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企业管理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加强企业管理(精选8篇)

加强企业管理 篇1

庞跃进

加强公司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公司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公司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要促进公司稳步健康的向前发展,就要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和工作理念。这既是公司管理的方向,也是公司管理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加强公司管理,应注重制度建设

根据当今建设工程市场激烈竟争的发展的要求,建设工程企业要为职工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让所有同志都能够感受到公司的温暖。在温暖环境中工作,人的心情愉悦、舒畅,从而使人的潜能也能得到尽情发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工作全面展开,中心业务也能实现的更好、更快。这是人性化管理的一部分。靠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制度不完善要修改制度,程序不科学要改进程序、流程,这些都是公司管理的基础。公司要建立健全以责任制为基础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基本制度、工作制度、责任制度,它是根据社会化大生产进行分工和协作的要求制定的,规定了公司每个成员在自己的岗位上所应承担的任务、责任以及相应的权利。建立岗位责任制是基础,通过这一制度的实行,可以把公司的每一项工作落实到人,从领导到基层,专人专岗,专人专责。有了良好的生产秩序,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实现也就有了保证。

加强成本管理,努力实现降本增效

公司应当在内部建立一整套降低成本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办法,要健全完善成本费用管理制度,科学制订公司生产计划与作业计划,对工艺流程、生产进度、工程质量、物质消耗、生产成本等进行全面控制,提高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降低成本。公司要开展目标成本管理,科学合理确定原材料及各种能源消耗定额,努力把原材料及辅助材料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把目标成本分解到各项工程的各个环节,目标责任落实到人,严格考核成本指标。公司应大力采用先进技术改造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主动淘汰原材料、能源消耗高的落后工艺和设备,杜绝跑、冒、滴、漏等各种浪费现象的发生,切实降低生产及经营成本。

强化财务管理,控制管理费用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要把财务和资金的管理作为公司经营管理的中心环节,千方百计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和收益性。公司要建立健全以现金流量控制为重点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严格资金使用前的审批程序和使用中的过程监督;要以现金流量为重点,加强收入、支出管理,促进资金流转,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占用率;要改进和加强对现金流的动态监控,努力缩短资金循环周期,防范资金风险,保障资金运转安全,确保企业资金链不断裂;要加强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管理,强化合同订单执行,提高预收账款比例,加强货款回收,强化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风险预警预报,采取必要的保险或再保险办法,降低坏账比例。

加强公司技术创新,提高社会竞争力。

公司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是公司调整生产结构、提高工程质量、淘汰落后产能、开拓市场、提高经济效益、推动公司快速发展的必要手段。公司要加强对技术改造项目规划和实施的管理,针对公司在设备、材料、规模、技术和工艺等方面的薄弱环节,集中公司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及时、准确提出技术改造项目并组织实施;要加强公司技术创新管理,加

快建立以市政道路建设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和创新体系,切实提高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坚持以人为本,抓好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出效益,公司应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公司安全生产的组织机制和预警机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完善各种应急处置和救援预案;要结合公司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以作业现场、工程质量、原材料及能源消耗等环节为重点,制定和建立完善的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范,确保不留空白、不留死角,切实做到各类人员都有规可依、有章可循;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加强员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严格持证上岗制度;要认真排查和整改各类事故隐患,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主动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进行安全评诂,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安全生产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创建公司文化,促进公司发展

公司要适应现代人文管理的发展趋势,就要结合行业和企业实际,打造公司的核心文化,通过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公司文化来吸引和凝聚员工,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主动接受公司、认同公司、维护公司。要积极培育特有的公司文化精神,用公司文化精神教育和激励广大员工,塑造良好的公司形象,以得到社会各界对本公司的关注、重视、信任和支持,在用户中树立起诚信守诺的形象,从而赢得市场;要注重文化礼仪建设,规范员工的言行,确保公司内部团结协作,使公司各项工作协调有序进行;要通过公司文化把公司、员工和社会三者有机结合到一起,创建和谐公司。公司文化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感情,在公司中创造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谐气氛,使公司文化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

加强企业管理 篇2

1 A公司企业管理案例分析

1.1 案例背景介绍

A公司成立于2009年3月,主要营业活动是在S省从事各项旅游资源投资业务。经过7年多的发展,目前A公司已拥有全资控股子公司35家,资产规模已突破300亿元,营业收入也已达到28亿元。通过大手笔的运作,A公司已控制了S省70%以上的旅游资源,也彻底改变了S省旅游板块的格局。

1.2 A公司管理经验

A公司在短短7年时间里,从一家注册资本金只有300万元的小企业,逐渐发展到资产过百亿元、收入过10亿元的大型综合性企业,其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和积累的管理经验无疑是值得探究的。A公司以强化内控体系为重点,推进精细化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对此,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对A公司在2016年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方法进行了总结。

1.2.1 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

规划是发展的思想灵魂和行动纲领。为更好地发挥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A公司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制订“十三五”规划。早在2015年上半年就启动了“十三五”规划的工作,在一系列访谈、调研、问卷调查和研讨活动中,A公司对规划的设想与编制反复进行修改,并积极动员相关人员认真参与到这次规划制定过程中,从而将制定规划的过程变成一个统一思想、凝神聚力的过程。经过多轮修改完善的“十三五”规划已经通过专家评审,进入宣传贯彻阶段,该公司各业务板块的专项规划正在抓紧落地。

目前,A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了“开启生态文化旅程、引领品质幸福生活”的使命,明确了成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领军者”的发展愿景,同时明确了公司“十三五”期间全面实现转型跨越翻两番的总体目标。

1.2.2 完善公司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按照有效性、审慎性、全面性、及时性和相对独立性的原则,建立了授权控制、分工控制、业务记录控制、财产安全控制与书面文件控制等内容的内部控制体系,涵盖投资决策和管理、项目审批、可行性报告、法律文本及财务核算中的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的采购,资金管理和使用,抵押担保,固定资产管理以及会计核算管理等各个方面,从而使公司各项经济业务有章可循,在有效管理范围中运行。

根据公司生产经营及发展的实际情况,A公司以风险管理理念为核心,在完善决策程序后,对公司成立以来的规章制度进行整理、修订和完善,并最终形成包括综合管理、投资管理、工程管理、财务管理、资产审计、人力资源与党建纪检等7大类共120项制度的《管理制度汇编》。

1.2.3 加强预算管理

建立完善的集预算编制、管控、分析、考评于一体的预算管理系统,建立起以年度预算数据为基础的多维度KPI考核指标体系。A公司对费用预算执行刚性管控,即费用超预算后将不再允许记账,必须启动预算调整手续,经审批增加预算后才可发生。对投资、融资事项采用弹性控制,即超预算后仅做预警提示,并要求申请预算调整,但仍允许继续记账。同时,通过搭建预算执行对比分析体系,对各单位各项指标发生数进行实时归集,实现预实对比,加强过程控制,管理端口大幅前移。

