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巾帼英雄的故事

2025-0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今巾帼英雄的故事(通用6篇)

古今巾帼英雄的故事 篇1

叔 敖是 战

时的小

雄。孙

叔 敖 少

时家境 贫

寒,母子相依为命,苦度荒年。十三岁的孙叔敖,有一次上山砍柴,在茂密的

草丛中。遇见一条大蛇,长着两个脑袋。此巨毒蛇比鹅蛋还粗,好几尺长。孙

叔敖逃跑下山,他思忖:曾听乡里人传说人见双头蛇要被毒死。可是,自己逃

跑下山,也免不了一死。此双头毒蛇依然存在,乡里人再上山来,遇见此祸害

岂不是也要死掉吗?逃跑回家也是死,反不如拼死一搏,为乡里人除此祸害。

孙叔敖砍了一根双杈树枝,迈步登上山来寻找双头蛇。那双头蛇听得脚步

声,双头坚立恶视来人,张开大嘴形似吞食,探头猛扑过来。孙叔敖跨步往上

冲,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左手举着双杈树枝引逗双头蛇大嘴,右手高举砍柴

板斧,猛剁双头蛇。左腿离蛇太近被蛇尾紧紧缠住,疼痛难忍。经过一场人与

双头蛇的搏头,终于将双头蛇砍死在山坡上。孙叔敖挖了一个坑,将剁死的双

头蛇深深的葬理了。

后来,孙叔敖长大成人,由于他的学识品德好,做了楚国的令尹。他还没

正式上任,老百姓就已经很信赖他了。

草原英雄小姐妹

蒙族少女龙梅与玉荣是一对小姐妹。

一天,她们利用假日自告奋勇为生产队放羊,不料半路上遇到暴风雪。

羊群经不住暴风雪的袭击,顺着风势越走越远。姐妹俩冒着刺骨的风雪,一路保护着受惊的羊群。龙梅为救一只埋进雪里的羊和玉荣、羊群失散了。

待她找到玉荣时,发现妹妹光着一只脚在走路,那只光脚已冻成了坨子了。龙

梅急忙脱下自己的靴子给妹妹穿,可是靴子已冻在了脚上,脱不下来。她只好

撕下了袍子的一角,包好妹妹冻僵的脚,背着她艰难地往前走,走着走着,终

于倒了下去。由于铁路工人和寻找她们的公社书记等人及时赶到,姐妹俩和羊

群都安全脱险。龙梅和玉荣受到了共青团中央的表扬。

xiǎozhēncháyuánzhānggā

小抗战时期,生

侦察

员洋张嘎

淀的小男孩

张嘎kàngzhànshíqīshēnghuïzàibáiyángdiàndexiǎonánháizhānggā

活在白yǔwãiyīdeqīnrãnnǎinaixiāngyīwãimìngwâileyǎnhùzàijiā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

亮,奶奶yǎngshāngdebālùjūnzhēncháliánzhǎngzhōngliàngnǎinaiyīngyǒng

勇dìxīshēngzàirìjūndecìdāoxiàãrzhōngliàngyěbâidírãnzhuāzǒu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辛,找

亮也被敌人抓

上了一名

走。gǎzilìjīngjiānxīnzhǎodàobālùjūndāngshàngleyīmíngxiǎo嘎子历经艰侦察

到八路军,当察

小zhēncháyuántāpâihãzhēncháyuánluïjīnbǎozhíxíngrânwubiǎoxiàn员。他配合侦

员罗金保执

行任务,表

现dãyǒnggǎnjīzhìdàngǎzibìjìngháishìyīgâhuïpōtáoqìdeháizi得勇敢、机智。但嘎子毕竟还是一个活泼、淘气的孩子,朋友胖

输了还不讲道理,去堵斗

中,他缴tāyǔxiǎopãngyǒupàngdūnshuāijiāoshūleháibùjiǎngdàolǐqùdǔ他与小胖pàngdūnjiādeyāncōngzàiyīcìzhàndîuzhōngtājiǎohuîledírãnyī墩家的烟囱。在一次战枪,竟偷偷把枪

获了敌人一zhīshǒuqiāngjìngtōutōubǎqiāngcángjìnlelǎoyāwōlǐmãiyǒu支手

藏进了老鸦窝里,没有

侦shàngjiǎowãigōngdǎdírãngǎnglïutāfângmìngjìnchãngzhēncháshí上缴。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

察时bâibǔdāngbùduìgōngdǎgǎnglïushítāshâfǎzàilǐmiànfànghuǒ被捕。当部队攻打岗里应外合,全

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

火,lǐyìngwàihãquánjiāndírãnjiùchūlelǎozhōngshūyětìnǎinaibào歼敌人,救出了老

叔,也替奶奶报

枪lechïuzhàndîujiãshùhîugǎzibǎcángzàilǎoyāwōlǐdeshǒuqiāng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鸦窝里的手4 zhǔdîngnáchūláishàngjiǎoduìzhǎngzhângshìxuānbùbǎshǒuqiāng主动拿出来上

缴。队

式宣布把手

枪fāgěitāshǐyîng发给他使 用。

ãrtïngtuántuánchánghǎiwá

儿童

海娃

zhâgekàngrìxiǎoyīngxiïngdegùshìfāshēngzàihuáběikàngrì这个抗日小

雄的故事,发

生在华北抗日长

海娃每边

天gēnjùdì根据地。12岁的龙一面放suìdelïngmãncūnãrtïngtuántuánchánghǎiwáměitiān

门村儿童

放yímiànfàngyángyímiànfàngshàojiānshìzheqiánbianpíngchuān羊,一面

哨,监视着

川dìlǐdírãndejùdiǎnyìtiānpàolïulǐdeguǐzijìnshānqùqiǎng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粮中食了,只队长剩

山去抢liángshilezhīshângxiàmāoyǎnsīlìnghãjǐgâguǐzibīngmínbīng

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

兵zhōngduìzhǎnglǎozhàohuàleyīzhānggōngdǎpàolïudelùxiàntúbìng老赵画了一张

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

长。

封xiěleyīfēngxìnzhǔnbâibǎtājiāogěibālùjūnzhāngliánzhǎng写了一封信准老

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lǎozhàobǎsîngxìnderânwujiāogěileãrzǐhǎiwáhǎiwáyīkànxìnfēng赵把送信的任务交面

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

重shàngmianchālejīmáozhīdàoshìshífēnzhîngyàodetāgǎnzheyìqún上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

要的,他赶着一群

沟里yángzuîyǎnhùsîngxìnqùlemãixiǎngdàohǎiwázàishāngōulǐ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碰

到,海娃在山

拴pângshàngleguǐzitālíngjīyídîngbǎjīmáoxìnshuānzàile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

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娃受lǎotïuyángdewěibalǐmánguîleguǐzixiǎoduìzhǎngyílùshànghǎi

长。一路上

海wáshîujìnlezhãmïshēnyâhǎiwáhǎobùrïngyìcïngshuìdãxiàngsǐzhū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

睡得像死猪6 yíyàngdeguǐzidetuǐfãnglǐliūlechūláitāgǎndàoyángjuànlǐ一样的鬼子的腿小

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

圈里,面xiǎoxīndìbǎjīmáoxìnqǔlexiàláiyìkǒuqìpǎolejǐlǐlùhîumian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wěijūnyězhuīláilehǎiwáyîubâitāmenzhuāhuíqùtābǎguǐzidàidào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

峭的山坡,枪leyītiáoshānlùshàngguǐzideluïmǎbùnãngpádǒuqiàodeshānpō了一条山路海娃乘打hǎiwáchãngjīpīnmìngwǎngshānshàngpáyùpáyùyuǎnguǐzikāiqiāng机拼命

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

疼拉开嗓子喊给了张

连dǎzhînglehǎiwádeshǒuhǎiwárěnzhetãnglākāisǎngzihǎn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 bālùjūnshūshūhǎiwábǎjīmáoxìnjiāogěilezhāngliánzhǎng

