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师教育学心得体会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教师教育学心得体会(精选12篇)

高中教师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1

第一天XX校长用幽默的方式,为我们讲解了职业规划能让教师生涯更美好以及教学无环节的实务操作智慧。让我们在最初的起点上为自己的将来做一个规划,做到早走一步、多走一步、再走一步,将是成功之路。在教学中做自己生命之舟的船长。为我们分析岗位成才的路径,提升人文素养的路径,他的上课方式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幽默,案例结合,视频结合,每一个环节都能吸引学者认真的学习,喜欢跟着老师走,很快的就接受所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的目的,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明确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教学方法设计。上课的操作智慧:

导致学习活动的产生---为学生而教

师生互动---为学生思维而教

以思维为核心---为教学高层次思维而教

第二天上午XX校长用和蔼的方式为我们讲解了教育在和心灵打交道的艺术,她用很多教学实例给我们分析。教师的职业观,学生观。使我受益匪浅,知道作为一个教师的重要意义,在工作中要有满足感,而获得满足感是从事自己认为伟大的工作,教育事业就是一项伟大的工作。

XX老师用她生动的语言为我们阐述了中学教师的专业标准与专业发展,使我认识到作为教师必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有效的教学,课堂是民主、开放、科学,实施课堂:尊重、鼓励、方法、创新、由易到深。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教育教学能力。

第三天XX老师形象的为我们讲解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观。让我对国内国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在思想上加快脚步,跟上时代的步伐。下午XX老师用具体的案例为我们讲解了中学生教育中的心理学智慧。知道高中生心理特点。高中生十大心理特点矛盾。

1.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

2.浓厚的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

3.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

4.独立意思与依赖心理

5.情感与理智

6.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

7.信息视野扩大与鉴别能力不强

8.乐于助人与道德水准不高

9.兴趣广泛与兴趣中心缺乏

10.成才欲望与厌学心理

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助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教师就不要辜负“人类灵魂师”这一光荣的称号。作为教师必须要有敬业精神,充分认识到教师工作意义,深深的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除此还应不断学习,深入钻研教材,灵活的运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自己教育教学水平。有句话“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得有一桶水”,因此教师不断给自己充电,夯实基本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努力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需要教师终生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在这次培训中让我还认识到一个好老师必须十分重视“言传身教”,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必须认真、稳重、规范、得体。另外教师还应和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主动去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你不仅是良师还是益友。

高中教师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2

一、我国高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现状

教育观念陈旧, 滞后于时代。国外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经历了从“学徒型” (the craft model) 到“应用科学型” (the applied science model) , 再到“反思型” (the reflective model) 的发展过程。这三种模式基本上与教师教育的三种表现形式及其内涵是基本吻合的, 即“学徒型”模式——教师培训, “应用科学型”模式——教师教育, “反思型”模式——教师发展。这三个阶段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特征和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而我们的继续教育观念仍徘徊于师资培训与教师教育之间, 对英语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在实践中求理论发展的方面重视得不够。

教学目的与需求相脱节。社会的需要决定了受教育者的需要。因此, 外语教师继续教育必须同时满足两者的需求。社会需求指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和创新;个体需求指生存的需求, 这就要求教学目的一定要与两个要求相吻合。但目前外语教师继续教育带有较浓重的个人功利色彩, 教学目的缺少实践性和发展性, 忽视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需要。

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受学历教育的影响, 课程照搬非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计划, 脱离中学英语教育教学和教师实践。二是片面强调“缺什么, 补什么”, 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和先进性, 降低了课程培训的目标要求。

针对中学外语教师师资培训的这种现状, 本研究组在吉林市10所各类高中对吉林市高中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现状及需求进行了调查。

二、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对吉林市高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及需求情况进行了解。为了使本次调查更具有效性, 在调查问卷定稿之前, 研究组几次与高中英语教师进行磋商, 以便发现问卷中存在的问题和疏漏。为了更全面地反映所研究的内容, 研究者还对部分高中英语教师进行了访谈和课堂观察, 以弥补问卷的不足。

(一) 问卷设计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 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包括被调查对象所在学校的类型、性别、年龄、职称、工作年限、学历、学位、每周课时数及目前使用的教材。第二部分主要是高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及需求调查”, 旨在调查教师对继续教育现状的满意度以及他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和期望。

(二) 研究对象

吉林省吉林市10所各类高中的英语教师为调研对象。发放问卷145份, 回收134份, 有效问卷112份。男女教师的基本比例为1:5, 年龄主要在23~50岁之间, 具有中教高级和中教一级职称的教师居多, 在各个工作年龄段的分布也比较均衡。具有本科学历的占93%, 具有学士学位的69%。研究生学历的2%。

三、研究发现

(一) 高中英语教师对进修频度的要求

在被调查的教师中, 除了少部分教师 (11%) 从来没有参加过本专业的培训或进修之外, 其余教师都参加过1次或1次以上的培训或进修, 但是只有29%的教师对进修的次数感到“满意”, 其余教师都感到“不满意” (52%) 或“非常不满意” (8%) , 他们希望的进修频度如表1所示:

看来教师对进修频度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 这与他们的实际进修频度有相当的差距, 教师进修机构和教师所在学校应该对教师的进修频度给予一定的保证。

(二) 高中英语教师对继续教育教学形式的需求

在调查中, 我们对高中英语教师所接受的继续教育的教学形式和他们的实际需求进行了对比研究, 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对比看出, 目前培训机构提供的继续教育教学形式与教师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差距最大的要数“班级授课”这种形式了。班级授课以语言知识和理论传授为主, 缺乏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因而无法激发受训教师的积极性。其次, 在“专题研讨班”这个教学形式上, 实际与需求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专题研讨班多是以培训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内容, 所以更能引起教师的兴趣和关注。在这四种教学形式中最受推崇的还是“教学观摩及评析”, 因为这种形式比较直观, 教师在观摩他人的同时可以反思自己的课堂行为, 从而为自己的课堂设计和教学组织提供借鉴。

(三) 高中英语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

对各年龄段的教师想通过继续教育提高的方面和希望培训机构开设的课程进行了调查, 并要求被调查的教师对自己需要培训的方面按需求的迫切程度进行排序, 结果如表3:

由上图可以看出, 不同工作年限的教师对需要培训的方面有不同的需要。工作年限较短的教师 (1~5年和1~6年) 对于提高教学技能和深入研究英语教学法方面的培训需求最大, 这可能是因为新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 迫切需要提高如何教的能力。工作11~15年的教师需要得到培训的方面与其他年龄段的教师相比显得不那么迫切, 百分比数值相对较低, 这应该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教师有较坚实的语言知识和较娴熟的教学技巧, 教学活动组织的得心应手, 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骨干。工作年限较长的教师 (16~20年和20年以上) 最需要得到的培训方面是语言能力, 这是由于他们毕业时间较长, 所以语言能力逐渐衰退, 对于新形势下的课程要求以及学生的要求应对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因而他们迫切需要提高语言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各个年龄段的教师对外语教学理论的培训需求最低。在访谈中了解到相当一部分教师觉得外语教学理论离自己的课堂教学比较遥远, 对教学的指导作用不大, 因而对这些理论不感兴趣。虽然事实上教学理论对教师的教学及科研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 由于培训教师的方法不当, 使得理论的传授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相脱离, 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教学理论敬而远之。

(四) 结论及建议

从以上研究可看出, 继续教育培训部门对高中英语教师进行的继续教育与教师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差距, 从而导致了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因而, 继续教育培训单位在进行培训之前应该首先对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 了解培训对象的特点和学习风格;所设置的培训课程要有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 既要考虑课程的实用性和时效性, 所设置的课程应能够解决英语教学第一线的迫切问题, 又要有前瞻性和先进性, 让教师在具备一定理论高度的基础上更好地从事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李洁平, 肖得法.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理性反思与改革构想[J].中国成人教育, 2004 (4) .

