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饮食养生法(共11篇)
《上古天真论》说“美其食”:即便是粗茶淡饭味也很美,进食时要恬愉专注,忌郁怒忧伤和恐惧,更不宜做各种活动,心不在食,不符合“饮食养生”,也不合“摄神为先”的养生精神。
古人讲“食不言,寝不语”,专心吃,一心睡,食睡俱佳,能不健康?!
饮食的方法在食前、食中、食后也有讲究。如食前不宜大量饮水,以免影响消化;食后不宜饮浓茶、吸烟,以免饮食中喧宾夺主;食中、食后不宜情绪波动,尤其不能打骂孩子,清代,梁章钜说“怒后不可便食,食后不发怒”(《退庵随笔,摄生》),否则会使气血逆乱,惹生疾病。
吃饭 时要多咀,以增加机械性消化,减轻化学消化负荷,口腔中的消化酶本身能直接增加消化酶,以帮助化学消化。
餐后不要急于看电视、驾汽车,睡大觉,去运动等。因为食后全身气血都已进入胃肠“全力”进行消化,此时做其他心理或躯体活动,则会使气血旁流入其他部位,减少胃肠消化所需的气血,即便不剧烈,长期如此极易引起胃病。
饭后可以散步。《千金方》“食后行百步,常以手摩肚”。边步行边摩腹,确实有助脾胃消化功能。
黄帝内经春季养生法则: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意思是说:春天3个月,草木发芽,天地一派生机,万物欣欣向荣。此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在庭院缓步而行,披散头发,舒展形体,使意志顺应春生之气而舒畅条达,而不要损害、克伐它。要顺应春天的生养法则,违背这个法则,就要伤及肝气,生长之气不足,到夏天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意思是说:夏季3个月,是万物繁盛的季节。天地阴阳之气不断相交,植物开花结果。此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适应夏天的阳光,让精神充实饱满,并使腠理宣通,卫气疏泄,使人心舒畅向外,如同所喜欢的东西在外界。这是与夏季相应的保养“长气”的道理,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要伤及心气。到了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供给秋天收养的精力就少了,冬天就会得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意思是说:秋天3个月,是万物成实的季节。此时天高气爽,西风渐起,地气清肃明朗,此时人们应该早睡早起,闻鸡起床,精神内守不急不躁,使秋天肃杀之气得以平和,意志不外越,从而使得肺气清平。这是与秋季相适应的保养方法,如果与之相违背,肺气则会受伤,到了冬天就会变生腹泻完谷不化的疾病,供给冬季闭藏的精气就少了。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意思是说:冬季3个月,是万物潜伏的季节。此时水结成冰,地冻开裂,这时节,人们不要扰乱阳气,要早睡晚起,早晨等待太阳升起后而起床,使精神内守伏藏而不外露,保持若有所得的心态,还要避免寒气侵袭,保持温暖,但不要过热而致皮肤开泄出汗,以致阳气频繁耗伤。这是与冬气相适应的保养藏蓄的道理,若违背这一原则,就会伤及肾气,到了春天,就会得痿厥一类的疾病,供给春季发生的精气也就少了。
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
当夏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
当秋之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
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心受病耳,故宜养心。
黄帝内经“司岁备物”就是说要遵循大自然的阴阳气化采备药物、食物,与节气相顺应的就是与阴阳气化相顺应,这样的药物、食物得天地之精气,气味淳厚,营养价值高。按照阴阳气化理论,植物生长都有一定的生长周期,违背自然生长规律的植物,违背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寒热消长规律,会导致寒热不调,气味混乱,徒有其形而无其质。
食药同源,不时不食。现代人的各种病怕就是违背了自然规律导致的,为了健康,我们返璞归真。也许你看到价格为觉的贵,但减少你的病痛,减少你吃药治疗的费用,就显的无价了。我们要重于养,减于治,这样我们身体的自然调节回复功能才能发挥极致,才能健康。
拓展阅读:内经教你如何选对喝茶时间
五脏
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相表里。
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淤结);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主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肛门会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六腑
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运行的道路。
十二经络流注
对于中国人来说,喝茶养生是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但是什么时候喝茶好?喝茶是有时间规律的,不同时间点候喝茶起到的作用不一。
1
早晨
白开水后,淡茶水
因为经过一昼夜的新陈代谢,人体消耗大量的水分,血液的浓度大。早起后不宜直接饮茶水,最好先喝一杯白水。之后再饮淡茶水,对健康有利,饮淡茶水是为了防止损伤胃粘膜。
早上适宜喝红茶
人在睡了一夜之后,身体往往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喝红茶则可促进血液循环,同时能够祛除体内寒气,让大脑供血充足。
2
午后
下午3:00左右喝茶
下午3:00左右喝茶,对人体能起到调理的`作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补养、还能防止感冒,此时喝茶是一天中最重要的。
午后适宜喝乌龙茶或绿茶
通常情况下,人体在中午时分会肝火旺盛,此时饮用绿茶或者青茶可使这一症状得到缓解。
3
晚上:
晚上8:30左右喝茶
在这个时间是人体免疫系统最活跃的时间,对一些神经衰落人群,可以选择喝半发酵的温性的铁观音。千万不要喝绿茶,因为绿茶是不发酵茶,对人体有一定的刺激。
晚间适宜喝黑茶
人在吃了三餐之后,身体会积聚一些肥腻之物在消化系统内,倘若晚饭后能够饮用一杯黑茶则有助于分解积聚的脂肪,既暖胃又助消化。
其他适宜喝茶的时候
1.出大汗后,这时饮茶能很快补充人体所需的水分,降低血液浓度,加速排泄体内废物,减轻肌肉酸痛,逐步消除疲劳。
2.吃太咸的食物后,同时多饮儿茶素含量较高的高级绿茶,可以抑制致癌物的形成,增强免疫功能。
谨和五味——各种食物搭配合理
朱丹溪曰:“因纵口味,五味之过,疾病蜂起”。所以说,要“吃出健康”就应以“麻、麦、稷、稻、豆”五谷为主要营养;以“李、杏、枣、桃、粟”五果为辅助;以“犬、羊、牛、鸡、猪”五肉为补益;以“韭、薤、葵、葱、藿”五菜为补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谷肉果菜搭配合理食用,一般荤素搭配比例为1:2,防止偏食,保持营养均衡。
