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资料整理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代文学资料整理(精选5篇)

古代文学资料整理 篇1

一、名词解释

1、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四个人。

2、沉郁顿挫: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语势有停顿转折。

3、新乐府运动: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

4、元白: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

5、古文运动:是以韩愈、柳宗元为领袖的,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

6、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是按一定乐谱填写、演唱的歌词,与多维先作辞,后配乐的古乐府相比,在致辞程序和所配音乐上均有不同,是隋唐之际新兴诗体。

7、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产生于西蜀,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

8、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远继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近承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小说,发展成为一种以史传笔法写奇闻异事的小说体式。)

9、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的合称。

10、元杂剧: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11、金院本:金院本为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主要表现在:①元杂剧继承了金院本戏台的演出形式,由上、下场门出入,确定了中国戏曲独有的上下场的连场形式。②在金院本脚色分行基础上,扩充为旦、末、外、净、杂..12、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13、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14.、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

15、荆刘拜杀:元代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的合称。

16、四声猿:指明代徐渭的四部杂剧。它们是《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翠乡梦》。

17、话本:即说书艺人——在宋代称为说话人,演出的底本。

18、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19、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20、“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木石前盟,黛玉前世是绛珠草,宝玉是神瑛侍者,照顾绛珠草,神瑛侍者因凡心偶动下凡历劫,绛珠草愿随他下凡,以一世泪水偿还。金玉良缘,象征是薛宝钗的“金锁”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用来借指姻缘前世注定的说法。原指符合封建秩序的姻缘。后泛指美好的姻缘。

二、简述与论述

1、举例说明唐代文人具有哪些特点? 答:(1)中下层文人入主文坛,主体:庶族地主出身的文人

(2)自觉的干预政治;

(3)思想开放(唐代文人的思想信仰各有所宗,大都带有出入儒、释、道三教的特点。)

2、唐代的文学形式主要有哪些?举例说明。答:(1)散文

eg:先秦时代: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文学散文:如传记、游记、寓言等。

(2)词

eg:民间词,花间词派

(3)唐传奇

eg:《莺莺传》

(4)变文

3、以《过故人庄》为例分析孟浩然田园诗的主要特点。答:“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全诗自然真率,语淡情浓。他的山水行旅诗多佳作,善于以淡雅之笔,描绘古木,白云,寒江,疏雨,淡月,幽钟等景物,组合成幽静,凄清的意境,表达闲适之情和羁旅之思。(自由发挥。。)

4、举例说明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及原因。答:见P209-210

5、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分析岑参边塞诗的特点。(P214)答:(1)以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为烘托,突出将士们征服自然环境,不畏艰苦,杀敌报国,一往无前的气魄。

(2)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又反映出民族交流融合的现实。

6、举例说明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1)表现个人理想抱负,要求自由,要求个性解放。

eg:《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2)关心国家命运,反映现实社会。

eg:《古风》其二十四

(3)歌咏祖国的自然山水。

eg:《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

7、举例说明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P221 答:(1)李白诗歌最突出的艺术特征是强烈的的个性化和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

(2)李白诗歌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力;eg:《蜀道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李白诗歌的语言清新、自然。eg:“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8、举例说明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答:(1)对下层人民的关爱;eg:“三吏”“三别”

(2)对祖国的无比热爱;eg:《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对统治者的讽刺和批判;eg:《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4)对亲情,友情的珍惜。eg:《月夜》

9、以《登高》为例分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答:

10、举例说明白居易的诗可分为哪几类?

A、讽喻诗 《秦中吟》和《新乐府》“宫市” 《卖炭翁》 B、伤感诗 《长恨歌》和《琵琶行》

C、闲适诗与杂律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暮江吟》《钱塘湖春行》

11、举例说明唐传奇的主要思想内容

1、唐传奇中关于的爱情题材上,不少作品歌颂青年男女挣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枷锁,争取自主幸福的爱情和婚姻,如《任氏传》、《柳毅传》《李娃传》

2、唐传奇中关于仕途坎坷、官场黑暗的题材,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如《枕中记》和《南柯太守偶传》

3、唐传奇中的历史题材,对统治阶级有不同程度的揭露批判。如陈红的《长恨歌转》

4、唐传奇中的豪侠行义题材,反映人们幻想拯救社会的心理。如《无双传》

12、简述柳永对词的贡献有哪些?

1、他发展了长调慢词,他是我国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制作长调慢词的作家,扩大了词的题材,尤其是以词写城市生活

2、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特别是铺成和白描手法 《望海潮》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13、简述苏轼对词的贡献有哪些?

(1)他打破了“词为艳科”的樊篱,扩大了词的题材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2)以诗为词,促成词的诗化 如《水调歌头》(3)不拘一格的多样化风貌 《定风坡》《 蝶恋花》

14、结合作品分析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1、风格多样,以慷慨豪迈,沉郁悲凉为主

《破阵子》

2、表现手法上,善用典和比兴、比拟等修辞手段 《摸鱼儿》

3、高度的语言技巧 辛弃疾敢于将人、散文家用过的一切文学语言,不管是经语还是史语,庄语还是谐语,都用到词中

15、诚斋体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首先体现在细腻小巧,机制敏锐上。

2、活,还体现在想象奇特,立意新桥上

3、活,还体现在层次曲折,深婉多致,变化无穷上

4、活,还体现在调侃谐谑,幽默风趣上

16、元杂剧的体质特点

1、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有的再加一个楔子,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2、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下的一套曲词演唱,而且一韵到底

3、角色,分为旦、末、净、杂

4、宾白,唱词中穿插的说白

5、科范,各种动作的舞台说明词

17、举例说明关汉卿杂居的主要思想内容

1、以《窦娥冤》《鲁啬郎》《蝴蝶梦》为代表的公案剧,多侧面的反映了元代最基本的社会矛盾

2、以《望江亭》《教风尘》为代表的爱情剧,歌颂了男女对自由恋爱和幸福生活的追求,揭露了封建礼法制度的虚伪与残忍

3、以《单刀会》为代表的历史剧,虽然表现历史生活,刻画的历史生活,但却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18、《窦娥冤》的艺术成就

1、作者成功塑造了窦娥这一下层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2、作者成功创造了是人生悲剧的审美情景

3、作者成功的表现了光照人间的理想

19、简述西厢记故事的演变过程

1、唐 元稹 《莺莺传》

2、宋 秦观、毛滂《调笑令》

3、南宋皇都风月主人《绿窗新话》中有小说《张公子遇崔莺莺》

4、罗烨《醉翁谈录》记有小说《莺莺传》

5、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6、元 王实甫 《西厢记》

20、结合作品分析《西厢记》的艺术成就。答:(1)体制和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拜托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成规)

(2)成功的戏剧冲突;

(3)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21、南戏的体制特点有哪些? 答:(1)南戏的演出段落叫“出”,与杂剧的称“折”不同。南戏没有固定的出数,长短自由。

(2)杂剧规定每折的套曲只能用同一官调的曲牌,而且只能一韵到底;而南戏每一出中不限一个官调,也可以换韵,而且不规定一人独唱,可对唱,也可以合唱。

(3)在音乐风格上,南曲与北曲不同。“北曲主劲切雄丽,南曲主清峭柔软”。“听北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南曲则纡徐绵渺,流丽婉转,使人飘飘然丧其所守而不自觉。”

22、分析《琵琶记》的艺术成就。答:(1)人物塑造取得较大成功;

(2)双线结构颇具特色,如:一条写蔡离家后的的条件遭遇,一条写赵在家中的种种苦难,两条线索交叉进行;

(3)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

23、《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答:(1)“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特征。

(2)宏伟壮阔的艺术结构;

(3)出色的战争描写:“同而不犯”

(4)特征化的艺术典型: a、出场定型 b、反复皴染

c、善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细节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d、善用对比、烘托手法

(5)历史演义体的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24、《金瓶梅》的艺术成就。答:(1)“寄易于世俗”

(2)由美到丑,由歌颂到暴露

(3)人物、变单色调,特征化为杂色调,立体化

(4)从线性结构到网状结构

(5)语言多用市井语,家常口头语,由雅变俗。

25、《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答:(1)“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2)情节离奇曲折,富于变化

