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对策(精选9篇)
中共威宁自治县金钟镇党委书记—陈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日新月异,人民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政府职能也要随之而转变。为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及小康社会的建设,建设现代化公共服务型政府已成为当今政府改革和创新的又一新亮点。邓小平同志告诉我们既要解放思想,也要改革开放。所以我们应摒弃过去的因循守旧、按部就班,要努力的创新,建设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就成为我们首当其冲的任务。然而如何界定现代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意义、在建设中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建设现代型服务政府等问题,都有待我们去深思。下面是我的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如何正确理解现代服务型政府
现代服务型政府顾名思义就是具有公共服务职能的现代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有机结合。现代型政府就是要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迎合时代的要求,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政府”这个国家机构的代名词都应赋予时代的特色,应把先进高端的科学技术应用到政府的行政执法中来,达到高效、便捷、利民、创新的效果。社会在进步、事物在变化,我们对现代型政府的诠释也在相应发生着改变,就如同马克思哲学里的社会生产关系要符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样,只有与之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样的,社会进步了、发展了,人们的意识、生活工作方式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那么我们的政府职能也同样要与之相适应,才能发挥其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职能。总之,现代型政府就是观念要
1与时俱进,方式要与时代同步伐,能解决新问题,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人民各项事业创新,为社会全面发展谋新路子。在新的改革开放的今天,将墨守成规的政府职能转化为开放先进的政府职能,关键取决于思想观念能否适新形势、新环境下的要求,能否有效利用资源优化配置、效率市场调节作用。
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目标是服务人民。服务是一个社会的范畴,它包含了方方面面的因素,即资源优化配置、市场经济调节,社会治安管理、公共服务等。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大的范畴,一是服务于人,二是服务于事,它准确地概括了政府是由谁来掌舵,为谁掌舵、怎样掌好舵的问题。服务型政府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为人民做实事,方便人民,调节资源,调控市场,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国家机构。
二、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来自于人民,人民在赋予权力的同时也赋予了责任和使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的治国之道,其中我们可以看到治国最终还是为了人民,一切权利都是围绕人而进行的。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今天,我们更要以一种创新的姿态为人民树立一面好的旗帜, 和人民群众手拉手、心贴心,所以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至关重要。
首先、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是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是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只有建立服务型政府,以服务人民、服务市场为己任,才能真正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比经济体制改革更为艰巨的任务。
其次、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现代社会竞争激烈, 政府自身建设的客观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政府组织结构日益系统化,中间层级政府的信息传递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空闲。随着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加快,公民主体意识、民主监督意识日益增强,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升。面对新的形势,政府应当具有灵活的管理体制,以对公民需求及环境变化作出及时、准确的回应,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做事风格,做到为民、利民、便民的工作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让人民信服、得到人民的拥护。得道多做,失道寡做,我们需要和人民群众在一起,所以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当前在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各界都在倡导建设现代服务型机构,其目的都是为了方便,快捷,提高办事效率、吸引目标顾客。同样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它不仅要服务好人民群众,更重要的是为其谋发展,找出路。从而就千方百计吸引投资商、吸引人才、吸引资金,使得现代服务型政府不仅要服务群众,而且还要服务社会各界。但是现在的政府在现代型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令群众不太满意的地方。譬如,机制不够健全,没有一套完整细致的机制来规范行政工作 人员的言行,部分制度形同虚设,没有用到实处,导致行政
人员言行随心所欲,不受拘束;行政人员的素质和意识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一个政府机构的服务工作做得如何关键要看从政人员的素质和意识,如何看待身在其位的价值和意义。有的行政人员心里有的只是飘飘然,缺乏责任心,对待老百姓态度生硬,办事拖拉,摆官架子,说话不清不楚、绕弯子,让老百姓听得一头雾水,在群众心目中形成了不良影响,导致群众基础差,工作无法开展。业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导致了服务不及时、不全面,办事效率低下。
四、结合实际找对策,让现代服务型政府住进群众心中。要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是党代政府必须坚持的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从政府管理机制、管理职能、管理方式及人员素质方面下大力气。
(一)健全完善服务管理机制,坚持依法行政
建立一套管理服务制度,细化管理内容,明确责任人,用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从业人员的一言一行到领导班子的决策部署都以制度为准则,不徇私枉法、不区别对待,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执政之要在于为民,行政之要在于依法。坚持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要求,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各级政府机关都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善于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和其他行政事务。要以强化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重点,加强行政立法,提高行政立法水平。要改善行政执法,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要继续坚持各种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制度,确保公共行政权力的公正、公开、透明,有效运行。要强
化政府机关问责制,树立责任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二)强化行政队伍的团队精神和行政素质。每个政府机构里的所有行政人员就组成了一个团队,服务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在于这个团队的团结和协作能力,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在工作上有所突破,反之,则不然。然而一个现代服务团队的建设又取决于组成人员的政治素养和文化素质。加强定期培训,提高业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素质,行政主体间形成交流协作之势,互相学习借鉴。
(三)转变管理方式,用积分测评,加强群众民主监督意识。
1 《政府论》关于政府权力来源及其边界的逻辑分析
洛克关于政府权力性质和目的的理论是建立在反对君权神授的基础上的。在《政府论》上篇中, 洛克批判了绝对的君主专制理论, 坚持人的理性对人的行为的指导作用。他明确地阐述了国家是人民出于保护财产的目的、以契约授权形式形成的, 是保护个人财产的手段。
在明确了君权绝非来自神意之后, 洛克找到了权力来源的答案, 那就是人类的理性, 只有它才是政府权力的终极来源。它是一种平等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 一切权力和管辖权都是相互的, 人们毫无差别地生来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样的有利条件。最后, 它是自由平等的但不是放任的状态, 自然法 (亦即理性) 教导着有意遵从理性的全人类, 并把它交给每一个人去执行。同时, 人们为了克服自然状态的缺陷, 更好地保护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便相互订立契约, 自愿放弃自己惩罚他人的权利, 把它们交给他们中间被指定的人, 按照社会全体成员或他们授权的代表按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定来行使。
根据契约, 国家权力从个人权利中分化出来, 人们的行为由受不明文的自然法节制转而受统治政治社会的实在法和国家其他权力的节制, 以维持符合契约精神的、能给守法公民带来幸福、平等、自由、安全和财产权保护的政治秩序。由此国家政府就产生了, 它是基于人民同意的社会契约和个人部分权利的让渡, 政府之于个人只具工具性的功用, 是手段而非目的, 其职能范围是有限的, 所以这样的政府必然是有限政府。因此, 他们交给国家的权力也只能是“自然法所给与他的那种保护自己和其余人类的权力 ”。他强调指出, 最高权力 (指立法权) “未经本人同意, 不能取去任何人的财产的任何部分”。
2有限政府前提下权力行使的合法性要求
