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微课实录(精选11篇)
《 夜莺的歌声》“微课”教学环节设计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德国军官的“冷笑”和 “微笑”,扣住关键词语“盘问”进行细细品味,在感悟德国军官的狡猾、阴险中反衬小夜莺的沉着、冷静、勇敢,2、拓展文本,升华形象。
3、回归课题,深化主题。教学难点:品悟军官两次“笑”。教学过程:
一、品悟军官两次“笑”。
师:看来,你们都读懂了小夜莺的心。下面让我们一齐合作分角色朗读这几次对话,再重温他和军官几次斗智斗勇的对话吧!(投影对话)男同学读军官的话,女同学读小夜莺的话,老师读旁白。出示对话:
“挺巧!小孩子,你做得挺巧哇。”军官点了点头。转眼间,他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谁教你这样吹哨子的?”
„
。一
“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孩子学了几声杜鹃叫。接着又把哨子塞到嘴里吹起来。
“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军官继续盘问他。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你这个坏家伙!”军官打断孩子的话,“我是问你这里有没有人。”
“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蠢东西!”军官想着,轻蔑地微笑了一下。
“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军官突然问。“你说的是一种蘑(mó)菇(gū)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回答。
1、品味“冷笑”。
你们发现了吗,文中两次写到了这个军官的笑,自己仔细读读,想象:这两次笑包含着什么不同的味道?(课件将“冷笑”“微笑”变色。)
生自读,思考,师巡视指点 师:谁先来谈一谈?
生1:我认为军官冷笑是因为他看见小男孩子做的哨子,觉得村子里肯定有人,可以从小夜莺身上找到有用的情报。
生2:我觉得从这个“冷笑”这个词语,可以看出他阴险,而且他还说了一句话“谁教你吹哨子的”,他想打探这个村子里有没有人,说明他很狡猾。
师:你很会学习,会联系上下文来读书。
2、理解词语“盘问”。
师:对,敌人非常阴险、狡诈,企图从小夜莺身上挖出有用的情报,所以才有了接下来对话中对小夜莺几次仔细的查问。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表示这仔细的查问? 生:盘问
师:对,细细地查问,这就叫做“盘问”。
3、体会“微笑”。
师:那军官第二次笑,而且是轻蔑地微笑。又看出他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1:可能他在想,这个小孩真是蠢东西。生2:他已经完全相信小夜莺了。
师:这两次的“笑”可以看出军官的心理发生什么变化? 生1:开始时怀疑他的。生2:后来就相信他。
师:是什么原因让军官在短短的时间内由怀疑放下戒心?我们可以联系小夜莺受到盘问的几次回答去想。生:在狡猾的敌人面前,小夜莺镇定自若地应对,使敌人最终放下了戒心!师小结:从军官两处“笑”的细节描写,让我们侧面看到勇敢机智的小夜莺,凭着他的不慌不忙是敌人最终放下戒心,完全被他蒙骗了,真了不起!让我们再一次感情朗读,感悟他的小英雄形象!
3、师生合作引读。
当敌人冷笑着问他谁教他吹哨子的时候,他假装天真地回答----“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
当敌人想盘问他村子里是不是只有他一个人的时候,他不慌不忙的假装糊涂地回答------“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当敌人地问他村子里有没有游击队时,他还是如此镇定得岔开话题巧妙回答----“你说的是一种蘑(mó)菇(gū)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二、扩展文本,升华形象。
1、想象胜利画面,写话话练习;
师:大家想一想:战斗胜利了,游击队员们围着小夜莺高兴地手舞足蹈,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课件出示)
2、学生写话,全班评议。
师小结:同学们想象得真丰富,把老师也带进了当时的情景。
3、小夜莺面对凶残的德国鬼子,难道他不怕死吗,为什么他能如此沉着、机智、勇敢呢?(热爱祖国)(原来他有一股爱国的情感支撑着他,给了他力量与勇气)
三、回扣题目,深化中心。
师:学到这里,再看课题,你现在明白夜莺的歌声指的是什么吗?还有其他的含义吗? 生1:是指小夜莺机智聪明。师引导:这歌声还赞颂了什么? 生:赞扬他的热爱国家。
一、用“微课”巧设生动情境,“活”化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微课的教学,首当一个新字。微课作为新时代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可以在实际教学的基础上,融入微课程教学,巧设生动情境,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并让学生能有置身其境的微妙感觉。例如,文古诗词《江雪》中,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其阅历和思维能力都有所欠缺,无法在脑海中构造出相应的情景画面,所以利用微课程就能很好的为学生展示出动态的江乡雪景图,配上缓缓的哀伤乐调,然后教师饱含感情的朗读,可以有效营造出孤寂、郁郁不得志的情景。这样,利用动态视频和音乐效果,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微课”放飞想象力,“活”化学生间的互动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因为照本宣科、采用“自上而下式”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天性的发展,没有发散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师生之间和学生彼此之间缺少互动交流,使得教学效率低下。而微课程因为以多媒体设备为技术支撑,具有灵活多变、操作方便的特点,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例如,在古诗词《江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展示了动态的江乡雪景图,提出相应的问题供学生们分析,“诗中描写哪些景象”“这些景象蕴含了什么情感”等。学生在互相探讨后纷纷发表意见,有些学生认为可以在动态情景中添加一只鸟,在音乐中蕴含孤独的鸟鸣,这样鸟和人就能很好的对应;而有的学生认为背景有小雨纷纷,并且在老翁的身边有一个空空的鱼篓等。教师将学生的有效建议利用微课程展示出来,显得更加生动形象,既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三、用“微课”深化文本理解,“活”化学生的认知
