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课件(通用10篇)
李俊花
Teaching aims:
1.Master all important point languages.2.Train students ability of speaking.3.Train students are interested in English.Teaching difficult :
Is this /that your…
Yes.it is./No it isnot.Teaching main :
Master and remember important sentences.Teaching procedure:
Step1:Review, work in pairs.A:What is in English ?
B:It is a backpack.A:Very good.B:Thank you.Step 2:Teaching in new lesson.1.Practice dialogue:
T:What is in English ?
S: It is a backpack.T:Is this your backpack?
S:Yes,it is.It is my backpack.T:Here you are.S:Thank you.2.Get the ss to practice and then act out the dialogue.T:Excuse me.Is this your pencil?
S:No,it isnot.And that is my pencil.T:Ok.Here you are.S: Thank you.3.Practice and then act out the dialogue.Step3:1.Review again.2.Homework:Make up dialogue.Thinking after class:
1 新课标解读
1.1 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 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 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 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 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就人文性而言, 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 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学生能够开阔视野, 丰富生活经历, 形成跨文化意识, 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发展创新能力, 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2 课程基本理念
1) 注重素质教育, 充分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2) 面向全体学生, 充分考虑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
3) 整体设计目标, 体现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4) 强调学习过程, 体现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5) 优化评价方式, 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6) 丰富课程资源, 拓展英语学习渠道。
1.3 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促进心智发展, 提高综合人文素养。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详见表1)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有利于正确的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1.4 分级标准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各个级别的的目标是指学生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应达到的综合行为表现。鉴于本文我们主要分析的是七年级的教材, 那么根据表2可以看出, 七年级的英语学习要达到三级, 而且在这个级别的有这样一些要求。首先, 在七年级英语课程学习完之后, 能对英语学习表现出积极性和初步的自信心;其次, 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语段和简短的故事。能与教师或同学就熟悉的话题 (如学校、家庭生活) 交换信息, 能听懂小故事及其他文体的简单书面材料;能用短语或句子描述系列图片, 编写简单的故事;能根据提示简要描述一件事情, 参与简单的角色等活动。最后;能尝试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 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能意识到语言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2 教材分析
2.1 教材理念层面的分析
新目标英语以任务型语言教学为编写理念, 采取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以任务为中心, 在运用语言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来学习、体会、掌握语言。编写的思路是以话题为主线, 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 兼顾交际功能和语言知识结构的学习, 以一种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英语有目的地做事情。
我们用课标的理念来分析, 有以下四点。第一, 从目的来看, 主要是运用语言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来学习、体会、掌握语言,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英语有目的地做事情。这一点充分体现注重素质教育, 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另外强调学习过程, 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第二, 从编写思路看, 以一种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 这种思路充分把握英语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为目标的整体设计提供一种标准;第三, 从主要的课堂教学方式来看, 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以任务为中心, 开展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 充分体现课标中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 使得英语课堂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发展个性的过程成为可能。第四, 从评价来看, 此理念中没有明显提到, 我们知道, 课标要求要优化评价方式, 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而且提出评价体系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尽管说评价是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 和教材没有直接的联系, 但是仍然需要提供一些这方面的指导, 不仅有利于新手老师的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 也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评价, 从而树立起对英语学习的自信, 进一步积极地学习英语。
2.2 教材特点的分析
这部分我们从课程目标五个维度, 进一步对教材的特点进行剖析, 以此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第一, 采用“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编写思路。以“话题”统领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语法结构为表述话题内容和实现内容相关的交际功能服务。为此, 教材采用不同层次的“任务”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 让学生通过“用语言做事情”来学习和使用英语。这一点恰恰体现课程目标在语言知识方面的要求, 即语音、词汇、语法 (结构) 、功能、话题。
第二, 单元教学结构层次分明、循序渐进。每个单元主要分为Section A和Section B两部分。Section A是基本的教学内容, 着重于听说练习, 兼顾语法学习;Section B在Section A的基础上将话题进一步拓展, 除听说外着重训练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技能, 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语言进行口、笔头输出。主要是以“先听说、后读写、再评价”的结构来安排的。这一点体现课标要求的发展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语言技能。这一点也符合三级课程目标对语言技能方面的要求, 这样循序渐进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建立学习英语的信心。
第三, 重视学习策略指导,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各项技能训练和语言知识训练中都渗透了学习策略的培养。我们都知道, 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 那么在本教材中, 一些活动的安排正体现这一点, 如听前、读前的预测, 听中、读中的推理和判断、词汇猜测等。其次, 调控策略是指学生对学习加以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行动和步骤, 这一点体现在, 教材优化了的Self Check部分的活动, 除了提供单元学习成果检测活动外, 更侧重引导学生归纳所学知识, 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 交际策略是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行动, 教材中设计了很多结对活动和小组活动, 不仅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操练新语言, 还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的平台, 让学生使用所学语言交流信息、分享学习成果或共同解决某个问题, 并在此过程中互相帮助, 共同进步。
第四, 重视文化的渗透, 开阔学生文化视野,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教材既介绍了英语国家的文化, 又介绍了我国民族文化, 同时还介绍了其他非英语国家的文化, 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扩大视野, 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对世界文化形成开放、包容的心态, 并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 教材力图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培养学生用英语介绍我国文化的能力。此外, 教材也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 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 注重对学生品格的培养, 这在每一单元学生所围绕的话题情境就可以看出, 并不是简单的会说会听几句英语, 而是要明白要表达的目的, 这样不仅合理的运用语言, 而且在这个交流的过程, 互相传递着彼此的思想。
2.3 对预备篇第一单元的具体分析
本单元将字母学习和功能学习相结合, 第一页和第三页循序渐进地呈现了问候的表达法, 并主要通过听、说活动让学生巩固、运用, 还介绍了8个常见的英文名字。第二页和第四页侧重于字母教学, 要求学生能认读字母A至H的大小写, 掌握它们的先后顺序以及书写规范, 并结合本单元字母和单词, 了解元音字母A和E的常见发音。最后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融入本单元功能结构的歌谣, 帮助学生巩固本单元的目标语言。
1a-1c部分的作用是热身教学。活动1a通过图文导入整个单元的语境、话题, 并呈现表示问候的语言功能, 以及8个常见的英文名字。活动1b通过听力输入的方式呈现问候的表达法Hi./Hello./Good morning.活动1c让学生模仿录音, 进行控制性的口语输出。2a-2e部分的作用是字母教学。本单元让学生在熟悉8个英文名字的基础上, 学习8个名字的首字母A至H。其中2a-2b关注的是字母的发音和顺序, 2c-2d关注的是字母的写法, 以及大小写的匹配。活动2e呈现了字母A至H构成的首字母缩略词, 要求学生了解这些字母在生活中的含义, 激发学生学好字母的兴趣, 同时让他们认识到字母在生活中的重要性。3a-3d部分的作用是拓展第一页的功能结构。本部分通过图文及听力的形式导入新增的语境和问候表达法, 即下午、晚上等其他时段使用的问候语及应答方法: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 (活动3a-3b) A:How are you?B:I’m fine, thanks./I’m OK. (活动3c-3d) 通过3a、3c的听力练习和3b、3d的对话练习, 让学生综合运用本部分的核心句型和重点词汇, 进行互致问候的语言交流活动。4a-4d部分的作用是复习字母以及语音教学。活动4a让学生为学过的8个名字排序, 从而复习字母A至H的顺序以及8个英文名字的拼写。活动4b让学生通过熟悉的字母和单词解决新问题, 学会根据刚刚总结的字母A至H的发音规律, 试着读出第二栏生词。本部分要求学生先感知单词的发音, 再去总结, 然后运用自己发现的规律。活动4d通过听唱活动来梳理和总结本单元所学重点句型和功能。
本单元的重难点在于熟练运用问候他人的多种表达法, 包括Hi./Hello./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A:How are you?B:I’m fine, thanks.本单元还介绍了8个常见的英文名字, 学生需要区分男名和女名。在后面的学习中, 学生还会接触到更多的英文名字, 虽然教材不要求学生记忆这些名字, 学生需要熟悉它们, 以免它们成为学习的障碍。此外, 本单元在学习8个英文名字的基础上, 总结了元音字母A和E的发音。掌握元音字母的基本发音是后面英语学习的基础, 在随后两个预备篇单元中, 教材还将继续总结其他几个元音字母的发音。
3 总结
通过以课标为基准, 对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教材的分析, 我们看出, 此教材在依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 其理念和主要特点基本与课标的理念和要求相符, 但是在评价方面本文认为还需要再做一点改进, 尽管每个单元的Self Check部分编写了检测活动, 以此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或合作完成对单元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自我评价。但是本文认为, 最好在每个单元的听力和阅读方面的活动里提供一些可以参考的评价小建议。具体应该是什么还需要再以后的实践中继续探讨, 但首先要体现评价的多元化和全方位, 避免说空话, 要提实实在在的有助于学生学习, 教师教学的建议。
摘要:该文通过对初中英语新课标中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分级标准进行研读, 从而对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教材从理念和特点进行了分析, 其理念和主要特点基本充分反应了课标的理念和要求, 在评价方面认为还需要再做一点改进, 这也为以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新课标,教材,理念,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道义, 郑旺全.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关键词:教材;七年级英语;教材内容结构和编排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一、教材简介
《新目标英语》(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Go for it》七年级下册共12个单元,加上复习单元2 个,文化背景知识和学习策略等部分补充材料。总的来说,这个长度对于一个学期的教学是合适的,与之前的教材相比, 省去了期中和期末的复习单元总结。在目录中,每一个单元中包括了题目、主题、功能、结构、目的语、单词、复习点这几部分。附录包括课文知识点、磁带录音 语音知识、语法、词汇与表达、单词index、名字列表、不规则动词变化表。每一单元都只有3页,分为A部分和B部分,各部分占一页要介绍基础性的语言知识,例如单词、句型、语法,而 B部分主要进行巩固和运用。在这两部分中,都比较好地结合了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训练,但 A部分更注重听和说,B部分注重读和写。在 B部分结束之后,就会有一个简单的自我检测,这部分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的检测或总结,另外一方面则是带有一点拔高性质的要求。每个单元还有self check部分,供学生自我检测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之用。它采用“语言的输入——学生的消化吸收——学生的语言输出”为主线编排的。通过确定language Goal,采用听、说、读、写,自我检测等手段,有效提高语言习得者的学习效率,有利于习得者的语言产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二、教材特点
