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要求

2024-1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要求(精选12篇)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要求 篇1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记叙了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说吃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揭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交代: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1)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2)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3、简介作者。

4、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他曾造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杀岭较熟悉。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默读课文,想一性每句话的意思,可借助字典理解新词,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惊鹊:鹊儿被惊醒。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溪桥:溪上的小桥。

(2)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七八个星外天,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熟悉的在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才忽然见到。

4、稻花香里书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四、齐读课文。

五、作业

用钢笔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要求 篇2

多模态指的是多种符号系统, 即多种模态相结合的交际产物或交际过程 (Stokl, 2004) 。Bemsen (2002) 认为多模态可以分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模态。多模态话语分析是一种通过不同的交际模态传递信息的话语, 这种交际模态把文字、声音、图像、动作等结合起来。因此, 多模态话语分析是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 利用多样的方式及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 (Kress&VammLeewen, 2001:2) 。

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 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 近十几年来,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该词进行解读。如丁俊、轩治峰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为视角解释宋词的翻译, 杨红彬从经验功能分析《西江月》词三种英译文等, 大多数都基于单模态的文字分析, 但更需要从视觉模态、听觉模态等多模态角度进行理解。

多模态话语分析为分析诗词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开辟了多角度理解文本的方式。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多角度形式让读者从形式美感、听觉美感、视觉美感、嗅觉美感等多方面欣赏译作。本文尝试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视角, 探讨宋词翻译的意象美, 更好地体会译作背后深层次的存在。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

20世纪90年代, Kress和Van Leeuwen基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 开创了多模态话语研究的先河。该视角认为意义是由多种模态来实现的, 所有的模态都通过社会使用变成符号资源, 所有的语篇都是多模态的。在多模态语篇中, 每一种模态都体现一定的意义, 各种模态相互作用, 共同构建语篇的整体意义。许多学者意识到单模态的局限性, 多模态在学术界受到广泛关注。当前, 国内外对多模态文本分析处于初始阶段, 胡壮麟从理论与实践角度研究了多模态和多模态意义构建, 朱永生发展了多模态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李占子从多模态的社会符号进行分析。大多数研究者着眼于影像资料、多媒体、视觉广告、海报、漫画等, 对诗词的研究尚少。随着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迅速发展, 多模态话语分析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着重要作用。此外, 由于大多数的文学作品都基于单模态的文字分析, 更需要从视觉模态、听觉模态等多模态角度理解。因此, 多模态话语分析为分析诗词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开辟了多角度理解文本的方式。

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及其英译分析

原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述的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 夜行黄沙道中时的情景。该词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农村山村风光, 把一个寂静山乡的夏夜描述得优美如画、恬静自然, 表达了词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恬静、天然、怡然自得的农家乐生活的向往。

译文:

Tune:The Moon over the West River,

A Summer Night on My Way Home from the Yellow SanddBridge.

Startled by magpies leaving the branch in moonlight,

I hear cicadas shrill in the breeze at midnight.

The rice fields’sweet smell promises a bumper year,

I listen to the frogs’croaks when the night grows late!

Beyond the clouds seven or eight stars twinkle,

Before the hills two or three raindrops sprinkle.

There is an inn beside the Village Temple.Look!

The winding path leads to the hut beside the brook.

(许渊冲, 1991:275)

(一) 感受的意象美

读了《西江月》, 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意象刻画的精益求精, 把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完全地拼接在一起, 就好像层层叠叠的色彩浓厚的油画, 充满了文化底蕴。读者的视觉、嗅觉、触觉和听觉被充分调动, 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具体的意象美油然而生。译文开始便交代发生的背景, 让读者仿佛进入情境, 想象着意境。“Statled by”的倒装使作者的感觉前景化了, 读者能更快地感受到这种意境带来的惊喜感。接着Cicadas shrill in the breeze给读者一种听觉感受, 并创造性地隐喻出当时的氛围, 给人一种萧瑟冷清的感受。Rice fields’sweet smell从嗅觉上给人一种愉悦的心情。该词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农村山村风光, 从而调动了读者的三种模态体系, 把一个寂静山乡的夏夜描述得优美如画、恬静自然, 表达了词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恬静、天然、怡然自得的农家乐生活的向往。Beyond the clouds和Before the hills把景物前景化了, 从视觉给读者冲击感, 并且给读者营造一种视觉上的意境转换, 从近到远, 从上到下。最后的“Look!”在视觉上凸显, 并给读者节奏感及轻快感。

