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共11篇)
1、李四光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苦读六年,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他的老师鲍尔敦教授劝他留下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再回国。李四光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他回答说:“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1920年回国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止。后来,一度出国,在国外仍坚持地质学的研究工作。到1950年,他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毅然从英国绕道回国,作为新中国的地质部长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卓越功勋。
2、华罗庚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46年应聘到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重。当时,美国的伊利诺大学以一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授的聘约。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了,不仅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人总以为华罗庚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生活优裕,是不会回来的了。然而,物质、金钱、地位并没有能羁绊住他的爱国之心。1950年2月,华罗庚毅然放弃了在美国“阔教授”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途经香港时,他写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抒发了他献身祖国的热情。他满腔热忱地呼吁:“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回国后,他不仅刻苦致力于理论研究,而且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3、童第周
在4月23日第十一届文津图书奖的颁奖单中,一本由我社出版的原创科普图书《征程: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荣居科普类图书榜首。评委会中的终评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先生在简短的评语中写到:“读《征程》既能学到许多地学、生物学、生理学、天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得到生存哲理的启迪;又能从那些无以伦比的精美化石图片和妙趣横生的述说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化石是死的东西,作者确把它写活了!书的格调和装帧也别具一格,既有正文,也有索引,既有中文,也有英文;其内容和形式既古朴又时尚,几乎把纸质作品做到了极致。”书评所述,高度概括了这本书的特色以及我们在策划和编辑此书中用心之处。笔者有幸参与了此项目的制作与出版,收获良多。
全程参与,无缝链接
一本书写什么,怎么写,从作者角度和编辑角度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对于科普图书的创作与出版尤其如此。王原馆长身兼科研工作者与科普场馆的管理者,他最初的想法是做一本中国古动物馆的导览手册,主要缘于这个背靠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的科普场馆,刚开始装修,重新撰写了展品的解说词,并设计了展品路径。
2013年6月,作者联合当时参与展品展项设计的加拿大古生物学者舒柯文以及澳大利亚的古生物学者同时擅长绘制复原图的楚步澜共同召开第一次策划会,作者以他对古生物的热爱,向我们表述了展览的最新设计以及希望为观众做一本导览手册的想法。但是,在策划会之前,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王原馆长团队背靠的科研资源,所获得的科研成果以及他们背靠一流科研院所所拥有的独特馆藏化石资源,并了解了很多国内外有关化石和化石图鉴的书。因此,我们建议,应该立足于他们的科研成果,立足于他们的藏品,出版一本有关古生物文化的书。既表现化石的神奇瑰丽,又表现科学家如何从上亿年的化石中解读出生命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展现中国科学家的工作以及人类演化的历程,这样的一本书一定是化石爱好者喜欢的,也是独一无二的。
