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人才处(通用8篇)
基础课程与技能鉴定统考考务工作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及顺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局、职业能力建设(培训就业)科(处)、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各有关技工学校:
今年上半年全省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技能鉴定统考报名工作已经完成,广州市技能鉴定处。为做好下一阶段的考务工作,现将有关事项及要求通知如下:
一、考评人员派遣
根据考评回避制度以及考场的分布情况,省鉴定中心已确定派往各考场监考的考评员(名单见附件2)。请各校速与派往本校的考评员联系,将《考评员考试现场处理注意事项》和《考评员守则》(见附件1)转交给他们,落实好考评员的接洽工作,解决好考评员的交通问题,学校不能安排考评员接送的须承担相关交通费用。如有问题,请于6月13日前将情况反馈至省鉴定中心考务科。
二、考前准备
(一)请各考点学校切实做好以下考前准备工作:
1.提前与供电部门联系,确保考试当天的用电;
2.考前必须对机房电脑进行彻底杀毒,确保网络考试环境安全、稳定;
3.在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网站()的“中职、技校计算机统考”专栏下载“计算机统考练习版”和“高级样题”(开考高级的须下载),并组织所有考生提前进行模拟考试,熟悉考试题型和考试系统的操作,职业技能鉴定《广州市技能鉴定处》。
(二)今年继续使用网络化考试系统,该系统不支持在无盘工作站的硬件环境中运行,请使用无盘工作站的学校及时对考试机房进行调整。
(三)考试前1天,学校系统管-理-员负责在考试机房的学生机上检测调试好网络化考试系统(使用网络下载的“计算机统考练习版”安装程序),并在学生机上完整安装office2003软件,参加高级试点考试的学校还需安装Internet 信息服务(ⅡS)软件。
(四)考试当天,在考评员的监督下,系统管-理-员拆封试题光盘袋,在考试机房的服务器上安装网络化考试系统服务器版。
三、工作要求
(一)考试的具体批次、时间、领卷与回卷事宜,考试总值班电话及其它有关考试事项安排详见附件1,请认真阅读,并遵照执行。
(二)各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要按照《关于做好2012年全省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技能鉴定统考工作的通知》(粤职技研82号)文件的要求,组织、指导本市学校做好各项考务管理工作,加强现场督考,严肃考风考纪,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和顺利进行。
四、其它
请各考点认真阅读省鉴定中心已下发的《广东省技工学校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统一鉴定工作手册》(可从“中职技校计算机统考专栏”下载),实施考务工作中如遇问题,可分别与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和省职业技术教研室联系。省鉴定中心联系电话:(020)83366631(考评员派遣),83310051(传真)。省教研室联系电话:(020)83346120(报名,可传真)。
附件:1.2012年上半年全省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技能鉴定统考考务注意事项
1高校物流教育
1.1 福州市高校物流招生及毕业现状
福州市众多高校逐渐重视物流人才的教育,每年的招生人数在逐步增加,2010年预计的招生总数已达2780(参加表1),为今后的物流人才教育拓宽了道路。
福州市高校物流专业直到2009、2010年才出现大量的毕业生(参见表2),这也是因为福州物流起步晚,大部分学校都从05、06年开设物流专业。
1.2 本科教育方面
福州市开设物流专业的本科院校仅为6所,其中以福州大学为典范。福州大学八方物流学院于2001年开辟的物流研究方向,是全省第—个开设的培养高层次物流人才研究生方向的高校;2003年设置“物流管理”本科专业;2004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获“物流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成为我国首批具有“物流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获“物流管理”博士学位授予权,开始招收物流管理博士生。学院目前已拥有物流管理博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3个硕士点,福建省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福建省本科特色专业“物流管理专业”,福建省精品课程“物流管理”,健全了从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再到博士研究生的物流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是福建省政府部门指定的物流人才培训基地。[1]其开设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经济学、运筹学、现代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与web技术、集装箱运输、物流运输与配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生产与运作管理、财务管理等。
单位:人
资料来源:根据福州高校招生计划整理得到,为大概数字
单位:人
资料来源:根据整理得到为大概数字
1.3 高职教育方面
1.3.1 福州市高职院校现状
福州市的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有开设物流相关专业。但是,物流作为一门专业在福州大部分高职院校开设只是近几年的时间,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从总体上来说还没有形成令人满意的特色,如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还较模糊;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课程设置与本地区物流行业、物流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大,教育质量还有待提高[2]。目前,福州市的高职院校物流方面的课程设置与本科院校类似,但更侧重实务技术方面的培养。福州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大力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切实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作用。例如,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就拥有福建烟草物流配送中心、宅急送福州分公司等实训基地。
1.3.2 闽台职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
2009年,福建省为贯彻实施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实施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工程的意见》(闽政办(2008)176号)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实施计划》(闽政办(2008)50号),积极推动福建省高校在对台教育交流合作上先行先试,福建省推荐出了13所项目院校的41个项目专业作为闽台高职院校合作项目,其中福州市高职院校参与合作的物流项目有一项(参见表3)[3]。
单位:人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及《关于实施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工程的意见》等精神,进一步推动闽台教育合作先行先试,在总结2009年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工作的基础上,福建省教育厅决定在2010年继续实施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今年福州市参与的高职院校有涉及物流方面的有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高职院校与台湾高校开展“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参加表4)[4]。
单位:人
2企业物流培训
2.1 政府推动的物流管理知识在职培训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精神,围绕2009年全省着力推进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工作重点,着重培训第三方物流发展知识、生产物流知识和物流企业发展战略知识,福建省经贸委根据省物流业发展的特点以及不同层次物流人才的培训培养需求,计划并开展2009~2011年的福州地区物流在职培训班。
