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中发展学生的能力(通用11篇)
在探究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理念认为:学习、思考、探究同步并进,相互交织,构成数学学习活动的全程.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方面,独具特色.在探究中发展学生的`能力,我认为应遵循如下原则:①立足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目标精选探究素材;②在学习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确定探究方向,并沿着此方向从事探究活动;③探究中指导学生从问题最简单的地方想起,逐步展开发散性思维;④及时与学生一道进行反思和总结,积累探究问题的经验;⑤运用已获取的经验与学生共同探究新的数学问题,在新的征程中让探究活动更上一层楼;⑥留下新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潜在内能,使学生在学习的领地自由自在地飞翔.
作 者:秦梦生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州市第八中学 刊 名:教师 英文刊名:TEACHER 年,卷(期):2010 “”(18) 分类号: 关键词:基于以上教学理念, 本人在此肤浅地谈一谈在探究中发展学生能力课的教学尝试过程, 为高中新课程改革尽一点微薄之力。
一、探究材料一
求经过圆C: (x-2) 2+ (y-1) 2=20/3的直径AB的两个端点, 焦点在x轴上, 离心率为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实施过程:
1. 探究方向
旗帜就是方向, 方向就是明灯。在学习中把握不住方向的人, 只会做些南辕北辙的事, 只有定准方向, 才会行事有望。
师:同学们读过材料后, 依据背景条件和探求结论, 想一想, 我们研究问题的方向是什么?
生:由条件可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因此, 在研究方向上应找出含参数a, b的数量关系。
师:OK!OK! (学生大笑)
2. 探索与尝试过程
没有尝试的探索是虚假的探索。探索过程就是提出想法, 运用知识去验证或否定想法的尝试过程。
师:在上述方向上, 我们怎样来思考问题?做哪些尝试工作?
生:明确句意, 翻译句意, 提出想法。
师:同学们有哪些想法?
生: (1) 由离心率得, 进而可得:a2=2b2。同时椭圆方程可改进为:。
(2) AB是⊙C的直径, 一得AB=, 二得C (2, 1) 是AB的中点。
(3) 想法一:A、B两点是圆与椭圆的交点, 可借用方程组法求交点坐标, 再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列出所需关系式。
师:同学们试试看。
生:由题意可得:
面对此方程组, 学生们犯难了, 有的同学说:老师, 这个方程组怎么解?
师:解这个方程组难啊!这里, 从理论知识上来讲, 我们没有错, 但从探究问题的本质上来看, 我们的思维似乎有偏差, 想想看, 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
(4) 想法二:椭圆除了与⊙C相交, 还与直线AB相交, 于是, 尝试着用“点斜式法”来求解。
设A (x1, y1) , B (x2, y2) , 直线AB的方程为y=k (x-2) +1, 将直线方程代入椭圆方程, 并整理得:
又AB的中点为C (2, 1) , 则
由②、③解得:k=-1, 从而方程 (1) 变为:3x2-12x+18-2b2=0
其中, , 再由弦长公式得:
解得:b2=8, a2=16
师:同学们真聪明啊!看看, 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
(5) 生: (想法三) , 由于A、B两点在椭圆上, 且中点为 (2, 1) , 可用“点差法”尝试求解。
设A (x1, y1) , B (x2, y2) , 椭圆方程为x2+2y2=2b2。
②-①得: (x2+x1) (x2-x1) +2 (y2+y1) (y2-y1) =0……⑤
③, ④代入⑤得:, 即kAB=-1。
于是AB的方程为y=-x+3, 将此代入椭圆方程得:
接下来的解法与想法二雷同。
3.反思总结, 积累经验
反思是对原探究历程的一次再现, 并在再现中洞察到思维的规律性, 及时做好总结, 写好心得, 不断积累经验, 这是数学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过程。
师:同学们的探索与尝试过程非常精彩。你们能对上述精彩的过程做些反思和总结吗?
生: (1) 本题的条件背景中, 以“交点问题”最为显露, 但在尝试中, 想法一把问题归为椭圆与圆的交点问题, 尝试失败。我们及时纠正了思维的偏差, 把问题归为“直线与椭圆的交点”问题, 借用斜率这一中间参数, 架起联系结论的桥梁, 迎刃而解。 (2) 想法三, 采用“设而不求”的思想, 把坐标满足的关系一一列举出来, 运用作差消元法, 构造出直线AB的斜率, 并自然地求之。 (3) 想法三与想法二比较, 想法二的运算过程繁杂, 想法三的运算过程简洁。这就要求我们在探索与尝试中尽可能地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同时借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究问题, 做到活而不乱, 抓住问题的根本点, 力求掌握规律, 识别“庐山面目”。 (4) 探索与尝试过程是一个既允许失败, 也允许成功的过程, 失败了, 我们不气馁, 从失败中总结经验, 并一步一个脚印, 奋力前行。成功了, 在分享成功愉悦的同时, 更应做好准备迎接更深、更难问题的挑战。学海无边, 只有实事求是, 精益求精, 才会探无不胜。
师:Very good!Very good! (学生大笑)
4. 问题拓展, 探究无止境
数学学习活动, 不是老师把知识、思想、方法和解题技巧“填压”式地灌输给学生的活动, 而是一个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主运用知识、思想、方法、技巧去发挥联想与探究的活动过程。因此, 在探究过程经历一个阶段之后, 教师应提出新问题, 给予适当的提示,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合作探索, 交流经验, 携手前进。
二、探究材料二
(2000年高考题) 如图, 已知等腰梯形ABCD中, AB=2 CD, 点E分有向线段A C所成的比为λ, 双曲线过C、D、E三点且以A、B为焦点。
(1) 当λ=18/11时, 求双曲线的离心率e;
(2) 当时, 求双曲线的离心率e取值范围。
探究提示: (1) 确定探究方向; (2) 正确建系; (3) 将条件坐标化; (4) 尝试中提出自己的想法; (5) 写好反思与总结。
学生探究过程:
1. 探究方向
两个问题在方向上都是寻觅e与λ的关系, 问 (1) 是静态的, 问 (2) 是动态的, 对动态问题, 重要的是构造e与λ的函数关系, 并通过函数性质的研究, 去解决问题。
2. 尝试中的想法
想法一: (建系与条件坐标化) , 以AB所在的直线为x轴, 以AB的中垂线为y轴, 建立坐标系。
设A (-c, 0) , C (1/2, h) , E (x0, y0) , 又设双曲线方程为。
想法二:翻译条件, 觅寻关系。
(1) 由离心率e=c/a得c=ea, 于是A、C的坐标可改为A (-ea, 0) , 。
(2) 由
(3) 由点在双曲线上, 将其代入双曲线方程得:
(4) 由点在双曲线上, 将其代入双曲线方程得:
(5) 综合①、②得
至此, 我们的目的基本上已达到, 剩下的便是对 (3) 进行化繁为简的工作。这一点很容易做好。
3. 反思总结
(1) 学习本材料运用的知识有二:一是定比分点的坐标公式;二是点在曲线上代数意义。
(2) 探究中运用的数学思想:一是建系与坐标化的思想;二是将条件翻译成数学符号语言的思想。
(3) 探究的全过程展现“问题情境—数学建模—解释—应用—拓展”的学习活动全貌, 思路明晰、连贯, 水到渠成。
(4) 通过探究性学习, 既增强了我们学习数学的情趣, 又让我们领悟了学习、思考、探究相互交织的内在规律性, 真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教学评价
以上教学过程具有如下优点: (1) 让学生摆脱“做了万道题, 下笔才有神”的思想束缚, 让教师摆脱“讲了一大篇, 学生还不知头绪”的苦恼, 师生双方轻装上阵, 以微笑迎接太阳。 (2) 学习活动展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的全貌。在此过程中, 通过尝试, 确定方向, 拟订策略, 又通过联想, 主动操作, 迈过学习上的一道道高槛。 (3) 反思总结及问题拓展的实施, 既让学生享受学习中的情意并茂, 又让学生领略“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境, 实现在探究中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
