心世界和所思所想。很多时候,教师会惊讶地发现,一个在学业上很普通、很不出众的学生,在课外却展现出特别的才能、特长或兴趣。就是在这么多的不经意间,教师会发现那些原本在学校里不怎么看好或在课堂上不怎么注意到的儿童的另外一面。每个儿童的与众不同之处都是由他的某个品质和特征构成,而儿童的这种与众不同就与其拥有的秘密有关。正如马克思·范梅南所说,“任何孩子(不管是特别有才能的还是没有才能的)的内在秘密都是对孩子自我个性和独特性的见证。”[7]教育者应该有这样的认知:不自以为是地以为很了解儿童,不轻易评价儿童,而把儿童的与众不同之处作为出发点去了解儿童。

二是教育者要与儿童秘密同呼吸,给儿童以帮助和关爱。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要指导心灵,就需要了解心灵的运作。只有那些了解心灵及其运作的人,才能运用他的知识指导心灵走向更高、更普遍的目标。”[8]要想了解儿童的心灵及其运作,教育者首先需要找到通往儿童秘密世界的“通道”,这个“通道”可能是儿童所喜欢的一本书、一个歌手或演员,有时也可能是某种动物。当教师找到这些“通道”并尊重其存在时,才可能和儿童产生灵魂的接触。当然,这些通往儿童心灵的“通道”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找到,需要教师安静、耐心的观察。在观察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儿童会做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慢慢找到通往儿童心灵的“通道”。

(二)尊重儿童的秘密,保护儿童的秘密领域

第一,要避免成人文化侵袭。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并不是一种对立的存在,作为强势文化代表的成人,应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对待儿童文化,认识到“儿童文化是其最具生机的营养源,成人应该尊重他们的秘密,尊重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所建构起来的关于秘密的种种文化模式”[9]。儿童时代并不是成年生活的预备,学校也不是儿童通往成人的一个漫长的候车室。对成人而言,保护儿童秘密领域就是保护儿童文化,保护儿童时代的存在价值。

第二,尊重儿童的秘密,为儿童提供“秘密的时间”。为儿童提供“秘密的时间,可以避免儿童在各种教学活动、任务安排里忙忙碌碌,却丢失了自己”。为此,首先,需要学校教育正确认识闲暇时间的价值。闲暇时间不仅仅是工作的附属和补充,而有着自身独立的价值。其次,在以病态竞争为主要特征、对儿童学习时间分秒必争的现代学校教育里,教育者要真正树立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更高的分数、考上重点中学,更是实现自身的成长和获得幸福。最后,需要教育者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闲暇观,闲暇不是给予儿童大把的时间,让儿童沉溺于电视、网络游戏之中,而是鼓励儿童从事能够提升生命质量的活动——可以是翻一翻旧东西,可以对着镜子中的自己发呆默想,亦可以躺在草地上什么也不想,任思绪随意畅游。这些闲暇时间能让儿童更好地体验自己、了解自己。

第三,尊重儿童的秘密,帮儿童创设“秘密的空间”。在学校教育中,帮助儿童创设“秘密的空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帮助儿童创设物理空间的区隔,可以是一个秘密区,让儿童能从群体中解脱出来,达到视觉和听觉的隔绝,获得一种安全感和自由舒畅的心理快感,从而可以无限接近真实的自我。二是与儿童共同建构秘密的心理空间,即指“通过一些策略为儿童提供可以自我把控的心理空间,使儿童在心理上感觉自己是独立的,不会被他人打扰”[10]。这需要教师和儿童相互理解、配合,比如当儿童在课堂发呆时,教师不要试图通过简单的加重说话语气或点名的方式来唤回儿童的注意力,而是暂时允许儿童思想游离在课堂之外,同时积极捕捉儿童发呆的原因,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儿童重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

(三)在尊重和监管儿童秘密之间寻求“中道”

尊重和监管,二者看似矛盾关系,但事实上,其中一个离开了另外一个就无法存在。一方面,儿童需要自由、独立,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另一方面,儿童也需要教育者的关注和适度监管,适度的监管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儿童,而不是为了控制儿童。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尊重和监管儿童之间寻求一种“中道”,清楚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

无论是尊重儿童还是监管儿童,其目的都只有一个,即为了儿童更好的发展。而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发现,对儿童的“监管”已经失去了对儿童真正的关注。表面上看,学校教育建立的各种制度,比如护导制度,是完全出于保护儿童安全的需要。可是,在解决儿童安全问题的同时,却又使儿童“越来越难得有机会体验到离开大人的视线范围、自由自在的玩耍,冒险探索外面的世界”[11]。实际上,良好的教育关系并不是只注重对儿童的外在保护而忽视儿童内心的秘密世界,也不是一味地追问、调查儿童秘密到底是什么,而是需要教育者用理解的目光去探寻秘密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的东西,思考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秘密,又为什么会在此时此地以此种方式呈现出来。

(四)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秘密观

儿童的秘密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不同的秘密,一方面,教育者要区别对待,该干预的时候干预,该任其发展的时候就任其发展。比如,对于儿童因为犯错误而不想被别人知道的秘密,就要耐心倾听儿童犯错误的原因,鼓励儿童自己解决问题,弥补错误,锻炼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儿童成长发展危机的秘密,需要帮助做好心理调适,让儿童意识到这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对于儿童因家庭变故而带来的沉重的秘密,教育者要积极关注,从侧面了解情况,鼓励、开导儿童,陪伴儿童共渡难关,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nlc202309090812

