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企业的灵魂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精选9篇)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 篇1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不少知名企业已把创新工作提到了关系生死存亡的一个高度,认为“不创新,就死亡”。可见创新已悄然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

一、创新型企业才有希望。为什么建立创新型企业或者说企业为什么要创新,至少有这样几个理由。创新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经济本身就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没有创新型的企业,不能适应市场,也不会有创新型的市场。因为在市场上,竞争是推动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大家想一想,靠什么竞争呢?毫无疑问要靠创新竞争,创新本身就是竞争,我们还要靠创新参与竞争。比如说寻找蓝海,蓝海的寻找不靠创新怎么能寻找呢?寻找本身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作为参与竞争,作为企业发展,创新都是不可以离开的,企业发展过程当中创新也是基本的手段。我们也看到,凡是能够把企业做大、做强、做老、做久的企业,都会坚持不断创新,凡是生命力不强的企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创新不够,企业的灵魂是创新。

二、从技术创新到管理创新。作为企业当中来讲,应该基本涵盖创新的内容,怎么理解呢?从技术创新来讲,作为研发制造类的企业,技术创新是相当重要的事情,或者说是主要的内容和重要的内容。我们现在使用很多新的技术,包括前面这些朋友谈到的互联网、IT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等,技术创新确实是创新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内容。我们和发达国家差距在技术创新方面来讲,确实有很大的差距,无论硬件、软件,基本上最新的技术,最核心的技术是掌握在美国,应该说技术差距是明显的,大家是容易理解的。

技术创新我想是不够的,在中国这样一种体制下,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忽略的地方,就是管理创新,创新就是技术创新但是肯定是不全面的,管理创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加慎重,因为所有的企业都会存在管理创新的问题。从管理创新的角度来讲,内容似乎更宽泛,从管理角度来看,是不是有这样几个方面和层面的问题:体制、机制、经营管理。如果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经营管理应该包括体制,更应该包括机制,我们经常谈的管理,一般讲狭义的概念就是企业的经营管理,从三个层面来讲,创新只有阶段性的目标,在不断完成和前进。从体制目标来讲,公有制企业体制和机制,随着改革将近30年的时间,远远没有完成。在企业发展过程当中,体制的障碍始终是重要的问题,由于体制上障碍带来机制上的障碍。许多国有制的企业,公有制的企业,大家很困惑于体制方面的不顺,到今天没有完全解决。管理方面也是如此,中国传统的企业有很重要的任务,有很多的路要走,比如国际化的问题,比如信息化,有很多任务并没有完成,并不是说我们的创新任务就不重要。

从非公企业是我们国家近些年来,特别是最近几年以来,发展比较快的一个行业,所以党的十六大也谈到,要坚定不移发展公有制企业,也要坚定不移发展非公有企业,这两者已经相提并论的地位,作为非公有企业是不是没有管理创新任务呢,同样不是。比如从体制来看,我们的非公有企业来讲,有相当一部分是家族企业,不是都不好,但是家族企业有很多的弊端。如果家族企业不能完全像社会企业跳跃,有很多企业很难做大也很难做强,因为家族企业自身的机制也会有问题,家族式的决策这本身不够社会化,离科学化程度来讲也不一定很高,从管理角度来讲,说实在话,从本质上来讲,管理也是技术,如果是创新来讲,也包括管理创新,遗憾来讲这方面有不少的差距,我们不大重视管理技术,我们重视自然科学技术,在中国有两院院士,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都是搞自然科学,或者几乎都是搞自然科学,社科院到现在还没有院士,说明什么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对社会科学重视还有不够的地方,其中包括对管理重视问题。所以需要更多人认识管理创新,管理是一门技术。

三、观念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

所谓管理创新,就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放弃旧的传统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创建新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方式和方法。汉普管理咨询公司首席管理咨询顾问金达仁认为,与国外企业相比,中国企业明显缺乏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和切实可行的企业经营战略;库存大,资金占用多;财务预算不严谨;产品成本高,且成本管理方法不科学;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业务流和价值流未能实行有机的集成和统一等。使中国企业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存在明显差距,这种差距严重影响着中国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提高。要改变此现状,就必须进行有效的管理创新。他指出,中国企业要从战略高度审视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企业重组(ER)和信息技术(IT)的原理与作用,尽快、科学地做出

应用ERP、SCM、ER和IT的决策。通过管理创新,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再创企业竞争优势。而管理创新始于观念创新,管理创新的动力来自观念创新。要进行管理创新,首先要对企业现状和内外竞争形势有一清醒的认识,要在观念上充分认识到落后与差距,充分认识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这样才能激起源源不断的管理创新动力。在我国,一些企业的中高层领导,特别是高层领导面对新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压力,缺乏明显的危机意识、管理意识和创新意识。企业一般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教育,对新理论,新思想和新方法知之甚少。这无疑制约了人们观念的转变,束缚了企业的观念创新,使得企业难以引入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造成企业无法真正实现管理创新。

要使企业始终保持旺盛的管理创新能力,必须有先进的观念创新机制作保证。观念创新,不光是企业少数几个领导人的观念创新,而是整个企业以至于每个人的观念创新。我们再看海尔是如何实现管理创新的。海尔的管理创新首先来源于观念创新,主要表现为索赔观念、跳闸观念和负债经营观念的创新。在海尔的市场链模式下,将企业以前无偿给员工使用的资源(如设备、工具、材料等)转变为有偿使用,企业给员工提供的这些资源就是员工的负债,员工必须运用创新的方法经营这些资源,使资源增值,实现真正的价值创造,这样才能得到相应的索酬;否则,就等于浪费了企业的资源,就应当自己掏钱索赔。通过负债经营观念的确立,把资产负债表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流程,如果哪一个岗位和流程既没有获得索酬,又没有被索赔,这就“闸”

