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的故事素材(精选11篇)
田园诗人--陶渊明
衙门太窄,怎能栖息你自由的诗魂、官场太暗,岂能容得你透明的人格、南山的菊花开了,凌霜傲雪,洒满遍地黄金,南山的菊花来了,颔首而笑,召唤你漂泊的灵魂,陶渊明作文素材。你走出昏如地狱的衙门,顺着缕缕菊香,来到幽幽南山采一丛篱边的瘦菊,额头变笑成了一丛丛灿烂的菊花。从此昏暗的衙门少了一位如坐针毡的知县,从此寂寞的诗坛多了一位如饮春风的诗人。南山那一丛丛菊香,至今还香在我的唇边。
爱国原诗人--屈原
楚国的天空太小,盛不下你驰骋的思想,汨罗的江水多情,拥抱了你浪漫的失魂。诗人的忧愤太多,忧国忧民,忧楚国的江山社稷,忧黎民百姓的苛苛命运。于是愤怒的忧愁,如火山般爆发,化作《离骚》,化作天问,化作《九歌》,化作一首首滴血的诗篇。天地有情,有情的天地倾听你泣血的呼唤;黎民有爱;仁厚的黎民发出一声声叹息,汨罗有幸,有幸的.汨罗收留了你无所栖息的灵魂。端午的米粽呦,千年万年呼唤着你的精魂,遥祭着你的英灵。
一代美女--王昭君
你的决定震动了整个皇宫!当他们看到你惊世的容貌,都愣住不能言语。我的小姐呀,还记得你走入殿堂,满朝文武的惊诧吗?还记得元帝看见你时骤然苍白的脸吗?你的决定震动了整个长安城!看看那沿街驻足的百姓吧,或者,想想临行前的那个夜晚,连月亮也深躲在云后哭泣,不敢相信这样的事实,作文素材《陶渊明作文素材》。你才能说你爱江南水汽氤氲的小桥流水人家,你曾说你梦想骑一匹轻快的马,打江南而过,让欢笑融入滚滚的长江水。可是,你出人意料的选择了干旱荒芜的大漠,选择了漫天黄沙的孤寂得异域生活。
你海棠般的容颜,你菊花般孤高的傲视风骨,你柳絮般飘飞的沉思,你桃花般红绡香断的泪痕,都在这广漠中消隐,你的聪慧痴迷着汉赋。
一代才女--张爱玲
十里洋场的意乱情迷中,清醒着一处清幽。她是一枚气质媚人的蕙兰。她用敏感的笔触动红色的激情,喷涌出闺阁的韵味,洋房的欲望,抒写了一个个淋漓的灵魂后,乘着它们渐行渐远,暗洒一路幽香,任由裙裾飞扬。
一代知音--俞伯乐,钟子期
一挥手,一拨琴,一段旋律,一高山,一流水,一段传奇。他们艰难的跋涉七根琴弦,他们用紧扣的十指敲开了心灵之门,他们的生命由此共振。即使元隔千里,即使天上人间,但在他们的人生原始的画卷里,都巍峨着山,清澈着水,飞舞着知几的音韵。
一代忠贞--虞姬
1. 本地乡土历史资源较为缺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乡土历史, 但不同的地区又有其具体的差异, 史料的丰富与否以及历史资源的易得程度等都是关系到它能不能被教材应用的重要方面。如, 崇信县的历史遗迹和素材多集中在唐宋以后, 如武康郡王李元谅墓、武康王庙、五龙山的药王捣药处等, 而在原始时期则有梁坡遗址、于家湾墓群等, 包含仰韶文化、齐家文化等历史遗迹, 规模都不大;自然风景区中也存留有不少历史遗迹, 如龙泉寺、五龙山、唐帽山、老爷山等。本县乡土历史素材时间跨度大, 包含内容较多样, 但是分布多比较零散, 也缺少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遗存内容。而且由于很多原始历史遗存遗失或被破坏, 可选用的素材大多集中在唐代以及近代, 一些原始时期的文物属于保护范围, 这就导致教师得到的乡土历史资源有限, 学生能接触到的也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乡土历史资源就成了重要问题。
2. 乡土历史素材与历史教材的关联程度不够。如, 在学习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经济制度”时, 我由中国古代原始农业联想到崇信县的“公刘教啬”, 中国早在新石器时期已有人类繁衍生息, 传说周族的首领公刘曾在崇信一带带领族人开垦荒地, 兴修水利, 制造农具, 种植五谷, 发展畜牧, 传播农耕文化, 造福了一方百姓。在崇信关于公刘的传说有很多, 但是年代久远, 没有确切的历史遗迹的发现。这段史料只是说明了当时崇信人的农业知识较为缺乏而在公刘的带领下发展农业的事件, 并没有具体的材料证明这一时期人们所处的农业耕作水平或发展后的农业技术有哪些。所以在教授这节课时, 我选取的这段史料没有发挥太大作用。学生只是带着新奇的心态去学习了教师补充的材料, 但是由于缺乏素材, 也没有实地考察。所以这些材料虽对学生产生了影响, 但并没有对本课的知识学习和乡土情感升华起到明显的作用。
3. 乡土历史素材在历史课堂上的实际操作缺陷。要想利用乡土历史素材, 就要在实践中锻炼, 在课堂上贯穿。但在实际操作时, 首先在课堂上如果涉及到这些问题只能由教师讲解, 学生对本地的历史发展几乎一无所知, 而且学生对这一学习方法还不适应, 完不成提前布置的周末调查工作, 或者不能很好地领会调查意图。目前本校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或参观还有一定难度, 其教育效果就打了折扣。
二、对策
1. 应深入挖掘本地历史素材内涵, 并结合崇信县周边地区的历史、风土人情发展来组织教学内容。在现有的资料基础上, 教师可适当做一些延伸, 将与之关联的内容深入挖掘, 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无限的作用。比如, 在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课程之后, 教师可将崇信县的共产党烈士保至善的事迹讲给学生, 然后做一延伸, 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有哪些党员老人等等, 激发他们的爱乡爱国情感。
2. 在材料选取上不可过于死板, 如果形成不了专题, 就将本地历史素材贯穿在零碎的教学过程中去, 逐渐深入。因为大部分乡土历史素材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 就拿崇信县来说其时间跨度和内容也是相对较多的,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必刻意去寻找乡土历史专题, 而应结合课堂实际将有关内容做一提示。
3. 在课堂上尽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用一些经典乡土历史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乐于发现, 再在实践中指导学生用正确的研究调查方法, 而组织全体学生实地考察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实施。比如, 在学习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时, 可以不只让学生研究本地建筑物的发展变化, 而是让他们向父母、老人做调查, 探索崇信县从近代以来人们生活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发展, 尤其是一些老人会讲他们的艰苦奋斗史, 这对学生的教育意义非常大。在调查完毕后, 教师先进行摸底, 将其中做得比较好的学生选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汇报, 这样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也能让全体学生感受到崇信乡土历史的魅力, 激发他们继续探索的兴趣。
4. 历史教师应适当加强对乡土历史素材的了解。教师首先应该对平凉地区的乡土历史素材有一定的了解, 掌握其内容并有针对性地做深入研究。新课程中乡土历史素材的应用时间和实践在我校都比较欠缺, 这就需要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这一问题, 并将乡土历史素材用适当的方式应用到教学中去。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素材;应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4-003-02
