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管理技术

2025-0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湿地保护管理技术(精选8篇)

湿地保护管理技术 篇1

第一条 为了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履行国际湿地公约,根据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湿地,是指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滨海湿地等自然湿地,以及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或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原生地等人工湿地。

第三条 国家对湿地实行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

第四条 国家林业局负责全国湿地保护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并组织、协调有关国际湿地公约的履约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及有关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应当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和培训,结合世界湿地日、爱鸟周和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湿地保护管理的科学研究,应用推广研究成果,提高湿地保护管理水平。

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鼓励、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志愿服务、捐赠等形式参与湿地保护。

第七条 国家林业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全国和区域性湿地保护规划,报国务院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

第八条 湿地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湿地资源分布情况、类型及特点、水资源、野生生物资源状况;

(二)保护和利用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任务;

(三)湿地生态保护重点建设项目与建设布局;

(四)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

(五)保障措施。

第九条 经批准的湿地保护规划必须严格执行;未经原批准机关批准,不得调整或者修改。

第十条 国家林业局定期组织开展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监测和评估,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布相关情况。

湿地资源调查、监测、评估等技术规程,由国家林业局在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制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及有关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应当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资源调查、监测和评估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布相关情况。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林业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湿地多用途管理区等方式,健全湿地保护体系,完善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加强湿地保护。

第十二条 湿地按照其重要程度、生态功能等,分为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

重要湿地包括国家重要湿地和地方重要湿地。

重要湿地以外的湿地为一般湿地。

第十三条 国家林业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划定国家重要湿地,向社会公布。国家重要湿地的划分标准,由国家林业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会同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划定地方重要湿地,并向社会公布。

地方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的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第十五条 符合国际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标准的,可以申请指定为国际重要湿地。申请指定国际重要湿地的,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湿地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向国家林业局提出。国家林业局应当组织论证、审核,对符合国际重要湿地条件的,在征得湿地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同意后,报国际湿地公约秘书处核准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第十六条 国家林业局对国际重要湿地的保护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定期对国际重要湿地的生态状况开展检查和评估,并向社会公布结果。

国际重要湿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对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管理状况进行检查,指导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管理机构维持国际重要湿地的生态特征。

第十七条 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应当建立湿地生态预警机制,制定实施管理计划,开展动态监测,建立数据档案。

第十八条 因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造成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特征退化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指导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制定实施补救方案,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国家林业局报告。

因工程建设等造成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特征退化甚至消失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督促、指导项目建设单位限期恢复,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国家林业局报告;对逾期不予恢复或者确实无法恢复的,由国家林业局会商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后,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九条 具备自然保护区设立条件的湿地,应当依法建立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和管理按照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开展湿地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为

目的,并可供开展生态旅游等活动的湿地,可以建立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分为国家湿地公园和地方湿地公园。

第二十一条 建立国家湿地公园,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湿地生态系统在全国或者区域范围内具有典型性;或者区域地位重要;或者湿地主体生态功能具有典型示范性;或者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或者生物物种独特。

(二)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文化价值。

第二十二条 申请建立国家湿地公园的,应当编制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是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试点验收、批复命名、检查评估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三条 建立国家湿地公园,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向国家林业局提出申请,并提交总体规划等相关材料。

国家林业局在收到申请后,对提交的有关材料组织论证审核,对符合条件的,同意其开展试点。

试点期限不超过5年。对试点期限内具备验收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可以向国家林业局提出验收申请,经国家林业局组织验收合格的,予以批复并命名为国家湿地公园。

在试点期限内不申请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且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国家林业局应当取消其国家湿地公园试点资格。

第二十四条 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国家湿地公园的检查和评估工作。

因管理不善导致国家湿地公园条件丧失的,或者对存在问题拒不整改或者整改不符合要求的,国家林业局应当撤销国家湿地公园的命名,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五条 地方湿地公园的建立和管理,按照地方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指导国家重要湿地、国际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并按照相关规定制定专门的法规或者规章,加强保护管理。

第二十七条 因保护湿地给湿地所有者或者经营者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补偿。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及有关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应当组织开展退化湿地恢复工作,恢复湿地功能或者扩大湿地面积。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及有关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应当开展湿地动态监测,并在湿地资源调查和监测的基础上,建立和更新湿地资源档案。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对开展生态旅游等利用湿地资源的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三十一条 除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的以外,在湿地内禁止从事下列活动:

