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模式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精选8篇)

高中物理教学模式 篇1

摘要:21世纪时代的发展,“双语教学”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着路点。物理是一门研究客观世界的基础学科,目前它已成为双语教学试验的前沿阵地。本文阐述了双语教学的定义、高中物理双语教学的原则、实施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双语教学高中物理双语教学原则实施策略

一、什么是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实际上是双语文教学的简称,这一概念是西方18世纪比较语言学派首先提出来的,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一般使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ESL)。我国学者认为,“所谓双语教学,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对于物理双语教学,应该是能够使用第二语言(一般英语)进行力学、热学、电磁学、原子物理等物理学各个分支学科的教学,是把英语作为一种教学语言,强调听说能力的训练,淡化学生的语法和语言结构,把英语学习和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二、高中物理双语教学的原则

1、双语教学不能流于形式

既然我们在课堂上引入了英语,就应该让学生从中真正学到一些东西。并不是说把一些简单的课堂用语改成英语就算双语教学了,那样对我们的物理教学不能产生任何裨益。

2、双语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应该是一种渗透而绝不是替代中文的地位,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目前很多学校,存在着学习英语的困境,学生虽然在孜孜不倦的学习英语,但运用英语显然有些困难,尤其郊区学校、普通学校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在引入双语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是否有兴趣聆听。“兴趣维持着个体正常的脑的优越状态。兴趣驱使人指向所愿意接近的对象,驱策人对事物进行钻研和探索,这一点使人易于保持积极状态,兴趣能派生快乐和安逸,舒畅和满意。”双语教学中,一定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英语的魅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要有利于学生掌握物理知识

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指出,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从事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的应用。”因此在引入双语教学时也必须慎重考虑。

4、用语要简单,使学生易于接受

用双语授课,尽量用简单的词汇来讲述。要使学生能够听得懂,尽量少用比较生的词汇,以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逆反心理。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三、高中物理双语教学实施的具体策略

1、对学生现状的分析

双语教学不同于纯粹的学科教学,也不是单纯的学科教学+英语教学,学生的学科水平和英语应用能力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进行双语教学之前,必须把这些情况调查清楚,只有对学生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在课堂上做到适当、适量,恰如其分地引入英语,才能使双语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比如对高一新生的物理双语教学,由于初中、高中物理跨度比较大,衔接比较难,许多新生 1

对高中物理的思维方式、解决方法不熟悉,这段时间英语最好作为母语教学的一种“点缀”。每节课只选标题、重要的概念、科学家的名字等,并体现在板书上。如:Lesson one„力(force)重力(gravity)摩擦力(friction)加速度(acceleration)等等。再加一些简单的过渡句,过渡句要简单,如:“Do you understand?”“Very good!” “Anything else?”“I think you can do!”等等,这样学生既能听懂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对上物理课出现英文不感陌生,且敢于在物理课上用英语来表达简单的意思。

若学生对双语教学已经比较熟悉,而且对高中物理的思维方式、解决方法也比较熟悉时,可在原来的基础上对物理中的某个概念或定义和物理规律的分析使用标准的英语来讲解。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部分沉浸”的双语教学方法。选取某段时间或选取学科内的某些内容,甚至某节课的某些内容进行双语教学,让学生在部分时间里,部分内容上沉浸在英语环境之中。这样可以比较省时、省力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是第二语言的能力。加拿大法语沉浸式双语教学课程的结果显示,那些以英语为母语参加课程的学生,通过七、八年的学校教育,其法语水平和以法语为母语的学生相差无几。同专门把法语作为一门第二语言而学习的英语为母语的学生相比,他们的法语水平远远超越后者。

2、选取合适的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开展双语教学。适合开展双语教学的内容一般有以下特点:介绍性内容所占比重比较大;重在科学方法的培养;容易找到相关的英文材料的。选取合适的题材,把物理知识和日常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查阅美国原版高中物理教材,并经常浏览国外相关网站。美国的物理教材内容比较简单,贴近生活,这能启发我们如何根据国内物理教学大纲编写双语教案。

3、给学生做好热身工作,并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双语教学中,无论怎样简化和选择,仍然会出现一些英语的物理专业术语,在上课前,老师最好把课堂所涉及的专业词汇和提纲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若时间允许,老师可教学生读生词,让学生作好单词的准备工作,但不强求学生能写。老师还应让学生作好上双语课的心理准备,进而上课后学生能尽快融入教学环境,这样更能使学生能够跟上课堂节奏。

