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教学实录及评析

2024-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凡卡教学实录及评析(共8篇)

凡卡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1

(一)朗读课文。简单说说在不同时间里,湖面有什么变化。

(二)体会湖面的静态。

1.第一自然段哪一句描写了湖面,找出来读一读。

2.这一句把什么比作镜子,它怎么会像一面镜子?

生:把湖面比作一面镜子,因为当时没有什么风。

师:能联系天气,体会湖面的平静,好。平的东西很多,比如墙壁、桌面。要像镜子,还得怎样?

生:还要很亮。夕阳照在小湖上,湖面很亮。

师:夕阳照着平静的小湖,湖面水平如镜,多美呀,朗读体会。

(三)体会湖面的动态

1.从第二自然段找到写湖面变化的句子,读一读。

2.有了这变化,湖面还美吗?

生:(有的说)美;(有的说)不美。

师:美不美,要从词句来体会。看下面的填空:荡起的()()的波纹

课文用哪两个词语形容波纹,形容了什么?

生:一圈圈、粼粼。

生:一圈圈形容波纹很多,是一圈套着一圈,很多很多圈。

生:粼粼形容波纹很明净。

师:(用双手比划波纹由小到大,从里向外一圈圈荡开的样子)想象,这样荡起的波纹像什么?

生:像开花似的。

师:像开了什么样的花呢?对着上面的填空,把下面的空填上:像盛开的()()的大花。

生:一朵花

生:美丽

师:把上下两句填空连起来,体会湖面出现了波纹美不美。

生:荡起的一圈圈粼粼的波纹,像盛开的一朵朵美丽的大花。

师:多美呀!再看浪花,也通过填空来体会:无数的()跳跃的浪花,像()的()花。先体会浪花的特点,再想象这样的浪花像什么。

生:浪花很亮,闪闪发光。

师:为什么是晶莹闪光的?

生:因为夕阳的柔光给照的。

师:这明亮晶莹的浪花像什么花?

生:宝石花。

生:水晶花。

师:好,把这个句子的空都填上,体会浪花美不美?

生:无数的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的浪花,像数不清的宝石花。

师:好,数不清与无数相对,宝石花是对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的浪花的生动比喻。现在再考虑,变得不平静的湖面美不美呢?

生:(异口同声)美!

(四)从湖面的变化,认识小湖的美。

平静的湖面美,不平静的湖面也美。如果湖面无变化,总一个样子,你觉得怎样,为什么?

生:就不好看了,让人看烦了。

生:就没有意思了,因为太单调了。

师:怎么单调呢?

生:总是一个样儿,没变化就单调了,不好看了。

师:说得好。缺乏变化就单调,就不吸引人。课文里的小湖,湖面有静有动,富有变化,使小湖显得很美。

二、体会鸬鹚的可爱

(一)湖面的变化与什么有关,简单说说怎么有关。

(二)观察图画,联系课文,了解鸬鹚的外形特点。

(三)体会鸬鹚捉鱼时的表现。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鸬鹚捉鱼的经过,找出来读一读。

2.你觉得鸬鹚捉鱼时表现得怎么样?

生:它很听话,渔人拿竹篙那么一弄它就下去了。

师:渔人怎么一弄,鸬鹚就立即跳入水里了。这里有一根教杆,拿来当作竹篙这里是讲台桌,把一侧当作船舷。谁愿学课文里渔人的样子,让鸬鹚下水。

生:(表演动作,用教杆在讲台边轻轻擦过。)

师:真正的渔人这一下不仅轻,还怎样?

生:快。

生:熟练。

师:这轻快熟练的一弄,课文叫作棗?

生:一抹。

师:从鸬鹚对这一抹的反应,不仅看出它听话,还可以看出它对捉鱼怎么样?

生:它特别积极,它都等不及了。它站在船舷上像士兵,在等待命令。渔人一抹,命令来了,它马上就跳到水里。

师:把鸬鹚来捉鱼时的表现和入水的情况联系起来,咱们体会到鸬鹚捉鱼是很积极的。再从它们出水的情况看。把写鸬鹚出水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从它拍翅膀的样子,能想象它要对渔人说什么吗?

生:主人,我捉到鱼了,给你!

生:我捉到一条又肥又大的鱼!快拿去吧!

师:你怎么知道它捉的鱼很肥大呢?

生:它的喉囊鼓鼓的。

师:鸬鹚这样主动地帮渔人捉鱼,真称得上是渔人的棗

生:好帮手。

生:忠实的朋友。

3.认识鸬鹚的可爱。

师:把鸬鹚捉鱼这部分内容再读一读,说说鸬鹚可爱在哪里。

生:它是渔人捉鱼的好帮手。

生:它把捉的鱼都给了渔人,它很忠诚。

师:这是从鸬鹚对渔人这方面说;再从鸬鹚引起的湖面的变化体会。

生:它一捉鱼,打破了小湖的平静,使小湖有了变化,更美了。

师:好,鸬鹚的活动引起了湖面的变化,给小湖增添了美丽,这是它可爱的又一方面。

三、体会渔人付出的劳动和感情

鸬鹚虽然有潜水捉鱼的本领,但是能这样可爱,又离不开谁呢?

(一)观察图画,联系第一自然段体会,渔人为训练鸬鹚是下了功夫的。

生: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像列队的士兵一样,要是没训练好,早乱扑腾了。

师:好,注意透过鸬鹚的表现体会。再从渔人来体会。

生:渔人没有急着捉鱼。他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

师:仔细观察图画,体会渔人怎么悠然。

生:他盘腿坐在船尾,挺舒服的。

生:他歪着头,看着平静的湖面,像镜子,还有稻田,一望无垠,他心里很高兴。

生:他美滋滋地抽着烟。

师:悠然是什么意思,渔人为什么能这样悠然。

生:悠然是自由自在。

生:悠然是悠闲自在。

生:鸬鹚给训练好了,很听话,渔人才能这样悠然。

生:他想先别忙,先吸吸烟,待会儿鸬鹚一定能帮我捉好多好多大鱼。

师:这信心来自平时训练鸬鹚下的功夫。平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这时候才能悠然。

(二)从渔人使用鸬鹚捉鱼的行动,双方的配合效果看,渔人为训练鸬鹚是下了功夫的。

(三)从渔人喂鸬鹚的时间、动作,想象他会对鸬鹚说什么,体会渔人对鸬鹚是关心、爱护的,是付出了感情的。

四、总结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

点评

我听过王秀云老师讲授《鸬鹚》这篇课文,又读了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断,我觉得王老师非常重视从教材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着眼,需要教什么就教什么,需要怎么教就怎么教,而不是因袭过去,千文一法。这正是精湛而巧妙的教学艺术的体现。

教学要有一定的程序。但如果程序繁复且固定化了,就变成了形式主义。有的教师上课,不考虑课文本身的特点,不着眼于学生学懂学好,而是习惯于教学步骤的一成不变。不管什么课文,也不管什么学生,总是这么几个教学步骤,堂堂如此,绝无例外。讲读课文也往往是一句句一段段地挨着次序提问分析,不管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了,总是一段段讲下来。殊不知,凡学生已经理解的或通过自学能够理解的句段,可以放过去或让学生自学。王老师《鸬鹚》这一课的教学,就摒弃了形式主义,合理地安排了教学步骤。

在教学当中,有些课文可以从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入手,有些课文可以从指导学生认识事物入手。王老师针对《鸬鹚》这篇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采取了从指导学生认识课文所介绍的具体事物入手,安排教学步骤,通过逐步地认识事物,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思想认识的。王老师的这课教学大致分为四步:一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湖面的句子,弄清湖面的变化,体会小湖的美丽;二是引导学生抓住描写鸬鹚动作的语句,体会鸬鹚的可爱;三是引导学生理解渔人的悠然、渔人与鸬鹚的默契配合,体会渔人所付出的辛劳与美好感情;四是引导学生理清渔人用鸬鹚捉鱼的全过程,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整体认识。经过以上几步,学

生对事物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相应加深。同时学生在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又加深了对事物的认识。使学生一层深一层地理解了课文,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又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美感教育。

凡卡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2

(师板书“神”)

师:现代社会通常用来形容某些本领异常高超的人为“神”,如电影里常看到赌术高超的人被称为———“赌神”。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神?

生:比如说军神。

师: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的题目,你挺会偷懒的。

(哄堂大笑)

师:谁再说一个?

生:神医。

师:神医,或者我们把这个医放到前面来,有医神,也有医圣,对吧?

生:武神。

师:好像有一部电影里面有一个武神,周杰伦演的。

师:现在人们也把一个跳舞跳得特别好的演员称为舞神,你知道是谁吗?

生:杨丽萍。

师:还有赛车的人。

生:车神。

师:知道车神是谁吗?那个车神叫舒马赫。他拿过八次F1方程式的大满贯。好,聊了这么多,接下来咱们开始上课。

二、检查预习,梳理疑问

1.把握大意,理清情节人物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它的题目中也有一个“神”,题目是《军神》。(在“神”字前板书“军”)

师:军神,课文咱们都已经预习了,课文也读过了,那谁能借助课题简要地说一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思考)

生:短文大概意思是一名病人来到沃克医生开设的诊所里,沃克医生问他得了什么病,他说自己被打伤了眼睛,需要做手术。病人拒绝使用麻醉剂,所以只能直接做手术。做手术时病人一直抓着床单,把床单都抓破了,手术后医生得知他叫刘伯承,十分敬佩他,尊称他为“军神”。

师:他在说的时候有一个突出优点,就是抓住了这篇文章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

生:沃克。

(师板书)

师:还有一个是———

生:刘伯承。

(师板书)

师:谁还能说得比他再简洁些呢?你们在预习的时候已经试着概括过了,借助一下你们的预习纸,能说得简洁些吗?

生:沃克医生迎来了一个病人———刘伯承,刘伯承右眼被打伤了,需要进行手术,可是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毅然挺了过来。沃克医生被刘伯承的所作所为震撼了,称刘伯承为“军神”。

师:你概括得很简洁,而且语言非常流畅。

2.梳理课前疑问

师:这篇文章,我们在读的时候还是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是不是?

生:是!

师:我让大家提一个最想探讨的问题,但是我发现很多同学提了两个,甚至有些同学提了三个。张老师已经把你们的问题整理了一下,(课件出示)这么多问题,你会把它们分成几类呢?

1.刘伯承为什么要隐瞒身份?(邹成磊等11人)

2.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杨子铭等31人)

3.刘伯承为什么要数手术的刀数?(许真晨等4人)

4.刘伯承为什么能在手术中一声不吭?(陈启杭等2人)

5.文中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刘伯承作为一个军人的勇气?(张馨予)

6.为什么沃克医生手术中会这样紧张?(郑乐怡等5人)

7.沃克医生两次愣住分别是为什么?(胡格然等4人)

8.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态度有哪些变化?(王奕山)

生:两类。一类是针对刘伯承提的问题,还有一类是针对沃克医生提的问题。

师:对,抓住主要人物来提问题,非常好。那我们来看,第一类问题中,从第二个问题到第五个问题,你觉得只要解决了哪个问题,其他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生:第二个。

师:下面的这些问题,都是围绕着沃克医生提的。你看,为什么沃克医生手术会这样紧张?两次愣住分别是为什么?态度有哪些变化?这研究的好像也是一个问题。

(生思考)

师:这个问题张老师来帮你解决,态度变化肯定是因为人物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生:心理。

(师出示)

1.刘伯承为什么要隐瞒身份、撒谎?(问题1)

2.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问题2、3、4、5)

3.沃克医生的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变化?(问题6、7、8)

【点评: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预习交流,不仅要了解学生的预习收获和疑问,还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归纳,使之指向学习重点,从而明确这节课探究的重难点,落实以学定教,同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关注。】

二、深入阅读,探究疑问。

1.探究问题1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现在有没有同学能解决?没有同学知道也很正常,这个事件离我们已经非常遥远。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出示文字资料,生默读。)

1916年,袁世凯要做皇帝,发动了战争。刘伯承参加了革命军,带领军队和袁世凯的反动军阀进行战斗。在一场战斗中,刘伯承身先士卒,带头冲锋,当他掉头招呼一个落在后面的士兵时,却不幸被一颗子弹射中,子弹从颅顶射入,从右眼眶飞出,血流如注。由于反动军阀握有统治权,为了躲避反动军阀的捕杀,刘伯承必须接受秘密治疗。

师:正因为这样,所以他要隐瞒他自己的身份。

【点评:资料的引入讲求“适时”,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用在学生的疑惑处。】

2.探究问题2

师:那么为什么沃克医生要称刘伯承为军神呢?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谁有什么好建议?