[2]蔡明.继续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的几个问题[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1) .

探究高中职前英语教师教育 篇3

【关键词】微格教学 高中职前英语教师教育

微格教学,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引入这项训练职前教师的系统方法以来,它为我国职前英语教师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微格教学为职前教师提供了科学的、目的性的、计划性的培训,对职前教师的语言技能、教学技能、反思能力等等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锻炼。本文意在以微格教学在高中职前英语教师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为重点,探究职前英语教师如何更好地运用微格教学,并借助微格教学培养职前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贡献一份力。

一、微格教学简介

微格教学,英文称之为Microteaching,我国翻译为“微型教学”、“小型教学”、“微观教学”等,目前使用最多的译文版本为“微格教学”。它的创始人是来自于美国,在美国教育改革运动的背景下,斯坦福大学的D.W.Allen和W.Eve共同创立了“微格教学”这一概念,“微”等同于小,意味着微格教学是微型并具有小步骤的,而“格”则是标准、规格,意义在于每种教学技能会有相应固定的模式。D.W.Allen和W.Eve将“微格教学”定义为“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它使聚焦于教师的某一特定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实习教学成为可能。”在这样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中,受训者利用视频录像设备,并将教育教学理论实施为特定的教学行为,最后对该教学行为进行评价,旨在对受训者的教学技能得到系统的训练。微格教学主要分三个步骤进行:首先受训者根据所采用的教学材料并对其相应的学习者编写教学设计,制作幻灯片文件。第二,在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中,使用现代化手段—多媒体录像设备对其过程进行实录。最后,受训者与微格教学课程教师一起讨论录像,运用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与评价手段,对其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总而言之,微格教学是一个以观摩到训练,再到评价的循环系统。

二、微格教学对高中职前英语教师教育的作用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形势下,我国对英语基础教育提出了新课标,为了更好的实施英语新课标,其发展则需要大批优秀的中学英语教师来推动。系统的职前教育可为我国输送更多优秀的中学教师,如何进行系统的职前教师教育,我们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微格教学,从而培养出专业的中学英语教师。微格教学对我国高中职前英语教师教育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具体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微格教学能提高职前英语教师的语言技能。一堂成功的英语课与良好的教学语言技能分不开的,职前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一般较为薄弱,而微格教学英语课中,职前教师可以借助视频录像对其所采用的课堂用语进行评价与修正,使得语言更加的清晰与流畅,职前英语教师还应当注意到良好的语言技能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让教学语言具有艺术性,让英语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学习者对英语的兴趣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其次,微格教学能够培养职前教师的教学技能。微格教学与传统课堂不同的地方在于其内容精炼,时间较短,传统的课堂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备课工作,而课上讲解的内容也比较多,这对职前教师来可能会带来一些心理压力,但是现在我们可以借助微格教学来对职前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训练,微格教学为实习生提供了教学行为的实验场所,简化了教学过程,使得实习生可以针对教学技能中的导入技能、讲解技能、变化技能、结束技能与提问技能等等得到训练,微格教学的教学内容也变得比较明确了。最后,微格教学能够培养职前教师的反思能力。训练职前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能力有助于其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奠定基础,微格教学为受训者提供录像,让其对教学行为有更直观的认识,指导教师与受训者们一同对录像进行评价与反馈,受训者可从中进行思考,提高自我反思能力。

三、微格教学对高中职前英语教师教育的启示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推动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时代所需。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离不开系统的职前教师教育,微格教学在职前英语教师教育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它让职前英语教师认清了教学的本质,逐步通过视频录像、同伴与指导教师的评价反馈、教师自我反思等途径,在一种促进职前教师学习和成长环境中有效地应用系统的训练模式,以培养高中职前英语教师的语言技能、教学技能与自我反思能力,不仅为自身专业提升到了一个高度,还能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DWIGH WA.,ARTHUR WE..Microteaching[J].Theory into Practice,1968(7):181.

[2]荣静娴,钱舍.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高中教师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4

8月8日——10日,第四届大教育联盟校长高级论坛暨高中骨干教师培训会在大礼堂举行。我们听取了北京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陈庆军主任带来的关于《高考命题规律与教学对策》的主题报告,陈主任的报告主任从高考命题的规律及其特点和高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展开,针对性比较强,为我们高中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针对我们物理学科,我们还听取了北京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孙兆远主任关于《高考命题规律研究及高三复习优化策略》报告,他主要从研究高考命题使备考更科学、抓实教学常规使备考更实效和打造高效课堂使备考更高效三个方面展开。孙主任的报告重点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都比较强,既指出了物理教学中的问题又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此我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1、强化“双基”,构建“网络”,突出主干知识的教学

重视“双基”知识的掌握,深挖其内涵和外延,注意知识的横归类和纵向对比,切忌机械分割。讲解中经常有意识地插入些带“陷阱”性的问题让学生解答,使 其从“失败”中获得机智,从而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2)重视对学生解题过程的分析指导,选取经典考题让学生练习,然后帮助他们寻找解题技巧,从而教会 他们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程序和思维模式的特点,对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摆脱自身困难定势的束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3)重视相关学 科的知识及解题方法与本学科的联系与应用,以历年高考的试题为依据,加强实验操作、实验步骤设计的复习,提高学生解决综合实验问题的能力。

2、把握复习方向,廓清思路抓重点

高考复习备考应以课程标准依据,按照“考试说明”和“教学要求”确定复习内容定位,以高中物理新教材为依托,根据不同模块的功能及必、选修模块之间的 联系,清晰复习教学思路、步骤、节骤,拟定有效复习方案,组织实施教学。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高中物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知识主线,明确重点知识、主干知识和 关键点、易错易混点。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同类归纳、异类比较、横纵联系、点面结合,在发散收敛的同时,认识、理解、全面整理知识,打通模块,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规律化。

3、加强实验题特别是探究式的实验的复习和演练

加强实验题特别是探究式的实验的复习和演练,注重提高学生分析实验和设计实验能力的提高。从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数 据)、实验注意事项、实验所使用的仪器、实验评价分析等几个方面对课本中出现过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进行全面地复习,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拓宽思维。

培养实验能力,加强实验操作的正确性,物理用语的准确性,以培养学生物理实验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实验现象描述的训练,准确用物理用语加以表述,加强对实验原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将必考的内容分成十个专题进行,着重进行学科内知识的适当综合,建构知识框架和认知序列系统,重点是着眼于主干知识、提升能力、辨析概念、梳理、串联科学系统的知识网络,总结小范围内的综合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我们在复习中重点在提高能力上下工夫,目标瞄准中挡题。复习过程中还进行相应的专项训练。

