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高校简介

2024-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985高校简介

985高校简介 篇1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厦门大学 南京大学 复旦大学 天津大学 浙江大学 南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东南大学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英文名: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地处北京西北郊繁盛的园林区,是在几处清代皇家园林的遗址上发展而成的。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曾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目前,清华大学设有16个学院,56个系,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

清华大学是中国大陆地区的著名高校,工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传播学、法学、医学、哲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等都是它的强项。清华是中国政府重点支持建设的两所大学之一,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系列

的重点大学,是九校联盟(C9)的成员。清华是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学之一。清华是中国大陆高考竞争最激烈的大学之一,每年只有中国各省市高考成绩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才有机会被清华录取。清华大学的本科生,毕业后一部分到美国的院校攻读博士学位。据《高教年鉴》报道,2006年清华是获得美国院校博士学位最多的本科生生源院校榜首。

校容校貌

校园内绿草青青,树木成荫,湖光山色,景色优雅,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自然形成各具风格的建筑群落,为师生创造了适宜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清华园大礼堂的草坪前日晷上在风雨中挺立数十载,上面刻着清华的校风:“行胜于言”。“行胜于言”不是不言,而是言必求实,以行证言。

清华园

水木清华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英文名: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以最高学府身份创立,最初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部职能。北京大学“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独特地位。作为近代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北大开创了中国高校中最早的文科、理科、商科、农科、医科等学科大学教育,享有极高的学术声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北大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百年来的历史进程。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高学府,同时也是中国综合实力第一的大学,理科、文科、社会科学、新型工科和医科都是它的强项。全校共拥有国家重点学科81个,在全国高校中遥遥领先(比第二名多出32个)。按照国家重点学科,北大的理科、文科、医科实力均为全国第一。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北大诞生了中国高校中最早的数学、物理、化学、地质、计算机、微电子、核物理、心理、农学、医学、中文、历史、哲学、考古、外语、政治、经济、商学、新闻等学科,也是第一所招收研究生的中国大学。

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及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系列的重点大学,是国家“111计划”和“珠峰计划”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亦是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国际公立大学论坛、九校联盟(C9)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成员。

校园风貌

北大校园分成校本部、医学部、昌平园区、大兴校区、无锡校区、深圳研究生院6个部分,本部又称燕园,包括淑春园、勺园、朗润园、镜春园、鸣鹤园、蔚秀园、畅春园、承泽园等,在明清两代是著名的皇家园林,数百年来,其基本格局与神韵依然存在。校园北与圆明园毗邻、西与颐和园相望。北大充分利用了这一难得的历史遗产,营建了风景如画的校园环境,使之既有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度,又有江南山水的秀丽特色。这里不仅有亭台楼阁等古典建筑,而且山环水抱,湖泊相连,堤岛穿插,风景宜人;校园内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四季常青,鸟语花香,园林景色步移景异。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该校是中国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三所大学之一,被誉为“南方之强。是国家副部级建制的重点大学。厦大校园依山伴海,背靠五老峰,与闽南古刹南普陀寺为邻,出了白城校门就是海滨浴场。校园建筑独特,风景秀丽,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大学校园”。2012年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排名,中国大学20强。

厦门大学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学校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公共服务体系。学校分为校本部、漳州校区以及翔安校区。学校总占地面积近9000亩,其中校本部位于厦门岛南端,占地2500多亩,漳州校区占地2568亩,翔安校区规划建设用地3645亩,校舍建筑总面积141万平方米。截至2012年3月,学校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0万多名本科生、大专生、研究生,在厦大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达60多人。厦门大学在校生近40000人(本科生20454人,硕士生16546人,博士生2797人),其中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

[1]生2500余人。校园依山傍海、风光秀丽,已成为公认的环境最优美的中国大学校园之一。

90年来,学校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居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综合性大学。建校迄今,已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0万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厦大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达60多人

校园校貌

厦门大学本部位于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的厦门岛南端,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约2500多亩。校园依山傍海,风光秀丽,已成为公认的中国最美的大学校园之一。滨海风光,秀色可餐,建筑散落云雾之中,若蓬莱仙境;最妙海塘堤岸,红花绿影,仿佛珍珠翡翠,镶嵌于鹭岛之西,这是对厦门大学最美的概括。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学校前身上可溯至源于汉后吴永安元年(258年)的南京太学,历史上曾历经多次变迁,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中国现代科学的发祥地和现代儒家思想与中华文明复兴的基地,是中国“学衡派”的雅集地、中国科学社的大本营,倡行人文思想之会通与学术之昌明,在教育、学术和文化上均具重要贡献和深远影响。现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高校,是九校联盟重要成员,“珠峰计划”首批名校之一,也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和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高校。

南京大学简称南大,创建于1902年,初名三江师范学堂,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地处中国南京,源远流长,上可溯至汉后吴永安元年,历史上曾历经多次变迁。民国早年转变为中国第一所集教学和研究于一体的现代大学。中华民国政府撤离南京后由“国立中央大学”易名“国立南京大学”,翌年径称“南京大学”,沿用至今。现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全国首批7所211工程、9所985工程重中之重建设的名牌大学,也是被纳入国家首批“珠峰计划”、“111计划”和中国顶尖学府“九校联盟”(C9)的重要成员。南京大学是中国现代科学的发祥地,亦为现代儒家思想与中国文明复兴的基地,倡行人文思想之会通与学术之昌明以求世界的和平繁荣,在教育、学术和文化上均具重要贡献和深远影响,亦在国际的舞台上不断提升自己的影响与作用,综合实力在亚洲名列前茅。

校容校貌

这是一片美丽而神奇的地方。春天,漫步校园小径,迎接你的是满目的新绿,满天的繁花;夏天,高大的雪松、梧桐挡住似火的骄阳,给你撑出一方方浓荫的天地; 秋天,踏着满地金黄的银杏叶,你可以细细品味成熟和收获的气息;冬天,当江南的残雪覆盖在青砖黛瓦之上的时候,你能感受到汇融之力的大气与磅礴。

这不是一般的风景,这里留下了代代学子匆匆的脚步,也留下他们的牵挂与眷恋。晨曦中熟悉的小路,夜幕下闪亮的灯光,曾经促膝而谈;曾经高歌轻唱;曾经牵手同行;曾经相约明天。年轻的岁月,青春的印痕,生命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是中央部属、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首批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 “六五”、“七五”、“八五”重点建设、全国首批7所211工程、9所985工程重中之重建设的名牌大学,也是被纳入国家首批“珠峰计划”、“111计划”和中国顶尖学府“常青藤联盟”(C9联盟)的重要成员。作为中国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复旦大学厚积薄发,已发展为一所国际著名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校,并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前程。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清朝光绪31年),原名复旦公学,首任校董为国父孙中山先生。1917年,复旦公学更名为私立复旦大学;1941年被确立为国立复旦大学。该校现任校长为杨玉良院士,党委书记为朱之文。该校设立学科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和医学10大学科门类,拥有哲学、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经济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9个国家文科,拥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技术、软件工程、集成电路3个国家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共有300余个科研机构,包含150余个跨学科研究中心。

