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思考

2024-1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构建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思考(共10篇)

构建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思考 篇1

急应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一、建立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为应对科技进步、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环境,解决政府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等问题,普遍采取了以公共责任和顾客至上为核心理念、以谋求提高效率与服务质量、改善公众对政府公共部门的信任为目的政府绩效评估、绩效审计等措施。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立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建立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是促进财政支出科学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有利于完善我国审计监督评价体系。

二、当前我国建立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一)法律层面缺失。从国外发达国家绩效审计工作的发展实践来看,必要的立法支持是确保财政支出绩效审计制度化、经常化的重要保证。而我国绩效审计工作仍处于试点摸索阶段,迄今尚末出台有关绩效审计工作的统一法律;审计相关法律也未明确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规定的条文。从依法审计角度看,法律规范的缺失不仅使绩效审计缺乏必要的深度和广度,而且也影响审计的权威性和结果的运用。

(二)绩效审计的执行主体未明确。西方许多国家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都设有专门的绩效评估、绩效审计评价机构作为审计评价的执行主体。而我国则未明确这样一个有权威性的综合管理机构,使得评价工作只能分散在各管理部门进行,各部门又主要从技术性能、项目管理方面进行评价,指标、方法和组织程序差异大。标准不统一,使得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结果差异大,既难以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又缺乏可比性。

(三)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缺乏。虽然我国一些地方审计机关已经初步确定了绩效审计指标体系设计和应用方法,但这些指标主要侧重于技术、工程及资金使用合规性的评价,而对资金使用效益、社会效益定量、定性评价不足。其次,各部门评价指标设置呈平面化和单一性特征,缺乏一套建立在严密数据分析基础上的科学、统一、完整的指标体系,还不能满足从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支出性质等方面进行综合、立体评价的要求、另外,财政支出基础数据的缺乏也使得审计评价的标准难以确定,因此绩效审计工作的进展缓慢。

三、推进财政绩效审计基本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开展绩效审计当务之急是边立法边实践。提出立法建议;明确执行主体;建立定量、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一)建立健全绩效审计法律。依法审计是审计的基本原则,只有法律、法规的条文明确规定了绩效审计,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开展绩效审计才有法可依。首先,应该在《审计法》或《预算法》中确立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其次,要从法律上树立绩效审计的权威性。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应具有相应的地位和相对的独立性。再次,出台有关审计评价工作的具体法律制度及规范,明确审计评价的组织管理、相关各方的责任与权利、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实施程序和方法结果及绩效审计报告的效力和约束等。

(二)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审计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为合理考核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应根据不同单位性质、项目类型、考评可比性等分别设置和界定绩效评价指标,考核指标一般应包括绩效目标完成程度、预算执行情况等,以确保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同期、同地域可比性,保证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一般来说,审计评价财政支出经济效益指标都可以表示为收益/成本的比例,收益、成本的具体内容视不同效益指标而异。审计评价财政支出社会效益指标的标准往往由于支出项目涉及不同的经济和社会领域而各不相同。而且不同性质的财政支出在政府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目的的不同,因此要衡量和判断这些支出的绩效须对应不同的评价指标,具体指标选取则应根据评价的具体目标、组织实施机构、评估对象等确定。

构建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思考 篇2

一、我国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实现科学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的建设是保障经济效益审计成功的关键环节, 在绩效审计过程中, 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不仅是同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基础和进行绩效评价的主要尺度, 甚至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最终审计结论能否为被审计单位所接受。

(一) 评价指标的确定缺乏法律的支持和保障

实践经验证明, 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体系必须要得到法律的支持, 以确保其整体的经常化和制度化, 使政府绩效审计评价能够在具体应用中取得实质性的成效。但是我国具体的应用实际来看, 政府并没有出台全国统一的关于公共项目绩效评价的法律法规, 使得评价指标在具体应用中缺乏法律规范的支撑和保障。

(二) 评价指标缺乏横向的可比性

虽然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引入偏晚, 但是发展至今也有一定的时间积累, 但是我国并没有出台权威有效、且供参考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使得在开展具体绩效审计工作时, 相关部门只能根据具体实际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进而造成在评价指标不同的基础上使得整体环境内的评价结果存在着不一致性。

(三) 缺乏同评价体系相匹配的审计标准

公共财政的绩效审计评价同企业绩效评级一样需要有相应的标准作为参考, 来使具体绩效审计评价的工作能够更加合理有效的开展, 并能够确保最后得出的评价结果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和被审计单位的建设要求。但是, 就我国目前的绩效审计评价工作而言, 缺乏对政府收支活动相关绩效指标基础数据的建设和衡量, 缺乏有效的标准建设和规范要求, 造成具体工作中审计评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最大的判断指标成为评价人员的专业判断和行为经验, 造成了最终结果的不客观性, 进而制约了绩效审计的应用和推广。

(四) 定性评价过多, 定量评价偏少

政府公共财政的支出多为公共性的建设项目支出, 大都难以直接的产生经济效益, 所以进行评价管理时多侧重于其所带来的社会效应, 但在具体的评价中, 社会效应又具有一定的宽泛性, 通过定性式的评价具有一定的笼统性和模糊性, 难以有效实现定量的经济效益分析。

二、公共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审计的经济行为需要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和规范性, 更好地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规范和要求, 并通过恰当有效的方式实现对责任者的社会和经济功能的有效评价, 且逐渐为人们所认知和接受。所以, 现今社会发展阶段下, 为了确保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工作的有效进行, 就需要有完备的指标体系进行支撑。

(一) 公共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这就需要从具体的应用实际出发, 在了解具体情况基础上确定其体系设计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确保整体体系能够在实际的评价管理中实现客观且精准的评价和衡量。另外, 在进行公共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时, 需要明确公共财政绩效评价自身的特殊性, 有效实现定性评价同定量评价的结合, 实现整体指标的量化管理, 且确保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能够根据市场环境和经济运行发展状态找出最佳的平衡点。

(二) 公共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实现公共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建立, 需要整体设计能够有效反映出具体的设计指标, 在确保整体设计结构合理的基础上保障绩效评价的整体质量。就具体实际而言, 政府绩效评价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在具体评价中会因为评价内容和主体的不同而产生评价标准需求的差异, 这就需要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到相关评价的共性建设和归类, 强化具体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可比性。

另外, 政府工作因为自身的特殊性, 具有庞杂繁复的特点, 这就需要在具体的财政公共支出设计中实现全面、立体、科学且多层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并且在具体应用中充分考虑到整体体系的可扩充性和动态性建设, 保证最终绩效审计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科学有效性, 并且能够在从具体实际进行设计的基础上确保整体体系的灵活有效性。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税制政策的改革和完善, 我国政府的财政支出多以税收的形式不断增加, 且体现了多样化的发展形势, 极大地推动了公共经济环境的建设和扩展, 并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强化了公众的民主意识以及对于公共财政支出的关注, 在这样的整体环境下, 绩效审计的评价建设为公众所接受和认同, 在强化整体评价体系的构建下, 使得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的绩效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 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许多国家开展了相对广泛的绩效审计, 其在逐渐的发展应用中成为政府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而引导着世界范围内的审计工作。单就其在我国的发展应用来看, 并没有实现其整体建设的有效性, 同国外的绩效审计而言, 有着比重过小且成效偏低的状况, 究其原因来看, 主要是因为我国缺乏绩效审计的具体评价体系, 难以实现有效的引导作用。所以, 本文就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整体性的体系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公共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安丰利.公共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青岛大学, 2008.

