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的形成(教案)(共11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排泄的概念,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功能; 2.掌握肾脏的结构与尿液的形成过程。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观察和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
1.观察泌尿系统模式图,肾脏结构示意图、尿的形成示意图; 2.训练自主学习,分析资料及交流表达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科学的态度。教学重点、难点
肾单位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
一、引入
提问:人体生命活动中会产生哪些废物呢?学生回答。
二、新课 1.排泄
排泄与排遗的区别;
人体将体内的尿素、多余的水分和二氧化碳等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 提问:排泄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回答;
总结:人体排出废物的途径有三种,但以尿液为主要形式。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一下尿是如何形成的?要想知道答案,必须先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观察泌尿系统图,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了解各个器官的主要功能。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问题。
过渡:肾脏形成尿液,是泌尿系统中最主要的器官。3.肾脏
(1)观察肾脏的内部结构:肾的皮质与髓质、肾盂。
(2)认识肾单位。通过观察肾单位结构示意图,阅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a.肾小球是由什么构成的?
b.肾小球壁有什么特点,薄还是厚,一层还是多层? c.肾小管有什么特点?它周围存在哪种血管? d.血液是怎样流经肾单位的呢?
通过自主学习,思考及讨论使学生理解肾单位的结构及特点。过渡:血液流经一个肾单位时是如何形成尿液的? 4.尿液的形成
(1)观察尿液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血液中的物质透过肾小球在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再经过肾小管形成尿液;注意:观察毛细血管的分布位置,回忆以前学过的毛细血管的作用。总结:肾单位有两处毛细血管分布,分别是肾小球和肾小管周围,结合毛细血管的作用,推测这两处发生了物质交换。(2)分析课本23页小资料
学生思考讨论:血浆到原尿,直至形成尿液,成分有没有变化?哪些变化?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资料的方法。
分析资料中的数据:得出排尿主要是排出无机盐和尿素,还有多余的水;a.比较血浆和原尿成分的变化,引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b.比较原尿和尿液成分的变化,引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3)观看肾单位中尿液形成的动画,加深印象
(4)联系实际:医生在检验病人尿液时发现了蛋白质,可能是肾的哪个部位出现了病症?如果发现的是葡萄糖呢?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尿液的形成
一、排泄
二、泌尿系统
三、肾脏 1.肾脏结构 2.肾单位
四、尿的形成:
高一学生对山地、大陆漂移学说及板块构造学说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前一节课学生学习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对内、外力作用的知识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变化很缓慢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需要运用地理的理性思维才能正确判断背斜、向斜构造,从而在实际中得以运用。在初中及高一上学期地理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但在这方面还有欠缺。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说出褶皱山和断块山的概念、形成及其基本特征,可以就实际问题正确判断出背斜和向斜,并能合理解释“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2.通过实例剖析,学生能描述出火山的成因、构成及其规模。
3.结合生活实际,学生能说出山地对交通方式的选择和布局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它们的形成、地形特征,以及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判断,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学生讨论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山地的类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学生的灾害意识和安全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褶皱、断层的判别及其影响。
2.山地怎样影响交通。
难点:1.正确判断出背斜和向斜。
2.分析褶皱、断层图,总结其基本特征。
四、教具
多媒体、苹果果皮。
五、教学方法
案例法、归纳法、讨论法等。
六、教学过程
【导入】师:同学们好,相信我们大家以前都见过很多山,在小学、初中时也学习过,芜湖也有很多山,那么你们知道的山有哪些?
生:赭山、天门山……
师:很好,下面一起来看一组图片,然后找一位同学来谈谈看完这些图片之后的感受(用课件展示芜湖天门山、黄山等的图片)。
生:高大、风景好……
师:不错,地球上有着许多形态各异的山脉,构成了自然界千变万化的景象。为何会形成这么丰富多彩的景观呢?下面来学习这节内容。
(意图:图片是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新课教学】我们都知道地球表面有的地方平坦开阔,有的地方又是千沟万壑。基于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内力作用是根本,形成了地表形态的雏形,使地表变得凹凸不平;外力作用又使之变平。我们刚刚看的那些山,形态不一,这说明影响它们形成的因素是不同的。按照成因,我们把山分为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在学习这些山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到底何为褶皱、断层。
【承转】教师拿出备好的果皮,向学生演示:用手将果皮向中间挤压时,果皮会弯曲;向两侧使劲拉的时候,果皮会被扯开(边讲课边进行演示,并强调挤压的方向)。
【讲解】讲解褶皱、断层的相关概念和形成(用手演示)。
(意图:借助实验来提升学生的好奇心,将抽象的知识细化,学生一目了然,对其来龙去脉把握得很清楚。)
师:首先来看褶皱山。大家看图对比能发现什么?
