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奇妙的水(精选10篇)
活动目标:
1、认识水的基本特征,认识字卡无色、透明的、无味、无形、可流动的液体。
2、通过不同的水的变化,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的兴趣并萌发初步的探索欲望。
3、乐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现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初步培养幼儿节约能源的意识。活动准备:
幼儿:玻璃杯每组两个,分别装水和牛奶,装有醋的瓶子每组一个,玻璃球每人一个,水盆每组一个
两杯红色的水,一杯透明的水,白糖。小勺每人一个。
老师:字卡:无色、透明的、无味、无形、可流动的液体。漏斗一个,水勺,泡沫板。活动过程:
一、认识水
1、请幼儿观察水是什么颜色的?并出示牛奶请幼儿比较,说说牛奶是什么颜色?水有没有颜色?知道水是无色的,并出示“无色”的字卡。
2、让幼儿每人拿一颗玻璃球,放在牛奶和水中比较观察,能不能看到珠子?为什么水中能看到珠子?知道水是透明的,牛奶不透明。并出示“透明的”字卡。
3、出示醋,请幼儿闻一闻,说说文到了什么气味?再闻闻水的味道,说说水有没有气味?知道水是无味的,并出示“无味”字卡。
4、实验:水是怎样到桶里的?
(1)让幼儿观察用水勺舀水,到在漏斗里,水是怎样到桶里的?
(2)用水勺将水倒在塑料板上,水像瀑布一样,看看水是怎样 到桶里的?
总结:水是流到桶里的,并出示“可流动的液体”。
5、玩水游戏,让幼儿用手去抓水,看水能被抓起来吗?怎样才能将水盛起来?并看看盛起来的水是什么形状的?说说水有没有形状? 总结:水装在任何容器中就是容器的形状,水本身是没有形状的,并出示“无形”的字卡。
6、与幼儿一同看看字卡,一起总结水的特征。
二、游戏:奇妙的水
1、看一看,想一想 谈话导题:“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有什么?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老师把手里的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呢?
(教师把事先调好的红色的饱和的糖水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为了让幼儿观察方便,在透明杯子的后面衬上一张白纸。幼儿可以看见红色的水沉到了透明的水底,成了两层,非常好看。)
2、试一试:“小朋友,那么你们想做这样好看的水吗?现在请你们用桌上的水来试一试,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出这样奇妙的水来。”
3、说一说: 导语:小朋友,你们好看的水做出来了吗?和老师做的水一样吗?
“小朋友知道为什么你们的水不能象老师的一样好看吗?请小朋友看一看老师的红水和小朋友的红色的水有什么不一样的。”请幼儿仔细观察:小朋友的水很稀。老师的水很浓,象是蜂蜜一样,粘粘的。告诉幼儿:“因为老师在水里加了好多好多的糖,这么多的糖在水里化了,水就变重了。而重的东西是要沉底的,所以红色的水会在下面,透明的水就变成了两层。”
4. 做一做: 请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东西(一杯红色的水和白糖,一杯透明的水)制作奇妙的水。教师指导幼儿将白糖用小勺盛到透明的杯子里,要强调白糖一定要放多,一直到糖在水里不能化了为止。将放有白糖的红色的水慢慢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奇妙的水做出来了吗?
三、怎样节约用水
1、请幼儿讨论水可以用来干什么?如果没有水会怎样?
一、活动案例呈现
水的主题是幼儿园科学活动经常选择的内容, 教师根据科学活动的总目标和各年龄阶段目标以及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 组织了科学活动《神奇的水》, 目的在于让幼儿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了解水的基本特征、特性以及水的作用, 从而使幼儿萌发节约用水, 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活动是利用幼儿已有经验的直接谈话导入, 教师直接以问答的形式进入主题, 让幼儿了解水的基本特征。具体实录如下:
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 水根据水质的不同, 可以分为什么?”
幼:“不知道”“矿泉水”“自来水”。
师: (迟疑片刻) “哦, 老师告诉大家, 是软水和硬水, 那么小朋友了解软水和硬水吗?”
幼:“不了解。”
师: (急忙) “软水就是可以直接饮用的水, 硬水就是不能直接饮用的水, 小朋友们明白了吗?”
幼:“明白了。”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老师手里拿的水是什么颜色?”
幼: (异口同声) “无色。”
师:“老师手里拿的牛奶是什么颜色?”
幼: (异口同声) “白色。”
师:“它们颜色一样吗?”