小学生因为缺少生活阅历和自主思维能力,所以为教学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学生因为没有情景图式构建,而不能理解课文内容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例如,在小学语文三年级《长城和运河》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因为没有见过长城和运河,只是单纯的依照书本知识的描绘而展开想象“长城如巨龙、运河如绸带”。学生缺乏整体上的感知和实际情景体验,无法感受到长城和运河的广阔和伟岸,自然体会不到其中蕴含的民族情怀和历史文化。而利用微课程,能够生动形象的展现出长城和运河的整体外貌,以及其磅礴的气势,然后结合相关的典故介绍长城、运河的形成、发展与作用,让学生有一个系统性的认知体系,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学生的情景体验,深化学生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精神文明和人文素养。
四、用“微课”解决疑难问题,“活”化学生的思维
微课程具有丰富的教学素材,可以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全面的教学,能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进行《莫泊桑拜师》的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合微课形式。首先,可以对课文的重难点进行明确的分析和指导,让学生一目了然;其次,可以利用微课丰富的知识库查找出莫泊桑的平生事迹以及他的老师福楼拜的相关故事,增加课文内容的趣味性,同时更加全面的了解莫泊桑和福楼拜的高贵品质和文化素养;最后,学生之间开展小组讨论,教师可以提供“莫泊桑拥有怎样的品质”“福楼拜拥有怎样的素养”“成功需要具备的条件”等问题供学生互相探讨,问题由浅至深、逐步深入,并利用微课为学生提供成功人士的经典事迹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思维能力。
一、用“微课”巧设生动情境,“活”化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微课的教学,首当一个新字。微课作为新时代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可以在实际教学的基础上,融入微课程教学,巧设生动情境,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并让学生能有置身其境的微妙感觉。例如,文古诗词《江雪》中,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其阅历和思维能力都有所欠缺,无法在脑海中构造出相应的情景画面,所以利用微课程就能很好的为学生展示出动态的江乡雪景图,配上缓缓的哀伤乐调,然后教师饱含感情的朗读,可以有效营造出孤寂、郁郁不得志的情景。这样,利用动态视频和音乐效果,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微课”放飞想象力,“活”化学生间的互动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因为照本宣科、采用“自上而下式”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天性的发展,没有发散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师生之间和学生彼此之间缺少互动交流,使得教学效率低下。而微课程因为以多媒体设备为技术支撑,具有灵活多变、操作方便的特点,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例如,在古诗词《江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展示了动态的江乡雪景图,提出相应的问题供学生们分析,“诗中描写哪些景象”“这些景象蕴含了什么情感”等。学生在互相探讨后纷纷发表意见,有些学生认为可以在动态情景中添加一只鸟,在音乐中蕴含孤独的鸟鸣,这样鸟和人就能很好的对应;而有的学生认为背景有小雨纷纷,并且在老翁的身边有一个空空的鱼篓等。教师将学生的有效建议利用微课程展示出来,显得更加生动形象,既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三、用“微课”深化文本理解,“活”化学生的认知
小学生因为缺少生活阅历和自主思维能力,所以为教学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学生因为没有情景图式构建,而不能理解课文内容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例如,在小学语文三年级《长城和运河》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因为没有见过长城和运河,只是单纯的依照书本知识的描绘而展开想象“长城如巨龙、运河如绸带”。学生缺乏整体上的感知和实际情景体验,无法感受到长城和运河的广阔和伟岸,自然体会不到其中蕴含的民族情怀和历史文化。而利用微课程,能够生动形象的展现出长城和运河的整体外貌,以及其磅礴的气势,然后结合相关的典故介绍长城、运河的形成、发展与作用,让学生有一个系统性的认知体系,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学生的情景体验,深化学生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精神文明和人文素养。
四、用“微课”解决疑难问题,“活”化学生的思维
微课程具有丰富的教学素材,可以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全面的教学,能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进行《莫泊桑拜师》的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合微课形式。首先,可以对课文的重难点进行明确的分析和指导,让学生一目了然;其次,可以利用微课丰富的知识库查找出莫泊桑的平生事迹以及他的老师福楼拜的相关故事,增加课文内容的趣味性,同时更加全面的了解莫泊桑和福楼拜的高贵品质和文化素养;最后,学生之间开展小组讨论,教师可以提供“莫泊桑拥有怎样的品质”“福楼拜拥有怎样的素养”“成功需要具备的条件”等问题供学生互相探讨,问题由浅至深、逐步深入,并利用微课为学生提供成功人士的经典事迹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思维能力。
微课程具有生动形象、形式丰富、先进新颖、灵活方便等优点,能够整合各种教学资源,然后合理地协调安排教学内容。将“微课”充分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调节教学形式,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综合素养。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小包拯的故事。
看老师写课题。那位小朋友可以跟着老师读读课题呀?
一生读。
师:聪和拯都是这一课的生字,大家可要注意哦!想自己读读课文吗?
生:想。
师:那就自由轻声地读读课文吧!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呢?
生1:要多读几遍。
生2:要努力记住它。
师:对,还可以问问同桌,注意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读完的同学,可以标一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生读。
师:一共几个自然段?
生:4个自然段。
师:对,一共有4个自然段,老师已经把课文中的生字词找出来了,跟你的同桌一起读一读吧!
生自读生词。
师:好,老师请一组小朋友来开火车认读。其余的小朋友不出声,在心里跟着他读。
自己 辣椒 聪明 一壶 蛋黄渣 称赞 ……
师:读得真好。瞧,去掉拼音还会读吗?
