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与健康《太极拳》教案 新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24式太极拳第一节
二、指导思想
根据高中学生思想较成熟,对运动技术的掌握能力增强,对自身运动项目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这一特点及体现“健康第一”、发挥“双主”优势这一指导思想,较为灵活地安排该节课,旨在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愉悦身心,曾强体质,提高技术。
三、教材分析
该节课是24式太极拳单元的第一节课。教学目标 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24式太极拳的技术动作,体会出24式太极拳节奏。24式太极拳的技术对于高中生来说已不再是高难度的运动技术,关键是学生愿不愿学和教师如何去引导其学的问题。解决了上述问题,该目标就不难实现。另外24式太极拳对人体的协调性和心理素质的要求较高,所以采取各种方式的练习来增强体质、发展力量、提高跳跃能力、增强协调性、锻炼意志品质、愉悦身心是这节课的又一重要目标。
四、教学目标: 1、50 %的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本堂课的教学内容 2、70%的学生在这节课上愉悦了身心,身体得到了锻炼。
五、场地器材
南溪二中田径场、口哨、录音机、u盘
六、教学过程
1、开始部分
体育委员集合整队、清点人数、报告老师。师生问好,检查服装
2、准备部分 A、热生跑
B、热身操(老师自己编)C、游戏
3、基本部分
A、介绍有关太极拳要用到的掌法、步法 B、教24式太极拳的第一节 C、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练习
教法:讲解、示范、纠错等方法。组织:随课堂的内容而改变。
要求:每次练习都保持安静,持有积极快乐的心态,随着老师的组织不同改变自己的心态。在课堂上要随时注意安全。
4、结束部分
A、防松跑操场1圈 B、瑜伽练习
要求:安静、队列整齐
在练习时要注意呼吸,这个练习可以加强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缓解压力。组织: ********************** ********************** ********************** 教法:讲解示范
版必修1 【课时目标】描述各种细胞器的结构,说出不同细胞器的主要功能。【课时重点】各种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课时难点】各种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尝试练习】
细胞膜以内的大部分物质构成了。细胞质中有各种 和透明、黏稠、流动着的液体。细胞器是 的结构,一般有 包被,如
等,有些也没有膜包被的,如。
一、内质网和核糖体
1、内质网:(1)结构:是由一系列 膜构成的囊腔和细管组成的。单位的组成与结构与质膜相同,即由 为基本支架。其实细胞内的膜组成成分与结构都与质膜是相同的。
(2)分类与功能:①粗面内质网:附着有 颗粒;通过网中细管运送粗面内质网上的 合成的蛋白质到高尔基体及细胞其他部位。
②光面内质网:无 颗粒附着;它的作用比较复杂,如人肝细胞中的光面内质网上有氧化酒精的酶,有些内质网中还有合成磷脂的酶。
(3)分布:向内连,向外连,使细胞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
2、核糖体:(1)结构:无 包被,由 组成。(2)功能: 的场所。
(3)分布:一部分游离在 中,一部分连在 上。
二、高尔基体:
1、结构:由一系列 膜构成的扁平小囊和由这些小囊产生的小泡组成。
2、功能:是真核细胞中的 系统,承担着 的任务。对粗面内质网运送过来的蛋白质,并分别运送到细胞内或细胞外的目的地。在植物细胞中与植物 的形成有关。
三、溶酶体:
1、分布:几乎存在于所有的 细胞中。
2、结构:细胞内具有 膜构成的囊状结构的细胞器,含有多种。
3、功能:能,如蛋白质、糖类、脂质、核酸等,称为细胞内的“ ”和“消化系统”。
四、线粒体
1、形态结构:光学显微镜下呈 状,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线粒体是由内、外 层膜构成,外膜平整,内膜向内凹折叠而形成,两层膜间以及嵴周围是液态的。
2、功能: 的中心,其内有少量,能合成一部分自身所需的蛋白质。
五、质体:
1、分类:有 体和有色体两类。
2、叶绿体结构:外面有 层膜,内部是液态的,液态基质中有分布着 和其他色素的光合膜。
3、功能:白色体,叶绿体能进行。
六、液泡:
1、结构:由 膜包被,其内充满的水溶液称为。
2、特点:普遍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刚分裂形成的植物细胞中有少量几个液泡,随细胞的生长,小液泡逐渐合并发展成一个大液泡,并占据在细胞中央,把细胞质挤到四周,把细胞核挤向一边。
3、植物花、果实的颜色是由 中的色素决定的,而叶片中的绿色是由 中的色素决定的,其他颜色有叶绿体中的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也有液泡中的色素。
七、中心体:
1、结构:由 组成。
2、特点:存在于大部分真核细胞中,细胞中没有。细胞分裂时,可形成一个新的中心体。
3、功能:可能在 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八、细胞溶胶:细胞质中除 以外的部分称为,其中含有多种,是 的场所。细胞溶胶中进行着由细胞器承担的生物化学外的其他所有生物化学反应。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2013浙江14)下列关于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均由单位膜构成 B.溶酶体是内质网断裂后形成的小泡 C.花、果实和叶的颜色与液泡无关 D.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与中心体无关
2、(2008上海生物2)下列物质由肝细胞内核糖体合成的是()A.转氨酶 B.糖原 C.胆汁 D.尿素
3、(2010全国大纲理综B1)下列关于高尔基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高尔基体膜具有流动性 B.抗体从合成到分泌不经过高尔基体 C.高尔基体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 D.高尔基体具有对蛋白质进行加工的功能