在阐述政府理论时, 为达到更好保护财产的目的, 洛克提出法治思想和分权理论。洛克法治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强调依法行政, 即用法律约束和限制行政权力 (王权) 。他从认为, 对人民生命、自由、财产权利的真正威胁是来自政府的侵害。根据政府权力的性质和保护财产的目的, 政府必须实行法治, 即政府只能以正式公布和经常有效的法律, 而不是以临时的命令和未定的决议进行统治。
洛克认为国家有三种权力: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三种权力中, 立法权是最高权力, 但不是专断的权力, 立法权力在最大范围内以不超出社会的公众福利为限度。他认为最符合法治原则的是建立复合的政体形式。关于国家的三种权力的关系, 洛克认为执行权和对外权都是以共同的权力为后盾的。但立法权和执行权必须分开, 他建议立法权由代表人民的国会行使。洛克明确指出了执行权和对外权必须从属于立法权。他认为, 这种政府形式最能保障人民的人身、自由、财产权利。应该指出, 洛克虽然主张立法权是最高权力, 但他并不认为这是不受限制的权力:政府权力作为来自人民委托的权力, 必须受委托条件的限制, 即不得侵害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在他看来, 政府权力如果成为绝对的不受限制的, 就会成为专制的, 而必然会危害人民的生命、自由、财产。
3洛克政府理论对我国当今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借鉴意义
服务精神是21世纪公共行政的灵魂, 政府的本质在于服务而非管制。我国政府改革的关键是要把我们的政府从管制型转变为服务型。“服务型政府”是现代公共管理发展新形势下一种崭新的政府模式。根据洛克关于政府权限的学说, 服务型政府建设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服务型政府应当是民主政府。政府的权力来自于公民的让渡, 必须以“公民本位”作为自身运转的轴心。具体而言, 服务型政府制度框架下, 公民本位具有“对象性特征”, 即政府必须以实现公民利益最大化为运转目标;同时还具有“主体性特征”, 即政府必须保障公共意志在公共事务中的支配性地位。因此, 完善民主制度, 实行民主政治, 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根本前提。
其二, 服务型政府应当是法治政府。法治政府应是政府从决策到执行那个及监督的整个过程都纳入法制化轨道, 权利与责任紧密相联, 集阳光政府, 有限政府, 诚信政府, 责任政府于一身, 并用法律加以固定即为法制政府。关键是要推进政府法制建设, 建立健全政府行政的法律依据和督促政府依法行政的法律制度。
其三, 服务型政府应当是有限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矛盾的多样化, 决定了无所不包的“全能政府”必然与社会和公民的需求发生冲突、碰撞。缓解这种冲突、碰撞, 根本出路在于准确把握和限定政府行政权力的渗透, 扩大社会发挥作用的空间。建设服务型政府, 必须把政府不该管的、管不了的事项转移给社会, 只有这样才能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因此, 有所为有所不为, 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刘光大.个人权利的让渡与有限政府———洛克《政府论》中关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关系思想浅探[J].开放时代, 1998, (6) .
[2][英]洛克.政府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
摘要:本文通过对公共服务的界定,研究传统政府管制性的职能与体制以及在社会转型时期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在审时度势下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指出服务型政府在政府体制改革中的实践,提出关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措施和原则。
关键词:公共服务型政府;制度建设;法制建设;公共职能;机构改革
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律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一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服务型政府以人文关怀、民主、法制等价值为基础,在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下,以提供公平、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为标志的政府形态。
一、公共服务的界定
关于公共服务的界定有着不同的界定,有学者指出公共服务是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基本的、非营利性的服务,即:首次公共服务是大众化的服务,而并非只针对少数人;其次公共服务是基本服务,他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再次公共服务是内容广泛的服务,他所提供的不单单是物质的同时也包括一些非物质的产品(如医疗、安全、教育等)。
二、传统政府管制性的职能与体制
我国过去实行的是管制型政府模式,政府的管理各项社会事务。许多企业、市场、社会团体以及中介组织能够自行解决的事情都纳入了政府的管辖之中,长期依靠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并通过设立行政机构来管理,将社会矛盾集中到政府身上。政府的行政职能体系高度统一,忽视了民主职能的重要性;对社会经济实行计划性管理,没有意识到市场作为调节手段的必要性;对社会服务统包统管,然而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有限性导致了此环节的薄弱;片面重视行政手段行政指令的作用,而忽视了法律手段与经济手段的作用。行政机构设置烦琐、队伍臃肿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三、社会转型时期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
1.转型时期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轨的时期,政府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职能以及实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转型的进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但是,公共服务领域的现状令人担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时存在许多问题:
(1)片面的发展观和管理理念导致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缺位”。
(2)模糊的职能范围导致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越位”“错位”。
(3)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单一。
(4)公共服务供给对象的歧视性导致了政府公共服务的不公正。
(5)制度建设的不足导致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缺失。
2.为解决矛盾中央领导所提出的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指导思想
(1)建立健全公务员权力约束双重机制。
(2)建立和完善“顾客”(或曰公民、公众)选择机制。
(3)建立健全委托代理机制 。
四、温家宝总理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
1.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行政改革的浪潮。在这场改革中,改革传统的公共服务垄断供给模式,实施公共服务市场化成为各国的普遍选择。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将原来由政府承担部分公共职能推向市场,通过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公共资源的作用,以达到有效改善和提升公共服务的目的。从本质上说,公共服务市场化反映了公共服务供给领域职能的收缩和市场价值的回归。
2.服务型政府在我国的兴起。2004年2月21日,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时提到: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五、服务型政府在政府体制改革中的实践
无论是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本届政府亲民形象上来看,都表明我国政府已经确立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而服务型政府必然对传统型政府在政民关系、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根本性变革。这一系列的变革决定了在服务型政府时期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也必将实现一种本质性的跨越。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完整化、 公共服务制度的法制化、 公共服务方式的多样化。
六、时代的发展以及历史遗留的问题对于我们提出了新的考验
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方案可以为世界公共服务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公共服务模式,各国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创造适合自己国情的公共服务体系。我国的公共服务模式和体系建设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模式,要渐进发展、稳步提高,不要急于求成,而应采取“覆盖面广、水平适度、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模式,在保证最低生活保障、初级卫生保健、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保护贫弱者为重点,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从而实现使人人都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要在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稳步推进。转变行政观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稳步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切实解决公共服务投入不足的问题;抓住关系国计民生的突出问题,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第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切实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参考文献:
[1]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2(7).
[2]竹立家:公共服务与全球化,中国行政管理,2004(5).
[3]夏书章:公共服务,中国行政管理,2003(3).