一、营造宽松氛围。培养探究意识
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基础。在探究课上,学习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协同完成的,没有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依据自己的天性、智力水平,自然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认知过程。在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不时评价学生的探究进程,并确定适合学生学习的下一步计划。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探索学习的潜能,要激励学生探索学习;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维;建立师生间、学生间的密切合作关系,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合作。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学生对事物感兴趣的程度及方向是不同的,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应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能发挥出个性特点的不同要求,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创设多样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1,培养探究人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人格。勇于创新探索的志向、科学顽强的毅力,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是探究人格的基本内涵。
(1)根据课本的相关内容,适当讲述一些科学家如爱迪生、牛顿、伽利略、笛卡儿等发明创造的故事,介绍当今世界物理科学研究前沿和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及物理在工业、农业、国防、医疗、环保、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增强学生为人类的进步勇于献身的科学精神和探究的顽强意志。例如学生从电视里了解到我国的神州七号胜利升天并返回后,对我国科技的发展自豪不已,自发地上网查询相关资料,了解火箭升空原理,并制作出以水为动力的“水火箭”。
(2)教师要给失败者加以鼓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勤奋严谨的科学品格。进行探究实验时,也许有的学生会有一些看似错误的步骤,教师切不可轻易阻止(当然特殊情况除外)或下定论,说不定智慧的火花就会在这里闪烁。例如在“内能的改变”教学中,多数学生利用气球快速的放气来感受物体对外做功时内能减少——表现为气球的温度降低,但是个别学生却把气球用力吹破。气球虽然没有了,但此时摸一摸气球的残片,温度的变化更大,效果更明显。
在整个探究活动过程中都有无数个可以给予鼓励、肯定、表扬的素材,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和捕捉。例如一位学生猜想“浮力和物体的温度有关”,进行预习的学生或许会嗤之以鼻,但是敢于猜想、勇于回答,本身就是应该肯定的,更何况当物体的温度变化时,质量一定,其体积必然变化,所受浮力不能变化吗?这也许会使课堂背离教师原本的设计,也许这节课的预设任务因此而不能完成,但探究中的创新、活动中的亮点也正在这里,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对科学的兴趣也许就在此时被激发,从而对物理产生极大的喜爱。
(3)营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素质。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干出一番事业,要想有所发明创造,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教师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中,要营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2,培养好奇心,强化探究欲
好奇心是形成探究欲的一个基本要素,而探究欲的不断强化又为学生产生好奇心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例如在“浮力”教学中,教师先用弹簧秤称出重力相等的铁块和铁盒的重力,并强调它们的重力相等且都是铁做的。然后先把铁块放入水中,结果铁块下沉。设问:若把铁盒放人水中会怎样?学生产生争议后,进行探究实验。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三、灵活结合教材,培养探究能力
1。培养想像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想像力对于学生形成探究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1)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例如,在讲述压强时,请学生把铅笔拿出来,把尖端和平端分别抵在两个手指间,用力挤压,两手指疼痛程度不同,使他们联想到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
(2)鼓励学生猜想、幻想。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有可能出现的结论,要先让学生提出猜想,然后再用实验或理论推导。
2,培养探究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都要遵循思维方法探究。问题的思维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学会系统思维,掌握发现知识内在规律的能力;(2)学会逆向思维,掌握从反面分析问题的排除能力;(3)学会概括思维,掌握综合能力;(4)学会辩证思维,掌握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5)学会顿悟思维,掌握直觉的能力;(6)学会发散思维,掌握多角度着手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有学生提出:既然物体在受平衡力的作用时和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效果一样,那么牛顿第一定律为何不改为“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或受平衡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敢于质疑,又不失科学精神,这正是在教学中应该关注的内容。又如在探究“电阻的测量”教学中,根据已学过的原理,有伏安法测电阻、利用分压原理测电阻、利用分流原理测电阻、替代法测电阻。若给一只电压表、一只电流表、一只滑动变阻器、电源、开关、待测电阻,可考虑用伏安法测电阻;若给两只电压表、一只定值电阻、电源、开关、待测电阻,可利用分压原理测电阻;若给两只电流表、一只电阻箱、电源、开关、待测电阻,可利用替代法测电阻;在探究时,也可利用开关、导线控制电路,达到少连电路或少用电表的目的。设计时,可根据实验室提供的器材和实验要求确定测量电路、操作步骤以及电表量程的选用。
3,培养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教学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也是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主渠道.本文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结合课堂教学改革实践,阐述了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即:创设条件,启发学生敢于创新;激发潜能,引导学生创新;突破定式,激励学生进行创新.