4、(2011安徽理综1)AUG是甲硫氨酸的密码子,又是肽链合成的起始密码子。人体血清白蛋白的第一个氨基酸并不是甲硫氨酸,这是新生肽链经加工修饰的结果。加工修饰的场所是()
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B.高尔基体和溶酶体 C.内质网和核糖体
D.溶酶体和核糖体
5、(2011上海生物2)在蝌蚪发育成蛙的过程中,对尾部消失起主要作用的细胞器是()A.溶酶体 B.中心体 C.线粒体 D.高尔基体
6、(2014广东理综1)以下细胞结构中,RNA是其结构组成的是()A.液泡 B.核糖体 C.高尔基体 D.溶酶体
7、(2009浙江32)下列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
8、(2011广东理综1)小陈在观察成熟叶肉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照片后得出如下结论,不正确的是()A.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有双层膜 B.核糖体附着在高尔基体上 C.内质网膜与核膜相连 D.液泡是最大的细胞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有1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9、右图是高等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的部分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纺锤体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是[ ]。(2)既含有DNA,又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
2]细胞核。[ ]、[ ]、[1○11]主要进行,(3)图中[○之所以能进行此项生理活动,是因为它具有与之有关的 和酶这两个必要的物质条件。
(4)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来自[ ],该结构主要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行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 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难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苦情、亲情、忠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乞终养的目的。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
一、导语设计: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苏轼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陈情表》这篇文章,感悟李密所陈述的情。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处于忠与孝的矛盾中。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提示: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
3、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 白自己的忠心。
4、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5、小结: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体悟本文情感。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四、请轻声朗读课文,学生找出叙述作者苦情、亲情、忠情的语句
引导:“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言表。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五、作品拓展
讨论:有人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
引导:
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把两者相提并论,有“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的说法。
引导:
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
六、小结:.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七、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祖孙情深(尽孝)尽 孝 日 短 先尽孝
教学目标
了解体育课堂常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内容
1、体育课常规
2、拍手游戏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进一步熟悉课堂常规及安全意识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学过程
引出(体育课堂的要求?)课堂常规的教育(学生)
1、学生要在上课铃响前到达操场,上课铃响后,立即静、齐、快地按规定队形排好队、等候老师上课。
2、在体育委员整队,向老师报告人数和老师宣布本课的内容时,学生要立正。
3、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因故不能上体育课的,要课前请假,并写好请假条(事假由班主任签字,病假由校医证明)。上室外课时不戴帽子、围巾、手套、不穿大衣、裙子;不带钢笔、小刀等尖利物品和穿胶底鞋上课。
5、严格组织纪律性,注意安全,严防伤害事故发生。
6、爱护场地器材;未经许可,不得动用教师课堂前布置的场地和器材。课前体育委员要组织同学协助老师布置场地、器材。课后教师指定组要收交器材,并及时收交器材室。
四、师生互相讨论
五、拍手游戏: 分组进行练习(同桌)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什么是文化的多样性?
