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能建设目录
我军各级卫勤机构在进行卫勤保障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数据, 这些数据是卫勤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基础, 但它们大都散落在医院和部队的各类卫生系统中。 近年来, 通过卫勤机关综合信息系统的集成, 实现了门诊、住院、疗养和传染病数据的整合利用, 但仍有广泛的卫生业务数据尚未进行集成融合因此, 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卫生数据资源规划, 全面整合军队卫生相关业务数据。
卫生数据资源目录是记录军队卫生工作信息资源结构和信息资源属性的数据体系, 是卫生数据资源规划过程中重要的建设内容之一。 它以树状目录的结构展现了军队卫生信息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依据核心元数据描述了资源的来源、去向、版本等用于控制和管理资源的属性。 通过开展信息资源目录编制, 建设信息资源目录查询数据库, 可以规范信息资源的采集、维护、更新, 提高数据的查询利用率, 使信息资源的共享服务向更深层次发展。
1 基本思路和方法
1.1 基本思路
军队卫生数据资源目录编制的基本思路是以军队卫生工作的核心业务为牵引, 全面采集反映我军主要卫生工作的, 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准确性和有效性的数据资源。其数据采集的目标: (1) 重点采集在军队卫生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数据; (2) 采集经过严格审定、内容表述准确的数据; (3) 采集客观反映业务活动实际情况的数据; (4) 采集时效性强、对军队卫生事业发展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的数据[1]。
1.2 方法
军队卫生数据资源目录的编制对象是统一采集并进行集成融合后的全军卫生业务数据。 在数据组织体系上, 按照军队卫生数据资源分类体系对卫生数据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和组织。 在编目项目上, 遵循军队统一的元数据规范, 形成可统一管理和服务的军队卫生数据资源目录。
通过统一的卫生资源数据中心, 部署大型关系数据库Oracle和文件库, 对各类军队卫生数据资源进行存储, 以目录技术、元数据技术和网络环境为支撑, 以统一的标准规范和方式进行描述, 在数据库元数据库和资源目录库等支持下, 加强军队卫生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 完成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 为实现军队卫生数据资源检索和资源共享利用提供有效途径, 解决“有什么资源、在什么地方、通过什么方式查询和检索”等问题[2]。
2 目录结构与内容
2.1 军队卫生数据资源核心元数据
元数据是结构化的编码数据, 用于描述有信息的实体的特征, 以便标志、发现、评估和管理这些被描述的实体, 它是描述数据的数据。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认为元数据是关于数据内容、质量、条件状态和其他特征的描述。
军队卫生数据资源核心元数据是对军队卫生系统数据外部形式和内部特征的详细描述, 它为军队卫生数据共享提供了必要的信息, 其主要目标是提供军队卫生数据资源的全面指南, 以便用户对军队卫生数据资源进行准确、高效与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它定义了描述军队卫生数据资源所需的数据项集合、各数据项语义定义和著录规则等, 提供了数据资源的标志、名称、摘要、分类、管理、维护等的描述信息[3,4,5]。
在军队卫生数据资源目录中, 具体包括编码、资源名称、资源物理形态、资源出版日期、资源摘要、资源负责单位、联系人、联系方式、关键字、资源安全限制分级和是否发布数据11 项, 见表1。
2.2 军队卫生数据资源目录数据分类
军队卫生数据资源目录主要包括基础数据目录和主题数据目录2 个部分。 基础数据目录是卫生业务的基础性数据, 是军队卫生业务活动的支撑;主题数据是卫生业务活动的数据, 是卫生数据资源目录的主要组成部分。
2.2.1 基础数据目录
基础数据目录包括综合基础数据和机构、人员、装备、经费2 个部分数据目录。 其中综合基础数据目录细化为卫生法规、卫生标准、编制体制、发展规划、年度计划5 类数据, 这主要考虑到此类数据一旦建立就作为指导部队卫生工作开展的固定要求, 内容比较稳定, 所以编制在基础数据目录内。 机构、人员、装备、经费数据目录根据各要素性质、类型具体分为卫勤指挥机构、卫勤保障机构、科研教学机构、其他卫生机构、卫生经费、卫生人员等, 此类实体单元作为军队卫生工作主要的承担者和信息承载者, 也被收录于基础数据目录内, 具体结构如图1 所示。
2.2.2 主题数据目录
主题数据目录面向业务主题, 即军队各级卫生机构具体从事的卫勤保障和军事医学科研工作中产生的各类动态变化的、工作过程性的数据。 主题数据目录按照军队卫生工作职能领域划分为综合计划科研训练、疾病预防控制、医疗保健、药材保障、计划生育、履约、卫生信息化建设8 个分目录。
综合计划分目录包括卫生战备、卫生统计、卫生外事、编制体制等内容, 业务目标是规划全军卫生计划的顺利执行, 确保卫生业务的正常开展;科研训练分目录包括科研项目、成果、学术团体管理、卫生专业训练、医学教育等内容, 业务目标是提高科研投入产出效益, 促进医学科技进步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疾病预防控制分目录包括健康教育、疾病监控、心理卫生服务、卫生监督、消杀灭、卫生防护、预防接种、兽医卫生、爱卫会工作等内容, 业务目标是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控制传染病疫情, 控制慢性病、训练伤、职业病的发生率, 全面促进军队成员的健康;医疗保健分目录包括医疗保健活动管理、医政管理、评残与镶装、血液管理等内容, 业务目标是提高医疗保健质量和救治效率;药材保障分目录包括药材供应、药材储备、药政管理、药材监督检验、仓库业务、药材进出口等内容, 业务目标是实现药材精确保障, 发挥药材装备的保障效益;计划生育分目录包括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管理、育龄人员管理、流动人口管理、计划生育工作队伍管理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管理等内容, 业务目标是提高计划生育管理水平;履约分目录包括生物军控与处理日遗化武等内容, 业务目标是为更好地促进禁止生物、化学武器公约的履行;卫生信息化分目录包括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卫生制度法规标准建设等内容, 业务目标是实现卫勤信息化[6,7], 具体目录如图2 所示。
2.3 数据资源目录共享访问方法
军队卫生数据资源目录体系依托后勤数据资源中心, 连接各军区和军兵种卫生系统业务主管部门和各项军队卫生业务应用系统的目录服务中心节点, 配置目录服务器或前置机, 实现全军卫生信息化主管部门的目录服务中心与各部门 (系统) 之间共享数据库。 部门级数据中心数据来源于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和各业务应用系统, 通过交换实现数据共享和服务。 目录中心服务器从其他连接的目录和数据库中抽取信息, 并在统一的数据库平台下, 按照统一的数据处理流程及编码, 以军队卫生数据资源目录中的信息为基础进行集成、整合, 设计、实现并推广总部、军区和军兵种、基层卫生单位三级军队卫生工作需要的综合业务信息集成系统, 实现数据资源共享的需要[8,9]。 军队卫生数据资源目录部署与共享访问体系如图3 所示。
3 结语
构建军队卫生数据资源目录体系是开展卫生数据资源规划与数据集成融合研究的基础, 合理、完善的军队卫生数据资源目录对于信息资源汇总、统计分类, 解决卫生部门内部以及与后勤其他业务部门之间的标准不统一、数据不一致、融合程度差等问题有着重要意义[10]。 鉴于军队卫生信息数量大、内容复杂, 仍然需要对现有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化拓展, 增添元数据项对资源的描述, 完善数据分类体系, 使其更加合理、规范。
参考文献
[1]毛玲, 王宏涛, 王京萍, 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信息资源目录系统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0, 31 (2) :79-82.
