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推荐8篇)
一、夯实基础,确保干部信息真实
1、高起点谋划。部务会抓住上级关于组织系统干部信息化建设的契机,明确干部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想、总体目标,重点对科级干部信息库建设进行了认真谋划,确定按照省、市委组织部制定的标准要求,建设好集干部任免、考核、奖惩、培训于一体的科级干部信息库。同时,投资3万元添置了设备。
2、严标准审核。我们把干部信息审核作为信息库建设的重中之重。对照干部人事档案,将干部的三龄、两历、一职级即:年龄、党龄、工龄;学历、经历;职级作为审核重点,细化审核内容,统一审核标准,规范审核程序,明确审核责任,对审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做到及时汇报、及时研究、及时处理,确保干部信息的真实可靠。
3、快速度录入。通过明确信息录入的标准、要求和纪律,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办法,对信息录入员实行资格准入,保证了干部信息录入工作地顺利进行,保障了干部信息录入工作的圆满完成。科级干部信息库录入了副科级以上单位103家,科级干部1495人,基本实现了干部信息的统一管理。
二、规范管理,维护干部信息完整
1、日常维护规范。我们按照相关组室认定审核,干部信息组统一管理维护的思路,切实加强对干部信息库的维护管理。尤其是将干部任前档案审核工作作为做好干部信息维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并以干部“三龄两历一职级”为审核重点,保障了干部信息的全面、真实、准确。
2、信息交流畅通。对全县负有干部监督职能的单位进行认真梳理,确定县纪委、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县人事局、县监察局、县审计局、县计生局等职能单位为干部信息交流成员单位,构建起跨部门的干部信息交流体系。
3、安全保密严格。我们按照保密工作的规定,建立了干部信息安全保密责任制,配备了干部信息库专管员,充分利用加密认证、访问控制等技术手段,定期做好干部信息系统的数据备份和检测维护工作,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科学合理地划分了相关组室干部信息的查看和使用权限,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干部信息库的安全与保密。
三、优化服务,利用干部信息快捷
1、干部工作基础有了新的变化。我们坚持把干部信息库建设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基础性环节来抓,在干部信息库建立了35
岁以下正科级干部、30岁以下的副科级干部、妇少非科级干部、20名25岁左右的党政战略年轻人才、50名80年后优秀人才等五个方面干部信息平台。在近年县直单位主职调整过程中,我们充分运用干部信息库信息,协助干部组、部务会议查询干部信息、提供《干部基本情况表》136份,为选准人、用好人提供了全面、准确、真实、可靠的依据。
1 我局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主要介绍下四个局属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概况
1.1 知识产权局
知识产权局的信息化系统主要包括其门户网站和专利数据库两部分。专利数据库现有数据容量3733万条专利, 年访问量大概为1000人次。数据库服务器安装必要的杀毒软件和防火墙, 数据库系统管理采用专人管理, 运维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委托安图特科技有限公司定期进行巡检。
1.2 创新谷管理中心
创新谷管理中心目前有一门户网站正在建设中, 由省科学院云计算中心建设。
1.3 技术市场管理服务中心和山东济南生产力促进中心
技术市场的信息化系统主要是其门户网站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主要负责发布新闻稿件和收集到的科技成果及大型仪器共享的申报管理工作, 同时转发其他网站与科技工作有关的信息。
1.4 科技信息研究所
信息所目前负责着包括济南市科技局门户网站—济南科技信息网在内的多个网站系统和多个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行和维护。其中, 2010年由局机关组织领导、信息所具体负责建设完成的济南科技信息服务平台针对当时济南市科技局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和需求, 整合了原有的科技计划申报系统等7个业务系统, 新建了农业科技产业化示范项目管理系统等17个业务系统, 增加和扩充了面向企业的对外服务, 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使济南市科技局系统的信息资源更加体系化。
目前信息所负责的各个系统都搬迁到省科学院云计算平台。
2 当前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市科技局及局属单位网络信息化系统包括多个门户网站和业务系统, 由于建设之初没有统一的规划与协调, 造成了很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各自为战重复投入。每个单位都建设自己的信息化系统在软硬件投入上出现重复投入、重复开发、重复建设等问题。
(2) 各个系统相互隔离无法协同为公众、企业提供全面服务。各自为战建立的系统, 无论是网络还是软件都不能实现数据的共享, 无法形成有效的合作, 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3) 技术力量层次不齐。由于各单位对技术力量投入的不同, 造成各单位之间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出现差异, 有些单位虽然通过托管解决了硬件环境的问题, 但出现问题以后还是需要靠自身技术力量解决, 一旦结局不好不仅自身工作无法完成, 还会影响科技局系统整体形象。
(4) 由于系统的分散造成了安全标准的不统一, 尤其是有些系统数据库版本较低, 程序代码也有漏洞和后门被不断频频攻击, 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5) 由于每个单位管理方式和计划不同, 某些网站内容已久未更新, 基本成为“睡眠网站”。
(6) 系统软件需要升级换代, 即将无法满足业务系统对资源和安全的需求。
3 浅谈解决以上存在问题的思路
基于以上问题, 根据目前科技局和局属各单位的情况, 建议在此基础上打造济南市“科技云”, 利用云计算技术进行济南市科技局信息化平台的规划和整合, 解决以上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以达到充分利用资源、避免重复投入、提高工作效率、有效支撑科技局业务工作的目的。
传统信息系统建设方式和云计算方式的对比
传统的信息系统建设方式以各业务部门单独运维或单位信息中心托管两种方式为主, 以物理服务器为载体, 有如下几个特点:
对于物理资源的需求是线性增长的。用户的业务灵活变化, 需求无法预估, 随着业务的开展, 对计算能力的需求不断增长, 导致增加一个应用系统就要新购至少一台服务器并配备相应软件。
独占式使用物理资源。有些业务系统 (如计划申报系统) 仅在高峰时间段需要占用较多资源, 在平时就很少使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用户缺乏系统管理能力。业务系统繁多且难以管理, 没有专门的系统运维费用, 一般各部门独立运维或者托管在信息中心, 软硬件购置和维护都由用户自己来进行。
资源投入有限。业务系统对计算、存储资源的需求量很大, 而用户对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设备的投入又比较有限。
云计算作为一种资源聚合的技术手段, 具有资源池化、按需租用、动态扩展、快速交付等特点, 它可以将地理上分散的IT资源逻辑地集中起来, 使用户通过互联网以租用服务的方式使用各类资源, 而这些资源对用户来讲都是透明的。对于济南市科技局来说, 以云计算方式进行信息化平台建设, 具有以下优势:
提高基础设施的共享水平。云计算对基础设施进行统一的配置管理, 把计算、存储、网络、软件等资源整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统一的资源池, 并能按需扩展、随时可用, 使信息系统得到更快速的部署和使用, 实现数据和资源的本地共享。从而消除IT资源独立分散造成的资源紧张、资源闲置、资源浪费, 避免了系统重复建设、系统平台难以无缝对接的问题, 使IT基础设施得到充分利用。
降低信息化建设中的资源投入。云计算采用虚拟化、分布式存储、弹性计算等技术, 解放了硬件配置对计算能力的限制。用户只要按需租用看似无限的存储和计算资源, 不必再考虑硬件设备的工作能力, 更不用关注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日常维护等事宜, 对硬件设备等的投入大大减少。
提供统一的运维管理。云计算在技术上采用多级防火墙、虚机网络、灾备等安全设计, 服务上具备规范的安全制度, 用户既不用担心自己的存储设备损坏导致数据消失, 也不用担心病毒木马入侵将数据破坏或窃取等。安全工作交由托管单位来管理, 用户可以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服务, 增加了服务质量和安全保障。
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利用云计算平台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机制, 不仅有助于消除“信息孤岛”, 促进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持续完善, 整体升级信息化水平, 更有利于用户之间的通信和协作, 促进信息化产业链条的和谐发展, 提升业务的创新能力。综合以上对比, 建议采用云计算方式建设科技云来满足济南市科技局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科技云主要包括市科技局和各单位的门户网站, 以及提供对外服务的公共业务系统, 科技信息网作为中心主站点, 其他作为子站点, 主站与子站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 相互独立是指各单位之间分工明确, 各自维护自己站点的栏目和内容更新, 同时作为主站的管理者市科技局, 可以将各单位好的内容引用或推荐到主站, 利用市科技局的有利地位予以宣传, 扩大影响;另一方面, 各局属单位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申请主站的相关资源配合自己的工作, 达到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目的。
