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天宫课堂作文

2024-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奇妙的天宫课堂作文(精选7篇)

奇妙的天宫课堂作文 篇1

奇妙的天宫课堂  班主任陶老师在科学课上课之前打开我们的班班通,在电脑上忙碌了一阵,很神秘地对我们说:“同学们想随我们的宇航员游历天宫吗?”

才反应过来的我们,一下子跳了起来,大声喊:“好啊!”

原来是神舟十号宇航员要在天宫课堂为我们授课了,我们按捺不住兴奋,焦急地等待直播的神圣时刻。

在天宫一号实验舱里,宇航员聂海胜伯伯为我们表演了一个“悬空打坐”,“哇哦!”我们惊讶地张大了嘴,王亚平阿姨玉指一点,聂伯伯竟然轻飘飘地旋转起来,这精彩的开场吸引了我们所有人的目光,太厉害了,宇航员的本领太高强了。

随着王亚平阿姨的讲解,我们才渐渐明白,这是太空的失重条件下造成的神奇现象。

王阿姨拿出一个水袋,把开口朝下,并不见一滴水珠滴下,她轻轻挤出一滴水,那水滴形成一个亮晶晶的水晶珠,稳稳地附在连接水袋的吸管上,阿姨微微一抖,水晶珠脱离了吸管,在空中飘福阿姨风趣地说:“要是诗圣李白生活在天宫,一定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句,因为在这里是不可能有飞流直下的景象的。”说完,她以独特的方式收集了这颗水珠,她—口吃掉了它,说不能让它随意飘浮,影响了天宫里面各种仪器的正常工作。

王亚平阿姨接着做了一个水膜实验,她用一个金属圈伸进剪开的水袋里面,小心地抽出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像放大镜样的漂亮水膜了,王阿姨举着它左右晃动,水膜被拉出半个泡泡的模样,却丝毫无损,我们屏住呼吸,看阿姨把一个可爱的中国结贴在了这个水透镜上,水膜竟然安然无恙。我们长长地呼出一口气说,哇,这水膜真结实!

最不可思议的是王阿姨开始用注射器向水膜注水,真像变魔术一下,水膜在我们眼前变化,中间慢慢鼓起来,直到变成了一个晶亮的大水球。阿姨用针管细心地吸出里面的小气泡,又特意从两边分别向水球中间注入两个大些的气泡,它俩在水球中游弋,相互接触却不会彼此相容,和在地面上看到的`现象完全不一样。

王阿姨向水球中注入红色的液体,水球就变成了可爱的红宝石了,鲜亮的颜色实在迷人。

小球单摆,陀螺飞旋,太空称重,直立睡觉,三位宇航员不断向我们演示着各种有趣的现象,教室里掌声和惊叹声频频响起,我们瞪大眼盯着宇航员们的每一个微小的动作,生怕漏掉一个细节。

当王阿姨告诉我们,他们在天宫一号,每天能够见到十六次日出,老师和我们一起露出惊奇的神色,我们异口同声地说“啊?”

宇宙太空充满了奥秘,等待我们去探寻,过去只在诗里读到“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如今我们的宇航员叔叔阿姨们已经进入天宫,还为我们开辟了奇妙的天宫课堂,为我们传授宝贵的知识,这一刻太奇妙。

奇妙的天宫课堂作文 篇2

“我们也有开心农场啦”“我们也有开心农场啦”一大早, 孩子们还没放下肩上的书包, 早已把学校的圆形花坛围了个团团转。此时的椭圆形花坛的边上多出了上百个塑料彩色种植盆, 黄、绿、紫颜色交替, 显得格外漂亮, 每班大小三个, 供班级自己种植蔬菜、瓜果——这便是开心农场。自学校申报为科技项目实验学校以来, 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科技墙的打造, 实践大课堂的开展, 根据目前学生的“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学校又决定开展种养殖活动。学校没有栽培场地, 便选择了阳台花园的种植模式, 目的就是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观察植物生长、了解植物名称, 锻炼生活技能。孩子们终于走进了语、数、外等国家课程统治以外的奇妙世界。每天课余, 孩子们总是流连于盆间, 细细地看枝干是否长高, 叶片是不是长大了些, 蜗牛是否又来“偷菜”, 一想到蜗牛让前一天还生龙活虎的蔬菜衣不蔽体, 瓜果千疮百孔, 孩子们总是暗暗焦虑着。老师们也总在放学的间隙, 打量一番农场里的一切是否正常, 那种勤耕富收的感觉真好!

