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课堂 本真的语文(精选8篇)
本真的语文
“文学作品”是语文课程的主要载体。在文学解读中,必须切实把握文学情感化的持续性和规律,着力于作品中的“个性化的自然”的审美渗透。不仅关注文本的审美内容,同样也关注它的审美形式、审美解读,为语文教育的审美化奠定基础。
近日,有幸聆听了我校张俊杰老师执教的六年级的一篇阅读课文《老人与海鸥》一课,听后感触颇多,这是一节有着诗意美的语文课!这是一节回归语文本真的课!
一、这是一节充满诗意的语文课
(一)教师的语言渗透着诗意的美
“孩子们,你们见过海鸥吗?这是一群怎样的鸟儿呢?”在老师与孩子们谈话式的娓娓道来中,一节语文课拉开了序幕。“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每天不辞劳苦地从城郊走到市区去给海鸥喂食,跟海鸥相伴?找出第二自然段中描写老人的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很快,学生便找出来了: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找出后,学生回答“从这句话中我认为这是一位简朴、贫穷的老人。”“你们对这位老人还有了解吗?”
当学生谈到“很小心”“迈开步”“呼唤”等描写老人动作的词语时,老师旁白似的语言“像照顾婴儿般的小心!”“老人考虑得真周到!”“声声呼唤都是老人对海鸥浓浓的爱呀!”“海鸥听懂了老人的呼唤,我们从老人喂海鸥的动作中,我们也读懂了老人,他的动作那么娴熟,老人与海鸥的配合那么默契!”
(二)课堂的生成涌动着诗意的美
在理解老人对海鸥的爱时,老师陈设了三个不同的问题:(1)老人给每一只海鸥都取了名字,“独脚”“公主”……还有哪些名字?我们对身边什么样的人才会取这样的名字?(2)“抑扬顿挫”是什么意思?你能学着老人抑扬顿挫地叫海鸥吗?(3)“亲昵”一般用在什么人之间呢?谁和你亲昵地说话了,是怎样说的?当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老人把这些海鸥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啊!”“也许老人并不会唱歌,可那一声声呼唤,不就是一首首动听的歌曲吗?多么亲切的称呼,多么亲昵的语言!老人对海鸥声声呼唤,饱含了老人对海鸥浓浓的爱意,真挚的情感啊!”
二、这是一节回归语文本真的课堂
语文的工具性也指明了语文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有的基础性特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应是语文课堂永远应该坚守的本真。
在这一节课中,老师开课后,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两点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思考课文中围绕老人与海鸥写了哪些事?当学生读后,教师有意地出示了一些词语,用以检测学生对字词读音的落实,这些词语是:
“撮起嘴、抑扬顿挫、亲昵、企盼、相依相随、炸了营、翻飞盘旋、扇动翅膀、肃立不动、白色旋涡”
当学生读准词语的读音后,教师随即又“通过读词语,你发现这两行词语有什么规律吗?”由词语的落实巧妙地过渡到对文本的理解,对主要内容的把握上来。上一行主要写老人爱海鸥的表现,下一行主要是海鸥对老人送行的描写。那么本文的主要内容便很清晰了:老人爱海鸥,海鸥送老人。
在引导学生充分感悟“老人爱海鸥”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很刻意地引导学生通过抓住一个个关键词语来层层深入,逐步理解,然后指导朗读、品味语言,如“每天”“褪色”“亲昵”“抑扬顿挫”等词。印象最深的是在理解“每天”这一段时,当学生找出了相关语句时,教师相机在大屏幕上出示了这样一段话: 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当学生理解到“每天”时,教师便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当天上刮着大风,地上下起大雨时,老人去吗?”“去!”“当老人感冒时,他去吗?”“去!”“当有人规劝,累了就不去时,老人去吗?”“去!”在老师一次次的询问声中,在孩子们的回答一次次更加坚定声中,孩子们的情感在一次次地深入,孩子们对老人爱海鸥的感情也在一次次地升华着。
三、这是一节陶冶情感的课堂
陶冶性教学,正是语文教育生命化的一个必然选择。语文课程,应充分利用“文学作品”这一文本,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情感的熏陶,从而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在这一节课中,老师在理解老人爱海鸥一部分内容时,相机出示了一个自己收集到的一个关于老人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老人是昆明化工厂的一名退休工人,每月308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4.5元一斤的饼干,老人毫不吝惜地买给海鸥,可老人却舍不得花5角钱坐公交车。老人一天的伙食是两个馒头一碗干饭加一碟咸菜,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江香烟。老人去世后,人们发现在他家里最值钱的竟然是6个鸡蛋,而这6个鸡蛋也是老人给海鸥做饼干的配料……
老师在对故事的深情讲述中,孩子??那可爱的笑脸随着故事的深入,一点点地凝重起来。故事震撼了他们的灵魂。触及到了他们思想的深处,对海鸥的爱在他们的脑海中一点点地清晰了,对老人敬仰之情便油然而生了!
这一节语文课,一个“情”字便是最凝练的概括了!此情,它一定是在情境中被激发,一定是关乎个体的内在体验,一定是整体的生命的律动,一定是折射出相应的态度与价值的钵依。
在这一节如诗如画、如歌如泣般的诗意语言中,在这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流程里,教师与学生共同走进了文本,感悟了文本,赏析了语言,升华了情感!