(一)开(围)垦湿地,放牧、捕捞;

(二)填埋、排干湿地或者擅自改变湿地用途;

(三)取用或者截断湿地水源;

(四)挖砂、取土、开矿;

(五)排放生活污水、工业废水;

(六)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鱼类洄游通道,采挖野生植物或者猎捕野生动物;

(七)引进外来物种;

(八)其他破坏湿地及其生态功能的活动。

第三十二条 工程建设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湿地。确需征收或者占用的,用地单位应当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并给予补偿。

临时占用湿地的,期限不得超过2年;临时占用期限届满,占用单位应当对所占湿地进行生态修复。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的组织下建立湿地生态补水协调机制,保障湿地生态用水需求。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协调、组织、开展湿地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承担湿地有害生物防治的具体工作。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开展湿地保护执法活动,对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依法予以处理。

第三十六条 本规定所称国际湿地公约,是指《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湿地保护管理技术 篇2

1.1 管理机构

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作为林业部门一项重要任务, 剑川县林业局肩负着剑川县湿地资源保护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管理职责。剑川县人民政府在剑川县林业局成立了内设机构剑湖湿地管理局, 负责湿地保护的具体业务工作。现有专职人员1人, 兼职人员4人。

1.2 湿地保护区建设

云南剑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于2006年10月被纳入省级自然保护区, 在保护区内设有自然保护区管理所, 管理所下设甸南管护站、玉华管护点隶属于剑川县林业局, 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1.2.1 妥善处理好淹没土地问题, 规划和建设好湖边产业带。

一是对剑湖恢复和保持2188m水位线后的淹没土地5224.6亩, 力争将淹没土地列入到国家退耕还林还湿项目, 做到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同步进行。二是根据地质条件、土质结构、水利条件、经济效益、群众认可等。三是对恢复水位后整体水位上升的湖边农田, 修建排浸沟渠, 提高排水通畅能力。

1.2.2 建设多种防护体系, 启动生态恢复工程。

一是继续加强对入剑湖水系的金华坝区内乡村四旁绿化的组织工作, 扩大城乡绿化范围。二是采取工程措施, 在剑湖上游的永丰河、金龙河、螳螂河、回龙河、石狮子河上分别修建拦沙坝、谷坊, 减少泥沙流入剑湖。三是针对大量湖滨带被占据, 湖面面积不断缩小和蓄水量减少, 生物生存空间萎缩的问题, 制定相应措施。四是坚决杜绝一切占用湖滨带的行为, 依法对占据的湖滨实施“退耕还湖、退田还湿”, 取缔在湖滨非法围垦的鱼塘。

1.2.3 标本兼治, 抓好污染治理工程。

一是大力集约生态农业, 依靠科技, 选择优良品种, 测土配方, 应用地膜, 提高复种指数, 实行精细农业, 高产、高效。二是加强宣传管理, 严禁附近村庄垃圾倾倒入湖, 对入湖河流实施污染拦截治理。三是在流经县城的永丰河与将来城镇建设发展可能涉及到的金龙河之间尽快建一座污水处理厂, 确保进入剑湖水体的营养物质不超过剑湖自身的净化能力。四是在永丰河入湖口低凹区域, 建设城镇入湖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4hm2, 保护剑湖水质。

1.2.4 理顺体制, 加强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依法加快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设,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经费, 依法行使其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能力培训和生态旅游管理等职能。

1.2.5 科学发展, 合理利用。

根据剑川县旅游业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发展导向, 适度规划建设剑湖和玉华水库生态旅游项目, 促进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和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实现保护区生态、经济与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

1.3 基础工作与保护工程

(1) 2002年1月, 中国绿化基金会和大阪府日中友好协会签订了《中日民间绿化合作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剑湖水源涵养林项目协议书》, 共实施完成285hm2。

(2) 2008年12月, 剑川县人民政府编制了《剑川县剑湖湿地保护行动项目建议书》, 2008年12月, 根据省州人民政府的工作要求和安排, 特将剑湖湿地列入大理湿地保护项目, 为剑湖远景发展作了科学规划。

(3) 2009年4月, 剑湖湿地列入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编制的《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内容之一。

(4) 2009年8月, 州发改委、州林业局《关于下达退耕还林工程配套荒山荒地造林第四批扩大内需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投资计划的通知》 (大发政农经〔2009〕598号) 的通知, 下达我县剑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林建设项目667hm2, 进一步增强了剑湖的生态功能。

