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近代史

2025-0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重读近代史(共10篇)

重读近代史 篇1

《重读近代史》读后感

读了《重读近代史》这本书让我读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近代历史,作者朱维铮尝试似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角度,清理若干历史积疑的实相。朱维铮用思辨的方式将每一步对历史的推测和论证都建立在扎实的文献资料基础之上。全书通过史论结合得出严密的结论,他对历史考证的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挨打必因“落后”?多年来当我们总结晚清不被侵略的原因时,我们总是习惯的认为中国当时的近代耻辱史是因为经济、军事武器的落后。我们把“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当做是真理来读。但是朱维铮却从有力的数据中列举出这种思维的不合理性。“直到清英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二十年,即清嘉庆帝死而道光帝立的1820年,中国的总产出(GDP)仍占世界总份额的32.9%,领先西欧核心十二国(英法德意奥比荷瑞士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的产出总和12%,更遥遥领先于美国(1.8%)日本(3.0%)。”从数据中明显看出我国的当时的经济依然是世界第一的,这一数据彻底的否定了我国当时的落后这一说法。当我们失败的时候我们习惯的在自己身上找问题,却忽略了外国的列强为什么要侵略我们,不可能是因为中国一穷二白,不然外国从中国抢走的世界级珍宝是从哪里来的,正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外国列强才会像豺狼一样用最野蛮的方式攻打中国,试想中国在没有外国人侵略之前,虽然是并不先进的小农经济,但是百姓的生活也是井然有序的,百姓也安然自得。我认为我们挨打的最直接的原因列强窥视我国的财物。殖民后的中国比之前的任何一个时候都糟糕。换一个角度在唐朝时期我国处于领先于世界的水平但是我们从未像列强一样侵略他国,而西方国家就趁清朝末期时政治封建,而他们有了强兵烈器时就肆意殖民中国,贪婪的想要抢走中国的一切。朱维铮推翻了我的挨打是因为落后,通过具体的史料中总结出“乃至后起的日本竞相瓜分的鱼肉。个中的历史原因,不正由于当时经济繁荣下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落差所导致的吗?”作者通过列举了7个具体的理由还给了读者一个我们真正挨打的原因,让我从不同的方式去理解挨打的历史。让我学会了如何去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他对我们固有的思维方式的质疑值得我们学习,他不被已有的观点所影响,通过严谨的推理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读朱维铮的慈禧垂帘听政的合理性、胜保的浮沉、慈禧和胜保、胜保的非死不可、慈禧破满清惯例等这几个章节,十分清晰的写出了慈禧从小宫女走向晚清大的专政的独裁者过程。作者一步一步有序的讲述了慈禧是如何将她垂帘听政的不合理变成合理“首先承认肃顺等驳太后垂帘议违反祖制,接着笔锋一转,宣称赞襄政务王大臣的设置,也非本朝祖制,说它不过是昔日军机大臣的异名,而肃顺等将其职能佐助皇上行事,变作主持国政,先犯太阿之柄不可假人的祖训。而后追述自汉晋辽太后临朝,到宋明太后护佑幼主的圣明史,大讲“政治”由太后裁决施行,对于君主大权不旁落的好处。”他对每一步的讲述都有充分的引证都标明出处,看出朱维铮在看了大量的史料后,逻辑清晰的整理出合理的历史事件,分述事件的起因、过程、结局。让不了解历史的读者能很快理解辛酉政变。《世界经济千年史》、《海图国志》、《水经注》、《楞严经》、《群经概论》、《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山海经》、《仁学》、《乙丙之际箸议》、《心史史料》、《革命军》、《阅世编》、《啸亭杂录》、《钦定大清会典》、《东华录》、《时晴斋主人年谱》„„这些只是在文中出现的一部分引证的书名,可见作者是阅读了大量的史书后总结出来的。这和现在的一些学者几个月就出一本书,对文章的内容是否正确毫不负责,一本书中能找出几百处错误。

重读鲁迅 篇2

演讲人:杨 义

资料图片

去年冬,我从鲁迅的文化血脉、哲人眼光、志士情怀、巨人智慧等多元角度,以古今文献、金石文物、野史杂著、风俗信仰、地域基因、时代思潮以及鲁迅的深层生命体验方面的丰富扎实的材料,对220余篇文章进行有根柢、有趣味、有独到眼光的评点。这实际上是为五四前后的半个世纪的文化精髓谱系作注,为20世纪最深刻的一位思想文学的巨人,作方方面面的解读。以一人之力进行如此充满挑战性的事情,诚如《诗经》所谓:“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今将这些评点奉上,意在获得更多的批评指点。

鲁迅研究是我的学术研究的始发点。从1972年北京西南远郊的工厂库房里通读《鲁迅全集》十卷本至今,已经四十多年了。1978年,我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唐弢及王士菁先生,开始系统地研究鲁迅。此后我发表的若干关于鲁迅的文字,创造了个人学术生涯的颇有几个“第一”。1981 年上半年的《论鲁迅小说的艺术生命力》,是我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1982年7月的《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我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第一篇文章;1984年4月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小说综论》,是我的第一本学术专著。

