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诊转院管理暂行办法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转诊转院管理暂行办法(共10篇)

转诊转院管理暂行办法 篇1

三劳医字[2001]第04号

第一条 为了规范市本级参保人员基本医疗保险转诊转院管理,保障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合理控制外转费用支出,根据(三门峡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本级参保人员基本医疗保险转诊转院,是指参保人员所患疾病在所在定点医疗机构不能确诊或确诊后无条件治疗而需要转往其他医疗机构诊疗的行为。转诊转院包括内转和外转。内转是指在市本级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内转诊转院,外转是指向市本级定点医疗机构范围以外转诊转院。

第三条 对于内转,下级与上级、综合与专科、中医与西医定点医疗机构之间可以双向转诊转院,转出定点医疗机构要征求参保人员意见,并主动与转入定点医疗机构联系,妥善安排好参保人员就医;

第四条 因定点医院条件所限,职工患病需外转的,须经定点医院副主任医师或科主任诊断后提出转诊意见,院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审核,医院主管院长签字,再持病情摘要、转诊证明到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转院手续,外转原则上限转省内上级医院。

第五条 门诊外转病人病情确诊后,应回原定点医疗机构治疗。门诊和住院外转病人确需在转入地住院治疗的,原则上应到医疗保险管理部门确定的定点医疗机构住院。

第六条 参保人员因公出差或经批准探亲期间患急重疾病以及参保退休人员异地安置需要住院的,要在当地定点医疗机构诊疗,并在住院3日内由本人或监护人通过所在单位报告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当地无定点医疗机构的,原则上应在公立医疗机构诊疗。

第七条 外转病人的医疗费用先由病人或用人单位垫付,出院后由用人单位将有关手续报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审核报销。个人负担比例在本地就医规定的基础上提高5%。

第八条 参保人员因公出差或经批准探亲期间因急病在统筹区域外住院视同外转,但在我市辖区内医疗机构住院医疗费,其个人负担比例不再提高。

第九条 转诊转院病人执行市本级参保人员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用药范围、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标准。

第十条 未经批准的转诊转院和转诊转院手续不全的病人,及未办理异地安置医疗保险手续.所发生的医疗费用不得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

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转诊转院管理暂行办法 篇2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动再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规范再制造产品生产, 引导再制造产品消费, 建立再制造产品认定制度, 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再制造产品, 是指采用先进适用的再制造技术、工艺, 对废旧工业品进行修复改造后, 性能和质量达到或超过原型新品的产品。

第三条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再制造产品认定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制定相关制度、标准及实施方案, 组织开展认定工作, 发布《再制造产品目录》。

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认定申请的初始审查, 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荐符合条件的认定申请。

第四条再制造产品认定工作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科学的原则, 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章认定申请

第五条再制造产品认定由企业自愿提出申请, 申请企业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 在中国境内注册,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 产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产业政策要求;

(三) 国家对产品有行政许可要求的, 应获得相应许可;

(四) 具备再制造产品批量生产能力, 采用的再制造技术、工艺先进适用、成熟可靠;

(五) 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原型新品, 且符合国家相关的安全、节能、环保等强制性标准要求。

第六条企业根据本办法及相关的认定要求向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提出认定申请, 并提交以下申报材料:

(一) 再制造产品认定申报表;

(二) 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三) 依法应取得的产品生产许可证、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

(四) 执行的产品标准;

(五) 产品型式试验报告和 (或) 相关质量证明文件;

(六) 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及再制造技术说明;

(七)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八) 其他需提供的材料。

第七条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始审查, 出具审查意见, 将符合条件的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

第三章认定评价

第八条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具有合格评定资质的机构 (以下简称认定机构) 具体承担再制造产品认定工作。

第九条按照本办法及相关要求, 认定机构应:

(一) 制定《再制造产品认定实施指南》, 经工业和信息化部审查备案后, 用于指导和规范认定工作;

(二) 根据行业和再制造产品特点, 选取具备相应资格条件的专家, 参与实施认定工作;

(三) 规范实施认定工作, 出具认定报告, 并对报告负责;

(四) 依法保守认定产品的技术秘密, 不得从事认定范围内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

第十条再制造产品认定采取文件审查、现场评审与产品检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 认定机构收到申报材料10个工作日内, 应完成文件审查, 并编制文件审查报告。

(二) 文件审查合格后20个工作日内, 认定机构应组织专家组进行现场评审;

专家组应在现场评审结束10个工作日内, 向认定机构提交现场评审报告, 并对现场评审结论负责。

(三) 认定机构应依据相关的产品标准, 对申请企业提交的产品型式试验报告和 (或) 相关质量证明文件进行审查。需要时, 对申请认定的产品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检验机构进行产品检验。