从2015年实施情况来看,全员预算管理观念得到了强化,所属公司管理层对预算工作重视程度也明显提高,各项期间费用得到了有效控制。其中:2015年业务招待费较2014年下降210.1万元,降幅达到30.27%。

1.2.4 推行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一是组建资金中心。A公司自2015年4月正式启动资金集中管理工作,在完成多家兄弟单位实地调研工作后,编制了《资金集中管理实施方案》,并制定了《资金集中管理办法》,选定三家合作银行,借助软件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对3家子企业进行了试点运行。

二是快速扩大实施范围。2015年8月A公司将实施范围扩大到12家二级单位及其15家下属单位,11月份再次扩大到27家二级单位及其28家下属单位,实现了资金中心对55家下属单位资金收支的平行管理,资金集中管理覆盖率达到81.82%。尚未实施的6家二级单位主要是由于客观条件不满足或收支金额较小,暂时不适合资金集中管理。

三是通过资金计划线上管理,实现资金计划和上存、下拨的互联互控。A公司通过资金计划的申报、审核、审批线上进行,并且将下拨资金同资金上存和资金计划联系起来,资金系统自动将每家单位的下拨资金控制在上报支出计划和上存额度以内,实现对资金头寸的有效控制。

在资金集中管理运作模式下,全年A公司累计上存39.82亿元、下拨29.68亿元、调剂12.16亿元、置换14.09亿元,逐步实现银企互联和资金计划同资金上收、下拨的互联互控,并通过调控融资提款节奏、置换短贷高息和间歇理财,节约创收1 193.2万元。

1.2.5 加强内审工作

实现“五个全覆盖”审计目标(全面审计三年全覆盖、离任审计全覆盖、存在重大经营风险的项目全覆盖、有重大工程隐患的项目全覆盖、有重大问题线索的事件全覆盖),逐步建立起事前预防、过程控制和事后监督全链条式的监督体系,推动内审工作从查错防弊向价值管理、执纪问责的转型。

1.2.6 加强集约监管

全面推进集团化采购,进一步完善了公司投资、造价咨询、工程审计、招投标、法律咨询及大宗物资采购等服务机构库的建设;初步搭建起工程项目、产权管理、人力资源与项目投资等网络信息平台;成立公司绩效考核办、改革办、融资办、并购办与上市办等综合协调办事机构,达到了整合资源、部门协同、归口管理与提高效能的目的。

2 A公司管理经验对加强企业管理的启示

加强管理创新是时代赋予企业的光荣使命,开展管理创新工作的新局面是我国企业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企业要以崭新的姿态,开拓思路,强化各项经营管理。通过分析A公司的管理经验,笔者得出了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企业发展必须以效益为管理抓手,要把降低成本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相结合,把降本增效的工作重点放在短期成本偏高、不合理的成本上。一般而言,企业可以对现有的成本费用构成进行划分,对于短期成本偏高、不合理的成本采用预算压缩,尽可能控制不合理费用开支。同时,提高费用预算管控水平,将核算与预算系统对接,实现实时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对超支成本费用、异常开支成本费用进行预警提示的目标。当单项费用累计发生额超过年度预算时,费用将不能被记账,必须启动预算调整手续经报批后才可发生,实行费用预算刚性管控,切实降低成本费用率。

其次,及时更新企业各项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一整套管理行为规范,包括企业领导制度、经济责任制及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世界在发展,人类知识日益膨胀,市场信息复杂多变促进社会信息化,企业要根据管理的基本规律,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对原有的内部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企业在社会信息化的大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最后,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企业人文管理氛围。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企业文化的核心是要弘扬现代企业精神,使企业间的竞争达到了更高的水平。没有企业文化、没有企业精神,企业就没有凝聚力。企业文化塑造的严格的着装标志和行为规范可以克服传统企业的很多弊端,充分发挥现代化企业的特征。与此同时,企业文化也包含着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形象,企业的社会形象达到一定高度才会吸引人才,而良好社会形象的获得也需要社会责任的支持。一个企业的诚信度、企业与自然环境的亲和度以及企业参与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公益活动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社会形象,进而影响企业声誉。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企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这其中,企业管理所取得的成就和进步可谓是十分显著。管理理论来源于实践,我国企业在管理中的做法值得总结经验。基于此,笔者立足新常态经济背景,以A公司的管理案例为分析对象,对其在日常经营管理中所积累的优秀经验进行了总结,并通过A公司的案例分析,得出了企业如何加强管理的几个方法。

关键词:企业,管理,社会经济

参考文献

[1]高存彦.关于加强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7).

[2]吕英.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策略[J].统计与管理,2016(2).

[3]龚清荣.新时期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途径分析[J].经济,2016(3).

[4]石登华.加强企业会计管理的方式方法[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34).

论加强企业资金管理 篇3

摘 要:加强资金管理对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只有抓住资金管理这个中心,深入研究聚财、生财和用财之道,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措施,才能实现企业管理生存、发展、获利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企业;资金管理;重要性;措施

1 加强资金的计划管理

企业应以需要与节约兼顾为基本原则,采用先进合理的计算方法,确定资金的合理需要量,这是进行资金管理的基础。如何确定资金的合理需要量是其中的关键点,也是难点。从财务会计稳健原则角度来说,编制资金计划是解决此问题的较好方法。一个合理的资金计划,应是在保证正常生产经营需要的前提下,努力挖掘企业内部资金潜力,积极组织投入,节约支出,通过资金收支的平衡、物资供需的平衡、营销环节的综合平衡,以经营计划为基础,以部门计划为依据进行编制,加强资金的计划管理,分析资金动态,根据计划,核定需要,可使资金的使用达到最优化。

2 强化企业筹资管理

资金如何取得是每个企业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收入是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但是筹资也是企业获取资金的有效途径,要合理利用现有的相关筹资方式和渠道,强化筹资管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有很多方面需要资金的筹集,如筹集资本金、偿还债务、调节资本结构、扩大生产规模等,所以企业在筹集资金之前首先要清楚筹集资金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其次,在明确筹资动机后,企业要合理确定资金需求的数量和投放的时机,这样才会合理的运用负债经营,降低企业的风险。最后,认真选择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不同渠道,不同方式筹集的资金其成本不同。一般来讲,负债资金成本低于所有者权益资金成本,但负债的增加又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3 加强企业资金的结算管理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赊销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现象,但是大量的应收款不能及时地收回,导致企业出现资金短缺,甚至财务危机。为了加快企业的资金回笼,提高资金利用率,企业应从应收款入手,联合销售部门、财务部门成立清欠小组,跟踪分析,及时考核每一笔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要做到当年销售的货款、资金当年回笼。无论谁经手的业务发生坏账,都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另外要加大货款回收力度,从源头解决资金流入问题,在年初就要制定出压缩应收账款的总体指标和各项分解指标,并将压缩应收账款指标和现金流量作为考核的硬性指标,落实到各单位经营责任合同书中,以确保资金的及时回笼,加速资金周转。