构建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思考 篇3

关键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810.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039-02

一、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及特点分析

目前,我国关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才刚刚起步,其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还比较少,还没有公认的一致的评价模式,但国内已有一些学者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

总体上讲,目前关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思路有两个特点:一是侧重投入环节的评价,忽视了对财政支出外部影响的评价;二是在整体考虑到财政支出内外部绩效的研究中,指标体系缺乏系统的展开,理论性强而操作性不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对财政支出绩效的内涵把握不足;另一方面是没能很好地结合财政支出活动本身的过程特性来对指标体系进行架构。

二、基于绩效内涵和财政支出过程特性的构建思路

绩效的内涵蕴涵着财政支出绩效的内容和目标,这些目标和内容是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依据。财政支出的过程特性从根本上体现了财政支出的内在规律和运作机理,为绩效评价指标按一定的原则进行架构和归类提供了遵循的依据。

(一)第一层次:基于绩效内涵的考察

“绩效”一词来源于英文中的Performance,牛津现代高级英汉词典对“Performance”的解释是“执行、履行、表现、成绩”。可以看出,绩效一词涵盖的范围很广,既涉及“行为”和“履行”这样的过程性行为,同时也包含“表现和成绩”这样的结果。在现有文献中,针对绩效内涵的表述很多。普雷姆詹德认为绩效体现了效率、产品与服务质量及数量、机构所作的贡献与质量,含有节约、效益和效率的含义;陆庆平认为,绩效实际上是一项活动实施的结果,这种结果既包括实施这项活动所投入资源与获得效果的对比关系,也包括投入资源的合理性和结果的有效性。可以看出,绩效是效益、效率和有效性的统称,它包括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两个方面。根据这一思想,财政支出绩效体现了财政支出的目标、结果和影响等方面,强调目标、结果及其有效性的关系。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依据体现为“三E原则”绩效的内涵进行第一层次的结构划分。

(二)第二层次:基于支出过程的考察

从过程论的角度看,财政资金的流向也是按照从财政部门投入到各个财政资金使用单位,在使用单位内部被使用、消耗,并生产出经济社会所需的产品,最终对经济和社会产生各种结果及影响这样一个过程运作和发挥作用的,这一个过程中各环节所包含的经济变量及其之间的关系的总和反映了财政资金所实现的绩效的大小。当财政支出的绩效不能让人满意时,我们就可以从投入、过程、产出和效果四个环节来分析原因:财政支出的投入是否满足需求,支出的过程是否有效率,生产出的产品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等。所以在财政支出的具体实践中,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一般包含投入、过程、产出、结果四项内容,这是从一个财政资金使用及发挥作用的过程角度对绩效内容进行的划分。

因此,依据支出的过程特性构建涉及投入、过程、产出和效果的指标体系,以反映各个环节的绩效状况和清晰的界定出引致整体财政支出绩效低下的环节及原因,是构建指标体系应当遵循的另一原则。

通过对绩效的内涵和财政支出活动过程特性的分析,可以清晰勾勒出一条基于两个原则的财政支出绩效指标评价体系思路。即一是基于绩效内涵的“三E原则”的第一层次内外部绩效的分解,另一个是第二层次的基于财政支出过程视角的投入、过程、产出和效果的分解。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进一步具体、系统地构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三、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应充分考虑到评价对象的具体特点,由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和具体?穴项目?雪评价指标体系三个层次组成。以下仅就财政支出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提出一些思路。

(一)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架构

所谓投入类绩效指标,主要反映的是财政支出活动中政府投入的各种情况,一般包括物力、财力和人力的投入,还可能包括无法用货币度量的一些社会成本;过程类绩效指标是度量财政资金在各类财政支出中的使用效率,分配结构和管理效率的指标体系;产出类绩效指标是财政活动的直接产出,使用来度量财政投入所带来的成果大小,以及投入产出之间效率高低的指标体系;效果类指标就是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由于是针对目标,所以在计算结果时必须首先考虑目标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同时结果的度量必须尽量可能全面,即考虑经济性、社会性及其可持续等方面。四项绩效指标设定的目的是为了最终获得对绩效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的数据。

(二)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具体指标体系内容

结合黑龙江省财政支出实际情况,考虑到指标体系可操作性,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具体指标体系内容见下表。对于财政支出效果类指标中难以量化的内容可以用一些定性指标评价,如可以采用专家评议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评价,其主要基本指标包括:财政支出环境质量改善率、社会保障程度、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改善程度、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程度、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率及综合国力提高程度等。

构建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思考 篇4

学理财新模式—(以广东省为例)

摘要:近年来,广东省财政局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稳步推进改革,努力增收节支,加强财政支出的有效性,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客观作用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体系的建设,目的是使公共财政支出的公共化程度得到提高,同时达到有力促进该地区经济、政治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本文通过对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体系建设的探究,分析其主要成效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更有效推进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体系建设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财政支出绩效、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理财模式

近年来,广东省财政部在探索如何使财政资金利用效用做大化的基本目标上,积极探究构建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社会评价体系。广东省在提出构建”阳光财政”之后,广东省省财政厅开始引入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并且广东省各级财政部门拟定基本的绩效自评项目和一些比较重点的评价项目。同时广东省财政部门,已经开始着手健全关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工作,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试点范围也开始逐步扩大,比如把更多财政支出项目列入了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范围内,同时通过整体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的方式完成各项工作。广东省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中,积极探索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机构主体,推动财政资金有效使用的步伐向前迈了坚实的一步。

1、财政支出与财政绩效

财政支出是国家各级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国家及各级政府对集中起来的财力进行再分配的活动,它主要解决的是由政府支配的那部分社会财富的价值如何安排使用的问题。财政支出又是政府施政行为选择的反映,体现在政府政策的意图,代表着政府活动的方向和范围。具体地讲,财政支出是以政府为主体,以政府的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货币资金的支出活动。

如何把有限的财政资金配置于最佳用途上,这就是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益问题。通常情况下,政府的财政支出规模要适当,结构要合理,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追求财政支出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也是财政支出的核心问题。

