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形填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精选8篇)
完形填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完形填空的练习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如能做到精心设计、巩固理解,注重能力、逐步提高,分类指导,强化运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作 者:张启文 ZHANG Qi-wen 作者单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安徽,淮北,235000刊 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BEI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7(3)分类号:H319.3关键词:完形填空 精心设计 发展能力 分类指导
具体而言, 完形填空中的逻辑关系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上下文的语义提示;二是上下文的结构提示。下面结合近年来的高考题加以陈述 (保留题号) 。
一、根据上下文的语义提示解题
这是指选项常有一些词语在语篇中重复出现的现象, 词语的复现使语篇中的句子相互衔接, 从而构成一个意义完整的有机整体。具体分为三种情况:语义重复、词语重复、平行并列。
1. 语义重复
(2010年江苏卷) When I turned fourteen, she bought me a secondhand 47 and told me that she believed that I could become a writer.I knew her enthusiasm, I appreciated it had already improved our lives.I accepted her 49 and began to write for local newspapers.I was doing the same kind of 50 that great day I went to interview Andrew Carnegie and received the task which became my life’s work later.
47.A.cameraB.radioC.bicycleD.typewriter
49.A.beliefB.requestC.criticismD.description
50.A.teaching B.writingC.studyingD.reading
47.D。解析:根据下文“a writer”可推知“继母给我买了一台二手打印机”。
49.A。解析:根据本段中的“...she believed that I could become a writer.”可知答案为belief, 与believed形成了呼应。
50.B。解析:上文提到继母相信我能成为一名作家, 我接受了她的信念并开始从事写作, 故此处应填writing, 与上文内容一致。
2. 词语重复
(2010年湖南卷) My36, Beans, and I walk the trail frequently.Normally, Beans sniffs alongside the trail to follow the smell of a deer track or explore some cause known only to him.
Beans is a white dog, quite handsome and...
36.A.deer B.dog C.lady D.man
36.B。解析:根据第二段第一句“Beans is a white dog”可判断选B。
3. 平行并列
(2010年陕西卷) As selfish as it sounds, I excepted something more to come from that moment——a feeling of 37 or satisfaction, for example.
37.A.happiniss B.sadness C.love D.hate
37.A。解析:作者期盼的是美好感受, 这里的or表明了要填的词和satisfaction是并列的, 故只有happiniss符合语境。
二、根据上下文的结构解题
这是指在做完形填空时, 要注意识别语篇标志, 如:表示转折关系的:but,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although等;表示因果关系的:thus, so, therefore等;表示时空关系的:after, later, before, firstly, secondly, so far等;表示递进关系的:what’s more, besides, in addition, further等;表示条件关系的:even though, suppose, as long as等。这些逻辑关系语对准确理解语篇意义能够起到很强的提示作用。完形填空中的很多题目都围绕它们而设。考生在解题时要充分利用这些逻辑关系语, 找到与文中某些词、短语有密切关系的选项。如:
1. 转折关系
(2009年重庆卷) Besides, his sore throat kept upsetting him, and he developed a cough to force me and my family out, but 46.
46.A.escapeded B.succeeded C.regretted D.failed
46.D。解析:句意是:他头痛的喉咙使他难受, 并且他开始cough来试图把我和我的家人赶走, 但是没能成功。前面说到“他想赶我和家人出去”, 这里的but表示一种转折关系, 由此可以判断出这里是说“他没有成功”, 所以D项符合题意。
2. 时空关系
(2010年安徽卷) First of all, a pen should fit comfortably in your hand and be easy to use...Then, the writing point of the pen should allow the ink to flow evenly (均匀地) while the pen remains in touch with the paper...52, the pen should make a thick, dark line.
52.A.Meanwhile B.Generally C.Afterwords%%%%D.Finally
52.D。解析:该句上两段的首句连接词为“First of all”, “Then”, 所以这里应该用Finally。
3. 条件关系
(2010年课标全国) He replied that she no longer knew who he was, that she had not been able to recognize him for five years now.I was surprised and asked him, “And you 49 go every morning, even though she doesn’t know who you are?”
49.A.only B.then C.thus D.still
49.D。解析:由下文的“even though”可知, 他仍然每天都去, 用still表示“依然, 还是”。
4. 因果关系
These tell the story of a mother whose baby grows sick and pale and has changed so much that it is almost 24 to the parents.