食不偏嗜——各种口味适当调和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指出藏人体阴精的五脏,容易因为偏嗜饮食五味而受到损伤。并指出味过于酸,会导致“脾气乃绝”;味过于咸,会引起“心气抑”;味过于甘,容易引起“肾气不平”;味过于苦,会发生“脾气湿滞”;味过于辛,可导致“筋脉衰败”。这说明饮食对人体五脏有“养”和“伤”的双重作用。因此,小心调和、搭配饮食五味时,就能够营养充沛,筋强骨壮,身体健康。
食不过量——各种饮食摄入适量
《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指出饮食摄入过量,就会损伤胃肠道,导致疾病的发生。又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膏梁之变,足生大疔。”意思是长期过食肥甘厚味等高热量食物,就会引起疔疮类病变。因此,吃饭应做到七、八分饱,一日三餐热量合理搭配,早饭:午饭:晚饭之间的热量卡比约为4:4:2。
食无所犯——食不贪杂。勿犯禁忌
每餐的饮食不可过杂过多,即“食不欲杂”。也就是一餐吃的食物样数不要过多。所吃食物之间不要犯饮食禁忌。例如:猪肉忌生姜、养麦、葵菜、梅子、马肉、驴肉等;羊肉忌梅子、小豆、荞麦、猪肉、醋等;犬肉忌菱角、蒜、鲤鱼等;牛肉忌黍米、韭菜、生姜、粟子等;鸡肉忌蒜、芥末、生葱、糯米、李子、兔肉、鳖肉等。
食知所宜——食应节气,寒温适中
《灵枢·师传》曰:“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无论是吃的食物,还是喝的饮品,要做到不要太灼热,也不要过于寒凉,应该寒温适度,这样才能保持正气不受损伤,也不会导致病邪入侵。
目前,许多学者对于《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理论的研究前景都充满希望。每个人都应遵循:“合理膳食、服食方便、作用温和、安全可靠、保护胃气。”真正做到“吃出健康”,以提高生命质量,减少疾病,延长寿命。
恬惔,安静之义。虚无,心无杂念。恬惔虚无,即思想安闲清净、没有忧思杂念。精神内守,指日常生活中精神守持于内而不外耗。意思是说,保持思想安闲清净、排除忧思不良情志,真气即肾气、元气就会顺畅、调和,精神也会守持于内。如此,正气强盛,脏腑功能强健,疾病就无从发生。
喜怒忧思悲恐惊
宋代名医陈无择将人类复杂的疾病按病源分为外因、内因和不内外因三类,其中内因精神情志,即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不加调节,是引起内因病的主要原因。中医认为,情志波动过于激烈或持久,打破了五脏之间平衡的关系,破坏了人体气机也就是新陈代谢的正常升降出入,致使精、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就会成为病因。由于情志失调是引起内因病的主要原因,因此“恬惔虚无,精神内守”即调摄精神情志的养生保健方法对预防内因病就有重要的意义。
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也是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正常情况下情志不会致病,如果突然、强烈或过于持久的精神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耐受范围,即可成为病因而引起内因病。
因为五脏的精气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情志活动与五脏关系密切。根据五行对情志五脏的分属,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和忧、肾在志为恐和惊。因此,不同的情志变化对五脏有不同的`影响,可产生相应的病证,例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恐惊伤肾。譬如过度的恐惧伤害肾脏,可出现神志失常、腹泻、遗尿、遗精、阳痿等病证。另外,情志变动也可影响整体气机,可产生气机失调的病证,如《内经》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譬如过于愤怒,则易致气机上逆,可引起眩晕、头痛,甚至呕血、昏厥等病证。现代如高血压病、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即属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的心身疾病。
恼怒预防宣泄八法
《内经》涉及调摄精神情志的养生方法很多。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就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这段话是说:控制嗜欲,使思想清净而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忧虑,形体劳作而精神安逸,真气因而调顺,人们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无论吃什么食物都觉得甘美,穿什么衣物都觉得合体,在什么样的风俗习惯中也觉得快乐,不羡慕地位的高低,这样的人就称得上质朴、敦厚。《内经》这里介绍的调摄精神情志的方法,可归纳为三点: 一是志闲少欲,可使精神安定;二是形劳不倦,可以放松心情;三是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与高下不相慕,即知足常乐,可以安定心绪。
恼怒的预防与宣泄很重要。七情之中,恼怒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是精神情志致病的魁首。以下介绍恼怒的预防与宣泄:
一是恼怒的预防:常见者有以下四法:
警示法:用警示、提醒的方法预防发怒。如可在自己的床头或案头写上“制怒”、“息怒”、“遇事戒怒”等箴言警句,随时警示、经常提醒,可收到良好的预防恼怒的效果。
忍耐法:即尽量忍耐,轻易不发怒。信奉“吃亏是福”、“忍者大德”的准则,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无关大是大非,尽量忍耐,宁愿自己吃点亏,作出些让步,不使矛盾激化,轻易不发怒。
理制法:即以理性克服、制约情绪上的冲动、恼怒。
移情法:将恼怒情绪转移到其他方面,以此平息恼怒。如外出散步,上街购物,公园游玩,或听音乐、观花鸟,或思考别的问题等,都可以有效的移情于他,可消散或平息愤怒情绪。
二是恼怒的宣泄:常用的亦有四法:
谈话法:是把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误解、委屈而产生的不满、烦恼、愤怒的情绪,通过与亲人、朋友的交谈,或向领导及上级机关的申诉,尽情地倾诉出来,以使自己郁积的不良情绪得到正确的疏泄。
书写法:是把各种明显意识到的不良情绪,通过赋诗、写日记等疏泄出来,也可直接给造成自己某种屈辱和不幸的人写信以宣泄自己的不满和愤怒。切记不可将写出的信发出,事后也要注意对上述诗词、日记、信件的保存,或将其全部烧毁,避免之后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运动法:是把过于强烈而难以遏止的愤怒等不良情绪,通过打球、捶击枕头或被子、撕碎废纸等运动方式予以疏泄。