科技业务集群主要包括市科技局机关各处室的主要业务系统、局属单位的相关业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基于这些系统的查询统计和决策分析等功能。通过业务集群使整个科技局系统的日常工作可以通过内网系统基本完成, 一方面可以提高相关工作的效率, 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对相关数据的保密要求, 符合相关部门对保密和安全工作的规定。
从长远发展来看, 通过集群化建设, 整合各类科技资源, 可以更好的发挥各自优势, 取长补短, 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同时, 资源的优势互补, 还能够使科技局及局属各单位充分发挥自己工作上的特长, 为上级领导决策提供建设性建议。
总的来说, 科技局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技术, 利用自身人才储备, 发挥人才优势, 积累科技资源, 为政府、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4 建设方式
建议依托第三方云计算平台所提供的IT资源, 进行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和迁移。公共的云计算平台能够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环境、强大的云计算能力、丰富的IT资源、全面的运维保障和信息安全体系。用户只需要将精力集中到自己的业务上去, 而无需要再去过多的考虑系统建设和运维方面的问题。另外, 用户只需要按照其使用的资源进行付费, 可以节省大量的信息化投入和运维成本。
但是, 电子政务有别于普通的信息系统建设, 其中一些涉密信息系统不允许在互联网上运行。根据国家电子政务保密管理要求, “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 两网之间物理隔离, 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在电子政务建设中, 政务内网要严格按照涉密信息系统的要求建设和审批”。
因此, 基于公共的云平台进行政务系统建设有两种方式:
(1) 完全基于公共云平台的方式。这种方式必须根据国家保密要求, 在正确分析系统的涉密要求之后, 设计合理的部署架构。对于涉密系统, 需要在云平台开辟专门的区域, 架设专线接入政务内网或专网, 然后政府部门也通过专线接入云平台政务内网。对于门户网站等非涉密系统, 则可以直接运行于云平台接入互联网。
(2) 部分基于公共云平台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指基于云平台与政府部门内部局域网进行政务系统建设, 即对于一些非涉密应用, 如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信息化平台以及一些门户网站等等, 基于公共的云平台资源进行建设。对于涉密的政务系统, 基于政府部门的内部局域网进行建设。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通过数据接口或数据拷贝实现。
5 跟进的配套措施
5.1 管理制度
要系统运行正常, 除了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严格的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 而严格的管理是建立在严谨的制度基础上的, 为了确保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必须建立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主要包括:信息化建设的领导机构、信息安全制度、机房管理制度、安全保密制度、责任分工制度。
5.2 人员管理
人员的管理在资源整合后也是很重要的, 虽然各单位的资源整合在一起, 但是各自的技术人员仍然分在, 对人员的管理的原则重点是各司其职, 负责到人。首先要对各个单位的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和安全的培训, 统一系统运行的相关安全和技术标准。其次, 建立通畅的联系渠道, 保证各系统由专人负责, 一方面机房人员要分工到人, 另一方面各个单位自己的技术人员可以选择常驻机房或者定期巡检自己的服务器, 同时保证通讯畅通, 确保各个单位的业务系统和网站的正常运转。
5.3 运维保障
运维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专业的技术企业为科技系统的内网和外网提供运维支持, 根据内外网的环境和功能的不同, 对运维制度有不同的要求。
5.3.1 内网系统运维保障
内网系统由于是与外网物理隔离的, 所以运维保障的重点是系统的备份以及及时的恢复, 需要专业的技术公司为内网系统量身打造应用和数据的备份系统, 尽量使各系统实现在线热备, 不间断运行。
5.3.2 外网系统运维保障
【关键词】 国土资源 信息技术人才建设 调研报告
1.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国土资源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1.1国土资源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1.1.1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是一家大型国有地勘单位,地处美丽的草原城市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88号,主要从事地质矿产勘查、矿业开发等工作,下属8个企业、实体,产业涉及地质勘查、矿业开发、矿业权经营、五星级酒店经营、基金管理、房地产、物业管理、设备修造等行业。“十一五”期间单位实现经营收入10.4亿元,其中2010年实现经营收入2.25亿元,2011年全年实现经营收入2.5亿元,年末账面资产总额9.27亿元,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1.2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6人,全部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实现信息化办公;其中专职计算机人员5人,全部为大中专毕业生,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4人。
1.1.3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地质资料室、信息制图部实现计算机操作与管理,全院建有人事系统数据库、事业编制实名制数据库、财政供养数据库、地质勘查资质数据报盘管理等数据库。
1.1.4由于推进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全院管理和业务工作进行了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作的准确率,降低了资料传输、资料储存、办公消耗、人力强度等工作成本。
1.1.5推进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来,加快和促进了单位获得固体矿产勘查甲级资质等8项地质勘查资质、4项地质灾害资质和安全生产许可证、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高了单位的整体技术实力、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国土资源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1计算机专业人才和专职计算机管理人员较少、年龄结构不合理,全院186名专业技术人员中只有5名计算机人员,而且全是新进大中专毕业生,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只懂得基本的浏览网页、网络聊天等计算机知识,限制了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在单位的推进和深入。
2.2单位没有单独设立信息化机构,计算机人员在全院的管理和业务工作中只是从事计算机信息制图等辅助性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得不到足够的培训、适合的办公资源和长期发展。
2.3全院近五年来招聘和引进了百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但绝大多数是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管理、财务等专业,计算机专业人才只要5名,而且单位近期也没有招聘计算机专业和内部选拨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计划。
2.4在每年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人员培训上,几乎没有单独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培训,计算机专业职称评审并入制图系列,在上级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举办的各类学历教育和专业培训上,也几乎没有计算机专业的学历教育深造和相关培训。
3.加强国土资源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1要想更好的推动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在理论上我们一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部系统人才培养、选拔、使用的规律,以培养和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学科带头人为重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使人才环境逐步优化,素质不断提高,结构得以改善,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领导干部双重管理工作稳步推进,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为国土资源事业各方面工作上新台阶提供了有力保障。