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的表现):
(1)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足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2)文化遗产:
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所以要保护文化遗产。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重点)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重点)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5、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重点)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用心
爱心
专心
23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用心
知识目标:①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诗歌知识。②积累古汉语知识。能力目标:①声情并茂地朗读,流畅地背诵。②赏析音乐描写的方法。2.过程和方法
过程:知识学习——思路梳理——细节赏析 方法:引导,讨论,训练。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情况,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女性,认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
2.品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3.赏析音乐描写。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 知音绝唱,在一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清冷的月光,瑟瑟秋风,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琵琶行》。
二、文学常识和背景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参考三维设计)2.乐府简介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3.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乐府诗集》),明代胡震亨说:乐府内又有往题新题之别,往题者,汉魏以下,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拟作也;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
4.关于“行”(参考三维设计)
三、朗读全诗
1.注意读音
铮(zhēng)悯然(mǐn)转徙(xǐ)浔阳(xún)枫叶(fēng)....瑟(sâ)声声思(sì)捻(niǎn)霓裳(nícháng)衣裳(cháng)....红绡(xiāo)钿头银蓖(diàn bì)谪居(zhã)....整顿衣裳(cháng)间关(jiān)..
2.朗读,要求声情并茂。
四、疏通、翻译并熟读小序,积累字词
明年——第二年 年长色衰——女性面容 遂命酒——摆上酒宴 ...快弹——畅快 感斯人言——被感动 因为长句——于是写下了 ....歌以赠之——作歌 凡六百一十六言——一共 ..
第 二 课 时
分析课文:
一、梳理课文思路。
1.序言:交待写作缘由。2..江头送客闻琵琶 3.江上聆听琵琶曲4.歌女倾诉身世苦 5.同病相怜伤迁谪6.重闻琵琶青衫湿
二、课文分析
1.诗歌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2.哪两句诗将主要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
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 况凄凉)。
4.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感情共鸣的媒介是什么?
明确:音乐。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共同演绎出一段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5.琵琶女的命运令人感叹,结合后文,我们能否从琵琶声中,捕捉到她生活和情感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说尽心中无限事。”
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出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光。青年时期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至此旋律转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此时无声胜有声。” 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第四乐章“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即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这正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契合。!
6.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湿青衫呢?
明确:主要因为两个原因:①伤琵琶女: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基础练习:
1、找出诗中风物描写的文字,分析这些风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A.“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字字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融融月色,无不弥散着诗
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C.“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D.“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E.“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①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A如: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等句子 B 比喻描写的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②叠词和联绵词;A.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B.叠词和联绵词使用的好处:使音节悦耳动听。③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A 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好处:正面描写音乐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B 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好处: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④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2010山东语文高考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提示: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提示:托物言志、象征。怀才不遇的悲伤。
