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电影读后感

2024-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致青春》电影读后感(精选11篇)

《致青春》电影读后感 篇1

又是半命题作文,从《那些年》、《失恋33天》等类似的电影中,总是能稍有感触,却停留在心中有,笔下无的状态,确切的原因可能是对男女之间这种或青涩,或朦胧,或温馨,或安逸的情愫“知”之甚少的缘故吧。青春将逝,漫谈一把似曾相识的或悸动,或苦涩,或甜蜜,或徘徊……

夜读《致青春》,门外撒个尿浇树还让狗吓了一跳。无邪的笑,飞扬的裙角,片中最动容之处应是结尾的慢放,给予长时间去入戏共鸣,回味过去神似的画面:通话间悄然而至“探班”的酒窝,洗衣液味道的校服,礼品店里抱出枕头,购物袋里拎出猴子。彼时,女孩儿眼神中闪现的勇敢和骄傲顷刻间就能融化天地万物。

也许,爱就是人异于物者的“几稀”,升华于人性,比肩于怜悯、恻隐。如果说怜悯和恻隐是对人性的遏制,那么,爱应该是一种放大,无法丈量的放大。矢志不渝,不顾一切可能就是源于此,当“恣睢”不再骄横…..无法言说,此处略去若干字,有如夏虫不足以与语冰。

如果说执着的爱情终将以性命的终结以完满,那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如此笃定的搏命相拼(虽然多数败下阵来后会幡然醒悟),令人唏嘘的是当初不知从何而来的信念。指引着初尝情感的青春在爱的荒漠中蹒跚。

先从入木三分的配角满天星说起,我从不标榜宏伟远大的理想,就像一如既往的支持每个人对生活,成功的多角度判断。绿叶的震撼来自无声的润物,默默地衬托。配角往往哪张都不开,唯独心能张开,多数人在追求中堂而皇之的失去了些什么,而点滴的付出对于满天星来说就是最璀璨的。其实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配角,却很少能欣然接受的。“老张”对自己的暗讽(阮莞你也敢想),不觉感同身受。其实,执着的暗恋有时是最好的选择,至少不会失去,至少给彼此留有余地,至少不会爱的狼狈不堪……

再说罕见清醒的河南老乡,众人皆醉我独醒般的理智和面对现实的冷静让电影和真实残酷的人生无缝对接。遗憾的是:即便目标再明确,再知进退,再步步为营。最终还是不能免俗的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名利。耍一点点小聪明,不愁温饱也好,手攥数金也好,还是浑浑噩噩,昏昏沉沉,不明就里的活着(摒弃繁琐直奔主题也是一项夹缝求生的特殊技能)。好在心存善意,不过在爱情中确实出手伤人,一戳到底,永远我都不会赞同这种转嫁型的果敢。

初尝爱情的青年有如邯郸学步,摸着石头妄图守护住心里最圣神的情怀,当有朝一日发现谎言也能“巩固”爱情,面包也能换来爱情的时候,青春就被我们抛在身后,渐行渐远了。

XX/5/10

《致青春》电影读后感 篇2

一、青春怀旧情绪的宣泄与广泛受众

青春是大家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借别人的青春可以缅怀自己的青春。无论你处于何种阶段, 青春怀旧题材的影片都会波动你的心绪。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的青春, 那里有米兰的微笑和迷人的目光;《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是九把刀的青春, 那里有对爱情最初的懵懂和执着。但是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 实在没法看到那种真真切切却又锥心泣血的感觉, 好像, 这并不是赵薇熟悉的青春。可是这并不影响它的七亿票房以及观众对它的难以忘怀, 因为那些青春年月, 是我们每个人曾经走过的路。在那里的我们可以无忧无虑, 不用去思考应付一些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在那里我们可以勇敢去爱, 可以让那些平凡的点滴变的刻骨铭心;在那里, 我们都曾是最美好的模样, 都会给未知的未来留下各种各样的回忆。

也许正是因为青春校园类影片在电影市场中的长期缺位, 也许在我们的记忆中只有《80后》或者更早的《青春万岁》这样的影片, 所以2013 年的全民致青春才显得弥足珍贵。它让我们在这个高频率快节奏的时代里放缓脚步看看我们曾经留下的影子, 它让我们在如今的感叹年华易逝中回眸凝望自己的青葱岁月。赵薇的名字确实是票房的重要保证, 但是赵薇敢于迈出这重要的一步, 敢于对这一类青春电影进行商业开发, 似乎比这部电影的本身更有意义。它确实带着荧幕前的我们去缅怀过往的岁岁年年, 确实展现了每个人都不同但总体一样的青春物语。这种缅怀温暖而阳光、甜蜜而美好。看完电影之后我们也许会惆怅, 但它也在默默讲述别人的青春之间, 在我们作为一名感同身受的看客之间发现, 那段注定要逝去或者已经逝去的日子着实美好, 每个人都应该庆幸, 曾经拥有过它。不得不说, 赵薇在选择影片题材的方面, 眼光是独到的。

不少影迷坦言, 自己就是冲着“青春”二字走进影院的, 希望借这部电影, 祭奠自己已逝的青春。操场、中心舞台、招聘会;上课、自习、恋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各种校园场景都唤起了70 后、80 后观众对学生时代美好的记忆, 电影里有很多事都是他们曾经经历过的, 看完电影之后, 感触颇深, 影片好像使他们回到了学生时代。电影中这种青春怀旧情绪的宣泄应当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获得高票房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众、追风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 它指的是“在社会交往中于知觉、判断、信仰、行为等方面作出与集体与众人一致反应的心理倾向。”【1】许多影迷在看完电影之后, 会在自己的朋友圈、微博、空间上发表一些自己观影后的感悟, 同时会附上电影中出现的一些经典台词以及在影院观影时拍的照片, 这些使许多还没看过电影的朋友们, 被他们所发的文字、图片所吸引, 从而关注到《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不禁想到影院去好好体味一下。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正是这种从众、追风心理, 这种心理也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迎来了广泛的受众。

二、导演的名气与极具人气的班底

首先,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不仅是赵薇从演员到导演转型的一个象征性作品, 而且还赵薇导演的处女作, 并且影片推迟了三年才最终完成, 这些都引来了许多电影爱好者的好奇心理, 想一探究竟, 想看看赵薇推迟三年完成的研究生毕业作品、赵薇从演员到导演的转型作品究竟如何这也为影片带来了票房。