作者被我们的创意打动,决定做一本更宏大、读者面更加广泛的书,而导览的功用则“隐藏”在书中。我们还确定本书做成中英文对照版本,以满足东南亚等地化石爱好者的需求。
从第一次的策划会开始,我们在两年时间内,随时互动,一起召开了多次项目会,从策划、写作、配图、设计、排版、审稿甚至营销宣传,全部与作者无缝链接,做到全程参与,从理念到实现手段保持着高度一致。
国际化创作团队,讲好中国科学故事
这本书的作者是来自加拿大、中国和澳大利亚的三位中青年科技骨干,都是很有建树的专业地质古生物学家。但这三个不相干的三国科学家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工作,完成了项目的合作。他们首先共同讨论都写哪些内容,怎么写,表现哪些主题,甚至涉及到哪些具体的点,都会设计得非常清晰。然后由加拿大学者写出英文版本,中国学者翻译为中文,澳大利亚学者进行复原图的绘制。每写一章就翻译一章,有时会就其中的一些内容进行研讨,这种创作方式不仅保证了作品的准确性,还使得这部书包含国际化的视野。
作者精心挑选并介绍了在脊椎动物5亿多年的演化历史中,15个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化石宝库,如产出了“第一条鱼”的寒武纪澄江生物群,来自贵州三叠纪的海洋爬行动物,产出了大量带羽毛恐龙的热河生物群,发现于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遗址等,并且还穿插介绍了9次有代表性的演化大事件:从脊椎骨的出现一直到人类的出现,从鱼到人的演化脉络清晰明了。浓缩了中国古生物学近百年的成果之精华,包括大量最新的研究成果,这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以图书的形式让读者了解到为什么中国的化石,特别是近20年来的重要发现,在研究脊椎动物的演化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本书出版后,巴西科学院院士、巴西国家博物馆、里约联邦大学的教授Alexander Kellners说:“中国是现今世界古生物发现领域最迷人的地方,从揭示最早古脊椎动物起源的化石,到见证我们自己所属人种早期演化的产地,其间又穿越了白垩纪令人震惊的恐龙可翼龙年代,所有这些你都可以在这本书中见到!不用多说,这是古生物爱好者的必备图书。”
这就是我们出版这本书的初衷,我们希望做一本讲述中国“从鱼到人”的化石背后的故事。
做精品,就从一图一画做起
《征程: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是从中国最最珍贵的化石说起,那么化石的呈现就应该是一大亮点。但是,当我们看到作者方提供的照片时,我们发现大多都是隔着玻璃柜拍摄的产物,不仅光线暗淡,背景模糊,而且细节的地方完全不能呈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决定重新拍摄这些照片。在征得中国古动物馆的同意后,我们聘请了专业摄影师,在专家的保护和指导下,将所有馆藏化石标本作为一种艺术品、一件科学艺术品重新拍摄了一遍,并将关键的点进行放大,从而让读者可以在书中非常清楚地欣赏化石之美,这是在展馆中也无法做到的。有意思的是,我们同时与古动物馆合作了一套“中国珍贵化石图鉴”,现在这些精美的照片同时摆放在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的会议室里,很多来这里开会的外国学者可以第一眼看到这些镇馆之宝。
同时,我们聘请专业人员,绘制了从鱼到人9个转折点中有代表性化石的结构复原图,这些图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非常专业清晰直观地为读者表现了进化的关键节点。
此书的装帧设计可谓独特而新颖,中英文对照本来是非常难以突破的设计版式,我们在设计师的努力下,成为一种特色。一种可以亲子共同阅读、中外共同阅读、中英对照阅读的书,精美的图片,精心的设计,使得这本书获得2015年度的中国最美图书设计奖。“中国主题,国际合作,文字优美,《征程》把科学之美、文本之美、书籍之美融为一炉,并真正实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思考的结合,在描述一个动人心魄的古生物学故事的同时,传达出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与沉思”,这个奖项的评语让我们感到,好产品真的会说话,“它突破了传统科普写作的藩篱,在汉语语境之下,让科学与美相遇”。
记得同仁堂的古训为:“品味虽贵但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但不敢省人工”,我们认为做书也是如此,图书是高贵的精神产品,科普图书,要求真、求实,更要求美,所以,必须要有精品意识。我们在这本书中不仅附有索引、化石产地、延伸阅读,还有全国各个古生物博物馆的馆址和联系方式。
多方良性互动,建立合作的良性生态
