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改革开放认识(通用10篇)
198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在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濒临崩溃边缘,全国人民迫切期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生活。而且当时的中国经济、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际竞争力。这些压力迫使国家领导人做出重大举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得以快速发展,物质丰富,综合国力位列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国际地位明显提升。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结束了农民交“皇粮”的时代。这些重大成就说明了改革开放的成功,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但是伴随成功的是其不足的一面。在物质及其丰富的同时,附髓而生的是消极腐败,社会风气不正。少数官员经不起改革和执政的考验,由人民公仆蜕变为人民主人。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 体育与健康课程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 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 将“健康第一”放在首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技能技巧的掌握, 同时又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身体和健康的知识。这些基本常识和健身方法, 除了在室外体育课中进行教学外, 主要还是在室内课中进行。
1 长期以来体育室内课不被教师和学生重视的原因
1.1 室内课的课时比重较小, 一般一学期只占到3—4课时。
1.2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 都认为体育课就应在室外进行, 在上室内课只是因为受到天气等客观因素的限制, 是不得以而为之的, 因此主观上对室内课就不重视, 甚至带有一些反感。
1.3 教师在进行室内课教学时, 往往教学手段单一, 照本喧课, 学生学习的兴趣很低, 积极性不高。
2 如何提高学生体育室内课学习的积极性
要想提高学生体育室内课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必须清楚体育室内课的重要性, 要通过不断改进室内课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真正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人在室内课教学中采用了一些好的方法, 收到了较明显的效果, 供诸位体育教师参考。
2.1 采用竞答, 抢答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对于学生以前曾经接触过的、较容易掌握的知识。当他们再听老师讲授时, 往往会表现出情绪上的不耐烦和注意力的不集中。这时, 如果你能通过让学生竞答或抢答的方式来回答你所要教授的知识, 一方面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很强, 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简单的测试来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可谓是“一举两得”。
例如, 每学期的第一节室内课通常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新学期的常规教育, 让学生明确新学期的教学目标、要求以及教学常规和安全事项等等。这些内容一般每一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讲授的, 可谓是“老生常谈”了。但是作为新学期开始, 一些常规和安全方面的教育又是必不可少的。我记得上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 还没等我走进教室门, 有几个学生就嘀咕起来了:“又是那老一套, 一点劲都没有”。听到这句话, 我当时就楞住了, 是啊!学生的话提醒了我, 于是我决定临时改变教课方式。“同学们好, 作为新学期的第一节课, 大家知道我要讲些什么内容么?”一上课, 我就首先发问了。“还不是那老一套么, 常规教育, 安全教育啦!”有的同学已经开始有些不耐烦了。“不错, 同学们真聪明, 你们既然已经知道了, 那么今天的内容老师就不讲了, 我们来进行一个小组竞答比赛, 看看哪一个小组能获得胜利, 好不好!!”同学们显然是被我这突然的举动吊起了胃口, “好的, 好的!!”。于是我将学生分成了若干小组, 然后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安排了有关的问题。“第一小组, 你们的问题是……, 请回答!!”“第三大题的正确答案是……”随着问题一个一个的被学生正确的回答, 课堂的气氛也达到了高潮。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 原本一节枯燥无味的课, 竟也能让学生如此积极的参与。
2.2 采用对话、辩论的方式来展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能力, 张扬学生的个性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在于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和机会。体育室内课同样也可以让学生一展身手, 展示自我, 张扬个性。
在教授《营养、体育锻炼与控制体重》一课时, 我就尝试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 针对“运动就能减肥”这一话题, 先让双方对员进行讨论, 形成各自的观点, 然后模仿电视节目中的辩论赛进行辩论。虽然学生的年纪不大, 可是在台上有的学生已能出口成章, 妙语连珠了。台上学生的精彩辩论, 也不时博得场下啦啦队员的阵阵掌声。课的最后我还让同学们根据场上辩论的情况, 评选出了最佳辨手, 授予他“辩论王”的称号。事后, 有的学生告诉我, 他们非常喜欢这样的形式, 希望我在以后的室内课中多进行。
2.3 运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材料, 来提高教学的直观性
室内课中, 有一部分内容是关于人体结构、场地器材大小等方面知识的, 例如人体各种器官, 这些知识直观性不强, 而且比较复杂, 如果仅凭教师的讲解, 效果不理想。但是借用多媒体课件就能很直观的反映出身体的各种结构和呼吸、消化的过程。在讲授呼吸系统功能时, 通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将气体从进入鼻腔、到咽、喉、气管、支气管, 慢慢进入肺的过程通过屏幕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来, 给学生非常强烈的感官印象, 使学生一目了然, 而且也不会出现器官顺序混乱的现象。又如在讲授篮球场地大小及规格时, 教师若仅凭语言讲解或板图, 一是比较费时间, 其次场地的尺寸太多, 也不利于学生记忆, 还会引起混淆。如果你能事先制作好有关篮球场地器械大小的课件, 上课时只要移动一下鼠标, 光标所到之处, 立刻会在屏幕上出现该器械或场地的大小尺寸, 如果能配以声音, 则效果更好。
2.4 利用网络优势, 拓宽学生视野, 让学生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随着学校现代化程度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学校拥有了自己的多媒体网络教室, 利用和开发网络资源, 让学生接触社会, 获取体育与健康方面知识的方法,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为终身体育服务。这不仅是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同样也是新课程提出的任务之一。