4 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提高资金管理的效率

在资金管理方面,要大力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推广财务管理软件的同时推广一种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财务管理的最高层次是业务和财务的完美结合,即财务和业务的一体化。因此企业应结合实际,积极引进开发运用统一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管理软件,逐步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和数据共享,确保企业预算、结算、监控等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高效化。

5 完善监督机制,强化内部监控力度

加强企业管理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把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作为最高目标和中心任务,创新药品监管模式,促进药品生产企业健康有序发展。通过抓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促使企业真正履行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二、工作目标

紧紧抓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这个纲,查找企业管理缺陷项的源头和深层次的原因,促进企业不断完善质量体系建设,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逐步建立药品生产监管的长效机制,真正提升监督检查的水平和效能。减少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降低监督检查的成本,确保公众使用药品安全。

三、总体要求

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组成的五大要素为领导机构人员、制度及系统文件、设施设备、生产质量要素、体系运行。其中领导是核心、机构人员是根本、设施设备是基础、制度系统文件是保障、有效运行是关键。在药品生产质量监督过程中应透过缺陷项的表象,深挖隐藏在五要素中的实质原因,并责令企业从五要素上完善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一)领导

领导是药品生产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它包括法定代表人和企业负责人,其在质量管理体系中起着决定作用,是决定其他四大要素能否正常发挥作用的核心。其主要作用是:建立企业的质量体系,实施企业质量方针,并保证企业生产、质量管理人员行使职权。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药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领导在质量管理体系管理中错位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1、不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不知道自己应尽的义务和承担的责任。

2、业务素质不高。对药品质量管理的相关知识不熟悉,不了解。

3、组织机构不健全;各相关部门尤其是质量管理部门人员不足,质管人员身兼数职,或生产和质量负责人互相兼职。

4、对质管人员提出的意见和问题不重视、不分析、不解决。

5、质量管理机构不能行使否决权。包括对物料验收、中间产品的使用、成品的放行。

6、对新录用人员和质检人员不进行专业培训和体检即上岗。

7、经过药品GMP认证后,擅自改变厂房设施状态或增减生产设备。

8、设备不能满足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的生产、储存。

9、生产现场管理混乱,例如,工人按件计酬,现场卫生差,不能有效防止混料、污染和差错。

10、制度不完善或不履行,内容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各级人员的岗位职责不明确,没有制定或履行奖惩制度。

11、有章不循,随意妄为,权利超越制度。

12、企业未按照规定对照标准进行自检的,对自检、认证验收、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不进行督导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

13、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不进行监督和考核。

14、对重大质量问题和药品安全事故瞒报或销毁证据。

(二)机构人员

药品质量质量保证体系是由生产、质量、供应储运、销售等各个保证药品质量部门组成的。各个有关部门依据各自的职责强化生产要素控制,从而是保证生产出合格药品,所以机构人员是决定产品质量的根本因素,而生产的过程监督和质量检验控制是保证质量有效屏障。

1、质量部门及其负责人

对企业生产的药品质量负直接责任,应熟悉药品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等,应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相关的专业知识,熟悉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制度、工艺、生产和检验操作规程情况;是企业质量管理的核心。以下几个方面应归结为质量负责人的责任:(1)未审计供应商资质或资质内容审计不全,对主要供应商未进行实地考核。(2)对生产过程不进行监控或不履行监督职能,造成生产现场管理混乱。

(3)对批生产记录把关不严,只签字放行,不审查生产过程和操作记录内容,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未发现或不分析,造成质量事故或潜在隐患。

(4)对批检验记录把关不严,不考核检验人员的操作能力,不审查检验操作记录内容,对检验条件和检验操作过程不审查或审查不严。

(5)质量负责人在任职期间,不参加质量管理文件的批准、工艺验证、关键工艺参数的批准或关键生产设备的选取;不参加生产、质量、物料、设备和工程等部门的关键人员的选用;不参加物料及成品内控质量标准的批准、变更的批准、不合格品处理的批准或产品召回的批准。

(6)药品标准变更或修订后,未及时修订企业内控标准或按照旧标准检验。

(7)质管机构及质管人员责任心不强,对用户的投诉和药品不良反应和事件不理、不报。(8)对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不按规定进行取样、检验和留样,对设备和工艺变更后的产品和新产品没有实行重点留样,或对留样产品未定期观察处理。

(9)对自检、认证验收、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未进行督导整改或整改不到位;

2、生产部门及其负责人是产品的直接生产者和责任者,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生产前没有检查上次生产遗留物,不检查生产条件即投入生产。(2)不同产品品种、规格的生产操作在同一生产操作同时进行。

(3)生产过程中物料及产品所产生的气体、蒸汽、粉末不能有效排除,或排除效果差。(4)不按照生产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和标准操作规程执行,任意更改。(5)对产品的物料平衡不检查,并按正常产品处理。

(6)批生产记录不规范,不能准确反映生产的全过程,随意涂改,各岗位没有根据生产进度填写生产操作记录。

(7)一个批量的生产数量超出了混合设备最大生产量。

(8)生产操作间或生产用设备、容器未标明所生产的产品或物料名称、批号、数量等状态标志;

(9)药品的每一生产阶段完成后不进行清场。

(10)空调净化系统、制水系统和生产检验设备微机室保养维修。(11)对质量管理部门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不整改落实。

3、物料供应、储运部门及人员常出现的问题和表现:(1)未按规定购进合格原料、辅料、包转材料等物料;(2)对产品进行储存和运输,造成产品质量发生变化的; 对物料、产品储存条件发生变化,未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的;

(3)对物料、产品出库未进行复核,致使物料、产品出库发生差错的。

4、销售部门及人员常出现的问题和表现:

(1)将产品销售给不具备经营资格的单位或个人的,尤其是含特殊药品的制剂流向非法渠道;

(2)成品销售记录内容不全或售出产品不能召回。(3)销售记录未按规定时限保存。

(4)因质量原因退货和收回的药品制剂,未经质量部门同意即销售或销毁。(5)产品质量信息反馈不及时等。

(三)制度及系统文件

制度、系统文件是企业为贯彻国家药品管理法律法规、保障药品质量而制定的职责、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操作程序)奖惩措施等的内部文件。它是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也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各机构人员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如果制度、文件不健全或与相关法律法规或GMP相违背,会使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不能正常运行从而给药品质量安全造成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文件不完善、可操作不强,不能适应当前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需要。造成生产质量某些方面的人员工作起来无章可循、无据可依。致使质量管理体系不能流畅运转。

