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精选3篇)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篇1

第三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臵的安全和防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臵安全和防护条例》已经2005年8月31日国务院第10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臵安全和防护的监督管理,促进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臵的安全应用,保障人体健康,保护环境,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以及转让、进出口放射性同位素的,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放射性同位素包括放射源和非密封放射性物质。

国务院公安、卫生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本条例的规定,对有关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臵的安全和防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本条例的规定,对本行政区域内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臵的安全和防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 国家对放射源和射线装臵实行分类管理。根据放射源、射线装臵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具体分类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将射线装臵分为Ⅰ类、Ⅱ类、Ⅲ类,具体分类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商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章 许可和备案

第五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的单位,应当依照本章规定取得许可证。

第六条 生产放射性同位素、销售和使用Ⅰ类放射源、销售和使用Ⅰ类射线装臵的单位的许可证,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颁发。

前款规定之外的单位的许可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颁发。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向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单位颁发许可证前,应当将申请材料印送其行业主管部门征求意见。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将审批颁发许可证的情况通报同级公安部门、卫生主管部门。

第七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的单位申请领取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与所从事的生产、销售、使用活动规模相适应的,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防护知识及健康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有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职业卫生标准和安全防护要求的场所、设施和设备;

(三)有专门的安全和防护管理机构或者专职、兼职安全和防护管理人员,并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

(四)有健全的安全和防护管理规章制度、辐射事故应急措施;

(五)产生放射性废气、废液、固体废物的,具有确保放射性废气、废液、固体废物达标排放的处理能力或者可行的处理方案。

第八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的单位,应当事先向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许可申请,并提交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条件的证明材料。

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进行放射诊疗的医疗卫生机构,还应当获得放射源诊疗技术和医用辐射机构许可。

第九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符合条件的,颁发许可证,并予以公告;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十条 许可证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单位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

(二)所从事活动的种类和范围;

(三)有效期限;

(四)发证日期和证书编号。

第十一条 持证单位变更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应当自变更登记之日起20日内,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办理许可证变更手续。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持证单位应当按照原申请程序,重新申请领取许可证:

(一)改变所从事活动的种类或者范围的;

(二)新建或者改建、扩建生产、销售、使用设施或者场所的。

第十三条 许可证有效期为5年。有效期届满,需要延续的,持证单位应当于许可证有效期届满30日前,向原发证机关提出延续申请。原发证机关应当自受理延续申请之日起,在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前完成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延续;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 持证单位部分终止或者全部终止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活动的,应当向原发证机关提出部分变更或者注销许可证申请,由原发证机关核查合格后,予以变更或者注销许可证。

第十五条 禁止无许可证或者不按照许可证规定的种类和范围从事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的生产、销售、使用活动。

禁止伪造、变造、转让许可证。

第十六条 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海关总署、国务院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和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单位的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限制进出口放射性同位素目录和禁止进出口放射性同位素目录。

进口列入限制进出口目录的放射性同位素,应当在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由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依据国家对外贸易的有关规定签发进口许可证。进口限制进出口目录和禁止进出口目录之外的放射性同位素,依据国家对外贸易的有关规定办理进口手续。

第十七条 申请进口列入限制进出口目录的放射性同位素,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进口单位已经取得与所从事活动相符的许可证;

(二)进口单位具有进口放射性同位素使用期满后的处理方案,其中,进口Ⅰ类、Ⅱ类、Ⅲ类放射源的,应当具有原出口方负责回收的承诺文件;

(三)进口的放射源应当有明确标号和必要说明文件,其中,Ⅰ类、Ⅱ类、Ⅲ类放射源的标号应当刻制在放射源本体或者密封包壳体上,Ⅳ类、Ⅴ类放射源的标号应当记录在相应说明文件中;

(四)将进口的放射性同位素销售给其他单位使用的,还应当具有与使用单位签订的书面协议以及使用单位取得的许可证复印件。

第十八条 进口列入限制进出口目录的放射性同位素的单位,应当向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进口申请,并提交符合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要求的证明材料。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海关验凭放射性同位素进口许可证办理有关进口手续。进口放射性同位素的包装材料依法需要实施检疫的,依照国家有关检疫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对进口的放射源,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还应当同时确定与其标号相对应的放射源编码。