[4]陶学荣 陶 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5]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政府的能力和角色对于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的地位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为此,西方很多国家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政府改革运动,提出创建“服务型政府”的目标。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也在努力进行着这方面的探索和尝试,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在积极进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探索,并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由于理论上的不成熟以及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各地政府在服务型政府建设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公共行政的理论与方法,密切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实际情况,通过对服务型政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考察,指出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面临着一些困境,最后通过对困境出现原因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走出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困境的对策。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指导和推进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
【关键词】服务政府;问题;对策
引言
政府是政治社会中最大的组织,它既要处理公共事务,又要做出关涉社会成员利益的公共决定;对于每位社会成员而言,政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一个优良政府,始终是人类的美好愿望与理想。如何使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更快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更加高效、低价、廉洁地为人民服务,这是当代中国面临的新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一、服务性政府的概述
(一)服务性政府的内涵界定
我国对于服务型政府理论研究的重要思想来源是西方国家关于公共服务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就服务型政府的内涵而言,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其代表性的观点包括:有的学者认为,所谓公共服务型政府,就是“为全社会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以不断满足广大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诉求,在此基础上形成政府治理的制度安排”①。有的学认为,服务型政府是针对“管制型政府存在的弊端”而提出的新概念,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执政为民的政绩观;依法行政的法治观;科学民主的决策观;从严治政的责任观。②有的学者认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就是以“管理就是服务”为根本理念,以提供私人或者社会不愿意提供、或者没有能力提供的公共产品为主要职能的政府。
③综上所述,“服务型政府” 是政府治理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职能有限的政府、行政行为有效的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民主参与的政府。
(二)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活动广泛兴起。各级政府及部
门做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主要包括:首先,准确定位,转变职能。各级政府适应改革新情况、着眼于经济社会新发展,为进一步解放、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着由 “管理者”向“服务者 ”的角色转换,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提高效能的要求,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科学设置、全面正确地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特别是要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其次,以电子政务为支撑,阳光行政。电子政务就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它在政府内部行政电子化与自动化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建构一个虚拟政府,即跨时空、跨功能、跨部门的全天候的政府服务体系。它能够使公众迅速获取政府信息与服务,使政府部门内部、政府部门间以及政府与社会间进行快捷沟通,使政府能根据公众多层次的需求提供各种不同的服务选择。
最后,建立政务中心,高效行政。政务中心、政务大厅就是建设服务型政府进程中为提高服务效率而出现的新生事物和创新举措。政府部门把与市民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服务职能集中在一起,在统一、有效的管理下,各部门集中起来、联合起来办理事务,规范行政、公开办事、承诺时限,从而为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优质、廉洁、规范 ”的服务,构建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零距离通道。
虽然我国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着手改革以往 “重管理、轻服务 ”的政府管理模式,但由于公共服务型政府理论尚不甚成熟以及我国现行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还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用政治学的语言表述是为社会服务,用专业的行政学语言表述就是为公众服务。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并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公正执法为标志,并承担着相应责任的政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政府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
具有核心竞争力
一、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政府。在我国,这个核心竞争力就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就是社会平等、政治民主和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竞争力是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相一致的,是我们构筑国家“软实力”的基本要素。一个服务型政府,首要的特征就是张扬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实现了社会平等、政治民主和以人为本的“制度化形态”,并在社会实践和改革过程中具有切实的可操作性。离开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宪法原则和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谈服务型政府,这个服务型政府就可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民主和负责
二、服务型政府是一个民主和负责的政府。就是说,是一个人民民主和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前者是指政府的性质,后者是指政府的目的。人民民主是共和国宪法所赋予人民的基本权利,特别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它界定了政府的有限性。宪法规定的这“四个民主”权利,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在现实的制度安排中一个都不能少。公民通过正常程序和渠道参与国家治理,表达自己的愿望,是服务型政府的本质特征,惟其如此,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才能真正建立一个服务型政府。
法治和有效
三、服务型政府是一个法治和有效的政府。依法行政是现代政府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建立合理的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前提。我国政府就其本质来说,是依据宪法原则建立并按照宪法原则运作,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只有尊重宪法并按照宪法原则办事,才能在全社会树立政府的权威,确立政府的社会公信力。一个依法行政的政府必然是一个有效政府,其公共政策才能得到认真的落实。建立服务型政府,核心是政府必须尊重宪法精神,按宪法原则办事,只有这样,人民才会相信政
府,政府服务才能为群众所接受。依法行政是提高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关键环节。
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四、服务型政府是一个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核心是在公共财政和预算以及财政转移支付的导向上,要真正关注普通老百姓的利益、需要和愿望。把钱真正用到惠及千百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使人民安居乐业、心情舒畅、生活幸福的事业上来。要真正关心社会的弱势群体。政府必须下决心把钱投到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关乎千家万户生活命脉的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劳动力失业和培训、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社会安全和秩序等方面来。这些都是一个服务型政府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是关乎国家稳定、发展和繁荣的国家战略产业,搞得好与不好,直接决定着我们党和政府执政的物质基础,决定着人心向背,决定着政府在人民 群众中的威信。要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建立服务型政府,就是要把这些方面作为公共财政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基本方向,切实通过预算硬约束保证公共财政的正确使用。实现了合理分权
五、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实现了合理分权的政府。合理分权是完善政府治理、优化政府结构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分权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分权;上下级之间的权力下放;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之间的权限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限划分等。合理分权是现代政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合理分权是我们建立服务型政府所遇到的一个最复杂的结构性难题,解决得不好,就可能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社会失序和国家混乱,这是我们在分权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但分权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合理的分权至少可以带来以下几点好处:第一,最大好处是可以带来经济上的效率;第二,可以合理地控制政府的管理幅度,不至于因为管理幅度过大而造成管理失误;第三,可以减轻中央的财政负担;第四,可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第五,可以有效地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利益;第六,在政治上的最大好处是有利于建立问责制政府,转移政府责任,明确政府核心工作,便于政府的绩效评估。实现合理分权,是提高我党执政能力、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前提。
提供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职责的基本领域,是在维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满足通过市场机制满足不了或满足不好的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包括为各种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平等竞争的条件,为社会提供安全和公共产品,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服务等方面。
政府职能的转变
全能型政府的职能模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对象。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进行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政府是全能型的。政府扮演了生产者、监督者、控制者的角色,为社会和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和角色被淡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要求政府把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调节。政府由原来对微观主体的指令性管理转换到为市场主体服务上来,转换到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这一重大转变是艰难的,但却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啃掉的“硬骨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政府与国有企业在市场中的角色混淆现象得到改变;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迫使政府管理经济方式转变;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也将使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的现象有一定改变。但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不当干预与市场竞争秩序维护“缺位”并存,政府规模的膨胀加剧,影响了市场交易的顺利进行。