课外研讨:
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社会,白居易离夜入离妇之船听歌,是否有违礼法?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高级中学课本物理(三年级用书)中《平抛运动》,这节课是本单元的重点,是对《运动的合成》以及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学好本节课对加深理解运动学有关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学情分析】: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的基础和学力都很差,能够从简单的知识讲起再逐步加深,让学生在成功中培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力。所以本节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学习习近平抛运动的有关知识,加深对运动的合成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研究并认识平抛运动是一种匀变速曲线运动和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2)理解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两个分运动。
(3)掌握平抛运动分解方法,推导平抛运动规律并会运用平抛运动规律解答相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
(1)观察演示实验,得出平抛运动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2)利用已掌握的直线运动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中“化繁为简”的等效替代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教具】:“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演示器”; 小球2个;小木槌;多媒体系统。【重点、难点】:
1.重点是研究平抛物体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2.平抛运动为什么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这一结
用心
爱心
专心
论怎么得到的。这是难点也是重点。【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一)复习回顾:
1.小球自由落体运动特点和规律;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二)观察实验:
用小木槌打击放在桌上的小球,叫学生观察小球离开桌面的运动轨迹是怎样的?用多媒体演示平抛运动轨迹,让学生比较学习过的几种曲线得出:平抛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并解释数学上为什么把这种曲线叫做抛物线。
二、新课研究:
(一)平抛条件:让学生分析上面实验中小球的受力,最后由学生得出:
(1)物体初速度沿水平方向
(2)物体只受重力。
(二)平抛特点:
(1)受力:只受重力。
(2)运动:是a=g的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a的方向竖直。
(三)分解平抛运动:
1.先理论分析:因为加速度方向是竖直的,所以只改变竖直方向的速度,如果把平抛运动分解:水平方向的分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分运动为自由落体运动。引导学生自己分析,主要从力和运动的关系入手得出结论。2.再实验验证:
(1)验证竖直方向分运动为自由落体:
a.介绍“平抛竖落仪”的仪器结构和使用方法以及实验目的。b.动手做实验2次,叫学生观察和听声音。
c.问:从同时平抛和自由下落的两个小球又同时落地的事实,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d.学生答:小球A在竖直方向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用心
爱心
专心
e.问: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正确吗?请分析这两个小球的加速度。
f.学生答:同时做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两个小球,落地时只听到一个声音,说明它们在空中运动的时间是相同的;而两小球又是从同一高度开始运动的,它们在竖直方向上都作匀变速运动且位移相同.可见,两小球在竖直方向上运动的加速度必相同,都是重力加速度g. 所以小球A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2)再验证水平方向分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利用平抛演示仪来研究,先介绍仪器结构和使用方法,并实验得到平抛运动轨迹图。引导学生根据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在轨迹图的竖直轴上按1︰3︰5︰…的比例作出时间间隔相等的一系列点B1、B2、B3、…,并在轨迹上作出竖直分位移是OB1、OB2、OB3、…的点1、2、3、…,再由点1、2、3、…,向水平轴Ox作垂线,与Ox轴分别交于A1、A2、A3、…,通过尺测量OA1、A1A2、A2A3、…,是否相等,可以证实平抛物体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3.再板书:1)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x=v0t;
2)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y=
1gt。22
三、知识应用:
(一)例题:某人从19.6m高的平台上以20m/s的水平速度抛出一小球,求:
(1)小球在抛出0.5s末的速度。(2)小球在抛出0.5s末的位移。
(3)小球何时落地,以及落地时的水平位移。
(教师引导学生解答本题并讨论。)
(二)讨论:
1.平抛物体的落地时间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能写出它的计算式吗? 2.平抛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如何计算?
