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康复调研报告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精准康复调研报告(推荐9篇)

精准康复调研报告 篇1

温馨提醒

为关怀残疾人,改善残疾人的健康状况,落实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实施精准康复到家庭活动。我们将为您提供以下服务,特予提醒。

一、基础性服务

1、社区卫生全科团队人员入户采集康复需求信息,与您签定《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协议》,建立档案。

2、优先为持证视力残疾人实施大病救助转介。

3、利用“爱眼日”等开展视力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宣传教育,发放宣传资料,每年1次。

二、个性化服务

1、转介服务:负责将以下情况转介到定点康复机构。(1)辅具适配(助视器等)。(2)0-6岁低视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3)白内障复明手术。

(4)盲人定向行走及适应训练。

2、支持性服务:

对7-17岁视力残疾儿童及成人视力残疾人,入户开展家庭康复训练指导、康复咨询、中途盲者心理疏导等,每年不少于4次。

咨询电话: 康复单位: 听力残疾人精准康复

温馨提醒

为关怀残疾人,改善残疾人的健康状况,落实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实施精准康复到家庭活动。我们将为您提供以下服务,特予提醒。

一、基础性服务

1、社区卫生全科团队人员入户采集康复需求信息,与您签定《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协议》,建立档案。

2、优先为持证听力残疾人实施大病救助转介。

3、利用“爱耳日”等开展听力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宣传教育,发放宣传资料,每年1次。

二、个性化服务

1、转介服务:负责将以下情况转介到定点康复机构。(1)辅具适配(助听器)。

(2)0-14岁听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3)0-6岁听力残疾儿童人工耳蜗手术。

2、支持性服务:

对15岁以上及成人,入户开展家庭康复训练指导、康复咨询、心理疏导等,每年至少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咨询电话: 康复单位: 肢体残疾人精准康复

温馨提醒

为关怀残疾人,改善残疾人的健康状况,落实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实施精准康复到家庭活动。我们将为您提供以下服务,特予提醒。

一、基础性服务

1、社区卫生全科团队人员入户采集康复需求信息,与您签定《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协议》,建立档案。

2、优先为持证肢体残疾人实施大病救助转介。

3、开展肢体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健康宣传教育,发放宣传资料,每年1次。

二、个性化服务

1、转介服务:负责将以下几种情况转介到定点康复机构。

(1)辅具适配(轮椅、助行器、生活自助器等)。(2)0-14岁肢体脑瘫残疾儿童康复训练。

2、支持性服务:

(1)15-17岁以上及成人一、二级重度肢体残疾人。入户开展康复护理指导、心理疏导,开展功能评估、运动疗法、物理疗法、作业疗法、生活能力训练指导等,每年不少于4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2)15-17岁以上及成人三、四级轻度肢体残疾人。到社区医疗机构精准康复室,开展基础康复训练指导、心理疏导、日常生活能力培训等康复服务,每年不少于4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咨询电话: 康复单位:

智力残疾人精准康复

温馨提醒

为关怀残疾人,改善残疾人的健康状况,落实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实施精准康复到家庭活动。我们将为您提供以下服务,特予提醒。

一、基础性服务

1、社区卫生全科团队人员入户采集康复需求信息,与您签定《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协议》,建立档案。

2、优先为持证智力残疾人实施大病救助转介。

3、开展智力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健康宣传教育,发放宣传资料,每年1次。

二、个性化服务

1、转介服务:负责将有需求的0-14岁智力残疾儿童转介到定点康复机构康复训练。

2、支持性服务:

(1)15-17岁以上及成人一、二级重度智力残疾人。入户开展居家护理指导、心理疏导、生活自理能力家庭训练等,每年不少于4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2)15-17岁以上及成人三、四级轻度智力残疾人。到社区医疗机构精准康复室,开展包括认知、生活自理、职业康复训练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每年不少于4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咨询电话: 康复单位:

精神残疾人精准康复

温馨提醒

为关怀残疾人,改善残疾人的健康状况,落实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实施精准康复到家庭活动。我们将为您提供以下服务,特予提醒。

一、基础性服务

1、社区卫生全科团队人员入户采集康复需求信息,与您签定《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协议》,建立档案。

2、优先为持证精神残疾人实施大病救助转介。

3、开展精神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健康宣传教育,发放宣传资料,每年1次。

二、个性化服务

1、转介服务:负责将以下情况转介到定点康复机构康复训练。

(1)0-14岁孤独症残疾儿童康复训练。

(2)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住院(成年精神残疾人)。

2、支持性服务:

(1)15-17岁孤独症。入户开展包括言语沟通、情绪和行为、社交能力、生活自理等康复训练指导,每年不少于4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2)非贫困精神病残疾人。入户开展心理疏导、家务活动训练、职业康复等服务,每年不少于4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精准康复调研报告 篇2

十二五期间, 岢岚县羊饲养量由2011年的46.1万只增长到2015年的70万只, 羊存栏由2011年的30.6万只增长到2015年的44万只, 岢岚县羊产业产值由2011年的1.7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45亿元, 羊产业纯收入由2011年的0.87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736亿元, 人均羊产业纯收入由2011年的1278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618元。岢岚县畜牧业总产值由2011年的2.8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3.98亿元, 畜牧业纯收入由2011年的1.28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1亿元, 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由2011年的1800元增长到2015年的3166元。

