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监总局第8号令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家安监总局第8号令(通用7篇)

国家安监总局第8号令 篇1

国家安监总局第34号令《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企业领导带班下井及监督检查暂行规定》公布后,阳原县安监局高度重视,立即行动,由有关业务股室人员组成宣讲组,于10月21日在局长王玮同志带领下,深入到阳原县三义庄矿业有限公司,组织公司中层以上干部系统地宣讲了国家安监总局第34号令的详细内容,并对34号令的精神实质进行了解读。

局长王玮同志在总结讲话时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企业在深入学习总局第34号令的同时,要按照第34号令的有关规定,在前期制定领导带班下井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企业领导带班下井制度的有关条款,11月15日前将企业领导带班下井制度上报县安监局备案。二是企业在建立健全领导带班下井制度的同时,做出企业领导带班下井月度计划,明确每个班次的带班下井领导,下井及升井的时间。三是制定特殊情况下,下井带班领导请假与调换人员的审批程序。四是领导带班下井月度计划及完成情况要在矿井井口及其他醒目的地方予以公告,接受群众监督。五是下井带班领导要认真履行34号令规定的三项职责,认真填写下井交接班记录,搞好交接班工作。同时做好下井及升井时间、地点、经过路线、发现的问题及处理结果的登记工作并存档备查。六是企业领导要认真执行领导带班下井制度,不得弄虚作假,县局定期不定期的对企业领导带班下井制度的执行情 况进行检查。凡发现企业有违反34号令规定的行为将依法严厉查处。

三义庄矿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崔景春代表该公司做了表态发言,表示企业一定要按照国家安监总局第34号令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领导带班下井制度,认真履行领导带班下井工作职责,加强对井下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等方面的安全检查,全面掌握井下的安全生产情况,及时发现和组织消除事故隐患和险情,及时制止违章违纪行为,如遇险情立即下达停产撤人命令,及时组织涉险人员有序撤离到安全地点。通过实行领导带班下井制度,进一步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提高企业本质安全。

国家安监总局第8号令 篇2

修改后的《规定》共六章43条。规定国家对安全评价机构实行资质许可制度。安全评价机构应当取得相应的安全评价资质证书 (以下简称资质证书) , 并在资质证书确定的业务范围内从事安全评价活动。明确了所称的安全评价机构, 是指依法从事安全评价活动的社会中介组织。安全评价机构的资质分为甲级、乙级两种, 根据其专业人员构成、技术条件确定各自的业务范围。《规定》详细规定了安全评价机构申请资质应具备的条件和办理程序, 及安监、煤监部门对资质审查的方式。甲级、乙级资质证书的有效期均为3年。

修改后的《规定》将原《规定》中第三章安全评价机构改为安全评价活动。规定安全评价机构对作出的安全评价结果承担法律责任, 开展安全评价业务活动时, 应当依法与委托方签订安全评价技术服务合同, 明确评价对象、评价范围以及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从事安全评价活动的安全评价师、注册安全工程师应当每年参加必要的继续教育, 不断提高安全评价水平等。

国家安监总局第8号令 篇3

关于我市档案安全督查和国家档案局

第8号令贯彻情况检查的报告

市委、市政府:

本月7日,全省档案安全督查和国家档案局第8号令贯彻情况检查在我市拉开序幕。由省档案局局长徐大章带领的省督查组亲临我市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督查。市政府副秘书长钟伟敏、市档案局局长廖琼中全程参与省督组在我市的督查活动。和平县档案馆、连平县档案馆是这次督查活动的受检单位。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对这次督查活动高度重视。和平县副县长杨腾青、连平县常务副县长马均涛分别参加了该县的督查活动。和平县委书记蓝岸、连平县委书记罗小聪先后与省督组进行了会谈。

这次督查的对象是全省各级综合档案馆,督查的主要内容有七个方面。一是档案安全制度建立落实情况;二是档案馆库建设情况;三是安全设施设备建设情况;四是档案安全保管情况;五是档案安全利用情况;六是国家重点档案抢救 1

和保护情况;七是国家档案局第8号令贯彻落实情况。

市档案局、和平县档案局、连平县档案局的负责人分别向省督查组汇报了当地档案安全保管和国家档案局第8号令贯彻落实情况。省督查组对和平、连平两个县级档案馆进行了现场检查。省督查组对我市档案安全保管保护工作和国家档案局第8号令贯彻落实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

省督查组认为,河源市各级党委、政府对档案工作高度重视,把档案事业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档案人员配备、档案工作经费、档案馆库设备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各级档案部门能够认真贯彻落实《档案法》和《广东省档案条例》,积极履行档案行政管理和档案保管利用职责,档案资源体系、档案利用体系和档案安全体系建设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推动河源“三大崛起”、建设幸福河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省督查组对我市的督查结论是:

(一)档案安全制度有新落实;

(二)档案馆库建设有新突破;

(三)档案安全设施有新投入;

(四)档案安全保管有新进步;

(五)档案安全利用有新手段;

(六)档案抢救保护有新进展;

(七)“8号令”贯彻落实有新成效。

省督查组在肯定我市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不容忽视的存在问题。一是档案馆舍面积严重不足,难以满足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市档案馆建筑面积仅有2000平方米,县(区)级档案馆建筑面积平均值仅有1519平方米。按照《国

家档案馆建设标准》和《国家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要求以及省档案局提出的档案馆建设标准,我市各级综合档案馆的建筑面积均应达到国家二类馆标准(即市级馆不低于8800平方米,县级馆不低于2600平方米)。二是档案馆残旧老化,档案安全存在一定隐患。除市档案馆、东源县档案馆为改造装修馆,紫金县档案馆(装修中)为新建馆外,其余4个县区馆均属80年代初期建设的老馆舍,有的甚至鉴定为危房,对人员安全和档案保管安全都有一定威胁。三是档案消防设备落后,难以实现有效防控。除市档案馆装有自动报警灭火装臵以及东源、连平两个县级馆装有自动灭火器具外(紫金新馆正在安装自动报警灭火装臵),其余3个县区馆仅配臵了一定数量的手提式泡沫灭火器。四是档案信息化建设滞后,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除市档案馆建立了档案公众网站和馆藏档案数据库外,各县区馆均未实现这一目标,档案信息化管理能力和现代化服务水平普遍偏低。五是国家档案局第8号令贯彻落实情况进展缓慢。市、县(区)两级仍有个别机关单位没有贯彻落实。