[2]陈金雄.电子病历与电子病历系统[J].医疗卫生装备, 2010, 31 (10) :1-4.
[3]毕强, 朱亚玲.元数据标准及其互操作研究[J].信息系统, 2007, 30 (5) :666-668.
[4]林亚忠, 万任华, 林村河, 等.信息化条件下医疗救治及后送信息流模型的设计与建立[J].医疗卫生装备, 2010, 31 (11) :31-33.
[5]李伟, 江其生.基于SOA架构的区域医疗机构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的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 2010, 31 (11) :79-81.
[6]刘嘉.元数据:理念与应用[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1 (5) :32-35.
[7]肖飞, 曾艳彩, 王光华, 等.基于“军卫一号”的劳务补贴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医疗卫生装备, 2012, 33 (3) :49-52.
[8]张伟, 范文华, 聂凌云.商业监测与服务信息资源分类与目录规范体系初探[J].电子政务, 2009 (6) :92-95.
[9]代伟, 朱敏.基于HIS门诊信息资源的数据挖掘与利用[J].医疗卫生装备, 2011, 32 (2) :43-46.
关键词:北京市 档案资料目录中心 档案利用 档案资源共享
北京市档案资料目录中心是以北京市档案馆为依托,各区县档案馆、专门档案馆和部门档案馆为主体,逐步发展覆盖到整个北京区域范围内的单位机构,最终发展壮大为以北京地区档案信息为主、以其他各省市及国外相关机构档案信息为辅的档案目录信息存储基地。通过网络提供利用档案目录信息,编制各类专题档案目录指南,链接档案数字化全文,多途径开发利用档案目录信息,最终实现全市档案目录数据资源社会共享的目的。
一、北京市档案资料目录中心发展历程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率先成立明清档案目录中心、民国档案目录中心和革命历史档案目录中心。1992年,按照国家档案局的要求,北京市成立了档案资料目录中心,主要任务是完成明清、民国和革命历史档案目录的采集和报送工作。2004年,北京市档案资料目录中心启动了建国后档案全宗概览、案卷级目录和文件级目录的采集工作,并制定下发了《北京市建国后档案全宗概览、案卷级目录和文件级目录采集方案》、《全宗概览数据采集标准》、《案卷级目录数据采集标准》、《文件级目录数据采集标准》,规范了本地区建国后档案目录数据采集报送的指标和要求。截止到2006年底,全市综合档案馆建国后档案全宗概览和案卷级目录数据已经采集完毕,文件级目录数据采集工作正在开展。截至2010年底,共采集各类目录数据2357万条。北京市档案资料目录中心的目录数据采集工作还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
二、加强北京市档案资料目录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档案网站和馆藏档案数字化的不断发展,各地建设档案资料目录中心的步伐逐渐放缓并不断弱化,档案资料目录中心的建设长期停滞不前,无法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北京市档案资料目录中心建设也是如此。从长远发展角度看,这种做法并不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无论是档案全文数字化还是档案网站建设,都离不开目录中心的发展。
1.档案目录数据采集是提供档案数字化全文服务的前提
馆藏档案数字化的首要前提就是建立目录数据库,采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档案管理系统,建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目录数据库。档案经过数字化处理并检验无误后,必须将数字化全文与目录数据库一一对应进行链接,才能提供查阅利用和网络共享。截至2010年底,北京市数字化档案总量已达到353万卷,试想要没有准确、完整的目录数据库与之链接,利用者要找到其中某一卷档案,将犹如大海捞针。
2.档案资料目录中心是档案信息网站建设的基石
从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共享的要求来看,档案信息网站必须具有非常完善的目录检索功能,才能为利用者提供完善的服务。档案资料目录中心满足了这一条件,能为档案网站建设提供充足的档案目录数据信息支持。同样,缺乏档案信息网站的共享平台,档案目录数据也无法向社会提供广泛利用,只能束之高阁。目录中心与档案网站的发展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截至目前,北京市档案信息网已提供6个数据库、81万条开放档案目录,供国内外利用者在线查询利用。
3.目录中心建设是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重要途径
档案目录数据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关键所在,目录中心建设更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目录中心建设强化了档案馆之间的横向联系,通过馆际间的交流,弥补自身馆藏档案信息的不完整;目录中心还可根据社会利用需求,或编辑档案指南性的工具书,或开发专题目录,构筑一个层次分明、服务多样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网络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利用者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利用需求,是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实际途径。北京市档案资料目录中心以民生档案目录资源共享为试点,统一目录编制标准,整合档案信息资源,按照分布实施的原则,分类汇总刻录光盘,分发全市各综合档案馆提供查阅利用,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目的。
三、加强北京市档案资料目录中心建设的措施
北京市档案资料目录中心建设发展的状况,应该说还远远落后于社会信息化和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要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档案资料目录中心的建设:
1.确定责任主体,制定统一规划
北京市档案资料目录中心虽然是以北京市档案馆为依托,各区县档案馆、专门档案馆和部门档案馆为主体的档案目录信息存储基地,但其責任主体却一直没有明确,缺少能独立行使职权,跨行业、跨系统的一体化常设管理机构,从而导致目录中心的建设缺乏全局性的统筹规划和整体化管理。档案资料目录中心应该是独立于市、区县等各类档案馆之外的,对各档案馆的档案资料目录采集、存储、管理、利用工作进行直接管理的,有一套完整运行机制的管理机构。这样可以避免档案目录建设各自为政、各档案馆之间不能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协调、重复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对全市档案资料目录中心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要以建立覆盖全市档案资料目录数据的整合共享体系、实现全市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为目的去规划北京市档案资料目录中心的发展。
2.制定政策法规,完善标准体系
制定科学、完备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是档案资料目录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北京市档案资料目录中心应通过制定统一的、强制的、自上而下的标准以及指标来明确目录数据加工的各种技术框架与规范,对档案资料目录数据的标识、描述、存储、查询、交换、管理、利用和检索等各个方面做出统一的标准与规范,这是目录中心建设最紧迫、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档案资料目录数据建设的系统标准应包括数据加工标准、数据著录标准、数据检索标准、数据传递标准、数据控制标准及数据利用标准等。
要特别注意的是,档案目录数据的著录项目要尽可能齐全并准确,每一个著录项目都是一个检索点,著录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目录数据的检出率和查全率。以纸质文书档案为例,档案移交单位在向档案馆移交文书档案的同时,一并移交纸质目录和电子目录,目录著录项目包括全宗号、目录号、案卷号、文件号、题名、责任者、文号、部门、日期、备注等内容,移交单位按照档案馆目录编制要求,已将上述内容著录齐全。这些目录移交进档案馆后,经档案编目人员整理审核,再添加至相应的档案目录数据库中。可惜的是,某些档案编目人员缺乏实践经验,仅凭想象,认为“部门”这一著录项目意义不大,在把目录数据添加进数据库时,将其删除。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短视的行为,在档案目录检索利用的实际过程中,“部门”作为一个重要的检索点,极大地提高了档案目录数据的查准率。更何况移交单位提供的目录已包含了这些著录项目,删除一个著录项目就删除掉一个检索点,因此这样的行为应该慎之又慎。
3.提高专业素养,强化责任意识