3.2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对国土资源人才素质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做好新形势下的国土资源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提高国土资源调查、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的保障能力。能够实现上述要求的关键要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国土资源部门中,人才不少,但是具备综合素质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足,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急需进一步提高,专业结构和地区分布不尽合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和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从目前来看,做好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综合复杂的工程,要充分考虑到当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到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切实从整体上提高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4.对“十二五”期间国土资源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4.1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国土资源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和整个国土资源系统发展的大方向相一致,通过学习和整合最新的信息化技术为单位发展提供最大的智力支持和做好信息及管理服务。
4.2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其中组织领导是关键、统筹协调是前提、业务部门牵头是重点、资金投入是保障。
4.3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对信息化队伍的要求:信息化队伍必须站在信息化技术的前沿,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知识,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服好务;信息化队伍必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研究信息化建设如何最大化的利于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和单位经济发展;信息化队伍必须有大局观念,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把自身发展与单位的整体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4.3对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国土资源系统从上到下加强领导,切实把信息化建设推向深入;加强部门之间协调,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业务部门带好头、加强自身技术力量,做好示范和推广作用;单位保证资金投入,加强信息化设备的引进、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信息化机构的建设。
4.4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①单位设置独立的国土信息化科室,由一名副院长分管,职责是:整合单位的信息化资源,设计、管理和建设全院的信息化网络。②根据单位实际需要,有计划、有步骤的招聘引进或内部选拔培养急需或将来需要的国土资源信息化人才。③在单位培训经费中,拨出专款,用于全院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④领导型人才在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从根本上提高领导人的整体素质。要着眼于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把加强领导人才队伍建设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紧密结合起来。⑤抓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领导人才。继续抓住和利用好班子调整和换届的有利时机,把一批政治素质好、工作成绩突出、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优秀年轻人才选拔进各级领导班子。
结论
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是今后国土资源部门节能增效的突破点,我们应该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加强学习,认真总结,将国土资源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向前推进,让信息化建设为实现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成为全国一流地勘单位的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和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 国土资源部人事司在西宁召开人才工作座谈会[J]. 青海国土经略. 2010(04)
[2] 孙文盛. 认真学习 狠抓落实 努力开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新局面--在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会议上的总结讲话[J]. 国土资源通讯. 2001(01)
[3]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努力实现国土资源工作的全面发展--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王文升同志在全省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山东地质. 2003(01)
一、农业信息化工作的现状
(一)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扎实推进。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县已基本完成了“村村通电话、通网络”的目标,实现了农村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互联网接通到农户。据调查,全县506个行政村都已接通宽带,农村现有固定电话100958部。
二是信息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20xx年初,按照省政府要求,我县投资18万元组建了XX县农业生产信息中心,建成我县独一家由县农牧局承办的XX县农业信息网站,从而使我县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走上了政府主导、统一规划、科学组织、稳步推进的发展轨道。XX县农业信息网站是集农业资源、农业咨询、服务三农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农业信息传播平台,承担着全县惠农政策、农业法律法规、农业动态、农事指导、农产品市场信息、农村土地流转、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等等信息的采集、处理、检索、传输和发布的任务。
三是信息员队伍不断壮大。目前,我县组建了20名农业信息服务专家团,并从全县各镇、种植大户、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选择180名信息服务人员,建立健全了县、镇、村三级专业信息队伍,并着力推进以一带十的方式扩大农业信息服务群体,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营销的新型农民和种养大户。
(二)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功能不断加强。
自20xx年以来,XX县农牧局共投资161万元进行农业综合信息网络工程项目建设。
一是信息网站建设升级改版。今年XX县农业信息网进行了全面改版升级,使网站的一级栏目达到40个以上,二级栏目达到100个以上,并新增了专家视频咨询系统、项目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管理追溯系统、农产品供求信息发布系统、政策查询系统等多个系统平台,提高农业综合信息技术应用与服务水平。自20xx年运行以来,在省、市、县三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每年采集、整理、发布各类农业信息达1000多条,指导农民销售各类农产品达200万元,极大地提高了我县服务三农的能力。
二是信息网络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信息服务网络不断延伸。依托农业信息网络通道资源,在县农牧局采用标清视频终端的标准设计建设集农业专家网络咨询视频系统和网络视频会议于一体的农业视频中心。通过农业视频中心的建设,实现上与中央、省、市上级农业部门指挥系统和专家咨询视频系统,下与各镇、区域站及广大农业信息用户群更好地兑接,发挥农业专家在线诊断、视频培训和农业应急指挥等功能,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管理步伐。目前我县已经配套建设以县农业信息中心为枢纽,以各镇(区域站)农业信息服务站为桥梁,村企社场户终端站点为基础,上联省、市,下联镇、村服务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营销市场、种养大户和广大农户,手段先进,互联互通,反应灵敏,运行高效,基本覆盖全县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全面提高信息收集、分析、管理和开发利用水平。
(三)信息服务方式多样化。
