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实践认知实习报告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筑实践认知实习报告(共6篇)

建筑实践认知实习报告 篇1

调研时间:2011.10.31—2011.11.02 调研地点:驻马店天中广场、天中塔、城乡规划院、建业深林半岛小区、郑州郑东新区、郑州博物馆、郑州大学新校区

调研内容:参观建筑构造、了解建筑的整体规划、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建筑的用途与装饰

伴随着风和日丽的天气,一个周的建筑认知体验实习悄然进入的了尾声,从驻马店的天中广场到参观了解郑州大学的建筑群。这段时间,我们亲身体会并认识了建筑的各种构造及历史。每个建筑的建成,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风貌。是的,只有我们切实走进每个建筑,去抚摸,去观察才能让我们对我们所学的建筑这门专业有更好的认识。而我们这次实习实践的这一个星期都是很具有当地建筑代表性的,它能更好的让我们学习不同地区建筑的结构特点和做法。

湮没的历史

实习的第一天我参观的是驻马店的建筑。驻马店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之称。是蔡氏、金氏、江氏家族的发祥地;重阳节和中国“四大传奇”梁祝爱情故事的发源地之一,也是“盘古开天地”美丽神话传说的发祥地。作为一个还在高速发展中的城市而言,它的建筑中并不能体现出他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我们在参观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多的是它的建筑仅仅是为了追求现代和形式。或许这就以牺牲文化和历史,来换取高速经济发展的代价。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驻马店的天中广场会展中心。这是个比较新式的建筑,以建筑中心的一条轴线对称。这一个仅有4层高的会展中心的建筑风格还是比较传统的,感觉仅仅是在建筑上带上了一个比较个性的帽子。在颜色搭配上,勒脚是有灰色大理石贴面,往上就是粉红色涂料涂刷,顶棚也是银灰色。感觉颜色搭配很是单调,也没能显现出建筑磅礴的气势。而且墙体运用这种粉红色涂料,在下雨的时候容易玷污表面。在到达它的后门时,我们发现后门虽然很宽,但是却很低,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另外在偌大的一个广场上绿化面积非常的少。没能与周围的环境达到和谐的统一。

在天中广场的对面是驻马店新市政府。不过它并没有给我们神圣庄重的感觉。远远的看上去更像是一个住宅楼。在我们参观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最初的设计是墙体灰色,屋顶黑色。但最后却是墙体黄色,屋顶红色。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但是它的设计很是符合建筑“背山面水”的传统理念。因为在它的前面是一个湖,后面是一座假山。相对于天中广场的单调,市政府就显得绿意盎然了。

这次建筑体验认知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天中塔了。天中塔塔基四面嵌有4块2米高、3.9米宽的高浮雕,西面的是“盘古开天辟地”,北面的是“周公定天中”,东面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南面的是“古代五杰”(李斯、韩非、桓宽、范缜、干宝)。高浮雕的上面,是56层花岗岩塔层,其中下端10层是装饰浅浮雕,刻有象征石文化、陶文化、玉文化、青铜文化和甲骨文以及兵器的装饰图案。天中塔呈方锥形向上递进,塔顶端是一根直指蓝天的象征驻马店锦绣未来的不

锈钢标杆;整个塔体配有华丽的彩色照明,象征着前进中的驻马店多姿多彩的每一天。虽然天中塔只是一个标志性建筑。但是它整体创意恢弘大气、简洁古朴而又新颖现代,展现了驻马店市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创建和谐家园、打造现代传奇的新时代精神风貌。而我感觉我们悠悠天中,众多新式建筑中正式缺乏了这种文化底蕴,让人不仅为之汗颜。

新时代,新理念

在我们参观的过程中,有两个我比较的喜欢的。其中一个就是我们驻马店的城乡规划院。在我们远远望去,他是一个呈梭行的高层建筑。当我们靠近之后,我们看到以它为中心有两个对称的展厅,均是以大面积的玻璃幕墙构造而成。展厅的屋顶呈波浪形。如同两只正在扇动的翅膀。而中间主题建筑造型奇特的雨棚正如鸟头。庞大的建筑在一只雄鹰上背上,正在腾飞。寓示着我们天中的蓬勃发展和经济的腾飞。我感觉这是一种非常新颖的设计理念。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另外一个我喜欢的建筑就是郑东新区国际会展中心。这是一个以“龙湖”为中心的建筑群。这些建筑有很多特点:一是形象富有强烈的表现性;二是所有建筑都十分强调自己的存在个性;三是建筑能在狭小的环境中与周围环境很好地协调。建筑的屋顶造型,最能反映出它的表现性了。我们还可以看到,为了彰显自己个性,在国际会展中心的建筑物上,总是在线条复杂、形体尺度加大的基础上,还添加了许多雕饰,以增强它独特的立体感、文化感。

建筑的整体规划和合理布局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这句话深刻的诠释了建筑与空间的关系。而我们在设计的时候考虑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还要更多的考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于是就有了建筑的整体规划,同时我们也从中体会到合理布局的重要性。

在我们认知体验实习的过城中。郑州大学新校区可以说一个合理规划的大量性建筑。我们在参观的过程中就可以体会到大学建筑很多地方的相似之处。同时也有着自己的个性。首先令我感受到的是建筑如一种艺术,音乐般地魅力。郑大校区由于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建筑,而是和郑大其他的学院教学楼联系在一起的。所以,郑大系馆在造型上所能表达出来的个性与意义就有限。整体造型基本上和其他系馆一样,成长方形布置。表皮为清水混凝土,整体颜色为灰白色,在楼梯部位做了竖向构造设计,并涂以明亮的黄色涂料,借此点亮整座系馆楼。另外我感觉整体规划较好的就是我们参观的森林建业小区了。合理的功能分区,流畅的道路设置个性的住宅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对于郑州大学建筑广阔的建筑用地,森林建业小区显得更加的合理的利用了建筑空间。但是我感觉到小区模仿现象较普遍,缺乏创意和创新,不能紧扣时代脉搏,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更高要求;小区特征不明显,特色不突出,表现在建筑外型单一或外立面装饰华而不实、空间布局形式缺少变化、外部轮廓缺乏韵味等。

在参观的前两天,我们都是参观的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建筑。一些墙体的细部构造我们都没有看到。于是我们第三天来到了正在施工中的建筑工地。在这里我也是受益匪浅。<<建筑构造>>这门课一直是我的弱项,在课堂上你能听老师讲,许多知识点都不是很理解,不知道为什么。通过这次亲自到工地参观学习。我对于那些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我的这门口有着重要的意义。

建筑实践认知实习报告 篇2

1 西部以及西部建筑

1.1 西部以及西部建筑的概念

西部是复杂的,西部如此之大,西北与西南的不同,很难用一个概念一个范畴来概括整个西部。西部是一个地理概念,人们习惯于东部这个概念提出,东部经济发展迅速,是中国的发达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缓慢,在建筑领域,东部意味着全球化程度更高,代表当今中国建筑的主流,西部则处于边缘,属于话语权微弱的地区。

1.2 生存状态

西部是有趣的,辽阔的地域,丰富的地貌,多样的民族,造就了西部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建筑的多样性。西部建筑师现在遇到的共同挑战是边缘化,远离中心的生存状态,话语权的失落,迫使西部建筑师产生以下四种反应:

1)追随东部。一方面是直接去西部,另一方面是追随西部的风潮,试图证明做得像东部一样好。2)回顾历史,以文化遗产为新的创作源泉,努力在历史中发掘和创造。3)固守本土。4)享受边缘。以后现代的轻松姿态,远离中心,对建筑的趣味性胜过对规模的追求。

1.3 面临的机会和可能性

西部建筑师正在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西部建筑师也很快乐。他们从事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人居环境建设等等这些方面的许多事情有一些轻松非主流和实验性是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西部建筑师有着与东部不同的机会和可能性。

2 西部具有地域特色的创作和实践个例的探讨

2.1 建筑篇

2.1.1 富平陶艺村博物馆群

富平陶艺村正式建立于1998年,位于西安北部大约70km的地方,是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博物馆的组织很独特,包括一个临时展览的主馆,还有一个博物馆群,所有这些博物馆都集中在一个非常开阔的果园的一隅,向公众开放。陶艺馆的主馆在2004年开幕,占据园区的西北角,投入眼帘的是厚实的灰色覆盖的,彼此反差大的突出的形体。展览大厅的穹顶是庞大主体,半地下的两个展厅的拱顶有着丰满的空间。

1)主馆:一个关于“粗野主义”的方案。

此处建筑师的使命似乎没有超过对房屋的建筑,成为建筑语言特色的那些参照是在从陶瓷艺术的形式经典中得到的。从一些类似的类比元素出发,穹窿型的大展厅盖在地上,两个平行的展厅看起来像两个躺倒的长形陶罐,半埋在地里。拱顶的建筑方式则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从这一地区的传统得到启发,砖制的拱顶;另一方面,为了适应每个展厅的屋顶起伏,采用不规则的拱顶体系。对于几个主干部分的连接,它们之间的联络通过一个低矮空间,多半这低矮的过道在外面是看不见的,从整个场址的层面来看,有着整体的统一性。

2)通过光线运用来引导的内部空间。

光线从展廊尽头的大圆窗进入,明显的看出了内部空间的独特性,光线揭示那些叠在一起的拱洞的不规则技巧,照明采用了安置在平顶上的天窗,天窗直接照亮沿着两个展廊墙壁展开的玻璃。圆窗光线发散到由砖砌的穹顶上,让人感受到这个地方的宏大,依靠光线运用,建筑被突显出来,相反,那些展品均放在触手可及的洁白陈列台,并不神化陶艺,而是成为一种文化财富被展出。

