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平阴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查报告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济南平阴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查报告(共6篇)

济南平阴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查报告 篇1

1社会发展与农村建设的大势所趋 ——#######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调查

姓名:###

学号:########

专业:动物检疫

班级:09级一班

指导教师:#####教授

#####讲师

成绩:####

*2011.0

2社会发展与农村建设的大势所趋

——####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调查 调查时间:2011-01-18——2011-02-20:调查地点:##市##县:调查人:###:调查方法:文献调查,问卷调查,询问调查

前言

眼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正在全国积极推进。通过集中居住,一方面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农村面貌,另一方面提高土地利用率,为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步伐创造条件,这是政府算的“大账”。土地,包括耕地和宅基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村庄变社区,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变化?这是农民要算的“小账”。

每一件事情总有其利弊。现今的假期中,我的家乡##市##县这个较为偏僻的小县城及其周边的农村也开始了方兴未艾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个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应当有着对社会的关注。所以在2011年1月18号到2月20号这段假期时间,特对家乡##市##县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做了调查。具体调查方法有文献查找,问卷调查,及询问当事人等,其中被调查咨询者有政府发言负责人,基层干部以及所涉及到的农民。主要涉及到农村改造前的现状,目前改造进程,各各人群对改造的看法,改造利弊分析,以及一些方法建议评论看法,对未来发展的一点瞭望与未解。

1、政府政策及实施方法

1.1省市级政府政策

1.1.1实施办法

各乡镇政府的“合村并点盖楼计划”经上级政府批准后,自行组织实施。乡镇政府在获取批准后,在丈量村民住宅和评估村民房产价值后,在规定时间内拆除农民住房。盖楼即新农村房地产开发权由地方政府授权相关人组织实施。

1.1.2省市级政府对县乡政府的激励措施:

1、每从农村农民住房中腾出1亩地,补贴20万元。

2、腾出的土地可以流转,招商、拍租,以获取收益。

3、农民被集中规划到大型社区后,可以将农民承包的耕地因地制宜地集约经营,即将土地转包给种田大户,规模化经营。

1.2##县具体政策

1、一切以农民自愿为原则,鼓励农民拆迁建设。

2、对于愿意拆迁的住户进行外围测量包括院落以一亩宅基地15万元进行估价。

4、对于住房要求有房产证,根据新旧样式给予5000到20000元每出的补偿

3、镇政府划定每村集中居住点进行高质量楼房建设。

4、楼房因其自身的地段,位置,楼层而评定每平方价格,大体位于2000到3000元之间。

5、改造要本着社区化正规化实行,除一般性的健身文化设施外,在社区中要配备便于农民生产生活的配套设施即晒谷场,农机车库,农作物贮藏室等等。

通过访查##村内具体实施中为在每亩在基地补偿中扣除30000元作为复垦费用,即每亩补偿12万元;梁条房旧的补偿5000元,较新的视大小补偿8000到10000元;楼板房是新旧补偿15000到25000元。社区目前在规划中具体规划如前文所述。

2、农民反映

这项政策的实行是以农民自愿为原则的,为了了解农民的看法及反应,特地对农民做了调查,在玫瑰镇夏沟村做了我问卷调查:62%的农民表示支持搬迁;38%保持中立;10%的农民难以接受搬迁;如果搬迁农民的做法有11%的只要补偿不购买集体建房;5%的拿0元及补偿住进新房;65%交0到3万元住进新房;16交3万元以上住进新房%;3%其他。对于搬迁农民有许多关心的问题对此将其及拟解决方法归纳如下:住楼房,习惯不习惯?

48岁的江长全是夏沟村人,村里开始建多层住宅楼时他没有报名。当时多数群众像他一样持观望态度,主要出于居住习惯,担心住楼房不方便。

这个问题管家在与配套设施的建设,建立建全配套设施,保证群众生活便利习惯。污水和垃圾如何处理?

污水和垃圾处理状况是农村居住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志。##县统一建设污水处理厂,能够处理全区城乡所有的生活污水;采取村庄收集、街道清运、区里统一处理的方式,来处理农村社区所有垃圾。,聚集融合50户以上的社区中心村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

目前经济基础较弱的农村社区,对垃圾采取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办法,对污水、粪便,则在居住区外修建了大型化粪池集中进行处理。更多的偏远农村社区则利用人畜粪便和秸秆燃气做饭,废渣还能作为有机肥还田。冬季供暖解决得怎样?

不但住进楼房,还要用上暖气,这是农民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生活的关键一步。但在多数农村社区,农民取暖用的仍多是“土暖气”。各个乡镇正在努力建设与社区配套的集中供暖设备,预计能与楼房同期使用。至于取暖费用问题目前还未确定。农机具、秸秆咋存放?

农民住平房,农机具和秸秆、杂物大都存放在院子里。住楼房没了院落,怎么存放?

新建住宅楼的底层普遍建有车库,每户一个,除了停车还能放农机具和杂物,一定程度上顶替了过去庭院的功能。还在社区统一留出了场院以供农用。秸秆还可通过还田、青贮、气化和集中收购后卖给相关加工企业。生活成本增加了怎么办?

建社区,搬楼房,生活质量提高了,开支难免增加。

目前##县正制订补贴计划,跟据资料在其他地区有以下方法:

汶上县杨店乡王村地处偏远的欠发达地区,全村263 户农民近期将全部迁入楼房。村支书王振伟说,跟住平房相比,农户多出的主要是烧液化气做饭的开支,以前就有多半人家使用,平均每月花费20多元。平房变楼房节省出 303 亩地,复垦后承包出去,每亩年集体收益在 800元以上,一部分用于维持社区正常运转,一部分将补贴给农户。

在相对富裕的曲阜市王庄乡纸坊村,问及搬进楼房后的生活开支,村支书桂忠的回答是“ 很多农户不但没升,反而能降下来”。他跟记者算了笔细账:全村近一半家庭用空调,冬夏两季加起来平均每户每年要支付电费三四千元。新建社区采用

地源热泵中央空调,夏天送凉风冬天送暖气,每平方米收费18 元,一户也就是2000 元左右。通过拆迁全村能腾出 440 亩土地发展集体经济,所得收入将用以减免这部分费用。

3、调查思考

客观评论

评论是五花八门,有好有坏,这是一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3.1.

