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练笔论文(精选9篇)
如果说阅读是一种足不出户的旅游,那么随文练笔就是一种精神上的览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高段的习作目标是:要使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为此,我认为,在课堂上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随文练笔,会大大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可以说随文练笔很及时地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习作舞台,也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了习作的乐趣。有了这个舞台,孩子们可以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孩子们变得乐于习作、善于习作。
在此,我就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课文中的小练笔谈一下个人的几点做法。
一、练笔练在空白处
课文中往往有许多空白点,或者有一些笼统之处,用笔把空白点补出来,把笼统之处具体化,这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想象练笔。
《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这样描写到: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块,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这一描写告诉我们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就能把事情做好。为了帮学生更好地理解滴水穿石这一过程,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孩子们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都过去了,水滴是怎么做的呢,它怎样才把石头击穿的呢?请大家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来描绘一下水滴石穿的动人场面。生1:几百年过去了,燕子来了又去,去了又来,而水滴却依然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于是石头上出现了个碗口大的坑儿。
生2:几千年过去了,游人走了又来,来了又走,而水滴却依然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于是石头上碗口大的坑儿更深了。生2:几万年过去了,寒来暑往,季节轮回,而水滴却依然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于是石头被穿透了,可以这头望到那一头了。
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将滴水穿石的过程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了,不仅降低了理解的难度,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练笔练在情深处
“文章不是无情物”,入选课本的文章,有的隽永含蓄,有的激情澎湃,有的发人深省,有的让人惊叹……它们无不包含着作者的浓浓深情,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作者“为情而造文”,学生“循情而读文”,自然会被文中的人、事、物、景而感动,此时如果设置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直抒胸臆、一吐为快,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
在学习《在大海中永生》第三自然段时,为了帮学生体会人们与邓小平爷爷的深情厚谊,我这样设计教学:
师:当奔腾不息的浪花把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的时候,祖国人民会说些什么?当浪花把他的骨灰送往澳门、香港的时候,澳门、香港人民会怎么说?当骨灰被送往宝岛台湾的时候,台湾同胞会怎么说?当骨灰被送向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时候,世界上其他国的民众又有什么话想对邓爷爷说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像,说一说。
生1:祖国人民会说,是您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祖国经济繁荣,人民安康,神州大地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谢谢您!
生2:香港、澳门人民会说,正是由于您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我们才顺利地回到了祖**亲的怀抱,结束了我们百年屈辱的历史,我们永远感谢您!
生3:台湾同胞会说,正是由于您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让香港、澳门回到了祖**亲的怀抱,我们相信,在“一国两制”的方针下,在香港、澳门回归的影响下,祖国一定能够统一。
……
在这里我们可以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角色,将自己最想对邓小平爷爷说的话写下来,舒缓动情的音乐,课前广博的积累和深刻的课堂感悟一定会激起学生写作的热情,一段段充满深情的话语就会在学生的笔下自由地流淌出来,三、练笔练在拓展延伸处
阅读教学中,适当地进行拓展,可以有效地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衔接起来,也是文本理解向习作练笔的一个有效落点,从而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生活的大门,选择更多,思维更宽广。
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时,我在课堂尾声时,这样去说:是啊,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从中你明白了什么?请拿起你手中的笔,记录下此时些刻的感受吧。
孩子们听后,纷纷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生1:谈迁家境贫寒,用20多年的奋斗,完成了《国榷》的初稿,可一夜之间又化为乌有,命运对它的打击太大了,然而在厄运面前谈迁却表现得非常坚强,他用坚强的毅力重新站了起来,再次完成了《国榷》这部明史巨著。我被谈迁这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我今后也要向谈迁一样,刻苦自励、持之以恒,做社会的有用之才。
生2:在历史的史册上,谈迁的名字家喻户晓,他的名字是响亮的,在地球的版图上,在世界的东方,也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1998年的特大洪水,2003年的非典肆虐,2008的年雪灾降临、地震袭击,种种灾难考验着我们的中国政府和中国民众——困境中,主席、总理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方;困境中,我们凝聚了不屈的力量;困境中,我们成功举办了地球上最大的体育盛会!这可真是所谓的“多难兴邦”啊!艰难的历程,辉煌的壮举,这就是我们的国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一定要传承她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让我们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迎接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吧。
这样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地去认识谈迁,体会他厄运面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更主要的地能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感受人生,从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使学生在习作中成长,在习作中提高。