财政绩效,简单的说是指财政支出所产生的结果和引置的效益的问题。财政绩效使用结果的好坏可以作为直接的评价标的,而财政支出产生的效益是另外一个复杂的问题,效益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所得”与“所费”的对比关系,当所得大于所费,我们通常会说这样的收益人群获得了更高的额外福利。通常我们在财政支出实践活动中,往往把效益分析作为财政支出分析的的一个主题方面,故在实践之中,政府财政部门对于财政支出绩效以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探究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2、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体系 2.1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运用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按照绩效的内在原则,对财政支出行为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的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分析和评判。

一般情况下,绩效评价的主体是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然而,从财政支出纵深发展上来看,根据工作需要,如果要积极应对所面临的困难,为绩效评价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促使绩效评价工作真正达到预期目的,避免流于形式,这便就是广东省积极引入的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体系建设——财政部门及预算单位可聘请专家或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开展绩效评价。

2.2引入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体系的意义

最为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深入开展的最佳突破口——引入政府财政支出第三方评价,凸显的十分意义重大。在我们日常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中,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往往带有很大的复杂性,难度往往也很大,这样的工作特点就决定了必须需要有强有力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作为后盾支撑,来进一步开展一些相关开拓性和探索性工作。无论从政府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本身来看,或者还是从绩效评价工作客观性结果的需求来看,在工作中,来自政府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独立机构的积极参与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一部分。

财政绩效第三方评价机构在工作上显现的专用性和中立性,可以进一步保证绩效评价的公正合理,也利于缓解政府繁重的工作业务压力。这些只有第三方评价机构才能产生的结果,能够使的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更好解决在公共支出中产生的问题,有利于使政府财政资金的社会效益最大化,从而促进该地区经济、政治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

3、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体系的主要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3.1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体系的主要成效

首先,由于政府繁重的工作负担,可能导致评价工作流于形式,引入第三方外部专家参与评价,有利于保证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效果和质量。有了第三方评价机构的支持,政府部门的工作压力将大大缓解,这样主要工作精力放在评价结果的应用和监管决策上,更好的可以把握住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质量和最终效果。

其次,引入绩效第三方评价体系不单单是有利于减轻政府繁重的工作负担,同时给第三方机构有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发挥外部评价为主、内部评价为辅的实施方式,第三方的参与不仅可以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也可以提高评价对象和社会各界对评价结果的认可程度,扩大评价的影响和效果。

最后,鉴于绩效评价工作的复杂性的特点,需要解决一些指标体系和标准值等难题,而作为第三方的中介机构,在评价工作过程中各各方面拥有相应的专业理论基础,这就无疑在专业知识和大量创造性工作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确保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结果的公正和客观,促进科学理财。

3.2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首先,第三方评价体系还面临着很大的现实问题,如整个社会的监督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比较缺乏,缺乏制度性规范的有效支撑,第三方评价规范性制度也尚未建立,在这样制度不完善的大环境中,那么对于新引入的财政绩效第三方评价体系推进建设也是一种大的挑战和制约。

其次,作为第三方评价体系的中介机构,一直具有外部独立监督主体的身份,但是由于目前对于第三方评价体系的引入还处在探索和摸索之中,尽管第三方评价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第三方被赋予的权利还是相当有限的。

最后,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体系服务市场还不发达,亟待需要大力培育。在由某一领域的专业机构向政府财政绩效评价的第三方机构这样一个身份的转变过程中,它们还不能完全适应对政府财政支出的财务、政府支出的管理和专业技术指标进行综合性评价的要求,其评价能力、专业水准和评价方法应用水平仍有待提高。

4、有效推进财政绩效第三方评价体系建设的措施

4.1积极引入和完善第三方评价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在全面铺开之前,应做好进行充分的试点工作。这主要是由于,绩效评价是政府和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影响很大、起步较晚、实践范围有限,故在积极引入第三方体系时,应该持有慎重、慎重的态度,在项目工作初始之前,应该进行充分的试点工作,在试点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积累足够的经验,取优补不足,然后在全面铺开。

4.2科学应对第三方评价机构资质的选定工作

鉴于已经在第三方机构的工作上初步积累的相关经验,广东省财政厅的有关工作人员对第三方评价机构资质的选定做了相关介绍:事实上,在工作中为了提高政府支出绩效第三方公信力,目前在整个政府支出绩效改革过程中,主要都是通过采取整体委托、公开邀标的方式,来公开的评定和选定绩效第三方评价机构。第三方评价机构一般都要求应具备符合政府要求的相关资质,并且具备一定的各种能力,能够胜任第三方评价机构需要去承担的评价任务,能够独立承担关于财政性资金使用上的绩效评价,从而保证政府支出绩效评价过程和结果的科学、客观性。

公开邀标的程序通常简明而严谨,包括三个程序:首先,明确评价主体。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主体应该为具有法人资格,并且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机构,具有一定资质的国内中介组织。其次,实施邀请招标。对符合条件的机构进行邀请,然后通过对其已执业的记录档案,和工作业绩,综合选定、实行淘汰制度。最后,是对选定结果进行公开发

布,接收公众的评价,并对已选定的结果建立共享的专家库和中介机构名录,方便各级和各地评价主管部门进行广泛的选择,提高评价水平,也促进各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3客观全面的实施第三方评价机制

广东省积极引入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使传统的政府自我评价的缺陷得到了有效弥补,同时使绩效评价体系得到了完善。作为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机构,其应该遵循“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和以“绩效导向、突出结果”的思路,按照相关单位和主管部门管理约束机制,通过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的书面评审、现场评价和综合评价等程序,同时采用抽样调查、现场评价、满意度调查等方法,科学全面独立实施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体系。

4.4通过公开报告来强化结果应用

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机构,可以形成来自自身机构的评价报告,报告的内容应该涵盖工作要求所需的各项内容,来自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机构评价报告经省财政厅核准后,可以在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机构门户网站或者省财政厅其它有关门户网站上向社会公布。通过公布报告,获取来自大众的意见结果,这样的评价结果用于检验重大民生政策落实情况,以及专项资金使用产生的绩效情况,同时还可以作为今后专项资金安排工作事项中的重要参考依据。

4.5通过各种媒介手段营造改革氛围

广东省省财政厅可以通过注重南方日报、新京报网、南方周末等媒体,以及电视媒介,去报道和开展关于“引入第三方评价体系”,政府财政支出资金使用绩效改革的意义、做法和成效等等。具体上讲:各媒介可以宣传为什么要开展改革,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机构评什么、怎么评,以及关于评价结果如何应用的后续工作,通过此种方法来提升社会的关注度和改革的影响力,为改革的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6建立科学的数据收集和采集系统

为了使以后的改革工作能够有一个很好的理论借鉴和数据上的支持,广东省省政府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先进信息处理技术,通过数据信息的采集、收集、甄选、判断,建立一个绩效评价数据库。不仅仅可为以后的绩效评价工作提供技术与信息上的有力支持;也可以为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和标准值体系奠定基础,保障了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和客观性。具体上讲:可以在现有绩效评价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更多的媒介渠道和技术手段,扩大数据信息的收集范围,和有效性数据的搜集,并逐步扩至于其它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项目事项中,为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数据库积累经验。