一、在拓展阅读中分享快乐
在语文学习中, 老师与学生的阅读面如果仅仅拘泥于书本上的篇目, 那是远远不够的。生活中各类文章比比皆是, 由此, 语文老师把经典的文章引入语文阅读中来, 在教学中也未尝不失为一种良策。不妨把每天的阅读定为学习语文的一项必修课程, 让浓浓的读书氛围荡漾在教室里。学生读《智慧背囊》里一个个睿智的故事, 一句句发人深省的话语。学生告诉我“一朵丁香花的宽容, 在于你从它身上踩过, 它却将清香留在了你的脚上。”“菊花残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淌……”我给学生读《读者》《扬子晚报》的“美文精萃”、读自己的摘抄, 我告诉学生:人生做了准备, 就得“爆发一回”;要用发现的目光、欣赏的态度去面对周围的生活, 就可以诗意地生活。我与学生讲李清照、三毛、席慕容, 学生向我推荐韩寒、郭敬明……徜徉于语文的阅读世界里, 师生可采撷到文学领域的美丽花环。可为一句话徘徊、激动, 为一个片段沉醉其间, 能让师生乐以忘忧, 触而有感了。在真诚对等的阅读中, 曾被我视为“靡靡之音”的郭敬明小说之流, 我细细读来, 在绮丽的文字背后, 我又读到了令人惊艳的思想的犀利, 文字的深刻, 想象的真实;学生也逐渐感悟到作文不是生搬硬套的堆砌, 而是真实文字的流淌。每天抽一部分时间与学生共赏文章, 不仅有利于扩大师生的阅读视野, 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在反复探究中分享体悟
在阅读教学中, 分享品读中的体悟, 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文本的解读, 不仅是思维的过程, 更是师生用语言表达思维的经过。教师与学生都是读者, 共同体验作品为大家带来的艺术魅力, 共同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让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实现心与心的碰撞, 情与情的交融。
要点燃学生的大胆发言而又精彩深刻的机智, 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一, 它需要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创设一个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这是相当重要的, 它为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搭建一个平台。其二, 需要老师能够听取学生质疑的声音, 并能为学生的质疑积极创设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如果一个语文老师的课堂上, 时常有学生质疑、反驳、争论, 那么请珍视学生的独特发现, 同时需要老师在备课时花费更多的精力。其三, 需要老师学会等待, 学生的个性表达不是一下就迸发出来的, 这种质疑的声音也需慢慢培养。但正是有了这样默默的栽培与等待, 才会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迸发出学生的思维火花, 师生的双双互动会更为有实效, 语文课堂也才会呈现色彩斑斓的精彩。
三、在个性写作中分享幸福
语文离不开写作。写作是个体书面最有效的表达。而现实中有些学生很怕写作, 作为语文老师除了给学生必要的技法指导外, 还要与他们在写作时“同呼吸, 共命运”, 交流下水作文和写作感悟。写生活随笔, 我们师生笔下有生活的情趣, 悲悯的情怀, 阳光的心态。如虞颖同学写《校运会上》:“校运会上, 跳高的运动员们个个精神抖擞, 腾空跃起, 像展翅飞翔的海燕, 又像凌空直上的雄鹰。看, 他向前猛跑几步, 到了踏板跟前, 脚使劲一蹬, 身子用力一弓。同时, 胳膊向后一摆, 身子向前一跃, 像猛虎扑食一样腾空而起, 然后轻轻地落到松软的沙坑里, 脸上露出了喜悦……从上往下看, 一派沸腾的场景。”我也就清早校园的场景写了一个片段:“清早的校园, 步履匆匆。停好车, 走出车棚, 迎面走过来一个女孩, 和身旁的同伴一起沐浴在微露的晨曦里。一缕阳光正照在这女孩微笑着的脸颊上, 她的笑容是那样灿烂而自信, 她扎着马尾辫, 身穿体恤牛仔裤, 浑身上下散发出的一股蓬勃的青春气息使我不由停下了脚步, 这是一幅多美的校园剪影。我脑中马上定格出几个大字:青春的使者。正想着, 这女孩见到我, 甜甜地叫了一声‘老师好’。我竟一下没反应过来……这样的一幅画面, 久久不曾从我的记忆中消失。清新的校园, 阳光般的女孩, 用诗样的笑容、蓬发的朝气, 诠释着十四五岁的花样少女最绚烂的青春。”在共同写作中, 师生一起关注生活、关注心灵, 抒发真情实感。不知不觉中, 我与学生的心灵近了。学生也不再惧怕写作, 慢慢出现了虽显稚嫩却真诚的文字, 在分享中, 我们尝到了写作的快乐。当然, 写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语文老师要及时关注、鼓励、帮助学生获得写作的成功体验, 同时将教师自己的写作作品、写作体验与学生分享, 从而和学生在写作中收获幸福。
一、真实的语文课堂呼唤本真的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真实情感,可以借助直观的教具来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能深入课文内部,对内容进行分析,掌握课文的重点。例如,在教学《小动物过冬》一文时,我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玩具带到课堂中,学生拿出玩具之后,课堂氛围非常活跃。这时我说:“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喜欢的动物是怎么过冬的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然后让学生主动探究小动物的过冬方法,并让每个学生都把自己手中的动物过冬的方法讲给其他同学。由于是让学生探究他们喜欢的动物的过冬方式,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在倾听其他同学讲述时,让学生了解了更多动物的过冬方法。在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之后,我接着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探究课文中小动物的过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真实情感的激发,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到对课文知识探究过程中,促进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课堂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从学生喜欢的小动物过冬方法的探究,把他们引入到对课文的深入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对小动物的爱进行了拓展,使他们通过探究课文内容了解更多的动物,把学生的兴趣从课堂外引入到课堂上,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时,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要用充满激情的话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调中燃起探究知识的兴趣,促进他们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真实的语文课堂呼唤本真的语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在进行情境创设时也要以能促进学生进行探究知识为目的,使丰富的教学设计和环节为学生的进步服务。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要通过创设情境来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思维。但是在一些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课堂情境教学的真正目的,他们在创设情境时只考虑了氛围的调节,而忽略了体现真实的课堂。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师教学内容是语文综合实践课,我曾是上了《望月》之后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来展示有关月亮的内容。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起来了,有的学生背诵了李白的“静夜思”;有的学生讲了“嫦娥奔月”;还有的学生用画笔画出了有关月亮的画。我让其中一名学生把自己的画粘贴到黑板上,画上显示的是一位老人和他的孙子在望着月亮(同《望月》课文内容相似),在对着孙儿说什么?接着我让学生说一说画中表达的意思?学生说:“我给这幅画的名字命名为《盼归》。”我很有兴趣地问:“说说看,为什么命名为《盼归》?”学生说了:“老人青年离开家乡,现在居住在台湾,老人希望早一点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希望两岸关系统一,他在教育他的孙子。”我表扬说:“你说得多好啊!”于是所有学生一齐抬手说:“棒棒棒,你真棒。”那个学生得意地坐了下来,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一堂看似成功的语文课,在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却存在追求课堂表面化的缺点问题。教师为了在公开课上有好的氛围,可以创设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如果过于追求课堂氛围的表面化,而忽视了学生是否能真正说出自己的感受,是否能表达真实的情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情趣,没有必要进行一些不真实的拔高,要让教室里的声音都是学生自己真正的表白,使他们能说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真情实感,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三、真实的语文课堂呼唤本真的课堂感悟
课堂它最需要“真”,也就是真心实意地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师生真诚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实话实说,无需虚假的造作。课堂上,真情投入,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文章蕴涵的情感相吻合,师生一道激动、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真心地去面对学生情绪、情思。如在外地考察听一位名师上《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教师和学生倾情品读,倾心感悟,通过对课文语言的朗读,品悟,感受,体验,表达,体会母亲的无私,博大。
师:母亲为了家庭,为了子女,付出了这么多的艰辛,作出了这么多的牺牲,这是她心甘情愿的吗?从哪句话中能看出来?
生:母亲点了点头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哪一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呢?”多么质朴的微笑,多么朴素的话语啊。我看到了一个平凡的母亲,一个伟大的母亲。从“哪个”词中,你还想到了谁?