《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也就是说懂得养生道理的人掌握了天地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从而效法天地变化的规律,调养精气,从而达到“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目的,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内经理论提示我们的冬季的气候特点、疾病特点以及如何养生。
冬季的气候特点及疾病特点
天地之间,木火土金水五运交替与风火暑湿燥寒火六气相应,今年是丙申猴年,司天是少阳相火,在泉是厥阴风木,中运是水运太过,冬季主气是终之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为厥阴风木。综合这五种因素,可以得出今年的气候特点是节令比正常的天时早些,寒热相争,气候多变,夏多暴风骤雨,到了冬季,地气当令,风气流动,万物逆时而动,会有一些反时生长的现象,闭藏不及,雾露多发。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人体气血阴阳与天地之气相感应。
在少阳相火司天时,肺气上从于天气,火克金则金失其润降,人体就会出现咳嗽、喷嚏、鼻塞的症状;厥阴风木在泉,人体就会因阳气潜藏不及而出现关闭不禁,如呕、吐、哕、下利等消化道的疾病;水运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人们就会出现身热、心烦、心悸、躁动不安、心痛的症状。尤其在冬季终之气之时,阴盛极而衰,阳气来复,阴阳变动更为剧烈,人们尤其要当心心绞痛、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经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这就是说人体本身阴阳的失衡加之逆四时而动才会导致疾病。但是懂得了阴阳四时变化的规律并且顺从它,疾病就不会发生。
冬季养生的注意事项
经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冬三月是指农历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公历是指月7日到的2月2日。按节气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这个时节是万物生长闭藏的季节,冬季养生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冬季要做到早睡晚起,晚上9点要上床休息,早上7点等到太阳显露时再起床;不做剧烈运动,少出汗,避免气外泄,扰动阳气。二、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思想上清静安闲,减少欲望,做到心态平和,有满足感、幸福感。三、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对于四时不正的气候要注意防护,就今年冬天来说,雾露多发,霾不易消散,我们就要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注意保暖,出门要戴口罩,进门要先洗脸,洗鼻腔。四、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阴指的是精血津液,“阴之所生,本在五味”也就是说精血的产生,根源于饮食五味的摄取。在饮食过程中要注意调和五味,不要太过于偏重,饮食要有所节制,就今年来说饮食则宜咸辛宜酸以补心、肺、肝。
做到以上几点,我们就会安然度过疾病多发的`冬季,为明年春天的推陈出新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拓展阅读:养生 《黄帝内经》中的至理天规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在黄老道家的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我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天人合一,顺应天地
《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自然之中,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交合,万物滋生,人类为万物之中最为贵重的成员,是禀天地阴阳之气而生存的。因此天地自然的变化,必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存在种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比如,在一年四季之中,自然界表现出来的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变化,而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与此同理,在一日之中随着昼夜晨昏的阴阳变化,人体的生理功能也相应出现节律性的变化。中医养生重视顺应天地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强调人体必须与天地自然界保持高度的和谐、协调、统一,这样才有可能保持健康长寿。
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不单是四时气候变化必须适应与顺从它,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水质空气等,包括人体也必须很好地加以保护并顺从它、适应它。这些都是养生防病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气”(“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老子在《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认为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是形而上者的“道”,宋钘、尹文将这种原初物质称之为“气”。
《黄帝内经》受这些学说的影响,也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气,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 。这其实是揭示天体演化及生物发生等自然法则,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虚。太虚之中充满着本元之气,这些气便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开始。由于气的运动,从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阴阳寒暑,有了万物。阴阳五行的运动,总统着大地的运动变化和万物的发生与发展。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上古知道养生之道的人,能够按照客观规律安排生活,养生之法就是让自身的阴阳保持平衡(人体内的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就会产生疾病)。