幼:“不一样。”
……
二、活动案例分析
(一) 集体科学活动中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以此科学活动为例, 分析了在集体科学活动中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提问的问题缺乏层次性
我们都知道, 活动过程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有先后顺序的, 先问什么, 后问什么以及从哪里切入去问都是有讲究的, 教师不能想到什么就对幼儿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这样不但不利于幼儿对活动内容的自主探究, 而且也会影响到幼儿探究的兴趣。教师在提问的时候没有注意所提问题的层次性,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教师的提问严重脱离了幼儿的已有经验。幼儿的学习就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纳入新经验的过程, 所以幼儿的学习离不开已有经验作支撑, 脱离幼儿已有经验的发问只会使得幼儿不知所措, 活动也会成为“灌输式”的活动。案例中的教师就有这样的问题, 教师根本不了解幼儿对水的经验基础, 开始便问:“水根据水质的不同, 可以分为什么?”其实, 幼儿根本不理解“水质”这个词, 更不知道该如何去给水分类了, 幼儿能够说出“自来水”“矿泉水”也完全是凭自己的已有经验。但是, 教师接着又问:“哦, 老师告诉大家, 是软水和硬水, 那么小朋友了解软水和硬水吗?”这个问题离幼儿经验就更远了, 所以小朋友都回答:“不了解。”那么, 教师讲水的基本特征, 以这样两个幼儿不熟悉的问题开始, 一下就使得活动气氛低沉了, 幼儿不知道该如何去探究, 探究的兴趣被打消了, 只能靠教师的讲述来被动接受。那么, 提问就会成为象征性的东西, 可有可无, 因为它已经不能起到引导幼儿自主探究、思考的作用了。其次, 教师的提问仅仅停留在幼儿已有经验上。教师意识到以上问题脱离了幼儿的已有经验, 所以在接下来的问题故意问简单一些,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老师手里拿的水是什么颜色?”“老师手里拿的牛奶是什么颜色?”“它们颜色一样吗?”这些问题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都是经验范围之内的问题, 所以幼儿异口同声地给出正确答案, 然而, 虽然看似回答正确, 活动气氛热烈, 但是这些问题对于引导幼儿的思考和自主的探究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还有待我们去思考。
从以上的案例片段不难看出, 教师提问的安排是欠妥的, 开始安排两个完全脱离幼儿经验的问题, 紧接着又安排几个完全在经验范围之内的问题, 显然是不明智的, 发问没有由浅入深的层次性。
2.教师提问的问题缺乏开放性
集体科学活动中, 教师所提的问题一般可以分为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 要求教师在提问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开放性问题为主, 封闭性问题为辅。但是从以上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所提的问题大多是封闭性的问题, “水根据水质的不同, 可以分为什么?”“小朋友了解软水和硬水吗?”“小朋友们明白了吗?”“老师手里拿的水是什么颜色?”“它们颜色一样吗?”等, 这些问题都是封闭性的问题, 有的幼儿根本没有去思考、无需思考、也懒得思考就简单地随大流回答了, 这样大量封闭性问题的提出将会导致幼儿思维受到严重的限制。
3.提问主体的单一性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幼儿双边的活动, 需要教师和幼儿明确各自的地位和角色 (教师是引导者的角色, 幼儿是主动学习者的角色) , 积极参与, 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的提问、引导是为了让幼儿学会自己发现问题, 自主学习和探究, 这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 不但要求教师提问引导幼儿思考, 还要让幼儿学会在思考中自己提出问题, 对于幼儿来讲, 学会提出问题比学会解决问题更加重要。但是从以上的案例反映出了活动中提问主体的单一性, 全是教师提问、幼儿回答, 教师主导了整个活动, 幼儿顺从教师准备好的思路一步一步接受知识, 活动过程就变成教师讲述, 学生接受的单向活动。教师为什么总有问不完的问题, 幼儿为什么没有, 是教师为了所谓的“节省时间”, 是为了所谓的“提高效率”, 是为了所谓的“一切顺利”, 结果导致整个活动沦为教师的独白。
4.教师提问后等待时间简短、理答方式不灵活
在此次观摩活动中还发现, 教师在提问后等待的时间太短。教师提问后看到幼儿不会回答, 害怕出现“冷场”, 急忙告诉幼儿答案, 根本没有给幼儿留有思考问题的时间, 可能幼儿正在思考的过程中或者还没思考, 教师的答案就已经出来了。这样长期的结果就是幼儿思考问题的自信心和兴趣被打消了, 会养成幼儿懒于思考的不良习惯;另外, 教师也很难发现幼儿对问题是否掌握以及学习中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和困难。此外, 教师的理答方式不灵活。幼儿在回答完问题之后, 教师不但要积极回应, 而且回应的方式要灵活, 根据幼儿的回答程度做出不同的回应。但是从以上的案例我们发现, 教师在幼儿回答完问题后没有反应, 直接问下一个问题;简单回答, 应付了事;自己代答, 最典型的就是“水根据水质的不同, 可以分为什么?”“哦, 老师告诉大家, 是软水和硬水”;简单表扬, 例如“××小朋友真聪明”“你真棒, 我们给他鼓励一下”等方式, 是非常典型的终止性理答, 这样的理答方式没有给幼儿留进一步深入思考的余地, 而科学活动最终的目的是让幼儿学会自主探究, 没有进一步的思考, 何谈探究?