在网络环境下,档案目录数据的采集、组织、加工等环节,目录数据利用的方式和手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档案目录著录人员的知识水平、业务技能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市档案资料目录中心建设需要一批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档案目录数据处理能力、语言表达加工能力和网络技术应用能力等都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同时,档案专业人才还应强化自身责任意识,高质量地完成档案目录数据的采集、著录、报送等工作。例如《2008北京奥运会总结报告》,仅从名字看,是一份总结报告,应该归到文书档案里,但实际从内容看,是一本公开发行的宣传画册,应该归到资料中。如已归到文书档案里,在目录著录项目中应标明“画册”,这样能提高检出率。如果不标注清楚,会给检索利用工作带来很大麻烦。在此次建党90周年展览筹备工作中,脚本创作人员提出要查看奥运会的画册,但说不出具体的名称,我们查遍了奥运会档案里的所有资料,都没有找到利用者所要的东西。几经周折,最终从文书档案里找出了这本画册,原来画册被归入了文书卷,并且题名著录为“2008北京奥运会总结报告”,没有标注出类型是“画册”。这说明不仅要提高档案著录人员的专业水平,还要加强档案著录人员的责任意识,必须认识到档案目录数据著录工作是一项严谨、细致的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任何项目著录不仔细,都会给后来的检索利用带来巨大的人力、物力的浪费。
(二)道德建设
目 录
1、XXXXXX2013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计划
2、XXXXXX2013年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方案
3、XXXXXX2013上半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总结
4、XXXXXX第十二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计划
5、XXXXXX第十二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实施方案
6、XXXXXX第十二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总结
7、XXXXXX2013“道德讲堂”活动实施方案
8、XXXXXX2013上半年“道德讲堂”活动总结
9、XXXXXX2013上半年“道德讲堂”活动资料
10、XXXXXX文明风尚传播活动实施方案
11、XXXXXX文明风尚传播活动上半年总结
12、XXXXXX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信息登记表
13、XXXXXX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实施方案
14、XXXXXX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总结
15、XXXXXX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先进人物事迹
16、XXXXXX“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档案表
17、XXXXXX“文明餐桌行动”行动实施方案
18、XXXXXX“文明餐桌行动”行动总结
19、XXXXXX“文明餐桌”倡议书、宣传板报
20、关于开展“做文明有礼的经贸人”主题活动实施方案
21、关于开展“做文明有礼的经贸人”主题活动半年总结
22、机关工作人员公务礼仪规范
23、XXXXXX上半年文明职工评选标准、文明职工名单
24、XXXXXX上半年文明科室评选标准、文明科室名单
25、精神文明建设应知应会知识
26、XXXXXX精神文明创建应知应会测试卷
27、XXXXXX2013年“共铸诚信”道德实践活动方案
28、XXXXXX2013年“共铸诚信”道德实践活动总结
29、XXXXXX2013年“四德”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30、XXXXXX2013上半年“四德”教育活动总结
31、“四德”内涵
32、XXXXXX志愿者服务队档案表
33、XXXXXX上半年“爱心大行动”系列活动图片
34、公民道德实施纲要
35、XXXXXX2013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36、XXXXXX2013上半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总结
37、关于开展未成年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记录
38、XXXXXX2013年开展各项精神文明工作信息
1、灵武市人民医院2011年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安排意见
2、灵武市人民医院2011年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计划
3、关于印发《灵武市人民医院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4、关于成立公民思想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5、灵武市人民医院2011年诚信建设工作方案
6、关于“诚信医疗惠助民生,严守三基规范诊疗”,2011年医院诚信服务工作总结
7、灵武市人民医院2011年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总结
8、关于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
9、关于加强2012年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安排意见
10、灵武市人民医院2012年诚信建设工作方案
11、灵武市人民医院2012年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计划
12、关于调整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13、灵武市人民医院2012年诚信建设工作总结
一 信息和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1.1 信息的基本概念1.1.1 信息是什么科学的信息概念P
11.1.2 信息的特性P21.1.3 信息的分类1.1.4信息的传递P
31.2 信息化的基本概念1.2.1信息化的定义P41.2.2 信息化的内容P
51.2.3 信息化的层次P71.2.4 信息化的重要作用P7-8
二、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2.1信息技术(IT)信息通信技术(ICT)
2.1.1信息技术的定义P9-11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
2.1.2信息技术的研究范围 P11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感测与技术鉴别、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信息实施技术。
2.1.3信息技术的特征一般特征——技术性,区别其他技术的特征——信息性P1
22.1.4信息技术的分类 P12-132.1.5信息技术的应用P1
42.2信息技术的发展五次革命性变革P1
5三 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3.1我国信息化发展状况P16-17
3.2信息化发展战略
3.2.1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P18
3.2.2战略目标P18-19
3.2.3战略重点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P19推行电子政务P20建设先进网络文化P2
1推进社会信息化P21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P22提高信息产业竞争力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P23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培养信息化人才P24
3.2.4战略行动计划P25-26
3.2.5保障措施 P26-29
1、完善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和政策体系
2、深化和完善信息化发展领域的体制改革
3、完善相关融资政策
4、加快制定应用规范和技术标准
5、推进信息化法制建设
6、加强互联网治理
7、壮大信息化人才队伍
8、加强信息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9、完善信息化推进体制。
第二章 信息技术发展
一、信息应用的发展历程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等,微电子技术是基础、计算机技术是核心。
1.1信息应用阶段的划分
1、信息应用的初级阶段
2、通信阶段
3、自动化阶段
4、网络话阶段P30-
321.2信息应用存在的问题
(1)垃圾信息、垃圾邮件: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想要的信息
(2)网络速度低、网络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和缺乏髙速可靠的移动访问方式
(3)安全性和病毒问题:特别是对于需要髙度保密的商业和军事应用
(4)虚假信息和信用问题
(5)网络信息检索方式落后:关键词检索方式
1.3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P32-34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
三网融合和宽带化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大方向。
二、信息技术与互联网P3
42.1互联网发展史
互联网已经成为世界上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信 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互联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2.1.1互联网的起源 P3