24.A.uncomfortableB.unbelievable
C.unacceptableD.unrecognizable
【关键词】 完形心理学 高中语文教学 运用 课例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8-042-02
完形心理,又称格式塔心理或心理的“完形趋向”,指人脑神经系统的一种独特的组织功能,即“只要已具备了主要的条件,心理的组织作用总是力趋完善。”完形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作为现代心理学的一支,于1912年诞生于德国,它不仅在心理学史上留有不可磨灭的痕迹,而且在特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理论。将完形心理学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可以带来认识与实践上的一系列改善:将学生视作一个已经具备一定条件但尚不完善的,可以能动地调整、渐进式地改变的“完形”,即韦特海默所说的“Gestalt”,更能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接受学生的现状和问题,根据学生特点,引导学生能动的、渐进式地趋于完善。将课堂视为逐步实现“完形”的阵地,教师充分调动可用资源,灵活采取方式方法,建构最佳“心物场”,激发学生的完形冲动,建立良性的“同构”关系,促成学生能动、渐进式地调整与提高,在多元互动中落实教育教学目标。现以笔者承担的一节高三作文教学公开课为例,探讨完形心理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心物场 教学设计,从观念的转变开始
完形心理学家考夫卡将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作心理场,被知觉的现实称作物理场。二者并不一一对应,而人类的心理活动则是两者结合而成的心物场,并且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要受以自我为核心的心理场的制约。那么,就教学实践而言,其成效也必然要受教师与学生共同形成的双向互动的心物场的影响,因而教学设计的优化往往要从教师课堂教学观念的改善开始,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物场着手。
尊重学生学习现状及特点,将其视为可以能动地改善、渐进地提升的独特个体;而不仅仅是需要受教育、被改进的对象。将教学视为充分调动可用资源,灵活采取方式方法,实现师生双向的提升与完善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单向输送。这样往往能更自然地从学情出发,充分考虑其认知心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平台,以创设情境、开展活动等方式,着力构建良性“心物场”,设计“生本、生成、生态”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笔者执教的这一节教学视导课是在高三文科班上的作文指导课,主要是针对班级学生进入高三后掌握新型材料作文的写作规范后,却在语言表达上缺乏文采和感染力的问题,考虑到文科生有将文章写得“文质彬彬”的潜力,把“高考作文发展等级分”中的“有文采”一项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因文科班女生较多,就把课的题目定为《淡妆浓抹总相宜》。
为更好地创设情境,营造良性心物场,利用网络素材,准备了两组对比鲜明素颜照片和妆后照片,以“妆成每被秋娘妒”和“烟熏/素颜hold不住”为题,放在“课堂导入”和“课堂探究”这两个不同的环节先后呈现,分别突出“有文采”( “淡妆浓抹”)的重要性和“修饰有度”(“总相宜”)的必要性,从课堂反应来看,这两组图片以直观的视觉冲击力,在课堂的不同时间节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强化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与理解。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当处于一种理性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物场将导出一个良性的“格式塔”,带动我们享受过程,收获结果。
二、格式塔 教学过程,经“完形”的调整落实
韦特海默采用德语“Gestalt”一词作为完形心理学最基本的概念,意思是“能动的整体”,汉语译为“格式塔”或“完形”。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我们不妨将师生双方都视为一个“格式塔”,即已经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思考、认知和行为的方式,对于已经具备一定条件的尚不完整的事物或未完成的行为,将会激起使之完整的“心理场”。
具体到语文课堂,可得出两点认识:1.多年的生活、学习已经造成学生之间学习基础的差异和认知模式的不同,因而目标必然要分层;2.教学过程中逐步提供达成目标的特定条件,才能激发完形冲动,渐进式地导向学科素养的提升。尤其对于高三的写作教学而言,对于学生作文现状与教师期待之间的差距、对于学生个体写作能力的差异,必须要有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提升。
就《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教学设计而言,笔者在强化“文采”意识的基础上,试图落实三个不同层次的方法——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灵活使用不同句式及巧妙使用论证技巧和表现手法——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确实有所收获;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方法的突破的都注重“文段赏析——仿写填空——片断练习”的过程,最后再综合运用。
具休设计中,即使是一个仿写填空,也尽量注重由易而难,逐步提供“条件”,渐进式地激发学生的完形冲动,以期水到渠成地达到目标。以“句式酷变”环节中的“打造整句”为例:
一旦我们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亲密共存,就能朝赏晨鸟啼柳,夕览 ;晴看天高日丽, ;春赏雏燕桃红,夏赏荷风莲舟, , ……
教学过程中,决不能致力于拆除学生已有的“格式塔”,一厢情愿地重建学习习惯或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时必须分解出渐进式的、具体的目标或方法,让学生在心理上认为已经具备了实现目标的主要条件,在内心有清晰的愿景和明确的措施,激发“完形冲动”,在“格式塔”渐进式的调整中,实现教学、育人双重目标。
(下转第58页)
(上接第42页)
三、相似律 学习目标,由同伴的互促实现
格式塔一旦形成,自然会排斥“异质”,但相似的部分更容易组成整体。这就是完形心理学组织原则之一——“相似律”。这一学派的奠基人考夫卡也曾说:“自我和环境之间的动力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自我本身性质。”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会更深刻地体认“从学生中发现,在学生中探究,由学生来达成”的重要性。
在《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教学设计中,作为示范的“文质彬彬”的文段固然是原生态或老师仅稍加润色的学生作品,引以为戒的“言之无文”或“华而不实”的文段也都来自于学生习作。正是因为使用的素材贴合学生实际,因而更能激活其完形趋向和参与热情;探究研讨的过程中,始终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其分组讨论、相互点评,共同研究、归纳,而教师作为一名尽职尽责的听众,适时点拨、引领;即使在方法的总结上,尽管教师用心准备了一个口诀备用,最终还是以学生共同归纳的方法作结(示例如下),以利于其识记和运用。引述如下:
教师备用版:反设喻引排拟人,感叹整散长短群;对比类比具象化,切入阐释点题频;合题旨,巧呼应;淡妆浓抹文采生。