4、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实施教学

双语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创设一个英语听说环境,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任课老师的要求,即使教师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也不一定能胜任双语教学。教师英语口语水平和应用能力和学生的听力水平和应用能力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而多媒体及网络的应用为双语教学的组织和质量提供了保障,它能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展示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不同形态的信息,它进入课堂,超越了教育教学的传统视野,使课堂冲破了时空限制,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的密度和容量,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双语教学中的词汇、表达等多方面的问题,并同时刺激学生的感观,为双语教学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天地。

高中物理教学模式 篇2

一、初高中物理的差异性

1. 初中物理注重表象, 高中物理深入原理

初中教材内容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人人习以为常。学生不需要依靠阅读教材或教师讲解, 在平时生活实践中或者家庭教育中就已对这个现象有所了解, 在初中课堂上学习时只是加深了理解, 因而学习应试得心应手。

高中物理相比于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在于, 高中物理不仅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的表象, 还要深入研究它们的原理。重力、弹力、能、加速度等物理概念, 闪电、圆周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等物理现象, 比初中热胀冷缩、异性相吸等常识性的教学内容难得多, 而且在生活中也并不常见。不仅如此, 学生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既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因此, 学生就会面临背景知识以及相关经验不足, 认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跟不上的问题。

2. 初中物理多要求运用形象思维, 高中物理多要求抽象思维

初中物理教材图文并茂, 往往一张简单的图片便可以解释清楚相关的物理知识。直观可感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起知识来轻松不少。多数时候, 学生并不需要记忆教材上规范的物理术语, 也能凭借自己对教材上图片的印象以及生活中的相关经验, 把一个物理原理解释得很恰当。

高中物理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多数只出现于理想状态中, 是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和繁琐的数学运算估计得出的。因此, 高中物理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必须要根据非理想状态下的现象, 利用物理知识想象、推算理想状态下可能存在的情景。形象思维能力强调记忆, 抽象思维能力强调逻辑, 在没有充足的生活经验以及实验经验的情况下, 学生的思维负担大大增加, 在理解课本知识的时候必须时刻联系到抽象成数字与符号的公式。没有鲜活的实例, 学生出现不适应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

3. 把握初中物理知识多靠记忆与经验, 高中物理知识要求具有较高数学水平

初中用简单的加减乘除就能解决大部分的物理运算问题, 但是高中显然没有那么容易。高中物理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与数学的联系非常紧密, 学不好数学, 学生的物理成绩估计也不会理想。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平行四边形、重力、万有引力、能、加速度等的计算涉及到了数学中的三角形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 幂的运算, 开方, 设未知数, 直角坐标系等知识。其不仅涉及的数学知识种类多了, 高中物理还对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往往一道题目中有一个变量有一点点变化, 原来的物理公式就不适用了, 相应的数学参数也要跟着变化。假如学生不能把握住物理与数学之间微妙的联系, 尤其是普通班的学生, 那么学好高中物理更是难上加难。

二、如何合理有效衔接初高中物理教学

在了解清楚学生不适应的原因以后, 教师必须对症下药, 在教学安排上以及学生的心理辅导上下工夫, 以帮助学生顺利跨越这个台阶, 促进他们抽象思维以及学科结合能力的发展, 实现在高中物理学习上的“软着陆”。

1. 了解初中教学内容, 强调初高中物理知识联系

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唤起他们对高中物理的亲切感。为此, 教师可以向学生强调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之间的联系, 鼓励学生以初中学习的物理知识为背景, 体会高中物理与之的共通以及不同之处。

教师应该对初中物理教材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理解, 并据此推测出学生的理解模式。为了顺利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教师除了肯定初中教材中对高中教学有益的地方外, 还得向学生解释清楚初中物理知识中的不准确或含混之处, 让学生明晰高中物理在补充和完善初中物理知识体系方面的重要作用, 切忌全盘否定学生脑海中不够完善的思维定式以及学生初中学习成果, 而要循循善诱, 引导学生接纳新的理解模式。

2. 增加实验教学分量, 注重抽象思维培养

高一学生大多仍旧未能完全摆脱初中靠机械记忆以及生活经验理解课本知识的学习方法, 对于相对抽象、难以观察、远离日常生活的物理现象, 如卫星绕地球旋转、匀加速直线运动、弹力的变化等理解起来感觉吃力。因此, 演示实验的方法对于加深学生的理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精彩有趣的物理实验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十分有效。