2009年福州地区的培训邀请了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中国北方工业公司王佐总经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贺登才副秘书长以及日本立命馆大学土居教授为学员授课。王佐总经理主要以物流企业发展战略以及如何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的战略为主线,介绍了企业战略的类型,制定战略的经典方法,并通过案例阐述企业战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贺登才研究员作为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主要起草人和推动者,主要针对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趋势,加强了对我国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解读与交流,并提出了贯彻和落实规划的六十点建议;土居教授则是着重讲解日本现代物流业发展状况,并以日本交通运输状况,尤其是客运为切入点,详细分析阐述了日本当前交通运输的发展状况,以及日本交通运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5]。
福州地区的在职物流培训采取每年分期分批深入若干个地区开展培训的方式,使基层相关物流从业人员获得在职集中培训机会,主要加强对福州市及所属市(区、县)物流牵头部门、工业主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物流企业和制造及工商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每个设区市参训人数为60~70人,到2011年逐步扩大到100~120人,不断提高福州物流管理人才的整体水平,2009年福州市参训人员已经达到110人[5]。
2.2 企业内部的物流培训
近五年内,大部分的福州物流相关企业都有开展物流相关业务培训,主要是仓储业、道路运输业、装卸搬运业、水上运输业和铁路运输业的低端工作人员,高端人员涉及较少。从参加培训的从业人员年龄层来看:以年轻人居多,主要集中在20-35岁左右。从接受培训人员的从业时间看:参加物流培训的大多是从事物流行业时间较短、初涉物流岗位的人员,大部分从业时间在1-5年内。从受训人员接受的培训项目看:福州企事业单位层面的物流专业人才培训项目主要是技术培训,主要为仓储、批发、装卸搬运、道路运输等行业;其次是上岗培训,进行基本的知识培训。从培训成效看:福州各物流相关企业的物流培训的效果总体上尚可,但仍然缺乏高水平的培训项目和内容,大部分的培训内容基本充实、还能与工作实际结合、效果较好。
在福州物流相关企业的物流培训方面,福建八方物流有限公司在物流培训方面也针对不同的从业人员采取了多种不同的培训方法。一,对新员工采取上岗前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公司的现状、发展前景、企业文化、职业生涯发展。这批新员工到岗后,还要接受3个月的“以老带新”的业务培训。二、针对拖挂车司机,开展集装箱拖车安全驾驶技能讲座,用以提高有关人员安全驾驶的意识和技能。三,针对物流项目负责人,派其参加省“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项目管理培训。该培训针对现代物流以及第三方物流运输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与分析。四、针对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安排其参加高层管理人员培训学习,邀请大学物流方面的教授、博士进行讲授。例如讲解“物流”、“商流”和“流通”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国外大物流的概念,讲解供应链管理流程,企业法律风险,企业战略与文化等。五,针对海运业务相关从业人员,安排其参加海运业务风险防控的专题法律知识培训,聘请专业人士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不仅对船货代理、报关等业务活动所涉及的主要法律关系概念进行介绍解释,还重点讲解了各类海运提单往来的操作处理风险与责任[6]。
3小结
总体来说,首先福州在高校物流教育方面略有成效,一是扩大了招收的力度,二是课程设置正在不断完善,三是,加强了校企合作。特别是校企合作,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需求无缝对接,这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次,福州市在企业培训方面也略有心得,一是,政府参与推动企业物流的培训,引导建立较为健全的物流人才培训体系,并聘请教授给个企业物流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二是,部分领头企业重视企业内部员工的在职培训和教育,这是提升在职物流人员素质的主要途径和最为便捷的方法。但是,福州市的物流起步较晚,不论是在物流管理、物流操作,还是在物流教育等方面,都缺乏高级的物流人才,因此福州市在物流人才的培养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摘要:高素质的人才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福州市物流业发展蓬勃,急需大量的物流人才。因此,政府、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纷纷加强物流知识的传播和研究活动。文中浅析了目前福州市物流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具体阐述了高校和企业的培养现状,进而加快福州市物流人才的开发和培养。
本刊讯(通讯员 刘 经) 据悉,2011年,钦州市委、市政府从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拿出2238138元,对2010年度在该市纳税5000万元以上企业高层管理人才进行奖励,对该市第六批拔尖人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以及引进高层次人才发放政府津贴或住房补贴、安家费补贴。
根据《钦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和开发暂行办法》及其《补充规定》等政策精神,2010年度,广西东油沥青有限公司等4家纳税超1亿元企业和钦州永盛锰业有限公司等2家纳税超5000万元以上企业共100名高层管理人才获得奖励,奖励金额为1485338元;共有46名符合申请条件的引进高层次人才获得住房补贴和安家费补贴共计370000元。该市对享受政府津贴的拔尖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实行3年一评,其中拔尖人才津贴为每人每年3600元,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津贴为一次性给予3000元。2011年,共有58名拔尖人才和58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获得政府特殊津贴382800元。
近年来,该市坚持把人才和科技作为生产力的重要资源来开发,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先后出台了《钦州市政府雇员和高级顾问管理试行办法》、《钦州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钦州市市直事业单位引进优秀人才暂行办法》、《钦州市发展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试行办法》、《关于加快引进领军型创业人才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人才政策。其中,对引进领军型创业人才实行“2个100、2个300”的重金奖励政策,即:一次性资助不低于1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可获得创业所在园区或基地等载体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创业场所;根据其项目的投资需求,给予不低于300万元的创业(风险)投资和不低于300万元的融资担保。
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选拔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规范漳州市优秀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选拔管理工作,激励、聚集各方人才为漳州市建设和发展服务,根据中央和省有关政策法规,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优秀人才是指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是指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并作为市优秀人才培养对象的青年科技人才。