(二) 如何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1.充分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年龄特点, 合理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教师提问的层次性是非常重要的, 它体现了教师思维的流畅性, 有层次性的问题对于幼儿来说由简入深, 逐步对问题有全面的了解, 而没有层次性, 想到什么问什么就体现思维的混乱, 幼儿掌握起来没有系统性。因此,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年龄特点, 既不能与已有经验相距甚远, 也不能仅仅在幼儿的既得经验的范围内徘徊。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 如果脱离幼儿的已有经验, 幼儿接下来就无法自主地探究。因此,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也要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切入, 然后逐步深化, 逐渐提一些高层次的问题。
2.教师要明确提问的目标, 多提合理的开放性问题
教师的提问不是随意的行为, 好的问题、有效的问题才可以促进幼儿畅所欲言、拓展思维空间。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应注重问题的开放性, 因为幼儿对科学的学习本质上就是自主探究的过程, 教师的讲授起不了决定作用, 只有开放性的问题, 才能为幼儿自主探究、思考留有充分的余地和空间, 幼儿才能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 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和手段。因此,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在科学活动中向幼儿提开放性问题的重要性, 教师要提升观念, 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积累教学机智, 多提适宜的开放性问题, 让幼儿在思考中学会自主探究。
3.激发认知冲突, 教师鼓励幼儿自己提出问题
幼儿园集体活动是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共同的活动, 因此提问就不应该只是教师的专利, 幼儿也要参与提问。科学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探究需要幼儿自己提出问题, 质疑提问是幼儿学习科学的起点, 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如何让幼儿学会自己提出问题, 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幼儿的认知冲突, 其实幼儿一个个问题的产生就是自己的经验与认识出现了偏差。因此,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内容, 让幼儿大胆地猜想, 然后验证, 其中的问题自然就产生了;提供给幼儿丰富的材料, 让幼儿在材料的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利用好区角活动和其他自由活动, 不断激发幼儿的认知冲突, 让幼儿在提问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4.教师要留给幼儿思考的时间, 不断改善理答方式
1、了解生活中、人体中多种重要的水。
2、知道水的作用,体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
教学准备:(认知准备)了解了水的特性
(材料准备)新童易软件,图画纸、水彩笔若干。
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生活中、人体中的水
难点:人体中几种重要的水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水在哪里
1、讨论:生活中,哪里可以找到水?
2、播放新童易软件《水在哪里》,引导幼儿欣赏,发现许多地方都有水(大自然、生活用水、植物等)。
二、找一找,身上的水(重点)(难点)
1、讨论:除了这些地方可以找到水,我们身上有水吗?在哪里?
2、播放《身上的水》,引导了解人体内几种重要的水及其作用:
汗水——帮助我们排出热量。
泪水——湿润眼球,冲洗眼睛里的脏东西。
口水——把食物残渣冲洗掉,帮助我们保持口腔的清洁。
小便——排除身体里的病菌。
血液——运输身体里的各种营养物质。
小结:原来我们身体里有这么多重要的水,这些水都维持着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是离不开水的。
三、看一看,水的作用(重点)
1、播放《水的作用》的主画面,请幼儿讨论六个小画面的内容:
分别点击拖动“小水珠”至六个画面,请幼儿欣赏
提问:水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
2、讨论:如果没有水,我们的生活会遇到什么困难?
小结:水在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水,动植物都不能生长,人类不能生存。
四、尝一尝,水的味道
1、各种营养水
提问:你知道这些都是什么水?这些水可以喝吗?你知道喝了这些水对我们人有什么好处吗?