作 者:吴海云 作者单位:乐清市卤岳镇中心小学刊 名:成才之路英文刊名:THE ROAD TO SUCCESS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学生创造性思维 发展策略
常春雷
【摘要】: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新课程《 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念。本文通过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达到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学生
个性发展
前言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一大批一模一样的人才,而是造就一大批富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国内教育界也日益重视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因为良好个性的形成,学校教育的引导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新一轮的教改也把发展学生个性列为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任务之一。
一.对个性的理解
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第一,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第三,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是错综复杂、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 从构成方式上讲,个性其实是一个系统,其由三个子系统组成:(1)个性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它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人追求什么。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指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所谓个性心理特征,就是个体在其心理活动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特征,主要是指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3)自我意识——指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等方面,如自尊心、自信心等。
个性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先天的遗传因素,是个性发展的自然前提,而后天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其中,教育因素在人的个性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体育教学的特点也决定了其过程是发展学生个性的理想场所。
二、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和对策
目前我国体育教育的思想观念严重滞后,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教学中只重视运动技能教学的结果,而忽视学生个体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幅度与表现出的独立性、创新能力,教师也不注重这方面的开发。仍然以顺从、听话、作为老师评价学生的标准。在体育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崇尚师道尊严。教师指挥一切,控制一切,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学生,剥夺了学生的选择权,限制
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许这样,不许那样”不绝于耳边,失去了“创新”的灵气。一切按教师安排循规蹈矩,学生压根儿没有被尊重的感觉,久而久之没有了独立性,只有被动的选择。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的学生,在体育活动时常常表现出自信心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和进取精神不强,缺乏强烈的进取心和创新欲望。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的主体意识基本丧失,于是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阻碍了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目前的体育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应试教育”的翻版。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不得不去竞技运动领域“借”来秒表和皮尺,要想提高学生成绩,当然又不得不去全盘引进运动训练的方法、手段等。其结果呢?不外乎有两种可能,其一,部分学生对近乎严酷的运动训练手段和方法望而生畏,极易产生“喜欢体育运动”却“厌恶上体育课”这一扭曲的现象。其二,体育教学常常使学生的某些个性特征如勇敢、顽强、公平竞争、尊重他人、热爱生活等品质仅仅停留在所从事的某些运动项目本身,而未能透过这些运动项目深入、内化到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做不到这一点,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永远只能是肤浅的,体育教学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也只能是片面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以人对人的方式对待孩子,要善于发现他心中能响应我们召唤那一隅”。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也只能是片面的。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破除迄今在我国体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着的划一性、僵硬性、封闭性,课程结构的单一性和教材结构的非合理性等等。变被动体育为主动体育,留给学生必要的自我设计、练习、探究、评价和思考的时空。把严密的课堂组织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结合起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确立尊重学生个人、个性、启发学生自律、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也就是确立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个性的原则。
三、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发展的实施办法
著名儿童教育家杨景兰教授说过:“孩子们具有丰富的创造力,每个孩子都各具有特色,只要我们正确地加以引导,孩子们的潜能意识都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在课内的各项活动中暴露无遗。根据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兴趣和爱好本来就是个性化的东西,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我们以往的体育教学,由于教学的内容过于竞技化,教学的方法过于刻板等因素,导致许多学生虽然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能够坚持的就更少。更谈不上终身体育了。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学生对体育课没有兴趣。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来抓。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应努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合作互动的关系,要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少竞技化多趣味性的运动项目;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每节体育课中根据场地、器材等条件安排几个项目供学生选择练习。
2、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权威、是教学的中心这种观念的影响,而
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客体,教师怎么教,学生就得怎么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个性也就无法得到发展。新课程把教师和学生都做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不同需求等情况,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目标,并用主动的、积极的手段去实现学习目标,使得每一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
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由于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很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制定等都不能搞一刀切,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要让绝大多数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成功的快乐。使他们在充分体验体育学习乐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4、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①重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身体活动的主要特征是实践,以健康为目标的学校体育应努力满足学生的身体活动实践,上课提倡教师精讲让学生多练,例如 用启发诱导法教学,由教师提出任务,启发学生去探求完成任务的具体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再如学生练习跳高,除了教师教的方法之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允许学生创造性地偿试其它方法过杆。球类教学多用竞赛法、游戏法等多种形式组织练习,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感性认识,又让学生在对动作的体会中创造性地掌握动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的个性的目的。
②重视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
应用能力是指如何把学到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应用到身体活动中去,例如有氧运动能提高人的心肺功能,其中耐久跑就是很有效的一种练习方法,但如果让学生反复绕着操场跑道跑学生是不太情愿的。这样一种具有良好健身价值的教学内容,应该怎么样让学生接受呢?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喜爱的球类、游戏、比赛等形式同样可以达到锻炼目的,与其强迫学生长时间进行枯燥无味的耐久跑,不如让学生多参加自己有兴趣的又同样有健身价值的球类等运动。当然即便是进行耐久跑教学,也可能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越野跑、定时跑、让距离跑等形式进行。让学生多练自己兴趣的能经常坚持的运动项目,同样可以达到提高心肺功能的目的。这既提高了学生应用能力,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的发展。
③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体育运动本身就是在不断地发明、创新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为了充分挖掘这些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学习需求和爱好,充分发挥他们的求索精神。要让学生自己去重新掌握、重新建立和重新发现真理、现化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智慧产生于行动。让学生主动学会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准备活动中让学生设计徒手操或游戏内容,上课时分组做准备活动,可以发现学生们设计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大家练习的兴趣也很浓厚,有的组做游戏、有的组花样跑,学生们的积极性高涨、上课的气氛热烈,教学效果也很好。再如在复习课的教学时,让学生主动探索更好更快地达成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想象力,以及不甘落后勇于创新的精神都得到培养。个性也得到了发展。
5.重视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个性形成的水平。在体育运动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作为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的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体育社会环境。
6.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入心理训练 在教学中,教师应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其目的是要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身心状态达到最适宜的程度,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对增进身心健康的需要。
7.建立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 首先应该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其次,选用的教材,应生动有趣,符合青少年的特点。再者,应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锻炼自己的性格。最后,以体育活动为媒介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变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被动驱使为主动追求。
四、结论
