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价值观调查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网络价值观调查(精选8篇)

大学生网络价值观调查 篇1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摘要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越来越多越重要的影响。在信息化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普及,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这个比例还持续增加。面对无法挡的青少年上网热潮,如何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互联网络带给我们的影响是复杂的,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负面的。互联网络毕竟代表了当今世界科技飞速的发展,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网络的魅力

网络来势汹汹,铺天盖地始料不及,一夜之间改变了我们,尤其是青少年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冲击和影响。为了确保青少年价值观健康形成 风靡全球、势头正劲的互联网,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其实并不长。1969年,互联网的前身ARPA网在美国国防部诞生,主要用于军事与科研。1986年,互联网的名称被正式使用。互联网诞生和广泛发展只用了短短4年的时间,到1999年,全球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1.76亿,2000年增长到2.2亿,之后更是飞速覆盖全球。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之快,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各种调查数据已表明了网络技术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并且互联网对全社会民众的思想、行为、工作、学习与生活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逐渐成为一个吸纳、承载人类生活、生产的大平台,成为推动跨世纪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21世纪的巨变是由计算机网络所创造的奇妙景象,我们已开始进入一个交通畅达、管理有序、便捷高效的网络文明世界。

网络为人类带来无限生机和动力,展示出一方美好的乐园。人们对其的喜爱程度,从每年倍增的上网人数可见一斑。

三、网络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一)可以开阔视野

因特网信息量大,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青少年学生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信息,极大地开阔了青少年学生的视野,给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二)可以便捷交友

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的平台,在这个平台,每一名成员可以超越时空的制约,十分方便地他人平等的进行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青少年学生上网可以进一步扩展青少年学生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

(三)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个性化发展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的发展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因特网就是一个提供无限多样的发展机会的环境。青少年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发展方向,也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动力,利用因特网更有效率的学习。

(四)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学业 网上的各种学校和课程很多,它们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经过严格梳理编织后的知识系统,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从而保证每一位学生的有效学习。

(五)拓展了当今青少年学生教育的空间 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学习已经不可能再是一劳永逸的事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接触新事物、接受新观念,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网络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放程度高,是现代科技的结晶,也是信息社会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网络的这些特征有利于培养上网青少年的现代观念,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平等观念、全球意识,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学生,也成为青少年学生寻求知识的主要手段。因此,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已成为当前共青团工作的必要。随时随地的德育和学习渗透已经成为必需,网络已经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第二场所。

四、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但与此同时,网络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各种各样的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可以说是鱼龙混杂,网络成为信息的万花筒。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迅速传播良性信息的同时,其“无时差、零距离”的特点也使得不健康的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扩散,但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暴力、反动的信息大行其道。青少年学生作为网络的一个庞大的使用群体,由于其生理、心理的不成熟性和非稳定性,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的“污染”对象。并且,青少年学生缺少的是自立、自理和自控的能力,在学习目的不明确、找不到学习乐趣的情况下,社会诱惑越多,出现的问题会越多,这时负面影响就会显得尤为突出。

(一)网络上瘾,影响身心健康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性格、心理和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若长期沉缅于网上虚拟世界之中,会受到“网络鸦片”的毒害,难以自拔,出现网络病症,“网络上瘾症”。因特网上有许多以黄色、暴力、政治反动等为内容的灰色信息,可能会成为他们寻找刺激、猎奇的场所,这些不经过滤的信息完全暴露在青少年学生面前,由于他们的判断力和自制力相对较差,导致品质畸变,人格扭曲,追求低级趣味,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影响学习兴趣,导致荒废学业

青少年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又不善于取舍,易沉湎于网络游戏或聊天,严重影响学习的兴趣,浪费了很多时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更严重的还会出现厌学、逃学的情况。

(三)使道德感弱化,甚至诱发青少年学生犯罪

网上的内容良莠不齐,尤其是一些反动迷信、黄色网站网页的不健康内容和网络陷阱,使已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成形期的青少年学生,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分不清真善、好恶,致使其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逐渐淡化,从而导致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网上交友不安全或不健康

网上交友聊天是当前青少年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网上交友不慎极易使青少年学生的自身利益受到侵害。另外,过多虚拟的网上情感交流,无疑让许多人在放飞情感的同时,总想试图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深埋心底,不愿向真实世界坦露,忽略了近在咫尺的现实中的亲情和友情,并懒得与活生生的人进行情感交流。产生“网络孤独症”。互联网成了一部分人面对现实情感世界的心灵之锁。

五、总结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集合,是把双刃剑,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能给青少年学生带来“学习的革命”,提供便捷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也能传播非健康资讯,存在让人痴迷的危险,严重威胁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为了确保青少年价值观健康形成,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家应优化网络媒介环境。当前的媒介环境存在着媒体引导偏移、文化煽情引导、报道失当等伦理错位。建立健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中网络信息监管机制,对网络的价值影响实施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引导,以先进的文化和思想给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网络环境。

其次,学校及家长应着力提高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作为生存在数字化一代的青少年来说,媒介素养的高低尤为重要。通过引导的方法和网络伦理教育,强化青少年的媒体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促使青少年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使用网络观念,培养和提高青少年拒绝诱惑能力,自觉遵守媒体规范与道德,合理使用网络。

最后,社会大众应以网络为平台,构建价值观引导网络。网络为青少年价值观引导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其虚拟性和匿名性为传统价值观引导提供全新的视角。加强平台网站文化建设,凸显主流文化,增强主流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使价值观引导网络平台成为满足青少年需要的主渠道和主窗口。、只有这样青少年才能在网络环境下茁壮健康成长。参考文献 [1] 徐晓明、《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及应对》 [2] 周清、《对网络时代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3] 吴华军、《中学生与网络文化的调查与思考》