(3)善于多种手法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聊斋志异》的语言既具有方言文的简练,典雅练,典雅,又不失小说语言的生动形象。

26、《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讽刺艺术。答:思想:《儒林外史》描写了清代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对他们作了不同程度的讽刺、批判和赞扬。除此以外,小说也旁及官僚制度、人情世态和市井细民,大都表现了作者分明的爱憎。

艺术特色:a、混合着痛苦的憎恶和明朗的笑,这是《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特点。

b、《儒林外史》作者有较为高超的艺术手腕。c、《儒林外史》的结构比较特殊,鲁迅说它“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d、《儒林外史》几乎都是采用白描的手法,语言特点是简练、浑厚,有真意,少做作,少粉饰,不卖弄,没有浮泛语,没有淫秽语。

e、《儒林外史》擅长运用“皮里阳秋”的笔法,也就是“口无所臧否,而心有所褒贬”。

27、《红楼梦》的悲剧意识。答:(1)爱情婚姻的悲剧:有情的宝、黛不能结合,可悼;无情的“二宝”却必须成婚,可悲。这是封建社会的制度、伦理、礼教造成的。作者正是这样向我们呈现了美好感情、美好生命如何在封建制度礼法下被活生生地毁灭。

(2)人生理想破灭的悲剧:这一悲剧意识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二是对命运悲剧的体验和沉思。(3)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悲剧:作品中表现贾府之盛,主要是通过秦可卿的丧事与元妃省亲两件大事。而作品中表现贾府之衰败,则是见诸于日常生活细节。或者:

(1)社会悲剧:

从小说的题材表层意义看,《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它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作者将封建官僚家族政治上的腐败作为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揭示出封建家族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

(2)道德文化悲剧:

儒家思想要点在于一方面它用“仁爱”来作为每一个人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又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原则。他所肯定的人必须以服从社会为前提,否则只能遭到排斥。这种特性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它具有增强社会凝聚力,鼓励人们参与社会贡献的作用,然而从反面来看,这种积极作用却是以牺牲个性价值为代价的。因此,对于传统儒家思想负面效应的反省,也就成为一些有识之士的自觉追求。《红楼梦》就是这种反省的突出范例。曹雪芹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以仁爱为核心和以个人服从社会为前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大胆的质疑。我们不仅可以从贾赦、贾琏、贾珍这些丧失廉耻的贵族后裔身上看到儒家思想的失败,而且就连那些作者肯定的青年女子的不幸命运,往往也可以从儒家道德文化的影响中找到原因。

古代文学资料整理 篇2

关键词:书法古籍,碑帖,金石拓片,整理

高校图书馆藏古代文献种类繁多, 其中书法文献是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高校图书馆在古代书法文献资料整理研究方面由于各种因素长期落后于公共图书馆。诸多相关问题长期提不上议事日程, 一些国内著名的高校亦是如此。目前迫切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这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作为科研重地的大学形象, 亦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 因此对古代书法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成为图书馆重要工作内容

一、古代书法文献资料的类型

最早把文献作为书名的是元代马端临编写的《文献通考》, 在《文献通考》自序中, 认为凡经史百家的经典著作, 稗官野史的记录, 名流宴谈的文字材料、口头传说, 只要可作为叙事之引典、论事之依据者, 都属于文献。该书中凡是顶格写的内容都是文, 即书本记录, 凡低一格写的都是献, 即名流贤者的议论。到现代, 文献一词曾被理解为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献资料和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198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 参照国际标准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总之人类知识的传播和继承须依靠附着在各种载体上的记录, 这种记录可以统称为文献。就书法文献而言, 类型包括古籍、碑帖等。

古籍又可称为古书、旧书。目前对古籍的界定是:清朝及以前即1912年前编写、印刷、以中国古典文献装帧形式装订的书籍;虽然由古人编写、雕版, 但是版本流传到1912年民国及以后, 经重新印刷、以中国古典装帧形式装订的书籍;由古人编写, 但在1912年以后影印、排印、以中国古典装帧形式装订的书籍。

碑帖二字合在一起是种概念, 一般是指石刻、木刻前人或名家法书墨迹的拓本或印本。分而言之, 碑和帖完全不同。碑, 原是指没有文字的竖石, 后经过发展成为刻有文字的碑, 从狭义来讲它不过是许多石刻种类中的一种, 从广义来讲是泛指各种形制的石刻文字, 作为书法欣赏时, 人们常常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 这是碑字含义引申和扩展的结果。帖, 《说文解字》解释为帛书也。历经几次含义的不断扩展至今, 凡镌刻、手写等一切书法艺术文字, 一经影印装订成册, 皆称之帖。碑与帖的区分主要在于功用不同、文字内容不同、书体不同、形制不同、上石的方法不同、刻法不同、捶拓不同等七个方面。

二、古代书法文献资料整理研究的内容

1. 书法古籍整理研究。

书法古籍的内容基本上是对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研究论述。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繁荣相适应, 我国古代的书法理论也逐步发展。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发展、兴盛与繁荣,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汉代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初创期,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成熟期, 隋唐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兴盛期, 宋代是古代书法理论的变革期, 元明两代的书法艺术也没有多大发展, 帖学仍然盛行, 尚未走出书法创作的低谷, 清代是古代书法理论继往开来的一个时期。

研究应将遵循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发展这条脉络, 以珍贵丰富的馆藏书法古籍文献为依托, 依据最新的研究成果, 对书法古籍进行文献形态、文献版本、文献校勘、文献目录、文献注释、文献考证、文献编纂、文献检索等方面的整理研究, 以整理为基础以研究为导引, 古籍整理与古籍研究并重。从著者介绍、版本源流考述, 正文注释、白话文翻译、书学思想评述等方面作立体的研究。尤其是版本源流考述, 明辨其源流与优劣, 并在注释时, 随正文附校勘记, 对其各版本的异同作出真伪、优劣之评议, 并提出自己的明确判断。对于注释, 则注出该词句的本义与引申义, 联系上下文确定在本文中之准确词义, 必要时以按语的形式对该词句表达之意的历史渊源与影响作出评述, 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把握该文旨趣。力争做到研究既全面又重点突出, 对相关极富价值的书法古籍善本书作更深入研究。例, 馆藏书法古籍《东观余论》是一本研究书法理论的珍贵古籍文献, 为宋朝人黄伯思撰写, 为明代版本, 明汲古阁刊本。共两卷。是黄伯思次子在其父去世29年后始辑集的遗稿, 其中除《法帖刊误》两卷为现成篇幅收入外, 其余皆为各类题跋。有些或为书籍眉批, 内容极为庞杂, 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2. 书法碑帖的整理研究。

书法碑帖是书法重要文献资料。馆藏《毛公鼎铭文》系出自原收藏者陈介祺家的初拓本, 有咸丰二年陈介祺释文及识语, 是极为罕见的珍贵藏品。

研究应以珍贵丰富的碑帖、金石拓片为依托对碑帖、金石拓片进行系统整理, 运用考据点较碑法即记录石刻在不同时期的损坏、断裂的具体细节点以及原刻与各类翻刻的差异点及一切有关碑刻变化情况的记录, 对碑帖、金石拓片进行研究和鉴定, 详细历述碑帖之原石原刊的朝代、时间、地点、撰书者姓名, 追述原件或遗迹的历史及现状, 考辨其刻、拓的版本情况和历代递藏源流。同时运用辅助手段, 如比较金石家收藏用印章、题签、题首、边题、观款、题跋等碑帖、金石拓片的题记形式对碑帖、金石拓片进行全面的研究和鉴定。著录该版本题跋者、观款者、校记者、印章主人的姓名, 记录各本开数、册高宽数和内芯高宽尺寸。