高中历史教学中采取历史素材不仅能深化学生的历史知识理解程度,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力。但是,历史教学中怎样应用历史素材,许多历史教师没有明确的认识。一些历史素材运用效率较低,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合理的运用历史素材,能够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的历史资料,学生可以快速获取正确信息并辨析历史材料。高中历史教学时,如果历史教师对每个讨论性问题引入历史素材论证,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尝试。
1.应用历史素材的作用
1.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历史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历史素材中的内容较为生动有趣,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比如教师在讲“洋务运动”时,可穿插这样一段历史素材:“1882年,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这段史料既能说明“洋务运动”的效果,也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教材内穿插的各类图片也较为生动有趣。
1.2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力
许多高中生学习历史总是死记教材内容,制约了自身历史思维的发展。历史素材能够还原历史面貌,深化教材内容,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比如在叙述隋朝大运河时,教师可以用一些诗句来描述建大运河的情景:“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学生从该诗句中便能了解到,开凿大运河加重人民负担,但也有利于南北交流,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1.3加强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历史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而不是记住权威性解释。教师利用历史素材可以让学生自我探索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形成新学习动力和能力。比如,讲解清末《时图局》中,教师先由学生自己将动物所代表的国家罗列出来,随后教师再进行相关解释。
2.历史教学中历史素材应用的情况
2.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历史素材
教材中的历史素材,起到了教学辅助作用。历史素材的选取,是围绕着教材难点和重点,具有典型性和启示性。教师应当将历史素材和思考题融进教案内,突破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比如中国近代史中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时,可引用《八一宣言》的一段:“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兄弟阋于墙”源于《左转》,指的是家里争吵,意喻国共两党关系。教材史料也可以重新组合,比如可将《瓦窑堡会议的决议》、《八一宣言》结合在一起,分析比较之后,学生对国共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有了清晰的了解。利用好教材中的历史素材,能够开阔学生视野,学生对历史知识也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2.2恰当的补充课外历史素材
有时,教材内的历史教材内容不够充分。教师想要说明某个历史要点,需要补充一些课外历史素材。比如“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关于这些国家内部演变形成,教材中的历史素材只是简单的一些小字。教师可加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和《世界箴言》中的一些内容进行充分说明。补充课外历史素材,要求教师注意平时积累和广泛阅读。还有一些历史知识很难用口述和笔记的方式教懂学生,比如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等。教师可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教学,再现这些历史场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3学生自主搜集相关历史素材
比如在讲解“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时,由学生课后寻找关于“太平天国”起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革命的历史素材。学生通过自我搜集素材,能够获得一定的认知,培养独立判断能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时,教师还应告知学生一些历史学概念,比如史料价值、历史真伪和研习历史研究精神等。
2.4运用好历史插图和地图
高中历史教科书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教科书内不仅包括文字内容和举例之外,还有相关照片、历史人物的画像和地图。这些历史插图和地图是史料,教师应当进行灵活运用,生动形象的补充教科书内容,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感知历史。同时,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注意讲解历史地图的隐性知识,例如我国古黄河的多次改道,各历史朝代地图上的黄河入海口并不一样、《清朝疆域图》内的新疆首府在伊犁、《瑷珲条约》签订后我国还保留着江东六十四屯,直至1900年沙俄发动“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后才夺取此地。选择历史插画和地图时,应当根据课文难点和重点选择,更不能超出课文文字的重要性。图片只是辅助教学资料。
结束语:
若要提升学生历史知识的分析能力,教师需遵循合理多样的原则选择历史素材教学。利用好教材中的历史素材,寻找课外有效的历史素材,并运用好历史插图和地图,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教师还可对学生布置历史素材作业,由学生自我收集历史素材,获得历史结论。历史素材应用不能满足新课改要求,而且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师要不断探索和研究,达到提高教学效益和活化历史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房君.浅析史料证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界,2011,(3).
