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教材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教材(精选3篇)

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教材 篇1

溧阳市平桥小学

潘红星

教学目标:

1.经历画图、填表、分析数据、探索规律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发现钉子板上的钉子数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2.初步感悟通过固定某些变量的值来探求其余变量的变化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3.培养学生获取由简单到复杂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教学过程:

一、认识钉子板

同学们,大屏幕上的是什么?今天我们要学习与钉子板有关的数学知识,老师没有带钉子板,怎么办,有没有替代品。

讲述: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是用橡皮筋围的,今天我们就用画的形式表示好吗?

二、揭题

1.今天我们学习的数学内容是什么? 生:钉子板上的多边形 师板书:钉子板上的多边形

师:你觉得我们今天会研究多边形的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面积、周长……

2.师:今天我们就学习多边形的面积,想一想,今天学习的多边形面积还可能和什么有关系? 生:钉子板

师补充:钉子板上的钉子,你觉得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钉子越多,面积越大

师:这只是你的猜想,要想得到证明,我们还要进行操作是吗? 师:我们从简单的图形学起 师:说一说上面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 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的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 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数

3.师提问:刚才我们说多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系啊? 生:钉子数

4.多媒体出示: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 一起读一读,我们要数什么 5.一起和老师数,师点生数 6.你发现了什么?

生:钉子数÷2=面积

…… 让3-4名学生说一说。

师:很难说,如果我们用字母表示就简单多了。

用s表示多边形的面积,用n表示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你会表示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到S=N÷2

三、引发矛盾

师:刚才我们的图上是不是还有4幅图形啊,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好吗? 师:你有什么想要说的

师:现在我们从不同中找相同,回头再看看前面4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中间只有一枚钉子 师:点一点

师:你觉得刚才我们的这句话应该怎么说才更合适呢? 生:当中间只有一枚钉子时,师:如果中间钉子数用字母a表示,这个公式应该怎么表示。

四、反思与小结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什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说一说。生:多边形的面积等于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除以2。

五、迁移研究

师:接下来,我们应该研究什么了,生:A=2 师出示:两幅图,你还记得刚才的数据吗?说一说

师:现在拿出你的钉子板纸,在上面画一个中间有两枚钉子的多边形,并写出他的面积与边上的钉子数。生演示并汇报,师填写

师: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和大家说一说。指名说一说你的发现

师:刚才我们又研究了什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说给大家听一听。研究A=3 师:你觉得接下来我们要研究什么了。在你的钉子板上画一画,小组里完成表格。迁移知识:如果A=4、5…..当A=0的时候呢?

学生利用学习研究单分别研究出A=2、3、4、5等多边形的面积与边上钉子数的关系。

师:象这样的研究我们还可以继续,如果你有兴趣的话,老师推荐你一本书有两个人。

出示两个关于这一数学现象研究的数学家。六:全课小结

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教材 篇2

一、让学生在有趣而扎实的感知活动中明确学习目标

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应围绕明确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展开。一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 达成什么目标, 应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开始阶段就有明确的感知, 有了学习目标学生才能有的放失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学习效果才能更有效。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和一系列学习任务, 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明确目标任务, 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

1. 提 供 对 比 素 材 , 让 学 生 在观 察 活动 中 感 悟 学 习内容

教师出示下面一组钉子板上围成的多边形,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你觉得钉子板上围成的多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素材, 学生可能会有三种体会:①面积与图形的底和高有关系;②面积与空格有关系;③面积与点有关系。在组织学生观察思考的过程中, 当学生说出第1种情况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 钉子板上围成的图形底和高的长短是由点之间的距离确定的, 我们研究的这些钉子板上的点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然后让学生数出底和高, 并用计算公式算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当学生说出第2种情况时, 让学生观察钉子板上每格面积是多少? 体会钉子板上的图形面积还可以看它占几格, 占几格就是几平方厘米。当学生说出第3种情况时, 引导学生观察钉子板上围成的多边形, 看看每个多边形把钉子板上的钉子分成几部分, 体会多边形内的钉子、多边形外的钉子和边上的钉子, 再让学生数一数①②这两个多边形内有几个点, 边上有几个点。