2011年“晋岚绒山羊”新品种通过农业部国家畜禽品种资源委员会认定后, 本县把“晋岚绒山羊”良种繁育作为全县“一县一业”主导产业, 把扩繁推广、提质增效、转型发展作为主要抓手来推进产业发展。按照“工业化理念, 产业化运作”的发展思路, 本县抓住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一县一业基地县建设、退耕还林棚圈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项目建设的机遇大力发展晋岚绒山羊现代规模养殖, 本县已建成标准化晋岚绒山羊规模养殖场50多个, 其中存栏10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14个, 500~1000只的规模养殖场40多个, 规模养羊四万余只。本县30只以上100只以下的养殖户发展到4130户, 1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发展到1520户。

二、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困难

1. 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1) 有健全的畜牧业生产服务体系。本县先后建成完善了8个基层中心站、6个改良点、25个村级服务网点, 逐步形成了以县繁改站、牧草站和兽医防治站为依托, 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为支点, 村级改良点和服务网点为终端的三级服务网络, 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畜牧业服务体系。

(2) 有县委、县政府坚定的政策扶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实施绒改以来, 岢岚县绒山羊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一直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十二五期间, 岢岚县委县政府在政策引导、扶持绒山羊产业发展的同时, 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主导, 群众自发投资为主体, 积极引导带动民间投资的多元化投入格局。2014年完成畜牧产业投资4.7亿元, 2015年完成产业投资6亿元。特别是2015年羊产业市场整体下行的情况下, 为了稳定推进全县的羊产业发展, 通过多次调研, 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支助羊产业发展实施办法 (羊十条) , 整合各类支农、惠农资金5901万元, 撬动、激活金融资金10000万元, 对养殖技术培训、防疫服务、饲料补贴、规模以下圈舍建设、引种扩群、种公畜引进、养殖贷款、羊产业保险、畜禽交易市场建设等方面予以补贴和扶持, 力求实现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存在的制约因素和困难

(1) 转变生产方式缓慢。由于存在养殖习惯、思想观念、饲草短缺、圈舍建设资金短缺等原因, 羊产业没有摆脱粗放经营, 生产成本高。

(2) 晋岚绒山羊覆盖率不高。晋岚绒山羊是新申报的国字号羊品牌, 还处于品牌推广的起步阶段, 改良技术落后, 品种的更新换代速度慢, 优种率不高, 没有达到县内全覆盖, 国字号品牌对羊产业发展没有起到较大的提升作用。

(3) 深加工、精加工发展滞后。岢岚先后扶持发展起暖神绒毛、芦峰食品、佑铭皮革等龙头企业, 但这些企业以生产初级品为主, 市场占有率不高, 对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弱。

三、发展畜牧产业促进农民脱贫的思路做法

1. 发展思路

确立以市场效益为主的品牌化发展道路, 强化科技兴牧的推动力和市场开发的拉动力, 通过抓两个动力, 产业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 相互发力, 使岢岚羊产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实现羊产业的升级发展。科技兴牧推动上, 一要加大“晋岚绒山羊”优良品种培育和扩繁育种, 充分利用晋岚绒山羊种羊场和县种羊场的品种优势及改良点的扩繁优势, 搞好育种及扩繁推广, 提高良种生产性能和良种覆盖率, 不断推广科学饲养管理, 推进养殖方式向集约化发展。二要加大“晋岚绒山羊”的宣传推介力度, 让晋岚绒山羊成为周边县市乃至全省山区农民的致富首选。市场开发拉动上, 要强化产业链延伸建设, 抓住“岢岚柏籽羊”地理标志产品、“暖神”优质品牌的优势, 发展分割部位肉、熟肉制品、绒毛被、羊绒衫的精细化、高端化深加工产品, 借助羊产业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 把“晋岚绒山羊”精加工产品推向市场, 占有市场。在品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促进畜牧产业稳定发展, 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2. 主要做法

(1) 创优发展环境。加大资金扶持。通过支养贷资金、扶贫资金、畜牧业建设专项资金投入, 对羊产业发展实行补助。简化用地手续。县国土部门简化用地审批手续, 对规模化养殖用地进行整体规划, 在尽可能的少占和不占耕地的前提下, 保障养殖场建设用地。

(2) 建设羊产业电子商务平台。利用县级羊产业发展扶持资金50万元完善岢岚县羊产业电子商务平台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 加快“晋岚绒山羊”商品羊网络销售和优质种羊推广。

精准康复调研报告 篇3

一、调研目的及调研内容、方法

(一)调研目的

为加快推进农村贫困户精准脱贫的步伐,自治区制定了结对帮扶贫困家庭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以下简称“两后生”)职业培训方案,目前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除了“两后生”外,在农村贫困户中还有哪些人有培训意愿,有哪些途径能够推进精准脱贫,带着这些问题并以此为目的,我们开展了此次专项调研工作。

(二)调研内容

贫困村基本情况和贫困户致贫原因、帮扶需求及存在问题;贫困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开展职业培训动员报名工作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助推农村贫困户精准脱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方法

一是召开座谈会。分别组织马山县林圩镇和古零镇领导、扶贫、社保中心相关同志、贫困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座谈,了解工作开展情况,听取意见建议。二是走访调研。选取林圩镇新华村、合理村、伏兴村和古零镇里民村、羊山村、安善村等6个贫困村为调研点,每个村选取2-3个屯,每个村屯走访5-10户,深入了解贫困户参加职业培训和就业基本情况,广泛听取意见。