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苹果娃娃也在称赞你们生词读得好。文中有一句夸奖包拯的句子,能找出来吗?
生浏览课文。
师:好,请你一个小朋友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
生:大家都称赞小包拯真聪明。
师:对,这是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这一句是在称赞谁呀?称赞小包拯真_____
生:聪明。
师:称赞还可以怎么说?
师:你换一个词来说。
生:夸奖。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表扬。
师:是啊,大家都在夸奖小包拯,表杨小包拯真聪明。为什么大家都要称赞小包拯呢?大家来听听老师读读这个故事。
老师读:“故事发生在一天早上…… 是谁吃了呢?”
师:读着读着,老师有一个问题,故事的开头已经告诉我们,这蛋是姐姐和妹妹分着吃的,既然知道了,为什么还要考考小包拯?
生:是因为她想考考小包拯是不是很聪明。
师:是故意的,是吧。听你这么一说,老师明白了。是姐姐故意要考考小包拯的。请大家把这种故意读出来。
生读。
师:谁想来读,都想读啊。我们来分角色读读课文。
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猜猜看,面对姐姐抛出的难题,小包拯会想些什么?
生1:人们吃了东西有些变化,我怎么才把它找出来呢?
生2:人们吃了东西,一定会留下气味,他在思考破案的线索。
生3:人们吃了东西,嘴里会留下什么呢?
师:他会接受挑战吗?
生:会。
师:那他会怎么做?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一个小朋友来读第三自然段,其余的小朋友可要认认真真地听听。
生读。
师:说说看,她读得怎么样?
生:流畅。就像真的就是一点点一样。
师:你来读一读,就像他一样。
生读。
师:还有小朋友来说说她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出了“也有”的味道。
师:请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还有吗?你也来读一读。
生:我觉得他读得好笑。
师:请你来读一读。
生:包拯走到妹妹身边,笑笑说:“这个蛋是你和姐姐分吃了,对吗?”
师:还有吗?
生读。
师:咱们班的同学真会听同学读书。小包拯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小朋友自由地读读课文,把你读了课文不明白的地方做上一个小问号吧?
生读课文。教师巡导。(师:看来小朋友都喜欢默默地读,在心里默默地读,就更能帮助自己思考啦。)
师:好了,看到你们每一个都划出了自己的小问号,现在就把你们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吧。
生:为什么要喝一口水,在嘴里漱一下,再吐出来。
师:请你把这里读一读。
生读。
师:谁愿意替小包拯解决一下。
生:吃了东西会在嘴里留下残渣,漱一下,就会把残渣漱出来。
师:请你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他提来一壶清水,又拿来八只碗。
师:从这一句中,你还有问题吗?
生1: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提来一壶清水?
师:其他同学怎么认为?
生2:因为他要用清水,在嘴里漱一下,才能……
师:才能看得见呢!
(媒体出示这个句子。)
师:请你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读。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吧!
生:他提来一壶清水……
师:还有没有别的小朋友有别的问题。
生:小包拯为什么要把全家人都叫到房间里。
师:包拯为什么要把全家八个人都请到房间里,从这个都请你看出了。这是为什么呢?
生:不漏掉一个人
师:不漏点一个有……
生:有可能吃鸡蛋的人。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也读一读吧!
生读:包拯把全家……坐下来。
师:不漏掉一个可能参与这个案子的人。还有别的问题吗?
生:为什么小包拯破了案子之后会笑呢?
师:你来说一说。
生:高兴。
师:破了案子,他就高兴,一高兴他就笑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看到这一点点蛋黄渣,包拯想了想,小包拯在想些什么呀?
生:会不会还有人吃了鸡蛋。
师:谁能把这句话读出真的想了想?
生读:当姐姐……
师:要是谁能把那个“想了想”读出来,就更好了。
生再读。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吧!
生齐:当姐姐漱口时,……
(总结板书,而后引读。)
师:把课文关上,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包拯是怎么审案的,好吗?
生:当包拯看到姐姐吐出了一点蛋黄渣,包拯又……
师:小包拯就是在一步步的审案过程中,体现了自己的聪明。
师:小包拯看到妹妹的身边也吐出了蛋黄渣的时候,他走到……小包拯破案了,他笑了,就连全家人都笑了。如果你在场,你看到小包拯说点什么?
生1:小包拯,你真聪明,你审出了案子,变得这么聪明。
生2:因为他知道吃了
师:谁想笑着说说吗?
生读。
生:你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真了不起!
师:总之,大家在夸奖小包拯,为什么小包拯会那么聪明呢?
生:他小时候读书用功,喜欢动脑筋。
师:正是小包拯读书用功,喜欢动脑,长大后的包拯终于成了我国历有名的清官。
(老师好,同学们好。)
师:同学们,在很久很久以前的英国有一座巨人的花园,同学们想去看一看吗? 生:想。
师:好,闭上眼睛,闭上眼睛,跟着老师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播放音乐)到了,快睁开眼睛吧,巨人的花园里,到处走一走逛一逛,你能看到些什么?