生:我们可以关注刘伯承的言行。

师:很好的建议,你的阅读能力一定很强。请浏览课文,刘伯承的哪些表现和一般军人不同?画出相关内容,用短语、词语归纳。

(生默读、圈画)

师:我们来交流。

生:我找到的是第13自然段:“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师: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什么地方跟一般军人的表现不同。用短语行吗?

生:他不施行麻醉进行手术。

师:我们可以概括为拒绝麻醉。这是和一般军人表现不一样的。(出示:拒绝麻醉)

师:来,我们接着这样找。还有第二处和一般军人表现不一样的吗?

生:我找到的在第17自然段:“病人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师:这和一般的军人表现有什么不一样?试着概括一下,行不行?

生:强忍剧痛。

(师出示:强忍剧痛)

师:还有第三处吗?

生:在第19自然段:“他勉强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他和别的军人不一样的地方是数刀数。

师:而且都把刀数给数清楚了,因此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

生:数清刀数。

(师出示:数清刀数)

师:他和一般军人不同的地方就是:拒绝麻醉、强忍疼痛和数清刀数。有三个长句子,请你选择最能打动你的一个或两个句子,细细地读一读,把你读出来的感受写在这个句子的边上。做个批注,好吗?

(生阅读批注,师巡视。)

生:我选择的是第3句,刘伯承在巨大疼痛的干扰下,还是能数清刀数,甚至有时候还能勉强一笑。

师:“勉强一笑”这是对刘伯承一个神态的描写。你说得非常好,从勉强一笑可以看出他的坚强。

师:还有同学有补充吗,或者你找到的关键词体会到的感受和他有所不同吗?

生:“一直”这个词让我觉得刘伯承不像凡夫俗子,一般人如果不接受麻醉的话,这样直接做手术,我相信他做完手术之后一定会晕过去的。

师:他不是凡夫俗子。

生:我选择第二句,这一句里面我找出了几个词语:紧紧、越来越使劲、居然、抓破,这些词语体现出虽然那个手术过程十分痛苦,可刘伯承仍然努力克制着自己。

师:这里面的重点词都要抓牢了,那么咱们一起来看这个句子好不好?还有和她选择同样的举一下手,示意一下,好的,人数还不少。现在张老师问问你:假如,你是一个电影导演,你要把这句话拍成一个场景,你会放大这句话中的哪一个细节?

生:崭新的白床单被他抓破了。

师:因为这能够体现———

生:能够体现手术给他带来的疼痛。

师:还能够体现刘伯承———

生:很顽强。

师:他抓住的是这样一个“镜头”。来,换一位“导演”。

生:我找的是“汗如雨下”的脸,因为这样子可以表现刘伯承十分坚强,即使不麻醉也能够进行手术。

师:两位“导演”选择的角度不一样,一个聚焦的是手,还有一个聚焦的是面部。好的,你们都有自己的想法,都很好。那么,我们看一看,别的“导演”是怎样来拍这个画面的,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好吗?让我们走近那场手术。

(生观看视频)

师:大家看的时候眉头都皱起来了,这个导演拍摄的角度和刚才两位同学的想法是那么相近。只要读懂剧本,大家都有做导演的才能。

师:我们交流最后一句。

生:我从“平静”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他为了让自己有个清醒的大脑,强忍疼痛,而且显得非常平静,他坚强又勇敢。

师:她就抓住了一个词语———“平静”。据资料记载,这场手术一共延续了三个半小时……她从词语当中有所发现,我提醒大家,我们从标点符号当中有时也能够读出一些不同的味道。有发现吗?

生:“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后面是感叹号,说明刘伯承手术中不施行麻醉,为的是以后可以继续工作。

师:你想突出这个内容,是吗?你来读出这句话,注意突出最后一个标点。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我们通过这些句子的研读,发现刘伯承还真是和一般的军人不一样。(出示:“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要称刘伯承为军神了吗?

生:明白了。

师:作者为什么能把刘伯承的人物形象如此鲜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生:作者抓住了他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了细致描写。

【点评:整个板块设计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带有个人情感认识的见解。在学习过程的展开中,抓住核心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以此为线索展开教学活动,思路清晰,有效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一教学环节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问题的解决靠学生大量的阅读实践来完成;二是重视自主探究,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体现了阅读的个性化特点;三是教师的引导适时、适度,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四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探究的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的熏陶。】

3.探究问题3

师:刘伯承的表现让我们读懂了“军神”,那么沃克医生的心理产生了哪些变化呢?我们来探究第三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用括号标出描写沃克医生的句子,能找几句就找几句。

(生默读、圈画)

师:找到了几句?

(生交流后整体出示描写沃克医生的12处句子,浏览屏幕对照,没找全的在文中画下来。)

师:基本找全了,对吗?来,请大家拿出自学单,浏览这些句子,想想沃克医生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填一填。(出示探究内容:学习单第二题)

思考:沃克医生的心理主要经历了哪些变化?简要概括填在下列横线上。

师:请你和小组内的同学试着讨论着填,用词语概括一下填在横线上。

(生小组合作讨论,师巡视指导。)

师:我请一个小组把他们的学习单展示一下。

(生上台实物投影)

师:告诉大家,你填的这些词语的理由是什么?

生:第一个词是“冷漠”,因为课文里面说沃克医生头也不抬,冷冷地问:你叫什么名字?

师:这个词比别的小组的“冷冷”更恰当。继续说。

生:第二个词是“惊疑”。因为沃克医生看到病人的病情十分严重,所以眼睛里闪出了惊疑的神情。

生:第三个是“生气”,因为医生沃克得知病人拒绝使用麻醉剂,所以非常生气。然后下一个是紧张,因为病人拒绝使用麻醉剂,从来都没有发生过这种事情,所以在做手术时非常紧张。然后是震惊,因为沃克医生做完手术后,病人不但没有晕过去,而且还十分清醒,并且数清了刀数,所以十分地震惊。

师:课文里面的词语是“惊呆”吧?他换了“震惊”来概括人物心理,更恰当。

生:最后一个是“肃然起敬”,因为沃克医生得知那位病人是川东支队的将领刘伯承,所以非常敬佩他。

师:说得真好!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师:这位同学在学习时有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他和我们其他人都不一样。另外,小组是讨论完一个填一个,接着找下一个,对不对啊?他们小组是先一起讨论,究竟有哪些心理变化,然后再动笔,这样可以把人物的心理变化梳理得更加准确、清楚。

师:现在,问题来了。(出示课件)我们梳理清楚了沃克医生的心理变化,也发现在这篇文章当中,写沃克医生的语言有这么多,全文一共679个字,写沃克医生的就有438个字,超过了一半,有什么问题吗?

生:文章主要写的是“军神”,为什么要用大部分文字写沃克医生?

师:这问题你能解决吗?我们已经走近了沃克的心,也看了刘伯承的表现,你现在需要把这两条线结合起来,可能就会想明白。

生:因为描写沃克医生的这一切就可以体现出刘伯承与其他军人的不同。

生:因为沃克是一个医生,他自己非常清楚手术的痛苦,这些描写可以体现出刘伯承的坚强。

师:换句话说,可以说得明白些,写沃克医生花那么多的笔墨,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

生:更加衬托了刘伯承的坚强。

师:是的,如果我们说,对于刘伯承的描写,属于———

生:正面描写。

师:(板书:正面描写)那么写沃克医生的就是属于———

生:侧面描写。

师:让我们再来回顾这一幕。(配乐激情旁白)因为沃克医生知道不用麻醉病人将要面临巨大的痛苦,甚至生命危险。当刘伯承拒绝麻醉时,沃克说———

生:“年轻人,在这儿要听医生的指挥!”

师:手术台上,刘伯承青筋暴起,汗如雨下,沃克说———

生:“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师:当刘伯承还能勉强一笑,准确地告诉沃克医生一共割了72刀时,沃克由衷地说———

生:“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师:当刘伯承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时,沃克满怀敬佩地说———

生:“啊,川东支队的将领,久仰久仰,认识你很荣幸。”

【点评: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加深了学习感受。这样教学既加强了读书的指导,又引导学生揣摩了文章有特色的表达方法:侧面描写。既注重了语文的人文性,又注重了工具性,使两者达到了和谐统一。】

三、对比阅读,运用写法

师:从沃克医生的心理变化,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个军人的坚强品质。在古代也有一位军神,知道那个人的名字吗?

生:关羽。

师:(下发关羽刮骨疗毒的文章)浏览后想一想,这个故事和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军神》侧重于侧面描写,这篇文章侧重于正面描写,大多数都在描写关公。

师:大家看是不是这么回事啊?

生:是。

师:就是这么回事,这篇文章当中作者的笔墨都在描写关羽本人,对其他人没有描写。咱们来试一试,在“华佗于是下刀,割开皮肉,一直到骨头。骨头已经发青,华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这一处,你能不能抓住站在一边的其他人的表现进行侧面描写,来衬托出关羽的英勇?比如医生华佗,比如和他下棋的马良,再比如站在旁边看手术的将士,选择其中的一个,我们动笔写一下,好吗?

(生动笔写话,师巡视。)

师:好,读一读你写的句子。

生:马良拿起一颗棋子,向关羽看去,手不由得颤抖起来,犹犹豫豫地把棋子放在棋盘上,不忍心再看关羽了。

师:观者连棋子都拿不稳了,关羽却仍谈笑对弈。

生:众将士们个个屏住呼吸,铁青着脸蛋,一脸惊异地望着关羽。

师:你抓住了旁边人的神态,写出了他们内心的害怕、紧张,真好!

【点评:通过对相关文本的比较和补写,在读写结合中进一步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凸显语用,提高学生阅读、评鉴和表达的能力。】

四、关注写法,拓展结课

师:我们回到课前讨论的话题,我想问问大家,我要写“舒马赫的车技特别牛”,我不直接写舒马赫,我除了写舒马赫,还可以写谁呢?