其次, 赵薇在当演员时为她积攒的众多粉丝和人气, 成为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票房的重要保障。《还珠格格》中精灵古怪的小燕子、《情深深雨蒙蒙》中的依萍、还有《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 这经典的影视剧作品让许多观众喜欢上了赵薇, 让赵薇拥有了一大批固定的粉丝。这也正是赵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 面对记者对新片的市场提问时, 她能回答的相当自信的原因。“我不怕被问到票房。很多从小到大喜欢我的影迷在电影开拍之前就说‘拍电影是你的事, 票房是我们的事, 你就别管了’。”【2】由此可见, 赵薇在当演员时积攒的人气, 也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迎来了票房。

再次, 赵薇的个人魅力。赵薇凭借自己在电影圈多年积累起来的人脉, 吸引了无数优秀的人才加盟其电影团队, 不仅有像韩三平之类的著名出品人, 赵薇还找来了赵又廷、韩庚两位人气偶像做主角, 还有一帮圈内朋友友情客串, 还拉来了关锦鹏做监制, 同时“天后”王菲献唱主题曲等等, 都让赵薇导演的这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收获了大量的关注。

这些都是首映当天影片获得傲人票房刷新全国2D电影票房纪录, 前途一片走红的原因之一。

三、功不可没的营销策略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票房大卖, 成功的营销策略是功不可没的。大肆借助互联网进行宣传, 借助空间、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营销, 这些都是高票房影片之间所共有的特点。诚如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研究员罗雄伟说:“商业成功与其颇具人气的创作班底不无关系, 此外影片上映前的强大宣传, 对高票房也功不可没。”【3】《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也是一样。

首先, 在影片还没有在全国公映之前, 各大网站、报刊都已经开始报道“赵薇的研究生毕业作品推迟三年最终完成, 导师打了99 分的高分。”这种营销策略很好的利用了“期待视野”这一名词, 所谓“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在接受一部作品之前, 受其所有的先在心理结构所决定的对一部作品的期望值。【4】媒体率先报道赵薇毕业作品获99 分高分, 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期待, 期待究竟是什么样的毕业作品能让导师给出99分的高分, 所以影片一出, 观众们便迫不及待的冲进电影院一睹风采。

其次,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还没上映之前, 电影中的经典台词、影片剧照、精彩片段等都已经在网上相继公开, 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同时网上还通过对“青春”概念的大规模讨论, 使全民参与到电影的宣传当中。如“多年后, 感慨青春。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爱自己, 胜过爱爱情”这样的语言在网民之间不自觉的广泛流传, 为影片的宣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再次,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之所以会收获这么好的宣传效果, 离不开对微博营销的运用。赵薇、赵又廷以及韩庚都是内地炙手可热的人气明星, 他们拥有庞大的粉丝队伍。粉丝们通过转发《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官方微博、发布与电影活动进程相关的微博等方式参与到了影片的宣传当中。同时, 各主创、投资方的朋友们也积极转载、转发《致青春》的官方微博和活动预告等内容, 进一步扩大了《致青春》的影响力。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赵卫防所说:“当下的电影主流观众都比较年轻, 他们经常上网, 通过微博等来获取各种信息。因此微博营销这种方式很容易获得较好的宣传效果, 当年《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也是靠这种微博效应来达到营销目的的。”【5】

这些功不可没的营销策略也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迎来了可观的票房收入。

四、结语

本文从影视心理学角度出发, 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论证得出结论, 影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最终能如此受欢迎的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 影片题材比较好, 青春怀旧的影片很容易一起大家的共鸣, 吸引来广泛的受众人群, 给人一场青春怀旧情绪的宣泄。第二, 影片的导演的名气使影片的票房得到了重要保证同时极具人气的班底也为影片赢得了票房。第三, 借助互联网进行宣传, 借助社交媒体进行营销, 这些都是高票房影片之间所共有的特点, 好的营销策略是每部影片成功的关键。此间年少, 彼岸花开。虽然《致青春》落幕, 可是新一代电影人的青春还没散场, 他们还有机会拍出属于自己的“致青春”。

摘要:近年来, 青春题材电影在荧屏掀起一股热浪, 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本文从影视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对青春题材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从受众、导演、营销策略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以期为我国青春题材电影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全民致青春,受众心理,青春怀旧,人气班底,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鲁枢元等.《文艺心理学大辞典》[M].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1年4月.

[2]江波.赵薇管拍片影迷管票房[N].《今日早报》, 2013年1月.

[3]秦俊香.《影视艺术心理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9年1月.

[4]李蕾.解析:《致青春》为何能突破5亿[N].《光明日报》, 2013年5月.

《致青春》电影读后感 篇3

關键词:“致青春”;“文化工业”;法兰克福

1 “文化工业”理论的缘起

“文化工业”这一术语是在1947年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所著的《启蒙辩证法》中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文化工业”是一种依靠现代技术手段,大规模复制、传播大众文化产品的工业体系,主要凭借大众传播媒介,如电影、电视、广播和其他纸传媒,操纵着非自发的物化的虚假文化,直至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垄断的产物,并充当大众意识形态的控制和束缚的手段;因为“大众文化”这个词模糊而不准确,会让人误解其是从大众本身产生出来的,于是,他们新造了“文化工业”这一术语来代称并加以区别。在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看来,“文化工业”既是技术理性对文化控制的结果,也是文化被商品化的结果,是通过娱乐方式对大众的欺骗和奴役。

2 “致青春”系列电影的解说

2013年4月26日,改自辛夷坞的小说、由赵薇导演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上映后,票房走俏,大获好评。《致青春》并不是青春片成功的首例,2010年,泰国电影《初恋这件小事》、2011年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都曾掀起青春片的热潮。在当下这个消费社会中,市场是最有发言权的,制片方看到了商机后,青春题材的电影变成导演和编剧的新宠。《致青春》上映后,接着《同桌的你》《左耳》《栀子花开》《第三种爱情》等电影纷纷上映。

青春电影传达的是关于青春及成长的感悟。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错过了就不会再来,还没有到青春期的人希望去了解青春,正值青春期的人希望从中得到启示;出于各种目的,大家走进电影院,一次又一次地消费这种青春的情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的技术化、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那种感官化、娱乐化、标准化、伪个性化的文化弊端,同样适用于今天中国电影市场上“致青春”题材的电影作品。大量的“致青春”系列电影用重复的手法、相似的情节和结构使得这些电影产品的生产与工厂的批量生产别无二致。电影通过虚幻的抚慰造成公众意识的“物化”,进而削弱了公众的批判能力和超越性想象。“致青春”的电影不应当只满足年轻人娱乐化、感官化的趋势,而应该保持深度的美学探索和崇高的艺术追求。“致青春”系列电影不同程度地呈现了文化标准化的特征。其在时间上大多是从现在往后看、在内容上大多是怀念青春,接连不断的相似题材的出现,使得相似内容的青春电影不断上映,造成越来越明显的同质化趋势。

