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课堂的师生互动(精选8篇)
课堂互动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所谓课堂互动,实质是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推动,是师生双方或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思想和情感、传递信息并相互影响的过程。从静态的角度看,课堂互动指的是交往的交互主体性,交往双方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都把对方的主体性、自主性作为交往进行下去的前提;从动态角度看,课堂互动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交往双方在持续的交互作用中,交换着思想、情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究,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互动既是校园里一种人际关系的反映,又是一种实践活动的形式、它包括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一是互动必须是民主平等的;二是互动必须是积极的、自主的。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就其存在形式而言,主要有两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改变传统的老师控制课堂、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指点,学生给老师以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生生互动指学生间摆脱了“各自为战”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互相推动,从而共同提高学习效益。
当前,课堂互动理念已深入人心,广为实践。但无可否认,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互动形式单调,师生间群体互动较多,师生间个体互动较少;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互动较多,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较少。互动内容上,多认知互动,少情意互动;互动深度上多浅层次互动,少深层次互动等等。课堂气氛尽管热闹了许多,教学质量却不见有太多提高。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课堂互动质量,提高课题教学效益。
一、恰当把握时机,增进互动
课堂教学中,并不是随意互动就能够提高课堂质量的,也不是单凭教师的意愿,想什么时候互动就什么时候互动,就能够有效果的。真正的互动,应当是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师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课堂互动的最佳时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堂互动的优势。“动”要恰当。一般说来,应把握这样三个时机:
1.“动”在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处
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通常都有明确的目的,互动的内容服从于特定教育任务的完成。互动要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自身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的基础上来设计,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引发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1
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要吃透大纲、教材,把握重点、难点,使设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和矛盾的激化中生成知识,而非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如,在《月光曲》教学中,教学重点是区分事实和联想,认识联想在文中的表达效果。于永正老师在教学中,将重点确立在包含联想的8、9两节,首先组织同学赛读、师生赛背;在此基础上,先分析第8节中联系与写实,认识联想的判断形式,再让学生找出第9节中哪些是联想部分,比较删去联想部分的效果;最后,再让学生分析包含联想内容的一段文章,展开添加联想文字的扩写小训练,并当堂相互评点。如此围绕课文教学重点展开互动,既做到了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迁移,也实现了阅读理解向写作训练的迁移。
2.“动”在学生的情感需要处
学生的智力活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脱离他自身的情绪意志背景。情绪意志的状态既可以推动智力活动的积极开展,也可阻抑智力活动的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①师生互动应“动”在学生的情感需要处,教师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与互动,与学生形成了包容、共享的互动关系,给学生更多的关爱和鼓励、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有意识地与这些学生保持经常性地有效性地互动,让他们获得某一种成功,从而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勇气,使课堂从“一言堂”变成了“众言堂”。如,李镇西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中,在指导学生读正确的基础上,和同学聊在14岁时有没有想过爱情,是否向父母问过以及他们怎么回答的,为什么有些同学不敢问,假设问了会怎样等问题,从而形成一种阅读期待,使学生在阅读课文中进一步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讲爱情的,并将自己喜欢的语句或不懂的语句勾画出来,在自读后主动、热烈地品味、交流、争论有关想法。这样,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现实需求融为一体,实现了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提高了课堂效益。
3.“动”在需要师生合作处
合作是课堂互动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课堂上师生需要合作的关键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惑、困难的时候,是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需要的时刻。
在师生合作中,教师不必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在创造一个生生互动的环境下,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教师,从学生到学生,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个体,从个体到个体,从群体到群体,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让他们自己在探索、思考、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师生之间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从而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如,某教师在进行《黔之驴》公开课教学中,有位学生忽然提出这样一个教师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黔之驴”而不叫“黔之虎”?这个问题教师也一时回答不上来,于是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常识解答,有的说是因为黔地没有驴,有的说是因为驴太蠢了等等,始终没有说服力。教师自己也没有想出满意的答案;于是灵机一动,说道:“刚才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非常值得大家思考,我们不妨先把这一问题放在一边,等到分析全文后再来找满意的答案,如何?”然后继续进行下一环节教学,在教学中,继续思考,忽然想到了文章的主旨是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强的人,想到作者的政治遭遇,想到柳宗元在《三戒》序中说“出技以怒强,染卒迨于祸”这样的话,意识到这个问题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来解释比较好。于是在后面让学生分析文章写作目的时又抛出这一问题,并适当地介绍了作者的遭际和《三戒》序中有关的话,结果学生回答说:“用驴子象征外强中干、愚蠢的人比用虎来象征更贴切,以‘黔之驴’作题目更能充分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结实文章的主旨。”此处师生互动双方均互有需求,需要双方在合作中互动,事实上师生双方也做到这一点,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二、凸现学生主体,强化互动
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得到落实和凸现,既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在互动中对话,将使学生真正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