985高校简介 篇2

从目前的关于高层管理团队特征分析的文献研究看, 团队规模、年龄、任期、教育背景、职业背景、专业背景等几个方面与团队绩效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基于这一特点, 本文以“985”高校 (其中剔除了资料缺乏程度高的9所高校, 剩余为30个高校团队。所有“985”高校统计数据来源为各高校官方网站, 数据检索截止时间为2012年4月) 为例, 从团队的规模、年龄结构、任期、男女比例结构、教育背景、专业背景、职业背景七个方面, 讨论我国高校校长团队的人口特征。

规模相对适度———高校校长团队的组织特征

高校校长团队的规模就是一个团队中成员的数目。毫无疑问的是, 团队的规模必定是以适度为原则的, 团队规模与学校的发展定位、管理体制是密切相关的, 所以规模是因校而异的, 关键是规模不可过大或者过小。虽然规模大的团队比规模小的团队拥有更多的资源, 但是规模大的团队可能导致团队内部的分化以及职责的重叠;而规模过小则使团队成员的精力分散和决策以及执行效率的低下。已有研究, 通过计算机仿真实验, 构建多主体仿真的NKC模型, 发现高层管理团队的规模存在着临界范围, 大于或是小于这个临界值都会对组织绩效产生消极的影响。[2]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30所“985”高校中13个团队的规模为7人, 9个团队的规模为8人, 6个团队的规模为9人, 2个团队的规模为6人, 团队规模集中在7-8人。库尔特·卢因认为, 当一个团体的主要任务是做出高质量的复杂决策时, 最恰当的规模是7至12人, 并且有一个正式的领导者。从中美两国的高校校长团队规模来看, 基本都符合这一规模特点。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有学生21000人左右, 教师2100人左右, 其校长团队人数为9人, [3]斯坦福大学有学生16000左右, 教师1995人, 团队人数也为9人。[4]我国的复旦大学2010年有学生30000左右 (仅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及留学生) , 教师2346人, 团队人数为9人, [5]上海交通大学有学生40000左右, 教师2873人, 团队人数为9人。[6]相比美国的两所高校, 若从校长团队所管理的学生和教师数量来看, 我国的两所高校校长团队的规模并不算大。事实上, 大学副校长的职位都是出于实际的管理分工需要而设置的, 副校长往往负责学校运行的某一部分或几部分, 如科研、教学、基本建设、后勤、产业、人事等。因而, 从整体上看, “985”高校校长团队规模是相对适度的。

梯队性不明显———高校校长团队的结构特征

高校校长团队的年龄结构属于人口特征变量的一个方面, 它包括团队中各成员的年龄均值和其异质性。异质性强调团队人口特征的差异性, 同质性强调相似性。Blau (1977) 认为异质性是从人口统计属性角度说, 某一群人分散的程度如何。Mc Grath, Berdahl和Arrow (1995) 将团队多元性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形成的团队, 其团队成员在人口统计变量上有所不同的一种属性。校长团队年龄的异质性便指团队成员间年龄差别的大小。对于高校校长团队而言, 其成员年龄的异质性与否更加影响团队的效率和关乎高校的发展。

高校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对团队成员理想的年龄结构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发展类型上, “985”高校定位为研究型大学, 处于比较稳定的发展阶段。一方面, 需要有丰富经验和阅历的管理者稳定高校的发展, 保持学校在发展中坚守传统;另一方面, 也需要具有变革和创新意识的管理者抓住学校发展机遇, 拓宽并加强与校外主体的合作。正如研究机构发现的,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人的各方面能力均呈下降的趋势, 进行决策时整合信息的能力也在变弱, 更多地是在依靠过去积累的经验, 不愿意尝试改变。[7]在研究高层管理团队方面, 已有研究认为, 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年龄结构应保持合理性和高效性, 才能提高团队效能。[8]对于我国“985”高校来说, 居于统筹地位的校长团队应该是由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成员组成, 这样既能稳定发展, 也能抓住机遇, 从而更好的去迎接挑战。

事实上, 我国30所“985”高校的团队中有13所均由中年及老年人组成, 14所全部是由中年人组成, 只有2所含老中青三代, 1所由青年和中年组成, 如表1所示。

这体现出绝大部分团队的年龄结构同质性显著, 青年在团队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 即绝大多数团队的年龄梯队性不明显。一般而言, 异质性能使团队成员获得多种认知资源, 进而提高绩效, 而校长团队年龄结构异质性较弱, 这从长远来看, 将不利于“985”高校的综合发展。

任期差异化———高校校长团队的任期特征

高校校长团队的任期是指团队中成员的平均任期和其异质性。一方面, 大学组织的文化属性决定了校长团队的平均任期是不宜过短的, 因为文化建设是大学的目标之一, 而文化的形成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校长团队需要较长的任期将其办学理念转化成校园文化;另一方面, 校长团队平均任期与团队内的社会整合程度密切相关, 是团队内实现知识共享的关键, 团队平均任期越长, 则相互间的合作越稳定。高层管理团队任期是管理者作为一个群体成员工作的时间, 或者理解为成员在高层团队中的任期, 研究发现, 团队任期的长短影响了团队内交流的性质和深入程度。[9]国外学者通过进行实证研究, 发现高层管理团队任期越长, 人员流动率越低, 高层管理团队越为稳定、内部冲突的频率也越少。[10]当考虑成员间任务差异性时, 一般认为, 团队任期的同质性促进了团队内的整合, 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而团队任期的异质性越高, 则不同任期的校长团队成员对学校发展的战略决策的看法是不同的, 这样就难以达成一致, 易造成内部的分化。

按照同样的对任期的理解, 本文所研究的校长团队任期具体是指校长团队现有成员从任职以来至2012年4月份为止的这段任职期间, 这是鉴于数据检索截止时间为2012年4月份。由于少数团队中个别成员的资料不全, 所以在统计团队的平均任期时, 剔除这部分成员。平均任期最高的团队为9.06年, 最低为2.37年。15个团队的平均任期在5年以下, 另外15个团队的平均任期在5~10年之间。而团队中成员任期差距最小的为3年9个月, 最大的为16年8个月, 任期差距在3年9个月至5年之间的仅5个团队, 差距在5年至10年之间的为17个团队, 差距在10年至16年8个月的为8个团队。这些数据充分反映了校长团队中成员任期的差异化。

女性校长偏少化———高校校长团队的性别特征

关于管理者性别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管理风格、价值观、对问题的认知度等方面。[11]女性管理者与男性管理者对于战略的改变的看法是不同的。[12]这种差异导致不同性别的校长对问题的认知不同, 进而制定不同的决策, 其最终执行效果以及对高校的影响必然是不同的。现代大学组织更需要柔性管理, 而高校女校长在管理中体现出的“和谐、融洽、协作、灵活、敏捷、韧性”等柔性特征, 恰恰就具备柔性管理的全部要求。[13]女校长若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 高校校长团队会更加具有凝聚力。

从各个团队的男女结构比例来看, 仅有11个校长团队有女性参与, 且仅有一所“985”高校由女性担任正校长, 19个团队没有女校长 (包括副校长) , 团队中女性所占的比例最高为16.70%, 具体见下表2。与美国的大学有较大差异, 如哥伦比亚大学的校长团队有11人, 其中有2名女性副校长, 女校长占该团队总人数的比例为18.18%, [14]芝加哥大学的校长团队有13人, 其中有3位女性副校长, 女校长占该团队总人数的23.08%。[15]这两所学校均超过我国的最高比例16.7%。至于我国高校女性校长偏少的原因, 涉及“目前中国女性领导力的培养依然任重道远”以及目前社会中“女性社交不被认可”等。[16]已有研究认为由于多种原因, 高校女校长很容易面临性别特征与社会要求之间、家庭与事业之间因承担“多重角色”所带来的矛盾冲突。[13]