大学生网络价值观调查 篇2

从中国的发展状况来看,经济转型和技术进步为人们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使得人们的人均收入水平普遍提高。但是,日益增长的收入水平却并没有带来人们幸福感水平的同步增长。清华大学心理学主任、行为与大数据实验室负责人彭凯平利用大数据科学测量分析2013年微博的全年数据,在发布的“清华幸福中国指数”这一有关幸福主题的报告中,发现幸福和经济实力不存在完全正向的联系: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是幸福感上升的拐点,一旦人均GDP超过这个数之后,幸福指数并不会随着经济增长正向增加,尤其是在一些特别富裕的地区,人们的幸福指数反而呈现出下降的趋势[1,2,3,4,5,6],但是也有学者发现收入差距增加了人们的幸福感水平[7,8,9]。

伴随着对幸福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国外学者们开始探讨居民的社会资本[10]。Becchetti et al(2009)通过因果关系分析,认为社会资本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效应显著[11]。Bartolini et al (2009)发现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社会资本都可以很好地预测居民主观幸福感(SWB)的变化趋势[12]。Bjrnskov(2006)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社会资本分解成社会信任、社会规范、社会活动参与,研究发现社会信任对居民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社会活动参与这一主成分却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感水平,这也暗示社会资本对居民幸福感的正向提升作用主要依赖于社会信任对幸福感的正向驱动作用[13]。Tokudaet al(2010)利用29个亚洲国家的数据基于个体层次与国家层次的社会资本对幸福感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两个层次的社会资本都能独立影响人们的幸福感状况,并且居民生活在较高社会资本环境下的幸福感水平高于生活在较低社会资本环境下的居民幸福感状况[14]。借鉴国外幸福感研究经验,结合中国的现实发展状况,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社会资本关系网络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作用。李树等(2012)发现“关系”显著提高了中国农村居民的幸福感,而且是扩大农村居民幸福感差距的重要因素[15]。李平等(2014)研究发现工作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中国居民现代社会资本的重要方面,并且现代社会资本对居民幸福感的提升存在显著的身份差异[16]。

总的来看,国内外学者除了关注收入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作用外,也开始关注社会资本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开辟了幸福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这也是全面认识和综合评价社会资本福利效应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但是作为社会资本最基本表现形式的社会网络联系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效应如何?国内现有研究并未给出关于这些问题令人信服的回答。因此,本文立足于我国经济转型的时代特征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基于2012年WVS微观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在初步分析居民的经济地位和社会阶层认同感对幸福感的影响作用基础上,深入分析以积极的社会活动参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可信赖的组织环境等为表征的社会网络联系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

(一)居民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主要指人们对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评价与认知性评价,其中情感性评价指人们对快乐感的评价,而认知性评价主要指人们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二者均可以作为幸福感的近似度量指标。Inglehart(2008)已经证明,情感性评价和认知性评价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成分,两种成分的综合考虑能更好地衡量主观幸福感状况[17]。本文借鉴Inglehart(2008)的研究,将情感性评价与认知性评价综合考虑,构造一个综合指标来衡量居民的主观幸福感(SWB)。

(二)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本文从居民社会网络联系的视角出发,主要选择居民的社会活动参与度、整体层面的社会信任水平以及个体层面的社会信任水平作为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待验证因素。

1. 社会活动参与度。

社会活动参与度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一些学者认为居民参与社会活动有利于提升其幸福感水平:Gundelach et al (2004)对1999年欧洲价值观调查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即使在考虑到其他社会资本因素的情况下,整体层面以及个体层面的组织参与与居民幸福感之间仍然存在很高的相关性[18];Pichler(2006)发现,当居民参与的组织越多时,其幸福感增加的也越多[19]。但是Li et al(2005),Bjrnskov (2006)的研究发现居民的社会参与对其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13,20]。

2. 社会信任。

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信任可以被划分为两个层面:整体层面的组织信任与个体层面的人际信任。

整体层面的组织信任主要指居民对政府等权威组织的信任以及居民对民间团体组织的信任。Hudson(2006)认为人们对于警察、立法系统以及政府部门等核心公共团体组织越信任,越有利于带来生活满意度的提高[21]。Yipetal(2007)基于中国的数据进行经验研究,发现整体层面的社会信任有利于提升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整体层面的社会信任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带动集体行动的发生,也能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22]。

个体层面的人际信任主要指人们对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信任以及人们对家人、熟人、邻居以及陌生人的信任水平。Helliwell et al (2004)的研究认为,人际信任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和快乐感[10]。此外,诸多学者也认为居民与家人、朋友联系的越密切,越有利于提升其主观幸福感水平[23]。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假定对政府和其他组织信任水平越高,且居民与社会上大多数人以及与家人、熟人、陌生人关系越好,其幸福感水平越高。

三、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一)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数据是由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实施的第6波(2010—2014)WVS①调查的中国部分,该中心于2012年在全国范围内随机抽取24个省(区、市)的县/区级单位的家庭户,基于18~65岁的受访者展开调查,最终完成有效样本2300个。该调查既包括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也包括湖北、湖南等中部城市,还包括甘肃、青海等西部欠发达城市,且调查样本在收入分布、年龄结构、性别等方面的构成合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样本部分情况描述见表1。