四、知识巩固:练习和作业(略)。
用心
爱心
第一、文言词语
(一)词类活用
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非凡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探究问题
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生甲:
课本中的典型例句
① 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
② 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
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⑤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⑥ 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④到例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生乙:
①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③士不敢弯弓而抱怨(《过秦论》)
④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鸿门宴》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繁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④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例⑤到例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就是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
生丙: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使动用法是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
生丁:
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
2、不远万里(认为„„远)
3.鱼肉百姓(以„„为鱼肉。)
4、春风又绿江南岸(使„„绿)
5、烛之武退秦师(使„„退)
其它小组同学质疑提问,使动意动小组同学解答。
师补充: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意动用法是表示主观意念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什么,这种主观熟悉不一定与客观情况相符。比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中的作文素材,是选自《韩非子》的一个寓言故事,其原文是这样的: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
事。文末“智其子”中的“智”是古汉语的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其子智即认为自己家的孩子聪明。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了谓语所表示的性质状态。这个失窃家庭的孩子也可能聪明,也可能并非很聪明,凭此一点不能作出聪明与否的结论,更不能因此而对邻居家老人产生怀疑。而使动用法是客观上即事实上使宾语发生了某种变化,或者使宾语将要发生某种变化。丰衣足食::使„„丰足。“丰、足”是客观上使“衣、食”发生了变化。
(二)实词词义
师: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缺一不可,而三者之中,词汇居于首位。古代语言的词汇中最重要的是实词,文言实词的把握应逐课积累,几年之后,水到渠成,这样就能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探究问题: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碰到实词时,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生甲:
1、①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②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辨别。
(例①“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例②“啖”的含义,根据“口”,就可知其大致是“吃”的意思。)
2、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
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辨别
(例①(“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固”也应是名词,解为“险固的地方”例②“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生乙:(第二小组补充)
3、①收天下之兵。(《过秦论》)
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
(例①中的“兵”。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例②中的句中的“危”字,可借助成语“危言危行”很轻易推断出是“端正”的意思。)
4、①故山殊可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②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陈情表》)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文章语境推断词义
(例①“过”搭配对象为“山”,可释为“游览”。例②“鲜”应和“无”对应,结合上文意思,故为“少”。)
生丙:
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用”和“以”位置相同,“以”的意思不就是“用”)
2、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3、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幸而、幸好)
其它小组同学质疑,实词词义小组同学解答。
师根据情况补充。
师总结: 综上所述,在一词多义辨析时,如能辅之以技巧,根据字形推断,利用句
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攻克文言堡垒,要害靠平时的日积月累。第二、文言句式宾语前置
师:在文言文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假如对一些句式,尤其是像宾语前置等比较非凡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种句式,进行梳理和探究。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探究问题
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生甲:宾语前置:课本中的典型例句 ① 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②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③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④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
⑤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⑥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⑦成语:唯利是图
生乙:
1、例①至例②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2、例③至例⑤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介词的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3、例⑥至例⑦是: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师总结:同学们归纳得很好,宾语前置共有三种情况: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③用“之”、“是”提宾。
生丙:
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
1、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
2、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
4、唯弈秋之为听(《弈秋》)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诵读以及背诵全文。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利用注释、工具书通译全文,初步把握文章。重点是疏通文意,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用法,归纳一词多义。诵读课文。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1)本篇选自《陶渊明集》。归去来,回去。兮,助词。辞,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东晋末年浔阳柴桑(在江西省九江县西南)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作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从事耕作,过隐居生活。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2.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用心