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秘密观。要让儿童知道,秘密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对自己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秘密并非越多越好,因为太多的秘密积压在心头,会让自己身心疲惫。对于有些秘密,儿童可以选择自己珍藏或者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家长;但是对于那些负性的秘密,自己承受不了的时候,一定要向家人或老师寻求帮助。要让儿童明白,“向别人倾诉,寻求帮助,并不是幼稚、不成熟,而是为自己的心灵开一扇窗,这正是成熟地对待秘密的态度”[12]。

学校教育的使命从来都不应该是试图为所有儿童制定一套成功的标准、一种普遍有效的人生立场,而应是在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陪伴健康成长的同时,投一光束于儿童的内心,促使每个儿童去正确看待自己的“秘密世界”,唤醒真实的自我,获得独立探寻生活意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英]史蒂文森.一个孩子的诗园[M].屠岸,方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22.

[2]蒋开君.教育的内在时间意识——儿童秘密的教育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4):4.

[3][4][7][11][加]马克斯·范梅南,[荷]巴斯·莱维林.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M].陈慧黠,曹赛先,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42,76,198,188.

[5]孙晓云.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J].少年儿童研究,2001(22):7.

[6][日]河合隼雄.孩子的宇宙[M].王俊,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3.

[8][奥]阿德勒.阿德勒谈灵魂与情感[M].石磊,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108.

[9][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章艳,吴燕莛,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08.

[10]边亚华.解读儿童的秘密——以儿童的秘密体验为例[J].学前课程,2009(05):20.

[12]周晓静,陈秀君.没有秘密长不大[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6(01):11.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江苏南京 210097)

责任编辑 徐向阳

——读《宝葫芦的秘密》有感 篇9

——读《宝葫芦的秘密》有感

王葆是一个不是很惹人爱的男孩,他的成绩很差,鱼也从来没钓到过一条,总被老师和同学取笑与批评,可他也有自己的梦想,王葆连作梦都想当宇航员,他也听说过宝葫芦的传说,可就在王葆钓鱼时,宝葫芦的传说竟变成了事实!

从今以后,王葆就成了宝葫芦的主人,他要为宝葫芦保守一个秘密,宝葫芦帮了王葆不少忙,也让王葆吃了不少苦,宝葫芦给王葆变了全世界各种鱼,还让他吃了个大饱口服,也让他享受了飞天的感觉,为王葆打扫房间,给王葆剪指甲,教王葆回答问题......当然,也给王葆带来了不少烦恼,很多次被变成了小偷,他还在数学考试中,宝葫芦把一名同学做的题目放到了王葆的试卷上,连名字都没改,老师以为王葆拿了那名同学的试卷,很生气,王葆也很生气,宝葫芦想不通,为什么自己帮助主人那么多,主人却总是生气,自己从来没有得到主人的表扬呢?王葆决定不再要宝葫芦留在自己身边,用力地把宝葫芦扔进了河里,宝葫芦十分伤心。王葆要凭自己的实力成功,他足足练了一个月,用来跑步,用来游泳,宝葫芦一直在看者主人的行动,果然,在游泳比赛中,他代表向阳小学夺得了冠军,他自己也想不到没有任何人的帮助竟然得了冠军,王葆再也不再需要宝葫芦的帮助,他把获奖的的事告诉了宝葫芦,依依不舍的告别,这一幕是多么美好,一个小男孩不需要依赖了,就像一个小孩长大成人了,从此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家庭。

有时虽然会帮助你是好事,但是有时会却给人带来了灾祸,只有凭自己的努力成功才是最棒的!

王葆是一个不是很惹人爱的男孩,他的成绩很差,鱼也从来没钓到过一条,总被老师和同学取笑与批评,可他也有自己的梦想,王葆连作梦都想当宇航员,他也听说过宝葫芦的传说,可就在王葆钓鱼时,宝葫芦的传说竟变成了事实!

从今以后,王葆就成了宝葫芦的主人,他要为宝葫芦保守一个秘密,宝葫芦帮了王葆不少忙,也让王葆吃了不少苦,宝葫芦给王葆变了全世界各种鱼,还让他吃了个大饱口服,也让他享受了飞天的感觉,为王葆打扫房间,给王葆剪指甲,教王葆回答问题......当然,也给王葆带来了不少烦恼,很多次被变成了小偷,他还在数学考试中,宝葫芦把一名同学做的题目放到了王葆的试卷上,连名字都没改,老师以为王葆拿了那名同学的试卷,很生气,王葆也很生气,宝葫芦想不通,为什么自己帮助主人那么多,主人却总是生气,自己从来没有得到主人的表扬呢?王葆决定不再要宝葫芦留在自己身边,用力地把宝葫芦扔进了河里,宝葫芦十分伤心。王葆要凭自己的实力成功,他足足练了一个月,用来跑步,用来游泳,宝葫芦一直在看者主人的行动,果然,在游泳比赛中,他代表向阳小学夺得了冠军,他自己也想不到没有任何人的帮助竟然得了冠军,王葆再也不再需要宝葫芦的帮助,他把获奖的的事告诉了宝葫芦,依依不舍的告别,这一幕是多么美好,一个小男孩不需要依赖了,就像一个小孩长大成人了,从此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家庭。

上一篇:学校反腐倡廉教育月活动总结下一篇:3.1想北平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