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读后感400字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阿q正传读后感400字(精选8篇)

阿q正传读后感400字 篇1

读完鲁迅写的《阿Q正传》,我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人陷入传统社会的例子。正如鲁迅所说,阿q的影响在他心中已经存在了很多年,但恰好有一个社会出版它。鲁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我认为这是想宣告人类弱点的观点!因此,鲁迅用反讽的手法书写了中国人病态的社会和人性的善恶。在这篇文章中,我感受最深的是阿q被践踏的人格和我觉得永远会赢得最多的“精神胜利法”。这真是个坏主意。这个想法是阿q在经历了各种挫折后发明的。说得委婉一点,这是精神胜利的方法,这实际上是鸵鸟的心理。遇到困难时,我只能钻地下,不能真正解决睡眠问题,只能转身跑。

虽然这些都是我个人的观点,但这些是我读完这本书后最深刻理解的一些问题。尽管鲁迅作品中的中国人具有讽刺意味地毫无价值,但鲁迅想告诉每个人的是,不要停滞不前,不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要对别人太自私,否则他们永远不会进步。

《阿q正传》读后感200字 篇2

平衡的现象很常见,平衡的图画、平衡的文字、平衡的建筑……天平是平衡的,世界唯有平衡才能稳定,平衡是不可缺少的。事物需要平衡,心理也需要平衡,看见的东西需要平衡,看不见的更缺不了平衡。但是,这种平衡一旦被扭曲,就不再是原来的平衡了。

我看过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虽只是粗略地看了一遍,对主人公阿Q却留有很深的印象。阿Q的“一精一神胜利法”,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种阿Q一精一神就是一种心理平衡的扭曲形态。

《阿q正传》读后感300字 篇3

当阿q看到那些等着为杀人喝彩的人们,作者这样写到:“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会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远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对于看客,鲁迅是铭心刻骨、深恶痛绝的。在日本学医时看幻灯片,看到外国人杀中国人,而其他中国人在围观,脸上现出麻木的神情,那一镜头极大的刺激了鲁迅,并在他心里定格,他认为,“凡是愚弱的国民,无论体格如何健全茁壮,都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而自己的第一要做,就在于医治他们的灵魂,从此弃医从文,为改造国民性而奋斗。

阿q正传读后感600字作文 篇4

阿Q无名、无姓、无籍贯,是辛亥革命前后生活在江南未庄的一个流浪雇农。他上无片瓦,下无片地,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过活:“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也是当时社会中被压迫、被剥削的最最底层的人。

现实生活中的失意、失败,却未能激发阿Q的斗志,他对来自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竟然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甚至用欺侮弱者来发泄自己被别人欺压的不平之气,以获得心理平衡。

600字读后感阿q正传初中作文 篇5

人物改变最大的是管土谷祠的老头儿。在小说中,作者一笔带过“管祠的老头子也意外的和气。”偏偏是这一句话,道出了老头儿对阿Q的不屑与轻蔑。而电影中老头儿一出场便是一个慈祥父亲形象,他留着大白胡子,时常温柔地劝导阿Q。他担心阿Q,在他去押牌室时嘱咐他早点回来;他关心阿Q,在被赵家赶出门后替阿Q还了钱。也只有他一个人真正为阿Q的死难过,结尾处他似乎喝醉了酒,一个人形单影只地走上桥。而阿Q也只对他一个人好,他掏心掏肺地讲出自己偷盗的故事。他在梦中革命,令人搬箱子时的那句话:“你年龄大了,歇着。”因为有了这么个不起眼的老头儿,因为有了这么个爱他的“亲人”,土谷祠似乎真的有家的感觉了。而仅仅多了这么一个形象,我便更加体会到阿Q的可怜可悲,更加“哀其不幸”了。 第二个有改动的人物形象是吴妈。小说中的吴妈就是个爱嚼舌根子,从内心瞧不起阿Q的市井妇女的形象。她因阿Q一句“和你困觉”的大喊感到厌恶得无法忍受,甚至要上吊。结尾处也丝毫不念旧情,看着押送阿Q的士兵,呆呆地,内心毫无波动。电影中吴妈却是一个善良贤惠的妇女形象。她温柔体贴,把阿Q当成朋友一般看待。她帮阿Q做饭,给阿Q打油灯。在阿Q生命的最后时刻,她看清囚犯是谁后的那一脸无奈与悲哀,似乎想责备阿Q的傻,却又悲痛地说不出话,只好默默地转过脸去,似乎是不让阿Q看到她脸上的泪痕。这样一个吴妈,不再令人反感,她成为了少有的真正关心着阿Q的人。这更让我感受到这个世界仍然有那么一点温情藏在人们心中。

