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推荐11篇)

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 篇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下面我从教学分析、实验材料、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把我设计的这一课向大家汇报一下,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教学分析:主要包括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这四个方面。

1、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热”主要研究液体、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传递现象。通过第二课 “ 给冷水加热 ” 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冷水在加热过程中体积增大了。本课将进一步研究水和其它液体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的变化情况,让学生体验到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学生分析:

对于大部分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头脑中早有了热胀冷缩这个概念。这堂实验课,重要的不在于得出科学结论,而是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掌握细致观察、动脑思考、动手实验、论证假设、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技能。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改进实验装置的过程。

教学难点: 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与解释。

4、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水以及许多液体受热后体积会膨胀,受冷后体积会缩小,液体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②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改进实验装置和探究水、牛奶等液体受热或受冷后体积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意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为了使本节课有序有效的进行,我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平底烧瓶1个,玻璃细管1个,橡皮塞1个,量杯1个,量桶1个,水槽1个,高锰酸钾,暖瓶,记录表1张。

教师准备材料: “ 试管气球皮 ” 实验装置、酱油、醋、牛奶、料酒、红茶、露露等液体。

为了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这节实验课能有序有效的开展探究活动,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我事先准备好实验物品,先在办公室做实验,对实验现象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实验前让学生做到:实验目的明确,小组分工明确,注意事项明确。在实验中让学生做到:规范操作实验仪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等观察完实验现象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再把实验现象记录下来。在实验后我要求学生整齐地摆放好实验物品。总之,本堂实验课我力求围绕着 “ 有序有效 ” 来开展实验活动。

教学过程:为了更好地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

一、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二、小组讨论,改进装置。

三、自主探究,实验验证。

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在第一个程序中:我首先让学生回顾前一节课“试管气球皮”的实验,然后,我往这2个杯子里倒入温度不同的热水,把这2个装满凉水的试管,同时放入热水中,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个时候学生发现两个气球皮都稍稍鼓起了一点,而且鼓的差不多,由于两个试管里水的体积变化不明显,所以无法准确地判断哪杯水的温度高。于是学生产生了改进当前实验装置的需求,很自然地过度到第二个程序。

在第二个程序中,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1、改进实验装置。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让学生观察桌子上有什么材

料,猜测一下有什么用途?看能不能用这些材料来改进一下实验装置,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时,我深入到各小组进行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发现由于试管上下一样粗,水的体积变化不明显,所以要改用烧瓶和玻璃细管,烧瓶的肚子大,受热面积就大,这样只要烧瓶中水的体积增加一点点,在细管里的水就会上升一大截。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学生还指出可以给水染上颜色,凉水和热水的温差大一些等。

2、预测实验现象。利用改进好的实验装置,我让学生猜测一下烧瓶中的水受热或受冷后会发生什么现象。预测现象——实验论证——总结规律,这是科学实验课的一般研究方法。

3、讨论实验方法。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用课件出示,并且补充烧瓶加满水后,先用皮筋做记号,记录细管中原来水的高度,在观察过程中,记录员看着手表,根据不同的时间间隔来记录细管中水的高度变化。

4,说说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是实验成功的一个保障,同第3个环节一样,我也是先让学生自己说说,然后用课件出示。

在第三个程序中,我安排了2个实验:

实验1:水受热或受冷后的体积变化

在实验前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在实验中,我到各小组进行指导,及时规范学生的操作,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等观察完实验现象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再把实验现象记录下来,填好实验记录单。要求小组同学之间要相互合作,不要犯自由主义。在实验后,先让学生汇报看到的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水面为什么会上升?为什么刚开始不上升?逐步引发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使实验活动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在汇报时,我板书重点内容。

实验2:其它液体受热或受冷以后的体积变化

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它液体呢?这时,我拿出准备好的牛奶、红茶、料酒、酱油、醋、露露,让各小组任选一种进行实验,并跟水的实验现象进行对比,看看有什么不同,最后汇报实验现象,我板书重点内容。

在第四个程序中,我让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液体在什么情况下都具有热

胀冷缩的性质,从而知道水在4℃以下会出现热缩冷胀的反常现象。然后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最后我出示一个瘪乒乓球,让学生想想怎样把它恢复原状,引出下节课内容。

教学评价:

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 篇2

这是笔者在一次听课活动中看到的。在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中, 学生发现一个奇怪的实验现象。