这天, 我和孩子们相约在午后, 要去看我们农场的“草莓宝宝”。前几天, 草莓家庭新增了三个宝宝, 嫩青的三角形模样, 硬是乐坏了班上的每个孩子。他们每天都要巡三遍, 生怕小草莓丢了或被哪个贪吃的小虫吃了。我们来到农场边, 嘿嘿, 三个小可爱吐露出了一点儿红, 像害羞的小姑娘。“老师, 您看, 吉祥三宝在红了哦!”“是不是不久就可以吃了呀?”海韵蹲下来, 把头埋在盆边, 左看看, 右瞄瞄, “老师, 老师, 快看, 宝宝被谁咬了一个洞, 怎么办, 她会很痛啊!”几个孩子唰地蹲下去, 焦急难耐, “是谁?谁?”“我们一起找到它!”我们把草莓藤翻来覆去的看, 不放过一片叶, 一寸地。终于在一小片叶子上找到了一条黑不啦机的小虫。胆大的静怡揪起这个罪魁祸首, 恨不得把它碎尸万段, 狠狠地摔在地上:“看你还敢吃我们的草莓宝宝, 摔死你!”看着孩子们, 我忍不住笑出声来:“原来这草莓是宝, 你们更是班上的宝呢!”“哈哈哈……”孩子们不好意思地笑了, 笑声回荡在开心农场边, 是那么甜!

2 拴鞋带也振奋

如果说开心农场是我们班级的一张室外名片, 孕育着孩子们的绿色希望与梦想。那么, 班级实践大课程便是是我们室内的天堂了, 因为这里时时收获实践的快乐和幸福。例如:卵石画, 在鹅卵石上涂鸦世界;艺术体操, 在音乐的起伏中播种美丽;小巧手手工, 在蜡烛中点化成诱人的梅花, 在纸片中剪接花、狗、兔、猫;糕点制作, 在烤箱的熏烤中新鲜的糕点出炉;创意发式, 五彩斑斓的丝带和铁夹子构建成精美的发卡……

我们班的大部分孩子喜欢家政组。一到活动时间, 孩子们总是充满了期待, 总想学点什么。我和陈老师商量就从孩子们最应学会的生活技能开始。快速佩戴红领巾, 清扫地面, 擦桌子, 摘菜洗菜, 叠衣服……

最让我们开心的是解决了孩子们平时的尴尬事情——系鞋带。

以前, 经常在过道看到个别孩子的鞋带掉了, 长长的带子扑腾, 扑腾, 一不小心便踩在鞋底了。总让人担心孩子会绊倒。叫其系上吧, 可是, 孩子们总是怏怏地说不会, 老师就得替其拴上。虽说事小, 可是真让孩子很尴尬, 让老师很揪心。

于是在家政课上, 我和陈老师做了精美的课件, 其中有孩子们鞋带掉了的情景, 也有拴鞋带的视频。一个步骤, 一次分解, 孩子们很感兴趣。从最简单的开始, 有点基础的孩子很快就能举一反三。没有基础的从鞋带头入孔开始学起, 一个孔, 交叉, 两个孔, 再交叉……他们学习可认真了。

其中, 有一个平时少言寡语的女孩——刘乙霏, 除了自己穿着的一双鞋, 另外还带了双有鞋带的鞋子, 鞋底很干净。她把鞋放在桌子上, 按着步骤尝试着。可是在交叉的时候, 不知什么原因, 后面几个孔就乱了, 本该交叉的地方就成单边穿孔了, 怎么看都不对。孩子也发现不对, 就拆了重来。第二次还是没有成功。我来到他的身旁, 看着他眉头紧皱, 我拉着他的手:“别慌, 来, 我们一起拴。”我握着他的小手, 边穿孔, 边讲解, 记着左穿右, 右穿左。穿完了孔, 我让她自己抽出鞋带, 重头再来一次。这次, 她终于如释重负, 望着我, 一脸的轻松。“真棒, 你会穿孔了, 就差最后一步, 打结。来, 先看老师怎么做。”我把步骤和速度放慢了, 让她看清楚先拴一个十字, 再打一个蝴蝶结。然后握着她的手重复了一遍, 最后让其独自操作一遍。就这样, 我们重复了三次, 她终于能熟练地拴鞋带了。当她把自己拴好鞋带的鞋子再次摆在桌子上时, 终于大吼一声“老师, 我会了。”这一吼, 激起了其他孩子的热情, “老师, 我也会了”“老师, 您看, 是我自己拴的。”有些孩子, 高高地提起脚, 相互欣赏, 相互炫耀, 好不自在。我用手机咔咔咔咔给他们照着相片, 记录下他们成功的瞬间, 留下拴鞋带的幸福。