二、调研镇、村基本情况

(一)林圩镇基本情况

林圩镇辖1个社区、18个行政村、24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8万人,是马山县人口最多、行政辖区面积最大的乡镇。2015年,林圩镇精准识别入户评估10878户53646人,识别贫困户3312户14942人。其中,贫困户劳动力人数7676人,占全镇贫困户人口的51.37%。全镇贫困发生率15.25%,7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是合理村,达到36.28%,最低是高德村,为12.42%(见表1)。

林圩镇人均土地、山林面积约0.4亩,农民主要收入来源靠外出务工,以从事装饰装修工作为主。从整体情况看,凡家中有外出务工的,基本上不是贫困户。从贫困户致贫原因和帮扶需求看,林圩镇贫困户中因病因学致贫是最主要的原因。全镇3312户中,有832户因病致贫,占比25.12%;因学致贫843户,占比25.45%。在帮扶需求方面,需要教育资助的达到759户,其次是低保扶持的695户(见表2)。

表1 林圩镇贫困村基本情况(单位:人、户)

[单位户数人数劳动力数贫困户贫困

人口贫困户

劳动力数贫困发生率

(%)脱贫摘帽时间林圩镇1087853646—331214942767615.252017东庄村8053703184120183245421.792017九平村81236711525229100753627.352019伏兴村73934271730197885493262018合理村1225621328134812218120136.282019新华村8254372250917992652621.182018片圩村14576985290418787945512.582017高德村157286533963217107553212.422016]

表2 林圩镇贫困村贫困户帮扶需求情况(单位:户)

[单位主要致贫原因帮扶需求因病因学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扶持

生产转移

就业教育

资助低保

扶持医疗

救助林圩镇832843347455505554522759695397东庄村4041123154513439694九平村412477294240103144116伏兴村4441176943334423038合理村951383466108106391185647新华村36534817121738402142片圩村4136840392317355727高德村33464341431776583927]

(二)古零镇里民村基本情况

古零镇里民村位于古零镇东部,大明山脚下,与上林县西燕镇、镇圩瑶族乡接壤,是马山县的东大门,交通便利,来马高速古零出入口就位于里民村新里屯。全村辖12个自然屯893户3837人,根据国家2015年人均纯收入2736元的贫困标准统计,该村现有贫困户257户,贫困人口980人,贫困人口发生率26.2%,是古零镇目前贫困人口最多的贫困村。全村耕地面积1950亩,人均耕地面积约0.5亩,主要以种植水稻和玉米等农作物为主。耕地少,农业生产条件差,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水平低、就业信息闭塞、农民观念落后、文化层次低等是该村贫困现状的集中体现。目前,里民村农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而外出务工主要以从事建筑装修工为主。作为一个传统农业村,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转移富余劳动力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步伐的关键环节。该村贫困户致贫原因不一,其中,缺技术致贫61户,缺资金致贫54户,因学致贫47户,因病致贫37户,缺劳动力致贫 32户,因残致贫26户。帮扶需求方面,需要转移就业77户,扶持生产59户,医疗救助57户,教育资助41户,低保扶持23户。里民村的主要致贫原因是缺技术致贫,主要帮扶需求从数据可以看出是提高职业技能后的转移就业。

nlc202309091148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文化水平低较,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贫困村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较低。据统计,2015年,里民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88.6%,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1.4%。其中,文盲和半文盲占劳动力总数的7.9%,小学文化程度占45.2%,初中文化程度占35.5%,高中文化程度仅占7.4%,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4.0%。从此次重点调查的6个村看,这组数据比大同小异。贫困村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导致转移就业的层次受限和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例如,里民村个别妇女想要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获取职业资格证当月嫂,但由于月嫂要求文化程度至少为初中,而该村多数妇女是小学文化,导致这部分妇女的期望落空,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被挫伤。

(二)有培训意愿,但受客观条件限制多

在调研中发现,贫困户中大部分劳动力有能力出去的都已经外出务工了。仍留在村里的有培训意愿的劳动力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有老人需要照顾和家中有孩子就读小学、中学的妇女。这一类劳动力有参加职业培训的意愿但因上有老人需要照顾、下有小孩需要抚养上学,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参加较长时间的培训。二是身有疾病或残疾但尚有部分劳动力的人员,这类劳动力虽有参加职业培训的意愿但因自身条件的限制,只能接受裁剪缝纫等劳动强度较低且在家门口就可以完成的培训。三是部分因外出务工不顺利短暂返乡人员及部分孩子即将中学毕业、可以外出务工人员。这类人员有培训愿望,但由于受培训类别的限制,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培训项目,比如有些农民想学电脑维修或美容整形,但就业培训部门尚未开设这些培训科目。

(三)多数受访对象对职业培训效果信心不足

由于受农村劳动力环境和劳动者个人能力的限制,劳动者往往很难得到充分的就业渠道,一般都是通过“老乡”或熟识的朋友相互介绍方式获得就业机会。多数受访的农民认为,政府提供的就业培训或者职业技能培训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较少,培训结束之后,大多数并不为受训农民配置相对应的招聘机会或者可带来实际收入的工作,这就导致农民对职业培训效果信心不足,认为参不参加培训区别不大,还得自己找工作。甚至还有部分农民认为培训根本是在浪费个人的时间,政府组织发动参加培训应该补贴误工费。