生:可以写他旁边的战友,可以写别的赛车手,舒马赫是如何超过那些赛车手的。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侧面描写的魅力,以后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试着用一用。

【点评:关注学生课前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将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运用于日常写作,使语文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

【评析】

让“教”适合“学”

聆听了张卫其老师执教的《军神》,有些感触。选学课文大都与前面的单元主题内容相呼应,是对单元主题的补充与拓展,既可以丰富单元阅读内涵,又可以拓宽学生阅读视野,它可以作为精读课文,也可以作为略读处理。但它依然是阅读教学的一个例子,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个根本是不会改变的。

张老师和学生的课堂用了略读的方法。课前谈话紧扣“神”字做文章,从“说说你心目中的神是怎样的”到让学生说说知道哪些带“神”的称呼,轻松自如地揭题;然后从整体入手说主要事件,并出示学生课前质疑的三个主要问题:1.刘伯承为什么要撒谎?2.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3.沃克医生的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围绕这三个问题深入阅读,探究交流;接着学习文本侧面描写的手法,对比阅读《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补写侧面描写;最后以给“舒马赫的车技特别牛……”增加侧面描写提建议结课。整堂课较好地体现了教为学服务。

1.遵循了自主探究、自读自悟的原则,这是选读课文教学的灵魂,更是所有阅读教学课堂的灵魂。无论是第一板块“课前质疑,问题梳理”,第二板块“深入阅读,探究疑问”,还是第三板块“对比阅读,运用写法”,都能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以学定教,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

2.遵循了整体概览、局部细读的原则。概览: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用括号标出描写沃克医生的句子,能找几句就找几句。细读: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恰当地学习语言,训练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阅读的速度,养成阅读的习惯。

3.遵循了领悟写法、顺势迁移的原则。通过对文本侧面描写的关注,读写结合,让学生当堂通过侧面描写华佗、马良来烘托关羽的坚强。

4.遵循了浏览为主、朗读为辅的原则。选读课文的教学和精读课文要分清在功能上、方法上有不一样的地方。沈大安老师曾说:“略读课中有感情地朗读不合适。略读课文中的有感情朗读,要和精读课文有明显的区别,做哪些,不做哪些?底线要划清。”张老师的课对朗读的把握恰如其分。

5.预设和生成基本体现了选学课文编排的课程意义,为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能力、鉴赏能力提供了一定的依托。张老师一定关注了《军神》这篇选学课文对应的是六年级第五组教材,这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单元学习提示中讲到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张老师正是明白《军神》这篇课文编排的课程意义才进行了这样的预设和教学。

6.教师的设问能力强。课堂上探讨的问题不应该是琐碎的、不经思考学生就能回答的问题,要倡导让学生提一些极具探究空间的大问题,或统领一个教学板块,或统领整堂课、整篇课文的学习。张老师从学生的课前质疑中梳理了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就统领了三个教学板块的进程,使过程浑然一体,凸显了整体性。

《桥》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3

生:我见过立交桥、平桥和拱桥。

生:我还见过斜拉桥。

生:我还见过我们在游乐场玩过的吊桥。

师:非常好玩的桥。同学们,今天我们这篇课文里要学到的桥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桥?打开课文,大声地、自由地朗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想一想,课文中的“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生读书)

【点评】从生活中的桥,到文本中的“桥”,引发了阅读期待!这样的对话,师生关系更融洽了,教学节律也随着教学情境和谐地跳动起来!

师:(多媒体呈现)这些词语认识吗?谁来读一下?

生: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

师:听出来了吗?势不可当(示范,把重音落在“当”的读音上),我查了一下字典,这里的“当”和带提手旁的“抵挡”的“挡”意思完全一样,但是在这里应该念“当”,请你再读一下。

生:势不可当。

师:完全正确。大家一起读。(生齐读)

师:发现没有,这些词语在课文当中都是描写什么的?

生:都是表现洪水的。

师:都是描写洪水的,咆哮的洪水,两个字都带有“口”字旁,推想一下,张着大嘴,这洪水像什么?

生:像狮子、像魔鬼、像猛兽。

师:那猛兽发出来的巨大的声音就是一

生:(齐)咆哮。

师:那能不能想象猛兽大声怒吼的样子?想象一下,然后再去读这个词。你来读。

生:咆哮。

师:聪明的孩子一点就透。请接着往下读——

生: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推想一个词的意思,然后再想象它的画面,就能把这个词读得有滋有味了。(多媒体出示)这组词,能不能用刚才的语气读?

生:(齐)清瘦、沙哑地喊、冷冷地说。

师:这是描写谁的?

生:老汉。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生读)

师:没有感觉到“冷冷地说”,再读。(生读)

师:有感觉了,你也来试试。(生读)

师:很冷了,大家一起读。

生:清瘦、沙哑地喊、冷冷地说。

师:(多媒体出示)这个词认识吗?

生:祭奠。

师:“祭奠”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指人死了,他的家人来扫墓纪念。

师:来纪念他,是吗?(多媒体出示)同学们来看这两个字,这两个字是“祭奠”的象形文字,古人来祭奠的时候要摆上贡品,其中有肉、有酒,大家看第一个字,“祭”字,多像一个人在伸开双臂,捧着三块肉,往一个桌子上放,右边这个就是一个大酒坛子,形象不形象?(生点头)

师:汉字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文字。拿起笔来,在课文后面生字表格的旁边端端正正地写一写这个字。

【点评】多么扎实的字词教学!语文素养的大厦,是由基本词汇构成的。无论哪个年级。都要强化词汇教学。党老师的字词教学很有特点,一是把精力放在生字的“生”上,如突出“势不可当”中“当”的读音,教学生不会的或容易念错的;二是注意遵循识字规律,如“咆哮”“祭奠”的教学,透过文字追寻到它的“根”及“根”的延伸:三是扩大认知单元,以词语组块的形式出现,一组写环境的,一组写老汉的,这些词语与课文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从学生表现看。学生从对词语没有感觉,到有感觉,到还原词语的形象、情感、分量,课堂的学习生态发生着积极的变化。

师:那课文中,是谁祭奠谁?

生:是一个老太太祭奠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

师:她的丈夫就是课文当中的——

生:(齐)老汉。

师:老汉的身份是——

生:党支部出5记。

师:我们称他为老支=陪,可以吗?她还祭奠谁?

生:(齐)她的儿子,电就是课文当中的小伙子。

师:课文除了写到老支书、小伙子,还写到了哪些人?

生:乡亲们!

师:同学们,一场洪水来临之后,在这唯一可以通过的桥面前,乡亲们、老支书、小伙子各是怎样的表现?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课文写了,在一个乡村,突然爆发了洪水,老支书让乡亲们赶快逃脱,却非要他的儿子、那个小伙子跟在后面。最后老支书和小伙子都牺牲了。

师:她说了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再加上时间、地点是不是更完祭,接着说,能不能加上?

生:是在黎明的时候,发生在一个村庄里。

师:同学们,概括能力的提高就来源于不断地练习。记住了吗?

【点评】这一板块由“祭奠”一词引发教学波澜,先由这个词牵引出人物,之后聚焦在一个问题上:在恣肆的洪水面前,面对唯一通过的桥,老支书、小伙子、乡亲们各自表现是怎样的?这个问题的落点又回到“桥”上。“桥”作为线索,渲染环境,聚焦人物,推动情节。党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可谓“教学眼睛”。这篇课文是小说,小说最动人、最有力量的是情节。但从学生的发言来看,学生对文本还有些“隔”,活动没有充分展开,应让学生先说说老支书、小伙子、乡亲们的表现,最后再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这些人的命运都与这座桥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课文中说,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生:窄窄的桥。

生:这是用血肉筑成的桥。

师:能不能联系上文看一下,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生:这是一座挽救人们生命的桥。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是一座救命的桥?

生:还可以从本文的第4自然段看出,“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条通往可以让自己活下去的路。

师:这是一座救命的桥,但是同学们,一百多号人咧5,惊慌失措的人们如果一起涌向这座窄窄的木桥,后果会怎样?

生:木桥肯定就塌陷了。

生:木桥顷刻间就会断裂。

生:木桥旨定容不下那么多人。

师:那就不是救命的桥。那就成了——

生:断桥。

生:通往死亡之路的桥。

师:夺命的桥,断桥,通往死亡之路的桥。但最后乡亲们都得救了,对吗?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

【点评】紧扣“桥”还原语境,为老汉的出场“蓄势”。

生:(齐)老支书。

师:现在就请你拿起笔来默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到最后。用不同的符号画出表现老支书语言、动作、神态的词语或者句子。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生:老汉突然劈手“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读完全文,我们知道这个小伙子是老支书的儿子,他对自己的儿子像豹子一样,可以看出,他爱儿子,但更爱他的乡亲们。

生:“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我从“推”字看出,其实他也很爱他自己的儿子,他宁愿自己被洪水吞没,也不愿意自己的儿子被吞没。

师:两个同学找到了两个动作,一个是“揪”,一个是“推”,这一“揪”一“推”之间,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他是村党支部书记,他应该保护全村人的安全,因为他的儿子也是党员,也应该承担责任,所以他把他儿子揪出来。

师:那一“推”呢?

生:一“推”表现了他对儿子的爱,因为他希望让他的儿子活下来。

师:他也是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请坐。同学们找到了动作,有没有画到语言的?

生:老汉的一句话是,“党员排在后边。”

师:你把这三句话完整地读一遍好吗?

生: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位人们都拥戴的老汉,在如此关键的时刻,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把党员放在最后,因为党员是为人民服务,他不愧是一个让人民拥戴的书记。

师:先告诉大家桥窄,是要告诉大家过桥排成一队的原因。

师:又告诉大家要排成一队,不要挤,这是告诉大家——

生:(齐)怎么过桥!

师:最后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

生:(齐)党员排在后边!

师:同学们再看这段话,看看它和其他句子有什么不同?你说。

生:我发现这一段话里有三个感叹号。

生:三个感叹号说明老汉非常爱群众,要不然语气怎么会这么强烈呢?

师:那你读一读。(生读)

师:多么关心群众啊,还能体会出老汉此时的心情吗?

生:我能感觉到他十分着急,而且十分爱群众。

师:那请你读出来。(生读)

师:洪水就来了!谁能再急一点?(生读)

师:再看看这三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还发现每一句话文字特别地少。

师:很短,为什么如此短?

生:因为老支书想让群众更好、更快地脱离洪水威胁,所以没有说很多句话,只是说很简短的话,让乡亲们都很快地能脱离洪水。

师:你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读懂了别人没有读懂的,掌声送给她。在那样的情况下,还容得去多说一句废话吗?斩钉截铁,读!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镇定自若,读。(生读)

师:不容商量,读。(生读)

师:大家一起读。

生:(齐)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点评】这一板块是文本细读。文本细读不是文本碎读,也不是文本深读。党老师从文本词句出发,删繁就简,紧紧抓住老汉的外袁,通过外表指向人物的心灵。这里重点抓住三个细节,一“揪”一“推”以及老汉的一句话,这是进入文本的情感密码。对老汉的话的品味,没有停在袁层上,而是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学生发现句子用感叹号、话语简洁等特点,“言”和“意”真正统一在一起。正是因为体味到位,学生读出了不同的感觉:斩钉截铁的语气,镇定自若的语气,不容商量的语气……这是基于语言的个性感悟。

师:同学们,我们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就能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能够体会到老支书的心情。老支书把小伙子用力地推上了木桥,可是,那座桥却“轰”的一声塌了。洪水淹没了那座窄窄的桥,(多媒体音乐)洪水把小伙子吞没了,也把老支书吞没了。同学们,一起来读课文的最后几段,“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你来接着读。

生:“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老人家跪在泥泞的地上,她早已哭干了眼泪,她失去了世界上她最亲的人,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那位老支书,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名他的姓,(多媒体)在灾难来临的时候,他是一位镇定自若的共产党员,读——

生:(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师:一座山呐,乡亲们的靠山啊。再读——

生:(齐)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师:在这危急的时刻,他又是一位果断的老支书。读——(多媒体)

生:(齐)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沙哑地喊话”,再读——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他同时也是一位深深爱着自己儿子的老父亲,(多媒体)读——

生:(齐)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一座窄窄的木桥消失了,可是一个老人、一个共产党员,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架起了一座永远的生命的——

生:(齐)桥!