事实证明,把经济决策权归还给市场主体,同时提供各类市场主体自由竞争、公平交易的市场环境,让市场主体分散决策并独立承担经济后果和社会影响,政府专注于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维护的有限理性思维,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从审批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有必要通过规制市场行为和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市场竞争活动的公平、公正,降低市场经济活动的运行成本,增进市场效率。但政府规制不应成为维持政府部门利益的手段。政府设置过多过繁的审批或检查项目,有的甚至是乱收费、乱罚款,大大增加微观主体的市场运行成本和制度成本,同深化市场改革的要求背道而驰。传统体制下的行政审批还通过设置所有制门槛,对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领域进行限制。这与新的条件下国家对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路相左,与“非禁即入”的自由竞争理念也格格不入。因此,应当进一步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减少行政干预中的随意性,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优化组合。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础工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原则是:对不符合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原则、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行政审批,坚决予以取消;可以用市场机制代替的行政审批,通过市场机制运作;对于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要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做到审批程序严密、审批环节减少、审批效率明显提高,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得到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的出台对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我国“审批”过多过滥、冗长复杂的现象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政府只有切实把行政审批的范围减下来,实现审批行为的规范化,才谈得上向服务型模式的转变。从高成本政府转向高效率政府
逐步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前提。政府运作的高成本与政府服务的低效率是如影随行的。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责权,明确中央和地方对公共服务方面的管理责权,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也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特别是信息成本的有效途径。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减少政府规制范围,也有利于减低行政成本。
(作者信息)
【摘 要】当前我国政府职能正在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本文在对“服务型政府”内涵的界定基础上,通过对政府职能的总结归纳,结合现实针对性地提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以期为构建和谐政府、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政府职能;转变
我国政府改革的关键是要把我们的政府从管制型转变为服务型。“服务型政府”是现代公共管理发展新形势下的一个新理念,也是一种崭新的政府模式。它反映了社会对行使公权的国家行政机关角色定位认识的理性拓展,体现了民主法治背景下国家主体的公民的殷殷期望。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因此,当我们执行国家意志,处理国家各项事务时要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满足人民的需求,更需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行政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这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理念。
一、概念界定
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服务为主导以人民为本以社会为本,向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乃至其他组织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民主的法治的责任的权力与能力有限的政府
(一)何谓“服务型政府”
从政府公共关系的角度,服务型政府可以定义为: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理念下,在处理与政府服务对象(包括企业社会中介组织民众等)的关系中,体现践行民主维护公民权服务公共利益的特征,以实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与参与化的新型政府。[1]1.重心在于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职能是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职能,其他一切职能都处在次要的位置,服从于社会服务职能这一中心职能的实现。这就是说,社会服务本身就是目的,是服务型政府存在的价值所在和主要依据,服务精神应该贯穿政府活动始终以及一切政 1
府活动中。在传统政府模式下,政府职能结构的重心在政治统治职能上,政府虽然也提供社会服务,但是,政府提供社会服务不过是维持政治统治、稳定统治秩序、争取政治合法性的手段。
2.提倡公民参与
提供社会服务虽然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但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怎样提供服务,却不取决于政府意志,而是取决于公民的意愿和要求,政府必须对公民的服务要求做出前瞻性的回应。否则,政府提供什么服务,公民就得享受什么服务的强制式服务供给方式是违背服务型政府本质的。政府通过各种手段把自己认为的社会服务塞给公民,而公民却有可能不需要这种社会服务。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恩赐的服务就会变成强加的痛苦。因此,必须健全公民参与机制,畅通公民参与渠道,让公民表达和选择各自需要的社会服务。
3.以市场为导向
服务型政府必须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必须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这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几百年经验的总结。市场经济是服务型政府的根基。可以说,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公共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政治产品。市场经济越是深入发展,政府的公共服务性就越强。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我国,服务型政府模式是我国经济、政治、公共行政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4.以提高公共管理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
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本身就包含着加强和改善政府管理,重塑政府权威的内容。加强和改善政府管理、重塑政府权威就是政府要全面、正确履行职能,该管的一定要管好,不该管的交出去。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加强管理。当前的问题是正确履行经济调节职能,防止越位,即防止干预微观经济,防止干预企业、代替企业;正确履行市场监管职能,既防止越位又防止失位,即既防止代替市场,又防止监管不到位;特别要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注意防止失位,其核心之一是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增加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核心之二是建立健全新型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二)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1.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政府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
政府是全面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最权威的行政机构,政府必须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治国理政水平,增强服务能力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必然面临着全球化对政府自身建设的挑战。在此形势下,我国政府必须从改变执政理念和施
政手段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入手,在关注政治效应的同时关注社会效应和人文效应,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实现政府行政活动的民主化、科学化、网络化、透明化。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对公共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政府必须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的要求,在现阶段,提高行政效能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
[2]2.建立服务型政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和发展。从经济角度讲,它必然引起所有制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消费结构等一系列深刻的结构性变化。面对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迫切要求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以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3]3.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执政为民理念的体现
人民是政府或政权力量的基础。政府的一切行为都要尊重和体现人民的直接或间接利益。否则就会影响人民拥护政府的积极性,甚至会导致政府的合法性危机。因此,加快建立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行为的效能,可以更多的获得人民的拥护、信任、理解和支持,从而更好的维护人民的利益,满足人民的需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从根本上说是由人民政府的性质所决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也是我国政府实行管理服务的执政理念,更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级政府,应当始终把执政为民作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指针,始终把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贯彻于各项行政工作之中
4.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政府改革和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政府既要履行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职能,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为促进社会和谐创造物质基础;更要履行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公共事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和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而后一方面恰恰是当前政府职能的薄弱环节,因此迫切要求通过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
5.建立服务型政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整个社会资源配置中的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形式。在市场 3
经济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应由市场来调节,企业根据市场信号自主决定生产经营行为。政府把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交由市场调节,市场管不了和管不好的经济活动由政府出面进行调节。因此,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发展的需要。
[4]
二、服务型政府的职能
(一)维护市场秩序
在经济活动中,一些企业凭着雄厚的资本或是先进的技术与管理,在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最后控制市场,这样势必导致垄断。垄断的存在将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为了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消费者权益,政府应对垄断进行干预,打击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利益等现象,维护市场秩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市场机制的有效性来源于市场存在着有效的竞争。但由于垄断的存在,市场机制 的有效性往往难以发挥,造成社会效率损失,因此,必须对垄断加以防止和管制。而市场本身不仅不具有防止和管制垄断的功能,而且还存在着某些导致垄断的机制,所以防止和管制垄断的职能就只能由政府承担。
(二)完善制度服务
政府是作为秩序化统治的机构而存在的。作为秩序化的代表的政府,必须为人们和社会提供社会秩序的制度供给,也就是要为社会制定一个权威的人人必须遵守的制度框架或者制度模式。人们需要政府首先就是希望政府能够给人们一个有序的社会环境,这个环境的确立完全依赖于政府提供良好的制度。因为只有在良好的制度条件下,人民才能按照规矩去创造财富和谋取个人的幸福。政府必须根据人类最基本、最具有普适性的价值如自由、平等、公正、安全、公平、繁荣等来向社会提供制度、执行制度和纠正已经过时的制度。政府还应该根据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推进制度创新。
[5]
(三)提供公共服务
一般认为,公共服务是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时的劳务行为的总称。实际上,它是解决政府如何提供制度供给,如何采取和制定公共政策以及如何提供公共产品的问题。它主要涉及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提供公共服务时的程序、态度、方式和方法等问题。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服务行政理念的指导下,在服务程序、服务态度、服务效率等方面为当事人提供热情、快捷、简便和周到的服务,而不是冷漠的官僚主义者。
(四)维护社会公平
效率和公平是任何政府都追求的社会目标,但市场竞争能产生效率,却不能兼顾公平。若完全任由市场机制调节分配,就必然造成在贫富间、发达与落后地区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悬殊,促使社会发生两极分化,构成对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极大威胁。因而政府必须通过制定分配政策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来调节收入分配、防止贫富过度分化。
(五)维护宏观经济稳定