爱心
专心
.主要内容介绍
在文学史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很著名的作品,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这样的推祟未必恰当,这只是说明这篇文章之所以这样受人推崇,是因为作者在当时不愿与混浊的社会同流合污,蔑视和厌恶官场的卑鄙生活,感情真挚,写得富于诗情画意,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都有独到的地方。
文章的主体是有韵的“辞”。主体之前有个“序”,说明写这篇文章的原由,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加透彻地了解文章的用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和情操。主体的“辞”从厌恶仕宦生活,决心弃官回家写起,说明了“归去”的当然;有了这层意思,对比之下,下文归去之后的生活就显得更加欢乐。接着用三段文章写归去之后的生活和感受。一段写到家之后,庭园之内的欢乐和安闲,另一段写田间耕作和纵情山水的乐趣,最后一段写乐天知命、乘化任运思想下的无忧无虑。三段写了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深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序》的译文:我家贫穷,种田不能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乏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差事,蒙江州刺史对我的厚爱,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被委派到小县作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畏怕到远地当差。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一心在于赶快去奔丧,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八十多天。就着这件事陈述自己的心意,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2、疏通文意
(1)、听朗诵录音
注意: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2)、学生朗读(3)、疏通句意
3、分类归纳有关知识及特殊句式。(1)通假字
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句意是,为什么不放心任其自然地死或生呢?)(2)古今异义词
于时**未静(**,指战乱。今常用来比喻乱子。句意是,这时候社会不
用心
爱心
专心
安定。)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交,交互,都。今常用义“交通”、“交友”等。句意是,饥寒虽然很急迫,违背本心就会身心都痛苦。)
尝从人事(人事,治人之事。今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不久,今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句意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死在武昌。)
景翳翳以将入。(景,日光。今常用义“景色”,“光景”等。句意是:阳光暗了太阳就要落山。)
悦亲戚之情话(亲戚,亲属戚属。今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句意是:喜欢和亲戚们谈知心话。)(3)一词多义
心 ①因事顺心(心意)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意志,精神之类。)夫 ①问征夫以前路(夫,名词)
②乐夫天命傻奚疑?(助词)事 ①将有事于西畴(指耕种的事)
②从人事(指治人之事)故 ①故伎求之(所以)
②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之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往,动词)
②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
③四方之事(助词“的”)奚 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②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奔 ①载欣载奔(跑去)
②情在骏奔(奔丧)(4)词类活用
生生所资(生,动词活用成名词——生活。)
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颜怡。)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作名词——自足自待的心情。)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作名词——空膝的小屋。)
策扶老以流憩(流,动词作状语——没有定规地随时随地。)
或棹孤舟(棹,名词作动词——划。)
感吾生之行休(行,动词作状语——将要。)(5)古汉语句式
①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句意——都是为了吃饭而违反心愿。)
②倒装句
复驾言兮焉求(感叹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求什么。句意是,还出去干什么!)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句意是,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词结构后置句。句意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
用心
爱心
专心
昌死亡。)
③省略句
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句意是:我心里急于去奔丧。)
四、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通过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了解作者情感。2.通过突破难点,挖掘本文主旨,把握作者情感。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对照课本注释,初步疏通了文意。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再次走进陶渊明的田园世界,去感悟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和人生境界。
二、学生齐读(点评)
三、理清课文思路,把握作者情感,挖掘本文主旨。
(一)、读完全文我们仿佛听到一个声音在不停地呼唤,那是什么?(归去)那诗人从哪里“来”,又要“归”到哪里去呢?(官场 家乡)这也就是说,诗人要„„(辞官归隐)他的心情怎样?
叙事
感情
辞官(离开)官场
自责自悔 板书:第一段
返乡(回到)家乡
自我庆幸
(二)、大家到文中找一找,诗人辞官归隐的原因是什么呢?
“心为形役”为衣食出外谋官违背了本心;辞官回家就没有什么惆怅和伤悲了;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幸好迷途未远,迷途知返,既然知道过去是错误的,现在的选择是正确的,那么,重要的是,把握好现在。那就是什么?(辞官还乡)
那么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作者如释重负,既有悔意,又有庆幸的心情。(学生读第一段)
(三)、第一段作者运用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式抒发了自己归去的心愿;中间二、三段作者是通过想象回家途中、到家后生活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归隐的决心的。我想问一下大家,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一切景语皆情语”,纵观第二、三自然段,请同学们概括地说说,都写了哪些地方?
归途、居室、庭院、田野、劳作、山水。(板书)字里行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怎么看出来的?说说理由。(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
叙事
感情
用心
爱心
专心
辞官(离开)官场
自责自悔 第一段
返乡(回到)家乡
自我庆幸
归
途
归心似箭
居
室
其乐融融 第二、三段
庭
院
自得之乐
田
野
身心舒畅
劳
作
欢快愉悦
山
水
寄情山水
(四)、第三段似乎有一句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让人一读感到心情沉重了许多。大家觉得是哪一句?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作者在感慨生命的短暂。陶渊明在感慨人生短暂,同学们可以由此展开联想,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有没有类似的对生命短暂的感受呢?