第十九条 申请转让放射性同位素,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转出、转入单位持有与所从事活动相符的许可证;

(二)转入单位具有放射性同位素使用期满后的处理方案;

(三)转让双方已经签订书面转让协议。

第二十条 转让放射性同位素,由转入单位向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符合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要求的证明材料。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一条 放射性同位素的转出、转入单位应当在转让活动完成之日起20日内,分别向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二条 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单位,应当建立放射性同位素产品台账,并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的编码规则,对生产的放射源统一编码。放射性同位素产品台账和放射源编码清单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生产的放射源应当有明确标号和必要说明文件。其中,Ⅰ类、Ⅱ类、Ⅲ类放射源的标号应当刻制在放射源本体或者密封包壳体上,Ⅳ类、Ⅴ类放射源的标号应当记录在相应说明文件中。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建立放射性同位素备案信息管理系统,与有关部门实行信息共享。

未列入产品台账的放射性同位素和未编码的放射源,不得出厂和销售。

第二十三条 持有放射源的单位将废旧放射源交回生产单位、返回原出口方或者送交放射性废物集中贮存单位贮存的,应当在该活动完成之日起20日内向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四条 本条例施行前生产和进口的放射性同位素,由放射性同位素持有单位在本条例施行之日起6个月内,到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办理备案手续,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放射源进行统一编码。

第二十五条 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单位需要将放射性同位素转移到外省、自治区、直辖市使用的,应当持许可证复印件向使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并接受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 出口列入限制进出口目录的放射性同位素,应当提供进口方可以合法持有放射性同位素的证明材料,并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和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的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出口放射性同位素应当遵守国家对外贸易的有关规定。

第三章 安全和防护

第二十七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臵的安全和防护工作负责,并依法对其造成的放射性危害承担责任。

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单位的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生产单位安全和防护工作的管理,并定期对其执行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的单位,应当对直接从事生产、销售、使用活动的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和防护知识教育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上岗。

辐射安全关键岗位应当由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担任。辐射安全关键岗位名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并公布。

第二十九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的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国家关于个人剂量监测和健康管理的规定,对直接从事生产、销售、使用活动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和职业健康检查,建立个人剂量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第三十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臵的安全和防护状况进行评估。发现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进行整改。

第三十一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的单位需要终止的,应当事先对本单位的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性废物进行清理登记,作出妥善处理,不得留有安全隐患。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的单位发生变更的,由变更后的单位承担处理责任。变更前当事人对此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是,约定中不得免除当事人的处理义务。

在本条例施行前已经终止的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的单位,其未安全处理的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由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处理方案,及时进行处理。所需经费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承担。

第三十二条 生产、进口放射源的单位销售Ⅰ类、Ⅱ类、Ⅲ类放射源给其他单位使用的,应当与使用放射源的单位签订废旧放射源返回协议;使用放射源的单位应当按照废旧放射源返回协议规定将废旧放射源交回生产单位或者返回原出口方。确实无法交回生产单位或者返回原出口方的,送交有相应资质的放射性废物集中贮存单位贮存。

使用放射源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将Ⅳ类、Ⅴ类废旧放射源进行包装整备后送交有相应资质的放射性废物集中贮存单位贮存。

第三十三条 使用Ⅰ类、Ⅱ类、Ⅲ类放射源的场所和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场所,以及终结运行后产生放射性污染的射线装臵,应当依法实施退役。

第三十四条 生产、销售、使用、贮存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的场所,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臵明显的放射性标志,其入口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安全和防护标准的要求,设臵安全和防护设施以及必要的防护安全联锁、报警装臵或者工作信号。射线装臵的生产调试和使用场所,应当具有防止误操作、防止工作人员和公众受到意外照射的安全措施。