经典实验:把一个平底烧瓶灌满水, 用一个插有玻璃管的橡皮塞子盖住烧瓶。当烧瓶置于热水中后, 玻璃管中的液柱上升;当烧瓶置于冷水中后, 液柱下降。

奇怪的现象:课堂上有学生提出, 在烧瓶置于热水中的最初阶段, 液面下降, 然后才慢慢上升, 当烧瓶置于冷水中的最初阶段, 液面上升, 然后才慢慢下降。

课上, 执教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 不知如何解释, 仅以课本的结论为结论, 即液体热胀冷缩。课后, 笔者与该教师一起讨论了这个现象, 并在“固体的热胀冷缩”的一次公开课中刻意再现了这个现象。

二、铁环的热胀冷缩实验启示

在“固体的热胀冷缩”公开课中, 教师的演示实验:铜球过铁环实验, 这是每一个教师在讲金属热胀冷缩时都会想到的实验, 而且实验现象非常明显。铜球在未经加热前可以顺利通过铁环, 用酒精灯加热铜球后, 铜球就卡在铁环上了, 铜球入水中冷却后, 又可以顺利通过铁环。

当时的执教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问学生:如果我们给铁环加热, 铜球没有加热, 铜球还能不能穿过去呢?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猜想, 铁环加热后, 受热膨胀, 外圈变大、内圈变小, 因此, 铜球不能通过铁环。实验的结果让学生大为惊讶, 铜球居然又顺利通过铁环。

如果把铁环剪开, 可以看成铁丝的膨胀, 膨胀的结果是圆周长的增大和铁丝长度的增加, 当我们再度将铁丝闭合成圆环状会发现, 周长变长了, 内径也变大了。明白了这个道理, 也就可以解释“热缩冷胀”这一奇怪的现象了。

三、再做液体热胀冷缩实验,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还是文首提到的那个经典实验, 把一个平底烧瓶灌满水, 将一个插有玻璃管的橡皮塞子盖住烧瓶, 烧瓶置于热水、冷水中, 观察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过程。因为这个实验此前已经做过, 所以教师特别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液柱的变化, 并要求学生记录玻璃管液面变化的过程, 用表格记录。

实验后, 许多学生有了这样的结论:烧瓶最初浸入热水的较短时间后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此后玻璃管内液面逐渐上升, 烧瓶浸入热水较长时间后玻璃管内液面上升直至稳定。之后再将烧瓶浸入冷水中, 在最初比较短的时间内玻璃管内液面上升, 此后玻璃管内液面逐渐下降直至稳定。

四、实验现象的讨论

1. 为什么玻璃管内的液面在烧瓶最初浸入热水中时会下降?后来又逐渐上升?

2. 为什么玻璃管内的液面在烧瓶最初浸入冷水中时会上升?后来又逐渐下降?

这两个问题, 学生一时难以解答, 执教教师在课堂上提醒学生观察玻璃管的受热膨胀与刚刚做过的铁环受热膨胀现象, 马上有学生说, 当烧瓶接触热水的短时间内, 玻璃管首先膨胀, 容积变大, 液面就先下降了, 但当水也受热膨胀时, 水面就上升了, 此时水的膨胀是主要因素。当烧瓶接触冷水的短时间内, 玻璃管首先缩小, 容积变小, 液面就先上升了, 但当水也受冷缩小时, 液面就下降了, 此时水的体积的缩小是主要因素。

课堂上的讨论非常热烈, 教师通过有效引导, 解释了“热缩冷胀”的反常现象, 从而去伪存真, 加深了学生对固体、液体热胀冷缩的理解。

五、课后的反思

1. 课堂上学生的“奇怪”发现, 往往是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动力。教师要善于捕捉这样的发现, 积极思考, 深入研究, 让探究性实验真正走向实处。

2. 教学方法的确定, 必须是科学的, 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通过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实验, 再回到液体的热缩冷胀的奇异现象的讨论, 知识的学习、讨论是在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具有知识的铺垫性。

3. 教学方法的确定, 必须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这节课的学生实验、讨论, 就是在这样的原则下进行的,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参与性强。

4. 教学方法的确定, 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本节课的探究性是基于教师的科学指导, 实验表格的设计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认真观察。

5. 教学方法的确定, 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 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体验。学生在实验中, 通过自我操作、观察, 增强了探究的积极性。

《空气的热胀冷缩》课堂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膨胀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尝试用游戏“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膨胀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教学难点