(四)培训 “单打一”,没有形成合力

参与培训工作的各部门不能有效配合,尽管各级都建立了培训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但作为培训发动、引导、管理的直接承担者,基层服务机构不健全,人员、经费不足。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要求提供包括信息服务、教材建设、师资培养等在内的各种服务体系,难以完全满足。参加培训人员、用人单位对劳动力培训认识不同,目前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职业培训呈现五花八门、各显神通的局面,进展很不平衡,亟须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

四、意见建议

据统计,马山县林圩、古零两镇有务工培训意愿的人员有4103人,共报培训工种12个,1507人。为加快精准脱贫的步伐,有针对性地做好职业技能培训,笔者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充分认识职业培训助推精准脱贫的重大意义

农民工向城镇和发达地区转移就业,开拓了农村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是促进转移就业助推精准脱贫的重要措施。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把贫困户职业技能培训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逐步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资金上确保做到真正到位,把贫困户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助推精准脱贫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二)广泛宣传,按照“订单”组织生源

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政府买单、免费培训、指导就业服务等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农民参加培训。要广泛宣传通过培训就业脱贫的优秀农民工的典型事迹,激发和调动贫困劳动力参加培训和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要广泛宣传输出劳务用工需求信息,拿着“订单”宣传学习各专业的发展前景,由农民自主选择,自觉参加培训。因地制宜,增加适合当地发展特点的工种,在《职业大典》和政策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地提供便利。

(三)加强培训资源整合,多方协作

贫困户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面广量大,任务繁重,单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须整合扶贫、农业、教育、科技、旅游等部门培训资源,充分调动各级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受训者、社会服务机构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贫困户技能培训,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保增收,提升贫困劳动者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加快精准脱贫的步伐。

(四)做好市场调研,实现培训就业无缝对接

根据市场需求,研究确定合适的培训实训模式,采取先培训、后实训、再就业一体化培训新模式。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走“教育同市场接轨,培训同市场挂钩”的新路子。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上既要符合国家培训科目要求,更要适应农民转移就业的现实需要,多实践操作,适当辅导理论学习,确保受训人员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转移能力为目标。

(五)尽可能为农民就近参加职业培训提供便利

有些贫困户虽有参加职业培训的意愿,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很难远离家乡参加长时间的技能培训。有关部门应当考虑农民的实际情况,科学配备培训师资,设置培训场地,尽可能地为农民就近参加职业培训提供便利,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将农村种植养殖业纳入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范围,设置一些培训时间相对较短的工种,比如开展3-4天的糕点培训等等。

(六)做好跟踪服务和就业推荐

要定期和不定期对受训学员进行跟踪指导,了解受训对象就业情况、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工资性收入情况、创业情况等,建立培训长期联系制度,建立健全个人档案,建立农民人才信息库。同时,对取得培训合格证的培训对象,在马山县、南宁市、自治区及区外等地推荐就业,统一安排劳务输出,统一跟踪管理。对有创业意愿的,提供有关政策咨询和创业指导、推荐申请创业贷款等服务。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巡视员)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篇4

一、基本情况

20××年县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战略决策和部署,积极转变扶贫开发思路,创新扶贫开发模式,紧紧围绕年初县政府和州扶贫开发部门签订的目标责任,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深入推进我县扶贫开发各项工作落实,共投入扶贫资金2418万元,实施了整村推进、藏区扶贫产业发展、旅游扶贫产业产业发展和易地扶贫搬迁配套设施等重点项目,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

(一)整村推进项目。该项目投资700万元。其中包括:1.投资301.6万元的4乡(镇)12村牛羊养殖及商铺购置项目。2.投资200万元的坎布拉镇尖藏村旅游扶贫产业项目。3.投资198.4万元的昂拉乡尖巴昂村旅游扶贫产业项目。

(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投资662万元,对7乡2镇浅脑山区生态及地质灾害区263户1192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已完工,正在准备验收。

(三)旅游扶贫项目。一是投资200万元,实施了坎布拉旅游景区3村贫困群众扶贫产业发展商铺购置项目。二是投资180万元,实施了昂拉乡措加村老景点改造项目,项目已完成全部建设内容,正在准备验收。

(四)尖扎滩乡滩上四村产业扶贫农贸市场建设项目。项目投资500万元,在尖扎滩乡建设萨尕尼哈农贸市场一座。

(五)创业、资助项目。1.投资76万元,开展以烹饪技术、民族歌舞演艺、泥瓦工等专业的劳动技能“雨露计划”培训项目。2.投入资金40万元,实施了贫困大学生资助项目。3.投资60万元,对贫困大中专毕业生给予贴息贷款,鼓励创业。

(六)工作措施得力。一是深入开展调研。通过调研,了解村情民意,掌握市场行情,为项目的顺利建设实施奠定了群众基础。二是科学编制方案。提高了项目实施工作的可操作性。三是加强项目管理。确保了项目资金的安全,提高了项目建设的质量,做到了项目建设的公开、公正、公平,使扶贫资金发挥了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贫困人口的脱贫难度较大。近些年,随着省、州、县农牧区扶贫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些有脱贫条件的村庄已经基本实现了脱贫。目前需要扶贫的对象所处自然条件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差,加之个人无一技之长或“等、靠、要”思想严重,实现脱贫难度较大。