放射性同位素的包装容器、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设备和射线装臵,应当设臵明显的放射性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放射源上能够设臵放射性标识的,应当一并设臵。运输放射性同位素和含放射源的射线装臵的工具,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臵明显的放射性标志或者显示危险信号。

第三十五条 放射性同位素应当单独存放,不得与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等一起存放,并指定专人负责保管。贮存、领取、使用、归还放射性同位素时,应当进行登记、检查,做到账物相符。对放射性同位素贮存场所应当采取防火、防水、防盗、防丢失、防破坏、防射线泄漏的安全措施。

对放射源还应当根据其潜在危害的大小,建立相应的多层防护和安全措施,并对可移动的放射源定期进行盘存,确保其处于指定位臵,具有可靠的安全保障。

第三十六条 在室外、野外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的,应当按照国家安全和防护标准的要求划出安全防护区域,设臵明显的放射性标志,必要时设专人警戒。

在野外进行放射性同位素示踪试验的,应当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商同级有关部门批准方可进行。

第三十七条 辐射防护器材、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设备和射线装臵,以及含有放射性物质的产品和伴有产生X射线的电器产品,应当符合辐射防护要求。不合格的产品不得出厂和销售。

第三十八条 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进行放射诊疗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依据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有关规定和国家标准,制定与本单位从事的诊疗项目相适应的质量保证方案,遵守质量保证监测规范,按照医疗照射正当化和辐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并事先告知患者和受检者辐射对健康的潜在影响。

第三十九条 金属冶炼厂回收冶炼废旧金属时,应当采取必要的监测措施,防止放射性物质熔入产品中。监测中发现问题的,应当及时通知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第四章 辐射事故应急处理

第四十条 根据辐射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从重到轻将辐射事故分为特别重大辐射事故、重大辐射事故、较大辐射事故和一般辐射事故四个等级。

特别重大辐射事故,是指Ⅰ类、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失控导致3人以上(含3人)急性死亡。

重大辐射事故,是指Ⅰ类、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失控导致2人以下(含2人)急性死亡或者10人以上(含10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

较大辐射事故,是指Ⅲ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失控导致9人以下(含9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

一般辐射事故,是指Ⅳ类、Ⅴ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失控导致人员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值的照射。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公安、卫生、财政等部门编制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应急机构和职责分工;

(二)应急人员的组织、培训以及应急和救助的装备、资金、物资准备;

(三)辐射事故分级与应急响应措施;

(四)辐射事故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的单位,应当根据可能发生的辐射事故的风险,制定本单位的应急方案,做好应急准备。

第四十二条 发生辐射事故时,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的单位应当立即启动本单位的应急方案,采取应急措施,并立即向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卫生主管部门接到辐射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现场调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并消除事故影响,同时将辐射事故信息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卫生主管部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接到辐射事故报告后,应当按照事故分级报告的规定及时将辐射事故信息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发生特别重大辐射事故和重大辐射事故后,事故发生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在4小时内报告国务院;特殊情况下,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直接向国务院报告,并同时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禁止缓报、瞒报、谎报或者漏报辐射事故。

第四十三条 在发生辐射事故或者有证据证明辐射事故可能发生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有权采取下列临时控制措施:

(一)责令停止导致或者可能导致辐射事故的作业;

(二)组织控制事故现场。

第四十四条 辐射事故发生后,有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辐射事故的等级,启动并组织实施相应的应急预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卫生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应的辐射事故应急工作:

(一)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辐射事故的应急响应、调查处理和定性定级工作,协助公安部门监控追缴丢失、被盗的放射源;

(二)公安部门负责丢失、被盗放射源的立案侦查和追缴;

(三)卫生主管部门负责辐射事故的医疗应急。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相互通报辐射事故应急响应、调查处理、定性定级、立案侦查和医疗应急情况。国务院指定的部门根据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确定的辐射事故的性质和级别,负责有关国际信息通报工作。

第四十五条 发生辐射事故的单位应当立即将可能受到辐射伤害的人员送至当地卫生主管部门指定的医院或者有条件救治辐射损伤病人的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或者请求医院立即派人赶赴事故现场,采取救治措施。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对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的单位进行监督检查。