要正确地认识历史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历史教学内容。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认识认为:历史教科书即是历史教学内容,历史教学内容即是历史教科书。较长的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就是在这样一种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所以就出现了上课老师教教科书,学生背教科书,考试考教科书这样一个缺乏活力和生气的教学模式。因而,谈论历史教学内容和历史教学内容的改革,就需要从历史教科书与历史教学内容的关系这一话题展开。
第一,谈一谈历史教科书在历史教学内容体系中的地位。
历史教科书在历史教学内容中处于重要的位置,这是无庸置疑的。但是构成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不应该仅仅只有历史教科书,即不仅只是书本知识的内容,还应该有书本以外的各种知识的内容。因此,对历史教学内容的改革,就不应该仅仅着眼于历史教科书的改革上,而应该注重完善历史教学内容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和落实历史教科书的位置。历史教学内容应该包括哪些部分呢?主要地说,应该包括书本知识的内容和书本以外知识的内容。书本知识的内容一般包括历史教科书以及其它一些相关历史书籍的内容;书本以外知识的内容一般包括生活当中遇到并与之密切相连的诸多内容,例如,各种形式和种类的历史遗址、历史遗迹、历史遗物等等。在完善的历史教学内容体系中,书本知识的内容和书本以外知识的内容应该构成一个比例合适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历史教科书占据主导位置,它需要其它部分知识内容的配合,离开了这些知识内容,历史教科书就会失去主导的位置,而教科书的这种主导位置一旦失去,把它变成惟一的历史教学内容,那么,其在历史教学内容中的地位不会得到加强而是削弱,其应有的作用便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也是当前我国中学历史教学实践改革不能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的原因之一。
第二,谈一谈历史教科书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谈论历史教科书与历史教学内容的关系,不能不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即历史教科书自身的发展。当前历史教科书自身的建设备受人们的关注。但是,这种关注往往被自觉或不自觉地限制在了一个狭窄的范围里:就教科书论教科书。例如,教科书的科学性、教科书的具体内容组成(课文大小字、插图、习题等)、教科书的形式等等。应该说这些问题都属于历史教科书的重要问题。但是,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能够就事论事,而应该从历史教科书在历史教学内容体系中的地位、作用这样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加以认识,如果做到这一点的话,我们可能就会从新的视角、用新的思维方式,对诸如历史教科书的体系和结构、历史教科书的科学性、历史教科书的具体编写形式等等诸多问题,有全新的认识。而只有到了这时候,历史教科书的建设才会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第三,谈一谈如何构建历史教学内容体系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体系大体上是依照历史学通史内容的体系而建的。近年来虽然有所变化,但更多地表现为量上的增减损益。笔者在两三年前,曾经和一位在中外古史研究方面造诣很深并一直关注基础教育历史教学的历史学家,就这个问题进行过一次探讨。我还记得,这位先生曾形象地说:我们国家的历史教学,长期以来,基本就是小学小故事,中学中故事,大学大故事,研究生老故事,不同阶段的历史教学至今没有形成各自应有的体系,从长远看,这种状况不利于我国历史教学的发展。他的这段话,我始终不能忘记,并经常引导我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思考。目前,中学历史教学内容过分“科学化”的具体表现为:没有建立起相对独立、适合教学全面需要的体系、结构;使本来活生生的历史成为缺乏生气、远离生活,使学生大都不感兴趣、不愿意接受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各种形式的灌输(在上述情况下,无论使用何种手段、方法,其效果大都如此),就成为了最好、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我国目前进行的课程改革必须立足于两个基点: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与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二是面对一个开放多元的世界,一个走向全球化的世界,课程改革也应与世界教育改革潮流相融合。
1.重视学生对民族性、国际性的理解,重视价值观教育与学生道德的发展。教育与道德、文化和价值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保存和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也适应并发展民族性、社会文化和价值观。作为学校教育核心的课程其价值也应不是中立的,而是必然要体现出一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精神要求。
当今是一个多元社会和多元文化的世界。我国的课程改革首先要积极推进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尊崇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理念,并使之成为整个教育体系的灵魂。其次,要传递国家和民族优秀的核心价值观和优良传统。其三,要理解并尊重国内和国外以及国际间的文化差异,强调课程开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从不同民族与文化背景的视角,提升对外语学习的认识(学习外语不仅是为了掌握语言工具,更重要的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其他文化)。其四,加强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加强道德教育,使一代新人明辨是非,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人并关爱环境。
2.重视学生基本能力的开发
课程改革必须重视学生基本能力的开发。基本能力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尊重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养成是基础学力的核心,竞争学习、终身学习是儿童适应未来社会、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基础。这不仅对儿童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一个民族的发展也意义重大。
3.课程改革要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的经验
课程改革要回归生活——追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就是培养在生活世界中会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在课程目标上要培养既具有健全发展的自主性——善于自知,又具有健全发展的社会性——善于“发现他人”,在课程内容上要突破狭隘的科学世界的框框,整个生活世界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要突破原来课程的范围,寻求学校课程、社区课程、家庭课程之间的内在整合与相互作用,使整个世界都成为学习的课堂。同时,课程必须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才能成为学生的课程,这样就必须尊重学生的经验,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改革、开发课程,学生才能理解课程,在理解的过程中产生课程意义,因此,课程的设置就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需要来确定,明确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的关系,恰当地处理好必修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