1.在质疑中互动,倡导民主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②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我们要改变观念,确立学生的疑问意识。在传统的观念中,好老师的责任就是释疑解惑,学生没有了疑问,我们就认为这样的老师才是一位好老师。其实不然。教师的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有疑──无疑──更大的疑,这才便于激活学生探索欲望,创造追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向教科书质疑,给予学生质疑的勇气。使学生有了质疑问题的习惯、方法,就能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体价值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其次,要确立学生疑问高于教师提问,学生质疑先于教师质疑的观念。传统的教学中总是教师问学生答,总是教师讲后学生问,或者是学生问后教师又按照自己的思路讲。再次,应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尊重学生提问,不因学生提问的水准低或不符合自己的思路就批评学生。要对学生的提问作正面的回应。最后还应教给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这样,在民主质疑中互动,互动的质量就能够得到全面保证。
2.在体验中互动,珍惜独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③这一特质决定了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感悟体验,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事实上,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都有自己个性的体验,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主动地将自己的看法提出来。
3.在辨析中互动,鼓励探索
必须努力创设“辨析”中对话的探索氛围,组织学生讨论和争辩,鼓励合作探索。因为“辨析”中生生对话,使学生更多了解一些领略他人精神世界的机会。在辨析的过程中,学生独特的见解,飞扬的思绪,会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心灵是多么丰富多彩,想象是多么匠心独运,思维是多么创意勃发,语言是多么灵活鲜动。虽然有时在辨析中未得出什么统一的结论,却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创造力的激活。如在《壁虎》中于老师首先抛出“题目可否再加上‘捉虫’二字,改为‘壁虎捉虫’”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反复思考,在学生出现三种意见后,于老师仍抓住题目作悬念,引导学生深入概括各段内容后,再加以讨论。通过讨论大部分同学认为不加好,也有一小部分同学认为改为“壁虎捉虫”好。而于老师自己认为不改好,但他并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当然不同意见的可以保留意见”──他说。这样民主质疑中互动,既让学生始终保留着互动热情,又使学生很快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注重善教乐学,激活互动
课堂互动要求双向主动,即做到善教与乐学,不仅在形式上实现互动,而且在精神上实现互动。
1.教师要掌握善教的方法和策略
一是选准切入点。这是互动教学的前提,是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基础。在切入点的选择上,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知识的结构与体系。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氛围都应有不同的切入方式,切入点的选择直接引领着整个教学过程。二是理清知识点。这是实现师生互动的载体。知识点理清的过程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教师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三是激发兴奋点。教师要从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出发,注重启发与诱导,唤
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善于运用发现法、情境法、暗示法、讨论法、点拨法等新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四是培植发散点。这是互动教学的目的。创新就是用已有知识去产生新的知识,对学过的知识加深理解、加以发散,勇于打破常规,克服思维定势负效应,可从过去、现在、未来,已知、未知,动态、静态,顺向、逆向等方方面面展开发散,使学生想别人之未想,求别人之未求,言别人之未言,标新立异,开拓创造,以培养学生发展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
2.引导学生乐学
1.环节导入策略
教学成功的关键是让学生自主参与。环节导入策略是指教 师认真搜 集、筛选相 关信息 , 包括文字 、图片、音像 、实物等 , 精心组织 语言 , 设计形式 , 引导学生 进入新的 教学环节的策略。环节导入的目的是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为学生的主动参与, 为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创设情境。环节导入的形式灵活多样, 如激情语言导入、形象实物导入、生动媒体导入等, 这一策略不仅适应于每个单元、每篇 课文、每节 课教学的 开始 , 而且适用 于每节课 的各个环节。正如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所说:“在课堂教学中, 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要抓住课堂的导入环节, 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 歌唱家定调, 第一个音定准了, 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 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 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2.诵 读感知策略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诵读感知策略就是指导学生在诵读课文、细细体会课文音韵美的基础上, 对整句、整段、整部分直至整篇文章进行整体把握的策略。教读课的选文大多文质兼美、文情并茂, 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诵读, 特别是用大声的、动情的、陶醉的朗读体悟文章思想感情, 获得语感, 积累语言。整体把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要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使学生的人文素质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发展学生的智力。诵读感知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地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3.平 等对话策略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平等对话是教师自身魅力的彰显, 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前提, 是创造和谐的基石。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是教师与学生平等的互动交流, 是双方视界的融合, 是共同创造的精神和意识的沟通行为。平等对话策略是指师生通过平等对话的形式,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生成知识的策略。对话的对象有教材文本、教师、学生, 以及隐藏在教材文本后的作者和编者。对话的渠道是多元而复杂的, 但围绕文本的阅读和理解, 对话主要在教材文本—学生—教师三者之间进行, 主要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对话的形式灵活多样, 如回答、访谈、讨论、辩论、演讲等。平等对话必须在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情境中进行, 教师必须为平等对话搭建平台。平等对话不再拘泥于刻板的思路和主题的统一, 也不形成一个标准的答案, 而是另辟蹊径, 各展所思,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在对话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4.交 流合作策略
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产生, 是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的。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在阅读教学中, 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 学生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交流合作策略就是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同时, 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策略。教师要为交流合作创设特定的话题情境, 使其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体验发生联系, 唤起学生种种不同的发现和感悟。教师可以就此引发学生讨论, 灵活采用自学讨论、分组讨论、集中讨论等形式。通过讨论, 学生可以把文章本身蕴涵的生命形态、情感形态、文化要义、人文思想有机地转化为个体的审美体验, 让学生把自己的独特人生感悟、生活体验等引入课堂, 让课堂拥有自己个性美的特色。