高中数学教师心得体会 篇5

俗话说,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自山东省实行新课程以来,我是第一年带新课程的新授课,对新课程的认识了解还不够,因此,必须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理论,仔细研究新的课程标准,并结合山东省的考试说明,及时更新自己的大脑,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为了和教学一线的同行们交流,积极利用好互联网络,开通了教育教学博客,养成了及时写教学反思的好习惯。作为一位年轻的数学教师,我发现在教学前后,进行教学反思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独特的见解,教学前后,都要进行反思,对以后上课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矗同时,这些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积累经验,教后反思,是上好一堂精彩而又有效课的第一手材料。

二、关心爱护学生,积极研究学情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爱是最好的教育”,作为教师不仅仅要担任响应的教学,同时还肩负着育人的责任。如何育人?我认为,爱学生是根本。爱学生,就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爱好,了解学生习惯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等,然后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树立健全、完善的人格。只有这样,了解了学生,才能了解到学情,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多与学生交流,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沟通,做学生的朋友,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为自己的备课提供第一手的资料,还可以为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提高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三、充分备课,精心钻研教材及考题

一节课的好坏,关键在于备课,备课是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备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备课中我着重注意了这样几点:

1、新课程与老课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本节内容在整个高中数学中的地位;

3、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4、近几年高考试题对本节内容的考查情况;

5、学生对本节内容预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6、本节内容还可以补充哪些典型例题和习题;

7、本节内容在数学发展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8、本节内容哪些是学生可以自学会的,哪些是必须要仔细讲解的;哪些是可以不用做要求的;

9、本节内容的重点如何处理,难点如何突破,关键点如何引导,疑惑点如何澄清等。

在教学过程过,特别重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是考生必须牢固而又熟练掌握的内容之一。它也是高考数学科所重点考查的重点内容。对于重要的数学概念,考生尤其需要正确理解和熟练掌握,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从这几年的高考来看,有相当多的考生对掌握不牢,对一些概念内容的理解只浮于表面,甚至残缺不全,因而在解题中往往无从下手或者导致各种错误。还特别重视学生对公式掌握的熟练程度和基本运算的训练,重点抓解答题的解题规范训练。

四、落实常规,确保教学质量

“落实就是成绩”,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关注学生的落实情况,学生的落实在教师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出成绩的一环。因此,教学中特别抓好了一下几点:

1、书面作业狠抓质量和规范,注重培养学生的满分意识,关注细节与过程;

2、导学案提前预习,上课检查,以提高课堂效率;

3、《基础训练》和《系统集训》采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督促学生及时跟上教学进度;

4、单元测试及时批改,及时整理错题订正本。

5、加强尖子生的数学弱科辅导工作,保证尖子生群体的实力;

6、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

高中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篇6

一、注重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

在以往的教学中,无论是教的方式还是学的方式,都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而忽略了探究学习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在当今的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要扮好自己的角色,教师只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和帮助他们体验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在实践中去求得新知。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制定

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上,要考虑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运动能力,有效的分层区别对待的教学。在内容的制定上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我们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上

应该让学生喜欢并且会进行体育锻炼,这才是增进健康的第一步。在内容上应选择能增加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又能终生延用的体育项目,或根据各校的特点和实际开发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

三、教法要求创新。

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采用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重视学生学法指导。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以学生获得知识为惟一目的,采用灌输、强制等方式传授知识,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促使了教学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一是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接受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注重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承接。二是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通过学生各种方式的学习,如自主学习、相互间的合作学习等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接受知识、开拓思维的能力。三是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为考核而教学转向为学生接受知识而教学,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为自己兴趣爱好而学习。

四、有效准确的课堂评价

在以往的教学环节中,在上课过程中和课后结束里,很少运用语言的手法对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或反映出来的问题,做系统的全部的分析,没有及时的表扬好的同学,或鼓励后进生。当今的体育教学,通过语言提示的方法,在体育课堂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准确的进行课堂评价,对上课是很有意义的。

在这次学习中,通过分层次分阶段的完成作业,与同行们坦诚的交流,拓展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阅历。以前是为了上课而上课,对体育课程有着一定的困惑和迷茫,通过这次向专家、向同行的学习后,我明确了方向,知道了如何更有效的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如何更好的进行教学设计,采用更多教学方法,如何关注学生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养。这将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篇二:高中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培训,我渐渐明白了教师工作对富国兴邦的重要意义,明白了加强师德建设工作是时代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抓手,也是搞好教育战线行风建设,决定教师队伍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环节。我深深体会到:

1、教师要了解学生。

一名教师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首先要善于了解教育的对象。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们的智力发展、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由此可见,了解学生是首要前提。教师要了解学生,就必须走进他们的心灵,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不同的爱好和差异化的家庭背景,这需要大量的付出,没有付出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学生。大量的付出充满艰辛,但是教师最大的幸福和人生价值的体现就是培养出比自已更能干的学生,只有培养出合格的学生才能无愧于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尊重。

2、教师要尊重学生。

在新课程改革全面铺开的今天,教师的教育理念应该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尊重学生就是把学生当作和自己一样有尊严、有追求、有独特个性特长、有自我情感的生命个体,建立新型的现代师生关系,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角色转换,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摆脱出来,要从家长的威严中解放出来,要从高高在上俯下身来,要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善于交流,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鼓励者。

3、教师要教会学生。

高尔基曾说过:“爱孩子,那是母鸡都会做的事,如何教育孩子才是一件大事。”教师要教好学生,自身必须要有过硬的本领。在学生心目中,具有爱心并且具有知识,才是“好教师”。教师知识渊博、学识广泛,会使学生自觉地尊重教师的劳动,更加钦佩老师,更加愿意接近老师,能够有效调动他们的学习欲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因此,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和长远发展,既要教会学生知识,也要教会学生学习,还要教会学生做人。有知识的教师能教给学生更多,也更能得到学生的尊敬。

4、教师要关爱学生。

爱孩子的感情是书本上学不到的,需要每一位教师主动地去感悟和体会。要与学生共同学习、玩耍,成为学生的朋友,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对学生保持人格上的平等。要关心学生的冷暖、体察学生的心理。要通过各种渠道,加深师生的感情沟通,通过师生心灵上的交流、撞击和感情交融,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教育首先是一种保护,保护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幼小的心灵。教育需要互动,课堂上,要先与学生进行沟通,问问他们想听什么,怎么讲才能调动兴趣,然后引导学生高效学习。教育需要鼓励,要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真诚地赏识他们,通过教育细节影响学生。感人的教育、大爱的教育来自教师伟大的壮举,在汶川大地震中,多少名教师用他们的实际行动给全中国的教师和学生上了生动感人的一课。那些教师把生的希望让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那些教师把学生的生命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亲人抛在后面;那些教师保护着学生的生命,安抚着学生受伤的心灵。