4.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
培养有个性的学生首先应尊重学生个性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个性的发展包含了社会性,因此个性的成长是在生活中、在持续的社会交往中进行的。其次,个性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因此终身学习应成为每一个人的内在需求。应该把发展学生的个性作为积极应对信息社会挑战和增强创造力的重要方面加以提倡。因此,在我国的课程改革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并贯穿到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教学内容、课程管理等整个教育之中。
政治教育学院09级2班
【内容提要】教学评价是评估教学质量、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作用。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还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关键词】 评价 能力 多样化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测学生学习活动效果促进学生后续发展的手段,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课标中要求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在教学中我有了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明确新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特点。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有其显著的特点,即面向大众,承认差异,尊重个体。面向大众。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标准应适合每一个学生,因而要改变唯一标准式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应是多方面的,要求应是多层次的,方式应是可供选择的。承认差异。《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而不是所有人朝一个目标看齐,只有让不同的人得到适合其自身的不同程度的发展,评价才有价值,才是成功的。多一个角度,多一幅美景。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有多种智能,教师要有非此即彼的想法,不要以一盖全,一棒子打死人。要想想你面对的学生将来不仅有科学家、文学家,也有艺术家,还有运动员,但更多的是普通的社会人,只有多角度地看待学生,才能看到展现在自己面前的不是单
一、灰色的图案,而是五颜六色的、丰富多彩的画卷。评价的主体不仅是教师,也应包括学生本身,只有将学生也视为评价的主体,才能使评价被学生认可与接受,评价才有意义。
二、要改革评价方法
1、评价内容要有所突破。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要仅仅停留在“对”、“错”上,更重要是评价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在实际评价时我们注意采取平时作业.课堂提问,期中、期末考核等过程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对学生平时表现,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进行评价。通过评价鼓励与众不同的思考,除了知识和能力之外.还要评价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勇于克服困难的毅力,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其他方面的好习惯。好方法等。
2、完善评价标准,评价要根据“差异原则”因人而宜,采用不同尺子测量不同的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分类评价.能使每一个孩子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使评价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例如,平时课堂提问,尽管一些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回答得不是很好,也应给予积极的评价,注意挖掘其闪光点。并且教师注意克服:(1)以权威者自居。对学生的回答求全责备,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心理压抑。(2)评语枯燥,动不动就是“你真聪明”或“真棒”等不真切的评价。使学生找不着被表扬的感觉。努力做到评语合适,有针对性、导向性、激励性,同时对孩子的发展有教育、引导作用。
3、实行民主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评价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评价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学习做人的过程。使评价过程成为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在每单元学习前,让学生对自己以前的学习习惯、态度、知识基础、经验做自评,然后确立本单元学习所要努力的目标,单元
1
结束时,对照测试情况对自己完成目标的情况进行分析。小组评价要着重引导学生评价他人的成功之处。如学生在小组学习、交流中的表现。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提供一个对人客观公正,对自己不断自我调控、完善的过程。并为今后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对于一些无法实施量化的内容,可实施问卷的方法。如把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态度、情感等编制成问卷让学生答卷,以达到检测教师实施教学的情况。三,重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强化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在评价学生数学学习表现时,教师是评价的主体,但不是唯一的主体。除教师外,还可以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这样不仅有助于避免单一评价带来的误差(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主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发展),也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我在教学活动中尝试使用了学生自评表和小组评价表。学生自评表主要是填写对自己的学习策略、努力程度和学习效果等方面的评价。学生可以从课堂活动、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小组评价表主要是小组成员之间的评价,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和别人在学习过程中的长处和短处,以便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激发学生你追我赶的上进心。学生自评表(填满意、一般、不满意)自评项目 自评结果
1、积极举手发言
2、回答问题声音响亮
3、努力解决课堂上每一个问题
4、遵守纪律,专心听讲
5、作业认真完成
6、积极参与小组探究活动。小组评价表 姓名: 评价内容 评价结果
1、(他或她)上课认真听讲吗?