(一)图文并茂。
当打开教材时,你会被里面生动而又有趣、诙谐而又美的图片吸引,几乎每一页中都有插画,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提升了他们的阅读兴趣,进而让他们爱上英语,拥有好的学习动机,是大有裨益的。
(二) 实用性强。
每一个单元的主题都取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他们的认知水平、年龄、生活经历,习惯都有密切的联系, 例如: Unit 1:Can you play the guitar? Unit 3: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Unit 6:I am watching TV. Unit 11: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 等。这些话题来自生活,所以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都懂,也有话说,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用到,所以说实用性很强。
然而它的优点其实也隐藏着缺点,譬如说,中国很多偏远地区的学校,学生们还没有机会摸到吉他,没有电视机看,没有出过大山,这些因素又造成了这套教材在地区选择上的局限性。这也是对中国教育提出的高要求,让每一个小孩受到同等的教育是很紧迫的。
三、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双基能力,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初步获得运用英语的能力,达到语言运用能力的迁移和拓展。
四、教学措施和方法
措施: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协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勇气和信心;引导学生实现语言的迁移,加强日常生活中英语口语的运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用探究,共同提高。
1、加强词汇教学。包括单词拼写,词义记忆,语用功能的训练,在平常的教学中一定要常抓不懈。词汇是文章、句子的基本单位,词汇量的大小,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流利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能否熟练地用英语读和写;能否顺利地用英语思考。从去冬期末考试所反映的问题看,在今后的教学中,在加强拼读与拼写的同时,应帮助学生进行有意识记,应加强对词的用法及内在含义的理解,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解释单词的能力,逐步启发引导学生用英语思考。单词教学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这样,学生在学会了单词的同时,也学会了词的一些基本用法。
2、基本的语法教学一定要与语境相结合。进行语法操练时,要坚持
“四位一体”,即话题、语境、结构、功能相结合。抓住话题,联系语境,确定语法结构,明确语法功能(交际功能)。要重视语法知识对于培养语言运用功能的基础作用,又要注重改革教法。课堂上一定要有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枯燥的题海战术已不能适应现今的英语教学。
3、加强交际用语教学。用英语进行交际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在教学语言功能项目时,要尽量避免格式化,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应变能力。
4、此书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且每一单元设计有4-5个pair/group work,学生每一堂课都有充分的练习时间,以此来强化新单词以及新的语法结构。同时,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提升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如反应能力,记忆能力,分辨能力,组织能力等。笔者所实习的育才中学在组织课堂教学方面做得非常好,教师不仅基本功扎实,教学方法好,而且注重提升学生的思想。如教unit 3 动物这一单元,就注重深入要爱护动物,和动物做朋友,在unit 4职业这一方面,则强调应注重男女平等,并不是所有nurse都是女性,也并非所有警察都为男性等等。这一方面,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5、进一步培养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又一重点。阅读能力的培养在于平时。教师在平时讲解阅读理解题时,应着力帮助学生分析语言材料,而不是核对答案。
Unit 1 课中充分的利用丰富的英语教学资源教学,如:利用多媒体和数字卡片把枯燥的数字教活了,为英语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问题导学贯穿整堂课,问,随时随地。让课堂真正地以问号开始,以问号结束。让学生一直处于一种思维状态。整堂课教学步骤清晰,思路顺畅,目标明确。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导地位,同时渗透了情感教育,如:生活中的重要电话号码,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但教学过程中,后面时间有点紧,所以最后的任务是布置学生课后完成。造成时间紧张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学生提问复习时有点拖拉;二是在进行数字链游戏时学生没做过,有点迟缓;三是数字教学用的时间超时了。所以,以后在时间观念上还要加强。总之,学生的学习效果总的来说令人满意。也从此让我懂得英语教师也应该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英语教学。这种新的眼光可以使我们每一位教师更富有创造性,更紧跟时代,更令人满意。所以教育理念的更新也势在必行。
Unit 2
本单元的核心教学项目是介绍家庭成员,涉及到称谓、人名的拼写等有关知识。从本课的教学任务来看,难度并不大,需掌握的知识是学生所熟知的,且这部分内容又是学生感兴趣、愿意多了解的。
本单元的语法项目是be动词的用法。通过活动2的训练,学生们对这一语法项目的掌握情况良好。通过对be动词在陈述句、疑问句、否定句中及不同主 语的句子的练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学生熟练掌握了它的用法。
由于本话题是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课堂教学多以小组形式开展,所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都争着抢着回答问题,正确率也较高,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下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Unit 3 本单元主要是在特殊疑问句What’s this /that?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一般疑问句Is this/that a/your„?去确认周围的事物,并呈现了学习文具类单词。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句型What’s this /that? It’s„学生对这个话题是十分感兴趣的,如何在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热情的同时,熟练掌握并运用一般疑问句来认识物品,是本单元重点关注和需要突破的问题,应注意的是,问句中的this /that在回答时要用it替代,以避免重复使用。
在教学时我要求学生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单词pencil, my, pen, ruler, box, what.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单词that’s ,schoolbag, crayon, pencil case, lunch box, where, over,学生可以灵活运用日常交际用语Is this/that a/your„?及其应答 Yes, it is./No, it isn’t.在情景中学生可以运用This is for you.No, thank you.。学生在学习内容的时候,对于单词的读音掌握不是很好,在单词教学时,可以借助图片或动作,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结合句型进行教学,做到词不离句,词句结合。在教学Story time时,我利用实物和其他音像资料及简笔画,教学Is this/that a/your„?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运用,以培养学生用英语自由表达的能力和兴趣,同时穿插适当的歌曲和猜的游戏。
在新授的时候我还给学生拓展一些其他常见的学习用品的英语表达,如ball pen、pencil box、knife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说英语的兴趣,在进行本单元语音教学的时候,先让学生感受r在单词中的发音,并教给他们语音归纳的方法(r前面如果有元音字母,就会与它们结合发其他的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习惯。
本单元接触的是一般疑问句,有的学生还是不能灵活运用,学生在读音上还需要多指导,另外学生在抄写句子时,总会把句首的It写成it,所以这里的问题还要多加强调和练习。
Unit 4 本单元主要是谈论话题“Things around the house”,其中Section A则围绕学习“询问物品的位置”这个本单元的重点而展开多种任务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基本句型“Where’s/ Where’re ~~~? It’s/ They’re on/in/under~~~~.”和 “Yes/No”疑问句,进一步体会和学会运用“Where„? Yes/No”疑问句的用法;学会运用方位介词“on/in/under”来表达物品的位置。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听关键词、推测词意的学习策略,识别不同物品的位置。这样既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居环境,热爱自己的家,又能促使学生通过想象来设计自己理想中的房间和对好的生活习惯的重新认识。
整个过程立足于学生本身,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我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出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为他们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在guessing game 这个环节没 有达到预设的效果,练习的过程中有点仓促,每组所猜的人员较少。Memory challenge 这个环节举手的学生太少,没有达到高潮。学生所记住的单词只是在本单元所出现的,而以前所学的老是忘记。在写作练习中,部分学生总是将be动词给丢了,没有完全理解句子结构的搭配。
Unit 5 本单元重点学习的语法是do 和 does 引导的一般疑问句以及它们的回答方式,与此同时学习与运动有关的一些词汇。为此,在本单元我运用不同形式鼓励学生使用目标语言,在任务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一些错误,本人就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们,愉快的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力。
Unit 6
由于初一新生英语水平层次不齐,为了照顾大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因此,我这节课仅内容完成p31(1a―1c)。通过多媒体展示信息,由最熟悉的话题导入新课,有利于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操练句型“Do you like...?”来掌握新词汇如 hamburgers,tomatoes,broccoli等。同时,通过学习新词汇加深对“Do you like„?”句型的理解。不足之处是互动不够全面,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羞于开口,今后还要多鼓励他们,为他们营造好的学习英语的氛围,让他们大胆开口说英语。
Unit 7
这堂课的重点是数字的教学和询问价格。新课标指出:英语学习是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大胆实践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从这点出发,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这堂课的设计:
1、强调语言运用,注重能力培养。在这堂课中,我用pair work , group work,还有体现综合能力的模拟购物能力。并通过听做、说唱、表演、读写和视听等多种活动方式,达到培养兴趣、形成语感和交流能力的目的。
2、环节导入承前启后,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新课开始,从简单入手,利用chant来复习已有知识,为下面的教学作铺垫。这堂课的不足之处:
1、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从而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导入和巩固数字的过程中,可以让全班同学齐读,而不是抽读。
2、没有充分利用好板书。在这堂课中,学生可能对这些数字特别容易混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板书来做出比较,突出数字规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样就容易掌握了。
3、课堂节奏慢,结果导致最后的group work没有时间完成。以后要多注意课堂时间的把握。
4、对每一步骤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够清晰,导致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的结合不紧密。在教学过程中,操作过于呆板,不够灵活机智,影响教学质量。
通过这一课,我对如何备好课,吸引学生,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深刻体会到备课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的真正含 义。
Unit 8
本单元的主题是询问和谈论日期,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一系列的交际活动,使学生掌握日期的表达法,正确使用 when 引导的特殊疑问句对日期进行询问。在学习日期的表达法时要先学习序数词的构成,学生在以前的课程里已经学习了基数词,对于两种数词之间的区别一定会令学生感到头痛,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找出构成规律,总结特殊变化,对比强化记忆。
采用 Classifying,Contrasting 和 Role—playing 的学习策略,利用教学图片、幻灯片、实物(大挂历、日历)或制作课件(反映月份特征,课内外活动)等来展开课堂教学、Pairwork 问答式的口语交际活动或游戏等小组活动,进行 “ 询问和谈论日期 ” 的课堂教学和练习。本单元的教学法:语音教学——让学生进行模仿操练;词汇教学——采取情景介绍或演示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操练、理解含义.并学会运用;口语教学——采取 pairwork 问答式的口语交际活动或游戏等小组活动互相操练;听力教学——采取图文配对和对话选择的方式;写作教学——以填表、造句为主;语法教学——总结规律、抓住特征、模仿操练。不仅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灵活运用的能力;同时教授学生了解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
Unit 9 本课是一节任务型教学研究课着重以不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目标语言。用 学生日常熟悉的事物来教授新课。
1导入用关于学校科目的chant来引入新课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把学生带入课程的场景当中。
2把各科教师的照片、学生们喜爱的画片和目标语言结合起来能够加深学生对目标语言的理解。
3使用Pair work的形式讨论学生的课程表使目标语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4听力部分的Report有利于学生掌握英语口试的形式是一种很好的练习方式。
Starter Unit1 good
好的morning
早晨;上午 Good morning!