在过后的班级QQ群里, 孩子们在里面欣喜地聊着自己会拴鞋带的喜悦和自豪, 刘乙霏的妈妈特别感触, 她在家里教了孩子无数次, 都以失败而告终。如今, 孩子在学校实践课堂中解决了这个生活技能的难题, 她激动不已, 感叹颇多——实践课堂锻炼了孩子, 成长了孩子。其他的家长也分享了这一幸福时刻。

3 异形饺子

包饺子是孩子们提出的活动内容。我们准备好饺子馅和皮, 孩子们四人一组, 每组准备好干净的铺垫用的纸, 洗好手早早就等待着包饺子了。课前, 我们观看了规范包饺子的视频, 讲解了馅的量与饺子外形的关系, 封口的具体做法。图片展示了多种饺子形状, 给了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激情。陈老师现身说法, 现场在展示台上给孩子们最直接的演示。接下来就是孩子们活动的时间了。

一些孩子摊开饺子皮, 小心翼翼地在中心放很少的一点馅儿, 饺子怎么捏都是扁平的, 睡在桌上, 东倒西歪, 总不能规规矩矩的“立正”。一些孩子一下子放的馅儿太多, 封起口来费力十足, 那馅儿就像淘气的孩子在边缘挤进挤出, 最后饺子的肚子鼓得圆滚滚, 好不可爱。一些孩子, 干脆把一圈的皮儿用五指一捏, 成为不伦不类的小汤包, 怪哉怪哉。还有一些孩子极富想象力, 在饺子边搓了两个小耳朵, 饺子变成了小兔头了。更有男孩直接揉只小白猪, 女孩捏成盏白花朵。每个人五张皮用完了, 看看小组的成品, 真是千姿百态。孩子们稚嫩的脸上有着满满的骄傲, 他们认为自己的是最完美的饺子, 他们自信小组合作是最愉快的。

在展示交流中, 有的孩子表述他们组的创意名字叫“团圆”, 他们就像开心的一家人;有的叫“幸福”, 他们一起努力学会了包饺子, 懂得了要团结;有的叫“祝福”, 他们祝福爸爸妈妈健康, 祝福同学们也健康;有的叫“白雪公主”, 这些饺子就像她们自己一样美丽;有的叫“小矮人”, 饺子虽然很矮, 但是个个都有自己的个性, 合起来就是一个集体;有的叫“葫芦娃”, 每个都很重要。交流中, 每个人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最后, 孩子们商量每人交叉选择五个带回家, 煮好后和父母一起分享。这些饺子虽然异形, 但很可贵!他们就是孩子们纯真心灵的真实写照, 每一个都有棱有角, 个性鲜明, 他们是世上独一无二的。

奇妙的天宫课堂作文 篇3

关键词: 小学美术课堂 思维创新 发散思维

巧妙新颖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更能使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美术教学中也需要这种创新。创新是整个美术教学的灵魂,一个好的想法、好的点子,可以使你改变整个课堂的面貌,使课堂充满活力。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让你的想象思维飞起来,让你的美术课堂奇妙无比,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

一、顺藤摸瓜,欲擒故纵——逆向思维

恰当地运用逆向思维,可以解决用常规方法很难解决的问题。在美术教学中,如果你能在课前的构思中巧妙地运用它,则可以使你的课堂柳暗花明,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三年级《原色与间色》的授课中,采用水彩吹画的方法,让学生用红、黄、蓝三原色并排吹出三棵树,吹的时候尽量让三棵树的树技能够相互融合、碰撞。学生对这种吹画的方式感到很神奇,很认真地在吹画,很快,一排排造型各异的大树呈现在纸上,而且树枝相互穿插,色彩融合,三间色就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显现出来,这时我请学生找出红、黄、蓝经过碰撞后出现的三间色紫、绿、橙。