素质教育是优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运动技能和社会能力,并充分展示其个性特长和主观能动性,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个性差异”的个性化教育。这意味着,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对体育教学来说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名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不断努力学习、钻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学研究,以满足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要以高尚的师德、正确的言行,在课堂上和生活中给学生做出表率,才能使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不断加强。
[参考文献]:
[1]杜军.《试论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学生体育个性的培养》[J].体育教学, 2002年第六期.[2]朱龙《.试析现代体育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方式》[J].中国学校体育学,2003年第六期.[3]张俊鹏 ,金羽中.《中学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个性发展的调查》[N].体坛报, 2003.3.25.[4]陈华俊.《在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史洪军王凤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主的 学科,从生活中引出材料,通过实验探 究出其中的物理规律和原理,是学习物理学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和经济 的发展,对人的素质培养又提出了更 新、更高的要求。刚刚实施的《义务教 育课程标准教材》就是着力于教育新 形势下的改革,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 上提出教育的新理念。特别是重视科 学探究的教育作用,强调过程和方法 的学习,不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传承,而是要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和 途径,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 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 对科学价值观的树立。
《新课标》的实施无疑给教师的教 学和学生的学指出新的思路,给学生 的学习带来浓厚的兴趣,也提高了教师 教学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 到了科学知识,掌握了探究科学知识的 方法,同时也增强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 力。但是,目前在一些教育相对落后的 农村地区,由于教学设备相对落后,学 生总体素质相对较低,对于学生的实验 探究能力培养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倒 如,在一些实验探究课上,教师分析了 实验的相关内容之后,有相当一部分学 生就无从下手,不知所措,或出现随便 应付的现象,影响了探究式教学的效 果。针对以上情况,对农村中学的老师 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 的实验探究能力。本人就学习和教学实 践中积累的经验提出一些见解,与大家 商榷。
创设科学探究的学习环境。构建新 型的师生互动平台
以教材为主,实验为辅的旧教学模 式在农村中学中根深蒂固,从过去的以 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思想——“传道、授 业、解惑”到后来强调不能满堂灌,要注 重启发式教学,到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 本,注重探究式教学,采用多元化、多方 位的教育形式,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印证 了中国教育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能适 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彻底地转变思想观 念,在组织教学中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探 究科学知识的学习氛围,改变过去以讲 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积极参 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注重学生的个人发 展,让学生与教师互动,从而构建一个 新型的教学平台。
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习惯
实施研究式教学,要先培养学生的 科学探究精神,给学生动力,而动力来源 于兴趣。爱恩斯坦说过:“热爱才是最好 的老师。”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兴 趣和精神是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重 要前提。教师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转变学生思想观念,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只靠老师讲授、实验演示等获取知 识,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比较 被动,许多学生现在还延续着这种学习习惯。因此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调 动他们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 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和思维活动,探究 实验中的科学知识,而教师要积极指 引,导明方向,多点鼓励和鞭策,开拓学 生思维,逐渐将学生引入科学的海洋。斯宾塞曾经说过:“应该引导儿童自己 进行探讨,自己去推导,给他们讲的应 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应尽 量多一些。”
让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思维模式 和习惯。一
初中学生的学习多数比较被动,老 师布置了任务、设计实验,他就去完成,如果没有布置任务或课堂实验,他就不 会自己主动去探究和发现科学知识,这 就需要教师深入地挖掘学生内心的潜 意识,增强求知欲心理。前苏联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 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 者。”学生一旦感知到他从未见到或意 想不到的物理现象时,一般都会产生一 种跃跃欲试的积极和冲动,希望寻求原 因,形成探究行为的意向。因此,教师要 充分地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当学 生产生探究欲望又不知如何操作的时 候,要及时地引导,培养学生习惯性的 思维模式,让他们不断地从生活实践中 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实验和学习、观察,探究出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过程的能力
一个探究实验要经过许多过程和
步骤,归纳起来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
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
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与交流。这
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要结
合实验的实际有选择地利用。实验的过
程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
是否具备自主探究知识的本领,直接影 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实验的过簿 程中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囊
培养学生学会对生活表象、感性材萋 料的分析能力。鬟
从生活走向物理是《新课程标准》鼍 llii;要-特点,要让学生学会根据日常生萋 活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准问题的切入囊 点,提出中肯的问题。爱恩斯坦说过:莲 “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例!如,炒菜时我们会闻到香味是分子运动i 的问题;切猪肉时把刀磨一磨会很省i 力,这是压强与受力面积关系的问题;≥ 自行车、汽车的轮子要刻上许多花纹是i 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问题等i 等。如何让学生针对日常生活的现象提《 出相应的问题,对于开展实验探究具有《 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对日i 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 正确的问题,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过程i 能力的前提条件。j 培养学生勇于猜想和假设的能力。i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和假: 设,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农村中学的 学生普遍见识不广,知识面比较狭窄,对于提出的问题不敢做出大胆的猜想,或猜想偏离了方向,这就给实验的进行 设置了障碍。因此,首先要启发学生思 维,针对提出的问题,要全面地搜索有 哪些可能出现的结论,而教师要积极引 导,旁敲边击,引导学生的思路向正确 的方向进行。其次,要让学生多参加社 会实践,多了解身边有关科学问题、生 活问题、环境问题的社会活动,增加学 生的知识,扩大视野。如让学生参加社 会调查活动,参观工厂生产过程,参观 科学博物馆等等。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实验方案的设计就是根据实验探
究的目的和现有的实际条件来制定完
成实验目的的具体计划。包括器材的选
择,器材的装置,具体的实验步骤和计
划,科学探究方法的选取,实物的简化
等。例如,照相机可以简化为凸透镜和
光屏,电动机可以简化为磁铁和线圈。
特别要注重科学方法的选取,例如,控
制变量法和等效变换法就是常用的探
究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数据 争析能力。
培养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对 契验信息进行收集,并能运用简单归纳 京理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 念。这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分析、总 猪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 节。最近几年的中考也很重视这方面知 识的应用。
培养学生具有实验故障判断能力。
所有的实验并非一帆风顺,时常会 出现或这或那的故障,特别是有关电路 的实验,容易出现故障,有些不爱动脑 筋的学生总在出现问题时不加思索地 举手发问,遇到这种情形不要立即给他 分析,而要激发、引导学生的思维,让他 们通过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判断实验 中出现的故障或问题。例如,在测定小 灯泡功率的实验中就有小灯泡不会亮; 电流表、电压表不会转或读数太小等很 多问题,要让学生检查所接的电路会不 会接触不良,会不会短路,电流表、电压 表有没有接错,引导学生排除故障,这 样可以令学生加深对实验的印象,又增 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有趣地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观察、分析、学习实验演示,从 而获得实验探究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实 验探究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对 于一些难度较大、较抽象的探究实验,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演 示,例如利用计算机中的FLASH、POW— ERPOIN、PHOTOSHOP等资源制作电脑 课件,让学生直观、有趣地感受实验的 乐趣,从而掌握探究科学知识的方法,并养成乐于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和习惯。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 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培养学 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是当代物理教学的 重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如 何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这一教学理念,特 别要在农村中学中实施这一关键环节,的确需要教师不懈的努力。圈
这里所说的情境,是指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情境与学习氛围。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能够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创设合理的课堂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开展数学思考的“思维场”。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与生活情境来创设一些有现实、有意义,或是有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这些生活情境中去探索数学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对学习到的数学知识所存在问题的一个个分析与解答。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发现数学其实是生活中无处不在,且有很大用处,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自主探究性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如,在进行圆柱体的体积的教学时,教师可创设类似如下的问题情境: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圆的面积”知识点,并提出问题:
圆的面积是怎样求得的,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2. 教师在课堂上呈现圆柱体的模型,让学生去思考:
如何才能求得该圆柱体的体积?