第十一条认定机构在结束文件审查、现场评审和产品检验后的10个工作日内, 完成认定报告并提交工业和信息化部。

第四章结果发布与标志管理

第十二条工业和信息化部对认定报告进行审查, 符合认定要求的纳入《再制造产品目录》并向社会公告, 同时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及指定认定机构的网站上发布。

第十三条通过认定的再制造产品, 应在产品明显位置或包装上使用再制造产品认定标志 (标志基本式样见附件) 。

第十四条经认定的再制造产品的生产和管理等发生重大变化影响产品质量时, 企业应及时向认定机构报告。对不再符合认定条件的,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取消其认定资格。被取消认定资格的产品不得继续使用再制造产品认定标志。

第十五条任何对再制造产品认定过程和结果有异议的单位和个人, 可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异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情况进行调查处理, 并反馈结果。

第五章附则

第十六条本办法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解释。

医院转诊转院管理制度 篇3

医保转诊转院管理规定

为进一步加强对参保人员包括职工、居民和离休参保人员的管理,减轻患者及医院的经济负担,对参保人员不仅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而且需要转诊转院的,也必须严格审批。原则上在我院诊断明确且我院具备治疗条件的不予转诊转院;因诊断不明或治疗上有困难,需请外院专家会诊的则请专家来院会诊。病情复杂且我院确因条件受限需转诊转院的,必须按下列审批程序办理:

先由经治科室负责人组织人员(至少3人)会诊,包括科主任、科室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经管医师等等,必要时请相关科室的主任或副主任等一同会诊,在《医保市外转诊转院申报审批表》上写明转诊转院理由,《医保市外转诊转院申报审批表》到医务科领取,参加人员签名后(至少有3人签名),送医务科审核,再报请分管院领导批准,最后送市或区医保局审定。

各科室负责人,既要考虑参保人员的病情需要,也要为医院的利益着想,共同把好参保人员转诊转院关。

患者转院制度

为规范住院患者转院程序,使患者得到及时、合理、有效的诊断与治疗,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特制定我院住院患者转院制度,具体规定如下:

1.遇有疑难或危重患者,由于本院设备及技术水平所限,诊疗困难,需要转其他医院诊疗者,必须请院外会诊,征得同意,由科主任提出,填写好《转院申报单》,报医务科审核,并形成初步意见后,报分管院领导批准.方可办理转院手续。

2.危重患者转院须慎重,一般要待病情稳定后方可转出,或采取必要的措施,随车护送抢救,保证途中安全,严防发生意外。

3.患者转院时,应书写病历摘要,介绍病史、病情及有关检查资料,以供转入医院诊治参考。

4.本院或本科已同意转入的患者,接到患者入院通知后,应予收治,不得推诿、拒收。

5.对违反以上制度擅自将患者转出或转入,医院将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经管医生通报批评及扣除绩效工资等处罚,因擅自转出或转入造成不良后果及医疗纠纷时,按医院有关制度及规定对当事人进行处罚。

附:医院患者转院申报单

外院转诊至我院的患者接诊处理的有关规定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外院转诊至我院的患者,加强与外院医务人员的联系与沟通,建立并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畅通外院患者转诊我院的通道,并简化有关程序,特制定外院转诊至我院的患者接诊处理的有关规定,请各科室认真遵照执行。

一、接到外院医务人员(简称介绍人)介绍患者来我院诊治的电话或转诊单时,接听电话或收到转诊者为第一责任人,要将介绍人、患者姓名、约定来我院诊治时间、是否需要派车、联系电话等信息及时报告医院发展服务部。

二、对所有新入院的患者,经管医生都必须询问患者是否通过当地医务人员介绍而前来我院诊疗,如有介绍人,必须问清介绍人姓名、所在医院名称、联系电话等信息并及时报告医院发展服务部。

三、发展服务部接到报告后,指定专人及时与介绍人联系,并亲自到门诊部迎接到达我院的患者,安排专家接诊。对已住院的转诊患者,也要亲自去看望并核实介绍人有关信息。

四、当介绍来的患者需要住院时,由发展服务部安排住院,如无法按“病人分类收治管理规定”安排住院科室时,与医务科协商收治,并派专人带领患者办理好入院手续,将患者带到住院部,然后电话告知介绍人患者诊疗经过及已住院等信息。患者住院过程中,还要定期向介绍人反馈患者病情及疗效等信息。