由此迈出的最初的学术脚步,是我后来研究《中国现代小说史》并孜孜矻矻探寻中国古往今来的文学,乃至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的本源和本质的第一个驿站。选择这个学术思想出发的驿站,在与鲁迅进行一番思想文化和审美精神的深度对话之后,再整装前行,对古今叙事、歌诗、民族史志、诸子学术进行长途奔袭,应该说,多少是储备了弥足珍贵的思想批判能力、审美体验能力和文化还原能力的。当我在审美文化和思想文化上历尽艰辛地探源溯流三十余年之后,再反过头来清理鲁迅的经典智慧和文化血脉,于是在最近两年陆续推出了《鲁迅文化血脉还原》(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年4月),《遥祭汉唐魄力——鲁迅与汉石画像》(《学术月刊》2014年第2期)和三卷的《鲁迅作品精华(选评本)》(北京三联书店2014年8月),对我的学术生涯第一驿站的存货进行翻箱倒柜地大清理。清理的结果,使我对鲁迅的思想和文学的存在,油然生出深深的敬佩和感激之情。有此标杆,令人在思想学术上不容稍微懈怠。

最近,我把总字数133万言的这三份材料,作了一次校对,把校勘所得写成两篇文章:《鲁迅给我们留下什么》《如何推进鲁迅研究》,每篇都是两万多字,前一篇还是草稿。文章写得很匆促粗糙,只不过想把近年重回鲁迅的心灵轨迹作一番清理。

鲁迅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以往思考这个问题,往往罗列鲁迅的一系列观点,不妨换一个角度,鲁迅在精神特质和思想方法上留给我们什么启示。观点是具体的,容易随着历史的行进而增光或褪色;精神特质或思想方法,则具有潜在的普适性,运用之妙,可以进入新的精神过程。

严峻深邃的眼光

鲁迅有33篇小说,有16篇写到“眼光”。《奔月》写羿“身子是岩石一般挺立着,眼光直射,闪闪如岩下电,须发开张飘动,像黑色火”,把一 个看作人物精神的要紧处。《拿来主义》“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绛洞花主·小引》谓对于《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眼光是认知世界关键。如清人吴乔《围炉诗话》卷六说: “读书须眼光透过纸背,勿在纸面浮去。”

在《鲁迅作品精华(选评本)》每一本书中,都夹着我手写的书签:“读鲁迅可使心灵的眸子如岩下电。”强调的也是“眼光”。香港版《鲁迅作品 精华》作《弁言》也说过:“我们观察中国事物之时,灼灼然总是感受到他那锐利、严峻而深邃的眼光,感受到他在昭示着什么,申斥着什么,期许着什么”;“‘鲁迅眼光’,已经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智慧和精神的一大收获,一种超越了封闭的儒家精神体系,从而对建构现代中国文化体系具有实质意义的收获。在鲁迅同代人中,比他激进者有之,如陈独秀;比他机智者有之,如胡适;比他儒雅者有之,如周作人;唯独无人如他那样透视了中国历史进程和中国人生模型的深层本质,这就 使得他的著作更加耐人重读,愈咀嚼愈有滋味。鲁迅学而深思,思而深察,表现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流的思想洞察力、历史洞察力和社会洞察力,从而使他丰厚的学 养和深切的阅历形成了一种具有巨大的穿透力的历史通识。”

比如解剖国民性的命题,《阿Q正传》写阿Q式的革命:阿Q所梦想的革命武器,不是民主共和,他连自由党都讹成“柿油党”,反而《三国》《水 浒》《封神》等小说及地方戏剧《龙虎斗》中的各种兵器,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成了他想象中合群打劫的家伙,带有民俗狂欢的讽喻性。鲁迅眼光看透了群体潜意识。鲁迅有一个透入人们灵魂的发现:“专制者的反面就是奴才,有权时无所不为,失势时即奴性十足。”(《南腔北调集·谚语》)这是鲁迅的眼光,那种认为鲁迅解剖国民性是受西方传教士影响的“殖民思想”,是离开事物的本质,或把事物本质虚无化的不实之论。

