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阅读笔记800字

2025-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穆斯林的葬礼阅读笔记800字(精选10篇)

穆斯林的葬礼阅读笔记800字 篇1

这是一部穆斯林圣洁的诗篇,具有悲剧的美感。书中刻画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韩天星……

看到梁君壁,我首先想起了《红楼梦》中的凤姐,同样刚强的性格,同样是家中的实际掌权者。她总是费尽心机的让事情按照自己设想的方向走,其中包括让儿子天星娶了他不爱的陈淑敏;送走爱上自己丈夫的亲妹妹;拆散女儿与楚雁潮,只因他不是回回……她固执的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对的,可到最后这所有人包括她自己都没有得到幸福。

韩子奇,爱玉如命。正是因为玉,他远走异乡,与妻子的妹妹产生了爱情。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与梁冰玉的爱情是纯洁的。然而回国后,面对妻子的质问,他退缩了。他不敢跟冰玉离开博雅宅,他舍不得苦心收藏的玉,他不敢面对离开后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指责,所以他懦弱地留了下来,也留下了女儿韩新月。冰玉一个人离开了。冰玉是一个有主见,勇敢地女孩子,她渴望纯洁的爱情,一旦发现爱情变了质,便决绝地离开;她同使又是一个可怜的女孩子,一次次遭受感情上的伤害。但最终,她大彻大悟。

韩新月,宛如一条活泼的小溪贯穿全书。这本应该幸福快乐的女孩子却因为心脏病突发,一下子跌入人生的劫难。父母的不和,母亲的冷漠,无时无刻都在折磨着她。但是楚雁潮出现了,他的爱仿佛一束阳光,温暖了韩新月残缺的心房,成为维系她活下去的源泉。她本来可以活更长时间的,而由于梁君壁拒绝楚雁潮的提婚这一**起,掀开了可怕的命运剧变,十几年来的猜想被证实,喊了十几年的妈妈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而自己的亲生母亲不知现在何方。韩新月死了,她一直盼望着天亮,却在天亮时死去,这是怎样惨痛的悲剧。但我相信韩新月是幸福地走的,虽然带着许多遗憾,但有那么多的人爱着她:父亲、两个母亲、姑妈、哥哥、嫂嫂还有楚雁潮。她想一个坠落凡间的天使,匆匆的来又匆匆的走,想必是天上的真主舍不得她在凡间太久吧。

人世间上演着一幕幕的恩怨情仇,悲欢离合,唯有玉的长河,亘古不休。

节选:

啊,安拉!宽恕我们这些人:活着的和死了的,出席的和缺席的,少年和成人,男人和女人。

啊,安拉!在我们当中,那让谁生存,就让他或在伊斯兰之中,你让谁死去,就让他死于信仰之中。

穆斯林的葬礼阅读笔记感悟 篇2

在这本书中,我对梁君璧的印象非常深。

她的父亲梁玉清是位手艺高超的琢玉匠人,收留了孤儿韩子奇。在一夜之间,梁玉清因琢玉而逝,此时的梁君璧是坚强而有主见的。她在仇人面前不卑不亢,安葬了父亲,以卖茶撑起这个家,照顾妹妹与母亲,后又解开误会,嫁给韩子奇。

但后来发生的种种变故,使得中年的梁君璧成了一个固执、专权的人。

为了为儿子办一场风光的婚礼,她逼着韩子奇卖玉;为了掌控儿子的命运,梁君璧设计拆散了儿子与他所爱的人,使他娶了自己选的姑娘;为了宗教信仰,她宁愿女儿(实际上是她妹妹的女儿)死,也不让女儿与爱的人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光。

我认为,梁君璧后来变成一个独断专行、心思深重的人,与她遭遇的背叛有关。在战争期间,她的丈夫韩子奇与妹妹梁冰玉远赴英国,多年后回来时,他们却已组成了自己的家庭,并生下了女儿韩新月。最后梁冰玉留下女儿,独自去了英国,梁君璧争回了丈夫,但那时,他们的婚姻便已变了味。梁君璧对韩子奇渐渐失去了应有的尊重,越来越害怕失去,便想尽方法去占有。