省督查组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继续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切实解决档案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特别是档案馆舍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保管保护经费以及档案人员编制等问题。同时,省督查组要求各级档案部门,要以这次督查为契机,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精神,锐意

进取、开拓创新,努力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扎实做好档案基础业务和档案安全保管工作,认真抓好“8号令”的贯彻落实,保证档案工作稳步推进。

省档案局局长徐大章强调:“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人类社会宝贵的文化财富”。“确保档案安全是档案部门的天职”。各级档案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档案安全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要把档案安全放到更加突出的位臵,必须加强监督,强化管理,落实责任。切实做到“万无一失”。徐大章同志与市、县(区)有关领导会谈时说:省政府、省档案局一直以来非常关注河源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期间,省财政下拨到河源各级档案馆的档案抢救经费不低于100万元;下拨到各县区档案馆的车辆购臵经费达55万元;下拨到市档案馆、紫金县档案馆、源城区档案馆的建馆资金共390万元。今年,还将安排一定的资金支持紫金、源城建馆。“十二五”时期是全省市、县(区)两级档案馆建设的关键时期,希望河源要珍惜机会,把握机遇,抓紧规划建设档案新馆。各地在建馆过程中,省档案局拟安排200万元以上的省级财政资金支持山区建馆。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市、县(区)两级档案新馆建设任务,彻底改变档案馆舍的落后面貌,使之成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亮点。

督查活动小结时,河源市府钟伟敏、和平县府杨腾青、连平县府马均涛、市档案局廖琼中等同志分别作了表态性发

言。一致认为,河源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档案馆库建设和档案保管条件一直处于落后状态。这次督查,给河源档案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期望。相关人员表示,今后一定要按照省督查组的意见,认真总结经验,切实加强整改,努力改善档案保护保管条件,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新型档案馆,为河源档案事业实现跨越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市档案局办公室

2011年6月17日

主题词:档案检查报告

国家档案局8号令(本站推荐) 篇4

国家档案局 8 号令 国家档案局关于做好《 国家档案局关于做好《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 档案保管期限规定》 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宣传贯彻工作的通知档发〔2007〕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局、馆,各计划单列市档案局、馆,新疆生产建 设兵团档案局、馆,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档案部门,各中央企业档案部门,总 参办公厅保密档案局、解放军档案馆、武警部队司令部办公室,各人民团体档案 部门,中国照片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 国家档案局第8号令 《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以 下简称《规定》)已于2006年12月8日发布施行。《规定》发布以来,各地档案 部门陆续开展了学习、宣传、贯彻《规定》的活动。为了更加广泛、深入、有效 地实施《规定》,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深刻领会贯彻实施《规定》的重要意义 深刻领会贯彻实施《 规定》 《规定》的发布施行,是我国档案工作与时俱进的产物,是推进档案工作可 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档案法制化建设的重要成果。《规定》不仅对机关正确 界定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准确划分文书档案保管期限,按时开展档案价值鉴定 工作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档案移交进馆工作将发挥积极影响,必将有力 地推动国家档案资源建设,促进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规定》发布施行的重要意义,推动《规定》的贯彻落实。

(一)要把《规定》作为依法治档的重要依据。《规定》是一部部门行政规 章,具有法规效力。它适用于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军队系统、民主党派、企事业单位可参照执行。各级档案部门要从依法治档的高度正确认识和贯彻实施 《规定》,增强学习贯彻《规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把《规定》作为正确界定 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准确划分文书档案保管期限的依据。

(二)《规定》 要把 的贯彻实施作为推动机关档案基础业务建设的重要手段。界定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划分档案保管期限是机关档案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是做好机关档案工作的前提,关系到机关文件材料的存毁。《规定》的发布实施 为机关依法开展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划定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各 级档案部门要以《规定》的发布实施为契机,把贯彻实施《规定》的要求作为加 强机关档案基础业务建设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提高机关档案工作水平。

(三)要把《规定》的贯彻实施作为加强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重要举措。机 关档案是国家档案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机关档案资源建设是国家档案资源建设 的基础。为确保国家档案资源的齐全完整并有效提供利用,各机关必须依照《规 定》的要求,合理界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科学鉴定档案保存价值,准确划分档 案保管期限,为将来档案移交进馆打下良好基础,确保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有序 进行。

二、全面学习、准确把握《规定》的基本内容 全面学习、准确把握《规定》 《规定》是在总结我国机关档案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借鉴我国历次制定的关 于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等文件,以及当今国外档案鉴定的经 验,对1987年颁发的国家档案局《关于机关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机关文件 材料归档和不归档的范围》两个业务文件进行了修订,不仅形式上有所变化,而 且内容上也有较大调整。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将1987年国家档案局《关于 机关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机关文件材料归档和不归档的范围》两个业务文 件合成一个文件,并定为部门行政规章; 二是改革文书档案保管期限的划分方法,将原来的“永久”、“长期”、“短期”保管期限划分方法修改为“永久”、“定 期”。“定期”中再实行标时制,一般分为30年、10年;三是突出立档单位的主 体地位,尽量解决文件材料重复归档和档案将来重复进馆问题;四是充实了一些 如行政执法、行政审批、产权关系、个人权益等领域的文件材料;五是对一些档 案的保管期限作了适当调整;六是加大行政管理力度,将1987年规定中的“备案 制”“审批制”,建立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的审批制度。各级档案部门要以多种形式、方式、途径开展《规定》学习、宣传、贯彻实 施的活动。为配合《规定》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国家档案局组织参加《规 定》起草工作的有关人员编写了《<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 规定>问题解答》,并制作了配套光盘,由中国档案出版社正式出版,作为学习、宣传、贯彻实施《规定》的规范性辅导材料。