长。

刘 胡 兰

yuánmínɡliúfùlán

liúhúlán原 名 刘 富 兰,1932年 10月 8日 出 生 于 山 西 省

mǔqīnzǎowánɡ

fùqīnliújǐnɡ

niányuèrìchūshēnɡyúshānxīshěnɡwénshuǐxiàndeyíɡèzhōnɡnónɡjiātínɡqiānxùqǔhúwénxiùwéiqīzìɡǎiwéizìjǐ文 水 县 的 一 个 中 农 家 庭。母 亲 早 亡,父 亲 刘 景 谦 续 娶 胡 文 秀 为 妻。胡 文 秀 将 刘 富 兰 名 中 的 “富 ”dexìnɡshìhú

cónɡcǐɡènɡmínɡliúhúlán

jìmǔjī

húwénxiùjiānɡliúfùlánmínɡzhōnɡdì字 改 为 自 己 的 姓 氏 “胡 ”,从 此 更 名 刘 胡 兰。继 母 积 极 投 身 于 妇 救 会 工 作,并 非 常 支 持 刘 胡 兰 参 加 革

mìnɡjítóushēnyúfùjiùhuìɡōnɡzuò

bìnɡfēichánɡzhīchíliúhúláncānjiāɡé命。

liúhúlánsuìshànɡcūnxiǎoxué

suìqǐcānjiāértónɡtuán

nián 刘 胡 兰 8岁 上 村 小 学,10岁 起 参 加 儿 童 团。1945年 10月,刘 胡 兰 参 加 了 中 共 文 水 县 委 举 办 的 “妇 女 干 部 训 练 班 ”。学习了 一 个 多 月,回 村 后 她 担 任 了 村 妇 女 救 国 会 秘 书。1946年 5月,刘 胡 兰 调 任 第 五 区 “抗 联 ”妇 女 干 事 ;6月,刘 胡 兰 被 吸 收 为 中 共 预 备 党 员,bìnɡbèidiàohuíyúnzhōuxīcūnlínɡdǎodānɡdìdetúɡǎiyùndònɡniánqiūɡuómíndǎnɡjūndàjǔjìnɡōnɡjiěfànɡqūfùnǚɡànshiyuè

liúhúlánbèixīshōuwéizhōnɡɡònɡyùbèidǎnɡyuánnǚjiùɡuóhuìmìshū

nián

yuèliúhúlándiàorèndìwǔqū

kànɡliánbùxùnliànbānxuéxíle

yíɡèduōyuè

huícūnhòutādānrènlecūnfùyuèliúhúláncānjiālezhōnɡɡònɡwénshuǐxiànwěijǔbànde

fùnǚɡàn并 被 调 回 云 周 西 村 领 导 当 地 的 土 改 运 动。

wénshuǐxiànwěi 1946年 秋,国 民 党 军 大 举 进 攻 解 放 区,文 水 县 委

juédìnɡliúshǎoshùwǔɡōnɡduìjiānchídòuzhēnɡshànɡshāndānɡshí决 定 留 少 数 武 工 队 坚 持 斗 争,大 批 干 部 转 移 上 山。当 时,刘 胡 兰 也 接 到 转 移 通 知,但 她 主 动

zhèwèiniánjǐn

suìdenǚɡònɡchǎn

mìmìfāliúhúlányějiēdàozhuǎnyítōnɡzhī

dàntāzhǔdònɡ

dàpīɡànbùzhuǎnyíyāoqiúliúxiàláijiānchídòuzhēnɡdǎnɡyuán要 求 留 下 来 坚 持 斗 争。这 位 年 仅 14岁 的 女 共 产 党 员,在 已 成 为 敌 区 的 家 乡 往 来 奔 走,秘 密 发 动 群 众,配 合 武 工 队 打 击 敌 人。

yúnzhōuxīcūndefǎndònɡcūnzhǎnɡshípèihuáidìsònɡqínɡbào

wéiyánxīshānjūnpài

nián

yuèdepèihéwǔɡōnɡduìdǎ

dírénzàiyǐchénɡwéidíqūdejiāxiānɡwǎnɡláibēnzǒudònɡqúnzhònɡ 云 周 西 村 的 反 动 村 长 石 佩 怀,为 阎 锡 山 军 派

liánɡpàikuǎn粮 派 款、递 送 情 报,成 为 当 地 一 害。1946年 12月 的

chénɡwéidānɡdìyíhài8 一 天,刘 胡 兰 配 合 武 工 队 员 将 其 处 死。阎 锡 山 匪 军

nǎoxiūchénɡnùyìtiānliúhúlánpèihéwǔɡōnɡduìyuánjiānɡqíchúsǐjuédìnɡshíshībàofùxínɡdònɡ

yánxīshānfěijūn

yuè

yántā恼 羞 成 怒,决 定 实 施 报 复 行 动。1947年 1月 12日,阎

liúhúlányīnpàntúɡàomìérbèibǔ

niánjūntūránxíjīyúnzhōuxīcūn军 突 然 袭 击 云 周 西 村,刘 胡 兰 因 叛 徒 告 密 而 被 捕。她 镇 静 地 把 奶 奶 给 的 银 戒 指、八 路 军 连 长 送 的 手

sānjiànbǎoɡuìde

jìniàn

bálùjūnliánzhǎnɡsònɡdeshǒuzhènjìnɡdìbǎnǎinɑiɡěideyínjièzhijuànhézuòwéirùdǎnɡxìnwùdewànjīnyóuhépǐnjiāoɡěijìmǔhòuwēibī绢 和 作 为 入 党 信 物 的 万 金 油 盒--三 件 宝 贵 的 纪 念

bèiqìshìxiōnɡxiōnɡdedíréndàizǒu

liúhúlánzài品 交 给 继 母 后,被 气 势 汹 汹 的 敌 人 带 走。刘 胡 兰 在 威 逼 利 诱 面 前 不 为 所 动,被 带 到 铡 刀 前 眼 见 匪

jǐɡèrén

nùwènyìshēnɡ

wǒzǎɡèsǐ

fěijūnhēlìyòumiànqiánbùwéisuǒdònɡ

bèidàidàozhádāoqiányǎnjiànfěijūnliánzhálejiào军 连 铡 了 几 个 人,怒 问 一 声 :“我 咋 个 死 法 ?”匪 军 喝 叫 “一 个 样 ”后,她 自 己 坦 然 躺 在 刀 座 上。刘 胡 兰 牺 牲 时,尚 未 满 15周 岁。

shànɡwèimǎn

zhōusuìyíɡèyànɡhòu

zìjǐtǎnrántǎnɡzàidāozuòshànɡ

古今巾帼英雄的故事 篇2

姜墨林, 192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宁安县红土墙子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母双亡后, 姜墨林与哥哥相依为命, 为了生活, 年幼的他就已干上了繁重的农活, 饱尝了旧社会的辛酸。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暴行和肆意掠夺, 给东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整个东北陷入一片水深火热的境地。姜墨林保家卫国的抗日热情被点燃了, 幼小的他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

儿童团里露头角

1932年, 刚满11岁的姜墨林参加了党领导下的地下组织———中国共产主义儿童团。聪明伶俐、机智勇敢、积极上进的他很快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儿童团员。虽然他个子不高、身体瘦弱, 但论起本领来却是超群出众的, 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非常喜欢他。因此, 地下党组织常常派他到日军占领区做侦察工作。无论情况多么危险、任务如何艰巨, 姜墨林总是积极热情地接受组织交给的任务, 并能出色地完成。每当侦察途中遇到敌人的追问盘查, 他总能运用机智巧妙的办法, 摆脱敌人的纠缠, 闯过一道道险关。他还以唱歌、跳舞的方式, 向当地群众宣传抗日救国, 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共同抗日。