第三条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营造优秀人才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激励各方面人才开拓创新,为全面推进漳州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第四条 坚持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服务漳州发展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坚持公开、公正、竞争、择优原则;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坚持宏观管理原则。
第五条 市优秀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选拔工作,每三年进行一次,选拔人数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队伍建设实际情况确定。
第六条 成立由市领导、专家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漳州市优秀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评选工作领导机构,由市委组织部牵头组织选拔工作。
第二章 选拔范围、对象和条件
第七条 市优秀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选拔范围与对象:
(一)在我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社会工作人才、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二)在我市工作、服务的外地人才、外国人才、港澳台人才、海外留学人才;
(三)公务员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人员一般不列入选拔对象。
第八条 市优秀人才推荐人选应当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职业道德。同时,近五年的业绩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一)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学术造诣较深,有创造性成果,研究成果达到省内领先水平或得到省内同行专家公认的学术带头人。
(二)在主导和战略产业、工程技术领域,取得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重大成果,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技术与市场紧密结合发挥重要作用的技术人才。
(三)在技术开发或引进应用中有再创新、发明创造,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获下列奖项其中之一: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及以上、省(国家部、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以上、两项以上省(国家部、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或两项以上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的主要完成者。
(四)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取得创造性成果,具有较为显著社会效益的学者,或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较好影响的社会工作人才。
(五)在教育领域,对推动我市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教师或管理者。
(六)在卫生和临床医疗领域,医术高超,多次成功治愈疑难、危重病症;或在较大范围多次有效地预防、控制疾病,业内认可、贡献突出的医务工作者。
(七)在文化艺术、科学普及、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体育运动等领域,成绩卓著,对宣传和普及科学、繁荣和促进文化、发展体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工作者。
(八)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的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企业经营管理业绩较为显著,对国家和社会贡献较大的优秀企业家。
(九)在农业生产和科技推广第一线,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和当地经济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十)具有精湛的工艺和生产技术,在传授新技艺、应用先进技术、推动技术创新、解决关键技术、推动企业和产业发展中业绩突出的技能人才。
(十一)长期在山区、欠发达地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对促进当地经济、科技、文教、卫生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
(十二)其他符合条件的人选。
第九条 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推荐人选应当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职业道德;年龄在40周岁以下(含40周岁)。同 时,近五年的业绩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一)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上取得较高价值的成果,在学术上提出了新观点和见解,发表后被公认达到省内或市内领先水平以上,有较大经济、社会效益,得到县(市、区)委、政府(或市直部、委、办、局)以上奖励或荣誉称号,可作为学术带头人培养者。
(二)在技术开发、引进、应用、推广实践中勇于创新,做出较大贡献,或应用、推广先进技能,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得到县(市、区)委、政府(或市直部、委、办、局)以上奖励或荣誉称号,可作为技术带头人培养者。
(三)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勇于改革创新,有一套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法和措施,达到市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县(市、区)委、政府(或市直部、委、办、局)以上奖励或荣誉称号的主要管理人员。
(四)在文化、艺术、教育、科普、卫生、体育、新闻等专业工作中,有突出才能和突出贡献,获得县(市、区)委、政府(或市直部、委、办、局)以上奖励或荣誉称号,在市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章 选拔程序
第十条 市优秀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推荐采取自下而上逐级审核上报的办法。推荐人选所在单位根据选拔条件,按隶属关系逐级向县(市、区)委组织部、市直部门或垂直管理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推荐。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民间组织中的推荐人选,由所在组织按属地原则向所在县(市、区)委组织部或开发区管委会推荐。
第十一条 各县(市、区)委组织部、市直部门或垂直管理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对推荐人选进行严格考察,并在一定范围内公示,经各县(市、区)委、市直部门和垂直管理单位党委(党组)研究后,报中共漳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十二条 中共漳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县(市、区)、各部门推荐人选进行审核和综合,召开专业评审组、综合评审组会议初评,提出初评意见;市委组织部部务会和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提出初步人选名单,在一定范围内公示,然后提请市委、市政府研究确定市优秀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人选名单。
第四章 管 理