(5) 剑川县林业局向云南省林业厅申报2013年度内, 剑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建设项目。

(6) 剑湖永丰河入湖口生态恢复建设项目, 剑川县人民政府地方投资230万元, 由国家高原湿地研究编制完成《云南省剑川县剑湖湿地永丰河入河口生态恢复设计》实施方案文本, 编制文本费15万元, 项目建设资金215万元。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体制机制不健全、机构不够完善。剑川县没有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体制, 责任主体不够明确, 存在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的现象, 至今尚未形成良好的协调机制, 不利于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 (2) 经济社会发展与湿地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十分突出。如果保护治理不够有力、有效, 治理速度将赶不上污染的速度。 (3) 群众保护意识缺乏。群众对湿地资源的认知还相当淡薄, 保护意识薄弱, 给湿地资源保护带来较大困难。 (4) 管护经费不足。剑川县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任务繁重, 加之缺乏经费支持,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剑川县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

3 保护与管理建议

3.1 坚持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综合治理的原则

加强对城镇排污场所的管理, 严禁在湿地附近进行大型农业生产和建设重污染工业园区。通过采取一些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对退化或者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者重建, 逐步恢复湿地受污染前的结构、功能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 最终达到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状态。

3.2 建立湿地保护有偿使用制度

湿地资源除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外, 同时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水生动植物产品和矿产等资源, 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3.3 明确保护部门职责, 确立联动机制

为了稳定长效地开发保护湿地资源, 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管理组织机构, 建立县湿地保护管理联席会议制度, 健全湿地保护与利用共同合作的有效机制, 调动部门积极性, 协调权益关系, 保证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有章可依。

3.4 加强宣传, 提高公众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

湿地保护作为社会公益事业, 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媒介, 结合“世界湿地日”、“世界环境日”、“爱鸟周”和“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活动, 多形式、全方位、大力度开展湿地保护管理的宣传教育工作, 为湿地保护管理及可持续利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5 科学规划, 提高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水平

编制湿地保护管理规划, 将湿地保护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并在财政预算内安排资金, 专项用于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3.6 突出重点, 稳步推进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现有专门机构剑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对剑湖湿地资源进行管理, 在管理中的执法职能依托剑川县林业局执行, 对剑湖湿地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较好的保护, 今后必须突出重点, 稳步推进全县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3.7 加大科技投入

加大科技投入, 积极开展科研和监测, 为湿地保护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推广先进的湿地保护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大对湿地科研的扶持力度, 对有关湿地保护的科研课题要优先立项, 重点支持。应制定有效的对策并对动植物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实施重点保护。加强野生动物环境监测工作, 特别注意保护特有种类和珍稀种类的繁殖生境。

参考文献

[1]杨岚, 李恒.云南湿地[M].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 2010 (1)

[2] 云南省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 2005~2014

[3] 剑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2008~2020年)

[4] 云南省林业厅.云南湿地资源调查报告, 2001

探讨关于湿地保护与管理措施 篇3

【关键词】湿地;保护;恢复

黑龙江省也在2003年8月1日发布了《湿地管理条例》,条例明确规定林业部门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业务主管单位,使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有了法律依据。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对湿地资源的依赖程度的提高,直接导致了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湿地功能下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因此必须加强湿地的保护与恢复,以适应新形势和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需要。

1.保护和恢复湿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需要

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复杂多样。近些年来,人类的经济活动,直接导致森林消失、湿地锐减、生态系统岛屿化、破碎化现象,进而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增加,抵御干扰能力下降,脆弱性增大;同时由于沿江湿地破碎为农田等人造景观,导致过渡地区边缘效应增强,其他生物物种侵入生态系统,使其结构改变,功能发生变化,甚至失调。湿地本身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独特的生态系统,其消长变化,与生态环境平衡、人类的生存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下大力气保护好湿地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因此,通过建设,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提高湿地质量,最大限度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完整性,对于促进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护当地乃至周边地区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需要

