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引发糖尿病(精选3篇)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持续高血糖与长期代谢紊乱等可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特别是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损害及其功能障碍和衰竭。严重者可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昏迷。
糖尿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肾性糖尿
大多由于肾小管重吸取功能低下,如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或由于先天性肾小管细胞功能缺陷,使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取发生障碍,肾排糖阈下降,病人血糖虽正常,但尿糖却为阳性。不过其葡萄糖耐量均正常,血胰岛素也正常。一般无“三多一少”症状。肾性糖尿多发生在青、中年,男性多于女性。少数妇女在妊娠期可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临时性肾糖闭低下也可出现糖尿,但须与原发性糖尿病加以鉴别。
2、饭后糖尿
因糖类在胃肠道吸取过速,如胃空肠一致术后、甲状腺功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严重肝病等,进食后可出现临时性高血糖和尿糖。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血糖正常,半小时和l小时血糖超过正常,2小时和3小时血糖正常或低于正常。除肝病外,静脉注射葡萄糖田量试验正常。
3、应激性糖尿
在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急性心肌梗塞等疾患时,可出现临时性高血糖和尿糖。
4、继发性糖尿
胰源性糖尿病,如胰腺炎、胰腺切除、胰腺癌;内分泌性糖尿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柯兴氏综合征等,可从病史和临床表现予以鉴别。
5、慢性疾病
长期体力活动减少或卧床休息者,会使葡萄糖耐量减低,但空腹血糖一般正常。饥饿及营养不良:者,体内组织运用葡萄糖的能力减弱、胰岛素分泌减少,故也可有葡萄糖耐量降低,偶有糖尿出现。
6、药物
某些药物可影响葡萄糖耐量,故应在试验前停药3~7天。甚至一个月以上。升高血糖的药物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可的松、生长激素、儿茶酚胶、、速尿、胰升血糖素、消炎痛、异烟肼、尼古丁、女性口服避孕药、酚妥拉明、噻嗪类利尿药和苯妥因钠等。降低血糖药物有:他巴唑、心得安、乙醇、水杨酸盐、磺腮类药等。
糖尿病的表现症状:
1.明明吃很多,体重却在下降
体重在不知不觉中下降,这其实是一种危险信号,如果没有刻意去减肥,每个月的体重却减少4至5公斤的话,这就说明身体肯定存在问题。对此,国外某糖尿病研究所专家表示:“如果饮食正常体重却在下降,很可能是患上了糖尿病。”
糖尿病会促进血糖值上升,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无论吃多少食物,体内细胞都无法摄取葡萄糖,也就是说,体内积蓄的能量将被逐渐消耗,最终导致体重下降。
2.视力减退、视线模糊、眼睛易疲劳
国外某眼科医学博士指出,糖尿病会对人体的视觉产生影响,血液中的葡萄糖值含量异常上升会导致眼球歪斜,进入眼睛的光线也会因此发生曲折,而视力减退、视线模糊等现象都与之存在关联,长时间的慢性视线模糊,很可能患有2型糖尿病。
3.伤口难以愈合
国外某医学网站指出,高血糖会阻碍血液流通,延迟伤口愈合时间,甚至还可能损伤神经组织。
伤口的愈合需要充分的血液流通,否则将降低治愈能力,如果经常出现伤口血流不止等非正常现象,最好去往医院接受诊断。
4.刚吃完饭就感觉饿
慢性空腹感是糖尿病最典型的症状之一。美国某糖尿病医生表示,体内胰岛素的机能失常会直接导致肌肉、脂肪以及其他组织器官的机能低下。
而这当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器官就是胰腺,如果体内胰岛素不断升高,就会促使大脑时常产生空腹感。
5.慢性疲劳感、身体乏力
胰岛素就好比身体的能量供应开关,如果胰岛素分泌量不足,就相当于切断了体内的能量供应,从而会产生疲劳感或者易疲劳的体质现象。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疲劳感并非糖尿病独有的现象,例如癌症、甲状腺功能低下、贫血、抑郁症等也容易引发疲劳感,总体来说,疲劳是大病的主要征兆之一。
6.足部出现麻痹或疼痛
如果足部出现麻痹或者疼痛感,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供血不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糖尿病引发,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麻痹最先会始于足下,然后逐渐转移至上半身。
而出现麻痹的原因大多在于糖尿病引发神经损伤,因此,足部出现麻痹或者疼痛是可能患上糖尿病的一个典型危险信号。
7.夜间尿频
对于夜间尿频的人,也可能患有糖尿病,尤其是夜间小便频率不断增多的人群,一定要引起重视。国外某医师指出,如果体内血糖值上升,人体会本能的将其排除,进而导致小便次数增多,因此,尿频也是患上糖尿病的信号之一。