1、改善了居住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建设农村新型社区,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把原先分散居住的群众集中到社区居住,只是一种居住方式的改变。这种看是形式上的变化,带来的却是更深刻的变革。现在的新型农村社区无论是房屋的结构、建筑的质量都比原来好很多,配套的供水、供电、绿化、路灯、道路、广场也都很齐全,环境整洁卫生,十分优美,社区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3.1.2、丰富了文化生活,提升了人文素质。社区建成以后,原来分散在各村的一些文化娱乐设施都集中整合在社区,不仅数量增加了,品种齐全了,规模扩大了,而且各个社区根据实际,还配备、完善了一些新的设施,极大的丰富了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3.1.3、节约了耕地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由于是集中规划,合理布局,楼房必须达到四层或五层以上,共享公共配套设施,所以能够有效的节约土地资源。相比分散居住,要节约50%—80%左右的土地,成效非常明显。由于是集中居住,社区垃圾都是统一进行转运处理,污水通过生化池集中处理,有的社区还准备建污水处理厂,彻底改变了使用旱厕、乱扔垃圾等不良习惯,保护了生态环境。

3.1.4.、新农村建设之所以被基层政府急不可耐地贯彻执行,让农民住楼、改善居住环境的背后,凸显的是巨大的经济利益,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使然。一是从合村并点、拆迁民房中腾每出1亩地,补贴20万元,这里面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二是腾出的土地可以流转,招商、拍租,也可以获取巨大的收益。三是,农民们住楼时缴纳的每平方差额费用将是巨大的经济收入。所以为农民盖楼、让农民住楼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关键是政府所追求的经济利益,完全是取之于农民,是与民争利的行为。

3.1.5、脱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背民心离民意,对山东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害无益。山东农民生活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农民生活还很不富裕,经济承受能力非常有限,经不住折腾。在这样的新农村运动中,不仅会使农民返回赤贫状态,而且还会使大部分农民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大大降低农民的经济能力,属于一次性把农民的口袋掏空,是涸泽而渔的行为,最终致使山东农村经济陷于长期滞停状态,釜底抽薪,山东农村经济将彻底伤失可持续发展力。

4、思考

每一件事物总有其自身的发展趋势,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这将有一个艰苦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总是充满了矛盾,而矛盾的解决就是事物的发展,不断解决矛盾事物不断发展,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有成就也有问题。

就成就来说他解决了空心村现象(农村随城市化进程,农村人口减少;加之进城务工,平时村落大量房屋闲置的现象),破解城镇建设土地和资金瓶颈,建立了2公里社区服务圈:小事不出社区,大事有人代理,方便了农民生活。

就问题来说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认识有不足,在实行中超之过急,人民群众是推进事物发展的主体,一切事物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准而不能以基层政府利益为重,这也是各地分报农民闹事事件的原因所在。

总体来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社会发展与农村建设的大势所趋,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城市人口必将多于农村人口,而农村的生产也必将是集约生产,这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将解放生产力,有利于全社会的发展但还是那句话一切以农民利益为重,未来将面临各种

济南平阴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查报告 篇2

一、石城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

(一)基本情况。自2004年启动新农村建设以来,石城县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根本出发点,把探索农村管理体制创新,推进农村新型社区为着落点,通过强化执行村庄整体编制、基础设施全覆盖、公共服务配套完善、体制机制探索推进等方式,持之以恒、年复一年地坚持,逐步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社区。据统计,全县10个乡(镇)、131个行政村、1556个村小组,历年完成省批新农村建设点594个,有农村社区85个,其中精品社区5个。

(二)新型农村社区类型。

一是中心村带动型。村庄或村小组因经济实力较强或人口较多等因素,在改造过程中,不断扩大建设规模,形成村庄融合;有的因政策捆绑,如深山移民搬迁的方式,进一步加快社区形成;有的因撤乡并镇后遗留,自发形成的社区圈。

二是区域积聚型。突出地理位置优势,按照地域相邻、规模适中的原则,以特定区域为界限,将多个村小组合而为一。这种模式主要是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地区。

三是城乡联动型。主要是以靠近乡镇圩镇周边的村庄为主,结合推动镇村联动需要,逐步形成的社区。

四是经济辐射型。当地经济相对发达或区位优势明显,造成人口集聚,通过改造建设,逐步形成的社区。

(三)主要特点。

一是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围绕“主攻旅游”发展战略,全域性、全景式编制县、乡镇及村庄规划,做到设施齐全,功能完备。在建设之初,努力整合政策、资金有目的性和倾向性对中心村、大村庄进行打造。突出“三清六改四普及”和“三绿一处理”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建设,在优先完成“改路、改水、改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村庄改房、改栏、改环境。同时,围绕当地“山水、历史文化、特色产业”作文章,充分挖掘地方优势,进一步突出村庄亮点、打造精品。

二是配套服务功能齐全。加快文化活动、医疗卫生、警务调解、农资超市、便民服务、休闲广场等公共服务及配套设施向农村社区延伸。如:借助村庄原有祠堂整治变成农村活动中心,配以完善农民培训学校、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农民书屋等文化场所;完善体育设施,新建篮球场或乒乓球场,增配体育器材;建立农村村点便民服务点、信息服务站、农家超市等。

三是管理机制日趋跟上。建立农村社区“一会五站”(“一会”,指社区理事会;“五站”,指公益事业服务站、社会扶助救助站、民间纠纷调解站、环境卫生监督站、文体活动联结站)和发挥“五老”(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老知识分子、老复员军人)作用,通过制定工作制度以及村规民约,建立健全学习、会议、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等工作制度,使农村社区管理有章可循;群众自发组织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继续发挥作用,聘请保洁员,管理推进社区农村清洁工程,实现社区环境面貌持续改善;创新活动载体,创设了“七到户”和“六民工作机制”等活动载体。“农村党员七到户”是指通过村组党员建责任区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的方式,实现党的政策法规宣传到户、思想教育深入到户、市场信息传递到户、致富技术帮教到户、民事纠纷调解到户、防灾救灾动员到户和解决实际困难到户。“六民工作机制”的主要内容是“建议民提、决策民定、承诺民督、过程民管、绩效民评、干部民选”,让党员、群众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直接参与管事、管钱、管人,提高基层重大事项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增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

四是社区邻里和谐稳定。制定乡规民约,发挥村民理事作用,引导村民尊老爱幼、邻里和睦、互谦互让、互帮互助;制止打架斗殴、非法宗教、偷盗等不良行为和违法行为;调解民间纠纷,化解群众矛盾,消除治安隐患,做到小事不出村;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培训载体,根据各社区产业特点,开展社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广泛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赌博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

二、石城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石城县所发展的社区,仅算是农村村落社区,与真正意义的农村新型社区相比,还存在很多差异和不足:

一是社区管理运行机制与现行的行政区域管理体制有冲突。由于社区范围的界定,社区理事会管理公务事务与原先的行政区域管理村委会体制相矛盾,无法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是各级层面向基层社区建设提供硬件配套项目太少。相应的配套设施落实的政策项目,真正落实到位的毕竟还是少数,无法满足村落社区建设,需要上级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步伐。