高学历化、专业背景同质化———高校校长团队的文化特征

在很大程度上, 校长团队成员受教育水平的层次越高, 获得的信息也就越充分和全面, 能够对高校目前的发展阶段做出准确定位, 因而制定符合高校当下的发展战略。个人的教育水平通常能反映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技巧。[17]而专业背景与个人的专业技能紧密相关。在高校中, 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校长所组成的团队有利于增加团队整体知识信息。教育家是校长的本体论身份, 协调者和管理专家则是校长的第二身份, 随着大学的综合化和巨型化发展, 学校与社会关系愈来愈紧密, 大学校长应是多面手, 具有较强的经济、外交、宣传和公关能力, 对外协调好大学与政府、社会、公众等的关系, 对内则需要营建优良的物质环境, 营造求真的人文环境, 并且妥善调节校内各方利益关系, 这不仅需要文科校长宏观的管理能力, 也需要工科校长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再者, 校长团队中的副校长往往主要负责学校工作的某一方面, 而不同的工作对副校长的要求亦不同。总之, 一个由不同才干的校长所组成的团队是高校所亟需的。

在“985”高校校长团队中, 9个团队中博士所占比例为100%, 15个团队均由硕士和博士组成, 其中团队中博士所占比例最高为87.5%, 最低为66.7%, 就学位层次来看, 这15个团队的平均教育程度较高;剩余6个团队博士所占比例最高为88.89%, 最低为66.67%。从整体来看, “985”高校校长团队大部分成员均受过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 其平均教育水平较高。另外, 超过一半 (包括一半) 成员有海外求学经历的团队为19个。此外, “985”高校校长团队成员的海外求学经历较高, 在调查的30所学校中, 超过一半 (包括一半) 成员有海外求学经历的团队为19个, 有研究表明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对于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18]

虽然以上数据均显示我国“985”高校校长团队成员的教育水平较高, 但却不能忽视团队的专业背景异质性较低这一现状。若从整体分布来看, “985”高校校长团队中, 7个团队中其成员都没有人文社科的专业背景, 说明这7个团队中成员的学术专长单一;15个团队中具有人文社科专业背景的大都集中分布在10%~30%之间, 占整体“985”校长团队的大部分, 说明这部分团队成员学术背景略微呈现多样化。整体而言, 我国“985”高校校长团队中具有人文社科专业背景的成员占团队的比例不高。如下图所示, 横坐标表示团队成员有人文社科教育背景的人数占团队人数的百分比, 纵坐标表示团队个数。校长团队成员人文社科教育的欠缺将影响校长团队及大学的发展。因为团队成员多元的专业背景能够促进团队整体治校理念和办学理念的多元化。大学校长的学术背景有可能影响大学社会批判功能的强弱, 因为人文学的精髓之一就在于其“独具的批判精神”。[19]

工作经历非单一化———高校校长团队的职业特征

如果一个管理者全部的职业生涯都是在一个组织中完成, 那么他的见解会受到限制[20]。而一个团队中, 其成员的工作经历如果是多样化的, 那么团队则更容易对事件或者问题有全面的考量, 处理的方式会多样并高效。同企业中一样, 校长团队若是由具有不同工作经验的成员所组成的, 那么团队能够利用丰富的经验和认知方式对高效各方面进行管理, 便可获得最高的效率和最佳的效果。

我国“985”高校校长团队中, 9个团队中, 其成员曾经在政府、企业、高校三类不同性质的工作单位工作过, 这一类团队占所有团队个数的29.03%, 这些团队成员的职业背景多样化, 异质性凸显;16个团队中, 其成员曾经在政府、高校两类不同性质的工作单位工作过, 团队中成员均没有在企业工作过的经历, 这一类团队的所占比例为51.61%;1个团队中, 其成员曾经在企业、高校两类不同性质的工作单位工作过, 这一类团队的所占比例为3.23%;5个团队中, 其成员都来自于高校, 所占比例为16.13%。从整体看, 绝大部分团队中其成员的职业背景是非单一化的, 并不限于高校。

摘要:校长团队是高校实现专业化行政管理的重要基础,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第一梯队, “985”高校在校长管理团队的特征上具有显著的示范性意义。从人口学的角度来看, “985”高校校长团队规模相对适度, 具有高学历化的倾向, 但也呈现出年龄结构异质性弱, 女性校长偏少, 任期差异化, 专业背景同质化以及工作经历非单一化等基本特点。

985高校简介 篇3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985”高校

【作者单位】 周兵,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基金项目】2015年度CALIS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献信息服务中心预研项目(课题编号:CALISGX201507)。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年1月22日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2015年新增网民3951万,增长率为6.1% [1],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微信 (WeChat) 是腾讯公司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2]。2012年8月23日,微信公众平台上线,借助网络能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实现个体与特定群体的全面沟通[3]。随着微信在政府部门、新闻、教育、医疗和商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国内众多高校图书馆纷纷注册微信公众号,在微信平台上开展移动信息服务。调查图书馆微信平台现状,对扩大图书馆影响力、拓展图书馆服务模式和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大有裨益。

一、985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使用现状调查

1.调查方法

本文根据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中国大学”栏目的“985工程大学”学校名单,对“985工程”高校图书馆的微信平台进行调查。笔者使用Android5.0.2操作系统和6.3.13版微信的智能手机,以39所“985”高校图书馆的全称,如“兰州大学图书馆”为关键词,在微信平台 “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进行搜索,利用百度、谷歌搜索各个图书馆开通微信平台的有关情况,有34所“985”高校图书馆开通微信公众账号,见表1。调查时间截止到2016年3月31日。

2.现状分析

(1)开通情况。从表1看, 985高校中已有34所高校图书馆开通了微信公众号,32所已开展服务,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两所图书馆虽开通了微信号,但未在微信平台上开展图书馆服务。30所高校图书馆的微信号进行了认证,4所高校图书馆微信号未认证。中国农业大学、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这5所高校图书馆尚未开通微信公众账号。

(2) 微信账号的外部特征。微信公众账号的外部因素有账号头像、微信平台名称、微信号和微信功能介绍等。在账号头像设置上,以图书馆建筑为头像的有8 所,如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以“图书馆馆微+名称”为头像的有16 所,如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在微信平台名称上,以“院校全称+图书馆”命名的有28所,如天津大学图书馆等;以“学校简称+图书馆”命名的有6所,如北航图书馆、哈工大图书馆等;以其他方式命名的如“华电小图、华图小微”。在微信号设置上,采用“英文简称+lib”,如“Thu-lib、sysulib”;采用“学校汉语拼音+ lib”的有“tongjilib,”;用“学校汉语拼音+tsg”的有“rmdxtsg”。微信功能介绍,有总体介绍,如“方便读者使用图书馆,享受随时随地的资源服务”;也有偏重图书馆功能定位的,如“读者服务、宣传推广”。

(3)微信发布数量。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2016年1-3月微信的发布数量。山东大学57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48条、湖南大学47条位列前三甲,这三所高校图书馆充分利用了订阅号每天可群发1条信息的权限,为用户们带来了大量宝贵的信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3条、北京理工大学4条、华中科技大学5条、西北工业大学6条和大连理工大学6条,这5所高校图书馆没有利用好服务号每月可群发4条信息的权限。