注:上述数据是基于WVS(2012)中国部分的微观调查数据整理得到。

(二)变量选取

1. 被解释变量:主观幸福感(SWB)。

在WVS问卷中涉及快乐感的问题是:将所有的情况都考虑进来,您认为目前您过得愉快吗?受访者在分别赋值为1、2、3、4的“很愉快、愉快、不太愉快、一点都不愉快”这几个选项中选择;涉及生活满意度的问题是:将所有的情况都考虑进去,总的来说,您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满意吗?要求受访者从10量表中选择,其中1代表非常不满意,10代表非常满意,数字越大表示受访者对自己的生活越满意。本文利用式(1),将快乐感(Happiness)和生活满意度(Life Satisfaction)组合在一起综合衡量居民的主观幸福感SWB②:

中国参加了WVS(1990、1995、2001、2007、2012)的微观调查,从这几年的SWB变化趋势来看,我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总体呈下降趋势,2012年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仅为1.8,这已达到2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因此,无论是使用幸福感的综合指标SWB,还是使用单一指标,都发现从1990—2012年我国居民的幸福感状况总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12年的下降幅度最大。

从表1中基于被调查者自评的收入阶层、社会阶层对样本进行分组发现:从总体上看,居民自评的收入阶层的提高能带动幸福感水平的提升,但是处于最高收入阶层的人们,其平均幸福感水平却低于中上层居民的幸福感水平,这说明居民的幸福感水平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但又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基础,还取决于其他因素。此外,基于社会阶层分组的样本结果显示:虽然居民自评的社会阶层越高,其幸福感水平越高,但是有54.28%的人认为自己处于社会的底层,仅有4%的人认为自己处于社会的高层。

2. 解释变量。

(1)社会活动参与度(Social Activity)。WVS问卷中有9个问题涉及居民的“社会活动参与度”,基于KMO检验的结果(KMO=0.84)发现,针对上述9个问题适宜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主要因子来衡量居民的社会活动参与状况。经因子分析法后提取1个因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97%,将其命名为社会活动参与因子。

(2)社会信任(Social Trust)。第一,整体层面的社会信任(Organizational Trust)。笔者将居民整体层面的社会信任又具体区分为:政府信任与民间团体组织信任。在WVS问卷中有7个问题涉及到居民对政府的信任,有10个问题涉及到居民对社会团体组织的信任,笔者对上述两类问题分别进行因子分析,然后提取公共因子:政府信任因子、社团组织信任因子。

第二,个体层面的社会信任(Interpersonal Trust)。在WVS问卷中衡量居民一般信任的问题是:一般来说,您认为大多数人是可以信任的,还是和人相处要越小心越好。笔者对两个选项进行量化处理:“要越小心越好”=0,“大多数人是可以信任的”=1。

在WVS问卷中衡量居民特殊信任的问题主要是:请问您对家人、熟人以及第一次见面的人的信任程度。笔者将非常信任、比较信任、不太信任、非常不信任分别赋值为4、3、2、1,同时基于居民对家人、熟人、陌生人的信任程度,分别将其界定为家人信任、熟人信任以及陌生人信任。

(3)经济地位(Economic Status)。在WVS问卷中涉及居民相对经济地位的问题是:如果将全国人民的平均家庭收入分为10等份,请您选择一个数字表示您的家庭收入水平,数字越大,说明被调查者自评的相对经济地位越高(1~10量表)。

(4)社会阶层(Social Class)。在WVS问卷中涉及社会阶层的问题是:你认为自己在社会上属于哪个阶层?1表示下层,5表示高层,数字越大,预示着被调查者自评的社会阶层越高。

(5)控制变量。为了获得上述解释变量对居民幸福感的净影响效应,需要对下列因素进行控制。第一,健康状况,很好=4,好=3,还可以=2,不好=1;第二,性别,男=0,女=1;第三,婚姻状况,已婚=0,婚姻异常=1;第四,工作状态,离退休=1,失业下岗=2,其他=0。此外,还有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年龄状况等因素。

(三)模型设定

本文建立如下函数关系:

其中,SWB代表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状况,Economic Status代表居民自评的相对经济地位,Social Class代表居民自评的社会阶层状况,Social A ctivity代表居民的社会活动参与水平;Organizational Trust代表居民对政府和社团组织的信任水平;Interpersonal Trust代表居民的一般信任和特殊信任水平;X表示一系列的控制变量。

四、实证结果分析

在控制住其他影响因素后,本文利用世界价值观调查WVS(2012)的数据,基于式(2)的计量模型,利用逐步回归方法来分析居民的社会网络联系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结果见表2。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居民所处的收入阶层越高,幸福感水平越高,这说明收入水平仍然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重要经济因素。

2.居民自评的社会阶层与主观幸福感表现出正向联动关系。

居民的社会阶层越高,由“集群效应”所引发的联动作用越强,越有利于使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拥有更多的物质资源以及获取各种隐性福利与潜在的优势机会,在当前机会不均等的社会环境下,这种优势的社会资本就意味着更多的优势机遇、更可观的工作、生活前景等,这将显著影响人们的幸福感受。

3.社会网络联系有利于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水平。

(1)社会活动参与度是居民幸福感提升的潜在因子,居民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既丰富了日常生活,又能使人们结交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同事,这在扩大人们社会交往空间的同时,更增加了人们的“归属感”意识,从而有利于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受;但现阶段社会活动参与因子对幸福感的提升效应并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当前人们社会活动参与渠道不畅通、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等不利因素抑制了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降低了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可能性,从而不能充分发挥社会活动参与因子对幸福感的显著提升作用。

