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2024-1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精选9篇)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篇1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努力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人事管理体制。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经历了调研准备、推行实施和完善发展三个阶段。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推行情况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实施,是以1993年8月国务院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为标志的。范围为全国中央、省、市、县、乡五级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一)建立和推行的背景

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政府机关人事管理制度,建立了一支行政管理队伍,适应了当时计划经济的需要。形成和发展出若干行之有效的准则,比如,党管干部的原则,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等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进程,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的推进,使原有的干部人事制度面临着改革的迫切需要。首先,经济体制改革迫切要求在干部选拔上增加透明度、开放度和群众的参与程度,要求在更大范围内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局面。其次“国家干部”的概念过于笼统,缺乏科学的分类,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管理方式陈旧单一,管理制度不健全,用人缺乏法治等传统体制的弊端必须突破。第三,对体现干部人事制度优良传统的具体制度、内容和做法,也需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调整、改进、完善,动态地适应着时代的要求。

因此,在进入改革开放之际,小平同志就要求要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此后,干部人事制度进行了坚决而系统的改革,尤其是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都将其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加以强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选择特定时期某一局部,作为全局的突破口,往往会对全局起主要和决定作用,同时也符合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干部进行科学分类,在机关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就是全局中的一个主要环节,是使干部人事制度走向科学分类管理体制的突破口。从而推动企业、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决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全局问题。

就全局性质而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但具体到机关、事业、企业的干部人事制度,其改革的深刻程度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一切运动形式的每一个实在的非臆造的发展过程内,都是不同质的。机关具有国家事务管理的一致性,必须统一指挥,保证政令畅通,机关干部人事管理也要集中统一,不能有多样性。由此看出,机关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同政治体制联系紧密,其改革是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健全,重要的是增强活力、赋予生机,是在继承和连续基础上的具体管理办法的调整和改进。因而,其改革不具根本性变化的性质。企事业干部人事的管理制度不仅有干部人事制度的共性,而且反映企业制度、事业单位管理制度所确定的外部关系。这种外部关系只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而逐步清晰和明确。并且,由于经济体制从计划向市场的根本转变,企事业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具有了根本性变革性质。用人主体由国家转为法人,用人行为由行政转为市场。所以,企事业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是对自身的根本改造,具有根本性的变化性质。这种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既是企事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艰巨性所在,也是它不可能先于机关形成制度的原因所在。

党的十三大提出的“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是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必然选择。

(二)推行的过程和方式

自党的十三大和七届全国人大提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党的十四大和八届全国人大提出尽快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到党的十五大和九届全国人大提出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连续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既表达了党和国家的意志,也反映了实际工作蓬勃发展的进程。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推行,始终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采取了符合实际的推行方式方法,使制度建设稳中求进。按照党中央关于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的要求,推行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采取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分步到位的方法,根据各项改革的难易程度和基础条件,针对机关工作人员的接受程度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一年一个突破口,逐步达到目标,使推行工作有计划有节奏平稳地进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到1997年底,在全国基本建立了公务员制度。

(三)取得的成效

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后,在国家行政机关新的人事管理机制开始运行,其中比较显著的有八个方面:

--考录工作全面铺开。全国31个省、区、市均实行了公开招考,多数地方还打破身份、地域限制,不拘一格选人才。截止1999年初,全国计划考录公务员15万人,报考人数150万人。公务员考录制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支持和欢迎。

--激励机制开始运行。实行考核制度,对公务员的“德、能、勤、绩”进行评价,并将考核结果同奖惩、工资、职务升降、辞退等环节挂钩,使“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开始改变。自1994年起,全国各级行政机关98%的公务员参加了考核。考核被评为优秀者受到奖励,考核不称职者受到处理,考核的奖优罚劣功能得到发挥。

--能上能下有了突破。实行竞争上岗,能上能下,使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截止今年4月,仅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就有5万个机关单位实行了竞争上岗,职位近35万个,报名参与竞争上岗的各级机关公务员达80多万人。

--轮岗、回避初见成效。对领导和“热点”职位有计划地轮岗,对有亲属关系的公务员在任职和执行公务时回避,打破了亲情关系网,改善了公务员工作环境,促进了廉政建设。截止1999,全国共有40余万人进行了轮岗。同时,全国还有29832人进行了任职回避。--“出口”初步畅通。退休制度得以进一步贯彻,特别是辞职辞退的实行,使机关告别了“铁饭?quot;,”能进不能出“的弊端开始打破。据统计,4年来,全国共有11000多名公务员被辞退,有11624人辞职。

--培训开始步入轨道。培训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的有效途径。据不完全统计,自条例颁布以来,共培训公务员1000余万人次。99年,55个中央国家行政机关,有5180人次参加了在职培训和学历教育,占总数的32.2%。通过培训,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工作能力得到加强,保证了政府机关的高效运转。

--公务员权利有了保障。据不完全统计,申诉控告制度实施以来,各级人事部门共受理公务员申诉287件,其中撤销或者建议撤销原处理决定的占到20%。不公正的人事处理得到了纠正,维护了公务员合法权益。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得到弘扬。从1996年开始,连续四年在全国开展”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这一活动,展示了新时期公务员改革开放、勤政廉政的新形象,叫响了公务员称号,宣传了公务员制度,推动了公务员队伍建设。总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推行,取得了明显成效。机关的生机活力明显增强,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水平有较大提高,机关的勤政廉政建设得到加强。实践证明,我国公务员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是一项比较成功的改革。

(四)存在的问题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推行,还只是迈出了初步的步伐,制度的健全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当前的主要问题:一是立法层次不够;二是全国的发展不平衡;三是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二、我国公务员制度展望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在继续发展,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经济、科技、国防和民族凝聚力等在内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对各国政府的管理效能和效率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当今中国,改革、发展和稳定成为我们工作的主题。今后五至十年,是我国发展的一个大机遇,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全面深化,整个经济处于战略性结构调整之中。在解决深层次矛盾、克服各种困难和风险中,需要我们维护社会稳定。就是说,政府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行政运作的复杂程度大为提高,迫切需要提高政府判断形势、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人民群众对政府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在履行和完成”执法“和”管理“的职能和任务中,必须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在政治思想、工作作风、制度建设和机构改革中不断取得成绩,从而建设廉政、勤政、务实、高效政府。

今后,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论述为指导,按照深入改革人事制度的要求,从增强制度活力、提高队伍素质、改进公共服务、完善法制等方面着手,以深化制度改革为动力,以提高队伍素质为根本,以提供优质服务为目标,结合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统筹规划,力争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充满生机活力、法制体系完备的公务员制度,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为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有。

今后一段时期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重点有四个方面:

一是增强制度活力。主要是完善分类、聘用、考核、竞争机制等。推行部分职务实行聘任制的试点,探索主办人员与辅办人员不同的管理办法。改进考核制度,实行多层面考核,净化民主测评的环境,公示考核结果。完善公务员竞争上岗、公开选拔制度,保证人才选拔工作的公正性、科学性。