虽然如此, 学好高中物理最重要的还是成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为此, 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综合、空间想象、归纳演绎的能力。例如, 在力的分析上, 多画示意图;在加速度的学习上, 多给出题目以及实例, 鼓励学生多动手、多画图、多做题。教师还要让学生在各种各样条件各异、解题方法各异的题目中加深对特定公式的特定适用范围的理解, 达到举一反三, 灵活变通的目的。

3. 解题指导不能少, 作业反馈要经常

高一学生在物理学习中, 往往是上课听得明白, 课本看得明白, 但是题目却做得稀里糊涂。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对物理知识, 尤其是公式的适用范围理解得不够透彻造成的。物理模型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 物理练习册上的题目丰富了课本上典型式的例题,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练习册上的习题, 把课本上的内容拓宽、挖深, 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同时, 向学生及时反馈他们的作业质量是教师的责任, 也是解答学生疑惑,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不二法门。通过及时与学生交流他们的作业状况, 不仅有助于构建友好密切的师生关系, 也能让教师了解到自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可以做到一举两得。

合理衔接初高中物理教学, 关系到教师高一物理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时刻牢记教与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在做好高中物理备课以及教学方式选取的前提上, 了解自己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学习方式也相当重要。所以, 合理衔接初高中物理教学, 不仅能协助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旗开得胜, 也有助于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 顺利推进教学进程。

摘要:高中物理的难度相对于初中物理而言提升了很高一个台阶, 很多高一学生对此非常不适应, 学习热情受到了打击, 学习效率也不甚理想。由此可见, 做好初高中物理的教学衔接对帮助学生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学习状态是大有裨益的, 这是高一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高中物理中的物理模型教学 篇3

关键词:物理;模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23-01

高中物理常见的模型有:1.对象模型。2.条件模型。3过程模型。4.结论模型。建立正确鲜明的物理模型本身就是重要的物理内容之一,它与相应的物理概念、规律现象相依托,它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有力的手段之一。同时了解物理模型的迁移和转化,对于物理逻辑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深远的影响,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好出现的物理模型问题进行教学呢?

一、利用物理模型强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有很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我们如何区分这些知识对与我们理解和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就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里就针对力学的中的几种容易混淆的概念模型进行比较。学生通过比较,可以很清晰地区分这些相接近的概念间的差异,在解决问题中有了明确的方向,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利用典型物理模型促进物理知识的学习

1、典型物理模型的学习。在教学中设计对比实验,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逐步建立模型。

先让学生观察下列对比实验:

(1)、两个质量不同,但摆长振幅相同的单摆振动。

(2)、两个摆长相同,但振幅不同(摆角都小于5度)的单摆的振动。

(3)、两个摆长不同的单摆的振动。

通过这一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兴趣,形成对单摆这一理想模型的初步认识。进而展开对物理现象的分析:

(1)、实验器材:轻质绳(不可伸长)、小重球(密度大);

(2)、实验的条件:小摆角(小于5度);

(3)、实验的结论:等时性(来回摆一次时间相等)。

深入分析(运用抽象、近似等方法)可以得出单摆周期T与摆长周期的关系,使单摆模型的物理表面与本质特征统一起来。

2、典型物理模型的迁移。在物理学习中,不仅要学习一些典型的物理模型,而且要巩固发展物理模型,将其放在一个更复杂的新环境中去加以应用,促进物理学习能力的提升。举例说明:

竖直平面内有一半径为R的光滑圆弧轨道,a、b两小球分别置于轨道圆心O点和离轨道底A点很近的B点处,将它们同时由静止释放,忽略空气阻力,问谁先到达A点?(此题求解的关键是对两小球建立物理模型。)

分析如下:

首先,“小球”是一模糊语言,但从题目分析来看,可将球a、b大小忽略,抽象为质点模型。其次,由“静止释放”、“忽略空气阻力”、“A点很近的b点处”、“光滑轨道”等描述。可将a球运动转化为自由落体运动模型,而b球的运动转化为单摆模型(联想到光滑轨道对小球b支持力N相当于单摆运动过程中摆线对摆球的拉力)。最后,对两小球分别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和简谐运动规律进行求解。

对典型物理模型的学习和迁移可以使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能够迅速抓住问题的核心,对于我们学习物理有很大的帮助。

三、利用重要物理模型提高物理知识的学习能力

1、质量柱体微元模型

对于速度为v定向流动的密度为ρ的连续流体,可在v方向选取一横截面积为S的柱体微元,则在Δt时间内通过S截面的流体质量即为以vΔt为高、以S为底的柱体微元的质量,柱体微元质量表达式为:Δm=ρSvΔt。

举例说明:人的心脏每跳一次大约输送8ml的血液,正常人血压(可看作心脏压送血液的压强)的平均值约为1.5×10Pa,心跳约每分钟70次。据此估测心脏的平均功率约为多少瓦?