42.1.2TCP/IP协议的产生P351974年,IP(互联网协议)和TCP(传输控制协议)问世,合称TCP/IP协 议。这两个协议定义了一种在电脑网络间传送报文(文件或命令)的方法。
2.1.3网络的“春秋战国”时代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可以说是网络的春秋战国时代,各种各样的网 络应运而生。
1983年,在美国旧金山还诞生了另一个网络FidoNet(费多网或FidoBBS)即公告牌系统,它的优点在于用户只要有一部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和一 根电话线就可以互相发送电子邮件并讨论问题,这就是后来的互联网BBS。
2.1.4互联网的基础——NSFNETP36
2.2互联网发展现状2.2.1全球互联网产业发展状况报告P37
2.2.2全球互联网使用情况和人数统计
互联网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一种技术。网络时代的三大基本定 律:P39
2.2.3各国互联网发展现状P412.2.4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P
422.3移动互联网 P42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
2.3.1移动互联网的特点P4
32.3.2.移动互联网的应用P43-46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全国性的、以宽带IP为技术核心的,可同时提供话音、传 真、数据、图像、多媒体等髙品质电信服务的新一代开放的电信基础网络,是国 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移动互联网应用最早让人们接受的方式,则是 从短消息服务开始的。
2.3.3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P46-47
2.3.4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趁势P48
(1)实现技术多样化(2)商业模式多元化(3)参与主体的多样性
三、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3.1微电子与光电子向着高效能方向发展P50
3.2现代通信技术向着网络化.数字化,宽带化方向发展P
513.3信息技术将会促使遥感技术蓬勃发展 P51-52感测与识别技术的作用是扩展人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功能,它包括信息识 别、信息提取、信息检测等技术。这类技术的总称是“传感技术”。
3.4信息技术共同发展趋势高速大容量、综合集成、数字化、个人化P
52四、信息化新技术P
534.1无线射频识别RFID射颊识别即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又称电子标签、无线射頻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 数据,而无需在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
4.1.1RFID 标签分为有源标签(Active 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无源标 签(Passive 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半有源半无源标签三种。
4.1.2RFID工作原理P
534.1.3RFID 应用RFID的发展方向是:电子标签集成传感器、通信模块,构成无线传感器网 络。P
544.2物联网 P54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 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 信。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4.3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 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P5
54.4信息技术的未来P55-56
第三章信息技术的应用
第一节信息的组织与检索
1.1信息的组织(1)分类组织法。(2)主题组织法。P57-58
1.1.2信息组织的原则 P58-59(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目的性原则(4)现代化原则(5)方便性原则
1.1.3信息组织的要求P59(1)信息特征有序化。(2)信息流向明确化。(3)信息流速适度化。
1.1.4信息组织的意义P60
1.2信息的检索1.2.1信息检索的定义P6
11.2.2信息检索的类型(1)按照检索手段划分:手工检索服务、计算机检索 服务和联机检索服务三种类型。(2)按存储与检索对象分为文献检索、数据检索和事实检索 三种。P6
2二、信息的分析与服务P63-66
2.1信息的分析(1)信息分析的任务(2)信息分析的基本功能(3)信息分析的主要方法
2.2信息服务P66是以信息资源为基础,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信息进行生 产、收集、处理、输送、存储、传播、使用并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总称。特性表现为:用户导向性、专业性、依存性、交互性、模糊性、社会性、动态性
信息服务的专业性表现为:一是对服务者的素质有专门要求,专业 队伍不断扩大。二是服务对象有专业基础,三是服务内容具有某学科领域的专业 特征,四是服务策略是针对服务对象和内容专门制定的,五是信息服务已经成为 专门的研究领域,朝着信息服务学的方向发展。
信息服务的方式P66
三、信息技术标准化体系P67
3.1信息技术概述
3.2信息技术应用标准化P67
3.2.1定义3.2.2信息技术标准化的重要意义 P673.2.3信息技术标准化内容 P68
3.3我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历程P68-69
3.4我国信息技术标准体系的构成P69-703.4.1通用基础标准3.4.2安全标准3.4.3网络标准3.4.4应用标准
3.5我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存在问题3.6我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趋势P71-7
2第四章信息系统的应用
一、信息系统基础知识
1.1信息系统的定义P7
41.2信息系统的特征P74-76信息系统除了具有整体性、目的性、层次性、相关性等系统的一般特征以 外,还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
1.3信息系统的类型P76-77信息系统虽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信息处理、业务处 理、组织管理和辅助决策四大功能。
二、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1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P77信息系统是由信息源、消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这四个部分组成 的,2.2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P78-79人们常将组织的层次分为战略决策层、管理控制层和业务操作层
2.3信息系统的功能P80-81信息系统的功能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与信息处理相关的作用,如信 息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存储、信息利用等《另一个是从信息系统的目的出 发,包括支持决策、管理、计划、执行、反饿与控制等管理职能。
三、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施P8
13.1信息系统开发的任务.步骤和原则P81-83完整性原则、适应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经济性原则。
3.1.3信息系统开发的步驟(D明确建立信息系统的目的,即系统开发的目标。
(2)了解用户的初步需求及系统的基本运行环境,确定系统边界,明确信息 系统的应用领域及范围,撰写项目视图与范围规格说明书。
(3)详细分析用户的具体需求,重点分析业务处理过程及所涉及的各类数 据,确定哪些数据由计算机处理,确定信息系统需要输入、输出及存储哪些数 据,以此确定系统的功能及数据需求,同时撰写系统需求说明书、数据要求说明 书。
(4)根椐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进行系统设计,明确实现需求规格说明书要求 的功能及数据管理要求的具体方法。
(5)根据设计说明书的要求建立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包括建立表、建立存储 过程、定义数据库访问角色、定义数据访问权限等。
(6)根据详细设计说明书的要求,利用软件开发工具编写程序代码,并完成 系统发布。
技术人S信息化能力建设68
(7)对信息系统进行测试和完善。
(8)交付正式的信息系统,提交相关的开发文档。
3.2信息系统的分析P83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是根据系统开发计划所确定的范围,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描述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指出现行系统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确定新系统的基本目标和逻辑模型,这个阶段又称为逻辑设计阶段。
3.2.1需求分析P83需求分析就是针对用户的实际需求展开分析和调査。
(1)用户需求分析是指用户对新系统应具有的全部功能和特性的要求。主要包括:
①功能要求,即确定信息系统要做什么,这是最主要的需求。
②性能要求,即给出所开发新系统的技术性能指标,包括存储容量限制、运行时间限制、安全保密等。③环境需求,即系统运行以及所处环境的要求。
(2)信息系统的运行状况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收集并整理各部门使用的票据、表格②调査各个部门信息的产生过程和处理过程(处理方式,涉及人员)及对涉及的数据、表格进行归档;③调査各部门对系统的要求和意见:④将调査结果绘制成业务流程图⑤整理收集的信息,为数据文件产生提供条件I⑥对业务流程进行改动和调整,使业务流向更趋于合理。
3.2.2组织结构和功能分析P84组织结构与功能分析是整个系统分析中最先进行的一个环节,也是较为简单的一个环节。
3.2.3业务流程分析P85-86
3.2.4数据流程分析P87-88
数据流程图需要用到四个基本符号,即外部实体、数据处理、数据流和数据存储。
3.2.5统分析报告P89-90
系统分析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引言(概述)。(2)项目概述。(3)实施计划:①工作任务的划分。②工作进度。③经费预算。
3.3倍息系统的设计P90-95这个阶段又称为物理设计阶段。它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产生的技术文档是“系统设计说明书”。在系统总体设计基础上,第二步进行的是系统详细设计,主要包括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出设计、输入设计等。
3.4倍息系统的实施P95-100系统实施阶段的任务包括计算机等硬件设备的购置、安装和调试,应用程序的设计和调试,人员培训,系统调试和试运行,系统切换等。
第五章信息安全技术和管理
第一节信息安全的概念
信息安全的概念P102-103、信息安全的威胁P103-104信息安全的基本要素 P104-105 信息安全通常强调所谓CIA三元组的目标,即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信息安全的需求(1)法律法规与合同条约的要求(2)组织的原则规定(3)风险评估的结果。风险评估是信息安全管理的基础。
1.4信息安全的内容P105-108包括实体安全、运行安全、信息资产安全和人员安全等几个部分。
1.5信息的安全机制与完全服务P108-110
第二节信息安全标准、评价准则
2.1信息安全标准P110-11
4(1)信息安全立法原则①国家利益原则。②一致性原则。③发展的原则。④可操作性原则。⑤优先原则。
(2)信息安全立法的重点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立法重点内容应体现在:一是基础信息网络安全,二是党政核心信息系统,三是国防信息系统,四是税务、海关、银行、证券、电力、民航、铁路等重要信息系统。②立法重点环节应体现在:一是立法规划• 二是信息共享,三是信息服务与传输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四是有关知识产权。③立法重点措施应体现在:管理体制、等级保护、信息保护、网络信任、监控体系、应急处理、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安全标准与应用推广、建设资金、信息安全意识与人才培养等方面。
2.2倍息安全评估:基本问題、评估标准简述P114-116
第三节信息安全威胁与计算机病毒P116-120
第四节信息安全防护与管理
4.1对网络信息安全的需求 网络安全发展态势P121-123敏感信息对安全的需求 P12
34.2公钥基础设施P124-13
1第六章电子政务
第一节电子政务的理论与基础
1.1电子政务的概念 P13
21.2电子政务的发展P133从信息技术在政府中的应用和发展来看,政府信息化基本经历了办公自动化(OA)、政府管理信息系统(MIS)和电子政务(EG)三个基本过程。
1.3电子政务的主要领域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与电子政务相关的行为主体主要有三个,即:政府、企(事)业及居民。政府与政府,政府与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与居民之间的互动可以分为:政府对政府、政府对企业、政府对居民、企业对政府、居民对政府
1.4电子政务的基本特征P135-138
第二节电子政务的体系和结构
2.1电子政务的基本框架体系P138-140
2.2电子政务系统的功能结构P140-1
412.3电子政务体系的网络结构:政务内网、政务专网、政务外网。P141-1
43第三节电子政务的规划与安全管理
3.1电子政务系统的规划P143-146电子政务的目标;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功能;电子政务系统规划的基本原则。
电子政务系统规划至少包括以下的基本内容:
(1)系统的需求分析。(2)系统的总体目标和建设原则。(3)总体设计方案。(4)系统功能的分析。(5)网络基础支撑平台、技术路线以及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案。(6)风险控制。(7)人员培训方案。(8)项目实施进度安排。(9)经费的筹措、来源、预算等。
3.2电子政务安全原则P146-148电子政务的安全管理可以通过安全评估、安全政策、安全标准、安全审计四个环节来加以规范化并进而实现有效的管理。
3.3电子政务安全需求P148-150
3.4电子政务的安全保障体系P150-1
52第七章电子商务
第一节电子商务的概念P154-158
定义154;组成要素155:计算机网络、用户、认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网上银行等;功能156-157:电子商务可提供网上交易和管理等全过程的服务,因此它具有广告宣传、咨询洽谈、网上订购、网上支付、电子账户、服务传递、意见征询、交易管理等各项功能;特点158;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关系 158-159。
第二节电子商务模式P159-166
电子商务模式及分类 159-161;B2C电子商务161-163;B2B电子商务模式 163-166
第三节电子交易与支付P166-17
4网上交易166-169;电子支付169-170;常见电子支付模式170-174
第四节电子商务安全P175-180
4.1电子商务面临的安全问题:
4.1.1电子商务环境安全:包括计算机系统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应用安全等多个方面。P175-176
4.1.2电子商务交易安全:主要包括交易信息安全、支付安全和诚信安全。P176
4.2电子商务对安全的基本要求:有效性、机密性、完整性、可靠性、不可抵赖性、法律性。P177-178
4.3电子商务的安全策略P178-180: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开发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技术;制定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强化交易安全保护的法律制度。
第八章信息化发展和融合战略
第一节信息化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结合1.1发挥信息化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作用 P18
11.2信息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P182-18
4第二节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P185-190
2.1两化融合的现状和意义P185-186:我国两化融合的现状;我国实现两化融合的必要性
2.2两化融合政策演变、发展阶段、融合的内涵P187-190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包括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四个层次
信息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倡导网络道德,建设网络文明
第一,加强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加快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的内容数字化进程,开发和创作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数字文化产品。第二,营造先进网络文化环境。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秩序,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上传播,使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优秀的作品成为网上文化传播的主流。第、三,积极利用互联网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化,树立良好国际形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
第三节信息化与国家发展战略
3.1“十一五”信息发展现状与特点P190-1923.2“十一五”信息发展现存在的问题P192-19
43.3“十二五”信息发展现状与特点P194-1973.4 “十二五”信息化规划主要任务:主要关注经济、社会和政务领域的信息化,部分地区包含文化领域信息化。P198-200
3.5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P201-206
第九章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第一节信息化给教育带来的挑战:P207-210 教育信息化的认识、特征、组成要素、目标
第二节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的整合P211-216:概念、应用形式
第三节网络教育资源的综合运用P217-222:网络教育资源的认识;校园网络的应用;网上图书馆的应用;网络课程的应用。