青春电影的受众群体大部分以“80后”“90后”为主。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就面临着工作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残酷的现实。他们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能够得到一种感官的愉悦。娱乐、消遣、感官刺激成为他们看电影的主要目的,从而达到慰藉心灵、怀念无忧无虑的校园生活的作用。这些都是“致青春”题材电影在我国得以存在的消费主体和现实基础。《初恋这件小事》不禁让人回忆起青葱岁月中的暗恋情结;《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是对于初恋的追忆;《致青春》是对于大学生活的追忆;《同桌的你》是对于同桌加初恋的怀念。

随着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看电影的成本已大大降低。因此,看电影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尤其容易得到年轻人的喜欢;电影市场的黄金时代已经来临。电影制作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电影本身的质量。纵观青春电影,其服装大多以各种校服为主;场景离不开校园、图书馆、教室、寝室这些地方;道具一定有自行车;情节也基本围绕男女主人公感情变化,从其相遇、相知再到相恋,最后大多因为现实的压力或误会而导致分手。这种标准化、雷同化的青春片,不可否认,与青春校园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电影应该高于生活,导演应该在电影中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为受众展现更多具有新意的影片。随着电影观众素质和鉴赏能力的提高,千篇一律的青春片一定会让受众感到视觉疲劳,最终会被受众抛弃。

3 总结和评价

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认为,“文化工业”中的文化和艺术已然成为统治者统治人民大众的工具,是人类消费的商品。同时,他们对现代科技也持有否定态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工业”的商品化有了可行性,艺术品独特的个性化都在科学技术的大量复制中慢慢消失,在这种畸形的文化环境下,人们将所有的目标都指向了盈利性。艺术不再仅仅是人们的精神需求,更多的是满足了人们的娱乐消遣。

在现如今的大众消费时代,我们要坚持艺术的独创原则和批判、超越精神。纵观电影产业下的“致青春”系列电影呈现出标准化、统一化、庸俗化的特征。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电影作品被批量生产,艺术不再是为了满足自身对审美价值的追求,而是商业规律的商品;年轻人的需求也仅仅是停留在消费享乐的过程中,而其在享受感官刺激的同时,也丧失了个性、独立自主性。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艺术是纯粹的不具有目的性的存在,是对尚未存在的事物的把握,它是被创造的独立的东西,是不能被模仿的;它是人们对于精神层面需求的满足。法兰克福学派对于“文化工业”的批判是值得人们尊敬和肯定的,他们尽全力保护文化的态度是值得我们赞赏的。

但是在我们吸取法兰克福学派关于“文化工业”相关理论的精华之处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持有的全盘否定的态度,看到其忽略了“文化工业”的积极意义。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看来,艺术就应该像传统艺术那样,高雅、严谨,是上流社会的人才有资格欣赏的东西;但是,他们忽略了“文化工业”带给人们的便利。“文化工业”让文化亲民化、通俗化,每个人都有接触艺术、欣赏艺术和了解艺术的权利和机会,这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参考文献:

[1]阿多诺(德).文化工业再思考[A].文化研究(第一辑)[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阿多诺(德).否定的辩证法[M].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3]霍克海默(德),阿多诺(德).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柴丹薇.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分析——以流行音乐为例[D].西安:长安大学,2014.

[5]凌海衡.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J].外国文学评论,2003.

[6]杜彩.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结构复杂性——以电影工业、电视大众文化为例[J].传播文化,2011(8).

[7]李玉杰.论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前沿,2010(8).

[8]姚文放.文化工业——当代审美文化批判[J].美学研究,1999(3).

[9]赵勇.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电影致青春观后感1500字 篇4

如果从其中的友情上来看,大学里就不再像是高中初中,不是所有人在一起打打闹闹,可能在大学里毕业了,有的人可能连自己班的人的名字和样子还对不上号,但不是本班的认识了不少,还有一些学哥学姐们。但舍友一定让你的大学生活难忘,他们可能在毕业后天南海北,但如果有困难了,只用一个电话。当然也不止是舍友,对门的临着的都可以。这几年毕竟是在一起生活,一起经历着从高中出来初步进入一个小社会的变化。

其实友情在这里没有什么多说的,兄弟、姐妹,永恒的友谊地久天长,由于彼此间非常熟悉,而又有一定的生活距离,所以变得倍加珍贵。好的友情经得住时间的打磨,即使相隔多年未曾见面,见面后便相邀到家里吃饭,也不会有什么拘谨,畅所欲言什么玩笑都敢开。因为很单纯,因为没有杂质,所以很美。

致青春,既然是青春,必然少不了爱情,但这貌似也分多种。如果我爱你,你爱不爱我又是一回事。有些爱情变得现实,这就开始有杂质,变的不同。有个小玩笑,小学的爱情死于换座位,初中的爱情死于换班,高中的爱情死于高考。而大学的爱情原因就多了,时间多了,可以经常在一起,彼此间逐渐熟悉,到非常了解,但很多却是从一开始的我要给你幸福变成祝你幸福。可能是莫名其妙的分手,也可能是感觉到彼此不适应,或者是很累,又或者是大四分手季各奔东西。

但不乏甜蜜、美好。也许这是进入社会后最美的回忆了,也许有一点心酸,但彼此都记得那些岁月。大学里,还是去恋爱一场的好,也许到工作的时候,在没结婚之前,很可能找不到一个愿意将自己的爱完全付出的,那时候都会有所比较,我付出多少,他又是多少,或者等待他不付出,我也不付出。最主要的是,那时候的我们工作了,便是生活,便要结婚生子,完成父母的愿望,过安定的生活。

海贼王里的黑胡子曾经说过:“人的梦想是不会终止的!”,但很多人的梦已经没了,而大学又是一个谈梦的最好的地方,而也是一个选择的地方。不论结果如何,我认为的只有一点,我会去考虑,哪一个选择不会让我后悔,不会让我遗憾,而不是怎么做,可以让我的利益最大化。我宁可笑着捡一粒芝麻,也不愿哭着抱一个西瓜。