二是提高队伍素质。创新、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严把”进口“,要经过多次考试,层层筛选,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根据公务员职业发展加强培训。研究公务员的成长规律,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明确阶梯和目标,并针对个人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按照从严治政,依法行政,政务公开的要求,进行依法行政培训,增强公务员法律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要根据加入世贸组织对行政管理提出的新要求进行培训。培训内容,要以法律规定、市场需要、岗位必会为导向来确定。培训安排,要把个人动因和组织选送结合起来,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由政府推动转为利益驱动。培训时间,要长短结合,板块拼加,自由选择,学分累计。形成一套有效的培训运行机制。三是改进公共服务。按照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要求,进一步转变职能,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积极推行政务公开,让人民群众了解办事程序和规则,接受群众监督。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电子政府",提高行政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引导广大公务员深入实际,体察民情,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群众满意。

四是完善管理法制。认真总结各地区、各部门在公务员管理中的新鲜经验和好的做法,进行规范,不断丰富完善公务员制度。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公务员法》的起草工作;抓紧研究制定尚缺的单项法规,如公务员的纪律、行为规范、调任、转任、退休等;对现有的单项法规要在实践检验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竞争择优促使中国形成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中国公务员制度推行11年来,政府机关人事管理工作实现了根本转变,随着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的普遍建立,一支具有公仆意识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正在形成。中国公务员管理工作始终立足制度建设。在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正式颁布后,先后制定出台了与之配套的10余个暂行规定、实施办法和一批政策规定,内容涵盖公务员考试录用、考核、职务任免、奖励、辞职辞退、申诉控告、培训、职务升降、任职回避、职位轮换等方面,使公务员队伍管理初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均实行了公务员公开招考,多数地方还打破身份、地域的限制,中央国家机关已连续11年组织公开招考;在职务晋升上,破除“论资排辈”。近两年,全国共有22.3万人通过竞争上岗晋升职务。

自1994年起,全国各级行政机关98%的公务员参加了考核,考核结果同奖惩、工资、职务升降、辞退等环节挂钩。

退休、辞职、辞退、交流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公务员队伍“能进能出”;纪律、处分、轮岗、回避制度的实行,加强了对公务员的有效监督。此外,任职培训、更新知识培训等培训体系的建立,成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队伍的有效途径。

据人事部统计,从学历上看,大专以上人员占总数的比例由1993年的32%,上升到2003年的73.7%,提高了41.7个百分点;从知识结构上看,公务员的法律知识、科技知识、现代行政管理知识、市场经济知识以及外语、计算机等知识得到了补充;从能力结构上看,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有所提高。

公务员法着力解决三问题

中国国家公务员人数已经超过了500万。如何约束规范这支公务员大军的行为,为公务员立法,实行“依法治吏”,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制度设计,是建立现代政府的重要法律基石。

刚刚结束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传出的信息表明,《国家公务员法》即将提交初审。这部两年多来11易其稿的法律,人数达500余万之众的国家公务员,对这部法律更是满怀期待。各界至为关注的是,这部重要法律的立法主旨是什么?反复论证的焦点问题是什么?能否解决现行公务员管理实践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

深化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中国实施公务员制度已经有10年,也颁布实施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那么。为什么还要出台《国家公务员法》呢?宋世明指出,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角度看,出台《国家公务员法》是当前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一张“大牌”。如果说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面,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就是一条线,而出台《国家公务员法》就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依法治国”首先要求“依法治吏”,这里所说的“吏”,主要是指公务员队伍。自1993年颁布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以来,公务员制度的法律体系可以说已经初步确立,但《条例》的法律权威依然不够。

宋世明博士指出,“吏治腐败”是当前最大的腐败,是其他形式腐败的催化剂,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众矢之的。出台《国家公务员法》也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理“吏治腐败”的重要举措。

制定《国家公务员法》,也是为了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制度成果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角度来说,出台《国家公务员法》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组织保证。

新的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使得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市场监管职能日趋重要,对一线

执法队伍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国家公务员法》是否会着力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宋世明博士对此回答说:这也正是这部法律试图解决的问题。

焦点问题反复论证

《国家公务员法》着手起草时间两年多,期间11次易稿,在制定这部法律的过程中,宋世明认为遇到了以下容易出现分歧的焦点问题:一部法律,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期盼。关于《国家公务员法》,相关管理部门期盼它更加规范公务员管理,更好地保护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公务员们期盼它能为自己开拓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合法提高相关待遇;专家学者期盼它建立推动公共人事管理的现代化,建立现代公务员制度;老百姓期盼通过它早日建成一支成本更低、服务质量更高的公务员队伍。

因此,在这部法律的起草过程中,难免会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另外,诸如如何创新公务员分类管理机制?职务系列与职级系列是完全分离,还是保持一定的对应关系?以及取消领导职务,还是改造非领导职务?如何加大对公务员合法权利的维护等等,都需要在比较中反复论证。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篇2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完善

所谓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就是将所有财政资金集中到国库单一账户, 所有财政支出必须由国库直接支付。近年来一些地区进行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亟须进一步改革完善。

一、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必要性

1、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使财政职

能作用发挥得更为全面有效, 是构筑适合市场经济财政框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2、目前市场经济国家财政资金都实行

国库单一账户支付, 我国加入WTO后, 经济制度和体制创新应以国际通行做法为借鉴。

3. 各地的改革试点证实, 要完善预算管理改革, 必须推进预算执行改革, 加快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势在必行。

4、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形成“管

钱的不拨钱、拨钱的不花钱、花钱的不见钱”的资金管理模式, 这种“直通车”模式可以从源头上防止违规违纪和腐败发生。

二、当前试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体制不规范。

目前对预算单位的收支计划一般都是根据国家的财政状况、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度核定单位年度预算收支规模, 预算支出未能细化到逐笔核定的要求, 不利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其次, 目前预算编制时间太短, 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准确, 从而造成预算执行过程中调整多、无法严格监督等问题。

2、单一账户设置不规范。

现在有些地方将国库单一账户设置在商业银行, 这完全背离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关于由财政部门在中央银行设立统一的银行账户集中管理的规定, 这使中央银行无法对国库资金的具体运

4、集中支付范围不统一。

各地在试点时集中收支的范围不统一, 主要是支出的范围不统一。理想的做法是将包括预算内外的所有财政资金都纳入集中支付范围, 但实际上各地都有一部分财政资金未纳入集中支付。由于各地的做法不一致, 使得中央政府无法准确掌握各种支出信息。

5、财政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

规范的国库集中收支制度应具备政府账务会计系统和银行资金收付系统。由于我国中央银行的国库会计非独立会计系统, 不能全面地反映国库收支状况;财政、国库、税务部门、预算单位、没能全面联网;银行资金清算系统不完善也直接影响了国库资金及时支付。