分析如下:对该问题的解决不能只停留在原有的情景上,而应将问题转换成我们熟悉的问题来解决,即通过认真读题后,把实际问题加工改造成相关的物理模型来处理。将心脏每跳动一次输送的那部分血液视为一长为L,横截面积为S的液柱。血液柱受到心脏的推力为F,每次心脏推动液柱前进的位移为L。由压强公式P=FS可知,心脏每跳动一次,推动血液做的功为:W=FL=pSL=pV其中V为心脏跳动一次输送血液的体积。因心脏每分钟跳动n=70次,故心脏的平均功率应为:P=nW/t=70W/t=1.4W。

2、电荷柱体微元模型

类似于质量柱体微元的建立,对于速度v定向连续移动的电荷,也可以在v方向选取一横截面积为S的柱体微元,则Δt时间内通过S截面的电量即为以vΔt为高、S为底面积的柱体微元中的电荷的电量。柱体微元电荷表达式为:

ΔQ=neSvΔt。其中n为单位体积中的自由电子数,e为电子电量。

对于重要的物理模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透彻,同时逐渐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的本领,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物理模型教学法,对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物理概念。物理概念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模型的形式出现(概念模型),它们是物理现象和事实抽象出来的,用来表征物质属性和描述物质运动状态的。学生对物理模型这个科学方法的精髓是否领会,直接影响他对有关概念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影响对物理知识整个大厦的构建,因为概念是构建这个大厦的基石。

2、有利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正确理解。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帮助学生学习物理模型,运用物理模型,有助于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深刻理解,有利于学生对物理意义领会,准确把握物理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

3、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每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所描述的物理现象或过程都对应着一定的物理模型,要解决问题必须要对对象进行抽象简化和近似处理,以建立起一个合适的物理模型,若模型建立起来了,就等于已经揭开了掩盖着物理现象和过程本质的面纱,必要时再用等效、类比等方法将问题进行异形处理(异化构建模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高中物理教学模式 篇4

关键词:教学 思维 训练 诱思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状况是决定物理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所以,高考考纲明确提出了要考察学生的五种能力,为此,结合平时教学对这一点谈一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的核心,就该归结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人们常说,要提高人的素质,归根据结底也就是提高思维素质,所以做为教师,要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结合高中生心理特点,具体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解题思路的训练和培养

解答物理问题时,从已知条件出发,明确要求问题,运用所学过知识把题归类,按照类别运用规律,把题顺利解出来,但大多数学生不善于抓规律,造成解题中出现思维障碍,针对学生在讲解习题时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题意,分类别,找规律来解,长时间训练,使学生形成思维模式,以此来训练和培养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发展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就是一个背景材料中,尽可能地开拓各种思维渠道,以便从不同思维路径达到同一目的,目前较多学生关心的是寻找一个正确答案的复合思维,为了适应“知识爆炸”时代需要,提倡一问多思、一题多变,多探索,引导学生发展发散思维,使他们灵活运用,灵活的接受知识,加强知识联系提高思维能力。

3、进行逆向思维的培养

人们思考问题常常反过来加以思考,这就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可以拓宽学生思路。例如,物理课本中有这样一道题:一个瓶子能装1千克水,至少能装多少千克煤油?做完题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瓶子能装1千克煤油,那么它能装多少千克水呢?这样反过来多角度思考,对提高学生能力是会有帮助的。

二、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这方面主要是运用物理知识通过口头或文字说明简要物体现象,会应用物理公式书面知识弄清实际问题,运用已学过的知识知识提出解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我认为培养这方面能力,平时应该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勤于思考