学习小组是交流合作的基本单元, 必须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在交流合作开始前, 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向学生提出交流合作要完成的任务, 必要时还要说明交流合作的程序和方法。在讨论中教师可以做适当点拨、指导, 但不能越俎代庖, 也不能撒手不管, 要让学生有足够宽松的环境主动参与讨论。
5.问 题探究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 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问题探究策略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阅读课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策略。问题探究策略以目的性为阅读前提, 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 不断提高学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探究的方法应灵活多样, 如查阅收集资料、社会调查、课堂讨论、辩论等。探究的对象要立足教材, 涉及自然、社会、自我等领域,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 从确定研究性课题入手, 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 处理好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学生提出的问题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预设性问题和生成性问题之间的关系。问题探究策略具有开放性、社会性、生活性、实践性、问题性等特点, 可以使学生在更高层面上学习, 开发潜能。
6.实 践拓展策略
这是因为:课堂有道。说课堂有道,是指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有很多内容值得研究,有很多规律需要探索。纵观当下,有相当一部分的语文课堂,并没有体现学科思想,文味索然,章法缺乏。笔者认为,课堂的道,在于准确把握教材,重在优化教学设计,难在建设学习组织。
其一,准确把握教材
伴随课改的推进,一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轮番登场。有些模式师生互动、场面生动,对改变“少慢差费”的陈旧课堂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有些模式,学生讨论热烈,课件动画新鲜,而缺少引导学生沉入文本涵泳的环节,少了学生深入朗读或听读的场景,少了教书先生特有的书卷气。原因就在于,有些模式与设计突出了校本、生本,却忽视了“语本”――语文课的“语言本位”①。而语言本位,正是语文学科思想的核心所在。
所以,教师要进一步深刻领悟学科思想,准确地把握教材。就语文学科而言,“学习语文要学习语言”,“即帮助学生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言。”②
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先海先生上《祝福》时的一个教学细节。
师:请同学们读这一句:“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生:她提着一个装碗的篮子。
师:这个句子能否直接写成“内中一个空的破碗”呢?
生:倘若写成“内中一个空的破碗”,“破碗”就成了这个句子中最“抢眼”的词。而原句中最抢眼的词是“空的”。
师:嗯。你的体味很独到。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内中一个破碗,空的”,把“空的”放在后面,“破碗”和“空的”这两个词都得到了“突出”,强调了祥林嫂乞讨无门的惨状和鲁镇人的冷漠。
在这一细节中,王老师采用“换句式体味”的方法,紧扣文本,引导学生感受、体悟语言材料所渗透的情感和韵味,就是学习语言。
准确把握教材,教师要准确解读文本。王先海先生认为,读是将培养语感落到实处的第一要义。这里的读不仅指学生的读,更包括教师的读。
并不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具有准确地解读文本的意识和本事。有些语文课,总让人觉得其分析讲解不太令人信服,或者只是停留在对文本理解的浅表意义上;有的似乎也有较深的理解,但那也仅仅是按照教参照本宣科了一番,无法让人看到教师自己独到的感受与领悟。教师的浅读,势必导致学生理解的肤浅,所以教师要有“细读文本”的意识和本事。“文本细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是解读文本,切实提高语文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必由之路。”③细读文本,就是品味文本言语的精妙,就是欣赏文本技法的独到,就是感受文本内容的深邃,就是触摸文本情感的经脉。教师只有进入文本的内在世界,才有可能与文本进行对话,才能准确把握文本内涵,甚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有一位教师执教高中语文必修4《短文三篇》第三篇《信条》时,可能出于时间考虑,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就让学生谈对这些信条的看法。学生由于没有细读课文,大多从这些信条对于我们修身立命如何有意义、如何重要侃侃而谈。那半节课就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由于没有指导学生细读课文,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也只是泛泛评价。
而另一位教师在教《信条》时,仍然指导学生深入文本,并以“你从这些信条中发现了什么”为主问题导问,提醒学生多次朗读相关句段,抓住“智慧并不在高等学府的大山顶上,倒是出自主日学校里孩子们玩的沙堆中”这一句,指导学生边读边品,引导学生明白“人生信条很多,但就这篇文章而言,要明白‘人生大道理,无非儿时母叮咛,这也许才是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这一解读,不仅深刻,而且独到;是基于细读,又从读中得出。
其二,优化教学设计
课堂的精彩,在于有精彩的生成;而精彩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
教学设计要有文味。毋庸置疑,虽然语文课不是文学欣赏课,但语文是最接近文学的,语文课堂必须有文学味,必须有文学的灵性在流淌。在教学内容上,语文课堂上师生交流最多的是文学作品,所以课堂上应多一些唯美的欣赏,少一些肢解文本的解析;在教学语言上,要力求用语优美、精粹、诗性,用文学的语言诠释文学作品;在教师个性上,孕诗兴于胸中,扬激情于课堂。
教学设计要有强度。思维的强度应不仅属于理科课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认为,“语感训练要与思维训练相结合”。④一节语文课要有一个环节,通过学生的活动,带动思考;通过思考,兴奋神经;通过兴奋,发展能力,形成课堂的“训练强度”,从而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洪镇涛先生执教《天上的街市》时,在老师范读完全诗后,引导学生想象诗歌创造的画面,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诗的内容用散文语言复述出来。这一教学环节,就是将语感训练与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结合的例子。
教学设计要有动感。语文学习是一个师生智慧碰撞、心灵对话的互动过程,所以要通过起承转合、蓄势与高潮、文内与文外,形成课堂的波澜。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亦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在执教《边城》时,第一步要求学生初读课文,介绍主要特色、基本内容、人物关系、前后情节;第二步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美丽”和“忧愁”。这样蓄势之后,引导学生就“美丽”与“忧愁”两个母题进行探究鉴赏。这一设计以文本为例子,以阅读为前提,以探究为牵引,整个活动显得有张力、有动感。
教学设计要有个性。文学分流派,艺术分风格。正如小吃讲究风味,语文教学设计也应追求个性。在“模式”风行、教育信息化的当下,语文教师仍是语文学习中永远不能少的课程资源之一,不能因程式化而失去个性,不能因信息化而失去自我。
其三,建设学习组织
课堂教学需要组织。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有效学习的根本保证。有组织的学习,使每个学生不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促进每个人都能以主体意识、主角身分进入学习,从而避免常常教师提问只是少数几个学生回答、其他学生当观众的课堂局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版)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学生如何在课堂上自主地与同伴合作去探究呢?山东昌乐二中的“课堂小组建设”也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考。他们的做法是,教师选择班内学科成绩较好的3名学生成立学习委员会。由委员会成员聘请小组长,每位委员聘请2-3名小组长。再由小组长选择3名组员形成学习小组,小组内每位同学都有学习的分工,分别负责讨论组织、发言、展示等。因每位同学的学习能力不一,班级里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小组成员们努力地帮助组内的学困生,希望他来回答问题,得到更多的奖励。这不仅能促使学困生也努力地学习,通过回答问题来给组内赢得更多的奖励,同时也给他树立了信心:原来,我也是组内不可缺少的一分子!而学优生在当小老师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每个学生都生活在一个组织中,每个学生都能在组织中找到自我,实现自我。