生:右边岩层变弯了。
师:对,岩层在挤压作用下会弯曲变形,这就要把这节课内容与上节课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其实就是地壳运动。正如刚刚所讲,在强大的挤压下会形成褶皱,褶皱的一个弯曲就称为褶曲。这些褶皱岩层构成的山体就是褶皱山。
(意图:两幅图片形成对比,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褶皱及其基本特征。)
师:世界上有很多褶皱山,比如我国西北部地区的天山、青藏高原上的喜马拉雅山、西欧的阿尔卑斯山。其形态不一,有的绵延数万里。对此科学家用板块构造理论做出了合理解释,即地球上的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个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这些板块处在不断运动的过程中。如果板块发生背离运动,地壳就会断裂形成裂谷、海洋;相碰撞,就会弯曲形成褶皱山系。
师:其基本形态是……
生:背斜、向斜。
师:那什么是背斜和向斜呢(教师用果皮进行演示,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承转】教师绘出背斜、向斜示意图并讲解分析。
师:它们在形态特征上有何差异?(教师一边讲一边引导)刚形成褶皱时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岩层向上隆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那么是不是一定是这样呢(擦去背斜顶部,在向斜上添加一部分)?
师:各位请看,前面我们学习到的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而现在刚好反过来了,背斜顶部形成了谷地,而向斜顶部形成山岭,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生:风、流水……
师:不错,这确实是多种外力一起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在张力作用下较松软,因此易侵蚀成谷地;而向斜底部在压力作用下岩性坚硬,难以被侵蚀,而成为山地,这就是“地形倒置”现象。这种地形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所以不能单从外貌来进行判别。
师:那么我们怎么判断背斜和向斜呢?
地壳是在漫长的时间里一层层堆积起来的,而且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岩层性质不同,因此早期形成的岩层较老,晚期形成的岩层较新,如课本图49,不受外力影响时岩层下老上新。背斜岩层是中间新两侧老,向斜则是中间老两侧新。因此不管岩层怎么变形,都可以根据岩层的新老状况来判断出背斜和向斜。
(意图:层层导入,循序渐进,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习,将抽象的内容加以细化,学生容易接受消化。)
师:那么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意义何在?相信在这之前我们大家也都了解了石油、天然气和水的分布情况,它们主要分布于疏松、有孔隙的岩层中。大家在图 411中尝试画出石油、天然气和水的分布位置。
【讲解】背斜顶部的岩层在张力作用下易破碎,不适合修建水库,它天然呈拱形,适合开挖隧道,因此油气资源主要分布于背斜;向斜顶部岩层结实,不易侵蚀,藏水好,适合建水库。这些判别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意图:注重理论知识实用化。)
【承转】师:刚才讲到岩层会发生弯曲,那大家再想想,如果给岩层施加很大的张力会怎样?
生:断裂。
师:对,张力也可以使岩层断裂,从而形成断层。
【承转】动画演示断层的形成。
师:观察可知,若断层的位移方向是水平为主,则会错断原有地貌或在附近形成新的地貌;若是垂直为主,则相对下降的那块岩体就会形成谷地,相对上升的那块形成山岭,这种块状山体就是断块山。
如图413就是我国五岳中的华山,它是典型的断块山,位于秦岭北部,相对上升的那部分岩体形成了华山,而相对下降的就形成了渭河平原。
【承转】师:华山给我们的感受是高大险峻,那么类似的山大家还能想到哪些呢?
生:黄山、泰山……
师:不错,大家回去可以查阅资料,看看还有哪些山也是断块山。
【承转】我们学习了这两种类型的山后,再来看看有关火山的形成。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这段材料,结合教材P75思考几个问题。
人民网2013年8月11日讯:印度尼西亚官员10日说,该国一个小岛上的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到海滩上,导致5人死亡,其中包括3个大人和2个小孩。报道说,罗卡滕达火山位于印尼首都雅加达以东2000公里,于10日凌晨开始喷发,2000米高的岩浆和火山灰四处漫流。火山灰覆盖了附近的海滩,导致人员死亡。位于印尼中爪哇省的默拉皮火山曾于2010年底喷发,当时造成350人死亡,25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重大。
问题:火山成因、结构和规模。
【讲解】 教师讲解火山。
(意图:通过一则火山报道来使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同时提高学习兴趣。)
【承转】通过学习,我们对了山地的类型及其成因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那么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及交通呢?
分组讨论:教师给出两幅图片(平原地区和山区交通布局图),学生对比分析,并思考以下问题。①山地对交通的影响。②山区主要运输方式。③山区修路要注意哪些问题。
【归纳】山地会影响交通方式的选择和布局;由于修建公路较铁路成本低、难度小,先修建好公路然后再修建铁路,以公路为主;公路一般沿低地分布,之字形延伸。
师:其实上面第二幅图是老师家乡的图片,以前我们每次上学都要经过那里,步行好几个小时,很辛苦的,所以你们一定要珍惜现在这么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刻苦学习。下面我们来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今天我们首先学习了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几种地貌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以及它们的特征、如何识别,重点学习了褶皱中背斜向斜的相关知识,同学们不仅要知道其基本特征,更要会灵活运用。之后我们学习的是山地地形对交通的影响。山地地形影响一个地区的交通,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有的特别贫困的地区连公路都没有,可以想到他们生活多么艰难,所以大家要珍惜这么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勤奋学习,为自己的美好未来奋斗。
(意图:小组讨论,学生相互交流;通过实例分析、教师讲解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够激发学生努力拼搏的激情,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责任编辑 周侯辰)
【讲解】背斜顶部的岩层在张力作用下易破碎,不适合修建水库,它天然呈拱形,适合开挖隧道,因此油气资源主要分布于背斜;向斜顶部岩层结实,不易侵蚀,藏水好,适合建水库。这些判别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意图:注重理论知识实用化。)
【承转】师:刚才讲到岩层会发生弯曲,那大家再想想,如果给岩层施加很大的张力会怎样?