柠檬水——气味芬芳,补充维生素c,可以预防感冒,夏天还能解暑。
蜂蜜水——促进肠胃蠕动,清除体内垃圾;促进睡眠,提高睡眠质量。
淡盐水——补充身体内的盐分,清热解毒,喉咙不舒服发炎,喝点淡盐水有消炎的作用。
白开水——就是教师外大水桶里烧开后自然冷却的凉开水,不要小看这水,这是我们最好的饮料,不仅解渴而且最容易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输送养分,白开水的作用是其他饮料无法代替的,我们每天要多喝白开水。
2、自主品尝各种水的味道
活动目标:
一、通过过探索活动,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东西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二、用比较完整的语言来讲述自己发现的。
三、发展幼儿的听觉分辨能力,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教学重点
一、通过操作了解不同材料的物体东西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活动准备:
1、每一组的桌子上分别放上小铃铛,小鼓,三角铁,瓶盖。
2、和小朋友一起收集纸盒、纸杯、线、牛皮筋、牛奶瓶小朋友自己的铅笔盒和铅笔,等物品。
3、录有各种悦耳及刺耳声音的磁带和《大自然的声音》的磁带各一盘;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金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老师呀,想请小朋友们来看一下金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出示小铃铛)
二、感知声音
{一}通过玩桌面上的乐器让幼儿了解乐器发出声音的方法。幼儿自由玩乐器知道有敲、摇、碰、拍、弹、晃等方法。
教师:那现在老师就请小朋友们来看一下小朋友自己的桌子上有些什么东西。
教师:好了,现在老师请小朋友们来试一试怎样才能够让这些东西发出声音。
(二)通过操作,让幼儿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1、幼儿实验:
教师:现在老师做一个实验请小朋友们看一下。看一下这个东西是通过怎样发出声音的。(将瓶盖放在小鼓上面,边做实验边让幼儿理解物体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2、幼儿自由地再次玩乐器,让幼儿进一步感受物体因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教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们再去玩一下这些东西,来感受一下,他们是怎样振动的。
三、探索声音
(一)幼儿尝试让活动室里的物品发出声音。
教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们找一下我们教室里面的东西,并且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它们发出声音呢?
(二)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及发现
(三)教师总结
只要物体通过碰撞或者敲打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四、听辨声音
(一)教师播放两段录音,请幼儿听一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教师:现在老是有两个不同的声音想请小朋友们来听一听这两个声音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播放有各种悦耳及刺耳声音的磁带)
(二)教师小结:有好听的声音,有不好听的声音,多听了不好的声音,有害人的健康。
(三)利用教室周围可以条件的声音来让幼儿分辨教室周围的声音是好听的声音还是不好听的声音。
教师: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安静一下,仔细地听听看我们教师周围的声音是好听的声音还是不好听的声音。
五、自制声音的玩具
(一)指导幼儿利用收集回来的物品来自自制玩具,如纸盒琴、纸电话,八音瓶子等。
★ 水大班教案
★ 大班科学水娃娃漫游记教案
★ 大班教案科学
★ 科学大班教案
★ 大班科学:奇妙的水
★ 大班科学:水在变吗?
★ 大班科学传声筒教案
★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
★ 大班科学老师教案
1.了解各种声音.并学习分辨。
2.肩皂利用各种物品、各种方法有目的地进行声音模仿.在操作中体验快乐。
3.乐意在活动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验证。
活动准备
1.酸奶杯、热水袋、干豌豆、纸张、纸制火柴盒、木板、不锈钢杯、筷子、塑料袋、高矮不一的杯子等各种材料。
2.录有各种声音的磁带.“科学家利用声音的发明”VCD。
活动过程
一、提出主题
1.你听到过哪些声音?幼儿讨论后回答。
2.你听到过的最大的声音是什么?最小的声音是什么?