2.1.2 西安半坡博物馆

展览着作为黄河流域距今五六千年的典型母系氏族聚落遗址的我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新遗址大厅是简单的像个穿着粗布的黄土汉子,但至少健康,干净,是种种矛盾混杂后的必然,而解决矛盾好像是建筑师真正份内的事。

2.1.3 回归到一些历史片段

1)原粗野主义。

以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比较粗犷的建筑风格为代表的一种设计倾向。粗野主义同纯粹主义一样,以表现建筑自身为主,讲究建筑的形式美,认为美是通过调整构成建筑自身的平面、墙面、空间、车道、走廊、形体、色彩、质感和比例关系而获得;把表现与混凝土的性能及质感有关的沉重、毛糙、粗鲁作为建筑美的标准。粗野主义在建筑材料上保持了自然本色;以大刀阔斧的手法使建筑外形造成粗野的面貌。突出地表现了混凝土“塑性造型”的特征。马赛公寓是粗野主义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外观是大量重叠的阳台,阳台的侧面墙上涂了红、绿、黄等鲜艳的色彩。地面层的架空支柱上粗下细,并把每组双柱叉开成梯形,混凝土表面不做粉刷,留有木模板的木纹和接缝,显得粗犷有力。

2)新粗野主义:在情境中表现平实的现代建筑。

在1954年史密森夫妇(A.&P.Smithon)提出“新粗野主义”概念之后,史密森夫妇追随柯布西耶粗犷的建筑风格,热衷于对建筑材料特性的表现,并将之理论化、系统化,形成一种有理论、有方法的设计倾向。这是一进步主义的,反唯美和反学院的运动,是一代人的运动。这一代人基本上宣称自己属于功能主义。他们是在寻求形式和功能之间的一种新的关系,他们坚决地想让自己成为现代的和前卫的。

2.2 人物篇

提到西北建筑不得不提的是张锦秋大师,20世纪70年代的华清池大门和阿倍仲麻吕纪念碑,到陕西历史博物馆,盛唐风格和现代建筑的相结合,这些建筑均成为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在建筑界称为“新唐风”,获得无数设计大奖。大师坚持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作。

2.2.1 现代建筑创作中的多元探索

1)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国家级大型博物馆,突破了传统博物馆的模式,兼具了研究,科普,会议,购物,餐饮,休息等功能的现代化大型博物馆。中轴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风格采用唐风与现代建筑结构材料手法相结合。

2)陕西省图书馆,美术馆:基地存在于唐长安城内六道高坡之一,从城市设计的视角出发,将图书馆置于坡顶,美术馆嵌于坡下,形成错落有致的整体布局。两栋建筑在艺术上不拘一格,古今中外兼收并蓄。共同的色彩和材质以及传统建筑语言的适当运用,使二者成为具有鲜明文化定位的有机整体。

2.2.2 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保护要求地段和有特殊文化要求的新建筑设计

1)阿倍仲麻吕纪念碑:阿倍仲麻吕是8世纪来中国留学并终老长安的中日文化交流使者。纪念碑选址在环境优美的兴庆宫公园内,方形石造纪念柱,务求做到远望有优美的纪念柱造型,近观有耐人寻味的诗文碑文,凭吊游览有幽雅宜人的环境。

2)西安钟鼓楼广场及地下工程:西安钟鼓楼广场是一项古迹保护和旧城更新的综合性工程,包括绿化广场,下沉式广场,下沉式商场,地下商场,商业楼。设计力求突出14世纪的古建形象,“晨钟暮鼓”贯穿整个主题,为西安提供了一个“城市客厅”。

3)大堂芙蓉园:园址在大雁塔东南500m处,这是一项以唐文化为内涵,以古典皇家园林格局为载体,借曲江山水,演绎盛唐名园,服务于当代的大型主题公园。规划将历史风貌,现代地形和现代旅游功能三者结合在一起,布局体现了皇家园林明确的轴线及对应对位关系,主从有序,层次分明,使人们入园游览有走进历史感受人文体验生活的乐趣。

2.2.3 古迹的复建与历史名胜的重建

1)扶风法门寺:法门寺以珍藏释迦摩尼真身舍利而著称,全院按唐代皇家寺院格局分中、东、西三路。中院保持遗存可见的前塔后殿的形制,为廊院式。整组建筑群浑然统一于唐风之中。

2)慈恩寺规划及玄奘纪念院,大雁塔南广场:其规划及建设实现了保护文物,完善功能,风格协调。充分体现了盛唐建筑风格,采用横列三院式的布局,尺度和大雁塔相适应,周边的旅游项目和古刹的前序空间之间有较为清净祥和的过渡。

以上的三类项目可以看到一个建筑师的建筑创作是多元的,一个城市,乃至整个社会都是多元纷呈的,丰富多彩的。建筑师只有站在历史的高度,从城市的角度来选择自己的平台,才能扮演好每台戏的角色。

3 结语

现在我们的建筑师,都在为了多接工程而在进行批量工作,无论什么风格都敢于尝试,这也是我们的国情,似乎无可厚非。但在现代主义还没有完全渗透到我们国情的时候,在我们对自己的文化都不够了解的时候,我们所做的传统风格建筑像是戴了一顶可笑的帽子,因为我们做的所谓传统风格建筑连中华民族文化的外衣都没有完全穿好,更不用说培养文化内涵了。由现代主义中生长出来的国际风格正在淹没我们文化中的一些宝贵的东西,但这并不是我们的现代主义的先驱们最初的理想。从早期的现代主义作品中我们也许可以看到更为接近他们信念的东西,如果把那时当作一个路口的话,我们是不是走叉了方向。弗罗斯特说“金色的林子里有两条路,而我走上了另外一条,于是就带来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象。”如果我们回头看看路的起点,是不是能选择另一番景象。在自己的文明基础上,以我们的地理气候环境和人文风情为条件,在现代主义的路上调整自己的方向,也许有些困难,但并不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去哪里,如何发展出中国自己的地域性风格,看上去像是一个难以回答的疑问句,但是经过各种尝试和失败相信我们总能给自己一个正确的答案。

摘要:在阐述西部的历史、人文、地理特征的基础上,了解了一些西部环境的特征与城市发展的困境及应对策略,讲述了一些西部建筑师的执业状态和一些西部建筑的设计方法和实践,进而认识了西部建筑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西部建筑,西部建筑师,地域性建筑

参考文献

[1]支文军,张兴国,刘克成.建筑西部:西部城市与建筑的当代图景(理论篇)[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支文军,张兴国,刘克成.建筑西部:西部城市与建筑的当代图景(实践篇)[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北京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篇3

北京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目 录

一、前言............................................2

二、实习内容及目的.....................................3

三、典型实习案例认识与分析.............................4 3.1 3.2 国家大剧院...................................3 银河SOHO....................................7

四、实习总结..........................................10

北京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第一部分

前言

从元明清建立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城起,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大建筑,再到如今的奥运建筑、绿色生态建筑,北京的建筑无时无刻不在引领着风骚。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我校建筑学2009级的学生怀着无比憧憬的心情来到北京开始为期七天(9月4日—9月13日)的建筑实习。实习是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从学校过渡到社会的重要方法.参与结合专业课程的实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认识自身知识能力的现状和不足,以便进一步完善。不仅如此,实习还是锻炼意志品质,提高敬业精神,磨砺工作能力和技能的重要步骤.大学生在校期间,设立一段时间专业实习,对于了解认识社会、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增加对社会、对职业岗位、对与人交往重要性的认识,都是非常必要的。

本实习报告涵盖了两个我在实习过程中认为印象深刻并会对我未来设计产生积极影响的建筑——、银河SOHO和国家大剧院,其中列举了这几个建筑的概况和本人的一些认知心得体会。通过对这些建筑的实地参观和考察,体验真实的空间感觉,了解国内建筑最新发展状态,学习国内最新建筑技术,掌握最新建筑风格。

北京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第二部分

实习内容及目的

1.实习内容

本次实习的目的地为北京。教师指导学生自己选择具体的建筑物(展览馆、博物馆、开放型广场、影剧院等公共建筑)。通过详细地观察和理性的思考,对所选定的建筑物从使用功能、材质、色彩、体块造型、建筑形式美学、场地、技术等在内的概括性特征的总结。

2.实习目的

学习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观察现实的建筑物。从观察建筑的表面开始,尝试从中识别出隐含其中的形式要素、组织规律逐渐习惯于运用形式概念进行思考。同时,深入了解其隐含的技术方法,并对其含有的技术方法产生直观感性认识,形成正确的建筑技术美学观念,并为今后在设计工作中恰当的运用技术奠定认识基础。

建筑认知实习要求在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大型公共建筑物的功能性以及空间特点;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建筑物各组成部分的构造原理和构造方法;体会新结构、新技术对建筑的积极意义;同时了解传统与文化对建筑和城市发展的意义。

经过了接近四年的专业学习, 在掌握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研和实地参观,增强对建筑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初步具备以理性眼光概括中等及以上规模建筑物主要特征的能力, 培养学生作为建筑师的基本素质,为以后更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北京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第三部分 典型实习案例认识与分析

3.1国家大剧院

3.1.1建筑简介

国家大剧院侧面

中国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是亚洲最大的剧院综合体。

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基础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有10层楼那么高。国家大剧院壳体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18000多块钛金属板中,只有4块形状完全一样。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且15年不变颜色。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由1200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而成。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国家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

3.1.2建筑师背景

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1938年出生于法国波尔多市附近的冈戴昂,毕业 于法国高等工科学校(1961年)、法国道桥学院(1963)和巴黎美术学院(1968年)。1967年,他设计了圆形的巴黎戴高乐机场候机楼。从此,作为巴黎机场公司的首席建筑师,设计了尼斯、雅加达、开罗、上海等国际机场,日本关西国际机场的基本概念也出自安德鲁之手。