三是农民群众自主参与社区管理的民主意识薄弱。社区的配套公共设施完善后,群众在对公共设施的管理运行上只享受带来的便利,没有真正认知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诸如公共的健身器材的维护、农家书屋的书籍管理、农民培训学校的器材保管等一系列问题上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进行试点,打破行政区域“束缚”。建议打破当前与社区发展已不相适应的行政区域束缚,设置与行政村相平行机构,社区由服务机构转变为行政机构,纳入乡镇行政管辖,重新界定社区范围、人口,确定“一会五站”社区行政机构,从行政划分上解决农户行政管理“难”局面。

(二)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创收。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建立以产业园区为基点、“一区一品”为目标、农民合作社为纽带、企业加工为龙头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结合生态、人文、历史、旅游、民俗等亮点元素,突出发展生态观光、人文传承、农家生活、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社区“农家乐”。

(三)探索建立多元化保障机制。建议以重新界定划分社区行政区域为前提,同步统筹安排社区转移支付,根本上解决社区村民自治有义务无报酬的局面;强化政策、资金对社区扶持力度,逐步加快与农民需求相适应的公共设施建设,筹措资金保障设施后续管理;鼓励引导社会民间资本投入社区建设管理,如新建社区养老院、农资超市;市场化推进社区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等。

(四)进一步探索社区自治管理机制。在继续巩固完善社区“一会五站”管理模式的前提下,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围绕“强基、连心、模范”三大工程,社区根据自身实际,试点探索社区管理新模式。

(五)加快提升社区全民综合素养。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养,提升社区农民自治参与管理能力为出发点,以健全和完善社区培训学校为基础,突出重点强化社区农民产业技能知识、权利与义务、乡风文明等内容的培训,真正营造并形成社区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良好风气。

(作者单位:江西省石城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济南平阴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查报告 篇3

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和改善民生的角度看,农民集中居住确有其必要性,但在建设资金不足、试点政策不完善、失地农民利益补偿与社会保障机制等尚未建立的情况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不具备全面展开的可行性。但不少地方政府出于土地利益的需要,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名义,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以地生财”,盲目推动拆村造城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查显示,全国平均每六个村就有一个村在经历“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其中72.3%始于2008年及以后。从全国范围看,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已经从试点走向全面铺开阶段,建设热点已经从江苏、浙江、山东等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转向河南、安徽、陕西等中西部省份;建设重点已经从城郊结合部、非农产业发达的农村,转向城市规划区以外的不发达农村区域;已经有相当部分的县市基本实现了农村全域社区化。但一些地方拆并村庄后,农民扩大就业问题没解决,生产生活更不便利,不少地方村庄拆并不符合农民意愿。有的地方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需要高度重视。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研究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调查样本的选取

事实上,具备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条件的一般是城市规划区、农村劳动力绝大多数已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的发达地区,且2013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不提倡、不鼓励在城镇规划区外拆并村庄、建设大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居住”。因此,在实践中,地理上远离城市规划区、农民就业和收入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欠发达农村大规模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中的问题尤为突出,应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调查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我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H省进行实地调研。H省的代表性主要体现在:第一,H省是典型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和粮食主产区。第二,H省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力度较大,尤其是欠发达农村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数量较多,其所表现出的问题更全面和具体。具体到H省,我们将其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大区域,每个区域按以下标准选取6个样本社区:一是社区至少部分建成且有人口入住。二是社区地理位置上不在县城规划区内,无明确规划区的需远离当前县城5公里以上(含5公里)。三是社区所在乡镇经济以传统农业为主。四是社区规划搬迁范围内的农民收入以农业为主。按以上标准选取的30个样本的概况见表1所示。

二、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政府债务风险不容忽视

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资金来源问题。资金已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的关键制约因素。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资金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投资,简称公共投资,政府是其主要投资主体。二是社区住宅投资。由于社区住宅属于私人物品,因此,从法理上说,社区住宅投资主要应由农民负担。理论上看,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只需考虑公共投资的承受能力。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包括社区住宅在内的一切社区设施,事实上大多都由基层政府委托企业“统规统建”,且普遍采取BT模式进行建设。企业担当的是垫资者兼建设者的角色,在债务关系中,企业面向基层政府追索建设成本和合理利润,结果导致基层政府在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中的债务风险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

1.基层政府直接面临公共投资债务风险。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的公共投资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投资规模大。据H省省级部门测算,一个5000人规模的农村社区,其公共投资规模在2500万元左右。30个样本社区中,有10%的社区的公共投资规模在1800万元到2000万元之间,有80%的社区在2000万元到2500万元之间,有10%的社区在2600万元到3300万元之间。30个社区的实际投资状况与H省省级部门测算的数字基本吻合,反映了H省的普遍状况。二是公益性强。如H省的“五通六有两集中”建设标准中,只有幼儿园、连锁超市能够通过投资形成直接利润回报,所以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即使有社会资本参与,一般也以企业或个人捐赠、赞助的方式出现。30个社区中,非政府资金在公共投资中所占比例最高仅为27%,很多社区根本没有社会资本参与。

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公共投资的两大特点决定了各级政府必然是投资的主体。但由于H省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规模较大,导致各级政府层层下沉投资压力,普遍形成“乡镇自建,省市县财政奖补,各级支农资金整合支持”的投资格局。在30个社区里,公共投资中乡镇投资超过50%的达到25个,说明乡镇政府是主要投资主体,但与主要投资主体地位不对应的是乡镇微薄的财政收入。30个社区所在的30个乡镇,2012年财政收入最低的仅为350万元,最高的仅为1800万元,有87%的乡镇2012年财政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30个乡镇在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方面的投资与财政收入比率最低的是0.27:1,最高的达到4:1,其余28个社区两者比率均超过了0.3:1。公共投资数额巨大而自身财政收入微薄是H省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的突出问题,但30个乡镇的社区化建设不仅没有停滞,反而在持续进行。其原因在于公共投资的BT模式容易使人忽视潜在的债务风险。这种“借来的发展”只是带来了表面的繁荣,但埋下了巨大的债务风险,导致并不具备偿债能力的地方政府只能通过不断借债,来掩盖债务责任和风险,并通过利息计入本金而不断放大负债规模。2.社区住宅垫资风险日益凸显。基层政府在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住宅投资方面的垫资风险,在对30个样本社区的实际调研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截至2012年底,只有2个社区的住宅售出率达到100%,5个社区的住宅售出率超过30%,其余23个社区均在30%以下。也就是说,样本社区住宅普遍处于零星购买状态,而因此形成的沉淀投资规模和债务隐患,较公共投资数额更为巨大。调研表明,截至2012年底,30个社区在住宅建设方面的投资最高达1.3亿元,最低为0.8亿元,平均为1.05亿元。使基层政府难以回收社区住宅投资成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政府住房供给与农民住房需求相差较大。从表2可以看出,30个社区主导的住房形式是多层楼房,但大多数农民喜好的住房形式是单门独院楼房。农民喜好单门独院楼房的原因在于,与农户旧宅相比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居住地点发生转移、公共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并没有改变农民的住房观念和习惯,且便于农业机械存放和家畜养殖。事实上,基层政府并非不了解农民的住宅偏好,但H省在2012年出台的相关政策影响了基层政府的住宅供给决策。2012年,H省出台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提出,“新型农村社区多层和高层住宅占总住宅的比例宜结合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给予适当考虑。”这虽然是为了实现节约用地的目标,但在实际执行中推动了“原则上不建三层以下低层住宅”局面的形成,结果严重影响了农民购房和入住社区的积极性,给基层政府带来的投资浪费和债务隐患问题日益凸显。