结语:

总之,政府财政支出,是为了实现国家的职能,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并以国家为主体,借助于政府的预算收支,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集中性分配的形式。政府财政的公共性特征更是越来越要求,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的最大化,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广东省可以结合实际,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拓展第三方评价试点范围,逐步将试点范围从点向面转变,从省级试点可以向其他省市推广。与此同时,广东省财政厅等部门将会进一步加强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加大引导转变和培训工作,培育更多更高效的第三方评价组织,使之一切,成为一项成熟的公共支出管理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全国预算会计研究会.预算管理与会计.预算管理与会计杂志编辑部.2010年第05期

2.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规程(试行)的通知》(财办预〔2011〕47号)

3.连州市政府.《批转关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意见的通知》.2012年

4.黄锦生.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需把握三个关键.《中国财政》.2010年第16期

5.李天舒.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第95期

6.蒋海勇、唐振达.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中的公平性评估.《商业时代》.2011年第21期

7.杨明、徐春辉.公共财政框架下开展财政绩效评价工作的思路.《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第08期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报告范本 篇5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报告

(参考提纲)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概况。

(二)项目绩效目标。

1.项目绩效总目标。

2.项目绩效阶段性目标。

二、项目单位绩效报告情况。

三、绩效评价工作情况

(一)绩效评价目的。

(二)绩效评价原则、评价指标体系(附表说明)法。

(三)绩效评价工作过程。

1.前期准备。

2.组织实施。

3.分析评价。

四、绩效评价指标分析情况

(一)项目资金情况分析。

1.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分析。

2.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分析。、评价方

3.项目资金管理情况分析。

(二)项目实施情况分析。

1.项目组织情况分析。

2.项目管理情况分析。

(三)项目绩效情况分析。

1.项目经济性分析。

(1)项目成本(预算)控制情况。

(2)项目成本(预算)节约情况。

2.项目的效率性分析

(1)项目的实施进度。

(2)项目完成质量。

3.项目的效益性分析

(1)项目预期目标完成程度。

(2)项目实施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五、综合评价情况及评价结论(附相关评分表)。

六、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议(以后预算安排、评价结果公开等)。

七、主要经验及做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计生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报告 篇6

2010年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报告

按照市财政局工作部署,根据《关于印发《XX市财政性资金绩效考评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X财绩„2011‟1 号)文件精神,遵循“科学性、规范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原则,对XXX市人口计生局财政支出绩效实施了评价,形成本评价报告。

一、绩效目标

按照XX市政府《XX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确定的工作目标任务要求,社抚费全额用于计生事业,我市社抚费1062.6万元及时到位,并按20%用于全市计生对像户奖扶,65%返回各计生办15%用于市局,通过认真抓好落实,确保各项指标任务圆满完成。遵义市政府2010工作目标考核,我市计生工作被评为党政线、业务线均为一等奖。

二、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和实现的效益

各项指标任务完成良好,工作健康有序稳步推进,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创造了良好人口环境。

1、万元(20%)入财政计生奖抚专户;确保全市各项计生优先优惠政策对像人(户)所需奖扶资金准时发放到位;

2、拨付各计生办万元(65%)以及专项补助万元;

3、购车补助万元;

4、市局支付万元:其中购置费元(网络平台)、维修费 万元(市局顶楼)、印刷费 万元(协会出书)、办公水电邮 万元(行政运行及基层网络租金)、考核奖励费 万元、交通费 万元、宣传培训费 万元、劳务费 万元、其他费用 万。

三、本年项目支出预算与实际支出比较

本年年初预算万元、上年结转万元,由于增大社抚费征收力度以及根据与XX市人民政府签定责任状要求社抚费全额用于计生事业于9月追加指标万元,共计支出万元

四、本年实际支出与上年实际支出比较

上年支出万元,本年支出万元,本年多支出万元。(1.增大入奖扶投入万元;

2、全国计生协成立30周年、我市计生协成立20周年全市组织5.29大型宣传庆祝活动增大投入;

3、加强依法行政,推行“阳光政务增大投入;

4、镇乡村计划生育服务站(室)建设持续投入,极积开展了科技大练兵活动,为全市农村育龄妇女免费普查增大投入)

五、自评结论

(一)项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价

2010年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指标任务完成良好,工作健康有序稳步推进,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创造了良好人口环境。XX市政府2010工作目标考核,我市计生工作被评为党政线、业务线均为一等奖。

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为%;流动人口符合政策出生率为%;出生率 ‰,自然增长率为‰,多孩率为%。出生人口性别为。完成手术例,综合避孕率为%。全面落实计生优先优惠政策,全年共发放各项优先优惠政策对像人(户)。社会抚养费征收完成万元,无恶性案件和手术事故。村民自治推行村个,实现村个。

(二)项目执行情况的评价

一是加强领导,实行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综合考核。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建设新型生育文化。坚持宣传教育为主的指导思想,构建大宣传、大联合的宣传教育新

格局。全年设置宣传点个,参加人员人次,发放宣传资料份,发放入户宣传物资。三是全面落实优先优惠政策,提升工作整体水平。全年配套上级奖扶专款共发放各项优先优惠政策对像人(户)发放奖扶金万元。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和高度赞誉,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绩和社会效应。四是加强依法行政,推行“阳光政务”。加大对“两非”案件的打击力度,查处案件件,处罚金元,处理相关人员人。严肃查处违法生育行为,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万元。建立永久公开牌 个,普通政务公开栏3 块,村务公开栏 个,投入经费 万元。五是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计生网络平台和夯实流动人口夯实“户况图标”管理模式以及计生协会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提升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水平。六是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能力水平。坚持镇乡村计划生育服务站(室)建设持续投入,极积开展了科技大练兵活动,为全市农村育龄妇女免费普查人数达 人次,乳腺普查 人次,免费电子阴道镜检查 人次。七是深化以协会为承做主体的村民自治工作,创新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村(居)民自治,全市建立完善各村(居)公开栏 个,会员之家 个,新建“五生家园” 个,村民自治推行村1 个,实现村 个。

六、问题与建议

(一)低生育水平巩固艰难,群众的生育愿望与现行生育政策存在较大差距,要稳定和降低目前的生育水平任务还十分艰巨。

(二)市、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设备陈旧、落后,难以适应优质服务“国优”需要。

(三)新情况、新问题矛盾突出,增加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

构建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思考 篇7

2006年以来,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各地陆续开展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对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保护耕地资源、统筹城乡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国务院对各地开展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高度重视,并制定了专门的财税政策,保障试点项目的顺利开展实施。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已有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管理办法,但针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甚少,本文拟从财政支出视角,构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提供参考。