篇三:高中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为期十天的研修就要结束了,回顾这十天的培训,有汗水,更有收获。在这十天培训中,我聆听了名师精彩的讲座,感受了教学名师的风采,也更新了教学观念。

各位专家的精彩讲座和指导老师的点评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受益匪浅,更激起了我的反思。反思是教师的一块“自留地”,只有不断耕耘,才能检讨自己的教育理念与行为,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也学习了很多很有用的教学思路,对必修三和必修四德教学有了总体的把握,并对各个单元的重点进行了研讨和探究。

通过完成作业,让我们对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有了更深的思考;通过在线研讨,我们把平常存在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互相帮忙,相互解决;通过专家和指导老师的点评,让我们找到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1、通过培训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实践新课改,铺设好自己的专业化发展之路。

2、通过培训学习,我深深地认识到课程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是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的。因此,我们要改变教师的角色,成为学生的朋友。教师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在老师的关注中,学生不仅会喜欢老师,喜欢上课,产生融洽和谐的师生情感,还会在课堂上积极表现,快乐愉快地去学习。

高中教师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7

一、历史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将历史教学总体目标界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从中我们不难看出, 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 更应当重视透过历史的学习, 培养学生终生发展潜力的开发与人性不断完善的能力。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多少的历史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 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

由此可见, 新课程对历史老师的的角色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仅仅把自己当作知识的传授者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历史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其角色行为应当转变。

1、由重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

传统的历史教学突出了“教师为中心”、“知识本位”的观念。教师以书本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为主要教学任务。学生以单纯的记忆知识为根本目的, 基本模式是灌输—接受。这种重教轻学的做法显然有悖于新课程的理念。大家知道,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 包罗万象, 学生不可能将所有的历史知识面面俱到地掌握, 且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 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 终生教育已成为时代对人的发展要求的基本特征, 因而历史教学必须“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 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使学生学会学习”。如我在讲授《“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中“海峡两岸”这一框题时, 课前我会设计问题: (1) 中国历史上有关台湾的记载; (2) 台湾问题是怎么形成的; (3) 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4) 现在“台独”的形式, 我们为什么要坚决反“台独”等。我会采取问题式教学,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 通过翻阅书籍, 上网查资料, 请教老师等形式学习, 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来谈他们的心得, 教师只对知识作总结, 补充学生不足的地方, 这样教师课堂讲得少了, 课堂成了学生表演的舞台。

历史教师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与习惯的指导者。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探究式、研究式、体验式等多种方式的学习,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引导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 共同探究历史问题。

2、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 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 而忽略了知识的来龙去脉, 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而让学生去背诵标准答案。重过程, 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 让学生通过感知现象—进行概括—实际运用的思维过程, 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传统的历史教学重结果轻过程, 往往只关注学生是否掌握结论性的知识, 注重教学效果的外在变化, 忽视了知识形成过程, 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将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 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这无疑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专家指出, 历史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达成和过程与方法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都伴随着相应的、复杂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只有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 才能更好更全面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现在教育研究成果表明,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 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 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因此, 新课程强调过程, 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当然, 强调探索过程, 意味着学习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 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但在表面上看却一无所获, 然而, 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 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代价的。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知识到积累历史知识, 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过程一般经历感知具体历史知识—理解规律性历史知识—巩固历史知识—运用历史知识等阶段。在教学活动中要遵循这些规律, 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和存储历史结论, 而是结论和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教师要引导学生探询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 伴随着各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 最后获得历史结论。

二、历史教师应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新课程改革学习的开展对历史教师的知识无论从量上还是从质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 我们从现在教师反馈的情况了解到, 多数教师知识陈旧, 视野狭隘, 指导学生学习显得捉襟见肘。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难想象的。因此, 优化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 提升其综合素质对增强学习实效性至关重要, 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两个转变。

1、从“一桶水”到“长流水”的转变。

以往的接受性学习对历史教师的要求通常是“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要有一桶水。”在今天这种观念已经不适宜了。在历史学习中师生关系不是单向传递的关系, 而是多向互动的关系, 不但要有能力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而且要同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认识和交往。有“一桶水”显然远远不够, 理应确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重视知识的不断更新, 像一条流动的长河, 常用常新,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从“单一型”到“复合型”转变。

历史教师要胜任对新课程学习的有效指导, 必须具备丰富、多元的知识结构。新课程学习课题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 还有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社会等方方面面的知识, 解决“通史”与“专题”的矛盾。目前教师所具有的“单一型”知识结构显然难以适应, 必须向“复合型”转变。除掌握专业的历史知识外, 还应具备跨学科的知识, 了解时事发展, 以及最新的各方面资讯。

三、历史教师应由“居高临下”转变为“平等的首席”

《说文解字》中“教”的解释是“上所施, 下所效也”。其含义是:在地位上, 师生是上下级关系, 师道尊严是很严厉的;在教学上, 教师是施教者, 学生是仿效者, 是被动的接受者;在教学方式上, 教师是把前人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传声器”, 而学生是吸收知识的“容器”;在教育哲学上, 学生是一张白纸,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在白纸上面画各种图案。然而,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 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教师肩上的责任不再仅仅是如何“教”, 更重要的是如何“导”。

教师不仅是教育者,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主导作用。据重庆教科院研究人员对西南地区556名中学历史教师和2121名中学生的调查, 有21%的学生反映教师仍是“一讲到底”, 40%的学生认为历史课堂不太活跃, 两项合计为61%;有58%的学生认为, 教师教学方式的呆板成了影响他们对历史科目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中学历史教师要有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 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思维情景, 启发学生善于质疑。比如《鸦片战争》, 老师可以带出结果“落后就要挨打”, 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论呢, 通过鼓励学生对任何事情都问一问为什么, 带着为什么对学习进行分析、归纳, 得出答案。久而久之, 学生在质疑探索中经历从“不知”到“知”, 从“不懂”到“懂”, 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 在此过程中找出学习的自信与动力。

四、结束语

重庆作为新一轮课改地区, 课改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这对于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将是机遇也是挑战。高中历史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只有在高中新课程理念的熔炉中淬火, 才会愈加厚重。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 做学习型教师, 精彩生命;做研究型教师, 幸福生活;做智慧型教师, 灿烂人生。总之, 课改之路是艰巨的, 漫长的, 但是, 只要不断实践, 不断创新, 课改之路一定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许伟.对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的思考[J].东部教育网

[4]马执斌.实施高中历史课程改革面临的困难和对策[J].中学历史教学, 2005 (7) .

[5]胡平.浅谈新课程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J].魅力中国杂志社.2010.