2、制度文件修订后不及时对相应岗位人员进行培训,制度文件不能有效落实和执行。

3、制度文件对人员的职责、责任、操作程序及奖惩措施不明确,造成人浮于事,药品质量责任事故无法得到追究。

(四)设施设备

设施设备是保障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硬件和基石。是保障药品质量的关键因素,设施设备不齐全或不能正常运转将直接导致药品不能按照要求进行研制、生产、检验、储存,易造成药品生产质量安全事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厂房设施得不到及时维修养护,例如,净化区地面有裂缝,地角、顶角脱落、彩钢板接口开胶,传递窗等密封不严;昆虫和其它动物进入车间;

2、空调净化系统运行不稳定,送风量、温控掌控有时不到位,造成生产环境的有关压差、温湿度超范围; 不能有效防止污染。

3、个别生产设备损坏,有关参数缺乏自动记录;

4、生产设备维修、保养不及时;

5、与药品直接接触的设备表面不易清洗或消毒,设备所用的润滑剂、冷却剂不符合要求

6、检验用仪器、仪表、量具、衡器未定期校验,造成生产出现偏差;

(五)体系运行

1、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是确保药品质量的关键环节,是对领导机构人员、制度系统文件、设施设备等四个要素的综合运转能力的检验,如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环节出现问题将直接导致药品生产质量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负责人对药品质量管理状况分析调度不够,三级分析会议召开不及时,各有关部门作用发挥不充分;

2、质量保证部门(QA)履行独立地对药品生产和检验的全过程行使监督职责、质量职责不到位,质管部门缺乏权威,有的对产品质量未能实行一票否决权;

3、企业未及时对所有可能影响药品质量和药品稳定的因素进行排查,各级各类人员质量责任落实不到位,影响因素的控制标准不健全;

4、GMP文件体系不完善,保证从原料采购、药品生产到药品放行和销售的全过程所有数据和资料有的缺乏一致和可追溯;

5、培训不到位生产岗位人员责任心差,设施设备不及时维修和保养。生产用设备、容器不标注所生产的产品或物料名称、批号、数量等状态标志;

6、生产质量管理不到位,生产区存放与生产无关的物品。生产中的废弃物应及时处理,对物料和产品编码执行不到位;未经检验的物料、中间产品及成品进入下一个环节。

7、工艺、质量控制方法、主要原辅料、主要生产设备等发生改变时,以及生产一定周期后,不进匈验证。

8、制度文件执行的不到位,有的流于形式,有章不循,自审自检能力弱。

9、质量管理体系运兴行不能环环相扣,出现断链,衔接不好,各个环节缺乏监督检查及奖惩,或是监督、检查、考核、奖惩走过场,对自检和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整改不彻底。

五、监管措施及方法。

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除依法予以行政处罚外,要透过问题的表观现象抓本质,看究竟是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哪一个要素那一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有针对的给企业提出整改意见,使企业领导予以重视,各级机构和人员认真负责,制度文件有效执行,设备正常运转,运行有效无障碍。促进企业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发挥质量管理体系各要素的作用,从而建立和实现药品监管长效机制。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宣传,提高企业自律意识。

一要宣传领导在落实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的作用。领导作用发挥的好与不好,将决定质量管理工作的成败。领导者需要决策、交流、激励、遴选人员、质量分析,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为更新和维护设施设备提供经济支持,解决质量观念、质量意识、质量措施、质量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只有企业领导层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理解了,以身作则,严格的奖惩制度,在企业内营造重管理重质量的氛围,才能奠定规范运行的基石。

二要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必须有全员参加的意识。有了企业领导重视只是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参与和支持,如果质量体系只有领导的重视,没有基层人员的认真执行,那么质量体系将形同虚设。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全体员工的主动、积极、创造、合作,才是保障体系运行的关键。

(二)、强化责任,发挥生产质管部门作用。

一是要求建立一个独立的、对产品质量负总责的质量负责人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的标准制定和产品的放行。QA部门直接由质量负责人管理。

二是质量部门必须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所有可能影响药品质量和药品稳定的因素进行排查,并对这些因素承担监控责任,要在科学验证的基础上建立每一个影响因素的控制标准,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标准的验证、批准和修改必须得到质量负责人的批准;质量保证的部门(QA)能够独立地对药品生产和检验的全过程行使监督职责,对药品生产的所有物料都要进行质量控制,建立供应商档案,对关键物料要定期进行供应商现场审计;

三是完善的GMP文件体系,保证从原料采购、药品生产到药品放行和销售的全过程所有数据和资料的一致和可追溯,严禁在报告和记录中出现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

四是 在药品生产中出现的所有超出控制范围的偏差都应及时书面报告给质量部门,并由质量管理部门组织偏差的调查,查找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和预防纠正措施,存在偏差的产品放行要经过风险评估和质量跟踪;

五是药品生产工艺应与注册批准的工艺相符合,贯彻“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从工艺设计和验证的开发上保证产品质量。任何变更都应得到质量管理部门的批准,并按照法规的要求上报药品管理部门备案或批准。

六是要建立定期的自检(内部审计)和产品质量回顾制度,及时发现质量管理的隐患和各种产品质量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使药品生产体系时刻处于受控状态,从而保证产品质量。

(三)加强监督,提高监管效能

加强日常检查的有效:采取有重点的风险排查、飞行检查、突击检查、专项检查、跟踪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发现企业的根本问题。对现场检查的情况除对标、查询外,应准确表述,如实记录。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判断属于质量管理体系哪一个要素的问题,提出明确的整改意见。责令企业逐条整改,监管人员逐项复查,不搞下不为例。从根本上克服监督检查的局限、指导的随意和整改的盲目。

(四)、帮促结合,提高企业的执行力

一要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帮助企业分析查找的出现问题的原因,定出措施,并进行追溯到底,分清机构和人员的责任;

二要责令企业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从质量管理体系各要素中查找隐患,及时纠正;三要责令企业依据规章制度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处理,并从中完善、落实相关制度;四是对存在问题较多,屡查屡犯的企业,除依法从重处罚外,采取与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约谈的方式,促进企业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五)加强分析,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如何加强企业资金预算管理 篇5

摘 要 资金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资金预算管理更是重中之重,只有抓住资金预算管理这个中心,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措施,疏通资金流转环节,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 资金预算管理 运行 方针 问题

资金运动是企业的“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循环”是否畅通,无疑是关系企业“生命”的问题。因此,资金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资金预算管理更是重中之重,只有抓住资金预算管理这个中心,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措施,疏通资金流转环节,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一、资金预算管理的现状