自然保护区共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53种,其中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有8种,占黑龙江省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的44.44%,如紫貂、东方白鹳、黑鹳、丹顶鹤、白头鹤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有45种,占黑龙江省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的61.64%,如黑熊、马鹿、雪兔、大天鹅、白枕鹤、白琵鹭、鸳鸯等。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有52种,占黑龙江省列入CITES动物总数的72.22%,通过保护和恢复,可以有效改善野生动物及其他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减少人为经济活动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干扰和对资源的破坏,为野生动物生存、繁衍创造有利的环境,从而使该区具备丰富的野生物种多样性,成为生物资源保护的“基因库”。

3.遵循科学发展观,满足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

生态系统的破坏在许多情况下往往不可逆转,即使经过治理和恢复也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需要付出巨大代价。为了眼前和局部利益而使湿地遭到破坏,会遭到自然界的残酷报复而受到巨大损失,这种报复甚至殃及子孙后代。为了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避免这样的后果继续发生,必须尽早尽快行动,保護和恢复有限的湿地资源,充分发挥森林湿地调节气候、蓄洪排涝、降解污染的功能,使湿地资源达到永续利用,与人类长期共存,和谐发展。

4.充分发掘科研潜力和推广科普教育的需要

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巨大的物种库和基因库。从科学研究角度讲,目前对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许多功能、价值及对未来发展的影响还难以评价。保护好自然保护区的湿地资源,有利于我们未来的研究和利用,一旦具备条件有新的资源被发现,它们所创造的财富和效益是目前难以估计的。为此,早日着手保护,将对未来发展产生影响,保护好今天的天然湿地资源也就是保护了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资源。

5.维护边境安宁,保证国土安全的需要

保护区地处小兴安岭东南部北坡,其北部和东北部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相望,是我国边境地区。建设好本保护区,不仅对保护小兴安岭森林和湿地、充分发挥其生态调节功能、维持周边地区及小兴安岭整体区域的生态平衡、保持生物资源及促进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恢复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保护黑龙江生态环境、保证界江水质,维护边境安宁,从而保证国土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

能力建设工程:主要包括办公楼800m2、宣教馆400m2,并配备相应的宣教设备。

平阳河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项目实施后,它不仅对小兴安岭森林和湿地保护、充分发挥其生态调节功能、维持周边地区及小兴安岭整体区域的生态平衡,保持生物资源及促进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恢复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为人们提供旅游度假场所,提供科研、生态保护教育、教学基地,提高人们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为国际湿地保护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物质基础,为今后全省乃至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小兴安岭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平阳河自然保护区不仅仅需要国家和省政府的努力,更需要我们林业部门的身体力行,真正从一定高度上来践行保护平阳河自然保护区。

【参考文献】

[1]蔡守秋.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实现环境法律的生态化[J].中州学刊,2008(02).

[2]彭福扬,徐勇,刘红玉.把生态化追求纳入国家创新战略[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01).

湿地保护管理技术 篇4

昨日,福州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公布了《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明年元旦起施行。今后,福州现有20.68万公顷湿地将获有效保护。《办法》明确,破坏鸟卵,以鸣笛、追赶等方式惊吓野生水禽,干扰鸟类繁殖、觅食的,最高可罚五千元。

四类湿地应列入福州市名录

《办法》提出,四类非省级以上湿地应当列入福州市重要湿地名录,包括:典型、有代表性、具有显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大于两千公顷的单块湿地,或者多块湿地复合具有重要维持生态平衡或水文调节作用的湿地系统,或者蓄水量三千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有较多野生水禽集中繁殖、越冬、停歇的湿地或者分布有珍稀濒危动植物、中国特有动植物的湿地;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湿地等未列入省以上重要湿地名录。

罗源湾、连江敖江河口、福清湾、山仔水库、长乐双脾岛等湿地,符合申请条件的,应当申请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长乐蝙蝠洲、马尾琅岐、道庆洲芦岐洲、帝封江、闽侯塔礁洲、闽侯江滨等湿地,符合申请条件的.,应当申请建立湿地公园;尚不具备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条件的湿地,可以依照省有关规定建立湿地保护小区。

鸣笛惊吓野生水禽最高罚五千元

《办法》规定,擅自占用市重要湿地的,由市、县(市、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限期恢复原状,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投放影响湿地生态安全的生物物种的,由市、县(市、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没收投放物,并处一万元

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种植影响湿地生态安全的植物的,由市、县(市、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限期恢复,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破坏鸟卵,以鸣笛、追赶等方式惊吓野生水禽,干扰鸟类繁殖、觅食的,由市、县(市、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有违法所得的依法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相关阅读:

12月7日上午,福州市人大正式向社会公布了《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该办法旨在通过加强湿地保护、维护改善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来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该办法明确了我市湿地保护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的权责及对违法行为的处理,将于1月1日起正式施行。

据介绍,湿地是与森林、海洋并称的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它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等重要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我市现有湿地面积20.68万公顷,占全省湿地面积比重23.7%,居全省首位,在我市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经济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市基本形成了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海洋保护区、湿地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相结合的湿地保护体系。目前,全市已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个、海洋保护区2个、湿地公园1个、饮用水源保护区73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个,列入国家重要湿地1块。闽江河口湿地入选中国十大魅力湿地,福清湾湿地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

近年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一直将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抓紧抓实。《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的颁布,将进一步加强我市湿地保护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上新台阶。

据悉,《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主要着重四个方面内容:关于湿地管理体制方面,《办法》规定了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协调解决全市湿地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明确林业部门是湿地保护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指导、监督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海洋与渔业、水利、城乡规划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湿地保护工作;同时规定了湿地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做好湿地保护相关工作。

关于市重要湿地名录管理方面,《福建省湿地保护条例》将湿地名录等级划分为重要湿地名录和一般湿地名录,重要湿地名录包括国际、国家和省三级。《办法》提出,未列入省以上重要湿地名录,并符合相关条件的,应当列入市重要湿地名录,作为保护的主要对象。

关于湿地保护措施方面,为充分体现保护优先的原则,《办法》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或者特殊保护价值的湿地,规定应当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切实加以保护,并规定了市级、县级湿地公园的设立条件、认定和命名程序;要求加强湿地生态修复,建立珍稀水禽救护机制;规定湿地保护范围内禁止投放、种植影响湿地生态安全的生物物种等行为。

湿地保护管理技术 篇5

湿地开发与保护探讨-以大庆典型湿地为例

文章针对大庆市现有湿地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选择了龙凤湿地作为示范区,按照<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的要求,探讨大庆湿地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途径,提出具体的建设内容,为其他湿地保护和恢复提供参考.

作 者:杨德威 YANG De-wei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植物科技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刊 名: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FORESTRY INVESTIGATION AND DESIGN年,卷(期):31(3)分类号:X37关键词:湿地 典型湿地 资源开发 环境保护

保护湿地征文 篇6

我的家乡在江苏省盐城市,是个景色美丽,自然风光秀丽的地方,有鱼米之乡之称。这里有很多风景秀丽的旅游景点,例如:大丰麋鹿保护区,射阳丹顶鹤保护区,新四军纪念馆等等,最值得一去的就是大丰麋鹿保护区。

来到麋鹿保护区,你会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那里有许多美丽的麋鹿,还有很多可爱的鹿宝宝。大家一定要记住以下几点:长角的是公鹿,没角的是母鹿,头上有角并且顶着很多绿草的是鹿王,鹿王只有在每年的3月到6月才找老婆奥!进入大丰麋鹿保护区,千万不要着急看麋鹿,需要耐心的等待,会有专门的车载你到保护区的里面去看看神秘的麋鹿。但是,如果不是旅游旺季,这里的游客特别得少,但是还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要随意下车四处跑动,因为这里大多都是很危险的沼泽湿地,不小心会摔倒陷进去的。首先会带你们去看真实的麋鹿,麋鹿熟称四不像,是因为他有着四种动物的特征,因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你们只能在远处看看它们,触摸不到。看完麋鹿后,继续向百鸟园纵深前进。你们一到门口会感觉他的名字很奇怪,我告诉你这里面并不都是鸟,最特别的是有一只很久没有洗澡的大鸵鸟,会把脖子伸得长长的跟你打招呼,像是在欢迎游客的到来。再往前,有一群群可爱机灵的小猴,有的在品尝美味的食物,有的在哪里跑来跑去,好像是在和小伙伴玩捉迷藏,可爱极了!继续前进,还有一只漂亮的孔雀在等候着你奥,隔壁是一只白天鹅和一只黑天鹅,两只在一起,颜色有着很明显的对比,不过我还是喜欢白天鹅,看上去很纯洁。看完了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是不是很感兴趣呢!最有趣的还是最后一个项目,就是登高远眺,有一座大概50米高的古塔,登到顶端用望远镜远眺,可以将保护区的景色尽收眼底,还可以看到麋鹿群奥。