8.喉咙干燥
这种现象与尿频存在较大的关联,因为频繁排尿会导致身体缺水,进而导致喉咙干燥,不过喝水越多,尿频次数也会随之增多,这样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9.皮肤干燥、发痒
如果出现皮肤干燥、发痒的情况,那么患上糖尿病的可能性也非常高,另外,脖子和腋下的皮肤发黑也可能是糖尿病所致。国外某医学博士指出,皮肤类问题可能与血糖值低下以及尿频导致身体脱水有关。
10.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是一种真菌病,表面上看来,似乎与糖尿病没有直接关联,但实际却是一个重要的征兆表现,而且对象群体不仅包括女性群体,也包括男性群体。
念珠菌感染往往是以葡萄糖为触媒,最初从温暖潮湿的皮肤开始感染,并逐渐扩大感染范围,而感染部位大多为生殖器,另外还有乳房下部以及指间,由于大多数女性都有过一次感染经历,因此难以在糖尿病方面做出准确的判断。
糖尿病的危害
对心脑血管的危害
糖尿病对周围血管的危害
对肾脏的危害
对物质代谢的危害
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
糖尿病的预防
饮食1、饭前先吃一点生黄瓜或西红柿;吃饭先喝汤;吃饭先吃些用餐的菜;再吃主食和蔬菜。 2、细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在餐桌上吃,不要端碗盛上菜到处走;专心专意地吃,不要边吃边干活;精神集中的吃,不要边看电视边吃;饭要一次盛好,不要一点一点盛饭;吃完碗中饭立即放下筷子,离开餐桌,不要养成吃完了还不愿下桌习惯;不打扫剩菜饭;立即刷牙。 3、少吃零食;少荤多素;少肉多鱼;少细多粗;少油多清淡;少盐多醋;少烟多茶;少量多餐;少吃多动;少稀多干。 4、吃菜吃带叶、茎类蔬菜,少吃根、块茎的菜;不吃油炸食物或过油的食物;不要勾芡,淀粉高;不要吃含淀粉高的食物,如吃要交换主食;血糖控制好的在两餐中间吃水果,但不要喝果汁;喝汤去掉上面的油;吃肉丝比吃肉片、肉排、红烧肉好;吃带刺鱼比吃鱼块好,因为可以减缓进餐速度,增加饱腹感;吃带骨头肉比吃墩肉好,既满足食欲要求,吃进的肉量又不大;吃鸡肉去掉鸡皮及肥肉。 5、吃汆、煮、蒸、拌、卤的菜比吃炒菜好,可以减少油的摄入;吃面条要多做菜码;吃鱼吃清蒸鱼、酸菜鱼或炖。 炒菜多放调料少放油。
运动1、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控制。 2、加速脂肪分解,减轻体重,改善脂代谢,有利于预防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 3、增强体力及免疫力功能,并有助于改善精神状态,消除不良情绪。
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的综合性代谢疾病, 可引起体内多种物质代谢紊乱, 机体的电解质平衡也常因此发生紊乱, 特别是合并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病人, 就诊时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低钾血症, 但因其临床表现常常与糖尿病的症状重叠, 临床上很容易被忽视, 如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可能导致严重的临床后果。现将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2例糖尿病病人引发低血钾的原因及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2例糖尿病引发低血钾病人中, 男9例, 女3例;年龄41岁~79岁, 平均52岁;高血糖导致低血钾5例, 酮症酸中毒导致低血钾3例, 内分泌因素导致低血钾2例, 1型糖尿病长期使用胰岛素导致低血钾1例, 其他因素导致低血钾1例。经过临床积极补钾等对症处理后12例病人均康复出院。
2 原因
2.1 高血糖
当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浓度高于肾糖阈时大量葡萄糖进入尿中, 使尿渗透压增高, 尿量增加, 大量血钾进入尿中排出体外, 引起血钾下降。高血糖还会刺激胰岛素和肾上腺素的大量分泌, 促使血钾转入细胞内, 降低血清钾水平。
2.2 胰岛素
外源性或内源性胰岛素都有合成糖原及活化细胞膜上Na+、K+、 ATP酶的作用, 促使细胞外钾大量向细胞内转移, 产生体液缺钾。1型糖尿病病人由于长期应用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病人由于高胰岛素血症的存在, 或口服某些降糖药物 (如磺脲类) , 使胰岛素分泌增加, 从而产生上述作用, 引起低钾血症。
2.3 酮症酸中毒
酸中毒可使细胞内钾离子向细胞外转移, 经肾小管与氢离子竞争排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给予胰岛素、碱性溶液会使体液中的钾离子大量移入细胞内。因此, 酮症酸中毒病人失钾尤为明显。
2.4 内分泌激素
皮质激素 (如皮质醇、醛固酮) 、髓质激素 (如儿茶酚胺等) 均有降低血清钾的作用, 同时由于高血糖引发的胰岛素性低血糖会增强肾上腺素介导的细胞摄取钾的功能, 故也会导致低钾血症。
2.5 其他
糖尿病病人多缺镁。缺镁会加重胰岛素抵抗, 刺激病人的胰岛素过量分泌, 造成血钾大量转移到细胞内, 产生低血钾。糖尿病病人如果引发神经病变常会影响消化系统功能, 引起食欲下降、胃排空延迟、腹泻等症状, 导致钾摄入障碍及排出增多, 引发低钾血症;长期应用氯化钠溶液可引起肾远曲小管Na+、K+交换加强, 钾丢失增多, 也会出现低钾血症;使用某些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药物也会导致低钾血症, 如利尿剂、青霉素、某些平喘药、降压药等;糖尿病伴发某些疾病也是导致低钾血症的原因。