生:断裂。
师:对,张力也可以使岩层断裂,从而形成断层。
【承转】动画演示断层的形成。
师:观察可知,若断层的位移方向是水平为主,则会错断原有地貌或在附近形成新的地貌;若是垂直为主,则相对下降的那块岩体就会形成谷地,相对上升的那块形成山岭,这种块状山体就是断块山。
如图413就是我国五岳中的华山,它是典型的断块山,位于秦岭北部,相对上升的那部分岩体形成了华山,而相对下降的就形成了渭河平原。
【承转】师:华山给我们的感受是高大险峻,那么类似的山大家还能想到哪些呢?
生:黄山、泰山……
师:不错,大家回去可以查阅资料,看看还有哪些山也是断块山。
【承转】我们学习了这两种类型的山后,再来看看有关火山的形成。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这段材料,结合教材P75思考几个问题。
人民网2013年8月11日讯:印度尼西亚官员10日说,该国一个小岛上的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到海滩上,导致5人死亡,其中包括3个大人和2个小孩。报道说,罗卡滕达火山位于印尼首都雅加达以东2000公里,于10日凌晨开始喷发,2000米高的岩浆和火山灰四处漫流。火山灰覆盖了附近的海滩,导致人员死亡。位于印尼中爪哇省的默拉皮火山曾于2010年底喷发,当时造成350人死亡,25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重大。
问题:火山成因、结构和规模。
【讲解】 教师讲解火山。
(意图:通过一则火山报道来使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同时提高学习兴趣。)
【承转】通过学习,我们对了山地的类型及其成因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那么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及交通呢?
分组讨论:教师给出两幅图片(平原地区和山区交通布局图),学生对比分析,并思考以下问题。①山地对交通的影响。②山区主要运输方式。③山区修路要注意哪些问题。
【归纳】山地会影响交通方式的选择和布局;由于修建公路较铁路成本低、难度小,先修建好公路然后再修建铁路,以公路为主;公路一般沿低地分布,之字形延伸。
师:其实上面第二幅图是老师家乡的图片,以前我们每次上学都要经过那里,步行好几个小时,很辛苦的,所以你们一定要珍惜现在这么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刻苦学习。下面我们来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今天我们首先学习了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几种地貌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以及它们的特征、如何识别,重点学习了褶皱中背斜向斜的相关知识,同学们不仅要知道其基本特征,更要会灵活运用。之后我们学习的是山地地形对交通的影响。山地地形影响一个地区的交通,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有的特别贫困的地区连公路都没有,可以想到他们生活多么艰难,所以大家要珍惜这么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勤奋学习,为自己的美好未来奋斗。
(意图:小组讨论,学生相互交流;通过实例分析、教师讲解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够激发学生努力拼搏的激情,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责任编辑 周侯辰)
【讲解】背斜顶部的岩层在张力作用下易破碎,不适合修建水库,它天然呈拱形,适合开挖隧道,因此油气资源主要分布于背斜;向斜顶部岩层结实,不易侵蚀,藏水好,适合建水库。这些判别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意图:注重理论知识实用化。)
【承转】师:刚才讲到岩层会发生弯曲,那大家再想想,如果给岩层施加很大的张力会怎样?
生:断裂。
师:对,张力也可以使岩层断裂,从而形成断层。
【承转】动画演示断层的形成。
师:观察可知,若断层的位移方向是水平为主,则会错断原有地貌或在附近形成新的地貌;若是垂直为主,则相对下降的那块岩体就会形成谷地,相对上升的那块形成山岭,这种块状山体就是断块山。
如图413就是我国五岳中的华山,它是典型的断块山,位于秦岭北部,相对上升的那部分岩体形成了华山,而相对下降的就形成了渭河平原。
【承转】师:华山给我们的感受是高大险峻,那么类似的山大家还能想到哪些呢?
生:黄山、泰山……
师:不错,大家回去可以查阅资料,看看还有哪些山也是断块山。
【承转】我们学习了这两种类型的山后,再来看看有关火山的形成。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这段材料,结合教材P75思考几个问题。
人民网2013年8月11日讯:印度尼西亚官员10日说,该国一个小岛上的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到海滩上,导致5人死亡,其中包括3个大人和2个小孩。报道说,罗卡滕达火山位于印尼首都雅加达以东2000公里,于10日凌晨开始喷发,2000米高的岩浆和火山灰四处漫流。火山灰覆盖了附近的海滩,导致人员死亡。位于印尼中爪哇省的默拉皮火山曾于2010年底喷发,当时造成350人死亡,25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重大。
问题:火山成因、结构和规模。
【讲解】 教师讲解火山。
(意图:通过一则火山报道来使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同时提高学习兴趣。)
【承转】通过学习,我们对了山地的类型及其成因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那么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及交通呢?