学生归纳版:反问设问比喻句,引用拟人加排比;感叹句、整散句,长短对比加类比;会呼应,要点题,紧扣中心不离题。
1924年,韦特海默——完形心理学的另一位奠基人——就曾写道,人类是一个整体,其行为并非由作为个体的人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这个整体的内在特征。身边的榜样及所处团队的力量由此可见一斑。正因为如此,“相似律”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还可以作更多的探究,包括互改互评、团队协作、分组竞赛等方式,踏踏实实地践行,而不是仅仅当成活跃课堂的手段甚至噱头,对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我认为确实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完形心理学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无论对于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还是对于学生终身发展的促进,都有深远的影响和价值,然而怎样才能进一步将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乃至推广应用,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借助相关课题的进一步开展,深入地思考,不断地探索……
摘要:随着篮球教学事业的发展,人们在不断探索更适合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合作学习理论是近年来最受欢迎也是综合效果比较明显的新型教学方式,它颠覆了传统的“以老师传授为重”的教学理念,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老师则起到了“引路人”的作用。本文分为四部分,首先阐述合作学习理论的概念;其次分析了在高职篮球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必要性;然后阐述了合作学习理论在高职篮球教学中应用的益处;最后提出合作学习理论对老师教学方式的新要求。关键词:合作学习;高职;篮球教学
近年来,国家对国民身体素质越来越重视,体育教学越发成为各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篮球是很多人都热爱的运动项目,组织好篮球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合作学习理论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理论,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它的合作理念与篮球的性质有很多契合的地方。
一、合作学习理念的介绍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被分为几个小组,在小组中一起学习探讨,每个人有明确的分工去共同完成小组的任务,评估方式为根据小组的成绩来给个人成绩的新型教学理论。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博士,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曾说过:“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的的方法。把学生分开的小组就相当于是一个社会基本组织单位,学生在这个组织里通过相互的交流和沟通来学习基本理论和更高层面的知识,同时完善了自己。”
合作学习理论能被广泛的应用并被不断的发展与它众多的理论支持是分不开的。例如:(1)社会互赖论。认为成员基于共同目标而互相依赖,使团体变为一个整体。而这种依赖又分为积极依赖、消极依赖以及缺乏依赖。(2)自控理论。威廉·格拉塞博士认为人本身的需要是驱动人发生某种行为的原始动力。学生有三种需要:对爱的需要;对力的需要;对自由、娱乐的需要。(3)发展理论。来源于维果茨基本的发展区理论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4)选择理论。换言之,是一种需要满足的理论。学校是满足学生三种需要的场所之一,所以,可以这样认为:不爱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是因为智力问题,而是心理问题。(5)接触理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可以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等等。
二、合作学习理论在高职篮球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首先,篮球是一项集体性的项目,所以对学习者的互相配合、协作有比较高的要求[1]。因此,这种要求和合作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相符合,为高职篮球运用于合作学习理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而且篮球运动的过程中,人类的交流频率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文化活动[1]。在参与篮球活动的过程中,队员与队员之间的合作尤为重要,这在篮球的比赛和运动时更加明显[1]。篮球不是靠一个人的优秀就可以完成的竞技性的项目,它需要队员的合作,比如每位队员都自己的位置,后卫、前锋、中锋等,这就要求他们负责好自己的部分与队友合作。其次,当前高职院校的篮球课程教学仍有多个地方亟待改进。教学方法单一不变,乏味无趣,容易造成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足,其主体地位无法凸显[1]。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好地实现高职篮球教育,合作学习的应用就显得尤为必要。
三、合作学习理论应用于高职篮球教学中的益处
(一)合作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合作学习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教学因素之间的互动视为学习的重要途径,强调通过互动交流来使课堂教学成为多种互动过程的统一体,合作学习把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主体性得到了体现,在学生进行合作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求知欲就会得到激发和释放,学生在这种强烈的求知欲的支配下就会乐于学习,并且在此基础上掌握学习的技巧,做到善于学习,教学的良性循环也会因此而建立起来[2]。
(二)合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个人素质
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会进行很多的交流,这就要求学生要敞开心扉与人交流,对交流交际能力是一种锻炼和提升;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因为要共同完成一个大任务,所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小任务,而这些小任务又会影响大任务的完成,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责任并且及时完成属于自己的任务,以免耽误大家的进度,以此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在一个组里的队员,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会做到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对彼此信任、包容,尊重队友;对于团队里的“领头羊”来说,合作学习可以锻炼组织能力,协商能力,全面思考的能力;合作学习过程中,大家可以“取长补短”来完善自己。