结尾处,电影中的旁白说了这么一段话:“阿Q并没有断子绝孙,他的后代至今都没有断绝。”而小说中并没有。我想它是想提醒我们: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阿Q的子孙——也许在我们身上的某个角落,藏着些许阿Q精神。

阿q正传读后 篇6

窝在沙发里开始了一段投入的旅程,满天星一开篇,就感觉是部老片子,上海电影制片厂勾起了儿时的小记忆,电影是祭奠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拍摄的,“诞辰”,“一百周年”,想到赵老师说的知道一个人名字后面标注的时间其实是很重要的,那是和他所在的历史时期有着很重要的关系,这句话真的是让我幡然醒悟,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其背景的。

鲁迅先生作序时的心理旁白,那神情深深的印记在我脑海,那种慢,那种静,那种无以言表。很用心的体会着,看着电影,另开着它的介绍,电影的拍摄记录,把电影和文字一起咀嚼。

看完电影感触颇多,最深刻的是阿Q进城前和进城回来后人们对他的态度,女人们先前唯恐避之不及和后来抢着买他的衣服,强烈对比土谷祠堂的老头对阿Q一如既往的好。让我郁闷也有点想不明白的是,他为什么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呢?想女人的时候,对吴妈支支吾吾,我以为他要说我喜欢你,结果,结果竟然是我要和你睡觉;想投奔革命时,去赵府找到假洋鬼子我我、投投,被人听成头,轰了出来;审讯时前言不搭后语,就那么不明不白的做了牺牲品。

不得不说,我彪悍的把阿Q和孔乙己混了,当朋友过来站在我旁边,几秒后,见他不说话,我仰着脑袋问,你知道这是什么片子吗?《阿Q正传》,我说。屏幕刚好播放到酒家,我说,你看,这就是他喝酒吃蚕豆的地方。朋友怔了下,“那不是孔乙己么?”我猛然脑袋短路,阿Q?孔乙己?都是鲁迅写的吧?是!。。。

一般都是有书有电影,我就是癖好就是看完电影都要再看遍书,因为很多时候电影都是改编自书,既然是改编就是大改动小调整的无可避免,电影的影像传达是很到位,但电影是人演得,不同的人对情绪的表达不一样,传达附加肯定有演员自身的表述,而文字的想象空间更大,描述会更细腻。

看完书,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拍摄超乎完美的诠释了书中要表达的意愿,书中描述其实人性都一样,土谷祠堂的老头在书中也是在阿Q落魄的时候有说过话让他搬出去的,而电影美化了这个人物,给了一个更鲜明的人性对比。书中说在阿Q进监狱时,里面只有两个人,可以相处,而电影演得最起码有七八个,又丑化了几个人,整部电影就只有土祠堂老头的平和。

而最终还有一点不解的是影片最后的旁白,说阿Q并没有断子绝孙。

电影中发现主角很是面熟,便搜索了他的信息,原来真的是现在备受欢迎的严顺开老先生,也看了他在1983年央视春晚演出的《阿Q的独白》,抽取了电影的精髓。也查资料了解了电影拍摄的背景及成果,《阿Q正传》被戛纳国际电影节组委会选中,代表中国正式参赛,角逐1982年的金棕榈奖,是中国内地电影的第一次。而下边摘自秦全耀新浪博客的话,也似乎解开了那一点不解。

岑范说,当时他和严顺开都去了法国,场面很隆重,还有升国旗的仪式。影片最后有一段旁白说:“阿Q虽然断子绝孙了,其实并没有断子绝孙,而据我们知道直到现在阿Q还有许多子孙世世代代延续下来,至今不绝”。针对这句话,在记者招待会上就有外国记者很尖锐地提问:“岑导演,影片中说阿Q并没有断子绝孙,那就是说现在中国还有很多这样的人?”