五、发展服务部要建立转诊患者登记本,及时登记转诊患者的详细情况。并建立介绍人联系档案,切实加强与外院的联系与沟通。

六、当转诊患者住院后需要转科时,发展服务部要派专人带患者办理好转科手续并将患者送达另一个住院科室。

七、财务科每月对所有新入院病人来自哪个县(市)的人数要进行一次统计,统计结果于次月五日前交至医院发展服务部。

转诊转院、转科流程 篇4

一、转诊转院流程

1、转院条件:因病情复杂,限于医院设备、技术条件不能解决的疑难重症、医院不能收容及检查治疗的病员。

2、转诊转院审批:医保、新农合患者参照当地医保、新农合转诊转院规定,由临床科主任提出,分管院长、相关职能部审批同意后方可办理转诊转院手续

3、科室对转出的病员要写明转院的原因、目的,并写出病历摘要,患者或家属签字后随病员带到所转入的医院就诊。

4、病员在转院途中可能发生生命危险者应留院处置,并履行告知义务,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出。

二、转科流程

1、病员转科,须经接受科室会诊同意。

2、转科前,由上级医师审查同意后方可办理转科手续,经治医师要写好转科小结。

3、按联系好的时间转科,转出科室要派人护送到转入科室,并向有关人员交代病情。

医院转诊转院证明书州 篇5

州(市)医保:

我院科患者(单位:),诊断,因病情需要转往进一步诊治请予以办理有关手续为谢!注:此证明如无病情摘要无效。

(医疗机构签章)

年昆明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转诊转院证

姓名:性别:年龄: 地址:医疗证号: 疾病诊断:

就诊医院科室

转诊转院去向转入医院科室或首诊医院住院日期转诊转院日期 转诊转院理由:科主任签字:

医疗机构意见:医务科(医保科)主任签字:

市合管中心

审批意见审核人签字:签章年月科室签章月日

转诊转院管理暂行办法 篇6

第一条为规范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 (以下简称专项资金) , 是指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保护和改善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 专项用于支持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和项目的实施、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的示范与推广、循环经济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的财政专项资金。

第三条专项资金由财政部会同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等有关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管理, 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第二章专项资金使用安排原则

第四条专项资金的使用和安排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 坚持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尊重市场经济规律, 通过引导、示范、培育市场等方式, 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

(二) 坚持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

找准循环经济发展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并根据每个环节的特点, 分别采取不同的支持方式。

(三) 坚持集中财力, 重点突破。

通过机制创新, 将专项资金的使用和其他专项资金衔接起来, 发挥财政资金合力作用。

(四) 坚持“科学、公开、公正”, 并接受社会监督。第三章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第五条专项资金支持的重点工作和范围包括:

(一) 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本办法所称“城市矿产”是指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产生和蕴藏在废旧机电设备、电线电缆、通讯工具、汽车、家电、电子产品、金属和塑料包装物以及废料中, 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稀贵金属、塑料、橡胶、玻璃等资源, 其利用量相当于原生矿产资源。

1. 示范基地的“城市矿产”资源新增加工处理

能力 (含改造) 建设。

2. 示范基地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3. 示范基地“城市矿产”资源回收体系建设。 (二) 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1.餐厨废弃物收运体系建设。

2.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

3.能力建设。包括电子信息管理平台、监测系统等。

(三) 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

1.循环化改造的关键补链项目构建。2.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四) 再制造。本办法所称再制造是指对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进行专业化修复的批量化生产过程, 再制造产品达到与原有产品相同的质量和性能。

重点支持可再制造技术进步、旧件回收体系建设、再制造产品推广及产业化发展等。

(五) 清洁生产技术示范推广。

1. 技术推广应用。重点支持能够显著提升企业清洁生产水平的成熟、先进、适用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2. 技术应用示范。

重点支持对行业整体清洁生产水平影响较大, 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但尚未实现突破的共性、关键技术应用示范。

(六) 循环经济 (含清洁生产, 下同) 基础能力建设。

1. 循环经济法规、规划及政策研究。

2. 循环经济相关标准制定、目录编制。

3. 循环经济发展宣传教育、组织动员等。

4. 循环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5. 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与统计体系和规划、方案、项目评审及考核、验收等。

(七) 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财政部协商确定的其他重点工作。

第六条对中央基建投资、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等已支持的重点工作 (工程) 或项目, 专项资金不再予以支持。

第四章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式

第七条对循环经济的重点工作, 专项资金采取不同的方式予以支持。

第八条支持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的专项资金, 采取预拨与清算相结合的综合财政补助方式。

(一) 地方政府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要求, 以及当地“城市矿产”资源情况提出示范基地建设方案 (实施期原则上不超过5年) 。

(二)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按规定对地方政府提出的方案进行论证并批复。对已批复的方案, 地方政府与两部委签订承诺书并具体组织实施。

(三) 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方案, 以新增“城市矿产”资源集聚利用量为依据, 并参考再生资源利用成本及市场售价测算核定补助资金, 总额不超过新增投资额的一定比例。补助资金由地方政府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批复的有关实施方案统筹使用, 专项用于“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 资金使用方案及其调整情况需报两部委备案。