第十章信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第一节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P223-227
第二节医院中的信息系统P227-241:医院信息系统的认识 227-228;电子病历系统 229-23
3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ACS)233-237;远程医疗系统 238-2
41第三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P241-248: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241-244;疾病防控信息系统 244-247;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247-248
第十一章信息化新媒体
第一节新媒体现状与发展趋势P251-254:共性化趋势251;电视新媒体发展新趋势251-252;网络媒体发展趋势252-253;手机媒体发展趋势253.第二节微博,自媒体时代的霸主P254-258:中国微博的前世今生、现在、未来;微博问政
第三节微信,新媒体时代的新贵P258-261:微信的特性、重要影响
第十二章信息化新技术
第一节传感器网络P263-270:概念263、发展历史263-264、研究现状264-266、特点266-268、应用领域
第二节物联网P270-277:概念270-271、发展历史271、现状272、特点274、应用领域27
5第三节虚拟化技术P277-286:概念277、发展历史278、现状280、特点281、应用领域28
2现有的较成熟的虚拟化技术主要分为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应用虚拟化(也称为桌面虚拟化)四种
政府在从事行政活动时要耗费一定的资源, 如何以较小的资源耗费达到最优化的行政目的, 是现代行政管理的重要问题。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建设以“廉洁、勤政、务实、高效”为核心价值的效能政府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行政效能可以理解为行政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以实现社会公益为价值取向实施行政管理行为, 以较小的行政资源投入实现最佳的政府工作目标。行政效能包括社会效能和内部管理效能, 内部管理效能是社会效能的必要条件和内在保证, 社会效能是内部管理效能的最终评价标准和客观衡量尺度。行政效能是评估国家行政及其公务员履行职责行为的效率与质量情况的重要指标。它是行政管理的出发点, 也是行政管理系统的整体反映。行政效能体现着政府履行职能能力的强弱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影响, 并反映着政府工作目标及其实施的成效。
政府行政效能是政府治理水平和运作效率的重要依据, 研究政府行政效能, 对于准确评价政府, 强化政府自律, 降低政府成本, 做大政府业绩, 提高政府效率, 加快建构市场经济的政府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政府行政效能建设的内涵及相关概念分析
2.1行政效能建设
行政效能建设是以提高行政效能为目的, 全面提升国家行政及其公务员行政管理活动行为、能力、运转状态, 效率、效果、效益的工作。行政效能建设是在拓展效能监察活动基础上形成的新的思路和新的运作机制。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机制, 行政效能建设的领域十分广阔, 内容非常丰富。第一, 各单位各部门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加强制度建设:以岗位责任制来明确工作职责, 以服务承诺制来规范管理和服务要求, 以公示制来推行政务公开, 以评议制来强化民主监督, 以失职追究制来严肃工作纪律。第二, 强化内部管理规范, 严格依法行政, 同时优化管理要素, 简化工作程序, 提高办事效率。第三, 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努力提高服务水平。第四, 强化监督机制, 严肃行政纪律。最后是科学规范绩效考评, 并将考评结果与奖惩相结合, 与干部使用相联系, 增强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2行政效能与行政效率、行政效益、行政效果的关系分析
正确理解行政效能, 必须首先正确理解行政效果、行政效益、行政效率及其相互关系。行政效果是指行政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行政管理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效果。行政效果是一个中性概念, 它并不想当然含有积极、有效的良性效果, 行政效果依其带来的实际社会后果可分为好的行政效果和坏的行政效果。行政效益是指行政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行政管理行为所产生的效果和利益的客观价值。行政效益包含行政效果, 也属于中性概念, 有效益高低之分。如果行政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是为了自己牟取私利, 实现满足自己私利的效果, 这种行政效益是低的。行政效率是指行政及其工作人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 实现行政管理目标所获得的行政效益的数量和质量指标与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之比。行政效率是个数量上的比例关系, 从本质上看, 行政效率的高低仅能反映实现某种行政效益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之比的高低, 而无法体现行政行为是否带来良好的社会效果。
行政效能的层次要高于行政效果、行政效益、行政效率。行政效能它是行政效率、社会效益、民主政治、法治行政等因素的综合反映。行政效能体现在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中, 是对全部行政管理活动的整体要求。行政效能的提高, 必须以一定的民主为基础, 符合法治行政原理的基本要求, 在保证决策科学、合理, 并能够带来良好社会效益的前提下, 通过提高行政效率来实现。
三、政府行政效能建设长效机制的内涵、特点及建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3.1政府行政效能建设长效机制内涵
长效机制, 即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长效机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 它必须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政府行政效能建设长效机制实际上是一个规范化了的, 以行政效能建设工作为中心的管理体系。长效机制要解决的是行政效能建设制度化、长期化的问题, 目的是如何把工作提速、服务提质运用到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程序、管理措施、效能指标中, 并长期坚持下去, 使行政效能建设能够形成科学系统的制度规范和有效机制。行政效能建设长效机制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机制, 更重要的是如何推动和促进政府行政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的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与创新, 改善政府运作模式, 全面落实依法行政, 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强化对行政人员的管理监督, 提高行政效能, 最终实现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目标。
3.2行政效能建设长效机制的主要特点
行政效能建设长效机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一把手”工程。行政效能建设是一种触及方方面面的广泛的建设, 需要有强大的推动力和落实机制, 目前我国己形成“党委统一领导, 党政齐抓共管, 部门各负其责, 一把手亲自抓, 纪检监察组织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建立了以效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各级行政效能投诉中心为主轴的纵横交错的工作网络。这个网络的形成和不断巩固提高, 是开展行政效能建设工作的基础。
其次, 依靠体制内推动。效能建设突出的是自身建设, 其主体是各行政单位, 在党政行政体制内, 在追求管理目标的驱使下, 着力于自我改革、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推进, 外制力作为外因, 仅起次要作用。
第三, 标本兼治的长效机制。行政效能建设不同于作风整顿等战术性治标措施, 它针对影响行政实现管理目标的突出弊端, 立足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立足于持之以恒地抓好落实, 并最终形成保证和促进行政效能的有效机制。
第四, 基本要素的相对性。行政效能建设是一个无止境的、渐进的系统工程,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构成效能建设的诸要素在同一对立统一体中不断发生量变与质变, 其内涵与外延、主体与客体、外制力与内约力等均在动态中保持相对平衡, 构成了行政效能建设工作的阶段特点。