未曾进过社会,也未曾经历过现实会将人打磨成什么样子,只知道对于很多人,现实没有改变友谊,但爱情成为了记忆,梦想成了泡影。所有的分别,即使是生离死别,也会在心中留下烙印。

致青春电影观后感1000字作文 篇5

看完电影后半部分的最大感受是,青春时期是最适合激烈表达感情的时候,而有过这种激情燃烧之后,就再也不会心生涟漪——看看郑怎么对待重新回来找她的.陈孝正,看看韩庚演的林静如何对待他的追求者。

赵又廷韩庚,一个为出身贫贱而自卑,另一个因看到父亲爱上郑蒙上心理阴影。在青春的两头,前面是童年不能承受之重,后面是中年无法面对之尴尬。唯有青春,唯有那段没心没肺、敢爱敢恨的青春,才是生命中最热情的岁月。但青春却如篝火,燃烧得越旺盛,成为灰烬的速度就越快。所以,形容青春用“终将逝去”这样的描述再合适不过。

按照目前电影市场最流行的喜剧元素来看,《致青春》一个也不少,甚至在年代感的营造、戏剧冲突的设置、角色表现完成度等方面,均体现出不错的水平。如果想在影院获取一场欢笑,《致青春》不会令人失望。赵又廷饰演的陈孝正呆板、严肃的外表与其孩子气的言行,制造了差异感很强的“笑果”;客串午夜电台主持人的韩红令人笑到胃疼的“彩蛋”;男生宿舍里的糗事令人心领神会……

《致青春》完全可以采取《泰囧》式的喜剧狂欢,把搞笑进行到底,最后来个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这样似乎更符合观众的期待。但这部电影还是试图把社会的切面呈现出来。在后来的情节里,《致青春》放弃了继续逗观众笑,转而去思索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以及情感之于人的重要性。郑祭奠阮莞,陈孝正以回归救赎内心,林静以努力想换回爱的能力,朱小北以遗忘告别过去……他们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无法用成败来形容。生活的真相就是这样,于残忍之中奢侈地品尝点滴甜蜜。

致青春的电影台词 篇6

1) 跟一个陌生的男人就这么过一辈子,我会认命。但如果那个人是你,我不甘心!

2) 于是他的沉默便有了绝望而自弃的味道。

3) 为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泪。

4) 一个人要是伤害了另一个他爱的人,绝对比被伤害那个更痛。

5) 时间真是一副霸道的良药。得不到才会念想,送上门去他未必真的会要。功名利禄在手,就偶尔额搓叹往昔,有些人,要的也仅仅是念想而已。

6) 再好的过去,回忆的次数多了味道也就淡了。

7) 曾经我们都以为自己可以为爱情死,其实爱情死不了人,它只会在最疼的地方扎上一针,然后我们欲哭无泪,我们辗转反侧,我们久病成医,我们百炼成钢。你不是风儿,我也不是沙,再缠绵也到不了天涯,擦干了泪,明天早上,我们都要上班。

8) 郑微想,她毕竟比阿正幸福,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因为她爱的时候没有保留,流泪的时候淋漓尽致,在这份感情里,她没有亏欠,她的爱是圆满的。正因为陈孝正给过玉面小飞龙跌宕起伏的爱,才让后来的郑微学会在平凡的幸福里甘之如饴。

9) 谁先爱了,谁就输了。

10) 知道遍体鳞伤,才来以酒麻醉。啤酒入口的味道虽然苦涩,但你轻轻让它流淌过舌尖,再细细地品味,你的舌尖上就仿佛盛开了一朵清芬的花。

11) 当年舟车劳顿只为与爱人片刻相依的她,一心只想把那份感情守成天长地久的她,可曾想到会有今天?爱着的`时候,以为那个人就是自己的一生,谁料到一朝梦醒,就站在了另一个人的身边。

12) 痛苦只为无处言说。

13) 然而,有人依然选择疯狂。见鬼去吧,什么终将逝去的青春,我赌一次永恒!

14)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而且一步步打碎我们青春时的梦。在爱情里付出的心血和收获的幸福从来不成正比,越想去爱的人,就越得不到爱。

15) 看得见的伤口,迟早有一天会痊愈的。

16) 原谅她不能给他安慰,每个人最终都能自己舔着自己的伤口。

17) 郑微想起了那个故事,出轨的男人死前把房子和遗产留给了妻儿,却把最爱的一片树叶赠给了他爱的女人。爱情的分量,也不过是一枚落叶和死后的尘灰。

18) 这个男人的语调永远是温和而矜持的,陈孝正不会忘记,当自己在某个午夜,看着这个男人怀抱着猫一步步走下她家的楼梯,然后笑着说:听说陈助理地任命就要下来了,贵公司欧阳总经理对你厚望有加,你是聪明人,这个时候,为谁风露立中宵?那个时候,陈孝正就知道自己手上已经没有了筹码。

19) 幸福就是求仁得仁。

20) 再到最后。被现实所迷惑,最后发现爱上一个只见过几面的人其实也不难,为了生活。

21) 生命中很多人注定无法预见。很多人,一旦错过了,就是陌路。

22) 这些年,我缝缝补补这段感情,始终不愿意离开他,那是因为我珍惜我青春的时候最初最好的感情,现在才发现,这段感情从来就不是我想像中的样子。

23) 这个男人的语调永远是温和而矜持的,陈孝正不会忘记,当自己在某个午夜,看着这个男人怀抱着猫一步步走下她家的楼梯,然后笑着说:听说陈助理地任命就要下来了,贵公司欧阳总经理对你厚望有加,你是聪明人,这个时候,为谁风露立中宵?”那个时候,陈孝正就知道自己手上已经没有了筹码。

24) 万物守恒, 所以一个聪明人一般都搭配一个傻子

25) 她来过,她爱过,她努力过,得之是幸,不得是命。当然,年少时的我们如何会相信会有得不到的宿命。

26) 连他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可以拥有,所以注定得不到。

27) 连他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可以拥有,所以注定得不到。

28) 郑微哭了,她不知道眼泪是因为疼痛,还是因为意识到这一夜自己不可避免的蜕变。如果大多数女人一生中迟早会有这样一天,那么,她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泪水中还有喜悦,因为她最完整无缺的一切,在她最美丽的时候,最美好的年华里交付给她最爱的男孩,想到这个的时候,悸动代替了微弱的挣扎,连疼痛也是变得意味深长。上帝是智慧的,他让女孩的第一次在男人的入侵下感到不可抑制的疼痛,因为快乐是转瞬即逝的,唯有疼痛可以铭记于心,她可以忘记一个给予了她最强烈快乐的男人,却永远忘不了最初的那个人给她的疼。