第十三条 经市委、市政府表彰的漳州市优秀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由市委、市政府颁发“漳州市优秀人才”、“漳州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荣誉证书,一次性发给奖金,并按税法有关规定免征个人所得税。
第十四条 实行双向目标管理。市优秀人才每期管理三年。市优秀人才要和所在单位签订《双向目标管理责任书》,制定专业技术工作奋斗目标、单位服务目标与措施。市委组织部每年组织对双向目标实施情况进行一次考核,将考核情况记入其个人业绩档案。三年管理期满,按优秀人才条件进行总考核,考核合格者列入继续管理,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管理期满列入继续管理的市优秀人才,对本人在列入管理3年中的政治表现、工作业绩进行总结,填写《漳 州市优秀人才重新确认登记表》,并将反映其业绩的材料、证书复印件一式3份,报所在单位。所在单位对优秀人才所报材料和证件进行审核,对其3年间的政治、业务表现作出鉴定,报市直主管部门或县(市、区)委组织部。市直主管部门或县(市、区)委组织部审核提出确认意见,将有关材料报市委组织部。
第十五条 重新确认后继续列入管理的市优秀人才,仍实行3年制动态管理。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保留荣誉称号,不再列入管理范围:
一、调离漳州的人员;
二、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
三、已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管理工作或只从事本专业低层次工作的人员;
四、改任行政工作,不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第十七条 弄虚作假、谎报成果、因个人责任给国家和单位造成重大损失、犯严重错误受到党内严重警告或行政记大过以上处分、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取消其“漳州市优秀人才”或“漳州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称号。
第十八条 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与优秀人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联系,认真听取其意见和建议。所在单位要关心优秀人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保障。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他们参加政治理论学习、业务进修培训和学术活动,促进其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和业务水平。在安排科研项目、经费、设备、助手等方面,要给予优先优惠。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在医疗保健、解决夫妻两地分居、子 女就学就业等方面要积极提供帮助和优惠。
要充分发挥优秀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在我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让他们组织或参与本地本单位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点课题的科研攻关和管理,解决本地本单位科技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参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重点项目、重大专业技术问题决策的咨询论证;鼓励优秀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爱岗敬业,刻苦攻关,积极奉献,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为人民造福,为社会奉献。对业绩和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要及时给予奖励,并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发布前评选表彰并列入管理的漳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按照优秀人才条件和本《办法》第十四条进行考核和确认,符合条件的给予确认并授予“漳州市优秀人才”称号,并按照本《办法》进行管理。因退休等各种原因不再列入管理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保留原荣誉称号,不再授予优秀人才称号。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各县(市、区)要根据本《办法》,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县(市、区)优秀人才选拔管理办法。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业务分类 >> 人才开发 >> 人才开发资金 关于印发《2012常州市人才开发资金申报指南》的通知
文号:
发布日期: 浏览数:239 字号:〖大 中 小〗
各辖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明确申报人才开发资金有关事项,根据《关于转发〈常州市人才开发资金管理规定〉的通知》(常办发[2006]9号)精神,现将《2012常州市人才开发资金申报指南》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日
2012常州市人才开发资金申报指南
为深入实施科教与人才强市战略,加快我市新兴产业发展,提高高层次人才开发工作的针对性,与“龙城英才计划”有效衔接,根据《关于转发〈常州市人才开发资金管理规定〉的通知》(常办发[2006]9号)精神,现制定2012常州市人才开发资金申报指南如下:
一、指导思想
1.体现宏观引导,使用为本。2012常州市人才开发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我市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工作,同时积极支持人才的柔性引进和项目研究。
2.体现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引进、培养人才申报人才开发资金的用人单位必须是常州市七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以及建有高层次研发载体的科学研究、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类事业单位。
3.体现提升素质,优化结构。支持国家重点院校毕业的高层次人才来常州创新创业,重点向我市紧缺专业人才倾斜,引导人才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一线集聚。
4.体现政府扶持,多元开发。用人单位要积极发挥人才开发的主体作用,有条件的单位应提供一定比例的匹配资金,努力为高层次人才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二、人才引进、培养资助申报要求
(一)申报范围
1.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我市七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
(1)上市企业或上市后备企业;
(2)建有省级以上“两站三中心”的企业;
(3)高新技术企业;
(4)市三星级以上工业企业;
(5)市级领军型人才创业企业。
2.科学研究、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类事业单位部省级以上重点学(专)科、重点实验室、示范实验中心(申报人才培养资助限于市属事业单位)。
(二)申报对象
1.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学院院士;
2.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或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的学术技术带头人;
3.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博士生导师、在国内外某一学科(领域)的学术技术带头人或拥有国内外领先专利(发明)的人才;
4.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博士研究生,年龄在50周岁以下的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或者在市重点企业管理岗位担任高级顾问的人员;
5.企业引进的年龄在35周岁以下且取得教育部“211工程”或“985工程”院校(名单见附件1)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或取得海外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的专业技术人才,所学专业需符合2012常州市紧缺人才专业目录(附件2)。