三、建立和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建议

1、加快推进预算管理体制改革。

部门预算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基础, 必须细化预算编制。有必要从功能上、性质上进行预算科目规范分类, 每项支出都要有相应的对应科目, 把预算具体到部门、单位和项目。特别是在编制支出预算时, 应从单位当年实际需要出发, 结合当年财力状况, 来核定具体支出额度, 并明确各项支出的方向和用途, 专项资金应力求细化到具体项目。只有在细化了的单位预算和年初预算到位的情况下, 集中支付才能确保单位工作的正常运转,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目标才能得以顺利实现。在部门预算执行环节, 一方面应在集中支付环节强化预算执行, 防止随意调整追加预算的发生;另一方面建议建立合理规范的预算调节机制, 使预算单位在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时, 可以快捷、简便、高效地调整预算。此外, 应改变预算年度的历年制为跨年制, 给预算编制足够的时间。还应尽快解决预算内外资金“两张皮”, 预算管理“双轨制”问题, 财政资金不再区分预算内外, 以利进一步强化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力度, 堵住财政资金国库外支付漏洞。

2、逐步扩大财政直接支付的范围。

目前财政直接支付主要在工资、政府采购、专项资金等领域。在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过程中, 应进一步扩大直接支付范围, 发挥财政部门对全部预算资金支出全过程进行监控的功能。实践中, 由于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的支出种类较多, 不可能全部实行财政直接支付, 对于授权支付的范围要严格控制, 严格监管, 以利于实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目标。

3、规范单一账户设置, 严格管理。

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建立了国库单一账户制度, 将政府各部门所有的财政性资金都集中到中央银行单一账户。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要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和成功经验, 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拨付以国库集中支付为主要形式的国库支付管理制度。为保证单一账户体系的成功建立, 必须加强账户的管理工作, 单一账户的开立、变更、撤销必须在国库部门备案, 国库部门应经常开展账户检查工作, 对未经备案的财政性资金一律予以撤销。

4、建立健全财政管理信息系统。

现阶段与国库集中支付相配套的信息化系统建设, 一是建立一套安全可靠、功能强大的国库集中支付操作系统, 实现资金支付程序明细化、规范化, 预算执行监控动态化, 预算单位支出信息采集的实时化;二是与银行结算系统连接的可以利用银行部门发达的结算系统处理政府部门财务活动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三是尽快实现财政部门、国库、税务部门、代理银行等相关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网, 构建联合信息网络, 加强国库的信息收集与处理功能。

5、修订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现行账户体系设置、财政资金拨付程序都进行了重大改革, 并涉及银行清算制度, 需要相应重新修订《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国家金库条例》、《国家金库条例实施细则》、《总预算会计制度》以及相关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同时, 为了改革的顺利实施, 需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支付管理办法》等, 为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6、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监督控制体系。

财政、国库、审计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对财政资金支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财政部门要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 同时应建立完善对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内部监督制约制度;国库部门要严格履行央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职责, 强化对代理银行的资信、资金清算业务的监督;审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年度审计检查, 促进政府部门和其他预算执行部门依法履行职责。

参考文献

[1]、李莉对加快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再认识商业会计2006 (13)

对完善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探讨 篇3

[关键词] 中国公务员 考核制度 改进 完善

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目前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暴露出来的法律保障不健全、责任主体不明确、考核内容不具体、考核标准不详细、考核方法不灵活、考核结果不明显等方面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环境因素、人为因素、思想因素等原因分析,笔者认为,为了使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得到健全稳固的发展,我们应该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中国公务员的考核机制加以改进和完善:

1 加强公务员考核法律法规的建设

人们常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正是因为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才导致了诸多漏洞的出现。公务员考核制度也不例外,因此,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首先要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日本的公务员考核制度较为具体细致,除了《国家公务员法》外,还有《国家公务员工作评定规定》、《关于工作成绩评定手续与记录的政令》和《勤务评定的基本标准》等。日本公务员考核制度的特点就在于评定内容多,规定严格,但程序复杂,而且评定结果并不能真正对晋升发挥作用。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采取“法中规”的手法进行法律的完善。2007年6月1日实施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以下简称《处分条例》)就是对《公务员法》中惩罚章节的进一步规定。由此可见,在《公务员法》的规定范围内,在《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的基础上,再颁布相关的公务员考核规章,对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内容、标准、方法、结果的评定和使用、考核的管理与监督等进行具体明确的规定,是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的一个方法。

此外,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地方差异影响到了管理制度,各地方单位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修改和完善公务员考核的办法或实施细则。

英国的公务员考核制度不求统一。英国国家机关之间、国家机关与地方机关之间的考核的方法、步骤都有所不同;考核的等次和考核结果的使用也没有统一的规定。归纳其特色有二:一是不搞一刀切,各有各的优势,较灵活;二是考核注重服务对象的意见,有利于公务员确立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

在中国即将实施的《处分条例》中可以发现与英国的相似之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可以补充未作规定的应当给予处分的违法违纪行为以及相应的处分幅度”。健全的法律法规可以加强执法,确保考核工作落到实处,严惩考核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量身定做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将使公务员考核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 健全考核标准,明确考核内容

公务员考核的标准和内容应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职务、级别和业务进行确定,增强考核标准和内容的针对性。内容详尽的公务员考核制度应借鉴法国的成功经验。法国的公务员考核实行分类考核。法国的《公务员总法》规定,每年公务员应在总评定的基础上写鉴定,以表明其业务才能。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整洁状况等14项,然后利用《打分平衡制度》进行项目考核的逐级打分,最后由行政首长写总评语。考核评分法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和科学性较强,但计算比较复杂,且较注重客观条件,对实际能力的考核不太客观。《处分条例》中对收受贿赂,旷工,玩忽职守、贻误工作,弄虚作假,误导、欺骗领导和公众,滥用职权,泄露国家秘密、工作秘密,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违反公务员职业道德等行为分别作出了规定。这可以视为公务员考核内容具体化一种方法。分析法国经验,中国的公务员考核制度可以进行相应的整改,例如,对一般公务员进行考核时以勤和绩作为考核重点,对领导层公务员而言,考核的重点则应放在德、能和廉上。而且公务员考核时要尽量减少主观化的标准,量化和具体化考核的标准能增加公务员考核的可操作性。党的十六大把“与时俱进”增写进党章总纲,公务员考核的标准和内容同样应该具有时代的精神和现代的气息。只有公务员考核的标准和内容跟上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才能保证公务员不被社会淘汰。

3 全方位改进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的不灵活是阻碍公务员考核有效进行的关键。注重平时考核,引用全方位考核,不仅能保证公务员考核的顺利进行,而且能提高政府机关的工作效率。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充分利用这个时代的特色将使公务员考核工作变得轻松迅速。平时考核不易进行的原因在于考核量大,内容繁琐,时间长。若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记录公务员每日的工作内容、工作效果等日常工作项目,并生成公务员当日的工作记录表作为平时考核的资料。然后,只要通过网上纪录,就能迅速形成月度和季度的考核结果,为年度考核提供完整的依据。这不仅使得公务员考核的工作规范化、科学化,而且真正意义上做到了现代化。