(四) 承诺书签订后, 中央财政按补助资金的50%拨付启动资金, 5年内再生资源利用量已超过建设方案中设定目标90%以上的, 由地方政府提出考核和余款拨付申请,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组织考核, 考核合格的拨付余款;不合格的不予拨付余款并扣回部分已拨付补助资金。3年内工作无实质进展的, 将已拨付补助资金全部扣回。

第九条支持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的专项资金, 支持方式比照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支持方式执行。具体实施方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另行制定。

第十条支持再制造的专项资金, 在构建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的前提下, 主要采取补贴的方式支持旧件回收及再制造产品的推广及产业化发展。具体实施方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另行制定。

第十一条支持清洁生产技术示范推广的专项资金, 对于成熟的先进、适用清洁生产技术, 在组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 通过政府购买技术的形式, 在全行业免费推广。过渡期内, 对中西部地区的企业或部分重点企业采用成熟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进行的改造可给予适当奖励。

对于未实现突破的重大共性、关键性技术进行应用示范, 并按照项目投资额的一定比例予以补助, 应用示范项目成功后可按项目投资额一定倍数进行政府购买, 并免费在全行业推广。

具体实施方案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清洁生产综合协调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二条支持循环经济基础能力建设的专项资金, 按照部门预算管理规定, 纳入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部门预算。

第十三条其他重点工作的资金支持方式由财政部会同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等有关主管部门另行确定。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十四条财政部会同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等有关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实施监督检查、追踪问效, 对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实施专项核查。对达不到要求的, 责令限期整改, 经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 扣回已拨付资金。

第十五条相关单位及省级财政部门、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等有关部门对申报材料的合法性、真实性负责, 并应加强对本单位、本地区专项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专项资金应当坚持专款专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截留、挤占和挪用。违反本办法规定的, 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等有关主管部门将视情节分别给予通报批评、取消申报资格、停止资金拨付或收回已拨付补助资金, 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 (国务院令第427号) 规定对有关单位和个人予以处罚。

第六章附则

第十七条本办法由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

转诊转院管理暂行办法 篇7

发布时间:2013-09-05 20:34:01 第一条 根据《渭南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实施方案》(渭政发[2010]50号)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参保患者住院后,需转往其它医疗机构继续治疗的为转院。转往我市行政区域内其它定点医疗机构诊治的为辖区内转院;转往我市行政区域以外医疗机构治疗的为辖区外转院。住院期间转其它医疗机构检查为转外检查。

第三条 辖区内转院、检查可由定点医疗机构依据患者病情自主决定。

第四条 辖区内转院的参保患者应先与原定点医疗机构按规定结算医疗费用,转入新的医疗机构后,其结算办法按转往医疗机构的标准执行。

第五条 辖区内住院期间转其它定点医疗机构检查的费用,由参保患者持首诊医疗机构转诊转院审批单、住院病案首页和发票到转入定点医疗机构结算。定点医疗机构每月汇总后,随参保患者住院费用统一报送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结算。

第六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办理辖区外转诊转院手续:

1、接诊的二、三级医疗机构经多方会诊检查仍不能确定的疑难病症;

2、因病情需要做某项检查或治疗的,本市医疗机构无条件以及无足够条件诊治、抢救的危重病人;

3、本市无条件开展治疗的疾病。

第七条 参保患者因病情确需转院时,由所住定点医疗机构临床科室主管医师提出转院申请,经科主任审核,主管院长签字同意,医保办登记并加盖业务章。转辖区外的,按月汇总后报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备案。

第八条 转外就诊患者出院时,应向就诊医疗机构索取相关资料,到参保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报销手续。

第九条 本办法所指的异地就医,特指用人单位派驻市外工作一年以上的参保人员和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在当地指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

第十条 异地就医的参保患者,在当地选择2-3家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确定的不同级别的定点医疗机构,作为指定医疗机构,报参保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登记备案。其在指定医疗机构发生的符合政策规定的医疗费用,按我市同等级定点医疗机构的支付比例报销。

第十一条 辖区外转诊和异地就医的参保患者,医疗费用由个人垫付,出院后持相关资料到参保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报销。

第十二条参保人员因公出差、外出学习、单位派驻外地工作不满一年和法定假期以及探亲期间在异地住院、门诊紧急抢救的,应在7日内向参保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报告、备案,其符合政策规定的医疗费用,按规定报销。