(二)扶贫工作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农牧区扶贫工作涉及农牧、民政、水利、财政等多个部门,虽然已经成立了相应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但各部门之间没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工作上也没有实现有效的联动,与精准扶贫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差距甚大,这就导致在具体扶贫工作中出现信息不畅和协调不力的问题。

(三)精准扶贫工作的宣传力度尚需加强。由于精准扶贫的时间紧、任务重,如果我们仍然按照以往的扶贫工作方式方法,势必难以按时完成脱贫任务,因此,要进一步加大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

三、几点建议

(一)要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健全精准扶贫机制。要认真研究吃透中央和省上关于实施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精神。一是政府及扶贫主管部门在加大扶贫投入的同时,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做好我县精准扶贫顶层设计,整合各个部门的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二是建议在安排产业扶贫项目时,加强各部门联动,加大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乡村管理等基本公共服务等建设,为扶贫产业发展提供有力基础支撑。三是要整合各职能部门的扶贫资源,改变目前资源分散、管理分治等“多龙治水”的扶贫工作现状,搭建信息平台,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形成扶贫工作的整体合力。

(二)在精准扶贫中要做到因地制宜。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中,要把整体推进和精准到户有机结合。既要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又要把精准扶贫规划与城镇化规划、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等统筹起来,通过区域整体开发改善发展条件和环境,加快推进连片困难乡、村的发展。

街道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篇5

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云扶贫搬迁办发〔201X〕13号文件精神,我街道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青龙街道位于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城乡结合的街道,属城市建设规划区域。幅员面积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1.12万人,建卡贫困户195户604人)。

截止2013年,街道农村村级公路里程47.3公里,其中硬化公路里程25.8公里。耕地面积8796.9亩,其中撂荒土地787亩。农村产业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蔬菜、柑橘,养殖牛羊兔鱼等第一产业为主。

二、贫困户贫困成因

通过开展贫困户相关信息调查。我们发现贫困户之所以难脱贫、易返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

调查发现部分偏远贫困户往返一趟集镇需要步行3个小时以上。居住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

二、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低,缺乏发展技能。

农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三、产业附加值不高,缺乏劳动力,收入水平低。

多数贫困户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日常生活比较艰难。加之第一产业要有产出,主要依靠人工劳力,且产业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费力不讨好,两相对比之下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有心无力”。

四、教育负担重,抗风险能力低,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再穷不能穷教育。文化知识的培养是贫困户最终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但就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相当重。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万元左右,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孩子上学负债累累。

二是在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抗风险能力。

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贫。

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劳力。

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家庭收入,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三、思路和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灵活运用搬迁政策。

一是针对贫困户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的问题。

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对于确实过于偏远的农户,要灵活运用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政策。

将农户调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

三是迁入地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并积极为搬迁户规划产业发展,确保搬迁户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产业技能。

一是认真组织各种短期技能培训,培训坚持就近就地原则,分散办班,分类指导。

为使学习劳动两不误,尽量安排农闲时间组织招生,要针对不同地区农村的特点,实行随到随学,只要达到要求和学习目的就行,在课程安排上以当地主要产业的管理为主,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是同时对当地懂技术、有经验、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要鼓励他们积极帮扶贫困农户并给以适当的奖励。

三、优化产业模式,提高收入水平,吸引劳动力回巢。

一是引进产业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鼓励企业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和辐射带动周边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吸引劳动力回乡就业。

二是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

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集中力量整合产业项目,打造地区产业品牌。改变农户个人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低竞争力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户收入。

四、加强各项保障政策,减轻农户负担,提高抗风险能力。

对于贫困户教育负担重的现状。

一是着力抓好“雨露计划”等贫困户学生读书优惠政策。

建议加大对高级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的补助,同时积极与教育部门衔接,合理组织安排贫困学生在校勤工俭学,大力推进贫困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减轻贫困学生家庭负担。

二是制定相关灾害救助政策,着力减小农户遭遇自然灾害时的损失。

同时积极借鉴合作医疗、保险等较成熟的措施,与社保、保险公司等有关部门联合推出农业生产保险,以帮助农户规避自然灾害的风险。同时利用专业合作社、集体与企业协议生产等形式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精准扶贫回访调研报告 篇6

根据泉坝镇党委政府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工作安排,我承担了泉坝镇黄池村付太余、田桂英和李伦永三户村民的帮扶工作。2017年3月14日下午,我对这三户村民进行了回访调研,现作如下报告:

一、基本情况

1.户主XXX,根据政府原始采集资料,该户属一般贫困户、家庭成员4人,年龄49岁,该户长子付庭在家,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加之无技术,生活压力大,外出务工以维持生计。

2.户主XXX,根据政府原始采集资料,该户属一般贫困户,有家庭成员1人,户主年龄71岁,由于年龄大,无劳动能力。3、1.户主XXX,根据政府原始采集资料,该户属一般贫困户、家庭成员3人,年龄38岁,该户举家外出,没联系上过。但通过笔者多次广泛地走访得知:由于地域条件和文化落后的影响,加之自身努力不够,经济压力大,外出务工以维持生计。

二、帮扶计划与措施

1.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活设施。实地调查,根据农户需求,改善农户居住环境。保障农户基本生活条件,添置必备的生活设施设备。