课堂教学的组织没有定式。无论是建设课堂学习小组还是组织其他学习形式,都应具有小组化、合作式、目标性等特点,可以是全班活动或分组活动,可以是师生角色反串或课内课外“翻转”,但无疑都是教师匠心独运,个性使然,肯定是学生乐于其中,得于其中。
综上所述,语文的“课堂有道”,就是要求教师在准确把握课标、教材的基础上,优化教学设计,建好学习组织,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蕴含的文味、意趣,从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意识,并将文学精华内化为自身的语言鉴赏和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①②洪镇涛,《回顾我的语感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2。
③黄孟轲,《文本细读,切入言语的心灵世界》,《中学语文教参》2006.7。
④洪镇涛,《语文教育的“道法术”》,内蒙古教育·基础教育综合版 2008.6。
摘要:近来出现的“非指示性“教学,是一种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和以往的阅读教学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指示”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一切由教师说了算。“非指示性”语文教育对此作了反拨和颠覆,以“ 二不”“四自”为核心精神:不指示学习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非指示性”教学
实施策略
《再别康桥》课例
一、对“非指示性”教学的理解
所谓的“非指示”,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作明确的指示,不给 标准答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和接受模仿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独立尝试和探索,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原有的认知结构,让他们自选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独特感受,鼓励他们不同的理解。
这种教学模式倡导“二不”、“四自”,不指示学习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不指示学习目标并非没有学习目标,而应当是老师在上课之前在教案中不做预设性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是教学的归宿,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规定者教学的方向。因此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在遇到文本后所生成的学习目标,就像郑逸龙老师所说:“学习目标不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办公室里预设,而是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认知、情感等)与文本特点等在教室里现场确认的。”我们原来上课的时候,这堂课教什么,事先有一个方案。现在的“不指示学习目标”就是我们“不事先指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在课堂教学动态中产生的,是在师生的互动中随机展开的。一堂课现在教什么,下面教什么,这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而不是教师事先的预设。另一方面不指示问题答案,则是基于文本本身的开放性,学生理解的多元性。但并不等于说,在教学中就有学生说了算,不等于所有问题没有答案,也不等于说教师就不能“指示”。
“四自”即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任何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经验和认识进入课堂的,是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之上去主动的认知,然后习得,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利用小组合作,师生对话等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非指示性“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身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目标,自主的去探究问题答案,不以教师为中心,也不以学生为中心,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让学生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
二、“非指示”教学实施策略
(一)教师、学生、文本 王荣生教授把郑逸龙老师的《再别康桥》这篇选文定为样本,王荣生教授认为:“样本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具体学生与特定文本的交往过程,而不是来源于权威的解释——无论是专家、教材编撰者还是教师。样本教学主要取决于学生在阅读鉴赏过程中的现实状况。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二是学生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所以教学内容无法事先指定,学生的变动必然要求教学内容作相应的选择或调整”。
长期以来,传统教学对“作者文本”教学化处理的过程单向、狭隘、封闭,致使教师丧失话语权。在沉重的考试压力下,教师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机械式的教学思维,往往按照教参要求,形成僵化不变的“教师文本”。自觉的深度开发意识严重缺位,没有个性化的感受和体悟,更不用说建立在新发现、新思维基础上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教师一旦丧失话语权,就会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机械操作中,根据教参去教学。在非指示性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经验和诸多资源,创造面向具体教学情境、适应具体学生的教学文本。教师的教学个性和教学活力应当得到充分彰显。当然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之一,也是“学习的主体”。文本中的内容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体验感受作者的创作内容。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常常顺着作者的思路和情感发展展开想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深是浅、是正是误,也都属于读者对“作者文本”的的理解。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这恰恰反映了阅读的个性化倾向。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理应受到教师的尊重。学生在知识、智力、生活经验不足的阶段,可能会出现对文本的不正确的理解,这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回归阅读主体,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的生成性
“非指示性”教学的教学内容具有生成性和丰富性,二者彼此联系,难以分害」。第一,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学习主题的多样性。这就意味着,教学内容的多样和丰富。因此,学生自选学习主题既是对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尊重,也是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的原因之一。第二,学生自选学习主题,对教学来说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不仅如此小组讨论中产生的同济信息以及学生课堂上的质疑提问,也都进一步加深了这种不确定因素。这虽然对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但同时也使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在动态生成中更加贴近学生的需要。就意味着教学内容的多样和丰富。在课堂里,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学生与文本的交往过程,教学内容最好是由学生提出,然而有的教学内容还是需要教师提出。由于学生自己去选择主题,那么就会产生很多部不确定的因素,对于遇到的问题学生不能够自我意识到,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学习。
(三)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设计教学
王荣生教授将文学鉴赏概括为三种类型:(1)引学生鉴赏。教师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向文本,使学生“喜欢去读,读了以后还是喜欢”(朱自清语)。(2)帮学生鉴赏。教师借助于自己的“眼力”,帮助学生去发现作品的“好处”,“传染语感与学生”(夏丐尊语)。(3)帮学生鉴赏。指导学生学习文学鉴赏的知识、技能、方法、策略、态度等,使学生自觉地建构语文能力,达到对作品更高的理解和更深的感悟。我觉得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是起着一个引导的作用,不靠教师来讲解,而是让学生尝试着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说,这也是新课标的精神。在这里我们强调归还学生的阅读权、话语权,这是正确的。但是不等于说在教学中就由学生说,也不等于在教学中由学生说了算,更不等于所有的问题都没有答案。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对于同学们讨论的观点给以预示或者引导都是很好的,至于是提问还是讨论,还是在之前做一个铺垫这些都需要教师有自己去把握。