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管理暂行办法 篇8

第一条为引导用能单位采用先进适用的节能低碳技术装备, 加快节能低碳技术进步和推广普及, 建立节能低碳技术遴选、评定和推广机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十二五” 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 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节能技术, 是指促进能源节约集约使用、 提高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效益、减少对环境影响、遏制能源资源浪费的技术。 节能技术主要包括能源资源优化开发技术, 单项节能改造技术与节能技术的系统集成, 节能型的生产工艺、高性能用能设备, 可直接或间接减少能源消耗的新材料开发应用技术, 以及节约能源、提高用能效率的管理技术等。

本办法所称低碳技术, 是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基础, 以减少或消除二氧化碳排放为基本特征的技术, 广义上也包括以减少或消除其他温室气体排放为特征的技术。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国家发展改革委管理的 《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 (以下简称《目录》) 申报、遴选和推广工作。

第四条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重点节能低碳技术申报、遴选和推广的组织工作, 实行自愿申报、科学遴选, 坚持企业为主、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重点推广和动态更新的原则。

第五条重点节能低碳技术申报、遴选、评定、推广、培训等, 不向技术提供单位收取任何费用。

第二章重点节能低碳技术申报

第一条国家发展改革委定期印发通知征集重点节能低碳技术, 明确申报范围、申报要求、申报程序、时限要求等。

第二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部门、经信委 (经委、工信委、 工信厅) , 计划单列企业集团和中央管理企业, 国家节能中心, 有关行业协会为节能技术组织申报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部门, 计划单列企业集团和中央管理企业, 有关行业协会为低碳技术组织申报单位。

组织申报单位应根据通知要求, 组织企业、研究机构等技术提供单位准备申报材料, 并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 节能低碳技术组织申报单位应汇总整理符合条件的技术, 填写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汇总表 (见附件1) 并加盖公章, 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

技术提供单位也可通过国务院有关部门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提交申报材料。

第三条申报技术应符合节能降碳效果显着、技术先进、经济适用、有成功实施案例等条件。 重点节能技术提供单位应编写重点节能技术申请报告 (见附件2) , 以及重点节能技术申报表 (见附件3) , 提交组织申报单位。

重点低碳技术申报单位应填写重点低碳技术申报表 (见附件4) , 提交组织申报单位。

重点节能技术申请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 技术概要;

(二) 技术原理和内容;

(三) 评价指标, 包括节能能力、经济效益、技术先进性、技术可靠性及行业特征指标;

(四) 推广建议;

(五) 结论;

(六) 附件。

第三章重点节能低碳技术遴选

第一条重点节能低碳技术遴选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通用指标和特征指标相结合的方式, 重点节能低碳技术主要评价指标包括:

(一) 节能减碳能力:预计能形成的节能量 (建筑、交通等行业主要参考节能率指标) , 预计能形成的二氧化碳减排量 (其他温室气体减排量可根据附件5 进行折算) ;

(二) 经济效益:单位节能量投资额和静态投资回收期, 单位二氧化碳减排量投资额和静态投资回收期;

(三) 技术先进性;

(四) 技术可靠性;

(五) 行业特征指标。

第二条国家发展改革委受理重点节能低碳技术申请材料后, 对申报材料是否符合通知要求进行核对。 符合要求的, 进入专家遴选环节;不符合要求的, 通知组织申报单位补充完善, 补充完善后还不能达到要求的或未按要求进行补充的, 不进入专家遴选环节。

第三条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有关机构进行遴选:

(一) 分行业初审。 分行业对重点节能低碳技术申请材料进行初审, 形成书面评审意见。 审查重点是技术有创新性、节能减碳原理清晰、知识产权明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等。

(二) 复审论证。 召开专家论证会, 对通过分行业初审的技术进行复审论证, 分为交叉评分、集体讨论、组长复核等环节。 重点节能低碳技术论证重点是节能减碳能力、经济效益、技术先进性、技术可靠性、系统影响分析、行业特征指标等。

(三) 技术答辩。 召开技术答辩会, 对通过复审论证的技术, 组织技术提供单位进行答辩, 接受专家问询, 深入论证技术细节, 进一步评价技术的节能减碳能力、经济效益、先进性、可靠性等, 形成答辩意见。 必要时根据答辩问询情况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调研论证, 并形成论证意见。

(四) 征求意见。 对通过答辩和现场调研论证的重点节能低碳技术, 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向有关部门、行业协会等征求意见, 并根据相关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五) 公示。 根据征求意见情况, 提出拟入选《目录》的重点节能低碳技术, 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全社会公示, 对公示期内收到书面意见的技术, 再组织专家论证, 根据公示和论证情况确定入选《目录》的重点节能低碳技术。

第四条《目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公告方式向全社会发布, 主要包括技术内容、应用案例和技术提供单位、技术评定情况等, 供用能单位、碳排放单位和个人查询使用。