四、练笔练在语言训练处
解读文本,感悟语言往往要抓住关键性的词语进行训练,如果在训练的基础上进行随文练笔设计,会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同时,达到有效习作的目的 《黄山奇松》一文主要写了黄山风景区的松树,姿态奇特,十分有趣的景象,借以表达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作者对“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奇松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读来让人感到如身临其境一般。在学生熟悉课文后,我这样引导:孩子们,又是一年秋末,在别的地方,也许,树叶已经落尽,小草已经枯黄,可黄山风景区却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正值旅游观光的好季节,黄山风景区又开始招募导游了,请同学们赶快创作导游词,把祖国的这一奇特景象介绍
给所有的来客吧!谁说得好,谁就会被评为“最佳小导游”。
这样就激起了孩子们的创作激情,孩子们纷纷选择自己的视角,写下那最最动人的一幕。随后我便创设情境,让“小导游”们带着自己的游客,前来一一介绍这一天下奇观:
生1:现在我们来到“迎客松”面前,瞧,它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了,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生2:大家猜一下,眼前这棵松树是什么松?它是陪客松。为什么这样称呼它呢?这棵树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正是由于它的存在,让游人更加感到了黄山的亲切,感到了大自然的情趣。
生3:眼前的这棵松树就更有意思了。它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身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象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呢。这就是那有名的送客松了。当您观赏完这美丽的自然风光,要踏上归程的时候,您不妨回头看看这具有着绵绵情意的送客松,它那长长的臂膀,会让您更加地留连忘返。
五、练笔练在课文仿写处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佳作,它们或者句式工整,或者语言优美,或者结构独特,如果执教者能抓住这些独特之处,引导学生模仿借鉴,就能实现课文写作方法的有效迁移,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全文特色鲜明:不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将黄果树瀑布作了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描绘;而且善用、巧用比喻,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如诗如画。学完本课,我即时安排练笔,让学生仿照本文写下自已所熟悉的身边的一处景色。于是孩子们的笔下便出现了《我们的校园》、《校园秋景》、《秋日的家乡》、《漫步玉湖》、《老城即景》等文章。读来无不让人感受到孩子们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浓浓情意。
随文练笔,由于它贴近课堂、形式多变、方法多样而成为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大舞台。学生在练笔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习得了课文语言、学会了作者的表达方式,对他们的表达能力的提高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生活处处皆语文,课堂处处
一、随文仿写, 掌握方法
随文仿写就是模仿学过课文的取材、结构、写作特点、写作方法等进行作文。在写作文的过程中, 使学生对知识点无意识、不自觉地识记。如对于文章的结构、材料安排等方面的问题不易理解, 即使理解一点也很容易忘记, 更谈不上巩固提高, 若进行随文仿写训练, 就容易理解了。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 作者开门见山地点出主题, 然后从春天、树写到枝、叶, 最后详细地介绍了杨梅果:写果子的可爱, 先介绍形状, 又讲到颜色, 最后说出“酸甜可口”的味道。作者怎样认真观察杨梅, 观察的顺序怎样, 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个方面按主到次的顺序把材料安排起来的?以上问题若只用一二课时的时间去学习, 则很难把这些知识从理论上理解清楚, 更不用说提高能力了。此时进行随文仿写训练, 学生就能自觉模仿这些“知识”去写作文。又如学习《再见了, 亲人》, 可以让学生仿照文章的写法及结构进行练笔。这篇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非常有特色, 采用了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每段都以请求的语句开头, 以反问的语句结尾, 以回忆的形式进行叙述。教学中, 我请同学们大胆想象, 然后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 以大娘、小金花或大嫂的口气描写送别的场面。结合课文的内容仿写, 让精彩、感人的片段再现于学生的习作中, 让学生的作文同样具有感染力,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学生乐写、爱写, 可谓事半功倍。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文形式的基础上选择新颖的、独具特色的内容, 鼓励他们在写作内容上的求异思维, 从而力求在写作训练中反映出学生的个性色彩和创造精神, 鼓励形式上的创新。
二、随文补写, 开拓思路
有些课文, 在不影响主题和主人公形象的前提下, 给读者留下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 有时在人物对话中安排省略, 有时在故事情节之间出现跳跃, 有时在故事内容上出现省略……这些空白悬念、省略跳跃为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利用此空白启发学生想象,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补白”:既可以是内容的深化, 也可以是内容的新解;既可以是情节的衔接发展, 也可以是情节的转折变化。这样, 既可以训练习作能力, 同时对学生的理解也是一个考察。这种“补白”并不是“无中生有”, 而是让学生在对语言材料有所感悟的基础上, 将作者有意无意忽略的部分通过再造想象弥补起来, 使之具体、深刻。教材中的文章有的内容丰富, 激发学生表达独特的感受;有的思想深邃, 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有的写法新颖,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教师在教学课文时要找准滋生点, 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 补充情节或空白, 这样就能给学生多一点倾诉情感的机会,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社会经验, 围绕一个知识点、情感点发散开去, 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从而促进阅读, 增大语言训练的力度。如《老人与海鸥》一文中, 老人的遗像放在地上, 鸥群中出现了令人震惊的景象, 此处可充分挖掘课文的空白, 让学生选择并进行补白练习:海鸥看到照片, 为什么翻飞盘旋, 连鸣带叫, 姿势跟平时不一样?此时此刻, 如果你是一只海鸥, 你会怎么想?海鸥为什么会在老人遗像前肃立不动, 站成两排?此时此刻, 如果你是一只海鸥, 你想对老人说一句什么话……学生的想象大门被打开, 创作的热情被激发, 补白合理而丰富, 由想到说, 由说到写, 练笔的效果出奇的好。
三、随文扩写, 发挥想象