编辑都知道,虽然大家的主观意志相同,但是在具体沟通中,因为个性秉性的不同,难免在配合过程中产生一些嫌隙,但是好的合作,一定是一加一大于二。我们的作者王原先生,有特别好的人文素养,并且因为在国外留学的熏陶,对科学写作有着难得的认知,但他非常尊重编辑的意见。设计师富有个性,在设计师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作为策划编辑作为项目负责人,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把每个人的价值和作用发挥到极致。2014年,在作者有了写作框架和主旨后,我们协助作者申报到北京市科协科普创作资助资金,补贴作者稿费以及日常工作费用。2014年4月,我们赶制出样书,带到伦敦书展,与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出版部负责人见面,建立了输出的计划。在三位作者的努力下,此书一出版,就在英国著名的杂志《自然》期刊上刊发了中国科学家所撰写的书评,使这本书走向全世界。
此书上市后,我们的作者多次到学校、图书馆以及书展上开展讲座活动,大家运用自己的资源,愉快地开展营销宣传活动,从始至终大家都在一个非常愉快的生态中合作。最近,我们已经开始策划此书的中文典藏版,大家希望再一次合作,并在古生物文化领域进行深入耕耘。
(作者单位系科学普及出版社)
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发明家,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受父亲的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齐去实验炸药。多年随父亲研究炸药的经历,也使他的兴趣很快转到应用化学方面。
1862年夏天,他开始了对硝化甘油的研究。这是一个充满危险和牺牲的艰苦历程。死亡时刻都在陪伴着他。在一次进行炸药实验时发生了爆炸事件,实验室被炸的无影无踪,5个助手全部牺牲,连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幸免。这次惊人的爆炸事故,使诺贝尔的父亲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击,没有多久就去世了。他的邻居们出于恐惧,也纷纷向政府控告诺贝尔,此后,政府不准诺贝尔在市内进行实验。
可是诺贝尔百折不挠,他把实验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继续实验。经过长期的研究,他最终发现了一种十分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质--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药的引爆物,成功地解决了炸药的引爆问题,这就是雷管的发明。它是诺贝尔科学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可是,竟有一种植物,含水量降低到5%以下,几乎已成“干草”了,它就会自己把根从土壤里拔出来,让整个身体卷缩成一个圆球状,由于体轻,只要稍微有一点风,它就喊随风在地面上滚动。一旦滚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圆球就会迅速打开,把根重新钻到土壤里,暂时安居下来。当水分又一次不足,住得不称心如意时,它会继续游走寻找充足的水源。却仍然可以保持生命。
1959年,日本有位生物学家发现用卷柏制成的生物标本在时隔之后居然“还魂”复活,这使他感到十分惊奇,于是他公布了这一新闻。
这奇特的植物,便是大名鼎鼎的“九死还魂草”。
九死还魂草这种非凡的“还魂”本领,奥秘全在于它的细胞的“随机应变”。当干旱来临时,它的全身细胞都处在休眠状态之中,新陈代谢几乎全部停顿,像死去一样,得到水分后,全身细胞才会重机关报恢复正常生理活动。
《神奇的符号》是由苏步青写的,故事讲了在抗日战争时期,苏步青忍着国破人亡的痛楚,面对饥寒交迫的困境,仍心无旁鹜,执著钻研,就着冒着烟的桐油灯,写出了《射影曲线概论》。
苏步青(1902-2003年),著名数学家。1902年生于浙江。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国际公认的几何学权威,我国微分几何学派的创始人。早在20年代,他的仿设不变的四次(三阶)的代数锥面,被命名为苏锥面。在射影曲面论研究中,对周期为4的拉普拉斯(Laplace)序列作了深入而富有成就的工作,这种序列被称为苏链。他在射影曲线论、高维空间共轭网理论、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中,作出许多贡献。被国际上誉为“东方国度上空灿烂的数学明星”。
苏步青爷爷上小学时,成绩总是不好,他不是逃学就是迟到,连着三个学期都考了倒数第一名,经常被罚立壁角,甚至不让出校门,被同学和老师瞧不起。后来他在恩师陈玉峰先生的教导下幡然醒悟,刻苦学习,不久就跃居全班第一,开始了人生的转折。从此他找到了成功的捷径,那就是勤奋。在他的勤奋之下,他考取了浙东南最高学府的第一名,获得学费、膳费、杂费全免的待遇;在他的勤奋之下,四年的中学时代,他没逛过一次街,没去过一次亲戚家,10点钟前没上床休息过,做的练习题足足有一万道,整整8个学期,次次以门门90分以上的成绩名列头榜;在他的勤奋下,只用了3个月就过了日语关,要知道一般的留学生是要花半年到两年的时间去学习日文;在他的勤奋下,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需要3个小时的数学考试,他仅用了1个小时就做完了,让监考员惊讶地说不出话来;在他的勤奋下,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日本东北帝国大学,并获得理学博士称号,为祖国争了光;在他的勤奋下,在帝国大学读书期间,就被聘为大学讲师,轰动了日本,并有41篇研究论文发表在日本、美国、意大利的数学刊物上;在他的勤奋下,一生掌握了日语、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等7门外语,怎能不令人叹服;在他的勤奋下,在浙江大学白手起家,建立起了有规模、质量高的数学系,培养出了大批的数学人才;在他的勤奋下,在生活艰苦的环境中,在忙于教书育人的同时,他依然不忘搞科研,发表了很多高质量的论文和教科书;„„