高中教师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8

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之一

2013年6月17日,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走进北京外国语大学,与10所高校千名学生代表围绕就业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交流。尹蔚民介绍,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到创新高的699万人,堪称“史上最难就业季”。

另一方面,随着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升级换代,大量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被应用于生产一线,企业需要大量的技能人才。大学生专业结构不能与经济社会的需求匹配,形成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经济学家研究表明,每年经济社会发展新增加的就业岗位大约有1000万,其中公务员、事业单位、白领大约100万,技能岗位大约500万,一般岗位400万。如果699万大学生有199万是学术型、综合型专业,500万是职业院校,那么199万去竞争大约100万公务员、事业单位、白领岗位,竞争就没有那么激烈,500万去竞争500万技能岗位,大学生就业问题和企业用人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数字是笔者匡算的,主要用来说明道理。)

传统思想观念和升学率的考核指标

影响着大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

自古以来在中国形成的“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造成社会意识形态鄙薄职业教育,看不起能工巧匠,影响着初高中学生的就读学校和就读专业的选择,影响着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长期以来,教育部门对高中的考核是看一本、二本升学率,社会评价高中的办学水平也是看一本、二本上线率。老师帮助学生填写志愿的时候,鼓励学生尽量往高层次冲击,而不管专业和就业率。例如学生的分数在三本上下,就鼓励学生报三本的冷门专业,而不是高职高专的热门专业,不管毕业后如何就业。

而教育部门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技工院校不给名分、不给录取渠道、不算升学率,更是制约着技工院校的发展。

从初高中教师入手,更新家长、学生的

教育观念、成才观念

首先,加大针对初高中教师的职业教育宣传力度。职业教育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黄炎培)的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是动手能力、形象思维的教育(不是差生教育),是和普通教育并行的另一个类型的教育,是两个教育教学场合、两个任务的教育,是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的教育,是调整产业结构需要的教育,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应用于生产需要的教育,是就业需要、民生需要的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教育。

其次,上大学的目的是就业,就业才是硬道理。不能光要面子更要里子。

再次,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有万金不如技能在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急需大量技能人才,应大力宣传技能就业榜样。

四是技工院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散兵游勇、游击队。

2013年招生季节,笔者深入河南三所高中,2013年10月在河南大学河南省初中教师国培班讲解上文中的内容,很受欢迎。大家反映,过去对职业教育了解甚少,听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表示以后愿意引导成绩一般的学生就读职业院校。

高中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篇9

10月31日、11月1日,大连市地理教师进行了为期2天的学习培训,聆听了大家之言,专家教诲,受益匪浅。对于今后教学,无论从思想上,还是具体操作上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现把收获总结如下。

一、地理教学特别要注重培养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包括:

学生对地理的知识(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方法、视角、观念等掌握的多少、熟练程度,以及运用其描述、比较地理事物和现象,阐释地理联系和影响,论证、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的敏感度、科学逻辑性和思维逻辑性。

误区:传统地理素养培养以大量的地理知识为依托,关注对“学过的”内容的再现和运用能力。这种思路导致老师以“掌握多少”来评价学生的地理素养,而学生以“学过多少”来衡量自己的地理素养。体现在地理学习过程以从老师处获得多少知识为主要目的,相对而言,学生的自主学习被轻视了。结果,如果都是“好学生”,地理素养的高低更多地取决于老师“讲的多少”,而与学生自身的能力差异关系较弱。

二、课标对地理素养的要求

1、在知识与方法之间,课改更强调方法,追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在学习方法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3、在学习目标上,重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4、不关注知识量和知识系统,以“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为终极目标。

5、不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大量采用案例学习的方式,许多传统被认为是必学的知识,现在成为学习的材料。

6、降低对知识深、广度的要求,强调可以归纳和分析出来的内容。

7、大量删除一些知识(如大气垂直分层、城市区位因素)。

三、教学中地理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1、过多关注知识而忽视能力和观念培养

2、将教材内容机械化

3、大量超标扩展知识内容

4、对一些自然地理内容无谓加深

5、对一些人文地理内容僵化处理

6、缺乏对逻辑思维的培养

7、答题模板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

8、大量做题,学生越做越疑惑

四、新课程地理素养培养的建议

1、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以课标为依据,在课标规定的内容范围内重新构建知识结构,形成概念图,课标之外的内容不必加量,程度也不必加深。可将初中和高中(必修)标准综合,逐 “标准”要求达成方法目标和行为目标。将课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分解、细化,并与相关“标准”内容结合,形成每课的教学目标且予以落实。

2、用教材教,用好教材

理解教材的功能,用教材教,跳出教材掌握(如案例类内容),对有争议的内容,按教材讲,但要理解其实质,而非机械记其结论(如人口增长类型、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一些表述、分析思路和方法可以参照教材。可适当补充实际材料或热点问题,关键让学生掌握分析的思路和方法,而不是材料本身。充分利用教材关于能力、观念培养的内容。

3、强化对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注重培养地理观念(如整体性和差异性、典型性和过渡性等),地理视角(如时间视角、空间视角、运动变化的视角、比较的视角、联系的视角等),推理、判断、迁移的能力,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一:强化地理位置的地理意义

将纬度位置与纬度地域分异规律相联系,将经度位置与海陆位置及经度地域分异规律相联系,将地理事象与普遍规律相对应,若不符合普遍规律,则从非地带性因素考虑。

例二:特殊地理事象的原因分析

不符合普遍规律的为特殊,既然是特殊,则影响因素为非地带性因素,多数情况下都与地形或下垫面有关。地形或下垫面影响气流(风)、气压、气温、降水(湿度)、光照等。分析特殊地理事象,应放在普遍规律背景下分析,以说明其之所以特殊。

例三:把握空间尺度

课标和教材初中和高中的区域案例学习都注意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区域空间尺度的地理意义。空间尺度认知需注意以下问题:

(1)、引导学生将区域内要素的分布规律或特征与更大或更小的区域同一主题建立联系,从而能将区域的学习放到统一规律和区域差异的大背景之中(如我国的地形特征和新疆的地形特征)。

(2)、当提供案例或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某区域相关规律或特征时,一定要明确给出区域尺度,用经纬网表示的图上至少要有两条经(纬)线,否则会得不出想要的结论;小区域应有比例尺。

(3)、当遇到小区域时,一要关注其空间背景,二要注意其关注的问题和描述的方法。

(4)、要引导学生关注某自然现象所占有的或某要素影响的区域空间尺度的大小,从而能在适度的空间尺度范围研究相应的问题。前者如台风,后者如洋流、地形影响降水的空间尺度。

(5)、当研究的是局地小区域时,在没有资料支撑的前提下,不能以大区域的规律来说明小区域的特征(如南昌的降水季节分配)。

例四: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

人文地理方面,教材所述为一般原理,由于教材编写和使用有一定时间,且发展变化较快,因而,不可机械、绝对化地将教材所述应用到现实案例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材所述提供了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根据所给案例的实际条件,按教材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原理,得出相应的结论。

例五:关注地理逻辑

地理之理,即有逻辑,地理因素多,各因素相互影响,但是,当分析或表述时,应有层次并展示逻辑关系,教材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可作参照。学生需自己思考,进行表述,并逐渐培养其分析、表述的地理逻辑,答题模板或分点限制了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

例六:模型(式)化处理

这是地理思维的高级形式,将地理原理或地理事象就相互关系或因果分析等,抓住主要方面,进行假设,而凸显其核心之理,原理的模型(式)化如工业区位三角、农业区位环型结构、中心地六边型结构等,地理事象的模型(式)化如俄罗斯河流和地形的分布格局、新疆地形三山夹两盆等。