[2]胡臻.口述历史现场,鲜活历史教学--口述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用与思考[J].课外阅读(中旬),2013,(8).
[3]张彦琦.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版),2012,(12).
孙叔敖成为楚国政府部门的长官,全国上上下下的吏民全都来道贺。但惟有一老者,穿着粗布衣,戴着白色帽子,最后来到孙府。他不是祝贺,而是吊问。孙叔敖并没有怪罪他,反而正衣帽非常礼貌地出去见他,对他说:“楚王不知道我无德无才,是个不肖之了徒,让我担政府长官,使吏民都来道贺,而先生独来吊问,难道有什么说法吗?”老者说:“当然有说法。身份已经很高贵但对人态度骄横的,百姓会除掉他;官位已经很尊贵但擅揽大权的,国君厌恶他;俸禄已经很丰厚但还不知足的,是不能长久下去的。”孙叔敖再次拜谢说:“敬受命,希望能听到阁下更多的教诲。”老者说:“官位越高而越应该没有架子,官职越大而越应该小心,俸禄越丰厚越应该谨慎地不敢多多取。你能严谨地遵守这三条,足可以使楚国大治了。”孙叔敖因为谦恭待人,无意之中获得了三条贵意见。
刘邦与项羽
刘邦率兵驻扎高阳时,有一天,他传见郦食其。当郦食其急匆匆地来到刘邦的住所时,刘邦正惬意地靠床坐着,由两个侍女给他洗脚。郦食其见刘邦对自己这样轻慢,心里很不高兴,只微微拱手为礼,并不下跪,说:“大王,你是想帮助秦国进攻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攻打秦国?”刘邦见郦食其不但不行大礼,还提出这样的问题,不禁大怒。郦食其正色说道:“大王既然决心聚合人马,联合义军讨伐强秦,就不应该如此轻慢长者。”刘邦听郦食其这样一说,心中一震,感到自己确实不应该这样接见贤者。于是,急忙揩脚穿鞋,正衣整冠,从床上起来,屏退侍女,恭恭敬敬地请郦食其上坐,感谢他的提醒。
刘邦能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本身就是一种谦虚。刘邦的这种谦虚的品德,不但赢得了郦食其的尊重,而且赢得了许多人的佩服,因此,在他周围聚集了大批的人才,如张良、萧何、韩信等等。正是这些人的邦助下,刘邦才得以成就了帝业。
反观项羽,尽管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势力也远远大于刘邦,但他“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史记·项羽本纪》),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事事但凭一己之勇,不肯听从部下的意见,以致许多有才能的人如陈平、韩信、英布等,都离楚归汉,甚至连他
唯一的谋臣范增也被逼走,最终只落得个四面楚歌,兵败垓下,自刎而死,连尸首也被人分成五份用以邀功的悲惨结局。
白居易虚心请教
相传我国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每当作好一首诗,总是先念给牧童或老妇人听,然后再反复修改,直到他们听了拍手称好,才算定稿。像白居易这样一位著名的诗人,并不因牧童和村妇的无知而轻视他们,因为他懂得真正的文学作品,必须得到人民的承认,所以他虚心求教于人民,这才使他的诗通俗易懂,在民间广为流传,为后人传诵。
辛弃疾不耻下问
张仪向楚怀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议不要黔中之地,请秦王派太子来楚国作人质,楚国派太子到秦国作人质,把秦王的女儿作为侍候楚怀王的姬妾,两国永结兄弟邻邦,不相互打仗的策略。
此时,楚怀王虽已得到张仪,却又难于让出黔中土地给秦国,想要答应张仪的建议。
屈原反对说:“前次大王被张仪欺骗,张仪来到楚国,我认为大王会用鼎镬(古代两种烹饪器鼎和镬)煮死他,如今释放了他,不忍杀死他,还听信他的邪妄之言,这可不行。”
楚怀王说:“答应张仪的建议可以保住黔中土地,这是美好有利的事情。已经答应了而又背弃他,这可不行。”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临终前有一个不小的遗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居然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没能给他寻找到一个最优秀的关门弟子。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一直在四处寻找。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都被苏格拉底婉言谢绝了。
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可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病床前,语气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说到这里,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话没说完,一代哲人就永远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这个世界。
一、故事素材应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也只有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才能够真正了解学生需要学什么,适合学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效率,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故事素材的应用应该建立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上。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才能够知道选择什么样的故事素材最适合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所以,教师在选择故事素材的时候应该坚持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故事要具有趣味性,只有有趣的故事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发挥故事素材在教学作用中的作用。其次,故事素材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教师在选择故事类型和内容的时候要以学生现阶段的真实理解能力为基础,选择的故事要能够被学生理解,也只有这样,故事素材才能够发挥相应的作用。
例如,以“有趣的假期”为题目,作一篇不小于700字的文章。让学生学会写记事类的文章,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的要求。教师在讲解如何写作的时候,可以引入相关的小故事,然后进行分析,让学生模仿小故事的记事方式,来进行写作。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用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习惯,让学生热爱大自然,感受假期生活的乐趣。首先,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假期生活大多和娱乐有关,所以教师应该选择类似的故事素材。其次,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所选择的故事要尽可能地有趣,能够吸引住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后,所选故事要具有代表性。在此次作文教学课上,教师可以选择《疯狂的假期》作为故事素材,首先,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大多是和学生年龄相仿的小孩,具有很好的代入感,能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这篇小故事也是和假期有关系的,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模仿。