(三)申报材料
1.引进人才申请人才开发资金所需材料:
(1)《常州市人才开发资金申请表》及《常州市人才开发资金使用协议书》一式四份;
(2)申请人的学术、科研水平证明材料,如: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留学人员需提供教育部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职称证书、专家证书等;
(3)申请人引进手续相关材料,包括:行政工作介绍信、户口簿(或户籍摘要)、婚姻情况证明、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聘用)合同等;
2.培养人才申请人才开发资金所需材料:
(1)《常州市人才开发资金申请表》及《常州市人才开发资金使用协议书》一式四份;
(2)申请人的学术、科研水平证明材料,如: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留学人员需提供教育部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等;
(3)证明人才符合提升智力类别和条件的相关材料,包括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培养协议、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聘用)合同等;
3.柔性引进人才申请人才开发资金所需材料:
(1)《常州市人才开发资金申请表》及《常州市人才开发资金使用协议书》一式四份;
(2)申请人的学术、科研水平证明材料,如: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留学人员需提供教育部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职称证书、专家证书等;
(3)证明人才符合引进智力和提升智力类别和条件的相关材料,包括特聘证书及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聘用)合同等;
除《申请表》和《协议书》以外其他材料均需提供复印件一份。(以下相同)
用人单位首次申报人才开发资金的,需提供营业执照副本、上市证明材料、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建有省级以上“两站三中心”、部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重点学(专)科、重点实验室、示范实验中心有关证明材料、市三星级以上工业企业资质、领军型人才创业企业证明材料的原件及复印件各1份。(以下相同)
三、引进博士后资助申报范围和材料
(一)申报范围
经批准设立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或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企业。
(二)申报材料:
1.《常州市人才开发资金申请表》及《常州市人才开发资金使用协议书》一式四份;
2.申请人的学术、科研水平证明材料,如: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留学人员需提供教育部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职称证书、专家证书等;
3.证明人才符合博士后进站程序的相关材料,包括《企业博士后研究项目审批表》、《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审批表》和《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等。
四、引进外国智力项目申报范围和材料
(一)申报范围
经批准获得引进外国专家项目和境外培训项目的企事业单位。
(二)申报材料
1.《常州市人才开发资金申请表
(二)》(一式两份)及《常州市人才开发科研项目资助合同书》(一式四份);
2.申请资助的项目符合文件规定条件的证明材料,如:引进外国专家项目和境外培训项目的获得相关机构批准的文件并得到顺利执行的材料。
五、申报流程
1.申请人才开发资金资助的,经主管部门同意后,由用人单位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应证明材料。
2.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后,对符合条件的,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明确权利义务关系,并按约拨付资助资金。
3.资助资金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每季度核定一次,根据不同情况一次性拨付或分拨付。
4.引进国外智力项目资助申报程序按《常州市引进国外智力项目资助实施办法》(常人发[2005]14号)执行。
六、监督管理
1.受资助单位在资助期间,每年要递交资金使用的财务报告和受资助人才工作总结或受资助项目进展情况;如发生违背协议书或合同书情况,应在当月递交书面报告;资助期满要递交总结报告,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核。
2.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根据《常州市人才开发资金管理规定》及资助协议书或合同书的要求,对整个资助工作进行考核和监督。凡发现有关单位和个人弄虚作假,骗取人才开发资金及资助经费使用不当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可视情节减少、暂停拨款,直至收回已资助的全部款项。
七、其他事项
1.企事业单位正式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应自合同签订之日起1年内提出常州市人才开发资金资助申请。
2.引进人才根据本规定对同类补贴、奖励、优惠不重复享受,享受标准就高执行。夫妻双方同属引进对象的,由其中一方就高享受(专项资助可双方享受)。
3.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与原单位解除合同或合同终止后与新单位签订合同的,不得申请享受常州市人才开发资金资助。
4.由市相关部门组织的重点产业人才专题培养享受相应优惠政策。
5.对回国留学人员承担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资助科研项目或课题给予等额匹配资助。
6.当年被批准的国家级或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全国技术能手和江苏省技术能手,按其所获得的奖金数额给予等额匹配资助。
7.常州市人才开发资金受理审批工作责任部门为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开发处(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811室),电话及传真:85681933。
8.金坛市、溧阳市和武进区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订申报细则。
附件1:“211工程”和“985工程”院校名单
附件2: 2012常州市紧缺人才专业目录
附件1:
“211工程”和“985工程”院校名单
北京(28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宏福校区、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体育大学
上海(11所):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天津(4所):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河北工业大学
重庆(2所):重庆大学、西南大学
河北(2所):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内蒙古(2所):内蒙古大学
辽宁(4所):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
吉林(3所):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
黑龙江(4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
江苏(11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河海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
浙江(1所):浙江大学
安徽(3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
福建(2所):厦门大学、福州大学
江西(1所):南昌大学
山东(3所):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河南13所):郑州大学
湖北(7所):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湖南(3所):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
广东(4所):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广西(1所):广西大学