探索设计实验和互动交流,并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教学准备

一个瘪了的乒乓球、热水、水槽。烧杯、气球、锥颈瓶、热水、冰水、平底烧瓶、胶塞、曲形玻璃管、高锰酸钾溶液、滴管、烧杯、肥皂水、注射器等。

教学活动过程

引言: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液体受热会怎样?(膨胀)受冷呢?(收缩)。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下面我们做一个动作,跟我一起来,手档在嘴的前面——深吸气——深呼气。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没看见)

是的,空气——摸不着,看不到。它会不会热涨冷缩呢?今天我们就研究一下第四课《空气的热胀冷缩》。

(板书课题)

4.《空气的热胀冷缩》

同学们设想一下:一个瘪了的乒乓球怎样让它鼓起来呢?学生来想一想办法,(教师来做)如果没有回答进行下一步。

你们通过上节的学习猜想一下:空气会热胀冷缩码?(会)。

那么我们怎样来验证呢?……其实我们是有很多办法的,是不是呀?(是)。

好!下面老师提供了一些器材,热水、常温水、冰水、锥颈瓶、气球(谁设计一个方案来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怎样去做,哪个同学说一说你的想法。师生共同讨论锥颈瓶先放哪个烧杯呢?)学生按提供研究方案找,并到前面演示:

老师再提供一些器材谁来设计一个方案,有“烧杯、肥皂水、平底烧瓶、胶塞、玻璃管”。谁来说一说你的方法?就这些材料我们怎样加热呢?

根据以上的经验谁能做?

烧杯、高锰酸钾溶液、胶塞、直玻璃管。(学生演示)

烧杯、高锰酸钾溶液、胶塞、曲形玻璃管、滴管。(学生演示)

看教师给大家做个喷泉——(演示喷泉实验)

教师演示——同学们看一看这是什么?

这是30ML的注射器,我把里边的活塞拉到20ML(热水、注射器、胶塞、烧杯。)放到热水里,同学们来观察一下——

找学生观察现在是多少ML?里边的空气受热后体积怎样?(空气受热体积变大)

冷却后怎样?(放到冷水中)——(再放到冰水中)谁来说明这一现象?(学生回答)

对了:空气受热体积变大,受冷体积变小。

那么:空气为什么会热胀冷缩呢?

空气虽然我们看不到,也摸不着,其实,它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它们在周围也不闲着,不停地在运动。受冷它就运动慢,受热一些它就快一些,更热它就更快。

下面看老师给大家做了一个模型:空气运动模拟器,里边黄色的颗粒就像放大的空气微粒,它现在所占的空间不到瓶子的三分之一,当我们帮助颗粒运动会有怎样的现象呢?

(演示由慢运动到快运动)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它运动得快,占得空间就大,体积就大)

对:这就是:空气吸热→微粒运动加快→微粒距离增大→体积膨胀 (板书)

空气受冷→微粒运动减慢→微粒距离缩小→体积收缩

我们每天上操,我们自己就像空气的微粒一样,按体操队形散开就是热胀,当集合时就是冷缩。

谁来设计一个空气受热的游戏(先讨论方案)学生模拟空气的热胀冷缩。先学生聚集坐——下课走散。

作业

1.空气受热会怎样?受冷会怎样?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 篇4

液体的热胀冷缩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液体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过程与方法:

1、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2、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3、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实验现象,并能正确的表述。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红墨水、烧杯,带有橡胶塞的细玻璃管、实验记录单、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酱油、醋、果汁、牛奶、绿茶等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都喜欢逛超市吗? 生:喜欢。

师:买过饮料、水„„这些吗? 生:买过。

师:那在买这些的时候你会特别注意哪些问题呢?(学生自由畅谈)师:有没有特别关注饮料是否满这一问题呢? 生:思考片刻„„

生:我有过,总是想选择其中较满的一瓶。师:那你选到这样的一瓶了吗? 生:没有。

师:是不是这些饮料被打开过呢? 生:没有,我反复检查过。

师:哦,那是生产者们想投机取巧,用不足量的物品来赚取更多的钱吗?其实不是,那是因为我们这里存在一个科学秘密。今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谜底吧!同学们有信心吗?

生:有。

师:老师期盼着你们的结果。

二、改进“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的实验装置

1、复习:

师:上节课我们给冷水加热,为了验证体积是否发生变化,做了“试管气球皮实验”,把它放在热水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气球皮会有什么现象?(老师出示装置。)

生:气球皮有点凸起。

师:这种装置能明显的看到水的变化情况吗?那我们将如何改进这个实验装置,才能更清楚地看到变化情况呢?