2、(他或她)能正确响亮地回答老师和同学的问题吗?
3、(他或她)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吗?
4、(他或她)作业认真吗? 经过几年来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总结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得以提高。以前由于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常遭遇失败的打击,学生对数学学习很难产生兴趣,加上教师、家长的不当评价,不少学生惧怕数学。实施新的评价方式后,学生逐渐找回了自信。有位学生在周记中这样写到:以前我从未想过如何把数学学好,我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在老师监督和催促下进行的,感觉自己好像是接受训练的动物,被反复地要求这样做那样做,累极了,厌恶极了。现在好多了,老师总在说你比以前进步了,再努力一下一定会更好的。感觉自己好像是在母亲呵护下咿呀学语的孩子,总在想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数学课堂氛围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生积极主动的发言,争先恐后的讨论和交流无不体现了这种改变。
(二)师生关系得以改善。由于以往的学习评价过于重视考试分数,学生感受到巨大压力,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紧张,从而产生的抵触情绪。新的评价方式更侧重纵向化评价,总是把学生与自己以前比,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与退步,学生容易接受。同时新的评价方式的着力点是激励与调控,所以它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特点、学习方法和学习情感体验等发生的变化,评价更具针对性,让学生获得充分的尊重。因而激烈的批评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抓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点滴闪光点的及时表扬,使学生获得了真实的成就感,师生关系更加平等,课堂教学气氛围更加和谐。四,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评价过于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而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其他方面的发展或多或少被忽略。新课程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生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我在教学面积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这样题:在长30米、宽20米的空地上设计一个花园,并估算出所需的经费、制出效果图。这需要学生进行价格的调查,动手、动脑去设计,并需要学生应用各方面的知识制出效果图。学生在做这次作业时,都能积极进行价格
2
调查,小组内同学合作,力求设计新颖、经济实用,完成的设计大多十分精美,能力强的同学还用电脑制出效果图。我将作业在班上展示,并根据设计精美程度、经济实用程度给出正确的评价。通过这次作业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以上是对小学数学课程评价的几点思考,是结合课程改革的理论探索和实践需要所进行的一些做法。这些还需要在实践探索中逐步改进。评价问题一直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乃至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希望有实践经验的同行提出更好的理念和想法。
参考文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教育》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变革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变革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可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了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的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一、充分认识博物馆社会免费开放的重要意义
博物馆是陈列、展示、宣传人类文化和自然遗存的重要场所, 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是一个地域历史和文化积累的总和, 是继承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 也是展示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窗口。博物馆的这些功能决定了博物馆、特别是公办综合性的历史博物馆, 是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 具有鲜明的公益性特征。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 是党中央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认真做好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 对于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扩大文化的影响力, 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 通过免费开放, 可以有效提升博物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此外, 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的机构、是为公众“提供接受学习、教育的场所”、是“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 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 可以使更多的人从这里接受教育、享受文化, 对于促进社会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在中国博物馆界掀起免费开放“风暴”的同时, 市民们的眼睛望着博物馆, 脚步迈向博物馆, 使博物馆的公益性质及文化魅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彰显。长久以来, 博物馆被视作“阳春白雪”, 是专家、学者的圣地, 实行免费开放后, “曲高和寡”的现象得以改观。这里我们看到席地而座的孩子们在“临摹”着古代的铜鼎;电脑动漫前学生正在“修复”破损的瓷器;这里有了民工兄弟们的身影;这里成了广大市民接受传统文化的公共场所。
二、免费开放后存在的问题
“免费开放”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矛盾、质疑、困难、抵触层层叠叠, 汹涌而至。观众素质、展馆服务、财政支出等问题成为落实“免费开放”的争议焦点。