《神奇的符号》以苏步青先生跨越9个虎年的经历,更多地从如何做人、如何为人民服务的角度来撰述,从他令人景仰的经历中,令我们感受良多,深受启迪。《立壁角》、《倒数第一名》、《三个月通过日语关》、《踏上数学之路》等故事打破了科学家是神童、是天才的神话,告诉我们学习要靠勤奋和艰苦的实践;《因材施教》、《关心下一代》、《巧用零布头》、《长江后浪推前浪》、《这决不是小事》、《为中学教师讲课》、《拳拳老人心》、《语文和数学》、《攀登贵在少年时》等故事写出了大科学家对国家年轻一代的关心和爱护,并给我们指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譬如,“常言道,过河要有桥,学习不能不注意学习方法。一般说来,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大多都能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讲出几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结合故事读后定能让你受益匪浅;《回到故乡》、《支持学生运动》、《踏上西迁路》、《山洞里办学》、《天快要亮了》、《在**的年代里》、《社会主义需要数学》等故事写出了在艰苦的年代里,苏步青在遇到挫折时毫不气馁,靠着坚定的信念,靠着对祖国的热爱,靠着对共产党的无比信任,经历了无数风雨的考验,攻克了一个个难关,我们从中能体会到老一辈科学家那浓浓的爱国之情。
《生命的密码》
谈家桢先生是国际著名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中国遗传学第一人。他为我国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复旦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了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了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并担任中国特大型综合性辞典《大辞海》的副主编。1999年获国际正式批准中科院紫金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542号小行星命名为“谈家桢星”。生命的密码是谈家桢的著作他将一生的种种尽力都写经历这本书里,让我们惟妙惟悄的看到了谈家桢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可以说让我们的精神饱餐一顿了,也可以说给我们带来了种种道理,让本是沮丧的我们再次有了信心从黑暗中崛起!就如谈家桢所说的:“一个人要是想100%的成功必须付出无比巨大的努力来换取。如“人是谁创造的”、“瓢虫与果蝇”、“二龙抢珠和三八线”等,一共有36个。每个故事都讲述作者的经历的一件事,使我们感到科学在故事中发生,生命就在故事中成长。
虽然都是些故事,却让我们看到了求学、研究、做人的快乐,每个故事仿佛一粒珍珠,串成了一个强大的生命;每一个故事都与科学的发展、国家的荣誉联系一起,好像我们在观看一颗星星时,会欣赏到美丽的天空;随着作者的讲述,读者会一会儿到美国、一会儿又到了英国、苏联,思维周游整个世界,让我们感觉到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不像在读书,倒像是在游览各国。
作者从1909年开始说起,直到1998年,这中间经历了清、民-国、新中国的时代更迭,一本小小的册子,跨越了近100年的时空,让我们了解到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知识、科学的不同态度,由此会想到自己在科学面前应做怎样的人?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向科学家那样去观察思考,去反思提高。
与鸟儿一起飞翔
郑作新(1906~1998),中国鸟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06年11月18日生于福建福州。1926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农科(福建农林大学前身)生物系。1927年和1930年分别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和科学博士学位。历任福建协和大学系主任兼教务长、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中央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北京自然博物馆副馆长,中国动物学会、中国鸟类学会理事长、国际雉类协会会长等职。