(4)微信平台的服务形式。在“985”高校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平台上,服务形式主要有“信息推送”“菜单导航”“命令查询”“人工答复”等一种或几种类型组合[4]。“信息推送”是最基本的服务形式,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南开大学这3所高校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未认证,只能将“信息推送”作为唯一的服务形式。“命令查询”是用户按照服务内容指令,输入系统设定的字母、数字后,系统则回复用户的咨询信息。西北工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1所高校图书馆提供“命令查询”服务。“菜单导航”位于微信平台界面的底端,便于引导用户了解所提供的服务项目,其中29所高校图书馆提供“菜单导航”, 5所高校图书馆未提供“菜单导航”服务。“人工答复”是有专人关注用户信息并给予答复。笔者提出“学校图书馆何时开通微信平台”问题,先后有10所高校图书馆在平台上给予明确回复。

(5)微信平台的服务内容。 “985”高校图书馆通过微信平台提供的服务类型有:用户信息、资源检索、信息快递、参考咨询、资源推荐、宣传推广、服务指南和特色服务等,见表2。信息快递、资源检索和培训讲座是高校图书馆普遍开展的服务,而深层次的学术活动、云阅读和微服务也在逐步开展。极少数图书馆尝试为读者提供特色服务,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推出“人图微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的“校车时刻表、天气、快递” 信息可谓别具一格;同济大学图书馆推出的“同心云·图书馆”则为国内高校首例。

(6)微信平台的宣传推广。由于微信公众平台不能主动加好友,只能让用户被动加关注,所以微信平台的宣传和推广则显得特别重要。笔者通过对34所高校图书馆的网页进行调查,各馆网页上发布微信公众账号的方式主要是:公告(通知)、首页显示微信账号二维码和移动图书馆链接。为了进一步了解各高校图书馆开展微信推广活动的情况,笔者进行了专项调查,17所高校图书馆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推广活动。例如,同济大学图书馆的“搜索吧,达人!”检索大赛活动;重庆大学图书馆的关注微信“挑战不可能任务,羸千元大奖”活动等。

nlc202309082330

3.存在问题

(1) 微信公众号功能介绍不准确。微信公众号功能介绍是在用户关注时需要展现的信息,是对公众号的功能、内容和资质的大体介绍。笔者发现,10所图书馆的功能介绍模糊,如天津大学的“欢迎关注图书馆”, 清华大学的“百年文化,源远流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官方服务号”,厦门大学的“南强学府,卷帙飘香”,中国海洋大学的“图书馆的订阅号”。这些功能介绍太过笼统,不能明确地表现微信公众账号所提供的服务项目。读者扫描微信二维码或添加图书馆微信后,最感兴趣的是功能介绍。微信功能介绍要准确、清晰,才能使读者不由自主地关注微信。

(2) 信息发布频率不稳定。微信公众号分为订阅号和服务号。订阅号每日可群发1条信息,服务号每月可群发4条信息。“985”高校图书馆中,采用订阅号的微信公众账号有22所,采用服务号的微信公众账号有12所。从2016年1-3月中所发信息情况看,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和湖南大学等15所高校达到了订阅号或服务号所规定的发送信息量要求,其余19所高校则没有达到,这说明信息发布频率极不稳定。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两所高校图书馆自开通公众号后没有发布1条信息,形同虚设。

(3) 服务形式和内容单一。笔者逐一查看34所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账号的历史信息,推送内容最多的是通知公告、新书介绍和专题讲座等。图书馆将微信平台简单地当作发送通知公告的工具,没有充分发挥微信平台的多样化、综合性功能,服务形式以发布文字和图片的信息为主,音频、视频信息不多,缺乏地域特色。微信发布信息有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多种形式。高校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只有发布信息形式多样化,推送的内容精彩纷呈,才能在众多的微信平台中脱颖而出。在内容为王的微时代中,高校图书馆如果忽视微信内容建设,势必降低读者黏度,致使公众平台逐渐失去对用户的吸引力,直至被取消关注。

(4)不同的服务形式之间缺乏协作。根据调查结果,34所开通微信平台的高校图书馆中,有34所提供“信息推送”;29所提供“菜单导航”;11所提供“命令查询”,10所提供“人工答复”。这表明大多数图书馆微信平台都采用单一服务形式,不能根据用户需求进行不同服务形式间的合理组合。从调查情况看出,在微信平台提供有实质意义的“人工答复”服务的图书馆为数不多。换言之,微信平台上的“人工答复”服务形式与其他服务形式结合不多。

4.创新微信服务的研究

(1)准确定位平台服务功能。笔者发现,985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的服务功能,普遍存在着服务内容单一、含糊不清的问题,探究其原因是这些图书馆在开通微信平台账号前,对图书馆的性质、任务、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缺乏深入的调研,即使开通了微信账号,也对其服务功能把握不准。微信平台的服务功能对平台的经营建设和宣传推广具有导向性的作用。我们只有科学、准确定位微信平台服务功能,才能提高微信服务质量,减少重复性劳动,给用户提供良好的微服务体验。

(2)了解微用户需求,提供精准服务。不管是实体的图书馆服务,还是网络图书馆的微信服务,都要履行图书馆“一切为了用户”的服务理念。在微时代下,大学生作为高校图书馆的主要用户,利用微媒体中的微博、微信和QQ来获取信息是他们的喜好。图书馆在开展微服务的实践中,应了解大学生用户需求,对加入到微信平台中的用户,可按年龄、专业、性别和爱好等特征进行分组,有针对性地推送信息,使每个用户都能接收到感兴趣的信息,以便达到精准的信息传播,切实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和服务质量。

(3)完善平台的运营管理机制。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所提供的各项服务,基本包含了实体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微信平台服务是实体图书馆服务的“升级版”。微信平台上的各项工作需要图书馆办公室、采编、流通、咨询和网络等部门协同参与。一些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的运营管理不尽如人意,平台开通后没人打理,内容更新很慢,形成僵尸账户。图书馆必须建立微信平台服务的业务规范及运营管理考核机制,做到微信公众账号运营流程标准化,明确各部门职责、人员分工,促使平台的运营管理与服务水平迈向良性轨道。

(4)加大平台宣传力度,吸引用户广泛关注。微信是大众化的社交网络工具,用户使用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能够快速、便捷地了解到图书馆的各种信息,给自身带来更多、更全面的服务体验。用户关注度的高低是检验微信平台服务效能的试金石。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只有吸引更多用户成为平台的粉丝,才能把微信品牌做大做强。高校图书馆应采取各种方式和途径加大微信平台的宣传力度:开展线上线下活动,让读者了解图书馆各项服务;将二维码植入图书馆官网首页及学校其他相关部门的网页中,在读者证和馆藏新书上印制二维码,还可以运用微博、人人网和移动图书馆等新媒体进行推广。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601/t20160122_53283.htm.

[2]姜力维,张东东. 微广告传播初探[J]. 出版广角,2016(2).

[3]郭军.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985”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J]. 图书馆学研究,2015(4) .

[4]唐海萍. 新媒体微信在高校图书馆微服务中的角色研究[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5(4) .