最后总结:同学们,我们今天的收获真大,不仅认识了三原色,而且学会了吹画,更知道了紫、绿、橙三种间色是怎么产生的,以后我们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调配出更多色彩。

二、千变万化,围魏救赵——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的敏捷性、应变性、广阔性及独特性,可以让学生思想活泼、思路开阔、想象力丰富、善于发现。因而发散思维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恰当训练和运用,就显得日趋重要。

在《别致的花瓶》一课教学中,学习目标是将废弃的塑料瓶、玻璃瓶再装饰利用。课前通知带材料时,我启发学生:同学们可以俩人一组发挥想象,看看用什么材料才能把这些要扔掉的瓶子重新利用起来,或者将它变成漂亮的装饰品。

上课时看到学生带来的材料非常丰富,有各种植物的种子、橡皮泥、彩色纸、花布头、水粉色、毛线、水彩笔等,再看看各小组带来的瓶子,有高有矮,形状各异。我启发学生:如果我们能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用富有想象力的大脑去思考,用灵巧的双手去装扮,你们就能让它们变化出全新的形象。通过欣赏图片和我的作品,经过小组讨论和巧妙设计,同学们各尽所能,精心制作,利用各种适合的材料将瓶子装饰得妙趣横生、新奇无比。最后各组将作品摆放在讲台上展示,我在黑板上出示:“废物再利用,环保又节约”创意比赛。学生拍手叫好、参观欣赏:他们把瓶子变成了小猪、小牛、小娃娃、小虫子、小房子、存钱罐、笔筒、花瓶等很多有趣的装饰品。看到学生一张张喜悦和成功的小脸,我深深地感到环保要从娃娃抓起。同学们:你们家里还有其他可以再利用的废旧物品吗?同学们争先恐后说出很多可以再利用的物品,这时我呼吁同学们从自身做起,增强节约意识,保护环境,做一个环保小卫士。

巧妙地利用发散思维,可以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更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体现美术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的原则,增强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进行创造性学习,把知识学活、学好。

三、层层联系,多角度分析——立体思维

所谓立体思维,是指上下多层次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又称空间思维,是一种反映对象整体及其与周围事物所构成立体联系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它要求人们跳出点、线、面的限制,有意识地从上下、左右,前后方位考虑问题,让思维在立体空间中遨游,也就是要“立体地思考”。

在五年级一节国画课的学习中,我带学生去学校后面的荷花池写生,让学生近距离、立体地观察荷花的生长环境,欣赏荷花柔美花瓣上细细的花丝、荷花叶上的叶、杆上毛茸茸的小刺,可爱的莲蓬上有一个个小窝窝,里面还有一个个小莲子,同学们异口同声赞美着荷花的亭亭玉立、清香高洁。我提醒学生除了荷花还看见了什么,学生兴奋地抢着说:有蜻蜓落在花苞上、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还有可爱的小蜜蜂,在花蕊上辛勤地采蜜。同学们想不想赶快画下这美妙的景色?学生大喊:“想!”于是他们便开始认真写生。

第二节课,我带领学生学画国画《荷花》,有了上节课的写生和观察经验,学生得心应手多了,克服了凭空想象没有生活的缺点,画面也显得生动细腻,富有情趣。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多层次、多角度选择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组织课堂教学,开展美术活动,或者调整教学结构,改变教学形式,及时采取各种形式的评价和鼓励,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

学生的思维过程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立体思维教学可直接为学生提供想象空间,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思想处于极其活跃的状态,由此,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没有教师的精心设计,课堂就会像没有雨水的春日,缺少滋润;没有学生的参与,教育研究就会像行将干涸的一潭秋水,沉闷而无活力。把美术教育艺术与生命艺术融合在一起,是每位教师的毕生追求。

参考文献:

奇妙的天宫课堂作文 篇4

中国空间站太空授课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课了!