三、积极开展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编制和审批工作 根据《规定》的要求,各机关要结合本机关职能和各部门工作实际,编制本 机关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经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审查 同意后执行。各级机关档案部门要在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下,积极 开展本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编制工作,各级档案行政 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审批工作职责。在中央一级,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档案部 门要在国家档案局的监督指导下,力争在两年内完成编制及审批工作;在地方,各级机关要在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下,结合本地区实际,合理确定 完成编制及审批工作的时限。在编制及审批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明确《规定》实施范围。各级党政机关(包括人大、政协、法院、检 察院等)、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人民团体,都应依法编制本单位文件 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

(二)制定编制工作方案。编制方案一般要与机关档案分类方案结合起来,突出职能特色。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一般应按机关内部司、局、室等各个工 作部门一个一个地编制,最后形成本机关的总表。在地方,各地可根据本地区机 关档案工作实际,制定合理的编制工作方案。

(三)掌握编制方法。各机关档案部门要与本机关其他工作部门紧密配合,结合《规定》的内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调查各工作部门文件材料形成的 情况,确定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并按照归档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确定保管期限。

(四)明确编制范围。这次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编制 对象仅限于机关文书档案,其他门类档案不在此次编制范围之内。

国家安监总局第8号令 篇5

涉及内容

关键词:职责范围

本《监护监管办法》在制定过程中参考和借鉴了卫生部原《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中的部分内容,但是作为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部门规章,本《监护监管办法》紧紧围绕着国家关于职业卫生监管部门职责分工而制定,凡是不属于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职责范围的,在本《监护监管办法》中没有作出规定,如职业健康体检机构的资质认定、管理、处罚等。

职业健康监护的范围

关键词:增加应急职业健康检查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一、三十六、三十七条的规定,职业健康监护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者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健康监护档案等4个方面。《监护监管办法》在此基础上,依据《职业健康技术规范》(GBZ188)的规定,增加了应急职业健康检查的内容。但是考虑到目前劳动者流动频繁,时间跨度较大,实施离岗后医学随访难度较大,为此,《监护监管办法》未将离岗后医学随访纳入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的内容。

煤矿职业健康监护的监管

关键词:连续性

考虑到多年来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一直负责煤矿职业卫生工作,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实施煤矿职业健康监护的监督管理工作,将有利于保证工作连续性,在听取省级安全监管部门的意见时,多数安监部门建议煤矿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仍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为此,《监护监管办法》规定,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依照本办法负责煤矿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的监察管理工作。

用人单位的职业健康监护责任

《监护监管办法》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本着强化用人单位主体责任、细化法律规定、增加可操作性的原则,对用人单位的职业健康监护职责作出了具体规定。

职业健康检查的目的

关键词:不同阶段,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 用人单位对不同阶段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目的不尽相同,但是主要是围绕着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权益和维护用人单位的合法利益两个方面来进行的。

1.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其目的在于检查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发现职业禁忌症,进行合理的劳动分工。检查内容是根据劳动者拟从事的工种和工作岗位,分析该工种和岗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人体的健康影响,确定特定的健康检查项目,根据检查结果,评价劳动者是否适合从事该工种的作业。通过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可以防止职业病发生,减少或消除职业病危害易感劳动者的健康损害。

2.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其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劳动者的健康损害。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要定期进行,根据检查结果,评价劳动者的健康变化是否与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关,判断劳动者是否适合继续从事该工种的作业。通过对劳动者进行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健康损害,及时治疗,减轻职业病危害后果,减少劳动者的痛苦。

3.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其目的是了解劳动者离开工作者离开工作岗位时的健康状况,以分清健康损害的责任,特别是依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所要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检查的内容为评价劳动者在离开工作岗位时的健康变化是否与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关。其健康检查的结论是职业健康损害的医学证据,有助于明确健康损害责任,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小提示:上岗前,根据工种和岗位确定检查项目,评价劳动者是否适合从事相关作业;在岗期间,定期检查,评价健康变化,判断劳动者是否适合继续从事相关作业;离岗时,评价劳动者健康变化是否与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关,以分清责任。

制定职业健康检查年度计划及保证专项经费

关键词:年度计划,专项经费

职业健康检查年度计划是检验用人单位落实《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等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保证接触职业病危害劳动者应检尽检的重要依据。《监护监管办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办法以及《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等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制定、落实本单位职业健康检查年度计划,并保证所需要的专项经费。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从近年来检查和调研中发现,一些用人单位在职业健康检查上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有的用人单位甚至不安排职业病危害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在经费保障方面,一些用人单位职业健康检查经费无固定渠道,致使经费没有保障,严重影响了职业健康检查工作的开展。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选择

关键词:机构,选择,省级以上

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并不是所有的医疗卫生机构都能承担,《监护监管办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选择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职业健康检查工作。之所以这样规定,是考虑到职业健康检查既关系到劳动者的身体健康,也涉及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还涉及到用人单位的利益,所以应当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对从事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把关,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承担这项工作。在日常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一些用人单位选择无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以普通体检代替职业健康健康检查,这种做法既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也达不到及时发现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及时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的目的。

职业健康检查提供的具体文件及资料

关键词:如实提供,文件资料

《监护监管办法》规定,用人单位在委托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时,应当如实提供下列文件、资料: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其接触人员名册;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评价结果。用人单位提供的这些资料是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对劳动者健康状况作出正确判断的必要基础。首先,不同种类职业病危害因素导致的目标疾病各不相同,用人单位只有如实提供有关资料,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才能确定职业健康检查的项目,从而对劳动者的健康状况作出客观评价;其次,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只有根据用人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才能在职业健康检查报告中对用人单位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与建议。职业健康检查的人员范围