从事鸟类学研究60多年,撰写专业书籍30多部,曾发现中国鸟类16个新亚种,撰写了1000多万字的论文和专著。郑作新,1906年生。著名鸟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鸟类学的奠基人,多次获国际荣誉奖。他与鸟儿为伴,他的梦想与鸟儿一起飞翔。郑作新早年谢绝美国高薪聘请,回到祖国。他领导中国鸟类研究,主持鸟类图谱、鸟类分布目录、鸟类检索表等工具书的编著,到边远和空白地区考察,发现了许多鸟类新亚种。他的梦想就是与鸟儿一起飞翔。为使我国动物学研究走向世界,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为世界动物学研究和保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全世界的鸟类学界誉为鸟类学研究的一代宗师。
生命之树仍然一片葱绿听奶奶讲故事从小养成好习惯得了三项“第一”老虎洞探奇被大学破格录取西红柿和选择生物专业捉了一条毒蛇留学美国获“金钥匙”奖无怨无悔的抉择23岁的年轻教授到大自然中去学习我要自己去找挂墩勇往险途归来和发表《中国鸟类名录》人生十字路口麻雀的功过和我的证词奇妙的鸣叫——“茶花两朵”峨眉山上的新发现艰苦的野外考察我们寻找分界线亵污科学是悲剧找到丢失10年的书稿为中国鸟类写谱立传说话丹顶鹤从枪杀天鹅的事件谈起一只怪蛋鸟类的环志把鸟儿还给蓝天科学有祖国,科学无国界难以忘怀的观鸟活动英国印象获“荣誉科学奖”寄厚望于青少年做时间的主人家规我们的“钻石婚”后记。
悠长的岁月
贾兰坡,我国著名的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是一位没有大学文凭而攀登上科学殿堂顶端的传奇式人物。贾兰坡,字郁生,曾用笔名贾郁生、周龙、蓝九公。1908年11月25日(清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初二日)出生在河北省玉田县刑家坞村。1929年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31年入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参加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掘工作。先后任练习生、练习员、技佐。1937年任调查员,1945年改称技士。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55年他接替裴文中先生主持周口店的发掘工作,工作优异,继裴文中1929年发现第一个头盖骨之后,他在1936年11月连续发现三具“北京人”头盖骨,震惊了国际学术界。
《悠长的岁月》主要内容包括:我的童年、断断续续的学校生活、考上练习生、初到周口店、狗骨架和两《悠长的岁月》、难忘的升级考试、学会“四条腿走路”、刻在心间的名字、主持周口店发掘、盐井沟挖“龙骨”、发现了3个头盖骨、辗转云南行、升为技士、周口店日寇大开杀戒、进修解剖学等等。
《无尽的追问》
主要内容:核物理学家王淦昌,讲述自己从事核物理学研究的经历和故事。王淦昌,杰出科学家、中国“两弹一星元勋”(1907—1998)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
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江苏常熟支塘镇人。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入德国柏林大学,1933年获博士学位。1934年4月回国,先后在山大、浙大任教授。王淦昌是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核武器之父”、“中国原子弹之父”。
写在前面
做一个像岳飞那样的人
有她一份功劳 刻苦读书的中学时代 爱上物理学 祖国在我心中
城”
擦肩而过的一项重大
学
流亡大学 特逗的新年礼物 探索神秘的中微子 小小湄潭成了“大学
茫茫戈壁上的蘑菇云 解开原子弹之谜 一枚珍贵的纪念章 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 化名17年
发现
从山东大学到浙江大
师生情谊 北京在召唤 法国总统的惊讶 三次地下核试验
吁
特殊的X光机
在所长的岗位上 为和平利用核能而呼
“863计划”的提出 最满意的一项研究 后记
故事就讲到这里。你们看了以后,就知道我这个人很平常,小时候家境不好,父母早逝,靠外婆和哥哥抚养长大。成年后,又遇到战争,别的事情不会做,就去教书,也做一点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够做我想做的研究工作,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尽自己一份力量。
我没什么值得夸耀的,但有一点可以说一说,这就是我好动,肯动手,喜欢做实验。现在我90岁了,只要有可能,我还做实验。我脑子里总存放着一些问题,想啊,想啊,一个问题想不通,就去想另一个问题。有机会我就向别人请教,不论他是科学家,还是我的学生,都抱着向人家学习的态度。一个人懂的知识太少了,应该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所以,我能够不断地学到一些新东西。