出了问题,并由利益相关的第三方(独立于当事者双方并与当事者利益相关的仲裁中心)制约并解决问题,这就是跳闸。即形成这样一种观念,每个人都有一个市场,每一个人都与市场零距离,每一个人的收入都由市场来支付。通过市场链机制激发了员工的创造性和责任心。负债经营思想的实施首先要量化负债资源,建立负债经营计算平台,对比国际先进水平以及本企业上一最高水平,确定资源增值的目标,通过竞标形式确定经营自我的创新主体,由创新主体利用创新的工作方式去经营负债资源,达到资源增值的目的。正是这种时刻贴近市场的观念创新机制,使得海尔能够保持持续的管理创新活力。

四、如何在观念创新上实现超越

一是创新思维。若思维成定势,就会严重阻碍观念创新。任何人都不要封闭自己的思维。国外近年来还出现了“思维空间站”,其目的就是进行思维创新训练。有目的地进行思维创新方面的训练,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观念创新。也有企业采取“不换脑筋就换人”的办法,不断招募新的人才,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期望其带来新观念、新思维,不断创新。二是创新文化。观念创新离不开企业文化,只有在一定文化底蕴中,才能始终保持观念创新的活力。如海尔创造的“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低成本扩张,被哈佛大学写入MBA案例教材,使张瑞敏成为第一位登上哈佛讲坛的中国企业家。他们创造的“源头论”文化,把企业比作大河,把员工比作大河的源头,只有源头多喷水,大河才能满,使职工明白了打碎大锅饭,为企业多奉献的道理。正是海尔不断创新的文化,使他们的观念创新能够如鱼得水,充满活力。三

是行动迅速。拿破仑曾说过:“我的军队所以长胜不败,就因为在与敌人抢占制高点时,我们总是早到5分钟。” 同样,作为企业家必须具备这种“早到5分钟”、“先行一步”、“先发制人”、“捷足先登”的思想。因为它不仅是战争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是企业之间竞争不可少的最佳的战略和策略选择。现在市场流行规律是:手快打手慢,你有新的构想,新的方案,你就必须赶快付诸实施,或许你认为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如果你还在犹豫,或许你就会永远地失去机会。观念创新需要的就是这种事事领先的思想。四是变中求新。一要在观念上永远树立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时刻做到居安思危、居优思劣、居盈思亏。二要有承担风险的勇气、毅力和实力。要敢于打破原有的成功经验,打破原有的平衡。创新需要构想,构想必须实践,实践就面临风险,而成功往往在于最后的坚持。三要与时俱进,锐意求新。要以“要么不干,要干就争第一”的雄心壮志,敏锐把握人们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及时转变创新观念,寻求新突破、新发展,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 篇2

橱柜企业要发扬“敢为天下先, 爱拼才会赢”的闯劲, 勇闯企业改革深水区。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产权多元化改革, 提高国有资本的效率, 拓宽企业投资渠道, 降低融资成本, 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制度, 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 进一步强化依法治企、依法经营, 妥善处理企业在市场经营中遇到的法律纠纷。

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密不可分, 是提高橱柜企业生产力和竞争力的两个重要支撑。在新常态下, 橱柜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 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 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舆论环境和制度环境,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创新潜能, 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 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

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灵魂 篇3

关键词 创新;技术创新;企业发展

现在企业已进入了全面创新的时代,企业的竞争也转变为创新能力的对抗。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获得长足而稳健发展的最有力的武器,技术创新是企业探寻未来利润源泉的法宝,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手段。

一、熊彼得的“创新理论”

世界经济学家熊彼得在他的经济学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学理论——“创新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的涉及范围很广,但“创新理论”可以说是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该理论认为,创新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五种情况。

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理论是从50年代以后,逐步从熊彼得的创新理论中分化出来的。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重组生产条件和要素,推出市场认可的新产品的过程。作为一个企业来讲,要想在未来竞争中取得长足发展,获取未来的利润空间,积累资本,不断的技术创新是其必备的法宝。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性建设

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中,由一定的群体(人才),在生产过程中完成的。环境因素与人才团素,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两个基本条件。

1.企业组织文化建设——活跃创新思维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首先要有活跃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形式和潜能的发挥,与企业组织文化有很大的关联度。所谓企业组织文化,就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充分体现本企业的价值理念、总体目标、管理哲学和价值观的文化体系,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组织文化是动态的,需要不断的补充和完善。能否充分激发组织员工的创新思维是现代企业组织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要做好两个方面工作。

(1)“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塑造

尊重每一位员工,让每一名员工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体现自身价值,充分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从而调动每一位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LG公司提出的“尊重人格”的经营理念。

(2)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激发员工的创新思维潜能

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优秀的企业文化需要员工不断感受到,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物质到精神。为此企业要有组织有秩序的采用各种形式做好宣传和学习。如海尔集团通过《海尔企业文化手册》等企业内部刊物,通过对新员工的教育,日常案例教学、漫画教学等形式,向员工灌输海尔文化,让员工真正融入到公司中去,激发员工创新思维的活跃和发挥。