关键词:问题

在职业健康检查工作中,用人单位往往容易出现以下问题。1.人为缩小范围问题。一些用人单位出于经济利益等方面的考虑,不严格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规定的时间周期,对全部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而是只安排其中的一部分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甚至安排一些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顶替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2.忽视一些特殊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比如在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方面,一些用人单位对拟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新录用人员全部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但是对于已经在单位工作,由原来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转岗的劳动者则不进行职业健康体检。还有一些用人单位不对拟从事有特殊健康要求作业的人员,如电工、高处作业等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体检。

3.放松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一些用人单位只有在劳动者提出时才对其进行离岗职业健康检查,如劳动者不提出,则不进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就解除劳动合同,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以后的职业病责任纠纷埋下了隐患。针对上述问题,《监护监管办法》明确了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以及应急职业健康检查的人员范围,以规范、指导用人单位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工作。

针对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所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措施

《监护监管办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根据职业健康检查报告采取对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调离或者暂时脱离原工作岗位;对健康损害可能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劳动者,进行妥善安置;对需要复查的劳动者,按照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要求的时间安排复查和医学观察;对疑似职业病病人,按照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建议安排其进行医学观察或者职业病诊断;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岗位,立即改善劳动条件,完善职业病防护设施,为劳动者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职业病危害防护用品等措施。其中前4条是对劳动者个人采取的处理措施,第五条是要求用人单位对工作场所和工作岗位采取的处理措施。

在工作实践中,用人单位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是,一些用人单位对需要复查的劳动者,不能按照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要求的时间安排复查和医学观察;对疑似职业病病人,不按照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建议安排其进行医学观察或者职业病诊断。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 关键词:档案管理

国家安监总局第8号令 篇6

第119号

《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已经2009年5月26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11月1日起施行。

局 长

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一日

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检验检疫监督管理,保护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以下简称废物原料)的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

第三条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主管全国进口废物原料的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工作。

国家质检总局设在各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检疫机构)负责所 1

辖区域进口废物原料的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

第四条 国家对进口废物原料的国外供货商、国内收货人实行注册登记制度。国外供货商、国内收货人在签订对外贸易合同前,应当取得注册登记。

第五条 国家对进口废物原料实行装运前检验制度。进口废物原料报检时,收货人应当提供检验检疫机构或者经国家质检总局指定的检验机构出具的装运前检验证书。

进口废物原料到货后,由检验检疫机构依法实施检验检疫。

第六条 国家质检总局对进口废物原料实行检验检疫风险分析和预警通报制度。

第二章

国外供货商注册登记

第七条 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国外供货商注册登记申请的受理、评审和批准工作。第八条 国外供货商申请注册登记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所在国家(地区)合法的经营资质;

(二)具有固定的办公场所;

(三)熟悉并遵守中国检验检疫、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四)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RIOS体系等认证;

(五)企业应当保证其产品符合与其申请注册登记废物原料种类相适应的中国有关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的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

(六)具有相对稳定的供货来源,并对供货来源有环保质量控制措施;

(七)近3年内未发生过重大的安全、卫生、环保质量问题;

(八)具有在互联网申请注册登记及申报装运前检验的能力,具备放射性检测设备及其他相应的基础设施和检验能力。

第九条 国外供货商申请注册登记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注册登记申请书;

(二)经公证的税务登记文件,有商业登记文件的还需提供经公证的商业登记文件;

(三)组织机构、部门和岗位职责的说明;

(四)标明尺寸的固定办公场所平面图,有加工场地的,提供加工场地平面图,能全面展现上述场地实景的视频文件或者3张以上照片;

(五)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或者RIOS体系等认证证书彩色复印件及相关作业指导文件。

提交的文字材料,须用中文或者中英文对照文本。

第十条 国家质检总局对国外供货商提出的注册登记申请,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二)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

第十一条 国家质检总局应当自受理国外供货商注册登记申请之日起10日内组成专家评审组,实施书面评审。专家评审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内,但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

评审组应当在评审工作结束后作出评审结论,向国家质检总局提交评审报告。第十二条 国家质检总局自收到评审报告之日起10日内作出是否准予注册登记的决定。

国家质检总局对评审合格的申请人,准予注册登记并颁发注册登记证书;对评审不合格的,不予注册登记,并书面说明理由,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进口废物原料国外供货商注册登记证书有效期为3年。

第十三条 国外供货商注册登记内容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变化之日起30日内向国家质检总局提出变更申请,并提交相应材料:

(一)名称或者法定代表人发生变化的,提交本办法第九条第一、二项规定的材料;

(二)地址发生变化的,提交本办法第九条第一、二、四项规定的材料。国外供货商要求新增注册废物原料种类的,应当向国家质检总局提交与新增种类有关的本办法第九条第一、五项规定的材料。

第十四条 国家质检总局应当自收到国外供货商变更注册登记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是否准予变更注册登记的决定。

第十五条 国外供货商的名称和法定代表人均发生变化的,应当重新向国家质检总局提出注册登记申请。

第十六条 国外供货商需要延续注册登记有效期的,应当在注册登记证书有效期届满90日前向国家质检总局提出延续申请,并提交本办法第九条第一、二、四项规定的材料以及证书有效期内供货情况的报告。

第十七条 国家质检总局应当自收到延续注册登记申请之日起90日内,作出是否准予延续注册登记的决定。

第三章

国内收货人注册登记

第十八条 直属检验检疫局负责所辖区域国内收货人注册登记申请的受理、评审和批准工作。

第十九条 国内收货人申请注册登记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合法的进出口贸易经营资质;

(二)具有固定的办公场所;

(三)熟悉并遵守中国检验检疫、环境保护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和相关环境保护控制标准;

(四)建立并运行质量管理制度;

(五)具有相对稳定的供货来源和国内利用单位。第二十条 国内收货人申请注册登记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注册登记申请书;

(二)工商营业执照及其复印件;

(三)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及其复印件;

(四)《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注册登记证》等进出口资质许可文件及其复印件;

