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作品的科学性

2025-0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普作品的科学性(精选8篇)

科普作品的科学性 篇1

一、大赛组织:

支持单位:上海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上海市公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办: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承办:上海科技报社、长宁区科学技术协会、徐汇区科学技术协会、宝山区科学技术协会、青浦区科学技术协会

协办:上海市多媒体行业协会

由上海著名科普创作、传播人、资深专家以及主办单位代表组成评委会,组织大赛的评审工作。

二、大赛时间:

2011年4月—2011年9月

作品征集时间:2011年4月—2011年7月

入围作品科普网上展评展播:2011年5月—2011年8月 优秀作品展播:2011年9月—2011年12月 终评:2011年9月 颁奖时间:全国科普日

三、大赛主题:

红色、低碳、健康、创新

参赛选手围绕“演绎红色经典、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主题,以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科技引领城市发展为主线,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社会新风,彰显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和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参赛对象:

有志于多媒体作品制作的DV爱好者、动画创作爱好者皆可参加。不具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能力者参加比赛,如未满16周岁者等,需有监护人参与。

五、参赛方法:

1、作者可自己报名参加(合作者可联名参加),鼓励各组织推荐作者报名参加。

2、参加者可从上海科协网、上海科普网、多播网活动专题页面自行下载报名申请表及作品授权书,参赛作者必须完整填写报名表内各项内容,并保证真实有效。下载网址:

7、《报名登记表》、《作品授权书》请到活动参赛网址:下载

上海科普多媒体作品大赛组委会

科普作品的科学性 篇2

《五彩缤纷的虚拟现实世界》一书以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感、交互性、构想性三大特征为主线,以丰富读者知识为目的,通过生动活泼的实例,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在生活娱乐、军事、教育医疗以及艺术等方面多的应用。

《五彩缤纷的虚拟现实世界》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西制造系统与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项目、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高端人才柔性特聘计划”的资助,一批研究生参加了该著作的相关研究与编写工作。中央电视台CCTV10科技之光的三个节目取材于该著作的相关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向科技部推荐了这本优秀的科普作品。

科普作品的生命力在创新 篇3

优秀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普作品,固然可以来自科学技术本身的创新突破。这种创新突破的本身就是原创的,但是作品的诞生并不仅限于此。科普作者的创造性活动是原创性的,也是造就优秀科普作品的最重要因素。

科普作者的创新意识并不局限于科学技术本身的创新突破,而是用心把如此丰富多彩而又生动神奇的科学技术揭示出来。首先自己有着对技术创新突破的挚爱,把自己珍爱的东西介绍给大家,难道还会不生动吗。如果自己也没对科学技术创新突破有着惊异喜好,又怎么能表达成感染广大读者的作品呢。

徐迟并不是科学家,也不是科技工作者,可是他被陈景润勇摘数学王冠上宝石的壮举所感动而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写出的《哥德巴赫猜想》感染了那么多人,激起了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汲取的。

你要表达的东西自己感兴趣吗?自己觉得生动吗?如果自己都觉得枯燥而索然无味,那就慢慢再推出来吧。你要表达的东西首先自己是爱好的,自己是被感动的,就会用心去表达、去传递,进而让更多的人受到感染被吸引。

1993年5月8日,李政道代表全世界科学家接受罗马教皇为四百年前伽利略案的道歉。科学胜利了,李政道在即席发言中并不只是炫耀胜利,他用最平凡的语言依然在科普:地坏绕太阳转,还是太阳绕地球转,都是对的,运动是相对的嘛,错的是只许一种说法存在,并且压制对方。一言既出,举座皆惊。接受道歉,不仅不藐视对方,却在宣传极普通的科学道理。人们不得不佩服科学家的科学态度。

一个孩子天天缠着父亲讲故事,一天要一个新故事,父亲被搜尽枯肠自编自讲,仍不敷应用。遂求教于科普故事书,但孩子的要求很高又极平常。“讲过了,不要再讲”“不许念,要讲”。其实就是要讲得新鲜、讲得生动。想不到,伴随执拗地追求新知识的孩子的成长竟然造就了一位科普作家——父亲也不满足于现成的科普故事,自己编出更生动、更鲜活的科普故事来,而且想到这些故事写出来可以给更多的孩子带来欢乐。