被检查单位应当予以配合,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不得拒绝和阻碍。

第四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配备辐射防护安全监督员。辐射防护安全监督员由从事辐射防护工作,具有辐射防护安全知识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认可的专业人员担任。辐射防护安全监督员应当定期接受专业知识培训和考核。

第四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的单位有不符合原发证条件的情形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

监督检查人员依法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出示证件,并为被检查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四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有权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检举;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未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行为,有权向本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检举。接到举报的有关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对有关举报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向不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的单位颁发许可证或者批准不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的单位进口、转让放射性同位素的;

(二)发现未依法取得许可证的单位擅自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不予查处或者接到举报后不依法处理的;

(三)发现未经依法批准擅自进口、转让放射性同位素,不予查处或者接到举报后不依法处理的;

(四)对依法取得许可证的单位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或者发现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不予查处的;

(五)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臵安全和防护监督管理工作中有其他渎职行为的。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缓报、瞒报、谎报或者漏报辐射事故的;

(二)未按照规定编制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或者不依法履行辐射事故应急职责的。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的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或者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10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0万元的,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无许可证从事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生产、销售、使用活动的;

(二)未按照许可证的规定从事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生产、销售、使用活动的;

(三)改变所从事活动的种类或者范围以及新建、改建或者扩建生产、销售、使用设施或者场所,未按照规定重新申请领取许可证的;

(四)许可证有效期届满,需要延续而未按照规定办理延续手续的;

(五)未经批准,擅自进口或者转让放射性同位素的。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的单位变更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未依法办理许可证变更手续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由原发证机关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的单位部分终止或者全部终止生产、销售、使用活动,未按照规定办理许可证变更或者注销手续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辐射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伪造、变造、转让许可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收缴伪造、变造的许可证或者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伪造、变造、转让放射性同位素进口和转让批准文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收缴伪造、变造的批准文件或者由原批准机关撤销批准文件,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由原发证机关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

(一)转入、转出放射性同位素未按照规定备案的;

(二)将放射性同位素转移到外省、自治区、直辖市使用,未按照规定备案的;

(三)将废旧放射源交回生产单位、返回原出口方或者送交放射性废物集中贮存单位贮存,未按照规定备案的。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的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在室外、野外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未按照国家有关安全和防护标准的要求划出安全防护区域和设臵明显的放射性标志的;

(二)未经批准擅自在野外进行放射性同位素示踪试验的。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依法收缴其未备案的放射性同位素和未编码的放射源,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由原发证机关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

(一)未建立放射性同位素产品台账的;

(二)未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的编码规则,对生产的放射源进行统一编码的;

(三)未将放射性同位素产品台账和放射源编码清单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的;

(四)出厂或者销售未列入产品台账的放射性同位素和未编码的放射源的。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的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原发证机关指定有处理能力的单位代为处理或者实施退役,费用由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的单位承担,并处1万元以上l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对废旧放射源进行处理的;

(二)未按照规定对使用Ⅰ类、Ⅱ类、Ⅲ类放射源的场所和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场所,以及终结运行后产生放射性污染的射线装臵实施退役的。

第六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的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对本单位的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臵安全和防护状况进行评估或者发现安全隐患不及时整改的;

(二)生产、销售、使用、贮存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的场所未按照规定设臵安全和防护设施以及放射性标志的。

第六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辐射事故的,由原发证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因辐射事故造成他人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六十二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的单位被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或者经整改仍不符合原发证条件的,由原发证机关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

第六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被依法吊销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伪造、变造许可证的单位,5年内不得申请领取许可证。

第六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权限的划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七章 附 则

第六十五条 军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臵安全和防护的监督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第六十条的规定执行。

第六十六条 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造成的职业病的防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七条 放射性同位素的运输,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生产、销售、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的处臵,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八条 本条例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放射性同位素,是指某种发生放射性衰变的元素中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不同的核素。

放射源,是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以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者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