把阅读与扩写结合起来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过程。从扩写一句话到一段话再到一篇文章, 学生需要运用在阅读中积累的知识和写作技法, 这也是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包含着发展和创造。扩写就是把短文衍化为长文, 它既要充实具体, 又要精炼生动, 而不是重复啰嗦, 画蛇添足。如《将相和》一文中, 对廉颇“负荆请罪”的描写极为概括, 这是扩写练习的好材料。指导扩写时, 我要求学生把握廉颇、蔺相如二人性格特征, 用“情节扩展法”来具体叙述廉颇亲自登门向蔺相如请罪的经过, 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绘出来。扩写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提高描写与叙述的技能。
四、随文续写, 选材立意
续写是把没有写完的文章或事件补充完整的训练方式, 它能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消化原作, 发展创造性想象能力。想象贵在合乎情理, 即符合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章的内在逻辑。所以, 续写是原文合乎情理的延伸和发展, 是一种培养想象能力的好方法。课堂教学实践中若能唤起学生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象, 引导他们或者延伸故事情节, 或者补充课文内容, 就可加速学生由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的转化。如《穷人》一课, 要求学生续编故事, 目的在于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展开想象, 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既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 又要指点方法, 把故事续编得合情合理。续编之前教师提示学生:要把握故事情节的主线, 要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无论故事发展成什么样子, 主线不能变, 人物的思想品质不能发生本质上的变化;可以根据中心的要求, 依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书本中有关的知识, 重新组织材料。如渔夫和桑娜本来已有了五个孩子, 家庭生活只是勉强过得去, 但一发现邻居西蒙死了, 善良的他们便毫不犹豫地又抱上了西蒙的两个孩子, 一个靠打渔为生的家庭如何维持一个九口之家, 今后的生活怎么办?他们是如何生活的?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 续写故事《桑娜抱了孩子以后》。这样的续写既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又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关注“写什么”还是“怎么写”
“写什么”是决定其“内容”,而“怎么写”指向的就是方法、技能。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很多专家也都撰文呼吁,教材内容只是给学生提升言语内容的一个“范例”,其例更倾向于“写作技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了其内容,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拓宽视野,解决写作中的“无米之炊”的尴尬。因而对言语形式和写作策略重视得还不够,再加上练笔内容和文本内容不完全吻合,并存在一定的偏差,致使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滞缓。
比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的第四自然段,运用了总分结合和对比的手法展现樟树“保持香气”的特点。在处理这一自然段随文练笔的时候,我们如果另起炉灶,让学生仿照这一自然段的写法去写一种植物或动物,把很多精力都放在“写什么”上,这样一来就偏移了随文练笔的指向,使得学生的受益“趋窄”了。如果我们就地取材,运用先概括后具体和对比手法,描写樟树“生命力旺盛”的特点。这样一来,学生利用习得的方法,巧用文本中的资源进行练笔,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到“怎么写”上,就既是一种方法的落实,又便于检查反馈学生的习得情况,同时也便于学生间的取长补短和资源共享,这样更利于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此处说的关注“写什么”和“怎么写”,并不是贬一褒一,两者不可偏废,也无轻重之分,最合适的是在关注“写什么”的基础上落实“怎么写”。这样的随文练笔如果长此以往,便能让学生在言语训练上更多地得益。
二、关注“练笔”明确“指向”
随着语用意识的提升,读写结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大家都在努力探索,尝试着将写作训练“化整为零”,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但在平时的执行过程中,有不少老师实施得不够严谨,较为随意,使得有些练笔训练不符合文本要求和情境需要,造成阅读和写作的严重割裂,从而影响了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影响了教学效果。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关注“练笔”,更要明确练笔的“指向”,使它更能契合学生文本阅读的期待心理,这样的高度融合才能取得更佳的练笔效果,才能水乳交融,成为一体。
比如《大江保卫战》一文是一篇“点面结合”的好范例。在写到“点”黄晓文时,作者抓住其语言和动作的细节描写,突出了他英勇顽强的特点,也透过他把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纸上。如果在教学中,我们为了练习“点面结合”,让学生去写一次劳动场面、大课间活动、课间十分钟……由于练笔的强行介入,使得学生从文本的情境中一下子抽离出来,使得阅读过程产生了思维的断裂,反而影响了言语的习得,偏离了“航向”,也易于分散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学习不利。此处设计时,我们不妨抓住黄晓文经简单包扎、冲上大堤后的省略号做些文章,让学生进行一些细节描写的训练,更能深化人物形象,体悟人物品性,突出我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本色。这样的无缝链接,既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让这一“点”更加形象鲜明,使这一“点”更成为了“点”,起到很好的训练作用。同时,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连一个标点符号也别放过,读出标点符号背后的真正内涵,此可谓一举多得。
三、关注“形式”还是“价值”
随文练笔的形式有很多,其切入点也有很多。我们只是一味地为随文练笔而练笔,还是更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而更多地关注其“价值”呢?这一点恐怕无须我多言。在此赘言,更多地是想提醒大家应注意随文练笔的“价值”,这样才更行之有效,有的放矢。
我们在平时听课的过程中,经常看到老师们抓住“有的……有的……”这一句式对所有的内容进行承接串连,引导学生练习说话或练笔。低年级如此,中年级亦然,到了高年级还是层出不穷。这样的练笔看似从细节到整体,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可是频繁的、不适时机的训练,反而失去了其价值。