(五)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六)代理国内利用单位进口的,应当提供代理进口文件、国内利用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复印件)和《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利用单位备案表》。

第二十一条 直属检验检疫局对国内收货人提出的注册登记申请,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二)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直属检验检疫局的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

第二十二条 直属检验检疫局应当自受理国内收货人注册登记申请之日起10日内组成专家评审组,实施书面评审和现场评审。专家评审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内,但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

对书面评审合格的申请人,评审组应当按照《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国内收货人注册登记现场评审记录表》的要求进行现场评审。评审组应当制定现场评审计划,5

并在审核实施日期前15日通知申请人。

评审组应当在评审工作结束后作出评审结论,向直属检验检疫局提交评审报告。第二十三条 直属检验检疫局自收到评审报告之日起10日内作出是否准予注册登记的决定。

直属检验检疫局对评审合格的申请人,准予注册登记并颁发注册登记证书;对书面评审不合格、现场评审不合格或者新发现存在违反我国法律法规情况的,不予注册登记,并书面说明理由,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进口废物原料国内收货人注册登记证书有效期为3年。

第二十四条 国内收货人注册登记内容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变化之日起30日内向直属检验检疫局提出变更申请,并提交相应材料:

(一)地址或者法定代表人发生变化的,提交本办法第二十条第一、二项规定的材料;

(二)所代理国内利用单位发生变化的,提交本办法第二十条第一、六项规定的材料。

第二十五条 直属检验检疫局应当自收到国内收货人变更注册登记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是否准予变更注册登记决定。

第二十六条 国内收货人的名称发生变化的,应当重新向直属检验检疫局提出注册登记申请。

第二十七条 国内收货人需要延续注册登记有效期的,应当在注册登记证书有效期届满60日前向直属检验检疫局提出延续申请,并提交本办法第二十条第一、二、三、四项规定的材料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报告,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企业名称、办公及生产地址等变化情况;

(二)企业生产状况及产品变化情况;

(三)证书有效期内进口废物原料的情况,收货人自行加工利用的,还应当提供加工利用废物原料的情况。

第二十八条 直属检验检疫局应当自收到延续注册登记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是否准予延续注册登记决定。

第四章 装运前检验

第二十九条 废物原料进境前,国外供货商应当向检验检疫机构或者国家质检总局指定的装运前检验机构(以下简称装运前检验机构)申请装运前检验。

第三十条 装运前检验机构应当具备与装运前检验业务相适应的检测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十一条 装运前检验机构应当在国家质检总局规定的检验业务范围和区域内按照中国环境保护控制标准和装运前检验规程实施装运前检验。

第三十二条 装运前检验机构对其检验合格的废物原料签发电子检验证书;检验不合格的,签发《装运前检验不合格情况通知单》。

第三十三条 进口废物原料经检验检疫机构在口岸查验发现货证不符或者环保项目不合格的,装运前检验机构应当向国家质检总局报告装运前检验情况,并提供记录检验情况的图像和书面资料。

第三十四条 国家质检总局对装运前检验机构依据相关规定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章 到货检验检疫

第三十五条 进口废物原料运抵口岸时,国内收货人或者其代理人应当向入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报检,接受检验检疫。

报检时应当提供《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国外供货商注册登记证书》(复印 7

件)、《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国内收货人注册登记证书》(复印件)、《装运前检验证书》、废物原料进口许可证(检验检疫联)以及合同、发票、装箱单、提/运单等必要的纸质或者电子单证。

第三十六条 检验检疫机构应当依照国家环境保护控制标准及检验检疫规程在入境口岸对进口废物原料实施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环保项目检验等项目的检验检疫。

对进口废纸,国家质检总局可以根据便利对外贸易和检验工作的需要,指定在其他地点检验。

第三十七条 检验检疫机构实施进口废物原料检验检疫工作的查验场所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足够的专用查验场地或者库房,配备开箱、掏箱和落地检验必需的机械设备;

(二)具备实施电子监管、视频监控的设施,并具备现场检验检疫工作所需办公条件;

(三)配置手持式放射检测仪,进口废金属、废五金、冶炼渣的监管场地还应当配备或者装备通道式放射性检测设备;

(四)配置可应对突发事件的必要设施(现场防护、消洗、排污和抢险救援器材物资及个人防护用品)及通讯、交通设备;

(五)其他检验检疫工作所需的通用现场设施。

第三十八条 检验检疫机构对经检验检疫合格的进口废物原料,出具《入境货物通关单》,并在备注项注明“上述货物经初步检验,未发现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物质”;对经检验检疫不合格的,出具《检验检疫处理通知单》和《检验检疫证书》。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九条 国外供货商和国内收货人应当保证符合注册登记的要求,依照注册登记范围开展供货、进口等活动。

国内收货人不自行开展加工利用的,应当将进口废物原料交付符合环保部门规定的利用单位。

第四十条 国家质检总局或者直属检验检疫局可以对国外供货商、国内收货人实施现场检查、验证、追踪货物环保质量状况等形式的监督管理。

第四十一条 国家质检总局根据国外供货商所供货物质量状况,动态评价其诚信水平,对其实施分类管理。

第四十二条

国家质检总局对进口废物原料实施A、B、C三类预警管理:

(一)对必须撤销国外供货商和国内收货人的注册登记,或者源自特定国家/地区、特定类别废物原料进口的,国家质检总局发布A类预警,检验检疫机构不再受理其相关报检申请;

(二)对国外供货商提供、国内收货人进口或者源自特定国家/地区、特定类别的进口废物原料采取加严检验措施的,国家质检总局发布B类预警,检验检疫机构对相关废物原料实施全数检验;对国内收货人进口的废物原料采取加严检验措施的,也可以由直属检验检疫局发布B类预警,其辖区内检验检疫机构对相关废物原料实施全数检验;

(三)对环保项目不合格或者需采取其他风险控制措施的废物原料,国家质检总局或者检验检疫机构发布C类预警,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在预警有效期内密切关注预警货物及其承载工具的动向,对触发C类预警的相关废物原料实施全数检验。