(四)教学方法由单一走向多样
传统教学的教学形式整齐划一,不能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这种教学形式使得学习困难的学生得不到切实的帮助,而优秀的学生对于已经掌握的学习内容再去学习会消耗学习的热情与兴趣,这种教学形式是僵化的,其弱点是致命的,也是显见的—置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于不顾。这显然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新要求。“非指示性”教学的教学形式则强调人本理念,以“二不”“四自”为标志:教学中不指示学习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把学生当做平等的、独立的、能自主判断、自主成长的生命体。
“非指示性”教学形式具有不断吸收创新的生命力。郑逸龙老师的六步教学法,自读、定向、研读、讨论、交流和引导;到后来增加激趣、反省和拓展;再到增加,说说初读感受、提提问题、讲结束语;这些教学方法的变化,其变化目的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张扬他们个性、培养语文能力。不仅如此,这种变化也在潜滋暗长中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广博、机变、智慧、情感丰富、善于理解和沟通。要具备渊博的知识、人格魅力对,对课堂师生合作过程的驾驭能力,以及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和话语培养的能力。
四、“非指示性”教学分析—以《再别康桥》为例
郑逸老师的《再别康桥》教学基本步骤:
1、简介《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
2、要求学生初读两遍,用一句话说出初读体验。组织小组交流。
3、再读,定学习主题:语言,意境,情感,构思。
4、研读,学生根据自己定的学习主题,以研究性阅读方式进行阅读,并随时写在纸上。
5、讨论,组织组内交流。
6、交流,组织小组间交流,组织组内交流,组织讨论未释疑的问题。
7、引导,接学生话题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解决有疑惑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深化,8、总结反思,让学生说说本次课的感受。
9、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郑逸龙老师的这种“非指示性”教学模式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的教师,懂得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尊重人性、尊重人的兴趣、动机的角度出发,把激趣、启思、引导作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一)自读
导入后的自读环节,体现了对学生初读体验的尊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依据自己的经验与图式建构的。因此,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是主动地构建信息意义,这种构建不可能由他人代替。阅读的实质就是文本意义的建构和读者意义的建构的一种碰撞。在《再别康桥》中学生们由作者与康桥的离别而联想到自己毕业时别理的那一刻感受,这就是学生的初读体验,教学的起点就应该在这里。最后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并加以利用引导。
(二)定学习目标
在郑逸农老师的这堂课中,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主题”。其实质是以学习目标代替教学目标,以学生主体代替教师本位。按照教学的一贯经验,教学目标,是以课程目标为基础,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而达到的一个目标。是每个教师在备课、写教案时必须考虑的环节。在学习内容的生成过程中,逐步实现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简单地说就是对学习内容达成度的要求。“非指示性”教学模式中的教学目标并非由教师所拟定,而是由学生根据初读体验和自身的学习背景、经验和特定的学习内容来拟定的—学习目标。
(三)研读、讨论、交流
自主探究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没有自主探究的学习做基础,合作学习就要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确定了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学生需要有自主探究的过程,主动探究关于《再别康桥》的语言;意境;情感;构思等问题。“非指示性”教学模式的“研读”环节就是一种自主探究。这也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主动地、自由地、创造性地开展探究活动。在这节课中郑老师组织了三次小组内交流,然后又组织了小组间交流,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显然在这堂“非指示性”教学的语文课上,郑老师注意到学生间的合作,为不同结构水平的成员提供了学习互补的机会。
(四)引导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 “非指示性”教学课堂中的引导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但是学生的学习不能没有引导。这种引导并非“指示”。“非指示性”教育的理想状态也应该是真诚对话下相互教育,教师不再仅仅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
参考文献:《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1)改进功能
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所提供的反馈信息,可以使师生明确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课堂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形式和方法是否有利于促进所规定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积累资料以便提供关于如何才能更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和修改教学目标的依据。
(2)评定功能
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可以了解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优点和缺点等,以便对教师考查、鉴别,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业、能力、发展水平作出考查和鉴别。
(3)激励功能
教育心理学表明:正确的、公平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调动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激起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因,维持教学过程中学生适度的紧张状态,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
二、语文课堂教学要素的逻辑分析
对语文课堂教学要素的逻辑分析,是评价课堂教学的基础。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在课堂教学活动这一信息系统中,教师作为信息的载体,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向学生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知识信息、语言信息、思想信息和心理信息。在输送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教研成绩、教学风格以至品行情操,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是检验教师教学基本技能(如语文技能:阅读、写作、书法、说话、听话等;计划技能:处理教材、选择教法、编写教案、设计板书、制作教具等;实施技能:听、说、读、写的教学技能、学法指导、学习指导技能等)的综合尺度,也是考核师生双边活动效益的主要渠道。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估至少要从五个要素去考虑:目标、内容、方法、进程及效果(预期目标)。
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最核心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一节课的灵魂,它影响统帅其他要素(包括内容、方法),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
内容,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它受目标的制约并为实现目标而规定,是目标实现的物质载体。
方法,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另一重要因素,它受制于目标,并为目标服务,同时它又受内容的影响,内容的不同决定了选择方法的多样化。教学目标正是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才得以实现的。
进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学时间是其外在表现形式,教学环节与节奏是其内在要素。
目标的`最终归宿是教学效果。效果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程的综合反映,是各要素相互作用力的外化形式。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素的评价标准