第二,相对于农民购买力水平来说社区住宅价格偏高。30个乡镇全部宣称,以“成本价”面向农民出售住宅。但普遍的事实是,多数乡镇出于缓和自身财政压力的需要,将公共投资成本和开发商的合理利润都摊入了住宅成本中,使其实质上成为商品房开发,导致住宅价格相对于农民购买力偏高的局面。在30个社区中,住宅均价最低的社区是900元/平方米,住宅均价最高的社区是1700元/平方米,30个社区的住宅整体均价是1250元/平方米。按四口之家购买120平方米的小三房、均价1250元/平方米测算,毛坯房的总价基本在15万元左右。而H省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为7524,94元,农村家庭平均人口4.08人,社区房价是农村家庭年均收入的5倍以上。且需要说明的是,30个样本社区均属欠发达农村,其农民人均纯收入在H省平均水平以下,所以社区房价与农户的购买力差距更大。同时,30个社区中能够贷款的社区仅为6个,且这6个社区的贷款额度每户均未超过3万元;其余24个社区都规定在特定时问内分次缴清,时限一般为1年。这导致不仅大多数农民无力购买社区住宅,而且也无法借助金融杠杆来提高购买力。在购买力和购买意愿均不足的状况下,社区住宅出售率低便是必然的结果,而这将给基层政府带来巨大的债务风险。

(二)缺乏农民的有效参与

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最大也是最终受益者应是农民,但不少地方却呈现“政府热、农民冷”的现象,甚至个别地方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有媒体报道,个别地方甚至通过停水、停电、阻断交通等手段,强制进行“株连式拆迁”和“突击式拆迁”。这种不征求农民意见、不尊重农民意愿的强制行为,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2011年国土资源部召开专题会议部署专项检查工作,重点查处借增减挂钩试点强迫农民“上楼”等行为。2013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居住。”中央和相关部门的政策与行动一方面说明国家对于“农民被上楼”问题非常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该问题已较为严重。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缺乏农民的有效参与问题,结合对30个样本社区的调研,可从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第一,旧宅补偿偏低引发农民不满。在30个样本社区中,仅有1个社区允许农民购买社区住房不需上缴旧有宅基地,该政策具体规定是“政府免费拆迁复垦旧宅;旧宅复耕后归原有农户永久使用”;其余29个社区均要求“买新缴旧”,即购买社区住房“需无条件上缴旧有宅基地并自行拆除旧房”,其中24个社区要求上缴给原有村集体,5个社区要求上缴给乡镇政府。在要求无偿上缴旧宅基地的29个社区中,有23个社区规定可以在购买社区新房时享受补贴,补贴额度在1万元到2.5万元之间,这实质是对农民退出旧宅基地与拆除旧房的有条件补偿,但其对农民旧宅补偿明显偏低且附加强制性条件,而另外6个社区甚至不予补偿。这实质上造成了对农民利益的侵害,因而导致农民对于人住社区普遍持消极甚至抵制态度。

第二,不征求农民意见,进行强制性“整村推进”。调查涉及的30个乡镇中,有29个乡镇要求“整村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这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推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在经济条件、收入来源、住房状况、思想观念、家庭发展规划等方面呈现多样化特征,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的认知、接受程度及相应的经济负担能力也存在差异。因此,不以征求全体农民意见为前提的整体推进显然是不合理的。然而,多数地方政府不仅不正视农户的意见和个体差异,反而通过行政手段强制设置整村搬迁时间表,这自然会引发农民普遍的不满情绪。对30个样本社区的300户农户进行的随机问卷表明,100%的农户确认乡村干部在搬迁中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其中72%的农户坦诚自已是“被动搬迁”,只有28%的农户是“自愿搬迁”。

(三)农民生存与发展遭遇困境

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一般都伴随着农地的规模化流转。在30个样本社区中,有28个社区实现了农地的规模化流转。当农民集中居住、土地集中流转之后,农民的生存与发展等民生问题便更加凸显。调查表明,土地流转未能有效促进农民就业和收入增加,农民的生存与发展遭遇困境。第一,多数土地集中流转并没有增加农民收入。实施土地规模化流转的28个社区,其土地流转政策基本一致,土地流转的时间最低为10年,最高为20年,一般为15年;农民获取一般状况下农作物(H省普遍以小麦作为参照物)种植的固定收益,即约定的亩产小麦斤数乘以当年国家小麦保护性收购价,标准最低的社区按每年每亩600斤计算,标准最高的社区按每年每亩1000斤计算。以2013年国家小麦保护性收购价格1.12元/斤计算,这28个社区的农民每亩土地年流转收益在672元~1120元之间。但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是涉及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商品,粮食价格基本保持稳定,再刨除物价上涨因素,这意味着以此计算的土地流转收益并不合理。微薄而且相对固定的土地流转收益与不断攀升的物价水平相比,农民的实际净收益往往是不增反降,说明多数土地集中流转未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第二,多数土地集中流转并未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地方政府大多宣称通过农地规模化流转可以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使农民“既拿地租又拿工资”。但这其实是地方政府有意混淆农业产业化与农地流转的区别。农地规模化流转只是作为催化剂,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一个契机和可能,但并不一定就能形成农业产业化发展。事实上,这28个社区中有27个社区是把土地大量承包给种粮大户或者蔬菜、果树种植大户,而这些大户进行的农业生产虽可算作家庭农场,但并没有大量吸收农民就业,因为当前农业“从种到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即使存在少量的人工劳动,依靠承包户家庭成员或短期临时雇工也可完成。种粮大户或者蔬菜、果树种植大户的经营行为,只是生产规模的适当扩大,并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农业产业化,所以并不能带来稳定的就业岗位。调研中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并吸收大量人员就业的只有1个社区,该社区将土地规模化流转给大型面粉加工企业,依靠该企业形成了小麦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条,从而带动了大量社区居民就业。