3. 当学生在求圆柱体体积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做适当的提示:
我们能不能将圆柱体转化为以前学习过的立体图形?再根据之前圆的面积推导公式来推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是否可行呢?
可见,在整个探究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并抓住自主探究这一个关键点。在学生未能进行正确解答时,不应批评学生、让学生有挫败感,而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这样,才能让整个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气氛更加轻松自由、更加活跃,更有利于对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培养。
二、抛砖引玉,引发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参与者,更是组织者与引导者。数学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以及学生自主探究的一个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着非常关键的引导作用,并通过创设特定的疑问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若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这种引导方式来进行教学,必定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信息反馈,达到诱发学生去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目的。如,在进行“两位数与三位数的加法”的教学时,经常会有学生这样疑问:在进行两位数与三位数的加法计算时,能否不按常规的由个位计算,而是先从百位数来进行计算呢?此时,教师不需要对学生的疑问进行直接否定,而应就学生的疑问来让所有的同学来进行讨论,并尝试解答。如此一来,不但能够为学生提供锻炼数学思维的机会,同时也解决了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三、自主探究,促进数学意义的自我构建
研究表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其意义在于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解决问题与发展学生的思维结合起来,促进数学意义的自我构建。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数学思维和能力等,更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如,在小学四年级的“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材里有这样的一个小游戏:盒子里一共有8个小球,其中有5个红球和3个黄球,我们可以任意的从盒子里摸出一个球,记录后再放回盒子,一次游戏的摸球次数为20。在一次游戏中,若是摸到红球的次数多于黄球,则是小A赢,反之,则为小B赢。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一次游戏,并在游戏结束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刚才我们玩的这个游戏,是一个公平的游戏吗?若是不公平,其原因又是什么?如此一来,学生便会又想要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来验证这个游戏是否具有公平性,对接下来的游戏也会特别注意。同时,学生也通过该游戏学会了对问题的分析,发展了数学思维能力,并在教师的帮助、提示下得出相应的结论,加深对游戏公平性意义的理解和构建。
四、善于追问,在反思中深化结论
在数学探究学习中,对得出的结论进行一个总结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其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否能够获取正确知识。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将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再由各个小组进行相互评议与补充,以形成一个公认的结论。同时,教师要善于追问, 引导学生在反思中深化结论。如, 在教学“图形覆盖规律”一课中, 学生通过平移的方法发现“每次框出几个数+平移的次数=数的总个数”这一规律后, 我进行了追问:刚才我们通过操作后发现, 每次框出2个数, 平移的次数为8次;每次框出3个数, 平移的次数为7次, 你知道为什么当框出2个数, 平移的次数是8次吗?结合这个数表, 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当框出2个数, 后面只剩下8格了, 每平移一次移一格, 平移的次数就是8次。同理, 当框出3个数, 后面只剩下7格了, 平移的次数就是7次。这样, 学生对每次框出数的个数和平移次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从单纯的规律运用转变为意义理解, 思考更为深刻。
1 创设生动的课堂活动情境,关注学生的情感
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积极设计丰富多彩的动手实践活动,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使好动、爱玩的小学生在这些活动情境中激起了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他们全身心参与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做到善学、乐学、会学。如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动物运动会”时,教师播放课件,伴随着雄壮的运动员进行曲的展现了景色宜人的大森林,各种动物聚集在宽阔的、彩旗飘飘的运动场上,参加运动员的小兔子、小狗、小猴、长颈鹿等纷纷摩拳擦掌,学生沉浸在课件中,此时课件响起了教师的画外音:“动物王国准备举办森林运动会,小动物们纷纷报名参加,参加跑步的动物有7种,有8种动物报名跳高,请大家猜猜,这两项比赛一共有多少种动物参加呢?”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兴致盎然,大部分学生纷纷回答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动物有15种,面对面学生的回答,教师紧接着提出:“老虎大王在点名时发现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动物不是15种,咦!这到底是怎么加速呢?”在教室的预设问题情境里,引导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强烈探究欲望,有的学生认为:“可能有14种?”有的学生认为:“或许有11种?”还有的学生认为:“应该是比较少种吧。”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引导学生议一议、說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大家认为他的想法合理吗?”这种以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2 开拓学生时空,提升学生的思维含量
数学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会思考、关于思考、乐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得以有效生成。教师在数学课堂活动中要给学生创设各种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采用多样化的算法,从而开放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同时,教师要不断地拓展学生时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与欲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能在活动中全主参与学习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使学生在掌握数学新知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最终培养了学生数学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如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教师先让学生进行预习,通过预习与交流后,学生清楚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再除以2。面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三角形学具若干个并提出:“我们怎样才能说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呢?大家能不能利用手中的三角形动手操作,寻找三角形面积公式这个结论的形成过程。”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脚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折一折,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操作活动,有的学生运用特例,沿着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高剪开,然后用剪开的两个小三角形一个长方形;有的学生用手里两个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有的学生采用折叠的方法,折出一个长方形;还有的学生沿着手中一个三角形的中位线剪开后,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一边操作一边在小组中积极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及时给予点拨,学生灵活地选用各种探究方法,体验并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形成过程。这种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进行验证码,并在验证中概括地体验、感悟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各抒己见地发表各自探究观点,又使学生有效地探究知识,从而灵活地解决数学问题,促进了学生思维灵活性、条理性的生成,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综合能力。
3 以生活实例解决数学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专题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作者/邹日平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为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创造条件。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呢?作为本套苏教版教材体系的一个创新,10个“专题”的设计无疑为此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和渠道。
一、以生为本,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
1.精心设计问题。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的求知兴趣。比如在学习“荷”专题时可以设计―些问题,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1)荷花对我们人类有哪些价值?(2)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为什么要褒莲花贬牡丹?(3)荷花这么具有魅力,为何作者会发出“同予者何人”的感慨?