天宫课堂上,王亚平老师、叶光富老师和翟志刚老师给我们讲了太空知识和几个有趣的小实验。王亚平老师先做了一个张力实验,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实验,她先做了一个薄水膜出来,接着她不停地往里加水,这张水膜变成了一张厚水膜。这张厚水膜看上去就像一个放大镜,从水膜看对面的人是倒着的,把纸花放进去它就会迅速绽放。接着王老师用注射器往里面加入空气,水膜居然越来越厚,变成了一个大水球,这时水球上同时出现了王老师一正一反的两个头像。王老师往水球里面加蓝色的颜料,水球也就变成蓝色的了,有趣极了!

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发展非常快,而我们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我们应该努力学习,让祖国的航天航空技术更上一层楼,让祖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奇妙的天宫课堂作文 篇5

又到了星期五,我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走进幸福课堂。今天老师给我们讲的是“制作七彩小台灯”。当老师讲到我们最感兴趣的“电”时,只见同学们一个个睁大眼睛,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解,生怕漏掉哪个小细节。

小台灯的组装方法是:首先拿出电池盒,用双面胶把小木板粘到电池盒的左右两侧以及正上方,然后装上支架和开关,支架做好后把电灯泡装去,再然后就是把电路接好,最后把灯罩放上去,就大功告成了。准备接通电源时,我心里非常紧张,非常担心我的灯会不会亮?我的电路有没有接紧。当我按下开关的一刹那,灯亮了,一闪一闪的,我无比激动,因为我成功了!这时同学们也纷纷按下开关,五颜六色的光芒一闪一闪,好像无数小星星,真漂亮!

多么奇妙的幸福课堂啊!我长大了要当发明家。

作者:玉川路学校三六班 赵勃仰

观天宫课堂有感 篇6

第一个实验是测量质量,所使用的器具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所制成的质量测量仪。到底该如何测量呢?我仔细观看了实验,并且听了解说。原来,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加速度。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测出物体的质量。

第二个实验是单摆实验,主要步骤是:将支架固定后,在摆轴的前端我们可用一根线拴住一个小球,接着将球拉高到一定位置后松手。如果是在地球上,这时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说小球会左右摆动。但在太空中你猜怎么着?原来小球在那个高度静止不动了!想要它动该怎么办呢?这时,王老师给了小球一个推力,可爱的小球就傻乎乎地围着摆轴做圆周运动了!

第三个实验的`道具是我们小时候最爱的玩具之一——陀螺。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呢?首先把静止的陀螺悬浮在空中,然后给它一个干扰力,这时笨笨的陀螺就会开始做翻滚运动,轴向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若是先让陀螺旋转,再给它干扰力,此时它就不会翻滚了,而是向前行动。真是有趣啊。听说天宫里的很多设备就是利用陀螺组合来定向的呢!原来,小小的陀螺背后也蕴藏着这么丰厚的知识啊!

第四个实验是水膜实验。这根我们所说的面膜差太多了。在这里我们可用到两个道具——一金属圈,一个水袋。首先,把金属圈轻轻地放入水袋;接着,将金属圈慢慢地抽出。好了,等待奇迹的时刻到了!抽出后的金属圈上会形成一个大大的水膜。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一切都归功于——失重!

第五个实验是水球试验,也就是王老师将红色液体注入到水球中,而红色会在水球里慢慢地散开,最终形成一个大大的红色水球。

其实航天员聂海胜也向我们展示了悬空打坐、量体重等一系列的实验,令人同样觉得不可思议。

奇妙的天宫课堂作文 篇7

下面是笔者学校教师执教的《奇妙的克隆》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堂案例:

【课堂回放】

一、教师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小时候, 在我们看过的动画片里有一个神通广大的人物——孙悟空, 你知道他的本事有哪些吗?

生:有一双火眼金睛。

生:会七十二般变化。

…………

师:孙悟空有个绝活———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根猴毛, 然后把它们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作者吴承恩这个大胆的想象好像不着边际, 但在今天却成了可能, 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生:……

师:老师来告诉大家, 这就是克隆。今天, 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板书:奇妙的克隆。)

二、默读课文, 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 理解下列词语。 (通用语、专业语、一分为二、胚胎、相安无事、囊胚、永无止境、两栖、切实可行、脊椎、濒临绝种、促性腺素、悲喜交集、胰蛋白酶。)

2.默读课文, 整体感知内容。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 并在每一部分摘取一两个句子, 概括你初读课文时把握的主要内容。