湿地保护管理技术 篇7

1 大理市湿地资源基本情况

1.1 大理市基本情况

大理市位于云南省西部, 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 东经99°58′~10°27′, 北纬25°25′~26°02′, 南北长约75km, 东西宽约30 km, 东与宾川、祥云毗邻, 南接弥渡、巍山, 北与洱源、鹤庆接壤, 隶属大理白族自治州, 是大理州政府所在地, 全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市行政区划为8个镇1个乡, 1个省级经旅游度假区、1个创新工业园区, 据2008年大理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报告调查成果显示, 全市国土面积176343hm2, 其中林业用地面积为104099.7hm2, 占总面积的59%, 森林覆盖率38.32%, 林木绿化率54.99%, 活立木蓄积量为258.066万m3。

1.2 湿地分布现状

经调查, 全市湿地面积26720.47hm2 (不含4hm2以下湿地) , 其中国家重要湿地25043.47hm2 (含洱海24948.13hm2、洱海周边5个草本沼泽湿地95.33hm2) 、一般湿地1677hm2, 分布在全市各乡镇。

1.3 湿地分类

按照《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 (试行) 》的湿地分类标准, 大理市湿地可划分为4类9型, 分别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4个湿地类, 包含永久性河流、季节性间歇性河流、永久性淡水湖、草本沼泽、沼泽化草甸、库塘、输水河、水产养殖场、水田9个湿地型, 生态系统完整独特, 生物多样性丰富。

1.3.1 河流湿地:

分为永久性河流和季节性间歇性河流2个类型, 面积810.6hm2, 其中永久性河流湿地有弥苴河、永安江、波罗江、苍山十八溪等79条, 面积798.93hm2;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有磨刀沟、蝴蝶泉沟2条, 面积11.67hm2。

1.3.2 湖泊湿地:

湖泊湿地均为永久性淡水湖湿地型, 主要有洱海、干海子、黄龙潭等5个湖泊, 面积25005.4hm2, 其中洱海面积24948.13hm2。

1.3.3 沼泽湿地:

包含草本沼泽、沼泽化草甸2个湿地型, 面积199.4hm2, 其中洱海周边草本沼泽面积160.13hm2、苍山花甸坝沼泽化草甸面积39.27hm2。

1.3.4 人工湿地:

包括库塘、输水河、水产养殖场3个湿地型, 面积705.07hm2。其中:三哨水库、三锅桩水库、大成水库等库塘湿地型面积205.6hm2, 大营沟、土官沟等输水河面积435.33hm2、沙村鱼塘群等水产养殖场面积64.13hm2。

2 大理市湿地管理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大理市湿地管理保护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 湿地保护工作宣传不够; (2) 生物资源过度利用; (3) 河道硬化使河流生态功能遭到破坏; (4) 面源污染防治难度大; (5) 在湿地保护上需要有更大的提升; (6) 湿地资源保护体系不够健全; (7) 政府投入支持力度不够。

3 大理市湿地资源管理保护对策建议

3.1 加大湿地保护的宣传工作和执法力度

加大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湿地保护管理条例》的宣传力度, 让市民对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有新的认识, 在社会上营造全民共同关心保护湿地资源的良好氛围, 从而积极参与到湿地管理保护工作中来, 并由林业、洱海管理、环保、水务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 定期开展湿地资源动态巡查, 严厉打击侵占湿地、倾倒堆置废弃物、破坏林木、挖沙取土、过渡放牧、排放污水、猎捕毒害野生动物、挖掘采集野生植物、破坏湿地保护管理设施等违法行为。

3.2 理顺部门管理

目前, 大理市重要湿地———洱海由大理市洱海管理局管理, 其余湿地未明确管理保护主体, 建议按照《条例》规定, 理顺林业、洱海管理、环保、水利等各部门职能职责, 由林业部门负责湿地保护的宣传、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由洱海管理局依据《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对国家重要湿地洱海进行专门管理;由苍山保护管理局依据《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条例》对有重要价值的苍山花甸坝等湿地进行专门管理;由水务部门对库塘、河流、沟渠等湿地依法进行管理。

3.3 建立生态资源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湿地保护条例》颁布实施为契机, 出台湿地资源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参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做法, 对集体所有的湿地资源实施生态效益补偿, 切实提高群众保护管理湿地资源的积极性。