北京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安德鲁参与过许多大型项目的建设,像巴黎德方斯地区的大拱门、英法跨海隧道的法方终点站等。

1999年,安德鲁领导的巴黎机场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经过两轮竞赛三次修改,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国际竞赛中36个设计单位的69个方案中夺标。1999年7月,获选为最终的建设方案。安德鲁曾说“我想打破中国的传统,当你要去剧院,你就是想进入一块梦想之地”。安德鲁这样形容他的作品――巨大的半球仿佛一颗生命的种子。“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一个简单的‘鸡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这就是我的设计灵魂:外壳、生命和开放。”

3.1.3认识分析

国家大剧院,在初次看到这座大体量的建筑时,当看到它犹如浮在水面上亦幻亦真时,我认为国家大剧院绝对是北京城数一数二的地标,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似乎已经做到极致,让我好生喜欢。但当我看到国家大剧院所处的地理位置时,我发现它似乎建造的有些不合地宜。它位于北京城最重要的中轴线上,东边不远处便是人民大会堂,再往东便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毫无疑问,它所处的位置是十分敏感的。我想大概正因为其所处地块的敏感性,所以安德鲁先生便引入了最简单的几何体,如同贝聿铭先生在巴黎卢浮宫改建项目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一样。如今它已然呈现在我们面前,我想,如果抛离其所处的地块,单论这一个建筑,那么国家大剧院确实是做的气势恢宏。而如果,其巨大的体量以及光亮的外表却显得与周边格格不入,文化在此也无踪可循。

当然,在这里我并没有否定国家大剧院的意思,毕竟存在及合理,况且,大剧院内部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右图,这是国家大剧院入口处长达80米的水下长廊,据说天气晴朗的时候能看到湖水波光粼粼所投下的倒影,可惜那天空似乎不作美。进入内部,可以观察到国家大剧院采用了体块化零为整的处理手法,巨大的蛋形结构覆盖内部的三个小蛋——即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场。在北京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大蛋与小蛋,小蛋与小蛋之间产生了大量活跃的公共空间。

另外,大剧院的细部设计也非常用心,墙壁上雕刻着高低起伏的不规则线条,勾勒出光影的律动。红色调变得鲜亮和细腻,楼板上是由一个个不规则的四边形红色天花板构成上,亮丽的红色给天花板平添了几分动感。整体色调符合国家大剧院中国红的元素和民族自豪感。但那天在参观时,我觉得整个剧院的采光并不是很好,那天的天气是阴天,没有太阳光,剧院内部的光线很弱,又没有开灯,我用相机根本无法拍摄出亮背景的

照片来。另外,中途我去上厕所,却发现其中一个卫生间只有两个小便卫和一个如厕卫,在大剧院人流量如此大的场所却设置这样的卫生间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讲到这里,回过头去,我又在想这样一个建筑形式安放在这样一个特殊意义的地块是否合适。毕竟在北京城中轴线的最中心位置,就不光应满足其剧院的使用功能,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而如今的这个国家大剧院,却无法带给我们任何的文化认同。试想,如果以后我们技术更为发达并趋于成熟,我们把其拆了建造一个技术更为先进的剧院,我们会不舍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而倘若把对象换成位于她旁边的人民大会堂,那答案便必须是肯定的了,因为无论把人民大会堂的功能做的多先进,属于如今这个人民大会堂的文化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国家大剧院内部景观

北京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3.2银河SOHO 3.2.1建筑简介

银河SOHO

银河SOHO地址位于东二环朝阳门桥西南角,总建筑面积33万多平方米,包含166,000平方米的写字楼及86,000平方米的商业区域,全新的工作休闲空间使项目与周边枢纽的联通趋于完美化。贯穿建筑群南北的中央大道及地下商城向北面与朝阳门SOHO(一期与二期)及地铁站出入口相连,同时向东通过横跨东二环的天桥与外交部大楼毗邻。

这座融动的优美建筑群不但营造了流动和有机的内部空间,同时也在与此毗邻的东二环上形成了引人注目的地标性建筑景观。设计的一个主题是借鉴中国院落的思想,创造一个内在世界。而同时,这又是一个完全二十一世纪的建筑:不再是刚硬的矩形街区及街区之间的空间,而是通过可塑的、圆润的体量的相互聚结、溶合、分离以及通过拉伸的天桥再连接,创造了一个连续而共同进化的形体以及内部流线的连续运动。在建筑设计策略上,此项目通过单体的整合营造出一个壮观的整体。每栋建筑个体均有它的中庭和交通核心,且在不同层面上融合一起,从而创造出丰富流动的空间景致和室外平台。平台的相互错综位移,不同层面对彼此视角的介入,产生环绕着的、引人入胜的环境。建筑在从下至上的不同层面各个方向展开,所以它是一个360度的建筑世界,没有角落也没有不平滑的过度,源自自然的启迪,建筑的外观展示了连续流动的深空间。数百米长的景观构成深远的、全角度的视野。访客可以仰望,也可以向前远眺,透过百米长的空间找到下一目标和方向。这里的关键策略是空间的流动性和导向性。当走近建筑的时候,访客会观察到光影的游戏,开放空间和封闭空间的转换。

北京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3.2.2建筑师背景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扎哈·哈迪德是广州歌剧院、德国宝马汽车中央大楼、美国辛辛那提当代艺术中心等世界顶级项目的设计师,建筑界均称“扎哈代表未来”。2010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100位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在“思想者”组别中拔得头筹。

3.2.3认识分析

来到银河SOHO面前,便被它的外表所深深吸引,而当我进入其中时,我更是为扎哈高超的技艺所臣服,可以说,银河SOHO是我这次去北京参观的最喜欢的建筑。从外观看,建筑由横向的“一张张”圆盘堆叠而成,又好像是结合了中国传统的梯田,绵延不断,如梦如幻。银河SOHO由四个形状类似的体块结合而成,而奇怪的是,无论我从哪个角度看去,似乎都看不到四个体块,这大概便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

进入内部后,这其中的空间更是极其活跃,让人的心情一下子兴奋起来。我进入其中的一个单体,便来到了左图所示的中庭空间。中庭做的很大,其布置手法和楼梯的布置让我想起来贝聿铭先生设计的美国国家馆东馆,同样的巨大的中庭,上方同样是玻璃网架,同样是活跃的空间,每层的人流间都能产生视线交互。而继续走,我发现自己好像是置身于迷宫之中,在其中兜转几圈后,便已然找不着北,若要让我去SOHO内部的一间办公室,我大概得找上个半天吧。

银河SOHO入口

从其中一个单体走出,便来到了如左图所示的空间。这相当于一个小型广场,喷泉,汀步,以及各种形式的座椅,都与建筑的形式十分吻合。每个单体与单体之间都有一个庭院,而单体与单体在四楼也通过廊道相连接,平台的相互交错,不同层面对彼此视角的介入,产生环绕流动的环境。建筑在从下至上的不同层面向各个方向展开,可以说是三百六十度无死角,根本没有一般建筑所谓的角落的说法以及不平滑的过渡。

北京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银河SOHO中庭景观

银河SOHO中庭喷泉

不过,再好的设计都有它的缺点,正因为银河SOHO的自然流动和平滑过渡,使其在空间上的延续性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增强,因此,人置身其中很容易迷路。在我参观的过程中就发现有很多人在问工作人员方位,这大概是这栋建筑的弊端吧。总的来说,我喜欢银河SOHO的处理手法和空间流线方式,因为这,我开始喜欢上扎哈的设计。

北京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第四部分

实习总结

写到这里,我的北京建筑认知实习报告也就告一段落了。看了那么多的北京建筑,这里的建筑无疑具有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征,归结起来主要有几点:体量庞大的建筑居多(特别是水平方向上)、经典甚至保守的建筑居多、庄重大气的建筑居多、前卫的建筑多。

本次北京建筑认知实习,让我们领略到了北京的知名建筑和壮丽山河,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拓展了我们的设计思路,增强了对建筑的感性认识,学到了许多对我们以后的设计有着积极的作用的事物。在未来的建筑专业学习中我会更为细致地看待问题,努力培养属于自己的设计理念。

最后,衷心感谢老师的殷切教导。

2013年9月29日

建筑学认知实习报告 篇4

带队老师:xx xx 实习时间:xxxx年x月xx-xx日

实习地点:xx xx xx 报告作者:xx 作者学号:xxxxxxxxxxx 撰写日期:xx年x月x日

■1.实习行程

6.18 从济南火车站出发

6.19 抵达苏州火车站。参观地方:观前街、平江路一带 6.20 沧浪亭、可园、网师园、苏州诚品书店 6.21 拙政园、苏州博物馆、留园 6.22 同里(退思园、耕乐堂周边)

6.23 从苏州火车站出发抵达上海火车站,参观地方:上海外滩、南京路周边 6.24 上海博物馆、龙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

6.25 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中国文化宫中国馆、上海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 6.26 上海浦东图书馆、喜马拉雅中心、震旦博物馆、浦东沿江一带

6.27 从上海火车站出发前往杭州火车站。参观地方:西湖、西湖周边、国美南山路校区 6.28 清河坊巷景区、国美象山校区、国美民间博物馆

6.29 良渚文化村、良渚博物馆、良渚文化艺术中心(良渚图书馆)6.30 杭州火车站返回济南火车站

■2.实习报告正文

建筑---一部凝固而流动的诗

之所以给建筑下这样的定义,不仅仅是为了粉饰文章,也不是为了故弄玄虚。凝固,是因为建筑在一定意义上,从最初的想法知道落地之后便不在能够有太多的改变,而流动,是因为建筑虽然是静态的,但是人在内部是动态的,同时建筑本身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诸如建筑物外墙的植物有四季的变化,建筑在的风雪雨霜的催生下也是一幅幅不同的画卷。而建筑前两个是建筑与生俱来的特点,也是每一个建筑都会存在的本质属性,建筑的最后一个形态是建筑是一首诗,说它是一首诗,是因为建筑是需要人来品的,品什么,品设计者的意图,品设计者说要带给观者、使用者的感受,品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品建筑与天、地、人的合一之感。