分组讨论:教师给出两幅图片(平原地区和山区交通布局图),学生对比分析,并思考以下问题。①山地对交通的影响。②山区主要运输方式。③山区修路要注意哪些问题。
【归纳】山地会影响交通方式的选择和布局;由于修建公路较铁路成本低、难度小,先修建好公路然后再修建铁路,以公路为主;公路一般沿低地分布,之字形延伸。
师:其实上面第二幅图是老师家乡的图片,以前我们每次上学都要经过那里,步行好几个小时,很辛苦的,所以你们一定要珍惜现在这么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刻苦学习。下面我们来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今天我们首先学习了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几种地貌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以及它们的特征、如何识别,重点学习了褶皱中背斜向斜的相关知识,同学们不仅要知道其基本特征,更要会灵活运用。之后我们学习的是山地地形对交通的影响。山地地形影响一个地区的交通,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有的特别贫困的地区连公路都没有,可以想到他们生活多么艰难,所以大家要珍惜这么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勤奋学习,为自己的美好未来奋斗。
(意图:小组讨论,学生相互交流;通过实例分析、教师讲解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够激发学生努力拼搏的激情,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目的
1.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3.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二)教具
验电器两个,带绝缘柄的金属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带座小灯泡一个,开关一个,干电池一节,剖面干电池1个,蓄电池一个,磁性黑板一块。(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球带什么电?金属箔片带什么电?
提问2:验电器是通过什么方法带上电的?
2.引入新课
演示本节的实验。
这个实验表明在金属棒中发生了电荷的移动。
3.进行新课。
(l)电流的概念: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水在水管中沿着一定的方向流动,水管中就有了水流。电荷在电路中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电路中就有了电流。
在刚才的实验里,金属棒中的电荷是怎样移动的?是从A到B,还是从B到A?
重做实验,继续观察验电器A、B金属箔片张角的变化。可看到B的金属箔片张开到一定角度就不再增大了,A的金属箔片的张角也不再减小。实验表明电荷不再通过金属棒往验电器B上移动了,金属棒中不再有电流了。“这种瞬间电流在实际当中没有多大用处。
(2)维持持续电流的条件
演示实验:挂上磁性黑板,把背后粘有小磁元的电池、灯座、开关依次贴在磁性黑板上。打开开关,用导线将上述元件连接好。合上开关,小灯泡持续发光;打开开关,小灯泡熄灭。将干电池取走,合上开关,小灯泡也不发光。
引导同学思考:小灯泡持续发光,表示有持续电流通过小灯泡的灯丝。你能否通过上述实验找到维持小灯泡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
①有电池。
②合上开关。
(3)电源
能够持续提供电流的装置叫电源。大量用电器的电源,是发电厂里的发电机;发电机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日常生活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电源,是干电池和蓄电池;干电池、蓄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干电池、蓄电池上有正极和负极,干电池的正极是碳棒,从外表看,即为带铜帽的一端;负极是锌筒(展示干电池剖面实物)。蓄电池的正、负极通常用“十”“一”号标在电池的上部。
演示实验:用蓄电池(其中一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连接电路,合上开关,观察小灯泡发光情况。
启发:你在日常生活中都在哪些情况下使用过干电池?在哪些地方见过使用蓄电池?
(4)电流的方向
电荷有两种,电路中有电流时,发生走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有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发生定向移动。
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这个规定是在19世纪初,在物理学家刚刚开始研究电流时,并不清楚在不同的情况下究竟什么电荷在移动时做出的,而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这样的规定并不影响研究电流的有关问题,并且在酸、碱、盐的溶液中就有正电荷的定向移动,因此这个规定一直沿用至今。
按照这个规定,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思考判断〉:在课本图45的实验中,电流的方向是从A流向B还是从B流向A?在课本图46的实验中的电流方向又如何?
〈讨论与练习〉
如图1所示:已知验电器A带正电,B不带电。拿一根带绝缘柄的金属棒把A、B两个验电器连接起来。这时B带什么电?在连接的瞬间,金属棒中做定向移动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电流方向是从哪到哪?
4.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电流这个概念,电流是电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我们要从电流的形成、电流方向的规定、持续电流存在的条件等几方面加深对电流的认识。
5.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教材并完成本节练习。
2.小实验:自制一个水果电池。
找一根5厘米长的铜片或粗铜丝,再从废干电池上剪下一条2毫米宽的锌皮,刮净,把铜片和锌皮插入苹果或番茄、柠檬等水果里,就做成了一个水果电池。取两根导线,把它们的一端分别接在水果电池的两极上,另一端和舌头断续接触,注意两根导线不要碰着。这时舌头上有什么感觉?(四)说明
在演示课本图46的实验中采用了磁性黑板,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方便同学们对演示电路的观察。若没有磁性黑板,可用塑料泡沫板代替。在电路元件的背面钉上长螺丝,演示时插入泡沫板即可。
一、导入
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小猴今天来和小朋友比一比?比比谁是“聪明智慧星”你们有信心吗?
二、展开
1.用类推法学习10的形成。
(1)播放课件:
教师:暖和的春天到了,花园里来了许多花,
出示: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花各9朵,幼儿点数,启发幼儿思考如何才能将它们的数量变成10?
引导幼儿用个添上1朵的方法将三种颜色的花都变成10朵,
(2)请幼儿将三种颜色的花都变成10朵
(3)提问:
9朵花添上1朵花是10朵花,9添1是几?"