生:我想到了我的妈妈。
生:我想到了我的奶奶,我妈妈的妈妈。
师:我也情不自禁地想到我的妈妈。她也是一位平凡普通的妈妈,在我们兄妹三人很小的时候,妈妈几乎天天为我们织毛衣、织毛裤,缝补衣裳……如今她上了年纪,却全身都是病,但她对我的关爱,仍然不断。她仍关心着我,关心着我的孩子。
课堂上,情深深,意切切,师生在真情的喷涌中获得美好情感的洗礼和升华。课堂上,因为有了真情,所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课堂上,因为有了真情,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学生有效地参与,不止是行动上的呼应,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同步,情感的共鸣。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进行课堂内容的设计,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加以引导,使他们能通过深入阅读课文体会到作者的真实情感,使文章描写的场景能真实地再现到脑海中,让学生走入语文课文情境中,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作者发生情感的碰撞,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文学感悟,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滨海县东坎实验小学周晓蔚
内容提要: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和基本能力,忽略了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其实是违背了学生的天性。语文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语文课程标准》)否则,就只能影响、阻碍人的发展,压抑和扼杀人的创造性,甚至成为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的元凶或帮手。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诗意身心规律个性
诗意课堂,语文教学应有的境界,是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境界,是一种洋溢着情感、弥漫着想象、充满着浪漫精神的境界。为什么会诞生诗意课堂?原因不乏有三:
其一,语文的生命是诗意的。《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工具,而是不能脱离思想、情意,为着表情达意而存在的工具。不要说一篇课文、一段话,往往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甚至是一个字,都反映了一定的思想,表达了一定的情感。一句话,它是这样的神奇,这样的富有诗意!至于经过编者千挑万选录入教材的课文,自然更是意蕴丰厚、意境优美了。所以,鲁迅说:“语言有三美:意美以感人,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语文的三美共同营造了立体的、浓郁的意境,语文没有了诗意,就等于没有了活力,没有了灵魂,没有了生命。其二,学生的天性是诗意的。在孩子的眼里,山、水,一切自然界的事物都是活的,会跑也会,会说也会唱。儿童的眼睛,就是喜欢瞧着这陌生的世界。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我一千万次的相信,没有一条富有的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思维天性本身要求富有诗意的创造。美与活生生的思维,如同太阳与花儿一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学生们在听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会伤心地流泪;春天桃花开了,学生会说桃花睡了一个冬天,现在打一个哈欠醒来了,桃花就开了„„
其三,教师的劳动是诗意的。高尔基有句名言:“人按其天性来说,就是艺术家。”教师“掌握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他们能唤醒自己,也唤醒他们接触的人”,是“人的问题这个艰难领域中的美的创造者。”教师的劳动,可以使学生受到美好意境的熏陶,产生自然愉悦的体验,达到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同时,教师在劳动过程中也享受着诗意,和学生一样,心理上和生活中得到满足,要求和愿望得到实现,自身的价
值得到显示,产生幸福的感悟,呈现积极的状态。
既然如此,语文教学就应该努力成为语文的生命诗新发展飘溢的过程,成为学生的天性诗意盎然的过程,成为教师的劳动诗意弥漫的过程。换言之,语文教学应该是学生感知、感悟、感受语文的音律美、形象美、个性美、情趣美、意蕴美的过程,是师生互动交往、心领神会,共同获得文本精神和言语智慧的过程,是享受自由、享受愉悦、享受生活、享受人生的过程。显然,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生机盎然、充满诗意的!
但是,如果观察一下语文教学的实际状态,我们发现语文诗意的课堂正遭受着破坏、折磨、痛苦:
一是语文的生命被分解。众所周知,收进小学教材的文章,大多“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载、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可以这样讲,一篇课文发出生命的活力,洋溢着迷人的芬芳。然而,就是这样的生命,被某些擅长“解剖”的人分解了。他们无视血肉,不见情义,感受不到活力,感觉不到芬芳,但见筋骨——知识和技能。教师关注的只是知识和技能,学生读的、背的、抄的、默的、考的是知识,擅长的是读、背、抄、默、考。可怜的语文,被肢解成七零八落的碎块,人文价值、人文底蕴流失,哪里还有什么美可以言说、可以品味、可以享受!
二是学生的天性被泯灭。好说、好动、好问、好想、好表现,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走近学生,蹲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心灵,就会看到一个又一个奇异精彩的世界。这世界里,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弥漫着诗意的光辉。置身于这般诗意的世界中,你也会情不自禁地要说、要动、要问、要想、要表现。然而,某些课堂上,学生的天性被无情地泯灭了。
1、无聊的“启发”。威廉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的确,有效的启发能“把人们的心灵点亮”,而无聊的启发则浪费时间和精力,让人云里雾里。
2、变味的“多练”。精讲多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但有人将多练视作做习题,于是,名正言顺地大搞题海战术,学生则置身于题海中苦苦地挣扎——判断、选择、填空„„
3、痴情的“多媒体”。恰当地使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可能效地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但变戏法似的交替过频,削弱或替代了学生对文体的角读,岂不是本末倒置?
4、形式主义的合作学习。很多的课堂、很多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讨论的主题浅显、讨论的成果只是几个成绩稍好同学的代言、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只是教师课堂的为了所谓的学生自主学习摆设的一个花瓶„„此等“启
发”“多练”“多媒体”“合作学习”,抢走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剥夺了学生的说、动、问、想的权利,实在是对学生天性的泯灭。
三是教师的劳动被束缚。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斯霞曾深有体会地说:“教育工作确实是一门艺术。说它是艺术,是因为它既要遵循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又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劳动。”不幸得很,教师本该富有诗意的创造性劳动,不得不变成了“带着镣铐的舞蹈。“一篇课文的内容较多,你以简驭繁,“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有人会指出,那些还设讲,教学任务没完成;你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把学生小小的错误看作是美丽的小诗,课堂气氛轻松、民主、自由、和谐、活跃了,学生敢想、好问、多动、要表现了,有人会指责对待学生要求不严,组织教学能力欠缺;你把阅读看成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坚信“一个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就会有人提醒你,“考试的答案可不一定是多元的呀”;你不去挖掘微言大义,不去找出文中的多音字、近义词、反义词、打比方的句子,不去出那些“作者无意,学者多情”的练习题,能够保证捉到“老鼠”吗?须知,“白猫黑猫,捉到老鼠才是好猫”!在如此等等的束缚下,你还有热情、还有闲情、还有心情去创造性地劳动吗?还是老老实实地按部就班吧!
语文教学应该是诗意盎然,一如明媚的春光多姿多彩,置身于种种樊篱中的语文教学、淡化、破坏、丢失了诗意。为了人的发展,诗新发展的课堂正在诞生,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惊奇地发现,展示在面前的语文课堂,是一个活力四射、诗意地盎然的崭新天地,是一个鲜活生动、五彩斑斓的全新世界!