目前,以XX县农业信息网、农技电波、手机信息平台、科技直通车、农业信息简报、病虫情报等平台及时的为农民提供农情信息,技术指导、热点时事新闻、农业要闻,还有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市场动态、供求信息、价格行情、劳务动态、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农家百科等等内容,并专门在农业信息网上设立专家咨询平台,通过网络视频使农民在家里就能对专家进行疑难问题的咨询。为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指导农业生产、推广农业科技、传达农业政策、传播致富经验、交流市场信息,自20xx年3月7日开始,我县在XX县电视台开辟了农技电波栏目。十余年来,共制作播出农事指导、致富经、技术推广等各类农业节目580期,传递各类农业技术、信息等达上万余条,收视率 90%以上。由于栏目时间固定,便于收视;内容编排适合本地情况;技术关键点掌握准确,交待透彻,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和企盼,对普及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促进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被农民称为“田野上的及时雨”和“炕头上的科技快餐”。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信息技术具有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渗透力和带动力强的特点,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明显。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农业信息化建设畅通了农村信息“双向”流动渠道,满足了农民不同的信息需求,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开辟了信息部门服务农村市场的新路子,增强了农业、涉农部门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了为农服务的效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桥梁”和“导航”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增长了农民见识、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通过涉农信息进村入户,既贴近了市场、了解第一手的市场信息,又利用市场信息适时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既有效掌握了党和国家的农业农村政策,强化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又准确掌握了市场需求和产品供销趋势,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规避和减少了市场风险、自然风险,促进了增产增收。农民通过农业信息的传播,从中了解到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和发家致富的科学技术,主要表现在农作物栽培方面和精选优良品种种植,挑优质苗木栽培,从而使减少因农作物病虫害带来的损失。
(二)强化了农业技术支撑、促进了现代农业建设。各服务站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优势,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发布农业规章,推广农业技术,提供专家咨询等,缩短了与农民的距离;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进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发展。
(三)改善了农民的精神面貌,推动了农村文明建设。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村群众增加了了解世界的机会,扩大了认识社会的广度,增多了吸纳科学文化知识的机率,逐步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转变,提高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了农村文化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村文明建设。
三、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互联网接通到乡镇,不少农户安装了宽带网。但由于上网费用高,宣传不到位等问题,农民接收信息渠道狭窄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
(二)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尽管我县农业信息化工作开展的较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领导对此项工作重视依然不够,过问较少,支持不足。 一是人员投入不足。农业信息化系统网络管理、网站开发、信息采编、信息化项目的实施需要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县信息网站工作人员没有专职人员,主要是兼职工作,网站更新慢,信息不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工作的时效性;乡镇兼职农业信息员调换频繁,农业信息工作未列入乡镇的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影响了农业信息人员的积极性、队伍的稳定性,制约了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推进。二是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致使系统硬件技术改造相对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信息化工作的要求。并且工作经费缺乏。
(三)信息资源不足,互动性差。农业信息的采集、处理方法还不够科学,信息来源量少,而且缺乏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和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不具有指导性。另外受经济和文化基础的限制,农民的信息意识薄弱,没有条件及时、直接地从网上获取信息,也没有能力上网发布信息。使农民与信息服务站之间没有真正互动,影响了农民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农业信息咨询服务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要。
四、农业信息化发展思路及措施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需求主导、讲求实效”的原则,全面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大力发展适农、惠农、助农信息产品,大范围、多形式、深层次为农民提供有效的综合信息服务,让农民共享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成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政府有关部门及各乡镇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一是完善各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根据目前我县农业信息工作现状和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县及各乡镇配备专职人员、村级安排兼职人员来负责农业信息化工作,以促进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强化农业信息工作责任制。将农业信息工作纳入各涉农部门和乡镇年终考核内容,并与各单位信息责任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相应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农业信息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增加资金投入。县乡两级应从支农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专项扶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和重点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
(二)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一是加强农业信息化管理和服务队伍建设。把健全队伍、完善服务网络作为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下大力气抓好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开展健全的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下大力气抓好农业信息管理队伍建设,尽快建立一支懂农业、精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的农业信息管理队伍;下大力气抓好乡村及涉农部门信息员队伍建设,使信息员队伍延伸到村、延伸到企业、延伸到批发市场、延伸到涉农部门。二是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是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从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以及村干部中选拔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掌握一定农业技术、乐于为民办事的同志作为农民信息员,依靠他们把信息传到千家万户,努力建设一支素质好、业务精的农民信息员队伍。三是提高农民的信息知识水平。结合“阳光工程”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农民的信息意识和提高他们获取应用信息的能力,使农民真正 “懂信息、用信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代农业。
(三)整合资源,健全体系。一是加强对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加快信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建立信息交流共享机制,推进农业信息系统、网站、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实现涉农公共数据的兼容与共享,使政府、企业和农户获得充分、有效的农业信息。二是提高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促进信息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对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农产品价格、农业病虫害及灾害天气等重要信息进行超前预测、预警预报,及时把准确、可靠、实用的信息提供给广大农民,真正发挥信息指导生产,促进销售的作用,同时防止信息污染和信息误导。三是加强信息采集点和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建立乡镇信息服务站和村、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科技示范场的信息采集点,充分发挥它们的推广示范、信息反馈等作用。