(一)目标的评价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评价主要从两方面来看:
1、目标的制订:主要看是否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接受的可能,来制订切合实际、明确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
2、目标的落实:主要看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教学的进程是否围绕目标进行,以及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
(二)内容的评价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评价也从两方面去看:
1、内容的选择,包括三个方面:
(1)内容的质量:质量的选择必须确保“四性”:科学性、目标性、思想性、启发性。其中,科学性是前提,即选择的内容必须是正确的;目标性是核心,即选择的内容必须是为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
(2)内容的深度:所选择的内容,深度要适宜,必须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掌握的,即选择处于维果茨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的内容。
(3)内容的广度:广度要适当,内容的广度又决定课堂的密度、课堂的节奏。要围绕教材内容又不能拘泥于教材。
2、内容的处理:这是最能体现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一个环节,主要看重点是否突出,如何突破难点,是否抓住关键,是否揭示前后内容的联系等。
(三)方法的评价
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评价着重从三方面去进行:
1、方法的选择:主要看所选择的方法能否为目标、内容服务,是否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学习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方法。
2、方法的运用:
从四个方面去看:
(1)指导思想:看有没有把面向全体学生与注意因材施教相结合。
(2)认知方面:看有没有把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方法培养的有效性相结合。
(3)情感方面:看能否注重师生双方彼此情感的交流。
(4)调控方面:看信息反馈是否及时、调控是否得当、教育机智的发挥情况如何等。
3、教师基本功:主要从教师教学语言是否准确、生动、清晰和简练,板书设计布局是否合理,字迹是否清楚,教态是否自然,教具设计是否实用合理,演示是否恰当、适度等方面去衡量。
(四)进程的评价
语文课堂教学进程的评价也从三方面去进行:
1、教学环节的进行:看各环节是否活泼而不死板,充实而不空洞。
2、教学环节的交替:看环节与环节之间交替是否自然,能否做到井然有序。
3、课堂结构:看整个课堂结构是否严密、紧凑。
(五)效果的评价
(附图 {图})
>
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看学生掌握的程度、能力培养的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收获,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1、课堂上观察学生的接受程度。
2、课后运用各种测评手段,进行测试反馈,了解大多数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所预期的效果。
四、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量化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确立后,就要将整个评价体系分为三级指标:A级指标,即目标、内容、方法、进程各要素;B级指标为每一要素的各方面;C级指标为具体做法,这样评价体系就建立起来了。评价体系建立后,再根据每条指标以其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分值),给起重要作用的指标以较大的权重,给起次要作用的指标以较小的权重。
根据以上方法,可确立如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见第2页右栏下表)
根据以上指标体系,对语文课进行评价分析,80分以上为优,70―79分为良,60―69分为中,60分以下为差。
浅析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近几年来,“互动”越来越体现在煤体与观众、促销厂家与消费者、书本杂志与读者之间加深往来与相互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新课程实施改革以来,也要求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教学中要实行师生之间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动起来,学会自己学习、自己动脑,而不是一味地去接受知识。如何把握好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呢?我想从以下点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是要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给学生提问的权利。如今的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但如果一节课只是老师在讲,学生不许多嘴,只许安静的听话,这种能力显然是无法得到锻练的,甚至还会使某些学生彻底丧失兴趣。所以在课堂上,不必急于将整堂课的目标强加于学生,束缚学生的思维。,可设置一些小问题,引发学生的疑问,促进他们的思考,并为他们提供平等交流的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其次要改进课堂结构,学习变成师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教学是沟通和合作的活动,强调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沟通和活动的主体,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当教师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进行指导时,教学才称得上教师主导的教学。所以课堂上要倡导以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培养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体验事实,体验问题,体验过程,体验结论。再者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方法。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多设计一些开放型的问题便于学生合作完成。保证每个学生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答方法,再让学生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选择较优的方法。同时鼓励学习困难的学生跟着同学一起讨论,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努力使后进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这样优生的思路拓宽了,后进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把学生合理地安排成小组,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并且要求学生认真听清楚要求之后才能开始活动。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有的学生发言时声音太大影响到了其他组的同学,还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这时教师就给以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你可以这样说,我与你的观点不同,我是这样想的……或者说我帮你补充一下……”
一、多读
“书是学生读懂的,而不是教师教懂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而语文教法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欣赏。为了调动学生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读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如个人读、集体读、小组读、自由读、默读、分角色读、比赛读等。然而,充分的读并不等于收到了读书的最佳效果,要读好书,应该做到:
1对一篇课文朗读必须反复进行,要把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教学中应以读为本,通过反复诵读,读出情、读出意、读出味,来体悟语言文字的特点和作品所包蕴的情理。
2重视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正确的导向,激励学生在模仿中逐步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穷人》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采取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在反复的感情地朗读桑娜、渔夫的对话中深深地体会到桑娜和渔夫那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并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所以,读不但是理解和体会的过程,而且是发展思维和不断提高认识的过程。