(三)合作学习的评价方式可以激励高职学生
由于高职的新生在入学之前,学习情况大多数处于中下游的水平,在高中的单一的评价体制下,经过多次的学习失败、不如意,很容易形成一种自我概念:“我就是不行,我就是没有能力,我的缺点就是xxx。”,进而产生挫败式的自我效能感[2]。而合作性学习的评级方式是依托小组成绩获得个人成绩,“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团队的成绩一定优于个人的成绩,当自己的成绩提高,被压抑很久的上进心和自信心也会苏醒,这就很好地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四、合作学习理论对于教师提出新要求
合作学习理论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的创新型教学理论。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并且注意各个细节性的问题。调整好合作、单独、竞争三种状态的教学比例,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加强团队合作意识,以此同时也能够以提高个人素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基础状况进行分析,之后从教学进度、教学任务、学员之间的相互合作、监督管理等方面对篮球教学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为学生制定适合的合作学习方案[3]。这对教师的教学自主性和创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语:
合作学习理论是一种对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引导与被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与被学习关系的促进。就学生而言,学习首先是一个吸收知识的过程,其次是一个与同伴进行结构搭建并应用的过程,只有自主的去学习,才能更好的认知、更快的解决问题。而合作学习理论的成果则与这些要求完美契合。
参考文献:
《成本会计》是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文对借鉴德国职教专家Eicker教授提出的教学设计“七步法”及其如何应用于《成本会计》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做了相应的分析,旨在提高成本会计的教学效果,更加突出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
“七步法”是德国Rostock大学技术教育研究院的Eicker教授研究提出的教学设计思想,是“学习领域导向型教学设计” 的一套系统理论。Eicker教授主张教学设计应包括:教学条件、指导思想、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资料、教学项目评价和以报告形式总结等七个步骤,其具体内容可以理解为:
(1)查明教学中重要与具体的起始条件;
(2)教学指导思想具体化;
(3)创设工作任务与情境,说明学生的主要任务与学习内容;
(4)拟定可能性流程;
(5)制作相关的实验指导和教学材料;
(6)讨论并进行对教学项目的评价;
(7)以报告形式总结教学设计工作。Eicker教授的“七步法”如何在《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性教学中得到应用,笔者拟就此提出自己的一些设想。
明确教学条件(教学环境)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高职成本会计的教学目标是为中小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具有较高实际操作能力的成本核算人员。围绕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制定典型工作任务,规划工作情境和教学环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而在此之前,通过调研,查明某个典型工作任务重要与具体的起始条件(即教学环境)是关键环节,是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成本会计按照授课内容可以制定多个典型工作任务,现仅以 “采用品种法进行成本核算”这一典型工作任务为例,应明确的教学条件(教学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工作任务的可行性条件 工作任务的可行性,即要明确将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面向的群体是什么样的,对学生而言,接受起来是否太难或太简单。这个条件的确认可以通过实际调查的方法来完成,一是对往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学习中的具体体会和薄弱环节。品种法是工业企业成本核算最基本的方法,包括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和成本计算期、进行要素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计算完工产品和产品成本等环节,其理论知识点较难,实训任务较繁重。通过对以往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及归纳整理,可以为典型工作任务的目标提供重要的参考,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更加合理地设计教学情境及考核和评价标准。
教师团队的可行性条件 教师团队的可行性,即教师自己是否能够完成这个项目,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完成这个项目。成本会计授课教师要求具备较高的“双师”素质,具有相关课程的教学经验和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聘请企业专家作为成本会计的辅助教师,参与并指导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学习情境的设计和授课计划的实施。
教学设施的可行性条件 成本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其硬件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的要求也很高,最好整个课程的上课地点安排在实训教室或实训大楼进行,采用上班式课程的模式。为了更切合企业工作的实际,应在去企业实际参观调研的基础上做好以上准备。
工作任务实施的潜在条件 工作任务实施的潜在条件,即有无第三方企业的指导性支持。能够与企业长期建立良好的工学合作关系,能够聘请到企业专家,对整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进行实践指导,或者能够组织学生去企业实际观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教学指导思想的确立
明确每个典型工作任务中学生所要达到和发展的能力是《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进行企业成本核算的职业行动能力,包括基本能力和潜在能力的培养。德国职业教育总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这也是我国高职教育这几年成功借鉴的经验总结。Eicker的职教思想核心是“参与设计导向”,他主张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实际操作才能实现,但是每一种操作所能培养的能力又是有差异的,所以,必须要在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下,在某一个工作情境里,说明这个工作任务在这个工作情境中能够实现哪些工作能力的培养,哪些是基本能力,哪些是潜在能力。例如在“采用品种法进行成本核算”的工作任务中,设计“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这一工作情境,学生要在工作情境中按照产品品种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这就涉及材料、工资等每个岗位的会计资料的传递和汇总以及大量相关数据的计算和处理,要求学生要达到的职业行动能力如表1所示。