一、顺应学生天性:洋溢温馨,充满情趣
我非常欣赏这样一首小诗:“散步的时侯,我走直路,女儿却故意把路走弯。我说,把路走直,就是捷径了。女儿说,把直路走弯,路就更长了。”初读这首诗,感觉它就像作者跟朋友聊天时,随意说出的几句闲话。但细细地品味一番,你就会发现,这首朴实无华的小诗,竟蕴涵着颇为深刻的内涵:成人所关注的,往往是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孩子所追求的,则往往是过程,而对结果,并不刻意向往。在孩子的眼里,走路的过就是体验快乐、享受诗意的过程。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和基本能力,忽略了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其实是违背了学生的天性。语文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语文课程标准》)否则,就只能影响、阻碍人的发展,压抑和扼杀人的创造性,甚至成为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的元凶或帮手。
人的本质是活动,诚如列昂捷夫所说:“个性在任何方面都不是先于人的活动而
存在的,个性也和人的意识一样,产生于活动。”特级教师魏书生总结其教学经验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堂教学以学生活为主„„想方设法让学生用听、视、触、嗅等多种感觉器官感知文章内容。”让语文课堂成为情趣和梦幻的栖息地,是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学科教学本身的要求。俗话说“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光,对击始发灵光。”课堂上,我用我的热情洋溢换来学生激情似火;我用我的眉开眼笑换来学生眉飞色舞:我用我的欢声笑语换来学生莺歌燕舞;我用我的柔情似水换来学生情深似海„„力求在语文课堂上给我和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那种心与心交流的撞击,带给我和学生同品共享合作学习的快乐,带给我和学生一段曼妙丰盈的诗意历程。
无数的课堂教学实践也充分证实,开展游戏、表演、竞赛等活动,是引领学生走向诗意的重要途径。教学《碧螺春》时,我让学生带好茶叶,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泡杯碧螺春,仔仔细细观察碧螺春在水中的姿态、闻闻茶香,品品茶水,学生陶醉在碧螺春独特的色、香、味、形中了。如此教学,学生的口、眼、耳、手等并用,活动高度自主,既学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入情入境,品味到了作者对碧螺春的喜爱之情,收到一举数得之效。
二、构建诗意环境:珍视个性,充满童真
美国学者里德利等人在《自主课堂》一书中,大力提倡创造绿色的课堂环境。绿色环境的主要特征是:温暖,学生彼此熟悉、相互接纳;不要让学生感受到为难,也不要诱哄着学生去学习;每个成员都是有价值的一员,都享有地位、尊重、基本权力、权利义务;无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如何,都应该学生看到,你在关心他们每一个人。在这个环境里,学生的思想和思维可以自由自在地驰骋,不同的思想、想悖的观点,可以无拘无束地碰撞,“胡言乱语”不会受到歧视,“异想天开”不会遭遇嘲笑,正如《语文课程标准》里所说的一样,“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珍视个性就是要给思想松绑,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最能展现独特个性的课堂。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了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具有意义的。我们要帮助学生冲破各种无形的束缚,徜徉在语文那色彩斑斑斓的天空,释放自己的本真,在自由的空间里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大胆质疑发现,大胆地表达自己带着秩气童真却充满想像灵气的心声。有一次在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理解“孤帆”,大家都说是孤零零的一条船,而一位女同学就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说:我从孤帆这个词体会到了
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大家想想看,这时候的江面肯定会有许多船,可作者为什么说是孤帆呢?这是当时作者的整颗心、满腔情都在好朋友孟浩然身上,即使其他的帆船进入他的视线也好像没看到一样,真可谓千帆驶过皆不见,唯见浩然一扁舟啊。学生那精彩、个性、诗意地发言,令我也不禁为之喝彩。
充满童真就要让学生带着童心童趣去感悟文本感悟生活。这种感悟不是老师提取出来敦给学生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创造。这种发现创造谁也不能取代,只有靠学生自身的阅读智慧去实现,只有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才能弥深。课堂上,我不断诱发学生走进文本的境界,与文本畅谈,开展充满灵动的对话,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涵咏、体验、诵读。记得教学《黄山奇松》—课时,我让学生充分晶文、想像、赏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情真意切地读,多元感恬地读,融会贯通地读,个性飞扬地读,出神人化地读。有的学生说:“黄山奇松太神奇了,我都被它陶醉了,我要把我的这种感觉读出来。”有的学生说:“黄山奇松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杰作,我为我国有这样的奇松感动自豪,我要自豪地读一读黄山奇松!”有的同学说:“黄山奇松那顽强的生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禁不住为它喝彩,我想邀请全班同学一起来朗读,一起来喝彩!”这时的学生,用自己充满智慧的感悟,读出自己的心境,物我两忘,与文本共鸣。到此时,情至理顺,心到佛知,哪有心声不能聍听?哪有心火不能点燃?哪有心花不能怒放?哪有诗意不能彰显?
三、拓展课堂空间:放飞梦想,流淌诗意
语文课堂不应只在几十平方米的教室里,更应该关注自然、社会、生活。“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我们应该努力将课堂向自然拓展,往社会延伸,与生活连接,让学生投身自然,接触社会,融进生活,放飞梦想,流淌诗意!做梦的孩子会有许多奇思妙想,一旦我们用理性代替想像,就会禁锢语文课的醇浓韵致,就会扫荡语文课的绝美风景。缺梦的学习是乏味的,缺诗的学习的单调的,我们得让他们在特殊的精神生命旅程中充满梦想,怀揣诗意,让儿童诗意地栖居,是语文老师的天职。
《我们爱你啊,中国》的第二自然段写到了桂林山水、杭州西湖、黄山、庐山、长江、黄河。我问道:“这些地方你亲自游览过或者从书上、电视中看过吗?能否向同学们介绍介绍?”有的学生说:“我游览过西湖,看到西湖三面环山,重峦叠嶂,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湖中有孤山、白堤、苏堤、三潭印月,如同人间仙境。月光下的西湖,湖光灯光交相辉,令人陶醉。”有的学生说:“我玩过庐山,庐山的云雾真是变化无常,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还的学生
说:“我登过黄山。那里最有名的是奇松、怪石、云海。尤其是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听着学生们精彩的发言,我想到了罗丹说过的一话语:“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绚丽多彩的生活是孩子们的诗意之源,我们应引领他们走进生活,捕捉语文学习资源。语文生活中有鲜花绽放,有旭日东升,有蝶儿起舞,有黄莺欢唱,有绿柳飘逸„„我们得与学生一起去感受四季的生命,去感受粉红嫩绿,去写写春天的诗唱唱冬天的歌„„
梦想是诗意的感悟,是文本阅读智慧的体现,阅读要给学生留足梦想的空间,“欲求千里马,需爱百里驹”,诗意地教学要求我们放弃只有一种常规来衡量一切的标准,更多地宽容那些与众不同的思想和言行,真正的诗意就孕育其中。教学《雪儿》这篇课文时,我问学生你眼中的雪儿是怎样的?一个同学说是蔚蓝色的,我一愣,为什么是蔚蓝色的?“鸽子飞翔在蔚蓝的天空中,它向往蔚蓝色,当它飞向天空时,它和蔚蓝色的天空已融为一体了,所以它是蔚蓝色的。”多么诗意的想像,这样的情景不就是一首美丽的小诗吗?如果我们的课堂上能多点诗意的空间,多点梦想的期待,学生那与众不同的创造思维火花将被我们点燃,美丽而富有诗意的想像翅膀将被我们展开。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2005年第9期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4期
微课题开题报告
一、本选题的理论意义、研究价值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种教学方法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我试图从构建学生精神家园、发掘和把握文本诗意、创造语文课的诗境、建立以美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等角度,追寻语文课的诗意化,探索有效的方法以“吹皱一池春水”,换取“满园春色”。
追寻语文课的诗意,其意义在于,它会使语文课变得更精彩、更丰富,更走近语文教学的本原,从而更能实现我们孜孜追求的理想中的教学目的。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统一呢?通过诗意课堂的构建,能够有效地实现三维目标的融合且让课堂焕发诗意魅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倡导诗意课堂,追求让学生自学、自悟、自得的体验式教学,用诗意的情怀营造诗意的语文课堂氛围,努力营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和学生一起用诗意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在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中共同成长。在我心中,学生是待点燃的火把,教师要用诗情去唤醒学生沉睡的诗心,用诗思去叩击学生的心扉。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民主平等、和谐诗意的语文课堂氛围,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以往的侧重认知目标和侧重结果改为体现三个维度,其中之一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强调过程,真正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
善于挖掘文本中的诗意美,并运用自己诗意的饱含着情感色彩的语言与姿态作某种提示与引导,从而构成语文课堂的诗意场。学生浸润其中,自然不乏精彩表现。
2.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语文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师是洋溢着诗意的。总之,若语文教师通过充分挖掘文本情愫,以情感人,教学中与学生平等、民主地进行交流探讨,并灵活地驾驭课堂教学,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和滋养,我们的语文课堂必将日益会变得绿意葱笼、鲜花盛开!