四川(5所):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
云南(1所):云南大学
贵州(1所):贵州大学
陕西(7所):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甘肃(1所):兰州大学
海南(1所):海南大学
宁夏(1所):宁夏大学
青海(1所):青海大学
西藏(1所):西藏大学
新疆(2所):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
军事系统(3所):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附件2:
2012常州市紧缺人才专业目录
所属产业
重点领域
专业类别
新能源
太阳能
原材料、装备及技术设计开发、工业设计、制造工艺、检验检测、材料加工工程等相关专业。
智能电网装备
同上
风电装备
同上
新能源汽车
同上
核电装备
同上
生物质能
同上
空气源、地热能等其它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
同上
新材料
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
相关材料设计开发、工业设计、制造工艺、检验检测、材料加工工程等相关专业。
新型化工材料
同上
新型金属材料
同上
稀土及纳米材料
同上
高端装备制造
轨道交通设备制造
相关装备设计开发、工业设计、制造工艺、自动控制、检验检测等相关专业。
工程机械及车辆制造
同上
新型农业装备制造
同上
数控机床及基础装备制造
同上
生物技术和新医药
生物制药
相关产品设计开发、工业设计、制造工艺、自动控制、检验检测等相关专业。
医疗器械及医用材料
同上
化学药品
同上
生物工业产品
同上
节能环保
节能装备和节能产品
高效节能照明产品、新型显示器件、新型电力电子元器件、高效节能家电设计开发、工业设计、制造工艺、自动控制、检验检测等相关专业。
环保装备和环保产品
水污染防治装备、大气污染防治装备、固体废弃物处理装备、生物智能型环境监测装备、土壤污染快速诊断及修复技术与装备、环保材料和药剂设计开发、工业设计、制造工艺、自动控制、检验检测等相关专业。
资源综合利用
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和产品、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垃圾处理与回收关键技术和产品设计开发、工业设计、制造工艺、自动控制、检验检测等相关专业。
软件和服务外包
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嵌入式应用软件、重点行业管理和信息化解决方案、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系统开发与应用、数字内容关键技术和产品等专业
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优化我市人才创业发展环境,集聚高层次创业人才,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根据〘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来穗创业和工作的办法〗的通知〙(穗字〔2008〕18号)、〘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穗字〔2010〕11号)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实施“广州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百人计划”。用5到10年时间,面向海内外并重点面向海外,依托我市科技重大专项计划、市级以上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市属企业和在穗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平台,引进、扶持300名左右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来我市创业发展;其中创业领军人才200名左右,其他各类创新领军人才100名左右。
第三条 在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领导下,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组织部,以下简称“市人才办”)负责“广州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百人计划”的组织实施和统筹协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创业领军人才资格审查工作,市科技和信息化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创业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项目评审认定工作,市财政局负责有关扶持资金的审核及核拨。
2园提供100至500平方米的工作场所,3年内免收场地租金(从企业创办、领办人被评审认定为领军人才起计算)。免收的租金由企业所在区(县级市)承担;
(三)根据企业项目的投资需求,由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引导市属风险投资公司给予不超过500万元的股权投资,股权投资比例最多不超过项目实际投资总额的25%;
(四)对获1年期以上银行贷款(包括政策性银行的软贷款)且未列入其他贴息计划的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化项目,由市财政给予50%的贷款贴息,贴息期不超过2年。需申请多次贷款贴息的,累计贴息总额不超过100万元。
第八条 领军人才可享受以下待遇:
(一)领军人才在我市创业期间,其应纳税年收入在12万元以上部分,由市财政每年按其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额的本市留成部分的50%给予补贴,每年最高补贴不超过30万元。补贴期不超过5年(从其被评审认定为领军人才起计算);
(二)按穗字〔2008〕18号文有关规定,对于特别优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在我市创办符合我市重点发展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一次性给予30万元至100万元不等的安家费。原则上,对其企业(项目)获市财政创业启动资金300万元以上(含300万元)者,按所获创业启动资金10%比例对其给予安家费;对本人入户我市的,按15%比例给予安家费;对本人和配偶均入户我市的,按20%比例给予安家费;
(三)领军人才列入广州市优秀专家管理,享受相关待遇;
(四)优先推荐申报相关的省及国家科技计划;
(五)本市各类科技计划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由领军人才领衔实施的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六)优先向国内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公司推荐领军人才的项目。
第四章
申报与评审
第九条 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统一负责领军人才所涉申报材料的受理工作。申报评审工作采取常年受理、集中评审的方式,由市人才办根据受理情况,协调有关部门及时开展评审工作。原则上,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各组织一次评审工作;对推动我市高新技术重点领域发展预期将产生关键影响和实现重大突破的项目,可随时启动评审程序。
第十条 申请领军人才认定,需提交以下申报材料:
(一)〘广州市创业领军人才申报表〙、〘广州市创业领军人才创业计划书〙、〘广州市创业领军人才项目申报书〙;
(二)申请人有效身份证件、户籍证明、学历证书、资格证书、相关荣誉证书等证明材料;
(三)成果鉴定证书、查新报告、检测报告及知识产权等证明材料;
(四)企业工商、税务登记证明材料及公司章程、上企业财务报表等相关材料;
6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市科技和信息化局负责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对通过评审的企业,由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引导市属风险投资公司对其进行股权投资。
第十七条 领军人才申请贷款贴息扶持,需提交以下材料:
(一)〘广州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证书〙;
(二)〘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化贷款贴息资金申请表〙;
(三)项目可行性报告或商业计划书、审核调查报告;
(四)承贷银行出具的项目贷款合同项下的借据和利息结算清单。