一、农村网络现状
富拉尔基区下设两乡,共有行政村10个,总人口3.39万人。根据实地调研,目前移动通信和固定电话业务已经全部覆盖;宽带互联网业务除了海格村外,其他九个村实现了光纤到村、宽带到户;无线数字电视实现村村通。另外,富拉尔基区的十个村屯现已经具备了基于固定电话业务开通的平安互助功能,此功能不但实现了村民危难时能够自救,而且还实现了村民之间的互助功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农村信息化应用状况
(一)在七个农村中小学中,除了海格村外,均开通了宽带互联网业务,实现了农村学生的互联网内容教学,但在教育资源远程共享方面,由于资金问题,均没有实现。
(二)农村部分农民家庭购买了电脑,使用了宽带互联网业务,达到了在网络上索取农业信息、与外界沟通的作用。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区共有517户农民家庭使用了宽带互联网业务,占农民家庭总户数的4.26%。农民目前对电视、互联网的应用还基本停留在娱乐休闲上,还没有真正把信息与生产有机结合起来,缺乏正确引导。
(三)所有的村均没有建立信息服务站,没有一个公共的、可供全村农民共享的信息服务系统,没有专职人员负责农村信息服务的推广和应用上的引导。致使绝大部分村民依然在沿袭传统的耕作意识,从众意识强,思想落后,距离建设新农村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农村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难题
近年来,我区农业信息化工作有了较大进展,但农民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状况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农业信息网络推进乡村后,入户遇到了障碍,农业信息得不到广大农民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农民的信息意识淡薄。农民的信息意识呈现出一定封闭性,主要表现为对信息情报反应迟钝、缺乏应用信息的积极性、敏感性。因而对信息技术需求欲望低。这种现状,使农村仍然存在着信息流、物流不畅,生产、销售和需求相脱节,一些农产品被压等压价,甚至出现滞销等问题。如何解决(来源:好范文 http:///)这些问题,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这一点必须形成共识。
(二)农村信息服务水平较低。农民自身满足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农村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实现信息化,人才是关键。由于农业发展相对落后,信息技术人才很少,尤其是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更少。同时受经济能力制约,很难吸引外地人才。
(三)农村信息服务推广力度有待加强。农村信息服务推广离不开政府统筹协调,才能使各个领域协调一致地将涉农信息有效落地,才能通过信息服务实现调整产业结构、扩大销售渠道、提高农户收入的目标。这不仅需要对此项工作增大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在前期的信息化服务推广工作中,增大财政投入。由于财政困难,信息化建设缺乏专项资金扶持,加之村集体经济薄弱,以致信息化建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前期的信息化服务推广工作。
四、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转变农民观念,提升农民素质,改变农村的风貌。农民可以通过上网查价格、上网查政策、上网选择良种、上网销售和采购,在网上听课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网络信息在农民心中会成为一种依赖,成为学习实践、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信息化不但能增长农民的见识,还会增强公民意识,渐渐学会运用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村民民主自治的水平也将会明显提高。
一、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与内涵
1.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
目前关于企业信息化的概念有很多,但对于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概念还不是很多,本文旨在根据相关学者对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理解,总结出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煤炭企业信息化是将煤炭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成本、库存、销售、运输、财务、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人力资源等各个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网络化信息系统加工生成企业所需的各项信息资源并提供给各层管理者。使管理者能够及时掌握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从而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更加合理配置,从而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煤炭企业信息化是指煤炭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研究开发、市场销售等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网络,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组织和业务模式,服务企业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煤炭企业信息化是煤炭企业根据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应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发信息资源,充分调动人力资源,运用合理的管理方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并应用到企业生产、管理、安全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煤炭企业的决策力、安全生产能力、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一个系统工程。
2、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是信息化的前提。要根据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有选择、有步骤的实施信息化。煤炭企业是信息化的主体。煤炭企业要至始至终把握实施信息化的主动权。煤炭企业的管理方法、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应用信息技术和开发信息资源是煤炭企业信息化手段。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是企业信息化的物质和资源基础。调动人力资源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必须重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尤其是开发信息化人力资源。提高煤炭企业的决策力、竞争力、安全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目的。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到组织结构调整、企业流程重组、管理方法创新等贯穿企业的生产、安全、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系统工程。
由此可见,要根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明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主体,了解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应用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手段,抓住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关键,为实现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来实施企业信息化这一系统工程。煤炭企业信息化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目标,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断变化和持续发展才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真正内涵。
二、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产生了一些问题,本文主要从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
1.煤炭企业外部环境现状
(1)政府和管理部门支持力度不够
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推进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引导。目前,我国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但总的来说支持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对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扶持不够,在财政、税收、信贷、人才等方面没能提供太多的优惠政策;二是国家对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政策引导不够,国家为推进煤炭企业信息化而颁布的专门政策、法规比较少,且涉及范围比较小;三是国家对一些促进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示范工程的组织实施力度不够。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煤炭企业信息化有效、顺利实现。