3.钱理群先生说:“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些人文教育,应该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人若缺少这种底子是会有问题的。”追寻语文课的诗意,就得认识语文课的神圣职责——建设学生的精神家园。学生正因为稚幼,才具有潜在性、可塑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教育是一项奠基工程,本质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教学的本源是在为学生的生命垫底。垫什么样的底呢?当然是为学生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一道亮丽的底色。这就是说,不能把语文教学仅仅视为是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增长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提升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品质,诸如生成智慧、丰富情感、锤炼意志、完善人格等,使他们知、情、意、行的发展和谐统一,成为一个完善的独立的人。这些论述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三、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语文教学面对的是有血有肉的人,凭借的是有情有趣的文本,构建的是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倘若语文教师缺乏有创意的讲授,让原本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那么,语文教学就是最大的失败。因此,语文教学需要诗意的滋润,要让潺潺的诗意的清泉流进语文的课堂。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诗情画意,语文教师就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蕴含诗意情怀,同时也需要灵活驾驭课堂教学,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涵咏、体悟中领会语文学习的真谛,进而接受美的熏陶和滋养。
语文教师面对的是天真烂漫纯真可爱的孩子,诗意与年轻的生命有着天然的本质的联系。我们脚下是一片最纯洁,最少污染,保留着生命的原生状态的土地。每一个孩子都是幻想家,心灵中都藏着一串彩色的梦,如果说“几乎每一个人的人生中,都有一段诗意盎然的岁月”,那么这段人生中的岁月,主要是指青少年时期。因此我们提出课题“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的策略与研究”。
2.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语文的本性、本体和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希望、出路和最高境界还是诗意。语文教学的诗意,是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教和学的过程中,对课文进行创造地阅读、吟诵、体验、感悟、理解时呈现出来的。
当学生沉浸在美的情境中时,就会在内心深入萌发表达美好事物的愿望,调动起全部的智慧,选取最美的语言来描述情趣,感悟生活,尽情地展示自己。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语文教师通过充分挖掘文本情愫,以情感人,教学中与学生平等、民主地进行交流探讨,并灵活地驾驭课堂教学,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和滋养,语文课堂必将变得绿意葱笼、鲜花盛开!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统一呢?通过诗意课堂的构建,能够有效地实现三维目标的融合且让课堂焕发诗意魅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倡导诗意课堂,追求让学生自学、自悟、自得的体验式教学,用诗意的情怀营造诗意的语文课堂氛围,努力营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和学生一起用诗意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在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中共同成长。研究内容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从研究分析本校及本班的研究经验成果出发;从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水平出发;从我校师资现状和学生学情实际出发,探索构建充满诗意的小学生语文课堂的实践与研究。
(一)诗意的语文课堂——诗情涌动
语文课堂离不开情感,诗意的语文课堂更需要有诗情涌动。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语文的本性、本体和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希望、出路和最高境界还是诗意。语文教学的诗意,就是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教和学的过程中,对课文进行创造地阅读、吟诵、体验、感悟、理解时所呈现出来的。
1.体验文本之情,感受诗的意味
情感是教材的生命力,也是课堂的生命力。语文教材的每篇文章,都是筛选的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内容丰富。教材中有描写绚丽多姿的大自然,这些耐人寻味的文章,无不以它独特的美震憾我们的心灵;还有文本本身所体现的语言结构、艺术手法、风格等,这些丰富、隽永的艺术美更给人以诗的意味,美的享受。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蕴藏于文本中的“诗意”,呈现于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一篇篇优美的诗文,都是丰盛的文化大餐,都值得用心灵去解读,去体悟。教师应充分引导、启发学生渠领悟,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品味人类文化的经典,夯实学生文化素养的大厦根基,使语文学习走出单纯的知识传授,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
2.挖掘教师之情,发挥诗的魔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所以教师的语言应热切如火,温婉似水,鲜活生动,诗意浓厚。课堂上教师应把握好文章的情感基调,和学生情感交融,与学生心心相印,让学生真正懂得、理解并被语言文字所感染。
3.促进学生之情,培养诗的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教师应该善于创设、渲染语言情境,善于利用多媒体、音乐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阅读中如同身临其境,真正受到熏陶和感染,使课堂诗趣横生,唤起学生的共鸣。
(二)诗意的课堂——诗心飞扬
语文的诗意应是语文教学活动整体所体现的意蕴。通过对文本进行朗读、想象、体验、思考、理解、内化等一系列语文活动,发展才干,提高素质,张扬个性,激发创造,使在场的每一颗心都飞扬起来。
1.诗意地导入,让学生受熏陶
新课标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等。课程导入时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
2.诗意地朗读,让学生有灵气
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会反复让学生随着文本那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走进那美妙绝伦、如诗如画的意境,使他们得到心灵的愉悦,情绪的激动,产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在不断的朗读练习中,使学生逐步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其中的细微差别,诵读时能做到快慢和谐,高低有致。朗读时要学会倾注情感,读出诗意,读出灵气,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世界。学会把自己的情感和作品的韵味,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3.诗意地感悟,让学生有收获
语文课堂教学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独特的观察视角、绮丽的想像,为语文课堂氤氲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同时,也为语文课堂留下了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因学而教,为学而教,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权利,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亲近”文本,在平和的、无权威的交流中,生成一个个新的视角。这样,在预设的目标下有了学生“放肆”的畅想,有了学生的诗意栖息,有了学生冥思苦想的顿悟,我们似乎听到了学生思维拔节的声音,听到了学生灵性被擦燃的声音,这才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4.诗意地教学,让学生有创造
语文教材是对生活的再现和提炼,语文的学习是对生活的还原和延伸。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体验越丰富,他能感悟到的语文内涵也就越丰富。教师应当推开窗户,让课堂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语文课堂荡漾着生活的气息。请孩子和家长在周末共同出游。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共度亲子时光,让孩子在观察,玩耍中学习,真实体验了其间的乐趣,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
如果说“教育是一首诗”,那么语文教学就更是一首优美的诗。愿我们的语文课堂诗意盎然,勃发生命的活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语文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师是洋溢着诗意的。总之,若语文教师通过充分挖掘文本情愫,以情感人,教学中与学生平等、民主地进行交流探讨,并灵活地驾驭课堂教学,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和滋养,我们的语文课堂必将充满诗意!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1.主要参加者简介:
王燕:41岁,虽然只是新近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仅有三年,但语文功底扎实深厚,善于学习,在教学中积极进行实践研究,所教学生语文素养高,成绩优异。曾撰写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并在各级评选中获奖。
惠新莲:35岁,区级教学能手,教学风格鲜明,善于创新,积极钻研,深受学生喜爱。
2.完成课题保障条件:
我校十分重视教育教学研究,注重校本研究工作,学校有浓厚的课题研究氛围,在研究资金、研究时间及教学理论指导上会给予大力支持,在名师工作室导师的指导下比较便利地了解教学现状,进行研究。
3.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让学生参与一系列的阅读、采风及习作活动,在活动中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
比较研究法:通过课题活动前后学生课堂是反应、习作水平的对比,总结学生在诗意教学后的收获。
成果展示法:通过学生搜集的素材汇报及阶段性总结性的习作展示,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4.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1)丰富语文课堂的内涵
诗意课堂,指的是教师和学生用审美的情怀与文本、与生活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对话的课堂。简而言之,即课堂的审美化、生活化。
(2)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提高
确立了营造诗意的语文课堂的教学观。教师更关注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关注学生学习兴趣、意识和潜能的唤醒,关注学生终身需要的语文素养的获得。
(3)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语文态度的主动化。
中国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探究态度,推动他兴致勃勃地进行语文学习。
(4)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以提升。
六、本课题特点与创新之处:
1.用诗意的氛围对学生潜移默化,让学生生活在典雅的、富有生活情趣的诗意氛围里,从而进入角色,同作者和作品里的人物同呼吸,共悲喜。“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久而久之,孩子们自然就热爱语文,热爱生活。
2.在语文教学中,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3.立足于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整体推进、协调发展,重视贴近学生生活,充分利用儿童的已有经验,不断强化学生的成功意识,有效地引导学生从小成功走向大成功。通过对学生作品的赏读,以点带面,让诗意在语文课堂上生根发芽并开出绚烂的花。
4.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让学生提高自身体验感悟生活中的诗意。请孩子和家长在周末共同出游,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共度亲子时光,让孩子在玩中观察,在玩中学习,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让学生在快乐的诗意课堂体验中激发了写作的兴趣,积累了写作的素材,得到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大大提高了写作水平。
七、研究方法与途径 :
1.寓课题与常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把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工作,与校本教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2.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可能和时间保证:
我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名师工作室导师、教研组长为成员的课题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组织、处理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本课题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八、预期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第一阶段(2015.9—2015.10)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组织教师探讨研究实验对象;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收集整理好课题申报材料。第二阶段(2015.10—2016.2)实验阶段。
(1)组织课题成员学习新课标等基础理论,并深入实践研究。
(2)各课题组成员,根据各自的分工开展具体研究,重视个案积累。根据各个阶段的研究侧重点,及时总结反思,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并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
(3)完成中期研究报告,及时进行阶段成果评估。第三阶段(2016.2—2016.4)阶段评估总结阶段。
(1)设计诗意教学教学方案,初步构建诗意课堂教学模式(2)课题阶段小结及心得体会(3)诗意教学示范课(4)教学设计汇编
第四阶段(2016.2—2016.4)总结阶段。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这是译自六世__喇嘛的一首藏文诗.