射线装臵,是指X线机、加速器、中子发生器以及含放射源的装臵。

非密封放射性物质,是指非永久密封在包壳里或者紧密地固结在覆盖层里的放射性物质。

转让,是指除进出口、回收活动之外,放射性同位素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在不同持有者之间的转移。

伴有产生X射线的电器产品,是指不以产生X射线为目的,但在生产或者使用过程中产生X射线的电器产品。

辐射事故,是指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失控导致人员受到意外的异常照射。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篇2

1 放射源与放射装置安全监管的现状

放射源与射线装置的应用与管理要遵循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总体要求, 贯彻落实好《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等法规的规定, 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 完善环保手续与许可, 保证辐射安全防护设施运行良好, 严格落实各项辐射安全规章制度, 保障辐射安全, 人民健康, 环境良好, 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1.1 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应用现状

现以泰安市的放射源与射线装置辐射安全监管情况进行分析, 泰安市现有辐射单位208 家, 放射源应用单位47 家, 共用放射源282 枚, 其中Ⅰ类放射源1 枚, 系钴60 远距治疗机用源;Ⅱ类放射源33 枚, 8 枚工业探伤用源 (其中2 枚用于固定场所, 6 枚用于非固定场所移动探伤) , 25 枚钴60 组成1 套密封放射源装于1 台伽马刀用于立体定向伽马射线放射治疗;Ⅲ类放射源1 枚, 系铱192 后装机用源;Ⅳ类放射源176 枚;Ⅴ类放射源71 枚。泰安市还应用射线装置465 台 (套) , 其中Ⅱ类射线装置144 台 (套) , 工业探伤用114 台 (套) , 12 台 (套) 用于非固定场所移动探伤, 其余均用于固定场所探伤室探伤, 医疗治疗用Ⅱ类射线装置301 台 (套) ;Ⅲ类射线装置321 台 (套) , 全面用于医疗诊断用, 目前, 暂无Ⅰ类射线装置。

1.2 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应用特点分析

(1) 放射源与射线装置使用单位较多, 共有208 家, 282 枚放射源涉及47 家单位, 有6 家单位仅有1 枚放射源, 用源最多的单位也不超过30 枚;射线装置单位共有160 余家, 1 台装置的单位较多, 放射源与射线装置的不集中, 给监督管理带来较多的不便, 难以集中、统一、系统地管理。 (2) 放射源与射线装置的使用涉及行业较多, 泰安市的放射源与射线装置涉及煤炭、化工、造纸、建材、科研、医疗以及物探、地质勘探等行业, 每个行业都有各自的特点, 结合各自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尤为重要。 (3) 放射源与射线装置较多分布在民营或私营个体企业中, 这类企业的辐射安全管理工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另外辐射工作人员的变更较为频繁, 新近人员得不到及时的辐射安全与防护的培训, 辐射安全意识不高。

2 安全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013 年底, 中央编办下发《关于放射源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的通知》, 环保部门负责放射源的生产、进出口、销售、使用、运输、贮存和废弃处置安全的统一监管。泰安市环保部门的辐射安全从无到有, 由弱变强,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由于单位较多、涉及行业较多、辐射单位重视程度不高及监管执法力量、能力的滞后, 与科学化、规范化与程序化的管理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辐射单位责任意识不强

对辐射安全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管理制度不全面, 针对性较差, 与其辐射项目现状不相符。辐射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 辐射安全意识淡化, 工作中玩忽职守, 有时还存在侥幸心理, 疏忽、麻痹大意的行为还时有发生。

2.2 辐射单位忧患意识淡薄

制定的管理制度还不够细致, 缺少监督, 制度得不到严格落实, 这是导致安全监管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南京发生铱192 丢失事故, 就是由于辐射工作人员用完放射源探伤机入库时未对其进行放射性检测, 没能及时发现放射源未收回到探伤机中造成的;另外, 辐射工作人员不按制度开展工作, 不检测或不规范检测, 导致放射性物质混入废旧金属, 并进入冶炼炉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2.3 辐射单位安全意识不高

部分单位辐射工作人员人员变动频繁, 辐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应经培训并考核合格落实的不到位, 未取得上岗证即从事辐射工作, 安全管理不规范, 违规操作不可避免, 大大增加了辐射安全风险。