第四十三条 国外供货商发生下列情形之一触发B类预警的,检验检疫机构对其输出的废物原料实施为期90日的全数检验:

(一)一年内货证不符或者环保项目不合格累计3批以上(含3批)的;

(二)检疫不合格并具有较大疫情风险的;

(三)依据本办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被撤销后重新获得注册登记的;

(四)现场检查发现质量控制体系存在缺陷的。

第四十四条 国内收货人发生下列情形之一触发B类预警的,检验检疫机构对其进口的废物原料实施为期90日的全数检验:

(一)进口的废物原料存在严重货证不符、申报不实,经查确属国内收货人责任的;

(二)国内收货人的登记内容发生变更,未在规定期限内向直属检验检疫局办理变更手续的;

(三)一年内首次发生进口废物原料环保项目检验不合格,经查确属国内收货人责任的;

(四)现场检查发现质量控制体系存在缺陷的;

(五)根据本办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撤销后重新取得注册登记的。

第四十五条 国内收货人因下列情形之一触发B类预警的,检验检疫机构对其进口的废物原料实施为期180日的全数检验:

(一)一年内货证不符或者环保项目不合格累计2批以上(含2批),经查确属国内收货人责任的;

(二)在90日加严检验期内再次发生本办法第四十四条所列情况之一的。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

进口废物原料的国外供货商、国内收货人未取得注册登记,或者进口废物原料未进行装运前检验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责令退货;情节严重的,由检验检疫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三条的规定并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七条 国外供货商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国家质检总局按照《中华人民 10

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三条的规定撤销其注册登记:

(一)提供虚假入境证明文件的;

(二)将注册登记证书或者注册登记编号转让其他企业使用的;

(三)输出废物原料时存在弄虚作假等欺诈行为的;

(四)输出废物原料环保项目严重不合格或者存在严重疫情风险的;

(五)B类预警期间,再次发生本办法第四十三条情形之一的;

(六)不配合退运的;

(七)对已退运的不合格废物原料再次运抵中国大陆地区的;

(八)不接受监督管理的。

第四十八条 国内收货人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直属检验检疫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三条的规定撤销其注册登记:

(一)伪造、变造、买卖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有关证件的;

(二)将注册登记证书或者注册登记编号转让其他企业使用的;

(三)未按要求将进口废物原料交付相应的加工利用单位的;

(四)B类预警期间,再次发生本办法第四十五条情形之一的;

(五)未按照检验检疫机构的要求实施退运的;

(六)不接受监督管理的。

第四十九条 进口废物原料的国内收货人弄虚作假的,由检验检疫机构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第八条的规定处货值金额3倍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进口废物原料的报检人、代理人弄虚作假的,取消报检资格,并处货值金额等值的罚款。

第五十条

进口废物原料检验检疫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滥用职权,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一条

对从境外进入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进口废物原料的管理,按照本办法执行。

前款规定的区域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品、残次品、边角料以及受灾货物属于废物原料需出区进入国内的,免于实施检验检疫,依据有关规定签发《入境货物通关单》。

第五十二条

检验检疫机构依据规定对进口废船舶和外籍船舶、航空器及器材在境内维修产生的废物原料,实施检验检疫,国内收货人或其代理人免于提交《国外供货商注册登记证书》和《装运前检验证书》。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中所称证书的电子和纸质证书具有同等效力。

第五十四条 除第十三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外,本办法中所称“日”均为工作日。

第五十五条

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废物原料供货商注册登记依照本办法执行。第五十六条

进口废物原料的国外供货商、国内收货人向国家质检总局或者直属检验检疫局提交的所有文件均以中文文本为准。

第五十七条 从事进口废物原料现场检验检疫工作的人员应当取得国家质检总局规定的上岗资格。

从事注册登记评审的人员应当取得国家质检总局规定的相应资质。国家质检总局根据业务需要和现场评审工作的实际需求,可以聘请相关专业人员辅助现场评审工作。

第五十八条

本办法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解释。

第五十九条

国家安监总局第8号令 篇7

安监总煤装〔2011〕15号

各产煤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煤矿安全监管、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司法部直属煤矿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精神,规范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在安全避险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制定了《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所有井工煤矿应按照规定要求建设完善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并符合“系统可靠、设施完善、管理到位、运转有效”的要求。2012年6月底前,所有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矿井,中央企业所属煤矿和国有重点煤矿中的高瓦斯、开采容易自燃煤层的矿井,要完成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2013年6月底前,其他所有煤矿要完成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二○一一年一月二十五日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

http:///newpage/Contents/Channel_6288/2011/0127/122345/files_founder_2002223012/2644518578.doc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

一、总 则

1.为促进和规范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完善和管理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制定本规定。

2.本规定适用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设计、建设、使用、维护和管理,并作为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对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使用、管理等实施监督检查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实施安全监察的依据。

3.煤矿企业是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使用和维护管理工作。各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使用、管理等的日常监管。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对所驻辖区内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使用、管理等实施监察。

二、紧急避险系统

4.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指在煤矿井下发生紧急情况下,为遇险人员安全避险提供生命保障的设施、设备、措施组成的有机整体。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内容包括为入井人员提供自救器、建设井下紧急避险设施、合理设置避灾路线、科学制定应急预案等。

5.井下紧急避险设施是指在井下发生灾害事故时,为无法及时撤离的遇险人员提供生命保障的密闭空间。该设施对外能够抵御高温烟气,隔绝有毒有害气体,对内提供氧气、食物、水,去除有毒有害气体,创造生存基本条件,为应急救援创造条件、赢得时间。紧急避险设施主要包括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可移动式救生舱。