三、古代书法文献资料整理研究的价值

1. 保护与培植深厚的文化底蕴, 使中华民族珍贵的文献典籍永泽后世。

2007年国家正式启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 决定对全国古籍及其保护情况作全面普查、建立珍贵古籍名录、加强古籍书库标准化建设、加强古籍修复、培养高水平古籍工作人才, 使我国古籍得到全面保护。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高度文明自觉的民族, 传承文明的方式多种多样, 但主要依靠典籍, 典籍的产生使得文明传承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所以, 在中国, 修史造藏、整理典籍、抄书印书藏书, 成为代代相承的传统。保护古籍是保护与培植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 使之更加根深叶茂, 这是我们高度文明自觉的体现。摆在我们面前的, 是如何进一步正确认识国家启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大意义, 全面贯彻中华古籍保护计划, 把书法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真正规划起来, 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方针, 加强科学规划, 加大工作力度, 使中华民族珍贵的文献典籍永泽后世。

2. 保护中华古籍、促进文化传承、联结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 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 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 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 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书法文献资料内容基本上是对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研究论述, 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繁荣相适应, 我国古代书法理论也逐步发展、兴盛与繁荣。其具有不可再生性, 整理研究书法文献资料, 对保护中华古籍、促进文化传承、联结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3. 为科学研究提供丰富的文献基础, 为教学提供系统的参考资料。

从书法古籍、碑帖总体情况看, 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普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不便于学习和运用, 尽管内容十分珍贵丰富, 但缺乏系统的整理研究, 因此对书法古籍、碑帖、金石拓片等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是为科学研究提供丰富的文献基础, 为教学提供系统的参考资料, 这样既有利于书法的继承发掘, 又有利于进一步发扬, 做好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文献保障。研究的完成关涉学校学科建设, 将为艺术学院和文学院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4. 体现碑帖和金石拓片的史料价值、文学价值、书法价值和文字学价值。

众多名碑名帖、金石拓片集中整理研究, 为中国文化之研究, 提供了丰富详尽的第一手材料。体现碑帖和金石拓片的史料价值、文学价值、书法价值和文字学价值。这些碑帖和题额题跋、藏印含有大量有用信息, 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 许多题跋都为历代藏家学者心得, 极有助于考证碑帖刻拓源流、比较各本优劣、寻找鉴定依据。也为有效评价馆藏书法文献提供重要指标。

书法历史悠久, 文献资料丰富, 内容广泛, 如能将古代有价值的书法文献按书法史、书法理论、书法鉴赏等几个大类分为若干专题, 从源到流进行整理研究是对古代文献的系统总结, 亦可增强书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书法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过程是对书法的继承发扬过程, 同时也是图书馆学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 不可等闲视之。

研究涉及历史学、文学、哲学、考古学、教育学、美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 当代图书馆学已然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参考文献

[1]武旭.2007年古籍研究一览[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8 (4) .

[2]郑杰文.论我国古籍整理的几个重点[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 , 2008 (5) .

[3]李丹.关于古籍文献保护与利用的讨论[J].图书馆建设, 2005 (3) .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篇3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 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 班固《两都赋》 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 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 《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3.汉乐府诗在我国文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推动了叙事诗的形成。它的最大长处也在于描绘具体的生活现象,以此来使人感动

24.张衡的《归田赋》代表了我国抒情小赋演进中的一个新阶段 25.东汉前期的散文最值得重视的是班固的《汉书》

26.建安文学特点一方面是个人意识初步觉醒,另一方面是对艺术的自觉的追求。27.王粲的代表作为《七哀诗》辞赋的代表作为《登楼赋》

28.曹丕从文学史的角度看,代表作是七言《燕歌行》,他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一篇文学理论与批评专论。

29.曹植代表作《白马篇》 曹植的艺术特色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 30.蔡琰著有《悲愤诗》

31.嵇康在当时以文论著名,其在文学史上有意义的,为《与山巨源绝交书》 32.向秀的《思旧赋》为抒情小赋的特绝之作。33.左思最具独特风格创作是《咏史诗》八首

34.一般认为到了谢灵运,山水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才真正确立 35.谢惠连《雪赋》 谢庄《月赋》

36.在中世文学的发展历程中,鲍照是一位十分引人注目的人物,他的乐府歌行突破了自曹丕《燕歌行》以来的七言

37.《文心雕龙》刘勰 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伟的文学批判著作 38.丘迟 《与陈伯之书》

39.《玉台新咏》乃是研究我国女性文学的一部很重要的书。40.南朝乐府最值得重视的是《西洲曲》 41.志怪小说代表作《搜神记》

42.《世说新语》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43.庾信代表作《拟咏怀》

44.陈子昂代表作《感遇》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卢照邻《长安古意》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5.孟浩然是唐代大量写作山水诗歌第一人。

46.王维不少诗作在当时即入乐为歌,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据载,唐人作此歌作为送别之曲,且将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称为“阳关三叠”。

分析题:

1.为什么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是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

从“杨柳依依”到“雨雪霏霏”不仅是自然景物的剧烈变化,暗寓着时间的迅急流逝,而且更暗喻着诗人心境的巨变。用了反衬的手法,暗指春天本是与嫁人团聚的日子,而诗人却要面对分离,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流露出诗人抚今追者悲喜交加的矛盾心理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反映了怎样的人生体验?

读者可以任意地联想起自己所渴望欲追求到,但却始终“上下求之而不得”的目标,人生中本不乏这样的现象,对自己设定的某种目标的追求,无论怎样的努力,总是不能达到总是可望而不可即。以致每一想及,即无限怅惘,而这也许是人生永远无法克服的

3.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一句为什么被称作情景交融的手法?

通过“秋风”、“波”(起波的意思,名词作动词用)、“木叶”这一组意象表现出一种广阔而雄浑的秋天的景象

诗歌开头用凄凉、冷落的景色,衬托出人物的惆怅、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4.卢照龄《长安古意》结尾一段为什么称为咏叹古今的绝调?

这八句诗,不仅是以今日的落寞,对照往昔的繁华,而且也说明了即使清节自守,不追逐荣利,但同样经受不住时间的淘洗。这样深沉的对人生无常的慨叹,上承古诗《十九首》和阮籍《咏怀诗》的有关内容的绪余,下开杜甫等悲慨的先声,很明显地影响了稍后一代的唐诗人的创作,像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 5.《望目怀远》体现的人生宗旨

用万顷无波的海上升起一轮圆月,远在天涯的情人共同仰望这一浩大的场面为开端,表现了陷入深深的相思之苦的主人公即景所思的种种情态,将无生命的月光、夜露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最终以主人公因月光不能盈手相赠所思者而深感遗憾,却期望在梦中与情人相聚这一奇特的构思作结尾。全诗结构精巧,意境浑圆,充分显示出作者具有一种善于营造朦胧而富于情致的美的境象的高超才能。6.赏析《春晓》

短短四句诗,却蕴含着浓厚的春的气息。前两局所赞颂的,是自足的生命与春天的蓬勃生

机相结合而形成的美,后两句则用了一种转折的笔法,写出一觉醒来的主人公由落花而伤春、惜春的心情,那是一种源自春天的淡淡忧愁,一丝不易被人察觉的感伤。此诗之所以成功,也就在于它用平易而又恬静的语句,深刻地描写了人们对于春天的独特感受和情绪 7.《鸟鸣涧》、《鹿柴》中表现的王维诗歌的特点

王维诗中经常出现的空山无人的意象,联系他中年以后喜欢参禅礼佛的经历,可以说这种对于“空”境的偏爱,是其宗教情怀的艺术呈现

诗起首虽述及“人闲”一景,全诗所侧重的则依然在空山一面。在这月光所照及的空山之中,忽然可以听到因月出而受惊的山鸟鸣叫起来,夜的静被暂时打破了,但山的空旷却也更加鲜明的凸现了。

简答题:

1.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首先,诗经中的作品在抒情方面是内敛的,特别在写及纯属个人的情感时,一般相当克制。与此相对,屈原的作品则感情丰富而热烈。

其次,屈原一面继承了《诗经》的不少优点,如象征手法,比喻,假象和对比等,但又作了发展,在象征和想象方面尤为突出。

第三,屈原的作品已开始对生活的美的事物进行较集中的铺叙,包括宫室,音乐,自然景色,美丽的女性等。

第四,屈原作品的句式虽然源自楚国原已存在的民间歌曲,但显然已发展的远为丰富多彩。2.左传对我国历史散文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对我国历史散文的发展起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首先,左传已能以简要的文字,为事件的过程勾勒出较具体而明晰的轮廓,使人看到事件发生,发展及结束的过程,有时也能点明原因。

其次左传所载的外交辞令,不仅逻辑严密,而且表达相当精炼有力。再次,在左传的记事中,有时引入具体,细致的情节描写。

总之,左传在叙事文上的成就,为战国策,史记等的出现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所以,左传在我国历史散文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3.诗经的特征(艺术特色):

1)诗经中的大部分作品都写得颇为具体,很少抽象的表述,这大概跟我们民族的思维

有关,2)诗经在叙事述情时,十分重视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有时甚至超过对该事物本身的重视。这在使用比喻的方法时尤为明显。3)象征手法开始形成,并出现了象征色彩浓厚的名篇。4)通过语词的选择和调配来加强表现力。5)运用假想和对比手法,以强化诗人的情感。6)用景色的描写来烘托情感,增加感染力。7)双声叠韵字和叠字,叠章的大量运用。4.战国策与《国语》《左传》相比有什么特色?