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中最难解决的就是农民的就业问题即生存和发展问题。虽然农业产业化发展可以形成产业支撑,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并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很多地区将带动就业的主要着力点都放在吸引二、三产业投资方面。由于县城普遍设立了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依靠优越的区位和优惠政策承接了很多工业投资,所以新型农村社区依靠第二产业形成产业支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在吸引第三产业带动就业方面,由于人口规模小、消费能力弱,新型农村社区也并没有足够的优势。但30个样本社区几乎全部宣称“形成了产业支撑”。对此,我们把这些所谓的“产业支撑”归为二类:一是紧邻乡镇街区的社区宣称以“商贸物流业”为支撑,理由是乡镇街区商业相对发达。二是完全不靠乡镇街区的社区宣称以“现代农业”或“农业产业化”为支撑,理由是农地已经实现了规模化流转。但深入调研发现,这两个理由都不成立。农民搬入镇区附近的社区居住,并不代表已在镇区“商贸物流业”就业;农地规模化流转也不代表农业产业化已经实现,更何谈农民因此获得了就业岗位。30个样本社区中只有1个社区依靠现代面粉加工企业形成了农业产业化支撑,其他29个社区本质上都是基础设施发生变化的农村居住区,农民并没有实现市民化,就业机会并没有增加,甚至很多农民丧失了从事传统农业的生存手段,导致一个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市民的边缘群体的出现。如果政府不能及时解决稳定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这些农民甚至将遭遇生存危机。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欠发达农村强制推进新农村社区化建设,是超越其经济承受能力和生产力发展阶段,以牺牲农民利益降低建设成本,以高息借债或透支未来财政等方式来换得当前发展。冒进的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不仅加剧了基层政府的债务风险,而且导致“三无”农民的产生,增加了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但值得庆幸的是,这种冒进的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尚处于个别地区的试点阶段,尚未形成系统性风险。因此,应当对这些已出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及时纠正,避免问题的进一步扩散和激化。

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4

一、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自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在认识上,我们的态度是明确的、坚定的;在工作摆布上,我们始终坚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因此,全县各乡镇的社区建设进度迅猛。截止9月中旬,全县开工建设的15个社区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89亿元。其中,市级7个重点社区,总体规划占地5037亩,整合13615户,集聚人口55032人。2012年确定的2945套住房建设任务,建成和在建住房已经达到1849套,占任务62.7%,已经建成住房521套,占任务17.69%,建成入住280户,占已建成9.5%。在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的基础上,其它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有突破性进展。曹营、魏庄、龙头社区在绿化、亮化、休闲广场建设上,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有5个社区水、电、路同期配套,6个社区配套建设广场、超市、卫生室等公共设施,实行雨污分流、排水管网建设配套,同期进行绿化。此外,赵店的龙翔、赤眉的桃园、桃溪的英华、乍岖的乍岖湖等社区也都进度较快,公共设施建设和样板房建设完成率都在40%以上,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也有部分乡镇在全县社区建设大局摆布上暂时规划在第二阶段的三类镇,但是通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也都成绩斐然,给县委、县政府交了一份满意答卷。

二、主要特点

各乡镇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工作中,主要体现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思想认识到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县、乡、村各级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但是,在思想上,全县上下形成了高度共视,都把此项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同时,各乡镇都能在充分认识、深刻领悟社区建设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积极工作,加快社区建设“要我干”为“我要干”的转变,并把社区建设当成今后3-5年乡镇工作重中之重来思考、摆布,不图形式,不搞应付,从思想和行动上做到根扎得正,想的深,谋的远,做的细。积极探索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深刻领悟想明白、讲明白、干明白的认识和实践过程,真正做到了放在心上、抓在手上,重视程度空前提高。

(二)宣传发动到位。去年12月21日,全县分层次组织县、乡、村干部群众到平顶山郏县、舞钢参观学习,集中时间组织召开研讨会,逐乡镇发言谈体会、谈感受、谈打算。有的乡镇还到新乡、安阳参观学习。马山口镇、灌涨镇、师岗镇、湍东镇参观学习人数都在300人以上,马山口镇超过500人,其他乡镇也都在100 人以上。县乡累计参观学习的人员4000余人,掀起了一轮参观学习建社区的热潮,在全县上下迅速形成了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思想共识。随后召开的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动员会,再宣传、再发动、再鼓励,使全县上下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增强了信心和决心,为新型农村社社区建设再添动力。通过宣传发动,使党员干部想明白,对群众说明白,从而干明白。营造了社区建设的浓厚氛围。

(三)资金扶持到位。在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我们进一步采取措施来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一是加大县乡财政奖补力度。县财政每年拿出5000万元资金扶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其中财政专项奖补奖金2000万元,项目奖金3000万元,用于对规划设计、公共设施奖补和农民购建房补贴。按社区入住户,每户补贴3000元,用于购房;每户再补贴3000元用于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捆绑项目资金。积聚电力、交通、文化、卫生、教育、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集中投放,集中使用。三是金融信贷支持。动员金融机构开辟适应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信贷产品,为社区建房农户提供小额贷款。四是市场运作筹资。乡镇积极探索以市场运作的方式筹资建社区,通过土地开发、资源使用权转让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乡镇土地出让净收益全部返还的资金,全部用于社区基础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五是与企业联建。大力开展村企联创活动,鼓励企业捐助社区建设。

(四)土地保障到位。一方面,抓好“开源”。通过存量土地盘一点儿,增减挂钩挤一点儿,“三荒”当中用一点儿,整治整合挖一点儿,争取调规添一点儿,集约建设省一点儿,保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需土地。按照县政府出台文件,各乡镇把县分配的新增用地计划,农村宅基地整理新增地,按每亩奖补4500元,未利用地开发、工矿复垦等新增耕地每亩奖补2500元,超额面积每亩加奖1000元。对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多整治用地的,除用地指标全部用于社区建设的,每亩地给予1万元奖补。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乡镇与农户签订拆除旧房协议,写出保证书,层层签订责任状,确保旧宅能够拆得掉、快复耕,为社区有序推进留足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抓好“节流”。按照“一户一宅”的原则,杜绝长期以来乱建设、重复建设、有新房无新村的现象。按照“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不建没有规划和设计的房子”,重点对路边建房问题进行整治,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等激励机制,引导农民群众向社区聚集,使建房用地指标用在“刀刃”上。坚持把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贯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始终,不断提高人口聚集度和土地利用率。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优先保障社区用地;社区规划之外原则上不审批新宅基地,也不准再搞旧房翻新和改建扩建;对农村宅基地整理增地定额补贴;乡镇整理造地,报经县政府同意,满足乡镇社区用地所需,剩余指标有偿调剂使用。