第五条《目录》实施动态更新, 根据技术进步情况, 定期更新技术指标和技术提供单位, 用先进的同类技术替换原有技术。

第六条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有关机构, 就申报要求、遴选程序、遴选标准等内容, 开展对组织申报单位和技术提供单位的培训。

第四章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

第一条国家发展改革委优先支持技术提供单位新建、参与新建或改扩建重点节能低碳技术装备生产线;优先支持用能单位使用重点节能低碳技术实施改造。

第二条鼓励技术提供单位建立重点节能低碳技术示范推广中心, 展示宣传重点节能低碳技术;鼓励用能单位分行业集成应用重点节能低碳技术, 建立教育示范基地, 定期组织行业重点用能单位开展技术交流和培训, 推广集成应用典型模式。

第三条各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负责部门在开展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时, 鼓励用能单位采用重点节能低碳技术;鼓励节能服务公司在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过程中采用重点节能低碳技术。

第四条鼓励能源审计单位在开展能源审计时, 参照重点节能低碳技术能效水平, 在审计报告中提出相应改造措施建议;鼓励各级节能监察机构在节能监察中参照重点节能低碳技术能效水平, 对高耗能行业企业建议采用重点节能低碳技术进行改造。

第五条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有关单位编制重点节能技术最佳实践案例, 包括重点节能技术基本情况、节能改造前后情况、第三方机构检测报告、用户意见反馈等, 对节能效果突出的案例进行重点宣传。

第六条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有关单位组织召开重点节能低碳技术的现场推广会及技术对接会, 开展技术提供单位与用能单位和节能服务公司交流。

第七条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提供单位要制定推广方案, 每年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提交上年度推广情况, 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有关机构进行整理分析, 跟踪评估推广效果, 适时发布推广报告。

第五章附则

转诊转院管理暂行办法 篇9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央企业应急管理工作, 提高中央企业防范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 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和影响,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国务院国资委印发了《中央企业应急管理暂行办法》 (简称《暂行办法》) 。

近年来, 国资委督促中央企业按照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要求, 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强化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备案、培训、演练, 加强应急队伍和基地建设, 中央企业防范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了明显加强。中央企业在重大突发事件的救援和处置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10年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中, 中央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协调各方力量, 积极开展营救, 成功将115名矿工营救出来。

但是, 中央企业应急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应急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应急管理责任落实不够到位;未形成应急管理联动机制;应急管理日常工作不够规范;应急管理的社会责任不够明确。

《暂行办法》要求中央企业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责任制, 履行应急管理职责, 并明确了以企业主要负责人为核心的应急管理领导负责制, 重点规定了中央企业建立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明确中央企业建立健全以“一案三制” (即应急预案、应急体制、机制、法制) 为主要内容的应急体系, 并按照应急管理4阶段的要求, 分别从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方面进行了规范。《暂行办法》结合中央企业的实际, 具有3个特点:

一是明确“牵头管理, 分工负责”的管理机制。要求中央企业设置或明确应急管理综合协调部门和专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分管部门, 应急管理综合协调部门负责组织企业应急体系建设, 组织编制企业总体应急预案, 组织协调分管部门开展应急管理日常工作。在跨界突发事件应急状态下, 负责综合协调企业内部资源、对外联络沟通等工作。应急管理分管部门负责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备案、培训和演练, 负责专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 分管专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二是强调中央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中央企业在做好自身救援的同时, 认真履行社会救援的责任。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下, 发挥自身专业技术优势, 配合当地人民政府开展应急抢修救援等工作, 积极提供电力、通讯、交通等救援保障和食品、药品等生活保障。

三是突出联动机制的建设。要求中央企业加强与地方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急预案的衔接工作, 建立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 统筹配置应急救援组织机构、队伍、装备和物资, 共享区域应急资源。加强与所在地人民政府、其他企业之间的应急救援联动, 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联合应急演练, 充分发挥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区域一体化联防功能, 提高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安

(内容源自国资委网站)

转诊转院管理暂行办法 篇10

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 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执行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的中央级各类事业单位。

第三条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应遵循权属清晰、安全完整、风险控制、注重绩效的原则。

第四条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包括单位自用、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等, 国有资产使用应首先保证事业发展的需要。

第五条财政部、中央级事业单位主管部门 (以下简称主管部门) 按照规定权限对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等事项进行审批 (审核) 或备案。中央级事业单位负责本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的具体管理。

第六条财政部、主管部门对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事项的批复, 以及中央级事业单位报主管部门备案的文件, 是中央级事业单位办理产权登记和账务处理的重要依据。账务处理按照国家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中央级事业单位应对本单位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资产实行专项管理, 并在单位财务会计报告中对相关信息进行披露。

第八条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应按照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及时将资产变动信息录入管理信息系统, 对本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动态管理。