平时考核落实后,公务员考核工作的难点就在于年度考核如何做到全面、具体、有实效。笔者认为,360°考核法是行之有效的选择之一。所谓的360o考核方法也称全视角考核或多个考核者考核。这一方法由被考核者的上级、同级、下级和外部以及被考核者本人担任考核者,从多个角度对考核者进行360o的全方位考核。它包括了外部评议和内部考核,后者又包括了上级考核、下级考核、同级考核和自我考核四种。由于经过多个侧面的考核,其考核误差也就趋向于零,所以,该考核法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敏感度。让被考核者的上级、下级、同事和服务对象都参与到公务员考核中,就能对被考核对象进行全方位的考察,避免了公务员的投机取巧和领导层的主观臆断。对领导层公务员的考核,还可以从工作圈扩展到生活圈、交际圈等范围,进行更加全面、深入、准确的考核。例如在《处分条例》中有具体规定到公务员的家庭生活、宗教信仰、个人娱乐习惯等方面,这就是一种跨越工作圈的全方位考核法的体现。

4 确保考核结果落到实处

把考核结果落到实处是公务员考核工作得以延续的关键。激励理论认为,激励是导致一个人努力的重要条件;工作的实际绩效取决于实际能力的大小,努力程度;奖励要以绩效为前提;奖励措施的满意感取决于被激励者认为获得报偿的公正度。这理论告诉我们,必须科学地设计公务员考核制度,提高考核的信度、效度、敏感度,确保考核结果科学合理地使用。有竞争才有动力,有奖励才有冲劲。在实际的公务员考核工作中,为确保考核结果,激励效用的体现应做如下改进:

4.1 增加公务员考核结果的等次

借鉴国外公务员考核的经验,将公务员考核结果的等次分成五级或七级(法国公务员考核的结果从特优到差共分七个等级),并且规定出每个等级的考核标准、各级人员的比例以及应享有的待遇,这样,考核结果的评定有拉开距离的空间,才不会出现“好坏一个样”的现象,

4.2 保证考核结果的兑现

对表现出众的公务员应给予相应的奖励,如:晋升职务、提升工资等,还可以参考一些企业的做法,选送优秀的人员去国外培训;对表现一般、工作能力一般的公务员,应如实给予考核评价,必要时将其送到职业培训中心进行相应岗位的培训;对不合格的公务员,应敢于对其动真格,给予减少工资、降级,甚至辞退的处罚,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公务员考核的力量。在即将实施的《处分条例》中,将惩罚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六个等次,并规定了明确的受罚时间。公务员的考核结果可以与之相联系,对不合格的公务员视其情节轻重,给与相应等级的处分。

5 有效监督考核全过程

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指出:“在每一个群体中,都有不顾道德规范,一有可能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人;也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其潜在收益是如此之高以至于极守信用的人也会违反规范。因此,有了行为规范也不可能完全消除机会主义行为。”为了保证公务员考核的公平、公正、公开,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以保证。

以ISO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为例,审核员不一定要是专门人员,可以是企业里选派能力好的员工进行培训,取得认证后,平时在企业里还保持原职位,到审核期,就以审核员的身份对企业进行审核。公务员考核要在具有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进行,考核的过程自然也少不了专业的监督。因此,行政机关内部可以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也可以选派优秀的公务员进行培训上岗。

有了监督小组,之后自然要注意到监控的过程和责任的追究。监控过程包括事前对考核的准备工作、考核对象的资格以及回避问题进行监控;事中对考核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保证考核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事后对考核的结果进行监控,确保考核结果的真实、准确。在责任追究方面,应制定相关的律法,对没有依法履行监控职责,导致公务员考核过程出现不符合问题的监督小组成员,应根据情节轻重依法追究其失职责任。

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也处在初始阶段,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和完善。从眼前的公务员考核制度来看,健全法律法规的保障,大胆的改革和尝试,有利于考核制度中新规定、新方法、新措施的发展;灵活借鉴和应用国外公务员考核经验及理论,切实把考核结果与职务、福利等联系在一起,加大公务员考核的监督机制,有利于保证公务员考核的与时俱进,并且能将流于形式的考核变成具有切实意义的工作。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以吸收人才,发现人才,有效促进公务员科学认识和掌握行政管理规律为目标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平台作保证,从而推动整个公务员制度走向完善。

参考文献

[1] 韩春晖.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简明读本[M]. 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2] 苏子龙. 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研究[D]. 吉林:吉林大学,2006.

[3] 王菁. 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思考[D].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2005.

[4] 池松军. 关于完善公务员考核机制的几点思考. 集团经济研究[J],2005,(7):163-164.

[5] 赵玉霞. 国外公务员考核制度综述. 理论学习[J],2005,(7):50-51.

[6] 熊莉萍,逯忆,王楷楠,何志扬. 论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新规定:内容、问题与完善. 经济师[J],2005,(12):41-42.

[7] 李玥莹. 试论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探索与创新. 理论界[J], 2006, (5):6-7.

[8] 毕明. 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的路径分析. 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J],2005,7(2):50-52.

[9] 林惠卿. 完善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思考. 珠江水运[J],2006,(5):15-17.

[10] 何丽鹃,毛家琼,胡蓓. 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技术与市场[J],2006,(10):39-40.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篇4

实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体系,是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生态文明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国内外实践看,生态补偿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政府补偿。政府补偿是目前我国开展生态补偿最重要的形式。政府补偿是指政府以财政补贴、政策倾斜、项目实施、税费改革、人才和技术投入 等手段对生态环境保护贡献者进行补偿,以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财政转移支付。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适用于补偿重要 生态功能区因保护生态环境而牺牲经济发展的机会成本。同级政府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适用于跨省界流域、城市饮用水源地等的生态补偿。二是税收制度。通过实 施环境税、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等,既为生态环保筹措资金,又提高生态破坏成本,促成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三是行政收 费。政府运用经济手段促使排污单位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目前在我国主要由环保部门以排污费的形式收取。四是金融信贷政策。政策性银行以低息或无息贷款的形 式向生态环保活动提供小额贷款。国际金融组织是很多国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推动者。五是其他途径。包括设立专项资金、发行国债、实行差异性区域政策等。

社会补偿。社会补偿是指国际、国内各种组织和个人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非利益相关者提供物质性的捐赠与援助。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生态补 偿机制建设,筹集生态环保资金,提高公众生态环保意识,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一是社会捐助。捐助是非政府机构经常使用的补偿手段,包括直接资金援助 和修复技术援助等。可以争取官方和民间国际组织对我国进行直接补偿,引进国外资金和项目。这种方式易于操作,但资金有限,适用于特别贫困地区。还可以通过 深化企业财务制度和所得税改革,鼓励企业捐赠,引导企业为生态补偿作贡献。同时,应广泛动员个人、民间组织等参与生态补偿、奉献爱心。二是发行生态彩票。彩票在发达国家被称作第二财政,具有强大的集资功能。我国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发行生态环境建设彩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并培育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三是 自愿义工。自愿义工是公众参与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国际合作补偿。地球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推动国际合作,实现利益共享、成本分摊,可以使生态补偿机制更好发挥作用。我国积极开展环境保 护领域的国际合作,先后与美国、日本、加拿大、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签署双边环境保护合作协议或谅解备忘录,与10多个国家签署核安全合作双边协定或谅解 备忘录。在环境政策法规、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可持续生产与消费、能力建设、示范工程、环境技术和环保产业等方面广