由于观众数量增多, 对参观者的公共安全和展品安全形成较大威胁。在多个地区就曾经发生观众被挤伤、展品遭严重损坏等问题。大量参观者涌入博物馆, 馆内安装的监控设备很难发挥作用;为应对参观高峰, 博物馆工作人员都是极度疲劳, 保卫人员长期处于车轮大战的疲惫状态, 一旦发生不法分子趁乱盗取文物事件, 后果难以想象。同时由于参观人数太多, 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 严重污染了博物馆内的空气, 也影响了展室的温度和湿度。尽管文物都放在展柜里, 但不能保证展柜绝对密封, 二氧化碳容易使青铜器生锈, 书画纸张变脆。闪光灯紫外线会损害文物, 然而许多参观者无视这些规定。一旦毁坏, 损失难以估计。
部分博物馆的基础设施不适应新的需求。这些设施既包括维系博物馆纪念馆运行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 也包括厕所、存包处、医务室、餐饮、文化产品销售乃至轮椅等各种服务设施。多数博物馆纪念馆现有的基础设施, 是在长期收费时形成的。因此, 有些馆在免费开放后出现水、电、气不足, 各项服务设施跟不上实际需要, 甚至引发观众不满。
观众急剧增加, 与之配套的管理和服务也随之需要加强, 安全保卫、环境保洁、设备维护、展厅用电用水正常运转等服务成本也成倍增加, 因地方财政投入不足, 造成部分博物馆经费紧张, 资金来源匮乏, 保障体系不完善, 这些严重影响着博物馆作为公益性单位效益的发挥, 直接制约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三、免费开放对博物馆今后工作的要求
博物馆免费开放, 不仅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文化惠民政策的体现, 更是博物馆强化自身素质, 提高生存竞争能力的一种要求。博物馆免费开放, 对博物馆来说, 无异于一场革命, 它对传统的博物馆收藏、研究、展示、宣传提出了反思和挑战, 即博物馆的收藏、研究不能再束之高阁, 要服务于展示。博物馆不应再是搞单纯的宣传、教育的阵地, 而是应集文化熏陶与文化休闲于一体的、服务于大众的场所。我们一定要抓住免费开放这一发展契机, 全面提高博物馆综合管理水平和生存竞争能力。
1. 积极筹措发展资金。
资金是事业发展的基础, 我们要在今后博物馆事业发展中, 把筹措资金做为头等大事来做, 要多方位多渠道寻求资金来源, 在取得当地政府财政支持的同时, 还要探索社会团体及企事业单位的支持赞助。已经实行免费开放的单位, 要注重平时基础数据的积累, 提前做好免费开放补助经费申报准备工作。
2. 提高展陈更新频率。
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基本要求就是满足观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为群众提供高质量展览与服务。及时更新展陈, 也是博物馆取信于民提高自身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各单位要在这方面动一动脑子下一些功夫, 及时推出新的展览, 以此来满足观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3. 确保安全, 实现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平稳有序。
要认真研究各地区、各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的实际情况, 认真制定免费开放的实施方案、相关制度和办法。要根据各博物馆=费开放后观众增量情况, 完善安全保卫和重大安全事故管理制度, 建立应急处理预案和机制, 确保免费开放工作中的观众人身安全和文物安全。
4. 提升质量, 推进博物馆陈列展览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根据观众数量和组成结构的变化, 及时准确地把握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需求, 不断提升办展质量和办展水平, 要注重把专业性和知识性、学术性和趣味性、科学性和观赏性有机结合起来, 不断创造新的展示模式, 实现题材、品类、风格和载体的极大丰富, 使陈列展览更具吸引力、感染力, 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馆际之间联合, 整合文物资源, 举办各种专题展览;积极吸纳社会资金, 引进和举办各种临时展览, 进一步丰富展览内容, 增强博物馆的吸引力
5. 创造良好的展陈环境和服务环境。
就功能而言, 博物馆应该是市民业余学习、观赏、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优雅、舒适、圣洁是博物馆的代名词。所以,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安防设施和观众服务设施的完善和建设, 给观众创造出一个优雅的学习观赏环境和舒适的休闲娱乐环境, 这样才能赢得更多观众的眷顾, 博物馆才能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6. 以人为本, 不断提升博物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要不
中国漆艺术的传承与超越
刘瑛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东广州510095)
摘要:漆的材质是有限的, 但艺术的创作是无限的, 传统应该有人去继承, 也要有人去超越。
关键词:漆艺;传承;超越
中华民族延绵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 见证着髹漆艺术漫长的演变。史书上关于大漆最早的记载是战国末期《韩非子》中所谈到制漆的方法及尧舜禹时期漆器的运用。直至1973年, 随着轰动全国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朱漆木质碗的出土, 验证了早在七千多年前比中华文明更久远的时代, 漆已运用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更令世人惊叹的是, 这件新石器时代的漆器在出土时, 碗壁上髹涂的朱漆依然深邃明亮。这也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漆器。
中国是漆文化的发源地, 中国的漆艺一度辉煌也一度消沉, 明代漆匠黄成著有《髹饰录》, 其中所记载的漆艺技法就有四百多种, 总结了漆艺制作的过程, 是中国历史上仅存的一部完整的漆艺技法。但后来这部书在国内一度失传。或许是天意使然, 在20世纪30年代, 学者朱桂梓在日本寻到副本, 才使此书重新回归故土展现在世人面前。漆艺从中国流传到日本, 日本也有几千年的漆文化历史, 但是中国在漆艺术的发展上似乎没有日本具有影响力, 而且还曾经存在生存危机。在19世纪末, 日本的漆器风行欧洲, 甚至在西方人眼里漆的代名词就是日本 (Japan) 。
中国的漆艺如何回归昔日的辉煌, 漆艺术家都背负着传承的使命。近年来, 漆画跻身于全国美展, 涌现出大批的漆画精品, 引起了美术界的重视。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漆画被列为独立的画种出现。漆画收藏市场也接踵活跃起来。如何潜心于传统漆艺的研究, 探索漆画发展的未知路, 开拓漆画市场, 为中国漆画的发展提供多元化发展的平台, 是值得漆艺术家们全面思索的问题。
一、从回归材质谈起
大漆, 在我国也叫生漆, 这一天然的材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媒材之一。从简单质朴的单色漆器上出现了髹涂的装饰纹样, 随后又诞生了取材于自然事物反应社会生活的富有画意的漆画。随着历史的发展, 漆艺的道路也在不断地开拓。
漆艺自古以来就是被视为一门“奢侈”的艺术, 在战国时期, 《韩非子》中所记载的尧舜禹时代, 漆器被视为奢侈品专供朝廷使用。之所以奢侈, 是因为古代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 指的是漆农在几百里漆林里一天下来才能收割到一斤的漆。漆树, 每割十天需歇十天, 每割一年歇一年, 如果年年收割, 漆树会很快死掉, 因此漆的产量极低, 是一种昂贵的天然涂料。漆从原料到制成大漆需要经过三十多道复杂的工艺, 而到漆艺作品的制作, 还必须经过反复的髤漆、打磨、推光等程序, 做工时间之长, 技法之繁琐。漆的“奢侈”在于它附有永恒的生命:漆树本身作为自然生物的生命, 漆农“百里千刀”艰辛收漆的生命, 髤漆者传承技艺的生命。它无不蕴含着东方人的秉性和气质, 更承载了千年人类文明的精神。