二、听一听奇妙的声音
幼儿听录音(下雨声、老虎叫、狮子吼、小鸟唱歌、打雷声等等),说说自己听}十{了哪些声音.想象在什么时候这些声音会出现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三、我来造声音
1.老师利用酸奶杯互相击打,发出骏马奔驰的声音,然后把多种材料分给幼儿,让幼儿3人一组尝试用各种材料、各种方法使它们发出各种声音,制造各种声音效果。
2.幼儿在操作时.老师可以引导幼儿想想自己想造什么声音效果.鼓励幼儿用多种方法尝试。
3.幼儿轮流向大家展示自己制造的声音效果,其他幼儿加以欣赏与模仿.如:摇一盒干豌豆――雨滴落在遮雨棚上的声音;把硬纸揉成团――路上的脚步声……
四、讨论:我喜欢什么声音
让幼儿在讨论中知道乐音和噪音,了解生活中对我们有益和有害的声音,知道要学会制造乐音,避免制造噪音。
五、看VCD,了解科学家利用声音为人类服务的实例,如声波驱蚊器等等,鼓励幼儿开动脑筋.自己也当发明家。
活动延伸
1.在小组活动中探索用绘画与舞蹈语言表现各种声音。
2.语言活动:诗歌《巴喳――巴喳》。唤起幼儿有关的声音经验,在积极思维的同时进入诗歌优美独特的意境。
附诗歌
穿上皮靴在林子里走.
巴喳――巴喳!
“笃笃”听见这声音。
就一下躲到了树林间。
“吱吱”一下窜上了松树,
“嘣嘣”一下钻进了密林。
“叽叽”嘟一下飞进绿林中.
“沙沙”哧一下溜进了黑洞。
全都悄没声儿地蹲在看不见的地方.
科学活动《奇妙的镜片》活动目标是:在活动中发现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的特征,知道镜片对人们生活有许多用处,也是本次活动重点部分;能仔细观察和比较各种各种镜片的不同是本次活动的难点部分。在活动中通过摸索让幼儿了解了各种镜子,所以我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引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事实证明,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情绪愉快轻松,大部分幼儿的注意力能集中。当我出示凸透镜、凹透镜时,引用了神秘的口吻,让幼儿猜猜:“你猜用这个镜子照出来是什么样的?”“和我们平时看到的镜子一样吗?”大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决定把这个问题交给孩子们讨论,将幼儿分成小组,进行小实验。鼓励他们用凸透镜、凹透镜去照各种物品,或用这两种镜子去照同一件物品,看看有什么变化。
最后孩子们得出:凹透镜是边上厚,中间薄,用它来看东西都会变小;凸透镜是边上薄,中间厚,用它来看东西都会变大;还有中间和边缘一样厚薄是平面镜。部分幼儿兴奋地拿着镜子到处照物品的时候,我看到很多孩子趴在地上认真地照,这时我很犹豫,是阻止还是支持呢?结果我没有阻止他们,而是在一旁提醒他们注意安全,提醒他们活动后拍拍裤子、洗洗手,等他们都一一亲自实验过,然后与他们一起讨论这是为什么。就这样循序渐进地将引导幼儿回到主题,最后还探索了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有眼镜、照相机、数码摄像机、投影机上的展台、显微镜上的透镜等等。
今后在活动中还应认真的观察孩子,倾听他们的谈话,不断的在他们的谈话中发现他们的兴趣和经验,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
活动目标:
1、探索感知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现象。
2、初步理解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幼儿认真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并激发他们积极寻求答案。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1/2的鸡蛋壳3~4只,铅笔一支,粗吸管一根(长短相同),胶带纸圈一个,记录表,记号笔。
2、多媒体课件《小鸡出壳》《薄壳结构原理》《有关拱形的物体》,1/2的蛋壳若干、小盘子一个、注有颜色的水针筒。
3、幼儿已经认识拱形和各种桥梁。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设疑激趣,幼儿操作感知。
1、播放多媒体课件,讲述故事《小鸡出壳》,引出疑问:到底是谁啄破了蛋壳?
(1)幼儿猜想并记录――幼儿商量猜测记录,将猜测结果记录到“?”一栏。
(2)师生共同讨论并记录猜想结果。
2、启发幼儿用铅笔笔尖模拟小鸡的嘴巴“啄”蛋壳,寻求答案。
师:什么东西比较象小鸡的尖嘴巴?
(1)幼儿模拟操作,得出“鸡妹妹用尖嘴巴啄破蛋壳”的结论。(验证并记录)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请小朋友用铅笔笔尖戳蛋壳的凸面和凹面,然后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在‘手’的一栏。”
a、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实验时要小心操作。
b、交流实验结果,探讨问题。教师集中记录幼儿的操作情况。
3、引导幼儿探索相同的力分别作用于蛋壳的凹、凸面而出现的不同现象。
师:鸡姐姐不服气,说刚才用的力不一样,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让铅笔掉下去的力差不多大小呢?