教育科学至今还是一门未完善的科学,可是它的力量太强大了。二战后,德国、日本简直是一片废墟。谁也不会相信,仅仅20年,这两个国家又重新崛起于世界经济前列。靠的是什么,教育,有良好教育素养的国民。战争可以摧毁一切物质的东西,但无法摧毁教育造就的国民的教育素养。一百多年前,日本曾经取得中国封建王朝的巨额战争赔款,他们是怎么用的?一分钱也没乱花,全部用在教育。这就是真正“可怕”的民族。当人们在追求财富、享受的同时,千万不该忘记,孩子的教育素养是胜过物质财富的财富。

一位百岁“科普工作者”说,写东西简单明了,感觉不满意的都要改掉。文章浅显易懂,又要意味深长。他的分析可谓入木三分。

80多年前,赵忠尧赴美留学,师从密立根,竟然敢说导师给的题目太简单。这位从未被学生拒绝课题的诺贝尔奖得主忍住恼怒换了题目,扔下一句“再不要就算了”。从后来那个题目中,赵忠尧在世界上第一个测到正电子,测到正负电子对的湮没。并准确计算了不亚于现代观察结果的正电子能量0.5 MeV,后来获得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同学安德森正是从与赵忠尧的讨论“如果在磁场中用云室观测就更清楚了”获得了正负电子对的云室径迹。可惜的是评委中有一位同行自己也不准确的测出能量仅0.3 MeV,竞否定了赵忠尧的入选。半个多世纪后,当年物理学奖评审主席爱克司朋不无遗憾地说,如果不是因为别人的错误,赵忠尧应该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赵夫人曾在家里讲起,晚年的赵忠尧表示将来退下来可以去中学教孩子物理。有着惊世发现的大师惦着的是教育。

已经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科学技术知识还能写。但要写出新意来,要有新的视角,新的观察,依然引人入胜。同时,人类的成长是持续的,新生的。新成长起来的孩子需要不断地汲取新科学知识。

让孩子敢想好思,敢问好问。爱因斯坦忆及,自己从小就在思索一个问题,一个人如果追着光线过去,会发生什么呢,导致相对论的认识产生。有一次上海物理竞赛颁奖时,谢希德对同学们说,你们是解决问题的高手,但你们更要成为提出问题的能手。

科学是完美的,但又不尽是解决了的。宣传不尽完美之处,对读者对科学的发展也许更有益。科普作者也不可能要求什么都弄明白了,没弄明白的也可以写出来。人类到今天,对月球表面情况的了解超过了人类对自己星球内部情况的了解。怎么会有地磁场的,并没有完全弄明白。没有弄明白的也写出来,对孩子是很有价值的。人体真是一个完美无比的生物机器人,让人惊叹。因为至今也没完全弄明白,这些去告诉孩子激发他们产生探索的愿望,这也是科普的力量。不是吗,爱因斯坦就揣着孩提时代的向往进入科学发现。谢希德鼓励孩子们成为提出问题的能手都寄托着这样的期望。

不要小看科普,它的传播依然会带来科学技术的突破和进步。把中国印刷术从铅与火的原始劳动中解救出来的王选,当年正是从科技期刊里了解国外已进入激光照排,从而瞄准第四代激光照排去突破的;它又催生了数以百种的汉字输入方法。现在平均每个汉字击键次数不到两次,世界上没有哪种文种输入速度比得上曾经是愚钝古老浩瀚达成千上万个的汉字仅用26个健盘就能完成的输入速度了,是王选让汉字重回世界领先的地位。

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可以是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创新的学者开拓者,也可以是从事科技应用的人,也可以是从事科学技术知识普及传播的科普工作者。对第三类作者,不应该是资料的罗列堆砌,而是充满着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向往,科学写作对他们依然是充满探索,充满好奇,充满开拓性的创造性的工作。把那些激励人心的自然奥秘和人类创造的奇迹传递给青少年和广大读者同样是激动人心和愉快的事。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西博格的伙伴霍夫曼教授看着人类从对几十种元素的认识到实现人造核素后创造出几千种核素的演进发出了“激动人心”的感叹,热情地赞颂科普图书让人们“有机会来接触来探索这一激动人心处于科学前沿的研究领域”从而反映了科学的奇异。