985高校简介 篇4

两财一贸: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这几所热门(也是国内顶尖的)财经院校因其良好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在很多省份的录取分秒杀一众985高校,也让考上这几所大学的不少考生有一种除了清北华五人之外唯我独尊的优越感。

两电一邮:电子科技大学(成电)、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电)、北京邮电大学(北邮)号称IT界三大著名高校,对于信息领域的核心学科(4个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这三校都有非常雄厚的.实力。

中国最顶尖的211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

中国最顶尖的211是这六所大学,而且这六所大学的毕业生薪酬均位居前列!

985高校简介 篇5

教育部领导在批示中指出,一要责成相关部门与单位把国家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培养工程领域“领军”人才的政策、标准与要求宣传好,贯彻好;二是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少,要把好事办好;三是对违规招收工程博士的“985”高校,取消其试点资格。

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完善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3月8日批准设立工程博士专业学位。24所“985”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从今年9月开始试点招生培养工程博士。试点工作启动以后,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也随之显现,本报陆续刊发了《别让工程博士变味也沦为升官砝码》、《工程博士会不会低人一等》、《部分“985”高校被指借招工程博士挣钱》等一系列报道,聚焦工程博士培养中的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记者李剑平)

部分高校借招工程博士挣钱 成官员拿学位捷径

国务院学位办称培养工程博士不能收学费,但部分高校另有想法

今年3月30日在京举行的面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培养工程博士高校、企业对接会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孙也刚曾给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即“985”高校招收工程博士不能收学费,因为这个钱国家已经拨给试点单位了。

985工程相关法规 篇6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努力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决定,为确保2004-2007年“985工程”的顺利启动和实施,达到预期建设目标,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继续实施“985工程”的重要意义

(一)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必须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是振奋民族精神和提高民族凝聚力的需要。党和政府高瞻远瞩,立足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做出了我国要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的英明决策,这对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跃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对于认识世界、探求真理、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对于我国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构筑国家创新体系,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相互交流和借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我国建成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985工程”一期建设成效显著,调整和优化了学校的学科结构和学科方向,快速集聚了一批优秀人才充实了师资队伍,提高了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质量,取得了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增强了所建高等学校的整体实力,带动了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为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积累了一定经验,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为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国外实践证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良好的基础和较长时间的建设与积累。虽然经过多年建设,我国高等学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正在缩小,但是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懈努力。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国在高等学校管理和运行机制、科技创新能力、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要继续实施“985工程”,加大改革和投入力度,努力实现在我国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

二、总体建设思路

“985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建立高等学校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牢牢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资源,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发挥优势,坚持跨越式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之路。应着重贯彻以下原则:

(一)坚持以国家目标为导向。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和国家重大需求,增进国家核心竞争力,解决国家建设的重大问题,通过“985工程”的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重大贡献。

(二)坚持改革和创新。深化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为“985工程”建设的各项任务提供体制和机制的保障。

(三)坚持重点建设与整体统筹相结合。遵循科学发展观,要统筹和协调长远目标与近期任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与平台构筑等关系,综合集成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程。

三、建设目标 在“985工程”二期(2004-2007)建设中,巩固一期建设成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一步奠定坚实基础,使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学科水平,经过更长时间的努力,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

--通过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创新,积极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机制。

--造就和引进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团队。

--结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一批“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和“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促进一批世界一流学科的形成和推动学科建设。

四、建设任务

(一)机制创新

按照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要求,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适应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需要。

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以竞争、流动为核心的人事管理机制、人才评价机制和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吸引和稳定拔尖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氛围。

突破以传统学科界限为基础的科研管理与学科组织模式,建立有利于创新、交叉、开放和共享的运行机制,以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综合化趋势。

建立以投资效益为核心的公开、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

(二)队伍建设

提供优越的研究条件和配套保障条件,面向国内外招聘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带头人、优秀学术骨干和大学高级管理人才,重视有潜力的中青年骨干的培养和深造,通过提高水平、营造氛围、严格培养等多种途径吸引优秀青年人才,形成一支以博士生和博士后为生力军的创新力量,加快建设一支具有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的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和技术支撑队伍。

(三)平台建设

以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现代化建设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规划为指导,围绕国家重大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重大科技计划,整合、建设一批高水平的“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与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创新平台建设计划有机衔接。在平台建设中,要加大学科结构调整力度,拓展学科发展空间,促进学科交叉,推进资源共享,组建高水平学术团队,建立开放、共享、竞争、高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建设、改善平台的教学、科研条件和基础设施。通过平台建设,大力提高所建高校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增强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的竞争实力,促进学科优化和交叉,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世界一流学科,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围绕国家、区域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建设一批跨学科、具有创新性、交叉性、开放性的“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的交叉、互渗与融合,孕育和催生新的学科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形成一批能够解决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及现实问题,为党和政府决策咨询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的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中心。

(四)条件支撑

加快建设公共资源与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配置合理、设施完备的教学科研用房。加强教学科研信息化、数字化环境建设,构建基于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的教学科研环境。使所建高校的图书馆、电子资源库和自动化程度在整体上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继续改善所建高校的教学科研基础设施。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建设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的环境,聘请世界著名学者来校讲学、合作研究,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或学术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建立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及研究基地,开展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召开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加大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的力度,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五、建设资金与组织管理

(一)“985工程”建设资金由多方共同筹集,积极鼓励有条件的部门、地方和企业筹集资金共建有关“985工程”学校。其中中央专项资金重点用于“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和“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和队伍建设,其他资金可根据学校“985工程”建设规划进行安排。“985工程”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按照财政部、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执行。

(二)加强“985工程”建设的组织管理。教育部、财政部成立“985工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协商决定工程建设中的重大方针政策问题和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985工程”建设的日常工作。有关高等学校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统筹负责本校“985工程”规划和实施。

(三)“985工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根据“985工程”建设目标和任务,从学科水平与覆盖面、高水平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进入“985工程”建设学校的基本条件,即学校在优势领域的数量和水平等方面居于全国前列。

(四)有关高等学校按照统一部署,根据“985工程”的总体目标和任务,结合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编制学校“985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和“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项目论证报告;“985工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办公室按照统一规划和布局,组织有关战略和学科专家对学校申报的“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和“985工程”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进行审核,通过公平竞争,确定建设项目。在此基础上,对学校“985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专家论证;学校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可行性研究报告,完善后报教育部、财政部审批;教育部、财政部批复立项后安排建设。

(五)教育部、财政部将加强对“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检查、审计和绩效评估,并根据检查、审计、评估的结果,对有关高等学校的项目和资金进行调整。建设项目完成后,教育部、财政部组织专家会同相关部门组织验收。

六、985工程大学的最高党政领导的任命机制

985工程高校中,除了中国海洋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东北大学 湖南大学等6所学校,其余大学的校长和党委书记都是由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即国务院)联合任命,中组部传达,是中央部属高校的佼佼者,其余的中央部属高校由教育部直接任命大学校长、校党委书记。

“985工程”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改革说明

(一)改革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基本建成了学科门类齐全、培养类型多样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教育规模 显著增加,结构逐渐优化,培养质量得到基本保证。

但是,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完成和政府管理模式转变的不断深化,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和调控机制已经不能够 很好适应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宏观、微观协调配套的长效质量保证机制、规模调控机制和结构调整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研究生教育经费、招生计划等资 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结构还不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工作的紧密结合还需 要进一步加强,指导教师和研究生的创新积极性还有待于充分调动和提高。