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脑中一片空白,适当地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故事素材应用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文学习中,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讲故事和写故事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词汇应用能力。首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教师来讲故事,然后让学生发表感想,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安排学生写听后感,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其次,可以通过学生自己讲述故事,可以是自己经历过的,也可以是自己以前读过的,然后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再次,可以安排学生来写故事,可以是创造的,也可以是真实经历的。
例如,“心目中的老师”为题目作一篇文章。教师可以讲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有趣的小故事,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来判断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进行写作。也可以先让学生发言,谈谈在他们印象中,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或者讲一下有关其他老师的小故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词汇应用能力,并且通过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写作的兴趣。再比如,要求学生写一篇20年后的自己。首先可以让学生发言,讲一下自己现在所想象20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的。大多数学生会想20年后自己在干什么或者扮演着什么样的社会角色,是警察、富翁还是科学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另外的角度思考,比如20年后自己的样子、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工作会怎么样,等等。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如果要求小学生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和说明文是不可能的事情,一方面,他们没有那么多的词汇储备,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自身知识储备非常有限,很难对事情有什么深刻的见解,学生写起来也比较困难。而如果让学生写小故事就不一样了,首先,学生容易下手;其次,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学习,只要不断地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相应提高。
三、故事素材应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故事素材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现代小学生的作文,很多都是内容比较空洞的,缺乏必要的创新,在形式上也大多仿照已有的作文模式。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也是一个整理思路的过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所讲故事必须不相同,这样,后面讲的学生就会主动去思考,该讲什么故事,该怎样讲,这就如同在写文章的时候,去思考写什么样的文章,该怎样写。这样就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不断积累,学生的写作能力便会得到提高。
例如,要求学生写关于人物的故事,学生可以以一个小物品展开,这个物品可以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普通物品,也可以是所描写人物所特有的,然后围绕这件物品所发生的事情,再通过这件事情来表达某种思想或者体现人物精神和性格。也可以鼓励学生读一些预言故事,通常,预言故事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能够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教学生如何将预言故事应用到写作中,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练习写作的积极性。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教师也可以围绕故事来展开,这样学生便会主动地去完成所布置的任务,使教学效果得到很好的体现,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所以说,故事素材的应用对于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囊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门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等各大领域。正是由于综合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历史这门学科蕴藏着丰富的美学资源,同时这些美学资源又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所以,在历史教学中,需要深入发掘历史学科中的美学资源和素材,并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美学价值,以在历史教学中积极进行美学教育。
美育的内容以审美对象为标准,可以大致分为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以及科学美。艺术美是指通过艺术作品所体现出的美。艺术美涉及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及影视艺术。在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三——思想文化专题史中,有着大量相对应的美学资源素材。