【点评】课的结尾又从“祭奠”引发情感,一咏三叹。描写老村支书的语句渐次出现,学生在头脑中进行“意象叠加”,文本语言的力量、老汉的人格力量、同学们有感情朗读的力量,融汇成一曲生命之歌。课,上到这儿,“桥”的内涵升华了,人物的形象立在头脑中了!

(本课教学实录由白婧囡根据录音

整理)

【总评】看党老师这堂课的实录,最初的感觉是“平”。可细细品来,有种越来越强烈的感觉:这是一节韵味无穷的课。在这节课上,语言文字在儿童那里鲜活起来了,文本意象在儿童那里丰富起来了,语言感悟在儿童那里深刻起来了,情感体验在儿童那里充盈起来了,语文技能在儿童那里发展起来了——好课!

《桥》是一篇微型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教学,理应关注文学语言的特点,并点燃对文学的热情。这节课,党老师引导学生通向那座生命的“桥”,也引导学生通向文学素养的“桥”!

一是开发了合宜的课程内容。一个五年级的学生,拿到这篇文章,开始阅读时会是什么样的?哪些内容是学生自己读不到、想不到的?这个文本必须教什么,可以教什么?党老师沙里淘金,把重心聚焦在“体会感情和表达形式的关系”上。先通过“在恣肆的洪批面前,面对唯一通过的桥,老支书小伙子、乡亲各自表现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使小说的环境、人物、事件整合在一起,实现整体感知。然后精心选择细节,一“揪”一“推”,透过动作悟内。心;“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先进行语感的体验,再进行“语理”的发掘,发现其修辞上的特点,深入体会感情和表迭形式的关系,最后再回到语用上,读出不同的语气。这篇课文可以教的内容太多了,比如认识小小说,小小说的转折点和结尾技巧、文章凝练的奥秘和用意、灾难思考“我”的定位、场景描写与人物刻画的揣摩……党老师删繁就简,淘出文本中宝贵的东西,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走向最远的终点。

有一点需要指出,这篇课文采用了“意外与巧合”的情节结构模型,结尾起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作用,原来被老汉揪出来最终被洪水吞没的竟是他自己的儿子!要不要教这个知识?如何让五年级的学生体悟到这一点?党老师的课也给我们留下讨论的空间。

二是设计了合适的语文活动。党老师的课摈弃了繁琐分析的套路,恰当地设计出学生活动的方式,如:认读词语活动,并以认读为契机把握了课文;文本细读活动,从“怎么写”切入文本的关键词句,以诵读和品味为主要活动方式,抓住言和意的转化,把握住了人物的形象;诵读活动,由“祭奠”这个词,将写老汉的句子整合在一起诵读赏析。这样的朗读有一种仪式感,声音裹抉着意义,文字生发着底蕴,朗读造就着崇高的情感。由课文分析转为板块式的活动,教学发生着深刻的转型。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党老师的教学须臾不离文本,做到“以文解文”,就是在文本内部读懂课文,没有“非语文”的拓展:“以心契心”,以语言为“桥梁”,让学生以自己的心去晤对“文心”,进行移情体验;“以言传言”,以自己的朗读、自己的语言传递文本语言的情感。

三是体现了优良的专业素养。赛课有特定的语境,在规定时间内做出自己的专业判断。党老师整体把握教材,有效生成对话,体现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党老师的课很简洁,教学思维很缜密。比如由“瞻仰”引出人物。课尾又以“瞻仰”提升情感,又须臾不离“桥”这一线索,这体现了党老师“切点”“拉线”“画圆”的课堂艺术。

“理解总是不同的理解。”看了党老师的课,你认为通向语文的“桥”在哪儿呢?

《四个太阳》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4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四个太阳》;讲述了一个小孩子画了四个不同的太阳,给人们带来欢乐的故事,从课文里我们能体会到小主人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愿望。

教学目标:

1.巩固“挂、街”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所表达的心愿。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

教学过程:

师:上课,小朋友好!

生:老师好!

播放歌曲《种太阳》(师在前面做动作)

师:刚才呀这首歌里唱得是什么呀?你来说

生:种太阳。

师:嗯,听得真认真。今天呀我们就来学一篇跟太阳有关的课文。请小朋友们看黑板。(师板书:18 四个太阳)

师:请小朋友们注意写字的时候要认真写。小朋友要注意这个字的读音,谁来读读课题?

生:四个太阳。

师:谁再读读。

生:18 四个太阳。

师:我们就先来读读课文吧。我们是第一次读课文,你们说要注意什么呀?

生:要读流利。

师:噢,要读流利,还有吗?你来说

生:要读得有感情。

师:还有吗?你来说

生:要把拼音读准。

师:要看准拼音认真读,把拼音读准,能做到吗?

生:能。

师:那就开始读吧,注意要把身体做正。

学生自由读,师巡回指导。

师:读好的同学请把书平放在桌上。刚才呀看到大家都读得很认真。请大家看,出示:苹果树

师:你看到了什么呀!你来说

生1:苹果树。

师:还有吗

生:看到了太阳

师:大家看苹果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果子。你再看(苹果上是一个个的生字)

师:这些生字你会读吗?

生:会。

师:自己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开始吧!

生自由读生字,师巡回指导。

师:好了,小朋友都在认真的读字,大家再看(把生字上的拼音去掉)这样你还会读吗?

生:会。

师:现在快速地在心里读一读,过一会呀我们要来比一比。

生自由读。

师:好,谁愿意来考一考大家。你来吧,到前边来。

师:你想请大家怎样读啊?

生:我想指着大家读。

生指其他学生读。

师:你觉得大家读得怎么样?

生:好。

师:那大家谢谢他。

全班鼓掌。

师:看来小朋友们都会读了,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摘果子。这些果子里藏着一个个生字,只要我们读出生字,果就成熟了,就可以摘

了。(全班读,指名读,领读,一个个果子被摘下。)

师:大家看咱们收获了那么多果子,你能想办法记住这些果子吗?

生:能。

师:谁来说一说。你记住哪个字,你是怎样记住。

生:我记住了伙,是一个“单人旁”加一个“火”。

师:嗯,你是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记住的。你很聪明,把这个果子奖给你。还有哪些字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记。

生:我记住了伴,一个“半”加一个“单人旁”。

师:你可以这样说吗一个半圆的“半”加一个“单人旁”就是伙伴的“伴”。

生:可以。一个半圆的“半”加一个“单人旁”就是伙伴的“伴”。

师:好,真棒,这个果子送给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我记住了甜。舌头舔甘庶就是“甜”。

师:噢,你是用猜字谜的方法来记的,多好呀!大家看,舌头舔甘庶不就是“甜”吗?如果下次再猜字谜的时候呀,你先把字谜说一说

让大家猜一猜就更好了。好,这个果子送给你。你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吗?

生:我记住了“因”一个大口框加一个“大”字就是“因”

师:嗯,你也是用熟字加偏旁记住的。谢谢!还有吗?你来说

生:我记住了“冻”。“两点水”加一个“东”就是“冻”。

师:你能这样说吗?东边的“东”加上“两点水”就是“冻”。

生:能。东边的“东”加上“两点水”就是“冻”。

师:你也是用熟字加偏旁记住这个字的。好了,刚才呀小朋友们用了许多方法记住这些字,相信大家记其他字一定还会有更多的办法的,那就说给你的同位听一听吧,开始。

同桌相互交流,师巡回。

师:看到大家都在积极地想办法,还有没有猜字谜的办法呀,有吗?你来说一说。

生1问:一个提手旁加两土念什么。

生2答:念“挂”。

师:对吗?

生1:对。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编出这个字谜的吗?

生:我就瞅见提手旁,左边就是一个提手旁,右边两土原来老师教过两土就是“圭”字,我就编出来了这个字谜。

师:你很聪明,这个果子奖给你。谁还有?

生3问:行里面加个“圭”是什么字?

生4答:是“街”字。

生3:对了。

师:真棒,你也用猜字谜的方法记住了一个字。这个果子奖给你。

师:刚才呀,咱们小朋友又想出了一些办法记住了很多生字。那么,生字咱们生字记住了,课文一定能读通顺,那我们就来读课文吧。

你想请几个小朋友来接读课文呀?

生:我想请四个同学来读课文。

师:为什么呀。

生:因为课文有四段。

师:真聪明,你来请吧。

生请四个同学读课文。

师:他们要读课文了,咱们来给他们提点建议吧,你来说。

生1:我建议他们读出感情。

师:有点难,能做到吗?

四生:能。

师:哎呀,很有信心,还有吗?

生2:我建议他们能读出语气来。

四生:能。

师:还有吗?

生3:我建议他们不要读错字。

师:噢,要读准拼音,可以吗?

四生:可以。

师:好,咱们其他小朋友拿好书听他们读。开始。

四生轮读。

师:嗯,大家提得建议,你们都认真去做了,而且做得不错,请做。那咱们一起来看幅画。

媒体出示:

师:你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知了的叫声。

师:嗯,还有吗?

生:我看到了一个小朋友在出汗。

师:看得真仔细。还有吗?

生:我看见太阳了。

师:大家看,夏天呀火辣辣的太阳照在大地上,好热呀,连知了都在说“好热呀,好热呀”,你看这个小朋友热得满头大汗。如果你在

这么热的天气,你有什么愿望?

生:我想让太阳不那么热。

生:这种天可以游泳。

生:想买雪炎糕。

师:噢,大家都想凉快点。咱们课文的小朋友也有一个愿望,是什么呢,大家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读。

指名几个学生读,师指导。

师:听了你们读的,感觉真清凉,谁愿意再把清凉送给大家。

生读。

师:真舒服。

生读。

师:太棒了,我感到真舒服。大家看绿绿的太阳照在大地上,大家感到好清凉啊,就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自然段,把清凉送给大家吧

!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夏天绿绿的太阳使我们感到到处清凉,秋天到了,你想画个什么太阳?你来说。

生1:我想画个红红的太阳。

师:为什么?

生1:因为能让小朋友的手变得很热。

师:噢,秋天有点冷了,你想画个红红的太阳送给小朋友温暖是吗?你真有爱心。

生2:我想画个蓝的太阳。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喜欢蓝色。

生3:我想画个黄黄的太阳,因为太阳一变黄,果子都丰收了。

师:哎呀,观察得真仔细。但书中的小朋友也画了一个太阳送给秋天,自己读读。

生自由读。

师:这一段中有一个句子特别长,咱们要把它读流利“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谁来试试。

指名几个同学读。

师:大家都读通顺了,自己再练练。

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果园里果子熟了。(出示丰收画面)想说什么说给同位听一听吧!

同桌交流。

师:同学们,现在你最想干什么?

生:最想吃。

师:假如你现在尝到了秋天那香甜的果实,你想对秋姑娘说什么?

生:谢谢秋姑娘给我吃好吃的水果。

师:真有礼貌。

生2:秋姑娘真好。

师:秋姑娘听了一定很高兴。

生3:谢谢秋姑娘给我吃好吃的水果。

师:嗯,秋姑娘也谢谢你。那我们就来一起感谢一下秋姑娘吧。谁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

师:秋姑娘一定会高兴的,还有谁来感谢一下秋姑娘。

生读。

师:大家的感谢,秋姑娘都听到了,她让我告诉大家“谢谢你们,她说呀明年我还会给大家送来更多的果子的。”秋姑娘要走了,我们

跟秋姑娘再见吧。

生:再见!