在不断完善国家宏观调控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不断加大国家对研究生教育投入的同时,重点推进培养单位内部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构建研究生教 育质量保证机制、规模调控机制和结构调整机制的重要微观基础,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促进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

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就是要进一步统筹培养单位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资源,以建立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导师资助制为核心,改革研究生选拔 机制,优化研究生培养过程,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研究生奖助制度,实现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改革工作的进展情况

在教育部、财政部的推动和支持下,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自2006年开始,哈尔滨工业大学等3所高等学校开展了研究生培 养机制改革的试点工作;2007年,实行培养机制改革的高等学校增至17所;2008年,改革已推广到47所设置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计划至2009年,改革将推广到全部中央部委属院校,同时鼓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省属高等学校开展改革试点工作。

国家安排培养机制改革专项资金,对改革工作给予支持。

(三)改革的主要措施与成效

实施改革学校贯彻了我部关于培养机制改革的原则和要求,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标,紧紧围绕建立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这一核心,普遍实行了下述一些改革措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1.强调科研主导。通过导师资格遴选考核、招生计划分配、导师依托科研工作为研究生提供资助和助研岗位等机制,实现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的紧密 结合。学科和导师对科研工作重视程度和争取科研项目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2.明确导师的责任、权力,实行研究生培养质量导师负责制。在要求导师对研究生负有资助和指导责任的同时,赋予导师在招生和培养过程中更多的权 力,调动了指导教师严格要求、悉心指导的积极性。

3.合理配置招生计划。采取与科研任务、科研经费挂钩以及调整导师资助标准等办法,有效调控导师招生数量和学科(或学院)的招生规模,优化了学 校的研究生培养结构。

4.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本着“学校多出一些,教师多筹一些,学生多得一些”的思想,通过奖学金、助学金、各种创新与扶持基金等途径,以及实行 动态评定和导师参与评定等机制,提高对研究生的奖助覆盖面和奖助强度,强化奖助的激励作用,研究生的生活保障程度和学习、科研积极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5.根据学校学科布局和发展战略,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实行不同的改革政策。如对基础学科或新兴交叉学科给与倾斜和扶持。

6.对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尝试。由于培养机制改革以科研主导、导师资助等政策的导向和影响,很多培养单位都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和调整,更加重视研究生对学科前沿动态的了解,强化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也有的单位加大了“直博生”和“提前攻博生”的比例,希望这些学生能尽 可能早地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增加研究生对科研的贡献。部分培养单位还对硕士研究生按照学术型、应用型等进行分类,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型研究生的目标 定位和培养要求,按照分类对课程体系和培养流程进行优化调整。

7.推动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通过设置专门基金,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参与国际合作,加大与国外一流大学联合培养以及吸引国际知 名高校学生来校攻读学位的力度。

8.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和对来自国家、学校、导师三方面资金的统筹管理,试点单位对研究生培养的投入力度普遍加大,经费管理和使用效益得到进一 步提高。

“985工程”关于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一)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于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1981年开始实行学位制度;截至目前,已授予博士学位24万余人,授予硕士学位180万余人。经过30年的 改革发展,已经建立起了学科较为齐全、结构基本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培养了一大批各条战线的高层次骨干力量,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 业作出了贡献。

近几年,研究生教育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毕业研究生和在校研究生都突破了百万人,我国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崛 起的新形势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家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必须加快改革步伐,不仅要培养大批人才,更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培 养质量,特别是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上来,积极主动适应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实现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转变。

为此,教育部从2003年开始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其目的就是要深入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规律,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建立与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改善培养条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营造创新 氛围,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使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尽快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 强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几年来,通过发动和组织有关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管理部门承担全国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的方式,在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 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强教学改革和优秀人才培养,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全国研究生暑期学 校、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研究生国内访学以及建设研究生创新中心等一批稳定的品牌项目,为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全面改革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实施概况及主要效果

2003-2007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共投入经费8000万元,批准100多家单位承担了300多个项目,内容涉及研究生课程建设、教材建 设、教学改革、学术活动、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培养机制改革、招考制度改革、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开放实验室建设、研究生导师培训等多个方面。项目承担 单位中,不仅包括部属高校,还包括科研院所、省属高校,以及各级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这些项目的举办,受到了广大研究生和培养单位以及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 的高度认可和热烈欢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通过举办这些项目,提高创新能力、保证培养质量的观念已逐步渗透到了研究生教育战线的各个方面;在社会、高校、教师和学生中,初步营造出了激励和支持研究生创新的良好氛围。

1、五年来,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共举办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41个、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3个,论坛主题涉及各大学科门类,征集博士生学术论文近3 万篇,参加的博士生达1.1万余名。并且随着论坛影响的逐步扩大,得到了境外博士生以及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支持,参加论坛学术交流的境外博士生和专家人数逐 年递增,国际影响不断扩大。此外,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也积极组织校内、校际间的博士生学术论坛。如清华大学已形成学科、院系及全校范围等不同规模的博士生学 术论坛,目前已办100多期,2005年还成功举办了由博士生自己组织的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这些论坛通过博士生间的学术交流、高水平专家为博士生学术报 告所做的点评、知名学者的精彩专题报告以及其他学术活动,有效地开阔了博士生的视野,丰富了博士生的知识,启发了创新思维,在提高博士生创新能力和培养质 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五年来,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共举办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66个,开设课程700余门,举行学术报告或学术讲座900余次,参加学员1.2万余 人(次),授课教师1500余人(次),其中为暑期学校授课的院士近200人(次),境外专家学者近500人(次),约占授课教师一半比例。国内外知名专 家学者参加讲学,显著提高了暑期学校的办学水平,不仅扩大了暑期学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加强了境内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实践表明,全国研究 生暑期学校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是可行的,办学效益非常突出。举办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既有利于充分利用研究生教育的优质资源,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 研究生培养质量,也有利于推动培养单位之间相互承认学分,促进研究生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3、从2005年开始实施的研究生国内访学项目,进一步推动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有效地加强了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一批高校精心组织本校重点学 科、重点实验室制定对外开放、接受访学的计划和管理办法,对外发布有关信息,五年间共计接收博士生访学600余人。访学研究生通过接收单位提供的条件和指 导,产出了一批好的科研成果,发表了许多高水平学术论文。

4、从2003年开始,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依托已有较好基础的教学科研平台,批准建设了55个以开放、共享、自主创新为特点的研究生创新中心,为研究生特别是跨学科研究生提供了学术交流、跨学科合作、实现创新思路的场所。各高校也把研究生创新中心作为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产学研结合、推动自 主创新的重要基地,以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推动研究生教育与国家重大、重点工程相结合;利用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的优质资源吸引社会资源,加快改善研究生 实验教学与科研创新条件;推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加强与企业及研究开发部门的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取得了良好进展。

5、在上述项目之外,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还立项支持了30余项有关培养改革及课程改革的创新项目,取得了优秀成果。例如北京大学通过研究生精品 课程系列建设项目,分期在“理论物理”、“世界历史”等一批研究生课程中组织示范教学,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300余名国内外专家授课,吸收校 内外近4000余名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参加,为他们提供了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推动了研究生课程的改革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教育部立项支持全国性和示范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的同时,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各级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有关部委,也积极响应和大力支 持,组织、指导开展各种形式、内容丰富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活动并给予经费支持。如陕西省学位办在教育部立项支持下,依托西安交通大学等若干重点高校,面 向西部地区研究生,组织了“西部地区研究生精品课程大讲堂”,对提高西部地区研究生培养质量产生良好影响。在经费投入上,据不完全统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委员会已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配套投入900万元,原国防科工委一期投入5700万元,江苏省投入2000万元,60余所高校投入超过5亿元。在各方的大 力支持下,全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由我部统一规划,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各级管理部门以及有关部委积极参与的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初步形 成了国家、地方、学校的多元投入机制。