(二) 结构的意象美

Van Leeuwen认为, 印刷体式是一种符号模态, 结合其他的符号表达手段 (如颜色、结构组织、三维性和变换方式等) , 印刷体式实际上是多模态的。印刷体式可表现出动作和特点 (再现意义) ;展现互动和表达对所表现事物的态度和感情 (互动意义) ;还可以区别语篇的组成单位 (构图意义) 。全诗通过文字表述, 充分调动感官, 使读者身临其境, 成功地运用了听觉各种模态。词中每两句都押头韵, 对仗工整, 让词读起来有韵律感, 这是对原文的创造, 并带给读者视觉上的美感, 是译本的特色之处。词的每两句描绘的都是同一模态的不同意象, 一目了然。诗人在诗中描绘了三个完全不同的景象, 创作了多个意象, 运用多种感官, 调动多种模态, 刻画了一个富有活力的丰收的秋天。本词以这种和谐的结构形式, 加深了读者的夏夜的印象。一、二句“magpies”和moonlight一动一静, 动静结合, 衬托出夏夜的静谧。Cicadas和rice field, frog动静结合, 以点带面, 词人写出了典型的南方夏夜的特色:蟋蟀在静谧的夏夜嘶嘶作叫, 稻花香气袭人, 即将迎接秋天的丰收, 青蛙在田野里鸣叫, 形象生动。Clouds、hills、inn、path等体现了空间感、画面的移动, 距离逐渐拉近, 从上到下, 整体上构成一幅美丽的夏夜画卷。

四、结语

通过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本翻译的意象美, 夏夜的农村风光以不同的视角展现在读者面前, 使读者身临其境, 理解翻译利用对原文的理解及结构上的创造性, 达到译文的美感及形象性。体会词人辛弃疾对美好农家生活的向往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深感其情感的细腻。多模态对翻译鉴赏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价值, 使读者理解这首诗有新的启示, 对传播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 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解读文学作品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可以从新的角度出发, 鉴赏文学作品及其翻译。

摘要:宋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 具有典型的审美价值。本文尝试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角度, 以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英译为例, 分析宋词语篇翻译的意象美及运作过程, 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鉴赏、理解宋词的翻译。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要求 篇3

这位教师所说的以动衬静,是有一定道理的。“明月别枝惊鹊”,“别”如果当做动词,就是离开的意思。明月移动,离开了树枝,竟能把鸟雀惊动,可见其境之静。这样理解,大概没有多大问题。但是,下面一句“清风半夜鸣蝉”,是不是以动衬静呢?好像没有什么动态的可视意象。同样的,学生所举的诗句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好像也不完全是以动衬静。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以闹衬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用人的声音来表现山的空、山的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是这样,正是蝉的喧闹和鸟的喧哗,才更加显得山林幽静。

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明明是以有声来衬托无声,人们却往往对之视而不见,感而不觉,不能实事求是地说是以有声衬无声,以闹衬静,却偏偏说以动衬静。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要求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重点: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难点: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教法:引导、合作、探究。课时设计: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铺垫:

1、介绍宋词: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名”,依调填词叫“依声”。词别名“长短句”(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宋词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直到今天,它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宋词也叫词,著名的关于宋词的书有:《宋词三百首》等等。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豪放派)、柳永(婉约派)、陆游、李清照,人们说的“苏辛”指的是苏轼和辛弃疾。

2、介绍作者: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二、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1、语言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2、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等)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辛弃疾遭贬职后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三、新授

1、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2、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3、师激励学生读

4、男女生比赛读。

5、当堂背诵。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检测学生对宋词的了解识记

2、复习检测学生对作者的了解

二、新授

读懂——与作者对话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一)品读上阕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2、交流: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学生不理解“别枝”,相机出示:别枝:现主要有三种解释:[ 1)离开枝头;2)斜枝、树枝;3)另外一枝。]在作者的笔下,它们是静止不动的吗?让我们再读,用心去体会。指名描绘自己的所见。“明月惊鹊”可以联系“月落乌啼”来理解。学生可能受插图的误导,认为稻子是金黄色的,引导学生思考:在夏天,稻子才扬花灌浆,会是金黄色的吗?B:闻到的:稻花香 体会丰收的景象。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同桌试着演演说说;指名演演说说(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之类)。小结: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好了,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出示红字: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了。齐读这两句,体会词人企盼之情。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联系学过的诗句,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体会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学生自由描述,大致内容是: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教师相机评价并指点: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才会感受得真真切切。)

4、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

5、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齐读上阕。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二)品读下阕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3、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出示选择:[(1)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2)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忽然看见的喜出望外之情。)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想像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指名读,比赛读。

5、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

6、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读透——与时空对话

1、同学们,学词的最高境界是读透它。读透就是要求我们在读词时,一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