3.4 实施湿地综合治理措施

3.4.1 对洱海等湿地继续加强原有保护措施。

重要湿地实施新一轮“三退三还” (退田还湖、退塘还湖、退房还湖) , 加强全湖半年休渔制度, 开展流域“三禁” (禁白、禁磷、禁止放山羊) 工作力度。

3.4.2 实施湿地保护相关项目工程。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湿及荒山造林、天然林资源管护、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环村林建设等工程, 促进生态景观、水源涵养保护及水土流失治理, 构建大理市湿地生态安全屏障。

(1) 按照洱海保护“2333”行动计划的总体部署, 积极开展环洱海湿地建设。投资建设上关镇片区生态湿地, 投资建设环洱海万亩湿地;继续实施苍山灵泉溪环境保护清水产流入湖示范工程, 罗时江水污染综合治理与清水产流机制修复等流域湿地恢复与低污染水处理工程。

(2) 强化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对季节性湿地 (水田) 推广测土配方、控氮减磷、优化平衡施肥, 强化了面源污染治理力度。

(3) 建设污水处理体系。建设城市、集镇、村落、农户以及湿地五级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建成环洱海截污干渠、区雨污分流管网、沿湖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农户污水处理设施。

(4) 进行垃圾处理。开展垃圾收集、清运、处理工作, 建成大风坝垃圾填埋厂、海东垃圾焚烧发电厂等环保设施, 为湿地污染治理提供保障。

3.4.3 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开展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疫源疫病监测及野生植物的保护培育工作, 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3.4.4 加强综合治理。

加大对苍山十八溪、弥苴河、波罗江、三哨水库、干海子水库等河流、湖泊、库塘湿地的综合治理。

3.5 加大科研项目及经费投入力度

加强与科研单位的联系, 积极争取上级湿地管理保护科研项目, 加大湿地管理保护工作经费的投入, 积极开展湿地管理保护工程项目的建设, 最终实现湿地事业由保护到修复生态环境的大升级。

3.6 合理利用湿地景观资源, 发展湿地生态旅游

在维护湿地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 通过建立湿地保护区、湿地保护公园等多种景观, 合理开发湿地生态旅游, 发挥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7 建立湿地基础信息

在完成大理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 编制完成湿地植物多样性名录, 并建立大理市湿地资源数据库, 进一步查清大理市湿地资源现状, 掌握湿地资源的动态消长规律, 为大理市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提供统一完整、及时准确的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林业规划设计院大理分院.云南省大理市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R].2008, 5.

[2]大理市林业局.大理州大理市湿地资源调查报告[R].2013, 3.

[3]贺跃云.对大理州湿地立法保护必要性的思考[J].云南人大, 2011 (6) :34-36.

湿地保护与湿地协调发展关系探讨 篇8

关键词:湿地保护;湿地旅游;协调发展;盘锦

中图分类号:S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9-0084-03

湿地是重要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关系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战略资源,在美化环境、改善气候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有其他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我国湿地面积和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态服务功能退化严重,严重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进程,突出了湿地保护的严峻性和迫切性。同时,湿地属于生态旅游的类型之一,通过开发湿地资源的生态旅游可以实现旅游与保护的协调共生。

1 盘锦湿地基本情况

1.1 盘锦湿地概况

盘锦位于辽宁省西南部,辽河三角洲核心地带,湿地面积32.95万hm2,约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80%,享有“丹顶鹤的故乡”、“黑嘴鸥之都”、“北国江南”等美誉。本区共有维管束植物46科224种,野生动物90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5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7种。据统计,每年有300余只丹顶鹤迁徙经过此地,是世界丹顶鹤繁殖的最南限。该区域分布黑嘴鸥1 200余只,也是世界黑嘴鸥最大种群栖息地,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湿地景观,为盘锦湿地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1.2 盘锦湿地保护情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湿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同时也加大了湿地保护力度。在政府和社会团体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盘锦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湿地生态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主要保护措施包括:一是根据国家和省、市出台的有关湿地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湿地;二是通过各种媒体,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三是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在维持盘锦湿地生态系统及保护多样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四是湿地科学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今后湿地保护和恢复奠定了基础;五是退耕还湿工作增加了湿地面积,增强了湿地生态功能。

2 湿地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关系

2.1 湿地保护与生态旅游和谐共生

生态环境是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而旅游经济目标的实现又能为保护湿地资源提供资金保障。因此,协调好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可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的旅游效益,从而实现湿地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旅游持续发展“双赢”的目的。