(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各举例子)
如:我们刚刚学过的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都是在感慨人生易逝。
曹操《短歌行》中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在表达人生短暂,人应该在有限的生命里,成就一番丰功伟业。
《论语》中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还有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提醒同学要注意平时积累,多记多背)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春天万物复苏,草木欣欣向荣,自然生生不息,可是陶渊明却见乐景而生哀情,感慨人的生命如此短暂,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五)、既然人生短暂,生命易逝,陶渊明会不会珍惜生命,在有限的生命里,体现他的生命价值呢?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四段,看看第四段体现出作者怎样的人生理想? 乐天安命,消极避世。
乐天安命的陶渊明,是受到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影响辞官归隐,那么回归田园的陶渊明是否能实现其人生价值呢?(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预设:我认为不能。辞官归隐,陶渊明就永远无法实现其“大济苍生”的宏愿了,如果他能够坚持为官,并且与贪官污吏作斗争,仍然有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教师:这名同学很像一个人,同学们知道像谁吗?(“像陶渊明”。)
对,像年轻时期的陶渊明,有理想、有抱负、有魄力。好,哪位同学继续发表观点。
预设:我认为能够实现其人生价值。当时社会黑暗,官场腐败,陶渊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这一点恰恰体现了陶渊明的高洁品格,实现了其人生价值。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能拓展思路,从多种角度,去探究陶渊明归隐的原因。非常好。
陶渊明在官场无所作为,辞官归隐后却创作了大量的诗文,并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对后世影响也极大,比如对王维、白居易、苏轼、陆游等。陶渊明已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陶渊明之后,许多郁郁不得志的文人士大夫,都会从陶渊明身上寻找到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慰藉自己。
用心
爱心
专心
但他们是有区别的。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又云“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苏轼:“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地想做一个隐士。一学成入世,抱负满怀,以天下为己任。都只是身处逆境,人生不得意时,为现世所迫才想到归隐,发牢骚语而已。并没有一人能象陶渊明那样,躬耕田野,亲自劳作,以供衣食。终生向往归隐,却始终未能归隐,真正如陶渊明地位的诗人,没有一人真正实现和重复陶渊明式的归隐田园的人生模式。唯此一人。
那么,陶渊明的思想在今天还有其存在的价值吗?
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陶渊明应该是积极的,因为他积极,才看不惯官场的腐败,才会有他辞官归隐的惊世骇俗之举。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使他无法实现“大济苍生”的宏愿,那么我们现代人如何更好地实现生命的价值呢? 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明的社会之中,也可以说目前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时代,开放程度最高的一个时代,文明程度最高的一个时代。可能我们在文学创作方面无法超过陶渊明,但是在人生观、世界观方面,今天的人们,包括我们同学完全有可能超越陶渊明。我们可以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为我所用,以更积极、更乐观的心态去创造自己的美丽人生。
板书: 叙事线索 抒情线索
辞官(离开)官场
自责自悔 第一段
返乡(回到)家乡
自我庆幸
归
途
归心似箭
居
室
其乐融融 第二三段
庭
院
自得之乐
田
野
身心舒畅
劳
作
欢快愉悦
山
水
寄情山水
总结 过去
乐观满足
第四段 展望未来
乐天知命
当陶渊明终于不再违心的做事,庆幸地大喊一声“归去来兮”一吐胸中怨气,要读得畅快;回到家里看到亲人,看到松树、菊花这些他喜爱的植物,要读得温馨;纵情山水,要读出满足来。我们读诗词文章的时候要读出自己,要从作者的文章中找到共鸣,只有找到共鸣了,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文章的情感,才能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情思。请大家放声自由读。
四、自由空间
好,停下来。诗歌、辞赋一定要多读,在读中积累词汇,领会意境,在读中感悟点滴人生,在读中学会辨析是非,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多读多背。
刚才我说了读文章要读出自己,要找到共鸣,文章中哪些句子引起了你的感触,就是共鸣,有了共鸣,才能更深入的体会文章的内涵,不管你的感触是什么,只要能引起感触就是好的。哪位同学说说体会?