(2)社会信任对居民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第一,整体层面的组织信任对幸福感的影响作用。政府信任因子对居民幸福感具有显著且稳健的正向影响作用。原因可能在于政府信任作为对宏观环境的综合反映,是一个整体概念,当居民表示信任政府的时候,也意味着居民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具有较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居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越高,那么居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越强,这将从整体上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受。其次,在考虑到居民的一般信任因子、特殊信任因子、社会团体组织信任因子之后,政府信任因子对居民幸福感的提升程度有所下降,这就说明不同层次的社会信任因子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作用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最后,在控制住一系列影响因素后,居民对社会团体组织的信任能显著提升其幸福感水平。第二,个体层面的人际信任对幸福感的影响作用。当居民对社会上大多人的一般信任水平提高时,其幸福感水平也会提高。此外,基于回归系数分析,发现一般信任对幸福感的提升程度不仅大于政府信任对幸福感的提升作用,还远远超过了经济因素对幸福感的作用。不可忽视的是,居民对陌生人的特殊信任也能显著提升居民的幸福感状况。

4.年龄、健康、教育水平以及工作状态等均对居民幸福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

第一,年龄越大,其幸福感水平越高,原因可能在于年轻人生活、工作压力大并且生活期望高,而相对来说老人对生活的期望较低更加容易适应生活,这可能是老人更加幸福的原因所在;第二,健康状况越好,居民的幸福感水平越高,这与大多数研究结论一致;第三,居民受教育水平越高,其幸福感水平也越高,原因可能在于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不仅能为自身带来更多的光环与荣耀,还往往意味着高收入与高回报,这些将显著提升其幸福感受;第四,与拥有工作相比,失业下岗工人的主观幸福感状况显著较低,这些幸福感的损失并不仅仅来自于收入下降,还有失业带来的幸福感下降。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居民所处的社会地位越高、社会阶层认同感越强,越有利于提升幸福感水平。政策含义在于既要增加居民收入更要关注社会公平,通过社会保障政策和再分配政策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实现机会均等以改善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的社会阶层认同感,从而发挥其对居民幸福感的正向提升作用。

注:***、**、*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上显著,括号内数值表示各解释变量的t值。

第二,居民的社会活动参与度对居民幸福感具有潜在的提升效应,但现阶段的提升效应并不显著。政策含义在于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公共设施免费开放范围,发展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文化产业,努力为居民参与社会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居民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社会活动参与因子对居民幸福感的正向提升作用。

第三,政府信任对居民幸福感具有显著且稳健的正向影响作用。政策含义在于政府部门要着力提升服务质量,不仅要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变化,切实推进产业转型、结构提升和自主创新,还要注重城乡一体化建设、民生保障等工作,明确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实提升居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以充分发挥政府信任对幸福感的提升作用。

第四,居民对社会大多数人的一般信任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因子,并且一般信任对幸福感的提升作用不仅大于政府信任对幸福感的提升程度,还远远超过经济因素对幸福感的促增效应。这一方面要归功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推行重塑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还在于政府的举措营造了安全的社会环境与和谐的社会氛围,最终不仅提升了整个社会的一般信任程度,而且还将促使“特殊信任”的各因子向提升我国居民幸福感发力。

摘要:本文基于我国WVS微观调查数据,运用因子法和逐步回归方法,深入分析了以积极的社会活动参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可信赖的组织环境等为表征的社会网络联系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居民自评的社会地位和社会阶层的提高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渠道;第二,社会网络联系对居民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突出表现在不仅政府信任因子对幸福感具有显著且稳健的正向影响.而且居民对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一般信任也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因子,现阶段其影响效应已经超过了经济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

大学生网络价值观调查 篇3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价值观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背景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90后”大学生渐渐取代了“80后”,成为了当今大学生的主体。90后大学生是国家明日的栋梁人才,也是我国社会群体中最重要的群体之一。研究该群体价值观导向,了解其价值观的现状及其特点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前提。本文以合肥地区四所高校1990年以后出生的在读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220份,回收208份,有效问卷172份。其中,来自城镇学生占29.1%,农村学生占70.9%;男生占51.7%,女生占48.3%。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理想而又现实的婚恋观

在婚恋观中“90后”大学生选择恋爱的方式、恋爱对象的年龄无论在性别、家庭结构以及生源地上均无显著差异。77.4%的学生希望恋人的学历与自己差不多;55.84%的人在乎恋人与自己的年龄差距;对恋人社会背景因素关注程度上多数人选择“对方自身条件”、“对方家庭背景”“对方经济条件”。(如图1) 这与当今时代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有关,年轻人接受西方多元价值观的思想,尤其是宣扬恋爱自由论。而在关于恋人学历要求上,“90后”大学生在性别上出现显著差异,男性更希望恋人比自己学历低,女性更希望恋人比自己学历高,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不同所造成的男女大学生对恋人学历要求的差异。在社会文化、角色期待等多方面影响下,性别角色之间的差异被逐渐拉大,从而造成人们不同的角色行为。男性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一直是强者的象征,同样,女性则更多的代表着弱者,在关于恋人学历要求上,男性潜意识里希望保持强者地位,而大多数的女性更希望男性能强于自己。对于选择恋人时,“90后”大学生认为自身条件是首要考虑的社会因素,其次再到对方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等,研究者认为这与“90后”所接受的教育和成长环境有关,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于一体,他们一方面既希望婚姻能以纯粹的感情为主,同时又不得不受许多现实的物质条件制约,所以是理想而又现实的。