短短的13天的实习,观赏了苏州、上海、杭州三个地方很多的大师作品以及之前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可以说满载而归吧。之所以满载而归,是因为在整个的观摩过程中,我都是很小心翼翼的,我不敢有丝毫的来玩的想法(这是对于那些有这种想法的人的嘲讽),并且我在看每一个建筑的时候都带有疑问和思考去的。我尽力克制自己在看到优秀建筑时候的激动情绪,这样才可以不至于盲目崇拜,也可以发现每一个建筑的问题,因为必然的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优秀的作品背后都是多多少少有一些瑕疵存在的。而我们在看建筑的时候

也并不是只是看到作者好的地方,也要看到其中不足,否则我们就会走向一个极端,在大师面前五体投地而永远再没有翻身之日。我们来的目的是,学习他,认识他,然后有可能的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超越他们,但是远远很多人在理解这个问题上只是五体投地之后便大脑空白,他们也只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和别人说说,我去过某某地方,又有什么用呢。

我们去的第一站是苏州火车站,虽然很累也有些难以适应南方闷热的气候,但是在苏州火车站的时候还是被打动了一下,因为出站当时出错了,来到了北入口,对面是湖面,湖面后面是一些点点星光,背后就是苏州火车站的折板屋顶,不禁要感动了一番,画面中的支撑部分,即多面体即作为一个受力构件,也作为一个灯光,十分精巧,广场是用两排路灯来界定空间,把人流引入入口。在空间界定上,使用了网格的木材,有一种朦胧美。但是也有两个很不足的地方,一是室内空间太过于宽敞,以至于造成了很多的空间浪费,并且室内的感觉真的配不上它这么酷炫的有诗意的形体。二是广场上面做了很多硬质铺装和大理石地面,对于这样炎热的城市来说,我觉得做一些景观和绿地会更好,也同时会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可以休闲、休憩的空间吧。

当天晚上我们看的地方是观前街、平江路一带,因为这里是一个小吃街和商业街,而我们最近也刚刚做完商业街的课程设计,所以来观察一下,也是一个趁热打铁的好机会。

观前街的特点是有整体风格为白墙灰瓦,挑檐、屋顶高高的起翘,很有南方江南水乡的格调,并且与现代建筑包括玻璃、金属等结合的也很不错,在绿化的保留以及对于人们休闲、休憩等方面的考虑也是比较好的。总体来说观前街是比较好的一个适合人步行的街道。但是也有一些不太好的地方,比如会在街道的末端有十分现代的建筑,与古街区的融合不是很好,这是一点不足的地方,其他都很好。而与之相隔不远的平江路也让我们暗自佩服,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平江路。

平江路的特点我想用这几张图也差不多可以说明白了,首先必须说一下来南方发现很多的地方,都很喜欢高一些特别让人心旷神怡和眼前一亮的小植物装饰品,并且精巧程度非同一般,这是北方所没有的。这三张图是平江路的几个特写,第一张图是为了说明这样小巧的植物是多美的好看,放在一个店铺门口,让我们很多的游客都想不由自主的进去看看,当然店铺也取得了这样的效果。第二张图是想表示一下店铺的装饰和与古代建筑的结合,远处是高高的大白墙以及屋顶上面的起翘和黑色瓦片,进出是灯光打出来的店铺,门口有一些装饰的植物,内部灯光采用黄色灯光,一看就给人一种想要进去的感觉。第三张图是想表现建筑和水、和船的一个关系,富有江南水乡的特色。并且在这里要提的一点是平江路虽然那么有名,但是小吃的分量是很少的,远远地战阵了芙蓉街那么商业化的氛围,芙蓉街的感觉就是商业化氛围太浓,已经远远地超过了他的历史和他的建筑,而平江路不是,当我们走出每一家店铺就看到了对面的人家,看到了水,看到了船,看到了灯笼以及远方泛着蓝色彩霞的天空。

沧浪亭给我的感觉是挺大的,但是在里面逛一圈才发现并没有多大,里面的整体格局是复廊和建筑围绕一个大土包,土包上面是沧浪亭,鹤立鸡群。里面的复廊是紧邻着水面,为的是让人们在逐渐曲曲折折蜿蜒前进的道路上,看到不停变化的风景,同时,在一点的地方会做空间节点,妙趣横生。而内部是利用墙以及墙面上的花窗来创造空间,墙面为了加强空间距离,起到分隔而不阻断的作用,而窗子则是作为二者的媒介,联通了空间,也创造了朦胧的氛围,院子里面的花窗都更不相同,即在院子里面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窗子。在回到出口的道路上,虽然身处于一个屋檐的廊道下面,但是可以透过门洞,看到墙壁外面的世界,虽然小,但是里面花花绿绿很有园林的特色。第三张图就说明了这一点。

可园是与沧浪亭相对的建筑群,从外面看他就像是与世隔绝,用大白墙面分隔开,而走到里面的时候才发现里面的空间很大,里面的建筑也是围绕着入口处的大水面展开,而且入口的大水面需要绕过一个廊道进入园区才可以看到,这里不再赘述。其中还有一个比较有特点的部分是,在园区的门口的地面上面会用各种的石头来做这样的一个装饰,四面用蝙蝠,其实蝙蝠本来是红色的,但是随着时间逐渐的褪色了,寓意为洪福齐天。中间是圆形,外面是方形,寓意为天圆地方,立面色彩斑斓十分耐看。

网师园的位置,是出于一条小胡同里面,我觉得在走的过程中,是很有趣的,不是直勾勾的进入园区,也不是那么摆括约的搞的那么宏大的场面,他就是那么低调的着陆在那里,等着人们去看她。当然他也做到了,当我们沿着一个人的身高差不多的屋檐过去,正好下起了雨,雨顺着屋檐落下来,很有情调,而在网师园的入口处,是做了一个开敞空间,院墙同样是用了白色的墙壁,人们在外面是看不到里面的园区的,我想这样做也是为了给人们创造一个世外桃源的感觉,进门是一个世界,在外面是一个世界,进入之后,首先是图三的情形一个轿厅,是用来让以前的挑轿子的车夫休息用的,这个在北方还从来没有见过。然后接着进入的是一个主人开会大空间,这里开会的是男主人,而女主人因为在当时地位比较卑微,所以在这个堂之后,并且这两个堂也有很多的不同,男主人的堂华丽大气,全部采用落地网格窗子,而女主人的则比较封闭。之后进入院子里面,这里是我认为最有意思的部分,院子里面有近水面的廊道相串联起来。首先来到的射鸭廊,这里有一个亭子是春秋天用来射鸭子玩游戏用的,对面是香厅,在夏天的时候会有桂花香飘进来,很有味道,而之前是用丝绸做的,现在呢,换上了玻璃,再也没有那种朦胧的看到室外的景色了,我想这就是后人在破坏他的地方吧。而夏厅的对面是冬季的厅子,因为靠近睡眠会比较寒冷有潮气,所以就做的远离水面,这也是古人因地制宜的地方了吧。在前面远远看去是一道门,反射出对面的风景,而走进去来发现是一面镜子,立面确实空间,这面镜子是全园子的点睛之笔。网师园是众多院子中间,以少胜多的案例,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