同一门课程,学生的基础不同,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安排也有所不同,最终使学生获得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在力求统一的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通过特殊的教学安排,培养学生的一些突出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潜在能力的培养。
明确每个工作任务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以“采用品种法进行成本核算”这一典型工作任务为例,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1、以业务流程为导向。品种法是一套非常严谨的成本计算方法,应按业务流程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其业务流程包括产品生产流程和成本核算流程两部分。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分岗位设计工作情境。产品生产流程如图1所示,成本核算流程如图2所示。
2、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促进成本核算思维定势的形成。成本核算在会计的实际工作中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在工作情境中,学生可以进行工作岗位的轮换,全面掌握不同岗位的成本核算技能,并从中理解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形成成本核算的.基本思维定势。
创设工作任务与情境,说明学生的主要任务与学习内容
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情境的创设,必须与真实的工作情境及工作任务相类似。如品种法中工作情境的设计,把产品的生产流程与成本核算流程相结合,在工作情境中设置不同的会计岗位,如基本生产成本核算岗和辅助生产成本核算岗等,在基本生产车间内部设置材料成本核算岗、工资成本核算岗、制造费用核算岗、成本综合核算岗等。准备相应的教学道具和账证资料,学生分组安排在不同的成本计算岗位上,教师以管理者的口吻提出工作任务要求,如材料核算岗要根据有关账证资料计算出各种产品直接耗用和间接耗用的材料成本,工资核算岗要计算出各种产品直接耗用的和间接耗用的人工成本,成本综合核算岗要计算出期末完工产品和产品的生产成本等等。让学生明确自己所处的学习情境所要处理的基本业务和自己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设计教学过程,制定教学方案
根据成本会计的学科特点,应按照业务流程设计实践性教学过程,制定教学方案,主要包括教学过程总体框架的设计和教学步骤的具体设计。
业务流程是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有关联、有次序的活动集合,它的显著特征是人、物及方法相互系统地发挥作用,表现为一个完整的行动过程。以品种法为例,参照“七步法”的要求,对教学过程的总体框架的设计如图3所示。
在总体框架设计之后,还要将工作任务按照不同的工作岗位,划分成若干个子任务,进行教学步骤的具体设计并规定所需时间。品种法中以材料成本核算岗位为例,说明教学步骤的具体设计如图4所示。
另外,制作教学材料也是一个重要环节。以业务流程为导向,结合产品生产流程和成本核算流程制作教学沙盘,分岗位设计工作情境,布置工作设备和道具,准备实训资料。如材料成本核算岗所需账证资料包括:领料单、限额领料单、发料凭证汇总表、材料费用分配表、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明细账等等。应结合产品的生产流程,让学生进行数据计算和账证的处理与传递。
讨论并制作教学项目的评价
“七步法”教学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参与设计导向”,即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工作情境中进行角色体验,通过实践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辅导员的角色。在完成每个工作任务之后,应围绕着“参与设计导向”,教师和学生分别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做出评价。学习情境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个人发挥空间,所以教学项目(学习情境)的评价也应是开放与互动参与式的。以“采用品种法进行成本核算”这一工作任务为例,教师的评价指标应包括以下几点:
(1)工作任务的可行性分析是否充分准确,品种法的难易程度把握是否合理。
(2)硬件设施及教学资料是否准备充分。
(3)成本核算工作情境和工作岗位的设计是否符合企业实际。
(4)工作过程设计是否完整,有无企业专家参与指导。
(5)品种法的每一个子任务要求学生达到的职业行动能力是否明确,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是否充分,效果如何等等。
学生的评价指标应包括以下几点:
(1)能否独立完成某一个成本核算岗位的工作。
(2)能否与他人合作完成成本综合核算工作。
(3)在工作过程中体会到的理论知识薄弱点是什么。
(4)在工作过程中所达到的突出能力有哪些。
(5)工作任务、工作情境及工作岗位的设定还有哪些不足等等。
首先,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水平。针对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中的应用,首先要求教学工作者针对教学过程中需要的相关案例和社会事件进行整体规范和教学备课工作,以满足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客观上对教学工作者组织课堂和施教能力都有严格的要求,从而提高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水平。其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对学生来说,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效果。学生在案例教学法的学习中,针对相关理论与社会事件的有效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了解,也有利于学生在案例法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工作者的引导下,增加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最后,有利于活跃教学氛围。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中的运用,运用理论知识和社会事件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讲解,这种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社会事件,变抽象为具体的新型教学组织方法,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应用中受限因素