首先,战国策比左传国语更注意写人物。因为这实是一部以战国游士为中心的历史故事集,重点在写游士的言行。

其次,战国策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较左传国语更注重细节的描写。只是有时会对某一个大场景的细节作较具体的描绘。如:《触龙说赵太后》

再次,战国策善用夸张排比,行文恣纵而明晰,因而比左传更富文采。5.《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从《史记》开始,中国才有了散文的叙事文学,而且使叙事性的文学在汉代取得了重要的发展

2)《史记》是最早为我国文学散文的发展开辟道路的作品

3)《史记》所开创的纪传体史书,几乎无不受《史记》的影响

4)《史记》还为以后的通俗说唱小说、戏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牵涉到中国的虚构性文学与历史著作的关系

名词解释: 1.建安七子: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七子有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它一方面把曹操乐府诗那种人生意蕴,天下大事而慷慨悲歌的新异风格发扬光大,并从西汉文学中借鉴合适的艺术表现方式加以改造,熔铸新篇;中世纪由汉代诗风转向魏晋诗风,正是七子努力下完成的。2.《咏怀诗》

《咏怀诗》是魏晋阮籍的代表作,多以象征的手法喻写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理寓意中,辞

随情转,十分出色。其中所展露的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情绪,如生命的意义,自我意识等,依然能动人心弦,它在文学史上因而也具有了特殊的地位。3.玄言诗

玄言诗是因魏晋清谈风气空前兴盛而造成的哲理笼盖文学的产物,它不追求诗的形象性,也不重视诗风的劲健华丽,而以表现理趣见长。玄言诗的重要特点一是题旨方面以“寄言上德,托意玄珠”为主,一是艺术风格方面无“遁丽之辞”比较素朴。4.楚辞

西汉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收集在一起,编成一本书,为《楚辞》,其特点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有明显的楚国文化特点 5.左思风力

西晋左思的代表作《咏史》诗相对较少雕琢的痕迹和过分的铺叙,主要以诗的气势与骨力取胜,有一种壮美之风,所以《诗品》有“左思风力”之誉 6.永明体

南朝齐永明年间,关于汉语声韵学的研究有很大进展,其中周顒著有《四声切韵》,沈约把这种学问运用到文学创作上来,建立了一套关于诗歌声律的理论。同属于这个文学集团的谢朓等人也积极按照这种理论来写诗,形成了一种新的诗体,世称“永明体”或“新体” 7.汉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掌管音乐、采集地方歌谣的政府机构,除了掌管朝廷在祭祀、朝会等隆重的场面所使用的乐曲、乐歌外,也掌握从民间采集来的乐曲、乐歌。由此把他们所掌管的上述两种乐曲乐歌都称为乐府,再往后便把别人以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也统称为乐府诗。

论述

1.史记的文学成就

《史记》中的不少篇章以文学的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一系列具体生动的描写构成的,如项羽向刘邦挑战的那一小节,他跟汉王所说的那些话生动地显示出了项羽的英雄气概。《史记》作品里不仅作为传主的人物形象是文学形象,并且非传主的人物也常有生动细致的描写。如鸿门宴中对樊哙的描写,把樊哙对刘邦的忠贞、焦急、勇烈、无畏都写的栩栩如生 《史记》在写人物时,已能调动多种文学手段,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话语、行动的场面、气氛、人物的相互关系等方面,来写人物的特征。而且,不但写他们在重要事件中 的表现,也写他们的若干生活细节,因而能够展示其较完整的面貌,如项羽从垓下之围冲出,在乌江旁的话,显示出英雄末路的悲凉和强烈的自尊

《史记》不但在文学的叙事性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而且还含有抒情的成分。如《伯夷列传》,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传统观念的尖锐的诘质,既包含着对现存人间秩序的强烈怀疑又蕴含满腔的悲愤,实可作为抒情文采看待。2.曹植的创作从哪些方面开辟了诗歌的新境界? 对人生理想的讴歌

对属于享乐性质的,同时洋溢着高昂的生命力的生活场景的赞美 对人生痛苦的新的感受和表现 对女性的生活及其悲惨遭遇的深刻关心

3.陶渊明诗歌创作前后两期的诗歌创作各有什么特点?

前期诗作以表现玄意或在对自然景色的描述中抒发个人玄想为主,语境恬淡,结构自然。如《饮酒二十首》

后期诗歌则重在描绘田园风光,表现个人归隐心绪,同时也呈现出对生命易逝的焦虑和壮志未酬的悲愤,构思上平静与奇屈并具,风格多样。如《归田园居》 4.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艺术特色)

感情的强烈和想象的丰富是他作品中最为重要的因素,由于感情强烈,他往往依据感情的发展来决定结构,由于想象力的丰富,他能把许多互不相关的事物组织在一起以表现其强烈的感情。如《梁甫吟》

李白长诗中的形象往往既有现实的成分,也有夸张的、虚构的成分,虚实结合,使之能充分表现强烈的感情。如《行路难》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篇4

南华火车头/编

一、填空题

陈子昂《感遇》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王维《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昌龄《闺怨》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李白《蜀道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韩愈《山石》 嗟哉吾当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刘禹锡《竹枝词》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白居易《长恨歌》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杜牧《赤壁》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王勃《滕王阁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晏殊《浣溪沙》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欧阳修《踏莎行》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晏几道《临江仙》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柳永《雨霖铃》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苏轼《江城子》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秦观《鹊桥仙》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贺铸《青玉案》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周邦彦《六丑》 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李清照《如梦令》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陆游《钗头凤》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辛弃疾《水龙吟》 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姜夔《扬州慢》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李煜《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王绩《野望》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

王勃《劝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卢照邻《长安古意》 寂寂寥廖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骆宾王《在狱咏蝉》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杨炯《从军行》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宋之问《度大庾岭》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沈佺期《独不见》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张九龄《感遇》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孟浩然《过故人庄》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王维《渭川田家》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王之涣《凉州词》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高适《封丘县》 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王昌龄《从军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欧阳修《蝶恋花》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晏几道《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柳永《望海潮》有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苏轼《江城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秦观《踏莎行》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周邦彦《苏幕遮》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李清照《醉花阴》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陆游 《诉衷情》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辛弃疾《菩萨蛮》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姜夔《点绛唇》 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韩愈《左迁至蓝关》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柳宗元《江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元稹《知妇词》 征人战苦束刀疮,主将勋高换罗幕。白居易《琵琶行》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李白身世:蜀中说,碎叶说。沈宋:沈佺期,宋之问。

二、名词解释

新乐府

“新乐府”在古代文学史上,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

唐传奇

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远继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近承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小说,发展成为一种以史传笔法写奇闻异事的小说体式。唐传奇内容更加丰富,题材更为广泛,艺术上也更成熟。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