第九条中央级事业单位拟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的国有资产的权属应当清晰。权属关系不明确或者存在权属纠纷的资产不得进行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

第二章资产自用

第十条中央级事业单位资产自用管理应本着实物量和价值量并重的原则, 对实物资产进行定期清查, 完善资产管理账表及有关资料, 做到账账、账卡、账实相符, 并对资产丢失、毁损等情况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第十一条中央级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自用资产的验收、领用、使用、保管和维护等内部管理流程, 并加强审计监督和绩效考评。

第十二条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单位购置、接受捐赠、无偿划拨等方式获得的资产应及时办理验收入库手续, 严把数量、质量关, 验收合格后送达具体使用部门;自建资产应及时办理竣工验收、竣工财务决算编报以及按要求办理资产移交和产权登记。中央级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应根据资产的相关凭证或文件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第十三条中央级事业单位应建立资产领用交回制度。资产领用应经主管领导批准。资产出库时保管人员应及时办理出库手续。办公用资产应落实到人, 使用人员离职时, 所用资产应按规定交回。

第十四条中央级事业单位应认真做好自用资产使用管理, 经常检查并改善资产使用状况, 减少资产的非正常损耗, 做到高效节约、物尽其用, 充分发挥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防止国有资产使用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

第十五条财政部、主管部门应积极引导和鼓励中央级事业单位实行国有资产共享共用, 建立资产共享共用与资产绩效、资产配置、单位预算挂钩的联动机制。中央级事业单位应积极推进本单位国有资产的共享共用工作, 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第十六条中央级事业单位应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和保护, 并结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第十七条中央级事业单位应建立资产统计报告制度, 定期向单位领导报送资产统计报告, 及时反映本单位资产使用以及变动情况。

第三章对外投资

第十八条中央级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 单项或批量价值 (账面原值, 下同) 在800万元人民币以上 (含800万元) 的, 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审批;单项或批量价值在800万元以下的, 由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批, 并于批复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将审批文件 (一式三份) 报财政部备案。

第十九条中央级事业单位应在科学论证、公开决策的基础上提出对外投资申请, 附相关材料, 报主管部门审核或者审批。主管部门应对中央级事业单位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决策过程的合规性、拟投资项目资金来源的合理性等进行审查, 并报财政部审批或者备案。

中央级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效益情况是主管部门审核新增对外投资事项的参考依据。主管部门要严格控制资产负债率过高的中央级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行为。

第二十条中央级事业单位申请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 应提供如下材料, 并对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准确性负责:

(1) 中央级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事项的书面申请。

(2) 拟对外投资资产的价值凭证及权属证明, 如购货发票或收据、工程决算副本、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股权证等凭据的复印件 (加盖单位公章) 。

(3) 中央级事业单位进行对外投资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4) 中央级事业单位拟同意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的会议决议或会议纪要复印件。

(5) 中央级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复印件、拟合作方法人证书复印件或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个人身份证复印件等。

(6) 拟创办经济实体的章程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下发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7) 中央级事业单位与拟合作方签订的合作意向书、协议草案或合同草案。

(8) 中央级事业单位上年度财务报表。

(9) 经中介机构审计的拟合作方上年财务报表。 (10) 其他材料。

第二十一条中央级事业单位转让 (减持) 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 按照《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二条中央级事业单位经批准利用国有资产进行对外投资的, 应聘请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 对拟投资资产进行资产评估。资产评估事项按规定履行备案或核准手续。

第二十三条中央级事业单位不得从事以下对外投资事项:

(1) 买卖期货、股票, 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2) 购买各种企业债券、各类投资基金和其他任何形式的金融衍生品或进行任何形式的金融风险投资, 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3) 利用国外贷款的事业单位, 在国外债务尚未清偿前利用该贷款形成的资产对外投资。

(4) 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

第二十四条中央级事业单位应在保证单位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的前提下, 严格控制货币性资金对外投资。不得利用财政拨款和财政拨款结余对外投资。

第二十五条中央级事业单位应加强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的管理,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二十六条中央级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进行境外投资的, 应遵循国家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外汇管理等相关规定, 履行报批手续。

第二十七条中央级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的管理, 依法履行出资人的职能。

第二十八条中央级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 应按照预算管理及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纳入单位预算, 统一核算, 统一管理。

第二十九条财政部、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对外投资的考核。中央级事业单位应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内控机制和保值增值机制, 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四章出租、出借

第三十条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 资产单项或批量价值在800万元人民币以上 (含800万元) 的, 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审批;资产单项或批量价值在800万元以下的, 由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批, 并于15个工作日内将审批结果 (一式三份) 报财政部备案。