1.资金预算管理的基本方针。资金预算管理是由资金预算编制、预算调整及执行跟踪管理、监督考核等三部分组成。(1)资金预算分为预算及月度执行预算,编制采用“以收定支,与成本、费用匹配”的原则,遵守收付实现制并采用直接法编制,同时采用间接法编制以相互验证。以最优的资金成本制定资金使用方案,综合平衡和编制单位的资金总预算。预算侧重于全年资金的平衡与预算,月度执行预算主要用于月度的资金调度与控制。(2)预算调整及执行跟踪管理。即在资金预算执行过程中,当遇到前提条件发生变化时,如业务量增加、业务划转以及出现新的业务时,需要对资金预算进行调整或追加。由预算责任部门提出申请,资金管理部门提出调整意见,实行逐项申报、审批制度。预算必须是最新调整过的预算,以统一口径,做到及时跟踪经营情况的变化。资金流量执行的跟踪管理是在月度执行预算交给资金管理部门后对各部门用款进行监控的重要步骤。(3)对资金预算管理的监督考核是根据各部门现金流量使用的特点,以预算为基准建立指标考核体系,由资金管理部门根据各部门执行预算的实绩,按月、季、半年及进行分析与考核,对预算编制部门考核预算精度,对预算执行部门考核完成情况。

2.资金预算管理的实际运行。为牢固树立资金预算管理意识,根据各部门资金预算,分别将现金流量预算细化到每季、每月、每旬、每周,使预算在不断的变化中与实际接近一致,提高预算的可信度和可操作性。要求各部门上报资金计划(按季、月、旬、周),据此对各部门的日常现金流量进行统筹安排、动态控制,并对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及时反馈。

3.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目前的实际工作中,缺乏资金管理意识,虽然对资金的重要性都认同,但是,仍然缺少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和现金流量观,缺乏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和财务分析方法,在资金的使用和分配上缺少科学性,资金使用随意性较大,不能对资金使用的事前、事中、事后进行控制,致使现金预算误差率较大。按照资金“年预算,月平衡,周调度,日安排”的要求,如何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基础,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措施,疏通资金流转环节,使财会人员从资金运用项目的单纯“把关”审定变为直接参与,变事后“监督”为立项决策,增强预见性,减少盲目性,加强资金的预算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资金预算管理的问题分析

对以往的资金预算管理工作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第一,核实资金需要量,降低资金占有率;第二,为资金筹措的数量和动态控制提供依据;第三,加强资金管理的责任制。本着对这三个问题的考虑,笔者认为应该将核定资金需要量和现金预算有机结合起来。为此,应正确认识核定资金需要量和现金预算的不同功能,并创造条件实现二者的结合。

1.核定资金需要量和现金预算的比较与分析。(1)预算的基本作用不同。我国在长期的企业管理实践中实行的核定资金需要量(过去称为“核定流动资金定额”)是通过测算企业流动资金占用总额来计算企业某一项流动资金定额的。企业为了强化自身的资金预算管理必须主动积极地实施资金需要量的核定。在资金的预算管理问题上,对传统核定资金需要量方法应该继续加以巩固、提高。(2)预算的直接目的不同。核定资金需要量是指确定为完成计划期的生产经营任务所必需的资金需要量,它包括目前已经有的占用量和需要增加或减少的占用量的确定,其直接目的是揭示目前占用量与必要占用量之间的差异,为筹集资金提供依据,而现金预算是指确定计划期生产经营任务所带来的现金收入量和现金支出量,其目的在更大的程度上表现为平衡各期现金收支,量力而行。(3)资金的时间不同。现金预算是强化现金收支管理的一个十分强烈的动态管理概念,是一个“发生额”概念,任何实际的现金收支脱离预算在时间上的差异都将会给现金管理造成极大的困难;而资金需要量的核定则基本上是确定一个静态指标,是一个“余额”概念,它通过年初的核定工作,要求各单位在内各期基本上保持这一占用量。(4)预算编制期间不同。核定资金需要量一般是以一个为周期;而现金预算则是以一个为总的预算期,以一个月度为基本预算期,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分解。

2.核定资金需要量与现金预算的有机结合。要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必须以每年年初的资金需要量核定为基本步骤,确定内企业和企业内部各单位合理的资金占用量及内的资金紧缺量,以此资金余缺量作为内筹集资金的基本依据,然后,根据内各期的现金收支情况确定各期的现金预算。

将核定资金需要量和现金预算有机结合起来的资金预算管理方法有两个优点:一是各期现金预算的编制不仅考虑了各期的现金收支情况,而且考虑了资金占用标准,加强了对现金的收支管理和资金占用量的有效控制,这是资金管理中必须同时并重的两点基本要求。二是各期现金预算和资金需要量的核定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相互调整。即:各期现金收支必须符合资金占用标准,若不符合,应调整各期收账政策以及成本费用支出预算;资金占用量必须适应于各期现金预算,若不适应,应修订资金占用量标准。

三、大力推广零基预算是解决资金预算管理问题的好方法

企业在编制经营预算时,由于各种特定需要,除了组织全面预算外,还可以针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某项具体内容,按照其方法来编制预算。在诸多预算方法中,零基预算是相对较为独特的一种资金预算管理方法,它能够针对企业预算中不必要的浪费,解决预算增加容易、减少困难的难题,从而将企业的有限资源进行重点分配、及时改进预算策略。

1.零基预算的特点及其与其他预算方法的比较。零基预算就是“以零为基础编制的计划与预算”的简称,它的基本思想是在编制预算时,对于所有的预算均以零为基点,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产生的费用或费用额,从根本上研究、分析每项预算是否有支出的必要性和支出数额的大小。它和其他预算方法相比较有以下几点不同:(1)出发点不同。传统预算法以现有费用开支数为基础,在现有预算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作增减。零基预算量以零为基点,根据预测的未来业务量和费用额、收益率来确定各种预算水平。(2)传统预算调整法着重从预算金额角度考虑问题,先大概确定预算基数,分析业务活动是为了对之适量增减。零基预算从业务角度考虑问题,按照企业各部门工作的重要程度预算资金,强调为什么开展某项业务。(3)传统预算调整法对新增加的业务活动,一般只单独考虑新增加业务本身的问题,没有与预算的其他业务进行比较,往往预算总额不增加,新业务就不能开展。零基预算把原有业务活动和增加业务活动都看成是整体的一部分,根据整体利益原则,确定新老业务的重要程度,分配预算资金。零基预算编制时,削减原有业务和增添新业务是经常发生的正常情况。

2.零基预算的方法步骤。(1)提出预算目标。在编制预算以前,要根据长远规划,结合市场调查和本企业实际情况,提出当年总体目标和预算设想,并对各个业务部门提出具体要求,在充分酝酿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必需安排的预算项目,并说明其性质、目的,同时,以零为基础,详细提出各预算项目所需要的开支或费用。(2)对所提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将全部提出的费用项目分为必须足额支出的费用项目和可以增减费用额的费用项目,对每一个可以增减费用额的费用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以其所得和所耗费进行计算对比结果来评价该预算项目的经济效益,按照成本效益率排列所有预算项目的先后次序,权衡轻重,决定所余。(3)对方案评定等级分配资金、落实预算。企业所属各个预算单位的全部方案需要综合审查,并对各个预算单位所提方案进行分类排列,确定等级次序。根据各个项目分类排队以后,结合企业可供动用的资金来源,将企业可动用的资金在各有关项目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并编制零基预算表。