师:金色的秋天过去了,寒冷的冬天到来了(出示寒风呼啸的画面)风,好大呀,天这么冷,你又有什么愿望呢?自己读一读第三自然

段。

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师:我还没有请谁呀?你来吧。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我也想来读一读行不行。

生:行。

师:我特别想读好,谁来教教我好吗?那么多小朋友愿意教我,那你自己先来读一读,想一想怎样才能把我教好呢!

生自由读。

师:谁来教教我,哪位小老师愿意教我。

生:我想请你有感情地读。

师:那你读给我听一听行吗?

生读。

师:谢谢你。

生:我想让您读通顺。

师:噢,读通顺,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确实读得很通顺。谁还愿意教我。

生:我想让你读得有语气。

生读。

师:谢谢,现在我来读了,你们听一听看看满意吗?

师读得很平淡。

师:我读得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呀?

生:您没有做到第一个小朋友的要求读得没有感情。

生:您的声音没有放出来。

生:您的语气不好。

师:噢,我再准备一下,我再读一次可以吗?

生:可以。

师读。

生:好。

师:谢谢大家。听我读了,你感觉到什么了。

生:感觉特温暖。

师:那我们就一起读一读把温暖送给大家吧。

生读。

师:同学们,夏天绿绿的太阳,使我们感到到处清凉;秋天,金黄的太阳让我们看到了丰收的景象;冬天,升起了红红的太阳温暖着人

间,春天,春天该画个什么颜色的太阳呢?大家说一说。

生自由交流。

师:大家讨论得很激烈。春天,你想把太阳画成什么颜色的呢,谁来说一说。

生:春天的太阳应该画成彩色的。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由深红变成浅红,然后变成金黄,最后变成银色。我想让春天能够更加绚丽多彩。

师:噢,热爱生活的孩子,请坐。谁再来说说。

生:我想让春天的太阳变成粉色的。因为我的愿望是让春天的花开得更加漂亮。

师:真好,谁再来说说。

生:我想画个紫色的太阳。因为我想让喇叭花开放得更加美丽。

师:小朋友有那么多的愿望送给春天,那春天应该画个什么颜色的?

生:应该彩色的。

师:为什么呀?

生:因为春天花草树木都开了,所以说都很漂亮,我认为是彩色的。

师:嗯,我们书上说因为春天

生: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

师:春天这么美,我们就来一起赞美一下春天吧!这一次我想和大家合作读一读这个自然段,可以吗?

生:可以。

师:我来读第一句话,大家来读第二句第三句,我们先小声试一试。

师生小声读。

师:好,我们来放开声音赞美春天。刚才那几位小朋友,再把你的愿望说出来可以吗?

生:可以。

师:再来一遍,放开声音

师:噢,春天,春天的太阳该画成什么颜色的呢!

生:画个彩色的,因为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

生1:我想春天的太阳应该是彩色的,由深红变成浅红,然后变成金黄,最后变成银色。因为我想让春天能够更加绚丽多彩。

生2:我想让春天的太阳变成粉色的。因为我的愿望是让春天的花开得更加漂亮。

生3:我认为春天是彩色的,因为春天花草树木都开放了,很漂亮。

生4:我认为春天的太阳应该是紫色的,因为我想让喇叭花开得更加美丽。

师:好,请坐。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都能编课文了。好了,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一起走进大自然,感受大家美好的愿望。现在我们再来完

整地读一读课文,把你的愿望读出来吧。

生读课文。

师:大家都读得很认真。课文已经读得很好了,那我们就来写写字吧。这节课我们先来写两个字。第一个字是“园”(师范写)第二个

字是“因”。

师: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字哪里长得像呢?你来说

生:他们俩长得都有口。

师:这叫大口框,再来说一说。

生:它俩都有大口框。

生:都是内外结构。

师:看得真仔细。咱们呀是第一次写带有大口框的字,再仔细观察一下,写这两个字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要注意中间的字别写错了。

师:要注意中间的字,还有吗?

生:要先写字后关门。

师:噢,你说得很对,要先把里面的字写完最后写一横。

生:注意要压在什么虚线上。

师:对了。咱们写这两个字时大口框写在田字格的中间,先写里面的字,要找准位置,然后再写下面这一横,听清了吗?

生:听清了。

师:请同学们拿出笔来,先描一个。

生写,师指导。(师:注意写字时要一尺,一寸,一拳头。对,身子做正,把头抬起来,注意拿笔的姿势。)

师:好了,我们今天就写到这里吧!下课,谢谢同学们。

生:老师再见。

评析:

前段时间,在网上观摩了由山东省济南市经五路小学刘振惠老师的《四个太阳》一课,感受良多,获益匪浅。同样是教一年级,但我觉得在刘老师身上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首先我想先简单的介绍一下教材:《四个太阳》是人教版小语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的作者凭借着丰富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在四个不同的季节里,画出了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表达了作者善良的心灵和美好的心愿。文章语言简洁、生动、优美,充满了儿童情趣。从训练的角度看,本文是对学生进行感知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熟记语言、创造语言训练的好教材。

听完这节课给我最深的感受是:

一、刘老师能以情境教学法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课文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朗读的欲望,更加深入、形象地感受、理解课文内容。

二、以读代讲:“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境美。读书的方式多样:包括自由读、同桌读、个别读、齐读、师生合作读等等,使读书这个环节变得一点也不枯燥。

三、学生的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刘老师能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感悟、朗读、想象、表达五结合的学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能以多种多样的游戏方法巧妙的与教学环节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这节课的游戏多包括有:摘苹果、扮演小老师、猜谜认字等。

不足之处: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无论是那一节课都一定有他的闪光点,也有不足之处,这一节课美中不足的地方有:

1.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比较急,每个环节的衔接过于紧凑,以至于一节40分钟的课,不到三十分钟就上完了。

2.老师还没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的空间,每个提问都只让一个学生回答后就匆匆的进入下一个环节。

3.在教学生写字的过程,老师应该在学生观察完生字的外形后,引导学生说出写生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而不是由老师直接说了算。

4.在学生写完生字以后,应该有学生们对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再由老师进行小结后,

《摔鸡蛋的学问》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5

师:昨天,张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什么任务?

生:把鸡蛋从四楼摔下去,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壳不破。

师:当时,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生:我的第一感觉是难。

生:不太可能。

生:很刺激的。

师:现在的感觉怎样?

生:这么有难度的问题,我都能解决,我觉得很自豪。

生:我觉得很轻松,仿佛有一块石头从心头去掉的感觉,因为蛋壳没破。

师:想到些什么办法?

(一位学生上前展示空花篮里垫着海绵,鸡蛋装在小布袋里,拴在花篮的提手上 生:这是我与陶莹合作的。)

师:你怎么会想到与同学合作,为什么不一个人做?

生:我觉得很多事情都需要大家一起来努力,这样才能想到更好的办法。

师:你有现代人的意识。

(一位学生上前展示鸡蛋被层层包裹,系在自制的小降落伞下)

师:请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做的?

生:第一次实验时,我用两块海绵将鸡蛋包起来,用线捆住,摔到地上时,线松开了,鸡蛋还是破了。后来,我用油纸袋做了一个降落伞,系在上面,让它增加阻力,摔下去时,鸡蛋壳没破。

师:光脑子想还不行,还要动手实践。这是他两次实验的结果。今天我们班里那么多同学想出了办法,你有什么感觉?

生:很高兴。

生:很激动。

生:很兴奋。

评:开放了习作的内容,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课外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语文学习与科学实验有机结合起来。每个学生都带着好奇、疑惑的心情事先在家里经历实验过程。实验材料唾手可得,一次实验不成功,多次尝试也无大碍,学生丝毫没有后顾之忧。这种让学生独立实验探究在先、自主习作在后的教学安排,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片断练习。

师:咱们小学生写作文,主要做到两条:感情真实,内容具体。昨天你感到难,感到很刺激,今天你完成后感到很自豪、很轻松。请你捕捉一点你当时真实的感受,用10分钟时间写出来,注意写出自己的心里话。

(生即时写作片断)

评:真,是写好作文的出发点,也是作文的生命。教师让学生明白:作文一定要倾注真情,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即时的片断练习一方面满足了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另一方面化解了本次习作的难点。

生:我写的是第一次听到要求时自己心里的想法。听到老师说,要把一个熟鸡蛋从四楼往下摔,并使鸡蛋壳不破,我的心里有一种不敢想像的想法

师:他用这句话表达自己的感情是对的,还可以写得更简单些,谁能帮帮他?

生:我的心里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想法。

生:我简直不敢想像。

师:对,写成“我简直不敢想像”就行了,这位老师不是在开玩笑吗?又不是铁蛋,而是比纸更容易破的鸡蛋,怎么可能不破呢?除非它是生的,而且是个鸟蛋,在空中遇到一股热气流,孵化出一只小鸟飞走了,这倒是有可能的。

(全体师生热烈鼓掌。)

师:很有创意哎呀,不得了,鸡蛋变鸟蛋,鸟蛋变小鸟飞走了如果不是这样,对我来说,三个字:不可能。

(又一次热烈鼓掌)

师:这位同学思想很开放,想像大胆。其实只要敢于去想,你们的想像力都是很丰富的。

生:哎,这个办法又失败了。

师:“哎”这个很简单的字,把当时的什么给写出来了?

众生:难。

生:我烦躁极了,因为明天张老师要来上课,还给我们布置了这个任务:把一个煮熟的鸡蛋从四楼摔下去,有什么办法能使鸡蛋壳不被摔破?我的第一个办法是:往塑料袋里装满沙子,将鸡蛋放在中间,然后从1米高的地方摔下去。可是,落地时,沙子散开了,鸡蛋壳也破了。鸡蛋从1米高的地方摔下去都破了,更何况从四楼摔下去呢?

评:学生交流时,教师根据讲评指导的需要适时点拨,时机把握得好,内容、方式也比较恰当。

(生修改片断)

师:把你认为改得成功的地方,让大家欣赏欣赏。

生:“心里有一种获大奖的感觉,觉得自己既能干,又聪明,简直像个神童”改成“心里有一种获诺贝尔大奖的感觉,觉得自己既能干,又聪明,简直像只快乐的小鸟”。

生:我实验成功后,简直像中国足球冲出亚洲一样,高兴得不得了,真想狂欢一天。 ……

评: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课内外积累的好词佳句,练习有创意的表达。

三、自主拟题。

师:张老师想请教大家,今天这个实验,我们大家都做了,怎样写出自己的个性来。你们四人一组议一下,可以拟些什么题目呢?