比如《秦兵马俑》“武士俑”一段中,“有的……有的……”是概括地描写了武士俑的不同形态。而《欢乐的泼水节》中“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上泼。”这一句式其价值在于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将人们在泼水节肆无忌惮、自由自在的氛围写了出来。因而,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言语形式,引导学生利用文本的语言信息,仿照其写法,引导学生进行练笔训练,这样的举措才是相得益彰,不是为了“语用”而“用语”。我们只有潜心研磨句式,借鉴范例,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新颖有价值的言语形式训练,才会指向明确,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诸如此类的训练不是不可,而是应根据不同语境,不同年级段学生,不同言语特点,更有机地进行练笔训练,从而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随文练笔是读写结合的一种有效途径,只有适时、合适地加以利用,抓住其价值,明确指向,紧扣阅读和表达的内在联系,破解其言语密码,做好“吸纳”和“倾吐”的有机衔接,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言语智慧和表达能力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小纪中心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设计了形式灵活的小练笔,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懂得了如何运用,为学生写作打下坚定的基础。
经常发现学生平时在写话的时候,常常一是愁没东西写,二是愁没词儿表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作为小练笔,仿写是一个好办法,既解决了写作内容,又解决了写作形式。如学习《颐和园》,我们要求学生根据这篇课文的写法,写一次游览活动,可告诉学生这篇课文移步换景,按游览的顺序记叙,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方法,理清顺序,突出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学生可回忆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游览活动,搜集有关资料,写出非常出色的小练笔。
在平时教学中,应把课内小练笔的训练当做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落实,找准课内小练笔的切入点,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养成一种勤写的好习惯,也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说,如学习了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了解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如今的毁灭,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这时候就要求想象你此刻就站在废墟前,面对此情此景,把最想说的话写下来。既可以对贪婪无耻的侵略者,也可以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说,还可以对如今生活幸福的人们说 ······这样既让学生学对课文内容更加了解,有了
更深入的感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南宁市隆安县城厢中心小学 李金莲
《语文课程标准》在“ 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是进行语言积累、运用,提高习作能力的重要方法之这一,时下,很多教都师认识到了课堂随文小练笔的重要性,除了把课后《小练笔》完成好之外,在阅读教学中还充分挖掘文本,精心地设计,有效地进行指导学生小练笔,让更多的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更好的展现自己,提高能力。那么,我们应如何利用教材,让课堂的小练习更有实效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本人也摸索出了一些途径。
一、文本“空白”的填补
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说:“学生阅读课文,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实现着作品的价值,而这一切又有赖于想象的参与。”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的课文作者有意无意地留下了一些空白,或戛然而止,或写得比较简练,或采用意味深长的了省略号,让人有想象的空间。我们要充分地开发这些空白,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他们说一说,写一写,进行富有个性的补充,使文章更加丰满起来。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周恩来亲眼看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这段话中作者把情节写得比较简略,留下了许多空白让学生去想象,这是块可以开发的“宝地”,教学时,我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想像:那位妇人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什么,做些什么?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怎样的感受?然后用笔补写这些人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自己的感想。学生在读书中想象,在安静中思考,打开了思维,拓开了空间,想象的画面渐渐清晰,对洋人、巡警的憎恨,对女人的悲悯之情已在他们的心中萌发。于是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在教学中,只要我们能注意挖掘课文中可以让学生想象的“空隙”,让他们在想象中邀游,在冲动中练笔,不仅利
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更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做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二、课文插图的描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插图是语文教材的第二语言,是可供开发的重要课程资源。教学中,我们只要善于开发与运用,它就会成为教学进程中的一泓活水,成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润滑、催化济。中低年级许多课文都有形象、有趣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更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进行“小练笔”的好素材。例如《巨人的花园》一课,迷人的大幅画面充满着童话色彩,展示着一群可爱的孩子在花园里和巨人快乐地玩耍,人物生动,形象诙谐,而课文相关的内容只有一个小节,学完这一小节之后,我让学生认真地观察插图,然后用童话的形式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学生有课文作铺垫,有插图可凭借,练笔时自然有话写,有的学生把巨人的花园春天的景象描写得有声有色,把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的情形写得意趣十足,把巨人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刻画得入木三分。课文中的插图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财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认真地研读插图,科学地开发、运用插图,让它为我们的阅读教学,为学生的小练笔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精彩篇章的仿写
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心理学家也研究表明,给出榜样让学生学习,学习效率更高得多。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往往喜欢模仿一些文章的写法,并把文章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