生:在第一部分中, 我摘取的是:“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 音译为“克隆”。时至今日, “克隆”的实际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 凡来自一个祖先, 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 也叫“克隆”, 即介绍了什么是克隆。

师:你选取的句子正好回答了小标题中的问题。

…………

师:我们通过摘取句子, 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奇妙的克隆有了大概的了解, 获得了相关信息, 阅读说明文就应该这样提炼“信息”。但这种理解还是比较浅显的, 我们还要用欣赏的眼光来发现文章的“亮点”。下面同学们再读课文, 你最欣赏文章中的什么地方?并说明理由。

三、学生再读课文, 品析鉴赏

生:我最欣赏本文的结构安排。作者使用了4个小标题, 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 条理清晰, 浏览一下这些小标题, 就能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师:你的发现和赏析都很好。这4个小标题的顺序可以调换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第1个小标题“克隆是什么”, 表明了克隆的概念, 让我们对“克隆”有了清晰的认识。第2、第3个小标题具体写克隆技术的实验和发展, 第4个小标题写克隆技术的好处, 这样写条理清晰。

师:“克隆是什么”揭示了本质, 是给事物下了个定义。“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是克隆技术的实验和发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是作用。这种由本质到现象的说明顺序完全符合我们的认知规律和思维规律。那么本文运用的是哪种顺序呢?

生:逻辑顺序。

师:非常好。使用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理, 是事理性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这种说明顺序思维严密, 层次分明, 合乎人们的认知规律。除此之外, 本文还使用了什么顺序来说明克隆技术呢?

生:第2、第3小标题具体写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过程采用了时间顺序。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 我认为第2小标题部分是逻辑顺序, 第3小标题部分是时间顺序。

师:你能具体说说理由吗?

生:老师, 我说不好。

师:第2小标题是对克隆实验的解释和说明, 文中含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从中国的“克隆实验”写到外国的“克隆实验”, 一条是写“克隆实验”从鱼类、两栖类再到哺乳类。这是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而第3个小标题用的是时间顺序。

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生:第1条线索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

生:第2条线索有利于我们把握克隆技术的发展脉络。

师:这些看法综合在一起就更全面了。第2、3节是以克隆技术的发展为顺序安排的。从克隆鲫鱼到克隆羊, 克隆技术不断发展, 这也正是克隆“奇妙”之所在。我要补充的是第2节“克隆鲫鱼出世前后”这部分除了按照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的顺序, 根据题目, 作者先写中国的克隆鲫鱼实验再写其前外国的克隆爪蟾实验及我国童第周的黑斑蛙实验, 然后写其后的中国克隆鲤、鲫鱼实验及外国的克隆鼠实验, 这样安排也充分体现了在克隆这样的世界尖端技术方面中国并不落后。

师:根据第4个小标题的内容说说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利与弊?

生:好处有两点:可以有效地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可挽救珍稀动物。

生: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师:有利就有弊, 那弊端是什么呢?

生:弊的一面是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利的因素。

师:很好!请大家看145页最后一节的第一句话: (生读) 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 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 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 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再讨论、再交流。)

生:“克隆技术”既能造福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师: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不利, 是不是就不要发展科技了呢?

生:要发展科技, 但是可以尽量避免它的不利因素。

师:对, 同学们想不想听听老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生: (齐答) 想!

师: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 也危害着人类。我们必须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不能因为科学的发展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而裹足不前, 应在发展中注意避免或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

师:本文运用小标题以及逻辑和时间两种说明顺序, 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克隆技术, 除此之外本文还有哪些地方出彩呢?

生:我觉得本文语言很好, 尤其第一部分, 浅显易懂。首先, 文章从人们常见的生物现象写起:“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这样就把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 从词源上追溯“克隆”的原意, 让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克隆的含义。紧承前文, 文章又从植物“克隆”写到动物的“克隆”。以“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 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来作结, 把科学技术写得饶有兴趣, 这里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诠释、引用古籍等多种说明方法。

师:很棒!恰当的说明方法, 合理的说明顺序, 使本文具体生动形象, 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在阅读文章过程中, 大家还有疑问吗?是否有与作者不同的看法呢?