(生自拟题目)

生:《鸡蛋历险记》、《一堂有趣的作文课》、《有趣的张老师》、《有趣的实验》。

生:《“铁”鸡蛋》、《鸡蛋里飞出了“小鸟”》、《不可能的任务》。

生:《到底难不难》、《大胆的实验》、《啊成功了》。

师:《啊成功了》,这个题目好。

生:《鸡蛋的故事》、《鸡蛋要有安全感》、《我和我的鸡蛋》。

生:《我--天才》。

(众生笑)

师:为了谨慎起见,我建议你在“天才”上加个-- 生:引号。

生:《鸡蛋的末日》。

师:我建议你在“鸡蛋的末日”后面加上一个问号:“鸡蛋的末日?” ……

评:两个小小标点的处理,让我们感受到张老师扎实的语文功底和高超的点拨艺术。

四、自由作文。

师:这么多题目,我们可以自由选择,每人写自己最愿意写的题目。可以写自己拟的题目,也可以写别人拟的题目,还可以写新拟的题目。10分钟时间,写你最有把握、最想写的一段。要求写具体,写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的、做的。

(生写作,师巡回指导)

评:学生自主拟题、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表现得很充分;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

五、互评互改。

生相互交换批改,师巡回指导

师:你在批的时候,有没有发觉写得特别好的文章,想推荐给大家?一段、一句话也行。

评:学会欣赏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也是习作的目标。

生:我的题目是《我--鸡蛋》。一天,我被主人塞进一座用海绵做的小房子里,憋得我透不过气来。

师:哪一句比较好?

生:透不过气来,房子外面套了一只塑料袋,系在一个降落伞下面。我想:该不会把我当做跳伞运动员,让我从几十米高的地方跳下去吧?哎,我还不想死呢。于是,我撞撞海绵,对小主人说:“不要把我从高空摔下去。”

师:是“要求 ”小主人,还是“乞求”他?

生:是“恳求”。可小主人装作没听见。于是,我又喊:“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如果你救我一命,我会让你升到八级浮屠的。”

(众生笑)

生:可是,我喊来喊去,就是没有用。

生:我的题目是《鸡蛋实验之失败》。摔鸡蛋实验,其实很简单,至少开始我是这么认为的。不就是把熟鸡蛋从四楼摔下,让蛋壳不破吗?晚饭以后,我就开始做了。在做以前,我特意看了一下表,是8点,估计1小时后能做完。可是时间过得很慢,不到半个小时,一团报纸包着鸡蛋便被我从四楼摔了下去。喀嚓一声,告诉我答案:失败也。

师:喀嚓一声,告诉我答案,她用了一个“失败也”,很浅近,很诙谐我急匆匆地跑下楼,找了半天,才找到鸡蛋。一看,四分五裂。只能剥了壳吃进了肚子里。我终于发现,这个任务原来这么难,说它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也不夸张。只好再煮一个。

评:写作实践当然也包括学生的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反复推敲中提高自己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才会感悟并汲取同伴习作的“亮点”,并增强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感。从上面这个精彩的教学片断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有一定的自我修改的能力,也不难体会教师在着力引导学生怎样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六、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写得都挺不错。这节课在大家艰苦、辛勤的学习中,在我们愉快的笑声中就要结束了。我最后想给大家提供一个有关鸡蛋的玩法:看谁能让鸡蛋在桌面上竖着,不得用任何辅助工具,坚持5秒钟。

评:探究是最能体现人的本性和力量的心智活动。教师又让学生去尝试一个有关鸡蛋的新玩法,非常有机地将探究的兴趣由课内引向课外。

凡卡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6

赵殿君,哈尔滨市第69中学数学教师。2000-2003年被评为哈尔滨市优秀教师,2003-2005年为省数学竞赛初赛命题组组长,2004年参加省中考命题,2005-2006年为省中考数学命题组组长,2006年被聘为省数学兼职教研员。

2002年7月,赵老师开始接触新课程,经过了4年的教学,对新课程下的中学数学教学课堂模式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在这4年中,赵老师多次为省市骨干教师做关于新课程方面的讲座。2003年,赵老师参加了省级科研课题《初中数学开放性试题》的研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开放性试题的学习,是新世纪将数学教学改革推向深入的一个新举措,是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在研究初中数学开放性试题的过程中,赵老师重点研究对教材试题的改编,并出版了《开放试题集锦》一书。

一、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通过“测量流失的水”的实验活动,联系到日常生活对水的浪费情况,唤起人们爱惜水资源,人人节约用水的意识,同时教育学生在其他方面也要节约.2.知识目标

(1)通过“测量流失的水”的实验活动,体验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及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2)根据填写的实验报告,描述其中变量之间的关系,渗透代数式的思想.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做实验、参与调查活动能力,丰富学生观察、操作、想像、交流等数学活动的经验和体验.4.情感目标:渗透“人类离不开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过程,学习收集数据、处理数据、解释数据的一些方法.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实验报告上发现时间与水的流失量的变化关系.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动手操作、实践发现、大胆预测、归纳总结等.自制教具,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四、创设情景

1.教学环节:通过观看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的图片估算一天能浪费多少水?让学生体会水的重要,从而引出做“测量流失的水”小实验报告的必要性.2.学生活动: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相比较能相差多少?学生动手做实验,分组分工.[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边的实验打下基础,水到渠成地引入课题.五、实践探索

1.教学环节:

(1)有学生自己提出,预习实验步骤后,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2)4名同学为一组,分组做实验,注意分工,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完成实验后,详细填写实验报告.(3)多媒体直接填写数字,准确画出统计图.(4)根据实验报告找寻规律,描述水的流失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2.学生活动:提出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4人为一组分组做实验,团结协作,注意观察,填写实验报告.汇报实验结果.找寻水的流失量与时间之间关系的规律.同时预算一小时、一天、一个月的流失量.[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体验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与方法,使实验数据更具有普遍性和准确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六、预测验证

1.教学环节:根据实验结果预测.(1)估计2分、3分、4分时间将浪费多少毫升?进而提出n分时间将浪费多少水.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2)计算一小时、一天、一星期、一个月(以30天计算)及一年(以365天计算)将会浪费多少水?

2.学生活动: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计算,加以验证、思考、计算,知道用含有字母式子表示规律后进行计算.[设计意图:为列代数式做准备,渗透列代数式的思想,渗透求代数式的值.]

七、实际应用

1.教学环节:如果把水龙头漏的水节省下来,可以用来做什么?供给西部地区的人民,将会怎样?

2.学生活动:动脑思考水的用途,选择相应的题目进行计算,对水费有认知后进行计算.[设计意图:亲身感受节省的水有很大的用途,节约用水的必要性,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拓展应用

1.教学环节:请同学们举出水在生活中的应用,老师设计题目,其他同学解答找寻规律.范例:某校环保小组对初一两个班级喝水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甲班每天浪费的水是乙班浪费水的2倍,5天甲班浪费的水比乙班浪费的水多15升,问甲班每天浪费水多少升?

2.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用算术方法或列方程方法)设乙班每天浪费水x升,则甲班每天浪费水2x升,列方程得:2×5-5x=15,x=3.所以甲班每天浪费6升水.[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参与热情,进一步增加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九、小结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用数学知识解决了我们身边关于水的问题,感到数学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同时也增强我们节约用水的意识等.学生谈本节自己的收获、体会和感受.对同学们体验科学实验过程的精神给予肯定,对大家积极研讨、勇于实践、团结协作的精神给予高度的赞扬.【课堂实录】

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有关水的知识:

师:在我们的地球上有三分之二是水,其中97%的水是海水,剩下的水虽然是淡水,但一半以上是冰,可利用的淡水仅占地球水量的0.003%(图片展示),水对我们来说非常宝贵,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会看见一些没有拧紧的水龙头,那么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天能浪费多少水?你能估算出来吗?

生:(一个小组的学生开始讨论,进行估算)2 000毫升、3 000毫升、一吨„„

师: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天到底能浪费多少水呢?

生: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师:好,今天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他们将会浪费多少水?我们一起做这个实验,同学们要分好工,小组合作.师:实验的步骤为:

(1)用钉子在纸杯底部捅一小孔,并用手指堵住.(2)往纸杯里注水.(3)把纸杯放在量筒上面.(4)放开堵住小孔的手指,让水漏进量筒,同时开始计时.(5)以5秒的时间间隔记录水的流出量,直到1分钟结束.生:4人一组,分工合作,做好实验纪录并画出统计图.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学生分别汇报自己的结果).师: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为什么不同呢?原因是什么?

生:与用钉子在纸杯底部捅的小孔的大小有关.师:这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我们还发现和水的高度有关.师:同学们,这个解释对吗?

生:对.师:这是我们以后要学的物理知识,我们给他表扬.(学生鼓掌.)

师:我们通过图像再看一看.(教师在投影机上展示学生的作品.)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你自己做的实验分别计算一小时、一天、一个月、一年将会浪费多少水?

(学生独立完成了每一个问题.)

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方面与水有关呢?

生:工业方面、农业方面、科技方面、教育方面„„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用数学知识解决有关水的问题.每张图片的下面都有一道与水有关的数学题,请同学们自己选择.(学生争先恐后地选择试题.)

1.今年某地发生旱情,当地政府立即采取行动,给幸福村运送5台抽水机.每台抽水机每天可灌溉20亩地,每亩地需水量15吨,那么2天共抽水多少吨?

2.某工厂每天产生污水120吨.过去将污水全部排掉.现在进行污水处理,可将每天产生的污水的95%再次利用,那么该工厂30天排放污水多少吨?

3.如果每次刷牙时没有关掉水龙头,每次流失的水量是500毫升.如果全国有100万人都这样刷牙,按每天刷一次牙算,一天要浪费多少升水?

4.哈尔滨市某环保部门派一辆环保车给几个公园的花草浇水,下列哪幅图像可以看成是环保车的存水量与时间的关系?

5.春雨矿泉水厂给严重缺水的地区运送矿泉水,该地区人口约20万,若每人需2瓶水,24瓶水装成一箱,则需要装多少箱?

6.某校环保小组对初一两个班级喝水情况进行调查发现:

甲班每天浪费的水是乙班浪费水的2倍,5天甲班浪费的水比乙班浪费的水多15升,问甲班每天浪费水多少升?

(学生和教师共同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解决得非常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总结节约用水等知识.)

师:我们不但要节约用水,还要节约粮食、时间等.(教师最后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使我在教学的工作中又增长了许多教学经验,特别是懂得了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如何进行教育教学.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参与就不能有探究、合作学习.水的这一节课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成功之举在于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通过学习,学生感到了科学实验的必要性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我们身边的问题,同时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学生参与的深度与广度达到了基本的要求.学生亲身感受节省的水有很大的用途,了解了节约用水的必要性.无论从教学上还是教育上都有了收获.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败笔之处,那就是教师对学生实验的指导还欠专业化,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控制还太大.比如学生实验数据收集与处理展示得不充分,分析得不透彻;教师多把自己的方案端给学生,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全部暴露,也没有及时分析到位.例如学生做完试验之后所得到的数据并不一样,那么为什么一样的试验其结果不同呢?教师在解决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回答,没有进一步地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产生共鸣的地方:一是通过数学知识解决有关水的问题时,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用哪个方法比较简单.二是看图像回答问题(如课堂实录中图).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理解方法.学生通过讨论、研究,增强了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学生学完了这节课以后,感到数学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数学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实验增强了探究意识、动手动脑的能力,感受到实践的必要性,增加了对数学课的兴趣.通过“水”这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应节约用水,增强节水意识,可用数学知识解决许多问题.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感到,改革教学方法不能简单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不只是调动积极性、主动性,不能把课改理解为就是教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若离开教师的指导,势必如一盘散沙.要内在的、深层的动,更要落实动静结合,收放适度,动得有序,动而不乱.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一个不变的程式,更不应该成为僵化的模式,而应该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模块.【教研评析】

本节课通过学生的实验、计算,体现出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其教学环节从观察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的现象开始导入,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面的实验打下基础,使学生感到对“测量流失的水”的实验的必要性.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科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本节课教师能够适应新改革要求的教学行为和角色的转变,参与学生的测量流失水的实验.在实验中真正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给他们实验提供帮助,特别是对实验数据数学化的分析与处理,使学生由实验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新教材中“让学生学会用数学头脑去思考问题,用数学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的教学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数学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形成了比较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科学研究的习惯.另外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完成得比较好,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基础上观察、实验、归纳、总结、预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以及数学分析思维方法的伟大,极大地激励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起了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节约水资源的环保意识的教育.美中不足的是,教师对学生实验的指导还欠专业化,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控制还太大,比如学生实验数据收集与处理展示得不够充分,分析得不透彻,教师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方案端给学生,学生实验中的问题没有全部暴露,也没有及时分析到位.编辑/张烨

《为人民服务》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7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题目叫《为人民服务》。你们读过课文了吗?