语言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特别是有一些句式,很值得我们指导学生去仿写,从中学到作者的写作方法。例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以艳丽的彩图、优美的语言、活泼的笔调,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文章中最具特色的是运用对比、排比、比喻的手法描写了桂林的山和水的特点,而且先概括后具体写,这是多么好的段句,课堂上,我抓准了这一仿写的机会,先让学生思考哪种事物也有几个特征?可以是大树、食品、晚霞、也可是商品、动物,然后再仿照课文这两段的写法把它的特点写下来,通过这么
一点拨,孩子们仿写的内容丰富了,写得也比较精彩。有个孩子就写了学校的大榕树,他把榕树与松树、柳树作对比,运用比喻、排比手法把榕树的高、大、绿、密的特点写得非常的具体、生动。
有些课文在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方面很有特色,这也是学生仿写的好机会,又如《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每一段的构段方式是一样的,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句来进行具体描述,在学习这一课时,让学生依照这一课的构段方式自己写一段话,可用“六一儿童节,校园里真热闹啊”或“我们的教室真整洁”及“秋天的田野真美啊”等为中心句对事物进行展开具体描写。这样的小练笔学生懂得怎么写,所以乐于写,他们能在快乐的小练笔中享受到模仿的成功带给他们的喜悦。
只要我们让学生紧随课文内容,随时进行模仿、迁移,在不知不觉中,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就自然地掌握了课文中经典的写法,久而久之写作水平也提高了。
四、读文有感的抒发
教材中有些文章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如《生命 生命》《和时间赛跑》 《将心比心》等,通过学习,学生用心感受字里行间包含的思想感情,他们的心里一定有一些话要说,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笔写一写,让他们把心中的情感释放出来。例如《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课,通过学习,学生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有所了了解,心中激起了对世界和平的渴望,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你想对战争中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的人们说些什么?你又想对发起战争的人们又说些什么?因为学生的情感已经被调动起来,所以他们有内容可写,有感情可发。有个学生这样写到:“亲爱的朋友,残酷的战争夺去了你们最亲爱的人的生命,毁坏了你们美丽的家园,我们理解你们内心的悲痛,但是,你们一定要坚强,擦干泪水吧,要相信,和平之花总有一天会在你们那里开放,你们一定能像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在阳光下成长……发动战争的人们,你们觉醒吧,请放下你们手中的武器,别再伤害无辜的人们了,要知道伤害别人的同时就是伤害你们自己……”就这样,孩子们写出了他们之所想,写出了他们之所思。不难发现,通过这样的小练笔,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已经不止停留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上了。适时安排的练笔实际上是催化剂,加速了内化与外化的交融,让学生由此及彼,有感而发,获得对生活的感悟。
五、古代诗句的改写 小学教材中的古诗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美不胜收,景物的古诗描写得细腻生动,叙事的古诗则感情真挚。学习时,在积累古诗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小练笔,把这些诗句改变一下体裁,把它们改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利用写景诗培养学生描写景物时的语言的画面感,使学生在描写景物时把景物的状貌、声音、色彩等具体形象地写出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利用改写叙事诗来让学生人物描写的语言更生动更形象,做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进一步深化作品的主旨。例如在学习《小儿垂钓》时,我让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熟读成背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学生兴趣非常浓厚,都把文章写得血肉丰满,有情有趣,在描写小孩子专心钓鱼,没有回答路人的问话时,能够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来进行描写,一个稚气十足、天真可爱的人物形象跃于纸上。一首古诗通过学生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的描述,变成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故事,既增强了学生对古诗的感受能力,深化对古诗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文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和写作技巧。
六、拓展文本的继写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大胆地合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续写,不但深化阅读能力,更有利于课内阅读对想象作文的促进。小学语文教材有不少课文的结尾,作者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和想象的空间,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沿着原文的思路或是教师根据课文创设新的情境让学生打开写作的思路,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小练笔,给课文画上一个更加圆满的句号。像《七颗小钻石》《穷人》《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文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续写。在指导阅读《凡卡》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了其中的思想感情后,激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一想:当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根据已知的内容,展开他们想象的双翅,给课文写了个完整结尾。这样的小练既叩开了学生的想象之门,又放飞了学生的心灵体验,让学生心中的想象之泉在实践中自由流淌。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浅,语言素材也没有达到一定的积累,所以一提到习作时,很多同学产生畏惧心理,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把习作的训练渗透于阅读教学之中,随文安排一些“小练笔”,想方设法去淡化习作难的概念,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一些写作的方法和技能,使他们不再惧怕习作,真心爱上习作。
一、典型句式的仿写练笔。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精彩句式,并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
例如在《鲜花和星星》这首儿歌中有这样一句。“我最喜欢,夏天满地的鲜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