痛快淋漓的智慧

香港版《弁言》还说:“谁能设想鲁迅仅凭一枝形小价廉的‘金不换’毛笔,却能疾风迅雷般揭开古老中国的沉重帷幕,赋予痛苦的灵魂以神圣,放入一线晨曦于风云如磐?他对黑暗的分量有足够的估计,而且一进入文学旷野便以身期许:‘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靑年一代‘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便赋予新文化运动以勇者人格、智者风姿。很难再找到另一个文学家像他那样深知中国之为中国了。那把启蒙主义的解剖刀,简直是刀刀见血,哪怕是辫子、面子一类意象,国粹、野史一类话题,无不顺手拈来,不留情面地针砭着奴性和专制互补的社会心理结构,把一个国民性解剖得物无遁形,淋漓尽致了。读鲁迅,可以领略到一种苦涩的愉悦,即在一种不痛不快、奇痛奇快的大智慧境界中,体验着他直视现实的‘睁了眼看’的人生态度,以及他遥祭‘汉唐魄力’,推崇‘拿来主义’的开放胸襟。他后期运用的唯物辩证法也是活生生的,毫无‘近视眼论匾’(参看他的杂文《扁》)的隔膜。我们依然可以在他关于家族、社会、时代、父子、妇女,以及文艺与革命,知识者与民众,圣人、名人与真理一类问题的深度思考中,感受到唯物辩证法与历史通识的融合,感受到一种痛快淋漓的智慧禅悦。他长于讽刺,但讽刺秉承公心,冷峭包裹热情,在一种‘冰与火’共存的特殊风格中,逼退复古退化的荒谬,逼出‘中国的脊梁’和‘中国人的自信力’。鲁迅使中国人对自身本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深度,正是这种充满奇痛奇快的历史深度,给一个世纪的改革事业注入了前行不息的、类乎‘过客’的精神驱动力。”

鲁迅杂文,得力于他那种随手拈来的杂学。民初鲁迅,是一个独特的精神存在。他以沉默排遣痛苦,也以沉默磨练内功。思想痛苦的医治,使思想者真正深刻地咀嚼出文化的滋味。如果没有民国初年的校古碑,抄佛经,搜集汉画像和金石文物,就没有这位具有如此深邃的精神深度,深知中西文化之精髓之鲁迅。

鲁迅的人文兴趣广泛,少好绣像、俗剧,长嗜古碑、汉砖和木刻,借以体验文化趣味和古人心灵。文学家的鲁迅,是以博识者作为其文化修养背景的,1925年作《看镜有感》一文,写得如此驱遣自如,诚然显示了博识者风采。杂文,乃是鲁迅创造的与民族国家共患难的文化方式。

强悍的骨头

鲁迅是大智大勇的启蒙斗士,《自嘲》诗云:“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骨头之硬,来自鲜明而热烈爱与憎的锤炼和淬火。“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女吊》写一种“民俗活化石”,甚至是“女鬼活化石”。“鬼”也有化石吗?鬼本该连着“黑暗”和“死”,鲁迅却从中激活强悍的生命,由此建构了现代中国文学上无可重复的意义方式和意义深度。

悲悯求索的情怀

由1918年写《狂人日记》的惊世骇俗,到1919年写《孔乙己》的委婉精妙,在不到一年间,鲁迅小说形式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显示了鲁迅文学世界的出手不凡和渊深莫测。在《孔乙己》中,鲁迅捡起故乡街市有如随风飘落的一叶陈旧人生的碎片,夹在狂飙突起的《新青年》卷页之间,由此审视着父辈做不成士大夫的卑微命运,行文运笔充满着悲悯之情。这就是他们的“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吗?其地名、其人名,充满反讽的张力。

不仅文章与文章之间追求思想形式的原创,而且书与书之间呈现了精神求索的独特的深度。《呐喊》冲击力强,《彷徨》反思性深。《祝福》反思五四的启蒙。辛亥过去近十年,五四大潮正在奔涌,然而讲理学的本家叔辈老监生鲁四老爷大骂的“新党”还是康有为,似乎历史并没有由于思潮推涌而迈步前进。

《孤独者》反思“孤独”。胡适1918年发表《易卜生主义》,里面引用易卜生《国民公敌》的话:“世界上最强有力的人就是那个最孤独的人。”对此深度反思的结果,孤独的魏连殳,怎么能说的“世界上最强的人”呢?他只有一句“我还得活几天”,这是魏连殳求生意志的宣言,在行文中反复鸣响。在走投无路之际,他当了军阀杜师长的顾问,出卖人生价值为代价的,胜利意味着失败:“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伤逝》沉浸于对更年轻一代知识者的思想文化的反思,反思了易卜生《傀儡家庭》的浪漫性。本篇一开头就说,“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为全篇定下了哀婉的忏悔格调。哀婉源自对青年知识者的青春礼赞,以及对青春失落的哀伤。其中剔出了一种“被系住的蜻蜓的哲学”:“就如蜻蜓落在恶作剧的坏孩子的手里一般,被系着细线,尽情玩弄,虐待,虽然幸而没有送掉性命,结果也还是躺在地上,只争着一个迟早之间。”这条摆脱不掉的细线,就是社会习俗、宗法势力、经济体制,左右着青年知识者的命运。《离婚》反思启蒙主义和女性主义思潮翻滚后,乡村依然是士绅的厅堂原则压倒和制约着乡野原则。七大人故弄玄虚的“屁塞”,轻而易举地打翻了爱姑的“钩刀脚”,这就是中国乡村社会权力结构的“无物之阵”。

至于《如何推进鲁迅研究》,就不准备细讲了。其中认为,鲁迅是一口大钟,小叩则小鸣,大叩则大鸣;依然觉得鲁迅研究还存在着不少可以深入开 垦的思想、知识、精神文化的园地和土层。就看研究者举起敲钟的槌棒的材质和大小,就看研究者的知识储备和思想能力,是否与研究对象相称。我讲了推进鲁迅研 究的五个维度,即更深一层地疏通文化血脉,还原鲁迅生命,深化辩证思维,重造文化方式,拓展思想维度。