游击队中立战功

姜墨林的抗日活动, 很快就引起了宁安县境内日军和汉奸特务的注意。为了保护和培养姜墨林, 地下党组织决定把他调入游击队。1934年初, 13岁的姜墨林参加了党直接领导的绥宁反日同盟军, 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战士。看到这么小的战友, 战士们私下议论:“他能拿动枪吗?枪一响他不得吓哭呀?”看到战士们担心的目光, 姜墨林在心里暗下决心, 不练出过硬的杀敌本领誓不罢休。经过一番勤学苦练, 他射击的准确度有了显著提高, 还学会了写便条和一般书信。有一次, 在镜泊湖北面的杨胖子沟一带, 姜墨林所在的同盟军与日军交火了。战斗一打响, 他迅速找到一块大石头作掩体, 瞄准敌人, 稳扣扳机, 一枪就打死了一个日本兵。面对远处冲过来的日本军官, 手疾眼快的姜墨林投出了一枚手榴弹, 炸得敌军官血肉横飞。战斗结束后, 战士们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对他刮目相看。

突袭双河镇显身手

1935年12月下旬, 日军集结了大批兵力, 向我游击根据地进行疯狂“讨伐”。经部队党组织研究决定, 姜墨林所在的教导大队参加突袭双河镇的战斗, 以转移日军的目标。双河镇上住有四五百户人家, 驻守着日伪军400百余人。东关据点作为双河镇核心据点, 地势险要, 戒备森严。姜墨林等十几名队员被选拔参加摧毁东关据点的突击队。当时正值隆冬时节, 原野、山岗上白雪皑皑, 森林中的积雪一丈多深, 气温降到零下三四十度, 寒风刺骨。姜墨林率领突击队, 在风雪交加中急速行军了两天两夜, 到达双河镇后, 顾不上行军劳累, 立即编组, 准备战斗。他们抓住拂晓前的有利时机, 个个像“小老虎”, 飞越一丈多宽的壕沟, 靠近了敌人的铁丝网。就在他们正要动手割断铁丝网时, 被敌人发现了。霎那间, 敌人机枪、步枪的子弹像雨点似地射向他们, 处境十分危险。只见姜墨林沉着果断, 指挥战士们立即原地潜伏在雪坑里。然后, 他把突击队分成4个小分队, 命令从不同方向挖雪挑沟, 匍匐前进, 直奔敌人碉堡。二十米、十米、五米……当突击队接近碉堡时, 姜墨林首当其冲, 提着一捆手榴弹向敌人的机枪口里推。刹时, 只听“轰”的一声, 敌人的碉堡飞上了天。敌人的机枪哑吧了, 日伪军鬼哭狼嚎。姜墨林向敌人喊话:“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要枪不要命, 投降吧!”果然, 有的伪军扔下枪逃跑了, 有的举手投降。后继部队上来后, 迅速占领了敌人的这个核心据点———双河镇。

雪岭歼敌展英勇

突袭双河镇的战斗, 歼灭了日伪军100多名, 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和其他战利品。为避免敌人增兵报复, 我部队决定立即撤出双河镇, 向深山密林中火速行军。由于连夜的雪山密林行军, 队伍早已人困马乏, 于是在一座山岭中休整。炊事班战士立即生起篝火, 化雪水做饭, 警卫班战士负责警戒;姜墨林和其他战士抱着枪支, 坐在雪地上, 靠着大树酣睡起来。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的工夫, 黑夜中忽然传来一阵激烈的枪炮声, 随后听到有人高喊:“掩护部队占领阵地!”姜墨林猛地从熟睡中惊醒, 意识到敌人已经追上来了, 他揉了揉眼睛, 急忙拿起枪飞奔到山岗上一堆石砬子后面隐蔽起来, 瞄准追过来的敌人狠狠地射去。战斗越来越激烈, 姜墨林和战士们也越战越英勇。面对疯狂扑来的一群敌人, 姜墨林从腰间抽出一枚手榴弹, 高声喊道:“同志们, 胜利不能让敌人夺回去!狠狠地打呀!”随着手榴弹的爆炸声, 敌人纷纷倒下。这一场战斗, 姜墨林率领的“小老虎”队共打死日军七八十名、敌人战马一百多匹。

后勤保障显机智

1936年2月以后, 在党中央“八一宣言”精神鼓舞下, 东北抗日斗争不断高涨。主力部队向北转移到牡丹江、松花江下游一带活动。姜墨林所在的原五军教导大队, 已改编为二路军指挥部直属教导团, 他也经常受省委和总指挥部的派遣, 到敌人严密控制的牡丹江、林口等地活动, 有时要传达紧急指示, 有时要购买军需物资。有一次, 组织上派姜墨林去牡丹江下游四道河子沟里抗联办事处送信。他一路上乔装独行, 机智行事, 把信件顺利交到负责人冯丕让处长的手里。为了不引起敌人怀疑, 姜墨林有时穿上一身破烂衣服, 装成一副流浪儿的样子;有时又装作与同伴打架, 哭哭啼啼地躲过警察, 每次都想尽办法, 把组织交给的任务出色地完成。

1937年冬, 大雪封山, 气温骤降。由于日军的疯狂“讨伐”, 部队人员越冬急需的粮食和棉衣成了十分突出的问题。为了解决粮食和冬季服装紧缺问题, 总指挥部决定派姜墨林率领一小部队, 突破敌人封锁线, 找地下党组织和抗日救国会帮助补充所需的军用物质, 如地方解决不了, 就自己想办法购买。姜墨林受命后, 仔细谋划、谨慎行事, 采取灵活、分散的办法, 把钱分发下去, 发动老大爷、老奶奶、儿童买棉花、布匹等物品, 再把这些物品零零散散地带出城外, 送到指定地点集中。不到一星期的时间, 就集中起来上千斤棉花、一百多匹棉布, 还有一些棉鞋和其他物品。聪明机智的姜墨林, 把组织上交给他的艰巨任务完成得非常漂亮, 难怪总指挥部的领导感叹地说:“这真是一个奇迹!”

危急关头勇献身

1940年深秋, 由于斗争的需要和组织的安排, 从苏联学习归来的姜墨林率领小部队, 转移到绥芬河大青山一带活动。一天, 他们小部队来到战略要地乜河镇。镇上驻守着万余名日伪军, 镇南有一个驻守二十余名日军的敌人据点。黑夜中, 姜墨林率领小部队趁敌人毫无防御准备之际, 发起奇袭, 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 就将驻守的二十多名日军全部消灭。得知据点被摧毁的消息, 敌人立即纠集几百名骑兵、步兵, 向姜墨林小部队追击而来。姜墨林果断改变转移方向, 直奔东宁县南部山区。但当部队到达二十八道河子时, 已被敌人层层包围在河谷里。姜墨林深感情势危急, 与几名党员商量后, 立即烧毁了文件, 砸碎了电台, 并顽强进行反击, 但终因寡不敌众, 在敌人疯狂的火力攻击下, 姜墨林所率小队战士接连倒了下去。当阵地上只剩下姜墨林等4名战士时, 他一边狠狠地向敌人射击, 一边命令其余3名战士:“你们赶快突围, 回去报告总指挥!这里由我顶着。”突然, 敌人的一颗子弹打在姜墨林的腿上, 他忍着疼痛, 又对敌人猛烈地开枪射击。正在紧急关头, 机枪突然哑了, 他迅速掏出盒子枪, 瞄准蜂拥而上的敌人, 一枪打倒一个, 一连消灭十几个敌人。最后, 姜墨林停止了射击, 愤怒地凝视着围上来的敌人, 毫无惧色。当敌人逼近时, 姜墨林用最后一颗子弹, 从容不迫地射进了自己的胸膛。就这样, 这位年仅19岁的小英雄姜墨林, 壮烈地牺牲在抗日救国的英雄阵地上。

姜墨林牺牲后, 敌人在他的衣兜里只找到一张纸条:“中国必兴, 日寇必亡!中国共产党万岁!抗日救国胜利万岁!”日本军官看后, 气急败坏地举起姜墨林的遗体, 抛入湍急的二十八道河。