针对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中作用发挥不明显,存在的受限因素:案例和知识没有有效结合和教学能力有限等。案例教学法在实际的运用中,需要教学工作者针对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关的社会事件搜索进而利用,合理进行备课工作,才能确保社会事件的运用在理论讲解的过程中起到补充完善作用,如果社会事件引用不当或者与理论基础知识结合不够密切,容易造成分歧或者给学生思考造成误区的引导。这是案例法在实际的经济法授课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需要教学工作者注意。针对教学工作者教学组织能力对案例法造成的直接影响,主要是指教学工作者由于自身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水平有限,不能对案例法在实际的教学组织工作中充分利用,对教学质量起着反作用,这点是教学工作者需要注意提高自身能力的根本原因,也是保证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工作中起积极作用的前提。
三、案例教学法在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中的改进措施
(一)提高教学工作者的教学组织能力
针对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应首先提高教学工作者的教学组织能力,提高教学组织能力包括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学习能力等。教学工作者的能力直接决定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工作中的发挥作用程度,因此提高教学工作者的教学组织能力是确保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和基础。教学工作者应不断加强教学理论体系学习,通过听讲专家授课和与优秀教学工作者的交流,提高教学理念,进而针对实际的教学需要,进行有效的结合。其次教学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和参观调研中的学习,进行具体运用到教学工作中,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完善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不仅得益于建立教学法先进的教学法,最基本的是案例教学法是对教学理论的补充和完善,针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起到辅助和完善作用。因此针对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教学工作者对案例教学法应有全面系统的认识,便于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合理利用案例教学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活跃教学课堂氛围的效果。高职院校应加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在其他专业课程中进行相关应用,不仅局限于经济法教学工作中,以便教学工作者对案例教学法都有系统的认识,便于在教学经验交流中有效沟通教学心得,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营造教学氛围。其次,教学工作者应对案例教学法有全面的认识,认识到对基础理论的补充突完善作用,针对实际的教学工作要适当引用案例教学法,不能过度依赖案例教学法,针对案例教学法的利用应进行合理安排。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丰富教学内容
针对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济专业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教学工作者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合理利用相关案例,严禁错用或者滥用案例。同时针对经济法内容,应有效结合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如新媒体形象的画面展示和多媒体教学优点,应加大对多媒体的利用,注重对案例教学法的形象补充,进而达到丰富教学形式的效果。教学工作者通过多种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教学氛围,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为了在历史教学中实践活动教学理论, 也为了检验笔者对活动教学设计的成效, 笔者在2009级高职小教英语一班和二班进行了历史学科活动教学准实验。
一、历史学科活动教学准实验的实施
(一) 实验对象
选择学院2009级高职小教英语一班和二班作为活动教学实验对象, 以高职小教中文班作为对照班, 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学。
(二) 实施计划
(1) 在实验前先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测试, 了解各班对历史知识掌握状况;进行“历史教学现状与学生学习心理”问卷调查, 了解对历史学习的态度、看法。
(2) 实施过程中, 要注意了解学生在采用活动教学方式后, 每节课有什么收获, 包括认知、情感等方面。再抽查了解一下其他班级学生的情况, 看有什么不同。
(3) 期中考试后, 在实验班进行一次座谈, 了解学生对历史学科活动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及时弥补不足。
(4) 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后, 把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成绩作一下对比, 看有什么变化。
(5) 期末考试结束后, 对实验班的学生再进行一次问卷调查, 包括“历史教学现状与学生学习心理”和“活动教学效果”, 之后再进行一次座谈, 了解历史学科活动教学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二、历史学科活动教学准实验效果分析
第一, 实施活动教学后,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在活动前对两个实验班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 每班都有近1/3的学生上课时不怎么听课 (见表1) 。通过一个学期的活动教学, 到期末时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加了。英语一班由实验前的15人增加到29人;英语二班由实验前的16人增加到31人。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比例也有所下降, 其中对历史教学活动感到厌烦的约占班级人数的7%左右 (见表2) 。
在问卷调查中还发现学生在实验前后对“你是否喜欢上历史课”的选择也发生了变化:喜欢的人数明显增多了 (见表3, 表4) 。
假设H0:各选项人数均等, H1:各选项人数不等, 通过计算X2值, 得出英语一班X2=4.64, 由于X2=4.64<5.99=X2 (2) 0.05, 则P>0.05, 根据X2统计决断规则, 应在0.05显著性水平上保留零假设, 拒绝备择假设。英语二班X2=2.45, 由于X2=2.45<5.99=X2 (2) 0.05, 则P>0.05, 也是在0.05显著性水平上保留零假设, 而拒绝备择假设。所以, 两个学校的选择情况都没有显著差异。
假设H0:各选项人数均等, H1:各选项人数不等, 通过计算X2值, 得出英语一班X2=6.68, 由于X2 (2) 0.05=5.99
虽然在个别谈话中有些学生谈到喜欢历史课的原因时说:“历史是小科, 不重要, 可以开小差, 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但多数学生认为“历史故事很吸引人”、“对活动教学的形式, 特别是小品表演、社会调查很感兴趣”。有位叫郭志远的学生, 虽然其他课程学得不太好, 但历史知识却特别丰富, 竟然看过《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历史书籍。笔者想若能把其长处、自信合理引导, 波及其余, 对他的学习生活一定会产生积极影响。