公考咨询交流、公考资讯早知道、公考资料获取,尽在中公网

江西官网:jx.offcn.com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泛进行交流与合作,取 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我国还与欧盟、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双边无偿援助项下开展了多项环保领域合作。

生态移民补偿。在生态脆弱地区实行生态移民,是保护生态环境、蓄积自然资源的重要举措,是减少贫困人口、提高扶贫效益的治本之策,也是 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例如,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我国已投入几十亿元资金,对居住在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 100多万贫困人口实行了生态移民。今后,生态移民作为生态补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发挥更大作用。

更多请访问中公教育江西分校:http://jx.offcn.com/?wt.mc_id=bk11653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篇5

实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体系,是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生态文明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国内外实践看,生态补偿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政府补偿。政府补偿是目前我国开展生态补偿最重要的形式。政府补偿是指政府以财政补贴、政策倾斜、项目实施、税费改革、人才和技术投入 等手段对生态环境保护贡献者进行补偿,以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财政转移支付。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适用于补偿重要 生态功能区因保护生态环境而牺牲经济发展的机会成本。同级政府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适用于跨省界流域、城市饮用水源地等的生态补偿。二是税收制度。通过实 施环境税、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等,既为生态环保筹措资金,又提高生态破坏成本,促成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三是行政收 费。政府运用经济手段促使排污单位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目前在我国主要由环保部门以排污费的形式收取。四是金融信贷政策。政策性银行以低息或无息贷款的形 式向生态环保活动提供小额贷款。国际金融组织是很多国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推动者。五是其他途径。包括设立专项资金、发行国债、实行差异性区域政策等。

社会补偿。社会补偿是指国际、国内各种组织和个人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非利益相关者提供物质性的捐赠与援助。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生态补 偿机制建设,筹集生态环保资金,提高公众生态环保意识,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一是社会捐助。捐助是非政府机构经常使用的补偿手段,包括直接资金援助 和修复技术援助等。可以争取官方和民间国际组织对我国进行直接补偿,引进国外资金和项目。这种方式易于操作,但资金有限,适用于特别贫困地区。还可以通过 深化企业财务制度和所得税改革,鼓励企业捐赠,引导企业为生态补偿作贡献。同时,应广泛动员个人、民间组织等参与生态补偿、奉献爱心。二是发行生态彩票。彩票在发达国家被称作第二财政,具有强大的集资功能。我国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发行生态环境建设彩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并培育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三是 自愿义工。自愿义工是公众参与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公考咨询交流、公考资讯早知道、公考资料获取,尽在中公网

官方网站:/guojiagongwuyuan),中公教育专家特别推荐最新考情资讯,深度剖析时下热点,整合公考疑难问题,预祝广大考生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金榜题名,荣获佳绩。

如何建立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 篇6

一、新闻发布的基本规范 企业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重点要规范以下内容: 1.建立健全的日常工作机制。主要是要成立固定的新闻发言工作小组,对有关新闻发布工作进行明确的分工。比如要确定由谁担任新闻发言人、谁接听记者日常来电、谁组织策划新闻发布会、谁起草新闻发布稿和准备应答口径等等。从事新闻发布的工作人员,尤其是新闻发言人,应该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因为他们直接与记者打交道,任何一点失误可能将对企业造成极大的影响。目前,大多数企业都是由传播部门担任新闻发布的工作,但是,由谁来担任新闻发言人一职,各企业的做法却是五花八门。有的企业由老总亲自担任,有的由公关部长或传播部长担任,有的由媒介经理担任,有的则由长相姣好的女职员担任,还有的请公关公司的人越俎代庖。笔者认为,新闻发言人一职最好由企业内部熟悉公关传播工作的高层领导兼任,退而其次,也只能由负责公关传播的部长级干部担任,绝不能交给企业其他人员或外部人士。因为担任新闻发言人的人员,如果本身在企业的职位不高,就接触不到企业经营的实质层面,对记者提出的诸如企业发展战略、营销策略等问题,不会有准确而且较深刻的认识,自然也就做不出有利于企业的回答。2.建立规范的媒介记者档案。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企业要在新闻发布活动中把握主动权,就应该事先对出席发布会的各个记者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这就要求平时要建立起规范的记者档案。比如要对各主流媒体的记者的生日、籍贯、兴趣、爱好、特长等等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哪些记者侧重行业发展的问题,哪些侧重经营管理模式问题,哪些关注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哪些提问的角度较偏、刁钻等等。企业只有事先建立起详细的记者档案,才能预测与会记者可能提出的问题,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有备无患。3.建立舆情跟踪分析机制。主要

是平时要指定专人收集报纸、电视、网络上媒体和记者对企业报道的信息,对报道内容加以研判分析,为新闻发布和回答记者提问提供参考。比如记者所报道的内容对企业经营工作有哪些看法?正面的有哪些?负面的有哪些?哪些对企业不利,需要澄清?哪些虽然对企业不利,但不宜炒热?哪些对企业有利的信息被忽视掉了?这些都需要经常性的跟踪和分析。否则,就难以掌握记者会问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效果更好。4.建立新闻发布后的评估机制。在新闻发布会后,跟踪媒体对新闻发布会是如何报道的,反响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的。通过跟踪研究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从中找出不足和问题,从而决定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二、新闻发布的主要形式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前不久编写了一套新闻教材,将新闻发布的形式分为主动发布和被动发布,正式发布和非正式发布。

(一)主动发布就是主动对外发布消息。比如企业发表澄清公告、企业领导人谈话等。被动发布新闻,主要指新闻发言人应询回答记者提问。

(二)正式发布新闻就是通过一种正规的方式传达信息。主要方式有: 1.新闻发布会。这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新闻发布形式。一般的做法是:在企业的会议室或专门的新闻发布厅内,主持人和发言人都在主席台上就座,先由主持人作开场白,然后发言人先发布新闻,再回答记者提问。被主持人允许提问的记者,一般要求通报记者代表的新闻机构。2.记者招待会。记者招待会是一种更正式的、更大范围的发布新闻方式。一般用于发布企业经营方面的重大信息,除了发言人到场外,通常还会邀请有关领导、嘉宾出席。先由发言人作开场白,简单介绍被邀请的来回答记者问题的嘉的身份和背景,然后由他们回答记者的提问。记者招待会上一般不先发布新闻。记者招待会的优点是,可以更正式地、更权威、更大影响地对外传播信息。3.冷餐会或酒会。这一形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新闻发布会或记者招待会合并使用。通过这一形式,可以轻松地将有关想发布的信息传达出去。4.网上发布新闻和网上在线交流。这是一种全新的新闻发布形式。随着网络的影响越来越大,通过网上发布新闻、网上论坛和网上在线交流等形式,阐述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做法越来越常见。5.接受专访或多家联合采访。采用这种形式是为了透露重要信息,扩大影响。一般挑选影响比较大的媒体。另外,企业实施一项重大决策前,为了营造声势,也采用这一方式。6.传送新闻稿。一般做法是,把具有新闻性的信息,由专门人员写成新闻