上面的几张图是一个建筑的细节已经网师园的那几面镜子,后两张立面,一张是地面的铺装的变化,一张是一座小桥,下面的寿字寓意为人走过之后,岁岁平安,年年长寿。

而拙政园我重点介绍的是海棠春坞,因为正如老师所讲,苏州的园林当你吃透一个的时候也就是到了能够全部理解的时候,海棠春坞,我觉得就做的很好,首先,第二张图是海棠春坞,第三张图的白墙之后是海棠春坞,这样介绍的原因是海棠春坞很具有代表性,在造园手法上面。海棠春坞的建筑的左右侧不是直接与墙面对齐,而是留出来一个小院子的空间,来供植物在里面生长,而主体建筑的前面是对称的放着两个植物,说明这是一个官式建筑,地面的铺装是采用海棠的图案做成,建筑的屋顶的屋顶线采用了高高低低的错落的感觉,很有空间感,而在建筑的主建筑往远处看可以看到外面的芭蕉,这就是第三张图片所要呈现的内容,那就是院子的起程转折和空间变化,一步一景,随着人的逐渐走动,来到了图片三的场面,用石头堆砌起来的水塘已经里面的鱼,很有情调。当天晚上去看的诚品书店,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刷新了我对于书店的看法,里面的大台阶,大观景平台以及大的中庭和读书空间以及室内装饰,我不得不说只有有点,真的被他的书店氛围和空间感觉触动到了,如果能够有一间这样的读书的空间,那实在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了 苏州博物馆是我们看到的第一个现代大师的现代建筑。他的作者是华裔设计者国际著名建筑师,普利策奖的获得者贝聿铭先生。其实从建筑的外观也就可以看到是贝老的作品,因为一般大师都有他们各自的特点,并且每个国家的建筑设计师都有其国家所带来的特点,这一点我会在后来的杭州之行来再一次说明。贝聿铭的作品很显然的特点就是很强烈而体块感觉,比如他的香港中银大厦也是一样采用了十分鲜明的体块的感觉,而这一次作者是采用了八边形的设计母体,在博物馆内部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并且他提取了苏州园林花窗的元素与自己的八边形的设计母体相结合,创造出了一个一种使用八边形母体设计花窗的新思路。图片1就很好的说明了他的体块的感觉的思路。同时在设计中作者也采用了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也就是在周边设计建筑,而中间是大水面和曲曲折折的石桥,只是贝聿铭采用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材料来做。图片2很遗憾不能表明他的全部的特点,这里是会听到一阵的瀑布的声音,但是一直找不到声源,后来我观察了一会儿发现他就隐藏在图中的那个转角处,这也是设计者比较隐含的设计部分。其他的一点是作者在室内的玻璃下面又加入了一层的木栅格,不仅阻挡了阳光,也加强了空间的层次和特点。并且他设计的很多的作品都是这样的特点,那就是线条感和体快感很强,往往给人们一种很特别的体验和视觉冲击。同时建筑也是错错落落很有空间感觉,也符合中国建筑的特点,近处看有细节,从远处看那就是错错落落的天际线,这是十分丰富的,也是十分动人的,但是我们很多人设计的确实不太好,只是一块大豆腐块,扁平的天际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聊和忧郁感,这一点在王澍的象山校区我会继续谈。在留园,我们没有过多的逗留,因为时间的原因,我们只是快速的逛了一圈,然后找到我们要测绘的亭子—濠濮亭。最主要的是园林看多了已经没有什么感觉了,所以就直接切入主题。但是每一次测绘都有一些心得体会和感悟,我记得第一次测绘也是傅老师布置的,是在一个暑假测量民居,当时印象很深刻,我和我妈妈在一个上午和一个下午都在测量,测量的过程也是在微观观察建筑的时候,而和爷爷的交谈中,爷爷更加形象的给我介绍了这个民居一步步盖起来的过程,所以当时我既觉得这样的建筑是很好意思的,测绘也是一个十分好的学习的机会,这一次也一样,在逐渐测绘的过程中,也逐渐明白了建筑构件之间的关系,很遗憾的是我们不能测绘大的建筑,因为我知道,测绘那样的建筑在没有工具的前提下,只会很水,所以还不如选择一个稍微简单的一点的来弄明白,但是这绝对不是我为偷懒,请读者理解。

最后一天是参观了同里,同里是一个小镇,很有特色,有水有船有古镇,是一个不错的地方,退思园就在同里里面,第一张图片是退思园整个的平面布局,最左面是门厅,是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案例,虽然是不大的一块地,但是设计者却利用纵向的尺度来加强整个进入园林里面的流线,让进入的人感觉并没有那么小,而这样的结果是最后留出一大块水面来做景观和空间,并且内部做的很有意思,立面伸出一个船枋,来破了大片的水面,使得整个空间特别灵动,也就是图三所呈现的场景。而图二也是整个园林区别于其他园林最主要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作者十分疼爱自己的老婆,在哪个封建社会中,专门为自己的妻子设计了特意设计了这样一个庭院,这在封建社会的园林中是很少会遇到的。

然后我们在同里的街区里面闲逛,发现同里这个地方的商业化氛围也是十分浓重,果然也最终产生了他一排死气沉沉的状态。在一个短短的街道,就足足的排列了20多家相同的餐饮店铺,这样的空间怎么可能是活跃和适合游人的呢。并且立面对于一些重点的单位保护的也不是很好,一片死气沉沉的状态,但是即使这样我们也可以从里面学到我们需要的东西。这是同里里面的一个堂的半亭,之所有选择这样的角度拍摄,是因为这个角度很有层次感,近处是地面铺装,代表了这个堂的特色,也是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中景是半亭子,半亭子屋角起翘很特别,十分玲珑而飞扬,下面垂挂红色灯笼,最下面有植物进行点缀。远处是漫道山墙上面的茂盛的植物,而最远处是在白色的天空下,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白色山墙,山墙上面是黑色的瓦片做压顶。这样一幅美丽的图片我想每一个人都会喜欢的吧。

第二天我们离开了这个古城。

上海,我想对于大部分来说都是很熟悉的。但是对于我这样不喜欢闹的人来说,上海终究不是我的菜。大一的时候就去过上海,感觉这个城市太现代了,以至于节奏太快,活在其中的人太累了。不过这一次,比上一次我来的时候时间更多,也看得更多、更深刻。并且这次来了,也近距离观察了学过的超高层建筑和著名国际大师的建筑作品。

第一天我们晚上去的是外滩,因为想看看外滩的夜景,这也是我几年前没有看到的遗憾,但是当我看完以后后悔了,确实,很华丽,很美,但是我认为这个建设是有问题的,也是规划者没有考虑到的,因为我们的印象中的上海就是东方明珠,就是个有这两个球串联起来的建筑,但是请看第一张图片,我们看到的已经不是了,我们看到的是一群建筑,而上海东方明珠已经不在鹤立鸡群,相反,他在逐渐淡去,随着周围建筑对他的冲击,他已经犹如古代的皇宫立面的冷宫中的妃子,他昔日的光彩早就被环球金融中心和上海中心取代了,本来那么好的城市代表性建筑,被这样的一团这么一搞,一瞬间就是去了他大气华丽的外观,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我更加喜欢第二张,这张图我故意没有拍太多的其他的建筑,只保留了上海东方明珠,虽然少了很多的华丽的外表,但是整个天际线和城市是美的,也是有秩序的,现在的情况就是随意发展,恨不得把所有的建筑都拔高。当你走到外滩的时候,你会感到自己真的是位于高楼大厦的水泥建筑中,这种感觉是压抑的,并且地面都给了车,人只能在凌空的高架桥上面行走。我觉得这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失误。

与浦东的超高层建筑群遥相对望的是浦西外滩的万国波兰建筑群,从图片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地方是很有外国的小资情调的,放佛自己置身于巴黎的街道上面,旁边是欧洲而古典建筑。这些建筑的体快感和形象都十分的棒,一直保留到今天,并且利用的也很好,十分的有观赏价值。

上面几张图片是上海博物馆的,是我们在到达上海的第二天参观的。从外表来看,建筑耳是采用大理石表面做成,下面为方形,上面为圆形造型体量。在入口处设计了一个梁柱交接的结构体系,上面做玻璃网格顶棚,在两个做了绿化来美化入口,而且为了加强入口的感觉,在这个入口凹进的墙面上整体采用外挂的玻璃幕墙,使得入口显得很通透。随着入口进入建筑,会看到第二张图片的亲近,是一个远远地大透光顶,这样说最上面的一层圆形体量的反应。下面透着通过圆形顶棚投下来的光芒,周围采用回廊,四周是展厅,在细节的处理上也很有特点,比如回廊的转角处会有这样的植物下垂,给人带来心旷神怡的感觉,这样说第三张图片看到的景象,第四张图片是一个螺旋楼梯,扶手经过处理显得很华贵、第五张、第六张是我特别注意的一个设计细节,如果一般处理的话,我们会直接对齐,让墙与楼梯间合并起来,整个空间都是封闭的室内的空间,但是作者在这里专门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空间,不仅可以疏散人流,同时准备进入展厅的人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束光,同时在一些角度可以看到天顶的顶棚,这是特别好的空间。内部展厅就是大空间的划分,不再赘述。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出一点我自己的看法和对于这个现状的反应,这些东西是开完世博会最后遗留下来的场馆,有很多这样的现在处于一个荒废和无人用的状态,很是可惜。于是不得不说,当初设计这些的时候并不考虑他日后的使用,因此才会造成这样的浪费。所以必须强调对于建筑可持续性的利用、尤其是重要场所以及很可能会造成人员丢失的场所的,否则日后他会变成对于土地和资源的一大部分浪费。

下面这个地方--当代艺术展览馆也是由国际著名大师对一个废弃的厂房进行改造设计的,从他整体的外观可以看出来,烟囱被赋予了一个大温度计的意义,屋顶还可以看到废弃的红色器械。从下面的建筑则是比较现代,内部空间很赞,进入入口宛如一条蜿蜒而上的游龙吸人眼球,但是由于还在装修便不能过去看,上到顶层我们看到倒数第二张图片的场景,很有空间感,也很有层次,因为这个建筑在网上已经了解过,并且部分开放,所以只看了一部分,在屋顶层,是可以出去的。他的问题与苏州博物馆一样没有绿化,根本不想上去,因为实在太热了,我耐着头皮上去看了看,看到了作者描述的可以看到黄浦江的景色,但是却与效果图差的很远很远。这是一点设计的不足吧。总体来说,空间还是很舒服很大气的。并且在游览的途中,我特别关注了一些装饰性结构的做法,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龙美术馆的特点是保留了一个铁路轨道和中间的高架,而新建的建筑是以一个对于老建筑的尊重的姿态来与老建筑和谐的统一起来,左右两个体块在三层相连,一侧是展览,一侧是会议室,并且在体块、立面等处理上面都使用了拱形这样的空间,很有特点,素混凝土和玻璃结合起来也是很有感觉得,在朝着黄浦江的一侧使用了大面积的玻璃窗来加大了景观。并且在立面的处理上面,使用了右图这样的表面纹理。因为内部不开放,所以在当时我们没有能够进入内部。但是他与旧建筑的呼应关系以及他使用拱形交互所产生的灰空间值得我们学习。

上海规划展览馆比较普通,但是里面的陈设和资料的保留以及与游客的互动都很棒,这里不赘述。

中华文化宫里面的中国馆,下面的裙房的建筑功能更内部空间从图片四可以看出很有空间感,也很大气,在照片上面看到的中国文化宫也差不多是这个样子,但是我一直好奇,他的结构真的是那样层层叠叠的吗,到最后我进入建筑内部才发现,并不是,图片三表明了一切,下面的并不是承重构件,而是作为排气设施。同时,建筑的空间利用效率也是特别低的。只有一层裙房和10-12层可以使用,其它层都是不对外开放,也是不能使用,当想到这里,不禁要问,这样一个耗资巨大的建筑,等世博会结束之后,就这样萧条了,和世博会其他场馆一样根本没有考虑到日后会不会真的能够一直使用下去。这两个我觉得都是作为这样一个大型的、很有代表性的建筑不应该发生的错误。