市场调节实现的均衡,是一种事后调节并通过分散决策而完成的均衡,它往往具有相当程度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由此产生宏观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和经济总量的失衡。理论研究和经济发展史均已证明,此时若没有政府出面干预,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冲击社会稳定;或因需求不足而导致生产过剩,导致失业面扩大,造成社会动荡。目前,我国转轨时期市场体系正处于发育和走向成熟阶段,价格机制的误导和自由竞争引起的非法垄断会不可避免地经常发生,这必然导致市场经济系统运行的混乱无序。因此,政府必须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进行国家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三、构建服务型政府职能的路径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政府转变职能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当前,在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政府职能转变的紧迫任务,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要求。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坚持以人为本,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应当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的理念。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不断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历史,就是一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历史 在当前形势下,构建服务型政府出发点是为了人民归宿也是为了人民,我国各级政府务必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当前,全体党员干部迫切需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大局意识,切实改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机关作风我国各级政府都是人民政府,如果与人民疏离,政府就失去了正义性和合理性,党也就失去了执政的根基执政者应当承担起为人民谋利益的责任,关注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把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要求作为行政活动的目标要常怀忧民之心常修务实清廉之德,培养先民后己 5
忠党爱民的高尚情怀,不要为了一己之利或本部门之利而阻碍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二)转变政府职能,塑造政府良好形象
政府的基本职能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政府职能的行使事关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可以说,政府承担着全面满足人民群众多层面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政府职能优化工作。在现阶段,务必将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作为政府的工作目标 构建服务型政府,必须解决好与市场化改革相适应的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具体来讲,一是要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体系,二是要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总体水平,三是要建立适合国情的公共服务模式,四是要创新公共服务的方式,五是要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制度,六是要实现人人享有公共服务的目标。
(三)规范政府行为,加强法制化建设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领导体制,说到底就是要建立高度民主的法制化政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防止行政权力滥用甚至异化。改善行政执法,促进严格执法,并建立和完善各种监督机制,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和教育,加大政务公开的力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从而实现我国政府向法制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的转变。
[6](四)加强制度建设,创新政府运行机制
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从施政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等各个方面,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在传统的政府运行机制下,公众参与途径狭窄,公众参与的机会十分有限,这直接导致了传统政府运行机制下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度不高,执行不透明,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影响到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构建服务型政府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由人管人的行政模式向制度管人的行政模式转变,坚决杜绝与民主政治建设不相协调做法,进一步明确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改革公民参与机制信息公开机制责任追究机制依法行政机制绩效评估机制,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能,以实际行动树立服务型政府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曹叔亮,张艳芳,钟金意.政府公共关系视角下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向[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
[2]蒙云龙.服务型政府构建问题研究[J].管理学刊,2013(5)
以1887年美国学者W·威尔逊《行政学研究》一文发表和1900年美国学者古德诺《政治与行政》一书出版为象征性起点, 公共行政学发展到现在, 已经成为一门具有高度理论综合性和最具实践性的学科。在这门学科的一百多年的发展、演变的历程中, 行政学经历了多次学科研究范式的转换, 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到新公共行政, 再到20世纪80年代的新公共管理理论, 21世纪初期登哈特夫妇又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理论, 每次行政学理论范式的转换对推动行政学的理论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具体实践都有重大意义。
2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内容与特征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础包括公民权理论、公民社会理论、组织人本主义、后现代公共行政、组织人道主义和话语理论、民主化的公民权利与责任理论。他们认为在新公共服务理论框架中服务公民而不是服务顾客的这个观点正好对应新公共管理的框架, 新公共管理提出了十条口号, 而他们提出了七条, 一条一条相对应。具体地说, 新公共服务理论有以下内容和特征。
第一, 服务而不是掌舵。第二, 为公民而不是顾客提供公共服务。第三, 强调公民权理论。第四, 重视公民关系, 将公共服务凌驾于企业家关系之上。第五, 注重行政执行中的民主。第六, 行政官员是仆人而不是主人。第七, 注重培育公民精神。第八, 强调官员之间的信任。
3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时代要求与紧迫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 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无论是政府与社会、与百姓, 还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权力社会向能力社会, 从国家社会向公民社会、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以及从单向控制的行政体制向协商合作的管理机制转变, 都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变化。近年来, 随着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不断推进, 党中央也把服务型政府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更加明确地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 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并且指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路径。
4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现状与难点
近年来, 各级地方政府纷纷提出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府改革目标, 各级政府按照公共服务的理论体系和框架, 不断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从自身实际出发, 积极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取得了明显成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说到底是政治体制改革, 就是走向公共政府, 走向服务型政府的改革。在市场经济中, 政府只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 市场环境的监管者, 无论是规则制定还是市场监管, 都是为市场、企业、公民提供服务。因此, 建设服务型政府, 政府必须由过去指挥经济变为服务经济, 公务员必须由过去的管理者变为服务者。目前, 我们所看到的很多地方的各级政府改革实际上是一种表层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而政治体制改革涉及整个社会秩序的扩展与重建, 需要平衡各个利益群体的利益要求, 需要越来越高超的政治技巧和技术支持。这种深层次的改革需要一个逐渐推进的过程, 不能急功近利, 一味追求政绩, 需要在保证现在稳定政治环境下, 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
政府是提供公共产品的, 但自建国以来, 我们长期受到计划经济时期错误观念的引导, 政府过去管得太多、管得太宽、管得太紧, 在市场监管、市场服务、公共事业管理与服务等许多方面又管得不够, 没有尽到政府的职责与义务。即政府管理中出现许多“越位”、“缺位”以及“错位”的现象。政府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应把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职能剥离出去, 把企业生产经营权、投资决策权交给企业, 把社会可以自我调节管理的职能交给各种社会中介组织, 把群众自治范围内的事情交给群众自己办理, 政府职能集中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
5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与建议
公共服务型政府具备以下主要职能: (1) 提供制度供给服务。 (2) 提供良好的公共政策服务。 (3) 提供公共产品。 (4) 提供公共服务。
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中, 第一, 要把十七大精神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理念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理论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 它们也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指明了具体方向和改革目标, 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第二, 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服务型政府, 目的是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因此, 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 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依据和检验标准, 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三, 要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核心内容。建设服务型政府, 要求政府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原则,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优化政府的机构设置, 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为广大群众提供完善的服务体系。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主体是各级政府自身, 因此, 如果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缺乏源于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忧患感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将不可能进行和实现。然而, 由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必然会涉及、触动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既有权力和利益, 因而在这种情况下,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既需要立足政府自身自觉主动, 也需要强化外部推动。具体地说:
一要坚持党的领导。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也理所当然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领导核心。二要加强人大监督。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重视和加强对同级政府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方面的进展和成效进行审议、评估、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出、提醒、通报, 并督促政府有关部门切实整改, 如此才能使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真正取得实效。三要完善公民参与。四要发展社会组织。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 政府管理模式将向“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迈进, 社会中介组织、各种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将承担大量政府的工作事务。因此, 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各种社会中介组织, 比如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经济协会、行业协会、社区民间组织等社会组织, 以发挥它们的公益责任和社会责任, 为公民社会的发展与建立提供坚实保障, 成为政府部门与市场的得力助手和重要桥梁。
参考文献
[1]珍妮特·V·登哈特, 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 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1]珍妮特·V·登哈特, 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 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孙红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学习读本[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7.[2]孙红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学习读本[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7.