稿,以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传送给记者,请他们发表或在撰写新闻时参考。

(三)非正式发布新闻的方式主要是: 1.公开场合交谈。一般来讲,是指企业高层领导应邀出席有关单位公共活动时,有可能被主办方邀请出席的记者采访。在这种场合,发言人可以不委婉拒绝采访,但从宣传本企业工作,或从与记者建立良好关系的角度出发,有时还是有必要与记者聊聊天。而且,如果企业的确有一些可以发布的信息,即使记者不提问,也可主动向记者透露消息或发表看法。在公开场合与记者交谈时,应把握一个原则,就是对敏感问题不要轻易表态。因为你事先没有准备,对记者所提的情况很可能会把握不准。同时,在这种场合谈话很可能被其他事情打断,影响观点的表达,容易让记者断章取义。如果记者一定要求回答,可以坦诚地告诉他,自己不能肯定,或者给对方名片,约他们下次再谈。2.背景吹风会。背景吹风会是一种非正式发布新闻的渠道。一般是企业遇到没有必要热炒,但又需在一定范围内传播的问题时采取的新闻发布形式。这种形式气氛可以比较轻松,可邀请为数不多的,平时与企业关系良好的记者,在一个小会议室或发言人的办公室里,甚至饭桌上举行。吹风会的内容可以有几种情况:一是可以报道和不可以报道,有的内容由于时机不成熟等原因,不供即时报道,只供报道时作背景参考;二是可具名和不可具名报道,也就是说内容是可以报道的,但不能讲出消息来源。3.向个别记者提供重要信息。主要是选择一两家强势媒体的记者,向他们透露企业的重要信息。目的是,让它们率先发布消息,吸引其他媒体进一步报道,起“四两拨千斤”的作用。4.请记者吃饭、喝茶。通过请记者吃饭、喝茶的形式,营造轻松的谈话氛围,既可增加彼此的友谊,又可传递或透露某些信息。

三、新闻发布时机的选择 企业举行新闻发布会,应选择有利的时机进行: 1.企业经营战略做出重大调整。这是最常见的新闻发布形式。企业做出新的战略决策后,绝大多数需要取得社会各界的了解和认同,而利用新闻发布会直接宣布有关内容,是最吸引记者的做法。因为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它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行业、甚至宏观经济的发展,这些内容大多有很高的宣传价值。如果企业能够恰如其分加以宣传,客观上对推动新经营战略的实施,以及树立新市场形象,将会发挥积极作用。2.推出新产品。企业推出一个新产品,是为了将市场潜在的需求转变化消费者的购买行动,而选择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各界发布消息,通

常要比广告的效果好。因为它克服了广告赤裸裸诉求的缺点,让人觉得公正、权威,从而自然而然深入人心。3.谣言横行。如果社会上的谣传危及企业的经营,或者损害企业的形象,就可以考虑举行一次或多次新闻发布会。通过系统地发布正面信息,击毁谣言,解惑释疑。4.出现突发事件。主要指企业遭遇巨大的灾祸,或者由于产品问题导致严重危害社会的事情等等。一般而言,企业遭遇突发事件应做到及时向媒体通报,这样利大于弊。一些企业出现了危机事件后,认为躲避媒体是最好的办法,其实,纸是包不住火的,企业应该把面对传媒与处理事件一并考虑,把事件真相及时告诉公众,否则将承受巨大的压力。

四、新闻发布的准备工作 一场较正式的新闻发布会,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确定答问的口径。无论新闻发言人对发布的新闻内容多么熟悉,都要准备答问口径。敏感问题的口径,常需要请示公司高层领导同意或与其他部门会签;跨部门问题的答问口径一般需要与有关部门协调确定或向高层领导请示。2.准备新闻背景材料。主要指那些发言人在发布会上没有讲到,但与会议内容相关,同时是记者需要的背景材料。在撰写新闻背景材料时,要注意新闻性,简明扼要,避免空话。必要的时候,还要准备电视录像片、多媒体图表等多媒体等资料,以便更直观地帮助传递发言人要表达的信息。3.彩排。新闻发言人在出席记者会前,还应考虑与助手一起作一些彩排。一些与传媒打交道很有经验的老手,在接受采访前都要一再彩排,而且每一次都这样做。

五、新闻发布地点和时间的选择 一般来讲,新闻发布会的地点应选择在媒体最集中的地方举行,这样一方面方便媒体采访,一方面可以节费发布费用。目前,全国性主流媒体集中地有3个:北京、广州、上海。当然,如果是小规模的发布会,也可以将地点定在企业内部举行。确定新闻发布的时间要考虑以下因素: 1.发布会一般应尽量安排在上午举行。因为这样方便报纸、电视、网站等媒体实现同步发稿。如果安排在下午举行,由于大多数报社都规定记者的稿件必须在下午六点前送主编室定稿,而在这之前,还要经过编辑修改、润色,这必然导致很多记者写作的时间不够,稿子难以及时送审,当然也就发不出来。如果拖到第二天发稿,由于电视、网站等竞争媒体已经捷足先登,稿件成了过时新闻,很可能被主编“枪毙”。2.避免周未或假日。一是因为这个时候邀请嘉宾比较困难,他们可能要外出休假、探亲等等;二是社会公众也会由于同样的原因,没

有时间去看报、看电视,从而达不到传播的目的;三是很多媒体没有可供发稿的版面。大多数媒体都有一个习惯,周末和假日都侧重做休闲、娱乐类的节目,一般不刊登企业新闻方面的信息。3.要避开重要的政治事件和社会事件。中国媒体是受约束的宣传机构,国家如果举行重要的政治活动和社会事件,有关部门都会要求各级媒体进行报道。如果企业在这个时候举行新闻发布会,记者很可能无法出席会议;即使出席了会议,也可能无法发稿;即使发了稿,也会由于铺天盖地的政治报道而冲淡发布会的传播效果。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完善措施

建立并组织实施适合事业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对监督和约束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 防止发生错误和舞弊,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保证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 确保事业单位制度贯彻执行, 有其积极重要意义。目前, 事业单位内控会计制度在认识、建立和执行的实际状况方面, 已经有了较很大的提高。但是, 也有事业单位对已建立的制度执行不力, 认识不足, 有章不循和无章可循的现象较为突出, 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但实际执行效果不理想, 缺乏一定的约束力, 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程序有一定随意性, 部门预算在实际执行中约束力度不够, 存在走过场现象。因此, 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势在必然。建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既关系到会计系统对单位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可靠性, 又涉及到单位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性。完善适合事业单位管理和控制本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的制度, 对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和准确, 改善事业单位管理不严的现状, 十分必要。也是贯彻落实《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必然要求。

一、何为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单位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 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性, 保护资产完整, 促进事业单位良好地运转, 而在单位内部制定的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内部管理需求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是管理与控制财务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基本目标定位是规范单位会计行为, 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 消除隐患, 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 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二、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原则

1. 合法合规性原则。

内部控制制度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确保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单位的内部规章制度能在本单位有效施行。

2. 全面性原则。

全面规范本单位的各项会计工作, 建立健全会计基础, 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应涵盖单位内部各个部门及各个岗位的每项经济业务、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 将内部控制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3. 岗位责任制度原则。