2.4 辐射单位敬畏意识不够

辐射工作专业性、技术性较强, 辐射单位应加大宣传力度, 使辐射工作人员对违规操作和弄虚作假造成的辐射事故和产生的危害应有足够的认识, 但从实际情况看, 很多单位宣传不到位, 工作人员缺乏对放射源、射线装置和放射性的认知, 对辐射危害的不足, 常常导致出现辐射事故。

2.5 辐射单位守法意识不强

在个别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使用中, 未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比如放射源异地使用未办理备案审批, 射线装置不办理审批随意转让, 环保部门监管不到位, 也大大增加了辐射安全隐患。

2.6 环保执法力度偏弱

辐射环境监管能力不足, 环保执法力度偏弱。对辐射安全监督检查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标准不高、要求不严, 为完成任务, 例行公事, 应付差事, 对辐射安全隐患的纠正和严肃查处力度不够, 处罚手段偏软, 另外, 还存在监督检查工作不严格、不严肃的问题, 有时还存在同情心。

3 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安全监管措施

从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安全监管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主要能够分析出两方面的原因: (1) 人们的法律意识比较薄弱, 缺乏对辐射的安全认识, 辐射单位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2) 环保部门针对此类事件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缺乏针对性, 尤其在依法查处处罚中, 缺少明确的标准, 所以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加强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安全监管工作。

3.1 落实辐射安全工作责任制的主体意识

辐射单位法人代表为辐射安全第一责任人, 应承担本单位全部辐射安全责任, 结合单位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特性, 采取有效措置, 切实加强放射源和射线装置辐射安全监管, 强化辐射工作安全责任制落实和核安全文化建设, 对辐射工作人员加强培训学习, 自觉学法、知法、用法、守法, 强化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守法意识、忧患意识、敬畏意识, 提高辐射工作人员的认识水平、文化素养和工作能力, 切实承担并落实好相应的辐射安全职责。

3.2 加强辐射的安全执法监督力度

环保部门要严肃执行辐射安全监管各项法律、法规、办法、制度的规定, 严格落实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辐射安全监管工作要求, 加大监督检查和处理、处置、处罚力度。在按照监督检查办法开展监管的同时, 不定期进行暗访、抽查, 真实掌握辖区内的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使用情况, 辐射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 法律法规办法制度的执行情况。针对辐射单位环保手续, 辐射安全许可证管理, 放射源转移转让, 场所、环境及人员的辐射监测, 职业人员的辐射安全培训的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的问题;辐射装置及场所的分区布局, 辐射防护设施, 安保设施、辐射防护监测仪器和用品, 警示标志和工作状态标识, 放射性废物暂存或处理处置设施, 以及应急装备和物资等辐射安全与防护设施运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操作规程、安全防护设施定期检查和维护制度, 辐射工作场所、环境及个人的辐射监测制度, 辐射工作人员培训管理规定, 辐射事故应急管理制度, 废旧放射源管理制度, 放射源使用管理等规章制度制定和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 结合行业和领域特点, 提出有针对性、时效性的整改意见, 通过下达责令改正违法行为通知、限期改正、约谈、追责等手段, 督促整改落实, 推动监管工作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3.3 完善辐射事故处置应急体系

辐射单位和政府环保部门, 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 对辐射事故处置应急机构和组织进行完善, 制定《辐射事故应急预案》, 成立专家和应急小组, 配备必要的应急监测仪器设备与防护装备, 定期进行演习, 提升辐射环境突发事件的预防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环保部门还应督促辐射单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制定《辐射事故应急方案》, 一旦有辐射事故发生, 能够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并向环保、公安、卫生等部门报告, 确保辐射事故得到及时、科学、有效地处置。

3.4 加强部门配合实行齐抓共管

环保、卫生、公安等部门要加强合作, 密切配合, 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 做好辐射安全监管工作;环保部门、公安部门进行联合执法, 切实增强辐射安全执法力度;各部门进行严格监管的同时, 建立辐射安全监管工作通报制度, 及时、准确地互通情况, 交流信息, 齐抓共管, 共同保障辐射安全监管工作行之有效, 确保辐射环境安全, 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3.5 增加宣传教育开展科学防治