词别是一家

《词论》中提出,李清照重在说明诗和词之间的界限。李清照认为,词不能等同于诗,它别是一家。词别是一家也是针对苏轼的诗为词而言的,因此词别是一家的含义是词应该作为一种独立的以抒情为主的音乐歌词和样式,应当有其内容和形式上的特色,应该与诗严格的分出界限。

陈子昂 《修竹篇序》

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提出“兴寄”主张,主张兴寄风骨的诗风,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其次,提出一种“骨气端详,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彩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江西诗派

宋代文学流派,以黄庭坚为创始人。形成期成员包括陈师道,潘大临等25人,大多为江西(宋代江南西路)人。得名始于北宋后期宋徽宗初年吕本中所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江西诗派的主张与黄庭坚旨趣有相似处,重工力,但更强调循规矩而主变化,倡活法而主悟入,讲“锻炼而归于自然”。在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并没有提出什么特别的主张,作诗多好用僻典,炼生词,押险韵,制拗句,讲究语言韵律,易于走上形式主义道路。到了南宋,江西诗派的影响遍及于整个诗坛,其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盛唐边塞流派

代表人物是高适和岑参,多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诗风悲凉慷慨,冷峻大气,具有一种悲壮美。此题材在唐代极为流行,蔚为大观。

辛派词人

是指南宋时期,受辛弃疾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个诗词流派,其成员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豪放词风,意象宏大肆意、风格雄豪悲壮、意境慷慨激昂,以抗敌爱国、感抚时事为主要创作内容,使词更进一步散文化、议论化,但不如辛词蕴藉。

三、问答题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画法入诗,善于创造静逸明秀之诗境。

2、长于描写,大观处和细微处都能很好刻画。

3、构思精巧,善于扑捉意象,富于情趣和色彩。

4、以禅入诗,物我两忘。

5、语言清新洗练,富于音韵美。

(二)、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1、善于典型化的艺术概括。

2、善于叙事中寓论断。

3、善于细节描写。

4、语言凝练,时有口语。

5、诗歌各体兼工。

6、诗风沉郁顿挫,萧散自然。

(三)苏轼词的艺术特色

1、善用比喻,用喻新奇,富于哲理,气势奔放。

2、富于幽默。

3、富有理趣。

4、以议论和才学为词。

(四)李白诗歌艺术特色

1、浪漫主义色彩强烈。

2、想象奇特。

3、意象壮美或优美。

(五)陆游诗歌的艺术特色

1、转益多师,深受江西诗派的影响。

2、重视现实生活。

3、重视人格涵养。

4、浪漫精神强烈,想象瑰丽,奇特夸张。

5、精于锤炼,巧于剪裁。

6、语言晓畅平易,精炼自然。

7、风格多样,各体兼工,尤善七言。

(六)高适和岑参之比较

相同点:

诗歌形式,都以七言为主。诗歌内容,都为战争边塞题材。诗歌风格,都为豪迈雄壮。

不同点:

高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诗长于描写,多寄情于景。高诗豪迈中多给人以深沉;岑诗雄壮中有俊逸。高诗雄浑质朴;岑诗瑰丽峭拔。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整理 篇5

一、“文革”后的诗歌变革

在诗的战斗性和表达人民心声的层面,诗歌受到主流文学界的肯定。

(一)“政治诗”(政治抒情诗),在文革结束后的几年里,得到继续发展。

(一)“政治诗”(政治抒情诗),在文革结束后的几年里,得到继续发展。“政治诗”的写作者:复出的诗人;一部分青年诗人

在诗歌主题上:对文革的批判;对老一辈革命家功绩的赞颂;表达重获解放的快感;对现代化的呼唤。代表作品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叶文福《将军,不能这样做》,熊召政《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叶延滨《干妈》

(二)“朦胧诗”

(三)第三代诗歌

• “莽汉主义”、“非非主义”、“新整体主义”、“野牛诗派”、“新传统主义”、“他们派”、“撒娇派”、“三脚猫”、“病房意识”、“男性独白”、“莫名其妙派”等等。

二“归来者”的诗

• 这个期间,“归来”是一种诗人现象,也是一个普遍性的诗歌主题。• 被称为“归来”的诗人主要有:

(1)50年代反右派运动中的右派诗人,艾青、邵燕祥、流沙河等;(2)胡风集团事件的罹难者,牛汉、罗洛等;

(3)因与政治有关的艺术观念,在50年代陆续从诗界消失的诗人,辛笛、穆旦、等。• “归来”者的诗的共同点:(1)某种“自叙传”的性质;

(2)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具体诗人: 艾青

• 艾青归来的诗歌创作:

(一)具有哲理的短诗:显示了饱经忧患而洞察人情世态的意识,透露出坎坷的人生经历的感悟。《鱼化石》、《酒》、《蛇》等。

(二)概括激荡的时代,对历史给予评说的长诗:《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大斗技场》。公刘(刘仁勇)

公牛归来后,放弃了50年代天真的幻想,一出手便显得凝重深厚。曾被批评家概括为从:

“带着旭日光彩的‘云’到 “喷射着至爱大憎的炽烈感情的‘火’的转变。邵燕祥

(1)复出后的大多数作品,承续的是他50年代的青春的诗情,尤其是《贾桂香》那样的社会批判立场。历史和现实的取材倾向,尖锐的论辩色彩。《愤怒的蟋蟀》

(2)对民族物质和精神的现代化追求的抒写。《中国的汽车呼唤高速公路》

⑶ 80年代后期开始,着力于杂文、随笔的写作。流沙河

• 重新写作的最初作品,多表达对这段岁月的伤感,青春年华无法追回的失落。• 一些诗写得委婉、细密,情感上混合着苦涩、凄清和甜蜜,《情诗六首》;

• 另一些作品,则是诙谐的谣曲体制,以调侃、揶揄、自嘲的语调表达,《故园九咏》。蔡其矫 .他以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的关怀,写了大量的爱情诗、山水诗和表现故乡人文 地理、历史习俗的风物诗。《川江号子》悲剧性 .和一些经历过革命、战争的是人一样,他的部分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感知和政治意 3. 人道主义是贯穿其诗歌的精神线索。4. 艺术方法上,处在传统与创新的中途。昌耀

1诗歌主题:对青藏高原的原始风情的描述和对生命、爱与苦难的深刻体验,是昌耀创作最重要的灵感源泉

2.艺术风格:昌耀的语言是充分散文化的;常有意采用奇崛的语汇、句式,并将现代汉语与文言词汇、句式相交错,形成突兀、冲撞、紧张的效果。三 诗歌流派的确认 七月诗派: 1曾卓

2绿原 代表作:《又一名哥伦布》、《重读〈圣经〉》

3牛汉: “复出”后发表的的诗,他所经历的人生体验,在 “大自然”的创伤中找到诗歌构型的方式。《半棵树》《华南虎》《悼念一棵树》 九叶诗社:

1穆旦:对现代生存境遇中个体生命,对现代知识者心理悲剧的质询和揭示。《秋》《智慧之歌》《演出》《冥想》《自己》《停电之后》《秋》《冬》

2郑敏:《寻觅集》《心象》《早晨,我在雨里采花》《郑敏诗选》。

第十九章 新诗潮

一、《今天》与朦胧诗:

朦胧诗的崛起,经历了从地下到地上的曲折经历,到了1978年底,朦胧诗人开始由地下转入地上,其中1978年《今天》创刊号出版(北岛和芒克是主要创办人),是朦胧诗诗歌运动的重要标志。朦胧诗的“三个崛起”:

1、最早对朦胧诗进行评论的是:1980年5月7日发表于《光明日报》的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 2、1981年《诗刊》发表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3、1983年《当代文学思潮》发表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朦胧诗定义(名词解释):

朦胧诗是新时期新诗潮运动的产物(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它对整个新时期的影响,在于诗人主体意识的觉醒,以人为核心的诗歌美学思想的确立。它用新的艺术实践,对沿袭已久、固定不变的诗歌模式和审美情性进行了强有力的冲击。在内容上,朦胧诗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艺术品格上,它既注重汲取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的营养,又采用多种现代主义文学惯用的表现手法,如隐喻、通感、错觉、幻觉等,诗歌结构多是意象群的多层构建,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诗歌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北岛、舒婷、顾城、杨炼、江河是朦胧诗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新生代或“第三代诗”