永久避难硐室是指设置在井底车场、水平大巷、采区(盘区)避灾路线上,具有紧急避险功能的井下专用巷道硐室,服务于整个矿井、水平或采区,服务年限一般不低于5年。

临时避难硐室是指设置在采掘区域或采区避灾路线上,具有紧急避险功能的井下专用巷道硐室,主要服务于采掘工作面及其附近区域,服务年限一般不大于5年。

可移动式救生舱是指可通过牵引、吊装等方式实现移动,适应井下采掘作业地点变化要求的避险设施。

6.所有井工煤矿应为入井人员配备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30分钟的自救器,入井人员应随身携带。

7.紧急避险设施的建设方案应综合考虑所服务区域的特征和巷道布置、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及特点、人员分布等因素。优先建设避难硐室。

8.紧急避险设施应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有害气体去除、环境监测、通讯、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在无任何外界支持的情况下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96小时。

(1)具备自备氧供氧系统和有害气体去除设施。供氧量不低于0.5升/分钟?人,处理二氧化碳的能力不低于0.5升/分钟?人,处理一氧化碳的能力应能保证在20分钟内将一氧化碳浓度由0.04%降到0.0024%以下。在整个额定防护时间内,紧急避险设施内部环境中氧气含量应在18.5%~23.0%之间,二氧化碳浓度不大于1.0%,甲烷浓度不大于1.0%,一氧化碳浓度不大于0.0024%,温度不高于35摄氏度,湿度不大于85%,并保证紧急避险设施内始终处于不低于100帕的正压状态。采用高压气瓶供气系统的应有减压措施,以保证安全使用。

(2)配备独立的内外环境参数检测或监测仪器,在突发紧急情况下人员避险时,能够对避险设施过渡室(舱)内的氧气、一氧化碳,生存室(舱)内的氧气、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温度、湿度和避险设施外的氧气、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进行检测或监测。

(3)按额定避险人数配备食品、饮用水、自救器、人体排泄物收集处理装置及急救箱、照明设施、工具箱、灭火器等辅助设施。配备的食品发热量不少于5000千焦/天?人,饮用水不少于1.5升/天?人。配备的自救器应为隔绝式,有效防护时间应不低于45分钟。

9.各紧急避险设施的总容量应满足突发紧急情况下所服务区域全部人员紧急避险的需要,包括生产人员、管理人员及可能出现的其他临时人员,并应有一定的备用系数。永久避难硐室的备用系数不低于1.2,临时避难硐室和可移动式救生舱的备用系数不低于1.1。

10.所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都应建设井下紧急避险设施。

其他矿井在突发紧急情况时,凡井下人员在自救器额定防护时间内靠步行不能安全撤至地面的,应建设井下紧急避险设施。

11.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应建设采区避难硐室。突出煤层的掘进巷道长度及采煤工作面推进长度超过500米时,应在距离工作面500米范围内建设临时避难硐室或设置可移动式救生舱。其他矿井应在距离采掘工作面1000米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设置可移动式救生舱。

12.紧急避险系统应有整体设计。设计方案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要求,经过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报属地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驻地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备案。

新建、改扩建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专篇中应包含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设计,并符合本规定有关要求。

13.紧急避险设施应与矿井安全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等系统相连接,形成井下整体性的安全避险系统。

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应对紧急避险设施外和避难硐室内的甲烷、一氧化碳等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

矿井人员定位系统应能实时监测井下人员分布和进出紧急避险设施的情况。

矿井压风自救系统应能为紧急避险设施供给足量氧气,接入的矿井压风管路应设减压、消音、过滤装置和控制阀,压风出口压力在0.1~0.3兆帕之间,供风量不低于0.3米3/分钟?人,连续噪声不大于70分贝。

矿井供水施救系统应能在紧急情况下为避险人员供水,并为在紧急情况下输送液态营养物质创造条件。接入的矿井供水管路应有专用接口和供水阀门。

矿井通信联络系统应延伸至井下紧急避险设施,紧急避险设施内应设置直通矿调度室的电话。

14.紧急避险设施的设置要与矿井避灾路线相结合,紧急避险设施应有清晰、醒目、牢靠的标识。矿井避灾路线图中应明确标注紧急避险设施的位置、规格和种类,井巷中应有紧急避险设施方位的明显标识,以方便灾变时遇险人员迅速到达紧急避险设施。

15.紧急避险系统应随井下采掘系统的变化及时调整和补充完善,包括及时补充或移动紧急避险设施,完善避灾路线和应急预案等。

16.可移动式救生舱应符合相关规定,并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紧急避险设施的配套设备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纳入安全标志管理的应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

三、避难硐室

17.避难硐室应布置在稳定的岩层中,避开地质构造带、高温带、应力异常区以及透水危险区。前后20米范围内巷道应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且顶板完整、支护完好,符合安全出口的要求。特殊情况下确需布置在煤层中时,应有控制瓦斯涌出和防止瓦斯积聚、煤层自燃的措施。永久避难硐室应确保在服务期间不受采动影响,临时避难硐室应在服务期间避免受采动损害。

18.避难硐室应采用向外开启的两道门结构。外侧第一道门采用既能抵挡一定强度的冲击波,又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防护密闭门;第二道门采用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密闭门。两道门之间为过渡室,密闭门之内为避险生存室。

防护密闭门上设观察窗,门墙设单向排水管和单向排气管,排水管和排气管应加装手动阀门。过渡室内应设压缩空气幕和压气喷淋装置。永久避难硐室过渡室的净面积应不小于3.0米2;临时避难硐室不小于2.0米2。

生存室的宽度不得小于2.0米,长度根据设计的额定避险人数以及内配装备情况确定。生存室内设置不少于两趟单向排气管和一趟单向排水管,排水管和排气管应加装手动阀门。永久避难硐室生存室的净高不低于2.0米,每人应有不低于1.0米2的有效使用面积,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20人,宜不多于100人。临时避难硐室生存室的净高不低于1.85米,每人应有不低于0.9米2的有效使用面积,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10人,不多于40人。

19.避难硐室防护密闭门抗冲击压力不低于0.3兆帕,应有足够的气密性,密封可靠、开闭灵活。门墙周边掏槽,深度不小于0.2米,墙体用强度不低于C30的混凝土浇筑,并与岩(煤)体接实,保证足够的气密性。