(三)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985高校简介 篇7

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和力量, 高校一直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部分。为提高高等院校的创新能力, 各国政府纷纷不遗余力地加强在高校内的科研基地与平台的投资与建设。日本从2002年开始实施“卓越研究基地”计划 (Center Of Excellence, 简称COE) , 率先在五大领域实施, 共有50所大学的113个基地获得资助, 总金额近170亿日元。韩国政府于1999年开始实施“韩脑计划” (Brain Korea 21, 简称BK21) , 截至2005年已实际投入约14亿美元, 计划在项目的第二期的6年中追加投入21亿美元。在我国, 众所周知的“985工程”于1999年开始正式启动, 到目前为之, 共有38所高校进入工程的建设名单, 工程第一期投入的资金已经高达140亿元[1]。然而, 如此巨额的资金究竟带来了多少效果?如何对其进行评价?这是从政府到公众都迫切关心的问题。本文在明确“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概念的基础上, 阐述了其建设现状, 并通过借鉴国家重点实验室绩效评价体系经验与不足, 提出构建“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评价体系的若干意见, 以期为优化我国研究型大学的资源配置, 提高资金的有效管理提供思路。

1 “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概况

1.1 概念界定

平台首先作为一个工程概念于二十世纪初出现, 随着科技的发展, “平台”越来越多的被其他领域所使用, 目前“平台”已成为具有通用色彩的术语, 其含义有三个方面:第一, 它是一种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体系;第二, 它不仅包括硬件, 而且包括软件, 是硬件和软件的有机集成;第三, 它具有公共和共用的服务性质。高校科研平台则是指能够共用的为某个科研领域提供学术研究的基础性支撑体系, 其中包括:从事研究活动的场所、支撑科研活动的实验设备和仪器、负责管理与运行的技术支撑队伍、赖以维持的经费和其他资源, 以及将这些资源有效结合、高效运行的政策体制保障[2]。

“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是“985工程”二期的重要建设内容, 即在部分高校内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工程科技创新平台, 实现科技资源战略化重组和系统优化, 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的基础。根据国家教育部周济部长的讲话和有关文件, 其概念可以理解为:具有凝练的学科方向, 以物质载体为基础、以人、财、物和制度为基本要素、以整合资源、开放共享、促进学科发展为目的的创新系统。其内涵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1) 平台的组成: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组成的科技创新基地。

(2) 平台支撑条件:拥有一流的技术装备和研发条件以及高水平的学术团队。

(3) 平台建设目标:开展创新性研究, 生产和传播新知识、新技术,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拓展学科发展空间, 促进学科交叉, 推进资源共享, 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的竞争实力。

1.2 建设现状

教育部在充分参考有关专家审核意见的基础上, 于2004年11月正式做出批复在38所高校内建设252个科技创新平台。这些平台可分为基础研究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和工程化研发平台两大类, 包括I、II两个层次。其研究领域可分为基础前沿科学、生命科学、信息、材料与制造、国家安全, 以及能源、环境与公共安全六大类[3], 从平台依托单位所处地理位置来看, 由于历史发展和资源禀赋的原因, 其分布并不均衡, 在经济实力较强的东部地区数量较多, 占平台总数的71.1%之多, 而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所占比例较少, 分别为14.2%和14.7% (表1) 。这些特点都会对后期建设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产生一定影响。

为了保证平台的顺利实施和规范各方的行为, 教育部、财政部从平台建设伊始就颁发了若干文件, 对平台建设的目标定位、运行管理过程等都有了明确的规定和解释, 而其中绩效评价的理念更是多次强调 (见表2) 。

综合文件精神, 可以看到“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绩效评估首先要求预定建设目标要切实可行, 要有具体的绩效考核指标;其次要求与预定目标对比, 反映目标的实现程度;再次要了解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最后评估结果要成为对各平台资金调整、奖优罚劣的依据。这些文件内容已初步涵盖了绩效管理的核心思想:从绩效目标制定、绩效考核的实施、到绩效结果的使用和绩效的改进。这四个方面是一个闭环系统, 表现为一个不断强化的正反馈过程, 共同推动组织实现组织的成长发展目标。

2007年4月, 在“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关键阶段, 教育部又下达文件, 要求各建设单位对“985工程”二期建设情况进行检查, 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项目建设计划执行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资金到位和完成情况、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此次检查本质上是一次中期的评估, 内容上对建设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了全面的了解, 甚至涉及到了后期的建设计划。它不仅使政府管理部门进一步了解了整体的建设状况, 也对建设单位起到了督促作用。

从上述过程中可看到, 尽管平台的建设还未完成, 但事前评价定位的明确、事中的督促检查, 都为事后的绩效评价时始于结果使用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使得整个绩效评估活动的连续性更强, 能够及时了解绩效状况, 调整策略和目标, 促进最终绩效目标的完成。

2 国家重点实验室绩效评价的经验借鉴

2.1 可借鉴性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个科技平台建设计划。1984年, 由原国家计委牵头, 科技部、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 着眼于国家需求, 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重大基础性、关键性问题的解决作为最终目标。20年来国家筹集了大量资金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部门和依托单位也给予了大量的经费支持, 使实验室的基本建设得到较快发展, 形成了设备先进、科研环境良好的研究支撑平台。至2005年底,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筑面积109.8万平方米, 仪器设备总台数113809台, 总价值70.47亿元。目前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221个, 分布在基础研究的重点和前沿学科的七大领域中, 分属10个部门和地方[4]。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开展基础研究的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基地, 凝聚整合了科技资源,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基础研究, 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相比, 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高校重要的科技创新场所有着许多相同的特性:明确的发展目标、广泛的学科分布、集中的科研设备和场地、一定数量的支撑科研活动的经费和人员、以及独立的运行方式和制度保障等。另一方面, 经过20余年的发展, 国家重点实验室绩效评估体系已在实践应用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修订, 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绩效评价体系, 该体系对于检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水平, 保证其正确发展方向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通过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绩效评价体系的分析和经验借鉴, 将为今后“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提供有益思路。

2.2 经验分析

2.2.1 改进经验。

早在1999年, 科技部就出台了《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 对评估内容和指标作了详细的解析。指标体系共7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 包括定性和定量两部分, 分别由评估专家评定和根据实验室的有关统计数据经计算确定。但在具体操作上反映了较多的弊端:一是指标体系数量多, 较为复杂;二是定性部分缺乏具有操作性的评估标准, 不仅使评分难以拉开差距, 而且使评分的随意性增大, 致使公关风气蔓延;三是定量指标主要是数据的简单堆积, 没有考虑评估对象的学科性质、规模大小、投资多少带来的差别。