(2)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发展落后
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主要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法律、法规建设和信息化的咨询、评价及监督机构。信息化基础设施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和网络技术及自动化控制技术、遥感技术和智能技术等,如果信息化基础设施没有建立并发展起来,就缺乏煤炭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基础。我国在针对信息技术本身及煤炭行业具体实施信息化尤其是安全信息化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健全。信息化的咨询及监督机构发展缓慢,煤炭企业实施信息化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就需要煤炭企业咨询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再结合煤炭企业自身来实施信息化。而目前我国还很缺乏这种信息化咨询机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另外,我国也缺乏对煤炭企业信息化效果的评价和监管机构,没有形成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咨询一监督-评价”机制。
(3)外部信息技术供应商开发能力有限
企业信息化建设日益依赖外部信息技术供应商,煤炭企业也不例外。一方面由于外部信息技术供应商自身的研发能力有限,难以满足煤炭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时间较短,经验积累不够,有的外部供应商一味强调标准软件的通用性,不考虑煤炭企业的特点,很难开发出适合煤炭企业信息化的产品,而且也缺乏售后服务意识,不能保证煤炭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2.煤炭企业内部环境现状
(1)煤炭企业的特殊环境问题
首先是煤炭企业生产环境和条件特殊,我国煤炭生产主要是井下作业,而井下开采条件复杂多变,容易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井下瓦斯爆炸及煤尘爆炸等都是矿井生产中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煤矿井下的潮湿环境,会对电气设备、数据采集设备等产生腐蚀性影响,这对各种设备的隔潮性、绝缘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是煤炭生产运用大机器体系,技术装备复杂,煤炭生产所采用的成套钻探、采掘、提升、运输、通风、供排水、供电、选煤等设备,种类之多和技术复杂程度都是其它生产企业少有的,这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带来难度6。再次煤炭企业对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很高,煤炭企业生产过程具有事故较多、风险较大的特点,在其生产过程中,通风、排水、供电等任何环节发生故障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这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新的挑战。
(2)观念和人才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煤炭企业的领导者尤其是“一把手”对信息化的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实施。目前,不少煤炭企业领导的信息意识不强,观念陈旧,认为购置计算机、能联网、上mis、erp等软件系统、建立一个企业网站就实现了信息化。这些观念都是由于对信息化认识不深刻造成的。另一方面煤炭企业中层领导和基层人员对信息化的理解也影响到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很多中层领导和基层人员消极对待信息化,一些中层管理人员害怕信息化引起新权利分配、为了保护本部门的利益等原因,对煤炭企业信息化采取消极的态度。一些基层人员只是被动的接受和参与一些工作,认为煤炭企业信息化影响了他们已经熟悉的旧的工作方式,对采用新的技术抱一种怀疑的态度,不肯接受新的事物,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实施。
煤炭企业缺乏相应的人才特别是复合型的信息化人才。首先,煤炭企业员工平均知识素质低。由于煤炭行业的条件艰苦,使得煤炭企业引进信息技术人才有一定的难度。另外,近几年一些煤炭企业由于效益不好,人才激励政策不到位,信息化人才流失严重。其次,煤炭企业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不足。既要针对不同层次的人采用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方式,又要重视对信息化战略意识的培养,不能只重视技术和技能的培训,而忽略对管理、业务及信息化理论的教育。煤炭企业对员工教育培训不足也制约着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行。
(3)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问题
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技术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煤炭企业重视硬件投入,轻视软件开发。经调查发现,近几年来煤炭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大多集中在硬件设备上,煤炭行业在硬件上的投入占总体投入的67%,而软件的投入仅占21.2%,在服务上的投入也只有11.8%。其次,煤炭企业信息化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煤炭企业应参照现行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并结合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规范和标准,避免产生“信息孤岛”,不利于系统集成和资源共享。再次,煤炭企业缺乏研究开发能力。引进的信息技术,只有通过消化吸收和与企业管理融合以后,才能取得预期效果,但很多技术并不都是现成的,要获得实际技术能力,则需要把触角仲向企业外部,在充分理解和吸收信息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就需要企业有一定的研究、开发能力,而目前国内煤炭企业在这方面的能力是比较差的。最后,煤炭企业缺乏对信息安全的认识。煤炭企业应该加强对信息安全的理解,采取各种措施来加强信息的内部防范和堵塞漏洞,有效阻止内部信息对外泄露和外界对信息系统的侵害。
管理在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煤炭企业信息化投入不足和投入结构不合理。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煤炭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并且煤炭企业信息化投入结构不尽合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延缓了煤炭工业信息化的进程。第二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缺乏合理的规划。很少有煤炭企业从煤炭企业的总体发展,采用系统和结构化的方法制定规划,致使信息化工作没有明确的实施步骤、程序,往往急功近利,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而采用实施某一套或几套子系统,从而导致后期软件系统的种类繁多、难以兼容。第三是煤炭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落后、组织结构不合理。由于煤炭企业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中,煤炭企业的管理体制、模式都比较落后,并且煤炭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典型的金字塔型垂直结构,部门众多,机构重叠。第四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信息化建设是建立在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管理基础上的,它要求信息处理具有规范性、准确性、及时性、系统性和安全性,随着集成程度的提高,传统的管理思维、方法和制度都要做相应的变化。第五煤炭企业忽略对信息资源管理。很多煤炭企业还没有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基本数据和信息的采集、处理、利用等工作做的不够,而且对于煤炭企业数据库的建立还不是很完善,没有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也不利于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三、推进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对于改善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外部环境,不仅需要政府大力支持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制定适应煤炭行业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政策。而且需要外部供应商提高其研发水平,能开发出适合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技术。煤炭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一把手要转变观念,加强信息化知识的学习,增强信息化意识。煤炭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及基层工作者要积极接受新的技术,配合信息化工作的开展。要加强对信息化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制定一些激励措施,避免信息化人才的流失,更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要对信息化建设投入更多的资金,优化投资结构,制定煤炭企业信息化所需的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建立适合煤炭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管理体制及组织结构,要根据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规划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也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利用。