(1)幼儿简短讨论后,教师引导幼儿借助吸管和胶带纸圈再次操作,结果发现蛋壳确实是由鸡妹妹啄破的。(再次实验,操作)a、教师提出操作要求:请小朋友把鸡蛋壳放在胶带纸圈上,把铅笔从吸管中掉下去,然后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在“手”的一栏。
b、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c、交流结果,教师集中记录幼儿操作情况。
(3)小结:刚才小朋友借助吸管和胶带纸圈使铅笔掉下去的力一样大,发现蛋壳的凹面比较容易戳破,蛋壳的凸面不容易戳破,因此蛋壳是鸡妹妹从里面啄破的。
二、教师演示解惑,幼儿初知原理。
1、小小蛋壳真奇妙,用铅笔的笔尖戳蛋壳的.凹面比较容易破,用铅笔的笔尖戳蛋壳的凸面不容易破,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幼儿简短讨论)2、请幼儿观看教师的实验演示,发现“力的分散”现象。
师:我把针筒里流下的有颜色的水比作铅笔掉下去的力,请大家看看水落到‘蛋壳’上怎么样了?(教师操作演示)3、利用多媒体展示“薄壳结构原理”。
蛋壳是一个拱形,当力一落到拱形的蛋壳上就像水一样散开了,蛋壳能承受较大的力,所以薄薄的蛋壳就不容易破。当力集中在蛋壳的中心,蛋壳就容易破。
三、教师引导迁移,幼儿运用经验。
1、小小蛋壳里藏了这么多秘密,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奇妙的蛋壳设计了许多拱形的东西,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拱形的物体?
2、展示图片,介绍生活中的拱桥、隧道、城门、蒙古包等物体,知道这些都是蛋壳的奥秘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
大班幼儿已有较强烈的寻求问题答案的意愿,但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原有的经验会受到挑战。要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就要寻找合适的媒介物来成为连接幼儿原有水平与潜在能力之间的桥梁。在该活动中,教师巧妙地借助了蛋壳这样一个幼儿熟悉的物品,利用蛋壳凸面受力和拱桥桥面受力原理相同的特点,让幼儿把在蛋壳受力实验中获得的经验自然地迁移到拱桥上去,从而弄清拱桥受力大的原因。
操作是本次活动的主要形式。让幼儿在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操作活动中,大胆尝试,逐步深入,体验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获得结果的快乐。
教育活动应重视活动本身对孩子的现实意义。在孩子发现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要及时地进行引导,并用思辨性的语言去启发孩子,激发幼儿强烈的探索兴趣。如在幼儿建造拱桥的实验中,老师问:“你觉得什么样的拱桥是又好看又好用的呢?你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幼儿对自己的操作结果进行实用性的分析。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彩虹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探索的兴趣。
2、通过实现操作,探索彩虹形成的奥秘。
3、在感受彩虹美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录像机、录像带《奇妙的彩虹》。
2、在活动区中投放试验用具:三棱镜、自来水软管、小水杯、水盆、平面镜等若干。
3、活动前让幼儿通过看图书、问家长等多种途径收集有关彩虹的知识,并在活动区中投放有关彩虹的图片。
4、在晴朗有太阳的日子里进行活动。
活动过程:
一、通过让幼儿互相交流讨论,激发幼儿探索彩虹这一自然现象的兴趣。请幼儿讲出在什么地方发现彩虹的?彩虹是什么样的?像什么?(请幼儿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讨论江处彩虹的颜色、形状以及看到的彩虹的感受)。
二、引导幼儿观看录像《奇妙的彩虹》,简单了解彩虹的形成。
“老师也见过彩虹,还把它录了下来,请小朋友看为什么会出现彩虹?”
看完录像后提问:彩虹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三、开展小实验:自制人工小彩虹,初步然所、发现彩虹形成的原因。
1、引导幼儿从已准备的种种材料(三棱镜、自来水软管、小水杯、水盆、平面镜等)中,任意选择材料,自由探索实验。然后相互交流自己所发现的现象。(幼儿操作时,教室可寻回了解幼儿的探索情况,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2、请发现小彩虹的幼儿演示、讲解自己发现的有趣现象。(当幼儿讲解演示不够清楚时,教师可做必要的提示和帮助。)
实验一:正对太阳,从软管中喷出呈雾状的自来水,透过水雾,就可以发现彩虹现象。
实验二:透过三棱镜观察太阳光折射的七种颜色。
实验三:把镜子房倒水盆里正对着太阳光,就会发现彩虹现象。
实验四:背对着太阳站立,然后用嘴向空中喷出一口水雾,就会看到在那些水珠上面有一条小小的彩虹。
3、启发幼儿在实验成功后,互相那交换材料,试一试用另一种方法发现小彩虹。
4、组织讨论: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彩虹是漂浮在空中的小水滴,反射太阳光形成的。)
四、引导幼儿欣赏故事《虹和霓》,初步了解虹与霓的区别,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故事《虹和霓》
提问:1、雨过天晴,小喜鹊发现了什么?