以往的鲁迅研究的显著特点,是侧重于思潮,尤其是外来思潮对鲁迅的影响。这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自不待言,然而以往即便谈论鲁迅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也侧重于思潮对这种关系的冲击而产生的变异,就脱离了文化血脉的根本性了。鲁迅说过:“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 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坟·文化偏至论》)他是把思潮和血脉并举,而使之相互对质,一个巴掌拍不响,两个巴掌才能拍出文化新宗、人生意义和国人之自觉。思潮离血脉而浮,血脉离思潮而沉。重思潮而轻血脉的研究,只能是“半鲁迅”的研究,只有思潮、血脉并举,才能还鲁迅应有的“深刻的完全”。即便是研究思潮,也要有血脉研究的底子,才能理解鲁迅为何接受思潮,如何接受思潮,而使思潮转换流向和形态。如鲁迅所言:“新主义宣传者是放火人么,也须别人有精神的燃料,才会着火;是弹琴人么,别人的心上也须有弦索,才会出声;是发声器么,别人也必须 是发声器,才会共鸣。”(《热风·圣武》)血脉是解释思潮为何及如何“着火”“出声”“共鸣”的内在根据。

鲁迅的文化血脉既深且广,深入历史,广涉民间。鲁迅的文化血脉,论其大宗,相当突出的是要从庄子、屈原、嵇康、吴敬梓,从魏晋文章、宋明野史、唐传奇到明清小说,甚至要从绍兴目连戏、《山海经》、金石学和汉代石画像中去寻找,去把握。比如解释《朝花夕拾》开篇的《狗·猫·鼠》,就可以启动地域文化和文献学的角度,上溯到八百年前陆游《剑南诗稿》卷十五有《赠猫》绝句云:“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 这对猫的捕鼠功劳相当感激,如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述“猫,都人畜之,捕鼠”;陆游又借猫来吐露家境的贫寒,连累了猫也挨饿受寒。到了《剑南诗稿》卷三十八,又有《嘲畜猫》诗曰:“甚矣翻盆暴,嗟君睡得成。但思鱼餍足,不顾鼠纵横。欲骋衔蝉快,先怜上树轻。朐山在何许,此族最知名。”注云:“俗言猫为虎舅,教虎百为,惟不教上树。又谓海师猫为天下第一。”陆游为山阴(今绍兴)人,与鲁迅有同乡之仪。鲁迅幼年听到的故事与这里的“俗言”一脉相承,但鲁迅听到的猫是虎师傅,陆游却说是“虎舅”,加了一层亲缘关系。

又比如,讨论鲁迅的美术关注,以发现“东方美的力量”为主旨。1935年,他给木刻家李桦写信:“以为倘参酌汉代的石刻画像,明清的书籍插画,并且留心民间所赏玩的所谓‘年画’,和欧洲的新法融合起来,许能创出一种更好的版画。”(《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5 页)他由此设想一种新的美学形态:“以这东方的美的力量,侵入文人的书斋去”(《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页)这就有必要重新认识民国初年的鲁迅。鲁迅一生,主要是1915年至1936年这个二十年的两端,购得碑刻及石刻、木刻画像拓片近六千种。这成为鲁迅文化血脉里拥有的一笔重要的思想资源。鲁迅收藏的山东嘉祥等地的汉画像拓片405种,多是民初沉默期所得;南阳汉画像246种,则是1935年12月至1936年8月通过王冶秋转托相关人士拓印所得。许寿裳称赞:“至于鲁迅整理古碑,不但注意其文字,而且研究其图案,„„即就碑文而言,也是考证精审,一无泛语”(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第40页)。其间曾用南宋人洪适《隶续》校订《郑季宣残碑》。考证古碑时,对清人王昶(号兰泉)的《金石萃编》多有订正。1915年末,从北平图书馆分馆借回清人黄易的《小蓬莱金石文字》,影写自藏本的缺页。鲁迅的金石学、考据学修养,于此立下了精深的根基。没有如此精深的传统学术修养,鲁迅是不可能写成《看镜有感》这类杂文的,也不可能以山东嘉祥和河南南阳的汉代石画像考见汉人的生活史和心灵史,从中发现“东方美的力量”,借以遥祭“汉唐魄力”。既关注鲁迅借鉴外来思潮,又顾及鲁迅植根于本国文化血脉,才能超越研究“半鲁迅”的局面,还原一个“全鲁迅”。

重读冰心,感受母爱 篇3

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一种情感,它无所不在,有时它是一个亲切的动作,有时它是一个鼓励的眼神,有时它是一句关切的问候,重读冰心,感受母爱。爱就在我们身边。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冰心老人认为,在人类各式各样的爱中,母爱是最纯真最伟大的,在冰心爱的哲学中,它认为母爱是人生唯一的避难所,母亲是温馨、博大、深情的爱的化身和象征。