生:我看到了小朋友还有树上的小鸟。
师:看到那么多。
生:我看到巨人还有小朋友一起在玩。
生:我看到巨人、小朋友还有大树。
师:同学们的眼睛可真亮,现在让我们一起坐下来,让我们欣赏王尔德给我们带来的这篇优美的童话——巨人的花园,举起手,我们一起来写写课题。
师:“巨”的最后一笔是——
生:竖折。
师:很好。齐读课题。
生:9,巨人的花园。
师:现在啊,我们还得需要一把钥匙,这把钥匙上写满了词语,只有把他们都读会了,才能打开这个故事的大门。你来——
生:(读词语)洋溢、叱责、允许、拆除、
师:一个都没有错,看,允字的最上面加上点横读什么?允字加点横在最上面读什么?再想想。
生:充。
师:很好,充。拆,把那一点给拆掉了读——
生:折。
师:哎呀,同学们认识的字可真多,接下来的几个词可有难度了。
生:(读词语)禁止入内、瑟瑟发抖、火辣辣。
师:哎呀,最后一个词读轻声——火辣辣(轻声)。齐读。
生:(齐读)火辣辣。
师:哎,恭喜你拿到了这把钥匙。谁再来读?
生:(读词语)禁止入内、瑟瑟发抖、火辣辣。
师:你也拿到了这把钥匙。同学们,我们把这些词语,连着一起读两遍。
生:(齐读)洋溢、叱责、允许、拆除、禁止入内、瑟瑟发抖、火辣辣。
师:太好了,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拿到了这把钥匙。现在啊,我们可以把课文翻到41页了。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一座什么样的花园?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
师:好,课文读完了,我们来交流交流。
生:这篇故事讲的是?
师:你觉得这是一座什么样的花园呢?
生:是春天百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的花园。
师:噢,这样的花园。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你读出了什么?这样的一句话。
生:读出了这个花园很美丽。
师:噢,非常的美丽,非常的漂亮,是吗?
师:我们看,春天是什么样的?一起说——
生:鲜花盛开。
师:夏天——
生:绿树成阴
师:秋天——
生:鲜果飘香。
师:冬天——
生:白雪一片。
师:这样的一个花园,简直就是孩子们的乐园。(播放视频。)
师:课文中有一句话写出了孩子们的快乐,来,——
生: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玩。
生: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师:一起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综观当今小学语文教坛,课改无疑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我们指出了方向,同时使课改更具可操作性。我们在为取得的成绩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
一、无节制地合作学习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珍贵的纪念》一课时,引导学生进行了两次合作学习。
第一次: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亭子是谁建的?小动物们留下了什么纪念?小刺猬为什么站着不动?
第二次:请同学们齐读课文3-4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亭子周围的景色怎样?花是谁种的?为什么“这才是珍贵的纪念”?
课堂上学生四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合作学习的场面可谓“热闹”,可之后的交流却颇令人失望,学生照本宣科,答案千篇一律,缺乏自己的独特见解。他们怎么了,难道不愿意展示自己?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笔者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第三,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辩。小组合作学习还应明确分工,主持人、记录员等各负其责。每位组员既要会表达见解,还要会倾听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功效。笔者还看到有些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拆开来让两个学生合作读,如:读《看花灯》一文时,“(一生)元宵节,(一生)看花灯,(一生)大街小巷(一生)人欢腾。(一生)纸糊的金鱼(一生)吐泡泡,(一生)纱做的猴子(一生)眨眼睛。(一生)„„”这是何等地残忍,优美的诗句被拦腰截断,语感怎么培养?
二、无限度地收集资料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元宵节》一课前,请学生回家搜集元宵节的相关资料,上课时,她请学生展示交流搜集到的信息,发现学生手捧着一张张从网上下载的资料却说不出几句话来,课堂上顿时沉寂了,教师只好信手拿来几张资料开始讲解,效果可想而知。反思:“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许多教师拿到《语文课程标准》看到这段话时,只注意了“运用现代
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忽视了“公民”这个极为重要的词语。“公民”并不是“儿童”的同义语!要一个六七岁的学生就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确有些为难。可想而知,学生手中大段陌生的文字资料并非他们亲自动手所得,经历学习过程的并不是学生,而是他们的家长,难道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家长?收集检索大量的信息固然重要,但能否以批判性思维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也不容忽视。当然,这些能力都是需要培养的,是逐步形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就写道:(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该)“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是第三学段(5-6年级)才要求具备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准确地理解课程标准,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低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图片资料对他们来说更容易接受,也更具吸引力。我们不如明确要求:去搜集相关图片,再请教一下家人,听他们讲一讲相关的信息,这样会更具实效性。谨记:搜集资料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我们的课堂不应该成为“资料展示厅”。
三、无目的地整合学科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老树的故事》时是这样进行学科整合的:
(1)“现在,请小朋友们也来当一次音乐家,用你喜欢的曲子唱一唱《老树的故事》。”
(2)“小朋友们,‘这些身穿礼服的音乐家’会是什么样子呢?请你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画一画他们的样子。”
可以想象《老树的故事》这么抒情的诗歌配上学生所熟悉的欢快的乐曲会何等滑稽!诗人柯岩如果能够听到,不知会做何感想?还不如配上法国著名作曲家圣桑的《天鹅》,让学生多读一读,背一背,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
师:同学们,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 景色秀美, 其中, 三峡就是我国著名的十大风景名胜之一。课前, 我们简单了解了三峡, 现在, 有一位三峡老爷爷特别想带我们去三峡游览, 他可是生在三峡、长在三峡的哟, 对三峡十分了解。孩子们, 就让我们跟随老爷爷的步伐, 一起去三峡看看吧!
播放视频:三峡风光 (1分钟)
【创设情境】
师:这就是老爷爷的家乡, 你们看到了什么, 它们留给你们怎样的印象呢?