神奇的地球,神奇的人类,我们应该让人们,让广大青少年了解这一切。尽管人类还远未弄明白这一切。 茫茫宇宙,就飘荡着的地球这一块石球。演进出了上百种元素,演化出了水和富含氧的大气——生命的基础,又独具了与太阳间如此完美合适的距离,演化出了生命体—植物—动物—人类。人类堪称神奇,一位医生惊叹人类器官的完善完美,觉得简直是无以复加的,就胰腺这个小小的功能器官就是以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完美。人的消化系统是一座完整的化工厂,胰腺就是生产帮助消化各种食料糖类,蛋白质、脂肪、淀粉的消化酶的小工厂,一天分泌的胰液达到令人无法置信的上千克,而且和胆囊共用一根总管输入肠道。一旦阻塞,竞然会把胰脏自家消化腐蚀掉,变成如丝瓜络般的血管病体。

有些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仍然值得我们去深思去传播。不是嘛,电子被人类发现只是百年的历史,谁也不会预料到,今天带给人类的物质文明几乎都是和电子有关的。把舒适方便,绚丽多姿的现代化生活带给我们的宇宙飞行、自动控制、电脑、互联网、电视、DVD、空调、冰箱、手机、磁卡,又有哪一样离得开电子呢。今天的火箭、飞机、汽车也是电子在芯片里的辛勤工作才使驾驭变得如此的轻松裕如、如此便捷。我们不应该忘记,正是我们的电子朋友这个精灵的不懈工作才实现的。而且人们还并不满足于请这位电子精灵来工作,甚至还要邀请量子、光子也来参加工作,计算机的超高速,超高频,超小型又将远远胜过电子。

今年是阿西莫夫离世20周年。为了心爱的科普创作,放弃了显微镜下的生命科学研究,用键盘将自己对科学和对科普的挚爱向读者倾诉了了大半生。在生命尽头前为自己不能为大家写作还乐观地打了招呼,但一代科普巨匠留下的470本著作(已有106本中文译本),已是无法再被超越的财富。

中国人能行,我们应该宣传,但不该只停留在四大发明。近百年来,人类实现的腾越,我们应该思索:不仅是赵忠尧,朱棣文的实验方法早十年前上海的科学家就提出来,只是没有投入经费去做罢了。合成胰岛素是中国人最早雄傲世界的。超高速计算机,受控热核反应,航天事业,中国人正在赶到前面。飞跃发展的科学技术,要求涌现出更多的科普作家。相信两岸的携手,中国人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科普作品,以无愧于这一伟大的时代。

参考文献:

[1] 蔡善钰.人造元素[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

[2] 上海市物理学会.物理[M].上海:中西书局,2009.

[3] 李振良.宇宙文明探秘[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

[4] 李政道.挑战的物理[R].上海:在科学论坛上的讲演,2009.

作者简介:

陈英黔,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中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委员。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编审委员会编审。新闻出版总署上海教培中心兼职教授。

陈先,上海市物理协会,华聚公司工程师。

科普作品的科学性 篇4

科协普函资字„2012‟48号

各有关高等院校科协、团委、科技处、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征集一批优秀科普作品,动员和激励广大高等院校学生参与科普作品创作,为大学生参与科学传播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平台,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激发科普创作源头活力,促进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中国科协科普部,共青团中央学校部,教育部科技司和高校学生司决定共同组织开展2012年全国大学生科普作品创作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

2012年7月-2013年6月。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国科协科普部,共青团中央学校部,教育部科技司、高校学生司

承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馆

三、参赛范围

全国高校在校学生(包括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可以个人或团队名义参赛)。

四、参赛作品要求

(一)内容要求

作品应是原创科普作品,主题鲜明,具有较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和通俗性。

1.主题鲜明:作品要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大赛重点征集食品安全、节能减排、防灾减灾等主题原创科普作品。作品应有明确的科普宣传对象,如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社区居民等。

2.思想性:主题思想和内容健康向上,反映时代主旋律,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3.科学性:符合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要求,有助于启迪智慧,激励人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4.艺术性:整体构思新颖,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有独创性,语言生动流畅、富有特色,具有感染力;注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有较高文化品位。