2.产业扶持。对有劳动力和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户,根据地理环境和农户自身的特长,鼓动其加入产业合作社,发展产业。

三、存在问题

1.缺文化,农户思想落后,缺技术; 2.农户经济基础差; 3.农户劳动力不足;

4.农户体弱多病情况较普遍。

2017帮扶责任人:XXX

电话:

精准康复调研报告 篇7

小井村位于轿顶山景区核心区域, 全村现有160户520口人, 分居在方圆10公里范围内的11个自然村。该村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土薄石厚、水资源匮乏, 现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

2003年, 农民企业家赵平生多次来到小井村考察调研, 非常欣赏小井村丰富的山水旅游资源, 最终决定与村两委合作开发轿顶山旅游资源, 带动小井村脱贫致富。2004年赵平生等四人投资200万元, 注册成立了辉县市轿顶山旅游开发公司。2010年轿顶山旅游开发公司与沙窑乡 (原后庄乡) 政府、小井村委会签订了为期20年的旅游开发合同, 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权利。按照合同规定, 旅游开发区域面积34平方公里, 涉及小井村的11个自然村。轿顶山旅游开发公司委托开封大河旅游规划设计中心对景区开发进行了系统的全面规划, 编制了《轿顶山原生态休闲度假区总体规划》。2011年12月, 辉县市政府对景区发展总体规划进行了批复。

到修筑登上轿顶山顶的登山步道、龙脉长城、历史文化景观、官职文化长廊、天云观及神奇独特的摩崖石刻等人造景观, 并率先在南太行旅游景区安装了智慧旅游服务系统, 实现了景区发展一年一大步, 年年有创新。2015年9月, 轿顶山景区顺利通过了国家4A景区的评审。昔日无人问津的荒山变成了风光秀美、文化厚重的旅游胜地。2016年1—8月份景区累计接待境内外游客10万多人, 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2016年, 小井村贫困户由原来的62户减少到了47户, 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由原来的不足2000元提高到3500多元。

为了支持村民发展旅游, 2013年公司出资10多万元委托宜兴市云福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对小井村污水处理进行了规划设计, 现正在筹建中。2014年公司又出资600万元委托北京优山美地规划院对景区的农家院和商业网点等进行规划设计, 统一建筑风貌, 统一经营模式, 有效防止了乱搭乱建。目前, 新的景区建设规划 (2016年—2030年轿顶山景区发展规划) 即将完成评审, 相信不久的将来, 轿顶山景区和小井村会有更好的发展。

几年来, 轿顶山公司先后投资3700多万元, 修建了10个自然村的村村通道路17公里, 使村道由原来的不足3米宽拓宽到6米, 并全部硬化。有效解决了小井村民长期以来的行路难问题, 使每个自然村都能发展农家乐。2014年, 轿顶山公司投资430万元, 在小井村村委会附近修建了1.2万立方米的泉水蓄水池, 可有效解决600人的用水问题。并架设饮水管道5公里, 使土窑凹、深沟湾和石裂缝3个自然村的98户和4家农家乐宾馆通上了自来水。

精准康复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高职;康复专业;英语能力

一、引言

近几年来,高职英语教学和研究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一种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正在形成。然而,据用人单位反馈,高职院校毕业生英语技能的实际表现与岗位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大部分高职院校对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并不熟悉,有些学校仍在沿袭原来的模式,部分学校为了给日后升级本科打下基础,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基本上照搬本科课程,只是略有缩减,未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未能实现高职教育要培养职业型、技能型、实践型和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因而也就无法培养出适合经济建设发展和用人单位满意的应用型人才。

由本校康复系组织的到瑞海博康复医院的专业实践是一次极其珍贵的学习机会,为进一步了解康复专业生在岗英语技能的实际需要,我在瑞海博康复医院进行了对康复专业生在岗英语能力需求的调研。

二、调研对象和方法

本调研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调研对象为南京市瑞海博医院的康复医疗团队成员。共发放问卷35份,收回有效问卷35份。采用百分比计算方法,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有效数字。

三、调查结果

四、调查结果分析

1.不同岗位对英语需求及使用偏好

不同岗位对英语的需求及使用频度不同,高层管理岗位对英语的需求及使用频率最高,对英语应用技能的要求也最高;一线工作人员岗位次之;中层管理岗位和基层管理岗位相当。

2.英语技能在各级岗位的使用频率

调查表明,康复专业生在工作中使用听说、阅读、写作和翻译四种英语技能的频率存在差异。其中,听说技能频率最高,其次是阅读和翻译,写作的使用频率为0。值得注意的是,听说技能的使用频率占68.6%,被认为是使用频率最高、也是最重要的语言技能。说明英语听说这一技能对康复专业生在岗位中有着广泛的使用需求,其重要性得到普遍认可。反映了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提示我们在面向康复专业生的英语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这方面技能的培养。

3.英语在各具体场景中的应用

瑞海博医院的活动是多方面的,康复医疗工作者在各种活动场景中所要扮演的角色不同,打交道的对象各异,对英语的使用偏好自然不同。通过调查发现康复专业生在工作中使用英语的具体场景多为翻译英文资料、接待外宾或业务联系。

其中,选择最多的为“翻译英文资料”,达到25人,占71.4%,其次为“接待外宾”和“业务联系”。由此说明,英语听说、阅读、翻译在涉外业务联系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