古今名人的对联的故事 篇3

辽国使者 知道苏东坡是著名文人,于是出个对子,请他应对,对子是:

三光日月星。

这个上联看去虽不难,其实很难对。因为上联不仅有数字,还有三种互相关联的不同事物。而下联难就难在不但前边必须有不同的数目字,而后边的事物又只能是三种,这个矛盾十分难以解决。但苏东坡只是略加思索,就答道:

四诗风雅颂。

‘风、雅、颂’是指古代经典《诗经》的四个组成部分,即国风、小雅、大雅和颂。其中大雅、小雅又总称为雅。另一个说法是《诗经》有毛、韩、鲁、齐四家(为汉时注解《诗经》的四家学者),所以是四诗。这样恰好解决了数目字和事物多少的矛盾。

辽使听了,不禁大为赞叹。二人正在闲话,忽然雷雨大作。苏东坡见景生情,吟道:

一阵风雷雨。

然后他对辽使笑道:“我这个‘一阵风雷雨’也可以用来对你那个‘三光日月星’。”

辽使听了摇摇头道:“这个虽能对上,却不见好,象打油诗。”

苏东坡略一沉吟,又道:“我还有个好的,你且听:

四德元亨利。

辽使问:“你这四德只道出三德,尚缺一德。”苏东坡笑道:“那一德乃先皇圣讳,臣下不得念出。”

原来《周易》中‘乾’卦有‘四德’之称,为:元、亨、利、贞。当时先朝皇帝【宋】仁宗名叫赵祯,祯与贞同音,为‘圣讳’。苏东坡巧用‘圣讳’,从 ‘四德’中删去一字,作成妙对。

关于古今尽孝道的故事 篇4

黄香,字文强,汉代江夏人,从小对父母孝顺。9岁时,母亲去世,哀痛至极,为母守孝三年。夏季天气炎热,其父因思念其母无法入睡,他就用扇子扇凉枕席。冬季天气寒,他先用身体暖热被褥,才让父亲上床休息。“黄香扇枕温席”的故事就世代流传下来。

《回忆我的母亲》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立身行直(我们不但要行孝,还要劝人行孝)孔子名丘,字仲尼,周朝春秋鲁国人,父亲叔梁纥,是一饱学之士,母亲颜徵,是叔梁纥的继娶夫人。

孔子三岁时,父亲不幸过世了,而由母亲颜氏来抚养。仲尼自幼聪颖过人,而且事母至孝。

颜氏为了仲尼的将来,特地将当时有名的学者请来,教导仲尼。在母、严师的教导下,仲尼把当时所有的书籍册册读通。而且对自身的学术和品德修养,更是不时的注意与求进。所以在年轻时的他,就已略有名望。

后来,孔子在鲁国教学,宣扬仁爱之道,来自各方的学生,多至三千人,有特殊成就的就有七十二人。他教学生是身教重於言教,而且依各人的性向,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并且常常以「不学礼,无以立」来教导学生。另外,孔子还从事著述工作,把伟大的仁爱精神传扬开去。

毛泽东给徐老祝寿

1937年初,党中央由保安(今志丹县)迁来延安,适逢徐特立60大寿,毛泽东草席未暖,就发起为徐老祝寿的活动。1月31日夜,毛泽东整整工作了一个通宵。2月1日黎明,警卫员见他一夜没合眼,有一次来请他消息,他说:“我顾不上休息哟,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是我的老师,也是大家的老师徐特立的寿辰!我还要写贺词呢”!说着,他提笔写了封长信。信中,他热情地颂扬了徐特立“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革命精神和道德情操,并写道:“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写罢,他顾不得吃饭,又将祝寿活动的准备情况亲自检查了一番。寿堂设在延安城东饿天主教堂里。中央办公厅蒸了60个馒头,以代替寿桃,并预备有瓜子、花生、红枣等,摆满了铺者红布的桌子。参加祝寿的人挤满了教堂。徐特立头戴一顶鲜艳夺目的大寿帽,有毛泽东等陪着走进来,被团团围在中央。人们纷纷起来,恭恭敬敬地给徐老敬献寿酒在这种令人陶醉的气氛中,中国文艺协会的同志们朗诵了一首由丁玲、周小舟、徐梦秋等一起为徐特立凑成的祝寿诗: 苏区有一怪,其名曰徐老。衣服自己缝,马儿跟着跑。故事满肚皮,见人说不了。万里记长征,目录以编好。沙盘教学生,教育求普及,到处开学校。绿水与青山,徐老永不老。毛泽东听了,高兴地说:“前两句写长征时神态,很好。

„衣服自己缝,马儿跟着跑‟,真是这样,很真实。末尾两句

也好,绿水与青山,徐老永不老。”这时一个女孩子跑上

来给徐特立系上了一条红领巾,毛泽东站起来,笑容可掬的 说:“老师,俗话说,„返老还童„,我们都祝你长命百岁!‟

许世友五跪慈母

许世友非常孝顺,曾经五跪慈母。

许世友未到10岁时父亲便去世了,母亲更加辛勤劳动。一天,许世友到山上挖野菜回家晚了,母亲迎着寒风站在村口等他,他一阵心酸,流出了眼泪,心疼地跪在地上对母亲说:“娘,俺晓得你最疼俺,俺这一辈子不管有没有出息,一定尽心奉养您!”

许世友16岁那年,误伤了一个地主的儿子,地主勾结官府到处追捕他。一年后,许世友悄悄回到家中,跪在母亲面前,喊了一声:“娘,俺走后,让您老受苦了!”

许世友投身革命斗争之后,反动派对他恨之入骨,曾几次抄他的家,许世友的母亲被迫带着两个女儿逃到外乡。一次在行军路上,许世友偶而碰到正在沿街乞讨的母亲和妹妹,难过得泪如泉涌,一下子跪在母亲的面前,泣不成声:“娘,孩儿不孝,连累您老人家无处安身……”

1949年,许世友已是山东军区司令员。不久,许世友便接来了年迈的母亲。当饱经风霜的母亲从吉普车里走出来的时候,许世友叫了一声:“娘!”随后当着数十名官兵的面,泪如泉涌,跪在了地上。母亲心疼地说:“孩子,快起来,一个大将军怎么能当着这么多部下跪我一个老太婆!”许世友却说:“我当再大的官,还是您的儿,您老就让我多跪会儿吧,这样我心里好受些!”

勤劳惯了的许母,在城里住了不到一个月,便住不下去了。1959年春天,许世友思母心切,请假后起程返家。他看到母亲背着柴草,马上快步跑过去,接过母亲背上的柴草,然后跪倒在母亲面前,说:“娘,您这么大年纪了还上山砍柴,儿心里实在难过啊!”直到母亲答应再也不去砍柴了,许世友才起身。

田世国——捐肾救母

他为身患尿毒症晚期的母亲捐肾,延续了母亲生命,演绎了一段当代孝子的佳话(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颁奖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

当代学生--刘霆的孝

孝的传统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心中,在现代社会也得到很好的发扬。当代学生刘霆考入浙江林学院以后,把患有尿毒症而无人照料的母亲带在身边。他在校外租了一间小屋,为母亲打针、量血压、洗衣、做饭,背着母亲晒太阳……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来照顾她。得知他的这种孝行后,无数好心人被感动并给他以资助,这说明,孝的种子其实深藏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妈妈,你一定要活着,只要你活着,我就能坚持下去!”刘霆是浙江林学院的一名大学生,今年 19岁。他本来有个幸福的家庭:爸爸是工人,妈妈是裁缝,自己从小成绩优异。然而,六年前母亲患上了尿毒症,为了给母亲治病,家里不仅耗尽了所有积蓄,连房子也卖掉了,不堪重负的父亲离家出走,幸福美满的三口之家顷刻变成了母子相依为命。

今年9月,边照顾母亲边发奋学习的刘霆,以超过重点线的高考成绩考上了浙江林学院,为了既能上学,又能照顾母亲,19岁的他只好背着母亲上大学,每月靠着在学校勤工俭学的 50元补贴过着艰难的生活。近日新报记者来到了浙江林学院,走近了这位大学生。