第二, 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一定提高。我们分别对两个实验班实验前、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平均成绩做了统计, 并对实验前与期中考试、期中与期末考试的平均成绩进行了Z检验, 均显示出显著性差异 (见表5) 。假设H0:u1≥u2, H1:u1
我们又以中文班作为对照班。根据以往资料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成绩相当。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教学, 实验班的成绩有了一定提高。表6是本学期实验班与对照班期中、期末考试平均成绩对照表。我们对各组成绩分别进行了Z检验。假设H0:u1=u2, H1:u1≠u2, 通过S计算得出实验班与对照班期中考试平均成绩的Z=0.76, 由于以往资料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成绩相当, 所以, 根据单侧Z检验统计决断规则, |Z|=0.76<1.65, 则P>0.05, 应在0.05显著水平上保留零假设, 拒绝备择假设。所以, 实验班期中考试平均成绩虽然高于对照班, 但是差异并不显著。期末考试实验班与对照班平均成绩的Z=2.45, 由于以往资料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成绩相当, 根据单侧Z检验统计决断规则, |Z|=2.45>2.33, 则P<0.01, 应在0.01显著性水平上拒绝零假设而接受备择假设。由于实验班的成绩高于对照班,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活动教学的效果优于传统教学。
学生成绩之所以能够提高, 是因为活动教学的形式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对实验班进行的“活动教学效果问卷调查”中, 二班有38人、一班有44人认为活动教学调动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由于兴趣产生了, 所以对学习内容的关注程度自然就提高了;由于主动参与了教学活动, 所以, 对历史情节的感受更真切, 印象更深刻。在问卷中, 二班有42人、一班有45人认为与以前相比现在知道的历史知识多了、印象深。在个别谈话中有的学生说:“为了能在‘故事时间’中技压群芳, 课下看了许多历史故事书。”“由于自己参与了课堂活动, 知识不知不觉就记住了。”因此, 教师与其把结论告诉学生, 不如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把感受告诉学生, 不如让学生自己获取体验;将技能要点告诉学生, 不能代替学生的动手实践。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与学识, 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深刻, 不如做中学那样牢固, 不如活动教学那样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
第三, 活动教学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50%左右的学生认为活动教学“促进了能力发展” (见表7) 。假设H0:各选项人数均等, H1:各选项人数不等, 通过计算X2值, 得出英语一班X2=7.6, 由于X (2) 20.05=5.99
通过学生完成的开放性作业, 也可以看出学生在收集资料、语言表达、思维的条理性等方面都有所提高。这些变化主要有赖于活动教学中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因为融洽的课堂气氛, 和谐的师生感情, 使学生能放松地学习, 放心地思考, 不用担心教师的责骂, 也不用担心同学的讥讽。这种状态回答问题的准确率最高, 最易产生灵感, 语言最易有光彩, 见解最易独到。在历史活动教学中, 我们要求教师尽量做到: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重视学生的情感和意见;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以真诚的态度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并创造条件, 让每一个学生, 尤其是学习基础差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其学好历史的信心, 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 增进与学生的感情交流。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中心人物, 不再是发号施令的上司, 而是作为班级普通的一员参加学生的活动, 以真挚、坦率的态度与学生平等相处, 相互交流思想感情, 是学习活动的咨询者和合作者。这样, 教师就能在情感领域与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和睦的“朋友”关系。亲和的人际环境, 将缩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 满足学生生理、心理的需要, 完成自我价值的体现。学生获得成功之际, 恰是他们在观念上树立起主体意识、学会自主学习, 成为学习主人之时。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 学生不但提高了学习能力, 而且在教师指导影响下, 在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熏陶下, 与人交往的能力也自然提高了。
第四, 在活动教学中, 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更真切。历史教育是典型的情感教育。但在传统教学中, 生动的历史情节却演化为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等僵化的知识点, 甚至连蕴含其中的道德情感也“规范”化了。在活动教学中, 我们则力求通过各种教学手段, 复现历史情景, 让学生获得尽可能丰富的情感经历, 达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目的。比如, 在学习《“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时, 正逢通辽博物馆举办《毛泽东主席像章展》。展厅中的像章种类繁多, 有瓷的、有塑料的、有金属的等, 时间跨越了毛泽东青年、中年、老年几十年的历程, 其间还配有许多图片。学生通过参观这些像章和图片, 直观地体验到了文革期间人们对毛主席的崇拜, 再结合走访文革亲历者所获得的感受, 对这段历史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有了深刻的认识。学生们感叹那个时候人们的向心力、凝聚力, 认为这是我们今天最缺乏的精神, 但同时也指出了盲目崇拜的危害。如果没有真切的感受, 学生的认识只能局限于书本中的文字。
历史是一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学科, 在学生素质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改变传统历史教育枯燥、乏味、实效性差的弊端, 我们把活动教学引入到了历史课堂中。经过一个学期的试用, 证实了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而且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过, 在试用中也发现存在着诸如:仍有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有搞形式主义之嫌、活动方式与教学内容还需进一步揉合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桂芳, 张静, 张增强.历史典型课示例与分析[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杨扬.历史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宋宁娜.活动教学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4]田慧生, 李臣之, 潘洪健.活动教学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关键词】英美文学 高职 英语教学