2.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吸引创新人才

未来企业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更多的优秀人才,谁就在竞争中胜出。为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制订详细的人力资源规划,不断吸收优秀人才到自己的企业中来,为企业将来的竞争做好人才储备,奠定企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的辨证关系

技术创新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组织结构及其管理下进行的,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变化发展,曾经与其相适应的组织模式会渐渐变得无法适应技术创新的步伐,这时,组织创新就成为必然,否则就会严重阻碍技术创新的发展。这种阻碍作用有时表现为技术创新的停滞;有时表现为达不到应有的规模和速度,潜力得不到发展。可见,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是企业内部创新系统的共同体。因此,要通过不断变革创新组织来保障技术创新的进步。

四、技术创新过程是不确定的,多风险的,技术突破是技术创新的关键

技术创新是企业把科技进步和市场要求结合起来,以提高企业效益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产生、创造和应用的进化过程,更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是打破原有技术模式下的一种技术突破,促使资源从低效率、低附加值利用的方面向高效率、高附加值利用的方面转变。这一过程往往是不确定的,通常伴随着创新——失败——再创新的反复循环。因此,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要做好风险控制。

五、企业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灵魂

企业技术创新实际上包括两个层次,即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也称过程创新,它是产品的生产技术革命,工艺创新与产品质量的提高,原材料能源的消耗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密切关系,它会便企业的利润空间增长。产品创新是指为了给用户提供新的或更好的服务而发生的产品技术的变化,是企业创新的核心活动。如:从收音机产品到组合音响的发展,就是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是低层次的,产品创新是高层次的。工艺创新往往使企业使用有限的生产元素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而产品创新则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市场前景。

改革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但我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了吗?我想只能是在某些领域得到了发展。因为经济发展靠的是技术的不断创新。而如果经济仅仅是由人口或资本的积累而引起的“增长”,不能算作“发展”。

我国现在提倡“自主创新”,就是要求我们的企业摆脱“核心技术”的对外依赖性,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使企业得到持续发展,实现我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转变。

张瑞敏在《中国企业如何应对跨国竞争》中讲到,海尔的白色家电在国际上排名第五,要想实现目标前三强,“要靠创新来追”。

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许多企业举步维艰,有的被迫关门停业。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企业要走出困境,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开辟新市场,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资料

[1]《经济发展理论》作者:熊彼得北京出版社.

[2]《创意中国》作者:林伟贤北京大学出版社.

创新是作文教学的灵魂 篇4

未来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只有富于开拓创新的人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裴斯泰洛齐曾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因此,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开启少年想象创新的大门,让他们潜在的智慧因素活跃起来,壮大起来,并使其不断地迸发出耀眼地火花,下边我就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地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作文是一项综合型,创新型的语言表达训练,是一项艰苦的创新劳动,“文贵于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作文训练是一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创新欲望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又争强好胜,据这一特点可来用下述方法激发其创新欲望:

1、利用报刊上同龄人的有些习作,特别是身边的人来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我常拿本校学生在《作文精选》《作文指导报》上发表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读后让学生思考他们的作文为什么能发表?好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明白:这些文章关键是挣脱了俗套,写出了新意。如果大家在写作的时候能有一点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意识,那么大家的作文同样也可以发表。这样以来,在好奇心、好胜心的驱使下,学生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把握时机,创造条件,设置成功机会。学生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一旦被激活,就必然会产生一种渴望创新、渴望成功的强烈欲望。我就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旧文新作”,鼓励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反映独到的个人见解,揭示新颖的思想观点。接着还引导学生参加一些征文活动,争得一次检阅自我的机会,创造一次尝试成功的机遇。从而更加充分地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了创新欲望,不等于有了创新的能力,它只是创新的原始动力,要使学生有创新的能力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下边我就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读与写有着紧密的联系,读为写提供了知识的积累和表达的方法。因此,我们要利用课堂的阅读教学来训练学生发散性、灵活性、独特性的思维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抓住契机,启发想象

创造性想象是整个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此,我常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根据教材展开丰富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一是让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质疑,二是在课文的空白处进行想象,如《渡船》一课,当船上的人们为年轻的妈妈找到陈大夫时,问学生:“年轻的妈妈此时的心情怎样?她会对人们说些什么?”也可在课文的结尾处激发学生想象,把作者言尽意犹的意思进行猜测。

2、及时引导,启发思维的求异性

求异思维是一种沿不同方向、不同范围,不因循守旧的思维,独创思维是指思维新颖,不同寻常。

在阅读教学中,利用课文内容,着意扩展学生思路,多角度思考。如在语音的形象生动方面设计“一意多写”的训练,让学生

用不同的句式,不同的语序表达同一个意思。如《中国石》一课中“小姑娘洗干净了拣来的石头。”可以作如下变换:

A小女孩刷净了拾来的石头——换词

B拣来的石头被小姑娘洗干净了。——被动句

C拣来的石头,小姑娘洗干净了。——变序

D小姑娘把拣来的石头洗干净了。——把字句

3、灵活多变,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阅读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灵活性,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敏捷多变,少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如教《夜莺的歌声》,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小夜莺,遇到危险时,会用什么办法对付敌人。

三、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了创新的欲望,具有初步的创新思维还不行,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要注意作文的奠基工程

学生是否有创新意识,取决于他们知识面的宽窄,生活经历的深浅。知识面宽,生活阅历深,创新就有坚实的基础。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强学生的创新的基础工程:

A多看,拓宽视野

多看,一是引导学生多看适宜他们的书籍,无论是诗歌、童话、寓言、神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可以看,开卷有益嘛。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和语言,还可以用前人的智慧撞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乘前人想象的翅膀飞翔。二是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身边的人、事、景,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感悟世间为人处事的道理,领悟宇宙间的奥妙与规律。三是引导学生投身于社会,投身于大自然,让亲身的感受撞击他们智慧的火花,把书本知识和社会知识相结合。

B多实践,长见识

“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抄小报。这是一项既有趣又艰苦,既能扩展知识又能培养能力的创造性劳动。因为学生在动手抄小报时,既要写文章,又要查资料,设计版面,还要工工整整地抄写。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发明。这样的活动要经过深入的

思考构思,准备材料,动手制作,甚至还要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学生在设计制作中创新,在失败中寻求原因进行

更新。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作游戏,进行小竞赛,如吹泡泡、空中吃苹果、扳手腕、猜谜语、用几何图形拼画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见识,开启心智。当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日常事务,如叠被子、削苹果、钉纽扣等,让学生在做中找窍门。在实践中,学生要动脑动手,会碰到困难与挫折。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败的烦恼。这样丰富的生活内涵,就为他们的创新写作提供了物质基础。

2、要引导学生多角度作文

a)多角度作文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体裁上的多角度,即写作形式上的多角度,引导学生用同一题材写出不同的文体。如《假期见闻》可用镜头特写的形式写。二是主题上的多角度,引导学生根据事物不同特点立意,用同一题材写出不同立意的文章。如学生以《兔子》为题作文,有人以兔子的三瓣嘴作文章,说明嘲笑别人没有好下场;有人从兔子的短尾巴入手教育大家不要说谎;有人抓住兔子长耳朵的特点,反映它机警胆小的特点;还有人联想《龟兔赛跑》的故事做文章,启发人们有错就改就是好样的等。三是叙述人称的.多角度,可用第一人称,也可用第二人称,还可以用第三人称。

b)要激发学生在作文中展开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作文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让学生写一些想象作文,如《二十年后的我》《假如我是------》《假如我有了钱》《花朵与洒壶》等,这类题目趣味强,想象空间大,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在观察中展开想象与联想。如学生在写蒲公英的动态时,仅局限于蒲公英在微风中舞蹈,而不善于联系周围的事物,写出一个长江场景。我就对学生进行指导有学生就写道:“一阵微风吹来,蒲公英就翩翩起舞,池塘里的青蛙‘呱呱’叫,好像为它们伴奏;树上的喜鹊拍打着翅膀,似乎在为它们指挥;树叶‘哗啦啦’响,仿佛在为它们鼓掌。”这样就使作文生动形象,想象力也得到发展。

c)可指导学生进行组合性编写

组合性编写就是引导学生把两份各自独立,互不关联的文章,通过一定的手段巧妙安排,使其成为一个整体。这就需要学生能迅速找到不同材料的结合点,巧妙安排,合理想象。这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是很有帮助的。

3、要转变作文教学观念

我国著名教育家刘佛年说:“什么叫创造?我想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称得上创造。我们要把创造的范围看得广一点,不要看得太神秘。”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不要统得太死,限制题材,体裁,中心,字数等。而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出一点新内容,吐露一点新思想,发表一点新见解,构思新颖,文风活泼一点的文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今后有可能走上创新之路。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做到:

一要进行开放式的教学,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使学生的写作有源源不断的丰富素材。

二在作文中要让学生“自主”,不要束缚太多,让学生写有兴趣的话题,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三鼓励学生敢于打破习惯思维的束缚,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写作上要想得开,想得活,想得奇。

创新是统计教育发展的灵魂 篇5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从1984年成立至今,国家统计局培训学院迎来了自己的二十五岁生日。二十五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统计教育人来说却是一段不可忘却的岁月。在二十五年前,改革开放之风吹遍神州大地时,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无比强烈,尤其是在职干部培训和学历教育迫在眉睫,国家统计局统计培训学院的前身中国统计干部电视函授学院和它的分院应运而生,为当时的统计系统培训急需人才。历经二十五年的风雨历程,学院已由一个单纯的干部学历培训机构发展成为今天集从业资格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及学历教育、职业技能证书培训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全国统计人才的培养基地。

山西省统计局统计教育中心同国家统计局培训学院有着一样的成长经历。回首山西省统计教育中心二十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发展统计教育事业,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创新是统计教育发展的灵魂。

在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1次印刷的《新华词典》第121页上关于“创新”一词是这样注释的:创造革新。可以说,山西省统计局统计教育中心二十五年成长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革新的历史,是全体山西统计教育人共同体验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奋斗历程。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在推动教育的行动中,“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之收获。”二十五年来,山西统计教育的创业者们,一路开拓探索,一路播种收获,始终不离平凡而高尚的理想,辛勤耕耘统计教育沃土,无私奉献统计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终不悔,奋勇拼搏于尽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山西省统计局统计教育中心的前身是山西省统计局电视讲座办公室,1983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举办《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统计数学基础知识》电视讲座,当时全省统计系统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参加学习的多达26000人。