佛本多情,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慈悲,所以虚空,因为虚空,所以执着.
习惯了每天忙碌之后,半倚半坐在窗台,一本随意抽取的书,一杯浅浅的红酒,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想.有月,看看圆缺读读别人的悲欢离合;有风,闭着眼细细品味,四季里都有不同的香熏;有雨,或绵软或急骤,宛如交替的舞曲,心便自在地飞扬起来.
总以为,青春就这样擦肩而过,人生的风景,已如这无边的原野,一览无余,我们只不过从这头走到那头.回眸一瞥,却惊动了相思.你就在那个无风无雨也无月的夜晚,在我心底莫名地鲜活起来,那些年少时轻描淡写的故事,一场一场纠心地回放.
错过,是遗憾,相遇,依旧美好.我就在你的絮絮叼叼里,感受那份牵挂的温暖.从来没有质疑过这份突如其来的独白,因为我相信青春很美好,包括那些和青春有关的错过和缄默.
一思一念,都写满我们前世的磨难.或许,相守,只是生命的一种姿态,心灵的相通,才是情感的内涵.一路有你,如泥泞处一只撑扶的手,迷茫中一双聪慧的眼.生活注定给我们的磨难,我们用隐忍的执着,淡然的坚守,终会磨砺出夺目的珠.
心中有菊,自会清雅淡香一生;心中有爱,自会温柔美丽流年.
摘 要:在全国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之下,我在学习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的同时,改变了自己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我结合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在操作中形成了自己的课堂模式――自学展示生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的导学案为依托,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学生的展示来展现学习成果,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关键字:课堂模式 导学案 自学展示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的导学案为依托,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学生的展示来展现学习成果,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老师过去上课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接受新知识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课堂的最大效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要树立“以学为主,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坚持“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以练促学”,最终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使学生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生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使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最终达到自主发展。
一、主要观点
1、每堂课规定,教师讲课时间最多不超过15分钟,学生训练时间不少于15分钟,学生展示人数不少于20人,并且要让中差生得到充分展示。
2、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以及综合表现,按照“异质分组”的原则,班主任进行分组,每个小组6人至8人。
3、建立评价机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评比活动,有利于强化学生合作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学生对来自同学的鼓励、帮助比来自于教师的更有效果。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更好的进行合作探究,让小组长按学习的质量、态度等标准给每位同学打分,再按小组总分进行评比。评比后,小组里的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每天都有同学督促和帮助,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4、给学生充裕的自主学习时间。不同体裁,不同课型,不同基础,适当调整,该少讲的不多讲,必须保证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教师给学生自学的锦囊妙计,为学生谋划自学策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自学方略,开始是自控的,逐渐地形成了自学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5、运用“兵教兵”的教学方式
将每一组的学生分成两拨,搭配成师徒,让师傅教徒弟,师父督促徒弟,这也是检查过关的一种有效机制。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是自学的力量源泉。“兵教兵”,精诚合作,在兵教兵中,差生弄懂了教学内容的疑难,优生增强了对知识理解的能力,合作共赢,共同提高。
“兵教兵”的受益者既是徒弟,更是师父。有个观点说得很好:“最好的掌握方法是说出来。”优生通过为后进生讲解、分析的过程,自身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深刻,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甚至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都得到进一步提升,他们也是很大的是受益者,有一个学生形象的这样说,她的徒弟是他的学习“记忆器”,就说明师徒教学模式是双赢的。
6、精心设计导学案。只有导学案的运用,才会真正把老师从繁重的说教和讲解之中解放出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小组合作学习也能将老师的工作量减轻许多,也是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同时,只有好的导学案,才能真正引导学生自学,质疑、和检测,小组的合作学习也只有与优质的导学案的配合,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操作流程
1、自主学习
语文的自主学习阶段具体是指:学生通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理出课文结构,编写结构提纲;结合课后思考题中的提示以及教师提供的有关资料理解课文大意,作者情感;记下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准备提出讨论。自主学习的目的不在为教师讲课做准备,而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钻研,大致读懂课文,以待质疑讨论阶段的进一步深究。
2.质疑讨论
这是一堂语文课的主要环节,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切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告终。这是一个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其深度如何,都应该特别予以鼓励和提倡。讨论要营造开放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使全体学生都乐于合作,勇于发言,在讨论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实现信息交换。
3、展示交流
展示环节既是预习成果的展现、交流,又是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提升。展示是生生、师生、组生、组组互动的过程,主角是学生,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阐述自己的观念和见解。在展示中,展现学生的不同特色,如运用舞蹈、歌曲、诗词、小品等不同的形式学生感兴趣的形式来来展示,学生们的理解、掌握、体会,更深、更透、更快。在展示中,教师更多地体现了导演的特点,教师既是课堂中平等的一员,又有着特殊使命,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把握优、中、差学生展示的机会,尊重、鼓励每个学生,及时根据课堂展现与互动出现的新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确保课堂展示的正确方向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4.总结感悟
就是将学生在课堂讨论的问题进行系统归纳,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总结出的新的知识规律来发现探索新的问题的教学环节。课堂讨论结束时应适时地进行归纳,可以由师生双方合作完成。联系实际,对照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总结回顾,延伸拓展,以利于理解、记忆、沟通,达到举一反三,实现迁移。
5、当堂达标
语文生本课堂教学反思一:生本教育如何运用到语文课堂 邓特强调,生本教育就是激扬生命,激活动力。可以说每一个生命体都有提高的欲望,都有内在驱动力,就要看我们老师如何将生命主体本身所具备的巨大能量激发出来。结合郭教授的理论和平时英姐的指导,我尝试着将生本教育运用到语文课堂中。