早上好!hi
hello
afernoon
Good afternoon!evening
Good evening!
how
are
you
How are you?
I
am
fine
thanks
OK
HB
CD
嗨;喂 你好;喂 下午
下午好
晚上;傍晚
晚上好!
怎样;如何
是
你;你们
你好吗?
我是
健康的;美好的感谢;谢谢
好;可以
(铅笔芯)硬黑
光盘;激光唱片
BBC
英国广播公司 Alice
艾丽斯 Bob
鲍勃 Cindy
辛迪 Dale
戴尔 Eric
Frank
Grace
Helen
what
is
this
in
English
in English
map
cup
ruler
pen
orange
埃里克
弗兰克
格雷丝
海伦 Starter Unit2
什么
是
这;这个
用;以
英语;英格兰的;英语的用英语
地图
杯子
尺;直尺
笔;钢笔
橙子
jacket
夹克衫;短上衣 key
钥匙 quilt
被子;床罩 it
它
a
一(人,事,物)that
spell
please
NBA
P
Kg
color
red
yellow
green
blue
black
white
purple
brown
那;那个
用字母拼;拼写
请
(美国)全国篮球协会
停车场;停车位
千克;公斤 Starter Unit3
颜色
红色
黄色
绿色
蓝色
黑色
白色
紫色
棕色
the
指已提到或易领会到的人或事物 now
现在;目前 see
理解;明白 can
能;会 say
说;讲 my
S
M
L
UFO
CCTV
我的 小号的 中号的 大号的 不明飞行物
1. “某人的生日”的表达有:
your birthday 你的生日 mother’s birthday 妈妈的生日
Liu Ping’s birthday 刘平的生日
2. “几月几日”的表达方式: 某月1日/21日/31日 用“月份+ 1 st / 21st /31st”
September 1 st 9月1日 August 21 st 8月21日
某月2日/22日 用“月份+2 nd/ 22nd”
May 2 nd 5月2日 March 22 nd 3月22
某月3日/23日 用“月份+3 rd /23rd” July 3 rd 7月3日
除上述日期外,其余的日期都用“月份+日期+th”November 11 th 11月11日
3. date of birth 出生日期
4. how old 多大年龄
5. speech contest 演讲比赛 give a speech 发表演讲
6. school trip 学校郊游 trip的其他常用短语:go on a trip 出去旅行 business trip 出差
7. basketball game 篮球比赛 volleyball game 排球比赛
8. birthday party 生日聚会 party的其他短语有:at the party 在聚会上 have a party 举行聚会
9. School Day 校庆
10. Art Festival 艺术节
11. Music Festival 音乐节
12. English Party 英语聚会
句型:When is your birthday? My birthday is November 11th.
When is Liu Ping’s birthday? Her birthday is on September 5th.
When is his birthday? It’s March 21st.
语法: 月份前用介词in, in May 在六月, 但是具体到某一天用介词on, on May 1st.
句式:
1. When + be动词+其他?询问时间
When is your birthday? When is your mother’s birthday?
Joe, when is the school trip?
2. sb.’s birthday +be动词+日期 My birthday is June fourth.
Her birthday is July 22 nd.
3. How old +be动词+sb? How old are you?
4. Do/Does sb. have /has...? Do you have a School Day at your school? Do you have an Art Festival?
2012年初, 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科目的新课程标准,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 2013年, 人教版 (七年级上) 语文教材开始改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对新教材的修订有详细的说明:其修订原则为落实2011版新课标要求, 吸收合理化建议, 实现平稳过渡。修订内容主要是:框架微调、阅读单元的调整 (撤并单元、调整次序) 、课文调整、增加写作内容、减少综合性练习、明确单元学习目标以及课后练习的调整。
与2001版的初一语文教材相比, 新教材删掉了10篇课文, 分别是: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沈复的《童趣》、流沙河的《理想》、《短文两篇》 (张晓风的《行道树》、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 、周国平的《人生寓言》 (《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 、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李汉荣的《山中访友》、蒲松龄的《山市》、鲁迅的《风筝》、郭沫若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静夜》) 。
新增加的10篇课文分别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魏巍的《我的老师》, 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 马及时的《王几何》, 贾平凹的《风雨》, 《短文两篇》 (小思的《蝉》、席慕蓉的《贝壳》) , 选自《礼记》的《虽有佳肴》, 纪昀的《河中石兽》, 吴承恩的《小圣施威降大圣》。
此外, 有三篇课文有所改动, 分别是:《散文诗两首》中的冰心的文章, 《论语》有关孔子的分量明显加重了, 《古代诗歌四首》删除了第五首辛弃疾的《西江月》。
而且, 以往的写作融合在“写作与综合性学习”中, 新教材有了单独的写作板块, 每个单元明晰了写作的主题。同时, 文言文的分量也加重了。整个初中阶段必考增加了11篇古诗词, 这传达了注重古文化的信息。
旧版语文教材的开篇为王家新《在山的那边》, 而新版调整为莫怀戚的《散步》, 从单元上来说, 由以前的人生体验转而为家庭亲情。第一单元讲亲情, 第二单元讲学习生活, 再到自然美景、人生体验, 新版教材由浅入深,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新教材的章节顺序更接地气, 编排更紧凑, 主题也更集中。
二、2013 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后题的总体变化
总体而言, 课后题的变化很大。题目的数量、问题的设置, 以及提问方法都有很大的变化。
就题量而言, 题数有所增加。从原来的47个问题增加到62个问题, 增幅为32.91%。应该说, 这个增幅是新课改以来, 增幅最大的。新教材的题数大概有2到5个, 课后题中, 4道题的课文最多。而旧教材一般是3道题, 少数课文是2道题。
就问题的改变量而言, 绝大部分问题有所改变。而且问题的改变不只是单纯的问法的变化, 而是直接删除原题, 另改新题。其中, 第11、16、17、23、29课所有问题全部更改, 只有3、24、30课没有题目的更改。
同时, 还更改了一些题目的表达方式。
如第十九课《在山的那边》的第一道课后题:
由“朗读全诗, 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 往往还有深层含义, 探究一下, 诗中的‘海’与‘山’, 蕴含着什么意思?”更改为:“诗歌中的形象除了字面所指外, 往往另有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诗中的‘山’与‘海’有怎样的内涵。”
从表达来看, 教材对题目的叙述更生动了, 在教育目标的表达上, 更改了刻板的表达。同时, 对于教学活动提出了要求, 即“有感情地朗读”。在对具体意象的提问表达上, 也按照了文本的先后顺序, 不再按照意象的表达深意。
三、认知维度下的语文教材课后题变化
笔者此次选用的认知领域分析工具是以安德森为首的10多位学者对布卢姆认知目标修订完成的新分类。新分类采取了“知识”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 本文采用了其中的认知过程维度的六个分类, 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之所以采用这套分类工具, 是因为布卢姆主编的1956年版《教育目标分类学, 第一分册:认知领域》已成为上世纪后半期最有影响的教育著作之一。而事实上随着实践应用问题的不断产生及学习心理学的发展, 当年的编写专家和学者们意识到必须对其进行修订和扩充, 所以经过多次讨论, 于2001年由安德森等人主编出版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A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Objectives》一书, 此书中分类体系相对1956版分类体系在结构和内容上已有了较大的调整。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相关要求, 新旧教材课后题在认知维度上有很大的变化。
由上表可知, 在新教材的课后题中, “记忆”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29.03%, “理解”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40.32%, “应用”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6.45%, “分析”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3.23%, “评价”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3.23%, “创造”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17.74%。即, 考查以“理解”为主, 其次是“记忆”, 在“创造”方面也有很多提及, 之后是“应用”、“分析”和“评价”。
在旧教材中, “记忆”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27.66%, “理解”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38.30%, “应用”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6.38%, “分析”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4.26%, “评价”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0%, “创造”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23.40%。
分析比对可知, 在“记忆”、“理解”、“应用”这些分类中, 新旧教材的课后题变化不是很大, 但总体考核数量上升。而“评价”分类则是从无到有的变化。相反, “分析”、“创造”这两个分类则有所减少, 特别是“创造”这一分类, 减少幅度较大。
要注意的是, 从认知维度的6个分类来看, 新旧教材的课后题在命制时, 都以“记忆”“理解”“应用”为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到,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其中,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以及“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的提法, 是第一次出现。很明显, “记忆”“理解”“应用”这三个分类在新教材中也有新的体现和要求。以朗读为例:
如第十一课《春》的第一道课后题:
老教材的设题方式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 直至背下来, 并细心品味课文中描写的江南春景。”设题意图十分明显:通过朗读课文, 感受课文内容;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让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 细心品味, 入情入境。
而新教材的设题方式是:“仿照下面的示例朗读课文, 注意把握情感基调, 读准语气。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两个盼望着, 语气要逐渐加重, 表达盼望的心愿, 欣喜的情怀) ’……”
很明显, 与旧教材不同, 对于朗读及背诵的要求变得更加具体, 而且给了示范。新教材对于很多篇的朗读做了详细的界定, 有一些文章甚至做了示例和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到,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指,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 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 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同时, 新教材在课后题的命制时, 虽然就单纯的“分析”这一分类的题目减少了, 但分析的深度和分析后的表达要求提高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也明确提到:“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与之前的“课程标准”相比, 增加了“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的要求, 很显然, 就中学生而言, 简单的分析能力是应该具备的。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 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 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 进而考查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评价与鉴赏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基本能力, 而且有利于学生们发现美, 感受美。