最终她的儿子意外知晓了母亲当年的谋划,但为了这个家,只好痛苦地独自承受一切,而她的丈夫临终时还是想见梁冰玉。

也许一开始,作者便暗示了梁君璧后来的做法,毕竟当初年仅十五的梁君璧便已是那般坚强和敢爱敢恨。“她相信,即使父亲丧生在荒郊野外,她也会把父亲的遗体背到祖坟上,按照穆斯林的葬礼,把亡灵送入天园。”她说:“咱娘俩儿几个就是喝西北风,也得挺起腰做人。”当初她的刚强救了一个家,没料想多年后也是她的做法毁了亲人的幸福。

许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太强求。属于自己的便当好好珍惜,失去时可以挽留,但该放弃时也可以放弃,该成全的也可以成全,而不因太过看重自己的意愿,硬生生地拆散了别人,还让亲人与自己都不幸福。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心得800字 篇3

个人对宗教信仰没有什么概念,自己揣度,可能人生太苦,需要一个心灵的寄托安慰,也就是现实生活中自己已难以找到自己,幸福,于是希望有一个想象中的主来帮助自己,这也可以说是一件好事,人是需要寄托的。只是一旦有了信仰,有了主,就会有一些愚昧无知的规矩,而信徒们却不加分辨一味接受,这样的.悲剧可想而知,璧儿不同意新月与楚老师的爱情就因为楚老师不是回回,多么愚昧可笑。再如,所谓的世俗规矩就像一副铁索永远戴在人们的身上,人们无法跳出生命的舞蹈,人们也没有勇气去抗争,去坚持自己的想法,这个规矩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又害了多少人,规矩终究是过去人定的,而人们却不知调整,认为它们一定是正确的,多么可笑。老祖宗定下的规矩可能只适合他们那个时代,像任何东西一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是只供参考的,人们怎么能被它束缚呢?

读到新月与疾病的抗争,我很痛苦,因为我自己也抗争过,我多么希望她能好起来,和楚老师一起幸福快乐地生活,但这个美丽的生命还是凋谢了,我心中一阵惆怅,楚老师在她的坟前拉响了她最爱听的《梁祝》,人生得此一爱人,她也是幸福的吧。

读穆斯林的葬礼初中有感800字 篇4

作者笔下的主要人物,既是人间曾经有过的,也是她所憧憬的。作者追求美,那是人的本性,人们本能地而并非理智地向往纯美纯情的意境,美不必强迫人接受。不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样的前人名句就不会这样传之久远,深入人心。一个中年女作家,能够有这样强大的驾驭历史、挥洒人生、驱使命运,写作沉雄浑厚、凝练典雅的创造力,达到了惊人地步,令人叹为观止!我仔细品味着作者为什么掌握了这种美,我发现,作者是一个有自己美学观的人。读这部书,有如读《巴黎圣母院》,奇谲诡辩,奥妙无穷。这是玉的长河,不,人生的长河,命运的长河,悲剧的长河。想到新月为了追逐梦想而付出的努力;想到天星为了追求爱情而提起的勇气;想到韩子奇为了儿女的前途而无私的奉献……这些无不牵动着我的心,渴望自己也能够像新月那样,一步一步地迈向成功,飞向梦想的蓝天!但是到新月之死,我实在无法抑制,不得不流下眼泪。人生并非十全十美,我们只有在短暂的生命长河中完成自己的向往与本应该做的事情,才不至于愧对自己,愧对他人。人生的真谛如此深邃,如此动情,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只是需要我们选择如何去面对自己的人生。