[3]熊剑龙.评“新公共服务”[J].政治学研究, 2005 (2) .[3]熊剑龙.评“新公共服务”[J].政治学研究, 2005 (2) .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政府执行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003-02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与政府执行力的内在逻辑
(一)提升政府执行力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与社会信息化、市场化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生活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这种变化给各国的政府治理都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挑战,从而引发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世界性政府职能变革浪潮:政府职能从“以管理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政府角色从“划桨”转向“掌舵”与“服务”。在西方公共管理的浪潮影响下以及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政府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公共服务能力的建设逐渐成为我国公共部门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内容。温家宝总理,2005年3月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服务型政府”,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更是首次将建设服务型政府设定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与价值取向。
所谓的服务型政府,简单地说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政府部门必须明确自己存在的目的与宗旨,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服务型政府的最高伦理原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实现以政府为中心的管理向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转变,由官本位、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民本位体制的转变,为市场和社会提供更多高质量、高效能的公共服务产品。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是一个全方面、深层次的工程,它不仅涉及政府服务理念的转变,管理方式的转换,更是政府组织内部的一场变革,一场体制与机制全面革新的运动。它不是21世纪政府部门喊出来的一个空虚的口号,而是各级部门必须达到的目标。
因此,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服务行为的落实是关键。当前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心就应该实现由价值理念的建构向行政行为的优化过度,应注重增强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政府执行力不仅是政府各项政策实现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而且它的强弱也直接决定了政府的各项公共政策能否得到实施,公众的公共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否得到落实。由此可见,政府执行力的提升对于构建服务型政府具有重大的意义,政府执行力的提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提升政府执行力的内在动力
所谓政府执行力,是指政府组织内所存在的通过准确理解政府的目标及方向,精心设计方案并通过对政府的各种组织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法律、制度等进行集中有效的使用、调度和控制,从而有效地执行实施政府的公共政策、决策、法令、战略、计划以及完成政府既定目标的政府内在的能力和力量。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成果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的,我们说政府执行力高低决定了公共利益满足的程度,政策执行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而这与服务型政府的宗旨: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政府执行力的提升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提高政府政策的执行效率与效果,即提高公共利益的满足度,政府回应社会公共需求的能力,而这正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目标。所以说,服务型政府的价值理念为政府执行力的提升指明了方向,它是政府部门不断提升其执行力的内在动力。
服务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大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它把为人民服务,提供公共服务作为政府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这就为政府执行活动提供了价值取向与目标导向。政府的执行活动不再像以往机械的、任务式的完成政策执行活动,而是充分吸纳了服务型政府所倡导的服务理念,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提供更多高质量、高效率的公共服务。这使得政府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始终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为政府执行力的提升提供一个内在的驱动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建设服务型政府与提升政府执行力是相辅相成的。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政府提高其自身执行力的积极性与信念;在提升政府执行力的同时朝着建立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前进。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政府执行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策
(一)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执行力问题
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由于我国传统的行政体制,“官本位”思想等,严重阻碍了政府政策执行的实施,公共服务供给的严重不足,导致我国政府执行力的现状不容乐观,有很多问题急需我们去解决。
1.政府执行过程中的不作为现象
受我国传统的行政体制与“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各级政府组织内部的公务人员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行政不积极的问题。首先,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各级公务人员都视行政工作为“金饭碗”,这样从心理上造成了执行人员的工作惰性;而且普通民众也视这些公务人员为管理者,理所当然地把自己放在低人一等的位置,这样就更助长了行政工作人员优越的心理,表现在工作中就是行政执行的不积极与懈怠现象。有的政府组织是能推的工作就坚决不主动去做,实在是必须要去做的也是敷衍的表现一下。
2.政府执行过程中的乱执行现象
在政府执行政策过程中,除了因为执行主体的不作为,还存在因为诸多元素导致政府乱执行现象。例如,一些政策执行主体的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有限,导致在执行过程中对于政策的认识不足,而致使执行产生偏差。在执行过程中,执行人员往往因为政府内部结构的混乱,信息沟通与监督制度的缺失,导致执行行为往往呈现盲目性与随意性。政府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往往由于经济资源与技术支持的匮乏,常常导致执行行为难以继续,导致不得不中途停止。
政府部门执行力的不畅带来的直接负面影响是导致政府执行效率的低下,行政成本的逐渐增大。更深层次的影响是,由于政府执行力的不足,政府部门政策难以得到有效实施,公共服务的质量也就难以保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权威性,使得政府的公信力逐步丧失。所以,提升政府执行力迫在眉睫。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政府执行力困境的原因分析
1.政府执行政策过程中服务意识的缺失
行政人员的公共服务意识,是指各级政府部门的行政人员在行政活动中,以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为基本职责,具有愿意扮演好服务者角色,自觉主动地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服务并承担服务责任的认知、思想和理念。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公共行政依靠的是完整的行政权力体系及其严密的等级组织结构运行的。在中国传统的政府治理中,官本位思想极其严重,行政人员在日常的行政执行过程中,主人意识、权力意识、等级意识和优越感极度膨胀,他们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政府工作的思想,而是扭曲的把所谓的“权力”当成是管理、统治百姓的一种力量,忘记了作为人民公仆的使命,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2.政府执行政策过程中服务职能的不完善
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然而在传统的政府工作中,政府部门往往强调的是自身的经济调节与市场监管职能,而忽视了作为政府之根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这导致了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的对于自身职能责任认识的偏差。在实际的政府活动中,他们关注的往往是微观经济活动,而在提供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方面还比较薄弱,欠缺火候。