2.加强直观教学。直观、形象的东西,易于学生接受。比如在“荷”专题教学时采用图片展现法,在“叶”专题教学时可采用实物展示法,在“长城”专题教学时可采用多媒体演示法,从而使学生对探究的对象首先形成必要的感性认识,进而促使学生进行理性思考。
3.采用竞赛方式。在专题教学中采用竞赛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成功感。如在专题教学中设计一些与文本相关的竞赛题。(1)看谁背的咏荷诗多,而且赏析得精彩。(2)你能说出叶子有哪些非凡的本领。(3)对学好语文,你有哪些建议,看谁说得最好。
4.开展实践活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如在学习“汉字”专题时,开展纠正错别字活动,并形成书面总结;在学习“广告”专题时,结合学校创建兴化市文明校园活动,为此次活动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实践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专题教学的内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了学生主体能力的综合发展。
二、授之以渔,训练自主探究的技能
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教师在教学专题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探究的方法。
1.教给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教师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检索、整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培养他们独立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可以结合七年级上册的语文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教会学生在图书馆检索书目、检索名家名著和查检工具书的一些方法。(教学论文 )结合七年级下册的语文实践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教会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引擎如google、yahoo、百度等查找资料。
2.教给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方法。教师在专题教学中要大力提倡读。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齐读、自由读、分组轮读、分角色表情朗读等形式,读熟、读通、读懂文本,引导学生在“读”中探究,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能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又能把自己带进作品的情境中,自觉接受作品内容的熏陶感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活动行为,学生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性格爱好等个性因素,都影响和制约着对作品的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作品的精妙之处反复品读,反复品味,让学生在阅读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体验创造的乐趣。
三、保证时间,注重自主探究的实效
新课改中,很多教师都认识到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价值和意义,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仍是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不是重复问题,就是忙着启发、暗示,甚至因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而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试想,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学生的思考能有深度吗?学生的答案能周全吗?学生能擦亮多少思维的火花呢?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心理、配合老师的教学需要匆忙举手,寻找只言片语作答,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实际上是走进了冗长而肤浅的一问一答的圈子中去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在问题提出后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仔细阅读,深入思考。学生回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以期待的目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个等待虽然会花费一点时间,但对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对于那些课堂上一时半会解决不了的难题,教师要在课外安排时间,组织学生探究,并且要及时反馈、交流探究结果。这样,学生的自主探究才会真见实效,而非流于形式。如我在教“气象物候”专题时,要求学生说出一些物候诗,并解释其中的物候现象,探究物候成因,结果学生在课堂上只说出有限的几首,而且有的还解释不清。于是我就把这个问题留到了课后,要求学生查资料,并以书面作业的形式第二天上交。第二天一检查,实际效果比在课堂上好得多。
四、鼓励评价,锻炼自主探究的毅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对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并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从而提高他们自主探究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有一点点深度,有一点点新意,也要加以鼓励;对学生给出的见解,哪怕有一点点道理,有一点点条理,也要加以肯定。我在教学“汉字”专题时,曾主持过一场辩论会,主题是“汉字是否是中国进入信息社会的瓶颈”。在辩论前一周就让正反两方同学分析论题,搜集材料,准备文稿,但在辩论时,双方仍有些发言非常苍白无力,个别同学在发言后自己就意识到了问题,情绪很低落。但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细心地从他们的发言中尽量捕捉闪光点加以鼓励,并有的放矢地指导,激励学生继续进行自主探究,双方同学很快振作了起来,开始调整思路,完善文稿,预备对策,三天后终于有了一场旗鼓相当、精彩纷呈的辩论会。通过专题教学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长时间训练的。在这个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那样的麻烦,教师要适时鼓励学生正确面对眼前的困难,要调整心态,明确目标,树立信心,主动进取,以百折不挠的毅力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中,让学生通过专题探究这座桥梁走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探索更博大的未知世界。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可以通过专题教学这个载体和渠道,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训练学生自主探究的技能,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实效,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毅力,最终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科学预习;发展;历史学科
课前预习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一环节,对学习效果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科学意义上的预习并不是普通的漫无目的的读书现象,而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手段,着眼于实践,构建一种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利用有效信息推动新旧知识迁移,最终形成正确认识的科学学习模式。它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对新思想的阐发和探求。
1 培养科学的阅读方式,初步形成系统化知识体系,提高学生文字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学会阅读。科学的阅读除了要选择阅读方式,更要重视阅读中的思考、辨析、联系和解疑。因而,在学生未形成科学预习习惯之前,教师要作阅读指导,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梳理有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正确的历史规律。