如书画艺术、戏曲艺术以及古典文学作品均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首先是中国的书画艺术中的美学因素。中国的书法艺术以篆书、隶书、楷体、行草四种书体为主,独具审美价值。中国的书法艺术的最高峰无疑是魏晋时期,以钟繇、王羲之为代表,其魏晋风度所展现出的是这一时期特有的清峻通脱的艺术美。再如唐朝张旭、怀素的草书作品,其笔力简约,墨韵通神,以豁达不羁的性情尽显盛唐之气。中国画也称国画,其特点注重写意传神,从构图到意境都体现着美学艺术。其中宋元绘画又是国画里的典型。李泽厚先生在其《美的历程》第九章“宋元山水之境”之“无我之境”中论述:“气韵生动本是人物画的审美标准,便推广和转移到山水画领域来了。它获得了新的内容和含义,终于成为整个中国画的美学特色: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模拟和形似,要尽力表达出某种内在风神,这种风神又要求建立在对自然景色、对象的真实而又概括的观察、把握和描绘的基础之上。宋元时期的绘画对美学的极力追求,使其在场景对象的选择上、画作的题材和布局上都要求极高。如宋朝马远的“边角”构图、元朝倪瓒“三段式”构图法,均在构图章法上大胆取舍剪裁力求疏简流畅,在意境创设中致力简单自然。这时期的绘画在追求细节中抒发主观情感,在诗意中追求美学特色,从而使宋元绘画在形似中求神似,使其画韵呈现大家之气,超脱庸俗呆滞的匠气。元明清时期的“文人画”则体现“有我之境”,其最大的特点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借物抒情,以表神韵意趣。代表人物与作品有王冕的《墨梅图》、徐渭《牡丹蕉石图》和郑板桥《墨兰图》。”第二是中国戏曲艺术,它以特有的韵律和程式体现戏曲艺术的美。它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风骨,极具舞台表现力与感染力。如清朝的京剧融合音乐舞蹈传统将唱念做打相结合,形成独具美学特色的艺术体系。第三是中国文学艺术,无论是先秦的《诗经》《离骚》和汉赋,还是唐诗、宋词和元曲;无论是现实主义的平实古朴,还是浪漫主义的奇特灵性,不同时期的文学体裁和派别无不体现出汉语言文字所具有的独特之美。如山水诗的代表人物王维,其诗被苏东坡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经典名句有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其诗幽静之极尽显诗意之美。再如盛唐诗歌最强音李白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其诗飘逸瑰丽,充满灵性洒脱不羁之情。盛唐艺术也在这时达到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顶峰。
西方文学艺术作品中同样也有着丰富的美学素材。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主要代表人物有“文学三杰”与“美术三杰”。从薄伽丘的《十日谈》到但丁的《神曲》再到彼特拉克的《歌集》,这些文学作品通过揭露封建教会的黑暗丑陋,从而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阐释着人性的美,体现出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以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美术三杰”为代表,在文艺复兴时期他们共同的绘画创作特征是通过宗教题材展现出人性的美。例如与中世纪圣母像对比,从拉斐尔圣母像中可以感受到母亲的慈爱柔美,以及母子之间的隽永亲情。再如米开朗基罗历经四年的经典雕塑作品《大卫》,面部坚毅,以坚定专注的眼神望向远方,其作品讴歌的英雄人物所彰显出的力量美令世人震撼。19世纪以来世界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同样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纵观历史学科中的世界文学艺术发展历程,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人们有着不同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这也正能印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综上所述,历史学科中蕴含大量的美学素材,这些素材有着重要的美学价值。作为历史教师应不断增强自身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善于发现美,学会鉴赏美。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才能及时捕捉美学因素,理解美的内涵,积极适时进行美学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功能,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美学因素来实施美育教育。通过美育呈现历史学科的表现力和生动性,从而使历史课堂更具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感受美,理解美,以美启智,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者单位:南昌大学附属中学)
苏轼因词得福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岁当丙辰,这一年的中秋节是个很平凡的日子,但却产生了一首在文学史上永放光芒的不朽词章。
这一年,苏东坡正在密州知州任上。因为他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不同,被黜为密州知州。在重视京官轻视地方官的风习下,自然有被贬谪的感觉。
这一年苏东坡的弟弟苏辙也被贬在外,颇为失意。父母都没有了,兄弟俩仕途又都很坎坷,苏东坡的心情有些压抑。
中秋夜晚,皓月当空,苏东坡与客人在新筑成的超然台上赏月饮酒。欢乐之余,不免有些思念弟弟,感慨颇深,即兴写成《水调歌头》一首,道: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以明月为线索,隐显明暗交错,处处咏月,同时也处处在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起笔突兀高远,是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沉思考。接着写欲脱离尘世而升上仙界,但又恐怕“高处不胜寒”,表现出对现世的热爱与眷恋。表面是写仙凡之念,实质是作者出世入世思想矛盾的曲折表现。下片从月亮的转移变化,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得出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全词贯穿着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最后以旷达的情怀收束,给人以鼓舞和启迪,人情味十足,感染力极强,是咏叹中秋明月的千古名篇。
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说得虽然有些过头,其他的词也在继续流传,并没有作废,只是有些相形见绌罢了。仿佛是群星灿烂的天空出现一轮明月,其他的星宿马上就显得黯淡无光了。也可看出这篇词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一天,神宗问现在外面最流行的曲子词是什么,太监便把这首词抄给了神宗。神宗看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等几句时,深有感慨地说:“苏轼终究是爱戴君王的。”于是下诏把远在黄州的苏轼调到离京师比较近的汝州。苏轼因这首词的创作而得到迁往内地,也算是因词得福吧!
驾船如神
颜渊是孔子的弟子。他向孔子讨教说,我曾经乘舟渡过一个深潭,艄公驾船的本领神奇莫测。我问艄公驾船到您这份上可以掌握吗?他肯定地回答说可以。善于游泳的人只要经过练习便可以学会,若是会潜水的人即使从未接触过船也能操作自如。对于艄公的一番道理,颜渊自称并不理解,但是艄公不肯作进一步解释,悦考网
只好向孔子求教。
孔子听罢弟子的介绍,向颜渊解答个中奥妙:游泳能手是不会惧怕水的,他对学习驾船不存在恐惧心理,心情完全是放松的;擅长潜水的人把陆上和水中看成一码事,把船行和车驶看成一回事,把翻船更不当一回事。所以,即使从没驾过船也能操舟自如,悠然自得。
孔子是位诲人不倦的教育家,他打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好比一个参与赌博的人,用瓦块为赌注,心理毫无负担,赌起来轻轻松松,对输赢泰然处之反而常常获胜;他用衣物下赌,就有些顾忌;如果他用黄金下赌,那就会顾虑重重,心情紧张,惧怕输掉赌资,他会患得患失。其实赌的规则和技巧都是相同的,由于产生怕输的负担,技巧就难以发挥。
打完比喻,孔子对颜渊下结论:凡是以外物为重,怀有恐惧心理,那么内心必然怯弱而使行为显得笨拙犹豫。否则,就会是相反的表现。
艺高人胆大。胆大来自于平日的勤学苦练。有了这个基础,信心就会建立。自信可以使人产生精神力量,通向成功。
患得患失、内心怯懦常会令人遭到失败。
庄子知鱼乐
庄子在濠水桥上与著名的哲学家惠施一起散步。他看见鱼儿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游戏,便对身边的惠施说:“这是鱼儿的乐趣啊!”