3.政府执行政策过程中服务方式的单一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管制型政府。该管的不该管的统统管理,社会上一些非政府组织难以进入公共服务领域。而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消费观念也在变化。在市场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时,人们更多的关注是医疗保健、教育文化、环境保护等等。人们的消费更趋向于享受型、服务型消费。而显然政府提供的社会服务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社会公共服务需求的多样性给政府公共服务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时候单靠政府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政府的资源是有限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能力更是有限的。所以,必须充分发挥其他社会主体的功能和作用。
4.政府执行政策过程中服务资源的不足
近年来,虽然各地政府的收入一直呈正增长的趋势,但是长期以来,各级政府的工作重心仍然是放在GDP总量的增长上,所以这就决定了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对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供给的忽略。而且,以现状来看,地方政府更多关注的是经济事务和部门的收入,没有集中精力放在社会管理和社会事务上。大量的财政透支用于发展竞争性行业,而关乎国计民生的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显然是不够的。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提升政府执行力的对策研究
1.加强行政主体的公共服务意识
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从观念层次上更新政府的服务理念,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心理转换。公务员是政府服务的直接从事者,在制度一定的基础上,公务员的素质不同,服务的质量往往也不一样。所以必须加强公务员思想建设,提升公务员自身修养,树立公务员公共服务精神,明确公共服务的目的和其核心理念。只有搞好思想建设,增强公务员的自律意识,那么作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执行者,才能够以身作则,认真负责,以最热情的态度投身到社会公共服务当中。
2.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必须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对我国政府的职能转变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要建立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在日常的政府行为中,首先是要履行好其自身的经济调节与时间监管职能,更重要的是要切实加强其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大力发展社会公共事业,为人民大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
3.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推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与社会化
公共服务市场化就是指在公共服务的领域内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推向市场,利用市场竞争机制来满足公众的利益需求。公共服务市场化打破了以往政府单一的供给模式,引入市场竞争,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利于政府公共服务效率的提高。一方面,它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的作用,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和改善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公共服务市场化也分担了政府很大一部分的压力,能够让政府更加集中精力发展民生,为人民服务。
公共服务的社会化要求打破传统的政府大包大揽方式,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大力提高与改善社会各个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建立以政府为导向,各个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公共服务公共的模式。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公共服务贫瘠的现状,实现公共服务的全方位、无缝隙供给。政府部门要不断培育社会中间力量,让他们积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并且要积极支持社会公益性的组织和人员,鼓励他们积极成为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为社会的公共事业做出贡献。
4.调整政府财政预算,使政府由投资型财政向公共服务型财政转变
我们必须加快政府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把政府的行为与企业的行为区分开来。我们说政府的基本职能是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所以要积极组织公共物品的供给。政府在退出竞争性领域的同时,要将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用于市场失效、市场不能供给的公用事业领域,例如基础科技、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建立起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因此,建立有效的公共财政,转变政府的职能,是适应以市场机制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的本质要求。
三、结语
当前,我国政府执行力的不足已经严重影响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所以,必须加快提升政府执行力的步伐,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并且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过程中,积极培育提升政府执行力的内在动力,使得这两者产生一个良性的互动,最后能够在政府执行力完善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服务型政府。
参考文献:
[1]孟昭武.服务型政府的伦理特征[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张创新,韩艳丽.服务型政府视域下政府执行力提升新探[J].中国行政管理,2010,(10).
[3]莫勇波.政府执行力刍议[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4]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
[5]胡凌艳,庄锡福.论行政人员公共服务意识的增强和有效树立[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5,(2).
摘要: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致力于转变政府的职能,实现政府职能和制度的创新,把我国建设成精简高效的“小政府,大社会”的国家。服务型政府是以人为本、公开透明、具有回应性的有限政府,本质上要求广泛的公民参与。本文从法律法规建设、参与意识和能力、参与渠道等方面找出了目前我国公民参与的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总结了加强公民参与的政策建议。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公民参与;政务公开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当今世界多数国家行政改革追求的目标。2006年3月,我国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它标志着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仅依靠政府部门及公务员本身,需要公民的积极参与。广泛有序的公民参与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内在要求。
一、服务型政府与公民参与
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并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公正执法为标志,并承担着相应责任的政府。服务型政府是民主的、透明的、有限的、回应性的便民政府。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以新公共服务理论为指导。新公共服务是关于公共行政在将公共利益、民主治理和公民参与置于中心地位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角色的一系列思想和理论。①新公共服务强调:公务员要着重关注公民并且在公民之间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公共政策可以通过公民参与和合作得到最有效的实施,公务员要帮助公民明确表达和满足他们的共同利益需求。同时,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理论来源——民主公民权理论、社区与公民社会理论、组织人本主义、后现代公共行政中都强调公民参与。因此,公民参与是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
公民参与,是现代西方政治学率先提出的一个重要术语。它“不仅是指公民的政治参与,即由公民直接或间接选举公共权力机构及其领导人的过程,还包括
②所有关于公共利益、公共事物管理等方面的参与”。它是指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
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也就是普通公民运用和行使公民权利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①
②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罗豪才.健全公民参与机制,推动政治文明建设[N].人民日报,2003-09-09.二、公民参与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内在要求