3.3行政效能建设长效机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行政效能是行政管理的中心和归宿, 是检查衡量各级地方政府行政工作的标尺。从我国目前各级政府行政的实际情况来看, 政府行政及工作人员办事拖拉、相互扯皮, 不讲行政成本, 浪费严重等效能不高或效能低下的现象, 在一些地方或部门还是存在的。为了改进这种状况, 有必要有计划地建立一套完整的政府效能机制, 这样有利于促进行政效能的提高, 营造实事求是的良好氛围, 使行政效能评价工作做到客观公正, 增强社会对行政效能评价的可信度和认可度。因此, 建立行政效能建设长效机制对于推动行政效能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行政效能长效机制是推动政府管理模式转变的重要动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 政府己经从直接干预的管理模式向宏观调控的管理模式转变。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 也是权利经济。政府必须通过不断提高效能来适应市场经济中生产、交易、分配的公正性和效率性的内在要求, 而行政效能长效机制, 为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变提供了重要动力。它通过对政府行政内容、行政效能的完善, 培养政府树立服务行政、顾客至上、承担责任、重视产出和结果等理念, 并最终促使政府由管制型向服务型、全能型向有限型、权力型向责任型的现代政府转变。
(2) 行政效能长效机制是提升政府形象的有效措施
所谓政府形象, 是指政府的外在表现, 是公众在心目中对政府的言行、表现所形成的感觉、印象、评价和信念等。良好的政府形象是一个政府所拥有的重大资源和无形财富, 也是政府作用有效发挥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在现代社会中, 政府形象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职能的履行情况, 即由政府效能提高所带来的公众对政府形象的认识和感受。行政效能长效机制有助于政府树立廉洁、进取、高效的形象, 有利于改善政府与公众的关系, 营造和谐的施政环境。与此同时, 良好的政府形象更容易使政府获得公众的支持和信任, 减少政府政策执行的阻力, 降低政策执行成本, 促使行政目标的更快实现, 最终提高行政效能。
(3) 改善行政管理, 提高行政效率
行政效能长效机制建设从行政管理入手, 一方面通过对公务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行为能力、运转状态以及产生的作用、效果进行分析, 发现和分析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失误、错误, 及时采取措施, 进行纠正。另一方面通过对管理活动的深入调查研究, 针对行政管理中的漏洞或薄弱环节, 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建议, 协助有关部门建章立制, 发挥制度在规范人们行为方面的强制性作用, 促进行政管理活动更加规范、有序、高效。
(4) 促进经济建设, 优化发展环境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政府办事效率低下, 既是政府管理问题, 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索, 如不及时解决, 必然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行政效能长效机制从健全岗位责任制、改善内部管理入手, 强化内外部管理, 有利于消除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因索;有利于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和下有对策等违反纪律的行为, 保证政令畅通:有利于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及各种不良行政行为,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 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5) 推动依法治国, 促进依法行政
只有依法行政, 才能谈到有效行政;行政行为不合法, 行为结果自然无效, 甚至会带来负效应。效能长效机制首先解决的是国家公务员在执行公务中合法不合法的问题。它通过及时纠正不良行政行为, 严肃查处滥用职权、严重失职渎职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问题, 督促公务员认真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 保证各项行政活动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 保证政令畅通。
四、政府行政效能长效机制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4.1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完善制度环境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是建立高效政府的根本所在。行政体制是指行政系统的权力划分、组织结构、职能配置、运行机制等的关系模式。它的核心内容是行政权力的划分和行政职能的配置, 组织结构是行政体制的表现形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公众民主意识、参政意识的不断增强, 行政体制改革的滞后造成的政府低效现象还比较突出, 所以必须继续推进行政体制的改革。中国的制度环境决定着中国政府改革的方向, 制约着其基本的价值选择以及具体的政策选择。所以要建立高效政府, 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制度环境。
4.2完善工作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
组建效能监察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开展行政效能监察要建立由党委或行政“一把手”任组长, 党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 纪委、监察局及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形成党委统一领导, 政府组织实施, 纪检监察组织协调, 部门各负其责, 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做到思想认识、投入精力、工作措施“三到位”。同时, 成立效能监察专门工作机构。目前, 行政管理工作主要采取的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在一个行政区域内。往往是中央、省级、市级和区级单位并存, 相互之间关系复杂, 管理难度也较大。所以要提高行政效能, 就必须在全市乃至全省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全面推行, 成立效能监察专门工作机构, 明确思路, 完善制度, 真正做到上下联动, 全面提高行政效能。
4.3建立健全制度, 规范行政行为
行政效能长效机制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的工作, 必须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进行规范, 而且在制度建设上不断创新。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的效能工作运行机制。包括:参与机制, 主要是在开展工作时吸收有关专家参与, 以弥补人员对某些项目专业知识的欠缺;公开机制, 即对被监察对象及其监察项目, 通过适当途径向社会公开;投诉机制, 即设立行政效能监察投诉中心, 受理社会各界的投诉。
4.4健全保障体系, 强化绩效考评
建立效能保障体系, 加大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是确保效能机制建设工作不走过场的重要一环。政府绩效评估是政府效能建设的一个基础性工作, 应该完善绩效评估方法和技术, 提高评估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建立政府效能的多重评估体制, 不仅包括政府机关的自我评估、上级评估和党组织、权力机关 (人大) 的评估, 还应当包括相关专业的专家评估。更重要的是引进政府管理和服务对象即社会公众的评估, 逐步实现官方评估与民间评估并重, 并使民间评估由一般评估向实质评判转变。
五、小结
行政效能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作, 涉及社会和经济的方方面面, 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机制、完善的体制, 以及高素质的参与人员, 就难以保证效能建设的长期运行, 就可能半途而废或出现反弹。从行政效能建设的动态性、可塑性、时效性、人为性等特点看, 必须有一套科学、规范的长效机制来保障。
参考文献
[1]陈群祥:《关于加强行政效能建设的思考》, 《江东论坛》, 2006年第4期。
[2]梁伟年:《构建行政服务网络, 推进政府效能建设》, 《中国监察》, 2009年第6期。
[3]付庆一:《行政效能建设是政府改革的重要实践》, 《四川政报》, 2008年第2期。
[4]王贵斌:《关于行政效能与效能建设的思考》, 《今日新疆》, 2008年。
[5]杨德辉:《论加强行政效能建设的三大保障体系》, 《创新》, 2008年第1期。
[6]段龙飞:《机制创新与行政效能提升研究——以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为例》, 《改革与战略》, 2008年第1期。
[7]吕小瑞:《加强行政效能建设, 提高行政效率的思考》, 《东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年第4期。
[8]白雪:《关于加强行政效能建设的思考》, 《大连干部学刊》, 2007年第6期。
一、效能监察与企业效能的关系
企业效能是企业管理系统适应外部环境,整合各种资源形成的整体获取效益的能力,同时也是由经营管理者实现经营管理效率、效益和效果的综合反映。效能监察是确保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一种企业管理行为。