母爱是平凡的,我们享受这份爱的时候,就像鱼儿生活在水里却感觉不到水的存在一样。但是,母爱也是伟大的,当我们遭遇人生的风雨之时,那个宁静的港湾则显的是那样的弥足珍贵。

重读母亲作文 篇4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重读母亲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读母亲作文1

总以为母亲是一本平实的书,无需倾注任何感谢的诠释就能读懂它;总以为母亲是一颗茂盛的大树,理所应当无怨无悔地为我遮风挡雨;总以为母亲是一方肥沃的土地,可以无尽地汲取营养来充实我们自己。

我们总是以为的索取,孰不知母亲同样也需要我们的关怀。我们只是一味地看向前方,却总是将母亲抛之脑后。

那天,我拿着掉了扣子的衣服给母亲缝补时,母亲正在灯下看报纸。这时,我停下来,看着母亲。灯下母亲的脸显得尤为清晰,母亲脸上的收文也更清晰。我发现母亲的脸庞是那样的慈祥,脸上的皱纹,鼻梁上眼镜,不但遮掩不了母亲纯真善良的本质、安详的气度,而且还代表了过去,那么多年来她为我们所付出的。此刻是那么宁静,我不想打破这宁静的气氛。就这么远远的看着母亲,我想了往日我对母亲种种不敬的行为。

多少次我因为上学母亲要我带伞我不听而回家淋得一身湿,多少次我因母亲提醒我加衣我不听而生病,多少次我因不听母亲的话而犯下错误,多少次我将母亲那关爱的话语抛之脑后。

这些就像幻灯片一样一幕幕地浮现在我眼前。

此时的我是多么的懊悔,我后悔自己为什么总是不听母亲的话,我后悔自己老让母亲操心老惹他生气,后悔自己为什么那么不懂事不能为母亲分担。

我还在读小学的时候,一次傍晚放学天下着大雨,同学的父母陆陆续续来接。教室没剩几个同学。这时母亲从单位匆匆下班赶来,我高兴地奔向她,我们两人同打一把伞。这时雨越下越大,可是雨怎么也淋不到我,我好奇的抬头看向母亲,只见母亲的身上已经淋湿了大半,而且她还一直地把伞往我这边举,死死的护住我,不让我雨淋湿半分。我顿时心里一暖,赶紧把伞往母亲那边推,大块淋到我身上时,母亲把雨伞往我这边撑。此时我已分不清我脸上流着的是泪水还是雨水。

母亲是一本书,看似通俗易懂,却有耐人寻味;母亲是一杯茶,看似平淡无奇,却让人回味无穷。

重读母亲,读懂母亲每一个微笑里蕴藏的鼓励;重读母亲,读懂母亲每一个眼神里流露的关怀;重读母亲每一个动作里包含的无私的爱。

一碗饭、一杯水都包含有浓浓的亲情,一句话,一个笑容都倾注着母亲的关怀。原来,我曾错过了这么多感激和感动。

重读母亲作文2

“快起床,快起床了,雨洁。快点快点,不然就要迟到了!”还没看到人影先听到声音,每天早上我母亲都是这么催促我起床的。一阵叫喊之后,便是拉开窗帘,紧接着是将我的`棉被一把掀开,“快快快,还没醒吗?起来起来了。”我母亲边说边把我从被窝里拎起来,不由分说地把衣服套在我身上。一阵忙碌过后,我已是完全清醒了,一天的学习、生活开始了

我母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做事风风火火的,总是快人一拍、正因为有这样的我母亲,小学三年来,我上学从没迟到过。

“来,把书包背好。路上要注意安全,走路时不能东张西望,不能在路上玩耍;要走在路边,别跟汽车抢路走;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能跟同学吵架……”我母亲边给我书包边叮嘱,没完没了,反反复复,每天都得讲个不停。其实,我母亲很年轻,今年才刚满30岁,可不知为什么,她总是这么的唠叨。学校离我家又不远,走十几分钟就到了,可我母亲老是怕我出意外,天天不厌其烦地一遍遍重复着那些话。“我知道了,您就放心吧!”为了安慰她,我笑着答应了。这时的我母亲笑了,好像我的这一句承诺便能打消她心中所有的顾虑。

我母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把我看得太重,她那一句句叮咛时常回响在我耳边,让我感受到她浓浓的爱和牵挂。

“写字要认真,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就像做人一样,堂堂正正的。你看你,写字那么急干嘛呢?看看,这个字歪到哪去了,真难看,擦掉重新写一遍吧!”你瞧瞧,我在做作业时,我母亲监督得可认真了,让我不敢有丝毫松懈。当我重写端正后,她才舒心地笑了!

我母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在学习上对我的要求非常严格,正因为有她,我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

我母亲虽然没读多少年的书,但她勤快、做事认真、待人真诚,她对我的爱,能让我受益一生!