4、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地理强化对基础知识(概念、原理、规律等)的理解和基本技能(如读图能力、脑中有图等)的熟练掌握,建立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概念图,提供一些有趣的案例,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解释或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社会上或国际上有趣的地理现象,尝试自主或合作思考和分析。思考或分析步骤是提出问题或质疑,给出自己的初步思考,求证验证,最终得出结论。

高中教师政治教学心得体会 篇10

一、教学观念上发生了变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题为《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课堂教学比较沉闷,缺乏生气,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按照一般的传统理解,课程内容规定了“教什么”,教学活动则主要解决“怎样教”,两者楚河汉界壁垒分明。多年来教师只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严格按照课程规定,亦步亦趋,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而学生则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在“课程进度”和应试取胜驱动下,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拼命地在适应“课程要求”中挣扎,而学习效果则事倍功半。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人士开始对“教学大纲”所带来的各种教育现象进行反思,最终要以“课程标准”来代替“教学大纲”,这也就迫使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紧跟时代脉搏。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一年来的新课程实践中,我们的观念在不断的变化,体现在上课中,过去考虑的最多的是“如何教”,现在思考得最多的是“如何学”,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认识新课程,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考虑。

二、教学方式上发生了变化。

过去我们理解课堂教师是权威,学生只能服从,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知识传授,往往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亦步亦趋,不仅不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即使有,学生也不敢提,在课堂上,教师尽心尽力地把自己的那“一桶水”的知识倒入学生的杯子中,希望能给学生“一杯水”,新课程实施后,课堂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我们不再把学生当成装载知识的容器和知识的收购站,而是鼓励学生、带领学生去探究,去寻找整个知识大海的能力,学生得到的不再是“一杯水”,他们每一个都可以拥有一片海洋。课堂上不再是老师的独奏,而是师生的合奏,演主旋律的是学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作业方式上的发生了变化

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往的作业,都是老师“一刀切”,而且形式单一,时间久了,学生难免感到厌烦。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经常布置一些要求走入社会,调查研究的题目,上网搜集资料的探究题,每当有这样的作业,学生都会欢呼,可见他们对这种作业的喜受,对书上记忆的东西,原则上只要求他们记住就行。选择多元化的作业,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的自主精神。

四、考查学生上发生了变化

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不能一样齐”。一个班级,总有一些接受能力、思维能力都比别的学生差一些的孩子。我们一直认为,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不是好学生。我们一直希望自己的学生都能长成参天大树,是国家的栋梁,因此,我们不承认差异,不承认不同,我们往往认为考90分的学生就是比89分的学生强。走进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不再单纯地以分数认定,对学生的长处和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我们都给以关注,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格养成,不再恨铁不成钢,因为我们知道,有时候,铁和钢是等值的,学生有自己的人生体验,有自己的内心世界,考查学生,当然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量不同的东西。

当然,在一年的课改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从教师本身而言,要真正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评价标准乃至颠覆自己的传统教学模式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走上讲台到今天,已经根深蒂固在头脑中形成的观念要彻底改变,谈何容易。因此,在教学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失误,走回头路的现象,当然,现在处于改革的探索中,失误也是难免的。

从时间上来说,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相当困难,要准备一节课的内容和材料,往往需要花好几课的时间,学生时间上的冲突对新课改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有时难免顾此失彼,上好了一堂课却砸掉了另一堂课。

从最终的检查来说,学生还是要参加考试,平时的表现再好,平时的考核全部是优,最后高考依然压在那儿,即使高一学生现在不高考,但毕竟还有统考,平时的实践中也不只一次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气氛活跃的课堂往往在考试中考砸了,因此,考试模式不变,评价的最终标准不变,新课改的前景还是堪忧的。

从评价老师的机制来说,历来评价老师都是学生的成绩,即使课上得再好,学生再喜欢你,最后如果没有成绩,原本喜欢你的学生也会背叛你。因此,面对新课改和成绩评定这对矛盾,老师如履薄冰,陷入两难。

高中教师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11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 高中英语 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不断的自我学习和一定的专业训练的基础上,成为专业人才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是针对教师进行的一种教育和培训的过程,更是对教师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认可和肯定的具体表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本身就属于一个动态的,时刻变化的过程。经过教师在专业结构上知识不断的提高,实现其专业发展的目的,有利于教师在这个积极的氛围中促进其个人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师对生活以及工作活动更深层次的理解。

一、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构成

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就是,重视共同的基础,构建一个发展的平台,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的要求,多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完善评价体系,保证学生不断发展。目前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观察视角、教育的热情以及科研的成绩都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而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也是由组织结构决定的,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又具体的包含了其部分的内容:即普通的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学科知识、学习者知识、教育环境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育的目标、价值及其哲学历史知识。现代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有同时必须具备五种意识:即责任、教育、学习、科研和发展意识;综上所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体的由其专业能力和人格魅力以及职业道德三个方面组成。

1.专业能力。对于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也就是归纳、演绎和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设计创意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执行力,观察力,语言和互动能力,操作能力和表现能力,控制能力以及研究能力;高中英语教师具备的以上几种能力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把上面所述的能力具体的概括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知识和学科知识,只具有其中一门知识的教师并非是一合格的教师,一个优秀的专业教师,能够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对这两种知识有效的结合到一起,充分运用这两种知识的结合开展教学工作。

2.职业道德。老师的高尚情操,对学生有一个很好的启示,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丰富自己的知识更好的教育学生,用真情去关爱学生。教师要发自内心的去尊重、关爱学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这种来自心灵的震撼,自然也就会激发学生对于教师的尊重和热爱,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就是说,教师要从内心认可和确定自己职业的价值所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师能够不断的认清自我,超越自我,充分实现其职业价值的基础上也能体现其人生价值。

3.人格魅力。因为高中学生都拥有一个强烈的自我判断和自我意识,学生也会崇拜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教师,人格魅力得到广大学生的广泛认可的教师,能够更好的以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实践活动中的国际意识、交易方式和理解能力进行培养。

二、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分析

1.合理利用教材。

(1)新时期,新课改的要求就是教师充分的利用教材。对于高中英语教材,教师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来理解,并通过有效的对教材的评价工作,完成教材的选择和整合,保证教材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发挥出其最大的价值和作用。同时对于教材,要求教师要转变自己传统的思维,改变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教学工作的开展并非就是严格的按照教材内容,要将教材看做只是服务于教学工作的基本材料和工具,对教材的信息要有一个精确的把握,同时还需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需求及认知水平,进而完成对教材的调整和取舍。

(2)教师要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一般情况下,知识依照教材的内容开展多学生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首先教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然后,当今时代的发展,单一的知识教育结构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教学需求。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教材的内容采取适当的方法完善和补充,积极的开发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有效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能够更加丰富课堂英语教学内容,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是贯穿始终的。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不仅需要广大学生的支持和反馈,同时学生也是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的。教师的教学工作就是围绕着学生来完成的,并且是以学生的认识质量为评价标准的。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确保教学工作顺利进展的基础条件,教师要实现自己不断的专业发展,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

3.高中英语教师要重视平时知识的积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应注重知识的获取渠道的拓宽和文化知识的积累,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在教师教学工作之余,可以多了解一下国外的一些消息,多阅读一些国外的文献读物,丰富自己的英语专业知识,英语教师的知识面扩展了,这对于更好的开展英语教育工作,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实现专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雷军.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高中教师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12