2、彩虹上面有一道浅颜色的叫什么?(霓)虹和霓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小喜鹊的话还没讲完彩虹及不见了?(因为雨过后,天空有许多小水珠,他们让太阳一照就折射出七色光,太阳再晒一会儿,细微小水珠被蒸发掉,虹与霓就没有了。)
设计意图:
大班的孩子开始对身边的科学现象感兴趣,并表现出主动探索和发现的欲望。但是需要老师给与正确的引导与激励。一次,我和同事说话时,不经意地将手中拿着的一把小椅子一条腿着地转了起来,孩子们吃惊地看着我,充满着好奇和兴奋,并在下课的时候模仿起来,但是很难成功,我想孩子们的好奇心我们要保护,孩子们探索的欲望与行为,我们要正确引导。我又想起我们小时候,经常用青霉素药瓶的橡皮塞子,中间插一根火柴杆,做陀螺玩,还有男孩子自己做木头陀螺玩,知道孩子对旋转的好奇与当自己通过努力让物体转起来是,那种成功的喜悦与兴奋,让我觉得有必要为孩子组织一次关于探索让物体转起来的活动,于是经过自己的充分的准备,包括材料准备、孩子已有经验的分析,孩子的兴趣点和能力所能达到的高度等。实施了这节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旋转》。
活动目标:
1.对旋转现象感兴趣,能积极主动探索使物体旋转的方法并记录探索结果。
2.知道一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都可以转起来,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探索使物体旋转的方法并记录探索结果。
2、难点:能让所有的材料都转起来,知道一切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都能转起来。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
材料一:各种线形、长条形物品:毛线、布条、树枝等。
材料二:各种平面的物品:纸片、毛巾等。
材料三:各种立体物品:积木,珠子、盒子、瓶子等。
2.记录纸每位幼儿一张,记录笔、大风车一个、小风车每位幼儿一个。
3.操作区域和集体活动区域分开。
活动过程:
一、感知发现
1.导入 教师和小朋友每人手里拿一个风车,和小朋友边唱边走进活动室:“大风车吱呀吱溜溜地转,这里的风景呀真好看,天好看地好看,还有一群快乐的小伙伴!”
“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的风车转转转节目就要开始了,风车你们玩过吗?今天老师请小朋友玩风车。(幼儿玩风车)
2.探讨:“你是怎么让风车转起来的?”
教师:我们不用这些方法的时候,风车会转吗?
教师:对啦,是我们用嘴巴吹,用手拨打,或者利用风吹,风车才会转起来。
教师:你还见到过哪些东西是可以转动的呢?
教师:你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转起来的吗?
3.教师小结:小朋友观察真仔细,风车是靠风吹转起来的;而旋转木马和摩天轮是用电的,叔叔按的开关就是电的开关;自行车的轮子是骑车的人用脚蹬才会转,原来啊,这些东西转起来都要外界给它力才能转起来。
二、尝试探索。
师:老师这里还有很多材料想请你们去找找看,有哪些东西是可以转的?老师这里有记录纸,你们看。
(教师讲解记录纸的用法:记录纸都是用图案符号表示的,不是用文字表示,各种物品用图形表示;“猜”是一个娃娃头像一个问号表示;“尝试”是用小手表示)
1.幼儿先猜测每种物品是否能转动,在“猜”的一栏中记录。
2.幼儿动手实验,看到底能不能转动,并在尝试一栏中进行记录。
3.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问:你在玩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让它转动的?