预设一:“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引起了我的共鸣。有时候一个人太自高自大,一旦从高处跌下来,将是致命的。那时后悔都来不及。(该生曾经中考受挫)师:你由这句话想到了自己的经历,从而想到为人处世的道理,不错!预设二:“悦亲戚之情话„„泉涓涓而始流”引起了我的共鸣。我来自农村,很
用心
爱心
专心
喜欢农村的景象,尤其春天的时候,万物复苏,到处散发着春意盎然的气息。„„ 预设三:我很欣赏“舟遥遥以轻样,风飘飘而吹衣”这句话,感觉非常飘逸。预设四:“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引起了我的共鸣。在当时作者不同流合污,宁愿归隐,我觉得他有神仙风范。
哦。你很欣赏他的这种风范,是吧?我希望你以后也像他那样有仙风道骨。
五、结语: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六、作业布置
用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真核细胞增殖的方式及意义
(2)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
(3)准确描述细胞有丝分裂各阶段的重要特征
(4)掌握有丝分裂的过程、特征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科学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的方法
(2)学会用曲线图描述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树立对生命的运动性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⑴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⑵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解决方法] ⑴用吹塑板做成细胞和染色体模型,边讲解边在黑板粘贴有丝分裂各时期剪贴图。
⑵运用多媒体再现动态的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解决方法] 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既让学生感受细胞分裂过程的动态性和连续性,又能克服电教手段转瞬即逝的弊端,再通过表格、曲线图呈现变化。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法,启发法。
五、教具准备
课件,实验用品
六、学生活动
1、通过实验,启发学生发现事物的规律性。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知识点,回答相关问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七、教学程序
第1课时
[问题探讨]出示教材P110图讨论:
1、推测象与鼠相应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大小差异如何?
2、生物体的长大,是靠细胞数量的增多还是靠细胞体积的增大?(让学生明确多细胞生物体体积的增大,即生物体的生长,既靠细胞生长增大细胞的体积,还要靠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不同动(植)物同类器官或组织的细胞大小一般无明显差异,器官大小主要决定于细胞数量的多少。)
导言:细胞为什么都那么微小呢?什么因素限制了细胞的长大?让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探讨之。
一、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实验]: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先引导学生设计模拟实验的方案,然后讨论各
1、据测量结果计算后填入教材P111表中。
2、写出实验结论。
3、讨论回答教材P111的讨论题。
4、教师总结: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
二、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
1、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种方案的可行性,最后实验按教材P110——111提供的方案。
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2、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在分裂之前,必须进行一定的物质准备。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
有丝分裂
3、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
无丝分裂
减数分裂
三、有丝分裂
引言: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学生阅读教材P112)
教师提问:
1、什么叫细胞周期?
2、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哪两个阶段?
3、什么是分裂间期,什么是分裂期?哪个时期长?
4、细胞分裂间期有什么特点?
5、新的细胞周期从什么开始?
6、要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采用什么样的细胞比较好?
分裂期细胞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们以高等植物细胞为例,来了解有丝分裂的过程。教师可先用吹塑板做成细胞和染色体模型,边讲解边在黑板粘贴有丝分裂各时期剪贴图。
1、前期:⑴染色质成为染色体(特点见教材P113)⑵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 ⑶纺缍体形成⑷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纺缍体的中央(两失两现一散乱)
2、中期:⑴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⑵染色体形态稳定,用心
爱心
专心
数目清晰,便于观察(着丝点一平面,形态数目清晰见)
3、后期:⑴着丝点分裂成两个,姐妹染色体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⑵染色体移至细胞的两极⑶染色体数目加倍(着丝点一分为二,数目加倍两移开)
4、末期:⑴染色体变成染色质丝⑵纺缍丝消失,出现新的核膜和核仁⑶出现细胞板,一个细胞分裂成为两个子细胞(两失两现一重建)
四、总结 重点小结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细胞通过什么方式增殖,细胞周期的概念,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五、作业布置
P114练习一1、2、3,二1
用心爱心
【高中体育与健康《太极拳》教案 新人教版】推荐阅读:
A2:高中体育与健康课说课稿06-17
高中语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29 新人教版必修10-04
高中体育课教案05-29
中学体育教学设计新人教版06-16
天津市梅江中学高中语文 7 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09-29
体育与健康水平一教案05-30
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7 新人教版必修11-13
体育与健康课教案(理论1)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