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图片后仿写,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我最喜欢,天上的白云: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地上的花儿还多。”
这样的仿写学生不仅掌握了技巧,而且有效的提高了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典型构段方式的仿写练笔。
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模仿文中的精彩句子,更要模仿文中的精彩段落,使学生有习作思路,掌握写作技巧,提高习作能力,例如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有这样一段:“原野热闹非凡。„„”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总结写法(总分构段,有概括,有具体)。接着,让学生模仿这一构段方式围绕“课间活动,操场真热闹啊!”写一段话。一石激起千层浪,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们调动已有的生活体验,畅所欲言。
三、发挥想象,空白补写。
作者常常会运用“空白”的艺术,有些地方写得很含蓄,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此时,教师可充分抓住这些“空白”,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填补这些“空白”,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1、利用课文插图展开练笔。
例如课文《人有两个宝》就配有一幅插图。我引导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完成小练笔:—的双手会——。
有学生说:“医生的双手会输液。”“我的双手会写字”„„„这样的练笔锻炼了说话组织语言的能力。
2、抓住课文特殊标点进行练笔。
课文中,文本空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补写练习,既锻炼了学生思维,又进行了言语表达训练。
例如《世界多美呀》里这样一个句子:“它看到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得,小河是碧澄澄的„„.”
教学中在理解“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之后,利用省略号进行拓展,小鸡急切的从小洞眼世界,还看到了那些美丽的景色呢?学生思维得到张扬。”我看到太阳是红彤彤的。”“我看到小草是绿油油的。”„„
一、精彩之处练仿写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 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华”外, 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 进行仿写。
1. 仿句式练笔。
在《匆匆》一课中“洗手的时候, 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 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 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一句时, 我引导学生:“作者用排比的句式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 写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你是不是也有同感?请你也仿造这样的句式写写时间飞逝。”有的学生写道:“看电视的时候, 日子从屏幕前溜去;嬉戏的时候, 日子从欢笑声中过去;玩游戏的时候, 日子从键盘上过去, 从鼠标底下飞去。”
2. 仿段式练笔。
除了课文优美的语言可以让学生模仿外, 那些经典的结构段落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仿写。例如, 《梅花魂》一文中描写不懂事的“我”在弄脏了梅花图后受到外祖父的批评。这短短的一段话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 写出了外祖父对梅花图的喜爱。在此我让学生写写自己的同学, 注意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来写, 同时还指出写外貌要抓住特点, 以免“千人一貌”。然后我让学生当堂观察、写作, 互相评议谁写得像。接着开展猜谜活动, 每人写一名同学的外貌, 让大家猜写得是谁。由于教学环节上注意了学生的参与, 学生在“看—说—写”的操作中得到了锻炼, 参与能力不断增强, 因而对作文也就产生了兴趣。
3. 仿篇式练笔。
如对《桂林山水》这种写自然景观的课文指导阅读完后, 我让学生运用“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以“家乡的早晨”为题写一篇文章, 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空白地方练补写
很多课文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 如果教者在阅读教学中能善于挖掘教材, 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 依托课文找准训练点, 从而创设情境, 让学生进行课堂练笔, 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能解决学生练笔时“无米之炊”问题, 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如有些文章渐进高潮时戛然而止, 有的文章在叙述过程中, 留下一段空白, 给读者遐想驰骋的空间, 也为练笔提供了一块难得的宝地。如《伯牙绝弦》一课, 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伯牙在弹琴时, 钟子期在一旁赞叹道:‘善哉, 善哉……’伯牙心里会怎么想, 怎么说呢?请你以伯牙得遇子期开头, 继续往下写。”这些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 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 故学生容易接受。进行这样的小练笔, 不仅对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有推动作用, 而且对披文入情更有重要意义, 并且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三、经典古诗练改写
改写既能促进课文阅读, 激发学生兴趣, 又能培养动笔能力。例如, 学完《秋思》这首诗后, 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唐代的诗人张籍远离家乡, 独自一人在异乡生活, 他常常思念家乡。现在他的老乡要回家了, 请展开想象替他写一封信给他家乡的亲人 (父母、兄弟、朋友、妻子或孩子) 。写一写他在洛阳的生活, 他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又如, 学完《元日》后, 我启发学生想象除夕夜的情景, 并将记忆中的元日情景描绘出来。这样的想象练笔, 有主题, 有生活积累, 不难下笔, 也不难写好。改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很好的练笔方式, 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对此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可谓一举两得。
四、含蓄结尾练续写
有些文章结尾比较含蓄, 很容易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训练学生的推测能力, 这时我们就可以进行续写练习。最常见的续写方式是根据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节接着写下去。例如《穷人》一文的最后一段写道:“‘你瞧, 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这是一个富有余味的结尾, 学生怀有极大的好奇心。我趁热打铁地启发学生:“渔夫和桑娜收养了两个孩子以后, 他们的生活会是怎样呢?”一石击起千层浪, 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 有的说, 孩子们虽然家里贫穷, 但个个懂事, 长大了对渔夫和桑娜很孝顺;有的说, 他们在偶然的机会中成了百万富翁, 还拿一部分钱帮助穷人……之后, 我再引导学生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这样, 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以及写作能力。