我总是有许多想做的事情。1984年4月18日,德国西柏林大学授予我一份荣誉证书,纪念我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50周年。据说这项荣誉是为获得学位50年后仍然在科学第一线的科学家而设立的,我能获得这个荣誉,感到很高兴,这是对我的鼓励。
灵性的王国
张香桐,中国神经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07年11月27日生于河北正定县。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理系,1943-1946年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生理系研究生,获哲学博士学位。历任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讲师、助教授,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联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国际脑研究组织中央理事会理事,美国卫生研究院福格提常驻学者,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外国名誉院士等职。
《灵性的王国》作者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讲述自己从事神经生理学研究的经历和故事。社会上有很多专家,并不是什么天才,有时甚至是一个比较笨拙的人。只不过由于他们勤学苦练,自强不息,在某一方面积累了大量专业知识,他所知道的自然会比别人多,因而他就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专家了。《灵性的王国》就是给大家讲述作者是如何选择自己的路,又如何坚持走下去的故事。
目录编辑
写在前面 从私塾到正规小学 背着家人考中学 既当学生又当老师 半工半读 初进科学殿堂
自己动手做模型 战时运输队的“民工” 逃难不忘科研 神话般的故事
据
初到美国耶鲁大学 乘飞机下降时别忘了
小小银针的威力 吃糖
阁楼上的仪器车间 把“?”变成“!” 为低温麻醉找到了依全世界关注针刺镇痛 戴上眼罩睡觉 红色为什么是警戒信号?
《癫痫答问》和捉猴子
迹
一心报效祖国 看电影得到的启发 病榻旁留下的一丝墨
老师和学生 后记
尊重别人的不同意见
七彩的分光
《七彩的分光》应用光学家王大珩,讲述自己从事光学研究的经历和故事。主要内容包括:出生地的秘密、祖父的丹桂、16岁的私塾先生、驻日公使寻访穷留学生、学业荒芜两鬓丝、八旬老父自题挽联抱憾而终、踩着板凳上黑板、鸡兔同笼的教益、小圣人挨板子、水碗中弯折的筷子、一个人得了两块银盾、“抠门儿”老子、考上了三所大学、最崇敬的老师、与钱三强莫逆相交70载、南下逃难等等。
王大珩(Wang Daheng, 1915.2.26─)男。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应用光学专家。王大珩原籍江苏苏州,生于日本东京。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留学,专攻应用光子学,1940年获硕士学位。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1948年回国,后来到大连担任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工科大学——大连大学工学院(大连大学1949年4月建校,1950年7月撤销建制,大连大学工学院独立为大连工学院,现为大连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主任,后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担任了30多年所长。1958年作为主要创始人、第一任院长(1958.8-1965.2),创办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长春理工大学),现任名誉校长。兼任中国计量学院名誉校长,还曾任哈尔滨科技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校长,现任名誉校长,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国防科委十五院副院长,中科院长春分院院长、电机所所长,吉林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中国光学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后曾任中科院科技部副主任、主任。1986年当选为中国科协第三届副主席。1993年5 月当选为中国尖端技术与产业管理研究会名誉会长,第二届中国退(离)休科技工作者团体联合会副会长。
目录编辑
写在前面 出生地的秘密 祖父的丹桂
踩着板凳上黑板
16岁的私塾先生
鸡兔同笼的教益
驻日公使寻访穷留学生
小圣人挨板子
与钱三强莫逆相交70最崇敬的老师 考上了三所大学
学业荒芜两鬓丝 八旬老父自题挽联抱憾而终
“抠门儿”老子 水碗中弯折的筷子 一个人得了两块银盾 载
南下逃难
“庚子赔款”赔出来的留学生
初识伦敦
要博士学位还是要光学玻璃?