但漆艺这门手工技艺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 竟然逃脱不了被时代淘汰的命运, 漫长的制作时间和复杂的制作工序跟不上突飞猛进的大生产率的步伐。80年代, 速干透明的化学合成漆开始闯进了人们的生活, 之后的90年代, 化学合成漆汹涌地渗断创新博物馆的管理和服务模式, 积极改进内部管理、增强服务意识、健全服务制度、完善服务设施、规范服务行为、提高讲解服务水平、加强服务力量。要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服务方式和手段, 提供更加人性化的设施和项目, 努力强化文化的感染力和辐射力, 做到免费开放不降低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
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曾经与古人朝夕相对、生死相伴的漆器, 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 现在普罗大众说到漆, 一般都只会想到是油漆、化学漆, 然而真正的大漆却与这些化学的涂料毫无关系。随着福州第一脱胎漆艺厂、第二脱胎漆艺厂的结业, 传统漆艺走进了的谷底, 一度暗淡消沉, 曾经的辉煌成为追忆的历史。如今,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者、漆艺术家的大力推广和传承下漆艺正在逐渐露出它积蓄已久的能量, 焕发出重生的光彩。
随着漆画这个画种在中国画坛立足, 越来越多的新生力量加入到漆画的创作队伍。然而大漆本身的材质是比较难驾驭的, 一般人刚接触大漆都会过敏, 身体浮肿, 疼痒。但是过敏后身体就会有抗体, 所以做漆的过程也是人修行的过程。大漆具有良好的耐酸耐碱性, 其色泽沉稳浑厚, 富有光泽。合成化学漆, 透明度高, 速干的特性, 使用条件又没有大漆苛刻, 近年来也有许多漆画家运用到漆画制作中。但是合成漆有剧毒的化学成份, 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 对人体的健康也会造成伤害。虽然部分人接触天然大漆会过敏, 但大漆对人体是不会有伤害的, 医书上还有记载以“漆”入药的治疗方法。所以合成化学漆与纯天然大漆是无法媲美的。但也不是说完全反对使用合成化学漆入画, 因为艺术创作是自由的、多元化的。但为了有利于这门学科的健康发展, 提倡使用天然大漆, 主张在漆画艺术创作中使用大漆, 不然漆画就失去了其画种本身的初衷和意义。
二、中国漆文化的发展
漆艺界在中国艺术领域能有今天的局面, 经历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因此, 对年轻漆艺术家的培养刻不容缓, 在各大艺术院校开设漆画课程甚至建立漆画专业是漆艺发展的重要基础。
对漆艺传统的继承应该从新的角度出发。大漆, 有它的局限性, 正是因为这局限性造就了漆特有的语言。是许多画种、材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不应阻碍其语言形态, 不被传统技法中的条条框框所限制, 借鉴传统发挥创造。
中国漆画自身得天独厚的材质和技法, 为漆画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大漆, 它的表现力极强, 传统的漆画给人们的印象都是“光、平、亮”, 一旦把这个模式打破, 其实漆画的发展空间会有无限的可能。我国福建漆艺大师唐明修, 一直坚持使用天然大漆这一传统材质进行艺术创作, 在他的作品里没有刻意安排的图案, 他将漆作为时间的载体, 把漆视为生命来尊重。他认为, 漆, 其实也有着从光滑细腻到满脸皱纹的生命过程。在其漆画《断纹》中, 用纯粹的色彩语言和表现手法, 将原本光亮的朱漆做成斑驳断裂的效果, 将时间浓缩, 把漆在三百多年后所出现的裂纹呈现于画面。漆的材质是有限的, 但艺术的创作是无限的, 传统应该有人去继承, 也要有人去超越。其发展不仅是纯粹的漆艺传承的过程, 也是漆艺家们对漆的语言不断探索研究的过程。
传承中国漆艺文化、发展漆艺事业, 不是几个漆艺术家努力就可以做到的, 有待于国家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扶持, 更好的传承与超越。
参考文献:
[1]《中华文化通志·艺文典》第8典美术志1998年第一章工艺美术
关键词 开放目标 优化导学 开放环境 形成民主 开放方法 激发兴趣
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开放式教学是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尝试,其重点是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迪思维、提升悟性,让课堂充满情趣,使学生不断探索、实践,逐渐养成喜于探索,乐于实践,创新精神融于行为意识之间,深深地播种下发明、创新的种子。经过多年的教育研究与实践,我认为此项教育研究还有待于深入开展,对此项教育研究的成果更有必要进行全面的整合。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孜孜不倦的探索与思考。
一、开放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导向
这里的“开放”一词是指数学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与数学教学内容的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开放。开放式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更要让他们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同时也要让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实践,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养成让学生能够按照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内容和发展趋向。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实际、社会需求实际进行教学导向,学生也必然会出现不同的认识和取舍,也必然会将学习目标进行有效的多元整合,进而促成学生自我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开放教学环境,形成民主氛围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经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使其养成开朗的性格,形成广泛的兴趣,锤炼富有创新的思维。为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建立学生主体地位,转变传统的教师教学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只是为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发展给与帮助、引导、鼓励、组织,而非整个活动过程的核心。
(3)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选择,倾听学生的心声,达成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养成向学生学习的习惯:
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知识、见解、思想,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及理念,丰富其教学内容,探寻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形成共享,促成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这里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交往”一词昭示着教学的过程是双方互动的过程,而绝非机械性的教师教、学生学,是师生之间达成的“学习共同体”。