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老师出示器材引导:从左到右依次排列:冷水、平底烧瓶、橡胶塞、细玻璃管、红墨水、胶头滴管、烧杯、热水)

生:代表回报交流结果„„

2、老师具体指导改装:

师:参考上节课的试管气球皮装置,是否可以在此基础上可替换或添加器材进行改装呢?试管可用平底烧瓶代替;气球皮可用橡胶塞代替;这里的细玻璃管有什么作用?红墨水有什么用?

生:独自思考后在组里交流,然后找代表回报交流结果„„

得出结果:口子太大,上升不明显,可以用塞子和细管。这样水的体积只要增加一点点,在细管里就会上升一大截。水是透明的,看不太清楚,可以加点红墨水看的更清楚,待会可以先用胶头滴管往烧瓶里滴入红墨水再加冷水。(老师引导学生将他们的说法归纳)

师:水是否需要装满?为什么?

生:独自思考后在组里交流,然后找代表回报交流结果„„

得出结果:研究的是水受热或受冷的体积变化,不装满会混进太多空气干扰实验。(老师引导学生将他们的说法归纳)

师:这样我们的实验装置不就改装好了嘛,能把自己的组装顺序和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吗? 生:在组内自由交流后,找代表汇报交流情况„„ 师:同学们一起来总结组装步骤吧!

全体学生:①往烧瓶里滴入红墨水②烧瓶内装满冷水③将橡胶塞和玻璃管套上④将烧瓶放入烧杯中,最后倒热水。

3、学生动手改装

现在就用刚才的方法动手改装实验装置吧。(学生开始以小组的形式组装,完成后向别的组展示实验装置。)老师巡视,若有不对及时指出并改正。

三、水的热胀冷缩实验

师:好了,既然同学们都组装好了实验装置,那就用这装置来验证一下水的变化情况吧。师:先猜测一下水受热时体积如何变化?受冷又会发生什么奇妙的现象呢? 先把你的猜测填在记录单上,再做实验。

生:学生开始实验。(老师提示:

1、小组分工合作;

2、仔细观察细管中水位的变化,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

3、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在记录单上;

4、注意安全,小心热水汤伤)

生:汇报实验结果。

师:引导学生总结。(水受热时体积变大,也叫体积膨胀,我们把这种现象做热胀)随即板书:水----受热-----体积增大(膨胀)水受冷后体积变小,也叫体积缩小。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冷缩。随即板书:水----受冷-----体积变小(冷缩)。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并板书:热胀冷缩

四、其它液体热胀冷缩性质(学生实验)

1、水热胀冷缩的实验有趣吗?水是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其他的液体是否有这样的性质呢?下面我们一起来验证其他液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吧。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醋、酱油、牛奶,果汁等,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验证这些液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3、学生分组选择液体来实验,进行实验现象观察,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5、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大多数液体受热(或受冷)有什么共同的性质?(像水、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老师板书不同液体名称,并总结:大多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这一性质)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液体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液体的热胀冷缩。同时补充课题:液体的热胀冷缩

五、应用创新、拓展延伸

1、老师这里还有两盆冷热不同的水,你能从这个装置上判断出哪杯水更热吗?为什么? 看来我们今天改装的实验装置功劳可不小了,大家再仔细观察这个小装置,如果我们能给细吸管标上刻度,这就像我们实验室的哪一种器材?

2、那温度计是运用什么原理制作的呢?你能不能做一个简易的温度计呢?请同学们课后试一试。在生活中,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还有那些应用呢?

3、(实物出示)一瓶水和饮料。现在,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些瓶装的液体,你有什么发现?这是为什么?

水、饮料瓶里的水、饮料受热会膨胀,太满了,会导致瓶子爆炸,这是非常危险的,这样做是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可见生活当中离不开科学,所以,我们要从小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远大理想。

4、现在同学们想一想,冬天在火炉上烧开水时要注意什么吗? 由此看来,我们在家里煮稀饭、炖汤、熬中药时都不要把水倒满了。

其实,在生活中,有关“热胀冷缩”的现象还有很多,课后只要同学们能够认真观察,大胆实验,老师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请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出示瘪了气的乒乓球)与正常的状态有什么不同?有办法让它重新鼓起来吗?这又是什么道理呢?我们又该通过怎样的实验来验证呢?下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这个秘密。