生:读过了。

师:读懂了吗?

生:读懂了。

师:谁来说说什么是“服务”?

生:为别人做事。

生:满足别人需要。

师:你们为谁服务过?是怎么服务的?

生:我为妈妈服务过,我给妈妈倒过水。

师:你愿意为妈妈服务吗?

生:愿意。

师:真愿意吗?

生:真愿意!

师:那好,把你为妈妈服务这件事放在这句话里说。(出示)我的存在完全是为了______

,我是彻底地为_______而存在的.______

生:我的存在完全是为了帮妈妈倒水,我是彻底地为帮妈妈倒水而存在的。(众生笑)

师:你还像刚才那么愿意吗?

生:不那么愿意了。

师:还有谁为别人服务过?

生:我帮同学补习过功课。

师:你愿意这样做吗?

生:我愿意。

师:你也把帮同学补习功课这件事放在这句话里说。

生:我的存在完全是为了帮同学补习功课,我是彻底地为帮同学补习功课而存在的。(众生笑)

师:你还那么愿意吗?

生:不了。

师:为什么?这句话中的哪两个词让你变得不那么情愿了?

生:“完全”和“彻底”。

师:这两个词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这两个词说得太绝对了!

师:同学们说的都是心里话,谢谢大家的真诚!

[点评:“为人民服务”之于小学生距离太遥远,教师把“服务”的理念转化成“服务”的行为,拉近了学生生活与文本语言的距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完全”和“彻底”两个词,通过填空的形式直观感受其准确性和绝对性,学生在笑声中轻松走入文本、理解文本,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再现情景,理清文章脉络

师:现在请大家看这句话。(出示)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师:是谁有如此的魄力和决心,敢于说出这样的话?

生:毛泽东。

师:那他一定是在很隐蔽的时候悄悄说的吧?

生:不是,是在演讲中说的。

师:那听演讲的人一定很少很少,只有几个吧?

生:不是,他是在公开的有很多人参加的追悼会上演讲时说的。

师:敢于在公开的场合、在很多人的面前,说出这样绝对的话,你觉得说明什么?

生:说明毛主席有信心,有决心,很可信。

师:如果我现在就是听演讲的老百姓,你是演讲者,你会怎样用这句话说服我、打动我?

生1:“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师:如果你们革命战士牺牲了怎么办?

生1:(面露难色)那我们就尽量减少牺牲。

生2:“我们这个队伍……工作的。”

师:如果你们革命战士犯错误了怎么办?

生2:我们会及时改正。

生3:“我们这个队伍……工作的。”

师:如果你们革命战士遇到困难了怎么办?

生3:(面露难色)我们就想办法克服困难。

师:你们觉得我这个普通老百姓,有这样的疑问正常吗?

生:正常。

师:因为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啊!(板书:一样、死、错、困难)我们都会死去,都会犯错,都会遇到困难。

师:现在换我来作演讲者,你们作老百姓,你们也可以向我提问。

师:“我们这个队伍……工作的。”

生:如果你们革命战士牺牲了怎么办?(众生笑)

师:请看课文第2自然段。

师:“我们这个队伍……工作的。”

生:如果你们革命战士犯错误了怎么办?

师:请看课文第3自然段。

师:“我们这个队伍……工作的。”

生:如果你们革命战士遇到困难了怎么办?

师:你知道我想说什么,你懂的!(众生笑)

[点评:从“学生三读”到“教师三问”,再从“教师三读”到“学生三问”,这一气呵成的教学设计耐人寻味且妙趣横生。承接前一环节学生理解“完全”与“彻底”所表达的决心与信心后,教师把训练再次升级——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表达,创设情境学习运用语言,通过设疑引出三个自然段的主要论点,构思精妙,想象力非凡。而师生互换角色再次朗读、设问时,又巧妙地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和段落结构。一篇如此厚重、严肃,与现今相隔70年的文章就这样在教师的巧妙设计中自然而然、不着痕迹地走进了小学生的视野和生活。]

三、巧心设疑,凸显文体特征

师:同学们,这就是议论文的特点,在提出观点之后,总会进一步阐述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在这篇课文中,面对这些普通人都会遇到的问题,革命人的看法和做法又有哪些不一样?请同学们选择最适合自己思考的方法读课文,找出答案。可以在书上画一画,写一写。(板书:不一样)

(生自读课文)

师:(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面对一样的死亡,在共产党人的眼中,死的什么不一样?

生:死的意义不一样。

师:有的像泰山一样——

生:重!

师:有的像鸿毛一样——

生:轻!

师:这话是谁说的?

生:司马迁。

师:毛主席在这里为什么要用司马迁的话,而不只是用自己的话呢?

生:因为司马迁是名人,他的话很有说服力。

师:引用别人的话,是议论文经常使用的议论方法,可以增加说服力。在课文的旁边写上“引用”。

(生批注)

[点评:本文是小学生从教材上接触到的仅有的几篇议论文之一,既需要让学生感知文体特点,又不能涉及过多专业知识。本课中,教师在点明文体后,分三次引出“引用”“举例”“分析”三种议论方法,适时、适度、适当,使小学生对议论文体的认识有了适度的把握。]

四、客观解读,理性面对生死

师:毛主席引用司马迁的话,说张思德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种观点你认同吗?

生:认同!

师:这篇文章写于1944年,是整整70年前。这70年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不一样”了!(指板书)我们已经不用为了取暖而去烧炭了,在今天看来,张思德为烧炭而死还算重于泰山吗?

生:算!

师:你凭什么这么说?你能从这段中找到依据吗?

生:他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师板书:人民的利益)

师:烧炭也好,救人也好,归根结底他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

师:张思德想死吗?

生:不想。

师:但他怕死吗?

生:不怕!

师:对!我们不怕牺牲,但我们也同样珍惜生命!同学们永远不要为了一些不值得的事情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或是剥夺别人的生命。

师:同学们,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那个流血牺牲的年代,毛主席关于生死的这段论述激励和鼓舞着每一个失去战友、失去亲人、失去朋友,甚至是像这样(指投影视频:电视剧《潜伏》片段)失去爱人的革命者。文字不只有温度,文字更拥有无穷的力量!

(师播放视频片段后,生配乐齐读第2自然段。)

[点评:电视剧《潜伏》片段的引入是本课的神来之笔!信手拈来、出人意料,却又合情合理、水到渠成,学生被瞬间带入情境。此时,严肃的文本再也不是平板的文字,而是一句句坚铿锵有力的誓言,学生的朗读声情并茂、令人振奋。教师的一句“我们不怕牺牲,但我们也同样珍惜生命”才是真正的点睛之处。在危险面前,怎样正确认识勇于牺牲与珍爱生命的关系,赵老师看似不经意的语言,却诠释出了当下“生命教育”的真谛。]

五、对比朗读,品味语言魅力

师:同学们,“为人民服务”是一条需要不断探索的路在前行的过程中谁都难免会疏忽和犯错,革命党人在面对错误时又采取了哪些不一样的做法呢?

生:改正!(师板书:改正)

师:是真心改正吗?

生:是。

师:让我们来听听有多真心。谁想来读课文第3自然段?(出示第3自然段)

师:(选择两名学生分别读课文原文和删除关联词语后的课文)你们听听他俩谁读的内容更有说服力。

生:第一位同学读得更有说服力。

师:(询问第二位同学)你读修改后的课文有什么感觉?

生:读的时候用不上力。

师:虽然我们没有改变原文的意思,只是删除了这些关联词语,却使文章不那么有说服力了。可见,关联词语的恰当运用会为文章增色不少,是吗?

生:是!

师:(再次随机抽取两名学生读第3自然段,一生读课文原文,一生读调换句子顺序后的课文。)同学们这次再听听谁读的内容更加坚定、更加有力?

(生读)

生:第一位同学读得更坚定有力。

师:(询问第二位同学)你读打乱句子顺序的课文有什么感觉?

生:原文这四句话有点儿循序渐进的意思,打乱顺序读的话越读越没劲儿。

师:说得真好!这四句联系紧密、层层递进,我们来一起读读原文,感受一下原文语言的魅力!

(生读)

[点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就照你的办”四句在课后习题中要求理解“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这一要求并不容易做到教师在处理这一段落时,放弃了传统的“提问”,而是通过两次对比朗读带给学生直观感受,再引导学生谈体会,自然、有趣,学生在饶有兴味的朗读竞赛中学习、积累、品味着语言。]

六、链接生活,指向身心成长

师:读得真好!可是只这样就能说服别人了吗?在第2自然段论生死时,毛主席引用了司马迁的名言才使得观点那么可信。这段还能再引用名言吗?毛主席用了什么方法?

生:举例子。

师:对!真实的事件更具有说服力!“举例子”也是议论文经常使用的议论方法,在课文旁边写上“举例子”。(生批注)毛主席举了谁的什么例子?

生:李鼎铭先生的“精兵简政”。

师:什么叫“精兵简政”?

生:精简人员,缩减机构。

师:预习得真不错!“精兵简政”也比喻精简不必要的东西。比如说我们班级一天的值日工作只需要5名同学就可以完成,但值日时安排了10名同学,这就属于一种浪费,这就是人员不够精简,就是“兵不精”,而缩减一些不必要的机构也是同样的道理。

师:这条意见提的对吗?

生:对!

师:提得好吗?

生:好!

师:所以毛主席说:“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出示这句话)

师:现在就请你们来说说,这条意见到底哪里提得好?

生:说出了实际的问题。

生:对我们党有帮助。

生:在今天依然适用。

师:这条意见还有哪里好?

(生摇头)

师:(出示图片)这是两种提意见和批评的态度,一种是严厉的,一种是和气的。你觉得李鼎铭先生用的是第一种方法还是第二种方法?

生:第二种。

师:为什么你觉得是第二种?

生:因为提意见的方式不同,第二种容易让人接受。

师:说得真好!看来对别人提出意见和批评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要让别人容易接受。是吗?

生:是!

师:这些都是与人交流的技巧,希望同学们都能注意表达的方式,这样既能够帮助别人,又能成为一个受别人欢迎的人。可是我还要问大家,如果李鼎铭先生是用第一种方法提的这个意见,你觉得我们的革命队伍还会接受吗?

生:还会接受!

师:对了!还会接受!(出示:“只要……兴旺起来。”)读。

生:“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兴旺起来。”(师板书:人民的利益)

[点评:李鼎铭提出的“精兵简政”之于当前的小学生价值何在?赵老师的处理给出了一种回答。从“提批评和意见的方式”着眼,让学生学会与别人沟通和相处,选的这个“点”颇值得玩味。这是一种基于课文又不拘泥于课文、看似随意生发却又张弛有度的文本解读,视界高远却目中有人,启迪心智且关注成长。]

七、超越文本,把握精神内核

师:(指板书)同学们看,每个人都一样要面对的死亡,在革命者的心中却有轻有重;面对每个人和集体都会犯错这个事实,革命者们会及时改正。那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他们又会如何应对呢?你们从第4自然段中找到答案了吗?(出示第4自然段)

生:“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

生:“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

生:“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师板书:互相……)

师:这一段中作者既没引用也没举例,但却处处都在说明这个道理,是吗?