首先,预习中必须要求学生立足于感性知识,通过科学阅读掌握章节与课本的思路和结构特点,尽可能从整体上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探求其间正确的历史发展规律。如:在预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节时,学生可通过对章节、子目之间的预习,确定出本课知识要点是由革命的背景、导火线、经过、意义等要素构成。同时通过对世界近代史的回顾,明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这个知识链上的一环,这条知识链与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又构成近代史上资产阶级革命这个知识面。而资产阶级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确立发展中的一个部分,它与资产阶级的改革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等知识面又构成了世界近代史发展的知识体系。学生掌握这种知识要素——知识点——知识链——知识面——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后,会在预习中自觉迁移新旧知识,从而有条理地理清教材思路,并掌握基本知识,促进智力开发和形成高一层能力。
同时还要学生养成点划符号找出重点难点,归纳总结编写提纲细目,浓缩内容巧记要点等科学阅读习惯。如:按知识内容概括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历史,可提炼为进步性、争霸性、侵略性和奴役性。这样既使学生的记忆负担减轻,又可以让学生从发展的角度认清历史现象的本质,从中挖掘出教材隐含的正确的历史规律。除内容概括外,题型概括、系统概括、类别概括等也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2 借助工具书(参考资料)、电脑,准确把握未知易混淆的概念或原理,以培养获取、使用有效信息资源的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一步就是要借助工具书和电脑。因而在面对教材中许多科学含量高,理论性强但又不易抓住其内涵的历史概念和基本原理时,教师要介绍一些史书类、辞书类及相关学科工具书(参考资料)给学生,并辅之以查阅方法。如:地图(插图)等可帮助学生了解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或表象;辞书类可用于区别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或原理,相关学科理论如政治有助于学生在预习中带着正确的观念和方法分析问题,等等。如,世界近代史上册涉及到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民主革命这两个概念。二者同属于革命,有联系但又有区别,预习中学生难以区分二者适用范围时,可借助工具书、电脑查阅其科学概念。资产阶级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为反对封建制,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革命;而民族民主革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学生通过查阅,自主确立有效比较点,来进一步判断异同,挖掘各自的本质特征,从而构建更高层的认知结构,形成自己的看法。比教师课堂上短时间灌输的理论来得更为深刻。
不仅如此,正确运用各类工具书(参考资料)和电脑,能使教学内容呈现多向性,能使以历史知识为基础的多学科内容渗透交融,使学生更好地学会多渠道获取信息知识和发展创新能力。时间长了,素质教育的主动性、发展性、优效性就在学习中得到充分落实。
3 充分运用有启发性的习题,在学习知识和训练技能中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在历史学科能力中,创新思维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显得非常重要,需要在系统的培养和训练中才能激发。所以教师要提供少而精的素材,恰当设问,诱导学生从预习开始就动手实践,以发挥创造动机和潜能,渐渐达到对真理的认知。
因此,教师在预习前可设计一些新颖的问题,注意一题多问,突出知识训练与检测,强调能力培养,使三者有机结合。就设问而言,其种类包括知识性设问和理解性设问。如,二战中德法西斯扩张的内容,教师可布置一道关于德军入侵路线和重要战役的知识性设问题,适当指导学生变换预习方式,化读书为直观图示,按时空顺序动手设计一张图解。而在理解性设问中,再培养学生层层探究的学习作风。如:进一步设问为什么德军在1941年前侧重于西线进攻?英法一贯奉行什么政策?英法被德军侵略后,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结果?你从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学生通过新课预习和旧知识迁移,可归纳出:(1)历史因素:巴黎和会对德制裁激化了德与英法的矛盾,希特勒煽动民族复仇主义情绪,向英法及其盟国开战;1929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英法实力下降,而东线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很大成就,力量壮大。(2)现实因素:英法对德侵略奉行绥靖政策,没有充分准备,西殴中欧又是战略要地。德国为了以防后患,所以“先西后东”。最后得出结论:绥靖政策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及激烈争夺世界霸权的产物。英法奉行丢车保卒、祸水东引的政策是挽救不了自己的国家命运的。要保持自己民族国家的独立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只有通过所有爱好和平、维护正义的人民力量,团结一致,反对外来侵略。这样的设问能拓展预习中知识的宽度,促使学生超越教材,从新的角度和高度全面认识事物。
当然,就课程结构来说,它包括形式多样的习题,也包括社会调查、读书报告(历史小论文)、辩论演讲等注重实践活动的练习。因而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预习情况的反馈作出调整,查找薄弱环节,有的放矢,解决课堂教学中内容多、时间紧、效率低的弊端。
课前科学预习中,学生认真而深入地预习是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主体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教师在学生预习前的引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而要取得最佳的预习效果,教师很有必要做好“三备”工作。
(1)备教材。预习以学生为本,但这又和教师的科学指导分不开。教师必须根据大纲要求和教学实际,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预习计划,提前几天发到学生手中。内容不能以多求好,以偏概全;要处理好浅深繁简、已知未知、感性理性、理解与应用的关系;要强化学生实践意识,通过学生主观意识去感受理解发现知识并进行新的知识重组,真正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2)备学生。学生是信息初步加工的主体,课前预习必须研究学生状态及特征。既要对其知识基础、技能基础,学习态度进行分析,又要掌握学生个体差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在顾及全体目标实现的同时,也不忽略挖掘一部分优生的潜力。
(3)备授课。教师要对预习效果作出及时评估反馈,以便课堂上重点突破。既要点评学习方法,又要落实解决疑点难点,避免预习中的疑难形同虚设,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实效性。
总之,课前预习应重点抓住“一个突出”,即教学重点突出,“三个层面”,即学生学习兴趣点、信息掌握量、思考与实践结合度,通过教师导学导练,引导学生自立完成学习活动,自主去探究知识,从而真正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向主动的学习,使学生真正掌握获取新知识、形成发展各种能力的科学学习方法。因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应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重视科学预习这一学习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能力。
一、人与思维
希腊罗马伦理学以人生哲学为主, 幸福论是其重心之一, 而个体主义是其主流倾向。柏拉图把精神当作世界的本质, 把哲学进一步导向理念世界。他继承苏格拉底的“爱智慧”的思想, 并把“爱智慧”集中在永无止境的哲学探究上。人要认识世界, 要通过教育使心灵排除可见世界纷纭莫测的干扰, 使心灵通过理性, 以思维为工具, 转向世界的本原, 在认识过程中获得真知[1]。
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 亚里士多德提出人的生活方式主要有三种:享乐生活、政治生活和思辨生活。思辨生活是三种生活方式中最高级的一种, 是最幸福的生活。通过依据思辨和幸福的对应关系, 比较了神、人和其他动物的生活, 提出思辨活动是神、人和其他动物的分野[2]。提出:神的活动只能是思辨生活, 它的整个生活都是最幸福的;人在多大范围内拥有思辨活动, 其生活就在多大范围内是幸福的;而其他动物根本缺乏思辨活动, 因此它们丝毫不享幸福。因此, 教育必须运用智慧, 以思辨为生活方式, 来实现幸福这个人生的目的。
经验主义者霍布斯以感觉为基础来说明人的认识活动。感觉是知识的来源, 经验是智慧的源泉。但他也认为经验还不是真正的知识。因为经验来自于感觉和记忆, 而感觉和记忆并非人所独具, 其他动物亦同样具有。人之胜于动物不在于感觉, 而在于理智。理智的功能在于推理, 只有经过推理, 才能揭示出事物的因果联系, 产生出真正的知识[3]。“我思故我在”的笛卡尔, 更是将思维推上了人之为人的境界。作为著名的实用主义的教育家杜威也曾强调, 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 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4]。
二、在大学课堂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
(一) 是“本科教学工程”的突破口
为了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5], 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以发展大学生思维, 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创新创业者的思维教学模式的目的就是通过大学课堂这个大学教育的基本阵地, 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提升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创新性。因此, 思维教学是“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