3 护理
3.1 实验室监测
血清钾浓度正常不低于3.5 mmol/L。糖尿病病人如发生呕吐、腹泻或糖尿病肾脏损害或接受胰岛素、利尿剂等治疗时, 常导致血清钾浓度降低, 重症病人可因为继发代谢性碱中毒而加重低钾血症。因此急诊糖尿病病人应注意监测血清电解质变化, 1 h或2 h监测动脉血气分析1次, 及时纠正酸碱平衡, 维持血钾浓度在4.0 mmol/L~4.5 mmol/L。采血时要注意病人的体位, 直立位可使血清钾浓度偏高, 握拳可显著提高静脉血钾浓度;不可使用小口径的针头, 及时送检, 以免影响检验结果。
3.2 心电监护
低钾血症最严重的影响是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 甚至发生心搏骤停, 严重低钾病人应持续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低钾引发的心电图变化, 及时调整补钾的速度和量;若补钾过多过快, 对心脏会产生抑制作用;若发现T波高尖, QRS波群增宽等高血钾症心电图特征, 应立即停止补钾并给予相应处理。
3.3 保持呼吸道通畅
严重低钾可导致呼吸肌麻痹危及生命, 应及早建立人工气道, 加强呼吸道管理, 及时雾化、吸痰, 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呼吸机辅助呼吸。
3.4 疼痛护理
钾离子对血管壁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而引起局部疼痛。静脉补钾时, 应选择周围较粗大的静脉或深静脉置管, 以减少局部刺激, 避免在同一静脉或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减少对血管的机械性刺激, 防止静脉炎的发生。可在常规穿刺后, 将针柄逆时针翻转180°至对侧固定[1], 使针头斜面向下, 相对远离或避开对体表敏感的神经末梢的刺激, 同时血管下壁及深部组织敏感度差, 可明显减轻疼痛。高浓度快速补钾时, 保持浓度不变, 开通两路静脉, 各以原来一半速度补钾, 能避免疼痛和静脉炎的发生。输注过程中出现疼痛时, 可用无菌干棉签取硝酸甘油1 mL于局部螺旋式轻轻涂擦, 可松弛平滑肌, 解除血管痉挛[2];也可在补钾的液体中加入10%的氯化钠10 mL按约3∶2钾钠比[3], 钠离子进入组织后, 使神经细胞失去极化, 其兴奋性降低, 使痛阈增高, 从而缓解疼痛。
3.5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在穿刺部位放置热水袋, 给予保暖, 减少血管痉挛, 使血管壁扩张, 通透性增高, 减轻静脉炎的症状及血管壁损伤, 但应注意防止烫伤。如发现四肢局部肿胀、疼痛, 应立即更换穿刺部位, 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 防止局部坏死。
3.6 饮食护理
饮食补钾是最安全的补钾方法, 应指导病人进食含钾高的食物, 如海藻、冬瓜、西瓜、马铃薯、香蕉、花生、瘦肉、海带等, 大量出汗后应适量饮用果汁或淡盐水, 防止血钾过低。
3.7 补充钾盐
早期、快速、足量补钾是治疗的关键。补钾的途径有口服补钾和静脉补钾。轻者鼓励进食, 口服钾盐, 以氯化钾首选, 但直接口服氯化钾对胃刺激性较大, 且口感不佳, 可将10%氯化钾稀释于果汁或牛奶中, 中餐后服, 也可口服10%枸橼酸钾。静脉补钾时严禁静脉注射。 静脉补钾浓度以含钾20 mmol/L~40 mmol/L或氯化钾1.5 g/L~3.0 g/L, 病情严重, 病程长者浓度可至60 mmol/L, 但要在心电监护下补充。输液速度切忌过快 (30 gtt/min ~40 gtt/min) 。速度过快, 血清钾浓度突然增高, 可导致心搏骤停。也可根据血钾监测及心电监测情况调节输液速度。但一般每日补钾不超过200 mmol/L (15.0 g氯化钾) , 血清钾接近5.0 mmol/L, 应停止静脉补钾。
补钾时晶体液以5%葡萄糖注射液为宜, 不宜输入大量的生理盐水 (除非需补充钠离子) , 因为输注大量生理盐水可导致原尿中钠离子浓度增高, 远曲小管钠钾离子交换量增加, 钾从尿中丢失较多, 影响治疗效果。 停止补钾24 h后, 血钾正常, 可改用口服补钾 (血钾3.5 mmol/L时体内仍缺钾10%) 。补钾时必须准确记录病人24 h尿量, 24 h尿量>700 mL或>30 mL/h补钾较安全;若尿量<30 mL/h, 应减慢补钾速度, 并寻找原因进行处理。
3.8 心理护理
评估病人心理状态, 做好心理护理, 加强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 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告知补充钾盐的重要性;指导病人缓解焦虑的方法, 以减轻病人的不适。
4 体会
糖尿病引发低血钾原因多种多样, 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 预防和控制低钾血症对疾病的治疗和控制起很大作用, 应引起重视, 一旦发现应合理治疗, 除肾功能不全、少尿或无尿时暂缓补钾外, 均应在密切检测血钾情况下积极补钾, 同时应采取个性化的整体护理, 提高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范作升, 孙丽荣.纠正静脉补钾疼痛的临床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 (12) :1-5.