从成立的第一天起,统计教育中心就以服务统计中心工作、培养统计人才为宗旨,坚持发展创新。

从电讲办到函授学院;从统计干部培训班到县级统计局长研讨班;从统计函授中专学校、统计职业技术教育到在全省中专、职业技术学校的经济专业中开展统计上岗资格证书教育;从单一的统计学自考专科到统计学自考本科、经济学自考本科、开放教育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专、本科、再到高级工商管理培训班;从统计专业职称考试培训到统计从业资格培训、NIT培训、调查分析师培训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从统计教育工作的蹒跚起步到成为全国统计教育培训工作的先进单位„„统计教育中心走过了二十五个春秋。

二十五年风风雨雨,二十五年坎坎坷坷,面对每一次变革,我们都能够在局党组和国家统计局培训学院的正确领导下,冲破旧有体制束缚,勇于创新,大胆实践,逢山开路,攻关夺隘,在改革中迎来了山西统计教育的一个又一个春天。可以说我们走过的二十五年,就是不断发展创新的二十五年。

二十五年来,我们在培训理念上不断发展创新: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探索统计教育规律,从过去的以学历教育为主到今天的以岗位培训为主,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教学方式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发展到今天的以学生为中心,使受教育者从过去的要我学变为今天的我要学。

二十五年来,我们在办学形式上不断发展创新:举办电视讲座、开办学校、集中培训、广泛开展合作办学等,先后与省自考办、省电大、省成教处、省职教处、省委组织部以及香港公开大学等多家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开展了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为统计人员学习统计理论、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学历层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教育培训工作。

二十五年来,我们在培训手段上不断发展创新:从过去的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发展到今天的现代远程教育,各种媒体手段相结合,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为学生打开了更多的业余学习之门;根据学生的特点完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增添了现代教学设备、开辟了多媒体教室、增加了服务项目。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树立了良好的办学声誉。

二十五年来,我们在培训项目上不断发展创新:统计人员岗位培训为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力地保障了统计人员的基本业务素质;继续教育培训使持证

人员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促进了统计工作的发展;在职学历教育通过开办自考专、本科、开放教育专、本科等项目,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十五年来,共有20万人次参加了我们组织的各类教育培训,其中有近3万人获得了国家认可的中专、大专及本科学历。他们中的大部分已成为各级统计部门的业务骨干或主要领导,成为了山西统计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极为重要的人才资源。

二十五年风雨路更加让我们认识到,山西统计教育的今天,源于创新;山西统计教育的明天,系于创新。我们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以人为本,为统计人才提供更广阔的成长平台;为统计事业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我们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专业、规范的管理,更加先进的统计教育文化和更加成熟的规划,实现统计人才培养的超常规发展。在新世纪实现二次创业的腾越,为构筑和谐发展的统计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提高统计服务水平,人才是根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十一五”时期统计改革与建设,进一步扩大山西的对外开放,加快山西经济的发展,我们统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任务艰巨而紧迫。“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统计改革与建设的关键时期。新时期、新形势,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统计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统计事业一靠科技,二靠法制,归根到底靠人才。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统计干部队伍,为统计事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是摆在我们统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 篇6

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理念和行为规范。它是企业理念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制度形态文化的复合体;它代表企业的一种精神境界和价值观,一个企业有别于另一个企业的根本区别就是企业文化,因为企业文化总是能贯穿到员工的日常行为中。过去,看一个企业的业绩仅仅看账面,而现在,更多地看公司的文化及由此产生的凝聚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文化制胜的时代,企业文化是企业持久发展的灵魂。1992年底,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省商业厅转体成为山东省商业集团总公司,揭开了集团作为企业经营的新篇章。多年来,鲁商人用务实的作风,大胆的创新,以及优秀的企业文化,让这颗种子茁壮成长,如今,鲁商已在齐鲁大地上收获了累累硕果。鲁商集团,扎根齐鲁,以诚信的服务、创新的理念、可靠的质量、刻苦的学习,成为山东商业巨头。而促使我们鲁商人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企业文化。我们鲁商集团的企业文化,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以雄伟壮丽、庄严伟岸的丰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雄居五岳之首。智者乐水,泉水,是济南的生命和灵魂。,源于地下,凝天地精华,养万物灵气,一朝喷出,润泽八方.鲁商集团,兴于济南,拓零售,制药剂,建房屋,普教育,以优质服务,为大众创造完美生活,以诚挚之心,造福百姓。

小的公司靠人,中等规模公司靠制度,大公司靠文化!但无论大小,无论民营还是国营,文化都是提升员工意识的最好的方式。市场经济初期,商品供不应求,这时候企业力主要取决于商品力,也就是说谁生产的商品

多谁的利润就多。后来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只靠商品力不够了,还要有广告等营销手段,这就是说,企业力要靠商品力加上销售力。而再往前发展,就是人们认识到,商品力加上销售力,还需要有企业形象的作用,这就是说,企业力等于商品力加销售力再加上形象力。由科技进步所推动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自觉地进行形象建设,而企业形象建设又带动着员工素质和企业文化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作为服务提供者的员工要提高、训练自己的心理素质,要注意思想意识修养,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服务竞争,背后是员工综合素质的较量。而一个好员工的各方面素质的高低,除了取决于员工本身,很大方面上来源于企业文化的熏陶与培养。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服务风格和服务气质形成以后,就成为独有的精神文化财富,这是别的公司无法学习的。因此我们要不断发展企业文化,实现通过企业文化把企业做强做大,突出精神文化建设,以精神文化凝聚人。企业精神作为一种团队精神,只有被员工所认同,才能起到激励作用。鲁商文化“仁”、“智”相融,是将其使命、精神、愿景、价值观合为一体,以山水为表象,构成鲁商之道,并将其融会贯通,施于自身,惠于大众。这是我们鲁商人通过多年不断的拼搏发展形成的鲁商价值观,也是不断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又体现了时代特色而铸造的新时期鲁商精神。正是有了这种既能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又突出时代精神的企业文化,才对领导层,决策层,执行层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动力,对消费者有了更为规范化的服务依据,让系统化、人性化的企业文化越来越多的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也让我们在波澜壮阔的市场竞争里面生存下来,并不断的做强做大,朝着我们的目标努力前行。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一个企业要生存与发展,要在竞争中取胜,不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优势,而且还要具备一种精神优势,即培育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鲁商文化是我们鲁商人经过多年发展形成的共同的精神体现,它包含了我们共同的价值观,包含了我们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