六、板书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篇5

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鼎新小学

焦红英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二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主要观察水及其他液体受热和受冷时体积变化的情况。学生在三年级学习了“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设计此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概念,引导学生亲厉探究科学、建立科学概念的过程,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物体受热以后会发生各种变化这是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通过与生活现象的联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与欲望。【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他们更喜欢自己动手,自主实验。比较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方法不是很难,对他们来说不是难题,相反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才是他们最需解决的问题。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会用控制单个变量的方法进行对比的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失败,需要同学开动脑筋,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初步的思维能力、比较能力、控制变量能力及动手能力是学生学习本课的基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生产和生活中。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和良好的科学研究品质。学习中体验快乐。

【教学重点】

探究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大多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设计一个简易的观察水(液体)体积变化的实验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用小魔术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求知的欲望。

【教学准备】

教师自身准备: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平底烧瓶1个、烧杯2个、带细玻璃管的胶塞1套、红水(高锰酸钾水)若干、热水瓶、试管等。

为每组准备:水槽、一杯热水、一杯冷水、一瓶水和一个带细玻璃管的瓶子(各组装置不一定相同)、一条干抹布、彩色笔1支、实验报告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演示:把牛奶放入热水中发生了奇怪的现象,谁能帮忙解决一下?

2、学生观察教师演示(投影)。

3、谁能帮忙解释一下这一现象?(生假设各种猜测)

4、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要用实验来验证。

二、水热胀冷缩的探究

(一)、设计实验装置

1、小组讨论:设计一个怎样的装置才能清楚明了的得到实验结论。

2、分组汇报讨论结果。(又补充的可以及时补充)

3、确认无疑问时,准备实验。(白板出示实验提示)

4、汇报实验结果(白板展示实验报告单)

5、小结

大家都经历了一次水受热体积会变大,受冷体积会变小的过程,不过这里的变大用科学术语应该叫“膨胀”,变小用科学术语应该叫“缩小”,我们的水的这种变化叫“热胀冷缩”。(相机板书)

三、其它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 过渡:水有这样的性质,其它液体呢?

1、列举你知道的液体

2、大胆猜测

3、实验验证

4、小组实验(顺势提醒:将烧杯中用过的液体倒入污水桶,再装入新的液体),完成实验报告单。

5、汇报实验结果。

6、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都有共同性质——热胀冷缩。

7、是的,实验过的液体都有,没有实验的呢?能确定吗?(不能)对,科学讲究研究,讲究实事求是,因此,在这里我们只能说大多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学以致用

(一)小测验

1、知道了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假如老师将烧瓶放入一盆水中,玻璃管中的液柱下降了,你能推测出这盆水的冷热吗?为什么?

2、看来今天的只是大家真是学懂了。那老师还想再考考大家:经过刚才的探究,老师口渴了,想到超市买瓶水喝,却发现架上的饮料瓶都没有装满,这是为什么呢?

(二)列举生活中的热胀冷缩

你还发现哪些热胀冷缩的现象?(学生畅所欲言:开水壶盖跳动、温度计……)

(三)质疑水结冰体积变大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热牛奶导入新课,把学生的注意力拉进课堂,让大家去思考解决,学生顺利成章提出了热胀冷缩的概念,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为接下来的研究打下基础。

《液体的热胀冷缩》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改进实验装置,这对学生来说是很大挑战。最初我的设计是出示一些实验材料,让学生根据这些材料选择组合,想出实验方案。试教后发现这对学生来说是易如反掌的事情,这个过程没有完全调动学生的思维,一节好的科学课应该培养学生创造性,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为了让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着,我把这个环节改成让学生来自己设计实验证明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确,学生的聪明才智是无法估量的。小组讨论后,他们提出了自己实验方案,可行的不可行的,大胆的设想,新颖的想法,这都是孩子们思维的成果,这一环节学生表现的非常出色,而我对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评价不够,对学生每一个实验方案没有详细地提出优缺点。作为一名教师,表扬肯定学生的同时,也能指出学生欠佳之处。在学以致用环节,学生不但列举出了许多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还质疑了水结冰后体积反而变大的现象,说明学生留心生活和探究世界的能力和欲望,这是科学课中最重要的。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课堂上我对孩子的引导还远远不够,对科学知识了解的也不够全面广泛,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还需待继续学习、不断积累。同时,课堂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产生的疑惑,老师应该花时间,想办法和学生一起解决,直到学生采用正确的办法去解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才能让学生思维得到最好发展。

3.液体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

为全班准备: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

【教学过程】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观察: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

教师演示: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看现象进行描述)

再出示同样的两套实验装置,把它们放进温度不同的两个大烧杯中应该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进行描述)请两位同学上来看一下,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根据现象描述)

师:换过来看一下,你们能不能从看到的现象判断出哪个烧杯的水热呢?预设:通过实验学生不能清楚进行表述,从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研究: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1、师:通过气球皮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