作为基础教育的终端和高等教育的预备期, 普通高中教育理应在知识和人文两方面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础。然而, 现实中的普通高中教育存在着重知识、轻人文的现象。这一现象表明当前教育发展与其理想目标相差甚远。对此, 笔者列举以下若干现象以作部分证明。

(一) 评价重学习成绩, 轻品格修养

目前的教育教学对学习成绩和品格修养的评判愈益狭隘。即便是“学习成绩”, 也大多限于诊断性考试成绩, 而少有生成性学习评价:在传统的期末总评成绩中虽有平时分数占30%的规定, 但在实际操作中几乎为教师们所忽视;“品格修养”仅仅被理解为学习成绩的附属物而已。

几乎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习惯性地因果推断:因为学生学习成绩好, 所以他 (她) 的品格修养一定好。如此的学生评价规则源于追求统一但不免狭隘、树立权威却不免专权的评价制度。同时, 它还因如下两个因素被固化和强化。一是在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日益强烈的同时, 整个社会的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 父母对孩子的殷切期望构筑了多问成绩少提修养的社会氛围。二是一些教育行政官员在这样的氛围下, 背负着重压、裹挟着利益而集体失语, 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就有这样的学校领导在教师大会上公开宣称“高考成绩就是你们的生命”这一类似是而非的话。在这样一个物质有限、精神匮乏的教育环境里, 评价机制局促如初, 应试之风长盛不衰。

(二) 教育管理追求整齐划一, 阻碍学生个性发展

当前社会发展的态势多元化倾向日益加剧, 学生在价值观的塑造方面普遍出现认识矛盾、意识焦虑等问题, 整齐划一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 教育工作者囿于制度成本的高昂, 缺乏多元多层的主客观条件。上述两个因素导致“学生越来越难管”这句话几乎成了教育工作者的口头禅。

更为糟糕的是, 在教育工作者眼中, 所谓管理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保证学生不出什么乱子, 保证学生按部就班地勤奋读书, 保证学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 如此等等。在他们眼中, “管”的目的是保证学生获得好成绩。于是, 在具体操作中, 学校往往因为学生的一些突发事件和其他学校高考成绩提升的压力而不断强化控制, 由此导致学生的个性受到极大的束缚。

(三) 教学过程缺乏情感态度, 缺乏有效的反思机制

什么是好教师?一种是能教出高考、会考和联考班级该门学科平均分数好的教师, 一种是既能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又能增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师。虽然上述两种答案本身并不应该被置于决然对立的两极, 但是在现实的高中教育中, 前者是“常态”——正常且通常, 后者是“变数”——变态和变化。

从学校进行的教学调查反馈信息来看, 受到学生欢迎的大抵就是这样两类教师, 然而这两种类型的教师往往不会是同一个教师。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和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期望更多地是停留在知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却很少讨论和反思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的达成度。学生不反对考试, 但是, 他们讨厌教师们仅仅为考试而教。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 我们的教育套着改革的外壳, 而内芯在很大程度上仍旧是作坊式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人文精神缺席的教育, 是作为个体的人严重异化的教育。它的最大弊端是什么?学生情绪的被压抑、人格发展的被扭曲以及一个伟大民族创新能力的缺失。总而言之, 它抑制了青年学生的个性自由和创造精神, 挫伤了青年学生的崇高理想和自尊自爱。

二、高中历史教学:价值目标与教师的责任

历史学是一门人学。历史学通过构建并解释过去的生活生成和积淀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包括了人之成为人应具备的三大品质——独立、宽容和敬畏。“独立”是指自觉运用判断和行动的自由, 保持对生活和社会的批判力。“宽容”是指充分尊重他人判断和行动的自由, 对多元的社会发展能够给予足够的理解。“敬畏”是对自然资源、生命资源和社会资源理性地认识和利用, 防范过度的包容和排斥, 防范过度的自由和限制, 防范过度的获取和舍弃。

历史的现场由人、社会和自然三种元素构成, 其中以人为中心和重心。高中历史教学的价值在于学生通过历史学习促进理解的智慧、养成包容的精神、增添担当的勇气, 其核心就是为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奠基。具体而言, 通过历史学习, 学生要达成三个“学会”目标:一是“学会关心自己”, 即青年学生能够自觉追寻和创造生命的意义, 逐步养成独立的个性思考的习惯;二是“学会理解社会”, 即青年学生初步学会对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发展多元的、开放的理解, 逐步具备理智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历史使命感;三是“学会善待自然”, 即青年学生初步认识科学在改造自然方面的进步性和有限性, 逐步具备人类和自然共存共生的家园意识。

追求上述目标是历史教师的职责。在学校教育的诸多领域, 历史教师都可以去努力一番, 尽一些自己的责任。下面笔者从“必修课程的课堂教学”“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生社团活动”三个方面说说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重点说第一个方面。

(一) 必修课程的课堂教学:尊重多元, 包容理解

历史教师理解历史应该充分重视人的作用并尊重社会的多元发展。为此, 我们不仅需要用一种多元的、具有包容性的观念理解历史, 而且要重视对同一历史现象多面阐释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科学——唯物史观——是我们教学中重要的理论指导。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 我们常常跌入一个理解上的误区, 即把丰富的唯物史观仅仅理解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等几条机械的结论。这样的理解忽视了社会的多元发展, 忽视了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具有包容性的历史观念不少, 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创始人罗荣渠先生提出的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一元”是指“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 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经济力的变革”;“多线”是指“在同一生产力状态下的不同社会的发展, 受复杂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千差万别, 但可以归纳成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模式和不同的发展道路;任何一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都不是单向度的、静态的, 而是多向度的、动态的”。他把社会发展看成一个有机体, 认为“生产力形态的变迁和同一生产力形态下的社会变迁, 是由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的产物。这些因素一般包括:生态、人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等七大因素”。

“一元多线”的历史发展观运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特别要重视对“多元”的理解, 逐步纠正长期以来过分关注“一元”所带来的可能的理解偏差。

以人民版高中《历史》 (必修一) 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为例, 从17世纪到18世纪, 英、美、法通过革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各国资产阶级进行了艰苦卓绝同时也是影响深远的民主政治建设。19世纪, 随着各国先后开展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迅速发展, 各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深入并趋向完善。在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基本框架下, 各国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具体形式各有千秋。如英国代议制度在形成和完善过程中, 呈现出渐进地温和变革、民众的斗争和政府的妥协相结合、尊重传统和遵循惯例等特点。又如“美国1787年宪法”特点的形成是和北美殖民地的历史传统、独立后的共和国困境、制宪者的民主政治理念及其制度创新、政治智慧密切相关的, 尤其是制宪者的公共品质、妥协精神和高超的制宪技巧至今令人感佩。

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认知和理解上述国家民主政治制度的个性特点及其多方面的成因, 尤其是关注政治传统、历史文化、历史人物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这对学生理解社会的多元发展和体验人在历史中的作用是很有意义的。

历史虽然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但历史阐释往往是多面的。教师在扎实掌握历史专业知识并涉猎其他学科领域知识的基础上, 从不同于现行教材的视角提出问题, 激起学生的疑惑, 运用课堂教学的诸多方式方法引导和推动学生解疑, 并在课堂之外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课外书以帮助他们拓宽视野和增进思考, 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意识和习惯。

以“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教学为例, 笔者在一次听课中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执教者在总结“美国1787年宪法”评价要点的时候, 列出了进步性和局限性, 其中局限性中的“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它所体现的也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这一条特别扎眼。“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在当时就一定是局限性吗?这个疑问油然而生。而且还有学生在课后针对这一条提出问题:资本主义是当时的进步潮流, 那为什么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就是局限性呢?