创新是高效课堂的灵魂 篇7

导入新课的方式要创新:开门见山导入, 复习回顾导入是常用的导入新课的方式, 除了这些, 好的导入方式还有:故事导入, 诗歌导入, 谜语导入, 提问导入, 由课题导入、歌曲导入等。选择什么样的导入方式, 应因文因人、因时因地。也就是依据文本的内容, 依据学生的兴趣, 依据教师的专长。

比方说, 我在教学《景阳冈》这篇文章时, 设计的导入方式是视频演唱《好汉歌》。那些生动的画面, 个性鲜明的好汉形象加上刘欢的铿锵有力的耳熟能详的歌词描述, 一下子就把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再如, 一次我到三阳小学送课下乡, 所授的是《唯一的听众》, 面对48双陌生、胆怯的眼睛, 我想如何消除我和学生之间因陌生而产生的障碍。我采用了“自我介绍”导入法。“五二班的孩子们, 你们好!我姓王, 今天由我和大家一起一来学习, 希望我们能成为朋友, 是朋友, 路上遇见, 怎么跟老师打招呼呢?”“王老师好!”, “你是个很有礼貌的孩子, 老师喜欢你……”拉家常一样的谈话, 一下子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学生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和谐起来。选择什么样的导入方式, 我们应该开动脑筋, 积极思考, 巧妙设计, 总之应创新。

合理地安排教学程序, 是完成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 解决难点的有效途径。一般, 语文课的教学程序是这样的:1.导入新课。2.初读课文。3.学习生字词。4.理清脉胳。5.把握文章的中心。6.总结写作方法。一般的即是常用的, 同时也是好用的, 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所以说它又是合理的, 是放到语文课上篇篇课文皆准的。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 就如我们北方人喜欢面食, 面食成北方人的主打食品。但试想, 一个北方人, 一个喜欢吃面条的北方人, 如果你让他一天三顿, 一星期21顿, 一年365天, 天天顿顿吃面条, 他能不烦吗?因此, 我认为在教学程序的设计上, 不妨也得创新。

一、从课题入手

让学生读题设疑, 然后带着问题去读书、思考、讨论, 从而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总结、延伸、补充。如《童年的发现》, 学生通过读题提出问题:童年的发现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发现的?学生有了问题就有了读书的兴趣, 通过读书等办法, 解决问题, 最后教师补充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学生讨论交流, 最终明白了文章的中心。

二、直奔中心

有些文章, 中心就在文本中, 要么是开头, 要么是结尾, 有时也会在中间, 这样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自读全文, 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然后依据中心, 教师提问, 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材料来表达文章的中心呢?从而引导学生再次读书, 找出具体的语句, 读一读, 说一说, 比如:《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的中心句“他是多么劳苦, 多么简朴”, 学生通过读书很容易找到, 然后教师提问: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总理的一夜工作的呢?学生再次读书, 划出具体语句, 读一读, 说一说, 从而解决了学习重点。

三、反复朗读

遇到如《为人民服务》这样的小学生不易理解的课文, 我采用的是多种方式的反复读, 示范读, 跟我读, 自由读, 提名读, 直到大家都读得正确, 流利时, 然后结合课后问题, 讨论交流, 或查阅资料, 探究答案。我觉得把理解建立在学生的反复朗读, 自悟道理的方法要比教师的夸夸其谈更省事, 更有效。

四、古诗学习五步法

古诗、文言文对于小学生来说, 读、解是重点, 也是教学的难点, 古诗的理解离不开对时代背景的了解, 往往古诗文中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背诵默写是硬性的目标。因此, 我采用的是“查”, 查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读, 读正确, 读流利;释, 结合注释理解词句意思;悟, 体会诗人思想感情;背, 反复朗读, 会背会默。即:古诗学习五步法:“查、读、释、悟、背”。

五、自学课文五读法

1.自读:画出生词, 圈出难读字。读词问字, 扫除障碍。2.轮读:小组轮读, 仔细倾听, 纠正字音。3.复读:反复朗读, 读正确, 读流利, 背诵优美片段。4.默读:边读、边思、边画, 并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5.情读:入情入境, 读出作者的感受, 读出自己的体会。

创新是语文课改的灵魂 篇8

一次考试结束,笔者问一名未及格学生是否分析过考差原因,他回答说:“原因在于你没教好。”笔者大吃一惊,心中有些不快,又问:“同样是我教的,为什么有同学分数考120多分呢?”他又笑答说:“这正是我说你没教好的原因,因为你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学好。”笔者仔细一想,这话确实也有道理,是啊,教学的目的何在?不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吗?可现实中的教育似乎仅在于教给学生知识本身而非学习方法,在于分化“好”与“差”两个极端。关注中等以上学生如何考上好大学,而忽视了“差生”如何转化,这是传统教育的弊端。教育若要上一个新台阶,必须要打破传统教学常规,敢于和善于创新,只有创新才会为全社会实施素质教育带来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创新,是教育的血液,是新课改的灵魂。