得到了英国的专利和青年科技奖
紫罗兰的故事
听说陕北也能吃上肉了
100块金圆券只能买三碗光面
秘密奔赴解放区 要办就办个应用物理
系!
从破烂市场捡回来的物理实验室
馆长就馆长,只要能做事就成!
第一笔科研经费
——1400万斤小米
第一炉光学玻璃的诞生
八大件,一个汤
颠簸在大西北的“搓板
路”上
一吨半黄金只换了一
吨半仪器
一只母鸡下了五个和
自己一样大的蛋
向聂荣臻元帅求援
逼急了的“兔子” 痛失蒋筑英
老师要学会向学生学习
把学生的潜质逼出来
比做学问更重要的是做人
“星球大战”计划 给邓小平写信
中国“863”
提案!提案!提案!给自己找“忙” 她的名字叫顾又芬
印象中曾听过一个故事:高斯是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事情已处理了一大半,虽然上课了,仍希望将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题数学题目给学生练习,他的题目是:1+2+3+4+5+6+7+8+9+10=?,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才有可能算出来,也就可以藉此利用这段时间来处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转眼的时间,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老师看到了很生气的训斥高斯,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就是55,老师听了下了一跳,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还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这么算的。高斯长大后,成为一位很伟大的数学家。 高斯小的时候能将难题变成简易,当然资质是很大的因素,但是他懂得观察,寻求规则,化难为简,却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效法的。
數學家的小故事閱讀心得
我覺得很多數學家在小時就已經嶄露了他們對數學異於常人的天分,而且他們往往擁有的不只是天分而已,他們自己對數學也是充滿了熱忱,或許正因為了天分加熱忱在加上後天的努力,使得他們在數學這塊領域上面的成就之高往往使一般人只能望其項背的,不過他們也不會因此而自滿,他們往往都是虛懷若谷的,像歐幾里得曾經說過:「幾何學中沒有地王之路!」這是很不容易的,因為很多人在得到成功得到名聲後就會開始迷失自己,或是自以為是能夠一樣謙虛內斂的人真的很不容易,像牛頓也曾謙虛的說出:「若是我比別人更有遠見,只因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而且很多的數學家將他們的所學活用於生活中,不像我們很多現代人學習只是死記、死背,也因為如此他們利用精確的計算解開了很多宇宙的奧秘,像是計算行星的軌道面積之類的,而且很多的數學家同時也是傑出的科學家,像牛頓、阿基米德,因此在學其他科目時數學的演算也會派上用場的!而且科學和數學往往是相輔相臣的,很多時候數學的新計算法則、運算符號的出現就是為了要能夠應用在科學上。在這些數學家中我最佩服的是阿基米德,並不是因為他用水量黃冠的黃金,而是因為他對數學的認真執著,使他在面對羅馬士兵時依然無動於衷,雖然在最後他也因此喪命了,但他的精神仍是令人敬佩啊!
科学的小故事 布谷鸟
听啊,布谷鸟在哭泣。
布谷鸟为什么哭泣呢?
原来,布谷鸟没有家,所以要将自己的宝宝偷偷生在别人家。
你说,他们把自己的宝宝生在了别人家,能不担心哭泣吗?