一页一页读下来,围绕着这一条清澈而晶莹的玉的长河,梁君壁、韩子奇、梁亦清等各有鲜明的性格,各有独特的内心世界。但在这庞杂的人生之林中,却扬起穆斯林美的灵魂,响起一支幽幽的乐曲,一个形象轻盈而出——新月,唯有这一形象令我印象最为深刻,正是这一纯洁的灵魂、幽静的灵魂、美的灵魂,本来是一道活泼的小溪,却一下跌入人生的劫难,命运的剧变由此掀开……新月之死,是祝英台之死,是缠绵的,又是壮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是苍天泣血,人们的心正是从悲剧之美中得到净化。在尾声部分,梁冰玉看到“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出现在门边,洁白的皮肤,俊秀的脸庞,黑亮的眼睛,长长的睫毛,正吃惊地看着她。‘新月!新月……‘她一把抱住了少女……”

穆斯林的葬礼阅读笔记800字 篇5

不用去查作者的生平便能猜出,她必然是女性,穆斯林,北京人,且是玉器业内人士。

自传性质的小说也有很成功的。但此书一看便是。。。。

在这部小说里,穆斯林只是画布背景,换幅别的也没什么区别。

苏曼殊至少还曾写过“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书中的玉器行也类似。

核心情节都与信仰或行业无关。

突然而起的昏厥、受伤、疾病、死亡,都表明了作者情节构造的无力。

男女主人公的恋爱是源自象牙塔里的校园生活,什么翻译鲁迅更是标准的中学生文青情怀。与回民家庭、经商家庭、玉器行家庭背景无关。

决定全小说的重要情节转折,都是世俗人情而已。

韩子奇与冰儿相好,首先是大房不能容得丈夫出轨,再次是丈夫与自己亲妹相好更添刺激,最后才是“再说了,古兰经也说了不可同娶姐妹二人”。

韩子奇感到的为难与愧疚,首先是无法与发妻交代,然后是为了那安逸的世俗生活,又转投发妻怀抱,任由冰儿出走。如果真感愧对真主,一开始为何无愧疚?临终写到愧对真主,愧不愧又怎么样呢,反正就是死了而已,与剧情无关。穆斯林不是可以取四个老婆吗?但是要对四个老婆平等相待。这怎么没写呢?对冰儿有愧吗?有愧又怎样,隔了那么多年才想去打听一下下落,信被天星烧了,烧了也就烧了。

男女主人公的恋爱被阻,是源于母亲的强势控制欲,觉得师生之恋有伤风化,教门相隔正好是个拉来用的现成借口而已。作者啊,你这样写有辱信仰啊?

女主出殡,男主去“试坑”,其实现场除了哥嫂,别人都不知道男主是汉人。作者自己放弃了信仰冲突的情节。

看看伟大的小说,《复活》、《巴黎圣母院》,信仰是怎样地改变人的生命,改变人的命运?

穆斯林的葬礼阅读笔记800字 篇6

初中时读过一本书,叫《穆斯林的葬礼》。它是我最喜欢,也是另我感动最深的一本书,至今,我还对它记忆忧心仿佛昨天还在看这本书呢!生命的挽歌总有一种爱让人泪流满面,总有一种情让人无言以对,韩新目一个唯美的易碎,或许从易碎种,才让我永久的回味书中所述的纯洁的爱情与无畏的生命。无意间看到这本书,无意间看了它,却再也无法从中拔出来,一任泪流满面,它不煽情,但却感人,感人至深,我一口气读完它,但只是在想悲哀为什么总是挥不去,我被他深深的吸引了,它让我看到人性的弱点,人生的无奈,更重要的是由爱而衬托出生命的价值!这本书里,两条轨迹穿插着前行—“月”与“玉”,两允人,不同的人生的道路,不同,但又那么的相似,是悲字溢满心头的苦涩,或是被感动良久的悲楚,命运无情,生命也是如此的脆弱,我真想用我的眼泪来祭奠这白纸黑字,着无尽的爱。梁冰玉,韩之奇,上一代的爱情没有幸福,有谁能体会。看着小心越可爱而安详的脸庞,而断然离去的冰玉的心情呢?