关键词:随文练笔;课堂教学;语文
小练笔,顾名思义,就是短小的动手练笔。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它具有篇幅小、形式活、效果好等特点。我对课堂小练笔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正确实施给予了关注,也看到了加强课堂小练笔给教学带来了较好效果,尤其是在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上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精彩片段,仿写练习
小学生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例如: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这篇课文中,作者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如“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在学习这一段时,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模仿写话,想一想“秋天的雨还会把什么颜色给谁?”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有的学生写“它把黄色给了稻田,稻田成了金色的海洋,它们迎风歌唱着丰收的喜悦。”也有的写“它把红色给了大柿子,红红的柿子像一盏盏小灯笼,在向人们点头微笑。”
二、空白悬念,补充练笔
有的文中有一些留白之处,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空白点,把作者隐而未发的意思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这样表达的意图。
例如:《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一课,只重点对魏格纳通过观察世界地图发现了什么,假想到什么进行了比较具体的介绍,至于他是怎样对自己的假想进行论证的只作了简单的说明,如查阅资料、亲自考察,都是一带而过。我在教学时首先问学生:“你们说魏格纳对假想论证到创立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是不是很简单?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然后我让学生把同学们的发言归纳起来把课文写具体。这样更能表现魏格纳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迁移文本,进行练笔
学是为了运用,这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迁移运用的内容根据不同的文本而定。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迁移文本中的表达方式进行练笔。如学习了《桂林山水》一文后,可设计练写排比段落:①天上的云真白啊,----------------;天上的云真厚啊,----------------;天上的云变化真丰富--------------啊,------------ --------。②公园里的花真多啊,----------------;公园里的花真香啊,---------------;公园的花美啊,-------- -------。也可迁移文本中的结构段落进行练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二、六自然段都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段落,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不同的主题来写一段话,可写课间活动丰富,天上的风筝五彩缤纷,公园里的花朵争奇斗艳,饭桌上的小菜无比丰盛等。还可迁移文本的描写顺序进行练笔。如《火烧云》一课,写火烧云变化的三个自然段,它的写作思路是一样的,先总写出现的火烧云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具体对它进行描写,最后写它是怎样消失的。教师可抓住火烧云变化速度快的特点,让学生也来写一种火烧云。
四、插图课文,看图写文
在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有些插图课文中已经作了细致的描绘,就无须再写;有些插图文中只是一笔带过,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插图上画的是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情景。课文中只用“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儿包住了”这句话作了描写。此时,我就抓住了这个写文的机会,学文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然后把画上的内容如火苗燃烧的样子、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的神态、手抓泥土的动作等仔细描绘出来。最后还要写一写邱少云此刻可能在想些什么。通过描写文章中的插图,学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惊人毅力,而且在把画变成话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摘录佳句,拓展练笔
摘录不是简单地摘抄,而是让学生将课文中的有些句子摘录下来后,然后再加上自己的语言,从而拓展文章的内容,发展学生的思维。如《鸟的天堂》一文中讲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物。第一次是在黄昏,鸟儿们都歇息了,作者只描写了一株美丽的大榕树;第二次是在早晨,鸟儿们都出来活动了,所以作者只描写了活泼欢快的鸟儿。学文后,我要求学生把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物都写下来,包括朝阳下的大榕树、飞行的鸟儿及清澈的湖水。学生在练笔时不仅摘录到了课文中的句子而且恰当地写进了自己的语言。如“这些鸟儿有的贴在水面疾飞,有的在树枝上飞窜,有的在我们的船头盘旋。”“清澈的湖水倒映着翠绿的榕树,翠绿的榕树点缀着清澈的湖水,再加上疾飞的身影、湖上的小舟、清脆的鸟叫,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通过这样的练笔,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
一、教学设计思路:
1、学习目标的探究性。
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让他们根据各自的情况自主确定学习目标,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2、体验感悟的自主性。
课件出示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情景,洨河上没有桥,老百姓非常不方便,引领学生设身处地思考:如果你是李春,在设计桥时,该考虑哪些因素,以这个问题统领第二、三自然段的教学,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3、学习方法的合作性。
在整堂课中,我充分尊重孩子们的自主意愿,让他们小组交流、自己确立发言人、组际讨论交流等。
4、拓展练习的探究性。
在结束前,要求学生根据所学为赵州桥写导游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二、教学片断:
(课件展示了这样的画面:洨河波涛汹涌,河上没有桥,两岸的老百姓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师:同学们,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洨河,没有桥,老百姓会多不方便啊!你们能从书中找到相关的证据吗?