2.动态呈现素材, 引导学生在对比活动中发现学习任务

继续观察①②两个多边形, 引导学生猜想, 这些多边形的面积可能与哪些钉子数有关? 让学生算出它们的面积, 体验并发现, 边上的钉子数多面积就大, 然后增加一个图形, 让学生对比第③个多边形与第②个多边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再算出第③个多边形的面积, 体会并发现当边上的钉子数一样多时, 多边形内的钉子数多面积就大。

分步、动态地呈现教学内容和学习素材,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观察, 把握重点分析, 可打开学生思路, 能引发学生的思维, 有助于学生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

3.创设认知冲突, 让学生在问题解决活动中明确学习目标

(1) 基本计算, 收集需要的数据。出示钉子板上围成的中间只有一个点的多边形。

引导学生先观察, 发现它们的共同点。让学生找出围成的多边形内都有一个钉子, 接着思考:它们边上的钉子数一样多吗?然后让学生自由计算出每个多边形的面积, 再汇报整理计算结果 (老师把每个多边形的面积记录在图形下面) , 在这个学习活动中还相机复习了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重点指导交流第⑥个多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帮助学生梳理出:钉子板上多边形的面积可用“面积计算公式”“数方格”和“转化成规则图形”等方法来获得。

(2) 设置冲突, 发现研究的关键。在上图中再出示第⑦个多边形, 让学生说说它的面积, 当学生用上面的基本方法无法快速解决时,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刚才大家就猜想过钉子板上的多边形的面积可能与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有关系。那么, 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规律呢?我们来深入研究这方面的知识———揭示课题, 明确学习目标。

认知冲突是指认知主体已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或新情境之间不能包容。孔子曾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老师就应该在学生知与不知之间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活动启发点拨、解疑释难、铺路架桥。课堂上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活动经验和生活实际选择和呈现教学内容, 创设学生已识与未知之间的冲突, 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注意, 激发学生对新学内容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究的动机, 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二、让学生在有效而丰富的探究活动中构建学习内容

1.扶———老师指导 下的自主 探究活动 , 引导学生发现多边形内有一个钉子的多边形的面积与边上钉子数的关系

(1) 填表、分析数据, 发现规律。让学生把上图中前4个多边形的面积和边上的钉子数填写在规律探究表1内。

我的发现是:多边形的面积是 () 钉子数的 () 。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找出两组数据之间的关系, 小组同学合作探究, 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发现, 找出规律“多边形的面积是边上钉子数的一半”, 师生合作, 写出公式:S=n÷2。

(2) 自由构图, 验证规律。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对不对呢? 我们可以验证一下, 请你在钉子板上围一个这样的多边形, 算一算, 数一数, 验证这个规律“S=n÷2”是不是正确的。

(3) 运用规律, 解决疑问。请你用这个规律算出第⑦个多边形的面积。

“从问题中来, 到问题中去”, 探索起源于疑问, 结论服务于问题的解决, 这个学习活动符合科学探究的规律, 符合知识形成的规律, 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能让学生体会探索成功的乐趣, 强化学生的学习信心, 激发进一步探究的动力。

2.放 ——— 同 伴 合 作 的 自 主 探 究 活 动 , 学 生 独 立 研究多边形内有两个钉子的面积与边上钉子数的关系

(1) 创设矛盾, 再次产生疑问。先出示輥輯訛輥輰訛两个多边形。

请你用刚才发现的规律, 说出輥輯訛輥輰訛两个多边形的面积, 再用以前学过的面积计算公式算出它们的面积, 让学生发现刚才的规律不能用于这两个多边形, 引导学生辨析:为什么规律在这里又不适用了呢? 用课件动态出示⑧—⑩让学生观察对比两组图, 得出:S=n÷2是图内有1个钉子的规律, 结合板书形成完整的规律“当a=1时, S=n÷2”。