这三个建筑虽然在外滩看起来很很不好看的,但是在近距离的时候还是被震撼到了,尤其是第二张,很有视觉冲击力。并且在金茂大厦的地下车库看了一下也是被震撼到了,宛如进入海底隧道一样,那灯光和装饰绝对不是我们平常可以看到的。

在去浦东图书馆新馆的路上,我看到了一个图一的居住小区,从远处看,就是像一座城堡一样,虽然是欧洲风情的居住小区,但是形成一定规模之后,确实也很好几分格调,并且周围做了很多的景观来衬托这个小区,提升了小区的逼格。从远处看浦东图书馆和在网上看到的效果图几乎一样,建筑好像漂浮在一片森林之上,安藤忠雄在做这个建筑的时候就故意的让底层变得通透,让其他层变实。整个建筑从外面看起来就是一个方盒子,让我有点很不服气的感觉,怎么一个大师就组成这个简单的样子,但是当我真正进入里面的时候被深深的折服了。建筑立面是围绕中间的中庭而组织,中庭有一个自动扶梯直接通到3层,一个步行楼梯直接通到二层,我还疑惑为什么这么做的时候,我就故意上到二层去看看,发现二层全部是为了儿童准备,而儿童作为一个单一的建筑对象,应该相对于图书馆全部的服务对象来说,属于很少的,所以就做了步行楼而其他的部分却是为了更多的人服务,因此做了直通三层的自动扶梯,假如让我们来做的话,肯定是会直接做成通到相同的层,上去之后,有个很多空中的连通的通道和大平台。中庭的两个露天的采光小花园也很有特点,小花园垂挂在上空,直通室外,扩大了建筑中中庭的采光效果,很有特色。而在每一层都有在靠近中庭蒙上了一层白色的穿孔折板,这样做,不仅使得空间变得朦胧,也减弱了空间里面的噪声,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十分符合日本人的设计风格。而中庭与阅览空间是用回廊连接着,每一个阅览室都是途中的样子,十分有特色,不像我们普通遇到的那种阅览室,阅览室,采用坡道、大台阶、和方盒子阅读空间,十分富于变化,刷新了我对于图书馆建筑的看法。看到这里不仅赞叹,安藤忠雄的设计高超之处。

喜玛拉雅中心最主要的特点是他的立面做的很有意思,一部分是用了网格,网格立面抽象了汉字的某些笔画拼接而成,而另一部分是用了宛如山谷一样的表面与之结合起来,而山谷之上还有很多的深蓝色开窗,进去之后也是很宛如自己置身于山谷里面一样的空间感觉。从内部看的时候宛如在童话世界的城堡里面看世界一样。再加上下面有孩子们在玩游戏,更加活跃了这个空间的整体氛围。

我想借着最后一张图来说明一下浦西的发展,浦西的城市天际线,我觉得是很糟糕的,呈现没有天际线,或者不注重保护天际线的状况,很多的不同的建筑建筑类型和建筑单体冒出来,搞的城市的天际线和特点全无,与背面的外滩建筑群根本毫无关系,这样的我觉得是特别不对的。但是图二的建筑我说十分喜欢的,就单体而言,很有层次感,白色的建筑表皮配上一条一条的竖向玻璃,十分美观,并且高高低低的特别有层次感,我觉得这个建筑是设计的特别好的。但是整体来看,高高低低的没有一点韵律,也没有一种控制他们的统一的秩序,这个是比较可怕的。

离开上海的时候根本没有任何的不舍与没有什么留恋,不像我在苏州走的时候,总是会又很有的画面浮现在脑海里面,那种感觉是很好的,因为我特别爱那些小院子,那些小品植物,但是上海没有,上海终究不是我的菜。

在短暂的高铁上面停留了一段时间,就来到杭州,人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苏州除了天气有点不习惯以外,其他的东西都是很不错的。

首先看的就是西湖的景色,说实话西湖我没有花很大的力气去研究,也没有很认真的看,也就是简单的体会了一下西湖的风光,在游览西湖的过程中,注意到了一些地面铺装的特点,这里采用的是一个荷花的图案。

在沿着南山路一带游走,注意到了很多的这样的小酒吧、小咖啡店,十分感人,他们往往一层两层的样子,掩映在树林中,与环境融合的很棒,内部往往是组织一个小庭院供游客喝茶、休息之用,步行的踏步与植物连接起来,让人宛如走在树林中,十分有诗意,和苏州的那些小品和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这样的小空间往往在晚上的时候能够吸引不少人来,但是也不是特别大量的人流,否则他就失去了他的气氛和格调。

国美南山路校区,听说也是王澍设计的,第一幅图片是他的一个主入口,感觉有一点压抑,给人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但是里面的空间感觉还是不错的,正对着的大台阶,两面墙壁爬满了植物,顺着建筑的右面的小道下去,会发现原来建筑是整个底层架空的,只是前面是大台阶,顺着小路过来,是图片三呈现出来的建筑态势,整个是一个包围的弧线,很有空间引导性,立面也是弯曲的,很有特点,同样采用架空的形式,下面是水面、荷花以及水中自由游动的鱼儿,回头看是进来的主要建筑的后院,立面是一棵树,树与建筑已经融为一体,十分和谐。图二的曲面建筑的下面是一个图书馆,图书馆的入口处有一个小院子,是为让人们休息使用的,也就是下面第二张图的样子,里面分隔空间十分微妙,因为是曲面所以前面是图书室,后面同样用弧形的片墙分隔空间与小院子结合起来共同形成了丰富的阅览空间,最后参观的是一个展览厅,看看图片自然不用多数。

清河坊巷子给我的感觉是整体的氛围是商业街应该有状态,不是太商业化,两边是白白的墙和高高的压顶,压顶的山墙高高低低,错落不一,十分由南方江南水乡的氛围,但是整体有点土气,不是十分的现代,并且对于这个街区的开发和保护不是很好,有很多的不知所以的西洋建筑,并且是后来人新加的,这让我十分不解

王澍的象山校区,总体来说,我觉得在中国很多的大学里面已经算很好很好的了,里面对于材料的应用和对于建筑空间的理解都是比较好的。但是也肯定会有很多的问题存在。图二的问题是反映了建筑中屋檐的利用的勉强,这个屋檐是一个钢架整体的瓦片架在钢架上面然后与建筑硬生生的交接起来,我觉得这一点是很勉强的,也是有点故作姿态的嫌疑,第四张图是整体感觉还是可以的,但是近处看确实不太好。二三张图片是图书馆就是第四张图里面的锐角空间,以前设计不觉得不好,现在遇到了,真的觉得是这是一个不太让人喜欢的空间和角度吧,里面王澍的利用也是种了很多的树木,但是很明显的不足就是无人问津啊。第五张是反映了大坡道,空间感觉是很好的,但是立面的很多开窗是没有太多道理,以至于很不好用的。第六张是很好的我觉得,对于材料的把握,已经屋顶的设计都是很不错的。第七张是对于光的把握我觉得有一些欠缺,尤其是左面一个大大的体快凸出来,有点怪异。第八张图片同样是对于这个设计的肯定和赞美。第九张图片是反应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本来很好的窗子,感觉很不错,对于室内的空间也是很好的,但是硬生生的被一层模型和模型架子堵上了。我觉得这是设计师在设计时候没有考虑后期利用的失误,也是人们对于这个好端端的建筑不好好保护的双重原因导致的。最下面的图同样反映出几个问题:一是开窗开洞我看不出来设计师的任何考虑,并且开的洞口其实特别丑,破坏了他原来的建筑,而是在结构上,暴露结构是很好的,但是这样的暴露未免有点勉强和生硬吧。第三是很多的建筑空间其实是没办法使用的,采光和空间利用率上面是很差劲的。所以这些都是他在设计上面没有很好的考虑的部分,这也是我们国家在追求商业化建筑中的一个很大的弊端,追求效益而往往忽略了设计,但是王澍的这个作品,我自己认为已经很不容易了,毕竟那么多垃圾作品,出现他这样的一个已经很有启示意义了吧。

看日本设计大师隈阱吾的作品,我觉得是对于我们国人的一种讽刺,人家利用瓦片能够利用到极致,我们不可以。在参观他的作品时,我深深地感受到王澍的作品局他的差距所在,这里的差距我是在细节设计方面。这个作品也是坐落在象山校区,但是在一个僻静的土包上面,再看到建筑的时候,首先是不知道怎么上去的,细细一看,才看到路是沿着土坡逐渐上升的,而不是直接直勾勾的爬上去,来到建筑前,才知道已经关门,因为之前在网站上也看到过这个建筑,有一定了解,所以也没有关系了。在外面看建筑给人一种超凡脱俗和精致的感觉,很多的瓦片都挂在铁丝网上面,和安藤忠雄的图书馆的那一层折板铁丝网有异曲同工之妙啊,都是很朦胧的感觉,建筑整个是黑色的,很肃穆,建筑的屋顶是互相交错的,有体块的感觉,很符合中国建筑高高低低错落的那种体快感,上到建筑的屋顶,俯瞰整个建筑群,一片美好。在最后一张我想说的是,同样对于瓦片的利用,他是直接铺到地面的,可以说利用的很巧妙也很舒服。在第二张图就是我说的细节对比,王澍的建筑是直接把结构暴露在外面,并且没有规律特别巧妙,而日本设计值是用了两个钢梁,与立面结合起来交错,取得了结构与立面的统一,这是十分巧妙的,也是十分高超的技术。