请幼儿复述:9添1是10。
2.理解10的实际意义,认读数字10。
(1)在幼儿点数三种颜色花并说出总数的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说出三种颜色的花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1
0朵花能用数字10来表示。
引导幼儿认读数字10,使幼儿能发准字音。
(2)理解实际意义:
寻找数量是10的物体,巩固对10的含义的认识,引导幼儿找找自己身上什么器、器官可以用数字10来表示?
想一想,数字10还能表示什么?
小结:10能表示所有数量是10的物体。
3.游戏巩固:举卡片
方法:教师在屏幕上出现数字1-10,让幼儿记住。
然后让幼儿闭上眼睛,教师取走1张,再请幼儿睁开眼睛看看缺了哪1张,
并从自己的的卡片中寻找出来并举起来,以举卡片快又对的幼儿为胜利者,根据时间掌握游戏次数,
三、结束
讲评根据上课情况,评出“聪明智慧星”。
活动结束!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有趣的数字》
幼儿园中班教案
活动目标
1.感受数字的丰富变化,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
2.体验数字给生活带来的方便与有趣。
活动准备
1.动画片:有趣的数字
2.图片:在图画里找数字
3.教具:电话
动画片
趣味练习
活动过程
一、看图找数字
1.小朋友,这是一幅很有趣的图画,仔细看看,在这幅图画里,你能找到什么?
2.幼儿观察后,在图画里找出数字。
二、感知数字的丰富变化。
1.情景表演
教师接听电话:喂,您好,你找东东呀,东东没有来幼儿园,你给东东打电话吧….
2.教师:怎样才能联系到东东呢?给东东打电话,你需要知道什么?
(电话号码)
电话号码是用什么组成的?(数字)
3.说电话号码
(1)教师:谁知道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2)思考:为什么电话号码是不一样的?
讨论后得出:数字的排列顺序不同。
三、交流有关电话方面的知识
1.分别请幼儿 自己知道的电话号码。
了解电话号码是多位数的。
2.你们知道的电话是几位数的?
(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
小结:固定电话是8位数的,手机是11位数的,常用的较特殊的电话是3位数的。
四、动画片,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
1.教师:请小朋友看一个动画片:你最喜欢的数字是什么
2.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数字。
五、给小动物编电话号码
1.有许多小动物家还没有电话,你们用喜欢的数字来帮它们编个电话号码吧。
提示:可以用贴数字的方法,也可以用笔写。
2.提示幼儿是否每个数字都用了,数一数,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卵石的形态特点,揭题
1、问:同学们,你们见过这种石头吗?在哪里见过? 生:沙堆、河滩、建筑工地
2、老师在河滩上看见这种石头很特别,就捡了一些回来,请大家仔细看看,用手摸一摸,这些石头有什么特点? 生:……
3、总结:它们都形似鸟卵,表面光滑圆润,所以我们叫它卵石。(板书:卵石)请看这些卵石图片。(课件卵石图片)
多么美丽的卵石呀,大自然这位神奇的雕刻家是如何造就卵石的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卵石的形成。(板书:的形成)
二、获取卵石形成的事实,并进行预测
1、谈话:卵石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出示课件视频)问:刚才我们一起顺着河道走了一遭,大家有什么发现吗? 生:(谈上游、中游、下游岩石的形态有什么变化)
总结:大家都发现了,上游的岩石个儿大,有棱角;中游的个儿中等,光滑圆溜;而下游的岩石个儿细小,有的甚至变成了沙粒。也就是说从河的上游到下游,石块越来越小,形状越来越圆。
3、问:那么,河流上游的岩石最开始是从哪里来的呢?请大家大胆地猜一猜。生:从山上。
高山上岩石破碎而滚落下来的。(板书:高山上岩石)
三、研究卵石的形成过程
1、高山上的岩石是那么的坚硬,是什么原因使它出现裂缝,滚落下来呢?请大家仔细观察书上36页的三幅图并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好好想一想。交流:谁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山体出现裂缝,导致岩石滚落下来呢? 生:……
师:除了这些原因,水结冰时体积变大会胀裂岩石、植物的根长大也会胀裂岩石。请大家看一个实验,想一想还有哪些因素?(看视频)
问:谁知道这些岩石怎么会伤痕累累,成为碎石呢? 生“热胀冷缩
师:让我们继续来看看岩石是如何热胀冷缩的。(课件)
(课件)小结:温度的变化、水结冰、植物的根长大等原因长期对岩石产生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板书:风化作用)
2、认识河水搬运中产生的磨圆作用
(1)问:高山上的岩石在长期风化的过程中变得支离破碎,伤痕累累,变成破碎的岩石。(板书:破碎的岩石)那些破碎的岩石由于重力的作用就滚落下来,变成一块块棱角分明的石块,来到河道的上游。那么,请问,是谁将上游的岩石搬运到中游和下游呢? 生:水
师:对,流水具有搬运作用。(板书:搬运作用)又是什么力量将这些石块变成了光滑圆溜的卵石?(2)学生猜想 生:流水
师:对,流水是有力量的。那么这些石块在流水的冲击下,又是怎样变成卵石的呢?让我们用模拟实验来验证大家的猜想。(3)分发材料,设计模拟实验方案