2.2 重素质的理性交友观

调查中发现64.53%的学生认为只要和自己谈得来,对方任何学历都可以,而有30.23%希望对方最好与自己学历差不多,在对交友的学历标准上,性别、家庭结构、生源地没有明显差异。“90后”大学生在交友时最注重对方的处事能力(77.91%),其他注重的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交际能力(55.23%)、生活能力(51.16%)、抗挫折能力(40.70%)、学习能力(40.12%)。“90后”正赶上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时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倍受呵护的“6+1”模式下成长,因而家庭更加注重在对子女与人接触交往方面的教育。在关于处理寝室内部冲突时,“90后”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均能采取理性的处理方式,仍有少数大学生会采用冷冻处理,任矛盾自身自灭,这其中大多数的人是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反映了“90后”大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在处理人际沟通上虽然有心提高自身这方面能力但仍有力不从心的地方,仍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的努力。

2.3 务实而又矛盾的择业观

就业一直是大学毕业生比较关注的热门话题。所调查的被试“90后”大学生中大一、大二年级占多数,仅有少数的“90后”大学生非常关注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在工作地区期望的调查中,大多数人选择“中部大中城市”、“东部经济发达城市”、“直辖市”。在具体的工作选择上,53.49%的“90后”大学生选择在国有企业工作,其他的选择从高到低依次为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事业单位、自主创业、政府部门。所得数据显示,“90后”大学生在毕业后是否愿意从基层做起的态度与所能接受毕业后最低的工资行为之间存在矛盾,大多数“90后”选择毕业后都表示愿意从基层做起,而所能接受的最低工资大都在1500~2000元之间或2000元以上(合肥最低工资在1000元左右)。这与“90后”矛盾的自我认知有关。首先,一方面已经认识到就业难的现状,对于自己的社会地位有了理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在面对学历不如自己的同龄人时还会有点优越感。其次,一方面认识到自己在就业市场上优势不明显,并不能依靠自己的高学历占便宜,另一方面又不能坦然接受自己的工作待遇还低于不如自己学历水平的人。大多数的“90后”就业选择意向是在工资待遇以及福利保障优厚的国有企业,在选择工作时,考虑最多的因素仍是“薪酬福利”与“个人发展机会”,这与相关大学生择业观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2.4 整体认知水平较高的道德观

从研究结果来看,“90后”大学生总体社会责任感较强,大多数都有参加义务劳动或有公交车上让座的经历,这也是延续中华民族千年精神文明的表现。在诚信与知识关系态度上,“90后”大学生在男女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调查结果显示,37.80%的学生参加过社会公益活动,68.60%都曾为希望工程、灾区等捐款捐物;在诚信方面,80.81%的人认为道德诚信与知识一样重要,但是仍然有65.70%的“90后”大学生都表示偶尔有过作弊的情况,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对“90后”大学生在校学习情况方面的调查显示:在男女性别因素上,平时考试作弊情况与论文写作真实情况上均出现显著性差异,男生作弊次数更多,平时论文写作抄袭模仿更严重。大学生生理与心理仍处于发展状态,有研究表示男生更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女生更能踏实安心学习。在家庭结构、生源地方面并没有出现显著差异。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道德观总体呈良好状态,这与近年国家大力提倡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策有很大的关系,但仍有需要提高的不足之处。

3 结论与启示

在查阅有关“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相关研究,及对本研究使用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基础上,总结出 “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总体特点有以下几条: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价值观标准越来越个体化与现实化;价值抉择呈现矛盾趋势。这与张海娜老师《浅析90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阚妮妮的《“90后”大学生价值观研究——以南京部分高校为例》等有关价值观特点的研究结论是相似的。

“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与社会发展的步伐相一致。但是不可否认,由于社会、传媒和家庭等的一些具有时代烙印的不良因素也对“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他们表现在理想与现实、思想与行为、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困惑也正是社会应该予以关注的重点。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往关于“90后”的调查中,对他们的形容大多是“叛逆”、“消极”、“缺乏独立”等,但是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校园里大部分“90后”并没有明显的叛逆、消极、独立性差等特点。作者认为,进入大学校园的这一批“90后”大学生已经渐渐走出了青春叛逆期,向成人过渡,而且经过大学的教育,在思想、行为上表现得更加成熟,对价值观的判断也越来越理性。

参考文献

[1] 阚妮妮.“90后”大学生价值观研究——以南京部分高校为例[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0.

[2] 王丽君.90后大学生价值观状况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2).