关键词:人才,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政策,对策
2006年3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把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作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1]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安全协调司赵泽良司长在2012中国信息安全年会暨第十届中国CSO俱乐部大会上指出, 中国信息安全强调加强信息安全工作的顶层设计。[2]这预示着我国信息安全逐渐向装备、资金、政策、标准、管理、人才、法律等多个维度的战略均衡布局发展。
相关文献及现实情况概述
2005年, 国家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努力创新”的发展战略。[3]许多调查结果表明, 适当的人力资源政策鼓舞着员工的绩效表现。[4]在管理层次上, 单位的组织结构是基本的, 人力资源政策是为组织结构稳定作保障的。[5]稳键的信息保障状态, 意味着信息保障的政策、步骤、技术和机制在整个组织的信息基础设施的所有层面上都得到实施。[6]
当前, 信息安全已经渗透到社会各层级、各领域, 需要社会各类组织、单位形成一个体系架构———整合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来应对。所谓全面整合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 是指在高层政治领导者的直接领导和参与下, 通过法律、制度、政策的作用, 在各种资源支持系统下, 通过整合的组织和社会协作和全程的危机管理, 提升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 以有效预防、回应、化解和消弭各种危机。[7]2007年, 国家出台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 [9]旨在规范信息安全等级划分及管理, 为不断深入的信息化保驾护航。
目前, 我国电子政务仍处于“主要以发布信息为主”的应用模式, 电子商务屡屡爆出信息泄露, 甚至核心数据被盗的恶性事故。更让人不安的是, 那些已经造成信息安全事故但信息所有者或管理者却浑然不知。丁雷等研究人员根据对地区级信息安全人才的现状调研, 发现当前地区级信息安全人才的问题是:地区内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结构不合理;信息安全专业化人员很少参与信息化规划及决策;基层信息安全分工管理的比例偏重;高端人才引入乏力等。[8]
抽样调查过程及统计数据
为了解和分析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人才方面的政策执行情况, 本课题组选取了信息化相对较高的制造业、教育、信息技术服务、电力及能源、科学研究、服务等行业, 抽取多个大中型企业和部分信息安全专业研发、生产单位作为调查对象。经过与各单位领导、信息部门主管、人力资源部门主管的面对面访谈和问卷调查, 获得了有关单位的调查数据。具体数据统计结果见表1~表7。
基本数据分析及问题剖析
1.基本数据分析
(1) 人才建设配套政策存在结构性薄弱。访谈数据显示, 在人才梯队建设、人力资源政策、专业资质认证政策、奖惩政策4个方面, 大多数单位处于无配套政策的状态。
(2) 政策执行力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在对已知信息安全政策 (包括非人才类政策) 的执行力进行评价方面, 大多数单位主管认为执行力度一般, 甚至有接近20%认为是较弱和很弱, 说明基层单位信息主管在信息安全建设中对有关政策执行的满意程度普遍不高。
(3) 政策完善、强制性诉求较为强烈。在政策强制性需求方面, 有近三分之二单位的信息主管认为需要增强信息安全有关政策的强制性。在完善政策是否能促进单位对信息安全人力资源需求的指标上, 有近85%的单位信息主管认为会有较大甚至很大的促进。
2.问题剖析
(1) 传统指令性体系里的惰性依然存在。在人才建设政策方面, 诸如信息安全人才梯队建设政策、人力资源政策、资质认证政策、奖惩政策等多个方面, 不具备任何一级政策的单位占据了主流。暴露出国家、地方和行业、单位三个层级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人才建设规划、人力资源规范管理、资质认证、奖惩制度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2)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缺乏顺畅的沟通。访谈与调查数据说明, 在基层信息安全人员与地区信息安全主管部门之间存在沟通、政策执行、反馈不顺畅问题。这不仅阻碍着这些单位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的步伐, 还会拖延地区信息安全的整体发展。
(3) 政策的强制性普遍薄弱。由于受访单位近二分之一的信息主管认为现有政策的执行力一般, 而且有近三分之二的信息主管认为,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政策需要增强强制性, 以便基层切实落实有关建设。体现了单位一级信息主管整体上对国家、地区政策强制性的渴求程度, 佐证了我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有关政策缺乏必要的强制性, 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推动不畅。
(4) 政策的完善程度存在较大短板。在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梯队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资质认证、奖惩等政策方面, 仅资质认证具有国家级和其他个别地区自己制定的非强制性政策, 无论从平衡计分卡这一战略管理理论讲, 还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策略, 都体现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方面存在着多层级人才建设的政策短板。缺乏政策指导、引领、监督, 其执行的效率、效果必然受到影响。
(5) 组织架构与建设目标匹配度存较大提升空间。在调研中发现, 信息部门的信息安全工作大都仅作为信息化人员的兼任工作, 而地区一级, 信息安全测评机构、人才认证机构同样缺位。多级组织结构不健全必然影响信息安全以及相关人才的建设。
应对策略
1.国家层面需落实人才建设思路和加强政策强制性
信息安全涉及国家安全, 信息安全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牵涉高新技术社会环境下国家安全的战略工程。而信息安全宏观战略的设计、规划、布局、实施、反馈、应对等, 都需要由专业化、对国家忠诚的人员来完成。所以, 作为信息安全建设的信息安全规划、战略决策机构, 需要从以重视装备研发、技术标准规范为重点, 向围绕信息安全多维度均衡发展的思路转变, 完善信息安全人才管理政策体系, 如出台国家级常态化的人才梯队建设政策、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人才建设及奖惩类政策、单位及信息安全人员审计政策等。
由于目前我国出台的有关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方面的政策, 对于地区及基层单位都是指导性的, 缺乏适当的强制性, 使得国有制为主体的单位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方面打的折扣比较大, 甚至有的同级规模单位中, 国有单位在信息安全方面的建设不如民营单位。所以, 需要对已有政策的强制性进行必要的修改或补充, 即可以直接增强强制性, 或者对一定范围内的单位实施必要的强制性政策。
2.地方层面需完善在组织架构方面的布局
在国家政策陆续颁布的同时, 需要对地区主管部门的管理范围、协作、流程等进行必要的完善。例如:对信息安全装备测评单位、信息安全专业咨询机构、信息安全培训机构、信息安全人才资质认定机构、信息安全情报分析机构的人员编制动态核定, 另外, 部门间工作衔接流程以及回避制度等都需要尽快补充和完善。
3.提升地区管理的主动性、创造性
加强地区在信息安全建设方面的主动性、创造性, 需要各地区以责权利匹配的方式布局组织架构, 并以任务、绩效的可操作考核指标来评价, 以推动地区主管部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调研获得的访谈和数据表明, 基层单位信息安全推动的突破口还是在管理层。所以, 当前地区开展信息安全建设最紧迫的工作, 是对基层单位管理者和单位内部信息部门主管两级管理者的危机培训、责任制的确立, 其次是人才的专业化、资质化建设。
4.建立地区信息安全建设人才交流平台
建立国家、地区两级人才交流平台, 以促进专业人才业务素质的快速提升。参考信息安全先进国家的经验, 这类交流平台基本分布在高校、研究机构和专业协会等机构中。所以, 我们可以结合不同部门的特点和专长, 建立专业技术类、管理类、政策标准类、法律类、分析咨询类、体系架构和危机处理类交流的平台, 以满足信息安全建设及人才建设的需求。而具体交流平台的载体, 可以是高校专业院系或机构、信息安全研究机构、信息安全协会等组织。
5.基层单位层面需完善的环节
(1) 加强信息安全建设意识的提升。
(2) 根据单位自身所处行业的特点, 以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的定级标准开展单位定级工作。
(3) 主动加强与国家、地区级研究机构、高校、信息安全主管部门的沟通, 为单位信息安全建设和人才建设提供科学、有序、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建标, 赖英旭, 侍伟敏.信息安全体系结构[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1.