更有许多感受,当他重回故居为了女儿,却只能面对一片连坟都难以发现的“墓地”的悲楚呢?正义,何以能让你生,或是灭呢?正义站在新月身边,但同时死神也降临,正义有时候是那么脆弱连同脆弱的生命,一并离去,为什么?为什么?复仇失去了理智,上一代的一个悲剧,一个宿命,有轮回到下一代的身上,时代的悲哀已将一切掩埋,没人理解这样的家庭。曾受战火的洗礼,灵魂和呻吟毁灭的人?逃离了战火,梁冰玉猛然的发沉:比战争更恐怖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一个穆斯林家庭,三代人的兴衰,那么无力地控制着人生,那么有力的诠释着生命,人生仇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清无畏……人生从来没有轮回度过了人生才完成了人生。

正如历史,他是人的足迹,但并不是所有留下足迹的人都敢于正视自己的历史?生命的挽歌,在逝去之时唱起,易人拉欣的流浪,至后来的韩志奇流浪,本来就是一种悲哀,女儿的离逝,正如那含苞带放的花蕊。花还未开,花枝失折了。永远不能弥补。葬礼时一切的终结,也是一切的起点。没有人知道,葬礼的哀歌在为谁而唱,为谁而熄?一条是私怨不停的不归路,一条是爱恨分明的死胡同,韩子琪而韩子琪,就这样被生命捉弄,新月与子淇儿女之间无尽的爱。但也无法改变决定的事实。或许新月一开始就错了,韩新月与楚艳潮,更是一个错误,在那战火连天的年代,放不下浪漫—即使在东北大圆内未明湖畔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 篇7

“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升起来,虚虚的,淡淡的,朦朦胧胧,若有若无„„”

“淡淡的的月光下,幽幽的树影旁,响起了轻柔徐缓的小提琴声,如泣如诉,如梦如烟。琴弓亲吻着琴弦,述说着一个流传在世界的东方,家喻户晓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冰玉在琴声中久久的伫立,她的心被琴声征服,揉碎了,像点点泪珠,在这片土地上洒落。”

“天上,新月朦胧;”

“地上,琴声缥缈;”

“天地之间,久久在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哺,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

这是我很喜欢的故事的最后那段文字,来自《穆斯林的葬礼》。美贯穿了整个故事,留给人四字印象“铭心的美”。

首先是凄美。读完时,我已是泪流满面了,我抱怨作者为什么如此残忍,要赋予一位完美的妙龄少女如此苦难并短暂的一生,要拆散一对真正相爱的人,让他们明明相爱却又无法逾越这阴阳两地的隔阂呢?

其次是结构美。这是一本关于穆斯林家庭的书,作家巧妙地将玉与月作为线索贯穿整部小说,用了回忆交叉的方式写出三代人的故事。每一章的名字都很特别。全是两个字,而且第一个字都是“月”、“玉”交替出现。“月”与“玉”都会发出一种淡淡的的光。朦朦胧胧,如

雾如烟,如云如纱。只看题目就感觉很美。“月”与“玉”在我的意识里,都会发出一种淡淡的,丝丝缕缕的光。如雾如烟,如云如纱。两者都是难以得到的。“月”只属于天空,惟有深蓝的天空才能衬出月光的冷与美,才有高处不胜寒的境界。有“月”字的章节都是写小主人公新月的。而“玉”则是适合欣赏,而不适合拥有,像玉王韩子奇,拥有了玉,成了玉王,到最后还是失去了玉。可以说,我是带着这种朦胧的美读下去的。读了一大半,那种美还是附丽着,它挥之不去。序曲中的“月梦”就像梦中一样朦胧,“晨曦熹微,小巷清幽”,“天和地是灰色的”,“砖和瓦是灰色的”,那个她,“夜夜沉醉在梦中”“不愿醒来”的她,是一个谜,它仿佛是从梦中走来,全身还带着梦一样的水汽,眼神朦胧而忧伤,她引发了我对这个穆斯林的好奇,“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怎样的两个世界,答案得自己找。