三、开放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因此,作为一名數学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是学生手、口、脑并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具体来说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探究学习,主动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教师必须根据教学文本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学习过程,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去发掘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了解探索的艰辛和成功后的喜悦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便会有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潜在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也就能够得到激发。
(三)变式教学,持续热情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借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能够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一定的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下面仅以《有理数的加法》为例共同来探索变式教学的优点和长处: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一位同学,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你能否确定他现在的位置位于出发点的那个方向,与原来的位置相距多少米?
学生讨论后得出了如下四种结论:1、先向东走20米,再向东走30米;2、先向东走20米,再向西走30米;3、先向西走20米,再向东走30米;4、先向西走20米,再向西走30米。
2.相互交流,共享成果
通过学生的思考,他们会得到以下四个结论:
(+20)+(+30)=+50 (+20)+(-30)=-10
(-20)+(+30)=+10 (-20)+(-30)=-50
3.探索本质,统一思想
纵观上述探讨的结论,通过老师的总结归纳,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组相加;②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家属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回到教学文本,看一看书中所讲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探索实践,品味其中的得失,借以加深影响。
4.活学活用,展示能力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计算以下几道题,再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2)+(-3)=? (-2)+3=?
(+2)+(+3)=? 2+(-2)=?
为了积极贯彻落实省联社、市办改革发展座谈会的会议精神,总行下发了《全市农信社改革发展座谈会发言提纲》、《孙红雷主任在全省农信社改革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件,组织我们广大一线员工对文件进行学习。为了响应总行的号召,我支行也在业余之际掀起了学习领导讲话精神的热潮。通过对文件的深刻学习,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要从根本上摆正思想,更新理念
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就曾面对青年热情洋溢的说出了这番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到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同样的,农商行的希望也寄托在我们这些青年身上。作为年轻人,特别是处于一线的年轻人,我们应该知道自己肩负着农商行未来发展的使命,我们代表着农商行的形象,更应该注重学习,除了在书本中学习理论知识外,我们还可以向身边的同事学、在工作实践中学、向一切优秀的人学习。我们要解放思想,放宽眼界,不能像以前一样不求上进,得过且过。
二、充分认识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实现向农商行质的转变 首先要统一思想,把员工的思想统一提高到农商行发展方向上来,高度树立主人翁思想意识,纠正部分人“改制仅是更名换牌子”的偏颇认识,提高改制组建农商行的信心与决心;其次经营管理工作要精细化,合理制定中长期规划,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员工积极主动性;三是我们要转变工作作风,杜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我们要以满腔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要真正做到务求实效。
三、立足岗位,尽职尽责,做一名合格的农信人
摘要:机关事业单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工资分配制度是健全国家公务员制度,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创新变革的重要载体。在近几年相关文件的推出、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改革步伐逐渐加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机关事业单位的有序发展,但是仍旧存在诸多缺陷与不足,需进一步加强分析与探究,构建适合机关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实现机关事业单位的科学化与制度化。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 工资分配制度 问题 对策
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关系到工作人员的自身利益,是健全国家公务员制度深化机关事业单位事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建立新中国以来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先后进行了三次重大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传统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需顺应时代要求,构建切实有效的工资分配制度,以此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新阶段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工资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脱节