这个疑问, 可以从宪法内容及其影响的角度加以阐释, 但也可以从“评价的历史”角度加以说明, 引导学生对历史局限性进行深入思考。对历史局限性的理解是颇能培养学生包容品质的。“上述这一评价的来源是什么?对美国宪法的评价的历史又是什么?”围绕着这两个问题, 笔者查阅了国内学者评价美国宪法的学术史资料。从中选择了三则材料让学生阅读, 摘录如下:

【材料一】美国宪法虚伪地标榜不分阶级的全民民主, 实际上用法律的形式, 巩固了剥削阶级统治。“三权分立”不过是一种手段, 掩盖剥削阶级专政的实质。

——黄绍湘《美国通史简编》 (1979年)

【材料二】美国宪法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制提供了第一份政治现代化的草图, 开创了近代成文制宪运动的纪元。按这个新宪政体制建立的这个新国家不仅较之封建制国家是一个崭新的尝试……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美国宪法中保留了奴隶制……从这些方面说, 美国宪法又有其保守的一面。美国宪政的保守面, 从更深的层面上透视, 不过是美国革命中所体现的社会变革渐进思潮的反映。

——罗荣渠《略论美国联邦制度的形成和宪政体制的特点》 (1987年)

【材料三】美国的民主之所以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 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种综合并不容易……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 就不能走向真正的民主。美国的民主直到今天也不能说是真正的民主, 更不用说在两百多年之前了。不过, 当时的美国民主制尽管还存在着无数的局限性……却无疑是18世纪末的世界上最先进、最现代化并且最有前途的政治制度。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上) ) (2004年)

针对高一学生, 笔者根据上述材料设计了三个问题: (1) 根据材料, 分别概括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要点。 (2) 三位学者对宪法局限性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笔者希望通过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历史局限性时应该反复考量的三个问题——时人做到了哪些前人没有做到的, 时人只能做些什么, 时人能做却没有做到的是什么;理解一个观点——文明进步是一个“累进”的过程;认识一种态度——对历史局限性的包容性理解。

(二) 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开拓视野, 进行公民教育

高中学生正处于即将成人的重要阶段。“成人”有生理、法理和心理三个层面。心理层面的“成人”主要是指人在价值层面上的成人。因此, “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是青年学生普遍思考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关乎青年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 更关乎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发展。然而, 这两个问题的思考过程却杂陈着“理想褪色”“精神贫血”“勇气缺失”“方向迷乱”等令人担忧的乱象。虽然学校教育确实不能保证培养出如孔子、亚里士多德、牛顿、梁启超这样的大家, 但学校教育应该且必须为培养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提供必要的智力、思想、精神等条件。而作为“捍卫记忆、发现价值、传递精神”的历史学科就担负着通过影响青年学生的历史记忆进行公民教育的责任。

为此, 在嘉兴高中历史专业团队的鼎力相助下, 笔者主持开发了“人在历史中的地位”这一选修课程。这是一门融历史学、政治学、文学、哲学、科学于一体的知识拓展类高中选修课程, 既有浓郁的人文色彩, 又有饱满的思想张力。这一课程历史人物的选择体现了时代性、多样性、典型性、“去熟悉化”和“去脸谱化”等原则。本课程选择的14位个人和4个群体, 生活在古今中外不同的历史时期, 从属于社会的不同领域。他们或许并不为高中学生所熟悉, 但他们各自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素养, 如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博爱精神、民族精神、民主意识、科学责任等等。他们人生中的典型故事, 对学生而言, 有的可以励志, 有的可以警示。课程分为“上、中、下”三篇, 分别从“内心的坚守”“社会担当”“人与时代的关系”等三个视角阐发了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素养。开设这一课程的主旨就是通过影响青年学生历史记忆的路径, 通过启发并引领青年学生理性思考人生的方法进行现代公民教育。

(三) 学生社团活动:实践参与, 亲身体验

组织学生社团活动,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 在多样化的活动实践中增长知识, 关心国家, 了解世界, 同时增进合作与宽容的精神, 发展学生的独立性。

1998年岁末, 笔者所在的学校成立了一个学生社团组织——世界知识之友社。其宗旨是“胸怀祖国, 放眼世界”。社团倡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中国和世界的发展;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中国和世界的发展;用自己的笔写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

社团活动除了师生讲座外, 还举办了一些学校规模的系列活动。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文化大革命’资料展览”活动。这一年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四十周年, “文革”是扼住国家命运之喉的浩劫、伤害民族尊严的浩劫, 更是剥夺每一个生命权利、摧残灵魂和肉体的浩劫。我们的祖辈和父辈把这段刻骨的记忆埋在心底, 而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则拥塞着许多盲点和误区。记忆还是遗忘, 这是一个维系我们每一个生命存在和发展的问题。为此, 学校历史组全体同仁和学生共同努力, 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整理收集“文革”资料, 再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布置了一间“文革”历史展览室。其中的实物展品均由学生提供, 包括形态各异的像章、保存完好的成套连环画、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红旗》杂志、“文革”期间发行的邮票、1967年出产的颇具时代特点的台钟, 等等。

另外, 我们还收到了八份学生对“文革”亲历者的访谈录, 非常真实地记录了被访者的历史记忆, 同时也反映了采访者的感受。如有一个学生在访谈的最后这样写道:“抬起头, 只见奶奶依旧仰着天, 我还想再问什么, 可随即又闭上了口, 我知道, 奶奶也不想再多说什么, 且让她好好去抚平这心灵的创伤吧;奶奶脸上的两道泪痕仍然依稀可见, 这哪里是什么眼泪, 分明是对历史永久的记忆。”又如有学生这样写道:“陆大妈最后的那番话, 似乎是对‘文革’时期的向往, 也流露出对当前生活的一丝不满。然而又是什么使她依旧怀念文革年代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也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

“文革”展览室在开放的一周时间里, 不同年级的学生纷纷前来参观, 甚至还吸引了学校的和嘉兴市来学校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们。大约有近30名学生在参观留言本上写下了自己的感想。虽然其中也有个别的不文明的语言, 但绝大多数学生表达了参观感知“文革”历史时的惊讶和这种历史必须杜绝的态度。

知识传授是增强人的外在力量, 而精神熏陶才能完善人的内在心智, 这就是所谓“精神成人”。我们不可能改变教育环境, 但可以改变课堂的某个角落, 通过渐进的甚至只是点滴的方式, 承担起为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奠基的责任。

上一篇:安全感满意度落实情况下一篇:房屋登记行政起诉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