市科技和信息化局负责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出具审核意见,并将通过审核的项目及贷款贴息金额报市财政局,由市财政局按国库集中支付的相关规定拨付经费。贷款贴息在项目贷款合同有效期后的第2年根据企业当期实际还贷利息额的50%一次性补贴。对借款单位逾期不归还银行贷款产生的逾期贷款利息、加息、罚息,不予贴息。
第十八条 领军人才申请个人所得税补贴,需提交以下材料:
(一)〘广州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证书〙;
(二)〘广州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个人所得税补贴申请表〙;
(三)个人所得税证明;
(四)个人所得应纳税收入的证明材料;
(五)企业营业执照。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出具审核意见,并将通过审核的资料及个人所得税补贴金额报市财政局,由市财政局按国库集中支付的相关规定拨付经费。
第五章
管理与考核
第十九条 创业启动资金采取项目管理的形式,项目承担单位需与市科技和信息化局签订领军人才创业启动资金任务书,明确创业项目相关研发及产业化目标,规范创业启动资金的使用。
第二十条 市科技和信息化局会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负责对领军人才创业启动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检查、追踪问效和绩效评价,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每年年末编制领军人才创业启动资金执行报告,报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
第二十一条 对列入广州市优秀专家管理的领军人才,由所在单位和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对其进行考核、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结果报市人才办备案。
第六章
附则
一、服务外包的界定
服务外包是相对于制造业外包而产生的一种业态, 是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自上世纪80年代, 制造业转移高峰期过后,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许多大公司为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和环境应变能力, 开始逐步将其非核心、服务环节的业务委托给外部专业公司, 而自身更关注其核心业务。简言之, 服务外包是指, 企业价值链中原本由自我提供的部分业务流程或服务环节以合同方式委托给外部服务供应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根据外包内容, 服务外包主要有信息技术外包 (IPO) 、商业流程外包 (BPO) 和知识流程外包 (KPO三种形式, 其中IPO和BPO逐渐成为服务外包的主要形式。根据服务承接商的地理分布状况, 可分为离岸外包、近岸外包和境内外包三种类型。
然而, 目前我国的服务外包还处于起步阶段, 尽管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该产业, 但在全球外包市场所占的份额还不到10%。究其原因, 除了在规模、交付能力、品牌等方面存在差距外, 专业人才的匮乏也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服务外包发展的一大瓶颈。
二、苏州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 苏州市政府已将服务外包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并制定了加快市场开拓、提升产业层次、推进产业集聚发展的策略。到2010年, 苏州市服务外包业务总额、出口额将比2006年翻两番, 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 培育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100家, 其中入选国家商务部“千百十”工程的离岸外包企业50家以上, 基本形成国际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带。为实现此目标, 促进服务外包产业更快、更好发展, 结合苏州市的环境和区位优势, 笔者提出高端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1+2+3的短期、中期、长期的金字塔培养模型, 如图所示。
(一) 短期高度紧缺人才培养模式
从目前世界服务外包产业的人才紧缺状况来看, 高端人才处于高度紧缺状态。所谓高端人才是企业决策的制定者和组织愿景的构建者, 主要负责开拓市场、拓展业务、参与国际服务竞争。高端人才的职责决定其不同于一般外包人才的特殊的岗位要求, 必须精通国际服务外包行业的规则, 熟悉多国语言和文化背景, 把握行业发展动态, 以便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高端人才的极度紧缺与其高标准的能力要求决定了依靠内部培养、学校教育等培养模式是行不通的。目前企业内比较认可的高端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外引进, 即聘请相关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或是吸引海外具有服务外包企业从业经验, 并熟悉国际市场的外包人才来中国任职。这种模式, 需要时间较短, 引进的人才最大特点是经验丰富, 熟悉多国文化背景和行业经营。但这种模式面对着人才流动率高的问题, 因此需要政府建立良好的引人和留人机制, 而企业则要实施各种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
(二) 中期中度紧缺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
1.高等教育。目前苏州有各类高等院校17所, 每年可输送管理类人才几千人次。但刚刚毕业的学生由于缺少实践机会, 管理经验较缺乏, 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战锻炼, 周期相对较长。针对这种情况, 学校应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模拟演练和实习机会, 使学生在毕业后即能投入到实际管理运作当中, 也能大大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
2.内部培养。指发展企业内一些在日常工作中逐渐展露出管理才能的优秀技术人才, 即内部选拔晋升。这类人才实践经验丰富, 同时拥有技术基础, 只是缺乏管理知识。针对这种情况, 企业可以通过校企合作, 让其参加高校内开设的培训班, 为这些具有发展潜力的技术人才提供项目管理、实践管理等课程。同时, 还可以将有继续深造意愿的人才送到学校攻读MBA学位。这种模式所需时间较短, 而且人才培养的效果较好, 但是目前企业较少使用, 因为一方面成本较高, 同时该种模式需要有良好的选人、育人和留人机制, 否则可能发生“煮熟的鸭子飞了”的情况。
(三) 长期低度紧缺的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1.职业培训机构。尽管职业培训机构的知识文化积淀与正规院校相比较弱, 但由于其紧随市场动态, 能够及时调整培养方案, 同时培训时间短、数量大、针对性强, 因此颇受服务外包企业的青睐。目前, 苏州市区有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近70所, 每年可培训各层次的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在1万人以上。但针对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机构由于开设的课程还不够专业, 同时政府对该类培训机构还缺乏良好的规范与管理, 因此需要做出较大努力来扶持和引导该类职业培训机构的发展, 从而满足外包企业技术人才的需求。2009年, 全国首家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高等学府——苏州工业园区软件与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在苏州落户, 开创了国内服务外包人才规模化、专业化培养的先河, 也是政府在引领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上迈出的坚实而有力的一步。
2.高等教育。要发挥学校对技术人才的培养, 关键是要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强技术人才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素质的提高, 这样也能为其他人才做好储备工作。
3.企业内部培训。有些企业为了获得具有针对性的技术人才, 会在企业内部开设培训班, 对已有技术人才进行培训, 从而使其具有特殊项目的能力要求。该种培养模式对企业的要求较高, 而且所需时间较长, 因此是技术人才培养的次优选择。
三、展望