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师:那在做实验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

(①小组要分工合作。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③做好记录。④注意安全,小心热水。)

3、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师: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么水遇冷后又会怎样呢?你们想怎样做?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简单说明)

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

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有了水热胀冷缩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观察点,理清实验的思路。)

5、归纳总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小结: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液体的热胀冷缩)

拓展:出示一瓶水、饮料。去超市买饮料,本想挑选一瓶装满的饮料。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

(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板书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膨胀

热胀

果汁

酱油

受冷

体积缩小

冷缩

牛奶

......液体

热胀冷缩

教学后记:

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 篇6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河北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62至64页。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通过观察生活中有关液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并能对要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2 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选用不同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知识能力: 1 能够通过实验验证,归纳出液体受冷、受热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2 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3 能够举例说明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乐于以合作的方式集体探究,并与大家交流看法。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精神。 3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液体受冷、受热后体积发生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独立开展探究活动。 教学方法: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由“问题――猜想――方法――实验探究――总结”的过程。 教学准备: 平底烧瓶、烧杯、带细玻璃管的胶塞、红墨水、热水瓶。水槽内装好一杯热水、一瓶红墨水和一个带细玻璃管的胶塞,各种液体若干。记录纸。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教师讲小事例:一天,妈妈外出时,交给小明一个任务:让小明烧一壶开水。妈妈走后,小明立即点燃煤气罩,把灌满的水壶放在煤气罩上烧。过了一会儿,小明发现壶里的水从壶嘴溢了出来,流到了煤气罩上,并发出了“吱吱……”的响声。小明害怕了,赶紧小心地把水壶从煤气罩上拿下来。水不溢了。小明却看到壶嘴里的水在下降,小明不理解这是怎么回事,请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帮助他解释这种现象。 生1:这是因为水的“热胀冷缩” 师:根据以往的经验,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热胀冷缩呢”? 生:。。。 师小结:听了大家的解释,我可以这样理解吗?在水没有增多或减少的情况下,受热膨胀,遇冷收缩,是这样吗?(板书:受热 膨胀,遇冷 缩小) 生2:水受热就会增多,受冷就会减少。 师:是这样吗?大家的推测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板书:液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主体探究 师:看书63页,各组讨论一下你做实验需要哪些材料? 生:平底烧瓶、胶塞、玻璃管、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 师:小组讨论你们准备怎样做实验。 生:说自己的设计。 师:下面的时间请各小组根据刚才的`设计做实验,验证一下水受冷或受热后的变化。 师:谁说一说实验现象? 生:水受热后,液柱上升,水受冷后,液柱下降。 师:液柱上升或下降代表了水的什么发生了变化?是水的多少发生了变化吗?我们有没有往烧瓶中加水? 生:(体积) 师:液柱上升代表水的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增多) 液柱下降代表水的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减少) 体积增多就会发生热胀的现象,热胀是由于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加,体积减少就会发生冷缩的现象,冷缩是由于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减少。关于水分子的这些知识在以后的 科学学习当中我们还要继续学习,在这里我们只是先了解一下。 导学明理 师:水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水的热胀冷缩现象。(板书)

《研究液体的压强》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液体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认识较少。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与总结。本节共有两个段标,分别是“令人惊奇的实验”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在“令人惊奇的实验”中安排了“活动1”是模仿帕斯卡的裂桶实验,主要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的过程,体会液体压强的“神奇”。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有关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帕斯卡实验对于激发学习兴趣、认识液体也有压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要安排得紧凑、要有“令人惊奇”的效果。可以将活动3中的问题(1)的讨论与该实验过程结合起来,避免出现只看“热闹”不看“门道”的情况。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上,“活动2”是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安排这个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教材中仅提供器材而没有作其他方面的陈述,对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得出结论等内容都要求学生自己进行.通过该实验使学生知道,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有关,与液体性质有关,与方向无关等。“活动3”通过对几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达到扩展视野的目的。由于《课程标准》中对液体的压强未作要求,所以没有编入有关液体压强的公式及计算的内容。教材第10页上面的方框中的内容要指导学生认真填写,但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思考。

2、三维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液体内部压强跟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经历模仿帕斯卡的实验过程,体会帕斯卡实验的意义,认识液体内部压强跟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的应用价值.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液体压强的特点

难点:用液体压强知识解释实际的现象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归纳结论,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法:观察、思考、记录、实验探究、交流与合作。

三、学情分析

新课标的理念适应了学生对世界认知的构建心理,能否充分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开展研究活动,对教师来说是一场教学理念的革命。液体压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但学生对于液体压强的认识只停留在朦胧阶段,所以本节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对液体压强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由于初三学生已有一定的物理基础,在教学安排上,从新课引入,到教学中间的设疑、亲身体会,处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从观察、实验着手,从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㈠引入新课

活动1令人惊奇的实验(模仿帕斯卡的实验)

此实验可安排作为课外活动,由老师带领学生做演示实验。

提出问题:为什么几杯水就把饮料瓶压裂了?由此你想到哪些问题?你的猜想是什么?