生1:我看到了很多山, 很多水, 山很高, 水很深。
生2:我看到了张飞庙, 还有丰都鬼城, 它们让我觉得害怕。
……
师:看来三峡真是名不虚传, 一个短片, 就让同学们有说不完的话, 那更何况是生在那儿、长在那儿的老爷爷了。可是老爷爷现在不在三峡, 他跟随三峡移民的大军, 离开了三峡。当我问他想对三峡说些什么的时候, 他饱含深情的朗诵了一首诗, 这首诗就是《三峡情》。
师:请孩子们齐读诗题。 (两遍)
师:看到这个题目, 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老爷爷的情况, 你有什么问题?
【从诗题和创设的情境提出问题, 给学生的学设置疑问, 给教师的教埋下伏笔】
生1:老爷爷为什么要朗诵这首诗?他到底想说什么呢?
生2:三峡又不是人, 它怎么会有感情呢?
生3:三峡情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情啊?
二、初读全诗, 学习生词, 初步感知《三峡情》
师:孩子们很会开动脑筋, 问题提得好, 带着这些疑问, 请孩子们自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顺诗句, 并看看全诗一共分几个小节。
生自读。
师:一起告诉老师, 全诗一共分几个小节?
生:四小节
师:哪位小朋友来读第一个节?其它小朋友要仔细听, 一会儿要做小小评论家, 来评评你同学的朗读哟。
【学生读评, 让学生学会倾听、评价, 纠正字音】生读生评。
师:这一小节里面有没有什么不懂的词语呢?
生:叶笛。
师:哪个孩子来帮帮她, 告诉我们大家叶笛是什么?
生:叶笛就是用叶子做成的笛子。
师:你很聪明, 知道用分一分的方法来理解这个词语。来, 我们一起来看看叶笛。 (展示牧童骑在牛背上用叶笛吹奏的图片)
生:竹篙是什么东西呢?
生2:竹篙就是用竹子做成的可以撑船的工具。
师:非常棒, 看来同学们见识很广, 来, 我们来看看竹篙。 (展示小孩子用竹篙划船的画面)
师:孩子们, 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 我们读通了第一小节, 让我们把竹篙、叶笛的意思读进诗句里面吧。
生齐读第一小节。
生读, 生评第二三四小节。
……
三、重组诗文, 指导朗读, 体会三峡景色美
师:刚刚看短片时, 同学们发现三峡有很多美丽的风光, 那你们知道老爷爷最留念三峡的什么风光吗?在诗中找一找。
生:三峡雨和三峡云。
师:请孩子们找找, 看看诗中哪些地方写到了三峡雨和三峡云, 把它们勾出来, 并想想它们是怎么样的, 老爷爷为什么会留念?
【学生自己重组诗文】
学生边读边做批注。
生:我勾了第一小节的诗句“三峡雨, 三峡云, 故乡的景, 故乡的云”我想正因为这些云和雨是故乡的, 所以老爷爷才这么想念。
师:说得很棒, 孩子们, 月亮啊是故乡的最圆, 星星是故乡的最亮, 这云和雨呀也只有故乡的才最值得留念。来, 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 读出留念之情。
生齐读。
生2:我勾了“细如丝, 柔如锦, 洁如玉, 白如银”我觉得那里的雨和云很洁白很干净。
生3:我也勾了这几句, 我觉得写得很美。
师:那你能从这些诗句里面体会到老爷爷的留念吗?
生:能, 因为它们都很漂亮。
师:你们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漂亮, 这种留念呢?
生1:读得轻一些, 慢一些。
师:谁来试一试?
生1试读。
生2试读。
师:老师也来读一读 (师示范读) 。
师:好, 孩子们, 请看大屏幕,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诗句, 读出云的洁白如玉, 读出雨的细与柔, 读出三峡云、雨的美丽, 读出老爷爷的留念。 (师领读)
板书:风景 (云、雨) 美留念
【结合对文本的分析, 通过学生试读, 教师范读, 教师领读等多种方式, 在朗读中体会景色美, 感受留念情】
四、图文并行, 读想结合, 感受三峡生活乐
师:同学们, 天晴的三峡, 蓝天白云, 绿水青山;下雨的三峡, 细雨蒙蒙, 云雾缭绕, 这一切都让老爷爷怀恋, 可是他更怀恋的是在这云里雨里的童年时光。孩子们, 找找, 哪些诗句写了老爷爷的童年生活?
生:齐读“从小爱在云里走, 口吹叶笛赶羊群, 从小爱在雨里淋, 手挥竹篙驾船行。”
生:老师, 为什么他们会在云里走呢, 他们又不是孙悟空?
生:他们为什么喜欢淋雨呢, 不会感冒吗?
师:孩子们很会发现问题, 来, 老师先给你们看看图片, 结合图片你来想想这到底是为什么? (展示云雾缭绕, 雨雾蒙蒙的三峡图片)
【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让学生直观了解三峡云雾缭绕的景致】
生1:是因为那里雾很多, 看起来像到处都是云。
生2:他们那儿下的雨很小。
生3:山很高, 高到云里边去了。
生4:雨下得很多, 他们要干活, 不能撑伞, 所以只能淋雨了,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哈哈…… (全班笑)
师:孩子们很会思考问题, 确实是这样的, 三峡云多雾多, 山又高, 所以经常像走在云里一样。而三峡雨水充沛, 细如丝, 洁如玉的雨, 淋起来啊还很舒服呢。孩子们, 请闭上眼睛, 听老师朗诵, 边听边想象画面, 去三峡的云里面打个滚, 雨里面洗个澡吧。
【教师示范读, 学生闭目听, 边听边想象, 带学生进入情境, 真切感受三峡生活的快乐】
师示范读。
师:睁开眼睛, 孩子们, 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很多很多的山羊在吃草。
生2:我看到了, 老爷爷在吹叶笛, 声音很好听。
生3:用竹篙撑船的一定很好玩, 我也好想试一试。
……
师:同学们想象丰富, 老师看到了这些:蓝天白云下, 小男孩正在快乐的吹奏着叶笛, 羊群们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吃着青草;细雨蒙蒙中, 小女孩正在悠闲的撑着竹筏, 绿水倒映着青山, 一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孩子们, 你们觉得这样的生活怎么样呢?