在良渚文化村,我们看到了安藤忠雄先生设计的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感觉看了一番之后,和在照片上面看到的差不多,构成感觉特别好,对于水面的处理十分干净利索、体块采用素混凝土,十分好看,内部空间处理是十分简约的,但是不失格调。在参观了一番之后,最大的感悟就是他对于素混凝土的发挥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并且整体的体块和环境处理都采用同一种三角形的母体,有一种秩序在控制整个建筑与环境。

最后参观的建筑是良渚博物馆,根据他的平面图就可以看到整个个建筑的样子,都是矩形母体的组合,中间穿插四个庭院,流线组织是十分清楚的,整个建筑没有太多粉饰,就是渐渐地几个块,却取得了十分惊人的效果。

至此,关于这个实习期间的建筑参观已经全部说完,其中有很多我自己看法和感悟。第一个是我觉得每个城市都有他的特点和内在,并且这样的氛围会对他们的环境、环境中的人、环境中人的做事方法都有一定的熏陶。苏州的建筑是很含蓄的也很优雅,苏州人也是,他们做建筑的时候,那些店铺等等也都是十分注重细节的小院子、小园子处理都是十分精巧的。而上海人就是比较时髦,感觉骨子里有一种瞧不起外来人感觉,所以上海的建筑也是让你五体投地的跪倒他的脚下,所有的建筑都是朝着高处走,恨不得冲破天空。而杭州也是有着苏州一样的精致、含蓄,有一种水的柔美,但是他的园子又没有那么多,所以他有一种不依赖园子而带来的美感。

我觉得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很重要也很难能可贵的地方,就是要去品味建筑,去从一个自己的角度去看建筑,而不是走马观花,也不是在其中肆意妄为的玩耍。往往有很多人就是因为太过于追求自己的享受而做不到这一点,参观建筑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有的人看重的是这个角度,而另外一个人看的是别处,所以每个人对待一个建筑的角度和关注程度也是不同的。这些都是十分可贵的地方。希望读到这里的人们能够去慢慢的品味我的意思,去真的学建筑,而不是被动的去看建筑。而且看建筑一定是要身临其境,我们现在处于21世纪的信息化时代,想要在网站上面找到一个建筑很容易,但是真的能够体会他们却很难,所以走到建筑外面看看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的场地处理,建筑的外表皮、建筑的材料、材质、材质的质感,这些都是在图片上面体会不到的,走到建筑里面,去体现光,体会空间感,体会一个个的窗子所带来的的对于光线的控制和变化,这些才是作为一个做建筑的人所要深刻去体会、理解和掌握的。

房屋建筑学认知实习报告 篇5

一、认识实习目的刚刚升入大二的我们学生当中大部分当中对“工程施工”不甚了解或知之甚少。通过认识实习这一环节,能够帮助我们学生初步了解施工现场现状和工程管理过程,形成对工程项目管理活动的初步认识,从而激发我们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学习兴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增加施工现场的感性认识。通过认识学习活动可以锻炼我们观察、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培养我们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同时实习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我们对所学课程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二、认识实习日程安排

三、注意事项

1、严格按照指导老师安排,认真听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的入场教育。

2、“三保、四口、五临边”,“保”是指安全帽、安全带等,“口”是指井架口、阳台口、电梯口、窗口、预留洞口等危险地带的安全,“临边”是指超过2.5米的高边。

3、穿硬底鞋且注意脚下避免被朝天钉扎住或坑洞扭伤脚。

4、穿长裤避免划伤。

管114陈中秋21号

5、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

6、不要站在吊塔的下面,不得擅自离队,不得迟到、早退、旷课。

四、认识实习内容

1、框架剪力墙结构

建筑的主体施工包括三部分:绑钢筋、织设模板、浇筑混凝土。

框架结构是由梁和柱以刚接或铰接而构成的承重体系的结构,即由梁和柱组成框架共同抵抗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采用这种结构的房屋墙体不承重,仅起到围护和隔断作用,一般用预制的加气混凝土砌块、空心砖等材料砌筑而成。在框架结构中适当部位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能够承受水平力

作用,从而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老师还提到了后浇带的概念。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

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

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

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

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

连成整体。老师又简单的向我们介绍了一下梁的分类。梁按其在结构中的位置可分为主

梁、次梁、连梁、圈梁、过梁等。门窗洞口上的横梁,支撑洞口上部砌体传来的荷载;传递荷载的窗间墙。常用

形式:砖砌过梁,钢筋砖过梁和钢筋混凝土过梁。圈梁:

砌体结构房屋中,在砌体内沿水平方向设置封闭的钢筋

砼梁.在砌体结构房屋中设置圈梁可以增强房屋的整体

和空间刚度,防止由于地基示均匀沉降或较大振动荷载.在地震区,圈梁的主要作用有:增强纵、横墙的连结,提高房屋整体性;作为楼盖的边缘构件,提高楼盖的水平刚度;减小墙的自由长度,提高墙体的稳定性;限制墙体斜裂缝的开展和延伸,提高墙体的抗剪强度;减轻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房屋的影响。实习中我们看到的墙体大部分都是用空心砌块砌成的,推行使用空心砖是国家的方针政策,也是工程中的需要,空心砖有隔热、隔声、质量轻、可以节省材料等优点。

2、混凝土知识

混凝土工程包括配料、搅拌、运输、浇捣、养护等过程。在整

个工艺过程中,各工序紧密联系又相互影响,如其中任一工序处

理不当,都会影响混凝土工程的最终质量。

混凝土是当代最主要的土木工程材料,它是以水泥、沙、石子

管114陈中秋21号

2和水按一定比例配制,经均匀搅拌,密实成型的一种人工石材。混凝土还具有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好。为了保证混凝土有适宜的硬化条件,从而使其强度不断增长,必须对混凝土进行养护,例如洒水、覆盖薄膜等,减少混凝土不正常収缩、裂缝等破坏现象。我们进出工地的时候会穿过一些堆放有建筑材料的地方,施工现场因为这些材料的不规矩堆放而显得更加的杂乱。随便堆放材料的结果是,当要使用的时候,他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找他们需要的型号的材料。

3、建筑模板

模板有很多种,包括钢模板、木模板、竹胶模板、塑料模板

和石膏模板等。

目前主要使用竹胶板和大钢模板。竹胶板是由毛竹材料作为主

要架构和填充材料,经高压而成坯的建材。由于竹胶板硬度高

抗压、抗折。在很多使用区域已经代替了钢模板,又由于竹子

易培养成林,国家大力发展以竹为加工材料的人造板。大钢模

板特点施工效率高,整体性强,刚度大,板块大,拼缝少,浇

筑混凝土质量好,承载力大,周转使用效率高,满足现代施工

所要求的经济耐用,操作简便的要求。

4、脚手架

施工常用扣件钢管脚手架和碗扣式钢管脚手架。

脚手架是土木工程施工中堆放材料和工人进行操作的临

时设备。按其搭设的位置分为外

脚手架和里脚手架。用来支撑安

全护网,构成双排或单排脚手架

便于室外室内施工以及浇筑楼板

和柱用满堂式脚手架支撑。

5、钢筋工程

钢筋调直可用机械或人工调直;钢筋切断应根据钢筋号、直径、长度和数量,长短搭配,先断长料,后断短料,尽量减少和缩短钢筋短头,以

节约钢材;钢筋弯钩或弯曲:半圆弯钩、弯钩及直弯钩;

双层钢筋铺设时应在两层钢筋之间设置撑铁以固定钢筋的间距;竖向钢筋采用套筒,横向钢筋搭接。

认识了钢筋符合配股的原理与楼底板模板的架设技巧,各楼层的房间布置不同导致主次梁的布置不同。

6、建筑机械设备

3管114陈中秋21号

在施工现场见到了许多建筑机械设备,例如:塔吊、混凝土罐车、地泵、汽车泵、铲车、炮锤、挖掘机、混凝土震动器、打桩机车、布料杆、钢筋切断机、钢筋弯曲机、钢筋调直机、各种弯箍机、下料机、混凝土搅拌机等。

7、关于CL建筑体系的认识

我们在工地上见到了CL墙体,经过李老师的介绍,我们知道

CL板主要有聚苯板和挤塑板组成。墙体是25公分的墙体,保温

板10公分厚。7公分的聚苯板也3公分的挤塑板用黏合材料粘一

起,再由钢丝包围,中间有插丝,织设模板,然后进行混凝土浇

筑。聚苯板一侧浇筑10公分的混凝土,挤塑板一侧浇筑5公分的混凝土,起到保护作用。由于CL板上有许多密集的插丝在浇筑混

凝土时无法用振捣棒搅拌,因此教师公寓的CL墙体上采用的是自

密实的混凝土,据李老师介绍这种自密实的混凝土是添加了专用的外加剂增强了混凝土的流动性,在浇筑混凝土的时候才不易凝固。这种自密实的混凝土是与CL体系配套的,免振捣的混凝土,混凝土中用的石子也比其他普通的混凝土用的石子小。

CL建筑体系不仅可以达到国家规定的节能65%以上技术标准要求,还解决了目前普遍采用外墙粘贴、外挂保温层技术产生的易裂缝、空鼓、渗漏、脱落等隐患,并集保温、抗震、环保、施工周期短、技术成熟先进、造价低等众多优点于一身,适用于城镇各种形式的住宅建设。

五、认识实习总结

在认识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指导老师的安排,认真听取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的入场教育;主动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工人师傅沟通,在技术人员或现场指导人员的辅导下熟悉工程概况和工地情况;认真观察了工人师傅从事的砌砖、钢筋混凝土、装修等劳动,了解了手工操作的基本技能。整个实习过程也让自己发现了自己理论上的不足,也让自己为以后的学习充满了电。工地虽说是苦了点,但也让自己明白了一句话:“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通过旁站,使我近距离的观察了整个房屋的建造过程,学到了很多很适用的具体的施工知识。