饮食上要有节制,不能饮食单一,暴饮暴食,大鱼大肉,酒足饭饱等。在起居作息上同样要有规律,不要熬夜,经常熬夜会造成人体内生物钟紊乱,内分泌失调,不能过于让身体疲劳透支。如此,人的外形和体内的元气就得到了养颐,所以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活到百岁。
而如今的人,对养生不已为然,饮酒无度,以消耗和糟蹋自己的身体为正。有人经常醉酒行房,为所欲为,无节制地耗散先天之精气。性欲无度就是在消耗生命的本源,节制性欲,固精保气,为养生之道。当今的人不顾身体得状况,过分使用精力,满足一时之快,寻欢作乐的方式都是有悖于养生之道的,所以到了五十岁便提前衰老了。
清静内守,调和情绪
道教主张以调养精神思维活动,作为主要途径来保养生命、益寿延年。认为精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神静则对抗衰老、延年益寿。人的思 、虑 、智 、志、急、魂等,均由精神所主。主张神气清静内守,不宜躁动妄耗;强调清心寡欲,抑目静耳,调摄神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以保持神气清静,促进健康。
养三宝:精、气、神
人,从本质上说,只有三样东西:精、气、神;养生,从根本上说,只有也只需养精、养气、养神。把握住“精气神”的养生,是最本质的、最有效的更是最正道的养生。养精是养生的基础,养气是养生的路径,养神是养生的关键;只有精气神一起养,用“气”来连通“精”和“神”,我们的身体才能“阴平阳秘”,我们的健康才能持久。
形劳而不倦
生命在于运动,但是要运动的适度,即“形劳而不倦”。人身的气血要流通运动,就像江河里的水,日夜奔流不息,如果停滞了,水就会发臭、腐败,或者由于淤积而冲开河堤泛滥成灾。因此人不能贪图安逸,运动不足。另一方面,运动不能过度,即是其言“劳而不倦”;若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
谨和五味、食饮有节
《黄帝内经》的“谨和五味”、“食饮有节”等饮食调养。此学派主张饮食调养,补益精气,纠正服腑阴阳之偏,以达到调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唐代名医孙思邈是这个学派的一代宗师,其主导思想是节制饮食,以食疗痛,养老益寿。饮食宜清、淡、软、简,忌腻、厚、生冷。
《黄帝内经》认为,影响人体健康是由诸多复杂的因素构成。除了天时气候、地理环境等外界因素外,人的精神状态、生活起居、饮食习惯等内在因素也十分重要。
因此,要想防病健身、延年益寿,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调摄。正如《灵枢·本神》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睡眠是平衡人体阴阳的重要手段,更是恢复疲劳、走出亚健康的养生第一良方。
中医睡眠机制是:阴气盛则寐(入眠),阳气盛则寤(醒来)。所以夜晚应该在子时(21-23点)以前上床,在子时进入最佳睡眠状态。因为按照《黄帝内经》睡眠理论,夜半子时为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称为“合阴”,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阴主静,所以夜半应长眠。
提高睡眠质量有四大法宝:
首先,应提倡睡子午觉。“子、午”时是人体经气“合阴”及“合阳”的时候,有利于养阴及养阳。晚上11点以前入睡,效果最好。因为这个时候休息,最能养阴,睡眠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午觉只需在午时(11点-13点)休息30分钟即可,因为这时是“合阳”时间,阳气盛,所以工作效率最好。
第二,睡前应注意减慢呼吸节奏。睡前可以适当静坐、散步、看慢节奏的电视、听低缓的音乐等,使身体逐渐入静,静则生阴,阴盛则寐,最好能躺在床上做几分钟静气功,做到精神内守。
第三,睡前可吃一点养心阴的东西,如冰糖百合莲子羹、小米红枣粥、藕粉或桂圆肉水……因为人睡觉后,心脏仍在辛苦地工作,在五脏中,心脏最辛苦,所以适当地补益心阴将有助于健康。
第四,失眠的病人别忘了睡前用温水泡脚,可以促进心肾相交。心肾相交意味着水火相济,对阴阳相合有促进作用,阴阳合抱,睡眠当然达到最佳境界。(沈梦瑶)
瑞竹堂还少丹
[处方及用法]蒲公英500克,青盐30克,香附子15克。秋后取已开花之蒲公英全草(连根带叶),洗净,阴干。加入青盐与香附子末,腌渍一夜。上药分为20份,分别以牛皮纸包裹3-4层,外面用蚯蚓粪封固,入灶火中焙干。再放入武火中煅红,待冷后将药取出,去泥为末。每日早、晚用药粉擦牙,或早、晚各取3克,温开水送服。
[效果]益肾阴,固齿牙。主治肾阴虚火旺、精血不足所致须发早白,牙齿松动,习惯性便秘。
[药理简介]此方选自《瑞竹堂经验方》。蒲公英,又名黄花地丁,味苦、甘,性平,无毒,可作药用或作蔬菜食用。据现代药理研究,蒲公英具有杀菌作用。国外的研究报告说它尚有利胆作用,并常将其作为健胃药和缓泻剂使用。香附子经盐浸渍,能降心火而补肾气,交通心肾而使水火既济。青盐能引诸药以归肾。蚯蚓粪,味甘、酸,性寒,功能清热解毒。
据《瑞竹堂经验方》记载:“昔人越王曾遇异人得此方,极能固齿牙、壮筋骨、生肾水。凡年未及八十者,服之发白返黑,齿落更生,年少人服之,至老不衰。”此方功在滋补肾阴,清心泻火,交通心肾,既济水火。适用于肾水不足,心火上炎,心肾不交,水火失济的患者。脾肾阳虚患者忌服。(李炎)
来自《黄帝内经》的起居养生
睡前需和泰情志古人云“先睡心,后睡眼”,这是保证睡眠质量的重要秘诀。凡剧烈的情志变化,势必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的紊乱,从而导致失眠。睡时务必安稳思寝,不可思前想后,不可过多言语,以免扰乱心神,入睡困难。
睡前不宜饱食因为进食,尤其吃“宵夜”会增加胃肠负担,影响睡眠质量。若睡前有明显饥饿感,少量进食后也宜休息片刻后再睡。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说,民间也有“晚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之谚语。
睡前不宜大量饮茶因睡前饮水过多会使膀胱充盈,排尿频繁,特别是老年人,肾气常虚,固摄功能减退,过多饮水势必增加夜尿而影响休息。且睡前饮茶过多,茶叶中含有的咖啡因能兴奋中枢神经,使人难以入睡。
睡前温水洗脚与足底按摩历代养生家均把睡前热水洗脚作为养生祛病、延年益寿的一项措施。热水洗脚与足底按摩,可疏通经脉,促进血行,有利于消除疲劳,提高睡眠质量。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经常刺激脚掌能调节植物神经和内分泌功能,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闭目可以养生,闭目养神对于中老年人以及终日劳心用脑或长期使用目力者,是大有裨益的。中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闭目养生法主要有以下13式:
一、闭目养心