二、基于财政支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1、相关概念

(1)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指出“挂钩是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成果,以规划合理布局城乡建设用地,充分挖掘闲置土地为主要目的,将一些有条件通过整治转变成耕地的农村居民住宅用地以及其他废弃的没有利用价值的建设用地(称为拆旧区)和用于城镇新增建设川地区(称为建新区)构成挂钩项目区。然后通过拆旧与土地复垦等工程,以项目区各地类面积动态平衡为基础,实现项目区内有效耕地面积不减少,耕地等级质量不降低的要求。”项目是社会活动得以实现的载体,是具有目标性、时限性、任务性及效益性的活动。而挂钩项目是挂钩政策得以实施的手段和载体。挂钩项目是以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以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差距,合理布局城乡用地结果为目标;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准则。政府组织实施并对项目区域产生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公共性活动。因此,挂钩项目具有公共性、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

(2)财政支出土地利用绩效评价

财政支出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将绩效理念融入从财政资金的申请开始,到资金的拨付、使用过程,一直到支出完成后的审核验收,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加强公共服务保障、 提升行政效能、实施行政问责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1)项目资金来源与管理

第一,资金来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涉及到建新区建设,拆迁农户和集体的补偿,拆旧区土地复垦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从目前各地试点情况来看,项目所需资金的来源主要有政府独资、依托用地企业投资、政府部门事业机构以项目区内整理的耕地指标作抵押向金融单位贷款筹集资金、或是企业、个人、市、县(市、区)、乡镇政府、项目所在地村、社等共同投资等方式。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所需资金最终是由拆旧区整理增加的耕地指标中除了用于农民安置部分后多余的建设用地指标收益来补充,如将其中多余指标中经营性用地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出让获得的出让金。

第二,资金的管理。对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资金的管理,一般会设立财政专户,以保证专款专用。目前,各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大多是由政府主导的,因此资金一般都是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统一管理。

(2)基于财政支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绩效评价的意义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开展以来,在保护耕地资源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区域建设用地供需矛盾, 盘活了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进而促进城乡建设用地的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提高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同时,项目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目前,学术界针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情况、项目实施绩效评价方面都进行了一些探讨,但还未涉猎从财政支出角度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绩效评价。

从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产生的综合效益、项目资金运行对项目实施的影响等考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情况,为今后该类项目经费筹集、财政管理提供政策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三、基于财政支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基于财政支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绩效评价内容

基于财政支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绩效评价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管理及运行情况的评价;一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后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两项目内容之间具有不可拆分的联系,项目资金投入是项目正常运行,按时保质完成的基础;项目实施后综合效益情况,则是投资是否有效的重要体现,因此,笔者拟从上述两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2、指标选取原则

(1)系统性原则。财政支出本身是一个大系统,一项财政支出涉及到的单位、人员非常多,因此财政支出绩效微观评价也是一个工作量大、耗费时间长、牵涉人员多的系统性工程,这就需要整个评价体系要具有系统性,能从整体上、全局上宏观的反映财政支出的绩效水平。

(2)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要尽可能选用现有的统计数据和易于收集的资料,对难以统计和收集的数据暂时不列入指标体系。

(3)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体系内各指标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财政支出的实际情况。客观性原则就要求在设计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除必须采用定性描述的指标之外,尽可能的使用定量化的方法去描述指标,避免使用过多定性指标去衡量绩效水平,目的是让绩效微观评价更加客观,尽可能的减少主观性评价。

(4)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评价的方法和手段要科学,设置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合理,收集的材料数据要详实、充分可靠,构建的指标体系要既能揭示实施过程情况,又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5)可比性原则。选取的指标应具有可比性,即确定的指标含义明确、计算口径一致、核算方法统一,以保证比较结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6)综合性原则。建立的评价体系不能只选择对经济有利的因子,而忽略社会与生态因子;不能只考察项目产生的正面效益,不考察项目产生的负面效益;不能只重视结果,也要监管实施过程。

3、指标选取

为全面反映基于财政支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绩效评价内容,按照指标选取原则,本文从项目实施评价、项目综合效益评价和项目财政支出评价三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

(1)项目实施评价指标的选取

该类指标的选取主要针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从指标的综合性和客观性角度出发,具体设置了民意调查、合法性审查和项目完成情况3项考察内容,共选取村民对项目实施支持率、村民对安置补偿方案满意度、土地权属关系是否明晰、各类用地用途变更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符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关政策、能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是否按计划归还指标、整理开发复垦工程是否按计划实施、安置区是否如期开工建设9个评价指标。9个指标均可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方案及档案中查询获取。

(2)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的选取

该类指标的选取主要考虑项目实施后对项目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影响,从可比性和可量化的角度出发,设置了项目单位投资额、农民年纯收入增加率、农地单产增加率、静态投资收益率、新增耕地比例、 单位投资就业增加率、居民点基础设施配套率、道路密度变化率、绿色植被覆盖率、农地灌溉保证率和景观破碎度等共11个指标。

(3)项目财政支出评价指标的选取

针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国家已有一套较为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具体情况,从资金管理和资金运行两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共选取资金到位率、资金到位时效、是否具有完备的资金管理制度、资金使用率和资金是否按规划预期使用等5个评价指标。

四、结语

浅谈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篇8

关键词:财政支出 绩效评价体系 因素

前言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是一种全新的监督机制,它不同于传统的监督机制,它可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且能够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率,同时还能提高经济效益。它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和合理的评价指标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使得财政支出更加合理和有效,这样也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表现。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程序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程序比较严格,它不同于普通的监督程序,计划性、灵活性是该体系的重要要求。首先要由相关的单位根据绩效评价工作的指标评价方案进行自我评价,一般还要制定相关的书面报告。之后要经相关的财政机构,例如财政局等对报告进行审查和考核验收,必要时还要进行现场评价。然后评价小组对于单位提供的资料再进行进一步的审核,还要进行实地检查。最后对其分析讨论后进行打分,根据最后的分值再编写评价结论报告。报告制定出后还要将评价结果报告书下发给有关单位,这样单位就会及时的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整和改善。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

财政支出评价指标是财政监督工作的关键。只有确定好评价指标才能更好的保障评价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关于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指标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有关执行方面的规定、社会影响及资金的使用这三项指标。第二是有关财政管理的指标。在此要对财政资金的收支状况、经费的预约情况以及固定资产的管理这几项指标的规定。财政资金的收支情况要符合预期的指标,财务管理工作要落实,确保财政资金的收支能够合理,避免入不敷出。此外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也要遵循相应的指标,经费的预约要符合预约的规定和相关手续的办理,保证财政支出的指标。第三是关于具体业务的指标,具体业务包括许多方面,例如宣传活动的开展或者项目经费预算等,这些指标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必要时还要及时的修改和调整。