29) 郑微一再地拒接,他一再地打来,时间长了,慢慢地电话也少了,终于归于沉寂,就像我们的一颗心,曾经火热地揣在胸膛里,滚烫得无处安放,急不可待地找人分享这温度,从没想过它也有一天会冷却,冷到我们只得自己环紧自己,小心翼翼,唯恐连这仅有的暖意也守不住 。

致青春的第一课——支教后感 篇7

我讲授的是高一年级和八年级共16个班的音乐课, 我的开篇之讲经过的十六遍的打磨之后, 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 我用藏语向大家问好 (支教地为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 , 主动和学生拉近距离, 从自身入手, 自信地介绍自己的名字、自己的家乡 (美食、风土人情) 等。通常学生对美食都是没有抗拒力的, 从而学生的注意力都投向我这里。

其次, 我介绍了小时候最难以忘怀的叫卖调:“磨剪子嘞~镪菜刀~”“辣椒~咸菜嘞~”, 并鼓励学生也说了当地的叫卖调“收~羊皮子嘞~”, 从而导出音乐的起源说———劳动说、爱情说、巫术说等, 并从字的解剖学角度来分析音乐二字, 从古至今来介绍音乐。

我亲自演唱《血色浪漫》的插曲《走西口》, 并邀请学生演唱当地的《花儿》。在讲到劳动说的时候, 我播放了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等视频, 发现学生对其他省市地方的音乐知之甚少, 这也促使我在之后的课堂上经常让学生听一些中国民族的曲目, 从音乐的语言、节奏特点、地理区域、历史背景等方面了解中国文化。

当然, 我也和学生一起谈到了什么是“好”的音乐。不论怎样的音乐, 其实质都离不开“生活”二字, 学生的总结也很到位, 他们用了“真”“善”“美”三个字, 这源于“真”, 行于“善”, 现于“美”的表述使我折服, 教学相长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第一节课的最后, 我们是以游戏结束的, 模仿下雨之前后的声音, 学生又一次体会到了来自生活的音乐, 从而能重新审视身边无处不在的音乐和无处不在的美。街道的叫卖、狂风的怒吼、鸟儿的婉歌、举手投足, 都可以成为令我们感动的音乐, 进而怀着一颗美丽的心来更加热爱生活。

记得曾经在邯郸一所农村中学顶岗实习, 第一节课堂我问学生想唱什么歌的时候, 他们不假思索, 《小三》《伤不起》等一些歌曲脱口而出。我当时很惊讶。《论语》里提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莫关于礼。”这强调了音乐能教化人, 可是当前大背景下的歌曲又是什么样的呢?走在大街上, 不只是学生受“教化”, 我们也经常被一些劲爆的舞曲抢占清净的耳朵。想到这些, 我感到了作为一位音乐教师的重要性。在当前这个大社会下, 正确地引导学生的音乐价值取向是极为重要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 而首先是人的教育。”一年的支教下来, 我切身感受到教师是育德育文, 移风易俗之将臣。现在想想也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也希望大家能够多指正批评。下文是我的八年级学生牛长红在兰州一个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节选, 我看后很受感动, 和大家分享一下。

“奥特曼”

……

李老师上课也非常幽默, 这使我们班的全体同学都喜欢上音乐课。在课堂中, 李老师不但教我们唱歌, 还教会了我们孝顺父母、关爱同学、热爱祖国。

在一次课堂中, 李老师神秘地说给要我们布置一个作业, 同学们在下面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我也蒙了, 心想:“音乐课还要留什么作业啊?李老师这葫芦里到底买的啥药啊?”结果李老师留的作业让全班同学大吃一惊:给爸爸或妈妈洗脚。当李老师布置完作业后教室里鸦雀无声。我心想:“天哪, 这个作业嘛, 做起来确实有点困难啊!”可谁知老师用自己的真实事例来教导我们。教师说得对啊, 爸爸妈妈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都不求回报, 我们偶尔为爸爸妈妈洗洗脚, 用行动告诉他们, 我们不是叛逆的孩子, 我们很爱爸爸妈妈, 这一点都不困难啊。我被教师说得动心了。

雅安地震了, 大家都很心痛, 希望灾区人民能早日恢复以前的生活, 李老师主动申请要去雅安当志愿者, 却被拒绝了, 因为中央领导下达命令, 不让志愿者进入灾区。但她每天都从网上或电视上听取灾区的消息, 她告诉我们关注也是对灾区人民的爱。

《致青春》电影读后感 篇8

1、剧情简介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心怀温暖,直面残酷,青春终将散场,现实远比电影更加残酷无情,有着更多的失望甚至绝望,有着更加浓重的黑色,曾经的爱情、梦想、信仰可能会被击得粉碎。但不妨为心保留一块温柔的地方。

18岁的郑微(杨子姗饰)自喻为“玉面小飞龙”,洋溢着青春活力,心怀着对青梅竹马的邻家大哥哥——林静(韩庚饰)浓浓的爱意,终于如愿考上他所在学校的邻校,等她满怀期冀地步入大学校园,却遭遇打击——林静出国留学,并且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杳无音信。郑微倍感失落,患难时刻认识了自己最要好的朋友——阮莞(江疏影饰),同时也与室友朱小北(刘雅瑟饰)、黎维娟(张瑶饰)及师哥张开别号老张(包贝尔饰)结下深厚友谊,同时富家公子许开阳(郑恺饰)对郑微展开了疯狂的追求,而备受男生欢迎的阮莞用她特有的清冷守护着对于爱情的忠贞。一次偶然的误会使郑微与老张室友陈孝正(赵又廷饰)结为死敌,在一次次地反击中,郑微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表面冷酷、内心善良的高材生,于是疯狂地反击演变为死缠烂打地追求,而陈孝正也终于在强攻之下缴械投降,欢喜冤家终成甜蜜恋人。大四毕业之际郑微的生活再次经受考验:陈孝正迫于家庭压力选择出国留学,却迟迟不敢告诉郑微。感觉再次被欺骗的郑微痛苦地离开陈孝正,却遇到抱着新欢的许开阳。