㈡新课讲授

1、活动2 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①本活动使用的仪器是简易压强计,一般不介绍它的制造原理,直接介绍使用方法即可。让学生知道U形管两液面高度差的大小表示压强计金属盒上橡皮膜受到的压强的大小,压强越大,两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就越大。

②学生提出猜想

③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实验方法讨论。⑴假如液休内部压强与深度有关,你的实验方案是什么?⑵假如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你的实验方案又是什么?实验结论为“同种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深度有关,深度增加,压强增大.不同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④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压强

a.内部是否有压强: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玻璃缸内的液体中,观察压强计两管中液面产生高度差,得出结论:液体内部有压强。

b.各个方向,改变橡皮膜方向,得出结论,观察现象:U形管中仍有高度差。结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c.压强随深度的关系:改变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将其固定在水面下10厘米处,变膜的方向,记录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结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d.同一深度,压强和液体密度的关系:比较同一深度水和盐水的压强;记录压强计在盐水中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结论: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e.深度不变,各个方向压强关系:压强计金属盒固定在水面下5厘米处,记下两次液面高度差,任意改变膜的方向,记录 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结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

对于“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的特点,不必刻意地让学生去实验,可以在活动结束后,向学生提问,“你在实验过程中是否还有其他新的发现?”

让有兴趣的学生再去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或重新实验,让那些能够发现上述特点的同学,享受成功的喜悦.

2、活动3讨论下列问题

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以后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讨论“帕斯卡为什么用几杯水就能把水桶撑破”这个问题时,让学生明确液体产生压强的大小与液体的质量大小没有直接关系。在讨论“潜水员进行深水作业时,为什么必须穿上特制的潜水服?为什么还要限制潜水的深度”这个问题时,要引导学生围绕水下的环境特点展开讨论。

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时。要及时给予鼓励、赞美,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3、总结液体压强的特点:

⑴液体内部有压强

⑵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⑶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

4、学以至用:

老师读初中的时候曾经利用液体的压强知识解决过一次实际问题,现在我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让同学们也想一想。

例题:在老师念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家里面的排污管道堵住了(如图),洗碗池里的水排不出去,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

让学生思考、举手回答。

讲述老师思考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与学生共享思考解决问题的乐趣。

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 篇8

宁乡金海实验小学:刘明

一、教材的分析:《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七小节知识。本课共编排了4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马铃薯在两种液体中的沉浮;第二个活动是观察比较两种液体,做加热液滴的实验;第三个活动是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第四个活动是拓展延伸,了解有关死海的资料。本课内容既是对本单元第一课内容的联系,延续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也是对后面研究马铃薯沉浮原因的一个铺垫。

二、学生情况分析:这个阶段的学生大约是在11岁左右,对周围依然充满好奇和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已经有了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认知。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生活当中已经认识了一些有关沉浮的现象,但学生对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变化。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是: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了解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2、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主要是让学生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难点: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五、教学准备:马铃薯、酒精灯、火柴、铁勺、食盐、味精、烧杯、筷子。

六、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这个环节大约需要5分).在这一个环节里,我利用学生好奇心重、求知欲强的特点,以孩子喜闻乐见的魔术引入课堂教学,一下子将所有孩子的眼球吸引过来了,调动孩子们的参与热情。两次追问一是给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同时也是对学生科学态度的挑战。还为接下来的实验验证环节做好了心理铺垫。

活动

二、引导实验验证(这个环节大约需要12分钟)

在这一个环节里,我让他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开始亲身经历一个思维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对现象的仔细观察,有根据看到现象的和自己过去经验的大胆推测。试验中,出示方法指导,利于学生规范操作,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并能提高效率。实验结束整理好材料再汇报,能使孩子们更集中精力于汇报与聆听,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活动

三、探究哪些液体会使马铃薯浮起来(这个环节大约需要19分钟)