总之,这次认识实习学习收获颇丰,自己的所学和今后的工作实际还是有差距的。这次实习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接触到了许多之前不曾了解的东西。许多知识都是以前在书本上所学不到的。通过这次实习,我增强了实践能力,离开了书本,切身来到工地才真正感受到实习的必要性,也使我认识到基础知识的不扎实。通过这次实习即温习了以前所学的知识,也提高了自己对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使我们对就业提前做了一份准备与对未来多了一份了解。在网上看了很多关于工程管理专业的介绍,总的都说是

管114陈中秋21号

4个就业面广的专业,希望在今后两年的专业课里可以认真学习所有的知识,为将来打好基础。

致谢:

这次实习得以顺利进行和完成,我们要感谢学校的大力支持、老师的带队、相关领导的重视以及施工单位的支持。

建筑实践认知实习报告 篇6

一、职业学校学生的知识结构概况

我校的学生是来自全省各个地区的初中毕业生。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学生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积极性高涨。但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学习成绩不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差别较大,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意识淡薄,这就给相关的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对数学方面的知识应用最多。但是大部分学生的初中数学知识相对薄弱,理性和空间的想象力难以建立,知识系统性不高,对于三角形内容和函数的相关知识应用了解不够,所以在讲授专业课时难度很大。因此,学校的数学教学改革应结合测量学内容,多讲授三角和函数的知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有利于加强专业学习的基础和数学学习气氛。

二、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材内容陈旧

现行教材内容陈旧,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仍然以讲述光仪器的测量方法为主。对于新仪器、新技术的知识一带而过,很难适应当今测绘形式发展的需要。

2. 教学仪器设备落后

学校测量仪器设备落后且数量有限,在近年生源扩招的情况下,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实现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的情况下,很难满足实际需要。加上学生多且水平有限,不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正确的使用方法操作,导致测量仪器经常损坏。现在在工地上广泛应用的电子水准仪、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等先进的仪器,各校配备很少,有的甚至没有。虽然我校在近两年对测量仪器投入很大,购置了一些较为先进的仪器,如GPS、宾得全站仪等,但还是满足不了需求,导致在实训课上出现了一部分学生摸不到仪器、用不到新仪器的现象,长此以往会打击学生学习测量的热情。

3. 测量实验场地随意简单

学校在做测量实训时没有固定的场地,都是教师在校园里随便指一个地方让学生做实验。校园里地形通常比较简单,没有明显的起伏变化,没有已知的控制点,因而教师在学生做完实训项目后,很难检核学生测量数据的正确性。另外,测量实验场地范围大,教师照看不过来,部分做实验习不认真的学生偷懒不做,或做错后不愿重做而刻意修改测量数据。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 学生记忆力和毅力的培养

测量需要精确照准一个目标,需要精确对中、整平仪器,需要定心下来细心进行计算,需要专注地看、听、记、做,没有这些能力,就无法准确测量。在测量的过程中,一些主要的控制点的高程和坐标、角度和距离、建筑基线的测设要素和计算公式等都离不开记忆,为此教师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做笔记和实习报告,将每天教师讲授的内容记录下来,如实做好实习报告,多加复习,另一方面在巡回指导时,应向学生提问,回顾今天的任务和理论内容。从每组组长开始要求,组长再要求组员,同时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测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测量是很艰苦的工作,从事建筑施工工作要禁得住日晒雨淋,禁得住各种环境的考验,这需要有非凡的毅力。测量条件艰苦,都是野外作业,风吹日晒,环境恶劣,而且任务艰巨,各个方面都存在困难。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吃苦耐劳、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学会把困难当作前进动力,通过测量实习的锻炼,收到锻炼意志、培养乐观精神的目的。

2. 学生测量技能能力的培养

测量工作,既精细又需要耐心和毅力。职校学生大多对学习本来就不大有兴趣,怎样培养他们的测量技能呢?教师安排测量任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施工场地平面控制测量,即按要求在建筑施工场地选取有控制意义的控制点,通过精密的测角、量距、平差改正,得到规定要求的控制点坐标。在测量中需要步步校核检验,任何的偏差、粗心都会导致后续工作的进行障碍。在这种不断检查、纠错、总结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步养成认真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形成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二是高程控制测量,即在建筑场地建立可靠的水准点,形成与国家高程控制系统相联系的水准网。水准点的密度应尽可能满足安置一次仪器即可测出所需的高程点。场区水准网一搬布设成两级,首级网作为整个场在的高程基本控制,一般情况下按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确定水准点高程,并埋设永久性标志。若因设备安装或下水管道铺设等某些部位测量精度要求较高时,可在局部范围采用三等水准测量,设置三等水准点。加密水准网以首级水准网为基础,可根据不同的测设要求按四等水准或图根水准的要求进行布设。学生在看到自己经过不断努力完成的成果时,那种油然而起的成就感会使他们深受鼓舞并乐意投身到测量工作上来,投身到工程建设中来,达到这样的效果,测量实习的意义自然就会体现出来。

3.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大多数职业学校,实验实习教学一直充当辅助理论教学的作用和手段,教师一般是先把理论知识讲解完以后,再安排实验实习,而且都是由教师先把大致的思路和相关的要求讲解一遍,学生再按照统一的器材,按照书中统一的操作步骤、统一的方法和思路去做实验。这样做虽然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所提高,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明显不够,而且学生往往会认为实验实习可有可无,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类社会处处地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测量实训是和学生近距离接触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时间和学生讨论,有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面对,而后独立思考分析,然后教师帮助引导,指出其问题的症结所在。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给学生留出一些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去创新,而不是死搬教条。如可以问学生:你如果不用给定的器材,是否能用别的仪器来完成这次实习?不按书中的方法,是否有别的办法?为了学生今后的发展,为了培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让学生喜欢动手实习,但仅仅课堂时间远远不够。为此,教师必须开展一些实习活动,如利用课余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我校成立了测量协会,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活动,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带动指导其他同学,相互学习讨论。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四、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改进

测量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要利于学生巩固测量理论知识,利于学生形成测量技能、技巧,同时直接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利于学生今后直接从事一线的生产,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在实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耐心讲解、认真操作示范、细心指导操作训练,并抓好仪器使用安全,对任何环节、步骤上的错误都不放过,做到技术规范统一。

1. 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

教师应结合所讲的内容,在上课时除传统的板书外,多采用一些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到测量仪器时,可以把测量仪器带到教室,或者做幻灯片、图片等,简单地向学生进行展示和讲解。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各种先进的测量仪器,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对这门课学习的热情。再如,在讲到各种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或水准测量、水平角观测等这些具体的、有严格规范要求的、实用性很强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视频资料,向学生演示各种仪器规范的操作方法和过程,还可以例举一些以往学生在做实训时犯错最多的操作方法,在课堂上给学生加以总结和强调。这样可以让学生记住重点,增强学生上课的兴趣。

2. 教学内容上调整

课程内容的改革应本着“加强基本理论、技术的培养,注重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以学生为本,注重实用性”的基本原则,对课程内容作必要的调整。

(1)在讲课方面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要让学生能更快地提高实践技能,教师的素质和经验有相当大的作用。学校应当经常派教师进入工程施工现场,积累实践经验,结合专业特点,了解测量在工程建设中主要都有哪些方面的应用,出现了哪些新工艺、新方法,然后对讲课内容进行调整。例如,对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应重点讲述民用建筑施工测量,可以略讲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地形图的应用,删除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地形图测绘等方面的内容。这样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掌握更实用的测量知识。

(2)在实训教学内容上要合理选择,突出实用性。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习效率和质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为了达到高职学院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2005年我校测量课程教学由原来每周四节课改为集中在三周内学习,其中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中所占比例达80%,主要是让学生动手做,从学中做,从做中学,以做为主。学习内容突出实用性,如建筑物的定位、放线、抄平是建筑工程测量中经常性的工作。因此,测设已知距离、角度、高程三个基本功学生一定要切实掌握,并力求熟练技能。我校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和总结,认为三周的课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有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所以从2009年开始课时调整为四周。

4.2.3测量实训考核

测量实训用测量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操作技能解决建筑工程测量技术问题的实践过程,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为了提高实习质量,应增加测量实训操作技能的考试。我校对土木工程类的学生进行测绘技能水平考试,理论和操作要求人人过关,两项通过者发放江苏省测绘局技能考核四级合格证书,并规定没有这个证书不得毕业,这样可以防止学生因产生倦怠情绪而不亲自动手的情况发生。我校每年开展测量技能大赛,同时还积极参加联合学院、市、省、国家测量技能大赛,并在这些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些都是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补充,也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同时也为学生就业增加了法码。

五、结语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与时俱进的工作,我们要紧紧围绕测量大纲内容,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以安全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循序渐进为原则,不断结合工程上出现的新技术,探索出更加合理、实用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符合工程建设需求的技术性人才。在目前的情况下,教师应及时纠正“重实习轻理论”和“重理论轻实习”的两种错误思想,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正确的指导思想,积极努力地投入到课程教学的改革中,从基础做起,从教学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做起,一步一步地将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摘要:职业技术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作者根据我校测量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的工作开展, 对如何搞好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提出了相关的见解。

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卢之章, 杨廷金, 程荣安.生产实习教学法中国劳动出版社, 1996.3.

[2]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自然辩证法概论, 1991.5.

[3]殷耀国.应用测量学及其教学改革[J].测绘通报.

[4]崔景贵.职业学校心理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8.

[5]柳小燕.《建筑工程测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测绘技术装备, 2005, (1) .

[6]李生平.建筑工程测量.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4.

上一篇:公关部管理规章制度下一篇:大学生顶岗实习计划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