(五)督查落实到位。一是机构保障。县委、政府成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其它相关四大家领导为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为主要成员单位;各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本乡镇第一责任人,明确一名副职专门负责,组织一班人具体抓,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成效。二是部门协作。明确县直相关单位的工作职责,将县直单位分包到乡镇,要求各部门充分发挥行业特点和自身优势,对口支持乡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三是强化督查。县委、县政府每半月召开一次工作推进联席会,每月召开一次办公会,建立半月乡镇汇报联系制度和双月评比制度。定期对乡镇阶段工作排名,召开锅底会、现场办公会和经验交流会,县委书记、县长、分管副书记、副县长等相关县领导参加点评,排名靠后的乡镇表态发言。通过多种有效措施,推进工作顺利开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群众思想认识不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群众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的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盖新楼房、就是修新几条马路。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还有的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中央提出来的,应该由上面拿钱解决,忽视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还有的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要马上将现有的自然村落拆迁,进行统一建设,忽视了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要立足各地实际,循序渐进,不能急躁冒进。

(二)、缺乏产业支撑,群众思想矛盾。失地群众暂时失地失业,感到生活、就业困难、感到生活压力大。特别是目前大多数社区配套的产业发展项目还没有到位或正在建设,多数群众虽然搬进社区居住,但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没有正常的收入来源,安不下心来。

(三)、当前社区建设进展不平衡。龙头、魏庄、曹营、牧原等社区始终保持领先位次;河南等社区奋起直追,后来居上;但有的社区前一阶段进度很快,但后期缓慢,已经由先进变为后进;还有的社区始终没有明显进度,怨天尤人,自甘落后,整体工作进展极不平衡。

(四)、工程质量不是很高。虽然各乡镇都安排专职的人员进行质量跟踪监督、检查,但“使用水泥砖、不设防震柱”等现象在不少社区依然存在。

(五)、社区配套功能明显不足。前期社区建设都注重住房建设这个任务,在道路、排水、广场、游园、学校、幼儿园等基础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上,明显感到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社区对群众的吸引力。

(六)、急办问题解决不到位。新型农村社区工程进展过程中,部分高压线改线,移动、联通线路改线以及客户区建设用地手续等问题成为影响社区建设的不利因素。

(七)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后续资金支持不足。从目前来看,15个社区已建和在建住房数量仅占任务的66%,建成的只有18%,建成率最高的曹营社区也只有75%,其它社区差距更大,其根本原因是资金投入不足。社区持续建设,急需项目支持跟进,没有项目支撑,社区后续建设无力,示范引导作用难以发挥,需倾全县之力,集聚项目、集聚财力配套社区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为社区快速发展增添后劲。

四、发展思路及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土地使用的规划引导,有利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从规划上进行引导、完善,体现城乡一体的新农村空间布局规划,做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新农村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四规合一,实现新农村发展布局、建设用地布局、基本农田布局三个优化,合理确定中心村建设规模和范围,适度安排中心村建设用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村民住宅按规划有计划地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

(二)加强拆旧建新引导,有利于土地资源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

加强拆旧建新引导。原来国家规定城乡用地增加与农村居民点增减挂钩指标三年内归还,现在省政府(豫政办[2009]124号)要求半年内归还,这就要求拆旧建新同步进行,尽量在农村宅基地原址上采取拆旧建新方式“滚动”发展。通过建设多层和高层住宅,解决农民居住问题,达到集约用地目的。再用地选址建新区的,拆旧区要按规定尽快复耕,整理复耕的耕地,应比建新区占用耕地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高。

五、下一步工作

(一)切实加快住房建设进度

从当前情况看,15个社区现在已建和在建的住房占任务62.7%,已经建成的只有17.7%,曹营、龙山、龙祥、张洼四个社区有入住,社区总入住率还达不到一成。从已经建成的住房情况看,师岗、湍东、瓦亭、灌涨、余关社区行动比较快,曹营社区住房建成率占任务71.6%,入住170户达56.6%,龙山、龙头社区建成比例达40%左右,牧原、龙祥社区建成比例在30%以上,灌涨魏庄、岞曲岞曲湖社区建成比例在20%以上。从住房建设的数量上看虽然有一定规模,但是全部完工可以入住的还不多。住房工程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在到年底这段时间,要组织好住房建设的大决战,主体工程完工的要抓紧进行内外粉饰和门窗、水电安装;一层、二层起墙的要尽快封顶,11月份完成主体工程;正在处理地基的11月中下旬要完成主体框架;除多层和小高层之外不管哪种情况,要采取倒排工期的办法,把好时间节点,多组织施工队伍,确保住房建设快速推进,按时完成建设任务。

(二)狠抓质量和标准提升

社区住房事关民生,老百姓非常关注,工程质量必须要有保障。湍东龙头社区、灌涨魏庄社区、赤眉桃苑社区在建设的质量上都是采用框架或半框架结构,一层、二层、顶层全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可抗7级地震。但是有的地方这里我不再点名,在建筑材料、在建设的质量上没有把好关,有的使用水泥砖、有的没有防震柱、有的使用“18”墙,更有甚者这几种情况并存,希望各乡镇要发挥村民的力量、发挥乡镇的监督作用,把住房工程也包括其他基础建设工程,从建材到施工整个环节都要进行全面的质量监管,确保房子建的牢,工程都达标,让老百姓看着放心,住着舒心,真正将社区建成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坚决不能出现新的隐患。

(三)完善配套社区功能

一个社区能不能引人注目,吸引人入住,除了最基本的住房建设外,最大的吸引点是它所具备的区位优势、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要看它的功能是否完善。为什么城市社区有那么高的吸引力,就是因为城市社区有很多农村不具备的配套设施。龙头社区距城很近,前期环境打造比较好,姜坡组60多户入住愿望非常高。师岗曹营社区所建的位置并不优越,原本是一个岗丘区,通过这几年的建设,硬化道路、修建广场、开发游园、绿化环境、配套路灯,改善了居住条件,因此才由原来两三户发展到十几户,现在达到了200多户,已经入住了170多户,还有临近村庄的农民纷纷报名交纳定金入住社区,建设供不应求,彰显发展潜力。曹营社区在全县领头羊的作用已经得到了明显的发挥,其它社区也要按照这个思路把基础建设搞好,配套路、水、电,逐步完善学校、幼儿园、卫生室、文化中心等公共设施。随着社区规模的扩大,解决好垃圾清运、污水处理等环卫设施,通过社区各项功能的完善展现社区的形象魅力,使社区示范引导作用能够更好地发挥,吸引老百姓踊跃入住。