惠施不以为然地反问庄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
庄子反唇相讥:“那么,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了解鱼的乐趣呢?”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惠施辩解道:“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的感觉。你本来就不是鱼,你肯定也不会知道鱼的感觉。”
庄子到底是做学问的人,十分善于总结问题的症结。他认为两人争论的焦点是,你问我怎么知道鱼儿的快乐,这是你承认我了解鱼的乐趣以后才会提出的问题。于是他告诉惠施:
“那是因为我在桥上的心情很高兴,所以我就认为鱼儿在水中也是很快乐的。”这篇寓言是中国古代一场著名的辩论,带有浓厚的哲学意味。
惠施的观点是,人只能自知,不能他知;而庄子的观点则是,人既可自知,又能感知其他事物。
特长就是专心地做一件事情
法国作家莫泊桑,很小便表现出了出众的聪明才智。一天,莫泊桑跟舅父去拜访他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楼拜。舅父想推荐福楼拜做莫泊桑的文学导师。可是,莫泊桑却骄傲地问福楼拜究竟会些什么?福楼拜反问莫泊桑会些什么?莫泊桑得意地说:“我什么都会,只要你知道的,我就会。”
福楼拜不慌不忙地说:“那好,你就先跟我说说你每天的学习情况吧。”莫泊桑自信地说:“我上午用两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用另两个小时来弹钢琴,下午则用一个小时向邻居学习修理汽车,用三个小时来练习踢足球,晚上,我会去烧烤店学习怎样制作烧鹅,星期天则去乡下种菜。”说完后,莫泊桑得意地反问道:“福楼拜先生,您每天的工作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福楼拜笑了笑说:“我每天上午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下午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晚上,我还会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莫泊桑不解地问:“难道您就不会别的了吗?”福楼拜没有回答,而是接着问:“你究竟有什么特长,比如有哪样事情你做得特别好的?”这下,莫泊桑答不上来了。于是他便问福楼拜:“那么,您的特长又是什么呢?”福楼拜说:“写作。”
原来特长便是专心地做一件事情。莫泊桑下决心拜福楼拜为文学导师,一心一意地读书写作,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爱因斯坦求职记
爱因斯坦大学毕业后半年多过去了,但工作毫无着落,他几乎跌到了人生的谷底。绝望之余,他想到德国伟大的化学家“科学伯乐”奥斯特瓦尔德。于是他就给奥斯特瓦尔德写了一封信,但没有收到回信,几天后,他又给奥斯特瓦尔德寄了一张明信片,在明信片上说上次写信可能忘了写回信地址,因此这次是特意告诉他地址的。可奥斯特瓦尔德仍然没有回信。
爱因斯坦的父亲深深同情儿子的处境,洞察到失望的情绪如何刺伤了儿子的自尊心。虽然他贫困交加,但出于深沉的父爱,他多么想能够帮儿子一把。于是他在爱因斯坦给奥斯特瓦尔德发出第二封信后的第十天,也提笔给奥斯特瓦尔德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教授:
请原谅我是这样的一个父亲,为了儿子的前途竟贸然给您写信„„
我儿子因为目前的失业极为不安,而且时间越长,他就越认为自己没用;更严重的是由于我不富裕,他更认为自己是家庭的一个负担。由于我儿子尊崇您是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我才敢于请求您读一读我儿子的论文,并请求您写几个字鼓励他一下,以使他恢复对工作及生活的信心。如果您有可能替他谋得一个助教的职位,我将感恩不已。
我再次请求您原谅我的冒昧,而且希望您不要让我儿子知道我给您写了信。但不知是奥斯特瓦尔德没收到这封信,还是看了仍然不为所动,爱因斯坦没有收到任何回信,更不用说什么鼓励和帮助了。
天无绝人之路。1901年4月,爱因斯坦的大学同学格罗斯曼给爱因斯坦寄来一封信,信中说,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准备设立一个专门审查各种新发明的技术职位,格罗斯曼说他父亲乐于推荐爱因斯坦就任此职。
一年之后,爱因斯坦终于正式到专利局上班,他终于在23岁时摆脱了可怕的失业阴影。为此爱因斯坦一生都念念不忘这位同学的帮助。他多次说:“这是格罗斯曼为一个朋友所做的最伟大的一件事。”
都快8岁了,他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算得一塌糊涂。父亲把墙根下玩打石头的他拽起来,给了他一个书包说,上学去吧。
父母一天到晚想着他能有一个正经营生。有一年秋天,他蘸着黑墨水,在自己家的围墙上画了一个四角的亭子,几棵高树,还有一些波光粼粼的水。邻居说,这孩子画得不赖,将来当个画匠吧。他以为,他将来能当走村串户的画匠了,就有意无意地留心看画匠干活。那年,有一个人给他大舅家画墙围子,也画了一处山水,还题了“桂林山水贾天下”的字,他明知道那个“贾”字错了,但没敢讲出来。