学校食堂打工收入50元

做饭敷药租房侍奉病母

11月 17日下午 6点,在浙江林学院的学生食堂里,刘霆正忙碌着给学生们盛汤,此时正是学生用晚餐的高峰期,学生络绎不绝。见到同班同学他也会打一声招呼,然后便又阴沉着脸。每天放学之后刘霆都要到学生食堂勤工助学,他的任务就是负责盛汤,之后,帮助师傅们打扫食堂卫生。在这里“工作”,除了一日三餐免费之外,每月他还能领到 50元的工资。

刘霆和师傅们做完卫生时,已是晚上七点一刻,刘霆拎着一盒菜急匆匆赶回“家”——校外出租房里,身患尿毒症的母亲还等着他做饭、敷药。

路灯下,刘霆步履匆匆,他戴着一副深度眼镜,身着一套校服,面容清秀而腼腆,乍一看很像个女生。可能过于劳累和忧愁,这位19岁的男孩身体过于单薄、瘦弱。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孩子,能为母亲撑起一个家。

刘霆急走到校门口时,眼前情景让他吃了一惊:妈妈就站在学校门口的马路对面。她穿着一件棉衣,拖着一双棉鞋,头发零乱,面容憔悴,身体虚弱。她时不时地向着校门口张望,此时见到儿子回来,她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妈,你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病情会加重的。”刘霆有些埋怨。

“你这么晚都不回来,我不放心呀!”母亲低声说道。

由于很晚没见儿子回家,母亲放心不下便“一步一挪”来到了校门口等他。刘霆是校学生会的干事,同时还兼任校团委新闻中心的记者。今天刘霆在学生食堂搞勤工助学后,又去校学生会拿了一份材料,晚回家了半个小时,母亲放心不下便硬撑着来校门口等候。

刘霆背着他妈妈一步一步艰难地往四楼的出租房里走。

“孩子,这样下去我会拖累你的。”在刘霆背上母亲哽咽着。

“妈妈,你一定要活着,只要你活着,我就能坚持下去!”说这话的时候刘霆已是泪流满面,看到儿子哭泣,母亲也禁不住失声痛哭。

刘霆母子租住的房子就在学校附近的一个胡同里,出租房与学校仅隔一条马路,距离校门口大约 100米。顺着一个阴暗潮湿堆满杂物的楼道,记者跟随上了四楼。

一个将近80平方米的套间,四间屋子分别出租给四户人家。刘霆掏出钥匙打开一间房子,一股浓重的药味扑面而来,刘霆轻轻把母亲放在床上,给她盖好被子,待她情绪有些稳定,他立刻刷锅做饭,给母亲煮粥。

刘霆学校食堂打工

小屋里放着一张小钢丝床、两条被子,一个小书桌上放着一堆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书和一些药品。房间的一角电饭锅在咝咝地冒白汽,弥漫着整个房间。实际上,这间10多平方米的屋子仍显得空空荡荡。二十分钟后,刘霆给母亲喂了一碗粥,给她量过血压后,刘霆背着书包又赶去上晚自习了……

一份饭两人吃同睡一张床

打 针测血压成“半个医生”

“刘霆每天都回来得很晚,有时候他妈妈等急了就会出去等他。我们经常劝她:自己生病不要老出去,她老听不进去。在楼道里经常见到刘霆背着他妈妈上下楼,手里还提个书包,每次都是大汗淋漓。刘霆本身还是个孩子呀!这娘俩过的真是不容易……”住在对门的王大姐说。

对于刘霆来说,他的生活每天都是紧张而忙碌的,自己繁重的学习压力,母亲的一日三餐、昂贵的医疗费……这一切都压在他一个人身上。而所有这些,旁人是不大了解的。

刘霆的母亲告诉记者,刘霆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早晨6:30起床,洗漱完毕之后,就给母亲煮一碗米粥当早餐,给母亲量血压。7:00去上早自习,主要朗读英语,并预习当天的功课。第二节课结束后,又赶回家中给妈妈量血压,顺便把米泡上。然后再去上课或者是去图书馆。

上完一天的课后,刘霆就要赶紧回到家里,整理家务和清洗衣服,做完一切后,他又要回到学校食堂搞勤工助学。有时候实在太忙,他就把自己的饭菜分成两份——一半自己吃,另一半带回去给妈妈。晚自习结束铃声一响,他又匆匆赶回出租房里,在这里,身患尿毒症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母亲,正等着他敷药、打针。

晚上,刘霆和妈妈同睡一张钢丝床,妈妈睡这头,他睡那头,刘霆说跟妈妈躺在一张床上,可以更好地照顾她。“每天至少要给妈妈量三次血压,早晨、中午、晚上各量一次,有时候她身体不舒服了,爬起来就可以给她测血压,给她打针吃药。要是单睡,晚上妈妈犯病了,自己还迷迷糊糊的。”

今年暑假刘霆带母亲去山东潍坊一家肾病医院治疗了 10天,花完了卖房子剩下的 4万元钱,现在病情已经初步得到控制,按医生的要求,刘霆妈妈必须住院治疗才有希望康复。然而,除了每个月勤工俭学的 50元收入以外,刘霆和母亲没有任何收入,根本支付不起昂贵的住院费用。

现在刘霆妈妈就在家里疗治,刘霆在医生的帮助下学会了使用电疗设备,学会了给母亲打针、量血压。现在他每天都要按时给母亲打针、吃药、测量血压。刘霆的妈妈告诉记者,刘霆已经是“半个医生”了。

为人处世孝为本

孝顺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祖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孝顺是一朵朵亮丽的浪花,浇灌了中华民族的兴盛和昌隆,孝顺的美谈好事层出不穷,数不胜数。远的不说,单说我们现代的许世友将军。他身经百战,为新中国的建立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了一位叱咤风云的高级将领,但刻在他心头有一道永远的痛,那就是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将母亲丢在大别山麓而不能尽孝,尽管有一段时间他将母亲接到身边,但他母亲却住不惯大城市,不久又回到家乡。生性直率而又充满孝心的许世友,私下向毛泽东主席提出了生前尽忠,死后尽孝的请求,即是死后不火化,葬在母亲的坟旁以尽孝心。时值壮年的毛主席,对着同样壮年的许世友一笑了之。

1985年,许世友逝世后,邓小平同志亲自签发了一个特殊的通行证,了却许世友将军长眠母亲坟旁尽孝的心愿。许世友将军真是大忠大孝的典型模范。

古今清正廉洁的小故事 篇5

唐朝兴盛是因为有圣德之君

看到唐朝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的故事,再看看中共贪官污吏疯狂贪腐、盗窃国库的行径,真让我大吃一惊,原来我们的老祖宗是这样的!原来中共在电视里有意把明君康熙歪曲成去妓院的皇帝,是因为现在的高官淫乱得太厉害,他们怕人民看到历史的真实!我真羡慕那些有造化生活

在有如此廉政高官的时代。我们还有盼头吗?