4.用人单位对康复专业生英语能力的评价

调查显示,瑞海博康复医疗团队对康复专业生的英语能力普遍感到“一般”。只有1例选择“很满意”这项,选“满意”的仅2例,大多数选择明显集中在“一般”和“不满意”,可见康复专业生的英语水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高职的英语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偏差。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必须从深入分析和了解康复专业的岗位需求入手,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真正能派上用场的知识和技能,从而缩短康复专业生到岗后的适应期,提高用人单位对康复专业生英语能力的满意度。

5.用人单位对英语各项技能的期望

“听说能力”是康复专业生最被期望提高的技能。因此,在开发本校康复系的英语校本教材中,教学内容上必须更加突出语言技能特别是听说技能的培养。调查也显示,阅读能力也是康复专业生被期望提高的技能之一。阅读能力仍是大部分康复专业生工作所需的主要技能。康复专业生的听说能力和阅读能力需要齐头并进,这是在开发康复系的英语校本教材过程中应该注意的。

6.瑞海博康复医疗团队对康复专业英语教学的建议

调查中,瑞海博康复医疗团队对康复专业英语教学提出了建议:(1)加强专业知识的英语学习,强调专业英语能力;(2)加强英语口语能力;多用英语互相交流;多学多应用多与国外治疗师交流;(3)多学习、多阅读;应严格要求,而不是虚有其表。

五、结论

康复专业的英语教学必须脚踏实地,合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使康复专业生掌握在岗后实际需要的英语技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学以管用”的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康复专业生英语技能的岗位适应能力。

在教学观念方面,转变教育理念,以实用技能为本位,以适应岗位需求为目标。以服务经济建设、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为基准,紧密围绕行业和企业对英语技能的要求,强化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不仅要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从事医疗服务的能力。将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和交际实践的具体目标细化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根据对康复专业生未来去向的预期来组织教学内容,即学生将来干什么,学校就应该教什么。因此,康复专业的英语校本教材的编写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大而全的指导思想,而要与专业紧密联系,突出教学内容上的真实性、实用性以及教学模式上的针对性和多样性,把基础学习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校期间学会他们在工作岗位上能够用得着的东西,同时注重语言基础的教学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日后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在教学效果检测方面,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应具备以下特点:(1)内容上的针对性。在测试内容上应遵循“教什么,考什么”的原则。(2)题型上的实用性。在如何考的问题上,应该开发出真正能够检测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题型,突出题型的实用性。

在教学模式方面,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多媒体为辅助,加强实际操作性。确保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期间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在实际工作中派上用场。

总之,要真正实现英语这一门基础文化课为康复专业内容服务,配合专业发展的目标,就要开发具有康复专业特点、符合本校康复专业生实际学情的英语校本教材,这是当前既具有可行性也具有有效性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徐伟成,向前进,陈孝宗.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毕业生英语能力岗位要求的调查报告[J].教育与职业,2009(14).

[2]傅政,庞继贤,周星.中国入世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分析及需求预测[J].外语界,2001(5).

[3]全国高校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挑战与期望[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3).

[4]王斌华,刘辉.大学英语学习者学习需求调查及其启示[J].国外外语教学,2003(3).

[5]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6]唐祥金.“十一五”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改革之我见[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

(作者单位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卫生分院南京卫生学校)

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篇9

七岗村精准扶贫工作队

为贯彻落实县委扶贫攻坚决策部署,根据《关于印发<大悟县2017年精准扶贫“春季攻势”行动方案>的通知》(悟扶指发[2017]1号)文件和3月15日召开的三里镇精准扶贫“春季攻势”行动动员会暨政策培训会精神,县畜牧兽医局驻三里镇七岗村精准扶贫工作队深入七岗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扶贫工作队通过查阅资料、入户摸底、群众座谈等形式,全面掌握了七岗村的基本情况、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政策落实、产业发展需求、创业发展等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七岗村基本情况

1、资源情况

三里镇七岗村位于大悟县三里镇南部,国土面积9.35平方千米,现有山场面积3500亩,耕地面积2665.59亩(水田2079.43亩,旱地586.16亩)。

2、人口情况

全村共26个村民小组,725户,2926人,劳力113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36户753人。

3、收入情况

2016年全村总收入190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00元,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养殖业、劳务输出。

4、产业情况

七岗村以“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扶贫模式,发展油茶,青茶产业基地700亩,计划发展绿色旅游产业,农户自主发展小规模的养羊,养猪,养牛,养鸭,养鱼等产业。

5、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设施方面:公路已铺设到村,但部分路段路况较差,部分路面较为狭窄;生活设施方面:居民用电、有线电视已实现全面覆盖;卫生及教育设施方面:七岗村有乡村医生3人;水利设施方面:整修当家塘30个。

二、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分析

通过近一个月的入户调研,我们发现贫困户之所以难脱贫、易返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自然因素

七岗村地理位臵偏远,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信息闭塞。一是交通不便,部分偏远贫困户往返一趟集镇需要步行4个小时以上;二是居住环境恶劣,部分自然湾村民饮水靠地下供应,水质无法保证;三是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对生活在很差的自然环境中的贫困户采取常规扶贫措施,往往会因为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然环境而效果较差。

2、长期患病或突患疾病和重病 贫困户中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医疗费用又居高不下,有的甚至债台高筑。对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常常是小病扛,大病拖,对不能再扛、不能再拖的病,治疗费用就成了这些农户的沉重负担,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生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