就在他还不能确定是否能当画匠的时候,父母又发现了他的另一个“长处”。有一次他和隔壁春四家的小子,剪下许多猫猫狗狗的纸样,拿着手电钻进鸡窝里“放电影”。在浪费了好几节电池之后,父亲去公社找放映队的人,看能不能给他找下一个营生,哪怕打打杂,抱抱片子什么的都可以。后来公社倒是给了他们村一个名额,不过,不是给了他,而是村支书的儿子。
眼看当画匠无望,又当不成放电影的,父母盘算着该让他回家种地了,并预谋着要为他订下邻村的一个女孩。就在这时候,他竟然又稀里糊涂地考上了县里的高中。父亲一下子发了愁。上吧,非但会误了田地的活,而且还会误了邻村的女孩,更要紧的是,村里边从来没有谁考上过大学,于是坚信自己家的祖坟也不会有这根草,父亲说,别上了。母亲见他支支吾吾的,说,上吧,走一步算一步。
第一期我们选择了苏轼,因为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大师,精通诗词散文书法,在酿酒美食上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生命张扬、豪放豁达,在中国历史上形成璀璨的巨星效应。读其诗文赏其书法品其人生,他都是一座富矿,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给你生命的启迪。对于我们的作文素材,他是一条奔腾汹涌的大江,我们只要从中取一瓢,就可以成为我们文章中的活水。
下面我们分别从苏轼的经典故事素材、诗文素材等入手,进行素材的运用解读,并附之以相关的中考文题链接,更有的放矢的给予分析,希望对同学们中考作文备考有所借鉴。
经典素材解读
1.佛与狗屎
有一天,佛印和苏轼斗嘴。苏轼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回答:“佛。”佛印问:“那你看我像什么?”苏轼为了揶揄佛印,说:“你像堆狗屎。”回到家,苏轼得意洋洋地和小妹说起了这件事,以为占了佛印的便宜。谁知,小妹劈头盖脸地就骂他蠢。苏轼问她为什么,小妹回答:“佛印看人皆为佛,只因为他心中有佛。而你看人皆是狗屎,只是因为你心里只有一堆狗屎。”
【素材运用】⑴境界;⑵角度;⑶聪明反被聪明误;⑷外观世界是心灵的延伸
2.东坡续诗
有一天,苏轼看到王安石案几上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苏轼见此不由一声冷笑,他想,菊花怎可能在秋天凋落。于是挥笔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一天时值重阳,苏轼出行,但见秋风瑟瑟,吹得菊花四处飘零,满地恰似黄金铺就。苏东坡想起当年改诗之事,内心甚是羞愧。
【素材运用】⑴自以为是;⑵狭隘;⑶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⑷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3.《洗儿戏作》
朝云为苏轼生了个儿子,按照当地习惯,满月那天,东坡请了亲友,举行洗儿会。孩子才一个月,就能对人笑。大家都夸他聪明,苏东坡却叹了口气,道:“切莫像我,更莫学作填词!”
大家都知道,苏东坡因作诗惹了祸,坐了牢,差一点被杀头,就都不作声,怕点着他内心的痛处。苏东坡倒不忌讳这个,说道:“我呀,就是上了聪明的当。本想再不作诗填词了,可总是心里痒痒的,禁不住。你看,这会儿又有了一首《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素材运用】⑴聪明;⑵自嘲;⑶乐观
4.师生吃面
北宋党争,苏轼被贬谪至南疆,羁于千里之外。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受到了牵连,宋徽宗初年被贬至广西宜州。在上任途中,黄庭坚与从海南归来的苏轼相遇于梧州与藤县之间。师生二人相叙,见路旁有卖面条的小摊,于是一同就食。面条粗粝涩口,黄庭坚食不下咽,吃了两口就放下了筷子,不住的唉声叹气。苏轼却极为快速的把面条吃完了。望着黄庭坚良久,苏轼说:“难道你还要去咀嚼它吗?”说完,留下尚未回过味来的黄庭坚,大笑着起身上路。
【素材运用】⑴不要咀嚼苦难;⑵走好未来的路;⑶面对挫折
5.东坡改联
苏东坡少年时就博览群书,才智过人,常常受人夸奖。好话听多了,渐生傲气。一天,他乘兴在自家门前写了一副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有一天,一位白发老者登门拜访,见了苏东坡,老人说:“听说苏才子学问盖世无双,老朽特来请教。”苏东坡见这么大岁数的人都找自己问问题,心中十分得意。问道:“老先生可有什么疑难?”老人没有说话,笑吟吟地捧过一本书来。
苏东坡接过来,翻开第一页,头一行就读不下去了。为什么呢?有两个字不认识。越往下看,生字越多。脸上不由红一阵、白一阵。老人说:“怎么,这些字连苏才子也不认识呀?”说完笑吟吟地走了。
苏东坡呆若木鸡,一时都忘了送客。等缓过神来,才恍然大悟,赶忙添了几个字,重新写成这副门联: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素材运用】⑴虚心;⑵学无止境;⑶有错即改
中考真题链接
1.2015年贵州毕节中考作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一种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一种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是一种美……同学们,美无处不在,你认为最美的是什么呢?