那两个世界,一章章地轮番出现,那个答案难找。其中一个世界是上一代的,是新月的爸爸那一代的世界,另一个世界时下一代的,是新月这一代的。刚刚在这一个世界发现动情处,这一章却完了,轮到另一章中的另一个世界,调整好自己的心情,深深地吸一口气,重新投入另一个世界,也带着上一章的感情读,因此,这两个世界不是分开的,不着边际的。后来,我知道了单数(一,三,五„„)章节是讲玉王的,而双数(二,四,六„„)是讲新月的。若是以前我肯定会把两个世界分开来理解,或者说把两个世界的情感分开来感受,但看《穆斯林的葬礼》时,我从来都不想破坏这种悬念美。

再次是自然美。书中大部分人物的美不是用丑的形象衬托出来的,因此是很自然的,看不出刻意的雕凿。琢玉高手梁亦清在沙沙的磨玉声中的那种“心中只有玉”的专注很美;两姐妹壁儿和玉儿拿着绿茸茸的盛着玛瑙似的樱桃的鲜荷叶,很美;易卜拉欣捧着清凉的滑腻的玉婉,失了魂的陶醉很美;新月在北大的未名湖畔上的石阶上坐着凝神阅读很美。

小主人公新月有一种“不必特别地打扮自己,便有种天然去雕饰的朴素的美”,这种美含有简爱的刚强,非林黛玉式的凄美,袭人式的柔美,宝钗的刚美。喜欢新月是因为她的自信。高考时,新月自信地只填了第一志愿,没有填第二志愿,她不愿意给自己退路,当时我就为她拍掌叫好。新月凭着她的努力及自信考上了北大,当新月毕竟不成熟,她也有不自信的时候,面对对手会感到不安,担心被打败,同时又不甘心落后,这样新月这个形象才丰满,真实。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花季少女,却又心脏病,但病魔带来了爱情。新月的老师楚雁潮深深地爱上了新月,并默默地为她做这一切,他们之间的爱没有轰轰烈烈,海誓山盟,但却真挚感人,这也增加了主人公的美。

刚合上书,我曾疑惑:《穆斯林的葬礼》仅仅是想告诉世人在回族里发生过这样一个凄美的故事?还是像霍达所说的“无意在作品中阐发什么主题”?书中,时时提到种族的不同。在奥立佛·亨特向梁玉冰求婚时,梁玉冰以种族的不同为借口拒绝了。韩太太以种族不同,宗教不同反对楚雁潮与新月相爱;在穆斯林的葬礼上,不能有汉人参加。就像楚雁潮所说的“我尊重你们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主张和平和仁爱,这其实也是人类的一个共同的美好的愿望;信仰使人高尚,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虔诚的信徒是令人尊重的;我并且尊重你们的生活习惯。我想,我们之间并不存在什么障碍„„”是的,天下一家亲,为什么要分种族,有所歧视呢?也许,这也是作者霍达所想要问的吧!开篇上的“穆斯林的葬礼上的祈祷”所说的“宽恕我们这些人”中的“我们”是指全世界吧!穆斯林为着全世界祈福。通过穆斯林的葬礼,我们希望那条界限可以抹掉。我明白这本书为什么起名叫“穆斯林的葬礼”了。让存在着民族歧视的都埋葬了吧!这一场葬礼后,全世界的人没有了障碍,天下一家亲。在新月的葬礼上,不是有汉人(楚雁潮)参加了吗?而且他还为新月试坑(试坑—穆斯林向亡人最好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这一规定的打破,不正是作者心中的呼声?