二、多说
培养学生具有准确、流利的语言,是语文教法的目标之一。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技能,据书刊、杂志中得知,许多大学毕业生在应聘时笔试能过关,却因为面试语言表达差而被淘汰。“说”在某种程度上比“写”更重要,能说是新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每单元一次的口语交际课是远远不够的,要立足于课堂。在课堂教法中多给学生说的机会,要求学生注意把话说完整,有恰当的语速、语调和感情。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听的机会多于说的机会,不但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培养和发展,而且会僵化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灵性,各方面的能力都得不到培养和发展。所以,课堂上教师要管住自己的嘴巴,撬开学生的嘴巴。如让学生选择词语说句子、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谈谈读课文后的体会和想到什么、复述课文等。不愿说、不敢说是学生的通病,所以教师要采取各种手段调动学生说的愿望,除了问答式外,还可以同桌交流、小组讨论、辩论、接龙复述等形式,而且要引导学生说真话,发表自己心中的真实感受。
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首先共同讨论自学情况,小组派代表汇报时其他小组可以发表不同意见或作补充。然后小组内交流自己读了这篇课文后的体会,教师指名汇报。最后鼓励学生想想假如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对她说什么?与小女孩不幸的同年对比,说说自己的童年,从中体会到在资本主义社会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要珍惜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在整个语文教法过程中,不但学生说的机会非常多,而且做到了面向全体。在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如自学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想象能力等。
四、多问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这不仅需要教师娴熟的教学技巧,还需要灵活机智驾驭课堂的教学功底,时时创造机会或情境引导学生提问,并妥善地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解疑释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语文教学中处处有疑问,这就要看我们教师如何引导。古语说得好“小疑则小进,大疑則大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单位:新乡市第三十六中学
姓名:赵德奎
摘要:我国的英语教学由于受诸多因素的限制,课堂是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应从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师生课堂教学的积极互动以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教学效率 教师业务水平灵活互动
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是搞好教学活动的基础。广阔的知识面、丰富的信息量、先进的教学理论、领会教学大纲都是经验丰富教师的搞好教学的武器,教师只有掌握这些武器才能更好地搞好教学。但要搞好教学光靠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不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在课堂上师生的灵活互动,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本文正是通过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师生课堂教学的积极互动以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三个方面的探讨,意图进一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一、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
1.知识面、信息量是衡量教师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
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的素质高,专业知识面宽,信息量大,驾驭教材教法的能力就强,课堂授课就生动,学生就肯学,愿学。教师的素质低,各方面的能力受限制,所讲的知识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不光不喜欢这个教师,还可能因为不喜欢这个教师而不喜欢这个学科。为此,要想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这样,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使学生也受益终生。
2.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教学大纲
英语教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外语教学法等理论便是这些规律的总结和体现,英语教师只有学好并掌握这些理论,才能形成鲜明的指导思想和实现正确决策。教学大纲是教师从事教学和对学生进行考核的基本依据。只有吃透大纲精神,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并在备课、上课过程中自觉地贯彻,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不研究大纲,只研究教材、教法,便很难实现教学目的。
丰富的信息量、广阔的知识面、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教学大纲这些都是经验丰富教师的武器,教师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并实现师生课堂教学的积极互动。
二、师生课堂教学的积极互动
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是搞好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但是,对于教学来说,仅靠自身水平的提高是不能很好的搞好课堂教学的。要搞好课堂教学,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实现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只有师生互动这一环节的成功进行,才能最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如何搞好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以下几个方面应该注意。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教师教法的灵活性
(1)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至关重要。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首要环节。学生学习目的愈明确,学习态度愈积极,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愈高。有意识地让学生明确掌握英语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所起的巨大作用,使之明确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追求和向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加入WTO,我们可以明确感到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根本原因应该说是与社会需要和教师对学生学习好英语重要性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其次,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动机在英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产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可利用学生自身的好奇心,对成功的渴望、好动等。
采用相应的辅助手段以达到目的。比如,课堂内容和多媒体教学想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和英美国家的国情地理生活习惯相结合。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能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同时也激起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与动机。
(2)究教学艺术,影响学生的学习情感。灵活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思想上愿意、在行为上主动、在方法上科学地学习。为此,我们要努力做好以下两点:一是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二是要做到因材施教。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同时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师必须在教材的取舍组合上下功夫,对所讲内容的详略、先后顺序、讲练如何结合等必须作出精当的安排。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来确定,诸如听录音、看录像、搞表演等,采用哪些方式方法,应予以精心安排。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配合教师的主导作用