[3] 秦俭.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因素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4] 郑士鹏,王永明.90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析[J].教育研究,2009(3).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调查 篇4

~~~~~~~~~~~~~~自我小结

【摘 要】:现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存在着较严重的认识等误区,学校要积极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与社会、家长的联系,多方共同努力,一定会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 人生价值观 有效分析

经过这次我们小组的调查发现,现在大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认识误区!

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才能走出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人生;一旦确立了错误的人生价值观,就会走向庸俗、消极、享乐和追求物欲堕落的人生、可悲的人生。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阶段正值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尤为重要。

一、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误区解析

我国当今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某些原有的观念和规则被废弃或搁置,而某些新树立起来的观念和规则也难以很快建立健全,一时难以发挥全部的效力,封建腐朽观念以及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都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出现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多元化和混乱化,年轻的学生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在多元与混乱中,总体上是朝着文明、健康、向上的方面发展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个人至上 一些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以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做为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他们以个人为中心,把个人利益作为自己行为的出发点,缺乏社会责任感。处处为自己着想,把个人利益凌驾于社会、集体、他人之上。.金钱至上 一些大学生崇尚拜金主义,把“挣很多钱”、“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据有关调查显示近三成的大学生为拜金主义者。有些大学生认为读书无用,“书读万卷不如腰缠万贯”。他们表现为厌学,把大好的学习时间用在赚钱上,可以说,在大学校园里,也有一股不可忽视的“厌学风”。

3.享乐至上 一些大学生认为“人生在世,吃喝二事”,表现为不思进取,忽视学业,满足于“60分万岁”,他们懒散怠惰,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而是用于上网打游戏、聊天上,吃喝玩乐成为生活的全部,他们甚至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花钱大手大脚,视父母的辛勤劳动如粪土,用名牌、摆阔气、互相攀比,追求高档消费,追求超前消费。

4.功利至上 一些大学生做所有的事都带有极强的实用主义色彩,这些同学为人处事以是否给个人带来好处为出发点,忽视人的社会价值,他们做所有的事情只为谋求自身的利益。这是市场经济下的实用主义功利性促发的投机性政治热情,是入党动机不纯的一种体现。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但绝不会参加第二次相同的公益活动,因为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阅历。

二、针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误区对策的有效性分析

现在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加之有些家长盲目溺爱,过度关注,使他们

从小心理上缺少应对困难、挫折的措施;基础教育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加之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引导”,当他们面对大学无拘束生活时,便开始倡导不正常的自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滋生出倾斜的价值取向。面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种种误区,纠正当代大学生的错误人生价值取向,为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1.人生价值观的教育要纳入德育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育人的根本环节,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精神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德育课伴随着学生在校阶段的始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贴近学生生活,结合学生的实际,避免简单说教,我们不能把学生作为说教的对象而是要把他们作为行动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教学活动,可采用请业内先进人物进行讲座、开辩论会、进行演讲、观看录象等多种方式,寓教于乐,深入浅出,注重知行统一,务求实效。

3.学校要重视与社会沟通。学校与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是一致的,都希望培养出品学兼优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人才。社会对大学生的培养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扬善惩恶,多为学生树立正面的道德楷模,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扬各行各业的榜样,并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

4.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学校与家长多沟通,让家长认识到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性,增强家长育人责任感,使学校与家长达成共识,促使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同时家长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自己的孩子。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调查问卷 篇5

调查问卷

同学:

你好!

针对当今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实践情况,我们想做一些调查。下面的题目是结合当代大学生所出现的种种问题精心设计的。您的回答无所谓对错,只要真实地表达了您的情况和看法,就达到了这次调查的目的。我们对您的回答是保密的。调查要耽搁您一些时间,请您谅解。谢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一、基本情况

1、学校:_____________院系: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

2、您的性别?()

A男B女

3、你的年龄是()

A、19岁以下B、19-21岁C、22-24岁D、24岁以上

4、您的政治面貌?()

A共青团员B 预备党员C中共党员D其他

5、在校任职情况?()

A班级干部B学生会干部C社团干部D其他E无

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调查

1、你觉得什么是一个人的价值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来到大学前,你觉得你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A学习B理想C爱情D亲情E友情F其他_______

3、来到大学后,你觉得你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A学习B部门工作 C理想 D兼职 E爱情 F亲情 G友情 H其他_______

4、如果有改变,你觉得是什么因素改变了你的看法?

A老师B同学C父母D网络报纸书籍等媒体E其他

5、你现在拥有理想吗?()

A.有短期理想,但没有意识的去达成B.有短期理想,并且有特别的计划去实行

C.有长远的理想,并一直为之准备着,完善自我去达成D.有长远理想,但没有相应计划,凭感觉

E.没有理想

3.对理想的看法?()

A.有促进作用,让生活更有动力

B.只是偶尔想起,对生活影响不大

C.理想过于遥远,没有现实意义

D.不能达到,让人郁闷

4.你所向往的生活方式是

A.物质极大丰富,可以无尽享乐的生活

B.在一定经济能力的基础上,尽可能追求个性张扬和风格独立的生活