我们知道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是人类在生产、生活、社会实践中获得了经验总结。所以,学习物理要联系实际,把知识学活用活真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各种各样问题,如日、月的东升西落,冰、水的相互转化,电流使灯泡发光,电流使电阻丝受热等问题。比如,家里买来电器,标牌上标有“220V 150W”却不知该用何种电源,这就是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脱节,所以引导学生平时善于观察物理现象并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自觉利用所学物理知识去分析思考,得出问题答案,从而提高这方面能力。2、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是解题关键。实际问题的特点是用生活的语言来表述的,而不是用物理名词术语直接给出的,所以要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用物理名词术语显示出它的物理真面目,再找出与之对应的物理概念、规律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水缸“出汗”卫生球消失等生活语言。首先要转化为物理术语与物理概念、名词等联系起来,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人的一生获得的知识技能,其中只有少数是从老题那儿“学”来的,而其大部分是通过自学和实践获得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外广泛阅读等及其它课外活动。

四、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是今后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训练项目之一,没有较高的能力培养出来的也是不全面的人才,只是理论上的“伟人”实际上的“矮子”。首先使学生明确目的,启发学生思维,揭示事物本质。

观察不同于一般的看,它是思维的基础,是认识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启发其思维活动,这是培养学生观察实 2 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其次,精心指导学生实验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教师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要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实验热情,重视学生动手做实验,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巡回辅导,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了解其发展变化特点,以至最后探寻物理规律。

五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迁移主要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或新的学习的影响。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促进作用的叫正迁移,对干扰或抑制作用的叫负迁移。

1、注意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保证正迁移实现,清除负迁移。在教学中要一定防止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定律时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前面学习的错误思维方式将影响后续学习,只有形成有利的心理准备状态,才能实现正迁移的保证。

2、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

在学习中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概括,特别是横向之间的概括强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联系,章节之间的联系,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的知识达到一定的广度,不仅促使学习向深度发展,而且可以顺利理解新的事物。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就越能揭示同类新事物的应用,并把新事物融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中去,并能够顺利地发生正迁移。

3、重视演绎推理作用的运用和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要使学生把握知识的组成和框架,建立起整体的认识,特别要重视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演绎推理的作用以及演绎推理方法的培养。学生一经掌握演绎和推理,才能使知识进一步扩深和展开,对后续的深入学习起到了良好的正迁移。

学生能力包括许多方面,本文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谈学生的能力培养问题。

六 帮助克服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

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本都是在某些主客观条件下,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某个环节上出现障碍,使思维无法继续下去,造成物理学 3习困难。从心理活动和思维规律入手,对思维障碍及其原因作具体分析,提出解决问题办法,对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改革有着重要意义。1、克服先入为主、错误生活经验的影响。

学生学习物理之前,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形成的各种观念,先入为主,许多错误观念影响学生正确物理概念,规律的建立。教学中建立实验现象和规律的研究,把握物理现象的实质,掌握科学研究的规律。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2、克服隐蔽因素的忽视和干扰

物理问题往往都是多因素问题。其中有的是显因素,有的是隐蔽因素。而隐蔽因素有时在问题中起干扰作用。如“长时间在阳光下曝晒的木质双杠和铁质双杠是否温度一样高?”学生常常忽略“长时间”这个隐因素,不知物体已处于热平衡状态。解决这类问题应使学生明确是没条件所要解决哪类,考查哪方面的知识的突出主要因素,避免“喧宾夺主”。3、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

思维定势指的是先前的经验和活动所产生的一种对思维活动的倾向性。在建立物理概念时,往往形成心理障碍。若不能克服,就会出现“自我感觉良好,学习效果不佳”的现象。学习物理概念时应抓住概念的本质,结合实际问题,不断地验证其内涵,所以只有联系实际才能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4、错误相似思维和类比推理

通常容易不问质,不看条件,形式,机械地进行对比,从而证出错误结论。物理教学中,许多看似相似的现象,却反应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随随便便地加以类比,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解决这个方面的能力问题,要从问题的每个细节出发,培养学生正确审题的能力,不被表现的现象所迷惑,从细小差别中区分出问题的差异。

高中物理情境教学 篇5

此文章不是作者本人所写,是别人所写,并且没有经过写作人员的同意,所以只能将文章发到网上,如果作者用这个文章评职称,将会告其侵权

高中物理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难学的一门学科,对一些概念和规律不能很好地理解,公式难背,无法很好地将所学知识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而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现实生活更好地联系起来,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老师要采用情境教学法,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物理情境