通过上述对比与分析,可以看出零基预算具有以下优点:一是促使各部门根据预算精打细算,量力而行,提高资金使用效果,特别是通过成本效益分析能使各项工作安排更加讲究实效;二是按照可以动用的财力资源数额,结合项目性质特点和重要程度进行安排,能保证资金使用更加合理;三是根据各种方案安排,使预算同业务活动结合得更好,同时具体工作目标为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依据,也为企业评价全部门的工作效益提供了客观标准。通过分析实际和预算的差异,促使各部门克服不足、巩固成绩,从而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四、结束语

总之,加强和改善企业资金管理是实现管理创新,推动企业管理工作水平上台阶的重要环节。只有真正建立和完善资金管理的运行机制和信息网络,集中管理,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才能做到“事先有预算、事中有控制、事后有分析”,才能促使货币资金的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本运营效能。

参考文献

[1]周斌.论以现金流量为核心的企业资金预算管理及对策、决策探索,2007. [2]袁海霞.抓住三个环节提高财务资金管理水平.

以人为本,加强企业管理 篇6

摘要: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人才发展”是企业发展的瓶颈。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论的提出,即从管理的指导思想到具体的原则和方法,都要从人出发,以人为核心,关心职工的需要,并将每个职工视为有价值的人,通过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对解决企业的人才发展瓶颈问题,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创新,实现企业的快速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应用。关键词:以人为本;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快速发展

在实施企业战略发展的过程中,“人才发展”无疑是企业发展的瓶颈。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对人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在一个企业中,只有求得有用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科学管理人才、有效开发人才等,才能促进企业目标的达成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这就是人力资源的管理。解决了人才发展问题,企业的发展才有可能快速地发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只有实现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创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能动性、更好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才能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竞争中能够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论的提出,对解决企业人才发展问题,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创新,对企业的快速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取向,彰显了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价值判断。[1]在新时代具有全新的内涵,就是从管理的指导思想到具体的原则和方法,都要从人出发,以人为核心,关心职工的需要,并将每个职工视为有价值的人,通过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加强企业的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措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全面履行企业赋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战略执行、管理专家、员工激励者等重要职能。

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的本质是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应强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把管理人员发现和培养人才作为对其考核的指标之一。

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要注意处理好人力资源部门和其他经营管理部门的关系。各部门管理人员必须深刻地明白其在人才培养和团队竞争力的打造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应当履行的义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企业制定的发展目标后,要在此基础上必须直接参与到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事务中去。例如,在人才招聘方面,用人需求必须有用人部门提出并详细地描述,人员面试、甄选也必须有用人部门决定,因为用什么人,什么样的人适合部门或企业业务发展需要本部门经理是最清楚的;人力资源部所应承担的就是后备人选的物色、协助参与面试,进行人才测评等,而在测评中最应当关注的是后备人选对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以及适应性,在这个问题上人力资源部应当具有一票否决权。

2)制定各岗位员工职责,细化考核目标,以可量化的明确的工作业绩作为管理岗位是否胜任的标准,减少用人的随意性,形成“庸者下,能者上”的用人机制。

企业应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在员工的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方面,应有配套的成熟模式得以应用,尤其注意在基础管理岗位上,更应细化考核目标,尽量摈弃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制定统一的全优质量管理文件。有的零售企业,对员工考核采用的是统一的月度和考核表,从员工考勤、劳动纪律、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对员工进行月度考核或考核,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在考核上过于笼统,应结合各岗位加以细化。比如对柜组负责人的考核,应把本柜组销售计划的完成情况作为第一指标的基础上,再加入其他考核标准。对柜组第二责任人(有的零售企业称之为实物负责人)的培养,商品管理员或营业员工

作能力的提升等等;行政管理岗位的考核标准,要加入日常具体负责的工作内容,如内外宣传、文化活动的组织、庶务及资产管理等等。总体来说,不同岗位的考核标准应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加以细化,结合日常的重点工作加以完善,这样的考核标准更有说服力,能为企业形成“庸者下,能者上”的用人机制。

3)多渠道引进人才,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并重;建立企业独立的人才储备库。

当今的市场竞争中,谁拥有人才,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不同的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同,如何打造一支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人才团队是关键。除了内部培养复合型人才外,对外甄选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也是十分重要的,且要充分做好内外部途径获取人力资源的配置工作。应充分重视与当地劳动、人事等职能部门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引进人才,广泛开辟各种渠道,综合运用报纸、电视等媒体,为人才的引进提供便利畅捷的渠道。

当然,人才的内部培养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更是举足轻重。在竞争尤为激烈的今天,大部分企业待遇不高,难以吸引人才。因而企业当务之急是在内部加强人才的培养,尽快地促使职工加入到企业内部的“人才之列”,这也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方式。

2009年的金融危机给部分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辨证的看,也有好的方面,比如,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可以供企业选择。所以,一些抓住了机会的企业,在2009加大了人力资源培养和储备力度,内外并举,建立企业独立的人力资源库,有效保证了企业的发展中人才不会断层,为企业各部门及人员流动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源,这些企业在2010年出现的用工荒中,才能处变不惊,一如既往的按照既定的路线发展。

4)以人为本,建立高效畅捷的沟通渠道;开辟企业BBS论坛,建立明确的员工申诉和信息发布渠道,能把一些问题在萌芽的状态下及时暴露出来,予以解决,避免发生一些无法补救的后果。

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公平的组织环境对于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更大的价值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很多规范的企业给了我们诸多的启示和借得借鉴的经验。如:增设员工管理专员;吹风会;高层领导约谈;E-MAIL给任何人;各种面谈;工作讨论和会议;员工满意度调查;员工可以直接进行的申述渠道;BBS论坛;企业的信息发布渠道等。在一些日常工作中,企业有关负责人除了听取部门负责人工作汇报外,还可以通过开辟其他新渠道了解员工的心声和想法,有很多问题和矛盾的发生,可能会因为投诉渠道的畅捷而及时暴露,然后被及时解决,避免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造成不利的影响。当然,这需要良好的组织环境,以确保员工能够实事求是地反映其真实的想法,企业则应该能够及时、客观的对员工的想法做出必要的解释和采纳,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5)综合运用企业文化、发展机会、薪资、福利等各项资源,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合理使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形成一套相对完备的企业文化,是凝聚企业全体人员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企业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是相一致的,并有着共同的目标。片面强调企业利益,而忽视职工利益是不现实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事业,也要生活”已成为人才的普遍需要,企业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及有效地控制人才流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充分运用薪资、福利等各项资源,强化对人才的凝聚和管理。