唐朝宰相卢怀慎

唐朝的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他当官以后,身份高贵,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他对待亲戚朋友却非常大方。

他在东都(洛阳)担当负责选拔官吏的重要公务,可是随身的行李只是一只布口袋。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了很长时间。宋璟和卢从愿经常去探望他。卢怀慎躺在一张薄薄的破竹席上,门上连个门帘也没有,遇到刮风下雨,只好用席子遮挡。卢怀慎平素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呆了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本文转载自[-http:///找文章,到]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当官治理国家,皇帝寻求人才和治理国家的策略很急迫。但是统治的时间长了,皇帝身边的大臣就会有所懈怠,这时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曾经写了一个报告,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皇帝看了报告,对他更加惋惜。

安葬卢怀慎的时候,因为他平时没有积蓄,所以只好叫一个老仆人做了一锅粥给帮助办理丧事的人吃。玄宗皇帝到城南打猎,来到一片破旧的房舍之间,有一户人家简陋的院子里,似乎正在举行什么仪式,便派人骑马去询问,那人回来报告说:“那里在举行卢怀慎死亡两周年的祭礼,正在吃斋饭。”玄宗于是赏赐细绢帛,并因此停止了打猎。

另外人们传说:卢怀慎去世时,他的夫人崔氏不让女儿哭喊,对他说:“你们的父亲没死,我知道。你父亲清正廉洁,不争名利,谦虚退让,各地赠送的东西,他一点也不肯接受。他与张说同时当宰相,如今张说收受的钱物堆积如山,人还活着,而奢侈和勤俭的报应怎么会是虚假的呢?”到了夜间,卢怀慎又活了,左右的人将夫人的话告诉了他,卢怀慎说:“道理不一样,阴间冥司有三十座火炉,日夜用烧烤的酷刑来惩罚发不义横财的人,而没有一座是为我准备的,我在阴间的罪过已经免除了。”说完又死了。

注:卢怀慎(?—716),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武则天时任监察御史,后历任侍御史、御史大夫,玄宗开元元年(713)为宰相。卢怀慎自知才能不如另一宰相姚崇,因此凡事避让,在任期间的政绩只在于荐贤举能,任宰相三年后病故。卢怀慎为官廉洁,家无储蓄,门无遮帘,饮食无肉,妻儿饥寒,生活得很贫穷。他是唐代比较清廉的一位宰相。卢怀慎的儿子卢奂在广州作太守时,不为当地的奇珍异宝所动,能保持清廉节操,也受到当时人的称赞。玄宗嘉其美政,为其写有赞词:“专城之重,分陕之雄,亦既利物,内存匪躬,斯为国宝,不坠家风。”

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

“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

周总理的廉洁从政深入人心,不是表面的,是实实在在的。70年代初,素有“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连续20多个月没有下过一场透雨,许多群众不仅缺衣少食,连饮水都十分困难。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来自甘肃的宋平同志汇报了定西的灾情。周总理听完汇报,神色十分严峻。他说,要想尽一切办法把群众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变面貌。后来,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全体会议,周总理在大会上心情沉重地说:“我听到了甘肃中部地区群众生活困难的情况,心里难过,很不安。解放20多年了,那里的群众生活还这样困难,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会后不久,总理便派工作组到甘肃,带去粮食、棉衣、棉被等救灾物资。若干年后,当人们看到定西群众仍穿着当年总理亲自布置发放的棉军衣时,无不感慨万千。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周总理的廉洁是无比的威严,他的影响力是当今无人能比的。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

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

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对被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

1960年,中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成立了精减领导小组,精减多余职工。为了安排好被精减职工的生活,周总理绞尽了脑汁。在一篇关于精减的文件草稿中,总理在“对被精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一句话前边,亲笔加上“党政领导机关”几个字,重点强调领导机关的责任。在文件草稿中讲到精减职工的安置办法时,他又加了一段话,强调“对于一切精减下来的职工,都要采取各种补助和帮助的办法妥善安置”。在他的关怀督促下,全国2000多万精减人员的安置和生活问题大都得到了妥善解决,没有发生大的问题。

“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

1962年初,中央召开扩大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大会期间,周总理参加福建省的小组讨论会。当听到下边的同志反映强迫命令、浮夸、讲假话等坏作风给工作和党群关系造成的危害时,他心情十分沉重地说了一段切中时蔽、感人肺腑的话。他说:“这几年来,党风不纯,产生了浮夸和说假话现象。我们要提倡说真话。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大家讲真话,首先要领导喜欢听真话,反对说假话。大家都说假话,看领导的颜色说话,那不就同旧社会的官场习气一样了吗?……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接着,总理又强调指出,要提倡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他说:“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归纳起来就是实是求是。”

“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周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一次,炊事员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

“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

周总理出生在淮安,童年时代都是在淮安度过的,因此他对淮安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爱淮安,但他更爱伟大的祖国,从不因为淮安是他的家乡而给予额外的照顾。1960年,淮安县委负责同志到北京时,见到了周总理,在汇报了淮安县10万亩棉花喜获丰收的情况后,提出想办一座纱厂。按理,这对总理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大事,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周总理一方面鼓励他们,一方面又引导他们说:你们种棉花,就要办纱厂,那上海的纱厂就吃不饱了。最终没有同意。1962年,总理的家乡淮安遭受了特大洪水,苏北大片农田被淹。江苏省政府给总理写信,请求支援。总理看完信后,心里沉甸甸的。调拨人力物力支援灾区是完全应该的,只要总理一句话就可以了。但总理说:我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该怎么办由他们拿主意。总理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但在涉及家乡的问题上从不偏私,一概秉公办事。

菊文化认识的古今变迁 篇6

菊花在文明古老的华夏已有3000余年,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艺菊、赏菊、品菊、咏菊、画菊的传统中,菊花及其文化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1]菊花不断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与文化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审美意识,培养了人们雅洁高尚的情操、品德素养和民族节气,并最终发展成为丰富文化意蕴和独特文化特点的菊文化。

菊文化既有广义的菊文化又有狭义的菊花文化。广义的菊文化是人类实践劳动过程中创造的菊花物质形态财富和精神形态的财富。狭义的菊花文化仅指与菊花相关的文学、艺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形态部分。[1]而我国文人雅士往往有着借物言志、抒发自己高洁志向的情节,因而对于菊花赋予了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和人文内涵,形成了与中国传统文学相结合的菊文化,菊文化在浩瀚的中国古代文学中独树一帜,给中国传统文化添加了靓丽的一笔。本文以广义的菊文化内涵来进行阐述。

2 古代对菊文化的认识

菊花很早就进入到了中国古代人的视野中,并逐渐呈现出从实用功能到审美功能演变的历史轨迹。多愁善感的古人也对菊花注入了浓厚感情,赋予了鲜明的文化特色,也产生了一系列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菊事活动。

2.1 古人对菊花自然属性的认识

菊花原产于我国,原产17种,系菊科菊属多年生草本花卉,是我国的十大传统名花之一。2000多年前的菊花品种主要为黄色,故有黄英之称。到了唐代,才有白菊、紫菊和红菊。宋代的菊谱大多以黄色为贵,以白色为正,以红、紫二色为杂。[9]明代,菊花的栽培技艺进一步提高,品种有所增加。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指出:“菊之品凡百种,宿根自生茎叶,花色品品不同。”菊花与其它的花开花季节不同,她于万物凋零、风寒肃杀的深秋中绽放,故菊有“节花”、“九华”、“秋花”等别称。[13]

2.2 菊花的地理分布

菊花原产于我国,分布甚广,早在周代的《周礼》中就有记载,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菊花不仅是我国的传统花卉之一,也是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之花。我国菊花大约自10世纪起经朝鲜传到日本,1688年由荷兰商人引种菊花到欧洲栽培,19世纪又由英国传到美国。自此,这一名花遍植于世界各地。

2.3 菊花的功能

菊花的文化内涵起初表现为三大实用功能,即物候、药用和食用功能。早在2000多年前,《礼记·月令》就载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这是菊花物候作用的最早记载。[4]晋人周处《风土记》也说菊“生依水边,其华煌煌,霜降之时,唯此草茂盛”。菊花全身都是宝。菊花的药用价值很早就为古人所知。中国古代最早的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菊花的药用价值。称白菊花:“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菊花久服能轻身延年”。南朝梁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也有关于菊花药效的记载:“(菊)主治腰疼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就连医学巨典《本草纲目》也详细的记载了菊花的药用作用:“治头目风热,风旋倒,脑骨疼痛,身上一切游风令消,散,利血脉,并无所忌。作枕明目,叶亦明目。生熟并可食。养目穴,去翳膜,主肝气不足。”菊花的食用功能也相传已久。据《西京杂记》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蜀人多种菊,以苗可入菜,花可入药,园圃悉植之,郊野人采野菊供药肆”。[4]