C.平静稳定的生活

D.把精神生活放在首位

5.您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是?

A.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B.社会地位的高低

C.金钱的多少

D.说不清

6.谁对你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最大?()

A父母 家人 亲戚

B同学朋友

C老师

D一些或其它一个知名人士

7.您认为该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A.靠个人奋斗

B.自己努力为主,利用别人为辅

C.自己努力,也争取别人的帮助

D.自己努力为辅,利用别人为主

8.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您会如何选择?()

A 以集体利益为重

B 以个人利益为重

C尽量兼顾两者

D 不清楚,看具体情况

9.您认为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

A.十分必要B.必要的C.不必要的D.很不必要的10.您认为应采取什么方式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A 发传单,网上宣传

B 开设主题讲座,开展知识竞赛

C 组织观看爱国主义题材影片

D 参观文化遗址,陶冶爱国情操

11.你认为青年人怎样才算是尽社会责任的表现呢?()(可多选)

A满足家庭需要

B尽力读书/工作

C奉公守法,有公德心

D关心社会,响应国家号召

E主动纳税

F其他

12.未来5年,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可多选)

A.多赚钱B.事业成功C.学业有成D.家庭安好E.有理想伴侣F.生活快乐G.身体健康H.其他I.无愿望

13.假如你毕业后要找工作将会找什么样呢?()(可多选)

A.符合兴趣爱好B.工作有挑战性C.能发挥自己的才能D.自主性大,不受约束E.能提供培训机会F.晋升机会多G.能学以致用H.有机会出国I.福利好,收入高K.工作环境好,单位在大城市,交通便捷L.单位规模大

(二)问答部分

14.你的生活中最主要的追求是什么?简单的谈一下你对人生价值的看法。

15.当你做完这份问卷调查后,您觉得还有哪些问题没有涉及到?结合您本身实际和周边的同学在下面再加些问题。或者列举上面的问题有什么错误和不足?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调查问卷 篇6

同学:你好!

针对现今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对成才成人的影响作一些调研,望各位同学给予支 持。同学们只需在调查表中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出你的答案即可。

(1)您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是?

A.对社会贡献的大小B.社会地位的高低C.金钱的多少D.说不清

(2)您认为人的尊严和金钱的关系?

A人的尊严重要B.金钱重要C.两者都重要,但绝不以人的尊严去换金钱

D.两者都重要,为了金钱可以失去尊严E.两者都不要

(3)您认为该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A.靠个人奋斗B.自己努力为主,利用别人为辅

C.自己努力,也争取别人的帮助 D.自己努力为辅,利用别人为主E.顺其自然

(4)您学习之余想的最多的问题?

A.如何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B.如何获得更多的金钱

C.怎样做到贡献与获取兼顾

(5)您认为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

A.十分必要B.必要的C.不必要的D.很不必要的(6)您觉得妨碍您个人发展的是什么?

A.个人性格/能力B.学历C.人际关系

D.财力E.家庭背景F.政府政策G.其他

(7)您认为青年人怎样才算是尽社会责任的表现?

A.满足家庭需要B.尽力读书/工作C.奉公守法,有公德心

D.关心社会,响应国家号召E.主动纳税F.参军G.不知道

(8)您是否同意即令自己吃亏,也应帮助他人?

A.非常同意B.颇同意C.不大同意D.完全不同意E.不知道

(9)“如果0代表完全不关心国家前途,100代表极其关心,您觉得您可以打多少分?”

(10)您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动机是(党员或申请入党者回答)

A.信仰共产主义B.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C.精神寄托D.能得到好处

(11)您对大学生同居的看法?

A.认为是一种不道德行为B.认为不道德,自己不做,但可以理解

C.只要真心相爱,无需职责D.只要两人同意,没有爱情也行

(12)您对大学生当“二奶”的看法?

A.认为是一种不道德行为,坚决反对B.认为不道德,自己不做,但可以理解

C.认为只要当事人同意,随她便

(13)你毕业后准备做什么?

A.找工作B.在国内继续深造C.创业D.出国学习

(14)一般你通过什么方式更好的培养你的人生价值观?

A.读成功人士的自传B.不用理会,自己会潜移默化形成C.天生的,后天改变不了D.通过生活的积累形成(15)你现在大学几年级的学生?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大学生网络价值观调查 篇7

一、高职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围绕高职大学生价值观状况这个主题展开,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部分高职大学生喜欢国外

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部分高职大学生喜欢国外,如对于“你最喜欢的国家是下面哪个国家”这个问题,有268个学生选中国,占67%,是主流;但也有67个学生选美国,占16.8%,有65个选其他国家,占16.2%。

2.一些高职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倾向于个人和家庭利益

通过调查发现高职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倾向于个人和家庭利益至上,如对于“你最重要的理想是下面哪个”这个问题,有261的学生选择事业有成、家人幸福,占65.3%,有61个学生选平平安安、健康快乐,占15.2%,有7个选择追求享乐,占1.8%,有9个学生选其他,占2.2%。如对于“你认为人生价值主要的评价标准是下面哪个”这个问题,有126个学生选收入多少,占31.5%,有105个学生选其他,占26.3%,有169个学生选为社会贡献多少,只占42.2%。

3.部分高职大学生学习重要性的价值观念不强

通过调查发现部分高职大学生学习重要性的价值观念不强,如对于“你认同‘学得好不如嫁(娶)得好’”这个问题,有167个同学选认同,占41.8%,对于“你学习认真吗”这个问题,只有88个学生选很认真,占22%,有260个学生选一般,占65%,有52个学生选不认真,占13%。

4.部分高职大学生有一定的拜金主义倾向

拜金主义就是对金钱痴迷,为金钱不顾一切。事事为了钱,时时刻刻地想着怎样不择手段得到尽可能多的钱,认为金钱是万能的。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由于受到一些负面影响,目前社会上某些人存在拜金主义思想,高职大学生也不例外。如对于“你认为名誉和金钱谁重要这个问题”,有133个学生选金钱,占33.2%,这些统计数据反映部分高职大学生有一定的拜金主义倾向。

5.高职大学生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

高职大学生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如对于“对于下面人物你最崇拜谁”这个问题,有161个选周恩来政治明星,占40.3%,有170个选马云企业明星,占42.5%,有40个选刘德华演艺界明星,占10%,有29个选雷锋道德楷模,占7.2%,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大学生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

6.高职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因素比较复杂

在现代社会,社会存在具有复杂性,这决定了人们的价值观形成因素比较复杂,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因素同样呈现多样化复杂趋势,高职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因素主要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网络等媒体的影响等,如“你认为自己价值观的确立,受什么影响最大”这个问题,有119个学生选择社会环境,占29.8%,有58个学生选择学校教育占14.5%,有159个学生选择家庭教育,占39.7%,有38个学生选择网络等媒体,占9.5%,有26个学生选择其他,占6.5%。

二、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思考

依据调查问卷的相关结果,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要形成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多元化路径

由于高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原因是多样的,因此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媒体等多元化的教育路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教育合力,提高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2.核心价值观教育多样化