[2]王岩.2012中国信息安全年会暨CSO俱乐部大会召开.计算机世界:http://www.donews.com/net/201209/1664407.shtm.2012, 9.
[3]梁镇, 陈立文, 丁雷, 张建军, 梁洁涵, 曹晓丽.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成长战略研究[M].中国铁道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4]高文海.人力资源政策如何转化为员工绩效[J].商学院, 2005 (5) .
[5]李丽娜.业务流程再造过程中的组织变革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1.
[6]沈昌祥.信息安全国家发展战略思考与对策[J].中国公共安全 (学术卷) , 2005 (6) .
[7]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 2003 (7) .
[8]丁雷, 王德庆, 钱海东, 何书林.地区级民用领域信息安全人才建设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3 (7) .
一、正确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
1.实效性: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只重视视觉效果,还要尽量避免直接从网上下载或照搬照套,应该多一些出自师生的作品。
2.传承性:校园文化建设不能急功近利,应该学会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样,日积月累,才能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
3.方针性: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紧扣教育方针,学校的办学思路和育人目标要与学校日常工作紧密联系,做到有思想,有内容。
4.教育性: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有利于提高师生的积极性,增强凝聚力,形成核心精神,传递正能量,为立德树人营造良好的环境。
5.整体性: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只有光鲜的外表,更应该追求深层次的内涵——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应该齐头并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有形式又有内容。
6.持续性: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注重整合资源,拓展资源。
二、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是育人的重要途径。为此必须充分挖掘潜力,广泛运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1.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品行教育(主题有:文明礼貌教育、做人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安全教育(主题有:饮食交通、防火防电、防山体滑坡、防溺水等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有:适应新环境、克服心理压力、做生活强者、正确面对失败等);习惯养成教育(主题有:做诚信的人、有责任的人、自信的人、成功的人等);感恩教育(主题有:感谢父母、老师、名人激励我成长)等。
2.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诚实守信教育、实现中国梦的理想教育,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是难得的机会。在庄严的国旗下,严肃的氛围中,让每位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熏陶,正能量的感染。让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这个平台锻炼自己的能力,升华自己的灵魂,升旗仪式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3.充分展示活动成果,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板报等设施,发挥其宣传作用,努力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成立红领巾广播站,除了宣传学校的好人好事、班级之星、校园之星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不同栏目。如新闻播报,了解校内外、国内外重大新闻,让学生从小学会关心家事、国家事、天下事;生活万花筒,让学生学会了很多生活的小常识;故事天地让学生从寓言故事、名人成长经历中学会做人的道理,成功人士必备的一些特质等。利用宣传栏大力宣传“教育教学”成果,营造你追我赶的教学竞赛和学习竞赛氛围,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让黑板报成为学校的宣传窗口,有力地配合学校工作,提高教育实效。
4.积极开展课内外活动,搭建个性发展平台。只有积极开展课内外活动,才能让学校生机勃勃。为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搭建形式多样的展示平台。如“法制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国防教育”、书画比赛、艺术节、欢乐课间、快乐星期五、田径运动会、游园活动等,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5.开展校园之星、班级之星评比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树立可学的师生楷模。每个人都渴望成功,让每个人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不但可以树立自信,形成健康的心理,还能挖掘学生无穷无尽的潜力。班级之星和校园之星的评比,不但能树立正面典型,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起到标杆立意的作用,还能营造你追我赶,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6.认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大力展示“国学经典文化”,浓厚读书氛围,熟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认真创建独具特色的物质环境、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加大经费投入,科学规划校园整体布局。使学校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美丽幽雅、温馨和谐。
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是创建和谐教育、温馨校园的关键,必须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制定有利于调动师生积极性的各项规章制度,让全体师生有章可循,自觉遵守,让每个人都有主人翁精神,每个人都有集体荣誉感。
重视精神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处处是教育之地。力求让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体现出学校文化特有的底蕴。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育人目标、校风、学风、校训、办学愿景、核心精神等,既要让师生看得见,更要体现在行动上,形成浓厚的学风、端正的教风、良好的校风。最终实现全校上上下下拧成一股绳,形成一个有凝聚力、有战斗力、有学习力、有感召力、有决策力、有创造力的团队,有这样的团队做支撑,学校的各项工作必将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创建出一个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优质校园,能熏陶人、影响人、塑造人。我们没有理由不全力以赴为之奋斗,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能为我们美丽的校园更有灵气和内涵。
【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钟楼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调研报告05-28
上半年征管科信息化建设工作报告10-27
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析报告11-06
公路信息化建设12-01
林业信息化建设情况06-01
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06-03
医院信息化建设情况06-07
信息化能力建设目录06-15
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07-06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