在日常诸事纷扰、头昏脑胀时,找一清静之地,正襟危坐,双目闭合,眼睑下沉,调匀呼吸,意守丹田。
良久则头脑清醒,心平气和,心静如水,烦恼渐渐消失,进入静谧祥和状态,机体阴阳气血通达顺畅,心理平衡,情绪愉悦,头脑清晰,浑身轻松。
二、闭目降气
凡遇愤愤不平或遭受屈辱,于暴躁难捺之时,要理智地控制情绪,离开是非之地,闭目思量。同时用自己的双手食指轻轻压在眼睑上,微微揉搓,到眼珠发热发胀,便觉胸膛闷塞顿开,肝火胃气下降,躁怒平息,心情和缓。
三、闭目行悦
在忧郁悲伤、失望空虚、心烦意乱之时,退避静舍,闭目独坐,尽量默忆,想象以往得意欢愉之事,即会觉得心神平衡,悲伤烦乱之情就会逐渐消失。
四、闭目卧思
人有三种思维方式:第一为睁眼思维方式,第二为梦境思维方式,第三即是闭目思维方式。闭目思维是一种临界思维“现象”,即卧而不寐,闭目臆想联翩。
在这种思维状态下,大脑排除了外界的干扰,又处于充血、充氧状态。如此,可促使大脑细胞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以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五、闭目消食
吃完饭后闭目休息10~30分钟,再去睡午觉、散步或是做别的事情。这对肝脏的保养,尤其是对有肝病的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人们吃完饭(尤其是午饭,因为吃的一般都比较多)后,体内的血液集中到消化道内参与食物消化,如果再行走、运动,血液就会有一部分流向手足,此时,流入肝脏的血流量就要减少到50%以上。
如果肝脏处在供血量不足的情况下,正常的新陈代谢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对肝脏的.损害。
六、闭目赏乐
你可以常常闭目听一些自己喜爱的音乐和戏曲。优美的旋律可增进大脑活动,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使人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对身体健康十分有益。
七、闭目解乏
劳逸结合对老年人来说十分重要,当身体劳动累了,或读书、看报、写字疲乏的时候,不妨闭目静养片刻,这对迅速恢复精力和养生保健都大有益处。
八、闭目释烦
常言道:“眼不见,心不烦。”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意思是说闭上眼睛不但可以养目,而且可以静心。心静则神安,神安则灾病不生,福气永存。
遇到繁杂吵闹的场合或自己不愿看的场面,又不便避。
九、闭目养阳
老年人适当闭目静心晒晒太阳,可以养阳。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克劳瑟发现,如果不是严重高血压症,经常晒太阳能够降低血压。当人的皮肤受到阳光照射时,便会产生维生素D,维生素D参与人体的血液循环。
十、闭目动行
老年朋友们不妨试试,找一处清净之地双目微闭,全身放松,以尽可能慢的动作打一套太极拳,充分体会缓慢柔韧,圆滑连贯的要领,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十一、闭目强记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日渐衰退,常常会遇到要记起某个人、回忆某件事,一时半会儿就是想不起来,抓耳挠腮甚是痛苦。
此时不妨闭目静心几分钟,待全身放松,心平气和后,或许会灵机一现,豁然开朗。
十二、闭目神游
静坐闭目,给想象插上翅膀,飞向野外,观灵山秀水,望天高云淡,听飞瀑松声,游长江大海……此时心怡神驰,心灵与天籁之声窃窃私语,天人合一,会有一种身轻如燕的感觉。
人到老年,不能日行千里,却能神行万里,这种“精神”畅游非常有益健康。
十三、闭目静息
老年人睡眠欠佳是常有的事,遇到一时睡不着,或半夜醒来再难以入睡时,千万不要心烦意乱,即使不能入睡,静息也能达到养生的效果。
拓展阅读:《内经》“养生心法”
关于养生,众说纷纭,信息良莠不齐,但纷繁复杂总不离本,所以小编从现在开始与大家一起分享《黄帝内经》里面关于养生的知识。
《黄帝内经》
简称《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大约成编于西汉的中晚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中医药理论与中医药防治疾病方法的学术渊源,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
《内经》的养生内容十分丰富,从养生原则、方法等多方面进行阐述,倡导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怡情养性,顺时养生,从饮食、起居、情志、劳伤、风俗等多方面进行调摄,以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被许多学者医家称之为“养生心法”的《素问·上古天真论》里面的两段经文。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这两段经文说出了《内经》养生两大基本原则
外防
对外环境要适应自然四时变化,避免疾病侵袭。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内调
人体本身要调摄情志,调整生活的饮食起居。即“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等。
具体方法
⊙法于阴阳:顺应自然界寒暑往来的四时变化规律调养身心
⊙和于术数:适当运用各种修身养性之法锻炼身体、保养身心
⊙饮食有节:五味和调,滋补气血,适寒温,节饥饱
⊙起居有常:按时作息,怡养神气
⊙不妄作劳:劳逸结合,保养形气
另外,第二段经文还着重强调了调摄情志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情志是中医对情绪的特有的称谓,七情则是情志概念下的具体的七种情志。分别为: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情与五脏
⊙心在志为喜为惊,喜则气缓、惊则气乱,过喜过惊则伤心
⊙肝在志为怒,怒则气上,过怒则伤肝
⊙脾在志为思,思则气结,过度思虑则伤脾
⊙肺在志为悲为忧,悲忧则气消,过悲忧则伤肺
⊙肾在志为恐,恐则气下,过恐则伤肾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三月是指哪段时间∣
冬三月,从立冬开始,说阳历,就是从11月5-7号的立冬开始,往后数三个月,到2月4-5号立春,冬季就结束了,这段时间叫冬三月。
冬,是什么意思呢?冬者终也,就是剧终、结束、终点的意思。
《黄帝内经》中讲的地区主要是中原地区,不像东北那么太冷,又不像南方那么太阴冷,所以《黄帝内经》里的这段话是总的指导原则,具体要根据所居住的环境,根据这个原则去调整,这就是所谓的“因地”。
∣首先,记住“闭”、“藏”二字∣
闭藏,是到了冬天就该强调两个原则。
所谓“闭”,从字面的意思讲是把门窗关起来。过去的窗户没有现在有的严实的封条,都是木框加块玻璃,到了快入冬的时候,尤其北方的家里都要贴窗户纸,用毛边的那种纸,把门窗边给封起来。老百姓中有句俗话“针尖大的窟窿,斗大的风。”看似不起眼的小缝儿、小窟窿,漏进来的风特别的大。冬天一刮风,容易让人受寒、着凉。有的.人家晚上睡觉,还在窗户外挂一个棉布帘子,人在里面睡觉就很暖和。这就叫闭!