前言
在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今中国,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技能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重视。英语教学自然也成了各类高校与广大学生群体所关注的问题。围绕着这一主题,本文将以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为例讨论英美文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问题,以期推动高职英语教学水平的发展。
一、英美文学对课堂氛围及学生兴趣的激发作用
英语作为一种外国语言,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本身就有一种距离与晦涩之感,如果一味地用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很容易扼杀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可见,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引导主动学习应当成为老师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课堂上引入英美文学元素就是很好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之一。不少英美文学作品都有着生动丰富的故事情节,而这也正是学生们所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斯威夫特的《格列弗游记》为例,里面就讲述了很多离奇的内容情节,比如里面有个被称做马国(Houyhnhnms)的国家,由形象似马的生物统治,他们友好热情;而这个国家还有存在着一种外表像人但却贪婪凶恶的物种,被称做雅虎(Yahoos),作者就因为长得像后者而遭到了前者的驱逐。通过引入夸张、怪异的故事,老师们可以很快地获得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二、英美文学对于英语地区文化背景的介绍作用
文化背景的差异是很多学生学习与理解英语过程中的一个很大的阻碍,为此,高职英语教学应当注重对于西方文化背景的介绍,这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内容与语言内涵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以《圣经》为例,圣经被视作对英美文化影响力最大的文学作品,直到今天,很多现代英语用语中仍然渗透着圣经里的故事。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曾说过一句话,将文字于自己的意义比喻于亚伦的神杖。要理解海伦·凯勒的话,就要以知道一个著名的圣经故事为前提,即以色列领导者摩西曾经利用兄长亚伦的神杖借助上帝的旨意打败奴役以色列人的埃及统治者,使以色列人顺利出逃重生。故而亚伦的神杖在英美文化中代表着强大的、有关键作用的法宝。
还有许多英美文学与历史传说及神话故事也有着很大的关联,英语中起源于这些传说与故事的词语用法也非常常见,比如在英语中“Helen”一般用于人名,但由于“特洛依战争”的历史背景,它也可以用来指代“美女”之意。同样出自特洛依战争的词语还有The Trojan Horse (特洛依木马),如果对西方文化背景一无所知,那么很容易把特洛依木马理解成某个真实的生物种类,那么就大错特错,与词语真正想表达的意思相对甚远了。
除此以外,和其他任何语言一样,英语中也有很多俗语式的表达方式,对于习惯直译的学生们来说,这些俗语也是需要进一步理解其内在涵义的内容之一。比如“a penny in hand is a penny in bag”它的涵义类似于中国话里的“一鸟在手胜过二鸟在林”,这样的表达法很少以官方的、正式的身份出现在教材中,但它却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及英美人士的日常用语中,可见英美文学对于高职英语教学来说也是具有一定实用性的。
三、英美文学对于中西语言特点差异的诠释作用
由于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生产与发展的过程不一样,不同语言之间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借助英美文学作品进一步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中少闹笑话、少走弯路。
这其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英美文学作品中词汇表面意思与内在涵义及延伸意义之间的不同,比如单词“blue”,学生们常常会不加思索地将其理解成“蓝色”,但其实在很多情况下,英美人士会用它来表达“忧伤”的人物情绪,与色彩并无直接联系。再比如同样用于描述某个动物的一组名词,“dragon”和“dog”,一般情况下这两个单词确实是用来单纯地表示相应的动物本身,但由于两者形象差异巨大,在很多有比喻意义的衍生英文表达法中,其两者会用来意指两类给人感觉天差地别、完全不同的意思。
其次,在两种语言并不是所有表达方式都可以找到对应的翻译。比如在汉语文化中,用来表示“我”涵义的自称词汇非常之多,帝王可以自称为“朕”,小人物可以自称“草民”,为人妻者可以自称“妾身”,当老师的可以自称“为师”,但在英语文学作品以及英美人士日常生活之中,自称最常用最多见的人称代詞却只有一个,那就是“I”。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同一个词汇在不同语境里的涵义也是不同的。以单词“salt”为例,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组词语,即the salt of youth,这里“salt”指代的是“热情、活力”的意思;而在伊丽莎白时期的另一些英语文学作品中则常常会与“Please sit above the salt”的说法不期而遇,而这里整个短语表示却是“请上坐”意思。由此可见英美文学作品对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英语语言本身的特点与用法也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敏科. 论英美文学教学在提高高职学生基本语言技能中的作用[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
[2]李庆建,吴翠,石媚山. 英美文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析[J].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完形填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推荐阅读:
完形心理学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10-17
初三英语中考完形填空07-17
英语完形填空及其解析09-27
考研英语完形填空真题10-31
大学英语四级完形填空12-18
考研英语之完形填空复习计划04-07
英语四级考试完形填空解题步骤详解09-16
年高考英语真题完形填空题?完全解析09-17
2024年中考英语复习指导完形填空11-01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完形填空技巧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