重读母亲作文3

我的我母亲是一位农民。她很普通,普通得一走进人群,就再也辨认不出她了。我母亲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使我感到了她对我的爱。这种爱,既广阔无边,又深刻细腻。我每次想起来就不能不激动。

我家有俩个女孩。当姐姐出生时,爸爸觉得有点希望,当又一个女孩降临到这个家时爸爸完全“放手”了。

在我大约9—10岁时,爸爸和妈妈每个月要打一两次架,年幼的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长大了,12岁时,当妈妈告诉我时,千般怨万般恨立刻永驻我的心头:为什么我不是男孩?

虽然,我不是男孩,但我不怪任何人,爸爸喜欢男孩不是他的错,是我的错。虽然我有一个喜欢男孩的爸爸,但我有一个爱我的妈妈。妈妈的爱让我感到太阳的温暖,春风的和煦,清泉的甘甜。记得有一次,妈妈有病了,连站都站不起来,又何谈做饭,干家务事。

第一天,爸爸很晚回来,妈妈饿了,我把饭热了,放上炕桌,和我母亲一起吃饭,可是我母亲却连坐都坐不起来,我立刻扶妈妈躺下。看到病魔缠着我母亲不肯离开,我心如刀绞,日不忍睹。看到我母亲吃不了饭,我悄悄地

走到我母亲身旁喂我母亲吃饭,我母亲看到我好懂事,眼泪从眼角流了卜宋。我和我母亲抱在·了一起。这时,我才体会到我母亲在我生命中是多么重要。

过了些天,我母亲看我好可怜,就从阎王爷中逃了出来。我母亲可以做饭了,但还是不行,我母亲走了几步就晕了,我看到了我母亲的样子,就像雨中的小草一样柔弱的时候,我再次伤心地哭了。

又过了几天,我母亲用一种顽强的意志站了起来。我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我以后一定好好学习,长大报答我的我母亲,父亲。让我的父亲明白,女孩也有顽强的一面。

重读张爱玲 篇5

重读张爱玲,也一种机缘巧合。

在微信读书看了一本张的传记《总有一个人,你爱如生命:张爱玲的喜悦与悲伤》。作者很赞,女性特有的细腻,理性描述又不失感性倾诉,一个传奇人物在她的笔下栩栩如生。读完后,心生感慨。才情是上天赐予张爱玲的天赋与秉性,她将它化为一篇篇在那时“惊世”的作品。但命运造化,并未许给她一个女人梦寐以求的情感归属,哪怕是亲情或爱情中的温暖,只能在尘世中孤独地漂泊着。于是乎,不禁对这个高傲又孤独的女子心生怜惜。

少女时代也曾读过张爱玲的文集,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段“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后来,看了电视剧《半生缘》,结局时顾曼桢对世钧说“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哭得稀里哗啦。还记得是在高中某次期末考前还挑灯夜读《十八春》。

时隔十载,常年在外,对孤独,感情,生活渐渐有了自己的见解。再次读到张文字的瞬间,竟觉有些惊艳,“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似是随意又饱含感情地娓娓道来,引人无限遐意,脑海里关于童年,关于丢失的遗弃的留下的悲伤的美好的怅惘的种种回忆扑面而来。于是,特意去图书馆借了这本《倾城之恋》文集。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少年时代的张爱玲初漏才气,写出来的文字早已超出年龄所能承受的成熟与悲凉。关于她,总逃不了几点:家道的没落,父爱的缺失,母亲的`离开,与后母的相处,与胡兰成那段可圈可点的爱情,漂泊的时代,赖雅的出现。时代,家庭,性格,经历,这些融汇在她的作品(小说/剧本)中,似乎总能看到影子。

后人在提起张爱玲时,免不了会说她与胡兰成的一段情,也常常会唏嘘长叹张爱玲爱错了人。可是,爱本无错,有时候,错的是时光,错的是缘分。在他们才子才女的浪漫爱情里,或许都曾真诚相待过,都曾不顾是是非非的流言走到一起。“没有哪段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只是经不起现实考验的结局对于奋不顾身去爱的张爱玲来说,伤得太重,以致清醒后的她终于忍痛割舍了,留下难以理清的纠缠与爱恨情仇。在异乡时,与赖雅平实的婚姻,终归让她得以暂时安稳,尽管结局却是孤独逝去。“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唱出了红玫瑰与白玫瑰的纠缠与悲凉。

重读母亲作文 篇6

我家有俩个女孩。当姐姐出生时,爸爸觉得有点希望,当又一个女孩降临到这个家时爸爸完全“放手”了。

在我大约9—10岁时,爸爸和妈妈每个月要打一两次架,年幼的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长大了,12岁时,当妈妈告诉我时,千般怨万般恨立刻永驻我的心头:为什么我不是男孩?