(二) 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实践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 现实总有一些现象, 让成长中的人困惑。成长中的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思维成长锻炼的过程, 它比在现成的问题下寻找问题的答案更需要创造性思维。在大学课堂教学中, 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谨慎主动地发现问题的欲望, 分析思考的态度, 充分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独立的人格, 实现生命自身的能力的提升。
现代社会的发展主题是创新, 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和新生问题都需要现代人做出创造性的应答, 这就引发了阿什比所说的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教育革命”, 革命的核心正是:从知识教育转向能力教育, 从结论教育转向方法教育。这里所说的能力是一种广泛的生存能力, 它包括一般的认识能力、更高层次的创造能力和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有效调节自我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及批判性, 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更是培养学生更广泛的生存能力和方法的教育的必由途径。
(三) 引领学生体验幸福
众所周知,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过的许多东西都有可能会被忘记, 但是一个人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对于提出问题和找出答案的能力却未必会消失, 享受成长的天性是学习者生命内部的学习的原动力, 学生因终身学习、终身成长而幸福。对此, 斯坦福大学教授、著名的化学家保罗·伯格有着自己的见解:“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求自己的幸福之路。1980年, 我在瑞典接受诺贝尔奖时曾说过, 我是获得了双重幸福的人。因为除了诺贝尔奖给我的声誉之外, 研究工作本身也给了我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欢乐———新的发现、开创新事业和进入无人涉足过的新领域———这些都使我感到无比激动和愉悦。”[6]
三、在大学课堂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自从洪堡为柏林大学确立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之时起, 教学就是大学的生命。学生学习什么与怎样学习同样重要。从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看, 区别于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 讨论式课堂授课方法
讨论式课堂授课方法作为一种课堂学习方式, 是指学生在听完教师的理论讲授之后, 通过创设情境, 以问题为焦点, 启动小组讨论或课堂讨论。鼓励和激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学生和教师的思维互动来激励大学生发展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充分发挥大学作为这个世俗社会中理性精神、精英意识与卓越原则的发源地与贮存库的作用, 按照自然的法则去追寻真理和发现真理。例如德国大学中习明纳和研究所的普及改变了大学传统的授业方式, 培养了大批具有科学精神与研究能力的专家学者。
(二) “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实践, 也称案例教学法。它既本然地内含着外部世界的必然性、系统性和连续性, 也本然地内含着人之存在的偶然性、零碎性和片断性。显然, 正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实践活动才把“人属于世界”与“世界属于人”这两个方面内在地整合在一起, 通过认识问题、理解问题, 促使大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发展高层次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使人成为世界中的人, 世界成为人的世界。充分体现教育应充满人性, 教师应是一个解构者的内涵。
(三) 网络教学法
当前,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学生学习已进入“立体化”时代, 不仅在课堂、图书馆, 在宿舍通过网络也可以获取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因此, 网络教学能够突破教师教学内容的框架思考来研究更多的相关问题;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辅助学习, 增加更多的知识含量, 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培育与提升, 以及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
四、在大学课堂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保证
(一) 以研究型教师为基础
国际上, 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经历了经验型教师、技术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历程, 分别是与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和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相对应的。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当代大学生, 首先需要高素质、专业化和研究型的教师。因为教师职业内含着创造和智慧品性, 伴随着知识增长和创生的复杂过程, 所以只有具有研究意识的教师, 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教师, 具有自己研究成果的教师, 才能在自己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 引领学生去主动思考, 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 以精品课程资源为条件
为了培养满足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003年4月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至今已发展为以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为示范性的多级联动的精品开放课程体系。精品课程资源的受众就是大学生, 发展大学生的思维, 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创新创业者需要高质量的课程资源, 需要含有开创性观点、从事科学研究、思考现实问题的精品课程资源的支撑来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引导学生如何提出和解决问题, 以适应变化的时代。
摘要:在社会转型、教育改革的年代, 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已经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 在大学课堂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课堂中思维教学是“本科教学工程”的突破口, 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能够引领学生体验幸福;大学课堂中思维教学的方法包括讨论式课堂授课方法, “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法;大学课堂思维教学的实施需要研究型教师和精品课程资源来保障。
关键词:大学教师,创新能力,思维教学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 张竹明,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3][英]霍布斯.利维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4][美]杜威.民主主义和教育[M].王承绪,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教高[2011]8号) [EB/OL].教育部门户网站, 2011-11-12.
【在探究中发展学生的能力】推荐阅读: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06-29
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09-19
自主探究与能力培养07-23
幼儿语言能力培养探究09-26
诱思探究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06-23
自主探究活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开展论文07-10
探究行政沟通在医院行政管理中的作用论文09-18
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10-29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