“朦胧诗”后的发展,主要有两个:

1一个是海子、王家新等为代表的“后朦胧”诗人 2一是所谓的新生代或“第三代诗”

“后朦胧”诗:强调体现古老的文化传统和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

新生代或“第三代诗”:

第三代对朦胧诗的背叛与反动:

1、反对的就是朦胧诗的意象化写作。对第三代诗歌来说,回到“在”本身,也就是回到诗本身。

2、反对对主体性的构造,写普通人,反英雄,反崇高。

3、反对语言—书面语言的反抗。用地道的中国口语,朴素,有力,有一种孩子气的口语。

朦胧诗与第三代诗歌特征的比较

朦胧诗 第三代诗歌 精英化平民化 理想化 世俗化 意识形态化倾向 个人化

意象、象征、隐喻 反讽、调侃和黑色幽默

“新生代”的局限

1、反文化,反语言,反崇高,导致诗歌品质的全面下降

2、理论的夸大与实践的渺小

3、新生代发育极不充分。

三 新诗潮主要诗人

• 食指

1998文友文学奖授给了当代朦胧诗人、《相信未来》的作者食指(郭路生),因为“他在他的时代里,独立承担了一位大诗人所应承担的。”

1948年11月21日,郭路生生于山东朝城一个革命家庭。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故起名路生。《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 北岛:本名赵振开,1949年出生,祖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1970年开始诗歌创作.1978年同诗人芒克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1990年旅居美国,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州戴维斯大学。2007年,北岛收到香港中文大学的聘书。8月,北岛正式搬到香港.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他的诗刺穿了乌托邦的虚伪,呈现出了世界的本来面目。一句“我不相信”的呐喊,震醒了茫茫黑夜酣睡的人们。是当今影响最大,也最受国际承认的中国诗人。北岛诗歌艺术世界:

一 北岛的诗具有一种深沉而冷峻的理性批判精神.二 悲剧英雄形象:

北岛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常常显示出一种“横眉冷对”的风骨,没有欢歌笑语,没有天真烂漫,只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凝眉苦思和随时准备慷慨赴死的悲壮。

三 北岛的诗往往由一些生僻、奇崛的意象组合,构成一种“悖论性情境”以此来表现复杂的精神内容和心理冲突。

舒婷

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石码镇(漳州龙海)。1969年下乡插队落户于山西,1972年返城当工人。当过泥水工、浆洗工、挡纱工、焊锡工。插队期间开始试笔,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真水无香》等。一 舒婷诗歌的主题内涵:

(一)揭示理想追求过程中的内心矛盾,表现青年一代从迷惘到觉醒的痛苦思索。包括三个层面:(1)从关心个人命运,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出发;上升为(2)“同情别人的泪”;上升为(3)对民族命运和祖国前途的关切。

(二)舒婷诗歌的另一主题内涵:就是对爱的咏赞和歌唱(1)爱情诗:《致橡树》、《神女峰》、《无题》„

(2)对母亲的爱:《呵,母亲》 《读给妈妈听的诗》、《献给母亲的方尖碑》„(3)对朋友的爱: 《这也是一切》 《童话诗人》《秋夜送友》„ 二 舒婷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浪漫、古典与现代主义诗歌的结合

(二)甜柔深谧、温婉端丽的女性气质和风采

(三)创造了一套她自己的语言符号系统,推动了新时期诗歌语言的变革。顾城: 童话世界的追寻与建构

 顾城:(1956-1993)

 诗的世界,对顾城来说,不仅是艺术创造的范畴,而且是人的生活范畴。

 1987年出国,旅居新西兰。英儿的到来,让他在激流岛上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的一夫二妻的理想生活。他继续在自己自造的童话世界中称王称帝。为了满足自己对这童话世界的绝对想象,他甚至拒绝自己的儿子(木耳)在家生活,而让妻子将儿子送给当地土著喂养。妻子就像母亲一样,为他安排他与英儿的生活。但是,现实。毕竟是残酷的,英儿之后与一个男人私奔,妻子情感的背叛并提出要与之离婚,这让他感到诗歌写作与现实生活的双重困境越发尖锐。为了维护他刻意构造、并已经昭示给世人的那种诗和诗人的不变的姿态,他付出了太大的代价,并加剧了内心的分裂。1993年9月在新西兰杀死妻子之后自杀身亡。

一、童话世界的追寻与建构:“童话诗人”

二、主观感觉世界的独特显现

《远和近》《弧线》《感觉》《眨眼》《小巷》

三、对社会历史进行理性的反思:

《一代人》《永别了,墓地》 《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四 新诗潮主要诗人(二)韩东

韩东,1961年生于南京,.978年考入山东大学哲学系。1982年被分配至西安工作, 1984年调回南京,在大学马列教研室任教至1993年。后辞职专事写作.1985—1995年主编民办刊物《他们》,共出十期。为“第三代诗歌”运动中的代表诗人之一。1990年代后,主要从事中短篇小说写作。2000年以后,开始长篇小说的写作.1998年,和朱文等发起题为“断裂”的行为.2000—2004年参与文学期刊《芙蓉》的编辑。曾主编“年代诗丛”

一、二辑、“断裂丛书”第一辑。参与“他们”、“橡皮”网站的创建。2007年加盟《今天》,担任小说编辑。著有,诗集:《白色的石头》、《爸爸在天上看我》。诗文集:《交叉跑动》。散文随笔集:《韩东散文》、《爱情力学》。中短篇小说集:《我们的身体》、《树杈间的月亮》、《我的柏拉图》、《美元硬过人民币》、《西天上》、《明亮的疤痕》、《此呆已死》。长篇小说:《扎根》、《我和你》、《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一平淡而简约的语言 二 庸常而冷漠的诗情

..文化的超越与反叛 :“莽汉”、“非非”主义的诗歌理论与实践..李亚伟,1963-,著名诗人。出生于重庆市酉阳县。1984年与胡冬,万夏马松,二毛,胡钰,蔡利华等人创立了“莽汉”诗歌流派。诗作收入《后朦胧诗全集》(1993)1983年毕业于南充师范学院中文系。20岁时写出代表性作品《中文系》,在诗界较有影响。为第三代人诗歌的发起者和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作品:《中文系》《 少年与光头》《 异乡的女子》《 风中的美人》《 酒中的窗户》《 秋天的红颜》

 李亚伟的诗集中地表现了莽汉们的反文化倾向。

 他的反文化并不是一般的反文化,而是反对异化的文化规范。他的诗表现了对现存文化秩序和文化状态的困惑、怀疑和绝望。 因此,他的诗更多地表现了对作为文化传播者和负载者的文人的嘲弄。于是以自谑的方式表达对文化的亵渎和嘲讽。

海子

 海子(1964-1989.3.26)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4日(他生日这一天)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 海子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从1982年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用超乎寻常的热情和勤奋,才华横溢地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结集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其主要作品有:二百五十余首优秀抒情短诗,《太阳七部书》,即诗剧《太阳》、诗剧《断头篇》、诗剧《但是水,水》、长诗《土地篇》、第一合唱剧《弥赛亚》、仪式和祭祀剧《弑》、诗体小说《你是父亲的好女儿》。

海子的本质是抒情的

他的诗常有意识地远离表层社会热点,在贫瘠的诗歌语境里寻找神性踪迹,以对生命、爱情、生殖、死亡等基本主题及其存在语境如庄稼、植物等一切自然之象的捕捉,致力于精神世界和艺术本质的探寻

海子:诗歌主题的基本模态

海子从“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的人本主义立场出发,注定了他只能遭遇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对抗的痛苦冲突,并以生命外部困境和生命内部激情间的矛盾搏斗结构成诗歌主题的基本模态。

一、爱情的追逐和抗争

海子大约可算作当代先锋诗人中创下了书写爱情诗数量之最的一位。他笔下少女、爱人、新娘、姐姐、妹妹、未婚妻、母亲、女儿等大量女性形象的出现,既是女性崇拜倾向的流露,也是诗人爱情诗数量繁多的明证。