企业监察效能与企业效能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符合实际的效能监察对企业充分发挥效能、实现效益最大化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同时,具有较高效能的企业,具有扎实的经济基础和管理基础,为效能监察制度的完善以及监察效率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促进了效能监察质量,有利于企业科学持久发展。
二、企业效能监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当前企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有关效能监察的理论及实施方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思想上缺乏统一认识
思想认识是制约企业效能监察工作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些企业对效能监察工作的性质、定位、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把效能监察看作是对领导以及重点岗位和人员监察,无法将效能监察工作与业务部门工作有机结合,导致企业监察人员配备不足或机构形同虚设,难以在监察工作中有所作为。
(二)执行中缺乏配套机制
效能监察机制是影响企业效能监察作用有效发挥的核心因素。企业在开展效能监察的具体工作中,忽略了效能监察的过程控制,有关标准、内容和实施等方面的机制尚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机制,导致企业的效能监察实施不规范、责任不明确、标准不统一,致使企业效能监察工作受制于领导力度、工作人员能力等因素,无法保证效能监察工作开展的质量和效果。
(三)管理上缺乏创新思维
由于在企业效能监察中缺乏创新的管理思维和方法,与当前企业发展的形势和要求相去甚远。一是缺乏依法治理的理念和相关制度措施,只有将制度与实施方法有机结合,才能强化内部监督和风险控制,才能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运行。二是效能监察方法落后,无法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工具和监察手段的倍增效果,效能监察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队伍中缺乏专业人才
由于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的综合性特点,就要求监察人员不仅具有政治意识、责任意识,而且还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如掌握经济、管理、财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然而,当前诸多企业监察队伍的数量、特别是专业素质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一是对监察工作本身的业务知识欠熟悉;二是对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知识欠熟悉;三是对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把握不深、不透;四是缺乏较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三、能力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针对企业效能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能力建设。
(一)统一思想,形成合力,保证工作有序开展
1.加强组织领导。企业领导人员应从企业长远发展的大局出发,将效能监察视为提高科学决策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应尽的责任和企业的内在要求,为效能监察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空间。2.强化协作意识。效能监察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必须强化部门间的协作意识,建立健全协作机制,形成效能监察的整体合力,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和职能监督作用;同时,各有关业务部门应根据自己的业务管辖范围,认真开展监督工作,确保各业务部门之间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形成效能监察的组织体系。
(二)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保证效能监察效果
企业效能监察工作要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抓住影响效能、效率、效益的突出问题,针对具体问题,综合查找经营管理制度上不适应、不配套、不健全、不科学的缺陷,进行监督,提出监察建议。1.针对监察中所涉及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效能监察,从完善业务流程,规范用权行为入手,防范决策失误及风险,坚决纠正不法行为,切实提升执行力。2.围绕重点工程项目中的突出问题开展效能监察,强化全过程监督,对项目实施的重要环节加强监督,注重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企业项目的科学管理水平,确保建设项目的廉洁优质高效。3.要抓准企业员工关心、集中反映的热点问题开展效能监察,以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为准绳,从企业规章制度和发展实际出发,维护员工合法权益,提高员工的归属感,维护企业稳定。
(三)健全机制,完善制度,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以提高管理效能为中心,着力完善效能监察机制,丰富效能监察理论及管理方法,对于发挥效能监察作用,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管理规章制度,有计划地加强制度建设,抓紧建立健全效能监察的组织机构、职能定位、职责权限、操作规程等基本工作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订和完善。2.建立灵敏的效能反馈机制和审核机制,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PDCA循环,不断预测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管理效能提高到新水平。3.从效能监察的实施全过程出发,规范工作程序,确保各项程序规范、合理,符合建立企业一体化经营管理要求。4.建立并完善效能监察评估体系,使效能监察效果的评估正规化、标准化、精确化,进一步提升效能监察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四)强化素质,优化结构,夯实队伍建设基础
效能监察队伍建设应主动适应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向着思想作风扎实、能力素质过硬的方向发展,使效能监察队伍建设廉洁高效、充满活力。1.要强化学习意识,理论联系实践,将学习纪检监察业务与学习生产经营管理、法律法规、内控、审计等方面知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2.要切实转变作风,服务企业发展的大局,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规范服务行为,改进服务方式,自觉维护群众的利益。3.监察队伍应严格遵守党纪,切实提高执纪办案的能力和水平。强化法制观念,严格依法行使职权;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办案标准、效率和质量。
(五)开拓思路、创新方法,提升效能监察科学水平
随着企业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特点日趋明显,要求效能监察工作必须打破常规,在管理的方法上大胆创新。1.创新效能监察制度,要把管人的制度、管重大事项的制度、管决策的制度、管资产的制度、管资金的制度等结合起来,强化内部监督和风险控制,保证资产的安全运行。2.是创新效能监察领域,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这一目标,努力扩大效能监察的覆盖面,更好地发挥效能监察的作用。3.创新效能监察方法,特别是要充分思考现代信息及网络技术对效能监察工作的影响,创新信息化手段和方法,使效能监察工作更加科学、高效和实用。
总之,企业应当根据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与当前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特点,实事求是地开展效能监察活动,坚持依法管理、按章管理、有序管理的要求,将监察机制长效化,使之成为一种企业氛围和文化,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机能,成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效能建设目录】推荐阅读:
效能建设简报11-01
公司 机关效能建设12-13
效能建设年度工作要点05-25
效能建设心得体会10-12
作风效能建设剖析材料11-20
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心得12-05
镇机关效能建设汇报材料06-26
效能建设八项制度07-03
农业局效能建设总结09-06
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自查报告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