5.通俗性:反映的科学技术知识应通俗易懂,密切结合城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

(二)科普作品形式

1.图文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阐述与科技相关的内容。2.音视频类:以音频或视频形式解读科技知识,演示科学实验。3.动画类:以动画、科普游戏为主,包括flash类、flash页面专题、html5类等科普资源。

五、进度安排

(一)科普作品创作 2012年7月-12月31日

由各高校团委牵头,联合高校科协和学生处,动员在校大学生广泛开展原创科普作品创作,并将作品上传至中国数字科技馆网站。

(二)科普作品初评及推荐 2013年1月

全国分4个区分别开展科普作品的初评与推荐。活动主办方将根据参赛数量确定各区推荐数量(区域划分见附件)。

(三)科普作品终评及表彰 2013年2-3月

大赛组委会组织相关专家对各赛区推荐的作品进行终评,并召开“全国大学生科普作品创作大赛颁奖大会”。

(四)获奖科普作品宣传推广 2013年4-6月 获奖的科普作品将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和媒体进行共享和传播,使大学生的科普作品创作成果惠及更多公众。

六、奖项设置

(一)科普作品奖项设置:设特等奖若干(科普作品特等奖不受类别限制)。图文类、音视频类及动画类分别设置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鼓励奖若干(具体数量根据有效作品的数量确定)。

(二)优秀组织奖:设立优秀组织奖若干,对部分提交优秀科普创作作品数量多、质量高的高校进行奖励。

(三)获奖作品使用:所有获奖作品将入选中国数字科技馆科普资源库。获奖作者入选中国数字科技馆科普人才库。

七、其他

(一)参赛者可通过中国数字科技馆官方网站()了解活动详情、提交参赛作品相关事项。各参赛高校可通过网站注册登记,在线提交高校活动联系人,下载大赛宣传海报、大赛宣讲申请、参与大赛其它活动的申请等。

(二)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技术馆 联系人:李 根 周明凯

电 话:010-59041205 59041004 地 址:北京北辰东路5号中国科技馆 邮 编:100012

中国科协科普部

联 系 人:李春雨 邓 帆

联系电话:010-68583739 68529879

中国科协科普部 共青团中央学校部 教育部科技司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

以科学为主题的科普征文 篇5

水可以变成雨、云、雾、雪、露、汽等。水变成露时是小球形,变成雪时是各种各样的花瓣状,变成汽是就无影无踪了。在我们的生活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然而太空中的水是怎么样的呢?天舟三号空间站的三位航天员为我们展示了太空中“不一样的水”。王亚平航天员老师用金属环插进水中,再拿出来,结果水在环内变成水膜。在水膜中注入更多的水,水膜就变成了大水球。而这些现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很难见到的。更神奇的是,纸花贴在水球表面,居然会自动旋转起来。乒乓球放到水里,不会上浮,也不会下沉,而是悬在水里,在太空中,水既不能载舟,亦不能覆舟;把泡腾片放到水球里,水球会越来越多,而气泡一直在水里,不会逸出水球。这些现象都是在失重状态下才会发生的。

科普作品的科学性 篇6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母亲、也是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她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最基础的资源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疯狂地开发和索取地球有限的资源、肆无忌惮地破坏生态环境,促使地球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和资源枯竭。如何保护地球,如何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地球资源,已成为人类越来越关注的话题。为实现这一目标,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和认识地球、不断研究和拓展地球科学,创造了许多领先于世界的科学技术和科技成果。为大力普及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科技,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资源节约意识和科学素养,国土资源部于第46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以“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为主题,面向全社会举办“我的地球科学梦”科普故事征集活动(以下简称:活动),希望社会公众、特别是各高校相关专业的广大师生及国土资源科研院所的广大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全方位展示我国在科研方面的先进技术和最新成果。

一、活动概况

(一) 时间安排

活动时间: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社会征集、网上选登作品。2015年3月31日至8月31日(以收到日期为准),4月15日起在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选登。

第二阶段: 评选。2015年9月1日至12月31日。

第三阶段: 网上公布、颁奖。2016年4月22日公布并颁奖。

(二) 奖项设置

活动将特邀地球与国土资源、及科普教育领域相关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评选,奖项设置:

1. 一等奖5名,获奖杯、证书及3000元奖金。

2. 二等奖10名,获奖杯、证书及1500元奖金。

3. 三等奖15名,获奖杯、证书及800元奖金。

4. 优秀奖50名,获证书及价值300元的奖品。

获奖作品将有机会通过国土资源社会科普教育活动、科普刊物、青少年杂志,以及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在社会广泛传播。

(三) 评选结果查询

活动评选结果将于2016年4月22日,在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www.mlr.gov.cn)进行公布。

二、活动组织形式

主办单位:国土资源部办公厅、科技与国际合作司

承办单位:国土资源部宣教中心

协办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大学生地学科普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三、投稿规则

(一) 投稿人要求

1. 本次活动面向所有关注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科技领域的个人或机构。

2. 投稿人必须是投稿作品的原创作者,保证拥有该作品独立、完整的著作权,并保证该作品不侵犯第三方著作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在内的任何权利。凡违反上述规定导致相关纠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由投稿人本人承担。

3. 投稿人必须正确、完整、如实填写《“我的地球科学梦”科普故事征集活动作品登记表》(详见附件)中规定的内容,以便评选和颁奖时联系。

(二) 投稿作品要求

1. 投稿作品应围绕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科技领域,以“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为主题进行创作,作品内容可以是科普知识或日常生活常识,可以是相关科学技术或科研成果的介绍,也可以是从事科研的亲身经历等。

2. 投稿作品应做到内容有趣、通俗易懂、表述准确、逻辑清晰。

3. 投稿作品文体形式不限,故事、科幻小说、记叙文、散文、报告文学和剧本等皆可投稿。

4. 投稿作品创作时间不限,可以是新创作的,也可以是投稿人近两年在网络、报纸或期刊杂志发表过的优秀作品(此类情况请在填表时特别注明)。

5. 投稿作品文件应为word格式。

(二) 投稿方式

本次活动仅限网络投稿,投稿人请将投稿作品及《“我的地球科学梦”科普故事征集活动作品登记表》,以附件形式一同发送至活动专用邮箱:wddqkxm@126.com。

四、相关声明

1. 活动属社会公益宣传,重在公众参与,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退稿,请自留底稿。

2. 主办方有权利用获奖作品进行公益事业宣传,并不再支付稿酬,如在科普活动中宣讲、科普杂志刊发、出版科普图书、改编成视频节目等。

3. 参与活动的所有投稿人,均视为同意并遵守以上各项规则。

4. 主办方拥有活动的最终解释权。凡与活动有关的未尽事宜,将由主办方进一步完善规则或进行解释。

五、咨询、联系方式

联系人:**********

科普作品的科学性 篇7

我设计的这套活动方案, 主要围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展开, 旨在能有效地开展科普阅读社团活动。

一、活动目的

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 激发学生的科普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让每一个学生都热爱科学, 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 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的开展, 以点带面, 在学生中形成爱读科普书的良好风气,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通过科普阅读活动, 使学生学会科普阅读的方法, 促进学生的科学知识更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使学生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

三、活动实施

(一) 充分做好宣传工作, 让学生对科普阅读社团活动感兴趣

在社团创建初期, 组织者要利用好学校的广播站、宣传栏等做好宣传, 让全校的孩子、老师甚至家长都了解这个社团, 乐于参加这个社团, 在孩子们决定参加前可以用动手实验、观看科普视频等方法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 从而产生科普阅读的需要。

(二) 有固定的阅读场所, 创设良好的科普阅读的氛围

与学校有关部门做好协调, 开辟科普阅读室, 最方便的做法就是把科学实验室或科学探究室适当改进, 在室内布置一些阅读名言, 建立一个图书信息角, 社团成员、老师可以把自己掌握的图书资料信息用卡片公布, 便于相互之间的交流 (这个有别于图书角, 不把书直接放在书架上, 避免一些珍贵图书的遗失, 另外信息量也大一些, 便于管理) 。另外建一个生物角和一个自制实验器材角, 可提供学生上网查询等。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 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三) 开展多元化的科普阅读, 教师适时做好指导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 阅读不再仅仅局限于纸质书籍的阅读,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电子阅读、网络阅读、视频阅读等。比如霍金的有关宇宙空间理论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深奥, 可是给孩子们看相关的视频, 学生就比较乐于接受, 这种视频阅读也许在不经意间就给孩子种下了一颗探索宇宙的种子。