内部控制制度应保证单位内部机构、岗位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设置和分工, 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 确保不同科室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4. 动态性原则。

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它随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制度不是僵死的教条, 与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已修订, 单位的工作范围发生变化等情况, 都会引起制度的改变, 单位应根据这些变化, 与时俱进地对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 使之更好地发挥监督和控制作用。

三、内控制度建设之途径措施

新《会计法》明确规定各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也针对会计控制的目标、原则、监督、检查作出明确的规定, 内控这一管理手段正逐渐成为单位管理的核心与重点工作。

1. 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按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 单位负责人是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 对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可以通过各级财政部门组织单位负责人进行培训学习以及各单位财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适时宣传等多种形式, 使单位负责人真正确立起对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 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 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2. 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加强会计岗位的控制, 细化责任, 做到制度管人, 责任到人, 形成一个相对完整, 在内部控制方式、技术、手段等方面有章可循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充分做好会计基础工作, 如: (1) 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2) 授权控制制度; (3) 财务收支审批制度, 审核批准控制制度; (4) 预算控制制度; (5) 财产保护控制制度; (6) 会计系统控制制度; (7) 内部牵制制度; (8) 信息技术控制制度。

3. 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

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要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发挥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内部审计要以本单位的经济活动作为监督的对象。实践表明,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必须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工作。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是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有效手段, 审计对象主要是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薄、会计报表等, 监督单位内部的各项规定的落实和执行情况, 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反馈给单位领导, 以便领导及时调整决策, 改进工作, 完善制度,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强化内部审计工作。

要针对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用制度来规范管理者的行为, 使相关的每个岗位、每个人、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第一, 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监督, 这是对会计信息质量实行源头控制的重要环节, 保证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要有可靠的内部凭证制度、完整的账簿登记制度、严格的核对制度、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程序以及科学的预算制度;第二, 加强会计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 建立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机制, 防止差错和舞弊行为;第三, 建立定期盘点与不定期清查相结合制度, 可达到防微杜渐的最佳效果;第四, 会计岗位定期轮换, 并建立严格的交接制度;第五, 定期进行会计会审, 将内部监督寓于会计核算中, 进行会计工作的全过程控制。

4. 加强会计核算监督和财务收支控制。

会计核算监督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会计核算业务流程控制, 主要是会计核算的程序、方法等应当符合会计法规政策的要求;二是会计核算具体业务的控制。是指在办理具体会计核算业务时直接地与会计对经济业务过程的记录紧密联系, 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真实、完整的记录和披露。以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 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体系是一个十分严密的系统, 本身就具有牵制和监督的功能。

财务收支控制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对财务收支权限的控制应当是收支的重要控制点, 其基本要求是:一是授权批准控制。授权批准控制是指单位在处理经济业务时, 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以便进行控制;二是权限统一。财务收支权限的授权应当体现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不能将单一的财务收支审批权经办权同时授权多个人。应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三是职权分离。指财务收支的审批人与经办人必须职务分离。

5. 完善单位的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任何单位的内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中, 包括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影响会计的意识控制和实施控制的自觉性。它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基础和前提, 是内部控制体系框架的一个重要因素。 (1) 完善单位的治理结构。内控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事业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 管理层通过实施内控, 使内控制度成为“单位之法”, 事业单位如果没有内部控制制度, 或执行不好, 就给国家和单位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说明内控制度的建设, 更需要完善的治理结构。 (2) 提高管理者及职工的素质。管理者的素质在单位的管理中起着绝对的作用, 素质不同, 对单位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完全不同, 直接影响到单位的业绩, 进而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管理者的素质不仅指知识和技能, 还包括操守、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多个方面, 更主要的是着眼于全体员工, 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建立良好的环境氛围, 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竞争和激励机制、绩效评价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 为内部控制培育良好的环境基础。

6. 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

单位必须制定控制的政策和程序, 并予以执行, 以帮助管理层为达到其控制目标的实现, 用以辨认处理风险所必须采取的行动能有效落实。控制活动存在整个单位的各个职能部门, 包括核准、授权、验证、调节、复核绩效、保障资产安全等多种程序。

7. 电子信息技术控制。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会计电算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信息的安全性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电算化控制势在必行, 电子信息技术控制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 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 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

8. 加强事业单位的监督。

单位的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是通过纳入管理过程的大量制度及活动实施的。因此, 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 内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等, 内部控制就必须被监督。监督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评估制度执行质量的过程, 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1) 内部审计和控制自我评估。内部审计帮助组织进行“软控制”环境的营造, 成为内部过程的设计顾问, 使成员能自觉地把办事准确和职业道德放在首位, 形成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而控制自我评估指的是各单位不定期或定期地对自己的内控系统进行评估, 基本特征是关注经济活动的过程和控制的成效, 由管理部门和职工共同进行, 用结构化的方法开展评估活动。 (2) 促进和完善对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外部监督。这需要立法、执法、审计、监管诸方面对单位内控进行独立、客观、公正的研究, 或制定准则, 或指出指南, 或提供框架和参考依据。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篇8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风险;重要课题

村信用社的内控制度是指在业务经营管理活动中,为防范风险,保障安全而建立的一种内部制约和控制的制度。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经营行为,防范化解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已成为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1.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

农村信用社现行的内控制度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对内控认识有偏差,风险意识薄弱,思想认识不到位

由于近几年对内控重要性教育缺乏,一部分人对执行内控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内控机制的指导思想不明确,对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和重要作用认识肤浅,从根本上忽视了内控是一种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

1.2内控制度建设不到位

许多现行的信用社制度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演变而来的,有些制度虽经不断修订,但尚未从根本上进行改革。主要表现为:制度不完整。一些新业务和计算机业务的管理制度建设不到位,适应不了新业务的发展。制度本身不完善,与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实际脱节,影响了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制度不系统,影响了内控制度整体作用的发挥。

1.3内控制度执行监督不力,责任难落实,处罚力度不够

目前大部分农村信用社未执行事后监督制度,无监控设备,一人临柜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内控制度执行的监督流于形式。一些检查往往停留在对业务凭证的审查和账务核对上,并且存在着重录入轻审查、重凭证要素轻资金对转关系、重账表核对轻内部科目对应关系,不能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对风险的评估,造成内控制度执行中的深层次问题难以发现。

1.4缺乏内控激励机制

目前大部分农村信用社的内部规章制度都比较健全,但其中管理监控性、强制性、约束性的多,缺乏激励性的内控机制,特别是对经营管理者。在出资者经营者关系中,要强化激励与约束,就必须对经营者实现责任的货币化和契约化,但现实中信用社主任及经营管理层的报酬非货币化和责任非契约化十分明显,出了事故、风险,可以按规定扣工资奖金和无限赔付,但做出业绩、做大规模却不能随之增加收入,没有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业绩工资制,因而不能调动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5人员素质低,相互监督能力难保证