三、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实施意义

经过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践,绩效评价工作逐渐得到关注,也将这种理财理念深入人心。以前单位对于财政支出监督只流于形式而非真正的实施,如今经过这种绩效评价的手段使一些员工甚至领导者都樹立了良好的财务理念。从前只注重地位的观念逐渐转变,如今都讲求绩效的理念正在慢慢形成。这种理念摒弃了传统的“重收入、轻支出,重分配、轻管理”的现象。改善了以前盲目的财政收支状况,使得财政收支的运行更加合理。加强财政支出的绩效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确保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可靠、准确和高效。另外它还增强了政府的责任意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政府由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通过绩效评价,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和发现财政支出中的问题和不足,这样可以提高自我完善和自我监督的规范管理机制运用,可以更好的起到监督的作用,也可以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

四、制约绩效评价工作的因素

(一)观念因素

根据我国的国情可以看出,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于资金的管理往往只注重单个方面,常常忽视了其他方面。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的观念太过落后,传统的观念使得财政支出的监督往往只是流于形式,而非实质意义上的监督。在如今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政府的监督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规范化的观念不能深入人心,这些外在因素影响制约了绩效评价工作的实施。绩效评价工作作为新的财政收支监督的体系它注重监督质量,以及技术的创新。然而传统的观念却阻碍了这一工作的发展。

(二)管理制度的限制

1、财政收支中包括预算管理

目前我国的预算机制发展还处于不完善的阶段,它的监督、制定、执行都存在许多的不足。情况严重的还会影响绩效评价工作的实施。在预算制定的过程中,不能正确的处理法律法规与项目资金的关系,制定缺乏严谨性和合理性,制定方式过于盲目。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虽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执行,但是现阶段我国的预算机制的实施环境存在许多的问题,执行过程中困难重重,问题颇多。最后是预算监督,监督机制更是过于松散,政府监督不力,公众监督力量薄弱,监督的权利不能很好的得到保障。出现了重投入,轻绩效的现象。

2、财政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十分不完善,法制化程度低,政府对于财政收支的各个方面规定不完整,不全面。绩效工作的划分和管理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了预算工作的滞后,财经纪律松弛,缺乏一个良好的预算环境。严重的影响了财政支出的管理机制的发展。

3、绩效管理的法律规定不健全

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大多数只是针对一些专项资金的评价,对于其他的自己缺乏完善的评价,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虽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执行,但是现阶段我国的预算机制的实施环境存在许多的问题不能很好的做到事前预警。

(三)技术因素

除了观念因素和管理机制的原因外,还有技术方面的制约。技术包括绩效评价标准的不足和人员素质的问题。绩效评价的标准过于单一,不能全面的完善绩效工作的执行。人员素质也有很多的不足,人员的素质不高,专业素质和自身的技能不足,严重影响了绩效的工作。

五、改善途径

面对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中出现的问题要结合实际和重点去解决和改善。通过分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完善。第一要制定合理的科学的评价指标,绩效评价的标准要根据评价的内容,目的,对象进行分析和考虑。指标制定还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同时不能忽视质量技术的问题,确保评价指标的质量,采用科学的理念和技术,这样才能保证评价工作的顺利执行。第二,完善评价的结果。这就要求绩效评价工作要有始有终,不仅要做好准备工作,还要做好收尾工作。这也是绩效工作的关键。一个好的评价结果对于单位的财政收支状况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它决定了单位以后工作的改善方向。

六、总结

财政收支绩效评价制度对我国的财政监督机制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只有善绩效评价制度,才能使我国的财政监督机构的发展更加完善。目前我国的财政监督机制存在许多问题,这就要求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目前的国情,有目的的有重点的去完善绩效评价制度,以确保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6中国财政发展报告[R].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霍素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J].财政监督,2007,(10);25-27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基础知识简介 篇9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概述

(一)概念

指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1、主体:绩效评价的主体是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单位,而不仅仅是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与财政部门的预算缴拨款关系的国有机关、政党组织、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独立核算的法人组织)是使用财政资金的主体,因而也是绩效评价的主体。

2、客体:是各项财政资金,即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包括预算内、外及其他资金。

(二)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 一是绩效目标的设定情况;

二是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为完成绩效目标安排的预算资金使用情况、支出的合法合规性、财务管理状况和资产配置与使用情况);

三是为实现绩效目标制定的的制度、采取的措施等; 四是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效果(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财政支出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等);

五是绩效评价的其他内容。

(三)绩效的内涵

经济性: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某一公共服务(产品),即支出是否节约;

效率性:投入产出关系,即支出是否讲究效率;

效果性:计划实施后,达到预期目标或效果的程度,即是否达到目标。

由三者的关系可见,运用绩效概念衡量财政支出行为,所指的不单纯是一个政绩层面的概念,主要包括财政支出成本、支出效率、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发展前景等内涵。

(四)财政支出绩效的实质

就是政府资金投入与支出效果的比较,它包括以下要素:该不该办这事?(目标)花多少钱办?(预算)是否值得?(评价)

(五)绩效评价必要性及作用

1、绩效评价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财政框架:以部门预算为龙头的预算编制体系+以国库集中支付为龙头的预算执行体系+以绩效评价为龙头的预算监督体系。

按照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建设的要求,财政改革由以收入管理为中心转向以支出管理为重点。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成为深化财政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是财政支出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绩效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财政资金实行跟踪问效,是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依法理财的具体体现,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和实践。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事关财政支出管理全局,各项支出改革最终是否提高了财政支出效率,是否成功,要以“追踪问效”的结果来判断。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绩效评价是符合财政改革发展方向的,随着财政支出管理的规范化,强化和完善绩效评价工作职能必然成为财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绩效评价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内在要求

现代公共财政实质上是一种“效率财政”,效率是公共财政的核心问题,能否建立起一个有效率的政府和财政是衡量我国公共财政建设成败的关键。财政效率是政府花钱与增进公共利益的比较,从追求行政效率的政府到财政效率的政府是公共管理目标上的创新。

在我国,我们一直颂扬这样一种政绩观念:只要为民做的是好事,就不管多大代价也要做好它。党政领导往往是用 “只要达成目标,为民做了好事,花多少钱无所谓” 的观念来评价政绩的。而实施政府绩效管理后,不仅要评价他们为民办了多少实事、好事,而且要计算办事的成本。因此,政府绩效管理将改变政府的政绩观。绩效评价从财政效率视角重新审视政府职能,所涉及的已远超出了财政范畴,而直指机构膨胀、浪费、无效率、官僚主义等传统管理缺陷。绩效评价是一种行政管理上的制度创新,是解决行政管理与市场经济不适应矛盾,提高政府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路径。

3、绩效评价是推动财政管理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 基数法预算:50年代形成的,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缺陷:采用过程管理,违背了财政效率原则,责任不清;拨款与效果脱节,导致政府机构膨胀;无偿资金、无偿供给,导致公共支出低效率。(财政收入增长,财政状况恶化)