服务型政府有一些显著的特征,从这些显著的特征中,不难看出公民参与的重要性。
(一)民主的政府要求公民参与。民主政府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特征。民主政府主要包括: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评价。要做到这些,显然需要公民的参与,没有广泛的民主参与,就不能形成民主政府。因此,公民参与是形成民主政府的内在条件之一。
(二)透明的政府要求公民参与。服务型政府是透明的政府。透明政府应让公民知道政府在做什么、怎么做的,做到什么程度,实现公众的知情权。政务公开,不是简单的行政公文、政策规章的公开,而是要公开政策制定的背景和过程,让公民明白政策的制定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公民参与的过程。没有公民参与,也就不能实现政府的透明和公开化。因此,公民参与是形成透明政府的一个必要条件。
(三)回应性政府要求公民参与。行政官员在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当强调他们服务于公众的职责。换言之,将公民置于首位,强调的重点不应当放在政府应该掌舵还是划桨上,而应当放在建立具有完整性和回应性的公共机构上。③具有回应性的政府能迅速察觉公民偏好和社会问题,对社会要求做出回应。这样也可以促进公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回应型政府离不开公民参与,公民参与既是回应型政府形成的内在要求,也是它的重要内容。
(四)有限的政府要求公民参与。有限政府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政府,是要受宪法和法律的限制,接受公民和社会监督的政府。有限政府的实质就是 “小政府”,要求在公民广泛参与下,形成“大社会”。由此可见,公民参与是有限政府形成的内在要求。
(五)便民的政府要求公民参与。服务型政府强调以人为本,政府在提供服务时还要考虑对公民的便利性。让公民更方便地享受公共服务,可以提高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建设便民政府,要求有效的公民利益表达机制相匹配,只有公民把自己的意愿通过广泛畅通的渠道传递给政府,才能使政府做出有效的回应,提供相应服务。因此,公民参与是形成便民政府的重要条件。④
三、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公民参与的现状
第一,公民参与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制度保障作用不够。
这是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我国法律体系对公民的政治参与权有明确的规定与保障,但对公民行政参与权的实现与程序目前却无健全的法律体系保障。特别是③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④ 李之洋,王震.我国公共管理建构的政治本质:论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公民参与,湖北社会科学,2008(1)
对公民行政参与权的范围,实现途径、程序保障、权利救济等尚无体系化的规范,导致各地执行的情况不一,随意性强,容易造成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权丧失。
第二,公民参与组织化程度不高,参与意识与能力缺乏。
实践表明,部分公众对服务型政府建设持被动的观望态度,缺乏主动参与的责任意识。部分公民仅仅为了表达自身利益或解决自身问题而参与,有“搭便车”心理。另外,目前我国公民参与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基本是个人参与的状态。多数公民缺乏参与公共管理的基本知识储备,对相关的资讯与技能缺乏了解,加剧了公民参与的盲目性。
第三,政府动员、组织公民参与的模式单一,公民参与机制不健全。
现在有些地方把服务型政府建设想得过于简单,认为只要是建设成行政服务中心就行了。这就把公民当成了与提供公共物品无关的“顾客”,实质是把“公民参与”排除在外。目前各地在设置公民参与的渠道、选择公民参与模式、回应民意诉求,保障公民参与有效性等方面都存在结构性失衡等问题。在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过程的环节方面,主要是对政府绩效成果的评价参与,在行政决策、执法过程中的参与相对较少,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的参与更少。
第四,公民社会的建设远不成形,政府扶持的力度不到位。
近些年来,我国公民社会已经有了雏形,但是发展较慢,特别是第三部门对政府的依附性较强,而政府对第三部门扶持的力度远远不够。一些政府官员对政府权威过于迷信,认为第三部门可有可无。在实践上,对第三部门的工作支持不够,更没有为第三部门及公民社会完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增进公民参与的政策建议
第一、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增强公民的参与能力。公民的参与程度跟其教育水平密切相关。所以,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增加公民受教育机会,提高公众的受教育程度,使每位公民都成为有理性思维的、能运用自己的文化知识的积极参与者。具体包括:加快科学教育的改革,实行教育理念的变革和教育制度的创新,科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把教育重点转向为培养合格或优秀的公民服务。
第二、树立政府官员的正确理念,加强与公民合作。政府官员对待公民参与的理念直接影响到公民参与的作用发挥。这就要求政府官员必须树立正确的理念,破除给予公民参与权是行政机关“恩赐”的思想,承认公众在公共政策整个运行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吸收公民参与看成一种责任、义务,看成是优化政府行为的必由途径,并身体力行地实践这一理念,行政官员要有一种关心和参与的态度,应倾听公民声音并对其话语做出积极的回应,加强与公民合作,促进公民
参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⑤
第三、加快公民参与的法律化、制度化建设,健全公民参与制度。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公民参与的制度体系,建立了选举制度、听证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公民参与立法制度以及公民批评建议制度等。但是目前我国公民参与的法律和制度还很不完善,操作程序还缺乏具体措施。为提高公民参与的制度化水平,要完善和落实已有的具体制度,并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积极探索公民参与的切实有效的制度。
第四、拓宽公民参与渠道,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必须大力拓展和优化公民参与渠道,创造灵活多样的参与方式,并使新的参与方式制度化。托马斯在其著作中提到了如下公民参与形式:关键公众接触,公开听证,公民调查,咨询委员会,共同生产。⑥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公民参与理论,并结合具体实践情况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公民参与的具体形式。政府应建立并完善与公众沟通对话的各种机制,如电子政务、公民调查、公民听证或咨询、公民论坛以及网络盛行的BBS等,确保公民参与的渠道多样化。
第五、加强基层自治的能力,促进公民参与团体和组织的发展。地方基层自治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表达公民利益的起点。加强基层自治的能力,离不开公民参与团体和组织的发展。社区和第三部门是公民参与团体和组织的核心。社区在基层可以提供比政府和市场更快、更好、更有效的服务。第三部门作为不同于政府的公共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是特定利益团体的代表,它的充分发展有利于决策对利益的整合。
第六、建立公民参与的反馈评价机制,保护公民的参与热情。公民参与热情的高低,受参与结果的影响。公民的意愿在政府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供给中能否得到体现,是公民自身对参与结果评价的一个最为基本的方面。在我国的政府管理实践中,还存在着大搞形式主义的现象,导致公民参与的热情递减。因此,政府应该逐步建立有效的反馈评价机制,避免使人产生公民参与见首不见尾、虎头蛇尾的感觉。通过反馈评价机制的建立,一方面督促政府部门关注公民的意愿表达,另一方面,加强公民对政府的理解,从而形成良好的双向沟通。
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依靠公众和社会团体的认同、支持和参与。公民参与的方式和程度,决定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目标实现的进程。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理念,提高公民素质,健全保障机制,强化公民监督,加快公民参与的法律化、制度化建设,才能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树立起精干实效的服务型政府新形象。⑤郭圣耀,李 丽.提高公民参与,建设服务型政府,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6)
⑥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 新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2] 罗豪才 健全公民参与机制,推动政治文明建设[N].人民日报,2003-09-09.[3] 李之洋,王震 我国公共管理建构的政治本质:论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公民参与[J].湖北社会科学,2008(1)
[4] 郭圣耀,李丽 提高公民参与,建设服务型政府[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6)
【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对策】推荐阅读:
试论服务型政府07-07
温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和对策10-28
论机关效能建设的难点及对策10-15
人本管理:建设服务型机关的思考与实践07-14
对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11-12
建设“服务型工商”重在制度落实10-09
加强行政服务中心文化建设的思考05-29
中办印发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06-08
心理服务体系建设06-08
规范建设真情服务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