生1:自由自在。
生2:很快乐。
生3:很好玩。
生4:很美。
师:老爷爷就是这样自由快乐地长大的。板书:生活乐留念
师:带着这份快乐, 让我们来读读这几句诗。
生齐读。
五、回味诗句, 深情呼喊, 领悟热爱思乡情
师:同学们, 三峡的云和雨是这么的美, 三峡的生活是这么的快乐, 可是老爷爷却离开了三峡。在他乡, 老爷爷常常独自站在山顶向着自己家乡的方向眺望着眺望着……孩子们, 你们觉得老爷爷会想些什么呢?
生1:他会想家乡。
生2:他会想他的叶笛、羊群, 他撑船用的竹篙。
生3:他会想三峡的云三峡的雨。
生4:他想回家。
……
师:他会想他是否还能吹响曾经吹过的叶笛, 他会想羊群是否还能听懂他的呼喊, 他会想曾经用过的竹筏是否还在, 他会想“几时再登巫山顶/唱支山歌唤羊群/几时再登夔峡门/喊一声号子驾船行”他会想:生齐读“几时再登巫山顶/唱支山歌唤羊群/几时再登夔峡门/喊一声号子驾船行” (配乐) (读三遍)
【全文教学高潮, 三峡情的背景音乐和反复朗读加深孩子的情感】
师:孩子们, 老爷爷是想家乡, 想回家, 可是他毕竟已经离开, 你们觉得他心情怎么样呢?
生1:伤心。
生2:难过。
生3:后悔。
师:他为什么伤心难过呢?
生:因为他想家乡, 思念家乡。
师:请看黑板, 孩子们, 三峡云三峡雨让老爷爷留念, 三峡的生活更是让老爷爷回味无穷, 可是老爷爷却不在家乡, 那孩子们, 这三峡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情, 老爷爷到底想说些什么呢?
【照应开头, 强调思乡情】
生:思念家乡的感情。
师:板书思乡情
师:刚才有孩子说老爷爷会后悔, 是啊, 离开这么美丽的家乡是应该后悔, 可是老爷爷不后悔, 他说是因为三峡移民才离开的家乡。孩子们, 为什么因为三峡移民离开家乡就不后悔了呢, 老爷爷到底是怎么想的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自己思考, 课后孩子们可以与我进行交流。好了, 孩子们, 让我们带着对老爷爷最深最真的祝福, 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祝福老爷爷平安幸福, 祝福天下所有离开家乡的人快乐美满。
【教师设疑, 学生自己领会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六、欣赏歌曲, 背诵全诗, 再次感知《三峡情》
生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师:孩子们读得真好, 老爷爷感动了!他呀, 不是别人, 就是这首诗的一位作者, 他为《三峡情》谱了曲, 他要将他心中对家乡的爱和思念传唱。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会唱的孩子可以一起唱唱。孩子们在优美的《三峡情》歌声中结束此课。
关键词:微课教学;小学语文;应用案例分析
微课是指通过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或者某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引发学生的思考。这种短小精练的方式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以及视觉驻留规律,微课通过借助丰富的资源类型,具有资源容量小、使用方便等特点,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值得探讨。
一、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某项相关调查发现,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存在使用频率低、教学效果不显著、受限于课堂、缺乏系统性的微课设计四个方面的不足。通过深入的研究发现存在这些现状主要与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意识淡薄、相关新技术培训少、传统教学方式根深蒂固、教师工作负担重等有关,因此在将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结合多个方面因素考虑。
二、微课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1.教师在设计微课的过程中,应该有效了解小学生的注意力发展特点、思维发展特征、兴趣特点以及学习特征,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微原则、以生为中心原则、交互性原则,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蟋蟀》为例,进行微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会认4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具体教学过程:
教师:上课之前,老师出一个问题,让大家来猜一下,促织又叫什么?
生(大声):蟋蟀。
教师(利用多媒体将各种蟋蟀的图片展示出来):大家回答得非常正确。
教师:现在大家带着这样两个问题进行朗读,①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作者又是怎样介绍的?②蟋蟀是怎样修建住宅的?作者又是怎样介绍的?现在大家开始朗读第二部分。
过了8分钟。
教师:现在大家自读完第二部分,都得到了哪些答案?
生(总结):朝阳、宽敞、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准确。现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这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同学们是怎么理解的?
生: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
生:这句话说明蟋蟀的住宅不仅安全,而且还能娱乐。
教师:作者将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这种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反映出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
教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生:如果我们能够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这么简单,就真的可以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了。
教师:让大家课后讨论这样一个问题,这个评价是不是太夸张了?说出你认为的观点。
2.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爬山虎的脚》为例,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会认4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能够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了解爬山虎与墙之间的关系。
教师采用微课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细致观察的人。
教师将各种爬山虎的图片、文字展示在学生面前。
教师:大家都见过爬山虎没有?
(生有的回答见过,有的回答没见过。)
教师开始检查学生生字词预习情况。
教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些什么?