(发材料)各组的桌子上有一个袋子,大家打开看看里面是什么?(生……)是一些破碎的砖头,它们有什么特点呢?用手摸一摸?对,有棱角。这是一个带盖的玻璃瓶,里面有水。我们既然做的是模拟实验,那么就要弄清楚这些材料分别相当于大自然中的什么。碎砖头相当于大自然中的什么?(破碎的岩石)瓶中的水相当于?(流水)瓶中就相当于什么?(河床)如果我们把砖头放进瓶子里,用力摇晃起来就相当于什么?(岩石受到流水的冲刷)会有什么变化呢?还是通过实验来发现吧。请注意:实验前,要留一两块砖头以便于实验后的岩石作比较。大家拧紧瓶盖,边摇晃边观察。好了,开始吧。(4)分组实验。(5)汇报实验结果。问:石块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棱角消失了,磨圆了…… 问: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 生:摩擦,冲击…… 问: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生:岩石是在水流的作用下变成卵石的……
(6)小结:岩石在流水的搬运过程中,岩石和岩石之间发生碰撞、摩擦,岩石与河床之间有摩擦,岩石与水流之间也有摩擦。当受到这一系列的摩擦作用,岩石就变得越来越小,棱角逐渐被磨圆。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磨圆作用。(板书:磨圆作用)岩石经过磨圆作用以后就变成卵石来到河道的中游和下游了。(板书:卵石)
(7)师:同学们,大自然中的岩石在流水的冲击下也是这样变化的吗?我们再来看一段视频。(出示视频)
3、形成结论
(1)师: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分组讨论,然后把你的结果告诉大家。(2)分组讨论
(3)交流小结: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风化,在重力和其它外力的作用下,来到了上游的河道中,流水又将岩石搬运到中游和下游。在河水的长距离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摩擦、碰撞,到达下游的岩石就变成了光滑圆溜的卵石了。
四、拓展延伸
(学生:他们大都来源于植物的果实或种子。)
在表述交流过程中,尝试说出自己的结论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为教学开一个好头。
引导探究层层推进6分钟过渡:那么植物开花,完成传粉受精以后,又是怎样形成果实和种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块来探究《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第1课时。
1、初步感知4的形成。
2、在操作的基础上尝试用语言来表达4的形成。
3、感受招待客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小猴手偶4个、课件(餐桌)、果盘人手一个、水果卡片若干、一些小食品若干。音乐《猫抓老鼠》。场地布置:四个大圈圈。
活动重难点:感知4的形成。
活动过程
1、随音乐《玩具进行曲》入活动室。
2、游戏《抱一抱》复习3以内的数,为学习4的形成做好知识铺垫。
3、以小猴子一家来做客的生活情景,引导幼儿初步感知4的形成。感知招待客人的礼仪。
(1)利用手偶依次出示小猴子一家,引导幼儿点数4,感知3添1是4,4去1是3。
(2)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讲述怎样招待客人。
师:“小猴子一家来我们幼儿园做客,该怎样招待他们呢?”
4、(出示餐桌课件)准备餐具,强化4的形成3添1是4。
师:“餐桌上有些餐具准备的不够,宝宝们帮老师找找是那些餐具呢?”(引导幼儿把不够4个的餐具添1变成4个)
师:“餐具准备好了,我们给猴子一家吃什么?”(幼儿猜想)(出示3个小食品)师:“看老师给他们准备了什么?”“够不够?”“怎么办?”(让幼儿抓取食物,感受3添上1是4)
5、操作游戏分水果,进一步感知4的多种形成。
(1)盘子里的水果有1个的、2个的、3个的,要求幼儿把每个盘子里的水果都变成4个。(幼儿分组操作)
(2)师检查是否每个盘子都是4个。
(3)请幼儿说一说是怎样把水果变成4个的。
6、游戏《小猫抓老鼠》巩固提升幼儿对4的形成的感知。
游戏:老师当花猫,幼儿当老鼠。准备4个圈,让幼儿抢圈,幼儿和老师一起随音乐绕着圈走,当儿歌结束时幼儿迅速站进呼啦圈内,每个呼啦圈里最多只能站4个幼儿。没有占上圈的幼,被猫抓住。退出游戏。下一轮再开始(每轮减少一个圈)。
7、结束
9雨的形成
教 学 课 题 9雨的形成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标
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
3、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
4、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5、能根据漫画写一篇科普短文,向其他人介绍水的三态变化。
6、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7、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做凝结。
8、能举例说出有些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9、能分别举例说明物质的可逆变化在人类生活中的运用。
10、愿意关注科学技术(人工降雨)的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教 学 重 点 创造条件,使学生尽可能独立地探究雨的成因。教 学 难 点
教学准备 有关凝结现象的图片、酒精灯、同样大小的杯子、玻璃片、试管夹、温水、铁架台、烧瓶、胶塞、玻璃管。
教 学
过 程 授课变更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图片)你们见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吗? 师:这些现象有哪些相同点吗?
(二)学习新课:
1、小水珠从哪里来?