现阶段虽然国家对机关事业单位工资进行补贴,但是因受到地域差异的影响,导致各地工资水平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性。另地区补助数额较少,无法起到弥补差异的作用,长此久往则导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水平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脱节的现象。除此之外,在追求全国统一的基础上忽略了生产力发展的分配制度,致使工资分配不公平。在此发展背景下诸多地区政府为进一步保证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队伍的稳定,依据实际情况出台各种福利津贴政策,在互相攀比中导致工作人员因编制不同而待遇不同的不良现象。
(二)忽略市场调节的重要作用
现阶段各个地区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均进行了改革,实施了政事分开、事业分类、考核晋升等措施,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在制定工资水平与调整的过程过分强调国家计划调节,对市场调节作用有所忽略。如此一来,则会导致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水平与平均水平相互脱节,会形成经济发达地区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水平较低的现象,长此久往则会打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三)缺乏健全的考核制度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制度对员工晋升工资档次加以确定,并再一次强调工资晋升时需要按照业绩与共享进行考核。然而在考核的具体操作之中,因为欠缺统一的考核指标体系,导致不同岗位、不同职级的考核人员均使用同一考核标准,很多考核仅仅是凭印象、靠感觉,考核趋于形式化。与此同时,在几十年前工资的调整是按照年限划杠,而现在都变成人人均可享受的普通工资,无法起到工资调整的激励作用。
(四)缺乏合理的工资结构
从当前机关事业单位所采取的工资分配制度中因为过分重视全国的统一性,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地方的特殊性,工资结构呈现出不合理、不科学的发展趋势,并且当前的工资分配制度中并没有反映出不同职级人员所承担职责的大小差别,无法让工作人员承担更大的职责,无法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另外,当前很多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虽然设置了津贴制度,但是因受到传统工资分配制度的影响,吃大锅饭的思想仍旧存在,很多员工对津贴制度缺乏认识,甚至认识津贴制度是自己工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发展背景下津贴工资无法发挥出激烈作用。
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措施
(一)工资分配制度与机关事业人事制度统筹推进
应全国十八大有关健全公务员制度的要求中得知,需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加强对公务员的考核与分类管理。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另外我国机关事业单位还需要推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采取聘用制度与岗位管理制度,搞活内部分配,实施分类指导,制定切实有效的配套措施,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根据实践表明,积极深化公务员制度,实现工资分配制度与机关事业人事制度的统筹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一项举措。
(二)构建切实有效的工资水平平衡比较体系
在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中需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对国家总体经济水平与行业生产力水平加以分析,积极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工资分配制度。另外国家需要对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进行宏观控制,依据实际发展的情况制定分配政策法规,对地区加以宏观调控。与此同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需要与当地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相互关联,构建切实有效的工资水平体系,促使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水平能够伴随经济发展而不断增长。如此一来则可以构建统分结合的工资管理体制,能够化解地区生产力水平与工资水平之间所存在的矛盾。
(三)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与晋升制度
在新时期我国机关事业单位需要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与谨慎制度,在调整工资水平的时候需要依据当代经济的发展,且工资的调整需要严格按照员工的绩效考核成绩。首先我国机关事业单位需要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并按照不同岗位的特点制定岗位说明书,保证考核指标的量化;其次需要构建科学的考核形式,对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考核程序加以调整,避免在考核中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最后,需要将考核的结果与个人工资职务晋升相互关联,比如考核职称以上的人员才可以享受晋升,对于不称职的工作人员需给予惩罚,从而发挥激励作用,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机关事业单位还需要构建完善的政策法规,积极完善国家宏观调控方法,采取经济、法律等手段实现对工资分配的控制与整合,保证工资分配的规范性与完整性,在新时期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资分配制度。
参考文献:
[1]庞革英.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4,07:62-63
[2]刘艳.关于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J].理论导刊,2007,01:29-30
[3]朱恒鹏,高秋明,陈晓荣.与国际趋势一致的改革思路――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述评[J].国际经济评论,2015,No.11602:9-28+4
[4]郭素娟.浅谈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J].人才资源开发,2010,No.23308:17-18
【对改革开放认识】推荐阅读:
对改革开放的认识06-14
对改革开放的评价12-15
我对开放教育的认识06-17
谈谈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认识05-30
改革开放40年国企改革09-06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改革研究10-30
改革开放文献综述06-10
改革开放高考作文07-26
改革开放经验论文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