利用可移动式救生舱的过渡舱作为临时避难硐室的过渡室时,过渡舱外侧门框宽度应不小于0.3米,安装时在门框上整体灌注混凝土墙体,四周掏槽深度、墙体强度及密封性能要求不低于防护密闭门的安装要求。

20.采用锚喷、砌碹等方式支护,支护材料应阻燃、抗静电、耐高温、耐腐蚀,顶板和墙壁的颜色宜为浅色。硐室地面高于巷道底板不小于0.2米。

21.有条件的矿井宜为永久避难硐室布置由地表直达硐室的钻孔,钻孔直径应不小于200毫米。通过钻孔设置水管和电缆时,水管应有减压装置;钻孔地表出口应有必要的保护装置并储备自带动力压风机,数量不少于2台。避难硐室还应配备自备氧供氧系统,供氧量不小于24小时。

22.接入避难硐室的矿井压风、供水、监测监控、人员定位、通讯和供电系统的各种管线在接入硐室前应采取保护措施。避难硐室内宜加配无线电话或应急通讯设施。

23.避难硐室施工前,应有专门的施工设计,报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实施。

24.避难硐室施工中应加强工程管理和过程控制,确保施工质量。

避难硐室施工、安装完成后,应进行各种功能测试和联合试运行,并严格按设计要求组织验收。

四、可移动式救生舱

25.选用的救生舱应符合有关标准规定,其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应符合所服务区域的特点,数量和总容量应满足所服务区域人员紧急避险的需要。

26.救生舱应具备过渡舱结构,不设过渡舱时应有防止避险人员进入救生舱内时有害气体侵入的技术措施。过渡舱的净容积应不小于1.2米3,内设压缩空气幕、压气喷淋装置及单向排气阀。

生存舱提供的有效生存空间应不小于每人0.8米3,应设有观察窗和不少于2个单向排气阀。

27.救生舱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气密性。舱体抗冲击压力不低于0.3兆帕。在+500±20帕压力下,泄压速率应不大于350±20帕/小时;舱内气压应始终保持高于外界气压100~500帕,且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28.救生舱应选用抗高温老化、无腐蚀性、无公害的环保材料。舱内颜色应为浅色,外体颜色在煤矿井下照明条件下应醒目,宜采用黄色或红色。

29.救生舱的设置地点和安装应有设计和作业规程,并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在安装救生舱的位置前后20米范围内煤(岩)层稳定,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通风良好,无积水和杂物堆积,满足安全出口的要求,不得影响矿井正常生产和通风。

30.接入救生舱的矿井压风管路、供水管路及通讯线路应采取防护措施,具有抗冲击破坏能力,管路与救生舱应采用软联接。

31.救生舱安装完成后应进行系统性的功能测试和试运行,满足要求后方可通过验收。

32.拆装、运输和移动救生舱时应有保护措施,编制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保证拆装、运输和移动过程中不损坏救生舱。救生舱移动后应进行一次系统检查和功能测试。

五、维护与管理

33.煤矿企业应建立紧急避险系统管理制度,确定专门机构和人员对紧急避险设施进行维护和管理,保证其始终处于正常待用状态。

34.紧急避险设施内应悬挂或张贴简明、易懂的使用说明,指导避险矿工正确使用。

35.煤矿企业应定期对紧急避险设施及配套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查,并按产品说明书要求定期更换部件或设备。

应保证储存的食品、水、药品等始终处于保质期内,外包装应明确标示保质日期和下次更换时间。

每天应对紧急避险设施进行1次巡检,设置巡检牌板,做好巡检记录。煤矿负责人应对紧急避险设施的日常巡检情况进行检查。

每月对配备的高压气瓶进行1次余量检查及系统调试,气瓶内压力低于额定压力的95%时,应及时更换。每3年对高压气瓶进行1次强制性检测,每年对压力表进行1次强制性检验。每10天应对设备电源进行1次检查和测试。

每年对紧急避险设施进行1次系统性的功能测试,包括气密性、电源、供氧、有害气体处理

等。

36.经检查发现紧急避险设施不能正常使用时,应及时维护处理。采掘区域的紧急避险设施不能正常使用时,应停止采掘作业。

37.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重大事故应急预案、采区设计及作业规程中应包含紧急避险系统的相关内容。

38.应建立紧急避险设施的技术档案,准确记录紧急避险设施设计、安装、使用、维护、配件配品更换等相关信息。

39.煤矿企业应于每年年底前将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和运行情况,向县级以上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驻地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书面报告。

六、培训与应急演练

40.煤矿企业应将了解紧急避险系统、正确使用紧急避险设施作为入井人员安全培训的重要内容,确保所有入井人员熟悉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掌握紧急避险设施的使用方法,具备安全避险基本知识。

对紧急避险系统进行调整后,应及时对相关区域的入井人员进行再培训,确保所有入井人员准确掌握紧急避险系统的实际状况。

41.煤矿应当每年开展1次紧急避险应急演练,建立应急演练档案,并将应急演练情况书面报告县级以上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驻地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七、监督检查

42.各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应将本地区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情况作为安全监管的重要内容,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将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和维护管理情况作为监察工作重点,纳入安全监管监察执法工作计划,定期开展监督检查。

43.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严格执法,对不能按期完成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或建设不符合本规定要求的,依法暂扣其安全生产许可证或提请有关部门暂扣煤炭生产许可证,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仍未完成的,提请地方人民政府依法予以关闭。

44.新建、改扩建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专篇中未包含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有关内容,或有关内容不符合本规定要求的,其安全专篇不予通过审查。

45.新建、改扩建煤矿建设项目未按安全设施设计专篇要求完成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其安全设施竣工验收不予通过。

已通过审批、正在实施中的新建、改扩建煤矿建设项目,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紧急避险系统建设。

八、附 则

46.各省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上一篇:公司新人演讲稿下一篇:与时间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