二、土地乌托邦的庆典和幻灭

作为农民的儿子,海子心中先验存在的大地乌托邦想象,使他自然将土地当作生命与艺术激情的源泉、沉思言说的“场”和超离世俗情感社会经验的神性母体,以对童年记忆的诗意抚摸、乡土命运和情感旋律的切入,从“最深的根基”——乡土上催生出缪斯的芽苗。

诗歌也随之呈示出农耕庆典意味,恪守着农业家园的土地乌托邦中的事物,遍布和大地相邻的麦子、麦地、谷物、河流、村庄等呈现着古朴、原始、本真魅力的意象。

三、生命和死亡的真理性揭示

海子在气质上属于灵感型的抒情诗人,促动他诗歌生成的多是天性的灵光,早期抒情短章布满的有关青春和土地恋情的柔软的古典情结也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他的诗和哲理思考无缘。但仔细巡视过海子的诗歌世界后人们惊奇地发现,他诗的浪漫情感流脉背后还时时蛰伏着想像力对知性的追逐,有种理趣丰盈的品质 女性诗歌

女性诗歌的主题内涵

一、对女性悲剧宿命的预感和忧患。翟永明《独白》、《母亲》

二、侧重于表现女性个体生命骚动的体验,为女性正常的人欲正名并在大雅之堂争取地位,使它在诗中获得合法地位。

三、热烈呼唤女性生命逃离规范而表现其反抗意识。唐亚平:《黑色沙漠》伊蕾:《独身女人的卧室》

第二十章 历史创伤的记忆 一 创伤记忆与历史反思

(一)“伤痕文学” 对十年浩劫的展示 • 1.“伤痕文学”的概念: “伤痕文学”是文革结束之后最早出现的文学现象,它以刚刚过去的文化大革命为批判对象。它直面文革这一历史事实,通过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的讲述,引发人们对十年**的思考.作家、包括整个社会的躁动与激愤、控诉与哀怨,形成这种文学的主要特征。巧合、误会化手法是这些作品的情节构思方式。伤痕文学为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解放人的思想,立下了非常大的功绩。

1977年11月,刘心武《班主任》的发表成为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而伤痕文学之名则来自于1978年8月《文汇报》发表的卢新华的小说《伤痕》

2.“伤痕文学” 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1)写知识分子 国家官员受到的迫害,他们的受辱和抗争.(2)写.“知青” 的命运.伤痕文学”的主要作品: • 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 3.“伤痕文学”代表作家作品分析(1)刘心武《班主任》

刘心武的《班主任》是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这篇小说以两个基本上还属于“单质型”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宋宝琦、谢惠敏),最早揭示和呈现了被“四人帮”极左思潮伤害、扭曲的青少年的灵魂,传达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新时期文学中具有开创性意义。宋宝琦:一个从外表到内心都已经被扭曲、变形的青少年形象.。外表上是一个小流氓嘴脸,他满身横肉,脸上还有一条长长的刀疤,他随身带着三样物品:扑克牌、弹子锁、一本外国小说《牛虻》.其精神愚昧无知,思想僵化幼稚,是一个从外表到内心都已经被扭曲、变形的形象。宋宝琦被毒害的心灵赤裸裸的暴露在人们面前,如同外伤一样,一眼可见创面,令人震惊,催人疗治。谢惠敏:外表与内心的反差,更让人警醒。与宋宝琦相反,是个好学生,团支书,品行端正,穿着朴素.。然而,其内心世界却与宋宝琦一样的愚昧无知、思想僵化,一切言行举止向左看。譬如:她主持的团组织生活,只能是读报纸,学习文件;凡是报纸上没有推荐的书籍,都不能看.她不穿裙子,不穿露臂的短袖,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从不参加体育锻炼„„谢惠敏的偏执和僵化如同内伤一样不易被人发觉,因此,这个形象的出现,在当时如空谷足音,振聋发聩。(2)卢新华《伤痕》:

《伤痕》采用倒叙的手法,小说一开始,女主人公王晓华乘坐在1979年回上海的火车上,回忆起自己与母亲十年来的感情历程 :文革初,母亲被打成叛徒,作为革命的女儿,毅然决然地同叛徒母亲划清界限,下乡当知青。在乡下,尽管王晓华积极表现,努力劳动,但因为母亲的关系,入团受到影响,爱情受到影响„, 她一直不回家看母亲,心里还怨恨着母亲。8年过去了,母亲的问题得到落实,平反了,昭雪了,母亲再次来信要王晓华回家,并且告诉她,她已经得了重病,希望在临死前能看到她。王晓华这才踏上了归程。然而,当王晓华回到上海时,她的母亲却已经永远的离开了她,她终于没有看到自己女儿的最后一面,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当王晓华看到母亲的遗体,永远半闭着的眼睛,看到母亲写的日记:孩子心上的伤痕也许比我还深得多。她感叹着人生的生离死别,在母亲的亡灵前失声痛哭„„。这是两代人的伤痕,两代人的悲剧。这样的伤痕和悲剧,在**年月的中国大地上比比皆是,通过作者充分的艺术概括,在广大读者中产生震动,引起共鸣。

4.伤痕文学的意义和成就

(1)伤痕文学最先揭开了文革十年的黑暗现实,它以真情表达了人民的悲愤。因此,伤痕文学的成就是第一位的,划时代的,作家的情绪是人道主义的,在人道主义的张扬上,它取得了同五四相类似的历史境遇。

(2)伤痕文学具有悲剧的美学特征,作家通过悲剧的构思和悲剧所特有的情感功能,来揭示极左路线对人们心灵的扭曲及其所导致的不幸命运。它产生于历史的破晓,现实主义正在复苏,因而保持了悲而不伤,哀而不绝的基本品格。

(3)由于作家们急于吐露长期郁积在胸中的悲痛和愤怒,有一种报复性的宣泄,还来不及在艺术上作深思熟虑的精细打磨,作品一般都写得较为急促和粗放,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还缺少些深刻和老到。

见到雨就是泪,见到蝴蝶就是姊妹,一顿不吃饭就是绝食,走了100里就是流浪,割破手指就是自杀未遂„„。(二)“反思文学” 对左倾错误的深刻审视 1.“ 反思文学” 的概念: 反思文学略晚于伤痕文学,但很快就取代了伤痕文学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中的地位。反思文学的产生与伤痕文学有着相同的社会条件,当伤痕文学把十年**这场悲剧再现在人们眼前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清醒的、理性的、深刻的思考:造成这场社会悲剧的远因近源,历史的教训是什么?今后的道路怎样走?反思文学就是反映了这个社会主题,使它具有明显的对历史道路反顾思考的特点。所以,伤痕文学是反思文学的源头,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化,反思文学在创作上更具有理性思考的冲击力与穿透力,作家的思想感情也更为深沉,1979年反思文学大量涌现,一直持续到1983年。(1)王蒙及其反思小说: • 王蒙: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反思文学 •(一)基本主题: • 知识个体----理想社会之间复杂、缠绕的关系.• 小说主人公一开始都具有独特年代所赋予的理想化信念,并且积极参与创造新社会.但理想社会总是让主人公受到伤害,从而陷入精神的迷误.(二)艺术方法:“东方意识流”

这些作品打破了时空顺序,打破了沿袭已久的中国小说传统的叙述方式,加进了包括“意识流”在内的西方现代派小说因子。因此,被称为:“东方意识流”。

(2)张贤亮及其反思小说

• 复出后的创作,题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主要部分是以作者近二十年的苦难生活经历为素材的“大墙文学” :(“大墙文学” 之叔)《土牢情话》、《灵与肉》

《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

二、表现80年代农村、工厂的改革的小说.《男人的风格》、《河的子孙》、《龙钟》 • 小说的艺术贡献:(1)细致、逼真地展示了他在作品中展开的生活情景和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2)爱情线索:男女主人公的个性气质形成鲜明的对比。