4.教师小结:立体的物品容易转动起来,线状和平面的物品不容易转动。
三、再次探索 师:刚才我们让立体的东西转动起来了,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我们想办法,能不能让那些刚才没有转动的东西转动起来呢?你觉得什么办法能让那些物品转起来呢?把你的想法画在第三栏里。
1.幼儿再次尝试,(可以利用一些工具材料进行辅助),并把自己的探索结果记录下来。
2.集中交流、演示自己的发现:说说你的办法。师:请小朋友来讲一讲,你是怎么让你的那些物品转起来的,有的小朋友还没有找到方法,我们教教他们吧!(教师根据刚才的指导与观察,请几个幼儿讲述并演示自己的方法。)
四、实践归纳
1.请小朋友去尝试刚才没有尝试的物品,你可以试试刚才大家介绍的办法,也可以想想其它办法。
2.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进一步尝试使物体旋转的多种办法。
3.交流归纳。
五、拓展体验
1.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会旋转?
2.试试你的身体会旋转吗?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让幼儿在猜测——探索——再猜测——再探索的过程中完成了对物体旋转现象的一个初步的了解,他们在自己的努力下知道了:任何物体只要有外力的作用,都可以旋转起来的科学道理。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对周围的科学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探索活动产生了积极的态度,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孩子在讲述自己的动手操作过程,就是对刚才活动中自己的探索、操作而产生的零散的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认知和正确概念,孩子对这样的认知的掌握比教师的讲解和灌输的效果要强很多,是孩子把刚才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固有的认知的一个过程;同时也可以让自己的个人经验转化成大家共有的集体经验,使得活动重点多次突出,难点再次被突破。活动目标得到了很好的实现,孩子也是在愉悦的情绪中进行了主动探索的活动过程,认知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发展。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引导幼儿感知摩擦起电后,能产生静电的现象。
2.激发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泡沫板、碎纸屑、塑料尺、气球、丝绸、手帕、手套、衣服、头发等。
活动过程
1.“变魔术”活动导入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用“神奇”的泡沫板吸起碎纸屑。
2..幼儿自由操作,引导幼儿想一想、试一试怎么做才能让泡沫板把纸屑吸起来。
3.教师示范泡沫板吸起纸屑。教师用泡沫板在衣服上擦呀擦呀,边做边说,纸屑起来吧!
总结:
两个物体在一起摩擦会产生静电,叫做“摩擦起电”。(banzhuren)泡沫板在衣服上来回摩擦产生了一种电,叫静电,所以能把小纸屑吸上来。
4.幼儿再次操作,体验操作成功的快乐。
分别请操作成功和不成功的幼儿操作示范。
总结:摩擦时时间要长一点,速度要快,就容易产生静电,吸起碎纸屑。
5.幼儿分组操作,尝试泡沫板、塑料尺和气球可以和哪些别的东西摩擦产生静电。
发现:泡沫板、塑料尺和气球跟丝绸、手帕、手套、衣服、头发摩擦都可以产生静电,将纸屑吸起来。
6.发现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脱衣服时听到了滋啦滋啦的声音。梳头发时,头发被梳子吸起来。
7.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里提供毛皮、丝绒、铁梳、木梳等各种不同材质的物品,供幼儿继续探索。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非常有意义的课哦!孩子们的兴趣也很高涨,课堂气氛活跃,积极性高,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让便我能够改进!让自己下次会做的更好!
不足之处:
1、开始部分,我的语句组织的不太好,所以有的孩子没听清我的问题,所以一时孩子没摸到头脑,后来我是又经过引导后,孩子渐渐的明白,并能自觉操作了,方法也越来越新颖、有趣,很让人欣慰!在语句方面以后要加油!
2我可以将“小章鱼”这一环节可以放到开始部分,这样更能调动起孩子的激情;
3、碎纸屑我是准备了一个小方盒子,可是做完实验后,弄的到处都是,以后在做实验时我要先
讲清规则,让孩子有意识些,这样也不会弄那都是了;
4、如果我下次要讲的话,我一定会准备的更充分些,让孩子在不同的物品中去体验摩擦起电的乐趣!加油!
本次上课的优点:
1、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能积极的配合老师的活动,整堂课还是比较轻松、活跃的;
2、每做一个活动都会有小结,孩子掌握的比较好的,课下后幼儿还能继续探索摩擦起电的乐趣,让我很开心!同时家长的反应也比较好!所以,我们以后还会多上这样的实验课,让孩子在玩中学,在玩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大班科学奇妙的水】推荐阅读:
大班科学奇妙的声音09-23
大班科学奇妙的影子10-19
奇妙的网大班科学教案01-09
大班科学教案:大班常识:汽车城06-23
大班科学动物过冬10-08
大班科学教案春天11-26
大班科学桥教案12-19
大班科学:保护眼睛12-26
大班科学小青蛙12-31
大班科学活动影子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