虽然,我不是男孩,但我不怪任何人,爸爸喜欢男孩不是他的错,是我的错。虽然我有一个喜欢男孩的爸爸,但我有一个爱我的妈妈。妈妈的爱让我感到太阳的温暖,春风的和煦,清泉的甘甜。记得有一次,妈妈有病了,连站都站不起来,又何谈做饭,干家务事。

第一天,爸爸很晚回来,妈妈饿了,我把饭热了,放上炕桌,和我母亲一起吃饭,可是我母亲却连坐都坐不起来,我立刻扶妈妈躺下。看到病魔缠着我母亲不肯离开,我心如刀绞,日不忍睹。看到我母亲吃不了饭,我悄悄地

走到我母亲身旁喂我母亲吃饭,我母亲看到我好懂事,眼泪从眼角流了卜宋。我和我母亲抱在·了一起。这时,我才体会到我母亲在我生命中是多么重要。

过了些天,我母亲看我好可怜,就从阎王爷中逃了出来。我母亲可以做饭了,但还是不行,我母亲走了几步就晕了,我看到了我母亲的样子,就像雨中的小草一样柔弱的时候,我再次伤心地哭了。

又过了几天,我母亲用一种顽强的意志站了起来。我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我以后一定好好学习,长大报答我的我母亲,父亲。让我的父亲明白,女孩也有顽强的一面。

重读抗战家书有感 篇7

或许你从电影里,书里,已经认识一位叫做赵一曼的抗联女英雄。她曾以纤纤弱质率众抗击入侵东北的日本侵略者,被捕后又顽强不屈,直至英勇就义。但你可能并不知道,她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在生命的最后,她给儿子留下了一封家书。而这封家书,整整迟到了。

她在信中对自己的儿子说:”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说明赵一曼对孩子的教育是用大爱来表现,而不是用普通家庭的溺爱来证明。

其实我们可以从赵一曼的经历中就能了解到她为什么能这么大爱无疆。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出生在四川宜宾一个富裕家庭,是家里最小的孩子。21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成为该校唯一一届女学员中的一员。今年有幸参观了广州的黄埔军校纪念馆,在得知当时赵一曼该校极少数女学员中的一员时,内心除了感叹,也只剩下敬佩了。

记得小学的课本上有一篇课文叫《一个粗瓷大碗》,里面描写了她的一个日常的小故事,这只粗瓷大碗是她曾经使用过的,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现陈列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从侧面反应了她对身边同志的爱护,赞美她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

当代,我们很多家庭对待孩子就像对待封建社会的`小皇帝一员,要什么就给供着,教育就是上各种兴趣班,很少想到以身作则去给孩子做个榜样来教育他们下一代,造成的结果就是现在一代比一代的个性更强,自私的心态却越来越严重。

在未来孩子的教育中,我们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爱,对孩子的教育要以身作则,让孩子们知道什么叫大爱无疆,这样他们才能一辈一辈的把中国的这些好传统传递下去。

重读《纪念白求恩》有感 篇8

我们也很熟悉一张照片,我如果没有记错那是著名摄影家吴印咸在战火纷飞的晋察冀抗日战场上拍摄的。生动的画面不因为年代久远而模糊,我们看到:一个清癯、坚毅、沉着的背影在简易的茅棚战地医院给八路军伤员动手术,在不远处正在进行激烈的战斗,敌我双方你死我活的殊死拼杀。手术台的棚顶被炮火的气浪震得乱动,大家都劝白求恩去隐蔽。他坚决说:“前线的战士能不能因为空袭而停止作战?我们的战斗岗位就是手术台,一定要坚守阵地。”白求恩同志还说过:“我们来中国,不仅是为了你们,也是为了我们……我决心和中国同志并肩战斗,直到抗战最后胜利。我们努力奋斗的共产主义,是不分民族也没有国界的。”这些朴实、真挚的话语今日读来仍令人感动,肃然起敬。

白求恩大夫对业务精益求精,以高超的医术,救治了许多抗日敌后根据地八路军战士,使他们重返杀敌战场。在今天华北大地上耸立座一尊雕像,就是广大中国军民对他扶死救伤的崇高医德的永恒纪念。他不仅是著名的外科医生,他还是位勤于写作,文笔优美,浪漫冷峻的散文家。他在抗日战争敌后根据地写就的散文,逝世后被人们收集整理,竟然有十几本之多;他还擅长写小说,公开发表的有数十篇;他还此文来源于好摄影,它是带着照相机和胶卷到延安,到晋察冀,到抗日战场。他通过发表作品,让全中国、全世界都能了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在敌后顽强地坚持抗战,中华优秀儿女为民族的生存艰苦奋战。临终前仍念念不忘把照相机留给八路军战地摄影记者,让它发挥更大地作用,向武器一样去同日本法西斯作战,把敌人消灭掉。

一个人的此文来源于好如此广泛,他多才多艺的水平怎不使人由衷佩服。白求恩同志有血有肉的真实一面活生生的摆在我们的面前。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此文来源于推给别人,自己拣轻的挑。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对照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我们能够那么无动于衷,那么自我陶醉,那么心安理得吗?