(1)师:上面图片中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出现小水珠?(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汇报。(3)学生填写解释。
(4)师: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向同样大小的两个杯中倒入同样多的温水;同时盖上大小相同、冷热不同的玻璃片,你们猜一猜,哪个玻璃片上会有小水珠出现?(5)学生汇报猜想并进行实验。(6)汇报实验结论。
(7)教师小结: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做凝结。
2、雨的形成。
(1)师:在上一个实验中,如果水滴越聚越多,会出现什么现象?与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比较相似?(2)师:由此推断自然界中的雨是怎样形成的?(3)师:小组同学互相合作,制定小组的研究计划吧!(4)小组合作制定计划,教师巡视指导。(5)汇报研究计划。
(6)师:根据各小组制定的研究计划进行实验吧!(7)学生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8)教师组织学生对实验情况进行评价并小结。
(三)巩固练习:
(1)阅读科学在线,进一步指导学生对雨的形成的认识。
(2)教师小结:水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发生循环往复的变化,我们把像水这样的变化过程称为可逆的。板书设计 9雨的形成
水蒸气
遇冷
水
凝 结 作业
知识与技能: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明确工业联系的两种主要类型及意义。
2、掌握工业集聚的优点及原因。
3、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和分类。
4、掌握工业分散的优点及原因。
5、了解工业地域联系的必要性和主要方式
过程与方法:以乡土地理案例“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切入口,探究工业联系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的原因;结合“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陈埭鞋业”等案例教学,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分类,并尝试对某一工业区域的形成条件、发展优势、各工业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深入思考的钻研精神和取长补短、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师生之间的知识与情感交流,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对家乡工业发展的对比分析过程中,培养热爱家乡,积极为家乡发展作出贡献的情感和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工业集聚的主要原因和优点
理解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的主要原因、优点。
难点: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对工业地域联系的影响。
课型: 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启发式谈话法、讲议练结合
四:学生特征分析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认识并非是主体(学习者)对于客观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建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并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对工业区位因素已有所了解;在实际生活中,对不同类型的工业区域,如经济开发区等有所耳闻。因为地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习者创设比较熟悉的、来自生活的学习情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习者感受到学习地理的现实意义。在教学方式上,要优化问题情境,强调师生互动,突出学生主体;在案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本节内容比较抽象的特点,采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乡土地理案例,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对问题的深层次分析探究,引领学习者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学以致用,帮助他们学会具体现象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泉州市经济开发区新貌”展示(PPT)
2、设问:图中有哪些工业企业?它们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工业地域联系等问题。
情境展示:泉州市经济开发区发展概况(PPT)
泉州市经济开发区平面图(PPT)
教师提问:我们学校就位于开发区内,你能举出开发区的一些著名企业吗?
这些企业为什么集聚在一起?
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学生代表回答(略)
师生共同分析:这些工厂, 有的存在产品与原料上的联系,例如:海盛鞋材和三兴集团、华珠集团等。
又如:“与钢铁厂有关的原料和产品”(PPT)。此外许多企业还存在生产工序上的联系,例如:“纺织—印染—服装厂间的联系”(PPT)
教师小结:工业生产过程复杂,工序繁多,往往需要经过多家工厂的加工才能完成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因此,在这些工厂之间就存在着生产上的联系。
教师提问:开发区内大部分企业之间并没有这种生产上的联系,如 泉州神州电子有限公司 、九牧王(福建)服饰发展有限公司 、泉州安记食品有限公司 、泉州美加美仿瓷餐具有限公司 等。但它们共同布局在泉州经济开发区内,为什么呢?
学生代表回答(略)
师生共同分析:可以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形成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基础设施方面的联系”(PPT)
板书:(一)工业联系
生产上的工业联系
空间上的工业联系
小结承转:从上面的案例分析可知,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集聚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
播放:“陈埭鞋业”(PPT) 专业生产的集聚
“加拿大炼铝工业的分布” 共用基础设施的集聚
那么,工业集聚有哪些有利之处呢?
板书:(二)、工业的集聚
1、集聚的两种情况 专业生产的集聚
共用基础设施的集聚
生答后师小结:陈埭制鞋企业集聚,并拥有相关配套的皮革鞋材、印刷包装、化工原料、鞋机至数字制模的专业厂家,已形成制鞋专业镇。这些相关企业集聚分布,减少了运输费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而加拿大炼铝工业耗电量大,集聚于大型电站附近,有利于共同利用廉价的能源,减少能源成本。
归纳:工业集聚优势:
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费和能耗,进而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提问:我们所在泉州经济开发区内集聚了许多企业,主要属于哪一种类型呢?
资料展示:开发区地图(PPT) 共用基础设施的集聚
教师补充:泉州经济开发区积聚效益
阅读案例2,回答63页活动题: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师小结
承转: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如陈埭鞋业和泉州经济开发区,它们的成因相同吗?