如第十四课《秋天》的第一道题:
由“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想想写景次序, 再背诵全诗”改为:“全诗共三节, 描绘了三幅秋日图景, 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这些图画, 并选取其中一幅加以赏析。”
学语文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感受美的一个过程。而所谓的评价就是依据准则和标准来作出判断。评价包括了核查 (有关内在一致性的判断) 和评判 (基于外部准则所作的判断) 。尤其要指出的是, 并非所有的判断都是评价。实际上, 许多认知过程都要求某种形式的判断, 只有明确运用了标准来作出的判断, 才属于评价。所以, 根据新题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当中就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是美, 如何评价一个事物的美丑。当然,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的开篇第一页, 前言中就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段话是2013版新课标新加的一段话, 体现了与时俱进和时代性。而评价和鉴赏就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关键之关键。
四、2013 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后题变化的分析
1.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谈到语文课程性质时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版教材中的课后练习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 新教材的课后题中的评价类题目, 既有对文章内容及语言表达的评价, 也有对文章中的人物、与课文相关的社会现象的评价。再如创造类题目中, 既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学科知识从课文内容出发进行的作文和口头的训练, 也有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作些讨论或辩论。可见, 新版教材在编写时, 在着眼于培养学生各项语文能力的同时, 也非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2.题目设置注重整体把握和整体感知
练习题注重整体感知是由认识的基本规律决定的。“认识发展遵循这样的基本顺序:首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笼统认识, 然后进入到对事物局部或细节的认识, 进而发展到对事物结构的认识, 最后进入到在更高层次上的认识。”新教材的课后题与课文整体的联系更加紧密, 减少了句段的训练, 更加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领悟。通观新教材的课后题, 理解型题目是练习系统的重点, 所占比重超过40%。这其中, 整体理解课文的练习也占了较大的比例, 几乎每篇课文后都有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思想感情, 说明性的练习中, 很大一部分也都是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并且, 熟读课文或朗读课文这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活动, 在这版教材中几乎每课后都会出现, 这一分布充分反映了人教版语文教材在学习中注重整体把握的特点。
在旧教材的课后题中, 还存在着诸如理解词语含义、造句、理解文章结构、划分段落之类的练习题, 它们无疑是从局部来分解课文, 使学生陷于繁琐的知识训练中而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理解, 这种情况在新教材中大有改观, 上述的练习几乎销声匿迹, 代之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包括理清文章思路, 概括文章要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而对字、词、句以及一些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则是从文章的语境出发去揣摩的。
3.实现听、说、读、写的整合,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新教材的课后题在编写时,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由原来的单项训练变为了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新版教材的课后题中有许多结合课文阅读而进行的片段写作, 它们或要求对课文内容有感而发, 或要求学习文本某种特点进行创作, 给了学生更多的创作空间。同时, 创作之前, 学生必须要对文本有所了解, 这就促进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促进了读写的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谈到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时说:“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 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 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 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在旧教材中, 有一些练习只要求学生作出选择和判断, 固定呆板的选项没有给学生一点自由思维的空间, 否定学生自主选择判断能力。而在新版的教材中, 很多课都有课文情节复述、故事内容概括、针对文章中心的讨论、对文章中事件人物的评析等题目。这是新教材中对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大整合的大胆尝试。
4.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本应是一个自动、自愿、自觉的活动, 能否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决定其学习效果, 决定其能力的形成与否。同时, 在学习的时候还需要有主人翁精神, 即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 对问题的理解有自己的主见, 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随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旧教材的课后题就自主精神而言, 是不够的。而新教材的课后题中, 就大量地出现有趣的实践动手题、拓展应用题以及多元开发的问答题。而这些都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 在实践中学语文,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5.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想象力, 开发创造潜能, 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在新教材的课后题中, 更加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允许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培养学生个性。除此, 这套教科书的课后练习题中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多元的、开放的、答案不确定的、要求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去完成的题。一些文章比较鉴赏题答案也是不拘一格的。
由于时间仓促,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在编著2013年5月第3版的七年级上册教材时出现了一些编校问题。当然, 教材出现错误,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是不应该的。但是, 新教材的课后题从整体来说是更适应学生发展和进步的, 是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要求的, 也是符合认知维度的相关理论知识的。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等.语文 (七年级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王苗苗.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研讨与练习”部分分析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关键词:培养习惯;设置情境;加法含义;体会快乐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71-02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活动,使学生从始至终处于活动之中,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时,思维方式较为开放。在学生探讨“1+1=2”的计算方法时,变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为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性。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23页的内容和练习三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
1.联系儿童实际生活中加法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加法的意义。2.确地认读加法算式,能写出得数。3.认、读、写符号“=”“-”。4.解决问题:使学生能根据加法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纸鹤主题图,课件,气球图,4个圆形。
[学具准备]4个圆形,4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学习习惯的培养
1.同位互听互说2、3、4数的组成。几和几组成2?几和几组成3?几和几组成4?2.左右方位的训练。(1)师:你知道哪只手是右手吗?请举起你的右手,(教师反方位的示范),请举起你的左手,教师带着示范两次,再让学生独立举手2次。(2)训练学生手指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腿、右腿、左脚、右脚。
二、创设情境,体会加法含义
(一)结合儿童生活,体会“1+1=2”的含义
1.师生共同演示。①伸出1只左手,伸出1只右手,合起来是几只手?(师生共同边说边做,并把左右两手合起来)②引导学生说一遍,教师板书:1?摇1?摇2。③让学生独立说一遍,教师板书 + = 。让学生齐读两遍1+1=2。
2.①学生起立,师生共同演示一只左脚(轻踏一下),一只右脚(也轻踏一下),合起来是几只脚?(两脚并拢)②同桌互说一只左脚,一只右脚,合起来是几只脚,算式是什么。(教师手指1+1=2让学生齐读)
3.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找,还有没有1+1=2的。
预测:学生可能会说眼睛、耳朵、胳膊、腿等,只要说出来,教师就给予鼓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来学习加法,使学生极感兴趣又能够很快地理解加法的实际含义】
(二)创设情境,体会“1+2=3”“2+1=3”
1.课件出示三个小朋友玩纸鹤主题图。师:请小朋友看图中有什么?小朋友手里拿的是什么?谁能说一说并找出加法算式吗?看谁说的又多又好!2.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2=3 2+1=3。(预测此时有可能有的学生会说出1+1+1=3,教师应予以表扬,但不做要求)让学生读算式,先指名读后齐读。3.再次看图,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师:在这幅图中还能找出1+2=3的吗?2+1=3呢(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同,所以对他们的求异思维不必强求一致)4.认识“加号”和“等号”(1)认识“加号”。师:谁知道这个符号叫什么?(教师用红笔板书:加号。齐读)加号怎样写呢?(教师示范,让学生先书空,后在桌上写。)(2)认识“等号”。师:这个符号叫什么?(板书:等于号。齐读)等于号该怎样写呢?