第三十一条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 应在严格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申请, 附相关材料, 报主管部门审核或者审批。主管部门应对中央级事业单位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决策过程的合规性进行审查, 按规定报财政部审批或者备案。

第三十二条中央级事业单位申请出租、出借国有资产, 应提供如下材料, 并对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准确性负责:

(1) 中央级事业单位拟出租、出借事项的书面申请。

(2) 拟出租、出借资产的价值凭证及权属证明, 如购货发票或收据、工程决算副本、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股权证等凭据的复印件 (加盖单位公章) 。

(3) 中央级事业单位进行出租、出借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4) 中央级事业单位同意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的内部决议或会议纪要复印件。

(5) 中央级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复印件、拟出租出借方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复印件或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个人身份证复印件等。

(6) 其他材料。

第三十三条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不得出租、出借:

(1) 已被依法查封、冻结的。

(2) 未取得其他共有人同意的。

(3) 产权有争议的。

(4) 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

第三十四条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 原则上应采取公开招租的形式确定出租的价格, 必要时可采取评审或者资产评估的办法确定出租的价格。中央级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的, 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五年。

第三十五条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取得的收入, 应按照预算管理及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纳入单位预算, 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六条财政部、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行为及其收入的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

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以下简称专员办) 对所在地的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七条财政部批复的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文件, 应抄送相关的专员办;中央级事业单位收到主管部门对其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的批复文件后, 应将复印件报当地专员办备案。

第三十八条主管部门、中央级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使用过程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1) 未按规定权限申报, 擅自对规定限额以上的国有资产进行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

(2) 对不符合规定的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事项予以审批。

(3) 串通作弊, 暗箱操作, 违规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

(4) 其他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造成单位资产损失的行为。

第三十九条主管部门、中央级事业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的, 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中央级事业单位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等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有关规定, 加强对所投资全资企业和控股企业的监督管理。

第四十一条中央级事业单位应于每个会计年度终了后, 按照财政部规定的部门决算报表格式、内容和要求, 对其国有资产使用情况做出报告, 报主管部门的同时抄送当地专员办备案, 由主管部门汇总后报财政部。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二条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并执行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的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 按照本办法执行。

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中央级社会团体及民办非企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 参照本办法执行。

实行企业化管理并执行企业财务和会计制度的中央级事业单位, 其国有资产使用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十三条主管部门应依据本办法, 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 (包括驻外机构) 国有资产使用的具体实施办法, 报财政部备案。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 授予所属事业单位一定限额的国有资产使用权限并报财政部备案。

第四十四条对涉及国家安全的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活动, 应按照国家有关保密制度的规定, 做好保密工作, 防止失密和泄密。

第四十五条本办法自2009年9月1日起施行。此前颁布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 以本办法为准。

解读:

近日, 财政部公布的《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 为促进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是明确了资产使用的范围和原则。《办法》明确规定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范围包括单位自用、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等, 资产使用应遵循权属清晰、安全完整、风险控制、注重绩效的原则。财政部、中央级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按照规定权限对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等事项进行审批 (审核) 或备案。中央级事业单位负责本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的具体管理, 并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内控机制和保值增值机制, 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是加强了自用资产的管理。中央级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自用资产的验收、领用、使用、保管和维护等内部管理流程, 以及资产统计报告制度, 并加强审计监督和绩效考评。积极引导和鼓励中央级事业单位实行国有资产共享共用, 建立资产共享共用与资产绩效、资产配置、单位预算挂钩的联动机制, 努力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三是强化了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管理。中央级事业单位进行对外投资或出租、出借, 应在满足事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 按照规定程序报批。《办法》同时强调, 应严格控制货币性资金对外投资, 不得利用财政拨款、财政拨款结余对外投资;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的价格, 原则上应采取公开招租的形式, 必要时可采取评审或者资产评估的方式确定。出租、出借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五年。对外投资收益和出租、出借收入, 应按照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及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纳入单位预算, 统一核算, 统一管理。

四是采取了授权管理的模式。按照分级管理的指导思想, 《办法》规定单项或批量价值 (账面原值) 在800万元人民币以下资产的对外投资或出租、出借事项, 由中央级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按照规定进行审批, 并报财政部备案;同时, 还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 授权所属事业单位一定限额的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权限, 并报财政部备案。800万元以上 (含800万元) 的对外投资或出租、出借事项, 经主管部门审核后, 报财政部审批。

五是明确了监督管理的责任。中央级事业单位要加强国有资产使用行为及其收入的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要对所在地的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情况进行督查。凡违反《办法》规定的, 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转诊转院管理暂行办法】推荐阅读:

入院出院转科转院培训试卷06-03

医院转诊工作总结06-24

上一篇:留学澳大利亚下一篇:大国崛起之小国大业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