下面就我们对这一重要教学内容的教案形成报告如下(具体教案略)。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主张有意义学习,反对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就是通过文字符号或其它符号使学生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的学习。其学习过程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的(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非字面的)联系。
根据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有意义学习分为三种类型: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这是一堂典型的概念学习课,它的实质是让学生掌握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关键属性)。获得概念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让学生从大量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称为概念形成,另一种是教师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呈现,然后由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理解新概念,称为概念同化。
义务教育新教材对认知发展尚未成熟的初中学生,在理论上降低了逻辑严谨性要求。根据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教材比较多的运用了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困难。形象思维是借助对数学对象的具体形象和表象的联想来进行的思维,可以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图表和模型表现数学内容,通过联想、类比、归纳而抽象出数学概念,也可以使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直觉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数学对象的结构及规律性关系的敏锐想象和迅速判断。它的特点是思维过程无明确的意识,也没有清晰的推理过程,思维过程在一刹那间完成(即“顿悟”),主要形式是想象和猜测。可以这样说,逻辑是证明的工具,而直觉是发现的工具。因此根据本节课教材的组织程序和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习进行的方式可采用发现学习的形式(苏联奥苏伯尔观点,美国布鲁纳倡导),先用概念形成的程序引入函数概念,然后同化函数概念,达到获得函数概念的目的。经过研究,我们取得了如下的共识:
一、依据教学大纲和节前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要求学生能分清实例中出现的常量与变量、自变量与函数,使学生了解函数的意义及三种表示法。
二、紧扣教材,充分运用教材获得函数概念。
1.借助教材编写者精心设计的章头图(第82页)引入教学,体现函数这个重要的数学概念源于实践、寓于实践的哲学观点。
上课伊始,让学生观察章头图。这幅图分上、中、下三部分。通过对上、下四幅画的观察得到某日白天的气温高、风力小;深夜的气温低、风力大,具体生动地说明了时间和气温是两个变量,时间和风力也是两个变量。接着利用学生前节课(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容)刚刚获得的认知结构观察中间部分(气温图),发现一天二十四小时内,当时间每取一个值时,气温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向学生展示了:在一个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往往存在两个变量的运动变化状况,并且它们满足某种函数关系这样一个数学现象(实例)。
2.重点讲解第91页的例子:一辆汽车以3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行驶的路程S(千米)与行驶时间t(时)有怎样的关系呢?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匀速运动规律:S=Vt),开展学生学习活动。
通过讨论,采用列表的形式,发现在这个问题的研究过程中,速度V是常量,路程S和时间t是两个变量,并且当变量t每取一个值时,就可以相应地得出变量S有唯一的一个值。通过上述两例的知觉水平的`分析,辨别不同的刺激模式,舍去事物的特定物质运动的形态,提炼出两个研究对象中共同的关键属性,抽象为数量及关系的研究,就得出了函数的定义,深入浅出地揭示了用语言文字符号表示函数(这一步属于有意义学习的代表学习的范畴)这个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获得了反映现实或者说代表现实的一个抽象概念―――函数。
三、同化概念,使函数的意义有效地固定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在初步获得函数要领的意义后,可通过第92页的圆的面积S(cm2)与半径R(cm)间的关系:S=πR2来理解常量与变量、自变量与函数这些新概念,并进一步综合上面引入函数定义的两例,将函数概念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进一步分化和融合贯通,指出两个变量构成的函数关系有的可以用数学式子(等式)表示,有的可以用列表或图表示,有的三种表示方法兼而有之,达到了同化概念、强化函数关键特征的目的,为以后学习具体函数及其图像奠定了基矗
四、把握好概念的掌握的教学环节。
所谓概念的掌握就是指获得了按一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属性进行反应的能力。教师在设计测验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获得概念时,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1)要区分学生是知识的理解还是知识的机械记忆;(2)要区分学生是根据关键特征掌握概念,还是根据无关特征回答有关概念问题。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要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高潮。
1.用提问和板演的形式要求学生完成第92页练习的两题。学生根据常量与变量、自变量与函数的定义,直接从知觉上觉察它们的意义,迅速回答问题。
2.请学生举出实例,说明在一个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存在两个变量,并且构成函数关系(即由学生举出肯定例证)。教师要抓住函数的关键特征,引导学生开展思维上活动,在学习和生活中推衍(寻找)出数学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尊重学生的发言和讨论,采用扩大有关特征(定义的特征)的方法促进教学,辨识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使函数真正成为科学概念。
楚雄市中山镇中心幼儿园
罗朝慧
一、活动目标:
1、感知7的形成,认识数字7。
2、会点数7以内数量的物体。
3、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二、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数字7,会点数7以内数量的物体。难点: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活动准备:
四、活动流程:
1、预备活动。师幼互相问候。
走线,线上游戏:开火车。随音乐节奏开火车,节奏快,火车就开得快,节奏慢,火车就开得慢。游戏结束时,让幼儿猜谜:说它是花没人栽,六个花瓣空中开。
北风送它下地来,地上、树上一片白。(雪花)
课件演示,复习6的形成。黑色串珠,请幼儿点数。(一共有5颗。)出示6的串珠,观察比较。
问题:6的串珠与5的串珠相比,有什么不同?举手说一说。再数一数,这一串串珠有几颗。
小结:5添上1就是6,6比5多一,5比6少1。
2、集体活动,学习7的形成。
(1)认识7的的形成。课件演示 7的黑白灰串珠,数一数有多少粒。
再与6的串珠比一比,说说你发现了什么?(2)认读数字7。
教师:7只小兔、7个胡萝卜可以用数字宝宝”7“来表示、7像镰刀”,看课件,书空7。
说说7还可以表示什么。教师小结。6添上1就是7。
3、按指令操作。
(1)先摆7只小兔,再摆6个萝卜,要求一只小兔发一个萝卜,试试看,萝卜够吗?不够几个?
【尿液的形成(教案)】推荐阅读: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7的形成和数数09-14
自我个性的形成07-25
企业文化形成的因素05-25
雨是怎么形成的06-15
墙体形成裂缝的原因07-06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反思07-03
肥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07-04
ify后缀的单词形成动词06-04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课件06-10
一是形成浓厚的活动氛围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