上下两横要怎么样?先书空,后在桌上写。【通过教师的领写是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真学习的态度】
(三)自主学习得数是4的加法,体会加法含义
1.课件出示出示气球图,让学生得出,“3+1=4 1+3=4”。看图你能找出一道加法算式吗?(如果学生只找出一道加法再引导学生找出另外一道)教师板书:3+1=4 1+3=4。2.实际操作动手摆一摆:摆学具得出“2+2=4”。教师演示,带领学生摆学具,左边摆2个圆形,右边摆2个圆形,合起来是几个圆形,你能说出算式吗?教师板书:2+2=4,让学生读算式。[动手操作是一年级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节,它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课间活动,放轻音乐,做一做课间操,让学生放松一下。
(四)教师小结
师:今天学习的都是几加几等于几的加法算式。板书“加法”(并注上拼音)加法就是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的意思。
三、加强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1.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用桌上的4个圆形或4根小棒自由摆,说算式,同桌互查。2.师生做拍手游戏。(1)学生拍1下教师拍2下,合起来是几下?说出算式。(2)男生拍1下,女生拍3下,合起来是几下?说出算式。(3)左边的同学拍2下,右边的同学拍2下,合起来是几下?说出算式。(此拍手游戏可根据课堂时间剩余多少来决定是否让同位同学互相自由拍手说算式,自由拍手可使知识得以延伸,例如一生拍3下另一生拍2下,合起来是5下。)3.实践活动,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身边或教室,说一道加法算式(预测学生的思路会很开阔,如灯管、黑板、门、窗等)【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加法的认识】4.动手操作。看算式,摆小棒。2+1?摇1+1?摇2+2
教师出示口算卡马先生用小棒摆,同桌互相检查。
(老师注重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练习设计围绕加法认识这一重点,采取摆图片说算式,看算式摆小棒,拍手游戏等形式,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四、课堂作业
写+号和=号,教师可以先示范在田字格里写一个,再让学生写。(要求书写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课后延伸
篇一: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件
注:直接按Ctrl键点击你所要下载的课件即可.第一单元
第一课 第二课
第三课
333 第四课4 在山的那边 PPT课件1.rar 1 在山的那边 PPT课件2.rar 在山的那边 PPT课件3.rar 2 走一步,再走一步PPT课件1.rar2 走一步,再走一步PPT课件2.rar2 走一步,再走一步PPT课件3.rar生命生命 PPT课件1.rar 生命生命 PPT课件2.rar 生命生命 PPT课件3.rar 紫藤萝瀑布 PPT课件1.rar 4 紫藤萝瀑布 PPT课件2.rar 紫藤萝瀑布 PPT课件3.rar 第五课
童趣 PPT课件1.rar5 童趣 PPT课件2.rar5 童趣 PPT课件3.rar 第二单元 77 899 10 第六课
第七课
第八课
第九课
第十课
理想 PPT课件1.rar 理想 PPT课件2.rar 6 理想 PPT课件3.rar 短文两篇 PPT课件1.rar 短文两篇 PPT课件2.rar 7 短文两篇 PPT课件3.rar 人生寓言 PPT课件1.rar 8 人生寓言 PPT课件2.rar 8 人生寓言 PPT课件3.rar 我的信念 PPT课件1.rar 我的信念 PPT课件2.rar 《论语》十则 PPT课件1.rar 10 《论语》十则 PPT课件2.rar10 《论语》十则 PPT课件3.rar 第三单元
第十一课
春 PPT课件1.rar 11 第十二课
12第十三课第十四课
14第十五课
春 PPT课件2.rar 春 PPT课件3.rar 12 济南的冬天 PPT课件1.rar 济南的冬天 PPT课件2.rar 12 济南的冬天 PPT课件3.rar 山中访友 PPT课件1.rar 13 山中访友 PPT课件2.rar 13 山中访友 PPT课件3.rar 14 秋天 PPT课件1.rar 秋天 PPT课件2.rar 14 秋天 PPT课件3.rar 15 古代诗歌五首 PPT课件1.rar 15 古代诗歌五首 PPT课件2.rar 第四单元
第十六课
化石吟 PPT课件1.rar16 化石吟 PPT课件2.rar16 化石吟 PPT课件3.rar 17 20 第五单元
第十七课
第十八课 第十九课
第二十课
看云识天气 PPT课件1.rar 看云识天气 PPT课件2.rar 17 看云识天气 PPT课件3.rar 18 绿色蝈蝈 PPT课件1.rar 18 绿色蝈蝈 PPT课件2.rar 18 绿色蝈蝈 PPT课件3.rar 19 月亮上的足迹 PPT课件1.rar 19 月亮上的足迹 PPT课件2.rar 19 月亮上的足迹 PPT课件3.rar 20 山市 PPT课件1.rar 山市 PPT课件2.rar 20 山市 PPT课件3.rar 第二十一课
风筝 PPT课件1.rar21 风筝 PPT课件2.rar21 风筝 PPT课件3.rar 第二十二课
22第二十三课
232323 第二十四课
242424第二十五课
2522 羚羊木雕 PPT课件1.rar 羚羊木雕 PPT课件2.rar 22 羚羊木雕 PPT课件3.rar 散步 PPT课件1.rar 散步 PPT课件2.rar 散步 PPT课件3.rar 金色花 PPT课件1.rar 金色花 PPT课件2.rar 纸船 PPT课件1.rar 24 纸船 PPT课件2.rar 《世说新语》两则PPT课件1.rar25《世说新语》两则PPT课件2.rar25《世说新语》两则PPT课件3.rar25《世说新语》两则PPT课件4.rar 篇二:七年级语文上册 《化石吟》同步训练 人教新课标版
《化石吟》
同步训练
【本课重点】
《化石吟》是科学诗,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但化石保留了下来,是生命之躯曾经存在的明证。同时它又是抒情诗,通过赞美化石从而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基础练习】
1.解释词语。
(1)腐朽:
(2)化为乌有:
(3)潜行:
(4)海枯石烂:
(5)葱茏:
(6)叹服:
2.改正成语中的错别字。
事在必行()其貌不洋()坐想其成()
以逸代劳()故技重演()针贬时弊()
言不由中()出神入画()
3.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4.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拓展阅读】
1.阅读诗节,回答问题。
人造卫星又回答: 对了,我正想告诉你,我靠神目——遥感技术,发现了隐藏的古城废墟——
那是在南墨西哥的密林中,有你古代的玛雅城两座; 两座古城里既有金字塔,又有千姿百态的石头建筑。
这永不消逝的废墟呀,它的考古价值堪称瑰宝骊珠:
显示出公元前六百至九百年间,古代玛雅文化的繁荣画图!
(1)这是人造卫星对地球说的一番话,诗歌采用的手法写出了人造卫星的技术在工作方面的重要作用。
(2)从古代的遗迹来了解当时的历史,考古的价值就在这里。请你查阅资料,举出实例来证明这一点。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去年六月,蒙大拿洛基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帕特·莱基在蒙大拿荒原的一个偏僻地方,发掘出一具约12米长、约为完整骨骼75%的霸王龙骨骼化石。除了尾部短缺一小部分外,差不多是一具完整的霸王龙骨骼化石。
据此,科学家就能着手解开霸王龙的一些悬而未决之谜。
通常,体长12米,体重达3000千克,并长有17.7厘米长、剃刀般锋利牙齿的霸王龙,如果不归入食肉动物范围,令人难以理解的。可是,一部分古物学家认为,霸王龙短得可怜的前肢(在4.5米长的躯干上,前肢只有91厘米长),以及这蹒跚的步伐、缓慢的移动速度,使得它们不可能对小动物发起突然袭击。他们深信,霸王龙的食物是以死亡动物为主的。为了研究霸王龙的奔跑能力,科学家对所发掘的霸王龙腿骨、骨盆、趾骨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他们测定了霸王龙化石上左前肢二头肌腱附着的痕迹,根据骨的大小和肌腱附着的度以及骨上大致的肌肉量,计算出霸王龙的每侧前肢可以抓得住约545千克的重量,这足以应付捕食的需要了,而食腐动物绝对不会长有能发挥如此强大力量的前肢。此外,过分短小的前肢在捕捉猎物时,也许还可借助于胸脯的重量,不让猎物逃走。
(1)填入中横线上的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那便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同时也是最完整的骨化石。
B.这是最为完整也是唯一保存至今仍有完整短小前肢的骨骼。
C.那就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也是至今最完整的骨骼。
D.这是至今最为完整也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的骨化石。
(2)对霸王龙,科学研究者有两种不同看法。第一种认为是食腐动物,其根据是:①,②,第二种认为是食肉动物,其根据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捕捉猎物时可借助胸脯重量。你倾向于第种看法。
3.泥盆纪晚期的某些肉鳍鱼类很可能曾经受到过极度干旱的威胁,迫使它们设法寻找新的水塘或溪流以便在其中继续生存下去,这就使它们不得不先爬上干旱的陆地,结果,有些肉鳍鱼类找到了新的水源,因此得以继续过它们的鱼类生活;大多数探险者很可能悲惨地死去;但是,最成功的恐怕要数那些在陆地上学会了新的生活方式的个体及其后代们,它们从此开创了全新的陆地生存空间,摆脱了水域对脊椎动物的限制,为向更高级的进化方向前进奠定了基础。假设你是第一条从水中爬上岸的鱼,请展开你丰富的想象,试以第一人称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火眼金睛】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下文。()
(2)“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化石中隐藏了古生物的信息。()
(3)“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运用拟人的手法,说明人类对化石有很深的了解。()
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
1.(1)物质由于长时期的风吹雨打或微生物的侵害而破坏。
(2)变得虚幻,不存在。
(3)在水面以下行动或秘密行走。
(4)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很长的时间。
(5)青翠茂盛。
(6)称赞而且佩服。
2.势
扬
享
待
伎
砭
衷
化
3.肉体 / 虽 / 早已腐朽 / 化为乌有,生之灵火 / 却 / 悄然潜行 / 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 / 裹藏着 / 生命的 / 信息,为历史 / 留下 / 一本 / 珍贵的 / 密码。
4.略。
【拓展阅读】
1.(1)拟人化 遥感 考古
(2)略。
2.(1)D(2)①前肢短得可怜。②步伐蹒跚,移动速度缓慢。①前肢力量足以应付捕食的需要。②言之成理即可。
3.略。
【火眼金睛】
精析:这几个判断题考察的是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1)句中的两个问句不是设问,因为设问是自问自答,而这两个问句只问而没有答,所以是×。(2)句中,把生命历程的痕迹比作条条皱纹,把化石比拟为人的脸。所以是√。(3)句中运用拟人的手法是对的,但是并没有说明人类对化石有很深的了解,而是说明人们刚刚挖掘出化石,开始了解他,所以是×。
篇三:七年级语文上册《化石吟》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一课时
1、课题: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2、教学目标:
① 在造型表现方面,有意图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②在欣赏评述方面,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③综合探索方面,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
3、课时: 1课时
4、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欣赏挂图、课件、课外收集表现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课本等。
学生准备学具:课本、钢笔、笔记本、自己收集到的作品等。