一是部分干部职工主人翁意识差,责任心不强,得过且过,怕得罪人,做好好先生。二是文化、业务素质低,不具备与自己工作相适应的工作能力;三是法制意识淡薄。

2.农信社加强内控建设的必要性

2.1加强内控建设是深化农信社改革的需要

近两年,全国各地农信社掀起一股改制农村银行机构的热潮,农信社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实现农村信用社转换经营机制,增强服务功能,通过完善法人治理从而形成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加强内控制度建设,能够有效的提高农信社自我约束能力、防范风险能力,改善经营环境,为农信社的改革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2.2加强内控建设是提升农信社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邮储银行全面扩展贷款业务、农业银行回归农村经济建设等,这些都使得农信社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农信社底子薄、基础差、历史包袱沉重,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除了加大硬件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必须通过强化内控制度管理,构建风险防范长效机制来扭转竞争劣势、提升核心竞争力。

2.3加强内控建设是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

纵观国内外银行业发展趋势,电子化、信息化、自动化是今后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的主要方向,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型金融服务将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主要服务手段,而这些先进的业务无不需要健全的内控制度、强大的内控体系来保障正常运营,农信社今后要想拓展在新型服务领域的发展空间,就必须完善相应的内控管理制度,铸造铜墙铁壁来抢占市场份额。

3.对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建设的建议

3.1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对内控制度执行不力的不论是否造成损失都要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对违规责任人,视其责任大小,结合制度规定,给予必要的经济、行政处罚,必要时要请求司法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责任追究制度是制定和执行其他内控制度的关键和重点,只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对不作为行为和失职行为进行责任追究,责任到位,才能使其他规章制度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从而树立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坚持用制度管人、用法规管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2建立监管部门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制度

首先要建立内控制度的风险评价体系,监测各信用社的内控制度是否能有效地控制和避免风险的发生;其次是加强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重要人员的监督:除传统业务中的存贷款、会计外,重点应放在计算机、新兴业务的检查监督,把重点环节与全过程控制结合起来。

加大内部检查力度,建立以市、县联社为内控主体的稽核检查机制,检查财务、信贷业务制度的执行情况,帮助农信社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对贷款操作的合规性、手续的合法性、风险程序预测的准确性、资金运用的合理性、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贷款担保手续的合法性、真实性等进行监督,并明确规定监督不到位的责任。

3.3完善现有的农村信用社会计制度

制定会计工作业务操作规程和奖惩办法,从制度上规范农村信用社的会计行为,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严格坚持会计控制系统规范化制度。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完全按会计制度的要求规范操作。坚持授权分责原则,即对会计账务处理实行分级授权,任何人不得超越权限或范围,坚决杜绝乱用会计科目、乱设账外账、虚增虚减利润和体现领导意志的违规行为;加强会计监督制约能力,规范会计核算程序,完善会计内控制制度。加强岗位培训,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法律意识,严格坚持会计控制系统规范化原则,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要完全按会计制度的要求规范操作。坚持授权分责原则,即对会计账务处理实行分级授权,任何人不得超越权限或范围。

3.4强化内控制度的落实,谨防内控制度棚架

内部控制制度定得再好、再完善,如果没有严格地执行,那也只是一纸空文,所以内控制度贵在落实。首先要帮助信用社全体员工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对员工上岗前和在职员工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培训,增强法纪观念,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使他们懂得法律、精通业务、严格执行制度;其次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廉政教育,引导全体员工敬业爱岗,自觉遵纪守法,经得起改革开放和反腐倡廉的考验;第三,应经常对全体员工进行案例教育,提高员工对违章、违规操作危害性的认识,从而自觉维护和执行规章制度;第四,对全体员工进行定期培训,使大家接受新知识、新技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第五,做好重要岗位人员的交流和定期轮换,通过岗位交流和定期轮换,形成人员优化流动机制,达到暴露问题和自我控制的目的;第六,加强对决策和管理人员的控制,转变经营管理的观念,把以业务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是加强内控制度落实的关键。

内部控制制度是金融企业健康发展的内部防线,加强和改善内部控制,对于推动农村信用社防范化解风险、提高综合(下转第344页)(上接第355页)效益、改善运行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亚男.完善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思考.时代金融,2006,(09).

[2]王孝君.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完善.东北农业大学,2006.

[3]郭树林.对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建设的思考.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2).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篇9

一、建立农民医疗保障制度是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

农民的身体健康是农民增收的前提和基础,健康和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实现富裕的根本。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了农村扶贫脱困力度,农村贫困人口逐年下降,但应看到,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农民因病致贫,一个原本殷实的家庭往往会因为医治一个重病人而变得一贫如洗,如果病者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则情况更严重。因为没有医疗保障制度,农民们往往是小病扛、大病拖(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病入膏肓再看病,结果是人财两空。因此在农村建立医疗保障制度对于农民脱贫致富显得极为迫切,探索和建立起一种可以使农民敢去看病、看得起病、有病看病、没病防病的医疗保障制度非常必要,可以先从预防疾病做起,花小钱来防病,从而达到减少农民医疗费用支出,保护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

二、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以改变农民的生育观念,减少出生人口,促进农民增收。

目前在农村,农民的退休制度尚未建立,农村老人的养老没有保障。从农村老人养老费用构成来看,80%来自子女供给,老人养老对子女和家庭的依赖性极强,子女养老的效益相当高。当一个农民在没有任何其它可靠的养老保障的前提下,他们惟一的选择就是“养儿防老”。在男性单系偏重的继嗣制度下,儿子成为养老的实际承担者。农民对于“养儿防老”的需求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现实的风险预期。在这种背景下,农民通常的生育行为是重男轻女,多生多育,特别是多生男性子嗣。生得越多家庭负担越重、越穷。可以设想当在农村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养老有可靠经济保障之时,他们对多子女及男性子嗣的偏好必将大大减弱。相应的,生育减少,生活质量提高,增收较容易实现。

三、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有利于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与规模效益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农民增收。

目前我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农民进城务工都是“离乡不离土”。他们农忙时回家耕种,农闲时进城打工,有些人甚至将土地撂荒也不愿意放弃土地。根本原因是家乡的“一亩三分地”始终是他们最可靠的保障。这种恋土情结实际上是一种“风险最小化”行为。农民不脱离土地就不能实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有效转化,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必然受阻,按市(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场经济规律应该出现的农业产业化升级、农业规模经营、适度规模效益在我国农村就无法实现。因此,只有在农村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实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才能实现土地的合理流转,才能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才能实现农民增收。

四、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民也有权利享受公共产品,将投入到公共产品的资金转移到生产生活中,从而实现增收。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公共产品,目前我国城市人口的生老病死基本是有保障的。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对下岗(失业)的贫困人口也给予了特别关照,全面推行了失业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险制度。由于城乡壁垒因素,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分割,使得农民无法享有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待遇。长期以来,农村的很多其它公共产品包括修道路、办教育卫生等等,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农民自己承担,这是极不合理的,与农民在我国工业化原始积累期间所做的贡献极不相称,与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也极不适应。据调查,农民用于生老病死保障的开销占了农民收入很大的比重,农民一旦享有社会保障,他们的实际收入必将会大大增加。为此,必须破除实行了几十年的城乡二元结构,让农民有权利享有公共产品,有权利享有社会保障,轻装上阵发展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民实现增收。

上一篇:国税春节慰问信下一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同步作文:感谢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