生:课文介绍了关于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信息。
生:课文介绍了爬山虎脚的颜色以及形状。
教师:从同学们的回答来看,说明大家对整个文章的了解还是比较清晰的。现在老师需要通过几个问题来了解一下你们是否真正掌握了。
教师将问题板书出来(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爬山虎的叶子的叶尖为什么都是朝着一个方向?)
学生回答完老师问题后,教师提问:同学们都大致掌握了课文的内容,但是大家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可以提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生提问。
大家一起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完成讨论之后,教师检查学生对“爬山虎的脚”这个知识点的了解程度和“爬山虎脚爬”的这样一个过程。
课程快要结束时,
教师:通过这次的学习,课文让同学们受到了什么启发?
生:应该做一个细心的人,去关心周围的事物。
教师布置作业。
通过这种微课的导入,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通过将微课导入教学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去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证微课在其中的作用,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以及借助图片、短视频等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应当加强教师自身的指导,从而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的效果。此种方式也值得教师借鉴。
参考文献:
[1]方龙,王燕.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及对教改的启示[J].中小学电教,2015,32(Z1):67-68.
[2]叶和明.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5,11(1):76-77.
[3]張娅薇.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5,19(16):257.
师:上课!上课时思想要集中,身体要坐正,眼睛要看着老师。用眼睛看着别人,表示对别人的尊重。所以有教养的人,同人交谈时眼睛总是看着对方。
师:今天,贾老师给大家上课,欢迎吗?(生答“欢迎”)
师:用什么方式欢迎陌生的老师?
生:用掌声。
师:你是第一个拍手的,你最聪明。你把“掌声”写在黑板上。字要写工整。
师:大家看,他写得好,我们怎样表示?
生:用掌声。
师:这个小朋友写得真好!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我们就放一个磁铁。(老师在磁性黑板上放一块小磁铁)
师:一起读——掌声。我们就在掌声中上课。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生:(有些拖音)掌声。
师:不要拖音,要读得干净利落。(老师示范读)再读——
生:掌声。
师:对了。我们这个地球村生活着50亿人,有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有很多国家和民族,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中国人讲中国话,美国人讲英语,日本人讲日语……如果没有翻译的话,别人讲什么,谁也听不懂。但是有一种语言不用翻译大家都听得懂,那就是大家刚才整齐的掌声。谁都知道,你鼓掌了,就表示欢迎。
师:这篇文章讲了一个叫小英的小姑娘,腿有残疾,很自卑,因为有了掌声,她有了自信。文章一共7个小节,有600个字,11个生字,1个多音字。小朋友拿出课文,轻声读一读,看谁坐得端正,读得快、读得准确。
师:有三位小朋友站了起来,他们读得好啊!这个同学读书读得快,第一个读完,说明他阅读速度很快:这位同学坐得正、坐得直,说明他读书认真。态度好;这个小朋友我听他读得很准确。为这三个同学鼓掌。
师:课文中有11个生字,你能不能借着拼音读一读。
生:残,残,吞,吞——
师:要不拖音,不拿腔。
师:不错,11个生字读对了9个,注意两个三声。这儿还有一个多音字“落”,草字头下面是个洛阳的“洛”字,平常这个字怎么读?
生:。
师:这个字有三个读音,谁来读?
生:
师:对了。同样一个“落”字,三种读音。什么时候读Iu6呢?(角落、落后)什么时候读160呢?(落下残疾)请你走出来,咱们一起跑步(师生一起跑,老师落在了学生后面。)你看我16在了后面。跟老师一起读:。
师:这个词语(困境)你会读吗?
生:困境。(师指导学生读)
师:困境是什么意思?“困”怎么解释?“境”什么意思?连起来是什么意思?
生:困是困难,境是——
师:这次地震中,汶川、北川都遇到了困难,陷入困境。我们济阳的小朋友也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灾区的人们走出困境,渡过难关。
师:请同学们拿起笔,在每个小节前标上序号。
(生标节号)
师:字会读了,词也知道意思了,咱们来看第一小节。第一小节讲了一个故事背景。讲的是谁啊?谁来读?
生:在我上小学的时候——
师:一字一顿地读不行,你来做个示范。(指另一生读)
师:对了,但读得不连贯,谁再读?读书既要读正确,又要读连贯。(师范读)
师:第二、三、四小节就讲这件事情了。第二节谁读?
(下面学生依次读各个自然段,老师用了较长的时间,不厌其烦地一节一节地指导朗读。最后,学生都读得有滋有味了。)
师:一起读最后一段。(生齐读)再读课题,看掌声是献给谁的。
生:掌声是献给小英的。
师:你把“小英”写在黑板上.再找个同学也写一写。
师:两个同学都写好了。掌声给小英之前.小英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生:是个忧郁的孩子。
师:掌声给了小英以后——
生:小英变得自信了。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题,想一想掌声有几次?
生:两次。
师:你说两次,我说一次。请找出理由,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第一次是“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第二次是“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师:我说是一次掌声。大家看第六小节。“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次掌声——”这不是一次掌声吗?
生:那两次是一回发生的。
师:对了,第六小节的一次是指那一回。第四小节中的两次掌声含义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请你说具体一点。
生:第一次是给她自信的掌声。
生:她很勇敢,同学们给她鼓励。
师:对了,那第二次呢?