请将题目《最美的 》补充完整后作文。
素材延伸:苏轼身上的“美”非常多,豪放豁达,处变不惊,执着追求,随缘自适,超然物外,寄情山水,力求超越,热爱生活,善处人生。是美食家,是美文美诗词美书画的创造者。文章题目可以叫“最美的苏轼”。
2.2015年贵州安顺中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王勃一生短暂,留下《滕王阁序》;曹雪芹呕心沥血,留下《红楼梦》……青春年少的你,此时或许行囊满满,踌躇满志,有许多东西留下;或许两手空空,惆怅无限,什么也没有留下。无论怎样,它们一定会引起你深深的思考。
根据以上材料,请以“留下”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素材延展:苏轼给我们留下什么?当然有物质遗产,更有精神遗产。可以从欣赏诗词书法作品写起,也可以从品尝“东坡肉”写起,然后,写苏轼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之多,写苏轼对我们的生活和人生的影响。
3.2015年湖北黄石中考作文
说真话,抒真情,往往须在细小处着笔。朱自清在《背影》中对父亲过铁道、上下月台买橘子的情景,进行了深情的抒写;沈石溪在《斑羚飞渡》里对老斑羚牺牲生命换取下一代生存的那一跃,进行了动人的描画。生活中,也常常可见这样触动心灵的人或事……
请以下面的格式拟定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拟题格式
我 了××的
(“××”应为人或事)
例如“我理解了妈妈的唠叨”、“我领略了独处的妙处”等等
素材延展:题目可以填成“我领略了苏轼的美丽”,构思和行文和“最美的苏轼”相同。
4. 2015年湖北恩施中考作文
在我们的记忆深处,珍藏着许许多多来自亲人、朋友、师生甚至是陌生人的动人表情。这些表情或兴奋,或痛苦,或惊讶,或愤怒……触动着你的心灵,描画着爱的感动,传递着正能量,鼓励我们直面人生,振作精神,昂然前行。
请以“最是难忘那表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素材延展:我们先读一下苏轼的词作: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苏轼在那个春天的雨里,留下了最让人难忘的表情,那是一种看透生命苦难后的豁达情怀的体现。将此人物素材延展开来,或讲述历史故事,或抒发自己某时情怀,即是一篇有历史厚重感的好文。
5.2015年贵州六盘水中考作文
你最欣赏的某个人,也许就在你身边,也许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在某部文学作品里。你欣赏的或许是他的美德,或许是他的睿智,或许是他的个性……
请以“我最欣赏的一个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素材延展:此文题特别适合苏轼入文,比如我们选择苏轼的乐观豁达来写。《东坡志林》记载,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而遭御史弹劾,在湖州被追赴诏狱时,面对哭送的妻儿家人言道:“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苏轼晚年被再贬至惠州,三贬至儋耳。然而沉重的政治迫害和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没有把他击倒。《惠州一绝》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反映了苏轼晚年被贬岭南一带时的幽默诙谐精神和乐观旷达情怀。他善于采撷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生动细节作“幽默观”,从而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境来航渡人生的苦海。苏轼面对苦难世事的这种精神,非常值得我们欣赏。
考场速用
2015年江苏苏州中考作文试题:
出发,可以说是人生常态。一种期待,一次召唤,一个承诺……凡此种种都可能成就一次出发,让你去经历,去收获……
请以“记得那一次出发”为题写一篇文章。
【满分作文】
记得那一次出发
苏州考生
时间兜兜转转,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的夜里,风有些微凉。
路上一个行人也没有,可以说“万径人踪灭”,驿路边的房子稀稀疏疏,只有几家还亮着灯火,泛着豆黄的微光。
一间窄仄的驿站卧房里,苏轼独坐在床上,床边落满灰尘。他左手轻捋着长长的须,右手拿着笔,时而落笔纸上,时而又悬笔空中。夜,渐渐深了,油灯也越来越暗,他挑了挑灯芯,但最终似乎仍不满意。还是吹灯睡觉吧,他脱掉了身上长衫,躺到了床上。
外面如水的月光流进房子,将苏轼的思绪拉长,又拉长。他思绪泛滥,想亲人了,还是想朝中的君王了?他难以入眠,不禁感叹道:“月亮啊月亮,你来做什么?是来嘲笑我这孤零零的贬谪之人吗?”他又翻了个身,面对墙壁,可随即又翻了过来,看着透过碎窗纸的皎白的月光,辗转,再辗转。过了好久,他蓦地坐了起来,自言自语道:“月亮啊月亮,是不是现在只有你能与我作伴?太好了,谢谢你陪我。既然难以成眠,那就还是出去,陪你走走吧。”
月亮渐渐高了,高过了路边的古槐树,就连蜷缩的老乌鸦也睡了。这里的确静啊,这里没有可以与他共同游乐的人。“知音难觅,辜负皎月啊!”他思来想去,还是出发去找寻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老朋友吧。于是,他径直朝承天寺走去。
张怀民也没有睡。
两人一同漫步于承天寺阔大的院落里。月色落满整个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净无杂尘。啊,这原是高天明月下竹子柏树的影子,在这寺院的积水中仿佛纵横交错的水草,还不时地晃动摇曳,而他们,恰如游弋于水草中的鱼儿。
他们漫步于院落,步履轻轻,杂语絮絮。时间过得真快,一晃月在中天了。看着这如水的月光,望着移动的双影,东坡不禁脱口而出:“哪一个夜晚没有皎洁月色,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张怀民也轻吁了一口气,应声说道:“人闲如影,皎月如日,只是凉了些啊!”说完两人相视一笑。
的确,纵览大宋王朝,能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美景的人,真的不多。那个承天寺深夜,那一次出发寻友,带给苏轼的不仅仅是交谈的快乐,更是一份舒心、一份难得的豁达,或许多年以后,他还会记得那次出发吧。
难忘那一次出发,难忘苏轼的豁达洒脱,难忘苏轼的纯净与质朴。
【点评】
【历史名人的故事素材】推荐阅读:
古代历史名人的故事07-06
历史名人文天祥的故事06-03
名人故事作文素材02-17
高考语文名人故事素材02-23
历史名人爱子故事02-13
历史名人的对联12-11
关于名人名言的作文素材07-15
关于拼搏的名人事例作文素材10-14
高中作文的名人名言素材01-26
三个名人的故事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