(2) 同伴合作, 共同研究。老师提出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大家通过刚才的研究发现, 当a=1时, 钉子板上的多边形面积正好是边上钉子数的一半; 那么当a=2时, 多边形的面积又是什么呢? ”请每小组4名同学合作研究, 其中3人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多边形内有2个钉子的图形, 算出面积, 数数边上钉子数, 组长观察每一人的操作过程, 帮助他们核查, 然后把得到的数据报给组长填写在规律探究表2内, 共同研究, 发现规律。

我的发现是:多边形的面积是 () 钉子数的 () 。

(3) 展示交流, 师生共同研讨。让小组代表展示他们围成的图形和表中数据, 交流他们发现的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

当a=2时, S=n÷2+1。

(4) 验证规律。你发现的这个规律可以求钉子板上哪一类多边形的面积, 请你快速算出輥輯訛輥輰訛两个多边形的面积。

这个教学活动, 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 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构图, 用自己创造的素材进行相关的研究, 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增强他们自主探索的信心, 也增强新知获得的认同感, 并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小组合作如何有效, 不是小组四名同伴重复做一样的事, 而是让每一位成员分工协作, 搜集不同的素材, 提供有用的数据, 然后汇总进行合作研究, 这也符合科学研究的方法。

3.引———大 胆猜 想 的 自 主 探索 活动 , 师生 共同 完善知识的整体建构

(1) 老师结合下面两个已知结论, 指导学生思考:

当a=1时, S=n÷2, 当a=2时, S=n÷2+1。

那么, 请你大胆猜一猜, 当a=3时, S=______ ;当a=4时, S=______ 。请男生猜想a=3的规律, 女生猜想a=4的规律, 然后把你们的猜想写在规律探究表3上, 再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

我围成的多边形内有 ( ) 个钉子, 边上有 ( ) 个钉子。用猜想的规律算出的面积是S= ( ) ÷2+ ( ) , 用面积计算公式算:S=______ 。两次算的面积______ (相等, 不等) , 规律是______ (正确, 错误) 。

(2) 展示交流, 形成共同的认识。让男、女生代表分别展示自己围成的多边形、面积等相关数据, 分别得出:

当a=3时, S=n÷2+2;当a=4时, S=n÷2+3。

引导学生观察已经发现的4道公式, 接着追问:a=5呢? a=8呢? a=100呢?

最后思考:当a不确定时, 多边形的面积S等于什么?得出:S=n÷2+a-1。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规律这样写显然有些复杂, 请你从中选一个简单地表示这个规律, 并说说它的意思。”

(3) 用公式解释前面的发现, 促进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为什么当a=1时, S=n÷2, 其实就是当a=1时, S=n÷2+1-1=n÷2; 接着让学生推导当a=0时, S=n÷2=0-1=n÷2-1。

这一教学过程,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通过猜想、讨论、整理探究成果、回顾学习过程, 对获得的知识进行总结与梳理。学生在猜想中模仿, 在模仿中应用, 在应用中认知, 不断推进和深化学习过程。

三、让学生在有效而实用的实践中提升数学素养

知识要在应用中才能得到巩固与深化, 技能要在应用中才能形成与熟练, 思想方法要在应用中才能得到理解和升华, 活动经验要在应用中才能得到积累与丰富, 思维水平要在应用中才能得到激发与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既要重视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 也要重视数学练习的训练过程, 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数学能力。

(1) 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 出示不规则图形 , 算出它的面积。

本组练习只能用本节课学习的规律解决问题, 既巩固新知, 也让学生体会到新知的作用, 体验探索成功的价值, 品味学习的乐趣。

(2) 在点子图中画两个形状不同、面积相等的不规则图形, 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积累实践经验、培养创造意识。