1.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与文本直接进行对话。在上现代文新课之前,我们会布置前置作业,如“读了本文你有什么疑问?有何感想?文章哪些内容打动了你?你从中联想到了什么?”学生只有认真地解读文本,才能回答这些问题,才能使课堂上的讨论不流于形式,避免课堂表面的热闹。这样可以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初次感受,不干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和多层面地解读文本。课堂有太多的生成,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用心点评学生的发言,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明显的知识点错误;第二,观点正确;第三,观点片面,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只点到了问题的某一个方面。这些都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评价。第一种情况,是纠正学生明显知识性的错误。第二种情况,不是片面地给学生戴高帽子,一味地说“好”“很好”等词,要说出学生发言好在哪里?好的本质。对第三种情况,不能模棱两可,让其他学生找不到方向,雾里看花。而应该从尊重学生和知识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发言给予中肯的评价,学生会因老师的点评,在识见上有所提升,产生新的认识,从而对文本有深入的思考。所以,在课堂上,老师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并做出中肯的点评,也是生本教育的一个体现。
3.开发家长资源,拓展延伸语文课堂。我们一直强调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任何一门科学都源自于生活,而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也可以还原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而开发家长资源恰好可以拓展延伸语文课堂。学生平时与社会接触少,我们邀请家长来讲课,家长可以向学生介绍他们所从事的行业和工作,或讲述自己奋斗经历、人生感悟等等。学生可以通过家长的讲课了解社会,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结构。同时,家长上课,也是孩子与父母沟通的一种方式。孩子可以从别人的父母所讲授的内容中,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在做什么,在想什么,在期待什么。这样可以促使孩子更爱他们的父母。教师和学生家长三者在活动中也增进了了解,关系变得更加融洽。无论是语文教学方面,还是德育方面,都大有裨益。
生本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即 郭教授提到的,生本教育就是建立一个为而不争的教育成长世界。希望在我的课堂上我能尽量为孩子们创造快乐的成长环境。
语文生本课堂教学反思二:语文生本高效课堂教学反思(1420字)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在我校 倡导的高效课堂的改革下,作为语文老师,如何才能真正理解高效课堂并真正实 现高效课堂呢?通过学习与实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高效课堂的几点浅 薄的认识。
一、课堂导语设计的有效性。
在我校的高效课堂模式里,导入是一个重要步骤,而我也觉得导语的设计是 否有效,往往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成功的导误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 学生的思维时空,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
2、突破重点,切忌生硬 导语设计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中心思想”等内容的简单 罗列,过于冗长机械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还容易使学生疲劳、厌恶 甚至注意力不集中。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有效 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 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 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其次,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 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 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问方式的有效性 好的提问方式应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提出一些能够与学 生基础相适应并能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而且有一些思考含量。努力给学生创造 思考的条件,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而不是迫不及待地直奔结果。如 果仅仅只要求回答是与否,浪费时间也没有效果,因此,课堂提问不在数量,而 在提问的思维含量。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活跃课堂气氛、启发 思维、发展智力。
3、问题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 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三、引导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
首先,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 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 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 生参与的面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 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 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 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 巩固发展。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如有一次做完课堂练习,我有意识地让学 生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我让学生互相参观试卷,然后说出自己认为练习做得最好的同学,学习差的学生说了优生的名字,同样学习优的学生也有说学习差的学生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 互相学习。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当老师容易,当 好老师就不容易了,上课很简单,但要上好高效课堂就不简单了。影响课堂的因 素很多,为了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能更有效直至高效,还不仅仅要以模式和理 论作指导,更需要不断探索。
语文生本课堂教学反思三: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文本”与“生本”(1752字)
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第三四小节,用心体会:弟子们是如何来找寻“最大的麦穗”的?为什么会“两手空空”?
(生自读体会)
生:“弟子们埋头向前走。……他们总认为最大的一穗还在前面呢。”我觉得,弟子们找寻麦穗是认真、仔细的。
生:从“并不满意”可看出,弟子们摘麦穗并不情愿。既然不认为它是最大的麦穗,弟子们又为什么要摘呢?弟子们根本就不知道哪个才是最大的麦穗,他们只会盲目地挑拨,一再地错失良机和浪费麦穗颗粒。生:弟子在寻找麦穗时很用心,很认真。但他们总认为自己见到的不是最大的,以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所以一再地错失良机。
生:我从“看看”“用心地挑挑拣拣”中看出弟子们找寻麦穗是很努力的。但他们无法对麦穗作出准确的判断,虽然“试着摘了几穗”,又“随手扔掉了”。所以最后走出麦地时“两手空空”。由此,我想到:人的一生有许多机会,但如果你不抓住机会,你就会虎度光阴,一无所获。
师:刚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见解。首先大家都感觉弟子们寻找麦穗是认真的,具体从哪些词语感受出来呢?(学生读出相关语句)是呀,两个“看看”,还有“用心地挑挑拣拣”可以看出弟子们找得很仔细。那为什么没有找到呢?(学生又读文中句子)是呀,从“埋头”“低着头”可看出,他们的眼睛只盯着眼前,搜索寻找的范围是比较小的。而“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可看出他们对自己挑选的麦穗并不满意。而且有的是“摘了”,又随手扔掉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呀?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出示:他们总认为……他们总以为……)
生:(读这两句话)他们认为自己看到的不是最大的一穗,最大的还在前面呢;以为选择的机会还很多,也许能碰上更大的麦穗呢!
师:是呀,机会就在一次次的犹豫中溜走了…… 反思:
文本是师生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莲山课件教学的实效性最终是由对文本的把握和运用来检验的。《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文本来展开个性化的阅读呢?