生:我认为最后一个小标题不合适。这部分内容既介绍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也谈到了克隆技术在社会上引发的讨论, 所以只用造福人类做标题不全面。

师:有道理。克隆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危害人类, 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四、拓展延伸, 巩固练习

师:下面请大家议一议: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吗? (提供资料) 一群科学狂人根据英国科学家创造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同样原理, 从一个夭折的十个月大的美国女婴身上提取细胞, 制造克隆人。据称:如果进展顺利的话, 世界上第一个克隆人将于明年年底诞生。

生:愿意, 当我不想写作业时, 就克隆出一个与我一样的人来帮我写作业。

生:不愿意, 他会与我们分享食物, 因为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

…………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 提出了不少看法, 或许不够深刻, 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 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 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为之轰动, 它对我们人类研究是利大于弊, 还是弊大于利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这篇课文里引用了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许多生物学家, 特别是那些从事那些无性繁殖的科学家, 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 并展开科学讨论, 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也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对话】

李德喜:克隆技术是人类进入生物技术时代的标志, 是生命科学研究的最前沿。这篇科普文章为我们说明了有关这一技术的知识。作为一篇科学知识较强的文章, 你是怎样设计的?让学生很快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

张洁:我首先组织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查询有关“克隆”的知识和研究的动态。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摘取句子获得相关信息初步了解课文。接下来让学生再读课文发现文本“亮点”, 理清说明顺序并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最后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 并开展“克隆是福音还是恶兆”的辩论会, 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发展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侯俊文:《奇妙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知识的事理说明文。“克隆”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 尽管在说明过程中力求浅显易懂, 但仍难回避其深奥的专业术语, 这无形中给教者出了一道难题。面对这种专业性很强的文章, 你采取了什么方法迅速切入主题, 使学生很快进入文本的呢?

张洁:我采取的是避难就易的方法, 以“提炼信息”摘取中心句作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迅速理清文章脉络, 把握文章的主旨。上课伊始, 我从大家耳熟能详的有关孙悟空的故事切入主题, 再提出在每一部分摘取一两个句子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要求, 让学生迅速走进文本。

李德喜:一节课的设计应该既是语言的设计, 更应是思路的设计;既能体现新课程理念, 体现教师风格, 更要给学生以与文本对话的机会, 发展学生的智能。本节课如果说“提炼信息”仅仅是教学过程中一个粗线条的话, 那么后面学生再读课文“精品亮点”就称得上是本节课的细节了。张老师在这方面是如何做的呢?

张洁:有经验的教师, 课堂上常常会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 平中见奇。在教学中设置一种让学生可望而又可及的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使学生产生一种“原来并没有全懂”的心理体验, 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不断深入探求的心理流向。虽然有句名言叫“难啃的骨头才有嚼头”, 但问题的设置, 最好是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这节课我在引领学生逐步发现和赏析时扔出:“文中4个小标题, 他们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这样一个“石子”使学生彻底弄清什么是逻辑顺序。由此可见, 教学焦点的切入巧妙与否, 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效是否灵动突破。因此, 慎重对待课堂问题的设计应该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 我可以撬动地球。”这里我渴望通过巧妙的切入, 能找到一个让学生“撬动”文章的支点。

侯俊文: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注重从学生差异出发, 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桥梁, 面向每一名学生,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形成学生主动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体现“选择、质疑、参与、手脑并用”的特点。就这节课而言, 张老师你是怎样来实现这一目标的?

张洁: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 我在努力创设“主动、合作、创造”教学情境中, 力争做到“四让”和“四给”, 即问题让学生提, 思路让学生想, 答案让学生找, 结论让学生讲;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 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给学困生进步的机会, 给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才华的机会。就本节课而言, 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 让学生自己找出文章中的“美点”“亮点”和“精彩点”, 然后让他们充分彰显自己的个性特点, 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在教学中适当引导、点拨学生,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李德喜:一节好课就是一篇优秀的散文,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在选材上既要放得开, 又要收得拢, 新课程下的一节好课也正是如此。张老师在这节课里, 你以“四让”“四给”的方法激活课堂, 使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驰骋千里, 但是如何在关键时刻又能使学生及时“勒马”“书归正传”的呢?对教师来讲, 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张洁:李老师你说得我很有同感, 一节好课, 就是一篇优美的文章。文章讲究构思巧妙、条理清晰。而教师讲课也是如此, 要讲好一篇文章, 首先要对这篇文章的内涵、背景等了然于胸, 而要真正把学生引入文章中去进行恰切、巧妙地指导, 选准切入点很关键。所以人们常说:得法而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也就是这个道理。至于如何“收得拢”的问题, 我在备课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 除了备透教材之外, 关键就要备好学生, 预想学生可能会提到哪些问题, 如与文本关系不大的或无关的可不做指导, 力求把学生引到文本上的相关问题。这样, 学生的思维就不会偏离正轨。