【关键词】康复;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康复是残疾人的第一需求,是残疾人实现就业、教育和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当前,温州市残疾人事业正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残疾人医疗康复和残疾预防,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但是,残疾人康复人才的缺乏明显制约了全市康复事业的正常发展。特别是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的普遍开展,一批重点康复工程的实施,以及各地康复中心相继建成,全市急需一批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如何加强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现状与差距
残疾人康复专业人才是保证残疾人康复效果和质量的关键因素。残联系统康复专业人才主要包括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工程技术人员和特殊教育教师。近年来,温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19号),加快残疾人康复服务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市本级建立康复服务指导中心,核定编制50人,设施面积2万平方米,功能定位为:残疾人肢残康复、精神及智力残疾康复、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等服务,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和推广服务。县级残联系统经编委批准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康复指导站等)机构有6个,核定事业编制38人;有3个县(市、区)建成残疾人康复服务设施,正在建的有4个。
县级康复服务也非常单一,其中乐清市目前开展的康复服务项目只有聋儿童听力语言康复训练、残疾人辅助器具配发等,瑞安市康复服务中心开展残疾鉴定服务和儿童听力语言、自闭症康复服务。除此外,其余的康复机构基本上没有承担残联的康复工作职能,组织实施残疾人康复工程(白内障复明手术,助听器、助视器、假肢适配)、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社区康复服务方面的具体康复服务。残疾人主要康复服务依赖于省级康复机构及有关医院和社会康复机构。
全市残联系统从事康复服务的事业编制康复专业人员12名;从事残疾人各类康复服务的临时工,且拥有康复专业方面学历、职称或岗位资格证书的29名,合计41名。与宁波市相比,差距很大,仅宁波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康复医院)就有一百多名康复专业人员,其中各类专家17名。据全省调查统计,目前全省有各类残疾人康复机构75家,专业人员912人。温州市残疾人总数近50万,占全省的15.87%,居全省之首,而康复专业人员的总量只有41名,占全省的4.50%,落在全省的后头。
二、问题与成因
根据全省残疾人实名制调查显示,5年来残疾人接受社区康复服务的占24.28%,家庭康复占62.18%,机构康复占5.14%。社区和机构康复服务明显偏低,主要原因是康复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康复服务项目单一,服务规模偏小,服务能力明显不足。
温州市残联系统康复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康复中心专技人员编制少,优秀人才进不来,人员流动不强。目前,市、县两级康复中心依靠临时聘用人员和外挂康复训练。主要原因是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影响,康复中心没有独立的人事权,一切由残联支配,而残联又缺乏对残疾人康复事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没有建立康复专业技术人才库,只重视残疾人康复的数量,而不重视对康复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开发。
二是在编人员院校出来的少,专业知识匮乏,学历偏低。温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现有的12名专业技术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只占30%,大专及以下学历占70%。县(市、区)康复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大部分由部队退伍军人安置,靠平时业务培训和函授掌握康复初级知识,学历一般在大专以下。
三是编外聘用人员较多,福利待遇跟不上,人员流动性强,队伍不稳定。近二年,温州市本级12名聘用特殊教师中,由于待遇低和临时岗位缺乏引力的原因而流动的有5人。县级改行的随意性更强,流动频繁。全市康复专业技术队伍成了前培训后出走,边培训边流动,整体业务素质难提高,专业技术队伍难稳定。
四是专业人员招聘标准不规范,严重影响培养质量。当前,就业压力大,不对称就业成了家常便饭。康复机构的正式编制或临时岗位招人,受非正常渠道影响较大,没有按专业业务要求设置条件,而是按人为“需要”安排人员上岗。另外,全市缺乏康复治疗专业岗位准入标准,各用人单位理解和掌握不一致,康复专业人员的素质和条件没有得到保证。
五是缺乏竞争机制,论资排辈,迁就照顾,轻工作实绩,创新意识不强。康复机构内部重资历的现象还有存在,上级主管部门随意借用人员、插手工作较多。个别有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的身兼多职,以至于专业不专,创新意识不强,拔尖的不多。
三、建议与对策
根据浙江省2011年残疾人实名制调查显示,温州市残疾人康复治疗需求比例为29.82%,全省最高;功能训练需求比例37.15%,全省第二;辅助器具需求比例64.67%,全省最高。康复人才数量与康复服务覆盖面成正比,康复人才水平决定康复服务质量。
(一)制定出台人才培养计划。依照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要求,制定出台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全市每年至少培养业务骨干15名以上。根据照顾一般、急用优先的原则,积极培养急需残疾人康复事业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包括残疾人康复治疗师、护理师、听力言语师、康复材料工程师等残疾人服务专业技术职称系列。
(二)加强在职人员培训。根据市、县两级康复中心的现状,应大力加强在职人员教育培训。一方面,做好在职学习和脱产学习相结合。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让人才挑大梁、唱主角,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三)把好专业人员进人关。市、县两级康复机构缺编进入,要定岗定位,严格按照专业人员的要求,向全社会公开招考或者公开选调 ,坚决杜绝非专业人员进入。
(四)引进一批知识型、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才,包括招聘一批大专以上学历的医疗康复、特教、护理、幼师和师范毕业的康复师、教师和护士等,培训听力语言康复、脑瘫儿童康复、智障(孤独症)儿童康复的学科带头人。
(五)研究制定编外人员专业人才培养政策和机制。要着重解决编外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确需的编外人员,在职称等方面给予统一安排,鼓励他们安心工作,健康成长。对那些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技术精湛的拔尖人才要委以重任、给予高薪奖励,并和正式编制人员同等待遇,实行年初签订目标责任书,年终考评,奖惩兑现,让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挑大梁。聘1-2名表现优秀编外用工老师为科室负责人。给予编外人员和临时工都安排特教补贴,并为其缴纳保险和公积金。
残疾人康复事业任重而道远,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细化措施、完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残疾人康复事业再创新水平,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程福明.浅谈省级中心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几条途径.[2002]12-0733-02
【福州市人才处】推荐阅读:
福州市自查报告07-08
福州市质检八年级语文10-29
福州市高三语文质检作文11-21
福州市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06-24
福州市市区小学一览表12-12
福州市物价局物业管理10-06
福州简介07-21
福州作文400字06-29
感动在福州作文11-10
福州高三质检历史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