由于物理的很多理论比较晦涩难懂,一些模型和物理过程比较抽象复杂,老师无法通过简单的文字解释和语言表达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消化。因此,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创设物理情境,由于多媒体融合了文字、图片、音乐、视频,融合了声、光、色、形,融合了静态的、动态的,融合了黑白的、彩色的,能够给学生丰富的感官体验,让学生通过形象立体的多媒体技术更好地了解物理现象的发生过程以及一些复杂的物理原理。多媒体技术能够让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过程通过形象的图片和视频展示出来,能够使得微观的过程宏观化,瞬间的过程持久化,让学生更好地观察微观、瞬间的物理变化,帮助学生破除认识障碍,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突破课本的重点、难点问题。

比如一些无法通过实验演示的物理变化过程,如a粒子散射实验、波的干涉、静电平衡等等,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模拟和再现这些物理实验,声行并茂、图文兼备的多媒体技术能够让学生产生更直观的感官感受,能够让学生通过观察形象的图片和视频更好地了解物理现象的演变过程以及物理现象的本质,二、利用实验创设物理情境分析

物理学科是一门动手实践的学科。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物理教学的主要手段。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实验来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到物理实验中来,让学生通过亲手动手、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在实验中不断探索和摸索,通过深入的亲身体验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同时可以提升教学的趣味性、真实性和直观性,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更好地观察和理解书本上的抽象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通过实验,让学生去观察现象、动手实践、对实验中的数据进行记录、整合处理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充分自主的实验中能够培养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分析总结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精神和科学态度。通过实验教学,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比如为了更好地理解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可以与学生做一个伽利略的加速度实验,准备木板和小球,木板倾斜一定的角度,将小球从木板的一定高度自由落下,然后去观察小球最后能走多远,然后再让小球从一个倾斜的木板自由落下在滚落到另一个倾斜的木板上,观察小球滚到另外一块木板上到达的高度。最后可以总结出当忽略摩擦力的情况下,无论第二块斜板倾斜角度如何,第二块斜板斜面伸展多远,当小球从第一块木板自由落下在滚落到第二块木板的时候,小球总会到达与落下相同的高度。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让同学更好地理解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在这个实验中,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了理论知识,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物理态度。

三、利用生活经验创设物理情境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很多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老师可以通过生活经验创设物理情境,让晦涩复杂的物理现象能够与普通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够减少对物理的抵触感和抗拒感,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感,让学生通过日常的生活现象就能了解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物理原理。而高中学生也有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认知了,可能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平时常见的一些生活现象中所包含的物理原理和物理知识,当老师将生活经验引入物理课堂时,会让学生有一个充分的感性认识和促进作用。

比如,在用叉子捉鱼的时候,为什么朝着有鱼的地方插去往往叉不到呢,而有经验的人会将叉子叉的深一点就能叉到了,还有平时的筷子放入装水的杯子里看起来筷子折了,这些都包含了物理中光的折线作用。平时在公交车上紧急刹车时人会向前倾,这是惯性作用;当冬天脱毛衣的时候会有光,这是静电效应;水、水蒸气、冰、雾这些都是水的不同状态,不同状态转变也涉及升华、凝华、蒸发等物理现象;还有诗词中的坐地日行八万里,是因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所以,日常生活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物理知识,通过利用生活经验创设物理情境能够让学生知道物理源于生活,物理离我们的生活不遥远而且还特别密切,物理就在我们生活之中。

结语:

高中物理创新教学初探 篇6

高中物理创新教学初探

吴作远

(贵州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六盘水市第二中学)

摘 要:拥有创新思维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大胆创新正是教师需要让学生领会的。教师在高中物理课堂上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教学,使学生得到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高中物理;创新教学;探索

一、利用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每节课开始时,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教师要抓住这

段宝贵的时间,通过一些小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解受力面积和压强之间的关系时要打破一个鸡蛋,如果学生把鸡蛋握在手中,鸡蛋很难打破;如果用手指捏,就很容易打破了。学生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教师就在此时引入课题,传授知识,这有利于学生更扎实地掌握知识。

二、利用创新教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新课改要求教师能够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支持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利用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能提高学生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引

导学生提出不一样的想法,鼓励学生去探索和研究,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利用创新教学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研究课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生探究课题的过程中,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利用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当前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只是简单地按照教材上的步骤来进行,教师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很少引导学生去思考,使学生只是照着书上做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创新设计,进行探索性实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思考与研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在高中物理中进行创新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物理学习充满热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通过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高中物理兴趣教学初探 篇7