因此, 科技部经过修订于2003年7月正式公布实施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新的评估体系的变化在于:一是简化了评估指标体系, 仅设了3个一级指标, 即研究水平与贡献、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 并通过7个要点进行界定, 突出了核心指标的决定性作用;二是提高了信息收集质量, 强调对不超过5项的代表性成果的介绍, 并且按照不同的成果类型的标准进行, 总体的成果数量统计只占极小比例, 避免了以往“只重量不重质”的弊端;三是减少了参评单位的负担, 只取现场评估排序前的30%和后20%实验室参加复评确定“优秀”和“较差”类实验室, 取消了排序, 并且会务接待工作不再委托参评实验室和依托单位承办, 大大减轻了参评单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2.2.2 存在不足。

指标体系是整个绩效评估体系的核心, 从中应反映出整个绩效评估活动的目的和价值取向, 牵扯到绩效评估各个环节的具体活动, 因此只有首先明确评价活动的目的或定位, 并将其在指标体系中予以反映, 最终的评价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中明确规定其评价目的是“全面检查和了解实验室情况, 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 推动实验室更好地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促进实验室的改革和发展;为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但在现有的评估指标中, 虽然比修订前更易于操作, 但明显与评价目的有一定偏差, 依据绩效形成的逻辑链“投入-过程-产出”来看, 可发现指标的分布重结果、轻过程、缺投入。其中反映产出结果的指标仅“研究成果与贡献”上的权重就高达50%, 而反映过程的指标“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权重仅占20%, 反映投入的指标根本没有, 完全忽视了在投入基础上的差异。众所周知我国存在着明显的东西部差距, 西部的实验室在仪器设备、开放交流、人才吸引等问题上都困难重重, 用同样一个标准衡量东西部实验室绩效可能有失公平。另外, 在指标上如果过多强调研究成果, 轻视管理过程, 可能导致参评单位过多地将注意力放在追求眼前成果上, 而缺乏推进长效的改进绩效的管理机制。由此可见, 目前的评价更多的是产生的“成果与贡献”, 并未能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 而以此获得的评价结果做为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决策依据显然不够充分。

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方法是五年一周期, 每年评估一至两个学科, 主要采用专家评估, 包括现场评估和复评两个阶段。存在的局限性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 我国的评估专家都是在国内挑选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多因素如中庸之道等也会对专家评估的准确性有一定影响, 因此评估实践中还存在有失客观的现象[5], 难以与国际水平接轨;其次, 评估中专家所采用的评审材料都是评估对象自己提供的, 因此难以避免夸大其辞的情况, 而现场评估专家意见书的大部分内容往往摘自《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申请报告》, 而非专家自己的评价意见[6], 导致评估工作不够深入, 有流于形式的倾向;再次, 所有实验室都进行现场评估, 其中一半的被评单位还要进行复评, 导致评估成本较高, 从专家的组织出行到现场的接待, 无不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从经济性方面导致评估活动颇受争议;最后, 评价结果为“较差”的实验室, 将不再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序列, 给被评对象造成较大压力, 此种结果使用的“度”是否合理值得商榷。

3 “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评价体系的启示

3.1 评价定位的前瞻性

评价定位是整个评价活动的核心所在, 它将指导着整个评价机制和评价指标的设计。作为国家公共资金重点投入建设的“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 无论是其目前的建设状况还是今后的发展前景, 都是政府及广大公众迫切需要了解的。因此, 其绩效评价最根本的定位是了解情况、总结经验、提高管理, 促进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定位指导下可明确评价内容应包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投入的资源、管理过程、产出影响以及发展潜力等内容, 充分体现过程和结果评价并重的思路。明确了这样的评价定位, 才能将传统的以奖惩为目的的评价体系转变为以平台发展为本的评价体系。最终的评价结果一方面可使平台找出自身现有发展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及影响绩效提升的因素, 制定改进计划, 促进平台的发展;另一方面, 管理部门通过评价活动掌握了有关信息, 为下一步的政策制定和评价结果的有效运用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进一步推动平台的良性发展。

3.2 评价指标的科学性

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任何评价活动的难点, 指标体系既要能全面客观地反映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还要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这就要求在评价指标设计之前, 一定要对评价对象有全面系统的分析, 了解其特点和基本情况。例如韩国研究基金会专门委托美国著名的兰德公司为“韩脑计划”的第二期设计的评价方案中, 重点评价“韩脑计划”所带来的“净影响”, 即各项目高校取得的成果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实施“韩脑计划”所带来的[1]。而在针对“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进行指标设计时, 也应认识到各平台自身的特点和基础差异进行分类, 用不同类别的指标体系突出不同性质平台的特点。其次, 评价指标具有较强的导向性, 因此一定要在明确的评价定位指导下才能进行设计, 这样获得的评价结果才对于评价双方都具有意义, 使评价活动真正产生效果。

3.3 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要看一项评价活动方法是否得当, 可从“4E”的角度进行考量。“经济性”主要考量整个评价活动所花费的成本如何, 是否较少投入可以带来较好的评价结果;“效率性”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评价活动的完成情况;“效果性”则反映该项评价活动是否达到了评价组织方预定的效果和目标;而“公平性”体现评价过程是否合理公正, 各评价主体客体是否都感到满意。要在上述四方面都达到较好效果, 则须对评价方法进行综合多样的使用。目前从信息收集的主体和方式上看, 可分为自我评价和第三方评价, 通讯评价与现场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针对“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 其数量之多, 地域分布之广, 使得评价活动的开展困难重重。为保证其经济性, 全部采用现场评价是不现实的, 因此建议采用通讯评议的方式, 而为了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和效果性, 建议在通讯评议之后, 针对建设成效最显著和不显著的平台进行复评, 以便经验的总结和借鉴。同时, 从“公平性”的角度上讲, 可对不同类型平台进行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总之, 评价方法随着评价对象、评价周期、评价成本以及评价定位会有所不同, 应结合高校科研平台的发展规律和实际情况, 构筑“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客观公正地作出评价, 促进绩效的全面提高。

3.4 结果使用的适度性

只有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政策制定者和评价对象, 为下一步新的决策提供参考, 才能真正达到评价的目的。但是由于评价活动受到条件、技术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评价结果与真实绩效之间的误差是难以避免的, 也就是说评价结果只能起到“参考值”的作用, 而不能完全相信用于“一锤定音”。因此在评价结果使用时, 一定要考虑到使用的“度”, 慎用“排名”和“末位淘汰”等方式, 以免给与评价对象的压力过大, 使其好大喜功, 弄虚作假。适度地公开评价结果, 一方面可树立“标杆”, 将最佳管理实践的经验进行宣传, 帮助其他评价对象查找不足, 另一方面给与评价对象能够承受的“压力”, 督促激励其进行改进。此外, 针对平台的外部公众参与情况, 也可将评价结果和部分数据库信息对社会进行一定的公开, 以满足社会各界问责的需要, 使各获得巨额资助的平台接受社会的监督, 通过外部公众的了解和讨论, 这些信息都将使评价组织者了解更多的实际情况, 有助于决策的制定。

参考文献

[1]章建新.“985工程”建设成效的评价机制有待完善[N].科学时报, 2008-06-03.

[2]刘波.加强科研平台建设, 提高大学科技创新能力[J].复旦教育论坛, 2004 (6) :36-40.

[3]“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整体审核情况.

[4]国家重点实验室网站.http://www.chinalab.gov.cn

[5]王福涛, 刘燕美, 等.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制度的发展与运行模式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6 (2) :113-117.

上一篇:拐杖高中作文下一篇:酒店服务员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