部门预算:

缺陷:它没有解决拨款与效果脱节问题,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员经费膨胀;(部门预算公式是按照“养人给养人的钱,办事给办事的钱”的思路设计的,部门预算公式仍然建立在必须由部门自已来办事,“事多的必定人多,人多就拨款多”假定上的);它没有解决“无偿资金,无偿供给”问题,难以控制项目支出预算;它没有解决事业费的预算方法:主要针对行政部门,很难用于事业单位。

部门预算的深化改革方向:政府绩效管理。

(1)政府绩效管理抓住了财政效率这一关键,促使财政转型:从“无偿供给”转为“有效供给”,政府绩效管理并非以“省钱”,而是以实现有效供给为目的,有利于解决现行制度下公共资金“无偿资金,无偿供给”难题,有利于削减无效部门和无效支出。

(2)政府绩效管理解决了若干管理难题:政府管理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十分复杂问题。在我国,政府管理既有“缺位”,又有“越位”问题,而在其背后实质上是行政机关的“不作为”和“过度作为”问题。

财政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绩效预算,但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有绩效管理的理念,再有绩效预算;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为绩效预算的实施创造条件。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一观三论)

(一)“花钱买服务,花钱买效果”的预算观 公共资金是一种无偿资金,但并非谁都可以无条件地获得的,要获得政府资金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它必须用于公共用途,而不是私人或少数人用途;它必须增进公共利益,而不是增进共同利益(小团体利益),如单位利益或部门利益。拨款的目的是“花钱买服务,花钱买效果”,而不是“花钱养人、养机构”。

(二)“公共委托—代理”论

政府是公共事务的受托人。行政部门既是政府的某一方面职能的执行人,同时也可以视为某一公共事务的受托人,而预算是代理费用。

(三)“目标—结果导向管理”论

将公共资金的管理分为绩效目标设定(绩效预算)、实施和管理、绩效评价三个环节。

过程管理的重大缺陷是缺乏明确的管理目标,因而难以将各种要素在目标的前提下协调和统一起来,形成“合力”,结果往往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过程管理容易拍脑袋、瞎指挥,容易产生“造假”问题。

通过绩效评价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改变了传统行政管理中“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打小报告的”毛病。

(四)“为顾客服务”论

“为顾客服务”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原则;“为顾客服务”有利于改变政府官僚主义形象,建设务实、有效的政府;“为顾客服务”是设计绩效指标的重要依据。

三、绩效评价工作开展现状

(一)国外

绩效评价经历了探索、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期为探索阶段,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为发展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国基本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绩效评价制度和体系,绩效评价步入成熟期。

美国:绩效评价实践始于1979年国家管理和预算办公室制定的《关于行政部门管理改革和绩效评价工作》,目的是提高政府的公共行政效能,优化公共支出的使用效益。1993年美国第103届国会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明确了实行部门绩效评价和项目绩效评价,实现了绩效立法的突破。《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这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惟一专门为政府绩效制定的法律。该法案明确了政府要达到的目标,通过比较绩效目标和实施成果,进行年度绩效评价,提高联邦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责任心。

其他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德国等国家也相继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绩效评价制度和体系。

(二)国内

背景:如何缓解公共部门的收支矛盾,降低财政的债务风险,已成为当前我国公共支出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关注政府公共支出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审计风暴与绩效审计。

我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起步很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于2001年在湖北省开展。

广东、江苏、湖北、湖南、河南、云南、北京等省、市,相继开展了绩效评价。

四、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长期以来,在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过程中,存在“重收入轻支出;重分配轻监督;重预算轻管理;重使用轻绩效”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有的地方领导对绩效评价的概念、作用了解不多,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由于对财政支出绩效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故绩效评价工作不能引起足够重视。

2、缺乏统一的法律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得到立法支持,而且要制度化、经常化。而我国公共投资部门虽然也提出要完善项目投资决策程序,对国家重点投资项目要从立项决策、竣工验收直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行全过程管理,但迄今尚未出台全国统一的有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法律法规,使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缺乏法律约束和制度保障。

3、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西方许多国家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都设有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机构。而我国,缺乏这样一个有权威性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综合管理机构,这是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

4、未构建规范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目前的评价指标设置呈平面化和单一性,缺乏一套建立在严密数据分析基础上的科学、统一、完整的指标体系,不能从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支出性质等方面进行综合、立体评价。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方法和指标,影响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公正合理性。技术性缺陷是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发展缓慢的直接原因。

5、支出评价结果的约束乏力。由于绩效评价工作体系不健全,缺乏法律规范,绩效评价结果只作为各有关部门项目建设档案保存,或作为有关部门加强新上项目管理的借鉴或参考,对财政资金支出项目中的成绩、问题与相关责任、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环节责任人并没有任何直接约束,不仅使绩效评价工作流于形式,而且影响了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制约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关键与落脚点在于评价结果的应用,绩效评价结果的正确运用是绩效评价工作的灵魂所在。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能有效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

当前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

(1)评价结果缺乏约束力。目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一般作为档案保存,运用比较好的也就是作为对决策、管理工作的参考与借鉴,在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单位或个人应承担的责任并没有直接约束力,使得绩效评价工作易流于形式,影响了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

(2)利益制约。绩效评价结果难以运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利益驱动因素。财政支出本身包含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一定程度上是领导者政治导向与各部门权利抗衡的结果,使得绩效评价结果在资金分配上的应用阻力较大。若绩效评价结果得以充分应用,将直接涉及到个人及部门的自身利益,故对支出绩效不明显的项目,相关部门会抵制或避免绩效评价工作。

(3)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有待提高。财政资金不同于其他资金,它所购买的商品或劳务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故在评价其使用效果时很难用精确的数据来量化,正因为财政资金的这个特性,在进行绩效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到财政支出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可持续性影响等难以考量的因素,而对这些方面的评价,需要众多的公众参与进来,才能得到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但基于目前条件的限制,还无法做到。

理论、技术、制度相脱节,防范绩效评价狭隘化、形式化、陈式化、超前化(传统体制与市场经济的矛盾)

将绩效评价作为政府部门和机构了解自已的手段,而不是奖励或惩罚的手段,是总结工作、分析问题,不是被评部门的对立面,是现代政府与未来政府的通道。

五、今后工作打算

一是加强领导,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工作机制。构建政府负责、财政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绩效管理组织体系,慎重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理顺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协调,共同推进。出台《关于推进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扬州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专家管理暂行办法》、《扬州市财政局绩效评价内部协调工作制度》、《扬州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考核办法》等办法,抓紧完善科学、规范的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借助“外脑”,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逐步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库、绩效评价标准库、专家库、中介机构库,研发出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科学完善的技术体系,着力解决制约评价工作全面开展的瓶颈问题。