2、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两个美好的画面,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感受,愿这美好的境界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齐读全文。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胜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但是这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却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唤起了我们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热爱,这源于词人自然清新的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精湛的创作技法。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从诗词美妙的语言中领会作者细腻、真切的情感,学习他独特的创作技法。

3、师总结:相信同学们在认真完成自己设计的作业的过程中会有更大的收获。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光,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和匠心独运。

三、拓展: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尝试将这首词改写成白话文。

板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要求 篇5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开展活动,展示学习成果,获得更深的体验。通过课后搜集辛词,吟诵辛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读通——与文本对话

课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钻,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1、语言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2、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对作者的了解等)

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

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4、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5、师激励学生读:“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你们琅琅的读书声。想不想展示你们美妙的声音?”(生:想)

6、为了展示你们最佳的读书效果,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好吗?请看屏幕---- (出示:出示这首词,已划好了节奏。)

7、指名配乐朗读,相机评价。

8、男女生比赛读。(读前互相鼓鼓劲儿)

[点评:由于不是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体,教师可通过点拨,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巩固已知。学生步入六年级,已经养成了课前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因此,教师可放心地让学生自主交流,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

二、读懂——与作者对话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一)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2、交流: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B:闻到的:稻花香 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

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4、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

5、多媒体煽情。(画面、音乐)

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齐读上阕。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点评:“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媒体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词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词产生共鸣。]

(二)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3、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想像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

指名读,比赛读。

5、多媒体煽情。(画面、音乐)

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

6、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点评: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教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词人的心境。又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精彩纷呈地想象,兴致勃勃地描述,声情并茂地朗读。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这不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境界吗?]

三、读透——与时空对话

1、同学们,学词的最高境界是读透它。读透就是要求我们在读词时,一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

2、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两个美好的画面(点击画面和文字),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感受,愿这美好的境界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齐读全文。

3、一首美妙的词我们已经学完了,为自己设计一份作业来证明你已经读懂这首词了?

学生交流(学生有的说想学习其它田园诗和辛弃疾的其它词,有的说想把这美景画下来,有的说想给它配上曲子唱一唱,还有的说配上意境画,写一篇散文……)

4、师总结:相信同学们在认真完成自己设计的作业的过程中会有更大的收获。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光,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和匠心独运。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要求 篇6

生:词人闻到了一阵阵沁人心脾的稻花香、听到了远处传来青蛙清脆的鸣声,他觉得今年农民一定能够获得丰收。

师:因为词人是夜游黄沙岭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摄取的,而是靠听觉和嗅觉捕捉的,你们还有不同的见解吗?

生:这浓浓的`稻花香仿佛自豪在告诉人们:“你看我的长势多好,花开得多旺盛,我今年一定能够获得丰收。”

生:我从“听取蛙声一片。”这一句中读懂了是稻田里的青蛙在呱刮地叫着:“你看我的肚子吃得多饱啊!今年稻子长得这么好,也有我的一份功劳呢!”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

生:我认为是词人在闻到了一阵阵沁人心脾的稻花香、听到了远处传来青蛙清脆的鸣声,他在喃喃自语:“今年庄稼长势这么好,农民总算可以获得丰收,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

师:你们说的各有各的道理,不管是谁在争说丰年,都表达了作者此时的一种感受。

生:我觉得此时词人心情十分愉快,他是借“听取蛙声一片。”来表达此时为农民能够获得丰收而高兴。

师:你真不简单,能从词的内容上走进辛弃疾的内心,去触摸他此时内心的感受。

生:我从课外读物上看到词人辛弃疾在为官期间,清正廉洁,积极主张抗金,爱国爱民,受到人民爱戴。

师:你还能通过课外资料补充说明真是太不简单了!

师:是的,作者在清风那无形的舞姿里闻到了一阵阵沁人心脾的稻花香、听到了远处传来青蛙清脆的大合唱,内心的喜悦可想而知。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要求 篇7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吟诵词文。

2、 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中描绘的景象。

3、 感受词中的意境,陶冶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学习重点、难点:

通过有感情的吟诵体会词的意思;

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感悟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粹,千百年来,广为传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走进宋词,来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1、读一读题目?从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课文链接找出诗词区别)

2、介绍作者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是辛词的主调,亦有作品写农村生活小景,清新可爱。

二、出示学习任务

(一)读词,读准字音;

(二)读词,读出韵味;

(三)读词,想象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并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四)读词,说一说你读后的感受是什么。

三、小组自学,梳理疑难,相互交流

四、展示,适时点拨

1、读

(1) 读准字音;

(2) 读出韵味;

指导:古诗词的朗读,音断意连,读出节奏需要放慢速度,该停顿的地方夸张一点,韵味就出来了。

(3)难点:稻花香里/说丰年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4)有感情的吟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过渡: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也穿越一把,一起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做他的同行者,和他一起来欣赏黄沙岭的夜景。

2、赏

上阕:

(1)诗人笔下都描绘了什么?