5、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① 通过欣赏(用课件展示)表现劳动题材的中外美术作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
② 教师宣布本课时教学任务及采用的学习方式方法,要学生注重对中外美术作品的比较、分析,谈自己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③ 学生预习,看课本上的图片和文字,认真观察、思考问题。(2)发展阶段
① 欣赏、评述《在激流中前进》 ☆ 展示图片,学生欣赏、讨论。
☆ 请几名学生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 教师归纳总结:
② 欣赏、评述《粮食》
☆展示图片,学生欣赏、讨论。
☆请同学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粮食》(油画)
作者:(苏联)雅布隆斯卡娅,卫国战争后著名女油画家、基辅美术学院教授。
③ 欣赏、评述《牛耕》,写观后感受交流。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分组讨论、写观后感。
☆学生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牛耕》(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的墓砖画)
④ 欣赏、评述《清明上河图》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自愿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清明上河图》(中国画)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作者:张择端,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县)人。
⑤ 欣赏、评述《捣练图》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捣练图》(宋代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作者:张萱,盛唐著名人物画家,擅长画妇女。现存的宋代摹本《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是他的代表作。
3、课后拓展
(1)请同学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欣赏、评述、交流,课后写自己的心得体会。
(2)课余时间,多搜集优秀中外美术图片,通过欣赏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第 二 课 时
1、课题:美术是个大家庭
2、教学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
3、课时:1课时
4、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欣赏挂图、课件、课外收集表现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课本等。学生准备学具:课本、钢笔、笔记本、自己收集到的作品等。
5、课堂教学(1)引导阶段 ☆通过进一步欣赏(用课件展示)表现劳动题材的中外美术作品,拓展学生视野,体会劳动是人类最崇高的品质。
☆教师宣布本课时教学任务及采用的学习方式方法,培养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学生预习,看课本上的图片和文字。
(2)发展阶段
① 欣赏、评述《北方的九月》 ☆展示图片,学生欣赏、讨论。
☆请同学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北方的九月》(套色木刻)
作者:晁楣,当代著名版画家,1949年参军,从事美术宣传工作。1958年初,转业黑龙江的“北大荒”。创作许多表现北大荒的版画。
① 欣赏、评述《倒牛奶的女佣》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教师归纳总结:
《倒牛奶的女佣》(油画)
作者:(荷兰)维米尔,十七世纪荷兰杰出的风俗画家,擅长表现荷兰普通巿民日常的室内生活。绘画风格深受科学精神的影响,以形体结实,结构精致,色调和谐,尤其善于表现光线和室内这空间感著称于世。
② 欣赏、评述《播种者》 ☆展示挂图,欣赏、讨论。
☆学生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教师归纳总结: 《播种者》(油画)
作者:(荷兰)凡·高,十九世纪后印象主义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③ 欣赏、评述《收获》 ☆展示挂图,欣赏、讨论。
☆学生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教师归纳总结:
《收获》(雕塑,青铜)
作者:(苏联)穆希娜,苏联老一辈著名女雕塑家,是一位具有才华和大胆创新精神的杰出艺术家。
②欣赏、评述《纺织女》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交流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教师归纳总结: 《纺织女》(油画)
作者:(西班牙)委拉斯凯兹,十七世纪西班牙最杰出的画家。擅长肖像画和风俗画。虽任宫廷首席画师,绘画题材受到一定限制,但仍然有不少作品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③欣赏、评述《弋射收获图》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交流,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教师归纳总结:
《弋射收获》(东汉画像砖,四川出土。)((3)收拾与整理
收拾课堂用品及资料。
(4)课后拓展
提醒学生课后收集优秀中外美术作品,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欣赏、评述,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第二单元 多彩的学习生活
活动一
课题:优美的校园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感受校园环境及建筑的美感。
2、结合校园建筑物,学习方形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3、指导学生运用绘画透视和绘画构图知识表现校园环境和建筑的美感。活动安排:
体验与选择:
1、你对校园有哪些美好的印象?
2、你想选择哪个场景表现你的感受? 学习与研究
1、风景画是怎样表现景物空间的?
2、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各有什么消失的规律?
写生与表现:
1、怎样取景与构图才能表现好校园?
2、采用什么表现方法才能显示校园的美感?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石膏正方体、长方体或纸盒等立方体;厚纸板;建筑物图片或挂图;本校校园环境和建筑物照片等。
学生准备学具:厚纸板;方开纸盒;画纸;铅笔、钢笔或其他画笔。
2、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①选择在校园中进行教学。教师带领学生游览校园环境,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校园的各个角落,注意从不同角度观察校园建筑物所得到的感受,对具有美感特征的场景、角度进行必要的观赏提示。
②引导学生注意建筑物呈现的透视现象,并讨论怎样才能基本正确地表现校园场景和建筑的透视现象。通过在室外结合校园场景、在室内结合石膏立方体、挂图或图片与学生共同研究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规律。
③演示并指导学生用厚纸板制作取景框,用取景框或用双手组合手势代替取景框的方法观察校园场景和建筑物,提示选择最佳构图的方法。
④引导学生在对透视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校园场景并进行
交流和讨论,通过观察,自己确认校园中最具有美感特征、印象最深、最想表现的场景、建筑物及其角度。
(2)发展阶段
①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课前准备的纸盒,练习运用透视规律表现纸盒的立体形象。
②鼓励学生自由选择理想的位置和角度,大胆运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知识,在校园中进行对景写生。写生过程中应指导学生确定最佳构图、对物象主次的区别表现以及对物象简繁的必要的取舍。(3)收拾与整理
在写生过程中,应提示学生注意爱护校园设施及花草树木,并随时保持环境卫生和个人安全。、课后拓展
①提示学生留心观察乡村或社区环境的场景及建筑物,注意物象所呈现的透视现象,感受其美感特征并大胆进行写生表现。
②也可在家中进行立方体静物的写生练习,以巩固所学的透视知识。
③同学之间将平时所做的写生练习,集中在一起进行交流和欣赏评述,并在教室里开辟作品专栏进行展示。
④平时多做一些校园环境场景写生练习,为今后校园题材的绘画创作积累素材。教学评价:
1、能否自觉地以审美的眼光观察校园或其他环境,并养成具有对景物细致观察,科学分析的良好习惯。
2、能否运用透视规律对景物形象和结构进行分析并基本正确地进行绘画表现。教学参考资料: 《绘画透视》 《绘画构图》
相关教学研究课题:
关于透视教学的课外拓展的研究。
活动二
课题 校园伙伴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体的基本比例及其处在不同姿态情况下比例的变化。
2、学习用简单的线条描绘人物动态的基本方法和人物写生的一般步骤。
3、通过人物全身姿态的写生练习,感知人体结构的和谐美和人体的动态美。
活动安排: 学习与研究:
1、不同姿态的人体比例有什么不同?
2、人物的动态与重心如何掌?
写生与表现:
1、怎样把握与表现小伙伴的动态特征?
2、试试画出照片中人物的重心线。
3、怎样把握与表现小伙伴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人体比例教学挂图;人物动态录象或多媒体演示设备等。学生准备学具:画纸;铅笔、钢笔或其他画笔。
2、课堂教学:(1)引导阶段:
A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说一说在校园里能看到的小伙伴的各种动作姿态,用语言描述这些动态特征,并相互表演一下这些动作姿态。
B 利用挂图指导学生以人体头的长度为单位,测量立姿、坐姿和其他各种姿势人体的大致比例。
C 用录象或多媒体配合,介绍人体比例知识以及表现人体动态的要点,不同姿势下人体比例的变化;把握人物的动态特征。(2)发展阶段:
做人物练习。先练习临摹静止画面(照片、图片、录象定格等)中的人物,再由同学当模特儿进行静止动态姿势的写生练习。引导学生随时注意测量自己所画人物身体比例是否正确,动态重心是否稳定。还要注意把握小伙伴的形象特征,并尽可能表现出他的性格特征。
(3)展示讲评:
交流作业,师生共同评述作业的优缺点,总结出存在的共性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
3、课后拓展:
(1)随时做一些校园生活中的人物速写练习,一方面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技能,一方面为以后的创作搜集积累素材。
(2)运用所学的人体比例知识以及表现人物动态的方法,用线条对家庭成员或社区中的人物进行写生练习,除画静态姿势外,还可以初步尝试用速写方式练习画运动状态中的人物。教学评价:
1、是否基本掌握了人体比例的大体测量方法。并正确运用于对人物的描绘中。
2、课后能否养成随时观察人物动态形象并用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描绘。
3、在课堂写生过程中能否愉快地相互合作。
相关课题研究: 关于透视教学的课外拓展的研究。
教学参考资料:
人物速写,是在较短时间内概括而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形象和动态的一种绘画形式,其任务是迅速捕捉人物的形象特征、运动姿态和生活情趣。一般是以线造型,强调简练、概括、生动的笔法。是为绘画创作搜集素材最为常用的手段。
《人体的比例与结构》
《人体解剖》
《人物速写画法》
相关教学研究课题: 转型期(抑制期)少年儿童的人物画教学。
活动三
课题:在校园中健康成长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人物题材绘画的一般创作方法。
2、进行在一定场景中以成组人物及情节表现一定主题的绘画合作。
3、培养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提高对周围事物敏锐的观察和感觉能力。活动安排: 选材与构思:
1、选择什么样的学习生活作为表现题材?
2、想要表现什么样的意义和主题? 讨论与交流:
1、谈出自己对校园生活的突出感受与表现意图。
2、其他同学的选材与构思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表现与绘制:
1、采用什么样的构图最能表现自己的构思?