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网络的作用, 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 加大相关法律法规办法制度和核安全文化的宣传力度, 在全社会普及放射性污染的危害和防治知识, 增加人们的安全防护意识和能力。辐射单位的工作人员要做好科学的辐射安全防范, 避免因为保管或使用不当, 导致放射源对人们造成危害, 对社会造成影响。

4 结语

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在现代的社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人们在获得其便利性的同时, 不能忽视放射源所带来的危害。在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使用中, 辐射单位要做好安全监管工作,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了解辐射单位在辐射源及射线装置使用中, 存在的问题, 选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

[1]彭建亮, 陈栋梁, 姜文华, 李雪琴, 周晓剑, 于涛.我国2004—2013年工业γ射线探伤辐射事故回顾与分析[J].辐射防护, 2015, 04:248-252.

[2]王晓涛, 陈栋梁.我国核技术利用的辐射安全监管现状[J].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3, 04:295-297.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篇3

为了保证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安全使用,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保护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一、公司保障部为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专职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安全保卫,对现场操作人员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培训,积极输送有关人员参加环保部门或其它政府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班,加强人员培训,对设备的保养、维护进行监督管理,移动作业时向作业地环保部门的告知与备案。参与各种意外辐射事故的处理,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及演练等,负责搜集、宣传、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确保公众及现场人员、环境等接受和辐射照射控制在可合理做到尽可能低的水平,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及努力减轻事故的危害,具体联系方式如下:

总经理:xxx手机:xxxxxx

安全主管:xxx手机:xxxxxxxxx

办公室:电话:xxxx 传真: xxxxx

各地环保部门、公安部门、卫生部门等政府行政机关为辐射管理主管机关。

二、一旦发生各类辐射事故,应立即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报告,通用报案联系电话:环保部门:12369盗警:110火警:119急救:120交通事故:122

三、各类辐射事故一旦发生,应立即向保障部或分管领导汇报,汇报时不要惊慌失措,语无论次,应语调平缓、思路清晰、言辞简炼,具体报告事故情况及原因,现场位置,受事故影响人员、环境等,接到报告的人员应立即向事故发生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卫生主管部门报告,封

锁并保护现场,禁止无关人员闯入事故现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立即停止现场作业,启动应急预案,积极、主动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对事故的调查、取证及处理,严禁缓报、瞒报、谎报或漏报辐射事故。

四、发生放射源被盗、丢失、失控事故时,应迅速确定该放射源种类、活度,被盗、丢失、失控的具体时间,第一时间报告当地环保、公安、卫生等主管部门积极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做好事故调查,协助各主管部门监控、追缴丢失、被盗、失控的放射源。发生人员被辐射照射时,应迅速将可能受到辐射伤害的人员送到卫生主管部门指定的医院或者有条件救治辐射损伤病人的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或者请求医院立即派人赶赴事故现场,采取救治措施,对事故应以“先救人,后救物”的原则进行处理。

五、本预案启动时机为发生各类辐射事故的同时及时启动本预案。

六、本预案中的应急救援机构为公司保障部及事故发生地环境保护部门、公安部门、卫生部门等。

七、本预案一旦启动,参与人员可调动公司所有车辆、应急资金、应急人员等,本预案启动后的解除,需由政府主管部门批准,事故处理完毕或现场状态已达正常状态,由政府主管部门或公司保障部宣布解除令方可解除。

八、本预案经政府主管部门指导或公司各项目部、现场人员及国家法律法规的改动时,随时更改、更新,更改后的条款、规定优于本预案。

九、保障部负责组织公司人员或请政府主管部门人员参与定时或不定时进行演练,并将演练内容及结果记录备案。

十、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xxxxxxxxxxxxxxxxxxxxx

上一篇:白鹿洞书院景点导游词下一篇:朝阳社区党建工作经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