所谓“藏”,比闭的程度更深一点。包括以下几个问题,一个是藏自己的身体,身体不要暴露;另一个是藏自己的意志和自己的心神,就算有什么想法,到这个严酷的冬天,也轻易不外露,所以一般在年底各个单位的主要事务就是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回顾回顾就好了,不费什么神。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嘘,不要惊动阳气∣
“水冰地坼”,就是水结冰了,地都冻裂了。这个时候,人呢?人就不要打扰或者扰动、搅扰身体里那点微不足道的阳气了(现代人因为各种原因,阳气损耗过多),这就是“无扰乎阳”。
想必正在看这篇文章的朋友们,肯定有每年都生冻疮的吧。这个就是我们的身体和天气相应的很好说明,冻疮冻疮,都是冬天生的,手上、脚后跟、耳朵上裂开一个口子,就是人身上这块地也被冻裂了。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爱睡懒觉的一定偷着乐∣
到了冬天,大家总觉得太阳离我们远去了,阳光少了,这个时候该怎么做呢?总的来说,就是不要去暴露自己的身体,泄露自己那点儿阳气。
“早卧晚起”,恐怕爱睡懒觉的你,要偷着乐了吧。
何为“早卧”?大约是晚上9点。“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晚上9- 11点,这是我们就应该睡觉的时间,叫人定。10点是个中间,在秋分和春分的时候,晚上10点睡,因为那会儿阴阳各半。到了夏天可以晚一点,10点以后睡,但也别晚过11点。
9-11点,是中医上讲的三焦工作的时间。三焦相当于人体内的很多内分泌系统在工作。比如说上焦可以涉及到人的甲状腺;中焦可以涉及到人的胰腺;下焦可以涉及到人的肾上腺,这些都是提供人最初的热量、能量和动力的腺体。一些有此类腺体疾病的病人,身体的状态就相当于入冬了,更需要九点以前就上床睡觉。
有朋友可能要说了,九点钟怎么睡得着啊?其实,这也是有些问题的,大白话叫做“搂不住火儿”,到冬天闭藏,这也需要一个人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水克火的能力,心火太旺,在那儿总燃着火苗,因为下面的肾水不足,所以就睡不着了。冬天其实是自然开始眷顾你的肾功能的时候,让它加强、充盈的时候,这个时候遵循《黄帝内经》中的教诲,就应该有意识的去闭去藏、不暴露、早睡、晚起。其实你这么做,都是在养你的肾。就像开车,光有加油的,没有刹车一样,刹车也得有刹车的动力,有刹车油的润滑才能刹住,很多人就刹不住车。这一点,能做好,比吃多少补肾、补精的药都强,有人说:“中药西药,不如九点睡觉!”是很有道理的。
何为“晚起”?文中已经告诉我们了,必待日光,天亮了,就可以起了。秋天要“夜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天呢,鸡叫了也还不能起,得等到太阳出来,阳光出来了。千万别干那大冬天早上起来摸着黑就出去了,就开始去跑步,跑到自己出汗,冬天睡觉比锻炼重要。
∣使志若伏若匿:冬天,请好好爱自己∣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就是要我们在冬天里发自内心的去关爱自己,不要张牙舞爪,不要暴露。
“志”是自己记忆和志向,让自己这些对过去的回忆和对将来的计划呢,都藏起来,猫起来,老百姓叫“猫冬”,有是有,但不张扬。
“私”是自私,在冬天,我们是可以自私一点的,再者,如果一个人连私都没有的话,他也没法儿奉献。所以呢,公和私是相对的,没有私也没有公,没有关爱自己,也没有能力去关爱别人,一个不自爱的人,没法爱别人。人体自我修复的这种工作,是在晚上睡着了完成的。自然有四季,每天也是有四季的,晚上便是一天的“冬天”,特别是在子时到丑时。而四季的人体自我修复功能是在冬季完成的,如果你冬季还去折腾、还去张扬,那跟晚上不睡觉是一个道理。最后这个人会得一种奇怪的病(什么病?下周三准时告诉你)。
“得”是获得。冬天是应该享受自己一年辛苦所得的时候,就像你晚上酣然入梦,是对自己一天辛劳的安慰和回馈。每个人一定要懂得时地奖励自己,这是很重要。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你还敢冬泳嘛∣
除了早睡晚起、不暴露,我们还要“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冬天是冷的、寒的,所以我们要“去寒就温”,怎么做呢?要穿的厚衣服,穿的暖和一点,以前家里要生火,现在变成暖气了,都是防止寒气对自己身体的入侵,这是生活中最简单的去寒就温。
而现在有人提倡游冬泳。这不是个好建议,很多病人都是因为冬泳落下了病根,有些却自己还意识不到。有些人游了冬泳之后,很长时间不感冒,其实非也,不是不感冒,是压根就没有能力感冒,人体内的阳气都被阴寒给压住了,就好像受伤以后用冰敷伤口,只能暂时减轻疼痛,但伤口并没有好,反而给人一种假象:我不疼了。但这种体内深积的阴寒会从另外的一些症状上反映出来,比如老年斑,比如脑血管意外(包括脑栓塞)等等。
所以,千万别让自己本身那点可怜、微不足道的阳气被这么重的阴寒东西给掠夺走了。人活一口气,没了这些阳气,就没法完成保护自己,人体也没法儿完成清理垃圾的这些任务,最后只能下一身病。
其实,冬天养生一点也不难嘛!牢牢记住这几个字就是最好的养生——冬月闭藏,早卧晚起,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压力过大时:酸奶
1杯低脂酸奶或2汤匙混合坚果。酸奶是赖氨酸最好的食物来源之一,坚果富含精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能帮助你减少担忧。