生:第二次是因为她讲得很好,同学们表扬的掌声。
生:是夸奖她。
师:现在黑板上有一些词语。把它连起来就是一段话,说说看。
生:自卑的小英身处困境,通过同学们给她不同的掌声,鼓励她,赞扬她,她变成了自信的小英。
生:自卑的小英身处困境。小英经过一次鼓励、一次夸奖,变成了自信的小英。
生:我小时候,我们班上有一位叫小英的同学,因为小时候生病,腿落下残疾,她陷入了困境,她很自卑。一天上演讲课,老师让同学轮流上去讲故事。老师不了解情况,把小英请了上去。在同学们鼓励的掌声里,小英勇敢地讲完了故事,同学们再次给了她表扬的掌声。她从此像变了一个人。
师:真好!再一起读读课题。(生齐读“掌声”)
师:(看板书说)我小时候,班里有个叫小英的同学,因为生病,腿落下了残疾,她很自卑。一次演讲课上,老师让她上台讲故事。她一摇一摆地走上台,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她讲得很好,演讲结束后,班里又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小英从此变得快乐、自信、自强。
说到掌声,我怎么也忘不了电视屏幕上的那次掌声。5月12日,汶川地震,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整整5天过去了,一百多个小时啊!人们觉得没有生还的希望了。突然,消防员叔叔用生命探测仪探测到一个幼儿园废墟下有生命迹象。于是,他们用手扒呀扒,搬呀搬,扛呀扛,整整工作了六个小时,正准备拉出小男孩时,又一次余震发生了。余震过后又经过了六小时的艰难营救,小男孩终于得救了。小孩5岁,被救后,他睁开眼睛说的第一句话是:“谢谢叔叔。”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有几种含义?
生:鼓励他要勇敢。
师:对,是鼓励的掌声。
生:赞扬他乐观地对待生活。
师:好,是赞美的掌声。
生:人们都很感动。
师:是感动的掌声。
生:表达了对消防人员的敬佩。
师:是敬佩的掌声。
生:好!
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葡萄沟》。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看同学们还记不记得。
(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课件出示课文词语,指名读、齐读。)
师:好,同学们真棒!下面我们开始学习课文。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夸葡萄沟的,请同学们打开书43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找出夸葡萄沟的这句话,找到后请用“──”把它画出来。
(课件出示读的要求,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学生读完一次的都会站起来继续读,都读完后,师放律动音乐,全班拍掌马上端坐。这是我们班学生养成的习惯)
点评:低年级教学贵在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有序地组织课堂,利用音乐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并建立师生默契,妙!
师:好,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谁来告诉我们哪一句是夸葡萄沟的话?
(小手如云)
生:课文的最后一句是夸葡萄沟的。
师: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生:能,读:“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师:有不同意的吗?
生:没有。(齐喊)
师:你们找得可真准,让我们来读读这句话。
(课件出示这句话,全班齐读)
点评:一读──抓住文眼“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师: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想知道它好在哪里吗?
生:想!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把相关的语句画出来,把你的想法写在你画的句子的旁边。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点评:再读──品味葡萄沟的好。自主阅读,读出个人见解。对低段学生而言,找句子基本人人都会,而在句旁作批注则优生能够达到,两个要求兼顾了学生层次的差异。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微课视频 问题 方法
顾名思义,微课视频是教师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制作并播放简短的视频,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由于微课视频内容短小精悍,容易被教师和学生接受,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微课视频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分析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微课视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运用微课视频存在的问题
微课视频有着其他教学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教师可以把书本知识充分融入微课视频中,不仅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也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语文知识。
虽然微课视频能有效推动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但它没有得到大力推广。在很多地区,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少运用多媒体。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第一,大部分教师不了解微课,不懂得它的功能和作用,不能很好地运用微课来教导学生学习语文;第二,我国传统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部分教师认为微课视频只是高科技的产物,不能很好地运用它来辅导学生学习语文,更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三,教师不重视编制微课视频。与如何让学生掌握课堂内容相比,小学语文教师更重视学生有没有按时、按量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他们认为作业才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核心;第四,有些地区受社会经济的制约,不具备开设微课视频的条件。
二、微课视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教师是微课视频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桥梁,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微课视频,笔者总结了三个方法:
1.合理运用微课视频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善于制作和利用渗透了小学语文知识点的微课视频。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抽象思维不成熟,很难掌握比较复杂、深层次的知识点,所以教师不能只依靠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讲解。尤其在讲解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把它们制作成形象生动的微课视频,并在课堂教学中播放,让学生通过微课视频,充分理解和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运用微课视频的过程中,教师要全面认识和了解每个小学生的特征,然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在制作微课视频时,教师应充分考虑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还要顾及学生的不同个性,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正像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的那样:“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一片落叶。”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不同,有的学生很喜欢学习语文,有的学生不喜欢语文,再加上小学生的学习耐心不够,所以在制作微课视频时,教师要控制好时间,视频不宜过长,内容不宜过杂,最好简洁明了、重点突出。这样,才能发挥微课视频的真正作用,帮助学生高效地学习语文,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3.提高教师制作微课视频的能力
众所周知,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利用微课视频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要想掌握好制作微课视频的技巧,教师就必须在课余时间学习制作微课视频的方法,提高自身制作微课视频的能力,把语文知识更好地融入微课视频中,方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把微课视频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作为微课视频的制作者和执行者,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尽最大的努力,把语文知识融入到微课视频中,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闫岁宁.浅析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4,(11).
[2]方龙,王燕.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及对教改的启示[J].中小学电教,2015,(Z1).
【小学语文微课实录】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06-13
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0-12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9《掌声》教学实录10-11
S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翠鸟》课堂实录06-26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0-07
小学语文:13《牛郎织女》课堂实录(苏教版六年级上)10-13
六年级语文上册微课11-01
七年级语文《斑羚飞渡》微课教学设计10-27
六年级语文下册复习二教学实录10-24
一年级语文下册 信教学实录1 冀教版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