一、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激发长久的学习兴趣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一心想着祖国的核军工事业, 他在有生之年不仅使中国实现了原子弹的成功爆破, 而且一举攻克了中子弹、氢弹、到电脑模拟的核极限。他之所以取得了这样大的成就, 是因为他从青少年时代就有了科技强国的夙愿, 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的兴亡紧密相连。我们也要教育学生, 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今日的孜孜不倦, 刻苦努力, 就会成为明日中华之栋梁。每个人都要为实现自己的最终目标而使自己对所学的功课感兴趣, 以便将来能更好的为实现祖国的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充分展示教师的个人魅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俗话说“亲其师, 信其道”。我把自己年轻活泼的个性带入课堂中来, 常常保持微笑教学, 从情感入手, 增强自己的魅力, 让学生先从表面上喜欢自己, 进而喜欢自己所教的科目, 这是良好开端的第一步。课后多与学生交流, 关心他们的生活, 倾听他们的苦恼, 让他们知道, 我不仅是他们的老师, 而且还是他们的知心朋友, 所以上课时, 我就感觉象和他们在聊天, 融洽快乐的气氛, 使他们学得轻松开心, 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的多媒体技术集声、文、图、像于一体, 知识容量大, 内容形象充实, 是新时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种手段。比如用威尔逊云室探测射线的带电性是抽象的内容, 我们在实验室也不容易做好这个实验, 但经过电脑设计, 变得形象逼真, 带电粒子的运动径迹及偏转情况, 学生们观察得清清楚楚, 学起来容易多了。我们还可以借助投影仪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再比如电学, 正负电荷做相反方向移动, 只有借助于电脑, 才能让学生看到模拟电子移动, 给他们直观的印象。

四、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 帮助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喜欢学习物理, 在物理学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所以, 物理教学中的相关实验都必须做, 而且对一些难理解的知识点, 需要创造性地设计实验, 帮助学生理解。如许多上高中的学生对矢量的运算应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认识不清, 他们总习惯代数相加减, 所以我们要做好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实验, 让学生从事实中接受矢量求和与标量求和的不同。通过以上事例说明, 搞好物理实验教学, 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寻找客观事物的规律, 纠正平时的一些错误理解, 引起有意注意, 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五、通过介绍课外知识,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今的中学生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有趣的物理问题、新知识、高科技有着浓厚的兴趣。课外知识的补充, 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有利于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有利于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比如学习万有引力和航天之后, 适当介绍嫦娥一号奔月和神六飞天的情况可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 体会物理学科的实用价值, 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课外遇到的相关物理问题的能力。

六、巧妙激疑, 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精心设计疑问, 巧妙提出疑问, 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 激励学生思考, 然后启发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教学实践中, 能否成功运用“设疑法”进行教学, 关键在于教师设疑的艺术, 所设的问题要有针对性, 有启发性,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2008年初我国南方的雪灾为什么能把那么粗的电线压断, 这里有什么力学的科学道理呢?这样的问题一旦提出, 学生就会被深深地吸引,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是使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得以延续并转化为进一步学习动力的重要手段, 教学中要让学生及时体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比如学习了“生活用电”后, 指导他们解决家庭电路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学习了变压器的原理后, 让他们去拆卸电风扇的调速开关, 看它为什么可以调整电风扇转动的快慢;学习动量定理后, 让学生领悟到物理学的实用价值, 能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体会成功者的喜悦, 兴趣也就容易调动起来了。

高中物理教学模式 篇8

对于初中毕业生而言,物理其实并不陌生,他们从初中二年级开始接触物理,已有两年的学习过程,这为高中物理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由于初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之间存在差异,对于初中毕业生而言,若其对于物理学习已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则学习高中物理就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了。因此,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过渡与衔接工作,对于提高高一物理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物理成绩具有很大的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高一物理教师应注重对初高中教材内容的研究