2.2 生态旅游促进湿地生物保护

湿地型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良好,景观及环境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高,为人们进行生态旅游提供了极佳的资源与环境。在保护的前提下,自然保护区内开辟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对周围群众和旅游者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为湿地的珍稀濒危生物保护等寻求经济支撑,增加保护和管理的力度。同时,还能帮助当地群众就业和脱贫致富。

2.3 生态旅游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生态旅游开发可以为区域带来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及若干间接效益。据测算,国外每1.00美元的直接旅游收入可带动2.50美元的间接收入,在我国旅游业每收入1.00美元,可带动国民生产总值增加3.12美元。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发展湿地生态旅游业,可帮助当地脱贫致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减少对资源的消耗性利用。

3 盘锦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措施

3.1 盘锦发展湿地生态旅游的优势和机遇

盘锦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火红的翅碱蓬迎风斗浪,红艳连天;植被类型保存完好的万顷苇海、碧波荡漾、风光旖旎;此外,盘锦湿地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觅食和繁殖环境,被称为观鸟的天堂。

人们在此能观察湿地鸟类的生态行为和植物的生长规律,还能在一望无际、静谧荒美的芦苇荡中或 “红地毯”横铺的海滩上观看草长莺飞、鸿翔鹤舞、水鸟飞鸣、鱼翔浅底的美景,又可以参与采拾、垂钓、捕捞,河味海鲜品尝等项目,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野趣雅致。此外,交通设施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拉近了盘锦与国内各城市及世界各国之间的距离,客源市场前景广阔。旅游者越来越多的选择亲近自然的生态旅游,给盘锦发展生态旅游带来了新机遇。

3.2 盘锦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原则

3.2.1 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必须适应市场需要,尤其要切实了解旅游市场的真实需求,决不能盲目从事。在有市场的情况下,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避免因短期行为而损失长远利益。

3.2.2 慎重定位、瞄准方向 无论是项目定位,还是市场定位,都必须有明确的方向,包括确定开发的主导项目、开发规模、开发档次等,必须慎重地瞄准方向,才能使开发项目具有发展前途。

3.2.3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盘锦湿地的区域性和地形地貌的特殊性,决定开发旅游产业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从客观实际出发突出特色、抓住主题,通过项目组合和环境利用,人文景观和文化的挖掘,提升旅游市场竞争力。

3.2.4 选准起点、流动发展 开发盘锦湿地生态旅游,要选准起步项目,尤其是经济效益好、见效快的项目,从而形成流动投入,推动流动发展。

3.2.5 量力而行、逐步推进 开发湿地生态旅游产业要量力而行,切忌盲目上马建设、铺摊,应是逐步推进,分期分步实施,把旅游项目建设控制在市场和投资力度所允许的条件下。

3.2.6 开发与保护并举 湿地生态旅游产业是对当地湿地资源和旅游资源的一种开发和利用。在开发利用资源的时候,只有坚持环境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原则,才能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确保湿地可持续发展。

3.3 盘锦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措施

3.3.1 形成集成优势 盘锦湿地旅游要想吸引更多的客源,带来持续的旅游效益,应该通过优化打包的方式提高旅游资源的知名度,提升盘锦旅游的整体实力。

3.3.2 建立完善的规划制度 相关管理部门应尽快制定和颁布湿地类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专项规划,合理划分功能区,拟定适合动物栖息、植物生长、旅游者观光游览和居民居住的各种规划方案。规划应与盘锦当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目标一致,以湿地生态旅游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来改善湿地自然环境。

3.3.3 重视社区参与湿地生态旅游 采取行之有效的机制,让社区居民参与湿地生态旅游的规划、开发建设与经营管理,确保当地居民的利益得到保障,使保护事业得到有力支持,从而使湿地生态旅游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3.3.4 加强专门人才培养与培训 湿地生态旅游对人才的需要是全方位的,需要旅游管理、湿地保护与管理、生态旅游、环境科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管理人才,以及相应的导游人员。因此,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地区要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培训,满足湿地生态旅游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4 结语

在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结合盘锦市生态强市的战略思想开展湿地生态旅游,不仅可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环境,而且能够促进全市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对实现社会、经济、文化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共享经济合作共赢合同下一篇:高速铁道技术专业毕业论文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