明月 别枝 鹊 稻花香 蝉鸣 蛙声

(2)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能说出来吗?

(3)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蛙鸣声,在诗人看来,这青蛙也在诉说,他们会说这什么?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想走进了画卷一般,诗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起了变化,发生了什么?(齐读下阕)

下阕:

(1)诗人看到了什么?

(2)过去很熟悉的茅店找不到了,他心情如何?(急)

(3)最后结果如何,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吗?(齐读最后一句)(喜)

过渡:这一“急”一“喜”,让夜行更有了一种情致。

感受:这次夜行,给你留下最美好的记忆是什么?

3、 写

此情此景,真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黄沙岭,领略辛弃疾这难得的悠闲与快乐吧!(齐读)

同学们,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用我们的语言来描绘一下这美景吧!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古诗词的语句当中看到了一幅鲜活的美景,体验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这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带给了我们一种美的享受,趣的体验!

拓展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把这些形象巧妙地组织起来,却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鸟惊、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颇不寂寞;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发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作者笔下的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欢乐。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而贯彻全篇的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作者善于抓住夏夜山乡的特点,又理解农民对丰收的热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临其境,馀味无穷。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篇8

这首词就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作品在构思上颇有特点,上下两阙分别抓住特点描写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事物。

上阙:重点写晴朗的夜晚。词人抓住“明月”、“清风”、“稻花”、“蛙声”的特点,描绘了一个清朗、幽静、丰收在望的夜晚。词人从视觉上以“惊鹊”“别枝”突出月光之明亮;从听觉上以“半夜鸣蝉”反衬夜半清风之煦暖,以“说丰年”渲染“蛙声”之浑厚雄壮热闹;从嗅觉上以“稻花”飘来的芳香给人丰收的想象。简短四句话,寥寥几种事物的`勾画,一个清朗、幽静、温馨、恬淡、悦耳、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了。凡是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似乎都可以从中体会到这一动人场景。

下阙:这里与上阙不同,上阙写的是大环境,大背景,而这里词人笔锋一转,由远及近地叙写眼前的惊喜,“七八个”说明月光明亮,可见的只有几颗大而亮的星星在闪烁,可见夜之明朗。“两三点”说明雨点稀疏,一走而过而已,可见是随风而来的阵雨。然而,那也得避一避呀,于是想起原来这里曾经有一个茅舍小店,此时却看它不见,正在这“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路转溪头忽见”,拐过一道弯路,走上小溪桥头,那座茅舍小店忽然展现在词人面前。欣喜若狂的程度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篇9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的意思。

3、根据词意,借助图画,展开想象,品味词的意境美。

4、通过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探究阅读。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的意思。借助图画,展开想象,品味词的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悠悠中华文明五千年,古代诗词,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多读一些古诗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而且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素养。

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学生自由背诵。

看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先来看一位老朋友(出示辛弃疾的图片)这是谁?

对,那谁能谈谈你知道的辛弃疾?

辛弃疾,他出生时家乡已被今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国家,他曾遭贬闲居江苏上饶多年,今晚,月光如水,清风拂面,他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一首词——

齐读,板书课题。

读了这个题目,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二)初读感悟。

请大家自读,读准字音,声音洪亮,读出抑扬顿挫。

指名读。

看来大家都预习的很充分,词读的那么流利,那意思明白了吗?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把你读懂的地方跟大家说一说,不懂的地方请教一下周围的同学。

全班交流。

你能不能结合对字词的理解,把整首词的意思说一说?

(三)再读感悟。

你喜欢作者描绘出来的画面吗?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结合相关诗句和你的想象谈谈想法。

是什么人在说丰年?会说些什么?丰年与稻花香、蛙声有什么关系?是什么样的心情?

作者看到“七八个星”“两三点雨”时会怎样想?怎么做?

从“旧时茅店社林边”和“路转溪桥忽见”两句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过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遇?当时心情怎样?

请你带着你的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两句。

(四)拓展延伸。

词人用自然朴素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鲜活逼真的田园风光,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幅漂亮的图片,请你们来给配一配诗句,考验你们的时候到了,有信心吗?