不该喝:碳酸饮料。《美国公共卫生杂志》中的某研究发现,每天喝2.5罐碳酸饮料会导致抑郁和焦虑增加3倍。
感觉悲伤时:菠菜沙拉
甜菜和菠菜等绿叶蔬菜富含B族维生素,有利于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好感觉激素”的生成。
不该吃:白巧克力。白巧克力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巧克力,其中不含固体可可粉。白巧克力无法像黑巧克力一样刺激“好感觉激素”的生成。
想保持年轻时:葵花子
葵花子堪称是食物中的“维生素E之王”,最能抗击自由基,抗皱防衰。
不该吃:奶油蛋糕。奶油蛋糕里含有的反式脂肪酸是健康的大敌,会加速身体的衰老。
肥胖时:烤鸡胸
瘦肉及家禽蛋白能提供能量,加速新陈代谢,既解馋,又有助于减肥。高蛋白饮食也有助于增强肌肉、减肚腩。
不该吃:浓汤和多盐零食。食物过咸,喝水就多,胃部就会变成一个“水皮球”。因此,盐焗坚果、薯片等多盐食物应尽量少吃。
能量不足时:什锦果仁
葡萄干提供的钾有助于身体将糖转化成能量。坚果富含镁,镁对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功能及肌肉功能都极其重要。
不该喝:浓咖啡饮料。虽然咖啡因有提神作用,但是咖啡中的大量糖分则会使血糖升高,不利健康。
醉酒后应该喝:橙汁
橙汁中的果糖使酒精代谢加速25%。其中的维生素C也有助于防止醉酒后的细胞受损。
不该喝:碳酸饮料。二氧化碳会使醉酒的感觉更严重。
需要增加睡眠时:脱脂爆米花
睡前半小时吃一袋脱脂爆米花,能帮助身体产生让人体放松的神经化学物质:血清素。
不该喝:一杯热牛奶。这种失眠治疗法其实是错误的。牛奶中的蛋白质会提高人体警觉性。牛奶中的脂肪也会使消化减速,从而使睡眠断断续续。
需提高脑力时:蓝莓
蓝莓中的多种抗氧化剂有助于保护大脑免受自由基的攻击,进而降低人们患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症的危险。
不该吃:冰淇淋。甜食会使体内葡萄糖含量大起大落,导致注意力的分散。
不太舒服时:人参茶(冷热皆可)
加拿大一项研究发现,每天摄入400毫克人参会使患感冒的几率降低25%。人参有助于增加体内关键免疫细胞,从而杀灭入侵病毒。
不该喝:咖啡因饮料。因为饮用咖啡因过量会扰乱睡眠,降低免疫能力,更容易患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需保持清醒时:鸡蛋全麦面包
鸡蛋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早餐吃鸡蛋,全天有精神。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与早餐吃奶油干酪的人相比,早餐吃鸡蛋的人每天少摄入264卡路里的热量。
自然观
“天人合一。”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防治观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通过外避六淫之邪,内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动,达到未病先防。
意志观
“意志者,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发挥人的意志作用结合季节特点,调养精神意志。即人的精神意志,春应舒畅,夏当充实,秋要安定,冬宜伏藏,从而保持“身无奇痛,万物不失,生气不竭,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精气观
“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涩已除,故神去之,而疾不愈也。”精气的盛衰决定人体的生长衰老过程,又是肌体抗病的源泉。因此,养生必慎房室,积精全神。
动静观
“能动能静,解以长生。”主张形神兼养。按四时不同,养形调神。春天“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天“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天“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天“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食疗观
提倡“饮食有节”,维护后天脾胃之源。如“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伤则化源不足,易生百病。谨慎地调和五味,切忌偏嗜。认为毒药功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膜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水冰地坼che,水是散的,都结冰了,发挥收藏之性。好东西藏在里面,整个的地都冻开了。
无扰乎阳,此时不要打搅阳气。冬天打雷,就叫做扰乎阳。禽流感前一年,出现了冬日打雷,冬天的阳气它都不藏了。天地会造成一定的瘟疫。人如果不养藏,也会造成疾病。冬日打雷,十栏九空。动物一定会遭殃,遭到扑杀。鸡流感,不是鸭流感。鸡为火性,天地火性不藏了,鸡的火性也不藏了。只是打比方,那年应到这个象。养生方面,人也要少洗澡,洗澡可以使皮肤开泄,都没有符合闭藏之性。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太阳升起再起。