在美的背后,是作者敏锐的眼睛,是读者畅意的感受。霍达所挖掘的不仅仅是美,是世界要求的呼声;读者所感受的不仅仅是美,是来自心灵被诠释了的畅快的感受。爱,没有国界的。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 篇8

冰心这样评价这本书说: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异卉奇花,挺然独立。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可见这本书的底蕴十足。

书中描写的人物栩栩如生,血肉丰满,比如身怀绝技的梁亦清,忍辱负重,技艺精湛,被称为“玉王”的韩子奇,有着纯洁梦想和凄楚爱情的韩新月,及热爱工作的文化精英楚雁潮,这些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考入北京大学的韩新月一直是我所仰慕的一个人物,她凭自己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虽然得不到“母亲”梁君壁的支持,但在父亲支持下,她仍然能够进入自己向往的大学,开始自己的梦想。当填写志愿时,韩子奇问她第二志愿是什么,新月不假思索的说:“我没有第二志愿!”“我不给自己留退路,根本不相信我会考不上!”这种自信和破釜沉舟的魄力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少年所缺乏的,当然有这种魄力的基础是我们必须有这种实力。

韩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注定是没有结果的。回汉不能通婚的问题,是韩新月及楚雁潮俩人都没有想到的。这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到底会断送了他们那纯洁的爱情。当他们憧憬于未来时,新月的“母亲”让他们回到了不可改变的现实:回汉不能通婚。韩子奇在楚雁潮哪怕和回族有任何千丝万缕关系的希望下不断的问楚雁潮,但回答都是肯定的,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汉民,改变不了的事实,这样韩子奇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因为他无法说服自己的妻子答应他们的爱情。这的确是一件难事,回回民族是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中的一个非常特殊的民族,在她诞生以来的七百多年中,不仅虔诚的保持着自己的信仰,而且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持着血统的纯净,回族人数太少了,因此总是极力避免和异族通婚。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英语老师也很感兴趣,他问回汉不能结婚么,我回答;是,接着问:“真心相爱也不行么?”我犹豫后说:“是,我们回族只进不出。”之后,我静下心来,好好的想了一下,真的么?真的不能通婚吗?这对于像韩新月和楚雁潮这样的,该是多么残酷的现实。韩新月已经病入膏肓,是爱情又重新给了她生活的希望,爱情确实是热恋中的人们中的良药,但现实是残酷的。昨晚我看电影时,那里面有个昏迷不醒的女孩,就是在爱她的男孩的呼唤下睁开了眼睛,我真惊异于爱情能有这样大的力量!人是一种奇怪的生物,在最艰难的时候,促使人活下去的往往不是水,不是食物,也不是药物,而是心中的一片真情、一线希望,当这些全部归于毁灭,人就没有活着的勇气和动力了。小说中提到了作者对爱情的见解: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当俩颗心经历了长久的跋涉而终于走到了一起,像镜子一样互相映照,彼此如一,毫无猜疑,当他们的每一声跳动都是在向对方说:我永远也不离开你!那么,爱情就已经悄悄地来临,没有任何力量能把他们分开了!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如

我认为小说最悲剧的地方在于韩子奇和梁冰玉的爱情悲剧与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悲剧;新、雁爱情悲剧与韩、冰爱情悲剧有着复杂的联系,后者可看作前者的继续。两者都是男女主人公对自由爱的权利受到韩太太梁君璧身上所体现的伊斯兰传统文化负面的阻遏,当然韩、冰爱情悲剧的原因不止于此。更戏剧性的结局是:梁君壁以回汉不通婚为由,拆散了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但到最后韩子奇死时,道出了惊人的秘密:韩家的后代身上原来是流着回、汉两个民族的血液,而这种悲剧延续在后代身上,我认为这是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遐想的空间。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 篇9