一方面,高一物理老师应做好相关概念、公式等基础知识的衔接。研究过初中物理教材的教师都会发现,初中物理教材偏向于将知识直观的展示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初步理解和掌握。比如:初中物理教材中对"速度"的定义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教师应使学生明确此定义仅仅是指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在匀速直线运动的过程中,物体在各时刻运动的快慢及方向相同,任意时刻的速度都与整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相等。但当物体做变速运动时,其各时刻运动的快慢与方向是不同的,这里的速度只能是物体整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因此,准确的来说应该用"速率"来表示。同时,在此也可引出高一物理将要接触到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内容。再比如:初中物理学到的摩擦力,很多同学都认为摩擦力就是阻力且永远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教师应明确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人走路的时候,主要依靠人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才能前进,此时摩擦力的方向与人运动的方向是相同的。还有一个常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就是"惯性定律",惯性是物体普遍具有的一种属性,可以通过质量来度量其大小。通过这些基础知识的联系与衔接,可以使学生更自然地进入高一物理的学习。

另一方面,高一物理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熟悉物理单位及英文符号。在教学过程中,慢慢的将各种物理量的符号做一规范、统一及渗透。比如:绳子拉力常用"T"来表示,在涉及到有关绳子拉力的问题时,尽可能的要求学生用T来表示;摩擦力通常用"f"来表示,那么涉及到摩擦力的问题尽可能要求学生用f表示;支持力通常用"N"来代表;也就是说,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区分不同作用的力,而不是一味地用"F"来表示。

二、培养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人们常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刚刚步入高中校门的高一学生来说,他们拥有很强的好奇心。那么高一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利用这一点。例如教材序言部分涉及到的"蛋碎瓦全"、"瓦碎蛋全"、"声音使酒杯震碎"、"带电鸟笼里的鸟安然无恙"等演示实验就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其对于物理课的兴趣。再比如讲"自由落体运动"时,可将一个空饮料瓶在靠近底部的地方钻个孔,实验开始前先将孔堵住,往瓶中倒入适量的水,开始试验,先松开小孔,学生可以观察到水从孔中喷出,然后再放开饮料瓶使其自由下落,可以发现在下落的过程中水不再从孔中喷出,从而由此引出自由落体运动,使学生带着好奇心及探索欲望进入课堂。也就是说通过案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高一物理的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相当密切,那么教师就应该将教材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注重学生物理学习方法的培养

例如:在讲授如何利用磁场来获得电流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感应电流的大小、强弱与感应电流的方向两方面进行大胆猜测。那么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可能会想到:感应电流的大小可能与磁场的强弱、切割磁感应线的快慢、闭合电路在磁场中的面积大小等有关;感应电流的方向大概与磁场的方向、切割磁感应线的方向有关。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物理知识的学习不是熟悉课本、记住概念公式就可以了,物理学习最重要的是知识的应用,主要表现就是习题的练习。学生在做题时,往往不对题目进行分析,就开始瞎套公式。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注重题目的分析,讲清楚解题思路及解题方法,帮助学生明确该类题目的切入点,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画图。比如: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要画力的示意图,在做有关运动学的题目时要画出物体的运动过程图,解答动力学的有关题目时,最好画出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这样不仅形象直观的展示了物体状态,同时也便于分析题目、理清解题思路。

然后要注重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平抛物体的运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带领学生复习一下上节相关知识,然后提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或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如: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什么是曲线运动?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带着问题动手实验:在水平放置的光滑斜槽上放置一个小球,让小球在斜槽上运动,(提示:小球在整个运动过程不考虑摩擦力的影响)。在实验的同时思考几个问题:小球是做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小球的运动轨迹是直线还是曲线?在小组成果展示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得出规律"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物体受到与其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的重力作用而做曲线运动",那么这种曲线运动就是本节课要研究的平抛运动。

四、注重对学生物理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听课上,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其次,要指导学生学会做笔记。在习题练习方面,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规范的答题习惯:在运用公式解题时,要注意公式适用的条件。如:在解答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题目时,要注意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还要注意重力加速度g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是垂直向下。解题的过程中用符号而不是文字表述。比如说,到重力加速度,就用"g"表示;说到摩擦力,就用"f"表示;说到重力,就用"G"表示等等。

在习题改错习惯方面的培养。首先,应在设立一个专门的物理改错本。其次,改错本要定期复习。在知识归纳总结习惯方面的培养。必修一的物理知识比较多、比较杂,有很多零碎的知識点。比如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匀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主要包含四个大问题:"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应用",每种运动里有包含各自的定义、规律、公式等细小的知识。通过知识框架的建立,零碎的知识变得有规律可循,更有利于学生掌握。

五、小结

上一篇:初中生活印象心情随笔下一篇:计财科工作职责(畜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