李德喜:看得出来, 在这节课上, 张老师尽可能地为学生创建了多维互动的教学组织形式, 让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以发现为主, 不代替学生;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结果和规律, 教师不做现成饭喂学生, 以鼓励为主, 不钳制学生。这正切合“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 其知识性、专业性都很强, 初中生还有去“探究”的可能吗?

张洁:说明文在介绍说明对象的过程中, 许多地方给读者留下了空白以引发读者的思考。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空白点, 注重向课外延伸拓展, 这样将会使学生获得意外的收获。《奇妙的克隆》一文, 在介绍了克隆技术的产生及发展后, 提出了克隆技术可能会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具体会引发哪些问题呢?文章并没有明确指出, 这就给我们空下了探究点, 通过拓展延伸, 从而使学生对克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李德喜: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是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之一。说明文及一些科学小品文中, 都体现着科学的思想方法。就本文而言, 作者写克隆实验由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 遵循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只是尊重客观事实, 同时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的思想方法。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有有利的一面, 也有不利的一面。克隆同样如此。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的同时, 也不得不令人担忧。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懂得看问题都要一分为二。另外教者将目光重点锁定在说明的顺序和方法上, 从而忽视了文章的文化内涵。科学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强调文化内涵, 就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多体味其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色彩。如果教者能借助标题中“奇妙”一词, 引导学生去领悟作者在文中传达出的创造精神和审美情趣, 会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张洁:招招出彩是不可能的, 面面俱到也是不现实的。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几个着力点和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 从而产生思维和创造的火花, 让课堂绽放出智慧的光芒。“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我想道理也就于此。

【观察者语】

古人云:“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披情入文, 首先是“入”, “入”是“出”的基础, “出”是“入”的目的, 没有“入”就谈不上“出”。阅读教学中关键是要选择一个突破口, 也就是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 这样才能有选择、有方向地走进课文。教师上课时有意识地突出某一部分、某一类别、某一重点内容, 直接利索地将教学内容“切”入课文的重点部分或关键部分, 此时抓住了它也就抓住了课文的关键, 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样有助于学生迅速而深入地领会文章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的这节课就很好地呈现了“巧妙切入”和“灵动突破”的特点。

一、找准角度, 灵活切入

课堂教学离不开具体的学情。当学生感到厌烦, 不适应某一教学方式时, 教师应及时了解情况, 调整教学思路, 重新选择较佳的教学切入口, 或变换一个角度, 把学生引进一个新的天地———点燃学生的激情,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使其乐学, 并因此而获得独到的体验。从而在课堂上让学生有话可说, 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关于上课的切入点, 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文体进行设计, 根据不同的具体教学目标和始终不渝的终极目标进行设计。其原则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其前提是除了对文本的理解外, 更要了解学生的思想认识现状。多年来有的老师善于从题眼切入, 直达文本核心;有的老师从文章体裁切入, 触类旁通;有的老师则从文本内容切入, 提纲挈领, 一目了然。总之, 这是一门教学科学, 更是一门上课艺术。

二、多维互动, 相机切入

诗有诗眼, 文有文眼, 一节课也有它的精彩点。这个精彩点就是来源于对文本的细读, 它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引爆点, 是学生深度体验的起始点。有时候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的一些“惊人之语”, 虽然有的可能是旁逸斜出的回答和漫无边际的发挥, 但不可否认, 其中也存在很多奇思妙想, 有的甚至是关于课文提纲挈领的思考。教师要善于倾听, 巧妙引导, 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 放大它, 让这些思想火花成为生成的亮点。“教材不是无情物”, 它是作者思想情感、审美、智慧的展示, 教师不是传声筒, 他是唤醒生命意识的引导者;学生不是接收器, 它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 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就是通过教师这个中介, 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 从而启发学生的生命发展, 为学生创造个性表达的舞台。

上一篇:9班那些事作文下一篇:感恩母校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