梁俊碧错了吗?她很不讨人喜欢,但是她没错,丈夫跟妹妹生了女儿,她无奈之下抚养成人,确给不了她母爱,这个立场,换谁能给爱呢,她有着中国妇女根深蒂固的东西,这让她不可能跟丈夫离婚,那个年代也非常非常少人离婚,他只是一个守卫自己东西的传统妇女,不可爱甚至讨人厌,但是她不是坏人。

梁冰玉错了吗?她有着那个年代的热血和无知,孤身在国外,身边唯一熟悉的就是姐夫,是人都会想依靠吧,在绝望的时候人往往会做出很多丧失人性的事情,她就是在那样绝望的时候成了姐夫的女人,何况那个年代绝对的男权还没有崩塌,二女一夫也不是那么难以接受,她无知不够坚强但是她也不是坏人。

韩子奇这个倒插门女婿,在强势妻子的淫威下本就软弱,他既保护不了爱情也保护不了女儿,做的一切都是偷偷摸摸的,他软弱不男人,但是也不是坏人。

韩天星隐忍安静朴实,也因为他的隐忍安静毁了自己的爱情,娶了别的女人,他给不了那个女人爱情,但是他懂得他的好,他总是默默的,他知道新月不是他亲妹妹,母亲不爱新月,但他默默的对妹妹好,他不勇敢不爷们,但是他很好。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 篇10

怀着复杂的心情读完最后一页,我的脑海中浮现出纳兰性德的四句诗: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如果一切从头开始,璧儿与玉儿未与易卜拉欣相遇,如果新月与楚雁潮不曾相识相知,命运的齿轮是否会有所改变?穆斯林的葬礼,究竟埋葬了什么?要解答这一切,必须从璧儿——梁君璧开始。

少女时期的璧儿是全书中最美好的人物,连后来近乎完美的新月都要逊她三分。她聪慧贤淑,虽未曾读过书,却将家中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普;她孝顺父母,疼爱妹妹,买回的樱桃一定要父母妹妹先尝;她刚强不屈,在父亲病逝后丝毫不屈服于仇人蒲绶昌……她温柔而坚毅,几乎完美的形象让人爱惜不已。然而,她唯一致命的弱点——眼界窄小,没有文化,成为了日后所有悲剧的源头。她不理解爱情,只懂得“过日子”;她学不会宽容,逼垮了赖以生存的奇珍斋;她不明时局,导致了新月的意外出生,导致了下一代人更悲惨的命运!惹人爱的璧儿,咄咄逼人的韩太太,梁君璧的转变让所有人心寒,究竟是什么使她的形象天翻地覆?是时代!

抗日战争前,百姓们的思想仍停留在一粥一饭,而八年抗战开始后,无数有识之士开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思索,澎湃的思潮涌动,新一代青年诞生于世。一生嗜玉的韩子奇,成为了其中一员,而梁君璧,旧时代培养了她腐朽的思想,不可能再有任何改变,她永远只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市民!而她的妹妹梁冰玉,同韩子奇思想一致,惺惺相惜,两代人的悲剧由此而始,可笑可恨!

梁亦清、韩新月的葬礼,是题目“穆斯林的葬礼”的由来。然而,面对窗外绵绵细雨,我不禁沉思:葬礼只是单纯的葬礼么?显然不是。

作者是生在新中国的新回族,她想要通过这个故事埋葬的,正是那些如同梁君璧一样的、思想止步不前的传统穆斯林们!为那些家族偏见、民族偏见,那些毒害中国人民的思想糟粕,举行最后的葬礼!作者希望同是炎黄子孙的我们,能怀着平等的心态对待所有人,不要再出现书中的悲剧。

人生若只如初见,回到易卜拉欣打碎玉碗的那一刻,回到楚雁潮与新月初遇的那一刻,回到奥立佛身中弹片前的那一刻……时光无法倒流,凄美的故事终成永恒。

时代铸就悲剧,悲剧成就《穆斯林的葬礼》。

上一篇:五种能力实践报告下一篇:拜访陌生人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