首先,要从教学目标上创新,传统教学目标常定位于应试教育,为了追求升学率,领导压学校,学校压教师,教师于是拼命压学生,恨不得将知识硬塞到学生脑中。更有甚者,政府要政绩,学校要升学率,教师要荣誉,于是,从上到下,一齐作弊,便出现了2008年轰动全国的甘肃天水代考丑闻。可是这样做,学生就学到知识了吗?教育就上去了吗?整个民族素质就提高了吗?没有,这反而造就了一些高分低能现象,促成了一些心理素质极差的学生。常见报道一些大学新生因适应不了大学的学习生活而跳楼自杀,这就让我们不得不质疑教育,如果学校不片面追求分数,而是从能力角度选拔学生,又怎么会出现这种血淋淋的惨剧呢?

当今迅猛发展的高度文明的社会要求我们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分数不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因素,学生能力、非智力因素全面和谐发展将是主要考查手段。文化课差,并不一定是智力问题,只能说是发展不平衡,学校应致力于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促使我们的全体教育对象沿着全面提高素质的方向,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德育更应放在突出地位。逐步建立以创建优秀班集体为基本内容的灵活多样的工作模式。即着力培养一种观念,“进取与竞争的观念”;一种情感,“爱的情感”;一种能力,“生活和学习能力”;一种习惯,“文明守纪习惯”。教育学生做到:有追求,有教养,有本领,有情趣。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是一种创新教育。对于素质教育,李岚清曾提出要达到“六会”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教学生“学会生活”,也就是说要有生存能力,否则无法适应竞争高度激烈的社会。

其次,必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学不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是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综合过程,包括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前者依赖于后者而发挥,后者依赖于前者来实现。教师如何最大程度地“导”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导”出学生的潜在能力呢?得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一)给学生一点“不听话度”,不能一味强调学生言行一切听从老师,应从思维上给他们以扩展空间,要鼓励学生有更新更好的想法,允许他们向权威挑战。马克吐温说:“亚当并不是因为喜欢禁果才去偷吃的,而是因为被禁止才去偷吃的。”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如果过分受到限制,将会反向行事。有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试验:把小学生分成两个组进行为期一周的封闭训练,其中一组的行动受老师支配,大事小事都得老师同意才能做,而另一组放任自由,只有关键时才由教师出面。一周后让他们接受特殊试验,发现前一组学生在突发事件面前均表现出手足无措现象,都会求助地望着老师;而另一组,则能从容应对。所以,教学中应给学生自由,不能凡事规范限制。

(二)给学生更多关爱。研究表明,学生在平和状态下比压力状态下学习有效得多,智力更能得到发挥。“棍棒成才”观念、对不听话学生的体罚只能导致学生人格的畸形发展。近几年常报道的弑母、自杀、离家出走事件就是证据。不能人为地给学生制造压力,而应给予更多关爱。爱能激发智力,激发创造力。老师应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等各方面关注学生,尤其是对文化课较差而智商高的学生,应善于用爱激发其学习兴趣。

(三)教学管理应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只有严格而无民主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给予学生发言权、决策权和自主权。美国课堂教学管理就民主得多。他们的课堂具有随意性,能更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而我国大多偏远学校都是“教师制”式管理,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再次,应创设新型课堂氛围。传统教育课堂以教育者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中。现代课堂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应由独奏转为伴奏,尽力营造一种和谐氛围让学生融入教学中,积极主动地随着老师的“导”而学,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课堂提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一目了然的“为什么”、“是什么”之类的提问只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问要有针对性,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问;提问要有新鲜感,要达到“疑无疑处即设疑”的境地方能吸引学生;提问要难度适中,太难则会起相反作用;提问要有广泛性,尽量让好、中、差生都能参与。笔者在教学中,通常请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他(她)还没有思路时,我便帮助分析从每句话中提炼要点,思路不对时分析其出错原因,这样差生的思维能力就可得到训练,好生也可引以为鉴,同时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

身份特征是企业的灵魂 篇9

米德・布希基与约翰・R. 金伯利(以下简称H&J):一个公司如果不能在它的内部成员(所有者、雇员、管理者)对它的认识与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对它的认识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的话,那么这个公司将不能健康地发展。组织的身份特征必须通过所有的内在组成和外在行为来明确地表达和强调出来。这显然是最高领导层的主要职责,全公司仅仅只有他们才能看到宏观的布局,并使公司对自身的认识与外界对它的认识高度一致。举例来说,将管理身份特征的职责交给公司的公关部门就是一种常犯的错误,单一部门的权责有限,由其计划和执行整个公司的身份特征,极容易被其他部门的“单边行动”所破坏。

CBR:公司的身份特征对于客户、供应商、员工等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意义。如何来平衡不同维度,达到一致的身份特征呢?

H&J:组织对于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意义,这是带来身份特征危机的主要风险。CEO和最高管理层的挑战在于确保外部和内部的人群都能对组织的身份特征有一个最低限度的共识。某些认识层面的分歧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喜闻乐见的,但是过多对于组织身份特征的分歧意见势必会让冲突影响到资源分配和战略导向。

身份特征的冲突及应对

CBR:您提到身份特征维度的负面效应有“自恋、身份特征冲突、漂移和分裂”,身份特征的飘移和变革如何区分?