2.4 古代的菊花习俗

2.4.1 重阳节菊习俗。

菊花自古被认为是长寿之花。战国以来,求仙问药的传说和汉代道教的长生理论赋予了菊花延寿成仙的神奇色彩,重阳节举行和菊花相关的民俗活动的习俗也逐渐沿袭下来。饮菊酒、插茱萸、簪菊、食菊糕成为重阳节菊事活动的重要内容。作为民俗节令,重阳节的起源时间大致出现在西汉初期,那时,主要习俗是饮菊花酒。据西汉的刘歆《西京杂记》记载:“菊花舒时,并菜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九月花开时,用菊花煮汁同曲米酿酒,到了明年九月九日取饮,可以避不祥。到了魏晋时期,受道家成仙思想的影响,饮菊酒具有了延年益寿的作用。晋人傅玄《菊赋》云:“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10]东晋的陶渊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称赞了菊花酒祛病延年的作用。”

菊糕也是重阳节的重要的传统食品,沿袭已久。《隋书·五行志》载当时民谚云:“七月刈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宋时,重九食菊糕,并成为节日礼品。并成为一种习俗,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汉朝时食蓬饵,唐朝时食麻葛糕,宋朝时吃菊糕,清朝时吃花糕。

自魏晋以来,重阳节就有佩茱萸、戴菊花的风俗。茱萸雅号“辟邪君”,菊花又名“延寿客”,因而也寄托了长寿、辟邪的美好寓意。南朝宋武帝刘裕在重阳节宴群僚于戏马台,还以茱萸作为犒赏臣下之物。唐代重阳插茱萸之风盛行,不仅女人簪菊,男人也亦有簪菊者。王维的那首《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必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见一斑。

2.4.2 赏菊活动。

陶渊明开创了文人赏菊的传统。唐代已经有了文人集体赏菊活动。中唐诗人陈鸿有《买西园菊招同社诸人花下小饮因和短歌》诗:“几处菊花残,西园余数亩。买来竹窗下,折简会宾友。把酒坐花旁,一齐衫袖香。春天百卉媚,不及此悠芳。”不过,这种活动在唐代还不是很普遍,而且局限在文人群体中。[1]

到了宋代,随着菊花栽培技术的发展,菊花种植较为发达,菊花品种的丰富,使得赏菊之风日盛,且逐渐普及到民众的生活之中。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了北宋都城东京赏菊的盛世:“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色、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南宋时期,在花市当中还出现了菊花塔,成为了我国古代最早的菊展。

2.4.3 菊灯。

菊灯,即形如菊花的彩灯。元朝周密《乾淳岁时记》载:“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瑞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宫中菊展之盛大与晚间菊灯之灿烂可见一斑。

2.4.4 菊社活动。

明代文人菊事活动非常鼎盛,每年菊放时节,文人之间往往以菊结缘,以菊会友。他们酌酒赏花、以菊为题、对菊吟咏、结成菊社。定期聚会,饮酒吟诗作赋。

2.5 古人对菊花人文象征的认识

菊花有别于其它的花:它在百花凋谢之际,傲霜怒放,气韵高洁,因而被赋予了很深的文化内涵,还被誉为“花中君子”,菊花也成为了历代文人雅士“借物言志”的主要题材。屈原是第一个赋予菊花人文象征意义的人,从此菊花成为了高洁美好的人格的象征;而陶渊明又把菊花文化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4]

2.5.1 菊之君子品格———高洁坚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文人雅士往往喜欢借物言志,尤其偏爱梅、兰、竹、菊。[6]菊,隽美多姿,然不以娇艳姿色取媚,却以素雅坚贞取胜,盛开在百花凋零之后。诗人们钟爱它的清秀神韵,更爱它凌霜盛开,西风不落的一身傲骨。于是古代的文人骚客赋予它高尚坚强的情操。最早将菊花引入到文学并赋予其文化内涵的是先秦时期的屈原。[12]屈原是理想的殉道者,因而屈原笔下的菊花,如同其本人一样,有着刚正不阿、坚持节操、不趋炎附势的君子品格。而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信念深深地影响了后世文人。自此,菊花便与君子、高洁的品德结缘,于清逸之中平添了几分高洁与坚贞的意味来。

2.5.2 菊之隐士情怀———淡泊名利。

陶渊明以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归隐田园的人生道路为菊花披上了一层“幽人高士之花”的素纱。[7]他创造的“桃花源”为失意痛苦的文人提供了一处虚无但美好的精神家园。从此,菊花成为了隐逸情怀的一种象征。

2.5.3 菊之思乡情结———故土难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菊花与思乡也是密切相关的。唐代的岑参作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因为安史之乱,诗人被迫离家,只能借故乡的菊花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杜甫的名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也是对故乡思念之情的一种写照。明代大诗人唐寅的《菊花》诗中“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菊花不仅寄托了诗人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也包含着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无尽乡愁。

3 现代菊文化认识的拓展

现代人在继承古人对菊文化认识的基础上,产生了对菊文化新的认识,也相继地引申出了新的菊文化活动。

3.1 对菊花自然属性认识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菊花的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菊花的自然属性也有了巨大的拓展。主要表现在:(1)菊花的品种类型多样。目前全世界菊花园艺品种约为20000~30000个,国内的品种也有几千个。南京农业大学李鸿渐教授近年对全国菊花品种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共收集到6000多个编号,经系统整理后提出我国现有菊花品种约3000多个,这是目前为止为我国菊花品种最全面的记载。(2)菊花种类的增多,势必将造成菊花形态的千变万化。菊花的花序大小和形状各有不同,有单瓣、有重瓣;有扁形,有球形;有长絮,有短絮,有平絮和卷絮;有空心和实心;有挺直的和下垂的,样式繁多,品种复杂。而且,呈现一种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筒状华和舌状花逐步分化开来;花瓣由传统的单瓣而演化为复瓣;舌状花由平瓣到匙瓣变为管瓣,进而发展为龙口、毛刺、桂瓣等类型。花序、花瓣的变化,造就了菊花千姿百态的身姿。主要的名菊有风飘雪月、帅旗、金光四射、绿云、金背大红、新玉孔雀、玉堂金马、独立寒秋、绿牡丹、十丈珠帘、麦浪、斑中玉笋、绿衣红裳、鬃翠拂尘、芳溪秋雨、太真含笑、雪罩红梅、黄莺翠、粉红莲花、边梁绿翠等,每种菊花特点不一,形态不一,或粉妆素裹,淡雅脱俗;或千娇百媚,风情万种。(3)菊花花色丰富。菊花的花色从传统的黄、白、红等颜色逐渐发展有红、黄、白、墨、紫、绿、橙、和粉、棕、雪青、淡绿等色系,甚至还出现了七彩菊花。据2009年9月29日央视新闻报道:荷兰植物学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天然染料注入菊花花梗,被吸收后,能自然染色,开出七彩菊花,而不影响花的正常生长。(4)切花菊的产生和发展。菊花虽然原产于我国,但是菊花的切花生产却是在欧美国家得到了普及和发展。我国的古代人民喜欢菊花的盆栽艺菊,很少将菊花插在室内欣赏,因而古代菊花都是盆栽菊。但是随着文化的交流,鲜切花逐渐和我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国人也逐渐改变习惯,切花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还从国外引进了不少切花菊的品种,有‘美国红’、‘美国白’、‘日本白’、‘日本黄’、‘日本雪青’、‘日本橙黄’等。经过数年的实践证明,鲜切花的生产和消费成为我国花卉产业的主流。菊花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四大切花之首。(5)菊花栽培技术的发展,使得菊花花期延长。现代菊花的栽培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通过改变日照和科学的控制水肥等条件,促使菊花提前或者是延迟开放,按照市场的需求来调控菊花的开花日期。通过这项技术,已经实现了全年菊花鲜花的供应,基本上满足了市场上对菊花鲜花的需求量,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菊花物质文化的丰富积累为现代菊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充实、菊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2 现代对菊花民俗认识的表现