(3) 介绍皮克定理, 让学生体会自己在课堂上的研究与发现和数学家的伟大发现是如此相似,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介绍数学科普读物《格点和面积》, 引导学生课后深入学习。

学生的数学素养不仅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活动经验, 还应该包括数学史与文化等背景知识, 课堂上我们不但要让学生获得知识, 形成能力, 还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进行数学文化素养的渗透, 从而丰富学生的数学素养, 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这节课在设计与组织活动过程中始终不忘“我是谁”“依靠谁”和“为了谁”的理念, 努力提升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中“我是谁”应从两个层面落实:一是教师层面,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课堂上, 教师要创造性地用好教材, 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在学生认知的关键点,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而有价值的学习材料;在学生认知的疑惑处, 为学生指引点拨;在学生成功时, 给学生鼓励与表扬, 给学生学习不断地输送“助推剂”。二是学生层面,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学习, 在操作、思考、观察、实验、交流等活动中获得知识。

课堂教学“依靠谁”? 课堂教学的主人既然是学生, 学习过程中各种活动的设计就要考虑学生的情, 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要依靠学生。本课教学中, 疑问让学生自己产生和提出, 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解决, 学习素材让学生自己收集, 数据让学生自己整理, 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验证和理解, 小组活动让学生自己参与、自己分工、自己完成, 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教材 篇3

看到题目,大家会认为多边形会有什么秘密呢?多边形只看上去只是普通的图形,但是在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有着巨大的秘密,会是什么呢?

这个还联系到一堂数学课。课前,老师说数学要追求完美简洁,不得有一丝马虎。全部符合的几幅图,他们的内部都不是一枚钉子。上课后,同学们便认真了起来。老师带大屏幕上亮出四个多边形。多边形的面积和多边形边上钉子数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家把相关数据填在了作业纸上,发现:多边形的面积是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的一半。老师又说到:“如果用s表示多边形的面积,表示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那么这个规律可以怎么表示呢?”这是同学们异口同声说道:“s=n÷2。”大家在发现这个规律后都欣喜若狂,是否任意的多边形都存在这样的关系呢?大家接着在作业纸上画图验证,但奇怪的是,有人最后的结论符合刚才的发现,而有人最后的结论却不符合,是不是多边形的面积还与别的什么有关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家的目光又回到了刚开始的四个图形上。小刚高兴地说:“哦,老师我知道了。”小刚举起自己的手,老师让小刚来回答,小刚说:“我发现这四个多边形内都只有一枚钉子。”老师在让我们观察符合发现规律的几幅图,果然他们的内部都只有一枚钉子,而不符合的几幅图,他们的内部都不是一枚钉子。原来多边形的面积不仅和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有关,还与多边形内的钉子数有关。如果用a表示多边形内的钉子数的话,也就是说:a=1时,S=n÷2。

老师并不让整节课的探究止步于此,老师又说到:“如果多边形内有两枚钉子,多边形的面积和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是不是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呢?”

同学们议论纷纷:“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可以先画图。”“画的图需要符合什么条件呢!”“是的,那画完图呢?”“算出多边形的`面积并数出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很好,那有了这些数据之后呢?”“观察这些数据,想一想多边形的面积和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按照这样的要求,大家在合作研究之后发现了:a=2时,S=n÷2+1。

当大家得出:a=1时,S=n÷2和a=2时,S=n÷2+1后,似乎感觉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在老师的指引下,大家提出了猜想:a=3时,S=n÷2+2;a=4时,S=n÷2+3。有了前面的经验,接下来的探究难不倒大家,按照“画、算或数、想。”这样的步骤进行验证后,大家得到了结论:猜想是正确的。就这样,我们经历了“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处结论”的过程。

从a=1到a=4,大家的认识不断深入,发现不断完善。大家又对a=5、a=6及a=0等的情况都提出了猜想。

【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教材】推荐阅读:

多边形面积教学反思06-01

多边形面积单元反思07-05

上一篇:《草房子》小说读书笔记高中下一篇:石油单位实习总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