(1)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是学生迅速掌握知识的关键。以学生为主体,配合以教师为主导,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教学中要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利用现有的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获取知识,并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同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这样才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基础。学生在教与学这对矛盾的统一体中是矛盾的主体,只有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效率才能大幅度提高。为此,一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让他们认识到学英语的重要性,从而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以调动;二要善于运用鼓励、表扬等手段,帮助学生克服英语难学的畏难心理,树立起学习好英语的自信心;三是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学习,提高对知识的吸收率;四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若能运用有趣的实物、简笔画或幽默的语调、动作、表情,必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利用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媒体指直观教具和电教设备。直观教具包括实物、图画、地图、图表、卡片、模型、简笔画、教师、学生、以及师生的体态语言等;电教设备包括录音机、幻灯机、电视机、影碟机、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电影机等。媒体可为教学提供各种教学情景和真实的交际场面,有助于创造英语环境,使学生直接用外语思维,并增加学生使用英语的机会,学生的视觉、听觉和动觉器官都可参加活动,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形象、直观,容易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媒体的使用对小学、初中学生尤其重要,如:教鸡蛋、香蕉、苹果等英语单词,若老教师从口袋里一一拿来这些实物,会很快吸引学生注意力;用开门关门的动作来教动词的将来时、进行时、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态,叫几个学生站起来教形容词的比较等级等都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果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自己来做卡片、制挂图、制幻灯片、甚至制课件,学生在课外都兴趣盎然地制作,期待自己的作品在课堂上出现,都乐于上英语课。开展这样的活动,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活动本身,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这种成功的喜悦会大大激发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
2.引入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活动就是指为学生提供运用英语的机会所开展的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组织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能激发兴趣。徐胜三说:“实践活动是培养兴趣的基本途径。”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兴趣,把握中小学生好新、好奇、好动、好玩、好胜、好表现的特点,设计出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和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在运用中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课堂活动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常见的课堂活动有:三分钟Free Talk、值日报告、新闻报告、问答、对话、朗读、复述、角色扮演、情景会话、专题采访、辩论、讨论、想象、讲故事、猜谜、游戏、抢答等各类比赛等。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也是激发和培养其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活动称为“第二兴趣的发源地”常见的课外活动有:英语电影、英语歌曲、英语晚会、英语演讲比赛、阅读比赛、英语故事会、英语短剧、小品表演、英语角、英语节、交英语笔友、收集和辨认日用品上的英语等。当然,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要有新颖性,无论哪一种活动都不可长期进行简单机械的重复,要以能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前提。
3.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认知兴趣。兴趣和问题是相辅相成的:兴趣引导发现问题,问题可以激发兴趣。创设情景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平衡或造成一种悬念。不能忍受认知上的不平衡,从而驱使自己采取获得新知识的行动。苏霍姆林斯基说:“接近和深挖事物本质及其因果关系的实质,这一过程本身乃是兴趣的主要来源。”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或讲解语言知识时,要善于设疑布障,创设问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上的不平衡,从而使学生积极思维和主动探究,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例如:笔者在学生学了practise doing之后,马上出这样一道题She often practices_English.A.speak B.speaking C.spoken D.spoke.学生马上说出正确答案是B,此时,我说Is it the only correct answer?于是又有人说出C也正确,我让他向全班学生说出理由后,再提出若把其中的两个答案都填上也正确,应当怎么填?这样学生学得兴味盎然。
类似地教了can’t help doing后,可出She can’t help____the house because she is busy making a cake.A.clean B.cleaning C.cleaned D.being cleaned这类的题;学了prevent„(from)doing后,可出We must prevent pollution__happily.A.from living B.living C.tolive D.lived之类的题;学了It has no choice but to lie down and sleep.懂得介词but后可接不定式之后,可出He thinks of nothing but_more for the people.A.do B.to do C.doing D.does之类的题等等。
英语教学是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完美结合。在英语教学中,外语教师除了发挥自己的授课才能外,还应让学生广泛参与,如开展演讲、节目表演等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要搞好英语教学,需要多方面做工作,而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师生课堂教学的灵活互动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把这两个方面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才能有保证。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薛小芳《激发学习兴趣 促进英语教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 《多元智能理论与个性化教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4.王文福.《初一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体会》,2001
师生互动提高英语课堂效率
单位:新乡市第三十六中学
姓名:赵德奎
【论语文课堂的师生互动】推荐阅读:
试论语文课堂教学管理07-24
浅析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09-11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的思考11-20
浅论语文教学模式的变革论文06-26
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研究性学习06-25
课堂互动有效性的实践研12-05
多元互动立体化课堂的构建12-08
论小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实施07-24
课堂互动课外互助07-25
远程互动课堂方案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