2、采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才能达到好的表现效果?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校园活动场景照片一组;以校园生活为题材的画家绘画作品图片若干;同一课题的学生作业若干。学准备教具:平时搜集和积累的校园生活题材的创作素材;根据自己采用的画种,准备的所需的工具材料。
2、课堂教学:(1)引导阶段:
A 引导学生回忆、交流自己在校园生活中印象最深刻,最有意义的事物,并讨论如何才能作为绘画创作的主题加以表现。
B 向学生提供校园活动场景照片、校园生活题材的画家绘画作品图片、同一课题的学生作业等资料作为构思的参考。
C 让学生拿出平时积累的有关校园生活的创作素材,进行选择、分析、改造,用于本课的创作实践。(2)发展阶段:
A 将自己的创作构思画成简单的草图,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与讨论,对各自的构思草图进行修改与完善
B 根据创作意图、作品主题的需要,选择一种表现手段,如线条画、色彩或纸版画等,进行绘制。
C 创作过程中,仍可进行相互交流,交换各自所需的素材,或根据需要临时进行场景写生和人物动态写生。
D 要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的构思,大胆落笔,细心收拾。要独立思考,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交流的目的是启发创作灵感,而应避免相互照搬或套用一个模式。E 教师应在辅导中,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画场景,运用所学的人体比例及动态表现的知识处理画面中的人物,成组人物的表现,应注意画面的均衡构图、前后遮挡、远近虚实等关系的处理。(3)收拾与整理:
作业接近完成时,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自已的作品进行调整和修改,最后完成作品。
整理资料、素材、画具。恢复教室的整洁。交还暂时借用别人的资料、工具材料等并表示谢意。
3、课后拓展:
(1)课后可让学生进一步审视自己的作业,找出成功与不足,并利用课余时间尝试用另外的构图、方法和手段表现同一主题,看看会出现什么不同的效果。(2)进一步选取新的创作主题,从另一个角度表现校园学习生活。(3)尝试将所学的创作方法运用于校外生活的绘画创作中。
(4)以《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主题办一个作业展览,展示每个同学的作业,组织参观与评述活动。教学评价:
1、是否表现出自己的创作意图和主题。
2、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是否适于主题的表现。
3、创作过程中是否正确运用了以往所学的透视、人体比例等知识的技能。
4、在创作活动中能否与同学愉快地交流与合作。
相关教学研究课题:
1、学生生活经验与中学生绘画创作教学。
2、对学生绘画创作进行选材指导的研究。
3、拓展思维领域,启发学生的构思联想,进行绘画创作教学。
4、关于“双基”与中学生绘画创作教学关系的研究。
第三单元
传递我们的心声
活动一
课题:壁报信息搜集、交流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明确壁报编排设计的意义和作用,引发其设计实践的兴趣和愿望。
2、使学生学会为办壁报而进行的资料信息的搜集、选择、分析、整理,了解壁报总体设计构思的过程。
教学评价建议:
1.能否有日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搜集、分析、整理信息资料。
2.能否与同学协调合作进行信息资料的交流和加工筛选。
教学参考资料:
有关信息及传播媒体的书籍 相关教学研究课题提示:
从中学擘报的教学看美术与语文学科的交融。
活动安排: 收集与交流:
收集报纸、网络信息。
为使壁报的内容丰富多彩,要注意选择有特色的学习、生活主题。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壁报范例小样;文稿图稿等展示资料,设计示范用工具等。
◆学生准备学具:采用自己撰写、绘制、剪报、网上下载、复印、手抄等方式搜集的壁报文稿、图稿等信息资料,及纸、铅笔等用具。
2.课堂教学:(1)引导阶段:
①由欣赏壁报范例小样、参观校园内的优秀壁报导入本课的教学。
②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什么是壁报?为什么要办壁报(意义何在)?壁报在校园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
③师生共同归纳以上问题的答案:壁报是在墙壁上开辟的信息传递媒体,它是用图文并茂的艺术形式呈现。办壁报的意义在于拓展、延伸课堂所学文化知识,丰富信息范围,扩大信息量。办壁报的活动过程,可使我们学会搜集和整理信息,学会将这些信息以艺术的形式传达出来,并可通过大家的相互合作,加强团结,增进友谊。
(2)发展阶段:
A.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分析所搜集的各类信息资料。讨论确定壁报的主题。两种确定主题的方式:
(a)先讨论确定一个主题,再根据这个主题的需要筛选所搜集来的信息资料;
(b)先整理、分析信息资料,加以分类集中,从各类信息资料所反映的众多主题中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有特色的主题确定下来。
B.根据壁报面积的大小、所选文章的篇幅、篇数及图的数量和大小,在纸上粗略画出壁报设计草图小样,以决定文章和图的增删、字体和图的大小。
(3)收拾与整理:
草图完成后,提示学生收起被淘汰的信息资料,将拟用的文、图分门别类地整理保存好,以备正式办壁报时使用。
3.课后拓展:
提示学生留心观察乡村或社区的宣传栏、画报、报纸、杂志等传播媒体的内容、设计所呈现的面貌,与自己的壁报设计初稿进行对比。
活动二
课题:字体设计与版面设计
学习领域 :设计·应用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字体设计的知识,了解黑体、宋体、仿宋体等基本美术字体的笔形 特征和写法;了解变体美术字的创意方法。
2.学习壁报版面设计的基本知识,了解版面设计的 —般方法。
教学评价建议:
1.是否掌握了字体及壁报版面设计的——般方法。
2.变体美术字的设计构思是否具有独特的创意。
3.是否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字体设计和版面设计。
教学参考资料:
《字体设计》
《版面设计》
相关教学研究课题提示:
美术教学与校园壁报栏的编辑设计
活动安排:
学习与练习:
学习字体设计和版面设计,并做练习。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美术字体基本笔画和字例、版面设计图例等的挂图或多媒体演示设备。
◆学生准备学具:画纸;铅笔、钢笔或其他画笔;电脑(如有条件)。2.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①教师与学生交流讨论,说一说在校园里各种场合能够看到的各种美术字体,明确这些美术字体的名称,引导学生总结出字体的选择与使用场合有什么关 系——什么样的场合适用什么样的字体。
②利用挂图或多媒体设备展示黑体、宋体、仿宋体、变体美术字的基本笔画及字例,指导学生辨认、区别不同的字体,并描述不同字体的笔画造型特征。
③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版面设计过程的演
示,可使用AdobePageMaker软件进行版面设计的排版演示。注意提示美术字字体、字形、字的大小与版面上图、文的关系。注意提示版面图文块面安排及色彩搭配中均衡、对比的处理方式。
(2)发展阶段:
①指导学生调出电脑字库中的各种字体,对其字形、笔画特征作对比认识。
②进行黑体和宋体美术字书写练习,教师进行书写要点指导:
a打格。成篇文字,字与行之间应留出适当的字距与行距。
b书写。字体结构设计的几个基本原则:
字形匀称,大小统一。
上紧下松,上大下小。有争有让,适当穿插。笔画统一,主次分明。
③指导学生进行变体美术字的书写练习。使学生了解变体美术字是通过各种变化和装饰手段,达到字体和字形的多样化,以满足不同的实用要求;字体设计应从文字的内容和涵义出发,对字形、笔形做出合理的夸张变异,使之既有艺术性、趣味性,又有适应性,可读性;举例说明变体美术字创意设计的一些规律如象形法、省略法、添加装饰法、投影式、立体式、折带式、连笔式等。
活动三
课题: 壁报编辑制作
学习领域: 综合?探索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将前两课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班级壁报的实际编辑、设计、制作全过程。
2.培养热爱校园文化生活的情感和同学之间良好合作的精神。教学参考资料
编排设计的法则:
平面设计是门信息艺术,需要“引人注目”的编排法则。(1)最佳视域与视觉流程。
(2)点、线、面。(3)远、中、近。(4)黑、白、灰。
(5)色彩与秩序。
(6)节奏与韵律。(7)对比与极限。(8)调和与统—。
(9)装饰与趣味。(10)版面美与刻、板、结。活动安排: 研究与设计:
研究版面设计方案,自己或与小组同学一起进行壁报的设计。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报头图案资料;有关图形图像资料;版面设计示例幻灯片或多媒体课件;电脑及扫描仪、打印机等外围设备(如有条件)等。
◆学生准备学具:已搜集和积累的壁报文字稿件和照片、图片已剪辑装册的报头、栏图、题花、尾花图案参考资料;画笔,颜料,彩纸、白纸,剪刀,胶水等。
2.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教师提出运用前两课所学的知识,全班合作,办一期班级壁报。首先经过讨论确定壁报的主题,引导学生回忆、交流,温习前两课所学内容,每人将自己在第1、2课上所完成的版面设计草图拿出来,集体分析、研究各自的优点和独到之处,将这些优点和独到之处加以集中、整理,形成新的集体设计方案,经过方案的逐步实施,完成班级壁报的制作。
(2)发展阶段:
按照研究讨论确定的活动程序进行以下各项活动——
a.分析已确定的主题并将主题展开成为若干个方面的子题,每个子题作为一个栏目。
b.进行栏目分工(比如分为6个栏目),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栏目,分头进行各自栏目内容的组织和设计。
c.全班集中,将各栏目草图组合成整个壁报全貌,由各组推举代表发表修改和调整意见,经全班讨论认可,进行整体调整完善,完成定稿。
d.返回各小组进行各栏目正稿的设计制作。完成栏目正稿。厂全班再次集中,进行整体“拼装”后稍作调整,正式上墙完成整个壁报的设计制作。
(3)收拾与整理、单元小结:
打扫整理教室恢复整洁。一面欣赏全班合作的成果,一面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总结知识学习和操作实践中的得失,巩固本单元教学成果。
3.课后拓展:
(1)各班相互参观班级壁报,评选最佳壁报,交流学习心得。
(2)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办个人手抄小报并相互交流。
(3)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社区或村庄的宣传栏,将课堂所学应用于社会实践。
教学评价建议:
1.是否突出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和壁报主题。
2.版面内容的设计制作是否有助于强化壁报主题的突出表现。采用的具体制作方法、手段和步骤是否恰当。
3.设计制作过程中是否正确运用了所学的字体设计和版面设计的知识和技能。
4.活动中能否与同学愉快的交流与合作,能否虚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并经自己头脑的分析,对合理的部分进行采纳。
第四单元
我为校园添色彩
活动一
课题:学生装设计与模拟制作
学习领域:综合·探索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装的设计与模拟制作练习,了解服装设计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着装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创新意识。活动安排: 设设与展示
1、画一幅学生装设计图,写出设计思路,还可以用你小活中的材料试着做一件模拟学生装。
2、利用自己设计的学生装开—个学生装发布会。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服装设计作品欣赏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人体模特图投影片及与之配套的数套服装图复合投影片;预制供学生叠加粘贴服装的黑色或灰色男女人体模特剪影图;请数名同学课前穿好大小合体、款式新颖、色彩搭配协调的学生装以备课堂表演供同学欣赏、参考。
◆学生准备学具:搜集若干服装设计效果图、照片等图片参考资料;铅笔、彩色水笔、各色布头或彩纸,剪刀,胶水等。
2.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a.与学生讨论“如何为校园添色彩”这一话题,引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b请数名已穿好学生装的同学进入教室进行服装表演,导入本课的学习内容。
c.师生讨论以下问题:购买服装时你如何进行选择?服装设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什么作用?学生装应该具有什么特点?我们学校的学生装应该体现什么特色?