一次林静在默默关注郑微之后离开时,路过宿舍楼被施洁(佟丽娅饰)砸破的玻璃割伤了手掌的背面,施洁当即追下来,但是见到林静满手的鲜血,她却又马上晕倒在地。之后施洁反而被林静送到了医院。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施洁深深的爱上了这个被自己伤了手背并留下明显伤疤的林静。但是林静始终不爱她,施洁因为林静的拒绝次次都用自杀来威胁,最终神经失常,长住医院,林静经常会来看她,施洁发疯似的拒绝吃精神病药,林静始终沉浸在痛苦之中。

郑微陪阮莞去医院打胎,意外的见到了到医院看望施洁的林静,简单寒暄后,他们约定合适的时候见面再谈。后来林静告诉了郑微自己回避她的真实原因,郑微才恍然大悟,一切来的都太迟了,青春已经走过,已经爱过了。

多年后,郑微已蜕变为职场上的白领丽人,竟再次品尝命运的无常:带着悔意和爱意的林静和陈孝正同时回到她的生活里!自信郑微还在痴等自己的陈孝正出现在郑微面前,而林静也透露了当初的苦衷,工作后的郑微纠葛在工作、感情甚至阴谋之中,在感情与利益面前,再次犹豫……美丽动人的好友阮莞意外离世,促使郑微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在经历了与陈孝正跌宕起伏的爱和林静的细心呵护之后,郑微明白了什么才是平凡的幸福,并最终选择了更加成熟阳光的生活。而郑微,这个昔日的玉面小飞龙,感情的天平,经过摇摆之后,却重归大自己5岁的更加成熟的林静,因为她想通了一件事:林静永远会成为自己心灵的港湾。就像陈孝正说的这个男人能给她更多,而陈孝正自己其实太没有安全感了,就算现在事业上春风得意他也不能给予郑薇所想要的生活。林静比他们大5岁,经历更多,很多事情看得也就更为透彻,这是一味拼事业的陈孝正所比不上的。郑薇说:任何男人都曾经是陈孝正,也会在经历一些事后成为别人的林静。

阮莞出车祸了,郑微伤心不已,半夜去找林静,乞求林静娶她,,郑微觉得,自己曾经要的爱从来没有失去,她要和林静在一起。当郑薇问起了林静伤疤的事情时,她知道了施洁的存在。她说了一句经典的台词:我们爱自己胜过爱爱情,嘱咐林静好好珍惜施洁,然后离开了林静。林静从此失去了郑微。

林静最后是和郑微在一起了,在辛夷坞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是这样写的,电影是后来改编的。

不是不爱,只是错过了而已……

2、影片评价

作为一部学院派作品,无论是从影片的整体结构还是风格类型的把握上,导演赵薇都算是交了一张优秀的答卷。然而,影片在一些细节处理和人物性格刻画上还是有些美中不足的地方。影片开始慢镜升格镜头对于阮莞的“女神”形象有些过度渲染,一开始许开阳等人对阮莞大献殷勤,之后却喜欢上了郑微,转变有点着急;郑微的性格铺垫太薄,一开始挺正经一姑娘,后来却太过疯癫,为爱痴狂,在晚会上唱《红日》,上演九十年代的女追男,显然有点过火。而郑微与陈孝正由欢喜冤家到甜蜜爱人的转变也不是太令人信服。

年五一假期,很多70后都选择走进电影院,观看一部叫做《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年轻人看《新白娘子传奇》、唱《红日》,男生理着“郭富城头”,所有这些细节,无一不点燃了一代人有关青春的集体记忆。每个人的青春都有着挥之不去的故事,每个人的青春也有着时代的烙印。在这部电影里,无论是音乐,还是故事,都充满着浓浓的怀旧味道。曾经在那个年代走过大学岁月的观众,看完电影后,感触颇深。

观众1:大部分都跟我们那个年代很相似,内容会让人感觉似曾相识,但是她是从女生的角度去感触出发的,回忆我们的青春。我感到很感动。

观众2:感动,哭了都。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观众3:跟我们现在过的青春有点相似的感觉。

观众4:看了这个电影之后,现在的感受就是,没有真正爱过一场的青春不叫青春。有一句台词是“青春就是用来怀念”,这句话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观众5:让我回忆起我大学的一些时光。

凭借在电影圈混迹多年积累起来的颇广人脉,赵薇的导演处女作一经出手便不同凡响。关锦鹏监制,著名编剧李樯亲自操刀改编剧本,还有一帮圈内朋友的友情客串,集众前辈的宠爱护身使得这部处女作更加显示出一种底气十足的自信姿态。

如果按照类型划分的话,《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应该算是一部青春片。在目前大陆电影的创作环境中,青春片这一题材类型还没有形成像台湾、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比较稳定的电影类型,至今还比较匮乏。《致青春》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导演赵薇对于这一题材的熟悉。七六年出生的赵薇刚离开校园生活也不过十多年时间,并且刚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艺术硕士顺利毕业,所以,还夹着青春尾巴的赵薇对于校园生活,或者是对于青春的留恋与回忆是保持着新鲜感的。青春的年少轻狂,爱情的懵懂渴望她都感同身受过。在《致青春》中,导演赵薇将童话的梦幻与想象,青春的悸动与张扬,爱情的美好与感伤,现实的无奈与苍凉,共同交织构成了一则青春残酷物语。

作为一部学院派作品,无论是从影片的整体结构还是风格类型的把握上,导演赵薇都算是交了一张优秀的答卷。然而,影片在一些细节处理和人物性格刻画上还是有些美中不足的地方。影片开始慢镜升格镜头对于阮莞的“女神”形象有些过度渲染,一开始许开阳等人对阮莞大献殷勤,之后却喜欢上了郑微,转变有点着急;郑微的性格铺垫太薄,一开始挺正经一姑娘,后来却太过疯癫,为爱痴狂,在晚会上唱《红日》,上演九十年代的女追男,显然有点过火。而郑微与陈孝正由欢喜冤家到甜蜜爱人的转变也不是太令人信服。

《致青春》电影读后感 篇9

这一幕看上去有些奇特。因为作为儒意影业执行董事、制片人的柯利明及主创“筷子兄弟”是同档期上映电影《老男孩猛龙过江》的出品方代表。“竞争对手”如何站到了同一个舞台上?