古华《芙蓉镇》

古华:(1942—)电影编剧、作家。湖南嘉禾人。原名罗鸿玉。长期生活在五岭山区农村,当过农业工人和农村技术员。1962年发表作品,1980年3月到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学习。古华的作品以描写湘地风情见长,主要有:长篇小说《山川呼啸》、《芙蓉镇》;中、短篇小说集《爬满青藤的小屋》、《金叶木莲》、《礼俗》、《姐姐寨》、《浮屠岭》、《贞女》等,其中《芙蓉镇》获首届(82年)茅盾文学奖。《爬满青藤的小屋》1981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

2、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构成乡土风俗画卷骨骼血肉的毕竟是人。

(三)改革文学的嬗变轨迹

1.改革文学的概念:

• 新时期以来,凡反映我国各个领域的改革进程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社会变化、人物心理、情感、命运变化的文学作品,都应属改革文学,改革文学一出现就表现出一种雄壮、磅礴和奔放不羁的气概。它既是现实改革浪潮波澜壮阔发展的审美反映,也是民族变革意识觉醒的集中表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新时期中国社会各阶层精神风貌的深刻变化,可以体味历史新旧交替中的痛苦和欢欣,可以领悟崇高悲壮的美和内涵丰厚的人生哲理。

• 1979年夏《人民文学》第7期上发表了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由此掀开了一个新的文学思潮——改革文学的序幕。

2.改革文学的发展历程:

(1)自1979年夏《乔厂长上任记》的脱颖而出,改革文学开始了它的发韧期。

(2)1981年底,张洁《沉重的翅膀》问世,使改革文学进入了第二阶段,作品大都剖示了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带给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化,特别是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

(3)1985年以后,改革文学取得突破性发展,改革文学从发韧期的社会小说向文化小说演进。作品在题材的拓展上更 趋生活化,多视角,写改革与人心世态,风俗习尚变化的关系,从历史文化的内蕴上寻求参照,开掘民族精神的历史活动。作家不再固守传统的现实主义法则,而是在现实主义原则的前提下,吸收和借鉴一些非现实主义的技巧,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表现方法,使现实主义得到了开放性的发展。3.改革文学作家作品介绍

(1)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和他的“开拓者家族”(2)高晓声“陈奂生系列” • “陈奂生系列”小说:

• 高晓声从历史纵向上对农民命运的历程进行了剖析,表现了作家对中国当代历史、政治运动的深刻反思。合作化运动、社会主义教育、文革等政治事件都成为反思的对象。同时,揭示出长期小农经济方式和封建残余的影响造成了农民巨大的性格缺陷。关注当代农民性格心理的文化矛盾.• 高晓声继承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对于国民性问题的探讨。从鲁迅到赵树理而至高晓声,他们所塑造的农民形象,恰好构成了中国农民从民主革命到80年代的命运变迁和灵魂的演进史 • 《陈奂生上城》 • 陈奂生形象: •(1)勤劳、坚韧、质朴:新时期分了土地之后,通过自己的劳动,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而且,还利用空闲时间到城里卖油绳。

• 他身上有了肉,脸上有了笑;有时候半夜里醒过来,想到囤里有米、橱里有衣,总算像家人家了,就兴致勃勃睡不着,禁不住要把老婆推醒了陪他聊天讲闲话。

•(2)同时,揭示了新时期农民生命主体的觉醒和精神心理的勃发。

• 陈奂生对当前的生活相当满意,对共产党的信任,他坚信今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希望有骄人的谈资;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 3)作者没有回避陈奂生这类农民身上的局限:他肩负的因袭重负,血液里流淌着旧时代的遗传基因,小生产者的自私、狭隘、目光短浅、自我安慰、封建等级观念等劣根性。(3)贾平凹 “商州系列”小说

1、首先表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

2、对古典文学(明清文学)的借鉴与仿制

(四)“知青小说”的演变 1.知青文学的概念:

1968年12月22日,伟大领袖发出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 历时十年牵动数万个家庭和千万知青命运的上山下乡运动从此拉开序幕。2 知青文学的发展历程:

(1)青春、理想、生命的失落与寻找:早期知青小说,更着重于对文革悲剧的感伤的揭露和控诉,他们的青春、信念被埋葬,心灵被扭曲的过程。(2)“边缘人”的困惑:

这一时期,知青运动事实已经结束,大批知青返城后的生活、思想、情感成为作家关注表现的内容。城市对于这些游子的态度是复杂的,但无论如何,它绝不是原先所企望的理想的天堂,城市既提供了开拓新生活道路的可能,也有事先没有料到的推拒,以及上学、就业、住房、婚姻、人际关系等等的困扰。他们成为城市与社会的“边缘人”。(3)借知青的眼光来观察生活,探讨人类的一些重大问题,知青小说走向了自我消解。梁晓声及其知青文学

• 其小说创作大致分为三类:

• 第一类是具有浓郁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色彩的知青小说:

•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等,• 第二类是以近乎纪实的手法写的现实主义的社会小说,其中包括写亲友、师长的亲情小说和描摹人生百态的世相小说:

• 《父亲》、《母亲》、《老师》、和《钳工王》、《司马敦》、《喋血》、等; • 第三类是他的90年代以来以荒诞、象征的手法创作的讽喻小说: • 《浮城》、《泯灭》、《恐惧》、《尾巴》、《失聪》等。• 另外,他还创作了《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京华见闻录》等纪实体小说,出版了《九三断想》、《九五随想》、《凝视九七》、《自白》等散文随笔以及长篇纪实随感录《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梁晓声被称为:中国的巴尔扎克。史铁生及其创作

• 史铁生早期小说的意义 : 一 故事与寓言:

• 史铁生喜欢讲故事,他早期的许多作品都显示了这一点.(一)第一类故事,大多以白描的手法,描写生活的真实:作者力图准确地表现当年知青们的经历,揭示同代人的境遇与心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 1.陕北自然景象、民俗风情的描绘与呈现: 作者调动出他对那片土地所有的情感,凸现出一幅色彩明丽、优美的画面: • 那秋山的色彩、红的小灌木,黄的杜梨树,那珊瑚珠似的小酸枣,蓝蒙蒙的野山花,还有在黄土高坡上回荡的信天游„„

• 2.表现了普通老百姓质朴美好的情感以及在苦难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坚韧的人生态度.• 3.具有一种亲切温馨的艺术氛围。

• 作者以“追忆”的手法拉开了与对象之间的时空距离,这种距离感所产生的和谐的气氛、情调是作品美感的重要保证.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新健康,透现出生命的欢悦和质朴

(二)史铁生的另一类故事,则带有明显的虚拟性质.其总体的艺术特征,是寓言或准寓言。他借助这类寓言,讲述自己领悟到的人生哲理.• 《命若琴弦》、《毒药》、《礼拜日》

二 生存与死亡:或许是由于残疾的不幸,史铁生的作品对生与死倾注着格外多的思考。• 生存:生存困境

•(一)残疾者的生存困境: • 首先,如何面对和解释残疾事实,残疾者对自身的生命意识的证实与肯定;• 其次,残疾者对于人格的尊严、平等和自由的渴望,即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价值的平等。•(二)普通人的生存困境:三种根本的困境

• 1.孤独: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就意味着孤独。• 2.痛苦: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欲望无边,能力有限.这意味着痛苦。

• 3.恐惧: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亡.向死而生,这意味着恐惧.• 所以,史铁生认为生存困境不是某些人的,而是全人类的,不仅是偶然的,而且是必然的.三 哲学与宗教: • 哲学:生存、死亡、困境、超越,这些话语无疑都属于哲学的范畴,当它们构成史铁生小说文本话语的基本建构时,当然是他精神建构的一部分。

张承志

张承志的小说创作中“诗”始终是一鲜明的标志,诗歌精神、诗歌情绪深刻地融入小说当中,形成“诗体小说”的美学风格。从张承志的文学创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个人的心路历程: 由对草原母亲的歌唱走向对黄河父亲的崇拜,进而走向男人的挺立和承担;由赞美丰富的内心走向宗教的情怀,最后皈依回教的:哲合忍耶;

第二十一章 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

上一篇:防火讲话稿下一篇:房产关系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