重读《羊脂球》有感 篇9

——重读《羊脂球》有感

刘佳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少不更事时,总觉得一切名著都是诘屈聱牙且晦涩难懂的,总是不能真正的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意思,正如最近重读的《羊脂球》一书,却发现多了许多原来没有体会到的东西。

学生时代读罢此书,更多的是痛恨普鲁士军官的恶毒和市井小民的阴险,我想这大概是那个时代心中总带着一腔热血,同情妓女的悲惨遭遇,感叹社会的不公平,痛恨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而现在再读此书,我却更多的感觉到“羊脂球”这个妓女的伟大,如果说原来我同情她是因为她的遭遇和她的职业,那么现在我觉得她伟大却是因为她的举动,虽然结局是悲惨的,但是她肯为了众人而牺牲自己,无论强迫与否,从她做出那个决定开始,她就已经屹立在了大地上,站的比高唱马赛曲的小人要直的多,因为判断英雄的标准,永远不是他属于什么,而是在于他做了什么。就像那句话说的,“我曾经见过最高尚的盗贼,也曾经见过最卑鄙的骑士。”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伪君子,他们甚至把自己都欺骗了,他们相信自己只要身处光明,即使内心是黑暗的,他们也象征着光明,也有权利批判看上去不及自己的人,但是他们想不到的是,即使现在他们看上去是成功的,正义的,但是这种情况是不可能一直持续的,正所谓粉刷乌鸦白不坚,当他们自欺欺人的时候,无数人已经默默超过了他们,当他们幡然醒悟时,已经比那些默默耕耘的人差的太多太多。

对于我们来说,生活的重担可能压得自己已经喘不过气来,可能很多的不如意已经让我们怀疑是不是自己真的某些地方差人一等,也许相貌没有别人出众,也许身世没有别人显贵,也许知识没有别人丰富,所以这就成为了许多人止步不前的借口,并不断的向其他人阐述着自己的无奈,但是,即使是曾经因为某些原因导致现在脚下的地面是一滩泥泞也不要将他作为放弃的借口,因为当你试着站起来,往前走的时候,你就是那些依旧困在泥潭里的人眼中的英雄。不要理会在大陆上健步如飞的人的嘲笑,因为你的痛苦是他们不曾理解亦不曾体会的。如果自己的相貌不如别人出众,那么就试着丰富自己的头脑,让自己更有内涵;如果自己的身世没有别人显赫,那么就试着充实自己的阅历,让自己更加睿智;如果知己的知识没有别人丰富,那么就试着开阔自己的事业,让自己更加博学。所以,现在的一切困难都不应当是阻挡自己前进的借口。不论现在的你是什么样的,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就像孟子曾经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英雄莫问出处,所以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只要坚持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别人休息的时候,尝试多读一些书,尝试将自己的技巧磨练的更加熟练一些,这些对很多人来说是举手之劳的小事,但是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却没有几人,坚持的力量往往是可怕的,荀子曰: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于广大千千万万的电科人员来说,慢慢的积累,慢慢的充实自己,使得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前进着,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当我们将自己的眼光回首的时候,我们已经领先的他们太多太多。这,就是坚持的力量。

行动起来吧,我的同事们,朋友们,即使我们现在或许是渺小的,但是当我们决定往前走的时候,我们就是英雄,是这个世界上最普通却又是最伟大的英雄,伟大,而平凡。

重读长辈这部书作文 篇10

曾几何时,我与你很久没有深入对谈,我好像很了解你却又好像与你并不熟悉。我想,用书来形容你最为合适——我的父亲,一部我永远翻不烂而我愿意用一生去参透的书。

一直以来你都是家里的顶梁柱,是我和弟弟的英雄。你从不强迫我做任何事,也从不将我与任何人相比,或许你是个不善表达的人,却能让我在与你相处的每一刻都能感受到你骨子里对我深挚的爱。也许,你总在我身上看到你自己的影子,我如你年少那般?贪玩却聪明,也如你现在这般乐观。所以你爱我却又担忧我,你不愿我步你后尘,你希望我过得无忧无虑。

或许是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压力,你从年轻时的内向变为中年这般懂得去交际和处理各种关系。也许这种转变让你身不由己,?但你从不在我面前体现出过多的世故,你只希望我这一生都在单纯中度过。你总是乐观面对生活,即使生活有时令你不如意甚至狼狈,你也愿意用笑容去抵挡这一切,你总说什么都会过去的,你想用这样豁达来感染我们每一个人。你说你不求我大富大贵,只愿我平安喜乐。

可是,英雄也不是用钢铁做的,在一次你与妈妈的争吵后,我看到你独自一人对着阳台,背部轻轻的颤抖。我明白你肩上担负着重大的责任,也懂得你许多时候的无助与辛酸,你不愿去倾诉自己的哭累,只想留给我们幸福心安。

然而,我今年已经十八岁了,我是个成年人了,也许在你心中我永远是个小朋友,但我已经能够与你一起来担负一些责任。很多时候你与我的.相处更愿意用朋友的身份,你总是朋友身份与我拉近距离,对我开导为我指路,而我如今也想用朋友的身份陪伴你,听你倾诉陪你度过这生活中的每一种不如意。在你身上我能看到自己未来的方向,能学会成长变得成熟。

上一篇:文明校园创建过程资料下一篇:水库管理人员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