“我们的《老男孩》,跟《变形金刚》不冲突。喜欢《老男孩》的人,同样会去看《变形金刚》。因为我们都是老男孩,很多80后都是看《变形金刚》长大的。我们一直在说服他们:我不是来分票房的,我只是来助力的,所以他们没有理由拒绝我们去。”柯利明很自信,“我肯定是要‘无中生有’,做一些能帮助到我们电影的事。这几年,我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应酬,都是为了这个电影最后的发力。”

卖座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柯利明和他的“儒意影业”主导投资的第一部电影,这是他津津乐道之处。大电影《老男孩》的投拍想法要比《致青春》要早,但出来得却要晚得多。

“中国没有真正的制片人,我也不是。”柯利明说,“好莱坞的制片人都是很有经验的,是每一个部分都很懂。剧本很懂,拍摄手段很懂,人物很懂,整体合在一起也很懂。我们还没达到那个水平。我觉得,没有谁规定制片人非要怎么样,也没有谁规定导演非要怎么样,关键是看彼此匹配的程度。”

如何给电影做广告,柯利明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在北京通州居住的人,如果早上坐地铁去国贸上班,怎么让这个人三次遇到《老男孩》?“我们在微信上制造话题,一个坐地铁的人,可能会从朋友圈先看到,这是第一次。然后呢,我们会到地铁投放广告,这是第二次。当这个人出了地铁,走进办公楼,还要看到广告,这是第三次。我们要做到这三覆盖。”

电影上映前,从电影的贴片广告、新闻、网站、电器连锁店的电视里,都会有《老男孩》出现。这是交叉覆盖。与这些形形色色的手段相比,《老男孩猛龙过江》最成功的营销是那首看上去跟电影八竿子打不着的“神曲”《小苹果》了。

《小苹果》的推广有一套营销手段。柯利明并不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因为“筷子兄弟”之前还做过其他作品,传播范围并不广。“《小苹果》更多归功于词曲作者王太利的音乐才华。”柯利明觉着《小苹果》能在广场上受欢迎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大俗即是大雅。如果大妈们不跳的话,可能大家就不知道有《小苹果》这首歌。《小苹果》就像一个戏剧开场前,一个小丑跑出来说,我们今天晚上演的是莎士比亚,但是不好意思,各位,为了吸引小朋友和老朋友,我们用了这么一个开场的手段,这也是西方的经典手段。我希望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到我们这里来,知道有这个电影。”

“这是一个什么类型的电影呢?”柯利明:“我们现在把它叫‘幻想喜剧’。一个超现实的,离开现实但又基于生活的一个戏剧形式。”

对于自己做的电影,柯利明有比较明确的方向。“我觉得我做的电影有一个最基本的东西,就是娱乐。去吃顿饭你一定希望好吃,对吧?我一直认为产品要满足消费者某一个方面的欲望,而且这种欲望是要花钱的,让他觉得是一种享受也好,是一个必需品也好,这是我所有电影的一个追求,一定是以娱乐为主。”

“每个人的性格和产品不同。我没有办法去评价别的电影,但是我自己更擅长的、更喜欢的是给消费者带来欢乐,你花了三十块钱买这个票,我希望你开心。柯利明说,《老男孩》这部电影不商业,更多是理想的寄托,同时,这部电影很娱乐。

“肖央做这个电影花了5年,绝对不是商业,商业花5年时间的话,早就崩盘了。5年还不能做点别的事情挣钱吗?商业分有道德的商业和没有道德的商业。我做电影,希望对得起观众花的钱,这是一种商业道德。”

柯利明的儒意影业投拍的一些电影《致青春》、《小时代》、《老男孩》,有一个共同特点:在电影出品之前,已经有大量的粉丝群做基础。柯利明同时做电影和图书,希望二者互为影响。我是相信数据的人。你看,《老男孩》在网上有那么多的点击量。辛夷坞的书在网络上很多是免费的,读者为什么还会花二十几块钱买纸质书回来看?心理学里面有个典型的赌马效应,就是我曾经关注过这匹马,有一天我没有钱,但我一看这个马正在跑,我会关注跑到什么地方了。如果读者有精力和金钱,他一定会去电影院看。读者到观众的转化率是多少我不知道,但我会有一个预期。”

“我觉得互联网时代的电影最大的优势,就是民主。微电影是一票一票点出来的。大电影,不好你直接可以写‘不好,我有意见’,然后,马上我们就能看到。互联网给了我们很多直接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能够直接学习。”

对于中国电影,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起码是个好时代,我不敢说是个最好的时代,我也没有见过。我喜欢美的东西和好的东西,电影能带给我这些东西。”柯利明说。”

致青春之歌读后感 篇10

作品中的林道静是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她的成长是那个时代广大知识分子在曲折艰难的道路行走中,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热情的青年革命者的代表。她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佃农生母,惨遭迫害致死。由于她深受异母的凌辱和虐待,因此从小养成孤僻倔强的性格。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为反抗不幸的命运离家出走,这是“五四”以来,许多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社会时共同迈出的第一步。但她仍然不是一个成熟的革命者,她身上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性以及个人英雄式的幻想常常流露出来。最后在卢嘉州,林红等的教育帮助下,经历了二次铁窗血与火的洗礼,并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在一系列革命实践中变的坚强,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

回首看看现在,和林静道相比,我们有着社会、家庭、朋友的照顾,不必为生存而担心,物质生活丰富;反观我们的精神生活和林静道相比,显得多么微不足道。虽然林静道在一段时间中出现过内心的彷徨与不安,但是她在共产主义革命者的引导下找到并坚定了自己的思想与信仰。而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却很少有人把握住了青春的价值。

林静道在那一段中华民族的特殊时期没有选择沉沦,反而选择了奋斗,选择了与命运抗争。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贝多芬的不屈、看到了肖邦的倔强、看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勇敢、看到了小仲马的坚持。在相同的年龄段,我们的青春却和她的有着极大的差别,她的青春在精神与困苦的洗礼下变得富有价值和意义。

致青春 观后感 篇11

我们的青春从何开始,又从何结束。是第一次踏进青春期的初中到大学毕业季的各奔东吗?是第一次偷偷喜欢一个人到真正想找一个人安安稳稳的过一辈子吗?看完这部让我感触良多的电影,对于影片中的人物我只能说演的太成功太深入人心了,勾起我们对于青春那些冲动、幼稚却又无悔的时光。

郑微:电影中那个飞蛾扑火似女孩,一个从敢爱敢恨的女孩在经历两次背叛后的蜕变成熟,成全了陈孝正的建筑梦成全了施洁的爱情,最后却不是破解成蝶而是遍体鳞伤。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太多甜蜜,太多心酸无奈,疲倦忧伤~~~~~一辈子那么长,一天没走到终点,你就一天没办法盖棺论定那一个才是陪你走到最后的人。