(四)争取项目资金扶持

我们乡镇要积极和县直的相关单位搞好对接。特别是同国土局土地治理、扶贫办整村推进、卫生局医疗服务中心、城建局倒房重建、民政局危房改造、教体局小学幼儿园建设项目、电业通讯部门的电力通讯线路改造等项目的对接。其中安全饮水、联通移动改线、移民搬迁、省级示范村、新型社区基础建设等项目抓紧实施;其他项目抓紧申报。在项目争取和建设过程中,要与县直部门加强联系,将项目与社区建设衔接好,盯紧盯牢、及时汇报争得部门支持,确保项目和资金争取到位。涉及的相关项目单位,也要围绕社区建设主动服务,发挥优势主动对接、向上争取资金,为社区配套完善积极创造条件。

(五)着力解决制约社区建设的突出问题

针对社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供水设施、电力配套、道路出行、通讯改线等问题,水利、电业、交通、联通、移动、电信等单位务必高度重视,积极配合确定责任人及早解决。

土地和资金是两个老问题,也是两个大难题。我们要转变思路,寻求解决办法,一方面与三项整治结合,城乡增减挂钩,利用空心村整治和荒草地整治多造多腾;另一方面要与老百姓签订拆旧建新协议,通过协议的形式把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这种愿望体现出来,把占补平衡的政策利用好,通过新增土地指标来逐步审批解决用地手续。在其他建设资金上,积极动员社区百姓及时交纳建房款额,发挥农民购房、建房的主体作用,动员群众向社区集聚靠拢,也让参建企业充满信心和活力,调动参建企业投资积极性,同时鼓励参与公益性建设。百企帮百村,鼓励企业家群体帮建新型社区,鼓励有实力的人员以承包、租赁等形式,依靠土地流转等高效形式建立示范园区,实现农民与企业家的双赢,为社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六)加强社区后期管理

济南平阴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查报告 篇5

调查与思考

新型农村社区电网建设事关农村发展和百姓生计。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迫切希望用上质高、同价、安全、可靠的电,要求进行电网建设和改造的呼声空前高涨。为配合我市全面掌握新型农村社区用电现状,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我镇成立了新型社区用电现状调研小组,对我镇七个新型社区,涉及17个行政村,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镇社区用电基本情况

全镇新型社区生产生活用电基本正常。自

月起,我镇用电与城市用电实现同网同价。截止年

日,全镇累计投资

万元用于新型农村社区电网建设与改造,包括

个千伏变压器

台,配电变压器

个,容量

千伏安,10千伏线路

千米,0.4千伏线路

千米。社区居民生活用电已全部由供电局直抄管理到户。社区电力基础设施有效改善,社区供电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供电质量显著提高,很少出现由于供电紧张而出现的“拉闸”现象,电费收取也比较合理,居民生活用电为

元/千瓦时。全镇新型社区电网经过大规模的建设和改造,供电情况明显好转,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电网建设和改造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仍然需要加大投入整治力度。

二、####新型社区用电存在的问题

(一)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用电量持续高位增长,新型农村社区电网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日渐突出。农村配电网已不能满足现代新型农村社区的需要。

1、变压器数量严重不足,电压合格率低:严重时电器设备不能正常使用,目前仍需

KW变压器才能基本满足新型农村社区所需。####社区有居民说:“自家和亲戚同时买的电视机,就因为自己社区的电压不稳定,经常断电,电视机寿命远远短于亲戚家,现在都不敢买太贵的新电器,总是担心坏”。

2、资金缺口大:变压器安装费用高,很多社区在财力上根本承担不起。以###社区为例,新安装一个630千瓦的变压器需要80多万元,这对于其他本来就不宽裕的社区来说是负担不起的。有居民反映说:“变压器造价成本本来不高,一个630千瓦的变压器也就12万左右,但是因为安装验收都是同一职能部门,造成安装费远远超出变压器本身的成本”。监督制度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着社区电力配套设施的完善。

3、网损较大:供电线路和设备损耗大,造成能源浪费;供电可靠性低,故障频繁,并且造成停电时间长,停电面积大。###社区在不到1000米的路段,连续安装了三个200千瓦的变压器,村中有懂电力的居民反映:“其实直接安装一个630千瓦的变压器就可以了,这样安装完全是浪费资源,浪费老百姓辛辛苦苦挣的血汗钱”。

4、自动化程度低:供电紧张时负荷控制和电能分配手段落后,由于用电负荷的逐年增加,主杆线线径小,进户线老化,每到夏季高峰用电季节,居民客户端电压合格率达不到81%,有时大功率的电器根本无法启动。大任庄社区有居民无奈的说:“现在有钱,能买的起空调了,本该享受享受,不料,最热的时候,还是手摇扇最靠谱”。

(二)农村公用输电线路抗风险能力差,对雨雪、强风、冰雹等突发风险抵抗能力差。

1、农村变压器的设施设置不合理:易遭受恶略天气侵袭,比如变压器露天放置,防雨雪雷电能力差等。###社区很多居民反映:“只要一下雨打雷,家里就会跳闸,白天还好,就怕晚上下雨打雷,一停电,啥都做不了”。

2、监管力度不够:电力工作人员对农村线路附近环境监督不严,周围普遍存在树木、房屋、家用电缆等。

(三)安全用电和治安隐患不容忽视。

1、电力设施被盗严重,对线路运行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也给群众的用电造成不便。我镇七个社区都不同程度出现过电力设施被盗的情况,###社区有居民说:“自己队里的地头,刚装了一个新变压器,一次都没用过就被盗了,到现在已经五六年了,每次浇灌农田都特别不方便,要从远处的一个厂子里接电,每次都要欠人情”。

2、农民用电安全知识缺乏。农民在购买电线时往往以便宜作为准则,购买非国家标准的电线来安装,家用线路容易出现短路、超负荷、漏电等情况,且多数社区居民为省钱都没安装漏电开关,造成一定安全风险。农村家庭生活用电总功率不断加大,电线、开关、插座等设施难以负载。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家电下乡政策的推动,很多居民家庭开始有冰箱、空调、热水器等大功率用电器,但是长期未曾更换的家庭电线、开关和插座等出现难以负荷的现象,###社区居民家庭出现电线烧焦,插座变形问题的达到了100多户,基本占到了五分之一的比例,而农村社区居民多数没有给于充分关注,只有到不得已时才会更换。

三、探索解决途径,提升社区电网现代化程度

农村电网建设乃民生之计,群众所需,关系到广大农民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农村稳定,我们应当站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突破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认识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问题,把这项惠及老百姓的实事办好,使广大老百姓能够平等地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为此,我们建议:

(一)把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象建设通村水泥路那样制定政策予以扶持。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应当充分考虑巩固农村基础、维护社会稳定等因素,把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将农电网建设和改造与新农村建设、迁移式扶贫、小集镇建设、通达工程等政府扶持的农村发展项目结合起来,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群众参与、各方配合的农村电网建设的管理体系,定期研究农电网改造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农电网建设和改造中出现的矛盾,构建供、用、管的和谐关系。

(二)加强领导,做好规划。

1、要理顺部门与地方的条块管理关系。加快建立农村供用电问题协调解决机制,打造镇、村二级联动的工作平台。

2、要统一规划电网的安装。社区供电建设规划应与城建规划同步进行,城建规划要预留电网设施线路,确保高压线路、变压器等设施与人居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并保证供电设施的合理布局。建议由规划部门牵头,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合理制订各社区的建设规划,明确三线(电线、通信线、电视线)的通道走向,林业部门要征求供电部门意见,制订电力线路走廊下禁止种植林木区域红线图,对线路底下的树木问题,要按法律法规规定及赔偿标准来解决。

(三)加大线网改造的力度。

1、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用足用活上级对新型农村社区用电倾斜的扶持政策,对残旧线路进行改造,从根本上改善电网设施状况,稳步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工程。

2、要增加农村配电点建设:缩短供电半径,或将变压器扩容,消除个别社区、户电压不足现象。要多渠道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对农村用电政策和知识的认识,争取农民对农村用电建设工作的全面支持和配合。要指定职能部门派专人负责,全力解决阻挠电网改造的难题。

(四)探索新型能源在新型农村社区的推广应用之路

新型农村社区房屋质量比较好,房屋居住面积比较大,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用电量逐年提高。而太阳能技术的不断提升,建设成本的不断下降,为实施农村太阳能工程提供了必备的条件。社区一般为8间,南北朝向,长约20m,宽约13m,因此房顶阳面面积大致估算为260m2左右。以汲城社区705户为例计算,屋顶可利用面积为183300m2。,全年日照时数为2200~3000小时,辐射量在502~586 kJ/cm2.yr。在晴天的阳光下每平方米大约14W,每天可发电256KW,不仅可满足本社区需要,还可以向电网发电。

(五)抓好宣传,确保用电安全。

1、供电部门要不断开展电力安全意识宣传:在各社区张贴宣传海报,以及在电杆、铁塔上喷涂电力安全警视标语等。安监部门要深入农村基层和企业,加强对用电安全的督促检查,最大限度地消除农村用电安全隐患。

济南平阴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查报告 篇6

调 研 报 告

根据市、区纪委有关纪检监察工作服务保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精神,为深入了解xxx纪检监察工作在服务保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的现状,准确把握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xxx纪委通过入户走访、座谈、现场调查等方式,针对“纪检监察工作如何服务保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x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规划及工作进展情况; Xxxxxxxxxxxxxxx。。。。。。。

二、xxxx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运行情况;

(一)科学规划,分类实施。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做到与张阁镇总体规划相衔接、相配套,体现规划的系统性、超前性、综合性和严肃性,对中心社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经上级批准后,积极组织实施。

(二)创新举措,强力推进。把中心社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配套建设,同步推进,一步到位,达到建成一片新居、改善一片环境、节约一片土地的目的,确保工程优良率达到100%,确保把工程建设成人

民满意的工程。采取相应的措施,高质量、高标准,强力推进建设进度,优化建设环境,全面完成中心社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

(三)开拓思路,科学运作。采取政府主导、财政支持、项目整合、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市场运作的模式进行。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群众参与、产业为基、就业为本、量力而行的原则,不断开拓工作思路,努力破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的融资困难、群众不理解等问题,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顺利推进创造良好条件。

(四)集聚发展,节约用地。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强化集约节约用地为目标,新型农村社区集聚人口原则上控制在5000人以上,参照市、区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要求标准,结合居民生产生活特点配套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原则上以多层建设为主,按照社区规划配套建设公共设施并预留发展空间。

(五)因地制宜,规划先行。一是对原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在原有总体规划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出中心社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二是做好毎一个项目的详细规划,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

(六)配套建设,集约服务。严格按照中心社区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要求,同步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健身广场,科教文卫,托幼托老,商业服务等配套公共设施,社区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新特征就是投入较大,不但涉及到人,而且涉及到财、物。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加强对人、财、物的监督检查,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实行“四议两公开”、民主监督和农村“三资”管理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必须要让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各项工作置于阳光之下,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顺利进行。

要想解决好这些新变化所带来的问题,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充分保障农民自主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说到底是农民自己的事,农民才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让农民唱主角政府唱配角,政府工作到位而不越位,切不可本末倒置、越俎代庖,更不能用行政手段搞强迫命令。

(二)要进一步推进政务(村务)公开工作。建立民主选举、民主议事、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把群众关注、关心的热点问题,诸如建设规划方案、户型设计类型、拆迁补偿标准、房屋分配原则等政策情况及时向村民公开,同时不断丰富和拓展政(村)务公开的内容,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管理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广大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这既是体现农民群众依法当家作主的起码条件,也是保证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顺利推进的有效途径。

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从宣传教育入手,发挥出党委政府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

(一)大力宣传党的新农村政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的方针政策送到千家万户,不仅要让干部知晓,而且要让群众明白,增强干部群众的政策观念。

(二)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大力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帮助广大基层干部牢固树立民本意识,坚定“群众利益五小事”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而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切实转变干部作风。

(三)大力推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坚持把廉政文化作为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抓手,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家庭、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努力创作出更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廉政文艺作品,打造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廉政文化,以良好的党风政风促进农村社会风气根本好转,影响和带动乡风民俗向着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

五、如何建立完善适应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要求的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一)加强教育,通过教育提高人。教育是一项治本工程,要结合正在开展的队伍建设年活动,狠抓理想信念教育、宗旨观念教育、党纪政纪条规和法律法规教育,使广大基层

村财乡镇代管的规定,使目前普遍推行的村财乡镇代管有法可依。要尽快出台具有可行性、震慑性的的法律法规,以此来规范非党员村干部职务行为,使对非党村干部的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有法可依、有纪可循。

(四)加强监督,通过监督制约人。要加强自上而下的监督,严格执行“村财乡管”制度,大力推行村干部离任经济审计制度,定期督促检查各村执行民主决策制度情况,着力抓好对“一把手”和村集体资金管理使用、土地发包承包、土地征用款、公益工程招标等重点的监督。要加强自下而上的监督,继续执行村干部在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上述职述廉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村民代表议事制度、村级理财小组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村务、党务公开工作,真正使人民群众参与管理集体事务。要强化党内民主监督,进一步落实各项党内监督制度,认真开好班子民主生活会和党员组织生活会,切实抓好党员民主评议工作。

上一篇:公共服务事项清理自查报告下一篇:对我区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