岑范答道:“不错,阿Q并没有断子绝孙。不过不仅是我们中国有,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可能有,可能就在贵国也有像阿Q一样的人吧?”

阿Q正传 读后感 篇7

阿Q是旧社会所产生的墮落的中国人典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里,阿Q由于受剥削受压迫而要求革命,但又因为受愚弄受毒害而落后,不能真正觉悟,最后还是被迫害致死。阿Q是是旧中国未庄的一个贫苦农民。这未庄是赵太爷,钱太爷的天下,阿Q连姓赵的权利都没有,所以被人叫着阿Q。他勤劳,专做短工,但穷得只有一条“万不可脱”的裤子。他是弱者,受了欺负却又欺负比他更弱小的小D;他挨了打,常用“儿子打老子”的话来安慰自己,在精神上求得胜利。他常为生计发愁,而关于妇女和婚姻,他还要“合乎圣贤经传“.野蛮的压迫剥削使他贫穷无奈,深重的愚弄毒害更使他愚昧麻木。革命了,“但他有一种不知从哪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得阿Q更快意。”革命造反的对象是举人,老爷,造反只能使劳动者失去枷锁,不可能与一无所有的人为难,这“意见”显然是赵太爷之流愚弄阿Q的。但阿Q毕竟不堪凌辱,他想改变处境,于是“神往”革命。革命目的认识是极其模糊的,他的革命行动是去静修庵里胡闹。当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时,他恨假洋鬼子,却又恨起造反来了,这些都是阿Q想革命却又愚昧不觉悟的表现。

阿Q临刑前看到那些等着为杀人喝彩的人们,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会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远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这里表达出了作者对于看客的深恶痛绝。在日本学医时看幻灯片,看到外国

人杀中国人,而其他中国人在围观,脸上现出麻木的神情,那一镜头极大的刺激了鲁迅,并在他心里定格,他认为,“凡是愚弱的国民,无论体格如何健全茁壮,都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而自己的第一要做,就在于医治他们的灵魂,从此弃医从文,为改造国民性而奋斗。对于看客内心的阴暗丑陋鲁迅在多篇作品中都有揭露和抨击。在本文的最后,作者把自己锋利的匕首投枪掷向看客了。

阿Q正传读后感 篇8

阿Q是一个连具体名字都没有的可怜人,他破衣烂衫,破房烂瓦,却沾沾自喜满足于现状。他看不惯别人的好,是因为好没落到自己身上,有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感觉,文中讲阿Q因摸了小尼姑头一下,便萌生出娶老婆的想法,调戏了吴妈被赶出赵家,因在未庄活不下去便出了城,不多时,风光回乡。

问到何处生财之时,阿Q的回答成了自己被杀的导火线,阿Q这样答“他们带我去有钱人家拿东西,别人从里面往出扔,我在外面接应”直至最后他的那些同伙抢劫了赵家以后,因结案而找他做了替死鬼,阿Q可能到死都不知道为什么。

总结:人贵在自知之明,阿Q本就是生活中底层的人,没有半点自知之明,一天天在贫困的生活中,在别人眼中刷取那卑微的存在感,虽然一无是处,却是欺软怕硬,妄自尊大,沾沾自喜,可悲可悲,阿Q的“精神胜利法”成为了他油腔滑调,安慰自己的最好方式。活成了生活中令人嘲讽的对象。

上一篇:五观心得体会下一篇:国务院通过后续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