陈孝正:一个一生只能建筑一次的建筑师,宁愿放弃郑微那一厘米误差去追求建筑的梦,验证那句话:我们爱自己都胜过爱爱情。虽然不齿他的这种做法,但是我无法确定一个人的前途重要还是一段没有任何保障的爱情重要。

林静:一个活在痛苦回忆中的有责任的男人,从从小的青梅竹马到看到奸情后的离别,然后在到雪地中看到两人温情的一幕,那一刻或许是他感情蜕变的开始,然而阴差阳错中却又陷入了施洁的不离不弃中~~~“看到她在他身旁的微笑,我想换做是我,也给不了。”其实不是给不了,而是当时的他没有勇气去给。

阮莞:男生心中女神,如溪水清澈的女孩,她的爱情无关风月只有坚持,就像美人鱼甘愿忍受化鳍为腿的痛苦。当她陪着那个背叛者赵世永的错误去堕胎的时候不知道她心理是不是后悔这么做??然而转头她就原谅了他的错误,我认为真的很傻很天真。与吴江的婚期前竟然为了他的一句话:想再一面。就义无返顾的奔向他~~~~阮莞的结局是悲凉的,马路上‘噗通’的一声,不仅让在电脑前我的愣住了,就连抢版影片中那黑暗寂静的影院的人都静止了。她的青春真的像前文说的我的青春“不朽”,一生只爱一次。我相信这种结局是我们每个看这部片的人都不愿看到的,人生是美丽的。她把青春献给了一个畜生,之前医院中那句“他配不上你”并没有敲醒她,她却依旧无悔的用青春走着一条错误的路。没想到几年后,她躺在了这里,虽然医院空间亮了很多但场景依旧是那么黑暗。用自己美好的青春为自己的“不朽”买单。青春就是遗憾的美,美的终将腐朽~~~

朱小北:是我很喜欢的一个角色,阳光的假小子,在那个好面子的时代不嫌弃自己卖包子的姐姐,不虚荣,拥有强烈的自尊心,回想当时她那被触犯了尊严时的容颜和她的举动,发怒与怒吼的样子让我心痛又称赞。青春是冲动的,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她宁愿活在现实中也不愿活在回忆中~~~~~~所以她抛开了过去的自己向前看,面对自己暗恋的许开阳矢口否认。

黎维娟:与朱小北相反,一个表明上洁癖,实际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一味想离开穷困的家乡,寻找都市之梦,为此,她放弃了真正喜欢她的人,而选择了嫁给一个大她几十岁的老头,这不能不说是价值观的改变,一种心理的扭曲,却也是反映了现代很多年青女性的病态心理。在我看来“五十多岁”“后妈”“人工授精”可能是女孩一生的底线了,可这就是她想要的生活,大都市的生活,阔太太的生活,安逸的生活。她的青春已经埋下了这些浮华虚伪种子,对四年苦读寒酸男友的负心甚至于鄙弃,这些青春时的种子都在她后面的人生“绽放”了,从她那满面春风的笑脸便能觑见她的满足。黎文娟的生命轨迹和陈孝正的背叛一样是没法评判的,至少她的青春是盛开过的。这点就比其他人幸福了。

张开:整个影片最卑微的一个确实隐藏的最深的一个,一直深深爱着阮莞,从开始借钱时爽快到最后的守护。“你知道满天星的花语是什么么?是甘愿当配角。没有人知道我一直爱着你,我怀揣着对你的爱,就像怀揣着赃物的窃贼一样,从来不敢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看到这里我也是第一次知道满天星的花语,第一次觉得卑微的爱也是这样伟大。阮莞你很幸

运,至少还有人这样深深的默默地爱着你。

施洁:一个比郑微还敢爱的人,爱他爱的连命都可以不要都没有留住林静的爱,她的爱近乎病态的只是为了让他在乎自己,林静口中的疯子。可是她爱的疯狂但是执着,如果林静或者陈孝正也是这般执着,或许就不一样了结局。可是没有或许没有假设,这就是青春,一去不复返。“女人总是爱爱情胜过爱自己,这是病。”

郑薇与林静之间、郑薇与陈孝正之间、曾毓与陈孝正之间、阮莞与张开之间、朱小北和许开阳之间,郑薇与许开阳之间,林静与施洁之间、阮莞与赵世永之间,这些或明恋、或暗恋、或三角恋的爱情故事是《致青春》的主线,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可惜结局都不怎么好。这也验证了那句不到八十岁不能确定陪伴你一生的人的那句话。郑微先后被林静、陈孝正果断抛弃,毕业多年后又巧合的同时受到两人的重新追求,三者之间纠缠不清让林静无法解脱,当她下定决心要与林静重新开始时却听到了施洁的故事,或许她不想阮莞的事情再发生吧,她选择了默默离开。

林静的矛盾和逃避,陈孝正的背叛和自私,朱小北的自尊和坚强,黎维娟的现实与虚荣,阮莞的傻和天真,张开的守护和执着,许开阳的傲慢和大胆,赵世永的软弱和纠缠,曾毓的阴暗和卑鄙,这些见证了郑微10的成长和蜕变,让她懂得了青春时说出的那个“爱”字所背负的沉重的包袱。相比之下,早早放手的许开阳、曾毓成为幸福的一家,结婚生子平淡的生活却是真真实实上的相互陪伴。

青春就是一种充满着遗憾的成长,没有遗憾的青春是不会怀念的。青春又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拥有着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等你不经意间耗尽了后,再回头去看去体会,才有意义才有问道。爱过我们和伤害过我们和我们伤害过的人,都是我们青春存在的瞬间。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是如此,失去后会才懂得珍惜。但这是我们最该坚持回忆的。因为那些都是我们用青春,用生命,用悲伤,用心碎换来的。在未来的日子里有过去的记忆温暖着我们的心,甜蜜也好,痛苦也罢,都是证明青春存在过的证据。

我们曾经在心底无数次的假设过,如果我怎么怎么样那么结果会怎么怎么样。可是青春已逝去,那魂牵梦绕的人,那甜蜜忧伤的日子,那轰轰烈烈的爱情,总是在不经意间敲打着我们正在慢慢腐朽的心,然后让我们辗转反侧,默默流泪。

《致青春》给我的感动与共鸣远远超出了《那些年》,或许《致青春》与我们大多数人的经历一样吧。此时无声胜有声,如果要我说一句话,就如郑微所说的: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上一篇:企业安全隐患征文下一篇:成长中奔跑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