这一环节中,每个小组每个孩子亲历了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的探究活动以后,他们的原有认识已被推翻,孩子们的思维也更开阔了。通过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让学生明白了物体在比水重的液体中会浮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亲身经历这个过程,使他们初步养成了一种科学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这对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应该说是非常有益的。

活动

四、拓展延伸 本课小结(这个环节大约需要4分钟)

课件出示关于“淹不死人的湖——死海” 小老师介绍。师介绍“中国死海”。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奇妙,同时也让孩子们懂得了神奇的科学现象也是可以联系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的。

七、教学设计的特点:用四个紧密相连的环节,使学生较完整地亲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动手、动脑中解决问题、学会科学的检验方法及操作技能,这正是我们科学课的价值所在。

《空气的热胀冷缩》的教学反思 篇9

学生交流实验设计时,我设计了三个提示。学生在交流设计时,也很好地解决了提示的问题。但回 答的质量不够高,深度也不够。反之,如果把这一环节调整到设计实验之前,让学生在设计实验时讨论一下,形成统一的意见,那么学生的回答会更到位。

2、建模解释环节。

在建立模型解释空气热胀冷缩原因这一环节,我借助于视频帮助学生建立模型,让学生在看完视频后讨论看到的现象:即运动越快,微粒之间的距离越大,体积就越大;运动越慢,微粒之间的距离越小,体积就越小。再把看到的现象迁移,用来解释空气热胀冷缩的原因。然而这部分内容太抽象,学生仍然处于半懂不懂的状态。如果把教材上提供的文字解释资料复印给学生,把资料和录象结合起来,那样学生的理解会更清晰。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热胀冷缩 篇10

教学目标:1了解热胀冷缩的原理

2.能发现生活中热胀冷缩的例子 3.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科学实例

教学准备:故事(天天的气球),空易拉罐

开水

冰水

厚手套

脸盆

橡皮泥 设计流程: 一故事导入

小朋友,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故事《天天的气球》。听了这个故事,小朋友想一想:天天的气球为什么爆了?

幼:气球里的气太热了。幼:气球在超市时温度不太高,外面温度高。气球里的气膨胀了。教师小结:天天的气球里的空气遇到热会膨胀,所以气球就承受不住了,才会爆了,空气遇冷会怎样呢?(会冷缩)

二、教师向幼儿做演示、实验:向易拉罐倒冰水的时候。易拉罐的变化。

师:气球爆了是因为物体受热会膨胀,气球遇冷时会收缩,让我们再做个实验吧!

三、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向易拉罐倒入冰水的时候,易拉罐有什么变化?幼:易拉罐变瘪了。师:易拉罐为什么会变瘪了?幼:因为易拉罐遇冷就收缩了,所以变瘪了。师:怎样才能让易拉罐鼓起来?幼儿回答。

四、教师小结: 1.烧一些开水

2.把空的易拉罐开口向上放在盆子。3.小心地放入易拉罐中,倒入一半即可。4.30分钟后戴上手套把易拉罐中开水倒掉,快速用橡皮泥把开口严实地封住,注意不要漏气,会出现什么现象?

幼:易拉罐变圆了恢复了原状。

师:孩子们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幼:物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五、和幼儿一起探讨生活中热胀冷缩的例子。

师:出示带金属盖的瓶子,拧不开为什么?幼儿试答。

《空气的热胀冷缩》优秀教学反思 篇11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们用微粒的运动来解释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为了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我们做了一个模拟游戏,一部分学生扮演气球,一部分学生扮演空气微粒,当微粒加快运动时,扮演气球的学生手拉手围的圈也变大,当空气受冷减慢运动时,空气收缩,气球变小。通过游戏,学生们对于热胀冷缩与微粒运动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并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样用微粒运动来解释热胀冷缩就更容易了。从而也突破了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拓展,是让学生们利用空气的热胀冷缩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踩瘪的乒乓球。学生们想到用热水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又加热了一下已经凉下来的水,当一名同学将这个很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中,拿出来让大家看现象时,学生们都露出了很惊讶的表情。这就是实践检验出来的知识与理论的不同之所在。虽然学生们都知道用这个方法,但是不做实验的话,学生们没亲眼看见,也是半信半疑的。当亲眼看到乒乓球又变圆了。学生们是开心的,也更加确信了科学实验的魅力。

最后的部分是做练习,通过课上做练习题,也能了解到学生们的掌握程度。

【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推荐阅读:

液体教案正常07-20

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教案06-26

液体灌装机操作规程10-16

上一篇:妈妈的针迹诗歌下一篇:中大合作协议书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