d.出示服装设计作品欣赏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欣赏介绍服装设计过程的几个环节:
①服装的款式造型设计:从整体造型人手,用简单的几何形概括地把握服装的轮廓,要与人的职业、身份相适应。
②服装的色彩设计:服装的色彩要与人的肤色、发色成对比或调和的关系,也要考虑与人的职业、身份相适应。常用的色彩搭配方法有同种色组合、类似色组合、对比色组合。
③服装的面料选择(只作提示,内容从略)
(2)发展阶段
指导学生进行学生装设计练习。练习方式:
①效果图的绘制:用铅笔画设计草图,用彩色水笔着色完成。线条应简练概括,涂色不必过于均匀,只作标示性涂绘,体现生动的效果。
②用简练的线条勾画出人体的大致轮廓,用碎布头或彩纸剪贴服装。教师预制的黑色或灰色男女人体模特剪影图可供学生叠加粘贴,展示自己的设计效果。
③要求每位同学任选以上两种方式之一,设计男、女学生装各一套
(3)收拾与整理
整理学具,恢复教室整洁。
3.课后拓展
(1)评选出最优秀的学生装设计作业,主动向学校推荐,争取用于今后本校学生装设计制作的备选方案。
(2)举办学生装设计作业展览、交流、评议活动。
活动二
课题:校园环境艺术品设计与模拟制作
学习领域: 综合*探索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校园环境艺术的意义和作用;学习环境艺术壁画、雕塑小品的设计制作过程。
2、校园雕塑小品和壁画的设计应与校园整体环境相协调符合审美要求。能初步提出校园环境艺术设计的改进建议。
活动安排:
1、欣赏这些艺术品,想一想,它们与环境协调吗?
2、集体考察一下自己的校园环境,讨论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环境艺术雕塑、装饰壁画的图像资料、泥、泡塑块、卡纸或其他材料制作的校园环艺雕塑小品和装饰壁画小样范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如有条件)等。
◆学生准备学具:泥、泡塑块、卡纸、竹、木、金属等材料;塑形、切割工具;乳胶等粘接材料等。
2.课堂教学(1)引导阶段
a.展示环艺雕塑、装饰壁画的图象资料和校园环境艺术雕塑小品和装饰壁画小样范作实物,引导学生欣赏并提出思考问题校园里设置的艺术品应该如何与校园环境相协调?在校园里设置艺术品应该考虑选择那些内容和形式?你认为目前我们的校园环境应作哪些改进?何处应增加何种壁画或雕塑艺术品?提出作业要求设计一件校园环境艺术雕塑小品或装饰壁画,并任选材料制作成小样。
b.走出教室,进行校园实地考察,然后交流讨论,对校园环境现状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改进实施方案,包括自己要设计的校园艺术品的内容、形式、使用的材料及制作方法步骤,并对同学的方案加以评述。
(2)发展阶段
归纳学生的各种方案,分步讲解艺术品与所处环境协调统一的原则、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材料的选用以及制作方法步骤。学生进入设计制作过程,其间教师及时将有创意的作业向大家介绍,供大家借鉴。对创意构思和制作有困难的同学给以适当的指导帮助。
(3)展示讲评
交流展示作业,师生共同评述作业的优缺点,总结出存在的共性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注意将作品与拟置于的环境结合起来进行评价,避免单一评价作品本身。
3.课后拓展
(1)对社区或乡村环境进行审美考察,提出自己的改造见解,并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环境艺术小品的模拟设计制作实践。
(2)如有条件,请校方安排施工,将优秀作业小样放大为设计尺寸,置于校园中。环境艺术是人与其活动的环境场所、自然景况、各种接触用品等之间的综合设计和处理。它包括城乡环境总体规划设计、园林绿地设计、商业及交通信息系统环境设计、室外建筑群体的设计、室内陈设,各种用品设计以及与之相配的室内外雕塑、壁画等的统一安排设计。
教学评价建议
1.是否明确了环境艺术品与所处环境的协调统一设计原则。
2.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否养成留心观察周围环境,化建设的习惯。
3.是否表现出关心校园和社区环境艺术建设的热 ‘隋。
4.制作过程中是否表现出有计划性、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活动三
课题:校园规划模型设计制作
学习领域:综合·探索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建筑和环境,模型设计制作知识和技能,合作设计制作校园规划模型,开拓学生的三维立体想像空间,训练立体造型的创意和动手制作能力。培养热爱生活、学习环境及学校的情感。
活动安排:
1、集体策划,绘制校园规划图。
2、用容易找到的材料,全班同学一起制作一组校园模型。
3、布置展示,邀请全校同学或家长参观、评述。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建筑模型设计制作图片、效果图、制作步骤图示等参考资料。
◆师生通过搜集,共同准备模型制作所用的材料、工具:各种白色、彩色卡纸、硬纸板、纸箱板、瓦楞纸、玻璃纸、废透明胶片、易拉罐等金属板材、木材、吹塑纸、硬泡塑(聚苯乙烯板)、软泡塑(海绵)、电热丝泡塑切割器、美工刀、剪刀、圆规、直尺、乳胶、胶水、铅笔、橡皮等。
2.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a.引导学生讨论、想像自己校园未来的美好面貌,描述自己所见的建筑中最喜欢的一两个,从造型、布局、结构、色彩等方面进行介绍。
b.展示建筑模型设计制作欣赏图片、效果图、制作步骤图示等参考资料。介绍校园建筑模型的具体制作过程:
(a)总体构思:有哪些建筑设施,如何布局各建筑的造型、结构、色彩等;
(b)平面规划设计:画出平面布局草图;
(c)主体建筑的制作:大型部件的制作、表面构件的处理;
(d)附属建筑的制作;
(e)其他设施的制作与配置;
(f)总体调整完成。
(2)发展阶段。
a.讨论确定校园模型的总体造型和实施方案。小组之间进行设计在课堂完成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添加制作必要的附属部件,完善地形、操场、绿化、景观(如壁画、雕塑、喷泉)等区域,使整个校园模型更为精致、美观。
b.为模型拍照,布置模型的展示场地,邀请家长、老师和同学前来参观,共同进行欣赏、评述。分工合作,各组分别同时设计制作所分工负责的建筑和区域。
c.小组内进一步将各建筑部件的制作分工到人。
d.用两课时的时间完成设计制作过程。
e.各组同学把做好的模型单元组合在一起,成为校园模型整体。(3)收拾与整理
教学评价建议
1.是否充分表达出了想像力和新颖的设计创意。
2.设计构思中,是否充分考虑到了各个建筑主体和设施与整个校园环境的协调。
3.制作过程中是否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且步骤清晰,耐心细致,专注投入。
4.在设计制作活动中能否于同学愉快的交流与合作。
第五单元
实用又美观的生活用品
课题:实用又美观的生活用品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关注生活中的设计的习惯,学会从不同的审美角度欣赏、分析、评述—件生活用品的设计效果,认识实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设计原则。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优秀生活用品设计作品欣赏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生活用品实物数件。
◆学生准备学具:每人带一件生活用品实物或图片。
2.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a.请学生以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生活用品为例导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b.在几分钟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图例,师生共同分析,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提示和归纳。提示要点:
(a)果盘:缠枝鸡冠花纹的纹饰,色彩古朴典雅,构图大方简洁,放置水果时,与水果的鲜艳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缠枝加水果,同类物在平面、立体上的结合形成了统一的美感。不放置水果时,也是一件美观的案头摆设。
(b)木椅:金字塔式的造型,使人有稳固,安全的感觉,可以放心的倚坐休息;木质部分单纯的造型,朴实的色彩和原始感的木纹,与现代气息浓厚的椅垫形成对比,似乎暗示了现代人与大自然的融合。
(c)办公文具:简洁的半圆周组合造型、配以古朴的黑红色彩装饰,这种古代文化符号式的表达与现代文明的撞击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力,谁能抵挡得住?
(d)家庭用汽车造型设计图:整体的小巧,却又最大可能的加大内部空间,流线型的外形设计使速度得以更好的发挥;柔和的外观曲线造型加强与人的体贴,使人仿佛呼吸到家庭的温馨气息。
(2)发展阶段
请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各种生活用品,共同讨论它们的设计好在哪里,有什么缺点。
将几件相同用途的生活用品放到一起进行对比欣赏,展开讨论:同是喝水的杯子,你更喜欢哪只?为什么?进行分析评述。
师生讨论以下问题:购买某种生活用品时你如何进行选择?工业设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什么作用?生活用品的设计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实用与美观相结合)?
(3)收拾与整理
整理学具,恢复教室整洁。
3.课后拓展
(1)留心生活中各种常见的生活用品的设计,分析其优缺点和需改进之处。
(2)运用所学知识在父母、亲友购买生活用品时,尝试为他们提供参考意见。
教学评价建议
1.能否自觉地以实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周围常见的生活用品。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课件】推荐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说课稿11-07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知识点归纳09-27
《狼》教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0-20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09-24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10-08
《窃读记》教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1-2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总复习提纲10-28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师个人教学计划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