使志若伏若匿,志就是情志,就是肾精,若,好像。肾精好像起来了,又好像藏进去了。冬三月,有一个过程,让它保持在起于不起之间。
若有私意,若己有得,自己美滋滋地享受,养,又不可以把它发泄出来。冬天就讲究养字,一定要养。
去寒就温,躲避寒冷,保持身体的温暖。冬天阳气都藏在丹田处,四肢会发冷,要去寒就温。可以吃点味厚的、滋补的东西,要靠饮剂,如醪糟酒,化掉味厚的东西。日本料理生鱼片配清酒和芥末,清酒化开,芥末辛散宣开。
无泄皮肤,肺主皮毛,中医称人为倮luo虫,皮主收敛,毛主宣散。人体皮多于毛,收敛大于开泄。满面红光,小孩子并不是这样,老人如果粉粉的满面红光,是一个危险的`相,虚阳外越。小孩身上有一层细细的毛,很润泽地把阳气收在里面,涵在里面。人老后,那层毛全部都没有了,发散的性质已经很弱了。
肺有两个特性,一个是肃降为主,一个是宣发为辅。
人的体表,特别是后背,都为太阳,不要经常开泄。
中国人提倡洗脚,西方人特别喜欢洗澡。西方人吃大鱼大肉,体味重,所以要经常洗澡。中国人以吃纤维类食物为主,体味清淡。冬天一星期洗一二次澡就可以了。古代强调洗脚,脚上有60多个穴位,三阴经和三阳经都走脚。小脚趾外侧是膀胱经,脚面是胃经,足大趾外侧属于脾经,足二趾三趾跟肝经有关,足底有涌泉穴,属肾经。如果春夏秋冬洗脚,都会得到益处。春天,增加生机;夏天,去热解暑;秋冬,温曛丹田,使小腹温暖。洗脚要泡,20分钟左右,脚的穴位是分井荧输经合,应该泡到脚腕以上。脚关节很重要,人体几大重要部位:咽喉要道,所有气血经过颈部上头,上部的病看咽喉颈椎;下部的病看腰椎,腰是枢纽,腰椎治好了,腿痛的问题就好了;人是两脚站立动物能思考的动物,脚腕要支撑身体,所有经脉通过,保护脚腕,应该泡到脚腕以上。
冬天要藏,不要泄。
使气亟夺,亟有2个读音,读qi表示多次;读ji表示急。不要使气多次或很快地流失掉。
如果过分开泄皮肤,里边的气就可以快速跑掉。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这就是冬天的养生之道。
逆之则伤肾,如果忤逆了它,没有藏住,最终伤害的是你的肾经,伤害你的收藏功能。肾经不只是2个腰子,气走的线路是肾经,是一条很长的线路,它生命的方式是收敛。 春为痿厥,痿,凡是筋病,如腿没有劲,或者抽筋、半身不遂等都是痿症,全属于木即肝经的病。冬天肾水没有藏住,春天就会出现痿症,出现肝病,筋脉松弛的病。厥,四肢厥冷,如果冬天藏精不够,到了春天,还是手脚冰凉。春天的病从冬天来。
奉生者少,如果冬天没有养好,给春天生发的力量就不够。 黄帝内经的根本原则是,既要有生发、生长,也要有收敛、收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阴阳是万物的根本,四时就是四季。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生发生长,秋冬养收敛收藏。
以从其根,要依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根本。天地就是这样运行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和万物一起,沉浮于长生之门。
多吃些酸味食物,以补肝气,如:苹果、石榴、葡萄、芒果、樱桃、柚子、柠檬、山楂、番茄、荸荠等。如苹果、橘子、山楂、猕猴桃等,可收敛肺气。 初秋时节,天气仍较热,空气潮湿,闷热蒸人,且秋季瓜果成熟,难保人们不贪食过度,这些均会伤损脾胃,所以秋天早晨多吃些粥,既可健脾养胃,又可带来一日清爽。秋天常食的粥有:山楂粳米粥、鸭梨粳米粥、兔肉粳米粥、白萝卜粳米粥、杏仁粳米粥、橘皮粳米粥、柿饼粳米粥等。
2、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
秋燥时节,还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这些食材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在古代医书中也出现这样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
3、多吃鱼
秋天是需要进补的季节,但很多人都害怕大量进补导致肥胖,不妨吃点鱼肉,鱼肉脂肪含量低,其中的脂肪酸被证实有降糖、护心和防癌的作用。
4、暂时不要吃太多的高蛋白食品,如肉类
经过一个夏天炎热的天气,立秋之后,很多“苦夏”或在夏天里食欲比较差的人食欲逐渐好转。不过此时人的肠胃功能较弱,还没有调理过来,如果吃太多的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会增加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因此吃肉要适当,最好等到天真正凉下来以后,再多增加肉食。
5、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
【内经饮食养生法】推荐阅读:
《内经》与肠道养生07-13
黄帝内经食疗养生11-12
大暑的饮食养生及传统美食07-20
白露的饮食习俗及养生指南10-10
立冬的中医养生及食物饮食10-18
黄帝内经讲稿09-11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10-23
饮食教案中班06-24
饮食策划方案07-08
鼻饲饮食护理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