生:……
师:读一读吧!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生读课文后举手)
生甲:“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说明这条河很宽,不修桥人很难过去。
生乙:“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说明这个地方交通很……
师:交通发达。
生乙:交通发达,如果不修桥将会给人们带来很多的不方便。
……
师:你们读得可真仔细,是啊!没有桥,会多么困难啊!(课件出示李春肖像)正当人们愁眉苦脸之际,人群中的一位石匠,名叫李春,萌生了一个想法:我要建桥。
(课件出示:李春走访了一座座形态各异的桥,他心目的赵州桥渐渐成形,他想:我要建一座的桥。)
(小组学习、交流之后)
生:如果我是李春,我会建一座特别坚固的桥。
生:他建的桥特别雄伟,看,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我们小组认为“横跨”这个词特别准确,体现了它的雄伟。
生:我们认为李春建造的是一座实用的桥,它的大桥洞是用于平时河水流过使用的,当发大水时,小桥洞里也可以让流水通过,赵州桥保存到现在,这种设计起到了很大作用。
师:书中有句话评价了这种设计,你们能找到吗?
生甲:“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师:这是由两小句组成的(课件出示这两小句),这两小句的位置能互相调换吗?
生(齐):不能!
师:为什么?
生乙:调过来……就不美了。
生丙:调过来以后前面句子短,后面句子长,读起来有点别扭……
师:意思呢?调换后意思有没有变?
生甲:没有,意思一样。
生(反应过来,纷纷说):可以调换。
师:是的,可以调换,说明“既……又……”,是并列关系的关联词。
三、我的反思:
《赵州桥》是篇优秀的适合孩子们学习的课文。在上这一课之前,我查阅了很多优秀的示范课和课堂实录,我阅读着、沉吟着、思索着:如何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体现我自己的特色呢?我共设计了三份不同的教案,第一份中让学生通过“读一读、议一议、圈一圈、画一画、说一说”来完成学习任务,但在试教时发现容量太大,在40分钟内完成起来有困难。第二份教案中我“以读促思,以读生情,以读帮助理解”,但实际操作时,又发现孩子们兴致不高,对此,我吸取前两篇教案的教训,取其长处,完成了第三份教案,综观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转化情境,引领学生主动性学。
《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这节课设计的出发点就是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完成课文的教学。我带领着孩子回到一千三百多年前,体会没有桥给两岸老百姓带来的不方便,再现李春设计思路,想像李春的造桥过程,这样的情境转化,孩子们耳目一新,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2、小组交流,发挥协同效应,合作性学。
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我在教学时,就充分尊重孩子们的自主意愿,初读课文时,我说: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精读课文时,我说:你们可以圈、点、勾、画,还可以在课文空白处画“问题泡泡”;小组交流时,我说:用你们都同意的方式确立发言人……
3、以问题为中心,探究性学。
传统的讲授型课堂中,老师把教学内容分化成许多个问题,往往显得琐碎,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我设计了这一问题:“如果你是李春,在设计桥时,该考虑哪些因素?”用这个问题来统领整堂课的教学,解决重难点,并且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去理解、去体味。
当然,这堂课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注重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朗读的训练就有所减少了;在小组交流中,有些能力薄弱的同学发言机会较少,很多小组往往是个别优秀学生从头讲到尾……这些问题都值得我反思。
【随文练笔论文】推荐阅读:
巧妙设计随文练笔提高学生作文能力07-08
小练笔句子11-29
小练笔大作文06-04
作文小练笔题目06-11
走月亮小练笔09-16
小练笔作文500字09-25
三年级下册荷花小练笔12-11
让阅读课堂因练笔更精彩09-26
借物喻人小练笔教案11-26
课堂小练笔的几点做法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