由以上教学片断看出,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仅仅能浮光掠影地从文中获得一点大概的印象,有的能结合文中的关键词句来深入体会。如何指导并提高学生“抓关键词句来体会”的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在师生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进行点拨。当学生回答粗浅时,我们适时追问,引导他结合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作深入的思考;当学生回答深入时,我们及时表扬鼓励,为其他学生提供成功的范例;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我们也不能一概否决,而要根据他回答的情况来巧妙引导。下面结合上述教学片断具体讲讲。
例如:当学生仅仅读出相关句子,说出一点儿体会(弟子们找寻认真)时,教师可追问:从这段话的哪儿来看出?/体会到?引导他找出关键词:两个“看看”、“用心地挑挑拣拣”,再读读这几个关键词,并在脑海中想象“弟子们“用心寻找”的模样(或者也可以演一演,以加深印象)。这样,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便较为到位,且能“依据文本”,“有感而发”,改变阅读时的“泛泛而谈”,增强阅读感悟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而在学生能依据文本理解比较到位时(第四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轻轻点拨:某某同学理解透彻,关键在于她能细读课文,并抓住关键的词语深入思考,不仅理解语言文字表面的意思,而且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深刻的体会。这样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引导,比较实在,效果也好。因此,以上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弟子们两手空空”的原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他们的一举一动,然后紧扣“埋头”“低着头”感受他们找寻时目光短浅,只盯着眼前一块等等。
同时,在组织学生交流自学体会时,也要注意回答学生的层次性。如将平时阅读水平比较好的学生放在后一点,避免他的回答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影响其他学生回答的积极性。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交流的不同情况,进行点拨引导。在点拨引导的过程中,一定要指导学生细读文本,依据文本来深入感悟。可通过朗读、找出关键词句,通过想象,让枯燥的语言文字在孩子的眼前、心里活起来,动起来,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水平,同时,在不断深入的交流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充分利用“生本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语文生本课堂教学反思四:生本课堂教学反思(3171字)参加工作的第一学期教学工作结束了,回顾这半年来的教学工作,不禁感慨万千:有刚参加工作时的兴奋和激动,有遇到挫折时的沮丧和苦恼,有取得好成绩时的喜悦和欣慰,也有工作失误带来的遗憾和反思;有令人难忘的美好时刻,也有让人苦恼的短暂瞬间;有在工作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也有取得成绩后得到的回报和谢意。这半年里,我经历了很多,也学习了很多,现将这半年来的工作做以下总结。
一、教学常规工作:
1、备课:在备课工作中,我主要采用“自备→集体备课→再自备”的模式以及“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课前备课→课后备课”的方式进行。
在学期备课中,我通览教材,积极钻研新课标,研究新课标的教法,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多挖掘教材,多思索教法,写出每节课的主要内容、知识点,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这样不仅可以明确教材的逻辑系统,还有助于讲课时分清楚主次、突出重点,总揽全局,居高临下,为制定学期授课计划提供依据,通盘安排教学进度,了解本册教材的重难点,及早进行准备,也有利于有计划的安排学习及参考书籍的准备。
2、上课:为贯彻落实学校倡导的生本课堂,我在课堂上,尽量做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小组内讨论和展示阶段都非常积极,在每一堂课上,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我只扮演好我的导演的角色。当然,在遇到某些比较抽象难懂的问题时,我也讲授的比较详细,对于这种状况,我认为,还是在前置作业的设置上没有完全设置好,对于每一个问题,不管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都应该有适合学生自己学习的好方法,以后再遇到这种抽象问题的时候,更要注意前置作业的设置,争取在以后的课堂中,把更多的主动权交回到学生的手中,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实体和主人。我在课堂上的不足之处在于,我的普通话讲的不是特别标准,正在努力的改善中,语言不够铿锵有力、抑扬顿挫、不够干脆、不够有感染力,还需要进一步的锻炼和学习,对于课堂管理也不够严格,学生有问题时,会出现不举手或者不站起来的状况,以后还要多向课堂管理比较好的教师多多学习,与他们多多沟通和交流,加强对自己课堂的管理能力。
二、对生本课堂的初探和反思
由于学校一直倡导生本教育的理念,要求教师打造智能化生本教育的高效课堂,所以,参加工作的这半年以来,我除了研究专业知识,还对生本课堂做了一些研究。我所理解的生本,就是为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知识而设计教育思路,一切围绕着激扬学生生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创建合作、交流、探究的平台,充分信任学生,重点依靠学生,培养学生汲取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自行提出问题的解决问题中得到能力和知识的同步发展。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先进的,科学的、合理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但要真正落实生本教育的理念,实施生本课堂模式,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努力。教学改革的困难是有的,关键是我们应该正视困难,科学发展,急于求成无异于拔苗助长。但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积极进取,大胆尝试。在构建智能化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结合我自己的亲身体会,有以下几点反思:
1、提高教师自身的认识和素质
毋庸置疑,我们现在的教师当年在学校学习时,接受的都是师本的教学模式,当时的学生都只是听众,教师才是表演者,在这种模式下成长的教师,无疑都已经习惯了师本模式。要想实行生本模式,教师首先要统一认识,只有教师从思想上和认识上接受了生本教育的理念,摆脱掉根深蒂固的师本模式,才能坚持生本教育的理念,打造出生本教育的高效课堂。教师接受生本教育理念,只是推行生本教育的第一步,接下来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和反思,从专业精神、专业修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不断提高,追求完美的自己,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2、提高课堂效率
随着教育体系的改革,课程越来越多,课堂时间越来越少,我认为,一堂课的内容再多,也能找到几个重点和难点,课上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了重难点之后,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和掌握重点和难点,有些知识,学生自学就可以学会的,教师完全没有必要在课堂上重复讲解,我们要相信我们的学生,相信他们的自学能力,要依靠他们,而不是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全部在课堂上讲授一遍,要有重点的给学生点拨和讲解,这样就可以大大的提高课堂效率,实现真正的生本。在新课的课堂上,我主要让学生讨论重难点、展示重难点,最后对于学生想不到的地方或者理解的不够完善的地方,再进行点拨和讲解.3、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实行生本模式,在大多数课堂上是需要学生进行小组内讨论的,但是教师上课时发现,每个班总有那么几个同学在小组内讨论时,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自己只是一个旁听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内因有可能是学生本身很内向,不善于与别人沟通,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去勇敢地去表达,去沟通,慢慢的克服不善于表达的缺陷;教师在指导小组内的讨论时,要注意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从各方面找原因,杜绝这种小组内“一言堂”的现象。
另外,生本教育在教学方法中提到要“以学定教”,这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总是被所定的“计划”、“进度”所牵制,不去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随机应变,那么我们无形中又走回旧途,又在牵着学生走,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适当把教学进度放慢点儿,安排多些时间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保持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生本教育就是一种理念而已,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永远是一个与时代同行的话题,不能总是奉行“拿来主义”。课堂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课堂教学不管怎么改革,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坚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重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理念,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对于生本教育,我们一直在探究和学习中,就让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理念携手并进,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使我们的智能化生本课堂越来越完美。
三、工作中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
参加工作的这半年时间,在各位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帮助下,我学习到了非常多的知识和技能,非常感谢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支持和帮助。虽然每一份教案和每一堂课都全力以赴,但是我在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首先,我对课堂管理不是很严格,对学生的要求也不是非常严格,在课堂上有时候会出现学生回答问题时不举手或者不站起来的情况;学生讨论问题的时候,有少部分同学趁机聊天,不积极参与讨论;小组展示时,有的小组在下面起哄;交作业不及时等等情况,这些都与我的课堂管理不够严格有关,我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对课堂和学生的管理,培养每一个学生的知识、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其次,我在课堂上的语言不够铿锵有力、抑扬顿挫、有感染力、表达不够干脆,在课堂语言方面,也需要进一步的努力,这方面需要像语言表达好的老师多多请教,多多与他们交流和沟通,争取尽快把这个不足弥补;再次,虽然努力研究了新课标,课时详解等资料,还需要进一步的多熟悉教材、研究新课标等,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对重难点的把握上、知识点的讲解上更透彻、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最后,平时与学生之间的接触和交流不够多,对学生的了解不是很透彻,平时比较少与学生谈心,每次谈话都围绕化学的知识来了解,比较少了解学生的生活等方面的事情,以后要多多去班里与同学进行交流、沟通、谈心,多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
一个学期下来,发现学习了很多,不足的地方也很多,在以后的工作中必须加倍努力,才能尽快的成长,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合格的智能化生本课堂上的教师,成为我校合格的教师。
语文生本课堂教学反思五:以生为本,优化课堂教学(999字)作为语文老师,我深钻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课堂上认真执教,耐心引导,灵活应变,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课堂教学中 我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轻松幽默,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多方面的基本能力。面对教育形势的需要,我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种学习,在学习中了解先进经验,树立自己对课改的认识,勇于挑战经验,勇于挑战自我,积极参加组内“两杯”赛,在教学中大胆创新,勇于改革,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给学生热情洋溢的鼓励,给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把合作学习、片段表演、小辩论等形式引入课堂,不仅使学习变难为易,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而且使学生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表演中得以反映,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让他们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学习积极主动,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了新课改的观念、思路、途径,跳出了传统教学的模式。授课后,能认真总结,吸取教训,补缺补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