3.2.1 菊花花语与节庆文化。

菊花的花语中有清净、高洁、长寿等传统寓意,九九重阳节采菊泡酒或用菊花水沐浴,皆有“菊水上寿”之意。菊花和枫树的结合,寓意为安居乐业;菊花和喜鹊的组合为举家欢乐。菊花和松树的结合为益寿延年。随着文化的交流,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菊花又有了纪念各种节庆文化的含义。现代人环保观念的逐步加深,用菊花祭祀慢慢地替代了烧纸等传统祭祀方式,用菊花扫墓、用菊花祭拜广泛地普及开来。菊花成为人们寄托哀思、抒发思念的方式之一。因而菊花和中国另一个传统节日———清明节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礼仪交往方面,菊花“长寿”的寓意又使得菊花成为了走亲访友、社交场合的伴手礼,绚丽的菊花成为了人们表达美好祝愿的最好方式,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菊花工艺品如菊花型的相框、小饰品、菊花图案的瓷器、刺绣等。由于菊花隽丽多姿、花色丰富,形态各异具有极高的装饰作用,因而菊花被广泛地应用于节庆节日,成为了重大节庆日装点的必用花种。像国庆节、五一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重大节日或者是奥运会等重大活动也都用菊花进行装饰美化。据2006年8月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为迎接2008年奥运盛会,北京紫竹院公园展出了1000多种从国外引进的名贵花卉,其中有数十种菊花,这是特地为奥运会准备的。这许多的花原本10月份开放,但经过我国园艺工作者辛勤的培育,用科学方法进行引诱、控制,使它们随人意在8月份吐艳。在奥运会开幕之际,笑迎八方宾客。另外,一些商务或者正式的仪式上,由于菊花华而不俗、气质高贵、品种众多、花色丰富,用菊花布置的会场既美丽大方也显得格外的庄重,因而也收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2016年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北京在天安门广场及长安街沿线花卉布置所用的花卉都是我国自主培育的新品种。其中,“绚秋金辉”和“绚秋金蕊”2个小菊新品种在广场摆花中大面积地使用,国庆期间用了10万多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农业大学选育的绿色菊花品种,淡雅脱俗,对营造清新优美环境提供了积极的支撑,满足了追求简约、时尚的现代都市人的需求。现代的菊文化逐渐产生了富有生态文明特征意义的菊文化。

3.2.2 菊花与菊展等以菊会友风俗。

随着现代种植技术、栽培方式的不断提升,在我国各个省份的城市、农村都可以看到菊花的身影。甚至在一些省份出现了特有菊花,成为本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例如:河南省的济源怀菊,四川省的中江川菊,浙江省的桐乡杭白菊、德清的德菊,安徽省的黄山贡菊、滁州滁菊、亳州亳菊等。菊花的民俗活动也日益丰富,不同的省(市)根据其特色举办不同的活动。比如:中山小榄的菊展、开封的菊花会、北京的菊展等,还有菊社、以菊花为题材的摄影作品展、书画展等。中山小榄每“60年一次大展,10年一次小展”的菊花盛会更令人叹为观止,菊会以“自然、人文、花海、菊城”作为特色,以菊花造景为主,突出栽培技艺。造型各异的菊花美景美不胜收,是岭南菊花文化的一大盛会。同时,菊会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成为传承传统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纽带之一。小榄菊花及菊花会发展到现在,其内涵已不仅是“菊艺”二字所能概括的,它是一种可以挖掘、延伸的文化,并逐渐形成为“菊文化产业”。它不仅推动了地方商贸、旅游以及花卉产业、文化建设的发展,且对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201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因此,该年小榄菊花会主题定为“颂党恩、跟党走、开新业、创幸福”。布置菊花景点30多个,陈展菊花超过15万盆,展示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百年奋斗历程,唱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

为了丰富菊会内容,让菊会更加地多姿多彩。菊会期间还举办文艺表演、笔会、摄影比赛、菊花专项评比等活动。比如:2015年开封举办第33届菊花节,本届菊花节以“菊韵开封美丽中国”为主题,着力体现现代化、国际化、产业化,历时1个月。全市布展菊花205万盆,营造一个另游人如痴如醉的“菊香开封”盛景。同时,组织了多种多样的文化旅游活动和各种文化活动。如成立“一带一路”城市旅游联盟、《天下菊花》邮票大全发布、第二届中华菊王争霸赛、第四届中国菊花插花艺术展、开封·杭州第二届菊茶文化研讨会等。人们在这些活动上以花传情、以菊会友,诚是斗菊、赛菊,亦不忘赏菊、咏菊、画菊,藉此大大地继承和弘扬了菊文化,使这一传统名花在现代社会推陈出新、余香不断。

3.2.3 现代菊产品的时尚健美文化。

菊花品种多样,分布广泛,易于栽培种植,而且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菊花性微寒,味辛、甘、苦。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的作用,可以治疗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等症状。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菊花含有菊疳、胆碱、水苏碱、氨基酸、黄酮类及维生素B等成分,确有良好的解热降压作用。菊花制剂对冠心病、胸闷、心悸、头晕、头痛、四肢麻木等有明显的疗效,且对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流感病毒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还有减肥轻身耐老之功效。菊花的这些保健作用,深受现代人的喜爱。食用菊花,饮菊花茶、品菊花酒、喝菊花粥、尝菊花肴更是成为如今人们食菊的独有特色。菊花除可以药用、食用外,还具有美容养颜的作用,将菊花与适量的鸡蛋清、珍珠粉调制成面膜敷于脸上,不仅能活化肌肤细胞,滋润美白,平纹防皱;用棉花沾上菊花茶的茶汁还可以很快清除眼部浮肿的状况;菊花还可以加快皮肤的新陈代谢,促进皮肤排毒,使皮肤柔滑细腻,富有弹性。而菊花减肥抗老的成分也深受现代女性的欢迎,被广泛地应用于美容塑身之中。

3.2.4 菊花与旅游休闲。

菊文化已经融入到了整个城乡文化中,成为了城市的明信片,美丽乡村建设的抓手之一。据统计,目前北京、开封、太原、南通、芜湖、湘潭、中山、德州等城市把菊花作为市花。各地每年的菊会,如:开封的菊花展、中山小榄的菊花会、北京北海公园的菊花展、承德避暑山庄的菊花节等,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对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光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餐饮业、住宿、娱乐、休闲等服务行业的繁荣,也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要新农村的建设。以开封菊花会为例,自1983年开封市举办第一届菊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33届。2010年菊会期间,开封市共接待游客309.6万人次,带动相关行业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4亿元。全市共签约项目76个,投资总额达241.1亿元。开封菊会已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以来“影响中国节庆产业进程30个节庆”之一,被亚洲财富论坛、《中国节庆》杂志社评为“最具魅力的节会”。[3]对于开封来说,菊花已经不单纯是一朵花,它已经变成了一种产业、一种文化,深深地扎根于当地的每一个市民心中,融入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之中。

而北京的承德避暑山庄的菊花节自2013年举办以来,对于中外游客来说也是每年的赏菊圣地。避暑山庄菊会最大的特点是以菊文化为底蕴,以传承菊文化为宗旨,用古典园林的造园布景方法来展现,能够同时欣赏到菊花和荷花同时盛放,浓缩夏秋两季最美的花卉于一园,再现皇家园林风范。同时,避暑山庄菊花节也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菊花文化不仅能够体现一个地方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文化底蕴、精神风貌,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且对带动农村休闲观光以及相关绿色产业的发展,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乡村品味和知名度,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农村生活习俗,经过科学规划、开发菊花场地,为游人提供休闲、观光、度假、体验等多种服务,还原古代菊花传统的民俗活动,如:重阳节饮菊酒、簪菊花、食菊糕等传统的民俗活动,以“菊为媒”展示当地的自然之美、景物之美、人文之美、产品和科技之奇,增进游客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旅游与休闲发展。

4 菊文化的未来展望

上一篇:《识字3》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下一篇:学校德育工作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