[2]景丽.减轻静脉补钾局部疼痛的做法与体会[J].山东医药, 2006, 46 (2) :49.
1、月经期、妊娠期及更年期女性抵抗力低易患尿道炎。
女性在月经期、妊娠期还有更年期的时候是比较容易患有尿道炎的,因为在这几个时期的时候,女性的抵抗力会比较弱,而免疫功能也会下降,所以患有尿道炎的机率就会增加。
2、妇科炎症的并发易引起尿道炎。
尿道炎常常会和宫颈炎、阴道炎并发,所以在患有其它炎症的时候就应该积极进行治疗,避免炎症蔓延到其它的器官,引起更多的妇科疾病。
3、不良的个人习惯和过大压力是易引发尿道炎。
有很多城市的女性往往都是因为生活、工作还有家庭等方面的原因,导致要背负的压力很大。这样很容易造成内分泌失调,再加上没有时间注意自己的清洁卫生,细菌就很容易侵入体内,引发炎症。所以女性朋友为了避免尿道炎的侵袭,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卫生,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愉悦的心情。
4、尿道的损伤易引发尿道炎。
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尿道出现了损伤、梗阻或者是尿道内异物,这些原因都可以导致女性患有尿道炎,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女性应该注意私处的保护及保养。
治尿道炎:没有症状不等于康复
“感觉发热,尿急,尿频,尿痛,排尿时尿道有烧灼感,伴有下腹部疼痛,尿液比较混浊”尿道炎患者常这样自述症状。然而,也有的患者症状比较轻,可能只有上述所言症状的其中一种,通常若经过药物治疗就会得到缓解,甚至自觉完全康复。事实上是这样吗?是不是自觉症状消失了,感觉好转了,尿道炎就康复了呢?
“这是目前治疗尿道炎的一个常见误区。”
经过药物治疗后,尿道炎的症状是会逐渐减缓,如果是轻度的尿道炎,可能用药1至2次即可缓解。但是,如果一旦感觉症状缓解就停止用药,没有按照药物的疗程坚持继续服用,则容易为尿道炎带来“复燃”之机。三五天后再度用药,反复治疗,一来容易使人体产生耐药性;二来耽误治疗尿道炎,容易演变为顽固性的尿道炎。
很多女性朋友在发现自己感染了尿道炎后,喜欢自行购买相关的消炎药进行治疗,针对现行药方OTC药品的丰富多样,这样的自行购药是否存在错误呢?小编表示:如果对症下药的话,这并非错误之举。
但是,并不提倡自行购药治疗,因为结合前来就诊的女性朋友的经验来看,自行购也存在令人担忧的地方:目前药店人员导购的指导仍缺乏专业性:1、大部分药店出售的治疗尿道炎的药物属于沙星类抗菌药,而购买过程中并无相应的服用禁忌指引;2、相关治疗药品虽然都有服用说明,但是不乏有部分女性朋友忌讳于“是药三分毒”,一旦症状缓解即停止服用,不按疗程进行治疗。自行购药时缺乏专业人员相应的提醒,导致治疗的随意性很大。
如何治疗尿道炎,菌能给广大女性朋友提出忠告:“在疗程内没有症状,只是把细菌暂时抑制了,没有完全杀死细菌,停药一两天后症状又会恢复。所以,不管是上医院看医生还是自行购药治疗,患者都需要按照疗程来服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