3、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薄弱,缺乏发展技能

七岗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有些甚至是文盲,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等、靠、要”和贪“小利”思想。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全村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4、自然灾害是造成贫困和返贫的重要原因

有的农户本来家庭经济状况就差,超过贫困线就不远,若遇天灾人祸,如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或因家庭成员突然伤残、死亡或其它自然灾害等,就可能造成贫困或返贫。

5、供养子女读书 因子女读书需要照顾,家庭主要劳动力不能出去务工,造成供养子女读书而贫困,这类贫困户随着子女成长,读书毕业和就业后,一般都能摆脱贫困,通过采取帮扶措施也容易见到成效。

6、缺资金,缺项目

缺资金、缺项目的贫困农户的经济状况一般都处在脱贫的临界线上,对此类贫困户采取帮扶措施容易见成效,针对这类贫困户,应从提供增收项目,提供资金、信息方面给予帮助,使其尽快摆脱贫困。

三、落实“一建两扶三保”政策见成效

1、完善“项目建起来”推进机制

一是以“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扶贫模式,发展油茶,青茶产业基地700亩,目前征地完成,油茶栽种完毕。二是建设七岗村生猪养殖基地,目前建设投产猪舍1栋,存栏母猪80头,项目正在扩建中。

2、优化“产业扶起来”政策

一是突出产业发展和技能培训,目前组织种植、养殖培训5次,培训贫困人员73人,使贫困人口的素质得到普遍提高,管理能力普遍增强,经济效益普遍增加,进一步培养贫困人口的“造血”功能;二是加大小额信贷扶持力度,用活用好扶贫小额信贷,推广“产业连农户”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自主脱贫能力;三是2016年七岗村组织上报发展产业贫困户9户(其中水产养殖1户,畜牧养殖8户),目前,每户3000元的项目资金已全部发放到贫困户手中。

3、完善“教育扶起来”推进机制

一是七岗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48人(其中学前教育8人、小学20人、初中9人、高中6人、中专1人、大学4人),目前精卡已全部发放到贫困户,涉及资金108800元;二是加强对贫困户适龄学生的思想引导、心理辅导,既扶钱又扶志,目前,全村30户48名学生无一人因贫困辍学。

4、统筹推进“住房保起来”政策落地

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交钥匙”工程,确保全村贫困对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七岗村计划搬迁规模为60户139人,32户在本村选址安臵,剩余28户均采取集中安臵,安臵点为汪畈新社区和三里茶叶广场。

5、做实“医疗保起来”金字塔式保障

七岗村已完成贫困户人口医疗体检工作,贫困人口信息已于卫生系统对接,贫困户在三里和县医院因病治疗,均可享受医疗保障政策,有效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6、健全“生活保起来”动态监管机制 七岗村建立特困供养标准与低保补助水平自然增长机制,使五保、低保、孤儿补助水平达到或超过国家同期扶贫标准,确保兜准兜实。

四、进一步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加大宣传精准扶贫政策,激发致富愿望

要加大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宣传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地宣传精准扶贫工作和扶贫政策,充分调动村民力量积极参与我村扶贫攻坚。要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理念为指导,深入开展以“四双”为主要内容的“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要深刻认识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走村入户与贫困群众交心谈心,鼓励他们增强信心,克服各种消极情绪,激发他们致富愿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对贫困人口比较集中且基础设施落后的地方,重点解决公路不通、水不安全、电力不稳、信息不畅等问题。实现全村通宽带、通硬化公路、无线通讯全覆盖。推进文化、医疗、科技、环境卫生等公共服务加快向贫困村延伸,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

3、加大技术支持和技能培训力度

对有一定劳动能力,并有产业发展需求的贫困户,有针对性的组织其参加相应的技术培训。一是在产业扶持上下功夫,不断转变工作思路,因地制宜,立足于贫困村现有资源,加大对贫困农户的种养殖技术培训和创业指导。二是进一步加强村党员干部和致富能人的培养、挖掘工作,力争培养一批年青有为、敢想敢干、勇于开拓的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形成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致富创业团队,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4、因户制宜开展帮扶活动

根据贫困原因分门别类,进一步把帮扶措施、帮扶项目搞精准,细化贫困对象,因户施策。对具备条件容易脱贫的对象,优先纳入脱贫计划,让其早日脱贫;对无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痴、呆、傻”贫困户,采取民政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切实帮助贫困户解决眼前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对因病、因灾等原因而致贫的,通过基本医保、大病救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健康保险和慈善救助、社会捐赠等制度间的互补联动,形成保障合力,帮助他们解决暂时困难;对已脱贫又因病、因灾等原因返贫的,全部纳入民政特殊困难建档人员范围,资助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享受民政“一站式”医疗救助。积极开展“救急难”工作,尽力避免因病因灾致贫、返贫。

5、激发创业致富热潮,打通扶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鼓励社会力量加入扶贫,要在回归创业方面再加力度,积极动员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在外企业家、能人回乡投资,全力做好牵线搭桥工作。同时动员更多企业通过产业联村、项目兴村、智力扶村等形式开展“村企共建”。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动员鼓励民间资金支持扶贫开发。准确有效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帮扶困难群众,确保用最适宜的产业帮扶方式和力度达到最好的扶持效果。

年4月13日

上一篇:社会工作福利下一篇:组织委员任职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