二是聚焦重点,进一步突出重大项目的绩效评价。围绕市政府的要求,对市级财政预算安排500万元以上的,以及500万元以下,但政策性强、社会影响大、关系民生的财政重点资金、重大项目和扶持政策进行全方位的绩效评价,积极扩大绩效评价范围和规模。同时,不断拓展评价广度和深度,既要关心微观层面资金使用的实际效果,更要关心宏观层面政策措施出台后取得的社会效应,从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向财政政策运行效应、行政事业资产配置效率等方面的财政绩效管理纵深推进,全面反映财政资金的实际使用效益,实现政策实施和资金使用的有机统一。

三是创新方法,进一步提高绩效评价工作的水平。在巩固财政部门重点评价和部门(单位)自评价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多层次、多形式的绩效评价模式,引入第三方评价,充分发挥专家、中介机构专业技术能力强的优势,组织专家和中介机构全过程参与绩效评价工作,确保评价工作的专业性、考评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在编制2012年市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预算时,探索实施绩效目标管理试点,对财政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进行预评估论证,要求部门在申请专项的同时申报绩效目标和相应可量化的绩效指标,由财政部门组织专家予以绩效论证,形成倒逼机制,促使项目实施部门主动减少低效项目,主动加强资金管理和追求资金效益,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财政资金安排的有效性。

四是整合资源,进一步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采取“绩效评价报告”形式将项目评价情况、评价结论、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意见等内容反馈给项目实施单位,并督促及时予以落实。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编制和安排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对绩效优良的,要给予适当奖励和表彰,在下年度安排预算时给予重点考虑;对绩效差劣的,要进行通报,在下年度安排预算时要从紧考虑;对评价报告暴露的违纪违法行为,要依法纪进行查处,以逐步强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结果的约束力。

加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力度,引入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模式,运用评价结果来突出政策导向,以绩效为核心确定财政支持手段、资金投向和数量,提高资金分配的科学性。

建立与部门预算相结合的应用机制。要结合被评价项目的绩效情况、完成程度和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加以综合分析,建立评价结果在部门预算安排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逐步发挥绩效评价工作的应有作用。(激励与约束机制)

建立评价结果反馈与整改机制。要在评价工作结束后,将评价项目绩效情况、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反馈给被评价单位,并督促其落实整改,以增强绩效评价工作的约束力。(反馈与整改机制)

构建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思考 篇10

项目名称:上海市宝山区2015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 项目主管单位:上海市宝山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 项目实施单位:上海市宝山区住房保障事务中心 项目预算单位:上海市宝山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 评价单位:上海立丰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二〇一六年三月

上海市宝山区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报告

2015年宝山区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

财政支出绩效后评价报告

一、项目概况

宝山区在十二五期间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切实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方面,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有重点、分层次、多渠道提高住房保障水平。面向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建立包括租金配租和实物配租两种形式的廉租住房体系。根据《本市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10]32号),进一步建立健全宝山区住房保障体系,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本区青年职工、引进人才和来沪务工人员的阶段性居住困难。

根据《上海市2015年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书》要求,2015年,宝山区新增公共租赁住房目标(包括建设和筹建)300套;竣工公共租赁住房目标2099套;对符合条件的廉租住房租金配租申请家庭做到“应保尽保”。2015年实际新增公共租赁住房322套,基本建成公共租赁住房2109套,目标完成率超100%。2015年廉租房新增租金配租家庭277户,累计完成廉租房租金补贴家庭1887户;累计完成实物配租家庭57户,应保尽保完成率100%。

2015年宝山区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预算安排共计 106,614.67 万元,2014年廉租房项目账户结余资金19,600.06万元,合计126,214.73 万元。项目支出共计129,405.24 万元,预算执行率98.25%。

二、评价结论和绩效分析

为了解“上海市宝山区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实施情况及实施后所取得的效果,上海市宝山区财政局会同宝山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上海市宝山区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报告

局,通过调研、数据分析、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上海市宝山区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进行客观评价。总体上看,总体组织规范,招投标、合同管理等程序合规;项目资金使用合规;主体工程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编制有保障性住房中长期规划和计划;相关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管理政策、资金管理(分配)办法、绩效评价办法、计划和中长期规划等信息全部对外公开;公租房项目开工目标完成率107.33%;公租房基本建成目标完成率100.48%;廉租房租金补贴应保尽保率100%。同时,也存在公共租赁住房工程基本建成情况未按月对外公开、未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直接带动社会投资额未统计进行具体统计、公租房未按计划完成分配入住工作的问题。最终,运用由《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通过数据采集、问卷调查,对该项工作绩效进行自身客观评价,项目得分为92分,绩效评价结果为“优秀”。

三、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宝山工业园区公共租赁住房工程基本建成情况未按月对外公开

宝山区公共租赁住房运营有限公司未将宝山工业园区公共租赁住房工程基本建成情况按月对外公开。项目基本建成情况信息公开化执行力度有待加强。

2.未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直接带动社会投资额数据进行具体统计 通过保障性住房建设,直接促进区域重点项目和城市发展,直接带动社会投资。廉租对象具有拉动周边消费的较强预期,公租房项目通过不断加强周边配套设施的建设,完善周边的配套服务,改善工业园区职工住宿问题,提高工业区人才的集聚性,带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由于“带动社会投资额”涉及面较广,宝山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上海市宝山区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报告

理局未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直接带动社会投资额以及其占当年房地产投资完成额的比例相关情况进行具体统计。

3.受工程完工进度影响,公租房未按计划完成分配入住工作 宝山工业园区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原计划于2015年完成竣工验收,并启动分配入住工作。截至2015年底,项目土建主体已完成,各类配套工程已逐步进入竣工验收阶段。由于电力配套工程未按计划完工,公租房整体工程进度未按计划完成。公租房分配入住工作处于预分配阶段,完成签约意向450余套,正式分配入住工作尚未启动。

(二)改进措施

1.形成健全、透明、主动的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群众的监督 公租房建设是一项改善民生的重点建设工程,建议宝山区公共租赁住房运营有限公司,联合工程建设单位,按月将项目基本建成情况及相关信息对外公布(如公司官方网站),让公众及时了解公租房的建设进度,形成健全、透明、主动的信息公开制度。

2.具体统计保障性安居工程相关经济效益数据,为完善宝山区住房保障体系提供决策依据和数据支持

建议宝山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会同相关部门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直接带动社会投资额以及其占当年房地产投资完成额的比例等相关数据进行具体统计,以进一步掌握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经济效益,为完善宝山区住房保障体系,指导保障房工作的开展提供决策依据和数据支持。

3.加强工程完工进度,力争尽早完成分配入住工作

我区将进一步加强对项目施工单位公共租赁住房运营有限公司的项目管理,充分估计项目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督促项目按计划推进。针对电力配套工程的问题,应及时与相关单位沟通、协调,或上海市宝山区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报告

上一篇:光荣作文500字下一篇:老人80大寿简短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