四、教学反思。

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野山水名作。写的是作者在夏夜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色,表达了此人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热爱农村生活的思想感情,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清新爽朗的风格,让人不仅看到一幅鲜活逼真的田园风光,而且产生一种身历其境的美妙感觉。

在这一课中,我设计了方法引导,理解诗意,体会意境,拓展延伸几个教学环节,希望引导学生在疏通、理解古词意思的基础上,结合课下搜集整理的资料体会词中所描绘的意境。在理解古词意思时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这一环节基本上完成了预设,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学生基本上理解了词的意思。但在理解“七八个星”“两三点雨”时,我没能及时指出这里的七八个,两三点都是虚指,造成了错误,在课后也及时进行了纠正。体会意境这一环节本想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谈谈自己有没有过词人那种“路转溪桥忽见”的感受,可是因为前面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上课时就把这部分给略过了,造成了这点没有讲透。

新课标规定,对诗词的学习应该是由诵读开始,到体会意境,最后在落实到诵读,但整堂课我只在第一个环节扎实了诵读,没有进行诵读的指导,还是读得不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扩写 篇10

我来到了黄山岭的上面,找了一片空地坐下来。眼睛往下一扫,城市的风光尽在我眼底,到处闪着灯笼的火光。我抬头向上看,乌云片片,挡住了皎洁的月光,我开始回想我的往事。

忽然,一阵清风拂过我的脸,把天上的乌云一吹而散,落出了一轮金黄的圆月。可能是月亮出来的太突然了,大地一下子亮起来,在树上停留的喜鹊们被吓着了,一群一群鸣叫着飞离了树梢。

我隐隐约约听见有东西在叫:“知了,知了!”可在清风习习的夜晚听不清楚。我寻着声音走过去,原是蝉在树上鸣叫着。

走着走着,发现了几户人家,我走近他们,听见他们正在很有兴趣的谈论着丰收时的景象,好像在比谁的收成大呢!在旁边的稻田里,青蛙也在“呱呱”的叫着,似乎在说什么。

走进山林深处,看见天上有一点两点的星火,一眨一眨的,格外美丽。忽然天空中下起了阵阵小雨,滋润着万物。

我又发现了原来我经常去的一个小店。进店一看,地面湿漉漉的有一些稻草也从屋顶上掉了下来。桌上还残留着一阵阵的“木香”呢。

仔细一看,这座小店还是坐落在那一个土地庙边。土地庙上写着:神佛庙,里面还有一些佛像。

道路忽然一转,我又回到了那以前熟悉的小溪,道路边了。

我回到家,想:好一副夏夜美景图啊!

改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篇11

清凉的风吹来了远方清翠的蝉叫声,无限环绕耳畔,那声音一起一伏,忽近忽远。稻花田里,嫩绿的稻穗上缀着几朵金黄小巧的花儿,椭圆的花瓣微微下垂,几片几片地聚在一起,尽情绽放,好似在比美呢!那花瓣轻如纱、黄似金、润如玉,直掩盖着那嫩黄的花蕾,整朵小巧玲珑,如妖滴滴的少女,茂盛如繁星。一阵风过,花儿随风轻倒,朵朵花挨着稻,片片香香满田。一阵浓浓的花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我顿觉得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已浸润在这花香中,大口张开呼吸着。使人神清气爽,十分迷恋。这似乎在向我诉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秋天再来赏稻穗吧!”这时青蛙也争先恐后地附和,欢唱着:“是呀是呀,丰收年!”听呀!参差不齐却又洪亮,为这静谧的夜添了一笔活泼靓丽的色彩。都是大自然在为秋日到来欢快奏乐呢!那样清翠悦耳。

呜,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一切都模糊了,闪烁明亮的星星在天边时隐时现,稀少的好像只有七八个。雨小的好像只下了两三滴,这时,我得去避雨了,猛地想到了以前居住过的茅屋小店,就在土地庙附近树木旁,哪里去了?我带着疑惑拐了个弯呀!在那碧波轻漾、小溪流淌的木桥旁忽然出现了。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材分析 篇12

一、文本解读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田园诗作之一。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短短几十个字,却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清新可人的夏夜无眠的意境。它语言自然朴素,一改辛词豪放不羁,金戈铁马的气势,以清新、带着泥土的芳香,让我们看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辛弃疾曾两次罢官,四十二岁至六十二岁,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当时的辛弃疾潜心研读庄子和陶潜的的文章。这首词与《清平乐村居》都是词人在这个时期写的。西江越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这正是寓静于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这首词上片写景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不容易体会到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炼,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二、教学难点、重点

上一篇:八年级上册《新闻》教学设计下一篇:电缆敷设及接线培训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