由于高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因此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多样化,也就是对于价值观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如对于价值观积极、健康向上的学生和价值观有问题的学生,采取的价值观教育内容与方式应不同,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特殊性原理。

3.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尊重学生的合理利益

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大学生追求自我的合理利益是无可厚非的。因此,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尊重学生的合理利益需求,在解决好高职生生活、学习、就业等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加强高职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

4.核心价值观教育同其他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

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其他思想道德教育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因此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与其他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如通过调查高职大学生学习观有问题,这个需要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否则会影响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结语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虽然在文化和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当今时代,高职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一定问题具有必然性。然而,学校和社会应该按照十八大要求,积极探索和构建高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为国家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摘要:对高职大学生进行价值观调查是对高职大学生有效开展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前提和基础,因此课题组成员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的状况进行调查。依据调查问卷的相关结果,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要形成核心价值观多元化的路径,核心价值观教育多样化,核心价值观教育同其他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35.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_05_05)[2015_06_18]http://www.hnpolice.com/show.aspx?id=13316&cid=597.

大学生性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 篇8

关键词 性价值观 大学生

大学生正处于性成熟时期,在性神秘的背景下,大学生开始怀着好奇心和探求精神试图了解性。但是,大学生的性生理的发展速度超过了性心理的成熟度,两者难以适配,且部分性行为与性观念越过了社会的许可度,如若大学生未树立积极、理性的性观念,则会致使他们难以分清哪些是正常的性心理表现、哪些是安全的性行为,易被引向错误的性观念与行为倾向,甚至产生带来消极影响的与性相关的行为。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随机取样法,在某高校随机抽取40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最后共回收有效问卷370份。其中一年级98名,二年级79名,三年级125名,四年级68名。

(二) 方法

采用自编《大学生性价值观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性爱观、贞操观、性现象观、性道德观四个方面的问题,采用5级计分制:1非常不同意,2比较不同意,3不确定,4比较同意,5非常同意。

(三)数据的录入整理与统计分析

本调查数据均使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二、結果

(一)性爱观

性爱观是指个体对性与爱关系的认识与态度。调查显示,31%的大学生赞同可以有爱无性;79%的大学生赞同先有爱后有性;7%的大学生赞同先有性后有爱;10%的学生认为可以有性无爱。

(二)贞操观

贞操观指个体对于女性守洁或男性自重的态度和看法。调查显示,80%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贞操在恋爱或婚姻中很重要,59%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对恋人或爱人忠贞, 54%的大学生可以接受自己的恋人有过性行为,37%的大学生认为不会对别人真实地说自己的贞操问题,30%的大学生认为只要爱对方,可以把自己的贞操献给他。

(三)性现象观

性现象观指个体对于同性恋、同居、自慰、看黄、一夜情、买性等性现象的看法和态度。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大学生是可以接受同居、自慰、看黄等现象的,22%的大学生可以接受同性恋,28%的大学生可以接受发生一夜情,9%的大学生可以接受买性。

(四)性道德观

性道德是指人类调整两性性行为的社会规范的总和。调查显示,39%的大学生认为满足性欲和物欲的性行为是可耻的,32%的大学生不赞同这种观点,7%的大学生赞同婚外性行为,11%的大学生赞同婚前性行为。

三、 讨论

(一) 大学生性价值观的状况

首先,大学生的性爱观念总体来说是比较正确的,大部分学生认为性行为必须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性行为是两情相悦的自然过程。但也有少数的大学生认为可以有性无爱,他们对于一夜情、买性等行为表示认可。这是由于西方的性观念涌入我国,大学生的思想在我国比较保守的传统性文化和西方性解放、性自由的观念的相互影响下,部分学生的性行为与性观念失去了价值判断能力。

其次,虽然大部分学生认为贞操是在恋爱和婚姻中是非常重要的,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对恋人或爱人忠贞,但是,对于恋人或爱人曾经有过性行为,半数以上学生是可以接受的。另外,30%的学生认为只要爱对方,就可以把贞操献给对方,这些都说明大学生的贞操观念已经从过去的比较保守转变为相对开放,不再视贞操为判断爱情的唯一标准。

再次,对于一些大学生群体出现的性行为现象,如自慰、同居、看黄、同性恋等表示赞同,部分学生对于可以满足性需求的一些行为如一夜情、买性也表现才出了容忍性,这说明大学生的性行为已经趋于多元化,性观念也趋于开放,获取性知识的途径多样化,谈论性也不再羞涩。同时,也向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提出了要求,要扩大大学生性健康知识的教育力度,引导他们的性相关行为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最后,性行为的功利性在大学生群体当中已经凸显出来,少数学生赞同婚外和婚前性行为,在性行为方面表现出没有责任感、没有道德观念。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责任感的教育,使他们知道性的问题不仅是个人的私事,其结果和影响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还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羞耻感教育,让他们真正懂得处理有关性的问题时,知道什么是美好的以及什么是丑恶的,从而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美丑观,懂得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念来判断和指导性行为。

(二)大学生性教育的状况

高校性教育严重缺乏。由于大学生性生理的成熟,性意识的加强,性心理也发展到择偶长时期,对异性产生好感和兴趣,但大部分学生的性知识相当贫乏, 他们获得性知识渠道多是从报纸杂志, 医学书刊或读物, 电脑软件等途径, 绝大多数是自修。他们渴望学校开设正规的性教育课, 由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承担讲授。但是,多数学校尤其是理工农医类学校, 缺乏有关性教育教学大纲课程设置依据,教师资源更是匾乏, 导致学生不能达到应有性知识修养水平。有些学校是以选修课的方式开展性教育,但是由于课时短,人数限制,导致不能普及性健康知识。

(三)高校性教育的建议

高校应该把性教育纳入大学生常规课程当中,并且积极开展关于大学生性行为、性知识、性道德、性价值观的专题调查研究,为大学生性教育的相关课程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另外,建设一支有较高理论和专业水平,并且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教师队伍也势在必行。当然,性教育的内容也应该丰富多彩,如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生殖健康知识教育、性价值观教育、婚前性教育。

参考文献:

上一篇:消防日的由来下一篇:梧桐树的背影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