教师的指导, 主要是引起兴趣, 提示方法。故事性强的有关科学家故事的作品, 可以介绍一个有趣的开头;可操作性强的作品, 可以展示其中的操作;知识丰富的作品, 可以摘要讲一些学生前所未闻的知识。科普阅读的方法指导也是多样化的, 可以指导理清情节, 评论科学人物;可以提几个思考题, 要求读后回答;可以指导实验方法, 进行验证;可以指导做活页卡, 写上自己的感想或阅读后的奇思妙想, 然后把这些活页装订成册, 社团成员之间共同分享, 也可把这些资料上传到学校的网站, 千万不要让学生做无用的摘抄, 这样只会禁锢学生的思维;还可以看视频资料提供的内容, 指导写观后感, 等等。对于科普阅读指导, 教师同样需要精心备课。

(1) 读物推荐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 供学生选择。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可以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

(2) 读书方法指导课。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 使用网络查询;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 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想象能力, 敢于对书中的问题提出质疑;培养学生阅读反思的习惯等。

(3) 读后实践课。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从读科学变为做科学, 通过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探索、实际操作, 亲自获取知识和经验, 并且运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和经验, 解决周围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锻炼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最有效途径, 也是科普阅读课指导的重点。因为《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 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这种实践课并不是单纯把阅读的实验内容重复做一下, 而更主要的是敢于对问题产生质疑, 对实验进行改进或提出自己的见解。

(4) 交流评论课。这是拓展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 也是兵教兵、兵学兵的重要环节。可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或体会;也可组织学生对所读书刊的内容进行专题评论或综合评论。

(四) 科普阅读的组织与交流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低、中、高三个科普阅读的社团, 每个社团根据各个年级段的特点, 对阅读的内容进行精心选择, 不仅给孩子阅读科普知识类的读物, 更重要的是要普及科学思维方式和方法, 形成科学技能。如果只建立一个社团, 可考虑用复式班的教学模式。各社团要指定一些必读文章或书目, 并把这些要求落实到位, 发挥小组长的作用, 教师也要适当进行抽查, 以督促学生完成。

各社团设立一本《读书成长册》, 每个成员的阅读情况单独成页, 以随时记录学生的读书情况。

(五) 科普阅读的时间安排

固定每周两节课的科普阅读时间, 是保证科普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另外, 如果阅读成为孩子们的需要后, 所有的课余时间都会充分利用。

(六) 科普阅读的检查评价

(1)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 对学生科普阅读的内容有所了解。

科普大学的“管理科学”图谱 篇8

让政府与市民对接,

让科学与生活关联!

科普大学,在沈阳全市范围内共有305所,加入讲师团的志愿者已达到1360名,今年已经是科普大学在沈阳发展的第11个年头了!

社区科普大学,在自身发展的十多年中,潜移默化地为政府创建学习型社会,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发挥了“出人意料”的积极作用!

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理论室胡俊平博士认为,社区科普大学是居民获取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且是科普知识的传播器和孵化器。通过社区科普大学,参与居民实现了自身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对于创建学习型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外,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居民。例如,设置一些科学养生的课程,有利于居民维护自身健康,帮助社区居民远离封建迷信和邪教的影响,居民幸福指数的提升,自然推动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然而,如今的社区科普大学,却面临着师资力量和资金短缺的困扰,要想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显然“举步维艰”!

对于社区科普大学目前所面临的困境,胡俊平博士认为,按照近年全国社区科普调查的情况来看,社区科普大学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科学传播方式,需要发展壮大。首先,这种具有公益性的事项,其投入的产出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上,面对师资力量和资金上的短缺,要通过多元化的投入来解决。各地要积极争取政府和党委对此项工作的支持,争取设立专项资金。其次,社区科普大学的运作,要善于利用不同部门的资源,把民政、妇联、卫生、教育、环保等部门的优势资源集合起来。

上一篇:世纪人公司简介下一篇:贯彻全会精神 打造文化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