这天一大早,布谷鸟妈妈四处寻找合适的家生宝宝。因为,她要生下10个宝宝呢,所以要多找几家才可以。
布谷鸟爸爸和布谷鸟妈妈首先查看了云雀的家。
云雀将自己的家盖在山脚斜坡的石头堆里。云雀昨天刚生下了4个宝宝。
布谷鸟夫妇很满意,就准备在这里生宝宝了。
为了转移云雀妈妈的注意力,布谷鸟爸爸开始在不远处的树上唱起歌来。
喜欢唱歌的云雀妈妈听到歌声后,跟随声音飞出去。
布谷鸟妈妈迅速飞到云雀家中,将两个云雀蛋推出去,蛋在外面碎了一地。
然后,布谷鸟妈妈用最快的速度在云雀家生了两个蛋。
接着,布谷鸟又朝着斑鸠的家飞去。斑鸠的家盖在草丛里。可是,她正在自己家中生蛋呢。布谷鸟妈妈很有耐心,她坐在旁边的树枝上安静地等着。不一会儿,斑鸠生下3个漂亮的蛋宝宝,然后就飞走了。
布谷鸟妈妈快速地飞过去,吃掉一个斑鸠蛋,然后再将自己的蛋生在斑鸠窝中。
接着,布谷鸟妈妈又在苇莺的家中生下一个蛋。
不久,苇莺家中的小布谷鸟第一个冲破蛋壳。
他一出生就将其他苇莺的蛋推出了鸟巢。
“如果其他小苇莺都出生了,苇莺妈妈就会发现我不是她的宝宝了。”
你看,小布谷鸟和他的妈妈一样狡猾呢。
就这样,小布谷鸟在苇莺妈妈的万般宠爱下,慢慢长大了。
她被授予广东省“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工作时间仅仅3年。她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所有获奖者中,她是最年轻的一个。,她又被选为第十一届中华全国青联委员,广东省优秀农民工。209月,在深圳特区30周年庆典活动上,她作为深圳市优秀劳务代表受到了胡锦涛的亲切接见。8年前,她以优异的高考成绩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却无奈放弃。8年后,她在另一条人生轨迹上满载荣誉书写着别样青春。不敢相信,跟这些荣誉联系在一起的,竟然会是一名来自江西鄱阳的26岁打工妹。她,就是2月18日“我的中国梦--青春励志故事”的主人公:深圳外来“打工妹”张春丽。
她今年24岁,是一位已经获得免试推荐攻读硕士资格的准研究生。她是乖巧的好孙女、热心的志愿者,这次过年,她给奶奶买了棉鞋、棉衣,自己手机坏了却没舍得换。1月31日,在一场谁也没有想到的意外中,她却永远地告别了她热爱的亲人、眷恋的学业。当她亲眼目睹一个小男孩滑落水中,不假思索地伸手去救,却不幸掉入池塘,被水草缠住,溺水身亡。对她来说,救人、助人是瞬间的选择,更是长久植根心间的一份执着:学校的爱心义卖她总是积极参加,路遇乞讨的人她也一定要给钱。姐姐觉得这样可能容易被骗,可她却觉得,同情心应该始终被保有。她总是笑靥如花,贴心懂事,让人们在怀念她时更添一分惆怅。可她的选择却在宣告,善良是一种天性,她的善良曾经温暖他人,也将永远被人们记住。她,就是202月15日“我的中国梦--青春励志故事”的主人公:“最美笑脸女孩”谢小利。
>>>下一页更多关于中国梦的小故事
2月19日,82岁的吴文俊从江泽民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这位平时十分低调的科学家顷刻间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
虽然是杰出的数学家,但吴文俊小时候却喜欢看历史书籍,对数学并没有多大兴趣。在大学二年级时还曾一度对数学失去兴趣,甚至想辍学不念,是一位姓武的教师的精彩课程,改变了他对数学的看法。大学三四年级时的刻苦钻研,更使他打下了现代数学的基础。大学毕业后正值抗日战争,吴文俊在中学默默任教了5年。此后,和数学大师陈省身的结识,使他走上了拓扑学研究之路,并以自我的天才和功力很快在这一领域崭露头角,一发不可收拾。半个世纪里,在拓扑学、数学机械化和中国数学史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世界级贡献。他的成就奇迹般地大大缩短了中国近代数学与国际间的差距,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推荐阅读:
大科学家的小故事07-15
中国教育学家简介06-14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10-05
中国社会科学报投稿07-11
社会科学与中国现代化06-20
中国的数学家华罗庚07-2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12-2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招生章程10-0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简要的文献注释格式10-20
中国企业论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