一般来讲,企业的薪酬制度是由基本工资和考核工资组合而成,这对于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对于零售行业来说,人力资源成本的高低对企业经营销售及发展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此基础上,还应重视员工的发展和感情两个因素。人是有各种各样需要的,除物质需求外,也有精神上的需求,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依照企业的目标策略,给人才设置挑战性的工作或职位,使其能够在工作中得到发展的空间,不但满足了人才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也使得人才在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反过来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使人才在工作中得到满足,是一种留住人

才行之有效的方法。

6)完善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应通过完善规章制度,用制度管理人,而不应该是以人管人。制度管人,有章可循,人人平等,缓解矛盾,方便操作。以人管人,随意性大,往往顾此失彼,引发矛盾。在企业人才管理中,应以激励为主,目的在于引导人才奋发向上,同时对不规范行为形成约束。目前,许多企业在实行激励时,往往把荣誉称号和奖金、职称、升职挂钩,使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有机结合,这是极好且可推广的方式。

企业在激励机制方面,有相当多的方法可予以实施,如:评选资深员工、星级员工、优秀员工、董事长/总经理特别奖、双创积极分子等,目前应注意的是,在评选过程中要依据严格的考核标准,做到公正、公开和公平。在约束机制方面,企业也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步扩大,各部门上环节为下环节的服务意识日益凸显,在完善约束机制的同时,目前应加大上环节服务意识的完善,不断提升企业经营效益,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 篇7

有效进行应收账款管理的前提是了解企业目前应收账款的信用状况,具体来说,也就是以应收账款某一时点数为清查基数,对应收账款的组成进行细分,找出应收账款产生的主要原因:(1)正常业务情况下采取赊销方式发生的应收账款,该部分的应收账款数额比重较大;(2)由于结算时间差发生的应收账款;(3)公司为了完成某一指标,未与客户签约而发生劳务,由此形成的应收账款收回时间较长;(4)买方客户经济效益不佳,确实无力支付货款,此种应收账款长期不能得到解决;(5)企业管理不严格,部分业务人员责任心不强,人员变动频繁,未能做到及时回收货款,形成呆账、乱账;(6)部分长期应收账款实际情况已符合应核销的条件,但未能取得核销依据,未能进行核销而长期挂账造成应收账款;(7)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变化导致的应收账款的增加,从而增加坏账的可能性;(8)为了推进企业的改革、改制,使改制企业能“轻装上阵”而产生了坏账可能性。

通过对上述应收账款产生的成因进行分析,可以比较清晰地了解到企业正常和非正常应收账款数,进而找出了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为下一步制定应收账款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二、加强应收账款制度建设,堵住制度管理漏洞

公司在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中要特别注重制度建设,使应收账款管理有政策依据。一般来说,公司需要制定和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有关的制度,包括以下管理制度:应收账款台账管理制度、应收账款催讨责任制度、票据管理制度、应收账款年度清查制度、对账函证制度、离岗交接制度、资金归口管理修订办法等等。

这些规章制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运用电脑将公司发生的每笔业务都记录在内,实施跟踪;(2)对已确认的并已核销的坏账能建立完整的台账;(3)对每笔经济业务的受理都强调规范,必须按照业务受理的操作流程图程序来受理业务;(4)由于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力推进,为了减少人员成本,业务岗位部分实行一人多岗,但做到兼岗以不影响互相制约为前提;(5)所有的发票必须向财务部门专人领取,做到以旧换新,不允许代开发票现象出现,并要求及时交销发票,确保发票使用安全;(6)对应收账款的催讨与相关人员的效益挂钩;(7)对大客户和重点客户,基本上做到定期对账,做到财务部门参与对账并做好应收账款的预警报告等等。

总公司还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所制订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进行复核,并组织人员适时研究制度的可行性,不断完善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度。

三、加强应收账款的催讨工作,避免坏账损失

应收账款的拖欠时间越长,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就越大,催讨的成本也就越高,因此,公司要始终把应收账款催讨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来抓,加强应收账款的催讨,避免坏账损失。具体来说,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每月总公司都要召开业务例会,并将应收账款的状况分析作为会议的必要议题,下属公司每月经济例会也应将应收账款催讨列为会议的重点,并反复强调应收账款催讨要遵循“谁主办、谁负责、谁催讨”的原则;(2)应收账款的催讨要有计划,催讨的方式、方法要因人而宜,零星货主一律用即时结清的办法,稳定货主采用合同形式,月底结账收款;(3)每月要定期召开应收账款的分析会,排摸货主情况,落实专人对口上门催讨、核对。(4)对重点、难度大的货主采用紧逼、诉讼等措施,同时做好确认凭证的保管工作,用于减轻企业的经济损失。

四、明确应收账款管理责任,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好的制度应该能够分清责任,并辅以相应的激励和考核机制,应收账款制度建设也不例外。因此,总公司一般要采取分层面管理的考核机制,总公司对生产管理部及各基层公司经营承包责任人的考核也要涵盖应收账款考核指标。相关责任人的收入均要与指标完成情况挂钩。基层公司与各承包者签定的承包合同均要列入专门的应收账款约束条款。对于采用租赁承包形式的,则规定发生坏账或隐亏由承包方上交资金加以全额补偿。

同时,为了进一步调动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总公司下属各单位要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和条件,制定一些新增货源奖励考核及应收账款责任制暂行规定。规定中要明确新增货源的范围,奖励的方法,以及对应收账款考核的奖惩尺度,如:根据合同或实现营业收入一个月内营业收入到位的,全额奖励;营业收入资金在二个月内到位的,奖金为奖励额的50%;营业收入资金超过二个月不能到位的,扣除全部奖励;由于业务人员失职而造成应收账款不到位的,除追究当事人的经济责任外,按相应规章制度处理等等。这些机制的健立,对应收账款的产生能够起到有效的制约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增强了业务人员防范风险的意识。

五、应收账款管理工作要持之以恒,不断创新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制度执行上的持之以恒,并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内外部环境变化不断创新。因此,除了在应收账款的清欠、催讨方面公司要做大量工作,如前述的及时分析应收账款产生的原因以了解企业信用状况,加强应收账款制度建设,以堵塞制度管理漏洞,加强应收账款的催讨工作,明确应收账款管理责任并完善考核激励机制等等以外。还应将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贯穿到整个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必须持之以恒,不断进取,并继续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做好应收账款的事前管理,并进行商业信用调查与管理。

具体为:(1)事前要做好客户的信用评估情况的调查,付款情况的调查,财务能力情况的调查,银行往来情况的调查,业务范围能力的调查等,用以了解客户的资信程度,偿债能力,资金安全与否,避免坏账可能。(2)制订信用政策,用科学的方法选择信用标准,确定信用期间和现金折扣,使信用政策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避免赊销后出现的不必要的困境,使企业获利。

