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氏女诗词赏析(共2篇)
送杨氏女
作者:韦应物朝代:唐体裁:五言古诗 永日方戚戚,出门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况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仁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注释】 ①戚戚:悲伤忧愁
②悠悠:遥远
③行:出嫁
④无恃:幼时无母
⑤阕:通“缺”
⑥内训:母亲的训导
⑦令门:好的人家,这里指女儿的夫家
⑧尤:过失【译文】整日是悲喜哀伤,出门远行路途悠悠,女儿今天出嫁,轻舟溯江而去。你自幼痛失母亲,抚育你时益发倾注了我心中的慈爱。幼小的妹妹依靠姐姐抚育,分别时姐妹哭泣不止。她们互相倾吐衷曲,女大当嫁自不能把你挽留。你自小没有得到母亲的训导,侍奉公婆不能不使我担忧。令人欣慰的是你托身贤惠人家,会得到他们的.信任和体恤,家道清贫,节俭诚信为我们所崇尚,嫁妆哪能备办得十分周全。孝顺恭敬长幼,恪守妇德规范;容貌举动要合乎礼节要求。父女离别就在今晨,以后相见却不知要等到哪个春秋?闲居时还能自我解遣悲愁,临别时的伤感真是难收。回来看到留在身边的幼女,禁不住又流下悲喜的眼泪。【赏析】这是一首送女出嫁的好诗。送女出行,万千叮咛;怜其无恃,反复诫训。诗人早 年丧妻,留下两女自小相依为命,感情颇为深厚。因为对亡妻的思念,对二女自然更 加怜爱。在大女儿出嫁之时,自然临别而生感伤之情。
全诗情真语挚,至性至诚。慈父爱,骨肉情,跃然纸上。“贫俭诚所尚,资从岂 待周”。可作红衣千秋楷模。
开头点明女儿将出嫁之事:女儿要嫁往夫家路途很遥远。念及女儿幼年丧母,自己一身兼父母之慈爱,当此离别之际,心中甚为不忍。
《女冠子·含娇含笑》
含娇含笑,宿翠残红窈窕,鬓如蝉。寒玉簪秋水,轻纱卷碧烟。
雪胸鸾镜里,琪树凤楼前。寄语青娥伴,早求仙。
【前言】
《女冠子·含娇含笑》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全词双片四十一字,主要着意于女道士的容貌刻画,结尾二句抒写其心愿。作品以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来状写女主人公的外貌神态,体现了温词的美学特质。
【注释】
⑴女冠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双凤翘”。
⑵“含娇”二句:带着娇态,含着微笑,隔夜的翠眉已薄,脸上的胭脂已淡,而仍然显得美丽。宿翠残红:指脸面上的残妆,未重新打扮。窈窕(yǎotiǎo):形容女子文静而美丽。《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有形容少年美貌的,《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⑶“寒玉”二句:晶莹的玉簪寒如秋水,帷幕的轻纱如卷碧烟。“簪”、“卷”,都是动词。
⑷“雪胸”句:在鸾镜中,微露如雪的胸脯。鸾镜:范泰《鸾鸟诗序》:“罽(jì)宾王获彩鸾鸟,欲其鸣而不能致。夫人曰:‘尝闻鸟见其类而后鸣,可悬镜以映之。’王从其言,鸾睹影悲鸣,哀响中宵,一奋而绝。”以后,人们就称镜子为“鸾镜”。
⑸“琪树”句:女主人如亭亭玉立的琪树,在凤楼之前。琪树:仙家的玉树。李绅《诗序》:“琪树垂条如弱柳,一年绿,二年碧,三年红。”《竹林诗评》:“丘迟之作,如琪树玲珑,金枝布护。”凤楼:泛指华丽的楼阁。鲍照《代陈思王京洛篇》:“凤楼十二重,四户八绮窗。”这里是指仙家所居之楼。
⑹“寄语”句:指女方寄言给自己的伴侣,劝之早日求道成仙。寄语:传信。青娥:扬雄《方言》:“秦谓好曰娥。”“青娥”指美丽的少女。江淹《水上神女赋》:“青娥羞艳。”
【翻译】
女道士含着娇态含着笑,翠眉已薄胭脂淡,青丝鬓发轻如蝉翼,身姿窈窕动人。头上的玉簪寒如秋水,身边的帷幕轻纱如卷碧烟。坐到梳妆台前,鸾镜中的她轻衣薄裳,肌肤胜雪,美丽性感;站在凤楼前,她亭亭如玲珑玉树,袅袅如弱柳扶风。她希望美丽的`同修女道们,早日成为神仙。
【赏析】
这首词着意于刻画女道士的容貌。如此娇美飘逸的仪态,如此华美精致的服饰,与以往温词中暖玉浓香相比,这首《女冠子》写得不失女性的娇妍清丽,甚至有几分冶艳性感。同时也多了几分飘逸的仙家气息,让人想起《庄子·逍遥游》中的描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有了神仙光环的美女道士,也许对凡尘中人有着某种致命的诱惑力。
【送杨氏女诗词赏析】推荐阅读:
杨氏之子原文翻译及赏析10-11
老人引杨氏11-12
杨氏祠堂对联12-21
杨氏模量的测定06-30
《杨氏之子》听后感12-31
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06-23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09-17
《杨氏之子》原文及译文09-22
文言文《杨氏之子》教学反思11-28
杨氏之子读后感300字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