H&J:漂移经常在无意当中逐渐使得公司原本清晰持久的身份特征变得模糊。它通常发生在这样的三种情况中:快速增长使得公司脱离其历史核心;管理者开展一项新业务、进入一个新市场或新区域;兼并其他公司之后。这里的一个例子就是乔布斯被迫离开苹果之后,他的继任曾努力使公司成为一个没有基本产量和成本结构的个人电脑设备仿制商,采取了基于低价和市场份额扩张的增长策略,一度使苹果陷入困境。在乔布斯重回苹果才使得公司找回了它注重创新和设计的“基因”。另一个例子是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的继任创新了更多的自动化柜台,这一举措有悖企业最初提出的星巴克体验的概念,导致了业绩下滑。舒尔茨及时回归,将门店又重新拉回星巴克的传统上来,业绩迅速提升。

CBR:你们认为身份特征冲突并不是一件坏事,这如何理解?

H&J:我们说自恋或身份特征冲突对组织的身份特征而言也会是好事。适度的自恋对于鼓舞员工的士气和自尊是必要的。一个自尊心较低的组织不可能欣欣向荣。同样地,对于身份特征的适度的不同意见,对于重要的价值评估和调整来说也是必要的。无条件地接受和认可一个既定的身份特征是不正常的,这只会把组织锁死在阻碍变革的条条框框的资源和等级约束之内,根深蒂固的身份特征可能会是一个严重的负债。当改变是必需时,组织也无法回应。

CBR:当身份特征需要改变时,领导者需要为此做哪些准备呢?

H&J:身份特征的转变不是换名字或换商标,前者就像人的内心和灵魂,而后者只是换一件衣服或使用化妆品。改变身份特征可以是渐进式的,也可以是革命式的。我们的观察得出,渐进式变革的风险较低,也不会扰乱组织中各个部门正常工作,

想一想,达能从一个法国的玻璃制造公司转变成一个全球食品大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安东尼・里布(达能现任CEO弗兰克・里布的父亲)的领导下,这个过程经历了几十年的资产并购和资产剥离。

我们明显地偏向于渐进式的变革,身份特征的革命式变革应当只有在组织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渐进式变革的时候才应该被考虑。典型的例子是,一个新任的首席执行官会给组织定义一个新的身份特征,并且着手实施与之相适应的商业策略、组织层面的设计和管理系统。Vivendi 传媒通讯企业就诞生于CGE公司 (Compagnie Générale des Eaux) 的一次革命式变革,这家公司原是从事市政水利和污水处理业务的。而让-马里・梅西耶(Jean-Marie Messier)就是新的身份特征的总设计师。他大胆割舍非核心业务才挽救了濒临破产的CGE公司,当然,这场激进的身份特征变革也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拖累了之后其新的身份特征―Vivendi。(,拥有150年历史的CGE集团更名为Vivendi,这里指的是其后公司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Vivendi的董事会于7月解除了前总裁让-马里・梅西耶的职务)。

身份特征无关企业规模

CBR:成功身份特征变革的共同因素是什么?

H&J:在对很多案例研究之后,我们发现成功的身份特征变革主要有以下因素:

1、远见。在我们所研究的所有成功转型中,领导者通常要比其他人更早、更清晰地看到公司的问题,并清晰地表明自己需要对身份特征进行改变,以抓住机遇、去除危险。

2、有效的沟通。领导者们并不满足于一般的信息沟通渠道,他们会站在舞台上将信息传达给不同会议和演讲场合的观众。

3、一致性。领导会使他们自己日常的决策和口头行为与他们为公司描绘的蓝图相一致。

4、领导力的连续性。改变公司的身份特征需要很多年,甚至需要二十年。如果要对一个已有的大型公司进行成功变革,领导力的连续性是必需的。

5、运气和正面的信号。不管新的身份特征如何具有吸引力,如果公司在转型期间经历了严重的业绩危机,改革进程很可能会流产。

CBR:似乎你们只提到了大公司,例如星巴克,苹果或中国的海尔。但是我们仍然有众多的中小企业。身份特征管理只对成熟的大公司适用吗?

H&J:对于清晰而正确的身份特征的需要是无关企业的规模的。身份特征管理更容易在组织更加年轻、规模更小的时候实现,因为那时组织的可塑性也较强。事实上,苹果和星巴克的核心特征在很早的时候就被他们的创造者清楚地定义出来了。在组织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中,身份特征逐渐确定下来。有效的身份特征管理必须在组织早期的时候执行。

CBR:您对中国企业的身份特征管理是否有一些建议?

H&J:中国企业的全球扩张需要更有远景规划的身份特征管理。如果在世界的舞台上,中国企业仅仅被认为是廉价劳动力、低端产品或者更糟糕的、称霸计划的代理人,中国企业不可能被世界接受并且在全球市场中有所作为。 年,中海油在美国优尼科公司的收购竞标中失败,这表明了身份特征的负面效应阻碍了它的宏图大计。并购并超越一些拥有显著的身份特征的西方品牌,例如RCA 或飞利浦,可以帮助一些中国企业淡化了它们的“中国标签”。然而从长期来讲,中国企业必须更努力地为公司赋予正面价值观,可以学学联想和海尔在全球市场中是如何努力地权衡和管理身份特征的。

上一篇:大赛冠名策划书下一篇:基层党支部阵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