生:是。

师:这叫“分析法”,把它写下来。

(生批注)

师:同学们设想一下,他们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没有粮食,没有衣服。

师:可是,这一切在70年后的今天已经不一样了!同学们快看看这一段,哪些内容和现在已经不一样了?

生:人口不一样了,不再是九千一百万了。

生:已经不是“大多数人民的痛苦”了!

生:奋斗的代价也不总是牺牲了。

生:革命的目标也不一样了,以前是解放全中国,现在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

师:说得真好!这些都已经和70年前不一样了!那在今天,我们还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吗?今天我们再学习这篇文章还有用吗?

生:有用!

师:为什么?因为什么没变?

生:因为人民的利益没变!

师:对,因为人民的利益一直没有变!(板书:人民的利益)

师:面对一样的死亡、错误和困难,我们却有着不一样的生死观、批评观和团结观,这都是因为我们有着那个不变的信念——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板书:一样高于一切)我们再来一起重温一下这铿锵有力的语言吧!(出示:“我们的同志……努力奋斗。”)

(生齐读)

师:张思德同志已经去世整整70年了,李鼎铭先生的“精兵简政”早已深入人心,为逝者开追悼会已经成为一项传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已经成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这都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奋斗目标——为人民服务!

师:最后送同学们一首小诗,希望你们能够用心感受其中的深意。(出示《为人民服务》歌词)

当初为谁扛起枪

为谁上战场

……

(生全体起立朗读)

师:下课!

附:课堂板书

[点评:“哪些内容和现在已经不一样了”不只是这一环节的主题,更是教师对全篇课文教学的着眼点。当学生从人口数量不一样、奋斗的代价不一样这样浅层次的认识中慢慢发现连生活状态和奋斗目标也不一样了的时候,不只体会到了思考所带来的发现与惊喜,更对祖国7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震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已经不只是一句口号,更化成了一种信念悄悄植根在了学生幼小的心灵。]

[总评]

坦率地讲,本课的教学设计十分大胆,甚至有些冒险,各种新奇的想法与创意遍布其中,让人应接不暇。观课的40分钟里,面对这样一篇人们耳熟能详的课文,笔者竟然感觉像在经历一场头脑风暴,因为赵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每个问题几乎都不是“规定动作”,每一个教学环节结束时都会让人“恍然小悟”,甚是特别!

1. 面向“新时期”的宏观视野

在今天,《为人民服务》怎么教?这是个问题。

教学,有时候需要一种勇气。在笔者看来,赵老师选择执教《为人民服务》是一次“亮剑”,而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把视野定位在“一样”“不一样”“一样”三次比对上,则是露出了思想的锋芒:一样的死亡、犯错、困难,却有着不一样的生死观、批评观、团结观,而这一切都是基于“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根本宗旨。当赵老师在学生们稚嫩的回答声中第三次在黑板上写下“人民的利益”时,这时常被我们挂在嘴边、笔尖上的5个字瞬间震撼了全场的观课教师,内心有种失而复得的庆幸与珍惜,仿佛从不曾体会过它的美好与强大。

课堂上,赵老师一次次地追问孩子们:“在今天看来,什么不一样了?”学生们在一次次看似重复的回答中寻找着、体会着、感动着、表达着,没有机械的答案,更没有标语式的口号,一切都是平和的、自然的、舒服的,让11岁的小学生读懂并爱上《为人民服务》,让他们从课文中找到各自的共鸣点和未来的人生坐标,这就是面向“新时期”的宏观视野。

2. 指向“发展人”的教育的初始视角

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发展人、完善人。不知从何时起,这个“基本功能”已经变得不再“基本”,“热闹”的语文课堂本末倒置地追逐着或新奇、或功利的目标,一时间“手段”与“目的”模糊一片,“发展人”由于其不可即时测量的特殊性,被清冷地摆在了一边。

我们在赵老师的语文课上欣喜地看到了他“务虚”的一面。一节真正的语文课,总要有一些不能收到即时效果、不以立竿见影为衡量标准的努力;总要有一些指向终身发展、为今后人生做准备的铺垫;总要有一些跨越学科,不以专业知识、技能论短长的导向。

面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赵老师问道:“这种观点你们认同吗?”面对张思德的英勇就义,赵老师说:“我们不怕牺牲,但我们同样珍惜生命。”面对李鼎铭提出的“精兵简政”,他更关注向别人提出意见和批评的方式与态度。面对70年来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与过去的种种“不一样”,他却问道:“70年后的今天我们再学习《为人民服务》还有意义吗?”

让课堂充满问题容易,让问题充满思考却不简单。这些看似简单到甚至不需回答却处处直指人心的发问,正是教师站在人性的高度,以人的发展为起点和归宿的重新审视,是指向“发展人”的教育的初始视角。

3. 走向“真语文”的核心视点

语文即语文,何来真伪?而当下就是有一些不以语言为核心、不以语文活动为主体,甚至看不出是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的伪语文课:声光电屏炫目多姿,所有与语文无关之处无所不用其极,唯独语言是干瘪的、语文活动是附加的、语文素养的提升是真空的。

赵老师的语文课也向来是多元的组合,他引入的视频、选取的音乐,甚至每一张文字幻灯片的背景图片都是经过精心制作的,但这一切无一例外地都指向语文,而非其他。

以本课为例,《潜伏》视频片段的引入就属神来之笔,它使平板的文字瞬间变得立体化、人性化、生活化,现场观课的教师无不啧啧称奇、唏嘘感慨:如此理性、严肃的文字也有感性、温情的一面。70年前特殊时期的非常语言与学生之间再也没有隔阂与距离,他的精美课件是语文的;课文第3自然段“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就照你的办”的四句话,赵老师让学生通过竞赛的形式对比读,学生读出了关联词语的妙处,读出了逻辑关系的严密,读出了改正态度的坚定,他的课堂活动是语文的;下课前,赵老师引入了《为人民服务》歌词,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学生在深情的朗读中再次受到精神的洗礼,水到渠成,润物无声,他的课外延伸是语文的。

“认识方向”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8

[关键词]方向 平面图 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5-065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5~4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所在方向。

2.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认识掌握方向,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进行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

在具体场景中根据不同的参照物来确定方向。

教学过程:

一、结合经验,认识方向

师:小朋友们,谁能说说我们学过的四个方向呢?

生:东、南、西、北。

师:我们人和物体总是处于一定的位置的,请看(出示新华小学的图片),这是我们的学校——新华小学,同学们对校园周围的环境熟悉吗?

生:熟悉。

师(出示体育场、妇幼医院、电影院、新华小区的图片):这些地方在我们学校的哪面?

生1:体育场在新华小学的北面。

生2:电影院在新华小学的东面。

生3:妇幼医院在新华小学的西面。

生4:新华小区在新华小学的南面。

师(出示学校东北面的新沂市第四中学):第四中学在学校的什么方位?小朋友们用手指一指。(学生一齐指第四中学所在的方向)

师:这个方向是——

生5:应该叫东北吧。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5:因为这个方向在东和北之间。

师:介于东与北之间是东北方向。(出示亚欧大酒店)亚欧大酒店在学校的什么方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6(边指边说):亚欧大酒店在学校的西北方向,因为它所在的方向介于西和北之间。

师:那么,钟吾商场呢?

生7:钟吾商场在学校的东南方向,因为它所在的方向介于东和南之间。

……

[评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很多确定方向的经验,这些经验为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四个新的方向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课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与认识进行学习则显得尤为关键。上述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熟悉的学校入手,结合学校周围的场所来让学生确定位置,很快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识。当出现新的方向(东北)时,学生很自然地应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尝试确定方向,从而认识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四个方向。这样教学,通过结合熟悉的生活场景,巧妙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识,使新方向“呼”之欲出,既引导学生完成了由旧知到新知的节点突破,又为下面认识平面图形上的方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结合平面图,确定方向

1.制作平面图

师:那么,体育场、电影院、妇幼医院、新华小区在平面图上该怎样摆放呢?(先让学生拿出纸板,小组合作在上面摆出这些场所的图片,然后展示交流)

师:体育场在我们学校的北面,为什么你把它放在了上面呢?

生8:因为平面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师(板书方向标):是的,平面图上有确定方向的规则,我们要按规则摆放这些场所的位置。

师:如果要把新沂市第四中学、亚欧大酒店、钟吾商场、城市花苑的位置在平面图上也摆出来呢?(学生小组继续合作完成,然后交流汇报,师板书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评析:通过把几个场所图片在纸板上摆出来的活动,很自然地将生活场景向平面图形的二维空间进行转换。这样教学,不仅激活了学生确定平面图形中方向的经验,而且引导学生主动经历了确定平面图形中八个方向的全过程,实现了学生认知上“质”的提升。]

2.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

师:以学校为中心,可以很快确定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认识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现在再来看看,我们确定方向是以谁为中心的?

生:学校。

师:那么,以其他的场所为中心确定方向时,你还能说出谁在谁的哪面吗?请小组讨论。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9:电影院在体育场的东南面。

生10:妇幼医院在体育场的西南面。

师:看来,确定位置的中心不同,说法就不一样,所以我们一定要说清谁在谁的哪一面。

……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帮助学生形成并积累认识图上方向的方法与经验。同时,通过探索,让学生体会到确定位置需要参照标准,并通过交换形式,引导学生变换标准,继续确定位置和方向。这样教学,既彰显了教学的深度拓展,又在交换形式的不断探讨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确定位置的方法以及方向的相对性。]

三、解决问题,应用方向

1.认识指南针

师:刚才我们是确定熟悉场景中的方向,如果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怎样确定方向呢?(介绍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指南针上的红色箭头向上所指的方向定为北面,现在你能填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吗?(指名一生上台板书,其他学生写在书上)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方向(板书课题:认识方向),你们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吗?友情提示:第一个字是四,第三个字是八。

生11:四面八方。

师:我们学习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加上今天认识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就一共是八个方向了。

2.给小动物找家(课本第46页第1题)

师:小动物们不清楚方向,你能把它们送回家吗?(让四名学生上黑板送小动物回家,其他学生在书上连线)

3.设计果园方案(课本第46页第2题)

师:小猴家想开发一个果园,规划方案如下:以水库为中心,西瓜园在水库的西北面;水库的东南面是樱桃园;水库的东北面是梨园;山楂园在水库的西面;水库的北面是桃园;水库在苹果园的东北面,苹果园的东面是橘子园;水库的东面是葡萄园。你能根据这份规划方案,画出果园的设计图吗?(学生小组设计)

4.有奖活动

掌声 智慧星 拥抱 ↑北

真棒 奖 掌声

小红旗 智慧星 小红旗

(把八个方向上的奖品用布盖住,要求学生先说出什么方向再揭开)

[评析:整个练习的设计富有情趣,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第一个练习认识指南针,不仅帮助学生完成了“四面八方”的认识,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第2和第3个练习围绕小动物展开,唤醒了学生强烈的责任意识,让学生获得主动应用知识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最后一个练习以“方向”开奖,把本节课的练习推向了高潮,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原来数学这么好玩。]

上一篇:信息披露内部审批表下一篇:函授本科护理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