2、强化财务核算和经营管理

重视加强应收账款的事中管理,必须强化财务核算和经营管理,具体来说就是:进一步加强和健全企业应收账款的内控制度,完善内部牵制制度,进一步改进内部责任制,组织签约人员学习财务核算及银行结算的有关基本知识,签约时选择可靠合理的结算方式,减少由于结算方式落后而产生的应收款项及减少经营费用的支出。

3、重视应收账款的事后管理,强化催收账款的力度

这主要表现在:(1)注意客户新情况,如付款速度改变,且以种种理由延付或减少付款,另改变银行,改变付款方式等,对此要及时掌握情况,并且采取果断的保护措施,防止企业出现坏账损失,并尽快使风险降低为最小。(2)制定适宜的收款政策,进一步健全欠账客户的信息档案,主要包括客户的信用程度,目前的经营状况,对账记录,企业地址,负责人及经办人信息,包括经办人委托书、个体户身份证号码及地址等等。(3)注重定期函证及与客户对账,并做到制度化。(4)严格遵照财政制度和集团要求,制订完善应收款的管理制度。(5)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编制好动态表,并及时向分管领导汇报,以利抓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6)认真反思目前坏账形成的原因,找出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降低坏账比率。

总之,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一环。我们要力争立足现状,吸取管理中的精华,剔除管理糟粕,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保全国有资产。

参考文献

[1]董春丽.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与控制[J].辽宁经济, 2007, (12) .

[2]彭雁云.浅谈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J].时代金融, 2007, (11) .

如何加强企业资金管理 篇8

【关键词】资金管理;安全;控制

一、企业资金管理原则

1.增值原则,企业经过生产与流通后最后收回时的价值必须大于或等于原有的价值,这样企业才能生存与发展。企业的增值一部分成为国家收入中的财政收入,为社会教育、建设、科技、文化所需。另一部分成为企业的积累资本,为企业发展所需。

2.举债适度原则,企业在经营中一般会遇到贷款问题,但贷款超过一定的额度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在举债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原理,当投资收益率大于银行贷款率才能保证企业合理利润。

3.资金的集中原则,对资金的调配、总量、使用的集中可以体现出一个企业的整体资金使用水平。如果企业资金层层散落,会导致资金运行不畅,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整体效益与发展。

二、企业资金配置的管理

1.要管好企业资金,首先就要知道企业资金被那些方面所占用的,各占用了多少。对资金占用的一般理解是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仅通过财务报表所了解的并不全面,也很难真实反映企业资金的实际占用情况。比如固定资产中的闲置、低效、无效资产等;仓库中闲置原材料、呆料;应收账款中的呆账等等。我们应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其真实情况后改善其配置,为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2.企业资金配置合理性,就是在不断的调整资金资源配置中,不断提高企业资金运用效率,只有当资金运用效率越来越好,资源配置也自然趋于合理了。

企业资金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保证其安全性、可用性、效率性,并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是发挥资源效率的关键性所在。

三、资金使用效率管理

合理配置企业的资金资源是管理资金前提,企业资金管理其目的最终是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即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降低资金用量、资金流动性管理、单位资金的获利能力都有要求,主要分为以下几项:

1.降低各项可控成本、费用支出。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最直接的办法当然是降低可控成本、费用。降低可控成本、费用,削减不必要的资金流出,就是直接保留了资金,一增一减,企业资金使用即能得到倍增效应,企业可通过产品设计、采购链管理、生产管理、压缩三项费用支出等方法来降低成本、费用支出,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压缩库存,提高资金周转率。不合理的库存不仅会占用企业资金,还会带来储存费用、管理费用及降价风险。资金的使用效率与资金周转量和创利能力指标息息相关,存货资金在企业资金占用量是比较大的,对这部分资金的合理利用,不断完善存货管理,以达到实现提高资金周转率。

3.压缩应收账款,减少呆坏账的发生率。企业越多应收账就会占用越多的资金,而且呆坏账发生机率也会越高,企业应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健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等手段,提前预防、减少呆坏账的发生。应收账款的压缩,企业呆坏账的降低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必需面对的,这也是如何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有效方法。

4.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固定资产是企业资金占用中较大的一部分,而且这一部分的资金占用,由于其较差的流动性,容易形成闲置,在配置固定资产时应结合企业产业特点进行配置,企业起重要作用的往往是那些关键固定资产,而不是全部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普遍特点是成本高、使用年限长,因此在配置时应多一些前期投资市场调查与分析,为企业避免损失。

总之,企业资金效率的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环节,另外还可以从加速结算,减少结算占用,压缩生产资金占用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管理。只有从企业供、产、销,人、财、物一条链关注,从开始投资、产品设计直到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都考虑到资金的运用效率,才能将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管理落到实处。

四、企业资金安全管理

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中,资金的安全性是必须重视的重要事项,资金制度、资金配置、资金效率都要建立在保证其运行安全的基础之上,安全保障机制是企业资金安全管理的屏障。

1.建立企业资金安全保障机制

企业资金使用管理过程中要一致贯彻安全防范意识,资金使用的全过程必须树立安全保障机制,在公司的保障机制之下进行企业资金的进出、调动、内部周转等活动,建立配套的审批授权制度、授信制度、结算制度、复核制度、盘点制度等相关的资金保障制度,用制度来确保资金的安全使用。

2.实时监测保障机制有效运行

为保证企业安全机制能有效运行,企业应运用各种手段,如定期、不定期抽查安全制度的执行情况;运用网络技术实时监控每一笔资金流向;对比分析企业价格成本信息资料;实地盘点实物等。随时对企业所建立、运行的机制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以保证机制有效运行。

3.加强预算管理,内部审计制度

企业预算必须与企业经营目标为直接和主要的指导依据,将企业预算期的总体资金目标予以具体化、数据化的分解与落实,并根据以“以收定支,与成本费用匹配”的原则,确保预算与实际的经济活动符合。资金的内部审计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加强企业管理层对资金内部控制的重视,职工的内部素质培训,内部审计职能的加强等等。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资金是企业的命脉和血液,资金管理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抓住、抓好资金管理也就等于管理控制住企业的生命线和生存线。采取合理的科学的资金管理办法可以让企业具有无限的活力与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龙庆 闫淑侠 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运行[Z].吉林财税,2003年12期

[2] 李良智 搞好企业资金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Z].知网空间,2004年1月

[3]肖能富 谢小彤 关于企业资金管理原则的探讨 [Z].冶金财会,1996年01期

[4]黄海霞 浅述如何加强企业资金管理 [Z].维普资讯网,2007年01期

上一篇:河北省特岗教师下一篇:作文:不会变的是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